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研报告

2022-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医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中医调研报告

福建省中医脾胃学科发展报告

[摘要]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20余年来,特别是福建省脾胃学会成立以来,脾胃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经验继承、临床应用、新药开发、学术交流、知识普及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获得了一系列的科研奖项。本文系统总结了福建省脾胃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本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中医脾胃 学科发展 继承 创新

1 引言

中医脾胃是一个多功能系统,它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后天之本”。所以它的发病也十分广泛,有时起关键作用,有“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乃生”之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中医学里唯一被称为脾胃学说,可见它的重要性。脾胃学说奠基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形成于金元时代,李杲有专著《脾胃论》,充实于明清。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指导下,广大脾胃学科工作者,从文献到老中医经验,从临床到基础,由证治及方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建立了一批病、证诊断、辨别和疗效判断标准及诊疗指南;开发了一批新药,出版了多种专著,丰富了脾胃学内容,极大地推进它的发展。研究表明,脾胃理论在临床的应用,涉及内、外、妇产、儿、皮肤、五官等7个科,消化为主,呼吸、心血管、血液、泌尿、内分泌、神经、生殖等9个系统的160余种病证;对主要脾胃理论的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的研究,采用多学科的方法,从临床入手,结合动物实验,探讨多层次微观变化,取得较大进展,初步揭示与消化、神经、内分泌、造血、免疫、能量水液代谢、血液循环、肌肉运动和体内微生态及组织的炎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展示了中医脾胃多功能性的现代科学含义。

我省对中医脾胃学的研究,就是突出中医脾胃的多功能性,应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以临床为重点、提高疗效为中心,积极结合文献探讨和基础实验,多学科参与,从多方面、不同层次,展开对各种脾胃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和相关方药等的研究活动,同时展开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知识普及,促成果转化;重视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呈现出“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学术景象,促使中医脾胃学从传统型向现代型发展。

2 福建省中医脾胃学科发展现状

2.1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2.1.1 脾胃学术团体

这是我省开展脾胃学术活动的中心,也是培养脾胃科技人才的场所。1983年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设脾胃学组,1990年成立福建省中医脾胃学说研究会,确定以继承、探新为宗旨,围绕脾胃理论多学科参与,组织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所以研究委员会的组成,以中医药人员为主体,西医药及其他科技人员参加,含临床各科(包括护理)、基础、文献等;1999年更名为福建省中医脾胃学术委员会,2000年改为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但原定的宗旨持续至今。

2.1.2 脾胃学术基地

福建全省74所中医医院,设有13个中医脾胃病专科(或消化科),其中省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病科为省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厦门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科,罗源县中医院脾胃病科是省农乡示范专科,福州、罗源、闽清、长乐、连江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是福州市重点专科,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教研室有脾胃组。这些重点专科专病就是我省脾胃学术的基地,承担脾胃学术研究外,也培养脾胃科技人才。

2.1.3 脾胃人才培养

省中医脾胃分会三届委员会成员共80人次,其中90%以上为各专业的高级职称。他们是我省脾胃学科的骨干力量,其中1人被选入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计划——百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检验研究之一(全省仅2人),6人被聘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8人先后被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分会委员(2人为常委)或急症组成员。开办了5期脾胃学术进展学习班,260人次参加;有621人次参加脾胃学术活动,形成了老中青多学科的脾胃科技队伍。

2.2 学术进展和科技成果

2.2.1 脾胃理论研究

2.2.1.1 脾胃古文献研究。杨春波、肖林榕、吴允耀等围绕全国率先开展的“脾胃湿热”理论的研究,探讨它的发展过程,认为是萌芽于秦汉、奠基于唐宋、充实于金元、形成于明清;分析了唐宋元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用药规律,以及清•叶薛吴王医案中分三焦用药的经验。杨春波、魏贻光、林慧光等在国内首先对中医消化系统疾病病名的沿革和分类作了研究,从中了解到命名的依据及其内涵;付瘦生、魏贻光等对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戴锦成,陈寿菲、王大仁等对“脾为生痰之源”,陈文渊、赵向华等对“脾主肌肉”等专题理论进行了探讨;还对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的脾胃观和治疗经验作了探究。这些研究给诊疗和科研提供了理论认识,活跃了思路,丰富了经验。

