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博物馆有感
中国电信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知路口东北侧,地处海淀区科学文化机构荟萃的中关村科技开发园区。展出面积 7000 余平方米,馆藏文物 17000 余件,设有四个展厅。2009年5月中国电信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原邮电部时期,在原邮电部邮电文史中心的主持下,1999年8月完成博物馆的内部展陈,2001年10月中国电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中国首座通信专业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展出面积7000余平方米,设通信史、科技科普、电话卡和综合4大展厅。博物馆藏有文物1.7万件。2003年收藏北京平治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商务智能电话、首款中文Smartphone CECT Mio 8380手机等。中国电信博物馆是我国信息通信产业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通信文物主要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专门机构,是进行文化、学术和技术交流的社会公益性文化基地。
这其中还包括:通信史厅,科技科普厅,电话卡厅,综合厅,四个综合展馆,展示中国的通信发展历史,包括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陈列中国通信发展的历史图片资料,反映从3000多年前通信活动的萌芽到当代电信发展的最新成果。陈列通信藏品千余件,有清末的龙图案电话机、韦斯登重锤式发报机、共电式人工交换机等。在科技科普大厅中游客还可以动手操作体验设备。
中国电信专题展览为在全国人民喜迎奥运的良好氛围下,向国际国内观众宣传中国通信行业的良好企业形象,向广大观众普及现代电信知识,进一步的推进社会信息化水平,中国电信博物馆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已于近期推出“中国电信专题展览”。本次展览主要分为企业形象展示、电子政务、商务领航、信息田园、个人信息化、我的E家等几个板块。向广大观众展示了信息化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巨大影响。
作为一门学问, 博物学“出身高贵”, 它的代表人物灿若繁星:在西方, 亚里士多德、达尔文、老普林尼、林奈、布封、法布尔、梭罗、珍妮·古道尔等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博物学家;在中国, 从《诗经》起, 司马迁、张仲景、郦道元、沈括、徐霞客、李时珍、曹雪芹等大家的著作中都有着丰富的博物学传承体系。博物学本身有着丰厚的知识积累, 在古代社会, 它就是科学的“代名词”;在近世西方, 它是人们展示人文精神、探寻世界奥秘的兴趣来源;在近代中国, 它是中学的必修课、大学里的正规专业;在今天, 它被日益细化的学科分裂, 隐匿至植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学科中。它的主要精神是宏观地认识世界, 对自然进行分类, 其旨趣正是《诗经》中所说的“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与数理科学相比, 博物学的进阶极其简单:上山采花, 下河摸鱼, 赏花观鸟, 甚至捕蝴蝶捉蜻蜓、观察蚂蚁蜜蜂, 都可看做是博物学的初步入门。简言之, 博物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它是一门人人都可以亲身参与的科学。
认识自然, 对草木鸟兽进行分类, 可以说是进入博物学的初级阶段。更进一步, 则是由认识自然到热爱自然, 体察“草木皆有情”、万物皆有情, 并让这种美好的情怀伴随我们一生, 这正是《博物人生》一书的最终旨趣。刘华杰教授在引言中呼吁“愿博物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该书的英文书名“Livingasanaturalist” (活得像个博物学家) 也积极号召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变。那么, 怎样才能“活得像个博物学家”, 这样的生活方式人人都能达到吗?通常来说, 成为“某某家”必定意味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成为博物学家是否也要韦编三绝、汗牛充栋呢?不尽然。要“活得像个博物学家”, 知识储备固然重要, 但重要的是在我们心中培育博物的情怀, 而那些简单的入门实践往往就孕育着博物情怀的萌芽。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斯·梅特林克说:“野花……最先教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星球上存在着无用但却美好的东西。”平常我们做一件事, 总是会纠结于有用或者无用, 有大用或者有小用, 就连“认识世界”也是为了“改造世界”。古希腊人好追求智慧, 不是因为智慧有用, 只是因为爱它。单纯的博物学的兴趣或许与此相关, 认识身边的花花草草, 不是企图像医生那样通晓百草的性情、知其怎样入药, 可能只因为某朵美丽的野花, 某株摇曳的小草, 它的美好让你忍不住去追问。卢梭就多次表示, 他憎恨以功利或药用的目的来理解植物学。太史公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无利不起早”已是常态, 像刘华杰教授所说, 为了看花, 驱车600多公里从北京直奔青岛崂山, 这样的事虽然不多, 但也并非没有。重要的是那份爱花的情怀。我想, 欲得博物人生的真谛, 这样不求有用唯求美好的博物情怀可能才是正解。
当然, 这样只求美好的博物情怀是一种高远的追求, 我们普通人的“博物人生”可以是既追求美好, 又追求有用的。我记得小时候, 曾在一个春花烂漫的时节, 与小伙伴们徜徉在山野之间, 漫山遍野的灌木开着各色的小花, 我们采花, 捕蝴蝶, 捉小螃蟹。同行几人或他们究竟是谁如今已忘记, 只是那天的明亮温暖的感觉常常会在我心中浮现。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刻画的那个跟着祖父“打理”大花园的幼童, 与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十分相像, 那时蜜蜂、蝴蝶、蜻蜓、蚂蚱都是人们身边的活物, 调皮的孩子会摘下倭瓜的花, 吮吸花蜜, 自然的节律与人们的饮食密切相关, 博物知识如同今天的电脑一般普及, 博物的生活方式也不必刻意为之。刘华杰教授坦言:“我固执地认为, 人世间的一切价值都依附于土地, 离开了土地, 个人、人类就不能存活。”如今, 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让我们与土地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年长的人尚有记忆可以温暖自己, 年幼的孩子如果只能从影像、图片上认识曾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自然, 从橱窗里的标本认识蜜蜂蝴蝶等等, 那么他们长大之后成为各式各样的“宅男宅女”大概就是必然了。父母们与其给孩子购买各式各样的电子玩具, 不如多带孩子出去郊游;与其担心有一天自己的孩子对电脑游戏上瘾, 不如从小培养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倘若对于自然的兴趣能够战胜当下被家长们视为灾难的“网瘾”的话, 这岂不是博物情怀最大的功用了!
