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博物馆都展示什么

2023-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俗博物馆都展示什么

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研究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博物馆越来越重要,在博物馆中陈放着很多价值连城的古董,这代表着我国传统的文化;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当中,大众对其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大数据环境下,当今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储存和运算方面,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本文主要就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展开论述分析,对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民俗博物馆当中,工作人员应把先进的设计理念应用于艺术形式设计方面,让其更加具有艺术性,与先进的社会背景相符合,并且要给来参观博物馆的参观者一种别样的印象,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加深对博物馆展陈物品的印象,不断地对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进行设计方面的创新,以促进民俗博物馆的发展。

1.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现状分析

就当前民俗博物馆实际情况而言,在进行展示概念设计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应用现代技术,但是目前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还不够完善,尤其是民俗博物馆信息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在进行展示概念设计时,信息化程度达不到相应的标准,严重阻碍了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对于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相比较来说我国起步较晚,对于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相关专业人才稀缺,对其培训力度不够,严重缺少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相关专业人才(1)。

2.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创新策略

2.1优化展示概念设计

想要对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进行创新,优化展示概念设计是最关键的步骤,优化展示概念设计,可以更好地对民俗博物馆中的展品进行摆放。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比较重视对展品的保护,在保護展品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观赏效果,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在民俗博物馆中,其包括的物品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并且展示的文物是具有多样性的,内容极为丰富,每一种展品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展示概念设计当中要充分地考虑这一点,根据每一种展品的特色,为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保护现存的文物,提高观赏者的视觉效果。

2.2加大对展示概念设计重视程度

民俗博物馆在进行展示概念设计当中,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来开展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工作,强化民俗博物馆的服务性,完善服务功能,加大对展示概念设计的重视程度,实现信息标准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进行创新,工作人员相互之间加紧配合,提高工作效率;重视对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优秀的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队伍,创新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促进民俗博物馆的发展(2)。

2.3注重“以人为本”

在进行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把“以人为本”作为最基本的设计理念,并且把“以人为本”理念贯于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的始终,充分考虑到参观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每个参观者的需求是不同的,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细节。

民俗博物馆展示的是民族地域风情,是民俗文化的缩影,在进行展示概念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提高陈列展示水平,使民俗博物馆在展示的过程中,更加人性化,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地对民俗博物馆展示概念设计做出创新性的突破。

总而言之,要重视民俗博物馆的展示概念设计,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注重优化展示设计,充分地考虑到每一种展品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根据每一种展品自身独特的特色,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展示设计理念。当今社会对民俗博物馆提出的高要求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对于民俗博物馆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展示概念设计为民俗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工作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

参考文献:

(1)赵义珂、戚欣,地域符号影响下的现代建筑设计研究——以长白山地区锦江木屋村民俗博物馆为例(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9,36(03):57-62;

(2)黄彩春,民国刺绣与女性民俗生活情感表达——以天水民俗博物馆馆藏民国刺绣作品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07):50。

作者:杨小红

第2篇:民俗博物馆的VR虚拟展示研究

【摘要】VR虚拟技术为民俗博物馆空间陈列的发展与革新提供了扎实的手段,增强了空间展示效果,丰富了用户体验。它强化了民俗文化信息的传播、交流与互动。本文以中国泥人博物馆的VR虚拟空间展示系统为例,研究泥人展品和历史场景数字重构、数字再现历史和民俗风情、情感体验等,探讨新技术融合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民俗博物馆;VR虚拟展示;中国泥人博物馆;情感体验

民俗博物馆是人们了解各民族地域特征、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重要场所,其社会意义强、教育功能直接。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民俗博物馆中,不仅能够加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还可以增强空间展示效果,满足游客视觉上的需求,收获到精彩的情感体验。

一、设计意义

(一)注重展示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泥人博物馆在展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将泥人艺术展品放在首位,这是典型的以物为主的空间设计模式,忽略了博物馆人性化设计的提升。VR虚拟展示设计更注重游客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注重空间展示设计的身心舒适度。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手机、平板进行多维操控,实现人机交互,营造丰富多变的展示空间。虚拟展示还吸引了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对传统泥人文化的关注,扩大了游客人群。通过VR虚拟系统的预览功能,增加了游客对博物馆的预知,吸引他们前去泥人博物馆进行深层次的游览。

(二)注重空间展示设计的互动

当游客参观泥人馆时,希望展馆中的展品能与他们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在泥人馆的名家名作展厅中,珍藏着国内外知名的泥人大师的作品,展柜中的每件作品更加具有立体风韵,引人驻足。柜里摆放的展品和标签尺寸都不大,标签上简单标注了作者、作品名称和产地,游客为了能了解泥人作品的信息只能趴在玻璃窗上,这种展示让参观者体验到的只是厚厚玻璃橱窗的冰冷以及和展品之间的陌生。

VR虚拟展示不仅可以完成一个展区的全景预览,还可以对游客感兴趣的泥人展品局部放大和旋转,提供每一件展品的具体信息,包括泥人的来源、历史事迹、作者介绍、制作工艺以及英文翻译。在背景音乐解说词和互动技术的配合下,游客很容易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艺术珍品的无穷魅力。对于想提高泥人工艺素养和做学术研究的游客而言,这显然为他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增强消费者的参观体验需求

中国泥人博物馆的展示使用的是说教式的布局安排,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展示主题设计。这种展示单一地使博物馆成为收藏、展示和炫耀的“陵墓”,没有使它成为参观者情感体验的场所。

VR虚拟展示给人的精神提供了更高的需求,是根据人的感知方式来组织空间,围绕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功能。VR虚拟展示改善了多层次游客的参观体验问题,拉近了泥人文化与人之间的距离。利用VR虚拟展示技术将中国泥人博物馆中的泥人活态化展示,唤醒了参观者的感官,改变了泥人刻板传统的印象,增加了中国泥人博物馆的用户关注程度。

