如何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2022-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如何正确使用与保养农机具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断加快,农机具的使用与维护保养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果在平时的使用环节与维护保养问题上出现问题,则会给农机户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同时也会耽误农时,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因此一定要重视农机具的正确使用与维修保养。

关键词:正确使用;保养;农机具

1 农机具的正确使用

1.1 培训

在操作农机具之前要对农机具操作人员进行有效的培训。通过培训让使用人员能够达到“四懂”和“四会”,并且在使用之前要阅读农机具的使用说明书,了解农机具的性能及注意事项,确保农机具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下。其中“四懂”即是懂农机具的工作原理、懂农机具的适用范围、懂农机具性能结构、懂交通法律法规;“四会”即会正确使用操作农机具、会合理安装调整农机具、会维护保养农机具、会排除农机具故障。

1.2 持证上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只有考核通过的操作人员才能发证上岗,以确保在操作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合理操作,保证农机具具有良好的技术状态。绝对禁止农机具超负荷作业,很多农机户为了更快的回笼资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农机具的工作负荷,经常超负荷工作,这样不仅会导致农机具寿命缩短,更严重的可能会造成机械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

1.3 合理配置农机具

随着农机研发水平的提高,农机具的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就要重视起各种农机间的匹配问题,切忌出现小马拉大车,或者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各种农机具之间的加工精度也要统一,否则作业质量无法保证;一些大型农机具的相关配套设备也要配齐,否则无法保证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2 农机具的维护

2.1 保持清洁

农机具的作业环境一般都在田间,作业环境较差,风吹雨淋等状况经常出现,同时地面高低不平等情况都会对农机具造成损害,因此在每次作业后,都要对农机具进行基本的清理工作,避免腐蚀、磨损的现象持续影响,尤其对于要长期闲置的农机具更要进行彻底的清理工作。

2.2 保持良好的润滑

润滑有减缓磨损、减少摩擦损失、净化摩擦表面、防止零件表面氧化和腐蚀等作用,所以,必须做到按照农机具保养维护规则,对农机具按时加油、换油,特别是油质要符合不同农机具和不同部位的零部件要求,要定期清洗农机具的各润滑系统,确保润滑油路畅通。

2.3 要做到三勤

农机具在发生故障之前都会有“前兆”,因此,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要心细,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则会将损失降低。

2.3.1 手勤 在农机具作业之前,将易松动的部位都用手检查一遍,看是否出现了松动现象,以使农机具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2.3.2 眼勤 要经常查看农机具,无论在农机具作业过程中还是在停置的时候都要做到心细,查看农机具的零部件是否在正常的状态中,经常查看,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故障的发生,影响生产作业。

2.3.3 耳勤 在农机具作业的过程中,要集中精力,听见异常的声音,则应该立即停止作业,查看引起异常声音的原因,在发生故障前排除问题。

2.4 正确保养农机具

在农机具作业时,要时刻注意农机具的工作状态,在农机具停止作业后,要注意农机具的维护保养。农机具的维护保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清洁工作,农机具作业结束后要及时清除附着在农机具上的污泥、杂草等杂物;二是查看并紧固农机具的零部件,发现丢失的要及时补装,同时对损坏的部件进行更换;三是查看各个工作部件的状态是否正常;四是及时润滑,对需要的部位及时加注润滑油。、

2.5 正确保管农机具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一些农机具经常会在农闲季节长期闲置,因此,在这期间的农机保管问题就非常重要。如果在闲置期间,随便扔置在一边,任由风吹雨淋,阳光暴晒,就会加快农机具的老化,甚至可能会造成第二年作业时无法使用的严重后果。为了避免该种情况的发生,应该在闲置期间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精心保管:一是在农机具最后作业完成后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将污泥、杂草彻底清除干净,并在需要的部位注入足够的润滑油;二是对于农机具上容易被腐蚀的零件和部位涂抹防腐油;三是对于农机具上重要的零件和容易被腐蚀变形的零件,应该拆下放入专门的地方进行保管;四是如果在室内保管农机具,库房则应该保持通风、透光,同时室内不能有积水,避免潮湿;五是如果室外存放,则应将农机具垫起,不能与地面接触,同时注意雨雪天气,避免被淋湿和雪覆盖。另外,也要注意遮盖,避免农机具在阳光下暴晒。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发挥出农机具应有的作用,必须重视农机具的正常使用和维护保养。只有用好、管好农机具才能够使农业机械化真正发挥出作用,真正为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贡献力量。因此,应该在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同时,做好正确使用农机具、维护保养农机具的宣传工作,使农机户重视问题,发挥出农业机械应有的作用,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作者简介:于忠新,公主岭市怀德镇农机技术推广站,工程师,研究方向:农机新技术推广。

作者:于忠新

第2篇:关联词语使用

关联词语“只要„„就”和“只有„„才”的辨析

收藏本文

分享

“只要„„就”和“只有„„才”是两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却不尽相同。

一、表示的条件意义不同“只要„„就”表示足够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充分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指出的结果,但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如:“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啊!”(孙梨《荷花淀》)但不着慌,人也未必会放枪;枪法准也有可能不会放枪。所以“只要„„就”强调的是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必要条件),即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句指出的结果,但有了所说的条件,也不一定就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还要看是否具备其他条件。如:“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不满18岁,自然就没有选举权;但满了18岁,如果是精神病患者或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就没有选举权。可见,在上面两个例子中关联词语是不能互换的。

二、应用的语法环境不同“只要„„就”具有一定的假设性,一般只用在复句中。如果要强调假设性,可以用表示假设的关联词语“如果„„就”来替换。如“你只要不安心工作,工作就干不好”。可以换成“你如果不安心工作,工作就干不好”。

“只有„„才”和“只要„„就”究竟如何区分

分类: 疑难探究2009-04-27 22:16 经常被同事、家长、学生问道关于“只有„„才”和“只要„„就”有何区别”,在选择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遇到麻烦,有时明明是自己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做出的答案却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两者都是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很容易混淆,张冠李戴,是高年级语文测试中关联词语错误率最高的。经过反复思考、查找相关资料,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选择。

一、考虑条件是否唯一。

“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如:只有A才B, 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且条件往往是唯一的。

“只要„„就”表示条件非唯一。如:只要A就B ,A是B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只要”则强调的是必要条件,即“就”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只要”的条件是必备之一,但不是唯一。

只有(干什么)才(有可能怎么样) 只要(干什么)就(一定能怎么样) “只要„„就„„” 有之必然 “只有„„才„„” 无之必不然

二、考虑逻辑上能否讲通。

例: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可以这样解释: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努力学习;但努力学习了,不一定就能取得好成绩。 如果变成“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从常理来看,我们很容易知道这句话是不成立的,所以,不能只看“只有”和“只要”后面连接的短语类型,还应考虑逻辑上能不能讲通。

例如关于“只有„„才”和“只要„„就”怎么填?

1、小明(

)刻苦学习,(

)能取得好成绩。

2、小明(

)刻苦学习,(

)会取得好成绩。 人教网上三百卷书生这样回答:

“只要„„就„„”和“只有„„才„„”都表示的是条件关系。它们的区别是:“只要”表示充足条件,“只有”表示唯一条件。例如: 小明(

只要

)刻苦学习,(

)会取得好成绩。

在这句话里,强调的是做到了“刻苦学习”就满足了“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也就是说,当小明做到了“刻苦学习”,“取得好成绩”就是必然的。 小明(

只有

)刻苦学习,(

)能取得好成绩。

在这句话里,强调“刻苦学习”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之外,别的条件都不能使小明“取得好成绩”。

这两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意思差别不大,需要细细体味才能辨别出来。如果给一个句子来选择关来联词语,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我觉得这两组关联词语随便选哪一个都可以。如果把这两个相同的句子编成填空题用来考试,没有意义。

这两个对关联词语的教学设计得巧妙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让学生灵活掌握,正确使用。

一位老师这样引领学生这样辨析:

读下面的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出题者把“只有„„才„„”和“只要„„就„„”这两个关联词单独列出来放在一项中,我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区别这两个关联词,并学会运用。可是这两个关联词都属于“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其区别很细微,要说清楚必须得牵涉到一些语法的知识。如何用浅显的语言让学生透彻地体会其中差别呢?我在备课时仔细研究的两者的区别,根据例句画了一个图,以此帮学生理解:

第一句“只有„„才„„”的图解

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会与别人合作

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加上看图不难看出:取得更大的成就需要多个条件,而学会与别人合作是其中之一,只达到这一个条件是不行的,当然缺少这个条件也是不行的,这样的情况我们就用“只有„„才„„”这个关联词。

第二句“只要„„就„„”的图解: 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 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有了对“只有„„才„„”的理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到:取得最佳读书效果的条件只有唯一一个——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只要达到这个条件就必然有后面的结果。

为了验证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两个关联词的意思,我请学生分别造句并说出你用这个关联词的理由。 有人说:“只有上课听讲,才能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为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除了上课听讲完还有其它的因素,所以我用这个关联词。”有人说:“只要遇到下雨天我们就做室内操。因为下雨就一定会做室内操,不需要其它的条件。”„„且不说学生的句子造得多好,但他们毕竟明白了这两个关联词的不同之处。

还有一位老师独具匠心,巧借数学应用题,突破语文教学难点

[教例]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练习六第四题:读句子,并使用“只要„„就„„”“只有„„才„„”造句。

教师出示练习中的两个例句:

1、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让学生读后,自主分析这两个例句前后分句之间有什么联系。(前一句表示满足的某个条件,后一句是由这个条件引起的结果。)接着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式有什么区别,学生感到为难。

教师出示:

小明从家到学校步行约需15分钟,骑自行车约需8分钟,爸爸开车送约需4分钟,离上课还有10分钟,小明该怎么办?

学生读了题目这后都感到好奇:语文老师怎么出了一道数学应用题呢?

教师激励学生:我们今天就从数学应用题中学习语文知识,有信心吗?(学生齐答:有!) 请你选择“只要„„就„„”“只有„„才„„”来帮助一下小明。 学生读后纷纷举手。

生:小明只要骑自行车上学校,就不会迟到。

生:小明只要叫爸爸送一下就不会迟到。(教师提示要有礼貌。学生把“叫”改成“请”重复了一遍。)

我替小明谢谢你们,如果时间只剩下5分钟,该如何呢? (教师把10改成了5)

生:小明只有请爸爸送才不会迟到。

这两个关联词在使用时有什么不一样,看出来了吗?

生:用 “只有„„才„„”只有一种情况,没有其它的情况。

生:用 “只要„„就„„”时可以有两种情况。(教师点拔:三种情况不行吗?) 生:可以有多种情况。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表扬了学生,作简要的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我们不仅要知道“只要„„就„„”“只有„„才„„”的联系与区别,在平时的使用中更要认真分辨。(出示练习)

高考常考虚词辨析

1 对 对于 关于

“对”和“对于”通常都可通用,但“对”的意思更广泛,它有“向”或“对待”的意思,比如“对里面的说一声”,“对人和气”,换成“对于”就不好。 对于有特指具体对象,关于指一定的相关范围。

2、“在……之下”和“在……之上”。

这当中插入的应当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不应是动词性短语。

如:(1)自从开学以来,在几位班委努力工作之下,班集体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校领导已多次表扬我班。

3、和

“和”是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

(2)学校处理违纪同学的办法是警告和记过:情节轻的警告,情节重的记过。

(3)在日本访问的中国法律工作者代表团、中国歌舞团和中国五金进出口公司和中国矿产公司代表团,今天乘船启程回国。

(两个“和”,把层次搞乱了,可把第二个“和”改成“与”,也可把第一个“和”改成顿号。)

4、助词 (的,了等) (4)必须注重施工安全,不抓安全教育的单位,一定会弄出了重大事故,这不过是迟早的事。 (5)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甲方按八折优惠价卖给乙方1000吨钢材,乙方则须用被优惠的二折购买某公司股票。

(4)“了表示动作已完成”,与“一定会”相矛盾,应删“的”使用频率极高,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或表领属关系,或表修饰关系。

(5)“的”表示什么关系不清楚,这就会导致对协议内容完全不同的理解。这里要么说“用被优惠部分的二成”,要么说“用被优惠的全部资金”,订协议时就应明确下来 关联词运用。

一、错用关联词语:

1、况且

何况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况且”有“再说”之意,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1)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2)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何况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2、因而

从而

进而 “因而”表示因果。

“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进而”则是表示“继续向前,进一步”之意,不表因果、目的、结果。

(3)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因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4)我亲自感受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从而,我对近百年那些为中国寻求解放之路,前仆后继地探索和牺牲的先驱者,一直怀有崇敬的心情。

(5)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3、以至 以致

这两个词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都能表因果关系,但“以致”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而“以至”却没有这种含义。

(6)由于大量捕杀,以至这种珍贵的动物逐年减少,现已濒于灭绝。 (7)情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以致使很多人感到惊奇。