2.2.1.2 脾胃证的研究。证属中医病理学范畴,它是中医学术特点和优势在临床的体现,受到广泛重视。我省脾胃证的研究主要从证的规范、临床调查、微观揭示等方面进行。

(1)证的规范。杨春波认为,证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判断标准的不规范,而要规范证的标准,必须做好临床基础工作,就是进行临床调查,调查证的症候表现和病的证型组成,改变以往专家型或经验型的标准,使证切实反映临床。但病和证的表现是多态的,应该选典型的证、单一的病为对象,还要观察它的演变。要注意既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还有同证异病而异症。提出证含病位、病性和病的程度,不包括病机,主张分证、型、期。我省中医重点研究课题“脾胃湿热证”辨别标准,就是通过多元临床调查而规范建立,当然还要临床实践的反复检验,不断加以完善,这是全国的首例,已被广泛采用。

(2)证的调查。主要围绕省重点课题和常见的胃、十二指肠病进行。

①“脾胃湿热证”是中医脾胃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各科常见的脾胃实证,一般病多现,疑难病、恶性病也不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药物的滥用和人群流动的增多,以及地球气候的转暖等,使本证的发生呈上升、扩展之势。1992年由省中医脾胃学说研究会组织全省18所中医医院等参加,按统一印制的调查卡和标准在内科进行。400例中表现的症状29种,舌、脉14种。主要是胃脘闷胀(91.8%)、食欲不振(91.0%)、小便异常(78.8%)、大便异常(71.8%)、口苦粘(65.5%)等,舌质多淡红、舌形多正常、苔全黄腻,脉象以滑、弦为主。涉及中医7个系统43种疾病,分属西医的消化、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72种急慢性疾病,提示与炎症性疾病关系最密切,并发现多数与嗜烟酒有关。柯晓等对闽中、闽南地区33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患者证的调查,显示:热证(湿热46.84%,郁热11.36%)最多,其次虚寒证(21.52%)、气滞证(13.92%),无阴虚证;HP阳性患者中:呈湿热证>虚寒证>气滞证>郁热证>瘀血证比率。

②胃、十二指肠病。杨春波等调查慢性胃炎(CG)134例(CSG、CAG各50例,CSG+CAG34例)和慢性萎缩性胃炎306例,呈“虚实相兼证”病理变化,经统计可分为气虚湿热滞瘀证和阴虚燥热瘀滞证,前证占79.7%,后证占20.3%。郑立升等对运动障碍样功能型消化不良200例证的调查表明:脾胃湿热证占37.3%,肝胃不和证占29.0%,脾胃虚弱证占16%;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高达79.37%。

(3)证的微观探索。证是人体对病因应答的整体综合反应,涉及机体的多方面和不同层次、水平。为了推进中医学术的现代化,用现代科技的方法,多角度去揭示证的微观变化是重要的内容。我省着重进行的是脾胃湿热、脾胃气虚两证,这是脾胃理论的重要方面,分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

①临床观察:由于证目前只能在人身上表现,所以临床观察是主要途径。杨春波、柯晓、葛振华、祈建生、李灿东等选慢性胃肠炎症性病为对象,设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和正常人三组;杨春波、潘秀珍、唐福康、熊洪翔、祈建生等选慢性胃炎为对象,分脾虚、脾胃虚和正常人三组。用多指标方法对比,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的列下:

a. 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脾胃虚实证。

脾胃湿热证组:呈胃肠粘膜炎症活动性的多,且程度较重。胃粘膜防御能力降低:胃窦黏膜内表皮生长因子(EGF)和三叶因子(TFF1)表达阳性率显低。细胞代谢功能亢进;在局部,炎变的胃粘膜细胞增殖明显、结肠粘膜抑制因子(p16)表达低,生长因子(TGF-α)表达显高;在全身,胃炎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膜能量(Na+K+-ATPase活性)代谢代偿性亢进。胃酸分泌功能增强。胃HP感染率高,产毒菌占优势。菌群失调:需氧的肠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肠杆菌比例均增高,厌氧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低;舌苔(黄腻苔)示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高,细菌比例革兰氏阴性杆菌升高,革兰氏阳性杆菌及球菌下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为主。24h尿17-羟及类固醇含量和昼夜比正常。免疫功能紊乱,胃粘膜与外周血的免疫反应不同;胃粘膜的细胞免疫的T淋巴细胞(OKT),体液免疫的IgG、IgA、IgM和树突状细胞(DC)的增强;外周血的OKT基本正常、淋巴细胞转化率(LCT)多数正常,体液免疫仅IgG及补体C3、C4及B因子(BF)和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增高。胃炎血液流变学示:粘、稠、凝状态;缩血管物质(ET-血浆内皮素)显高,扩血管物质(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显低。