二、设计依据

中国泥人博物馆线上VR虚拟展示设计是以游客情感体验为设计依据,避免了被访者在传统民俗展馆中常出现的倦怠情绪,创造了一种可以让游客沉浸其中的泥人文化空间氛围。为了能够获取公众对泥人文化的关注程度,在设计中主要使用了以“故事情境”引导游客的方式,让每一个泥人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开口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故事。通过互动技术完成故事之间的空间切换和动态演示,这种虚拟空间的展示形式将泥人博物馆中所有的泥人展品链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也将馆内泥人文化以一个大的数据库形式趣味性的展示给所有的游客,融入了趣味性、互动性、故事性、沉浸性的线上泥人博物馆,还会将游客吸引到实体馆中去,带动线下参观。可以说,VR虚拟空间展示留住了更多线上和线下的游客,并在整个参观体验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对中国泥人的兴趣。

三、空间框架

(一)泥人展馆

中国泥人博物馆空间很大,仅主题展馆就有10余个。泥人博物馆利用VR虚拟空间展示产生的360度全方位实景展示,让游客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环视整个空间,利用鼠标或手指的滑动可以进行不同展馆之间的空间切换,随意漫游在每个展厅中。对比3D建模所产生的虚拟空间,VR虚拟全景预览展示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在建模上,同样可以产生高精度的立体空间效果。

情境分析:当游客A和B进入中国泥人全景数字博物馆的界面时,音乐响起。音乐的感染力将他们缓缓带入到泥人文化的氛围中。他们穿梭于惠山泥人展厅中,通过调整自己的视角可以全方位了解馆内的空间结构。游客B想去大师泥人工作室,他们通过首页下方的预览按钮,快速切换到要去的空间。这种完全与实体馆相同的360全景展示设计,让他们忘记自己是在数字虚幻的世界中。

(二)泥人藏品

博物館的玻璃展柜和隔离带对展品来说是一种保护,但却让游客的心理产生反感。在VR全景展示设计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让每个泥人活态展现,并将自己的个性表现出来,这是整个设计的重点。笔者对泥人馆中的泥人藏品进行了个性分析,研究他们在历史故事或戏剧中所承担的角色,将展馆中所有的泥人以故事情境的方式串联起来,让他们在整个故事中分担不同的任务。为了能拉近展品和游客之间的距离,让游客了解到更多泥人背后的故事,在每个泥人的身上设计了热点,点击热点后音乐停止,泥人会亲自以符合自己身份的语言讲述设定好的故事,游客跟随泥人的故事完成泥人放大、缩小、360度旋转等交互。游客根据故事的发展需要,在泥人博物馆中主动地完成所有展品的欣赏,这是在实体展馆中不可能实现的。

情景分析:当人们进入中国泥人全景数字博物馆时,会看到熟悉的阿福,伸手点击阿福身上的热点。阿福开口讲述五百年前惠山脚下有关青毛狮的故事。阿福在故事中抛出问题寻找“战友”——阿喜。游客在故事的带动下,主动在虚拟空间中寻找阿喜。阿喜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会提醒游客通过热点完成旋转和链接的跳转。阿喜的故事最后会让游客亲自去感受当年阿福和阿喜共同生活的无锡惠山脚下的民风民俗。

(三)场景复原

利用蜡像进行场景复原是传统民俗博物馆经常使用的手段。笔者在设计无锡泥人虚拟数字博物馆时,比较注重知识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播。当故事的发展将游客带到复原的场景面前时,故事依然在继续,但是陈述者已经发生了变化。游客通过绘声绘色的故事描述、音乐烘托和情境再现,很容易被带入到指定的环境中。在场景复原中设计了视频交互点,游客可以通过真实的故事视频进一步了解无锡的地域文化。

情景分析:游客被阿喜的故事指引到惠山泥人场景复原模型前时,感觉好像穿越到那个年代。茅草屋前老者正在用泥人玩偶哄逗孩子,两个幼童拥在老者左右,充满好奇的眼神专注地欣赏着老人做泥人的动作。游客在欣赏完这个场景时,点击画面上的视频热点,以无锡泥人为背景的视频自动播放。杂货店前伙计的叫卖声、孩子的嬉戏声萦绕在观众的眼前。

(四)信息展板

在泥人博物馆的很多展示空间中都会通过信息展板来传播信息,如利用条幅的形式向游客展示泥人的制作流程。笔者在VR虚拟展示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热点交互,以视频的形式让游客感受泥人的制作工艺。如游客对于某个环节感兴趣,可以反复播放视频。为了达到线上带动线下游客的目的,在系统中增加了到实体馆泥人制作体验活动环节。游客通过前期对泥人文化和工艺的了解,会产生到实际展馆中参观或亲手制作泥人的想法。笔者在VR虚拟平台中设计了游客报名系统来预约泥人制作体验,这种即时的交互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公众对中国泥人馆的关注程度。

情景分析:游客A和B在故事情境帶动下来到惠山泥人工艺流程图前,发现此处有信息登记处,点击进去后便可以登记预约参加中国泥人馆的泥人制作体验活动。两位游客非常激动,马上报名,填完相关信息后,电脑屏幕上弹出了中国泥人馆泥人制作体验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当游客A看到预约信息中还会有专业老师指导时异常兴奋。为了能在体验活动中做出优秀的泥人作品,两个人竟然将惠山泥人的制作流程视频反复观看。

四、总结

融媒时代的到来,使民俗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也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这种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不仅突破了中国泥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地域与时间上的限制,也增强了泥人文化传播的主动权。新媒体的应用使泥人博物馆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广泛挖掘出来。泥人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一定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未来我们需要将其打造成地域文化品牌并延伸出民俗文化产业链。

参考文献:

[1]华丹,杨茂川.江南地区当代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地域性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10):66-68.

[2]李云.数字展示,新媒体时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机遇——张大千博物馆数字展示应用的构想[J].美与时代,2014(1):66-67.

[3]金艺.传统手工艺品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D].无锡:江南大学,2015.

[4]魏佳.数字技术语境下交互式展示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5]赵舒华.博物馆导视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研究——以陕西地区博物馆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5.