4、尽管

不管

“尽管”,用于让步转折复句,它后面跟的词语不能有选择性(多么、怎么、如何),常和“这么”、“那么”相应。 “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它后面跟的词语往往有选择性(多么、怎么、如何),或是列举可供选择的几项,或是包含疑问代词“谁”、“怎样”等。 (8)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不管收费惊人,许多家长依旧趋之若鹜。 (9)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5、反而

因而(所以)

“反而”表示以某种行为或状况为前提,但实际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因而”则没有这层意思。 (10).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雪,天亮后不但没有停,

越下越大了。 (11)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反而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6、不只

不止

“不只”和“不止”有时可以换用,如“班里不只/不止我会画画儿,还有好几个同学也画得不错”。

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不只”的意思相当于“不但,不仅”是用于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止”没有这个用法。“不止”是副词,意思是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就带有表示数量的词,如“类似情况不止发生了一次”,“他不止50岁了”等,“不只”没有这个用法。 (12)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__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二.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有些关联词语需要成对搭配使用,如果随意改换,就会出现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 关联句分为8种类型: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2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还)……、、不只……更(还、而且)……、……甚至……等。

3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4转折句:后一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5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6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7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8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例题

(12)只有多施肥,适时灌溉,这块地就能长好庄稼。

(13)因为他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因此,他能够建筑起他的学术高塔。 (14)她一面笑着,显得很善良敦厚,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一个房间里。

(15)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答案:

(12)“就”跟“只有”不能搭配,应把“就”改为“才”。

(13)应用“所以”。也可以将前面分句中的“因为”删除,后一分句保留“因此”。 (14)这里需要成对使用关联词语“一面……一面”,表示并列关系,应在“热情地”前面加上“一面”,使前后照应。

(15)“即使”只能与“也”搭配表假设关系。而此例是转折关系,将其改为“虽然”,后边的“但”就能与之搭配了。

三.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大致说来,关联词在句中的位置是有一定限制的,各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各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放在主语前。

(16)来参加会议的人较多,他因为性格内向,个头不高,所以人们一直没有特别注意他。 (17).要是一篇作品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18)由于她父母思想腐旧,竟然将女儿严管起来,不让随便外出。

(19)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作最后决定。 (20)有关文化用品的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用品是商业更新最快的商品。 (21)先提出实施措施,进而提出计划。

答案:

(16)“因为”放在“他”之前,因为这两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17)“即使”放在“文字”之前,因为这两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18)“由于”应放在“她父母”之后,因为该句两个分句主语相同。

(19)“至于”应放在“哪所学校前,因为“至于”表示另提一事。“我报考师范院校”是一件事,“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是另一件事。 (20)“有关”应放在“业内人士”之前。

(21)“进而”位置不当,改为“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措施”。

四.分句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滥用关联词。 (22)因为他认真学习,所以当上了三好生。

(23)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 (24)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25)如果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和健康的审美观,那么阅读中就能够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答案:

(22)“认真学习”和“当上三好生”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前一分句可改为因为他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23)应去掉"因为"。

(24) “出版多年”与“作了较大的修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删去“所以”。

(25)不合逻辑。如果不熟悉某种语言而去阅读,“道德观和审美观”再正确、健康,也无法看懂。

分析下列句子中错用的关联词语

①识别干部不仅要看一时一事,甚至还要看他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

①中“甚至”用的不对,应当用“而且”,把该用“而且”的地方误用了“甚至”,这种毛病常见。“甚至”所表示的进一层,通常是对上一层意思的进一步发挥引申,或是强调某个特例。而①是从另一方面来递进一层,只能用“而且”或“更重要的”。

②在这次活动中,小华不但没成为幸运者,反而落到了最后。

③这次考试他的成绩很好,而且我们班在春运会上得了总分第一名。

递进关联词中无“反而”,它不能和“不但”配套。②句的两个层次是递进关系,应该用“不但……而且”。③句的两个层次看不出有递进关系,用“而且”欠妥。

④不论哪个行业的人,其所以成为专家,决不能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

⑤这些作品之所以为青年人喜闻乐见,是因为已流传了上千年。

④⑤是“之所以,……是因为”的用法问题,“之所以”也可以说成“其所以”。这是把原因放在后面说的一组关联词。④⑤的用法都不对,因为两句都不存在因果关系。

⑥只要大家集思广益,这场比赛就一定能赢。

⑦只有每天坚持两小时的学习,才能学好外语。

⑧只要优先发展教育,就能使经济发展得更快。

⑥—⑧是“只要”和“只有”的用法问题。“只要”和“就”搭配,“只有”和“才”搭配,这几句搭配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没把应该是什么条件关系搞清楚。首先应明确,“只要……就”表示的是充分必要条件,“只有……才”表示的是必要条件,二者不同。其次再看这几句的内容,⑥⑧两句都只能说含必要条件关系,即没这个条件不成,所以都应换成“只有……才”;⑦句所含的条件关系很难一概而论,对有的人可能是这样,对另外的人也可能两小时并不是或还不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⑦句还有欠交代的地方,说的不够清楚。

⑨尽管你的帮助多么微薄,但在他的心上却像千斤重的砝码。

⑨句的“尽管”常常被与“不管”混同起来。“尽管”是表转折的,“不管”是表条件的,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用法也不一样,“尽管”后边通常用表确指的“这么”或“那么”与之呼应;“不管”后边通常用表任指的“怎么”或“多么”与之呼应。⑨句的“多么”应改成“这么”。

⑩全国各级政府的领导如果都愿意作伯乐,那么国内的千里马必然是成千成群了。

⑩句是关联词语的位置有问题。如果前后的主语不一致,那么前一分句的关联词必须放在主语前,因此,“如果”应提前放在“全国各级政府”前面。

总结:

1看关联词的自身搭配是否得当 2看关联词在句中的位置是否正确。 3看关联词是否少用。

4看关联词是否滥用。 5看句间关系是否合乎逻辑。

强化练习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_______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答案:D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C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答案:A (B项最后一组关联词语虽然但的使用有问题,根据语意,这里没有转折关系。同样C项的错误也要在这里。D项的主要错误在于相反的使用上,因为下一句与上一句所说的意思不存在矛盾关系。).

3.下列句中加点关联词语用得不当的一句是(

)

A.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B.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C星光染织厂不但产品数量比我们厂高,而且花色品种也比我们厂多。 D北京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上海的高,就是寿命比上海的短。

答案:C(A项中 “不管……都……”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或“尽管……非常不利”。 B项中“不只是”只能与“而且是”搭配表递进,将“而是”改为“而且是”。D项中“不是”应移到“价格”前面。) 4.下列句中加点关联词语用得正确的一句是

( )

A.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B.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

C.会上,市曲艺队的同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D.他因为名字上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答案:B(A"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C 句中的“无论”去掉。D“他”放在“因为”的后面。)

5.选出下列句子表述无误的一句是(

)

A经过他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嫁接果树的技术。 B张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语文的刘老师也懂得一些日语。 C。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D北京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上海的高,就是寿命比上海的短。

答案:C(A项中“经过”应移至“他”的后面;B项中“除了”应移到“张老师”前面;D项中“不是”应移到“价格”的前面。)

6.下列各句中加点关联词语用得不当的一项是()

A批评家的任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幼苗。

B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C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们许多希望。

D如果一个人经常看外国小说,那么这个人的思想品质肯定好不了。 答案:D分句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

7.下列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用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只要他一走过来,大家就什么都不说了。 B.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C.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D.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也不能飞到高空。

答案:D(A已有关联词语“一……就”表示条件关系,“只要”显得累赘,应删去。B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他”放在“如果”的后面。C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8.下列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用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B.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 C.外国代表团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民都热情地接待他们。 D.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答案:C(A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B应把"为了"改为"因为"。D"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9.下列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用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科技进步表明:人类的发展不仅是等速度运动,而且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 B.作为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C.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 D.自然是伟大的,然而创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

解析:D(A“不仅”与“而且”搭配,构成递进关系是可以的,但此句应是并列关系,改为“不是……而是”。 B“无论”在句中起排除条件作用,表示一件事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它后面所跟的并列结构必须是表选择关系的,因此,“无论”只能与“还是”或“或者”搭配,而不能与“和”搭配,C“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因为”或“由于”搭配。)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坚持不懈地努力,

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没有对工作的热爱,

不可能勤奋地探索和实践,

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

A.只有 才

如果 就

因而 B.只要

如果

也 C.如果 就

只要 就

因而 D.只有

即使

答案:A(解析:在因果、条件、假设关系的复句中,都含有“因果”这一关系,只是在“因为所以”这种表达形式上,表述人尚不知道“因”是否能成为事实;“如果就”这种表达形式上,表述人知道“因”不是既成事实而假定它已为既成事实。)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前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还没有消除。 ,要尽快使国有企业解脱困境,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 能实现。

A既然

那么

所以

只有

才 B虽然

但是

因此

只有

才 C即使 然而

所以

只要

就 D如果

那么

因此

只要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关联词)的能力。应根据语段的基本内容及各语句间的层次关系具体分析。)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根据国际上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已接近五百种,

, 不同意见分歧有多大,有一点 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有它的独立性,其自身的发展未必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步,

不可能切合无间。

A所以

不管

更 B所以

无论

因此 C不过

不管

更 D不过

无论

因此

答案:C(第一空只能是转折关系,故排除AB两项;第四空没有转折关系,排除AD两项;第五空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不管是修缮

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

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收拾来的又 前夜残梦,

今日的游戏。 A或

因为

虽然

不是

就是 B或

如果

但是

仅是

不是 C还

即使

所以

仅是

不是 D还

如果

但是

不是

只是

解析:D(凭语感便知第一空应填入“还”。把它完全得不偿失具有假设关系,所以延缓二空应填入“如果”。第三空以下语意有转折,所以应填入“但是”。最后一句的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所以第

四、五空,应分别填入“不是”、“而是”。)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有许多论文所引证的论述能够兼顾历史与科学前沿,

包括该领域中古老又权威的论断、方法和数据,

包括了最新研究成果及理论或实际需求,反映出作者的理论眼界。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与当今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互相联系,且兼顾经典,

使读者在研究其论文时不仅得到论点、论据,

能获得进一步探讨的方法论与空间。 A既

不仅 因而 所以 B不但 而且 不仅 因而

而且 C既 又是 总是 从而 而且 D不但 而且 总是 从而 所以

解析:C (本题考查辨析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特别是意义相近的关联词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正确地加以选择。本段文字的第一句话有两个“包括”的内容,上下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两个空分别应填入“既”、“又”。第二句中的第一空,由于不表递进,不能填入“不仅”,而只应填入“总是”。第二句中的第二空上面的句子表原因,下面的句子表结果,所以这里应填入“从而”。为了和“不仅”呼应,最后一空应填入“而且”以表递进关系) 15.依次填入下段文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事例还可以举下去,但道理就是一条:事物的整体协调和组合太重要了。

不是说事物的各个局部的素质便无关紧要, 拿破仑养的尽是些骑不了马、舞不动刀的“少爷兵”, 他用兵之道再精也是白搭。 只有在高明的指挥下,谈论单个士兵的素质才有现实意义。用系统论的语言来说,每个单元只有通过系统的有序结构才能表现自己的才能。 A当然

如果

那么

然而 B当然

虽然

但是

固然

C诚然

尽管

那么

但是 D诚然

如果

那么

但是

解析:A(“当然”——应当这样;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诚然”——实在;固然。根据句意,第一空应应填入“当然”。由此可排除CD两项。第

二、三空所在的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应分别填入“如果”“那么”。)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

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

是中国音乐总还是可以听得进去的,

很喜欢。我醉心“西北风”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我肺腑深处发出的,是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又将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也是我生性中所固有的。 A.即使 然而

如果

因为

因为 B.哪怕

但是

只要

所以

因为 C.至于 不过

只要

而且

也许 D.虽然

但是

如果

由于

可能

解析:C(从一事说到另一事,往往用“至于”连接,据此,选段的第一空应填入这个词。有些看似庞然大物的题,总有起决定作用的“关节点”,抓住了它,就可以“以巧破千钧”) 17.按顺序分别填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是( )

一个人

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

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办事,那么,

他有善良的动机,

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A因为

所以

虽然

但 B由于

因此

即使

C不但

而且

虽然

但 D如果

即使

也 答案:D

1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解放前这个地方不但没有水浇地,

吃的水也得从几十里外挑来。

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神话中的一些幻想都可能成为现实。 ③ 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 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 A以至

甚至

以致 B甚至

以至

以致

C以致

以至

甚至 D以致

甚至

以至 答案:A

1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一个法纪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心的人 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订出立法者所忘记订的法律,人们 做出恶劣的行动, 因为他们的欲望强, 因为他们的良心弱。

A.虽然

之所以

正是

也是 B.无论

其所以

不是

而是 C.尽管

其所以

不是 就是 D.即使

之所以

不是

而是 答案:D

2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锻炼观察能力和理解、认识的能力入手,

培养起既活泼而又严密的思路;

