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脑缺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2022-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 导致血管狭窄是慢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 改善颈动脉内膜, 减轻狭窄程度是改善治疗慢性脑缺血的重要措施, 前期研究表明, 中医辨证分型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程相关性[1], 该文观察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慢性脑缺血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 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研究依据现以该院2008年9月—2010年3月收治的259例病例为例, 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住院或门诊的慢性脑缺血患者, 入选病例共259例, 其中男153例, 女106例, 平均年龄 (61.12±5.42) 岁, 病程最短为3个月, 最长12年, 平均 (3.18±2.78) 年。入选标准: (1) 以上符合日本厚生省循环系统疾病研究班关于慢性脑缺血的诊断标准; (2) 年龄50~80岁;排除标准: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 (3) 精神障碍或严重痴呆。

1.2 方法

1.2.1 中医辨证分型

259例辨证分型参照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眩晕病”分为风阳上扰证、痰湿中阻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窍证、肝肾阴虚证5个证型[2]。

1.2.2 分组

按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单纯西医治疗组 (简称为对照组) 128例, 男80例, 女48例, 平均年龄 (61.18±5.35岁;中医辨证论治组 (简称观察组) 131例, 男73例, 女58例, 平均年龄 (60.93±5.66) 岁。

1.2.3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接受常规对症处理, 包括静卧, 减免刺激, 控制水盐摄入, 调控血压、血糖、抗感染及必要时降颅压治疗, 防治并发症, 预防跌伤。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西医对症及常规治疗: (1) 镇静、抗晕剂:西比灵胶囊10 mg, qn; (2) 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倍他司汀片6 mg, tid; (5) 营养代谢药: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胞磷胆碱钠0.5 mg, ivgtt, qd;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1) 风阳上扰证采用平肝潜阳, 滋养肝肾法, 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10 g、钩藤20 g、石决明30 g、川牛膝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g、山栀子10 g、黄芩10 g、益母草15 g、茯苓12 g、夜交藤20 g。 (2) 痰浊中阻证采用燥湿祛痰, 健脾和胃法,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10 g、白术10 g、天麻10 g、茯苓12 g、甘草5 g、陈皮6 g、大枣10 g、生姜10 g。 (3) 瘀血阻窍证采用祛瘀生新, 通窍活络法, 方用血府逐瘀汤: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6 g、当归10g、柴胡12 g、枳实10 g、桔梗10 g、牛膝15 g、生地黄20 g。 (4) 气血亏虚证采用补气养血, 健运脾胃法, 方用归脾汤:党参15 g、黄芪20 g、白术10 g、茯苓10 g、酸枣仁10 g、龙眼肉10 g、木香10g、甘草10 g、当归6 g、远志10 g、大枣10 g、生姜10 g。 (1) 肝肾阴虚证采用补益肾精, 充养脑髓法, 方用左归丸:熟地30 g、山萸肉10 g、山药10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牛膝15 g、龟版胶10 g。以上中药煎服法:加水500 mL, 煎至200 mL, 分2次温服, 1~2剂/d。两组疗程均为30 d。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以方差±标准差表示均数组间比较单因素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 (检出率) 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59例慢性脑缺血不同基础疾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通过对259例慢性脑缺血不同基础疾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治疗后较治疗前劲动脉IMT厚度, 均有所减小,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

2.2 259例脑缺血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

通过对259例脑缺血不同中医证型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风阳上扰证、肝火上炎证、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窍证在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厚度均有所减小, 且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0.01。) 见表2。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2.3 2组治疗前后TCD值比较

通过对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比较, 显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1) t=5.051~5.201, P<0.01, (2) t=2.040~2.720, 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t=2.805~4.709, P<0.01, (4) t=2.317~2.550, P<0.05。见表3。

3 讨论

该研究259例慢性脑缺血患者中, 其基础疾病以高血压、高脂血症占比例较高, 分别是81 (31.74%) 和69 (26.64%) , 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严重程度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但是, 研究结果显示, 虽然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病颈动脉内膜异常程度较冠心病重, 通过治疗后仍有显著性改善,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冠心病患者虽有改善, 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 (P>0.05) 。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加用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善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对照组)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研究还表明, 加用辨证论治的患者TCD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体现了中医辨证的优势。

以上结果表明, 在慢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有着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阶段病因病机, 且个体的差异造成疾病有着不同的病性, 疾病可表现有不同的证型, 可以说证候是疾病个体的差异以及病情阶段的变化不同体现, 采用辨证论治可提高临床疗效, 是个体化治疗的最好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将259例慢性脑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128例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和药物, 观察组131例加用中医辨证治疗, 治疗30d后评定临床疗效, 多普勒彩超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脑血流图。结果 综合2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 从辨证分型来看, 风阳上扰证和肝火上炎证治疗前后比较, 颈动脉内膜异常改善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他证型均有显著性改善,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加用辨证论治的中药治疗所有的中医证型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程度显著性减轻, 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0.01) , 并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辨证论治是对慢性脑缺血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慢性脑缺血,中医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1] 黄立武, 刁丽梅, 陈远平, 等.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调查分析[J].现代中西结合杂志, 2011, 20 (25) :3121-3122.

[2]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 (第七版教材)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8 (1) :288.

上一篇:眼镜蛇咬伤患者的护理下一篇:关于种桑养蚕技术要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