作者简介:项东红(1979-),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研究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数字文化背景下重构民俗博物馆空间展示——以中国(无锡)泥人博物馆为例(项目编号:SJZX18210)。

作者:项东红

第3篇:民俗博物馆

红方块创建于2000年,是专业从事各类展厅史馆全程策划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博物馆、博览馆、博物陈列馆、民族博物馆等系统施工的专业公司。公司拥有一支从博物馆整体设计策划到博物馆文案策划、博物馆展品陈列解决,博物馆装修与展示平行施工的强大团队,完全解决了展厅史馆工程因文史编辑与装饰工程脱节造成的档次低级的乱史工程和烂尾工程。

筹备博物馆一般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学习的过程,展示设计的前期一般会组建展示筹备工作组,小组成员即从各类展览公司提供信息中整合思路,通过综合判断来选择合适的展览公司。专业的展览公司具备完整的展示系统,其每一步进展都有严谨的操作程序,能更有效的与客户思路相吻合,并对博物馆整体高度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包括博物馆策划流程、博物馆设计程序、博物馆施工配套全程服务。选择真正具备公安陈列馆筹建综合能力的展览公司是共组效率的重要依托。

选择展览公司时应将“是否拥有自主展示制作工厂”作为考察的重点,即是否具备多年的施工经验、具备充分施工能力,工厂设备是否完善,工种是否齐全。工程施工经验一方面保证了一流的施工质量;同时公司实现不分包不转包,由策划设计到施工全程服务,提升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效果,同时为客户节约了大量项目成本;更重要的是确保了设计上的逻辑性,工程进度的连续性,从而确保博物馆整体品质的最优化实现。

第4篇:民俗博物馆观感

传承的是文化,留下的是经典

北京民俗博物馆是京城唯一一座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馆内常年举办老北京民俗风物系列展。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本馆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带着对传统的崇敬之情,我们对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大致概况进行一下了解。 概况

北京民俗博物馆始建于元朝,在明清时候得以扩建,但1900年,京东义和团在庙内江东之殿前设坛习武。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东岳庙屡遭庙内驻军的骚扰。时局跌宕,民生凋敝,香火供给不继,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维持日常用度。建国前夕庙内已经破败不堪。至此沉寂了整整半个世纪。1995年,朝阳区政府出资2000万元进行了古建修缮。1999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座落于朝阳门外大街中段,始建于公元1319年元代延 六年,主祀有奉山神东岳大帝及众神体系,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原占地6万平方米,由中路正院及东、西跨院组成,共有七进院落,融集廓院式、 四合院式布局为一体,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馆内民俗风味浓厚,民俗活动风趣有意。 民俗风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众多,文化灿烂。其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物展通过七个展厅,近三百件节日民俗文物以及相关图片、多媒体等陈列形式从多角度让观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十二生肖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纪年的符号,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辰标记。十二生肖民俗——狗展中,此次展出的一百多件各个时代、不同质地、形态各异的生肖狗精品文物,主要是来自民间艺术家白大成先生多年的精心收藏,也有部分展品是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品。

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生产工具的创造开始的。人类最早创造和使用的工具是木器和石器,之后才有了铜器和铁器。生产工具是随着人类生活领域的不断开拓,而逐渐发展、分化和丰富起来的,并且分工渐趋细致,也向专门化、规范化和配套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功能和类型的专业工具也相继出现,一般按用途分为农业工具、手工业工具和辅助工具三大类。

生产工具展览展示的是近代动力机械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的生产工具,它们不仅有实用作用,而且在造型、结构、质地和装饰上具有形式美感。

还有东岳庙历史展,生活起居展,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对于经济的繁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民俗活动

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记载着古代先民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反映了人们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结合中国传统岁时节令举办民俗活动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传统。我们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味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我们对一些民俗活动进行了了解。

春节是中国人的盛大节日。自元代以来,北京东岳庙就有举办庙会的记载,是北京最早的庙会之一,具有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次活动推陈出新,突出文化品位,让我们在尽情参与民俗活动,品位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同时,又接受民俗情趣的陶冶。目前,东岳庙会已成为北京春节文化庙会的重头戏。

在“端午民俗游园”中,生动的展现了老北京人过端午的习俗。我们亲自包粽子,缅怀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买艾草、菖蒲,喝雄黄酒,戴长命缕,挂五彩粽,佩香包„„同时还有端午习俗知识有奖竞猜。人们将在游园活动中领悟老北京端午节俗的无穷魅力。

每逢中秋,北京民俗博物馆都将举办相关的民俗展览,还有传统中秋礼俗的场景复原,介绍古老的中秋文化,宣扬中华民族团圆美满、平安宁静、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诚信传统。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在民间广为流传。北京民俗博物馆在节日期间举办《九九重阳展》,从重阳节的历史演变、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几方面,向游客介绍重阳节知识。同时还举办免费健康咨询、老有所乐手工才艺展、书画展等。我们在此得到健康的启迪和收获。 观官感受 我们参观了益智游戏、技巧游戏、声音游戏等,里面的拨浪鼓、吹的小哨子也和皮影一样都是我国几百年来劳动人民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们曾经给无数人带来快乐,现在却濒临失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进入,我总觉得我们的民俗文化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常复习我们的民俗文化。不知道为什么有种莫名的伤感,总觉得我们的民俗文化被我们一代代的遗忘了,怀念小时候各种各样的乡间故事。民俗文化的日薄西山是我们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遗忘了那些存留的文化?希望我们有关部门能重视,把我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我们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这些民间游戏,越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就越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完整地保留给子孙后代。

我们应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传承民俗文化,以留给后人永恒的经典。

第5篇: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洮州民俗博物馆)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以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为例

田 绍

[文章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本文以甘南冶力关洮州民俗博物馆为例,试利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论证方法,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开发策略等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 民俗文化旅游 资源深度开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开始追求“有质量、有价值、有品位”的非物质生活。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且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格局。然而,当前国内民俗文化旅游的“供给”仍滞后于“需求”。只有不断进行民俗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此次社会实践,对洮州民俗文化深入考察,使我对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又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看法。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坐落于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镇,2006年6月26日正式向游客开放。作为仅有的洮州民俗文化展馆之一,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不仅填补了冶力关景区缺乏人文景观的空白,而且透过一种全新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理念,对洮州文化所进行的独到剖析也极具研究考察价值。它集中地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江南古洮州迁移文化以及当地的特色民俗艺术,是了解古洮州文化的窗口,展示古洮州文化的平台。

一.洮州民俗文化及其旅游资源概况

(一)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江南古洮州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系统

洮州文化,是独立于传统西北文化的另脉文化。洮州,即今甘肃临潭县及岷县部分地区。历史上,汉、回、藏多民族杂居;汉代有中原移民,唐代起边将李晟、李塑“雄于西土”,宋代设“茶马互市”,明代来西征将军沐英并屯边军民,一时江淮之风盛行;史称临潭为“入藏门户”,常为“词人侍望,剑客高歌”之地。