培养起这样的思路,写文章

有好的结构。

A.只有

才能

只要

就会 B.只要

就能

只有

才 C.只要 就能 只要

就会 D.只有

才能

只有

才会

答案:D

第3篇:现代汉语关联词语的种类及使用

关联词语,指的是在句中起着关联作用的词语;使用得当会使文章文从字顺,若使用不当则成为病句。

一、关联句分为8种类型:

1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2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如:“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

3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如:“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毽子。”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4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如:“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5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6 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如:“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7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8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如:“看了他的示范动作后,我就照着样子做。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二、关联词语的使用

复句:是指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当于单一意思,但说的事情相关的句子,如: (1)海花才落,杏花又开了。 (2)河不深,可是水太冷。

(3)明天不下雨,我们上西山去。

这三个复句各包含两个分句。同一复句里的分句,说的是有关系的事。一个复句只有一个句终语调。

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单句中也有关联词)。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些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使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 1.错用关联词语: 况且

何况

“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带有对比的意味。“况且”有“再说”之意,表示进一步说明理由,但没有对比的意味。

(1)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况且这么一条小船。 例(1)应该用关联词“何况”。

(2)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何况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 例(2)应用“况且”。

因而

从而

进而 “因而”表示因果。

“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进而”则是表示“继续向前,进一步”之意,不表因果、目的、结果。 (3)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因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例(3)该用“进而”。

(4)我亲自感受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从而,我对近百年那些为中国寻求解放之路,前仆后继地探索和牺牲的先驱者,一直怀有崇敬的心情。 例(4)该用“因而”

(5)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例(5)该用“从而”。

以至

以致

这两个词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都能表因果关系,但“以致”多指不好的结果或陈述者不想看到的结果。而“以至”却没有这种含义。

(6)由于大量捕杀,以至这种珍贵的动物逐年减少,现已濒于灭绝。 例(6)该用“以致”。

(7)情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以致使很多人感到惊奇。 例(7)应该用“以至”。

尽管

不管

“尽管”,用于让步转折句,它后面跟的词语不能有选择性(多么、怎么、如何),常和“这么”、“那么”相应。 “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它后面跟的词语往往有选择性(多么、怎么、如何),或是列举可供选择的几项,或是包含疑问代词“谁”、“怎样”等。 (8)由于这些条件的吸引,不管收费惊人,许多家长依旧趋之若鹜。 例(8)该用“尽管”,用于让步转折复句

(9)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例(9)该用“不管”,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 反而

因而

“反而”表示以某种行为或状况为前提,通常应产生某种结果,但实际产生了相反的结果。“因而”常单用在后面分句,相当于“因为”,表原因。

(10).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雪,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了。 例10“不但”虽然经常与“而且”搭配。但在该句中,它只能与“反而”搭配。

(11)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作物,反而大大削弱了伤口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例(11)中,作者未能把握主题,其结果必然是“大大削弱作品思想性。所以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反”的结果。应改为“所以”。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有些关联词语需要成对搭配使用,如果随意改换,就会出现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影响到意思的准确表达。如:“即使”只能与“也”搭配,“不只是”只能与“而且是”搭配, “无论”只能与“还是”或“或者”搭配。等等。

(12)只有多施肥,适时灌溉,这块地就能长好庄稼。

例(1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就”跟“只有”不能搭配,应把“就”改为“才”。 (13)因为他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因此,他能够建筑起他的学术高塔。

例(13)应用“所以”。也可以将前面分句中的“因为”删除,后一分句保留“因此”。 (14)她一面笑着,显得很善良敦厚,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一个房间里。

例(14)这里需要成对使用关联词语“一面……一面”,表示并列关系,应在“热情地”前面加上“一面”,使前后照应。

(15)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例(15)“即使”只能与“也”搭配表假设关系。而此例是转折关系,将其改为“虽然”,后边的“但”就能与之搭配了。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大致说来,关联词在句中的位置是有一定限制的,各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各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放在主语前。

(16)来参加会议的人较多,他因为性格内向,个头不高,所以人们一直没有特别注意他。 例(16)“因为”放在“他”之前,因为这两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17)要是一篇作品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例(17)“即使”放在“文字”之前,因为这两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18)由于她父母思想腐旧,竟然将女儿严管起来,不让随便外出。 例(18)“由于”应放在“她父母”之后,因为该句两个分句主语相同。

(19)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还没作最后决定。 例(19)“至于”应放在“哪所学校前,因为“至于”表示另提一事。“我报考师范院校”是一件事,“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是另一件事。

(20)有关文化用品的业内人士认为,文化用品是商业更新最快的商品。 例(20)“有关”应放在“业内人士”之前。 (21)先提出实施措施,进而提出计划。

例题(21)“进而”位置不当,改为“先提出计划,进而提出措施”。 前一个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

例1:不但我们学习雷锋,而且要学习他的彻底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例2:我不但拥护他,而且从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拥护他。 例3:不仅中药疗效好,而且价格低廉,无副作用。

例4:过去,内地产品的质量不是比沿海的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例

5、我不仅认识他,王军也认识他。

6、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后一个关联词语的位置不当

例1:由于会议开得及时,所以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例2:英文在那里并不太通行,反而在大酒店、餐厅及一些旅游区的商店里,可以见到日文。 4.关联词语逻辑关系不当,分句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分句位置颠倒,不合逻辑。 例 1 许多传世杰作不仅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此句的第一分句的语意要比第二个分句更递进一层。应先是中华民族的后是全人类的。所以前后分句有逻辑错误,前后分句应颠倒一下。

例 2 由于他深知这场比赛关系到祖国荣誉,所以在整个赛程中精神抖擞,力克群雄,一路领先,最终夺得金牌。 这句话是因果复句,但是两个分句之间从逻辑上看构不成因果联系,把认识到比赛的重要性作为夺冠的原因,显然理由不充分。光有思想认识,没有实力,是很难拿到金牌的。这句话应该改为:

由于他已具备了夺冠的实力,这次赛前他又深知比赛关系到祖国荣誉,训练特别刻苦,所以在整个赛程中能顺利闯关,力挫群雄,一路领先,最终夺得金牌。

例 3 他因为生病了,所以发烧了。

这两个分句之间也不是因果关系,不是只要“生病”就一定“发烧”,只有一部分疾病能引起发烧。应改为:

他不但生病了,而且还发烧了。

或者改为:他生病了,还发烧了。

(22)因为他认真学习,所以当上了三好生。

例(22)“认真学习”和“当上三好生”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前一分句可改为因为他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23)因为他每天坚持跑步,所以从来没有生过病。

例(23)单从“每天坚持跑步”,还不能推出“从来没有生过病”,后一分句可改为“所以身体越来越健壮了”。

1)充分条件的逻辑关系不当

1、A1只要雨水充足,B2庄稼就长得好。 例

2、如果你不骄傲自满,那么你就不会落后。

3、要改造自然也是如此,假如我们经过艰苦的劳动,就能创造出人类最需要的一切。 例

4、如果小王患肺炎,则他会发烧。小王发烧了。所以,他一定患了肺炎。 2)必要条件的逻辑关系不当

1、只有电灯亮了,线路里才有电。 例

2、(只有学习好,才能当三好学生。)小王学习好,所以,小王一定能当三好学生。 例

3、(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做好工作。)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就一定能做好 工作。 例

4、(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深刻地反映生活。)他深入生活了,他就能深刻地反映生活。 分句位置颠倒

例1:气功不但可以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以缓解运动员大赛前的紧张心理。 例2:经过一年多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的学习,他写起小评论来毫不费力,何况是写一篇有独立见解的论文呢?

3、哈尔滨都下雪了,何况是北京? 例4:根瘤菌寄生在豆科植物的根部,不但能固定大气中的氮气,而且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 5.滥用关联词语。

(24)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教人的口味。 例(24)应去掉"因为"。

(25)孙玲是一位工程师,而且是一个孝子,她的孩子们也都很有出息。 例(25)“工程师”和“孝子”两件事可以并列但没有递进关系,不应用“而且”,直接删去即可。

例1:他中学毕业就参加了工作,所以很能干,吃得了苦。

例2:有一些电视剧本不能采用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格调太低,只能迎合少数人的口味。 例3: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的分析之后,进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6. 关联词语的残缺

例1:他虽然是个工人,平时喜欢音乐,作曲很在行。 例2: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例3:新加坡的竹节虫不仅体色几乎和竹子一样,体形在安静时完全像一根树枝。 例 1 李伯伯不是马上把笔给我,先讲了一番这笔的经历。

这个句子的第二个分句漏用了关联词“而是”,因为“不是”和“而是”应同时使用,表并列关系,不能少用其中的一个。

例 2 尽管考前准备得不够充分,小华心里没有把握,在考场上非常紧张,他考的结果让人觉得差强人意。

“尽管”是表示让步的连词,后边要有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和它呼应。可是句子里没有明显转折的意思,也没有与之呼应的关联词。“差强人意”是“还能让人稍稍满意”的意思。这个复句后面分句应改为:“但是他考的结果却还差强人意。” 附录:

关于“何况”与“况且”的使用不当造成的语病。 这一对词的共性是均可表递进。先前的许多书中对它们的区别讲的过于繁琐,给中学生的辨析带来一定的障碍。其实,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清楚的。记住:在带有“反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递进复句中,只能用“何况”,而在其它情况下,二者通用。 如下面的例子,就属于二者通用。“你身体本来弱,况且(何况)又刚生过病,还是我去吧”。 再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就只能用“何况”。 ①爷爷年逾花甲还在努力学习,何况你还这样年轻呢!(因为属于带有反问语气的递进复句)。 ②“四人帮”横行时,多少老革命家都蒙受了不白之冤,何况我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呢!(也是因为句中带有的是反问语气,如果换成“况且”是很能迷惑一些人的)。

四、关于“越发”与“更加”的使用不当造成的语病。

这一对词的共性也是均能表递进。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记住:前文中如果出现了“越”这个字眼,后文就只能用“越发”与之照应,构成“„„越„„越发„„”的格式;前文如果没有出现“越”这个字眼,后文中二者通用。 如“观众越多,他的演出就越发卖力气”这句话,“越发”的使用就符合规范;因为前文中“越”出现了。

再如“来中国后,琼斯的汉语说得越发(更加)流利了”,这句话中的“越发”的使用也符合规范,换成括号里的“更加”也是正确的,因为前文中没有出现“越”这个字眼。 再如下面的例子,就属于病句了。“你越是不许我笑,我笑得更加厉害了”,句中的“更加”必须改成“越发”;因为前文中“越”这个字眼已经出现了。

五、关于“之所以”的使用不当造成的病句。 很简单,“之所以”如果出现在句首,就是病句;因为“之所以必须用在主语后”才符合规范。

如下面的例子,“之所以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是因为他们的命题意图不同”就是一个病句,在句首必须加上“这次考试”一类的主语才行。

六、关于 “又”与“再”的区别

这一对虚词,在用法上确有许多纠缠和差异,但如果能注意到它们之间最主要的一点区别,还是很有意义的事。

大家知道,作为副词,它们都能表“重复”和“继续”,但却少有人留意到在这一点上,它们也还是有区别的。高考往往就是利用我们在知识上“一念之差”,设计题目,使我们成为“事后诸葛亮”的。记住吧,在表“重复”与“继续”方面,“又”表示的是“已重复,已继续”,而“再”表示的则是“待重复,待继续”;在该用“又”的句子里,动词的后面可加“了”,用“再”的句子则不可以加“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

再唱一个(待重复。“唱”的后面不能加“了”); 又唱了一个(已重复。“唱”的后面可以加“了”;当然不加也可)。 ②

再躺一会(待继续。“躺”的后面也不能加“了”); 又躺了一会(已继续。“躺”的后面自然也可以加“了”。)

还记得高考已经考过的那个句子吗?“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句子加点的“再”就属于误用。

七、关于“因为”与“由于”在用法上的几点区别

如果只知道这一对词能够表示因果关系,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知道下面的一些“规矩”,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A、“因为”,只能和“所以”搭配照应;反之,属误用。 B、“由于”,既可以和“所以”搭配照应,也可以和“因而”与“因此”搭配照应。

C、由“因为”构成的因果复句,可以直接倒装,而由“由于”构成的因果复句,不能直接倒装。如下面的例句中的“由于”就属于误用。 “他没有参加这次考试,由于他工龄少了半年”。 D、“所以”与“因而”的前面,不能出现句号,而“因此”的前面,可以出现句号。掌握了这一点在选词填空,以及判断在具体的语句中它们是否用得准确,都是很有意义的。如下面的一个需要我们选词填空的例子,通过我们对这一点的掌握,就可以很快排除干扰,选到正确的答案。

“当前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

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在横线上究竟该选填哪一个词呢?出题者设计的选项里既有“所以”,又有“因而”,还有“因此”;我们之所以很快地选到了“因此”一项,就是因为我们在横线前发现了“句号”。