脾胃气虚组:呈胃肠粘膜炎症非活动性的多,且程度较轻。胃粘膜防御能力反应低:EGF和TFF表达阳性率显低。细胞代谢功能:在局部,炎变的胃粘膜细胞增殖较少、结肠粘膜p16表达较高、TGF-α表达显低;在全身,胃炎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膜能量(Na+K+-ATPase活性)代谢代偿性降低;舌苔(薄白苔)的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与正常人比无差异,细菌比例革兰氏阴性杆菌稍高,革兰氏阳性球菌稍降。胃酸分泌低酸的多。胃HP感染率低,产毒菌较少。肠道菌群需氧的肠杆菌、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肠杆菌比例均较低,厌氧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更低。24h尿17-羟及类固醇含量低,昼夜比也正常。免疫功能:胃粘膜的OKT亦增强,而IgG、IgA增强低,而IgM和DC增强不显;外周血的OKT、LCT多数低下,IgG、补体C3低,BF亦高,CIC正常。血液流变学现稀、淡、清特征,ET较高,CGRP较低。

b. 慢性胃炎虚证。

脾虚证:浅表性胃炎多,胃无力型少,胃酸分泌高,血清胃泌素偏高,尿胃蛋白酶原较低,肾上腺皮质功能稍低,血白细胞基本正常,血红蛋白偏低。

脾肾虚证:萎缩性胃炎占多数,胃无力型多,胃酸分泌减少,血清胃泌素高,尿胃蛋白酶原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血白细胞、血红蛋白低。

②动物实验

a. 脾胃湿热型:采用化学+HP活菌灌胃方法,造成大白鼠胃粘膜呈既有HP感染、又有慢性活动型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的模型,经用临床治疗脾胃湿热证效药——清化饮水剂,作防治实验。结果表明该药具有明显的抗HP感染和减轻胃粘膜炎变的作用。

b. 脾虚型:用利血平造成的小鼠脾虚模型,检测其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结果与CAG脾虚证病人外周血的总T和辅助T同样明显下降,而抑制T无变化。脾虚小鼠经服健脾汤后,辅助T明显回升、抑制T无变化,脾虚症状改善,体重和胸腺及脾脏系数也增加。表明脾虚的小鼠与脾虚的胃炎患者,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反应相同,健脾汤可以改善这种反应和脾虚症状。

③舌象的研究:舌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所熏蒸,舌象的变化,对脾胃病证的辨别具有重要意义,有的舌象还是辨证的主要依据。我省对脾胃病舌象的研究主要对黄腻苔和舌象与慢性胃病的意义进行。

a. 黄腻苔:是判断脾胃湿热证的金标准。葛振华、李灿东、付肖岩等对它的研究,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泻泄的黄腻苔为对象。从该苔脱落细胞中发现,其周期S期细胞高,相关因子CDK4、CDK6阳性细胞显高,细胞内微核细胞、P53反应强度和出现频率亦高。认为S期细胞高及其相关因子反应增强,一是促使细胞周期从G1期提早进入S期;二是抑制细胞从S期进入G2期和M期。表明黄腻苔的形成与其脱落的细胞周期异常有关。在舌印片研究中,显示舌红苔黄较多的舌苔上皮细胞,多发育至中层便开始脱落。舌淡苔白的舌苔上皮细胞,多发育至表层才开始脱落。表明不同舌象,反应着舌苔上皮细胞成熟的程度。在观察舌与胃粘膜的细胞凋亡指数中,出现舌质淡白最高,舌质淡红最低,而白厚苔舌细胞凋亡字数高。舌苔微生态,呈菌群密度,菌群多样性高,细菌比例革兰氏阴性杆菌高,革兰氏阳性的杆菌和球菌下降。

b. 舌象与胃病的意义:杨春波、潘秀珍等通过纤维胃镜观察644例慢性胃病与舌象的关系中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质鲜红色,舌苔薄黄腻最多;慢性萎缩性胃炎,舌质褐色点、舌苔黄腻占多数;胃溃疡,舌质褐色点和暗红色,舌苔黄厚腻为多;胃癌,舌质瘀斑和褐色点,舌苔黄、白厚腻占多数。认为舌象与胃病的关系仅供临床参考,因为这些舌象的变化,主要表明中医的病机。