洮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地带,地形西高东低,大多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流域切割较深,峰峦重叠。洮州地处甘南藏族自治州,本是汉、藏民族混居的典型地区。而据史料记载,洮岷的汉族大多来自南方,其祖先大都于明代初年迁自安徽凤阳、江苏南京等地。洪武二年到十二年,明朝中央政府在甘肃先后设立了临洮卫、兰州卫、河州卫、岷州卫、洮州卫。守卫这一带的官兵,仅永充军户就在三万人以上,和其家属,大约不下十万之众。而远征甘肃的部队大部分是明将徐达、常遇春、沐英等人的部下,多属当时应天府、凤阳府人氏。今天生活在临潭县洮州卫城一带的金姓,就是当年和沐英等人平定这一带的大将金朝兴的后裔。 这些半军半民的住户,在洮岷地区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不仅完成了中央政府赋予的重任,而且也将自己家乡的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成为特殊的群落。江南遗风与西北农耕文化相互交融的最突出表现是,现在的洮州人日常生活着装已随汉俗,但到“新娘”出嫁或是隆重节庆活动时,仍然会像江南水乡的人家一样,头戴高髻银饰、足登凤头宫鞋一般梳妆打扮。天池冶海湖畔山头修有一常爷庙,供有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的塑像,当地群众视若保护神,信奉有加,所以也将冶海湖称为“常爷池”。可见明代江南移民的说法绝非谣传。

(二)丰富多样的、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洮州历史悠久,独特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发前景极其广阔。近年来,洮州民俗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尤其是民间工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给他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洮河两岸妇女的刺绣,统称"洮绣"。岷县妇女们喜爱的针线活,广泛运用于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品种繁多,有花枕头、花荷包、花针插儿、花鞋、花兜兜、花缠腰、花系腰、花膝裤儿、花袜溜根儿等等。做针线绣花,无论藏、汉妇女都把它像做饭一样,作为生活的基本要求。洮绣既要讲究针法,又要讲究绣法。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心针等;绣法有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同时还要看式样,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共同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淡雅中带有娇态,异彩中显露庄重,把农家妇女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

洮砚是我国三大名砚之一。具有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古朴典雅,发墨细腻,保湿利笔等特点,深受历代书法家珍爱。因其制作工艺的款式独特,雕刻精细,一直被收藏家视为无价之宝,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洮砚的雕刻造型,因石构图,变死石为活石。雕刻技巧,渗合有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中的篆刻技法,着重镂空。在镂空的基础上,融各种技法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传统的图案有“龙凤呈祥”、“九龙捧日”、“丹凤朝阳”、“八仙请寿”、“龟鹤延年”等,其中以雕龙刻凤最为突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凤是真善美的化身,光明的使者。洮砚艺术雕塑的工匠们,把自己的心愿通过细致的雕琢,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高度结合,奏出了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洮州“花儿”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开拓,繁衍生息的汉、藏、回等各族人民,在他们长期的文化活动中创造培育了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性鲜明的民间山歌——洮州花儿。在洮河流域广袤的山水之间,农民们每年都要自发而定期地举行数百个规模大小不等的山歌竞唱会--“花儿会” 。较为有名的是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俗称“六月六神会”或“六月六唱山”)。2010年,西北民间艺术“花儿”正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高腔山歌,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洮州“花儿”属于西北“花儿” 的一支。泛指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花儿。它又分成两个分支:康乐、临洮等地称为北路,岷县一带称为南路。这一系统花儿的基本特征是:唱词多为7字3句体、6句体和4句体;曲令单一,北路以《莲花山令》为代表,南路以《扎刀令》为代表;演唱时,采取分组对歌的形式,每组有一位专门担负即兴编词的“串把式”。他们边走边唱,群歌互答;④歌者喜用假嗓演唱,男女同调,听来富有浓厚的山野风味。