八、关于因而”、“进而” 和“从而”的区别

这是三个极易混淆的连词;其实站得高一点,弄清它们的区别也还是不难的。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我们就可能站得高一点。 A、“因而”只能表因果;如,“由于上学期着重抓了课堂教学,因而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B、“进而”,简言之,只能表递进。讲得详细点,它表示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强调的是进一步的行动。用于后一分句,它的前面可以用“又”、“再”、“才”、“并”等来配合。如,新的教学法先在个别班级进行试验,

在全校推广。横线上就应选填“进而”;因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进一步的行动。 C、“从而”就显得复杂了点。因为,该用“从而”的句子,必须具有两种关系,即“递进”与“因果”。细致点说,就是它除了表示进一步外,还跟上文有条件或因果的关系。请看下面两个很典型的例子:

①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②我们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个产品质量。

在两个例子里。我们发现,它们的前一分句的内容完全一样,可是,后一分句,它们表达的意思却完全不一样。例①的后一分句强调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行动,所以应选填“进而”;而例②的后一分句却是在说因为有了第一分句陈说的条件下,进了一步才有了后面的结果,因此必须用“从而”。

九、“反而”、“反之”与“相反”的几点区别 “反而”是一个本领不小的连词,在句子里,它既可以表示转折关系,又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而“反之”则只能表示,并列关系,与“反而”不能发生混淆。但“相反”就不行了,它与“反而”既有可以互换的时候,又有非区别对待的一面,这就有些纠缠。但不管怎么说,掌握了下面的要领,解决起来,还是不太困难的。

A、跟上文意思相反或者出乎人的意料时,就该选用“反而”。如,“经过这场大病,(照理说“身体应当很坏”才是,可是)他的身体

(横线上应选填的词,全得由后文讲的情况来决定)比以前好了。(“出人意料”!所以,横线上的词是“反而”)”。

B、大家知道,在递进复句中,有一种叫做“否定了再否定”的形式,在这种复句中,关联词语通常是这样的:“不仅不„„反而„„”,或者“不但没有„„反而„„”,抑或是“非但不(非但没有)„„反而„„”。

掌握了这一点,我们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获得好处。一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不仅不”的辨析,很快得察觉到,在第二分句中如果出现了“而且”,是错误的。二是

选词填空时,我们又可以很快地排除掉假选项,坚定而自信地选择“反而”。如下面两个例子: ①我父亲非但没有批评我,

还给了我不少鼓励。(因“非但没有”的后面跟着的是“批评”,属于动词,所以横线上选填“反而”是正确的。当然,在这个句子里,选填“相反”也是正确的。因为,“相反”,表示的也是递进关系。在它的前面,还可以出现“恰恰”、“正好”“刚好”“正”等字眼。)

②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不但没有矛盾,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中的“没有”后面跟着的是“矛盾”,“矛盾”属于名词,因此,可以判断出“没有”是一个动词;所以,横线上只能选填“相反”。)

十、“不是„„而是„„”与“不仅„„而且„„”的区别

这两组关联词语也是需要辨析的。不然,在具体操作中,也会因为叫不真切而举棋不定,最终失分的。

“不是„„而是„„”表明的是并列关系的,是“肯否并列”,也就是说在这种句式中,说话人首先是要否定前一分句所说的内容,然后在第二分句里肯定与第一分句里的内容相对的内容。

而“不仅„„而且„„”表明的则是“肯定了再肯定的递进关系”,也就是说在第一分句里说话人首先要肯定一个意思,在下一个分句里,进一步肯定另一个意思。 如,下面的例子:

①默读

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句子里,应该选填的是“不仅„„而且„„”,为什么呢?只因为前后两项内容都是说话人要肯定的,而且强调的是后者。

②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

回避问题,

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在这个句子里,横线上应选填是“不是„„而是„„”,道理很简单,不言当自明。 十

一、“径自”、“径直”与“竟自” 这三个词均为副词。“径自”与“径直”容易发生混淆,“径自”与“竟自”也容易弄混;而“径直”与“竟自”是不会发生混淆的。 “径自”的意思是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强调的是“自己行动”;而“径直”的意思是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或者“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再事先费周折”,不管是那个意思,强调的都是“直接行动”。“竟自”呢?就是“竟然”,表示的是“出乎意料”。看下面三个例子:

①才十五岁的小女孩,

游过了长江,真不简单! 句中横线上应选填“竟自”;十五岁的小女孩,照理说,应很懦弱,可她却游过了长江,太出乎意料了!

②你

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说。 句中的横线上应选填“径直”;因为句中并没有强调“自己行动”的意味。 ③他没等会议结束,就

离去。

句中的横线上选填“径自”是对的;照理,“离开会场”是该打个招呼的,可他没有,不是“自作主张”又是什么呢!

二、“是否”与“是不是” “是否”就是“是不是”,意思完全一样。但在使用中,也还是有叫不真切的地方的。如下面的一个句子:

“你说的这个人是否他?”

看上去,听上去,都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对劲,可它确实错了。 问题就在于,“是不是”的后面可以带名词、代词;而“是否”的后面是不能带名词或代词的。“是否”的后面可以带动词,或者形容词。 十

三、“对”与“对于”的两点区别

这对词曾使很多人为难,其实,大可不必。它俩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对待”。可以这样讲,凡是能用“对于”的句中,“对于”都可以换成“对”,但是,用“对”的句子,有一些是不能换成“对于”的。只要记住不能换用“对于”的情况,不就行了吗! 有两种情况,不能换成“对于”。即,

一、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只能用“对”。如:①大家对我都很热情。②我们对你完全信任。③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二、在助动词和副词的后面,只能用“对”,不能用“对于”。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安排的。 十

四、“尽管”与“不管”的正确用法

这一对词,在用法上也许会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差别最大的地方,往往不具有迷惑性。因此,仅就高考讲,只要抓住那最具迷惑性的地方,弄它个水落石出,也就足够了。

在具体操作中,如何去辨析这一对词的使用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一句话,只要,看一眼它们的后面有没有表示任指(如“怎么”、“多么”、“如何”)的词语,如果有,那么,句子里就该用“不管”,反之,则该用“尽管”。如下面的例子: ①

下多么大的雨,我们都要去。 ②

下这么大的雨,我们还是要去。

你怎样费尽心机,也不能把这被动的局面扭转过来,只能以失败告终。 在上面的三个例子里,只有例②该用“尽管”,其它均要用“不管”;还用再讲什么道理吗?

十五、“鉴于”的正确用法 “鉴于”,一词,作连词的时候,有一点是不能不引起注意的。那就是:“鉴于”用在表因果关系复句的偏句里,只能出现在句首,前边不能出现主语;也就是说主语应放在后一分句(正句)的句首。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如果在“鉴于”的前面发现了主语,我们应该知道要嘛是它用错了,要嘛是这句话有语病。如下面的例子: ①公司鉴于他多次违反工作纪律,决定让他停职反省。

②我们鉴于他的身体还需要恢复一段时间,只好请别人代替他的工作。

上面两个例子里的“鉴于”前的主语,都该移到后一分句的句首;否则,到该被视为使用不当。 十

六、“宁可”与“宁愿”、“宁肯”的区别

这三个词,都用在“表示比较得失之后,选取一种做法”的句子里。看起来,似乎不存在着任何问题,其实,还真有一点,如果放松了警惕,还真就可能出事。如下面的一个句子里的“宁愿”就用错了:

①宁愿长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 句中的“宁愿”必须改成“宁可”。你知道为什么吗?记住:在“所选择的做法主要取决于人的意愿时”,这三个词语是通用的;反之,就只能用“宁可”。“长年无灾情”,是人的意愿,但是作为一种“做法”,却不取决于“人的意愿”。再看下面的例子: ②我们宁肯自己辛苦点,也不能让别人受累。 在这个句子里,“自己辛苦点”这“做法”取决于“人的意愿”,所以,句中的“宁肯”,其他两个里的哪一个都可以。 十

七、“一起”与“一齐”的区别

看起来,这一对词也像是没什么问题;其实,真叫起真儿来,也还不一定用对呢!不信,看下面的例子:

①他跟农民一齐劳动了三个月。 ②大家一起鼓起掌来。

上面两句话中加点的词,都用错了!只有互换一下才行。你知道为什么吗?道理很简单,要记住也不是难事。

表示的是“在时间上同时发生的事情”时,就选填“一齐”;表示的是“在空间上合在一处”,或者是在“同一个地点发生的事情”时,就选填“一起”。 十

八、“何况”、“况且”与“而且”的区别 这三个词的共性是在句子里,都能表示递进关系;如果只知道这一点,那还远远不够。因为,只有深透地了解了它们的不同点,才能使我们在与它们遭遇的时候,做到万无一失。 不同点到底在哪儿?简言之,“何况”只用于带有反问语气和感叹语气的递进复句。如下面两个例子:

①爷爷年逾花甲还在努力学习,何况你还这样年轻呢!(反问语气) ②„„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感叹语气) 而在“其它情况下”,“何况”与“况且”是通用的;对此,笔者不想详谈,因为凡是可以通用的情况,考试时是不会出题的。但是,对这“其它情况”却也大意不得;因为,如果放松警惕,就很有可能在“何况”、“况且”和“而且”之间,举棋不定。这“其它情况”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记住:在已经提出一个理由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追加一个理由时,两个理由之间“何况”与“况且”是通用的;除此之外,就该用“而且”。如下面的例子:

①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

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陷,还是算了吧。 ②改革后,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例①的横线上,选填“何况”或“况且”都是正确的,因为属于追加理由的情况。例②中只能选填“而且”,因为是“肯定了再肯定”的递进。 再如下面的例子:

③你身体不好,

又刚生过病,还是我去吧。

④组里不少人是我的老同学,

有的还是好朋友。 比较一下,自会发现,例③又属于追加理由的情况,而例④则属于“肯定了再肯定”的情况,因此,它们的横线上,该分别填哪一个是很清楚的。 十

九、“固然”与“虽然”的区别

这一对词的共性是都能表示让步,而且在有一种情况下,是可以互换的,即,在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转入下文,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矛盾时,用“固然”或“虽然”都是正确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药固然(虽然)可以治病,但是服用过量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而在表示确认某一事实,接下来又要确认另一事实,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不矛盾的情况下,只能用“固然”;这才是最重要的!如下面的例子,都是必须用“固然”的。 ②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 ③考上了固然好,考不上也不必灰心丧气。 ④固然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以上三例中的“固然”,改用“虽然”,或在选词填空时选择了“虽然”都是错的。 二

十、“只是”与“不过”

这一对词只是在表示转折意味的时候,容易发生混淆。那么它们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只知道“只是”表示的转折语气比“不过”要轻一点,还是不够的。被某一问题困扰住是痛苦的事,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却很简单。记住:“不过”的后面允许有停顿,也就是说允许有逗号,而“只是”

的后面不能有停顿。如下面的例子: ①小赵各方面都很好,只是身体差一些。 ②老汪工作很积极,不过,有时候比较主观。 ③他讲的是对的,只是说话不大讲究方式方法。 ④他性子一向很急,不过,现在好多了。 需要补充一点。“不过”的后面,也不是非加逗号不可,但是,在选词填空时,句中如果出现了逗号,那么,我们应该知道,此处是非填“不过”的。 二十

一、“非„„不„„”与“非„„才„„” 这组关联词语的意思,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最风平浪静的地方,最容易出现问题。请记住,它们唯一的不同就是“非„„不„„”中的“不”的后面能够加“可”,而“非„„才„„”的“才”后加“可”则是错误的。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这样使用是正确的) ②你非亲自去一趟才可。(这样使用就是错的)

二十二、“往往”与“常常”的区别

这是一对比较难以辨析的词语,但如果把握住下面的要领,还是容易区分的。“往往”指的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不用于主观愿望;而“常常”单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用于主观愿望。另外,凡该用“往往”的句子,句子里一定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而“常常”不受这个限制。如下面的例子: ①每逢节假日,我们

到厂矿去演出。

句中的横线上选填“往往”是对的,选填“常常”也通。因为句中有“到厂矿”这个情况。而下面的例子,若选填“往往”则肯定是错的。如: ②每逢节假日,我们

演出。 句中的横线上,必须选填“常常”,因为凡用“往往”的句子里必须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等。再看下面的例子: ③小李往往一个人上街。句中加点的“往往”换成“常常”也通;但下面的例子则只能用“常常”。

④小李往往上街。句中加点的“往往”必须该成“常常”。 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⑤那种以松散闲适为乐的人,

是事业心不强的人。 句中横线上应选填的是“往往”,因为,这是一个规律性很强的语境。

二十三、“除了”与“除非”的区别

“除了”是介词,它的后面带的是词或短语;而“除非”是连词,后面带的一定是句子。除了这一点区别外,还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进行辨析,即,“除了”表示的是排除,而“除非”表示的则是“强调”。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操作中,凡属于应该“排除”的(不管是“排除特殊”,还是“排除已知”,只要是排除)语境,就选填“除了”,其他情况,选填“除非”。 如下面的例子:

老王,我都通知到了。(属于“排除”,带的又是词语,所以选填“除了”) ②

你答应我的条件,我才告诉你。(属于“强调”,带的又是句子,所以选填“除非”) ③这儿懂英语的

他,还有两个人。(属于“排除”,带的又是宾语,所以也该选填“除了”)

临时有事,否则八点一定动身。(横线上应选填“除非”,理由不再赘述) ⑤这几天

刮风就是下雨。(横线上应选填的是“除了”,理由也无须赘述)。 纸短情长,在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但愿在距高考时日已经不多的时候,本文能给你一些帮助。祝所有的考生都能如愿以偿! 二十

四、“关于”与“对于”的两点区别 这一对词在用法也许有很多的区别,但是如果如果能留意一下以下两个方面的区别,对于我们今后无论在使用,还是答题,都会有相当帮助的。

它们都是介词,都能带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里充当定语或者状语。区别之一是:在充当状语的时候,“关于”所构成的介宾短语,必须放在主语前,而“对于”所构成的介宾短语,不受这个限制。如: ①他关于医学知识知道得很少。

像这样使用就是错误的。有两种改法:一将“关于”,改为“对于”;二将“关于”所构成的介宾短语移到主语前,改为:关于 ②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

这样用就是正确的。若把“关于中草药”中的“关于”改为“对于”也是对的;因为“对于”所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充当状语的时候不受这个限制。但是,如果这样说就也还是错的:我关于中草药知道得很少。 区别之二是:“关于”与“对于”带宾语,构成介宾短语后,都可以作文章的标题,都有提示性;但是,只知道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关于„„”所构成的介宾短语可以直接作标题,而“对于„„”所构成的介宾短语后必须再加上一个名词,才能作文章的标题。如:

③关于文风问题 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例③是正确的,而例④则是错误的,要嘛改成“关于提高教学质量”,要嘛在“教学质量”的后面再加上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几点看法。

三、尝试练习

1.下列文字共有七句话,其中四句有语病,它们是:(C )

(1)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不是勤奋刻苦的人。 (2)马克思在他漫长的生活中,每天工作、学习达十六七小时之久。 (3)鲁迅勤奋写作,无时无刻坚持练笔,几十年来写日记从未间断。

(4)我们不否认生理上的差异,但是先天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在于后天的努力才是关键。

(5)古代有个方仲永,据说五岁能写诗,但自恃聪明,家里也不对他继续进行教育,结果一事无成。

(6)现代数学家张广厚小时候并不聪明,但发愤努力,终于在函数领域的研究中可喜的成果。 (7)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很少见到这样的著作问世。

A.(2)(3)(4)(5)

B.(4)(5)(6)(7)

C.(1)(3)(4)(6)

D.(3)(4)(6)(7) 2.下列各句中句义明确的一句是:(

C)

A.

陈布雷已经死去了五十多年了,不知像他这样的江南士子悲歌是否对今日之文人有无借鉴意义。 B.

立雕是闻一多先生的次子,和我同岁。我和他哥哥立鹤同班,可不知为什么,我和闻老二熟得多。

C.

汉语学者难道不能做到,无论这世界多么让人沮丧,既不悲观自弃,亦不急功近利,持守住自己的学术之域吗?

D.

.南方一个省一年光蛇就能吃掉成千上万吨,也不怕蛇的天敌老鼠肆虐。 (A表述不清;B有歧义,是我和闻老二比我和闻老大熟,还是我和闻老二比闻老大和闻老二熟?D“天敌”用词不准,是老鼠是蛇的天敌还是蛇是老鼠的天敌?) 3.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句是(D )

A.芦沟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数以百计的石狮,这些石狮在风霜雨雪中已守桥七百多个岁月。

B.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有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子马拉松比赛。

C.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 D.这家报纸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读者欢迎,很多报纸都跟着仿效起来。 强化练习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D )

①上千吨的轮船碰上这样大的风浪也得上下颠簸,_______这么一条小船。 ②挖这样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③改革后,产品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 _______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

A.况且 何况 而且

B.况且 而且 况且 C.何况 而且 何况

D.何况 况且 而且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

小说家应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 讲故事或作报告, 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 不写稿子, 应像一篇文章。 A虽然 而 却 即使 也 B尽管 可是 而 虽然 但 B尽管 而 却 虽然 但 D虽然 相反 可 即使 也

(B项最后一组关联词语虽然但的使用有问题,根据语意,这里没有转折关系。同样C项的错误也要在这里。D项的主要错误在于相反的使用上,因为下一句与上一句所说的意思不存在矛盾关系。). 3.下列句中加点关联词语用得不当的一句是(C )

A.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B.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C星光染织厂不但产品数量比我们厂高,而且花色品种也比我们厂多。 D北京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上海的高,就是寿命比上海的短。 (A项中 “不管……都……”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或“尽管……非常不利”。 B项中“不只是”只能与“而且是”搭配表递进,将“而是”改为“而且是”。D项中“不是”应移到“价格”前面。)

4.下列句中加点关联词语用得正确的一句是

(B

)

A.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B.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因此,学习是无止境的。

C.会上,市曲艺队的同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称赞.

D.他因为名字上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A"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C 句中的“无论”去掉。D“他”放在“因为”的后面。) 5.选出下列句子表述无误的一句是(C )

A经过他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嫁接果树的技术。 B张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语文的刘老师也懂得一些日语。

C。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D北京生产的灯泡,价格不是比上海的高,就是寿命比上海的短。 解析:(A项中“经过”应移至“他”的后面;B项中“除了”应移到“张老师”前面;D项中“不是”应移到“价格”的前面。)

6.下列各句中加点关联词语用得不当的一项是(D分句间在意义上缺乏密切联系。 ) A批评家的任务不但是剪除恶草,还得灌溉佳花——佳花的幼苗。

B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C凉风,即使是一点点,也给了人们许多希望。

D如果一个人经常看外国小说,那么这个人的思想品质肯定好不了。 7.下列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用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D) A.只要他一走过来,大家就什么都不说了。 B.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C.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

D.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也不能飞到高空。 (A已有关联词语“一……就”表示条件关系,“只要”显得累赘,应删去。B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他”放在“如果”的后面。C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8.下列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用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A.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

B.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 C.外国代表团无论走到哪里,中国人民都热情地接待他们。 D.尽管工作怎样忙,他还坚持天天记日记。

(A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B应把"为了"改为"因为"。D"尽管"和"不管"是不尽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9.下列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用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科技进步表明:人类的发展不仅是等速度运动,而且是类似一种加速度运动。

B.作为中学生,无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C.国产纯平彩电的价格之所以居高不下,因为此种彩管全被进口货垄断。 D.自然是伟大的,然而创造自然的人类更伟大。 解析:(A“不仅”与“而且”搭配,构成递进关系是可以的,但此句应是并列关系,改为“不是……而是”。 B“无论”在句中起排除条件作用,表示一件事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它后面所跟的并列结构必须是表选择关系的,因此,“无论”只能与“还是”或“或者”搭配,而不能与“和”搭配,C“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因为”或“由于”搭配。) 1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

坚持不懈地努 力,

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事业的成功。

没有对工作的热爱,

不可能勤奋地探索和实践,

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 A.只有

如果

因而

B.只要

如果

也 C.如果

只要

因而

D.只有

即使

(解析:在因果、条件、假设关系的复句中,都含有“因果”这一关系,只是在“因为所以”这种表达形式上,表述人尚不知道“因”是否能成为事实;“如果就”这种表达形式上,表述人知道“因”不是既成事实而假定它已为既成事实。)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B ) 当前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根本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还没有消除。

,要尽快使国有企业解脱困境,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

能实现。

A既然

那么

所以

只有

B虽然

但是

因此

只有

才 C即使

然而

所以

只要

D如果

那么

因此

只要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关联词)的能力。应根据语段的基本内容及各语句间的层次关系具体分析。)

1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C )

根据国际上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已接近五百种,

不同意见分歧有多大,有一点

是不争的事实,

文化有它的独立性,其自身的发展未必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步,不可能切合无间。

A所以

不管

B所以

无论

因此 C不过

不管

D不过

无论

因此

解析:第一空只能是转折关系,故排除AB两项;第四空没有转折关系,排除AD两项;第五空是递进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D )

不管是修缮

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

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收拾来的又

前夜残梦,

今日的游戏。 A或

因为

虽然

不是

就是

B或

如果

但是

仅是

不是 C还

即使

所以

仅是

不是

D还

如果

但是

不是

只是

解析:凭语感便知第一空应填入“还”。把它完全得不偿失具有假设关系,所以延缓二空应填入“如果”。第三空以下语意有转折,所以应填入“但是”。最后一句的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所以第

四、五空,应分别填入“不是”、“而是”。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C )

有许多论文所引证的论述能够兼顾历史与科学前沿,

包括该领域中古老又权威的论断、方法和数据,

包括了最新研究成果及理论或实际需求,反映出作者的理论眼界。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与当今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互相联系,且兼顾经典,

使读者在研究其论文时不仅得到论点、论据,

能获得进一步探讨的方法论与空间。 A既

不仅

因而

所以

B不但

而且

不仅

因而

而且 C既

又是

总是

从而

而且

D不但

而且

总是

从而

所以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特别是意义相近的关联词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才能正确地加以选择。本段文字的第一句话有两个“包括”的内容,上下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两个空分别应填入“既”、“又”。第二句中的第一空,由于不表递进,不能填入“不仅”,而只应填入“总是”。第二句中的第二空上面的句子表原因,下面的句子表结果,所以这里应填入“从而”。为了和“不仅”呼应,最后一空应填入“而且”以表递进关系 15.依次填入下段文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

事例还可以举下去,但道理就是一条:事物的整体协调和组合太重要了。

不是说事物的各个局部的素质便无关紧要,

拿破仑养的尽是些骑不了马、舞不动刀的“少爷兵”,

他用兵之道再精也是白搭。

只有在高明的指挥下,谈论单个士兵的素质才有现实意义。用系统论的语言来说,每个单元只有通过系统的有序结构才能表现自己的才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的整体将具有其组成单元在孤立状态中所没有的新质。

A当然

如果

那么

然而

或者

并且

B当然

虽然

但是

固然

或者

况且 C诚然

尽管

那么

但是

那么

因此

D诚然

如果

那么

但是

那么

因此

解析:此题考查辨别和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当然”——应当这样;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诚然”——实在;固然。根据句意,第一空应应填入“当然”。由此可排除CD两项。第

二、三空所在的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应分别填入“如果”“那么”。由此可排除B项。余下的“然而”、“或者”、“并且”分别填入第

四、

五、六空,都是最恰当的。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C)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

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

是中国音乐总还是可以听得进去的,

很喜欢。我醉心“西北风”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我肺腑深处发出的,是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又将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也是我生性中所固有的。 A.即使

然而

如果

因为

因为

B.哪怕

但是

只要

所以

因为 C.至于

不过

只要

而且

也许

D.虽然

但是

如果

由于

可能

解析:从一事说到另一事,往往用“至于”连接,据此,选段的第一空应填入这个词。由此可排除A、B、D三项。以下四个关联词语,考生可自己验证。此题没有很大难度,只是告诉考生,有些看似庞然大物的题,总有起决定作用的“关节点”,抓住了它,就可以“以巧破千钧”

17.按顺序分别填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是( D )

一个人

不懂得正确的意见只能是对于实际事物的客观的全面的反映,坚持要按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办事,那么,

他有善良的动机,

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A因为

所以

虽然

B由于

因此

即使

也 C不但

而且

虽然

D如果

即使

1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解放前这个地方不但没有水浇地,

吃的水也得从几十里外挑来。 ②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神话中的一些幻想都可能成为现实。 ③

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认真吸取教训,

这次又犯了类似的错误。 A以至

甚至

以致

B甚至

以至

以致 C以致

以至

甚至

D以致

甚至

以至

19.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在一个法纪最松弛的国家里,一个有良心的人

不会胡作非为的;他会替自己订出立法者所忘记订的法律,人们

做出恶劣的行动,

因为他们的欲望强,

因为他们的良心弱。

A.虽然

之所以

正是

也是 B.无论

其所以

不是

而是 C.尽管

其所以

不是

就是 D.即使

之所以

不是

而是

20.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从锻炼观察能力和理解、认识的能力入手,

培养起既活泼而又严密的思路;

培养起这样的思路,写文章

有好的结构。

A.只有

才能

只要

就会

B.只要

就能

只有

才会 C.只要

就能

只要

就会

D.只有

才能

只有

才会

第4篇:正确使用词语

05—11年高考山东卷正确使用词语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05年)A ①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经营_____、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②诸如“艾滋病”“非典”这样的重大疾病的蔓延,将会引起社会_____,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严密监控。

③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损失,有关责任人必须对此进行_____,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A. 理念

震荡

反省 B. 观念

振荡

反思 C. 观念

振荡

反省 D. 理念

震荡

反思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05年)C A. 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B. 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更需要不....但超越的勇气。

C. 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豪气。

D. 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的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的生活。

2.依次填入下列横肉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06年)C ①在西藏高原的雪山中也有变速这风光,也长着香蕉和菠萝,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喷喷 的事。

②中国文物信息网日前公布了已入围2005全国考古手大新发现的24个项目名单。适当“新发现”

了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文化遗銌 。

③这里不光生长有益的植物,还有一些

的植物,其中有一种一人多高的小树,树干细细的,叶子像叶,一年开一次花,果实像豌豆,它的花和叶子都有毒。 ④那时,北大的学生好幸运生的借书证,

可以借十元钱装书。 A.移道 涵盖 有害 竟然 B.移奇 囊括 有毒 居然 C.称奇 涵盖 有害 居然 D.称道 囊括 有毒 竟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06年)B A.各类配套完善的高新园区的建成使用,不仅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聚集着人气,改善若人居环境。 ....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运动人形刚柔相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体现了“更快、更亮、更强”的奥林区克精神,以及以运动员为核心的奥林匹克运动原则。

C.近年来禽流感在国内时有发生,危害极大,各级政府必须筚路蓝缕,积极作好预防,以....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 D.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07年)C ①国家有关部门的____________结果表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一年,废液、废气排放量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

②事发当日,看守所民警值班期间未认真履行看管职责,_________离岗,外出吃饭,造成在押人员脱管。

③像孩童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见阳光,作者目光是那样惊喜,____________着饱满的生气。 A.监测 私自 充斥

B.监控 擅自 充斥 C.监测 擅自 充溢

D.监控 私自 充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07年)A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08年)D A.中药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其药效一般比较缓和。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其药效一般比较缓和。 ..B.虽然平时工作很忙碌,但只要有时间,我就整顿家务,让家里变得洁净、整齐、漂亮。..C.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D.诗评家所谓“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跟白居易“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是不同的饥寒让杜甫刻骨铭心,所以他写出的诗句更加深刻感人。 ....

