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览馆的防火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博物馆、展览馆的防火(推荐8篇)

博物馆、展览馆的防火 篇1

一.新建的博物馆,必须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其耐火等级不得低于一、二级;钢屋架结构应 按耐火等级要求喷涂钢结构防火涂料;吊顶装修应采用轻钢龙骨等不燃烧材料;文物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耐火建筑,每个库房的面积不宜过大,并采取严密的防火分隔措施。展览馆是人员密集的重要公共建筑,不得采用可燃材料搭建,耐火等级不低于一、二级,其防火间距、安全疏散以及锅炉房、油浸电力变压室等的设置,也应符合《建设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

二.陈列厅(室)、文物库、展览厅的台、柜、箱、墙架等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必须用可燃材料的,应经过防火处理;博物馆陈列物品的面积以及展览厅展品摆放总面积不能超过各自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留出足够的通道,展览厅展品应布置在宽度不小于3米的环形通道两旁,并不得挡住消火栓和堵塞太平门;陈列厅(室)、展览厅至少应有两个安全出口;忌水的贵重文物和展品,应存放在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箱柜内;博物馆的陈列厅(室)以及文物库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或自动灭火置,珍藏室应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民用建筑中的严重危险等级的要求配置轻便灭火器。

三.博物馆陈列厅(室)的电动图表、模型、沙盘、布景箱等在设计上应具有通风散热、防火的条件;装在壁板上的灯光箱、显示图表箱要便于检查和维修;沙盘、图表、模型内的空间要大些,底部与地面应保持适当距离。电动模型的电源变压器应尽量设在模型外,安装在铁箱或铁架上,不得靠近可燃物。博物馆内电气线路、电气设备的防火要求可参照“古建筑的防火”中相关内容,但文物库房内照明灯具应采用密闭型,馆内电气设备应有良好的接地。

四.展览会筹备展出期间,由于多种作业交叉进行,要统一管理,建立防火灭火组织,制定防火、灭火方案。必须严禁油漆、喷漆与焊接作业同时、同地进行,电焊、气焊一定要符合焊接与切割的安全操作规程,并办理好动人审批手续,电器设备的安装要严格核算电气设备的总负荷量,使它低于变压器的总容量,并由正式电工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操作安装;照明设备及变、配电装置应避开可燃物布置,尽量设在展台、展箱及展品模型外的通风良好处,电动模型的电源变压器要用不燃材料的罩、壳保护,并采用安全电压供电,容量较大的动力设备要设保护装置。电器线路应采用铜芯绝缘线,临时移动电话应采用橡胶套电缆,动力、彩灯、照明等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应分开敷设。另外,展品开箱拆出来的木板、纸碎,应及时清出展区,在展馆外另找地方存放,不得堵塞通道。

博物馆、展览馆的防火 篇2

1 软件系统的优点

(1) 概念简单, 易于理解和使用。普通工程人员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正确掌握、快速完成运行操作。 (2) 功能齐全, 便于方案设计。 (3) 实时性与并行处理。 (4) 可同时运行于Microsoft Windows95, 98和Microsoft Windows NT平台。 (5) 建立实时数据库, 便于用户分步组态, 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6) 利用丰富的“动画组态”功能, 以图象、图符、数据、曲线等多种形式, 为操作员及时提供系统运行中的的状态、品质及异常报警等有关信息。 (7) 引入“运行策略”的概念。用图形化的方法构造多分支的应用程序, 实现自由、精确地控制运行流程。 (8) 用数据库来管理一切。利用数据库来保存数据和处理数据, 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9) 提供对网络的支持。使分散在不同现场之间的采集系统和工作站之间协同工作, 实时交换数据, 实现对工控系统的分布式控制和管理。

2 硬件系统的优点

(1) 线路简单、安装方便, 可节省线材消耗量, 缩短施工工期。 (2) 可实现多层次、多形式电气控制功能, 降低运行费用。 (3) 控制回路与负载回路分离, 控制回路为安全电压, 确保人身安全。 (4) 软件修改简单, 适当增减线路等硬件设施, 即可调整电气布局和扩充功能, 大大降低改造费用和周期。 (5) 系统可根据预先设定进行工作, 实现无人值守, 提高管理效率。

2.1 b-zdk系统设计目标

设备自控系统的目标就是对所有机电设备采用现代计算机控制技术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与管理, 确保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安全可靠的最佳运行状态。通过组态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自动控制, 体现出一种高效管理的可沟通性, 一种业主活动的灵活性, 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日常运行、管理方面的应用优势, 适应将来发展需要。

综上所述, 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照明自动控制系统应该体现现代化纪念馆的特点, 紧紧围绕以下两个目标来进行考虑:建立一个为用户、参观者、办公人员而服务的高技术平台;充分考虑为展览、博物馆电气控制提供一个高效、可靠的管理手段和环境, 提供一个良好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1) 对象: (1) 环境照明; (2) 展线照明; (3) 景观照明; (4) 多媒体等设备。

(2) 方式: (1) 集中控制 (触摸按键控制、触摸屏控制) ; (2) 现场触摸按键控制; (3) 程序设定 (定时) 控制; (4) 感应控制; (5) 远程控制 (网络控制、无线信号控制) ; (6) 分层控制。

(3) 功能: (1) 基本功能:开关及状态显示; (2) 通信功能:与主控电脑都是采用RS485信号进行通信, 方便实施远程控制、远程诊断和厂方技术支持; (3) 监控功能:操作人员可以在中央控制室, 随时了解灯光系统瞬间信息及工作状态, 及时对各场所或各回路电气实行监控、干预或纠错; (4) 备份功能:网络中各节点可以增加互相学习、互为备份的功能, 备份控制台以网络的架构与主、辅控台相连, 当主备控台中任何一台失效时, 另一台就会自动立即转入实时跟进输出; (5) 兼容功能:网络系统稳固、编程合理, 在硬件结构不改变的情况下, 也可利用软件对系统进行升级;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兼容性和前瞻性。

3 系统设计原则

(1) 先进性原则:设计时, 强调系统的先进性, 在满足成熟性的前提下, 技术上适当超前, 以保持该系统具有长时间的领先地位。

(2) 成熟性原则:以适用为原则, 采用成熟的或经过工程检验的先进技术, 最大限度地满足现在和未来的需要, 确保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3) 开放性原则:选择的各个厂家产品及系统, 应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 以避免系统互联或扩展出现障碍。

(4) 标准化原则:采用标准化的产品将降低成本, 并且还可以使系统方便维护及减少维护费。

(5) 可扩展性原则:本工程在建设中应考虑到未来发展, 在预埋件和线缆布设上留有冗余。对系统的管理, 根据需要按可分可合的要求进行组合, 即在保证单体建筑可独立运行的前提下, 对未来建筑群实现整体管理作充分考虑。

(6) 服务原则: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高效、环保的生活、工作环境。

4 系统设计依据

(1)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

(2)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04) 。

(3) 《民用闭路监控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198-94) 。

(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394-2007) 。

(5)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

(6)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339-2003) 。

(7)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303-2002) 。

(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2006) 。

(9) 《电子计算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93) 。

(10)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92) 。

5 系统工作原理

灯光开关和探测器能都产生开关量信号 (只有两种状态, 开和关) , 通过信号采集模块和通讯模块将灯光开关状态和探测器开关状态进行实时采集和监控。通过组态控制软件进行管理实时管理, 系统采用触发机制实现对前端的灯光及其它设备进行控制。触发方式可以设置多种, 例如: (1) 设置采集和监控到的开关量信号阀值:当达到我们预设值产生一个触发信号。 (2) 通过时间触发方式, 设置某个时间启动某个触发动作。 (3) 或者手动触发产生触发信号。