尽管城市化的进程势不可挡, 尽管现代生活方式不断吞噬人们的感受性、几欲割断人与自然的血脉脐带, 但关于自然的美好记忆会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有朝一日, 它将成为我们用以抗拒这一切的唯一利器。
每到春暖花开的时节, 我都忍不住告诫自己:放空自我, 投入自然, 改变生活。
摘要: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传统, 它是人类与大自然交往的智慧结晶, 曾经, 它就是科学的“代名词”, 如今却隐匿于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等学科中。近年博物学类图书悄然勃兴, 激发了大众的阅读兴趣, 但对于博物学是什么, 以及它对于普通大众的意义, 大家并不清楚。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所著的《博物人生》一书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博物学是一门人人都可亲身参与的科学, 参与博物学的意义是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亲近自然的情怀将成为我们克服“现代病”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博物学,公众参与,《博物人生》
参考文献
[1]刘华杰:《博物人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
在美国,博物馆文物展览的现状显示,博物馆通常不清楚文物的最初发掘时间、地点及方式。然而,博物馆必须想方设法来描述这些“孤儿般”的物品,将其巧妙地展示给参观者。文中,我分析了几家博物馆的做法,它们有的很合适,有的很糟糕。在文章结尾部分,我举了几个“被分开的文物”的例子,这些文物应该得到复原,以呈现其创造者所期望的形态。美国博物馆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巧妙而有趣地展示文物的方法,尽管它们掌握的文物考古学信息与文化历史知识仍存有欠缺,而弥补这些欠缺的策略迥异,有的能激发出灵感,有的却索然无味。
背景缺失的解说词
许多博物馆采用老套过时的解说词。解说牌上描述着参观者所能看到的一切,有时,讲述的是文物的影响力及无名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例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公元前4世纪中期的希腊石狮,其解说词对石狮外形进行了精彩描述,但是除去这一参观者可用自己眼睛获取的信息,几乎再无其他内容。
对于美国博物馆内大部分藏品的考古学背景,我们知之甚少,所以常常迷失在“也许”、“可能”和“据说”的境地。譬如,位于加利福尼亚马里布(Mal—ibu)的盖蒂博物馆有一尊著名的雕像,解说词称之为“很可能是爱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预定于2010年归还意大利。该女神像的解说牌上还写着:她也“可能”是得墨忒尔(Demeter)或赫拉(Hera)。去年,盖蒂博物馆召集了一个国际专家小组来研究该雕像,他们在随后发表的研究结果中指出,她很可能不是阿芙罗狄蒂。但是尽管如此,博物馆依旧沿用原先的说法。为什么博物馆仍称之为“很可能是阿芙罗狄蒂”?原因或许是爱神丰腴的体态,而非当下学术上的发现,更符合大众的诉求。一尊埃及古王国时期第五王朝的雕像“Ity-sen”,现藏于布鲁克林博物馆(Brooklyn Museum),被解说成“出处不明”。然而,设在展厅另一处的电脑触摸屏资讯台却向技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解说牌上没有的信息。据该电子设备描述,这尊雕像来自埃及的吉萨(Gizeh)遗址。
正如上述实例显示,博物馆为给参观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展示策略。这种对“氛围”(指营造文物“原初”氛围)的追求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有的趣味无穷,有的庸俗乏味。最近,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展览,名为“上帝的恩赐:来自埃及庙宇的雕像”(Gift of the Gods:Images from Egyptian Temples),它搭建了一座貌似庙宇的模型,并在其内部及周边布置了展品。模型的幕墙上有许多细节点缀,它们均源自真正的寺庙里的仪式场景。其整体搭配激起参观者对原有文化背景的朦胧想象。然而,同样是为了唤起参观者对埃及庙宇的想象,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尝试却不像大都会博物馆那样恰到好处,而是艳俗花哨,它搭建的像是一座埃及主题公园。更糟糕的是,这还是博物馆常设展区的一部分,所以在有人对布展的拙劣构思进行反思之前,它还将一直保持现状。尽管如此,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埃及展厅中有一点可成为所有其他文物展馆的楷模——它在展厅入口处附近竖了一面解说墙,清楚地阐述了博物馆文物收购方面的政策。
为重构文物原有的文化背景,美国很多博物馆的确竭其所能,做出了卓绝的努力。为达成这一目的,博物馆将文物与附加的图解或说明进行收集归类,后者营造文物所处场址的氛围,提供功能介绍,如若可能的话,甚至还说明发现的地点。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做了上述努力,包括:铺设来自叙利亚帕尔米拉(Palmyra)的殡葬用的石板,并附上叙利亚北部沙漠的文物照片、石板来源地的手绘地图、保护地航拍图,以及该地区陵庙内部复原图各一张,复原图重现了陵庙里的墓碑,与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相似。在埃及展厅,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以仿效原址的方式展示了公元前3500年耶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要塞墓地里的文物,它们在埃及执行分成(partage)办法的年代,经该馆专业考古队发掘并合法转移。借助图片、解说词和布展等方式,博物馆努力传达考古学背景下的一种感觉。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文化背景信息不完整的难题,但它常被一些博物馆忽视。位于马里布的盖蒂别墅博物馆(Getty Villa)在按照平民主义、非学术性的思路重新布置后,最近再次开馆。馆内,几乎全部文物都是按主题而非文化或年代摆放。眼下,洛杉矶盖蒂中心正在展出一顶来自希腊的葬礼用金质花冠,其所有权仍属博物馆,而另一件样品近期归还给了希腊。此花冠是展览的一部分,该展览通过将古典文物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后期文物相结合,尽量为“普世性博物馆”提供有力的论据。放在花冠边一道展出的还有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尊馆藏的、由18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Antonio Canova)创作的雕像,该雕像塑造的是为自己戴上花冠的阿波罗——一个古典与新古典时期明显但肤浅的关联。复原文物断片