3、依次填入下列格局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09年)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 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 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

3、【答案】C 【解析】A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感触侧重思想情绪。依附:附着,依赖依靠。依托:依靠。依托侧重有所凭借,借托。未免:同一些词语搭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 :副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科尔曼年轻气盛” 正是“老练不够”的原因。此处是对科尔曼作客观评价,没有批评的语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09年) 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体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大型实景舞剧《长恨歌》的演员们充分利用华清池的空间,以优美的舞姿把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爱情悲剧演绎得动人心弦,幻若梦境。 ....C.再完美的机制出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4、【答案】A 【解析】B项 动人心弦:激动人心,非常动人。C前赴后继:赴,向前冲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连续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褒义词。D项“一挥而就” 应为“一蹴而就”。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就:成。应为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10年)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慷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的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考点点击】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这是各省市试题都考查的重点,题型与2008年一致。

【要点透析】在所给的四个语句中既有成语,也有词语,重在考查辨析运用。A项“释怀”,意思是“放心,无牵挂”,与语境意思不合,应为“忘怀”。B项“古稀”,指人七十岁,与“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矛盾,应为“耄耋”。C项“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感情色彩不对。D项“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可以用于人,也可以指信件、消息等。 【标准答案】D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1年)

办公人员的座椅高度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_______,许多人办公座椅的高度都存在一定问题,久坐会_______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工作性质把办公桌调整到一个_______的高度,然后再依据自身情况来调整座椅的高度。 A. 提出

产生

适合 B. 提出

引发

合适 C. 提醒

产生

合适 D. 提醒

引发

适合 【答案】 C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11年) A. 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 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 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 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答案】C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析】漫无边际:形容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也指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B项,没有根据的话,也指与正事无关的话。此处属于望文生义,应为只言片语;D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此处数以对象用错,应为参差不齐。

解析:正确使用词语考点实际上涉及到词语辨析和正确使用熟语两个题型,在山东卷七年的考试中,除0

8、10年的题目设置为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什么,(涉及到词语和成语)以一个题目的形式出现,其余五年均为两个单独的题目考查这一个考点。其中,0

6、09年在辨析题的考查中涉及到了虚词,其余年份均为实词。熟语的考查均为成语,没有其他样式。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所涉及到的词语和成语均为常见,没有超偏或是超难的现象。

第5篇:正确使用词语学案

(二)

课前预习案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跻(jī)身

敷(fū)衍

媲(pì)美

饿殍(piǎo)遍野

B.娉(pīng)婷

寒碜(chen)

谙(ān)熟

提纲挈(xié)领

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

D.炫(xuàn)耀

逮(děi)捕

缜(zhěn)密

栉(zhì)风沐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斡旋

互相推诿

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B.脉搏

不可思议

不揣冒昧

进退维谷

c.焦燥

草菅人命

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D.怠慢

未雨绸缪

察颜观色

沽名钓誉

3、名言名句默写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________,________,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

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感我此言良久立,________________。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______。

课堂学习案

[例4] 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孩子上学后,父母应及时向他们讲述如何管理和使用零花钱。①________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消费欲望渐趋强烈,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这时②________不加以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可能会乱花钱。家长要经常关注孩子的消费行为,以免孩子过度消费③________产生某种不良后果。一般情况下,家长只可救“急”,不必救“穷”,比如当孩子遇上非用钱不可④________又无钱可用的情况时,可让孩子预支一部分零花钱,⑤________一定要跟他说清楚:预支的部分必须在下次的零花钱中扣除。

解析:①因为 ②如果 ③而 ④却 ⑤但是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后的内容和上文构成倒置的因果关系,所以此处应填“因为”;②所在句的内容和下文构成假设关系,句中应填“如果”;③中的上下文是顺承关系,中间应填“而”;④前后内容构成转折,应填“却”;⑤上下句也是转折关系,应填“但是”。

[借题发挥] 掌握虚词基本用法,攻克虚词搭配难关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是对我们语言基础知识积累情况的考查,同时也是对我们理解能力的考查。切实掌握常见常考虚词的基本用法,掌握虚词之间基本的搭配方式,再在训练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形成语感。有了这些作基础,具体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读懂句子的意思,理顺句子存在的逻辑关系,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理解特定的语境,就完全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

[例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_显得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依托 未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c.感触 依托 不免

D.感受 依附 不免

解析:①感受: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感触: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根据语境,选“感触”。②依托:依靠。依附:附着;依赖,从属。根据语境,此处应选“依托”。③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满意,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免不了,客观上不容易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答案:c

[例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________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________画山水。

A.遏制 次序 善于

B.遏制 秩序 擅长

c.遏止 秩序 擅长

D.遏止 次序 善于

解析:遏制:控制,制止,对象多是情绪、事态或某种力量。遏止: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此处应用“遏制”。秩序: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次序: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排列的先后。句中需要维持的是“不混乱”的情况,因此应用“秩序”。“擅长”和“善于”两者含义相同,但用法上有区别,“擅长”可不带宾语单独作谓语中心语,而“善于”则不行;此处用“擅长”“善于”均可。

答案:B

[例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工夫,_____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___受损。

A.国是 况且 荣誉

B.国事 何况 名誉

c.国是 何况 名誉

D.国事 况且 荣誉

解析:国事:国家大事;如,关心国事。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①句应用“国是”。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②句应用“何况”。名誉:名声。如,爱惜名誉。荣誉:光荣的名誉。如,荣誉感、荣誉称号。③句应用“名誉”。

答案:c

二、【知识储备】同音词辨析歌诀

请在横线上填写与词义对应的同音字。

.行动踪迹用行迹

举动神色用形迹

2.特辑专刊为专辑

某一内容为专集

3.宽裕充足用富裕

足够剩余用富余

4.文字改动用窜改

卑劣手段用簒改

5.结存余额用结余

节约剩余用节余

6.定时功用用时效

实际效果用实效

7.开阔通达用豁然

迅速突然用霍然

8.具体路程用里程

经历过程用历程

9.主观一定用决不

严正坚决用绝不

0.包括含有用包含

宽容原谅用包涵

1.远大志向用抱负

反击别人用报复

2.突然发作用暴发

猛然破裂用爆发

3.事物形态用形式

现状趋势用形势

4.不忍舍弃用留恋

不忍离去用流连

5.中途停止用中止

结束停止用终止

6.暗中等待用伺机

等待机会用俟机

7.演变过程用衍化

演变结果用演化

8.强光照耀用炫目

眼花迷惑用眩目

9.形状面目用原形

事物类型用原型

20.伤心苦恼用悲痛

极度悲哀用悲恸

21.抽象事物用树立

物体垂直用竖立

22.恳切希望用祈求

向人讨取用乞求

23.体会品尝用品味

质量档次用品位

24.模糊月暗用朦胧

刚刚睡醒用蒙眬

25.要求应该用需要

一定要有用须要

26.立即马上用即时

赶上适合用及时

27.嫌疑消释用涣然

光彩一新用焕然

28.装饰假扮用化装

容貌美丽用化妆

29.认识表面用肤浅

空虚无基用浮浅

30.尽力阻止用遏止

压制控制用遏制

31.物留后代用留传

事迹传播用流传

32.道理道义用大义

意思疏忽用大意

33熟练掌握用熟习

认识了解用熟悉

34.默默无言用默然

心不在意用漠然

35.时空靠近用临近

位置接近用邻近

36.茂盛辽阔用莽莽

边际不清用茫茫

37.赶走除掉用驱除

疾病迷信用祛除

38.减少至无用消失

抽象事物用消逝

39.案情调查用查访

观察细看用察访

40.用尽心思叫悉心

用心细密叫细心

41.高远空旷用辽阔

空间宽广用辽阔

42.冤屈难过用委屈

曲折忍让用委曲

43.国家事情用国事

方针大计用国是

44.两方相连用沟通

暗中勾结用勾通

45.特征记号用标志

风度美丽用标致

46.法律治理用法治

法律制度用法制

47.意外损失用事故

圆滑处世用世故

48.到处寻找用搜集

聚集一起用收集

49.总共计算用合计

审核计算用核计

50.事物性质用界限

边界分开用界线

51.变化迅猛用急剧

非常急速用急遽

52.统辖率领用统率

全军首领用统帅

53.借故拒绝用推托

推卸摆脱用推脱

54.受阻不前用停滞

不再进行用停止

55.顾忌不说用隐讳

含混不清用隐晦

56.直截了当用简截

简明扼要用简洁

57.定时为界用截至

到期为止用截止

58.本领能耐用功夫

花了时间用工夫

59.同意提议用附议

再次讨论用复议

60.开始使用叫启用

重新任用叫起用

61.沿袭采用叫袭用

经常使用叫习用

62.长期历年用常年

一年四季用长年

63.尝试办理用试行

付诸执行用施行

64.大政方针用制定

具体条文用制订

65.位置姿势用变换

抽象无序用变幻

66.造成后果用以致

延伸扩大用以至

67.陈述意愿用反映

引起反响用反应

68.支配管辖用权力

享受权益用权利

69.超过限度用过度

由此及彼用过渡

70.启发感悟用启示

公开声明用启事

71.学问程度用学力

学习经历用学历

72.违背触犯用违犯

反向行动用违反

73.衡量检查用考查

实地观察用考察

74.原来意图用本意

本来意义用本义

75.行使权力用自治

克制自己用自制

76.报告到来用报到

新闻宣传用报道

77.为出主意用指使

命人做事用支使

【名师指导】

从用法方面辨析

6.看适用对象

有很多实词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辨析适用对象的差异也是区分实词的方法之一。

如:爱护: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

爱戴: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关怀: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只用于对人。

关心:对人对物均可用,对人时,用于一般人。

再如:[例1]中的B项“古稀”一词也应属于对象用错,它指人七十岁,不能用于80多岁的人。值得重视的是有些词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选择时忽视这方面就会出现错误。如:请判断下句中加点的词的运用是否正确:

这家酒店刚开业,服务质量肯定不错。我们今天就光顾它。

“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使用对象错误,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用于对方,而不能用于自己。

类似的词还有:“惠存”(敬词,请别人保存,而不是“我”或“我们”保存),斧正(请别人改,而不是“我”改。如“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中有几处不通的语句,我斗胆加以斧正”中的“斧正”就用错了),“垂询”(别人对自己的询问,而不是自己去问别人如“你寄来的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明白,特写新信垂询”中的“垂询”用错了),“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别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的敬辞,如“我的一首小诗在《诗刊》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中的“雅正”就用对了),“惠临”,“惠顾”,“惠允”,“光临”等等。可见,这些词语所应用的对象是很有讲究的。关于谦敬辞的问题,在后面的“语言表达得体”中还会重点讲解。

7.看成分搭配

在语言实践中,词语之间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一要合乎事理,二要合乎习惯。如:

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再如[例2]中的B项“故里”与“修复”不搭配。如[例6]中的“遏制”和“遏止”,前者的搭配对象多是情绪、事态或某种力量,后者的搭配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根据语境应选“遏制”。

8.看词性语法

根据词性可以判断某词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确定词的语法功能,从而准确辨析词义。

例如“启示”与“启事”,“启示”是启发的意思,作动词时,可做谓语;作名词时,可做主语或宾语。“启事”是刊登或张贴出来的声明,如:征文启事、寻物启事,属名词,做主语或宾语。