多种触发方式可以组合控制, 例如, 当白天 (时间段可设置) 时不响应探测器的开关量信号, 只响应开关控制。晚上即响应探测器的开关量信号和开关的开关量信号。

当达到触发条件时, 系统会控制继电器输出模块产生一个通、断输出信号, 来控制强电继电器即而实现了灯光的控制。

6 结语

鉴于b-zdk系统的诸多优点, 目前很多博物馆开始采用该系统, 适应当前“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主流。

摘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展览馆电气控制还是采用传统的按键开关手工操作模式, 劳动强度大、能耗高、维护复杂、系统运行稳定性差、运行监控难。与当前“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很不适应, 展览、博物馆采用科学合理节能的电气控制系统十分必要, 可以网络化运行、自动化操作、全面可靠控制的电气控制系统可以通过精准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 通过自动化控制降低运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智能监控保证电气系统可靠运行, 减少维护费用, 节约开支。

关于博物馆引进临时展览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博物馆 临时展览

引进临时展览是博物馆陈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展览方式展出的展品质量高、数量大、投入资金少、收到的社会效益大。各具特色的展品丰富了展览内容,独特新颖的展览方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交流展览改变了博物馆展览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的现状,激发了观众的参观热情,逐步树立了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加强了馆际之间的联系,对提高博物馆的整体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4年10月1日,维修改陈后的晋城博物馆以崭新的面貌与广大观众见面。目前博物馆布置有“晋城古代文明展”与“晋城古代建筑艺术展”两个基本陈列。

除此之外,晋城博物馆积极从省内外兄弟馆引进临时展览。曾先后与山西博物院、桐乡市丰子恺纪念馆、江门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笔墨丹青——山西博物院藏清代晋籍名家绘画展”“晋城名家书法展”“人间情味——丰子恺漫画作品展”“山西出土玉器精品展”“金山伯的荣耀——近代江门五邑侨汇展”“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久远的记忆——宁夏岩画展”等十余个临时展览。部分临展还配有专家讲座及互动项目,大大提高了展览的参与性与趣味性。

笔者在晋城博物馆陈展部工作,直接参与了这些临时展览的引进。在这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在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及思考。

一、引展之前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展览数量及档期的安排

关于博物馆一年推出几个临时展览比较适合这个问题,笔者認为,关键在精而不在多。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而忽略了展览的质量,展览数量要与档期结合起来考虑。在一年当中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推出合适的展览,如重大的传统节日、纪念日、寒暑假等,这些时间段都是更新展览的好时机。

(二)展览类型及规模的选择要切合本地区及本馆的实际情况

首先是展览类型的确定。一般应该根据博物馆的性质来确定展览的类型。临时展览大概可以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纪念类、专题类、综合类和自然科技类等。晋城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展览类型应以历史类文物为主。自改陈以来,我馆引进临展也均为历史类。但笔者认为,对于综合博物馆来说,特别是在本地区没有艺术类、科学技术类这些专题博物馆的情况下,临展类型的选择上完全可以自由一些、涉及面广一些。比如在寒暑假引进自然类或科技类的展览,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相信会吸引很多小观众前来参观。不必过分强调与本馆性质和任务相适应。

其次是展厅面积问题。晋城博物馆一共两个临时展厅,每个展厅面积为150平方米。而平台发布的展览信息场地规模要求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少之又少。场地要求大,展品数量多。对于我们来说,要想引进,只能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出展方协商,在出展展品中再次进行挑选,但是费用却不能打折扣。这样就造成了借展方资金与出展方展品的双重浪费。因为能展出的展品数量有限,展览的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如我馆今年一月份引进的“久远的记忆——宁夏岩画展”,展出时间三个月,总费用共二十万。展览以宁夏岩画为主线,通过遴选不同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所刻制的岩画拓片、岩画石实物等七十余件,多形式、多角度地反映古代先民们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美学倾向、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展示宁夏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最后因为我们的展厅只有150平方米,即使加上展厅内的活动展板,也只展出了三十幅拓片,五块岩画石。单从视觉效果上来讲并没有充分展现出宁夏岩画那种磅礴的气势,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笔者认为,展览交流平台应该针对中小型博物馆开辟专门的信息通道,发布一些适合中小型博物馆展出条件的展览。毕竟全国四千多座博物馆当中,国家级大型馆和文物大省的省级馆所占的比例远远小于地市级博物馆。而急需提升展览质量的也恰恰是这些中小型馆。这种展览的来源可以有两种:一是整合中小型博物馆的馆藏资源,请专业策展人策划;二是大型馆在策划临展时,可以根据展品的类型及数量策划出两种规模的展览。这样既充分利用了馆藏资源,又能帮助解决中小博物馆资金少、场地小的实际问题。

二、展出之前主动宣传,注重策划

引进的临时展览展出时间一般都是三个月。好的精品展因为比较受欢迎,排期更加紧张,展期甚至才一个月。如果宣传不到位,就会造成有的观众根本不知道展览更新的消息,或者刚得知有新展览,就已经到了撤展时间。通过这几次的引展,笔者认为在做好策划的前提下,展前两周是进行全面宣传的最佳时机。

在宣传方式上,要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但不论是广播、报刊这样的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手机这样的新媒体,如果只是单纯的广而告之,是打动不了普通观众的。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亮点,以吸引观众眼球,抓住观众的心。总之一句话,有了好的宣传策划、媒体介绍、自我推销,好展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为人所知。只要观众被我们的宣传打动,愿意走进博物馆,展览就成功了一半。

三、重视引展的形式设计

交流展览的展品丰富、特色鲜明,我们要用一种独特新颖的展示方式将它呈现给观众。不能单纯地将文物放入展柜、摆上展台就算布展完成,要在基本陈列中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甚至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展品加展墙上的知识图版这种结合是临展中最常见的展示方式,我馆引入的几个临展都是如此。当然,两个临时展厅规模及展厅原有的平面布局(如固定墙柜、独立展柜)等对设计有极大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形式设计应该灵活。在空间规划上,可以突破展厅局限,将展览延伸至展厅外部,合理规划展示区域。这样可以扩大展览空间,延长展线,展品可以得到充分展示。另外结合展览主题及展品特点,营造出与展览相配的空间氛围,利用灯光设计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这样才能增强展览的感染力,才能让观众融入展览中,而不是對着冷冰冰的展柜看文物。

四、专业讲座及互动项目举办时间适宜,才能成为展览的强“助攻”

引入的临展展期短,在展前、展中和撤展后何时举办讲座及互动项目,所产生的影响最大、效果最显著,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每个引入的临展都应有专业讲座,而且最少举办两场。开展前的讲座称为预热,属于宣传展览的一部分。讲座内容应该浅显易懂,结合展览内容,甚至可以点到为止。提几个和展览有关的问题,答案就在展览中,给观众留下悬念。撤展后再进行一次讲座,这时观众对展览已经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内容可以稍微深入一些。与展前讲座相呼应,观众回答问题领取奖品。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又加深观众参展的印象,一举两得。