二.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资源现状分析

民俗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群体生活的俗文化。它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既有积极向上、健康的成分,也有消极、低俗的成分。为此,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珍惜并充分利用,又要有选择地使用,吸取精华,使之符合旅游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洮州文化的核心是由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古洮州江南遗文化相揉构成的多元文化,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文化展馆的呈现方式必然是最佳选择。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于2006年6月26日在临潭县冶力关镇黄崖山肋巴佛纪念馆隆重开馆,正式向游客开放。洮州民俗博物馆是冶力关景区内重要的人文景观,集中浓缩展示了洮州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古洮州的服饰文化、甘南农牧民起义,冶力关的风光摄影、根雕、书画等各个方面的风土人情,其中珍异物品比比皆是:闪亮的僧人铜帽,发黑的弓箭,藏式猎枪,熠熠发光的豹头皮子弹袋,散发着热气的牛皮热靴;江南唯美的服饰模型,水乡糅扇,农耕的牛车,旧时妇女用的纺织机。可谓了解古洮州民俗文化独有的窗口。该博物馆馆前广场还是全国最大最逼真的十里睡佛最佳观景台,可以一览冶力关镇区四周景色,如莲花山、画屏山、笑口常开、白石山,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开发建设是临潭县近年文化“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重要实施对象之一,针对其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双战略,首先应该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具体的评估。旅游资源开发有四项基本原则:(一)经济效益原则。经济效益是计算旅游开发的投入与产出,以此作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二)社会效益原则。主要是指开发民俗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推动作用的程度。通过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增强人们的直观认识,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视程度;加深旅游者对当地民俗民风的理解,提高民俗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增强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保护第一原则。民俗文化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保护第一”应该是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必须秉持的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民俗文化资源。(四)特色性原则。特色是旅游资源得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把富有地方特色、自然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打出去,以此吸引游客。同时,将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地发展,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当前洮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一是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民俗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加之开发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步伐。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部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造成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无法修复;其余部分开发力度不够,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利用率不高。三是特色体现得不够鲜明。民俗文化旅游实质上就是一种特色旅游,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与众不同,别的地方没有这种资源。四是旅游硬件设施投入不够。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景点的硬件设施要求越来越高,而各地现有的旅游硬件设施往往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如缺乏快速、便捷的交通设施。通常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多数分布在地理位臵偏远、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交通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习俗。是民间相沿积久、长期传承的、具有稳定性的模式,并表现在人们行为、心理、口头上的“固化”、“活化”的文化事物,它是一定地域人民社会生活的真实而直观的写照。对于追求“异地风味、异地情调”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俗系列,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宗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是:一,地域性: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也有差异,导致不同民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有鲜明的差异;二,神秘性:每一民俗都是伴随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和历史传承的结果,许多民俗事项,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虽然经历一定的变迁,但核心和母体部分仍然保留着。而且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民俗的传承性使得民俗旅游具有一定的神秘氛围和原始色彩,这无疑增加了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三,参与性:当代旅游者已经不满足过去那种单纯的观光式旅游,如今,民俗旅游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性相结合,使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参与成为其中一员,满足游客休闲、求知的需求;四,文化性:民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承载体,是了解一个地区文化的最好窗口。首先,民俗文化要原生态,突出个性,即从美学、人文学的角度出发,把民俗文化中的“美”原汁原味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让旅游者融入我们特有的文化资源,以此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其次,以民俗文化为基础,把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的新需求,把民俗文化打造成旅游产品和旅游文化品牌。 民俗旅游属于高档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有其特定文化内涵和人文境界,旅游者被异域或异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所吸引,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创造成果。是在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社会群体应付各种环境,满足各种需求而不断积累起来的一种社会创造物,是没有个人所有权的群体文化积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传承性、地域变异性、社会阶层变异性等多重特性,它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其载体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类自身。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把开展民俗旅游当作宣传自己、发扬传统的手段。民俗旅游研究的现状基本是将民俗旅游与文化旅游融为一体。民间传统遗迹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在亚欧美各国非常受重视,各种传统节庆活动的举办是民俗旅游的重要形式,博物馆旅游在民俗旅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国外在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和民俗文化旅游的“真实性”问题。罗伯特〃伍德指出,由于民俗和文化在南亚旅游中地位日益重要,需要重新构建当地文化和当地发展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亨德森指出,民俗和旅游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史密斯认为,民俗可以包装成为商品,成为旅游的一个独特产品市场。李一平以加拿大遗产公园内的民俗旅游开发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更有效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国外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俗文化的真实性的保护。 我国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我国旅游创汇而言,1978年我国居世界第41位,到1998年居世界第7位。旅游以及相关的产业,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飞跃发展,并将逐步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世界旅游组织在新世纪展望报告中曾预测,在未来的几年间,全球的旅游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中国旅游业寄予很大的希望。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国第四大客源国。这种预测来自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对旅游事业的投入,因为中国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自然及文化遗产丰厚,具有东方文化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层出不穷。另外,旅游资源包括旅游文化商品、旅游纪念品等相关的产业,这些产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较大的发掘潜力,但同时也应看到,目前的旅游产业与丰富资源的开发未形成同步发展的局面,亟待开发。

三.洮州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主要概括为三种基本模式:一,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3.原地浓缩式:对一些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进行模型再造。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一般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消费活动,因为旅游活动大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旅游者来说,他们进行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参观重要的历史古迹,欣赏自然美景,进行度假或有益于自身事业和学习的探访等,这些大都是一种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费,是一种文化旅游。旅游活动中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和旅游资源的文化意义直接相关,可以说,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来说,主要是一种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义上的存在。在中国旅游业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内涵的名胜古迹大都成为旅游热点。一般也说,每个地区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地区特质的重要表现形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各地区的各个生活层面,最能显示一个民风特点和文化风貌的当属本地区或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尚习俗。民俗文化中强烈的地域性和民间性,体现了一个地区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的积淀,也是该地区特色最直接、最真实的表现。由于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传承行、集体性等特点,所以民俗旅游可以说是探求传统特色审美价值的最佳形式。 在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除了对其本身文化价值的重视之外,笔者认为,就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而言,还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一、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民俗文化的开发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从而影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内容选择民俗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社会文化构成,它以民间文化和风俗为主体,包括了生产与生活习俗、娱乐竞技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礼仪制度习俗、民间文艺等,其内容非常庞杂聿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当做到对开发对象的了解,并精心选择开发内容。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与客源地文化习俗差异越大,越能够产生吸引力,所以,在选择开发项目时,应主重有特色的部分;

三、开发效益的问题作为一项产业的旅游业,其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俗旅游的开发又有它自身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经济效益,要通过吃、住、行、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市场效益,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游因商业气息过浓而影响文化内涵的体现,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平衡,才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长远之计;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组合状况首先,要处理好单一景点与成片的旅游区之间的关系。一个孤立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不大,可进入性也不强,应尽量组合成旅游线路进行开发。

第6篇:东北民俗博物馆

一、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开放,周一闭馆

二、参观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6:00

三、售票时间:上午9:00至下午15:00

四、收费标准:

1、门票:

(1)成人50元/张;

(2)大学生和省外中小学生及未成年人,60岁至70岁老人,吉林省内少数民族凭有效证件30元/张(有效证件包括学生证、学校出具带有公章的证明、身份证、护照);

(3)现役军人、70岁以上老年人、残障人士、吉林省中小学生、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凭有效证件免费(吉林省中小学生的有效证件包括学生证、学校出具带有公章的证明、身份证、护照、户口本);

(4)1.4米以下儿童免费,必须有成人陪同参观;

(5)东北师大的教职员工、学生、离退休职工凭有效证件免费。

2、讲解费:

(1)10人以内90元,每超出一人加8元。(含全部展区) (2)预约中小学生团体(不含成人,20人以上含20人,持证明)

基本展区40人以内40元,每超出一人加1元,

专题展区10人以内30元,每超出一人加3元;

陪同成人基本展区每人5元,专题展区每人3元。

学校盖章证明上需注明:参观学生人数,陪同成人人数,活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五、讲解时间: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

六、咨询电话:0431-89165518

七、介绍:

东北民族民俗博物馆位于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世纪广场南侧,毗邻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和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它隶属东北师范大学,是目前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展示东北古代及近现代民族民俗最全面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自2007年末开始筹建,为征集大量展现东北地区不同地域民俗风貌的展品,馆内工作人员遍寻东北地区,历时7年,总行程60多万公里,于2014年6月29日对外开放,现是我国4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展厅面积1.3万平方米,藏品多达4万余件。

馆内设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地区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及若干专题展区,各展区采用实物、图表、文字、沙盘、场景复原等传统展出方式及电子模拟、影像合成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了东北民族民俗事象及其最新研究成果。