正如热爱雅典卫城的人所熟知的,帕台农神庙雕刻品并非唯一先前完好无损、后被拆解运往别处的文物。例如,布鲁克林博物馆拥有一尊古埃及后期王朝(公元前664-前332年)的人头像,其解说词-告诉我们它“原先属于开罗埃及博物馆的一尊雕像”。解说部分还包括一张图片,显示雕像断片复原后可能呈现的样子。同样是在布鲁克林博物馆,前文提到过的电脑触摸屏资讯台显示了雕塑“Ity-sen”与其四位家庭成员团聚的样子。按照博物馆的描述,这些雕塑原本是一组雕塑群,它们可能在古代被拆散和敲下头部。触摸屏以做游戏的方式展示资讯:所有的雕塑本来都聚集在屏幕的右侧,参观者可将其拖至屏幕中央、排放在雕塑群里恰当的位置上。当你完成任务后,屏幕顶部将出现以下文字:“你已经成功让Ity-sen和家人团聚!”不过,这一圆满结局被电脑所揭示的事实破坏了,其他四件雕塑散落在美国四家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纳尔逊一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密苏里堪萨斯城)、马萨诸塞州伍斯特艺术博物馆(Worcester Massachusetts Art Museum),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罗伯特·富勒顿艺术博物馆(Robert Fullerton Art Muse-um),它们分别是这些博物馆的永久性藏品。也许,希腊人不应该因为英国人没有同意归还帕台农神庙雕刻品而感到如此愤慨。毕竟,在美国国内,我们也只能在电脑游戏里,而不能在现实中让本国博物馆的五尊雕塑重聚。
博物馆的文物在脱离了原先的考古学与文化背景后,仍能传递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并且提供视觉上的享受。但是,很多它们原本可以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却已丢失了。博物馆应该表现文物可以被感知或推断的艺术史、文化和考古学背景,而非营造浮华、虚假的艺术氛围或肤浅无益的主题性建筑,以此,博物馆可以忠实履行其教育使命、严守其职能的严肃性。尊重文物的完整性是博物馆的第一要务。这意味着博物馆必须尽力复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被分成若干断片的文物——尤其是很重要的文物。无论这些拥有文物所有权的国家或者机构有怎样的政治差异,它们都应不遗余力地缩小差异,复原那些本为一体的文物断片。
怀着不同的梦想,我们相聚于首都。在这里,我们将有更便利的条件去感受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感受他的古老文明,感受他的伟大复兴,感受他的坚强与不屈。于是,在一个周末,我们一块去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去之前,我查了一点关于它的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2011年3月1日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对啦,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
怀着骄傲与神圣的心情,我们坐地铁到了国博北门。往对面一看,便是宏伟的天安门。望西望,能看到人民大会堂,以及国家大剧院球状的外形。
我们从北门进去,首先便是认真的安保人员,友好而一丝不苟。然后,一个大的令人不知所措的大厅便映入眼帘。事后知道,这应该就是西大厅,高28米,宽30米,高330米。而后上楼下楼,进进出出,参观了很多展厅。
我看到了上古时代人们生活的情景。我看到了那辉煌的青铜器时代:那些刻有神秘文字和漂亮花纹的大大小小的鼎,那些奇怪的酒杯,那些用于奏乐的钟。我看到了战国的混战和留下来的各式各样的武器和盔甲。我看到了那各式各样的钱币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鼎盛。那些画有山鸟虫鱼,画有桥车人马的长卷,那些形式各异,精美别致的玉器,那些唐宋元明清的伟大著作,无一不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岸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但真正使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复兴之路。因为对我来说,那更真实。那些发生在我们祖辈身上的痛和屈辱,同样 在我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些从无到有的辛酸和汗水,那崛起中的力量和骄傲,同样使我们积聚力量。我们看着那些照片,看着那些文字,喜怒哀乐随之翻腾,就好像那一刻,我们就在其中。那屈辱,那痛苦,那艰辛,那成长,那骄傲,不禁让我感慨万千……
1840年的鸦片战争,轰开了天国的大门。那一年,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沦落,也带了中国人民的重生。不得不承认,那是的中国是愚昧的,也是落后的,但中国人民从来都是不会屈服的,不会屈服于列强的凌辱,不会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践踏,也不会屈服于美帝国主义的压榨。中国人民慢慢觉醒,在屈辱和痛苦中慢慢发展现代文明,封建社会的辉煌已然消逝,现代文明的曙光照向中国。而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来临。他考虑人民疾苦,他崇尚文明和进步,他不怕流血和牺牲,他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护。然后一代代革命党人奋勇向前,踏着同志的尸体,将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将国民党反动派赶出了中国大陆。分了土地,巩固了政权,但中国人民的热情并未稍减。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中国共产党携手全中国人民继续努力,发展工业,发展现代化产业。这其中有鲜血和汗水,也有盲目和失误,但最终,中国人民携手走向了伟大的复兴之路。
现在的中国人民丰衣足食,不用害怕外族的侵扰,中华民族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这都说明中国共产党带着我们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上铺满了无数先辈的尸体和心血,他们用他们的一切换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对我们来说,这条复兴之路仍将继续,我们会成为这条路上的主力军,我们不会辜负先辈的心血和信任,中华民族仍将继续前行。