互动项目也是如此,应该在开展之前就激发出观众的兴趣。我馆在今年1月份引入了西安半坡博物馆“远古回声——半坡遗址与半坡文化展”。开展前两天,首场“史前工场”青少年互动体验活动在一所小学举行,千名小学生及家长一同参与体验,嗨翻了“史前工场”。正式开展那天,在我馆前广场又进行了第二场互动。在活动现场,几百名学生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了钻木取火、陶器钻孔、植物槌染等项目。有许多同学都是上一次没玩儿够,前来再次体验。接下来的展览参观效果可想而知,场面是相当火爆。如果展览在前,互动在后,不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

引进展览是吸引观众重复走进博物馆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激活博物馆的良方。如何通过不断更新高质量的展览达到博物馆传播教育的目的,是一个永久的命题。作为博物馆人,只有以观众为根本,深刻了解观众的需求,在工作实践中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为广大观众奉献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展览,才能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

博物馆、展览馆的防火 篇4

一、简介:

(1)首都博物馆:该馆是经过4年的建设,于2005年12月开放的新馆,它位于长安街西延长线南侧媒体开放。新首博地上5层,地下两层,由矩形展厅、倾斜的椭圆形专题展厅和条形的办公科研楼三部分组成。从新馆北门进入,中央大厅开阔、大气,正前方竖立的“景德街”牌楼尽显北京城的历史底蕴。新首博的展览包括《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和《古都北京·城建篇》2个基本陈列展,《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馆藏京剧文物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佛教造像艺术精品展》、《古代绘画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和《书房珍玩精品展》等9个精品展。

(2)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主要介绍了北京这座不朽之城的悠久历史,宣传当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灿烂明天。展览馆包括北京市区县规划展览、北京古城变迁、北京城市规划模型等,其中《北京湾》青铜雕塑、奥运会和残运会会旗、悬挂于墙上的《北京旧城》青铜浮雕以及北京奥运场馆规划展和北京城市规划大型模型让大家印象很深。

(3)国家大剧院是我国政府投资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社会公众可以在此欣赏一流的艺术作品、感受一流的艺术经历、接受一流的艺术教育。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为独特的壳体造型,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壳体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及由大片绿植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不仅美化了大剧院外部景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理念。目前对公众开放的主要是80米水下长廊两侧的公共展厅和三个专业剧场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的外围,其中,公共展厅的展览包括“从古希腊开始的剧院梦想”、“回梦千重—中国剧场”、“梦想在这里实现”、“奥运美术作品邀请展”等系列展览,其内容随时间不同;专业剧场要看当天情况,如有公开排练,有可能可以进入观看,其余时间不对外开放。

二、开放时间:

首都博物馆:周二至周日9:00—16:00(每周一闭馆)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周二至周日9:00—16:00(每周一闭馆)

国家大剧院:周二至周日13:00—16:30(每周一闭馆)

三、门票:

首都博物馆:网上预约,免费参观;馆内讲解:200元/场(约1个半小时)。北京市规划展览馆:30元/人,20人以上团体价八折;馆内讲解:100元/场(约1个半小时);馆内小电影:10元/人。

国家大剧院:30元/人,团体10人以上25元/人,演出票价不定;馆内无讲解。

四、联系方式:

首都博物馆:***

2请各单位将参观的信息、图片和会员们的感想及时报送校工会(xcgh@tsinghua.edu.cn),校工会也希望各单位能够积极组织此类参观学习活动,面向会员开展丰富生动的宣传教育工作。

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 篇5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既是策划和管理者,也是设计和实施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陈列展览工程逐步走向社会化,也丰富了博物馆陈列语言和表现形式。

主要问题及专家学者的对策

综观近年来的陈列展览,在质量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内容设计、形式设计和施工制作相互脱节;陈列展览的学术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抛开了学术支撑和传播目的;艺术形式雷同,缺少个性和特点;资金浪费,滥用高科技手段,制作一些与陈列展览主题关联不大的造型;忽视文物安全。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一是确立科学合理的陈列展览工程管理制度。加强对深化设计方案和施工设计方案审查、论证。二是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施工资质提出要求,以鼓励和培育陈列展览设计和施工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与施工等标准规范,从技术层面科学规范陈列展览工程的实施。四是采用陈列展览设计与制作施工一体化,以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和专业水平。五是博物馆要与企业充分沟通,使之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六是设置专家组、艺术总监,以保证形式表现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保证工艺技术的可靠性和施工造价的合理。七是博物馆行业要建立自己的队伍,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的专业化。以上这些意见,对于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探索新途径

笔者认为,陈列展览质量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而有些企业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的先天不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一是博物馆学理论知识匮乏。博物馆学与造型艺术原理是陈列艺术设计的基础学科知识。对于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来说,两者缺一不可。二是对博物馆陈列艺术的特征和规律掌握不足。陈列艺术是以博物馆藏品为物质基础,以博物馆学理论为指导,以造型艺术法则原理为组织手段,通过对展厅建筑环境的空间处理,展品组合的艺术构思,用工艺施工的技术,创造展示的空间艺术。三是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理解不深。形式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内容,因此要围绕陈列展览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整体、形象的设计构思,做出与内容相一致的形式构成方案。四是文物保护意识和知识比较欠缺。由于一些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以致一些陈列展览在形式表现上缺少科学依据,在设计风格上没有独特个性,在传播目的和功能上缺乏准确把握,在文物展品保护上缺少安全保障。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形式设计的水平,而水平的高低则取决于设计者的理念和专业素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博物馆行业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着力培养、整合陈列展览设计人才。同时,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与企业更有效地结合,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

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博物馆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可以依靠社会力量,实施各项设计方案。但是,博物馆仍然需要自己的设计人才。首先,与社会力量相比,博物馆的设计人才不论在陈列艺术理念的把握、对陈列展览主题和内容的了解,还是在文物保护知识和陈列展览实践经验上,都有得天独厚、不可替代的优势。其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博物馆要“以我为主”,要有精炼的、有主见和想法的形式设计人员,以指导社会力量完成工作,而不是可有可无、任人摆布。

目前,我国博物馆形式设计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状态。其主要原因:一是设计人员被边缘化。由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以及办展数量不多等原因,许多形式设计人员多年无事可做,缺少发挥专长的平台和机会。二是博物馆没有及时输入新鲜血液。有的馆十几年没有引进形式设计人员,没有形成人才成长、更替的良性循环。三是设计人员专业知识落后。一些设计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工作的需要。四是管理体制老化。人才管得过死,不能合理流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没有长远眼光,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最后只能被动地在社会化大潮中随波逐流。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博物馆要培养自己的设计人才队伍,除了要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加强培训等,还要更新观念,改革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创造合适的土壤。一个合格的陈列展览设计师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是长期磨练的结果,因此要给他们提供平台和机会,通过时间与实践的磨砺,造就一批博物馆专业设计人才。

在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个体要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发挥作用,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及高效地发挥作用;不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则会给个体造成压抑。博物馆可以通过改革旧的体制机制,建立一种科学的、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推动陈列展览设计人才的合理流动。比如,允许设计人才有双重身份,在做好本馆工作的同时,可以走向社会,实现其自身价值。

实际上,陈列展览设计的市场需求很大。目前,我国博物馆为数不多的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其工作范围已经不局限于本馆和本地区。为了提高陈列展览质量,许多博物馆聘请资深专家担纲设计或参与把关。这种做法是现实可行的。如何将人才有效地整合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大力探索的问题。比如,建立博物馆陈列展览人才库,并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发布,等等。同时,应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