2.2.2 当代著名老中医对脾胃学术贡献的研究

老中医是活的学术经验,是继承的重要内容。而当代著名老中医,是一代中医的精粹,他们不仅精熟经典,深研理论;且勇于实践,经验丰富;还通晓文史,能诗善艺,接受过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的还系统学过西医学。所以对脾胃学说的研究,庶有创见,各具特点。杨春波、黄恒青等对施今墨、叶熙春、孔伯华、蒲辅周、朱卓夫、张泽生、岳美中、黄文东、黄一峰、章次公、李聪甫、赵棻、金寿山、董德懋、邓铁涛、蔡友敬、董建华、俞长荣等十八位具有全国影响的当代著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进行系统研究。他们的贡献主要有:

(1) 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研究脾胃学说的不同流派和学术主张,对不同流派的历史作用、学术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作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和分析。并以繁荣中医学术为己任,吸取众长,展开讨论,求同存异,而不陷入门户之争。

(2) 积极运用脾胃理论,广泛进行医疗实践,在扩大治疗中医病的同时,努力进行对西医病的理论认识和诊治方法的探讨,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坚持辨证论治的方法,从调理脾胃入手,获得了丰硕成果;也有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取得了不少新的经验。扩大了脾胃学说的应用范围,充实了脾胃学说的内容。

(3) 在深研古方配伍、效用的基础上,使古方增加了新的用途;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创组了不少新方。用药活而有法,巧而有序,且各具特点。对药量、剂型、煎法、服法的选用,亦非常讲究、富有经验。

(4) 结合医疗实践,对脾胃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创立了新说。如邓氏对东垣“相火论”的阐述;董德懋对“脾阴说”的发挥;金氏的“升阳”和“潜阳”不悖论;施氏的“补脾”合“滋肾”治糖尿病说;孔氏的“湿”、“热”致病说,以及李氏提出的“生理基础脾胃”说等,有力促进了脾胃学说的发展。

(5)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了一些病的规律,对某些脾胃理论和方法、方药,作了现代科学的初步阐明。

2.2.3 脾胃理论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从我省历次脾胃学术交流的文章分析,脾胃理论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已有内、妇、儿、外、五官等科100多种疾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其中不少为疑难现代病症,展示了脾胃理论的意义和作用。现就重点研究的消化系统病介绍如下:

2.2.3.1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胃病,易反复,有的难治愈,还有癌变的可能。中医如何认识和治疗,也是新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省杨春波与潘秀珍等就立题研究。通过临床调查和辨治,在全国首先提出属中医“痞”病范畴,可谓之“胃痞病”,被全国脾胃病会议采纳和国家制订的中医病名确认。对CAG提出病理特点是“虚实相兼”,分气虚湿热和阴虚燥热两个证型,分别用自创的健脾益肾、行气活血、祛湿清热的胃炎一号和养胃滋肾、舒气活血、清热育阴的胃炎二号两个水剂,进行住院治疗三个月,并设西药对照组,用多指标方法进行体会评判。结果:93例中,总有效率69.2%,显效率42%,病理有效率73.1%。经统计学处理,疗效优于对照组。随访1-4年,远期有效率63.2%,无癌变发现。对所表现的证,作了现代科学微观探索,表明有一定生物学基础。胃炎一号、二号合剂,还作了药效和毒理实验,证实了其疗效和作用。此外,涂福音、吴耀南等用“胃圣”袋泡剂治疗CG 78例(CSG46例,CAG32例),总有效率96.12%,以“虚实挟杂证”疗效最好,单纯“脾虚证”最差;也做了药效实验;吴和木用“除萎平异颗粒”治疗CAG伴ATP 344例,总有效率:CAG为80.48%;ATP:78.17%;林越汉、张芸等还介绍用脉冲毫米波经穴治疗胃癌前病变和经验;黄恒青、张海鸥等用“清化饮”治疗胃炎脾胃湿热证,并作了动物药效实验。从总体看,我省对本病的中医研究居全国先进水平。