最后,我从正门出来,回头看了一下国博的正门。那一刻,我知道,我终难忘记它的神圣与庄严。
今天,我们全体学生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省博物馆参观了著名的曾侯乙墓。虽说省博我已经有过好几次的参观经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程度的不同,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感触和体会。
参观了博物馆内珍藏的每一件历史文物,我认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们无一不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聪颖与智慧,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文明与进步,甚至有些历史文物还凸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超越时代的睿智。我在叹服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慧的同时,更为她们伟大的创造引以为骄傲和自豪。
我在那些雕琢精致的青铜器前驻足良久,她们的精美、精细、精湛令我折服。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雕琢精致的青铜器就是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今天仍然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品。
当然,所有这些历史文物对于我们现代普通人来说可能仅仅是观赏,但想当初这每一件东西对于古人来说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所以,从这些青铜器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古人们日常生活的轨迹,仿佛追述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虽是那么平凡却又是那么华丽。
“曾侯乙”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中国古代曾国的一个名字叫做乙的君主。因为是位君王,所以他的墓穴中出土的文物自然也都散发着古代君王应有的奢华气势。按照古代的习惯,君王入殓前会有许多随葬品一起放入,更有甚者,有的还将活生生的下人、侍女随同君王一同陪葬,真可谓惨不忍睹啊!曾侯乙的墓在建造格局上都是按照他生前的居室设计布局的,没想到古人们连生后也念念不忘自己生前所拥有、所享有的一切。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古人们没有将这些随葬品入土陪葬,并完整地保护下来,恐怕她们早就消逝在战火纷飞、时代的变迁与变革之中了,那么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这些精美的历史文物,更无从追溯、考证那个时代的政治、科技、人文、历史、地理等的发生和发展的印记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还应该感谢古代的这位君王了。
在参观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还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庞大、最华丽的曾侯乙编钟了。我仔细地观察并倾听了编钟的演奏音律,它的上层音律清脆悦耳,中层音律干净实在,底层音律雄浑厚重,所有的音阶也极符合现代音律的基础。因此,也可以用它来演奏一些现代音乐。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这样奢侈华丽的乐器,也让我们可以更肯定的说,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因为,她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素养,可以让我们更确切地体味到另一种抽象的美。音乐是一种心境,音乐是一味良药,音乐是一位朋友,人们应该细细地去体会、去欣赏、去倾听。
陆城一小 四(3)班
周乐乐
今天,我沿着宽阔而笔直的公路向前慢步走着,一路上,蓝天战胜了从烟囱里飞去的烟雾,花儿也顶住了狂风的咆哮,就连公路上汽车发出的噪音也清脆悦耳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今天要去参观宜都市博物馆,在古代历史中邀游,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开拓视野。
我加快步伐,终于到了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的大门,我便看见古铜色的墙壁上刻着很多字,像在诉说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让人回到从前,如痴如醉。
我往前走,看见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一瞧,还有很多新鲜玩意呢!我走上前去细细观赏,突然眼角被一件作品吸引了。用眼珠一扫,原来是件做工精致的陶器,上面除了黄色,就只有一些黑色的小斑点。我不由得想起古代的猿人来,以前什么东西都没有,人类完全是依靠大自然来生活的。那时候能做出这样好的作品来,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时候我看见有一个地方有很多人围着,我便挤了进去。哇!里面竟有模拟的猿人,还有一间草房子,里面还有火。那柴真是太像了,里面的火还在闪烁,这样更加逼真。我不禁拍手叫好。
在一楼我还看见玻璃柜里有很多书,上面是介绍杨守敬爷爷的,上面的文字告诉我杨守敬爷爷是宜都陆城镇人,是学坛公认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我看到这里不禁为之自豪。我们的家乡居然有这么伟大的人物,真令我敬佩、自豪。
我还参观了贺炳炎爷爷的遗物,看到他曾经穿过的衣服,还有用过的肥皂盒,贺炳炎爷爷的大口袋,还有在玻璃柜子里看见鹿的牙齿,和一些陈旧的陶器,真是琳琅满目。
过了一会我走出了博物馆,心里想,古代人物真伟大,我要向他们学习,不光学习他们的知识和美德,要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海军博物馆构建现状