鉴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社会化存在的问题,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博物馆要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以保障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近年来,我国一些博物馆为适应陈列展览发展的需要,做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例如,南京博物院几年前成立的陈列艺术研究所,以自己的广告艺术公司为平台对外承接展览,发挥人才优势、专业优势,进行市场化运作,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做了有益的探索。但普遍而言,博物馆自己的队伍并未形成规模。

设立招投标门槛,推动设计和制作公司引入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专家。

高度分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高度整合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首要要求。现在,大多数公司、专业化企业发展到了“战略合作”阶段,在自己的薄弱处利用少数能力更强的合作伙伴,把行业价值链上的一些主要功能交由外部专家完成,以保证企业的专业化。专业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专业化的核心是技术,技术的根本是人才。

虽然国内有些企业的设计人员具有较高的造型艺术素养,掌握最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高科技展示技术,但他们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专业化方面大多存在欠缺。这些企业如果能引进陈列展览设计专家,彼此就可以取长补短,使企业人才结构优化升级。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供求不仅是博物馆,那些欲将触角伸向博物馆相关领域的企业,亦需聘用对博物馆专业训练有素的人才。

目前,国内有些企业鉴于自身的缺陷和市场需求,开始聘请博物馆设计专家担任顾问,以应对自身人力与专业的不足。这种思路和做法是很睿智的。博物馆设计专家加入企业,就有权利和义务参与企业事务,在陈列展览工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保证陈列展览工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降低陈列展览工程中人员、时间和资金成本,确保陈列展览工程质量,达到博物馆的预期目标,使博物馆与企业实现双赢。

作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如果能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将极大地推动博物馆行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整合与协作。在这方面,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拍卖企业的管理办法值得借鉴。《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依法设立的拍卖企业,从事文物拍卖经营活动的,应当有5名以上取得高级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文物拍卖专业人员,并取得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文物拍卖许可证。”这是出于保护文物和提高文物拍卖从业人员素质的考虑。

笔者以为,博物馆主管部门可参照此办法,对参加陈列展览工程竞标的企业设立门槛。考虑到目前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从实际出发,给企业留出相应的过渡期。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 李文儒

在学术研究领域,有些学科的范围是需要越来越专、越来越细的,有些学科的范围则是需要越来越宽、越来越大的。博物馆学属于后者,这是由博物馆的性质、特色和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博物馆本来就是社会变革、发展的产物,博物馆最鲜明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社会性、公众性。法国大革命与罗浮宫博物馆,俄国十月革命与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辛亥革命与故宫博物院——世界上三座著名的博物馆与世界上更为著名的三大革命的直接因果关系,是博物馆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最清晰的证明。从博物馆自身发展看,走过了并指示着一条同样清晰的路——从重视和研究收藏、征集、展览到重视和研究收藏、展示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近年来,中国政府将博物馆事业明确定位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实行公立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把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体系中予以高度重视,这种推进博物馆彻底转型、转向的力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大的。这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也是国际博物馆协会2010年第22届国际博协代表大会选择在中国召开的重要原因。此届大会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将这一主题与这些年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联通起来看,博物馆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需求的自我发展的趋向表达得非常鲜明。2000年以来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依次为:致力于社会和谐与和平的博物馆;博物馆与建设社区;博物馆与全球化;博物馆与朋友;博物馆与无形遗产;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博物馆和青少年;博物馆与共同的遗产;博物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动力;博物馆与旅游。

2009年“博物馆与旅游”的主题更将博物馆推进到更大范围的公众活动之中了,推进到更大范围并且极大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因素之中了。这是我思考和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的背景。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在博物馆地位与社会、与公众关系的发展、改变、调整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博物馆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而发展自我的实践之中。

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工作在社会与自身双重需求下的转型、创新,要求理论的创新;理论的创新要求博物馆学学术研究的创新,要求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方法对待和研究面临的实践活动,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提出“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这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固然缘于我们的博物馆事业越来越大,但这个大,自然不是某座博物馆的体量之大,是博物馆整体的成长。大博物馆学的大,当然也不是物质形态上的大小之大,而是观念形态上的大小之大,学术视野的大小之大。大在何处?大在博物馆学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深化扩展。

要不要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起决定作用、处于指导地位的是对博物馆核心价值的重新定位和再认识。虽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国际博协第9届大会主题为标志,第一次提出了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紧接着第10届大会通过的新章程规定了“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的新定义,但公众性,尤其是公益性的指向还不够十分清晰。经过近些年来的持续强化、细化,特别是中国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导向,提醒我们必须从学理上重新认识、明确定位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价值。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从文化教育的核心价值理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作为公民终生教育的博物馆,其必须与必要的公益性核心价值最为突出。作为博物馆人,要真正认识到、自觉意识到并要把此种观念牢牢地树立在内心深处——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公众共同享有的文化资产。博物馆事业发展到现在,国有博物馆自不必说,任何想创办也有能力创办博物馆的个人与团体,必须以认同此种理念为前提。博物馆人,从领导者到普通员工,都是受国家、团体或公民委托,遵照国家、团体、公民的意愿管理博物馆,基本的目标是促使博物馆公益性核心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必须转化为博物馆人——所有参与博物馆管理与服务的人员——真正认同的核心价值和实践目的,博物馆的文化价值才能落到实处。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大博物馆学的基础理念,基本理念,是大博物馆学的出发点与归宿;面向社会的全方位开放与全心全意为公众服务是大博物馆学的灵魂;建立以适应、满足、引导社会需求、公众需求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体系是大博物馆学的任务。

因此,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在学术研究的路线和方向上,需要有一个重大的调整——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型,即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等,都要从重在对博物馆内部的研究,转向重在对博物馆的整体研究,重在对博物馆外部的研究,重在博物馆与外部关系的研究。即便是较为纯粹的内部研究,也要有一个鲜明的外部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社会、公众。研究目标一旦准确锁定,必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博物馆学所有的指向、重心也都会因此而转移。以博物馆管理学为例,由内向外转型,重点由内部管理研究转向对外关系的研究,研究与政府、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研究国际交流、馆际交流,尤其要开拓研究公众、研究观众的新领域,吸引更多的观众,做好特色服务,满足和提升观众的文化需求。内部管理研究重点相应变化,由传统的以“物”为主的藏品管理转向以“人”为主的服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由与“物”关系密切的专业人员优先,转向与策划、公关、宣教人员并重甚至后者优先,并从机制机构上加强、保证与社会、公众关系密切的部门的职能与专业人员配置。再如对藏品、对展览的研究,是为自己,为同行,为专业人员,还是为公众?目标对象不一样,研究内容、重点、方法,包括表述、展示、传播、推广、服务的手段和方法都不一样。

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由内向外,由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由相对单一到综合丰富,由相对狭小到开阔博大,由比较熟悉到进入和开拓新的领域,决不等于大而无当,不等于不专不深,不等于不强调、不注重、不突出自身特色与优势,不等于不重视学术研究或降低学术研究水平;相反,更能体现博物馆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具特色,更专业,更深入,更能把很专业很学术很特色的内容社会化、公众化、普及化,从而达到在更高的文化层面以更丰富的文化内容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目的。所以,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博物馆学的研究分量不是轻了而是重了,不是淡化了专业特色而是强化了专业特色,不是远离了实际而是贴近了实际。并且,随着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提升,研究范围会更加扩展,研究内容会更加丰富,研究任务会更加繁重,研究难度会更加增大。