2.2.3.2 消化性溃疡。重点研究中医药治疗对溃疡愈合质量的提高。林禾禧、张闽光、王奕珊等人研制的具有清热化湿、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健胃愈疡颗粒”经过临床和动物实验观察,能明显提高溃疡的愈合质量。此外,林炳辉等观察荆花胃康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寒热错杂证”358例,疗程4周,愈合率81.8%,优于雷尼替丁组;柯晓等用胃舒康胶囊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1例,愈合率64.2%。

2.2.3.3 功能性胃肠病。陈寿菲等分气滞型、虚寒型、阴虚型、热郁型、瘀血型论治,分别用四逆散、六君子汤、金铃子散合沙参麦门冬汤、养胃汤、左归饮等加减,临床疗效达94.08%。张闽光等将FD分为中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气虚、寒热错杂4型,随机分为2组,采用柴枳香砂六君散为主治疗,与西药对照,疗程均为2周。观察68例,结果中药组治疗有效率为92.1%,西药组为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伊春锦将l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用香乌消痞汤合西沙比利治疗,与单用西沙比利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29例,显效20例,总有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陈朝元等用复方陈香胃片、刘文奇等以加味半夏泻心汤、黄恒青等以四磨汤、陈亚平等用小柴胡汤加减等,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2.3.4 溃疡性结肠炎。柯晓等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系湿热蕴结肠腑,日久损伤肠络,治疗以清化湿热为主,观察63例患者,随即分2组,治疗组33例,予清化肠饮口服同时予灌肠一号方灌肠治疗;对照组30例,予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灌肠,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33.33%,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完全缓解率:20%,总有效率为83.33%。陈云斌自拟健脾清肠饮联合西药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9例,对照组36例单用西药,3个月后评近期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95.9%,对照组有效率为91.7%,无显著差异;观察6个月后定为远期疗效,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77.8%,2组差异显著。此外,谢健元等以半夏泻心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辛开苦降、寒热平调、调气行血,林木桭以痛泻要方加味清热化湿、调理肝脾;许葆雄以连理汤加减辛开苦降、燥湿止利、行气降逆治疗;刘育才自拟健脾化湿汤健脾化湿、扶正祛邪;唐江山以健脾调和汤健脾益气、调和肠胃;洪伟华以健脾疏肝清肠汤健脾理气、疏肝清肠;姚自力以肠风合剂温中涩肠、清热燥湿等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在90.0%~96.05%之间。吴耀南等研制的肠露灌肠剂(补骨脂、黄芪、丹参、鬼针草等)经动物实验,对小鼠UC有明显疗效。

2.2.3.5 病毒性肝炎。康良石从“疫郁”理论出发,认为疫毒之邪,久伏伤肝,邪毒不清,累及脾肾,导致气阴不足,经血亏虚。治当益气疏肝,清热解毒为主,用康氏乙肝合剂联合干扰素治疗41例乙型肝炎患者,疗程6个月,取得了HBeAg、HBV-DNA转阴方面,比单纯的应用干扰素效果更佳。另外,康俊杰分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三型,分别用解毒栀子根汤、橘叶栀子根汤、藿枳汤等配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炎16周,结果ALT转常66.67%,HBV-DNA转阴率80%,HBeAg转阴率53.33%,取得了与干扰素等同的效果。陈锦芳用清热祛湿益肾方、茵芍散治疗慢性乙肝湿热蕴脾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陈杨荣等以益气养阴解毒活血方益气养阴、解毒活血取得较好的疗效。张海鸥等用扶脾抑木法,以参苓白术散联合聚肌胞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并通过观察认为本治疗方案能较有效地改善肝功,对脾胃气虚挟湿患者疗效较好。

2.2.3.6 肝硬化。邵武市中医院姜国峰认为,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应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治疗组36例用鳖甲软肝煎,对照组35例用肝复乐片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主要症状和体征、肝功能及HBV—M 转阴均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9%。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魏贻宁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早期门脉高压症,以中药异功散加减,联合西药健肝灵或益肝灵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85.0%。漳浦县第二医院杨武堂认为,脾虚水湿内停是肝硬化腹水的首要病机,因而予苍牛防己汤治疗肝硬化腹水39例,15 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2.3%。福建省邵武市立医院王占海等以鳖甲软肝煎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永定县中医院卢裕兴以活血化瘀兼利水法活血化瘀、利水等均取得较好疗效。