和当前很多博物馆一样, 海军博物馆也面临着严重的淡季和旺季差别。如何能在旅游淡季吸引观众, 扩大海军博物馆的影响力和海军宣传效果, 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作为国家和军队直属的宣传教育单位, 海军博物馆能起到的作用有很多, 需要我们在博物馆的构建和经营策略上多下工夫。通过丰富内涵、推陈出新, 让我们的海军博物馆更加吸引眼球, 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目前的海军博物馆, 开放时间短、展览品单一、活动开展形式枯燥, 缺乏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同时对于当前的网络平台使用度较低, 网络宣传不到位, 使得目前的海军博物馆构建无法突破困境, 始终停滞不前。
二、新时期海军博物馆的构建策略
对于海军博物馆的构建来说, 需要引进更多、更新的思路和方法, 只有这样海军博物馆才能突破目前的形式壁垒, 在新环境中寻求生机。搞好海军博物馆的构建, 需要我们打好以下几张牌:
(一) 硬件牌。所谓的硬件牌,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硬件设施建设, 从场馆主体建设到相关配套设施的准备, 都应该做到尽量齐全完备, 全力为参观者打造一个舒适美观的参观环境;另一方面是要加强新文物的征集, 通过丰富馆藏, 可以将整个博物馆的等级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 使得整个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从而吸引更多感兴趣的人来参观, 使得海军博物馆收到更好的展览效果。
(二) 情怀牌。所谓的情怀, 是一个比较窄的层面, 针对的是对某些过去的事物有特殊兴趣的一个群体。通过设立专门的板块, 相应的展览品, 做好宣传, 吸引这些具有特殊情怀的特殊参观者。对于这种特殊群体的把握, 一方面可以帮助博物馆获得更多的关注, 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这些“情怀者”做好博物馆的宣传工作, 让博物馆的知名度可以进一步扩散, 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为博物馆的工作开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 打好情怀牌, 可以帮助博物馆拓宽经营思路, 适时组织一些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活动, 让博物馆可以获得更广泛、更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 活动牌。打好活动牌, 就是要博物馆通过展开各种活动来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定期组织所在地的各级院校来馆参观, 让学生们在参观的同时, 学习相关的海军知识和国防知识, 帮助他们树立起国防意识、海防意识, 加深对海军的了解从而树立起对海军的欣赏与崇拜, 使得海军博物馆达到宣传海军、宣传海防的国防宣传目的。另外还可以组织相关的发烧友和爱好者定期举行聚会或者远足之类的活动, 让参与者组成自发型群体, 通过他们进行内部增值和信息扩散, 对于增加海军博物馆的参观者, 也能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
(四) 信息牌。如今, 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 随着网络终端设备不断发展, 我们获得信息和发布信息都变得更加容易、更加迅速。所以, 在这个新时期, 海军博物馆的建设也应当注重信息化和数字化。首先是硬件方面, 在博物馆的构建过程中, 引入相关的设备, 将现有的海军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改造, 并且由计算机进行相关的文件管理和硬件设备管理;其次是软件方面的信息化, 通过相关的软件, 进行博物馆的网络平台建设。当前的网络平台很多, 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制作难度低、成本投入低, 但是却能取得最好的宣传效果。利用网络平台, 博物馆可以随时发起广告宣传、活动信息、博物馆相关信息变更等。同时, 通过对互联网信息的研究, 博物馆可以获得最前沿的相关信息, 并且利用这些信息对博物馆进行及时的改造和内容上的扩充, 使得博物馆可以走在时代的前沿, 并兼具历史性、时代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于一身, 实现海军博物馆的最佳宣传效果。
(五) 政策牌。打好政策牌, 需要的是海军博物馆的管理者, 必须要对当前的国家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及时获取相关的政策信息, 并加以正确的把握和利用。同时要获取政府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部门的政策支持, 通过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关系,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工人、政府工作人员到博物馆参观, 以此可以进一步扩大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群众影响力。同时, 通过把握政府和其他单位的政策, 适当地对博物馆的工作方向进行调整, 进而达到海军博物馆最佳的经营效果和宣传效果。
中国海军博物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海军博物馆之一, 建成以来, 一直在为海军的宣传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海军的宣传工作, 海军博物馆已经于2012年展开了扩建和翻新工作。根据现有的规划, 新的中国海军博物馆预计将于2017年4月正式竣工并且投入使用。在原有的基础上, 新的海军博物馆除了原有的主场馆之外, 还分礼仪、观演、纪念3个广场, 舰艇水上、舰艇陆上、海航飞机、两栖装备、岸防装备5个展示区和1个文化休闲服务区等。在扩建的过程中, 博物馆征集工作也在从海军内部和社会各界中征收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物丰富博物馆的馆藏, 用于今后的展示与宣传工作。在中国海军博物馆竣工以后, 我们将以百倍的信心和努力, 投入到今后的海军宣传工作中, 为了将中国海军博物馆建设成中国领先爱国主义宣传基地贡献力量。
摘要:海军博物馆, 作为我国海军的对外宣传平台, 是我国海军的重要代言者。对于如何将这个平台建设好, 做好海军的宣传工作, 本文将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海军,宣传平台,博物馆构建
参考文献
[1]冷嘉伟, 王建国.场地、场所和场景——中国海军博物馆地区规划与建筑设计[J].城市建筑, 2005 (12) :26-29.