从大博物馆学的理念出发,研究范围至少包括四大层面。一是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公益性文化设施、公民文化权益保障等国家文化政策方面的研究,为有关博物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学术依据和支持。二是对社会,对公众、观众等主体服务对象的需求研究。三是对博物馆文化的研究,即博物馆文化整体研究和博物馆个体管理研究。四是博物馆收藏、展示研究和博物馆宣传推广研究。应该说,前两个层面是以往重视不够,或只是归于一般的工作程序而没有纳入学术研究范畴。如果不从学术的角度,不以学术的心态、科学的方法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际上造成在重要环节上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缺乏对部门工作、行业工作在总体社会结构中定位及应当发挥什么作用的的理论研究、理性认识和深刻理解,必然影响执行政策、决策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工作方式方法。这两个方面是大博物馆学首要重视和扩展、开拓的研究领域。第三、第四层面虽然是一直关注一直研究的内容,但仍然需要深化更需要扩展。在博物馆管理研究方面,与第一、二层面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往往只作为日常工作对待而没有自觉地纳入管理研究的层面。作为博物馆业务主体的收藏展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内部视角,就藏论藏,就藏论展,忽视从社会、时代、公众需求的视角展开研究,甚至存在与这些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至于博物馆及其藏品、展览、活动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推广,既有主观上的滞后,又有客观上种种困难的困扰。更有一些本应纳入而还未纳入研究视野的问题,一些正在发生的并成为社会热点的问题没有及时作为研究对象,如文化、自然遗产,包括远古的、考古的遗产遗址和近现代工业遗址、农业区域与博物馆的关系,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与博物馆的关系,文物学、收藏学与博物馆学的关系,收藏热与博物馆的关系,数字信息化、网络化与博物馆的关系,文化产业与博物馆的关系,等等。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与深入,研究方法也要求扩展更新,跨领域跨学科研究,多元多样化研究,宏观微观结合,个案实证剖析梳理,等等。凡此种种,树立大博物馆学理念、建立大博物馆学体系之必要与困难并存。

博物馆收藏文物,但博物馆不是文物;博物馆收藏历史,但博物馆更要创造历史。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从以博物馆自身为主到以社会、公众为主,从以收藏为主到以向社会、公众展示为主,从以物为主到以人为主,对于博物馆学来说,甚至可以看作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时代的开始。

博物馆与旅游

——从湖南省博物馆的旅游服务探索说起 陈建明 刘宇驰

国际博协(ICOM)与世界博物馆之友协会(WFFM)把2009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旅游”,国际博协主席Cummins阐述道:“博物馆与旅游”这一主题,鼓励博物馆专家、义工与参观者、旅游者一起,以一种与当地社区互动的方式体验博物馆内外的自然文化遗产。

当代社会,博物馆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者在博物馆参观者中占据了很高的比例,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博物馆,这一比例已经远远超过50%。因此,秉持着“服务公众”之宗旨,博物馆必须更好地研究旅游者、旅游行为,以及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不是旅游学方面的专家,更没有从事过与旅游相关的研究,关于“博物馆与旅游”的专题研究自然有待来者。但笔者近年来在博物馆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注意和留意到了旅游及旅游者与博物馆的关系,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践,忝附报端,就教于业内专家与同仁。发展中的博物馆与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界在还未完成自身嬗变之时就被卷入旅游洪潮之中。一时间,有言机遇者,有谈冲击者,莫衷一是。纷纭十几载,当年争论的声音已渐渐微小,而博物馆应当注重为旅游者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已成共识。当前环境下,如何更好地服务旅游者则是博物馆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自1956年正式开放起,就一直是受外地来湖南旅游者青睐的参观点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湖南省博物馆又发掘了举世闻名的马王堆汉墓,举办了马王堆汉墓陈列,日益成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来湖南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旅游者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参观者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2003年,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在正式对外开放之前,我们邀请了一批旅行社负责人、导游、旅游专家到博物馆进行参观与座谈,听取他们对陈列与服务的意见,并随之改进。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湖南省博物馆对旅游者这一参观群体的重视,向外界传达出良好的信息。

正式开馆后,湖南省博物馆又不断地跟踪调查旅游者的参观意愿与感受,根据旅游者的反馈来改进服务。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团队旅游者来说,导游对参观的质量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湖南省博物馆为导游提供免费的培训课程,让他们了解博物馆陈列,帮助观众看懂看好展览。同时,又积极向旅游主管部门争取,把湖南省博物馆的陈列讲解列入导游资格考核的必考项,使每一名导游都能掌握相关的知识,保证参观者得到良好的导览服务。

除此之外,湖南省博物馆更是把服务贯彻到每一个细节当中,例如,每一个导游进入博物馆,都能得到博物馆为他们准备的水和纸巾,甚至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如家人般热情地直呼他们的名字,因为在湖南省博物馆有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负责开放接待的员工,都应该认识导游。因此,在通往工作人员休息室的过道上,曾张贴着导游的照片与名字,上面写着“你认识他们吗?”有了这些人性化的措施,导游来到博物馆便有了一种宾至如归的亲切感,更能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一份难得的感动和愉悦,而我们相信,这种感动和愉悦是可以传递的,它将最终让每一位来博物馆参观的旅游者感受到同样的愉悦。诚然,博物馆有义务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身处旅游热潮中的博物馆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谨防一味迎合旅游者而可能造成的泛娱乐化倾向。

旅游促进交流与发展

在博物馆为旅游赋予更多意义的同时,旅游也为博物馆及其社区、城市带来互动式的发展,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重塑旅游者与目的地人民之间的彼此认同。

湖南省博物馆自新馆建成开馆以后,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观众人数年均增长率达到60%,2008年观众数达到了159万人次。这其中,仅团队旅游者就占到了60%以上,旅游者是湖南博物馆观众群体的主要构成部分。据统计,全馆每年仅接待韩国游客就超过10万人以上。

一方面,湖南省博物馆通过不断推介马王堆汉墓品牌和提供高品质的历史艺术展览,为促进湖南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已经成为湖南的一张亮丽名片和文化标志,成为海内外游客认识湖南、了解湖湘文化的主要窗口。

另一方面,旅游为博物馆和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免费开放前,2007年湖南省博物馆门票收入达到2800万元,按照门票收入与旅游消费1:10的比例计算,拉动湖南旅游消费2.8亿元。免费开放后,旅游虽不能直接给博物馆带来门票收入,但是依然可为博物馆其他销售、经营项目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博物馆与旅游:内在的联系

旅游可以使人类摆脱日常例行生活,将日常体验中结构化的必然性转变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全新的体验中追寻自身和世界的本源。大规模的旅游始于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末,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物质生活上摆脱匮乏后,逐渐转向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建构。因此,人类社会愈是发达,对旅游的需求就愈加强烈。

我国自古即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游传统,从穆天子到徐霞客,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太白到“悄然频动壮游念”的陆放翁,无不钟情于山河大地的自然、文化遗产,留下数不尽的诗赋名篇。随着交通的日益便捷、通信的迅速发展,旅游也成为普通人都可以获取的一种生存体验,像康德那样终生没有离开过家乡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1989年国际博协16届大会通过的章程将此前博物馆定义中的“为社区服务”修订为“为社会服务”,这一修订无疑表明博物馆已经意识到旅游者所扮演的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旅游者为何如此青睐博物馆,博物馆在何种意义上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呢?窃以为,博物馆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通过它所展示的人类及环境的物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追溯以往的思维路径,营造了脱离日常生活与当下语境的时空环境,从而使旅游者能够以他者的目光审视自身、审视历史,完成其对自身和世界本原的叩问。也许,这就是博物馆与旅游之间建立起来的内在联系。