展馆一楼为基本展区,共分为两大部分: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和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展现了从40万年前庙后山人古人类所开始,随后的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春秋战国时期、高句丽、辽金、元代等每一个古代时期,东北地区的民族源流和历代建制,以及对应时期的民俗文化;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展现了对世居东北的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十二个近现代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民风民俗。在本展区,大家可以看到满族具有特色的三合院,零距离接触“口袋房,万字炕,烟筒竖在地面上”的满族民居。在俄罗斯族展区,观众还可以欣赏到不用铁钉,只用圆木契合叠垒而成是俄罗斯族典型的传统民居——木刻楞等。以及有“ 鱼皮部”之称的赫哲族精美的鱼皮服饰除此之外,你还会看到汉族的闯关东、鄂伦春族的狩猎、朝鲜族的种植、蒙古族的畜牧„„还有一座最吸引大家眼球的原生态的东北农家院落,土房、土炕、炕头的鸡窝、纸糊的窗„„每一样摆设,都是我们按照史料的记载还原的。

展馆二楼为东北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与专题展区,作坊展区会带你展开一场穿越之旅,这里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对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老行业、老作坊做了还原与演示。你会走进一个近代时期的东北大集,私塾、铁匠铺木匠铺、皮匠铺、炮仗铺、当铺、钱庄„„还能见到东北民间特色的粉坊、烧锅、大车店,还有锔碗匠、剃头匠、货郎、小炉匠、染坊、纸坊、粉坊、豆腐坊、油坊„„近20处场景再现了东北民间的五行八作。为大家充分展示一些代表性行业的生产工艺和制作流程,在这里大家还可真切看到从土豆到粉条的全部过程。专题展区主要有红山文化、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区、长白山画派展区、萨满专题展区、曹文汉先生捐赠藏品展区等。

八:了解

(一)、东北古代民族民俗展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古人类、古文明和多民族起源、发展的重要地区。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全国统一版图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共同生活在东北的民族众多,学术界将东北众多民族分为肃慎、秽貊、东胡和华夏—汉族四大族系。由于种族源流和分布地区诸方面的不同,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相互影响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在本展区,观众可通过展陈了解从远古时代直到封建社会末期,东北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风貌。例如,石器时代精美的红山玉器、青铜时代的陶器与青铜器和历史时代具有东北区域特色的各种文化遗存等。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展区:古代民族源流与建置 ;东胡族系展区 ;高句丽展区;东北先民生活场景;古人类,古文明;秽貊族系展区 ;满族八旗;东北古代展区;

(二)、东北近现代民族民俗展区

主要分为以下展区:蒙古族展区;撮罗子 ;鱼箱;汉族岁时节日;满族室内;汉族岁时节日泥塑;满族三合院;赫哲族生活场景 ;朝鲜族室内; 蒙古族展区:

蒙古族源自东胡族系,与室韦族中的蒙兀室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历经民族融合、发展,于13世纪初正式形成蒙古族。人口约581.4万人(2000年),东北地区约占半数以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以及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撮罗子:

“撮罗子”又作“仙人柱”,是鄂伦春等游猎民族较为原始的住房。其建造方法是先用三或五根顶端带杈的粗实木杆,斜立、互相咬合撮在地上,鄂伦春语称它为“刷那”,起支撑固定作用。然后用木杆依次斜搭在“刷那”上,有时还用“乌鲁包藤”(柳条圈)缠绕顶部以加固。撮罗子覆盖物因季节而不同,冬季一般覆以狍皮,夏季多用桦树皮、茅草等。 鱼箱 :

赫哲族捕鱼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网捕、钩钓、叉鱼等各种形式。 拉网:

拉网捕鱼是赫哲族网捕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划船撒网,岸边“拉套子”。一般是从江河的上游岸边向江河里顺流而下撒网,然后靠岸。起网时要把网的两头同时往岸上拉,将鱼用网兜上岸。 “蹶达”钩:

冬季,赫哲族常用蹶达钩钓鱼。一般在水流较稳的江边河口处凿冰眼,把蹶达钩放入水中,手握木柄,不断上下抖动,水中的鱼误以为是小鱼在游动,常因“贪吃”而咬钩。蹶达钩专钓大鱼。 鱼叉:

叉鱼是赫哲族古老的捕鱼方式。夏季,一般要先喂窝子,他们多在水浅的地方,用羊草绑在木棍上,放入水中适当位置,吸引游鱼来吃。然后划船举叉叉之。冬季,先在冰上盖一草窝棚,在窝棚内凿一冰眼,手持鱼叉静待游鱼,只要鱼一露头儿便叉。 汉族岁时节日:

东北汉族使用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方言特征明显,通用汉字。岁时节日较多,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四大传统节日,庙会十分兴盛。尊崇儒家文化,传统宗教为佛教、道教,民间亦流行多神崇拜。 满族室内:

满族传统住房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的特点。近代,满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互相影响,彼此融合。满族,原称满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先秦以来,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都是满族的先世民族。自清代以后,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东北为最多,约741.55万余人(2000年)。目前东北主要聚居区有辽宁省岫岩、新宾、宽甸、本溪、桓仁、抚顺、清原等市县;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等。 汉族岁时节日泥塑:

东北汉族使用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支,方言特征明显,通用汉字。岁时节日较多,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四大传统节日,庙会十分兴盛。尊崇儒家文化,传统宗教为佛教、道教,民间亦流行多神崇拜。 满族三合院:

满族传统住房具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坐在地面上”的特点。近代,满族与其他民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互相影响,彼此融合。 赫哲族生活场景:

赫哲族源于肃慎族系。其先民因活动区域及群体不同,曾有“那贝”、“那乃”、“那尼傲”等自称,1957年定族称为“赫哲”。人口约4640人(2000年),主要聚居地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市敖其赫哲族村、抚远县抓吉赫哲族村。 朝鲜族室内:

朝鲜族是迁入民族,一般认为是以19世纪

六、七十年代移民为主而形成的。东北朝鲜族人口约192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最大的聚居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三)、东北代表性行业展区

展区分为:铁匠铺;钱庄;私塾;货郎;豆腐坊;粉坊;大车店;五行八作 铁匠铺:

过去东北的村镇中都有铁匠铺,也称“铁匠炉”。铁匠铺中有与风箱相连的洪炉,要锻打的铁料先在炉火中烧红,再放于砧子上,由师徒合力打造成型。锄、镐、镰、耙、门环、马掌等老百姓常用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以及刀、枪、剑、戟等冷兵器,无不出自铁匠铺。

铁匠铺收益是很高的,故有“泥瓦匠干一天,不如铁匠铺冒股烟”的俗谚。但工作也非常辛苦,铁匠师傅需要伴着洪炉高温长时间挥动铁锤,做活时赤膊上阵,仍会汗流浃背。要打造出结实耐用的铁器,除了肯吃苦,还需要扎实、精湛的技术。这也是将打铁与撑船、做豆腐并称为世上最难三件事的原因。 钱庄:

钱庄是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信用机构,亦称票号、钱店,是银行的雏形。唐代,城市里出现了经营借贷业务的质库和替人寄存、保管财物的柜坊,可视为钱庄的前身。明代前期,官府放开货币流通,经营银钱兑换的钱庄应运而生。至明末,钱庄还发展出存款、放贷、汇兑等业务,且兼营米、布买卖。随着钱庄的迅猛发展,各地还出现了钱庄的行会组织,其中以晋商票号最为著名。 中国直至清末才出现真正意义的银行。钱庄在促进商业发展、密切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塾:

私塾是过去一种开设在家庭、宗族和乡村中的民间办学形式,也称私学。春秋时期孔子在家乡开办过私学,人们便视孔子为史上第一位塾师。所以私塾多供奉孔子像。

私塾多由落魄文人开办,由塾师在自宅设堂讲学,收受“束脩”(即学费),也有由乡里共同出资开课的,富家大户则独力聘师授课。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教学内容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初级文化知识。也有年龄较大的学生跟随塾师学习四书五经等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儒家经典。修业年限视个人需要而定。

私塾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它与官学并驾齐驱,相辅相承,为传承中华文明,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货郎:

旧时在城乡间销售日用品的流动商贩称为货郎。过去商业活动不发达,村屯中少有货摊、店铺等商业设施。货郎便成了乡野间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或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满载着五花八门的货物走村串镇,从孩子们用的文具到女人们戴的首饰,再到老人们用的烟袋嘴,油盐酱醋、烟酒糖茶、针头线脑、锅碗瓢盆应有尽有。货郎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尊重。人们买东西,除了少数用现钱,大多用农产品兑换,所以货郎不仅提供日杂商品,还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货郎有一种带把儿的小鼓,鼓两侧用绳子拴着小鼓槌,来回转动,可敲打出声音,用以代替叫卖声。这种鼓叫做“货郎鼓”,听到鼓声就知道货郎到来了。人们常说“头摇得像拨郎鼓”,“拨浪鼓”其实就是货郎鼓。此外,货郎鼓也称“惊闺”、“惊绣”, 意思就是货郎的鼓声总能招来女性顾客购物 豆腐坊:

豆腐是一种始于我国的食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炼丹时,偶以石膏点入豆汁而发明。因其口味独特,营养丰富,老少皆宜,而深受人们喜爱。

豆腐的传统做法很有技术含量,包括:选豆、清洗、泡豆、磨浆、煮浆、挑皮、过包、点卤水、泼豆腐、压制、翻板打刀(揭干豆腐)等多道工序,其中泡豆子的时间,煮浆的温度,卤水的用量,都是有讲究的。所以民间有将撑船、打铁、做豆腐并举为世上最难三件事的说法。

过去,老百姓平日里很少吃豆腐,只有过年过节或家中来客人时才到豆腐坊购买或用黄豆换取。 粉坊:

东北的黑土地盛产品质优良的土豆,用土豆加工成的粉条,烹调简单、口感爽滑、便于保存,备受人们青睐。猪肉炖粉条、小鸡榛蘑炖粉条都是东北人喜爱的美食。

过去,东北乡间有不少粉坊。一到秋冬季节,只要远远看见一片白白的晒粉场,就能找到粉坊。粉坊开工时,制粉师傅们赤膊上身,顶着腾腾热气,大汗淋漓地忙活,大人孩子纷纷围观,热闹非常,如同节日一般。制作粉条有“秋沤土豆冬推浆”之分。秋季是把土豆洗净,直接装缸沤成浆;冬季则要用石磨把土豆磨成浆。然后在大粉匠(也称老把头)指导下,经过过滤、墩缸、搅拌、过包、出粉面、凉粉坨、碎粉坨、炕粉面、打欠、兑矾、和粉面、叫瓢(把粉条漏进开水锅中成型)、过冷水、凉干等一系列工序做成粉条子。过滤下来的粉渣子还是喂年猪的上好饲料。 大车店:

大车店,是中国传统民间旅舍。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和城关附近,为过往行人、商贩提供简单食宿,费用低廉。现在东北地区很多以“店”字结尾的地名都是从大车店沿袭而来。

大车店门前通常会挂一种形状像箩筐的幌子,称为“箩筐幌”。一般小店挂一个,大点的店挂三个。幌子早晨挂,晚上或雨天摘下来。即使有写着店名的牌匾,也要悬挂萝筐幌,因为旧时识字的人少,大多数人只认得幌子。每逢年节,为了表达期盼有个新气象的愿望,还要更换新幌。 五行八作:

旧时把各行各业泛称为“五行八作”。东北地区的五行八作涵盖了生产、贸易、餐饮、金融、教育、文化等众多领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与城乡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为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五行八作的大部分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这些行业所采用的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工具、技艺及制作流程等,已化作种种独特的民俗事象,成为东北地方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东北地区代表性行业作坊展区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对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老行业、老作坊做以还原、演示。

(四)、专题展区:

展区分为:萨满文化展区;曹文汉先生藏品展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红山文化展区。 萨满文化展:

萨满教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是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英雄崇拜的原始宗教。萨满为通古斯语,义为“晓彻”,指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之人。因此,萨满是天的使者,向神报告人的行动并祈求愿望,向人传达神的旨意。“萨满”一词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卷三,“兀室奸猾而有才。自制女真法律、文字,成其一国。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后通称作“萨满”。萨满教,即由萨满而得名。 曹文汉先生藏品展:

曹文汉先生1937年出生于北京。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承李桦、古元等先生。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件13幅。其版画、藏书票作品曾在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多次获奖。1996年被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中国五六十年代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曾出版《古元传》、《曹文汉版画集》、《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靳尚谊口述曹文汉撰文)等九部作品。曹文汉先生长期热衷收藏,尤其是在糖标和唐朝开元钱币收藏方面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出于对东北师范大学的热爱和让藏品更好发挥其作用,曹先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开元通宝铜钱、糖标、民国、伪满时期和六七十年代的各类票证及有关资料、香港回归报纸等总计1632件藏品,捐赠我馆。为了让广大公众更好了解其捐赠品价值,特选取代表性珍品进行展出。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专题展: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即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同时在世界历史文化中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对其做好保护、研究和宣传等各项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954年,联合国发布“海牙公约”,约定战争期间双方都不得攻击对方国家的重要文物古迹。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世界遗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5年11月我国政府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之一。截至2015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计48处,居世界各国第2位,其中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遗产34处。 红山文化专题展: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之一。其主体分布范围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辽宁的西部地区,年代距今6500-5000年。红山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出色地承继了本地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优势因素,同时受到了东北平原诸多原始文化及中原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距今约 5500 -5000 年的红山文化晚期,牛河梁大型祭祀中心和玉礼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其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了显要位置。 长白山画派展区:

2015年7月,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倡导下,在东北师大学成立了长白山画派艺术研究院,这是长白山画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长白山画派以东北艺术创作群体为主,以表现地域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是长白山文化资源“物化”,“活化”和“转化”的结果。2015年7月,在吉林省委宣传部倡导下,在东北师大学成立了长白山画派艺术研究院,这是长白山画派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长白山画派以东北艺术创作群体为主,以表现地域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艺术作品,是长白山文化资源“物化”,“活化”和“转化”的结果。

第7篇:关中民俗博物馆实习心得

实习心得

班级:151110404 学号:15111040111 姓名:黑慧霞

我们班级是在四月十九日一同去关中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实习的。原本我对这次实习不是特别激动,因为听大家说,关中民俗博物馆离这里特别近,而且博物馆这个名词让我觉得有点兴趣戛然,可能是因为之前的一些旅游总是去参观博物馆,让我产生一些雷同感。但是,这次旅行,却给我很大的震撼。

四月十九日早上8:30左右,富老师和导员一起和我们坐上校车,很快,我们就来到了关中民俗博物馆。刚刚走进民俗博物馆的那一刹那,我的第一反映是,环境不错,花开的娇艳,同学都争着,在娇嫩的花丛里排出自己娇艳的一刹那。过了一会儿,学委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参观劵,大家在拿到自己的参观劵之后,就听到富老师告诉我们,会有一个导游给我们就关中民俗博物馆进行讲解。

很快,我们随着导游陆陆续续的走进了关中民俗博物馆,见到的第一个古建筑是赵家门楼正面,门楼呈品字形,东西长15米,南北宽5米,高13米,除中间的大门洞外,两侧各有一个小门。正面大门上方镶有“地通乾元”,匾额,大门两侧镶有楹联,上联是“门高通德德泽千尺金水波”,下联是“台仰怀清清辉一片镰峰月”。这座门楼建于清末,原在陕西省白水县纵目村,历史不算很久,规模却不小。大门门洞正面是矩形,背面出口上方却又变成拱券形,一门两样出口的形式还比较少见。

从赵家门楼正门进来,沿着游道前行,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路旁的拴马桩。看起来像是20多厘米,一米多高的石柱子,上端刻有动物形象,以狮子居多。过去一看,这些石柱形态不一,隐隐透出一些沧桑之感,估计不是现代物品。后来过了西京雄镇门楼,进到古建筑一条街,发现街道两旁密密麻麻排列的全是这种类型的石柱,何止成百上千,这个博物馆居然收藏了4000多个,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实在是让人震惊,激动和敬佩。 这可是上千根,不是几根呀。

沿着游道走了几十米,又见到一个门楼,说是门楼,其实应该是个城楼。它的位置恰好和赵家门楼垂直,高度应该是10.8米,虽然要比赵家门楼矮一些,可却显得更加厚重。它的资格要比赵家门楼老得多,原址在陕西富平县唐家堡村南门,门洞上方的“西京雄镇”匾额,系明代崇祯十三年所制,说明它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门楼上方的拱券的环形边框,镶有砖雕图案,这种形式的门洞装饰倒是很少遇见。如果说赵家门楼显得富丽堂皇,其功能以装饰为主的话,那西京雄镇在冷兵器时代确确实实有着实际的防御功能,是村寨自卫的屏障。

进入西京雄镇门楼,就是古代房舍一条街,导游告诉我们这条街上共有40余所明清时期的建筑,都是从陕西各地拆迁重建,是院长一砖一瓦搬迁过来的,有些建筑是从即将被拆毁的境地抢救回来的,稍微晚一些的话,它们就将从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了。

应该说,这些建筑重建修缮的十分完好,而且做到了修旧如旧,保持了古建筑的原汁原味,令人感到真实。不象现在有些仿古建筑,虽然外表与古建筑相似,但实在令人乏味。

这些宅院的建筑各有特色,不过感觉有个共同点就是特别重视门楼、墙头、屋檐等处的装饰,飞檐斗拱、花雕瑞兽,搞得十分漂亮,看来古人也很重视面子工程。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堵隔墙,叫马头墙,笔直的立在那里,比旁边的屋子都高,它的作用是发生火灾时防止火势延伸到邻家别院。虽说只是一面墙,但多层花雕,其做工之繁复精美,看的我实在不想抬脚。

之后来到一个院子,里面放着一些生铁铸成的椭圆形大盆,讲解告诉我们,这是用储水的,因为秦岭这边比较少雨干旱。

来到后面,来到了一个院内摆了不少佛像的院子,院内有一幢两层楼房,正门上嵌着一块“普救众生”的匾额,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个佛像陈列馆,里面以小型铜佛居多。我记得我们就是止步于此,接下来讲解让我们自己去逛逛。我们九点进门,十一点半出门,然后去解决了午饭。这次参观关中民俗博物馆让我感受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很激动,很震撼,对于民俗文化我深深的喜欢上了它,有着一种迷人的魅力。

第8篇:

上一篇:有关护士节演讲稿下一篇:电力电缆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