中国古车博物馆占地1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呈覆斗型,分中国古车陈列展厅、地下春秋殉车马展厅两部分。博物馆按时代的先后顺序,通过大量的文物实物、模型、古车复原、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中国古代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车马在战争、运输、生产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
进入古车陈列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依据河南安阳殷(yīn)墟(xū)出土的资料复原的商代曲衡车。紧接着是西周双马驾驭的曲衡车、春秋战车(配有车战图)、战国战车、秦车等。其中,汉车的代表是一辆高级贵族所乘的安车和诸葛亮创制的木牛车。西晋墓出土的单马镫(dèng)釉(yòu)陶马俑和东晋早期墓出土的双马镫陶马,证实中国在世界上最先发明了马镫。
沿着历史车轮的轨迹,观众走入地下春秋殉车马展厅,只见南北两排车马坑。坑中车木已经腐朽,仅在黄土中留下了车的痕迹。但是,车上的铜饰品还在原来的部位保存完好。古车中,小型的是战车,大型的是运输东西的辎(zī)重车。马骨架保存得十分完好,特别是马头、马颈上的装饰品,有呈柿蒂状排列的贝络(luò),有由小铜珠连成的串饰,有铜泡、铜珠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今天,我们全班去了山东博物馆,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标本和文物,标本有贝壳、昆虫等标本,又去看了非洲动物大迁移。
到了二楼,了解了从史前到王朝的历史和文物,又认识了七大镇馆之宝,有红陶兽型壶、蛋壳黑陶高柄杯等。知道了他们的历史、来历和用途。
看了这么多标本、文物、事件和古人发明的东西,我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智慧,也体会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中国十分强大,在一日比一日强,现在国家一直在进步,科技也在一日一日的发展,祖国肯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一走进馆内,一个个逼真的巨大动物模型和恐龙化石扑入我的眼帘,有翻车鱼模型、海龟模型等。其中最让我震撼的就是左上方的豹模型,那只豹十分逼真,牙齿看起来锋利得很,眼睛虎视眈眈地瞪着我们看,好像一下子就会扑过来。
接着,我们去了解了“宇宙”,知道了地球的自传与磁场关系,还知道了地球的质量、大小等。那里有个很有趣的仪器,是模仿地球的磁场关系制造的。中间有个会“自转”的地球,而周围都是指南针,随着地球的旋转,指南针也会跟着缓慢地运动起来。
之后,我们来到了“恐龙的世界”,在那里有许多仿真恐龙,有只巨大的霸王龙模型让我大开眼界,它的皮肤就像真的一样,手臂、腿还有头能有多逼真,就有多逼真。我还去看了翼龙的视角,发现原来翼龙的视角是和我们的视角相差180°的,它的视角是横过来的,呵呵,真有趣儿。
10月25日,这座投资3.9亿元、由江泽民题写馆名的中国文字博物馆竣工布展,11月18日震撼开馆。
这座世界首个以文字为“藏品”的博物馆,有哪些珍贵馆藏文物?它们价值几何?镇馆文物又是什么?这些都成为海内外人士关注的焦点。
武警担任布展警卫
3年来,王俊伟形成了一个习惯,没事时就到中国文字博物馆附近转转。
67岁的王俊伟是安阳县文化局的一位退休干部,与中国文宇博物馆比邻而居。自2006年12月2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奠基后,这里便留下了他关注的目光。2007年11月底,这里传来了机器的轰鸣声,一期工程正式开工。
王俊伟眼瞅着,26米高的主体工程由钢筋混凝土一点点变成今天的金碧辉煌。
远远望去,金黄色的建筑就像象形文字“墉”字,这是甲骨文、金文概括的最富哲理、最经典的建筑形象,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和红黑图案的雕墙、雕柱,让人想到了殷商宫殿的“四阿重屋”。
10月20日那天,记者晕头转向到博物馆采访,史见博物馆前的一块倒计时牌显示,离竣工的日期还有5天。博物馆外扯起了警戒线,几十位身穿“特殊保安”标识的年轻人在警戒线外执勤。宏伟的宫殿型建筑让一些外地游客叹为观止,他们想踏过警戒线进去看看,均被表情严肃的保安制止了。
博物馆外,一切平静。而博物馆内却是机声隆隆,施工人员正在一楼大厅和各个展厅忙碌着。天津旺达文博展具有限公司负责人郭文龙说,为了赶在10月25日博物馆竣工,70多名施工人员在夜以继日地忙绿着。
竣工第二天,开始布展。因为一些文物价值太高,布展时,除了60名特殊保安外,还由部分武警担任警卫。布展结束后,中国文字博物馆试开馆。11月18日,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隆重开馆。
文字博物馆几易其名
郑州大学教授、古文字学专家王蕴智也在关注着中国文字博物馆。他是兴建文字博物馆的倡议人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文本编制顾问。
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陆续出土了16万片甲骨,成为轰动中外的考古发现。出土的许多青铜器、玉器等上面也有文字。在安阳建文字博物馆有独特的优势。
2002年11月16日,王蕴智用毛笔给当时的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写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让王蕴智没有想到的是,信函寄出大概10多天,便有了喜讯,李克强省长批示了。事后,李克强在安阳调研时,要求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要尽快立项。2003年6月6日,专家组成员齐聚郑州,召开论证会。
2005年3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袁祖亮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第一提案人,联合25名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提交了相关提案,加快了兴建的步伐。
2个月后,国家文物局正式同意安阳市建设文字博物馆,建设经费由国家、省、安阳市共同承担。这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致函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在安阳建设的文字博物馆定名为≮可南中国文字博物馆”。2007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再次致函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更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
据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教中心的工作人员杨军辉介绍,这仅是一期工程,而计划投资1.4亿元的二期工程,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他说,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级别较高,是一个副厅级单位,隶属于国家文物局,现在由安阳市代管,将来可能由省里代管。今年5月,中国文字博物馆面向全国招聘的100多名工作人员,经北京和省内的文物专家培训后,已经上岗。
面向全国征集文物
兴建文字博物馆,征集文物是关键,文物的价值也决定着博物馆的品位和内涵。为此,2008年7月23日,国家文物局下文要求全国各地的文物部门支持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