如何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 篇6

发布日期:2014-11-06 栏目:参展知识 发布者:德马吉编辑

“陈列设计是一种创造”。博物馆陈列展览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题鲜明的陈列展览内容设计要靠新颖的形式设计和精致的展览制作来实现。不论是历史展览、艺术展览、人物展览还是科技史展览、自然史展览,都是一项集思想、学术、文化、知识、审美于一体的大众传播载体。陈列展览设计必须对内容文本及其学术资料、文物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对展览主题、陈列内容及特定展示空间的研究,来对文物展品与材料进行取舍、补充、加工、组合,运用形象思维,鲜明、准确地表达展览的主题思想。

陈列展览设计包括展示空间设计、功能动线规划及展示版面设计、展示道具设计、展示灯光设计、展品安全设计、辅助展品设计、互动装置设计等方面。博物馆的陈列艺术与展示空间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陈列艺术就是对展示空间充分利用的艺术,是设计人员对空间整体布局和艺术空间进行个性化创造,巧妙地将陈列展览空间与原建筑进行结合的艺术。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不是靠金钱堆砌出来的,也不是用高级材料制造出来的。一些博物馆以低造价做出高水平的陈列设计,照样在陈列展览中获得了成功。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精心设计、施工,使用一般的材料,花费较少的投资,同样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做好博物馆的展览,就必须做好以下各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专门的班子,收集、整理、研究与展览主题、内容有关的学术资料,将展览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二是展品、辅助展品等形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三是做好展览内容的文本策划设计;四是做好展览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五是做好展览形式的构思与设计;六是做好展览的制作与布展;七是保障展览的筹建资金;八是尊重展览工程的合理时间进度,留下充裕的时间来完成展览工程,避免因筹建时间严重不足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九是按照展览工程的规律进行科学规范的运作。只有真正做好上述九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把陈列展览做好做精,确保陈列展览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陈列展览形态的艺术性,制作工艺和布展的严肃性,展览造价的合理性和展览技术的安全性。陆建松教授则根据博物馆陈列展览工程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包括相关学术资料准备、展品形象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科学规范的工程运作、展览内容的文本策划设计、展览形式的创意设计、展示空间规划与设计、展览设计、制作与布展控制、展览筹划资金的保障、展览工程的时间保障、选准人选好队伍等在内的十大支撑条件,以确保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水平和质量。

博物馆展览体系的探索是一个大量收集资料、多方考察研究的过程。要制定合理的博物馆展览体系,就必须明确博物馆的定位,博物馆定位决定着博物馆展览体系的走向,而科学、严谨的博物馆展览体系的构建,必须经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首先应深入分析博物馆自身的文物藏品资源状况,同时对科学研究水平、专业人才结构、地域环境特点等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例如上海博物馆是艺术类型的展览体系,各展览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有补充,并从历史文物精品展示的角度展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成就,还举办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展,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博物馆应积极探寻各自的展览体系。没有规范化的合理展览体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特色就难以体现。

体现时代精神,树立精品意识将是博物馆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精品陈列”是指一个完整成熟、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形式新颖,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达到一定高度水平的陈列展览。专家认为,一个受欢迎的陈列展览一是要选题恰当、立意鲜明,二是要定位准确、设计合理,三是要制作精细、力求新意,四是要强化服务、注重效益。精品陈列既不是纯粹的“明星文物”罗列铺陈,也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形式,而是能够给社会公众讲述一个耐人寻味、令人思索、使人留连的完整故事,给专业人士展示一个有所启迪、有所借鉴、有所收获的文化空间。

一座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观众数量和宣传报道数据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教育活动,把对历史的思考深度、对美的追求方向传递给社会公众,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众参观陈列展览是为了寻找一种文化体验,寻求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营造陈列展览特有的氛围至关重要。高质量的陈列展览远远不是简单的形式、技术问题,更是牵涉到包括文物藏品的保管质量、研究深度、讲解水平、服务能力及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等在内的博物馆各个环节,确立一个陈列展览项目并非易事。陈列展览的策划、创意、设计都有着必需的条件要求。以往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只注重陈列大纲、陈列内容设计和陈列形式设计三个主要环节。时下,国际上一些大型博物馆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又加上了一个策展的环节(即陈列展览的前期策划)。策展的深入开展可以使后续环节更为顺畅。策展研究报告是陈列展览的可行性研究,包括研究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的内在联系,选题整体规划和独立项目之间的衔接,主题确立的社会意义和预期效果,叙事线索的纵向延伸和横向展开,以及重点文物展品的描述、展厅气氛营造的设想、周边环境状况的掌控和社会宣传活动的展开等方面。其主要内容是在拟定博物馆陈列展览基本构思(包括展示结构、展示内容、展示形式、展示特色、展示品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的同时,开展观众群体(包括面向社区群体、学校群体、专业群体、旅游群体及特殊群体)的调查研究,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需求,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运行成本和管理进行评估。陈列展览大纲则包括展览主题、结构框架、基本内容及其主要展品等内容。博物馆展览水准的高低,一个重要因素是策展研究报告和陈列展览大纲的质量。策展研究报告和陈列展览大纲同样重要。没有高质量的策展研究报告和陈列展览大纲,就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准的博物馆展览。而对两者作用的忽视,正是制约我国博物馆展览水平的一大瓶颈。

创作陈列展览内容设计文本之前,应首先构思其结构组成。不同的展览有着不同的选题,同一选题的展览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立意,针对不同目标观众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因此,每一个展览的内容设计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和立意,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有针对性地搭建框架、安排节奏、组织展品,将陈列内容和创作意图融合在陈列展览内容设计文本中,方能创作出符合陈列展览主题和传播目的的陈列展览内容设计脚本,方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之后的各个环节乃至整个工作团队,用于指导展览各个环节的工作,最终将展示内容和情感有效地传递给目标观众。

如今,是否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将决定人类在未来的发展。作为负有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责任的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承担起向社会公众宣传低碳生活理念、传播低碳生活方式、推行低碳生活的社会责任,无疑是一个新的课题。具体而言,博物馆在采用声光电等技术、设备时,应适应陈列展示的要求,避免带来噪音和环境污染。展具的面料应尽可能使用绿色、优质、环保的木、石、棉、麻等天然材质,以更好地体现历史、沧桑、自然、永恒的文物展陈内涵,尽可能减少异味、辐射等有害物质的排放,从而既有利于文物展品保护,又有利于观众及展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优秀的陈列展览应该满足观众对参观舒适度的要求。其中陈列照明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目前,一些博物馆为了突出文物展品的效果,或为了营造神秘的氛围,多采用封闭式人工照明。这样的“灯光效果”恰恰忽略博物馆观众的感受,忽视了光照对人所产生的精神、心理作用,忽视了大多数人惧怕、讨厌甚至拒绝黑暗的心理。“导致观众无法把目光聚焦到展品上,不得不瞪大眼睛仔细搜寻前方是不是正确的参观通道,是不是会被障碍物绊倒。这样无疑与我们的初衷相悖”。因此,博物馆陈列的展示方式和照明不仅要烘托陈列的主题和展品,更重要的是要考虑观众接受环境的能力,清晰辨别展线道路以及顺利通过展线的需要。