如: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________的作品来的。

“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是动词。因此这里应选“品位”。

9.看表达重复与否

对词语意义理解不准确经常会导致重复表达。辨析实词也可从表达重复与否的角度辨析。如:参加舟曲救灾的“铁军”________归来。

“凯旋”是“胜利归来”,本身就有“归来”之义,所以只能说“胜利归来”,而不能说“凯旋归来”。与之相类似的词语还有:“悬殊”是“差别很大”之义,因此不能说“很悬殊”或“悬殊很大”;“忍俊不禁”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贻笑大方”不能说“被人贻笑大方”等。

0.看习惯用法

有些词语意义虽然接近,但其习惯用法不同。

如:“捉摸”和“琢磨”,前者习惯上用于否定句,后者习惯上用于肯定句。

再如[例1]中A项的“释怀”一词,当然用在句中是由于意义不当而错误,这个词的习惯用法多用于否定句中,一般都说“无法释怀”“难以释怀”。

从色彩方面辨析

1.看感情色彩

词的色彩,有的表现为感情上的,叫感情色彩。从词的感情色彩看,有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三类。如:“成果”为褒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后果”为贬义词。区分实词从感情色彩入手,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如如: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该句中的加点词语就因不辨褒贬而用错了对象。“凶猛”指凶恶强大,多含贬义,不应用来修饰“猎人”。此句中两词的位置应对调

2.看语体风格

词的色彩,有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色彩,虽然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各适用于不同场合,叫语体色彩。如:“寿辰”带有庄重尊敬的感情,“生日”则是一般的用语,一般用语指口头和书面都常用的普通用语。“吓唬”一般用于口语,“恐吓”则用于书面语。“可以”是一般用语,“准予”则是特殊用语,多用于。“脑袋”是口语用语,“头部”则多用于司法文书等。

如:陵墓——坟 富态——胖 兹——现在 马铃薯——土豆 苍穹——天空

口语:聊天、办法、吓唬、妈妈、生日。

【临场技巧】

【弄清语境】

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上下文。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汉语词语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具体语境中,每个词就只能有一个确定的意义。正确使用词语,就要分析语言情境,要综合考虑语句中包括所指对象、使用范围在内的各种情境因素,选择正确的词语。的字、词、句、段、篇是浑然一体的。所谓“词不离句”就是这个道理。

例: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________九月中旬,已完成全年施工计划的90%。

“截止”是指到某期限停止,期限后的情况不予考虑;“截至”是指截止到某时间,时间后的事以后再说。从句子语境看,只统计到一定的时间的进度,建设将来还会继续进行,因此选“截至”。

【辨别词义】

高考试题大多选取近义词来实现考查,近义词又大多具有相同语素,因此,辨析两词的相异语素就成了关键。做题时我们要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然后结合句意,进行选择。

例如:很多耳聋出现,都跟________抗生素有关。

辨析两词的相异语素:“乱”为“胡乱”之意;“滥”是“过度,没有限制”的意思。例句中耳聋是由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的,所以应用“滥用”。“滥用”指“无限制地使用,不必用也用,不该用也用”。

【筛选排除】

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尤其是那些同义词,根本无法从词义上加以辨析,这时采用排除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所谓排除法,就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以至选出正确答案。

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______之后,即可付诸实施。

②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________,为守护患者不遗余力„„

③这家医药公司________世界医药行业之首,是因为有三项产品连续获得国际金奖。

A.审定 许诺 跃居

B.审订 承诺 跻身

c.审订 许诺 跻身

D.审定 承诺 跃居

“审定”意为“审查决定”,“审订”意为“审查修订”,句①中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应该是修订过了,只要求“上级有关部门”决定,所以用“审定”,B、c两项可以排除。“许诺”、“承诺”都有“应允、答应、应承”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前者轻后者重,句②中“郑重立下誓言”,应该用“承诺”。即便是弄不清“跻身”与“跃居”的区别,甚至不用考虑句③该选哪个词,我们用排除法就得出了正确答案为D。

【迁移应用】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而词语本身的意义、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通过另造句子的方法来进行比照辨别,区分出异同,选出正确项。

例:他________不决,伫立在风中,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子不能判定”义,“迟疑不决”“犹豫不决”都搭配正确。到底选哪一个,只有放到具体语境中体味其差异。“我请他帮助,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意了。”可以看出“迟疑”常就行动而言,“犹豫”常就态度而言,因此应选“犹豫”

课后拓展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肇事方面对原油泄漏前的种种征兆,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结果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再次证明曲突徙薪远胜于亡羊补牢。

B.温家宝总理10月3日在希腊议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欧关系的广度和深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双方在互为发展的进程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

c.日本首相是世界上更换最频繁的,长则一年,短则一个月,这些人在政坛上的昙花一现使日本的对外政策缺乏延续性,让很多国家感到无所适从。

D.如何使全球经济复苏,欧美在会前的态度可谓南辕北辙;美国希望欧盟主要经济体扩大经济刺激规模,欧盟则认为制定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更为重要。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吴冠中的画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他的《长江三峡》和《大巴山中》等作品,把油彩和水墨处理得天衣无缝,既有油画的品性,又有国画的气色。

B.收入差别过大,造成骨干教师“跳龙门”,这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厚实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该类学校的生源数量与质量。

c.庞龙等人的一夜成名刺激了网络歌手。顿时歌坛泥沙俱下,有的网络歌曲低俗不堪,有的废话连篇,有的语无伦次,有的淫言秽语。

D.从贪官的人生轨迹中可以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一种类似的堕落“模式”:最初的私欲膨胀,中途利令智昏而贪赃枉法,最后“回归”难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人要是有一颗像草木一样“不怨寒暑移”的心,就不会抱怨天气变化、寒暑交替,遇事就会处变不惊,安之若素。

B.一个小小的烟头引起了一场特大火灾,一座装修豪华的五星级酒店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唏嘘不已。

c.在一次新生欢迎仪式上,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七月流火,天气虽然炎热,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D.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大约有一万件行李丢失,航空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营,人手不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11月27日,随着山大正式通过官方公告确认加入“XX年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考”,两大自主招生联考联盟也相继颁布招考时间安排。

B.朝韩炮击事件恶化了朝鲜半岛的安全态势。目前,两国边境数千门大炮对峙,前方局势紧张,双方摆足了枕戈待旦的架势。

c.政府拆迁凭借的是国务院制定的《城市房屋拆迁条例》,而各省据此条例制定了拆迁细则,上下其手,强化了政府在私产权让渡上的强势地位。

D.影视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虽为舆论所不耻,但身为公众人物的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可以轻易找到借口,开脱责任。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进入高三以来,张三同学晚上总是连续学习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左右,节假日也从不休息娱乐,其精神可嘉,其做法则不足为训。

B.做人要正派,你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不道德的,古人不是也说过要目不窥园吗?

c.名人出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书不仅内容空洞,而且错别字也连篇累牍,简直让人倒胃口。

D.在秋季运动会的长跑项目中,李刚一马当先,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在后面,同学们都拍手称快,为他加油。

第6篇:正确使用词语专题教案

一、导入:词语的考查形式主要是词语使用正误辨析。词语使用正误辨析,是测试正确使用词语能力的重要项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近几年来,考查形式多以单独命题为主,有时也与成语及熟语的使用结合起来考查。

二、大纲要求及学习目标:

《考试说明》中要求:能“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D级。

学习目标:

1、词语的表义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与其他词语组合恰当,符合语法及用语习惯。

2、重点是对标点词语使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2、难点是能符合语境的整体意义,给现代文词语错漏能加以发现、改正。

三、自主学习

(结合《预习案》熟悉词语的方法。)

四、合作探究3—15

五、精讲点拨

对词语而言,不求理论意义上的完整,只从语言的实际运用出发,重视对思维操作的指导和实际练习。

1、实词的辨析。

主要考查同音异形词、近义词、同义词、多义词的辨析。

2、虚词的辨析。 主要涉及关联词和介词。对关联词的考查主要是以一段文字选择恰当的关联词的形式出现,其立意是在考查考生对复句或句群中分句之间关系的理解情况,考的是分析能力。有时也以判断几组关联词运用得是否恰当的形式出现,对介词的考查则主要是以判断介词的运用是否正确为主。 结合下发的学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师点拨方法 要正确解答词语类试题,必须做到: (一)去同存异

现代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近义词,它们都有共同的语素,比如“承载”和“装载”这一组近义词,,它们的共同语素就是“载”。对于这一类词,我们在辨析时,就可以采用“去同存异”法。辨析时,先将共同的语素“载”去掉,这叫“去同”,然后对“异”字进行组词或简易解释。“承"字可组词为“承受(担)”,“装”字可组词为„„装货物(东西)”,这样,这两个词的区别也就呼之欲出了。“承载”有承受物体重量的意思;“装载”有用运输工具装东西的意思。当然,给这类词进行组词的时候,所组之词要尽可能的将这两组近义词区分开来。

例: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a成规

b陈规) “成规”“陈规”这一组近义词,它们有共同语素,辨析时可采用“去同存异”法。具体做法是先将“规"字去掉,然后分别对“异”字“成”“陈”组词或解释。“成”可组词为“现成的”或“形成”;“陈”可组词为“陈年老酒”,进一步引申,可解释为“旧的‟‟,结合原题,本题应选,“陈规”,即“旧的、不适用的旧规章” ”。

(二)以词造句

“去同存异”法可以分辨一些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但也有一些近义词却无法用“去同存异”法进行辨别,这时可以用另一种方法—“以词造句‟‟法进行辨析。例如„„志愿”和“自愿”这一组近义词,我们辨别时可根据这两个词进行简单的造

句。“志愿‟‟可这样造句:高考的时候,学生要填写志愿;“自愿‟‟可造句为:我自愿报名参加这次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出这两个词的区别:“志愿”表示志向和愿望;“自愿”表示自己愿意。

例:有不少人在这个问题上走了冤枉路,把先后

颠倒了,不善于读书。(a、秩序b、次序) [解析]这一组近义词辨析时,就可采用“以词造句”法。“秩序”可造句为:要维护进场秩序;“次序”可造句为:按次序入场。由这两个所造之句大致可推出这一组近义词的区别。“秩序‟‟有“不混乱"的意思;“次序”有“时间上排列的先后‟‟的意思。据此,原题应选“次序”。

(三)、左顾右盼

“左顾右盼”法也称“观察"法。在近义词中,有相当一部分近义词在词义的深浅轻重、范围、色彩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这一类词,我们只要根据平时的积累,结合语境观察,就能找出它们的区别。例如“爱护‟‟和“庇护",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再比如:

他在会议上对官僚主义作风进行了严厉的

。《a、批判

b、批评) [解析]“批判‟‟和“批评”可以从词义的轻重上将它们区别开来。“批判”的词义重,„„批评”的意义相对轻二点。结合原题意思,“官僚主义作风"是党内少数党员的缺点和错误,对党内的同志的缺点应用语义轻一点的“批评”而不用语义较重的“批判”,故原题应选“b”答案。 结合例子来分析:

1、实词辨析方法:

(l)词义的重点不同

一组同义词除表达的共同意义之外,在表义上还各有侧重。

如:“周密、精密、严密”,都有严谨密实的意思,但又各有侧重。“周密”的重点在“周”,表示周全、面面俱到,如:„„计划周密”;“精密”的重点在“精”,表示精细、精确不粗糙,如“仪器精密”;“严密”的重点在“严”,表示密封不能透露,如:“组织严密¨。 (2)程度不同

近义词在对事物的属性、特征、程度的表现上存在着轻重差别。尤其动词、形容词在程度的轻重上区别更加明显。例如悲哀和悲痛,这两个词都有哀伤、伤心的含义,但是在程度的表现上“悲痛”明显要大于“悲哀”。

(3)感情色彩不同

例:他人挺随和,办事也很圆滑。“圆滑”是贬义词,形容人只顾多方面敷衍讨好,不负责任。应改为“灵活”。

(4)范围(对象)不同

例:①买电脑的事我跟领导说了好多次,可是至今也没得到批复。“批复‟‟指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批注意见答复。应改为“答复‟‟“回答‟‟等。

(5)词语间搭配不同。

例如“颁布”和“公布”。颁布可以和“法令”、“条例”等词搭配,公布则应该和“结果”、“成绩”等词语搭配。

(6)集体和个体的不同:

指有些同义词所指的同一类事物,有的指的是具体的、个别的,有的指的则是概括的、集体的。如:树—树木,

书—书籍,

花—花卉。

(7)语体色彩不同:

a.口语和书面语:小气—吝啬,吓唬—恫吓,死—逝世,爸爸—父亲,剃头—理发,溜达—散步。

b.普通用语和专门用语:盐—氯化钠,现在—兹,给—给予,黎明—拂晓。

2、虚词误用 (一)关联词语误用

主要有滥用关联词语、错用关联词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等问题。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尽管他行车已三十万公里,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主语相同,“他”应放在“尽管”之前)