中国文字博物馆12名工作人员分别来到北京国家图书博物馆等14家单位征集文物。2009年5月8日,安阳市38件珍贵文物正式移交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包括宁父乙爵、宁觚、爰鼎、爰觚、爰簋、玉璋朱书等,它们是商代青铜器、玉石器中的珍品。
7月14日,河南博物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收藏的包括贾湖龟腹甲刻符在内的193件有关文字的珍贵文物移交中国文字博物馆收藏。其中“十六年郑令”戈为战国时期韩国兵器,铸工精良,内尾刻十九字铭文:1979年出土于河南温县的盟书是研究东周时期的历史、盟誓制度、古文字和书法艺术难得的实物例证。
1个月后,河南省政府在郑州再次举行征集文物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仪式,来自郑州、开封、洛阳等12个省辖市文博单位收藏的140余件珍贵文物和20多件碑刻原拓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共向中国文字博物馆移交入藏文物370余件,珍贵碑刻原拓20多件。
郑州市的钤印陶器和汉砖,开封市的王铎草书立轴,信阳市的“息鼎”,驻马店的西周夔纹铜鬲铭文,焦作市的汉代“呈酒万石”陶壶等文物,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另外,东汉蔡邕等书石镌刻的《熹平石经》、曹魏时期的《正始石经》等文字碑刻和碑刻原拓也价值不菲。
司母戊方鼎为镇馆之宝
少数民族的文字实物也在征集范围之内。8月17日,吉林省文物局将调拨的12件珍贵文物移交给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是省外首批调拨文物入藏中国文字博物馆。包括11件文字瓦和1件墓志铭拓片,这些文字瓦对于研究渤海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借展给中国文字博物馆藏文写经、西夏文经、女真译语等49件少数民族文物,并赠送了3本民族古文字书籍和13种少数民族文字翻译的江泽民同志报告。
紧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56件珍贵文物捐赠给中国文字博物馆,其中甲骨29件、铜器24件、刻文陶片3件。
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19件珍贵文物充实了博物馆内容,其中包括13件回鹘文、突厥文、龟兹文、吐鲁番文等文字的文书、木简、木渎。
全国其它文博单位捐赠的文物也被源源不断运抵安阳。由广东发展银行和中国银联推出的首张文字信用卡也赠送给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是中国第一张以文字为主题的银联标准信用卡。
除了单位捐赠外,个人也积极响应。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手刻制的一方石章和书写的条幅,转赠予安阳市暨中国文字博物馆,石章与条幅均书“白首方悔识字少”。
杨军辉告诉记者,中国文字博物馆征集的2500多件展品中,大多为一级文物,其中不乏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镇馆之宝是“国之重器”的司母戊方鼎。它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的青铜器,1939年3月在安阳县出土,现陈列
于国家博物馆,其外形被博物馆定为馆徽标志,并成为镇馆之宝。
2005年,殷墟申遗时,安阳从国家博物馆借展。当时,按照合同约定,3个月展期结束后,必须在1周内归还,每延期1日,支付1万元违约金。如发生文物灭失、被盗或毁坏,安阳要赔偿1.5亿美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可见它的价值。经过60年的辗转,这次,司母戊方鼎可能要永久留在安阳。
古代书法真迹容颜惊现
博物馆主体建筑分为四层,一至三层是展厅。上方是圆形的玻璃,中间为通透的采光区。包括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四部分。
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是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第二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第三部分是印刷术和信息时代。记者看到,一楼中央大厅是序厅,四周是精美的浮雕,北面是中国文字发展简史,南面是一片甲骨惊天下,东面是中国书法简史,西面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展厅包括字法自然、甲骨记事、钟鼎千秋和物以载文几个单元,内容涉及仓颉造字、远古刻画符号、商用甲骨和甲骨文造字方法:展厅中陈列有西周、春秋战国的金文、简牍帛书和先秦陶文、货币文字及两周玺印等。
少数民族文字展厅主要包括古代、传统和新创改进少数民族文字三个单元。在印刷术和信息时代展厅中,活字印刷、造纸、雕版、汉字进入计算机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甲骨文与安阳专题展厅包括甲骨现世、科学挖掘、卜以问疑和文字解读四个单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楼设立的两个临时展厅,它们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点睛之处。故宫博物馆馆藏历代书法展厅,展示的是80多件历代书法佳品,有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王铎等名家真迹、拓片、碑帖和手稿。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厅包括文告、奏折、官印和织物文字等。该展厅中反映藏族等少数民族的展板色彩艳丽,场景宏大。
有不少学者认为博物馆的精英性与公共性是相互冲突的, 在二者之间进行取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 因为进入博物馆的观众有着十分不同的地位、职业与知识背景。笔者认为二者并不冲突, 因为从源头上说, “博物馆”自其产生之日起就是伴随着精英性与公共性两个问题, 博物馆并非源于中国, 而起源于西方,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皇家与士大夫的私人收藏与对藏品的精英式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 现代西方博物馆中的早期藏品, 例如古希腊雕塑, 是树立在广场中的, 许多著名的古希腊壁画是装饰公共浴场之用的, 我们所熟悉的古希腊大理石浮雕是装饰位于广场中心的神庙的门楣与山墙之上的, 而古希腊的浴场和广场是公民聚会、讨论一切国家大事的场所, 是公共性的场所。其实我们现在在博物馆所看到的这些艺术品是与古希腊的公众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 这可以作为一个衡量公共性标志的标准———它是不是经得起从各个角度看。这个标准其实是公众生活的具体的直接的表现, 它从每一个角度看都不一样的, 它其实是一种民主的意识, 是一种圆形剧场的意识。公众是处圆心上的, 公众生活是圆周的概念, 是扇形剧场的概念。这样一个中心是公共性交汇的场所, 这些艺术品可以说综合了来自各个方向的眼光, 来自不同角度的观点。这可以说是希腊文化的特点, 我们今天的博物馆也起广场的作用。公共性是一种民主意识的体现, 所以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的场所, 还应该是一个文化聚集交流与发生的场所, 它应该成为一个城市最有意思的景观。