一个好的展览设计应该在必不可少的设计之外,尽量不再增加各种不必要的设计手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简约主义”,主张“看不见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这种思潮源于西方现代主义。它的出现既是对复古风潮的叛逆,也是对简约主义美学的发展,其风格是将设计 元素简化到最少程度,以极简洁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感情、理性双重需求。这种简约主义理念也流行于当今的国际社会,努力使人们暂时摆脱繁琐、复杂的环境,找到简洁、自然的生存空间和心灵空间,契合了现代人在快节奏、超负荷工作压力下的心理需要。因此,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也应顺利潮流,“使我们的设计简洁而不简单,大气而不失底气”。

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的创意、设计、制作等方面,应不断引进新的理念,做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使者,自觉走向低碳生活。例如位于幕尼黑的布兰德霍斯特博物馆选择了极少主义的内部展示空间,所有展厅材料都采用白墙和橡木地板,为馆内的艺术品展示提供了最纯粹的背景,灯具在自然采光系统引入展厅后被完全隐匿,甚至连空调系统的出风口也被减弱为墙根地板处的一排细长格栅孔,远看似有若无,墙面的各类插座及开关被全部抹去,只留下一片纯净的白色,从而凸现出那些悬挂于墙面或摆放地上的艺术作品的魅力。

目前,博物馆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一般化地参观展览,更需要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观众是展示空间的最终服务对象,所以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感受博物馆”、“享受博物馆”的理念,赋予观众轻松愉悦的心情。博物馆应结合展厅现状,更多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根据各部分内容设计的需要,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和亮点;应从众多的展品中选择重要性与代表性的展品置于浏览节点,构成整个陈列体系的焦点,产生高潮迭起的艺术效果,形成立体化、人性化、趣味化的设计效果,以及具有韵律感、节奏感的参观效果,避免平铺直叙。

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点滴认识 篇7

一、关于陈列策划

精心策划是做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前提基础。陈列展览所包含的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展和特展中, 无论是哪一种陈列形式, 要深受观众欢迎、有社会影响力, 都离不开对其高水平的策划。每个成功的策划, 经过了高智慧的运筹谋划, 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影响力。一些较好的陈列展览策划体现了以下方面的要求:

1.着力构建陈列展览体系。陈列展览的魅力, 在于给予观众独特视听感受和心灵启迪的同时, 更多在于其系列化、规模化的综合展示效应, 带给观众多元化文化享受。建立体现自身优势、彰显个性的陈列展览体系, 有助于博物馆保持持久力和后续效应, 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公众的博物馆意识, 推动公众愿意亲近博物馆、有效利用博物馆有着积极作用。

2.主题和内容多元化。与以往展览的主题、表现手法较单一相比, 现在的陈列展览不仅类型多样、内容丰富, 而且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完美结合, 满足了观众多元化文化需求。许多高水平的陈列展览是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精心的运筹谋划, 通过馆际联合或多方联手打造而成。

3.本着量体裁衣式举办展览。由于资源禀赋、文化底蕴的不同, 各个博物馆所藏文物数量、等级等方面千差万别。因而在策划上除注重主题内容多元化外, 也应根据馆情考量。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对陈列展览要有准确的定位, 在突出主题鲜明、特点分明的同时, 应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不能盲目贪大、不切实际, 避免造成不伦不类之感, 以致留下败笔。

4.围绕主题内容拓展衍生项目。只要是具有一定影响的陈列展览, 特别是临展或专题展览, 许多博物馆都会极尽所能地扩充配套项目, 增加相应内容, 使之成为一项综合性的文化活动, 以增强吸引力。陈列展览的系列性、综合性、时代性特点, 为不同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的观众带来了多样的文化选择, 也体现了博物馆所独特的文化气息与魅力。

二、关于陈列选题

陈列展览的选题, 其实也是策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乎陈列展览的定向, 是陈列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选题是对陈列展览的题材和主题的选取。题材选取主要取决于博物馆自身的性质与任务 (临展例外) , 而主题是构成陈列展览的主导因素, 规定每件展品在展览中的位置和作用。陈列展览选题的研究与确定, 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本馆实情。选题的主题思想是以馆藏品为前提条件和基础来体现的。所以, 要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抓住重点, 以保证选题确切。一是要确认馆藏品能反映一定主题思想, 比较完整地反映某一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活场景、自然现象、科学技术或艺术风格,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二是要利用馆藏品所凸显的地方特色与优势, 强化陈列展览的个性色彩, 以带给观众深刻启迪。三是要挖掘馆藏品蕴涵的历史信息, 更好地与现实需求发生碰撞, 为与观众沟通交流建立平台和基础。四是要尽可能运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展示考古新发现, 使观众从更多方面去真正理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并从中受益。

2.满足社会需求。陈列展览工作要适应市场需求进行征集、保护、研究和传播馆藏品及其信息, 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作用。一是根据时代需要和社会热点开拓选题。近几年, 许多博物馆开办成功的临时展览或特展, 对其主题思想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准确的定位, 较好契合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受到观众的欢迎。二是根据观众需求进行选题。不同的观众群体对陈列展览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接受信息的方式。要对观众观赏的需求、心理、习惯及年龄、文化层次等特点进行分析, 从中寻找共性和差别, 从而组织不同形式的陈列展览。三是以主题贴近观众确定选题。要充分发挥馆藏品的优势, 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展览之中, 用具有震撼力的陈列展览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激发观众爱国主义激情和生活热情。

3.力求普及化。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服务面是社会大众, 传播馆藏品相关信息要以通俗化和普及化为出发点, 将知识性、新颖性、情趣性、观赏性融于一体, 尽量化繁为简, 缩短观众与陈列展览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强观众对陈列展览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真正达到让展览“活”起来、观众“动”起来的目的。

4.树立精品意识。优秀的陈列展览是时代特点、创新精神和雅俗共赏的统一。要创新选题, 从新的视角去研究馆藏品, 充分体现馆藏品的最大价值;要掌握国内外博物馆界的发展动态, 扬弃陈列展览传统模式, 更新理念, 满足观众更新更高的需求;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关于陈列布展

文物藏品是陈列展览的“主角”, 展示其应有价值, 需要通过陈列布展方式来实现。陈列布展方式包括围绕文物展品所使用的设施设备、道具、采光、色彩、音像等各种物质手段和艺术方法。良好的陈列布展方式可使展出的文物藏品熠熠生辉, 而受观众推崇的陈列展览则是文物藏品与陈列布展方式完美结合的产物。陈列布展方式有以下功用:

1.用以诠释文物信息。观众从陈列展览中能获取多少历史信息、记录多少内容, 都与陈列布展方式有较大关系。陈列布展方式通过艺术的加工与组合, 让文物所蕴涵的信息尽可能地释放出来, 帮助解答观众疑惑。许多博物馆在运用图表、沙盘、模型、灯光等常用的方法方式外, 引入了互联网和新科技手段, 采取动与静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声光电技术的运用, 以产生新的陈列语言, 使陈列展览更具观赏性、亲近感和时代特征。

2.用以美化文物展品。博物馆具有美育职能, 不止是简单地向观众展现文物信息。许多文物具有科学、历史价值, 但缺乏艺术美, 特别是其内在美或价值需要通过特殊手法手段来发掘和开发。陈列布展设计可以运用不同的材料、设备、色彩、灯光来装饰、衬托文物, 从而发掘美、创造美, 进而达到引导观众欣赏文物内在美的目的。每个成功的陈列展览都是件艺术作品, 其陈列布展设计中的每一个展具、每一束灯光、每一种颜色对文物起着美饰作用。