例:由于国棉布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二)介词误用

l、滥用介词: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候不可滥用。

例: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

句中的“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2.漏用介词:应该使用介词的地方而没有使用,就是漏用介词。

例: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会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句中“江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前要加上“对于”,否则句子的结构和表意都不清楚。

3、误用介词:

A、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B.介词宾语不完整:介词不能单独使用,后边必须有完整的介词宾语。

C.介词同后边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六、练习题的讲解。用刚学的知识来巩固。

七、作业:

1整理学案,书写规范。 2做拓展案。

第7篇:“正确使用词语”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要点】

1、 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过程】:

一、近义词的辨析与选用:

(一)题型及解题示例:

[试题1].(2005年高考 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 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 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 那是音乐、绘画 书籍。

A.迷醉 不止 不管 还是 C.迷醉 不只 如果 或者 【答案】A 【解析】“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原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纯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不止”和“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辨析。“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不只”是“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不管„„还是„„”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好的男子汉”的“园地”。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最后这两个空可以成为考生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但也同时说明这道题迷惑项的设置过于简单。

B.陶醉 不只 不管 还是 D.陶醉 不止 如果 或者

[试题2](2005年高考 辽宁卷)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 ,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 必须 表现 透彻 B.虽然 必需 表示 精确 C.虽然 必须 表现 精确 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彻 【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选用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的能力。从整体上看,这道题的难度不大。第一个空比较明显,“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与“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应该选用“所以”。“必须”与“必需”的差别也较明显,“必需”是个形容词,而“必须”是个副词,这里当然应该用“必须”。第三个空,“表示”“思想感情”很明显动宾不搭配,应选用“表现”。“思想”没有“精确”也属于动宾不搭配,所以第四个空应选用“透彻”

[试题3].(2005年高考 全国卷Ⅱ)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 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 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A.胜地 缩小 控制 B.圣地 减少 控制 C.圣地 缩小 抑制 D.胜地 减少 抑制 【答案】C 【解析】①胜地,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都是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地方,当然选用“圣地”。第②句可以从词语搭配角度考虑,一般说“缩小差距”,而“减少差距”动宾不搭配。第③句,抑制房价,是指让房价降低;控制房价,是指让房价保持稳定。原句意思是说政府想要使房价降低,避免“房价增长过快”,所以应用“抑制”。

[试题4](2005年高考 全国卷Ⅲ)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精妙绝伦, 人心。 ③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 了4年。 A. 制定 振奋 推迟 B. 制定 震撼 推迟

C. 制订 振奋 延迟 D. 制订 震撼 延迟 【答案】B 【解析】①“制定”和“制订”:两个词语的搭配对象不尽相同。制定,一般指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有“创制拟定”的意思,一般指定出具体的方案。而原句中的《反国家分裂法》显然是一项重要的法律规范,应用“制定”。②振奋,使精神振作奋发;震撼,震动,摇撼。“聋哑演员”的表演主要带给观众的是心灵的“震动”,所以用“震撼”较好。③“推迟”和“延迟”:两个词都有时间推延、延续的意思,但“延迟”更强调某事件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进行。“13亿人口日”因为“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而“推后”了4年到来,而不是“延续”了4年到来。所以应用“推迟”。

[试题5](2005年高考 天津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赏读古代诗词时,我们耳边常会响起诗人们放达的歌声,“________”就是这种情怀的体现。

②小王设计的方案终于获得通过,他难以______自己喜悦的心情,忽然站起来大呼:“成功啦!”

③然而,我______从来没有问过父亲的生日在哪一天,________没有为他庆祝过一次生日。

A.老夫聊发少年狂 抑制 竟/更 B.暮霭沉沉楚天阔 抑制 却/也 C.老夫聊发少年狂 克制 却/也 D.暮霭沉沉楚天阔 克制 竟/更 【答案】A 【解析】①在解答时,不仅要有语境意识,而且还必须理解所给两句诗的含义,体现了很好的命题思路。原句前文“放达”一词是很好的暗示,显然所选诗句应能体现“言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的意思,只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合适,而“暮霭沉沉楚天阔”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深沉哀婉的情调。②抑制:有“压下去、控制”的意思;克制,控制(多指情感等)。③这两组词语都可以使用,但所表达的语意轻重不同。“却/也”只是一般的转折语意,而“竟/更”有着对父亲的深深的自责。

[试题6](2005年高考 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经营_____、企业品牌、企业形象、企业信誉等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②诸如“艾滋病”“非典”这样重大疾病的蔓延,将会引起社会_____,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严密监控。

③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重大事故不断,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损失,有关责任人必须对此进行_____,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

A.理念 震荡 反省 B.观念 振荡 反思 C.观念 振荡 反省 D.理念 震荡 反思 【答案】A 【解析】“观念”指思想意识,“理念”多指好的、新的观念。“振荡”是物理学名词,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震荡”指震动,动荡。“反思”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反省”指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

[试题7].(2004 高考·吉林 、黑龙江、云南卷)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 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解析:“终止”“中止”都有停止的意思,“中止”侧重中途停止,“终止”侧重结束、停止。句①一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应选“终止”。“退化”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比喻腐化堕落;句②说环境污染,羊绒品质由优变劣,应选“退化”。“难免”不容易避免,“不免”免不了,再次回到故乡,免不了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句③选“不免”。

[试题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稽查犬”的检验,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画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C.云集 品位 赞叹 D.聚集

品位 赞叹 品位 赞扬

这是2000年全国卷的第3题。所选3组6个词语,主要是常用动词,兼及常用名词“品位”“品味”。其难易度与例3相仿佛。例4中的“聚集”和“云集”是近义词语。“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用“聚集”显然不合适。“品味”指物品的品质和风味,用来形容文学作品显然不准确;而“品位”指文学作品等达到的水平,句②只能用“品位”。“赞扬”有称赞的意思,又有表扬的意思;“赞叹”只有称赞的意思。依据句③的内容,理应选用“赞叹”。又如过去考过的“装载、承载”,“正确、准确”,“耸人听闻、骇人听闻”等,都是近义词语。只有准确地理解它们在词义上的微细差别,并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答题。

(二)复习应试策略:

1、识记常用易错近义词:(见有关资料)。

2、掌握常用复习应试方法:

①.识含义: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尤其要注意.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不能简单看其字面用语,而应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接受对象、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多种因素来辨析其词义。如:

a.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 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

A 、截至 B、截止

b.两个人为一件小事吵了半天,旁边一个人叹息说:“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 c.繁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太有意思了”,实际上有太无聊了,太乏味了“苦”;并非仅指“药”苦,而是指“日子过得痛苦,精神痛苦”;“标致”,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这里显然是讽刺那伙男不男、女不女的纨绔子弟。

②.定范围: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的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如时代与时期,边疆与边境,局面与场面,年龄与年纪

等。再如:

a.本词典共收词六万多条, 了现代汉语绝大多数语词。( ) b.在2003年春季运动会上,这个队 了田赛的全部冠军。( ) A、囊括 B、包括

③明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语体色彩分为口语、书面语。辨别词语的色彩有利于正确使用词语。如宏大、巨大、庞大,成果、结果、后果,沟通与勾通;诞辰与诞生,逝死与死等。再如:

他这种勇于承认的精神值得大家 。( )

A、效尤 B、效仿

答案:B。“效尤”是指明知别人的行为错误而照样去做,贬义;”效仿”是意思是效法。

a.我14岁就离开了 ,参加了革命。( ) b.我生于山东胶州半岛,内蒙古是我的第二 。( ) A、家乡 B、故乡

④辨轻重: 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通过词义轻重的辨析,就能正确使用好词语。如损坏、毁坏、破坏,批评与批判,轻视与鄙视,揭发与揭穿,信任与信赖等。再如:

a.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妨 别人休息的。( ) b.在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 人们的健康。( )

A、妨害 B、妨碍

⑤定对象:有的词适用的对象不一样,因此要通过辨析词义适用的不同对象,来选用词语。如花与花卉、书与书籍、船与船只(具体—集体),爱戴与爱护(对上—对下),侵蚀与腐蚀(外到里—里到外),祛除与驱除等。再如:,

a.为了党的事业奋斗 。( ) b.婚姻是 大事,应该慎重考虑。( )

A、终生 B、终身

⑥试搭配:有些词语在使用时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如充足与充沛(实在的东西—抽象的东西),担任与担负(职务—责任),坚定与坚强(立场、方向—性格、意志)等。再如:

a.经过世代的筛选, 至今的骨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

b.眉山苏氏一门才俊当然不错,而”苏小妹三难新郎”纯属虚构,然而这个浪漫故事却至今 。( )

A、流传 B、留传

⑦析词性: 有的词词性不同,其语法功能也不同。如突然与猛然(形容词,作状语、定语和谓语—副词,只作状语)、刚毅与毅力(形容词,作谓语—名词,作主语、宾语)、艰苦与坚苦(常作定语—常作状语)等。再如:

a.北京和东北的两位历史学教授都在回信中 他执著追求,并向他介绍了一些考研读书目和学习方法。( )

b.乡邻的冷言冷语,生活的艰难困苦,都没有动摇他考研的决心,他在逆境中 苦学,终于在40岁时考上了研究生。( )

A、勉力 B、勉励

1 A。“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它与“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参考答案]○

2B,A。不符;“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具体时候,与建设尚未最后完工的语境相符。 ○“囊3 A, 括”是全部包罗在内;”包括”是包含之意,仅指其中一部分,不是全部。 ○B。“家乡”侧重指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口语;”故乡”侧重指自己所熟悉的、出生、4 B,A。”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障碍,成长的地方,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和书面语。 ○

5 A,B。“终生”是就事业来说词义较轻;“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

6 B,A。“留传”就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搭配的对的;”终身”是就终身大事来说的。 ○象是具体的物品,如田地、房产、秘方等;”流传”意为传下来或传播开,对象是神话传说、7B,A。“勉励”,劝人努力,鼓励别人,是动词;”勉力”是努力,尽力故事、消息等。 ○之意,是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动词。 [课堂练习]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9·11”事件后,以色列军方仔细核查了安全防卫系统可能出现的漏洞和疏忽,并呼吁国人保持 。

②蒂托的人身安全将会得到充分保证,他的活动不会 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工作。

③象征主义经常用 难解的语言和形象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借以暗示这种虚幻的“另一世界”。

A.镇定 阻碍 晦涩 B.镇静 妨碍

晦涩

C.镇定 妨碍 艰涩 D.镇静 阻碍 艰涩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公平竞争反映了人类在竞技场上的精神追求和道德 ,在当今社会中,正为其他许多领域所提倡。

②前往韩国的球迷们纷纷指出如此众多的手续未免 得过于繁琐。 ③光盘是一种不同于软盘的存贮 ,它有点类似我们CDS唱片。 A.准则 C.规则 限定 媒介 B.准则 规定 媒介 限定 媒体 D.规则 规定 媒体

3.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国庆长假期间,凡在本公司购买商品满1000元者,本公司将 价值100元的礼品券。 ②各大城市的城郊 部分往往是流动人员最多的地方,也是治安状况比较严峻的地方。 ③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而是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学习。

A.惠赠 中止 C.敬赠 终止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老先生溘然长逝,直到今天,我才勉强把心里想说的话陆续理清楚,然后点点滴滴

结合

终止

D.敬赠

结合

中止

B.惠赠

合 到纸上。 ②据此间报纸 会议是全封闭式的,只有在谈判休息时,才可以看到有人在草

地上漫步。 ③中国交响乐团向海内外作曲家发出征集交响乐管弦乐的 ,作品题材、内容

不限,只求风格、手法为更多的听众喜闻乐见。 A.写

C.写

宣称 启示 披露 启事

启示

D.渗

启事

B.渗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老师苦口婆心地跟他谈了半天,他却毫无 。 ②今年的植树节,我校 有500名学生参加了植树活动。

③小张待人是 的,但在执行制度方面却特别严格,不怕得罪人。 A.反映

估量 忠厚 估计 宽厚

宽厚

D.反映

忠厚

B.反应

量 C.反应

课堂练习答案

1.B(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语义较重。晦涩,作品含意隐晦不明;艰涩,文辞不流畅,难懂)

2.B(准则、言论、行为等依据的原则;规则,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规定,指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的决定;限定,指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媒体,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告、广播等;媒体,是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3.C(惠赠,用于称对方对自己的赠送;敬赠,用于自己对别人的赠送行动。接合,连接使合在一起;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中止,中途停止;终止、结束、停止) 4.D(句①用“点点滴滴”而用“渗”;“披露”,发表、发布,“宣称”,用语言文字公开地表示、声称;启事,为了说明某事而在报上、墙上刊登或张贴的文字,“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5.D(反映,指反照,或提供情况;多用于对上级;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估量,书而语,更郑重;句中对植树人数作推断,应用“估计”。忠厚,忠实厚道,形容性情,宽厚,宽大厚道,特指待人)

上一篇:中职学校会计岗位职责下一篇:计算机专业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