由此而言, 对博物馆公共性的强调是没有问题的, 但有一种看法, 认为公共性就意味着博物馆属于人民, 是为人民服务的, 并且引申出藏品及其展示方式应该通俗化乃至娱乐化的观念, 由此来否定博物馆藏品的精英性, 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即使我们不谈博物馆及其藏品的现代理念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 博物馆的精英性也是与生俱来的。无论中西, 在没有博物馆之前就已经有了收藏与在不同范围内展示收藏的情形, 但被展示的物品无一不是具有精英性的, 它们所代表的文化都是高于普通民众的。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雕塑刻画的是除了神话人物就是英雄, 中国古代艺术品也是高于流行文化的, 在优秀的文化必须带有一种精英性这一点上无论中西都是一致的, 中国古代藏品的问题在于缺乏公共空间, 比如中国文人画最主要的卷轴形式是手卷, 它仅可用于少数人雅集传阅, 而古希腊的广场可以聚集成百上千人, 这是藏品展示空间与方式的不同, 也就是是否存在民主空间的问题。精英性在公共空间之中展示, 其实就意味着博物馆与娱乐场所是有区别的, 它的各种方便大众理解与接受的文化策略与展示方式都不应该是为娱乐而娱乐的, 而应该是服务于教育性这一目的的。如前所述, 我们从博物馆的起源来看, 博物馆的雏形亚力山大博物馆最早就是一个论坛, 论坛是一个交流的场所, 现在的博物馆在某种意义上恢复这种精神, 这其实也是博物馆本身的可能性之一。法国在70年代关于这方面就有很多的讨论, 甚至有学者认为博物馆就是一个学校, 这是跟最初学徒在那里学画有关的, 后来博物馆成为国民教育的场所。即使到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建立起来的时代, 到了民间艺术———也就是普通民众的艺术———进入博物馆的时代, 对这类藏品的搜集、整理与展示也不是出于适应普罗大众的文化层次的目的, 实际上民间艺术脱离了其自身的文化系统和环境, 进入现代博物馆体系中, 其意义就发生了转变, 它带有一种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反思。人们在博物馆看到这些展品时, 和在其原初环境中看到它们, 必须抱有不同的目光。当我们在原初环境中看到它们时会认为它们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 而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它们时, 则会去思考它们在何种文化语境下产生, 为什么会产生, 产生的意义何在。因为这些参观者在很大的层面上并不具备美学上的与知识上的储备。所以说博物馆必须就是要脱离流行文化的, 是与民众的现实生活有区隔的。
在古代, 艺术品的精英性在于艺术品的所有权和观看的权利都掌握在社会精英的手中, 普罗大众很难接近, 因而具有较强的阶级性, 而在现时代, 普通民众终于有权利去接近这些在古代难得一见的“精英文化”, 去分享我们这个国家的历史与记忆。今天我们强调博物馆的精英性则在于, 与普通的市民文化相比, 博物馆代表着一种更优秀的文化, 博物馆有责任引导观众学会用一种更有深度和高度的眼光来看待博物馆的藏品, 比如对于一幅中世纪的圣母像, 它所有的图像志的含意并非是约定俗成的, 观众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是不能了解的, 就更不用说更深入的图像学的意义了。再比如某种失传的手工艺活动, 它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已经成为一个谜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藏品向观众说话?然后是参观者会针对这些藏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其实就蕴含着一种对于国民素质的培育和提高。所以博物馆的精英型和公共性并非互相冲突的, 而是一体两面的, 也就是博物馆所代表的文化的精英性与展示空间的公共性。
笔者认为, 博物馆属于人民, 为人民服务, 借由博物馆空间的公共性来否定博物馆文化的精英性这种看法隐含着一种观点, 即认为博物馆及其藏品是一种财产。笔者认为博物馆及其 (下转第295页) (上接第286页) 藏品虽然具有物质的属性, 但从根本上博物馆是一种承载历史和文化记忆的物质载体;它是一种文化共同体的象征, 其展品是供人们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它肩负着将一种高于人民生活的文化向广大民众传播的使命, 一种提高国民性的使命;虽然它可以增加趣味性, 使民众更愿意接近, 但不能因此而变成一个娱乐场所。博物馆应该成为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应该首先成为一个国家的身份的象征, 其次是成为一个地区的身份的标志, 成为一个地域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学术的中心。这个观念当然要与当地的居民及其生态形成一个有机的关系, 这就涉及到什么样的博物馆才是现代的博物馆的理念, 如果只有藏品, 只有现代的设施, 那远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因为它的观念不是现代的。现代的博物馆理念, 里面有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强调藏品并非纯然一物, 而是一种文化遗产, 否则博物馆的藏品与社区里的公共健身设施就没有分别。当我们把藏品当作文化遗产来对待的时候, 一个博物馆内的文化空间的建设与这个馆所处的一个更大的外部空间的关系, 就成为一个博物馆是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所要考虑的问题了, 因为这就意味着一个博物馆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身份和它的使命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城市、一个社区建设哪一类博物馆, 它是为谁建设的, 博物馆需要展示什么, 这是所有当代博物馆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个博物馆要告诉民众什么, 它想对谁说?这个博物馆对于该馆所在的这个地区这个城市, 对于周围的居民、本地的观众、旅游者, 分别意味着什么?在某一个特殊的时间和环境里边, 博物馆的意义是什么?藏品作为常年累月的存积物, 其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由对博物馆的公共性的思考延伸出来的问题, 也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的最重要的“软件”建设, 这样博物馆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收藏物品和将藏品向公众展示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所, 当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时, 对于观众、社区、乃至一种文明有更深层而多重的意义。只有从根本理念上来思考博物馆对历史和今人所承载的意义, 才能促进博物馆在实践层面上更正确而有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宋向光.博物馆藏品的意义:社会行为的物化
[2].苏东海.博物馆演变史纲
[3].安来顺.博物馆与公众:21世纪博物馆的核心问题之一
[4].严建强.博物馆与观众——介绍肯尼思·赫德森的<博物馆社会史>
[5].周飞强.公共性与博物馆的转型及实践
[6].史吉祥.论博物馆的公共性
[7].冯承柏.论博物馆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