浅谈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 篇8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64-02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博物馆与社会及大众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博物馆要在做好文物收藏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展览,满足社会公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陈列展览是体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博物馆与社会及公众联系的重要渠道。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传播信息、提供审美欣赏和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服务的主要工作方式,也是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特殊精神产品 。①陈列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它集中反映了博物馆的性质和类型,体现了博物馆藏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水平,是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综合成果,也是衡量博物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②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博物馆进行宣传教育的主要手段。

县级博物馆大多数属综合性博物馆,各个馆规模大小不等,藏品数量有多有少,但每个馆都应有能够体现出该馆性质和任务、较为稳定主题的基本陈列,并且要注重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的策划来丰富展览内容,增加展览的知识含量,补充基本陈列的不足。下文以会宁县博物馆为例,谈谈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策划。

一、基本陈列展览要凸显馆藏特色,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一个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必须要有自身的定位,立足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策划体现藏品特色的陈列展览,谨防“千馆一面”。县级博物馆要注重研究藏品本身所蕴含的内在价值,策划体现本馆藏品特色的展览。既能突出博物馆的特色,又能使特色藏品释放出特有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真正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发挥出藏品的特殊教育作用。会宁县博物馆馆藏陶器、石器、玉器、瓷器、铜器、书画、化石等各类文物1093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73件(套),三级文物678件(套)。书画藏品为该馆特色藏品,共有明末清初50多位书画名家的近200幅书画作品。2008年,该馆依托书画藏品特色,策划了“会宁县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展”,展览分清代宫廷绘画、明末及清代名家书画、陇上名家书画三个单元,清代宫廷绘画单元展出余省、金廷标、方琮等著名宫廷画师作品,明末及清代名家书画单元展出朱耷、翁同龢、康有为等名家作品,陇上名家书画单元则展出王了望、唐琏、范振绪等甘肃著名书画家和柳迈祖、杨思、刘庆笃等会宁籍进士的书画作品。整个展览共展出书画藏品100多件。让观众在欣赏先辈们精心创作的艺术佳品的同时,深切感受书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通过展览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从而达到砥砺意志、陶冶心灵、洗涤灵魂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会宁自古就是一个崇文修德、文风昌盛和崇尚书画艺术的地方。会宁先辈们罄尽资财,精心收藏,传承保存书画作品,这本身就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展览自开展以来,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它不仅是人们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的场所,更是享受书画艺术魅力的殿堂,已成为会宁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第二课堂。2011年6月,该展览在甘肃省首届陈列展览精品奖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社会效益奖”。

二、基本陈列展览要体现本县文化特色

县级博物馆要注重本县范围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地域文化特色是一个地区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中蕴含着浓厚文化意义并带有个性色彩的特质,是当地人文精神自古至今的集中反映。③ 精准把握本县历史文化的特点,将地方特色融于陈列展览,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留住县域文化根脉、传承县域文明的主阵地,这是社会对县级博物馆的要求,也是县级博物馆的出路所在。会宁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现已登记的文物点共4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已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8处。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史前文化是会宁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内已发现的史前遗址和史前墓葬共50多处,出土史前文物数量较多,现馆藏各类史前文物1000多件,因此史前文物是会宁文化资源的一大特色。会宁县博物馆于2009年策划了“会宁史前文物精品展”,展览共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诸文化三个单元,展出史前精品文物150余件,通过展览再现了远古时期的会宁历经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时期,延续了3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展览以史前彩陶文物为主,彩陶不仅反映当时社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形态,而且折射出不断变化的生态环境,表现出彩陶主人们的信仰和美学观念,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会宁出土的彩陶形体较大、打磨光滑、彩绘精美,堪称甘肃彩陶精品,而甘肃彩陶又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璀璨明珠。④ 该展览还展出了石器、骨器、玉器等史前文物,这些文物是史前先民们创造历史、征服自然的重要见证,也是我们探索研究华夏文明起源的珍贵实物资料。通过展览也展示出会宁先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体现了他们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拼搏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了会宁人民团结协作、勤劳拼搏、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三、注重专题陈列策划,增加展览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专题展览是内容专一、小型多样、短期展出、可以经常更换的展览。县级博物馆的专题展览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县域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丰富的自然资源、淳朴的民俗民风等。也可以展示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成就和城市建设、乡村发展变化的丰硕成果,真正使县级博物馆成为当地群众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重要窗口。会宁县博物馆猛犸象头骨化石于2008年5月发现于会宁县新庄乡泉坪村后沟社,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鉴定为中国发现的第一具较为完整的早期猛犸象头骨化石,属上新世(距今约300~500万年),该化石为研究猛犸象类群在欧亚大陆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材料,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2011年12月,该化石出土点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会宁县博物馆根据化石的发现、发掘和研究过程,2013年策划了“会宁泉坪猛犸象化石展”,整个展览分为猛犸象属的家族成员及演化历史和中国猛犸象化石及会宁泉坪猛犸象化石两个单元,以复原的泉坪猛犸象骨架和馆藏象类化石标本为主,辅以图文资料,全面展示了猛犸象属的诞生、演化、迁徙、灭绝的历史和会宁泉坪猛犸象化石的发现、发掘和研究情况。展览以图片的形式模拟出猛犸象生存时代的生态环境——气候温润、水草丰沛、林木茂盛、生物种类繁多,同时展出化石出土点现如今生态环境图片,两相对比,直观展示出生态环境的巨大演变,从而唤起人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该展览以科普性的图文资料为主,复原的猛犸象骨架的展示又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四、经常举办临时展览,丰富展览内容,增加观众的参观兴趣

临时展览一般小型多样,展品选择比较自由,陈列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比较灵活。临时展览既可以发掘本馆、本地的文化资源,还可以采取馆际交流合作,特别是与县外、省外的其他博物馆进行交流与合作,让观众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文化内容,开阔观众的视野。经常举办临时展览是活跃博物馆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方面需求,激发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欲望,使公众在博物馆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艺术享受,更大限度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宁县博物馆根据业务工作开展和藏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先后举办了“会宁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图文展”、“会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展”、“会宁古城址图片展”、“会宁烽火台图片展”、“会宁古堡图片展”、“会宁历史名人图文展”等展览,又联合县文化馆举办了“会宁皮影展”,联合长征胜利纪念馆举办了“将帅题词展”,联合会宁县书法家协会、会宁县美术协会举办了“会宁名家书画展”等展览,联合榆中县、永登县博物馆举办了“榆中、永登、会宁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通过举办一系列临时展览,丰富了展览内容,开阔了观众视野,激发了参观兴趣,更起到宣传会宁、推介会宁的作用。

陈列展览是一个博物馆工作质量和宣传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陈列展览是县级博物馆生存的第一要素,是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决定着观众人数,决定着博物馆的生存。⑤ 因此,县级博物馆首先要对馆藏文物进行全面掌握和深入研究,精准把握藏品的数量、种类及价值。其次要注重县域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发掘县域文化特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在内容方面策划出体现藏品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基本陈列展览。当然,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仅仅是一个方面,一个好的陈列展览,还必须根据陈列的主题和内容,通过对特定的展出空间的研究,运用形象思维,对展品进行必要的取舍、补充和组合,运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博物馆陈列语言,并合理使用现代化图文处理技术以及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体现陈展内容,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展出和参观环境。同时,把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作为基本陈列的有力补充,使县级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突出,更具知识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注  释]

①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②傅振伦:《博物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③滕悦:《如何开展博物馆宣传教育》,《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3期,第47页。

④郎树德:《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上一篇:4.23世界读书日征文:我读书我快乐下一篇:个人单间房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