2.2.3.7 脂肪肝。惠安县医院潘志坚等用柴胡疏肝散治疗酒精性脂肪肝60例,临床治愈32例,显例8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平潭中医院杨际芳等通过研究,认为脂肪以肝肾虚为本、痰湿是标,用肾气丸化裁治疗62例,总有效率为85.5%。福建医大第一临床学院朱明用攻补调脂汤,益气健脾、滋补肝肾、化痰祛瘀、消食散结法;南平第一医院邱磷安等,以清肝散活血止血、清泄湿热、消肿止痛;厦门第一医院赖畅钦,自拟化痰祛瘀方疏肝理气祛瘀、健脾祛湿化痰;邵武中医院姜国峰等以消脂益肝茶,疏肝健脾、理气化瘀;福州中医院林振文等自拟消脂益肝汤,清热利湿、柔肝活血;省立医院陆霞等,以活血化瘀基本方活血化瘀、祛痰化浊;省第二人民医院吴宽裕以平肝脂汤,疏肝理气、健脾消食、降酶祛脂;厦门市中医院蔡虹,用清热利湿、健脾化痰方等,均取得较好效果。

2.2.4 脾胃新药的研究和开发

我省开发的脾胃新药有荆花胃康、胃得安片、塞胃安胶囊、胃舒康胶囊、观音健胃茶、肠得安胶囊、小儿健脾灵、止泻灵、便秘舒、茵胆平肝胶囊、金钱胆通口服液、片仔癀痔疮软膏等;另外许多有效的复方还被制成了院内制剂,如清化饮、胃圣袋茶、除萎平异颗粒、藿砂合剂等在临床广泛使用。

2.3 脾胃科技成果奖

获全国、省、地市科技奖计19项。分别是:

①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三等奖(2006):《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科学研究》,杨春波,柯晓,葛振华等。

② 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2001):《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杨春波,潘秀珍,徐顺猷等;《治疗消化性溃疡新药――荆花胃康的研究》,张勇川、苏少宁、林炳辉等。

③ 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现代病理基础探讨》(1987),杨春波,潘秀珍,徐顺猷等;《观音茶健胃》(1995),林益金等;《脾胃湿热证的现代科学研究》(2007),杨春波,柯晓,葛振华等。

④ 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1986、1989,杨春波,潘秀珍等);二等奖3项(1992,杨春波等;1995,葛振华等;1998,祈建生等);三等奖3项(1994,张祥豪等;1995,林益金等;1996,杨梅贞等)。

⑤ 地市科技进步奖:福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2,吴和木);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3,涂福音等);厦门市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1991、1993,吴艳环等)。

⑥ 中国中医研究院协作奖1项。

2.4 脾胃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

脾胃分会先后组织召开了9次学术交流会(每两年1次),分别对“脾胃理论在临床各科的应用”、“脾胃湿热”、“脾为生痰之源”、“脾主生肌”、“脾为生化之源”、“脾为气血之乡”、“脾主运化”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行探讨、交流,计596篇论文,621人次出席。还承办过一次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会议,每年组织文章参加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会议。在省电视台、教育台、泉州电视台和《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福建老年报》、《福建卫生报》等作脾胃科普宣传20余次。

3 中医脾胃学科发展趋势

3.1 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3.1.1 继承经典及名家经验

一是整理、发掘脾胃学说的文献典籍与学术思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筑脾胃学说数据库,建立脾胃学说经典书籍系统、脾胃学家学术思想系统、脾胃病经典方剂系统等。二是系统总结、研究我省名老中医药脾胃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 并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三是系统整理一批民间中医独特脾胃病诊疗技术和单验方,筛选、评价一批安全、有效、适宜应用的技术方法、方药,以规范、推广。四是开展中医师带徒工作, 通过名医指点、临床实践、传承各家学派的精髓, 丰富脾胃学科的理论体系, 提高临床防治水平。

3.1.2 发展和创新脾胃理论

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成果研究脾胃理论,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受体学说、基因检测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基础理论创新,争取在证候、病因病机理论等方面有所进展;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指导临床实践。深入开展脾胃学科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研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制定出最佳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科学评价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相对优势,形成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案进行推广。研制新型脾胃病新药,并在给药途径、剂型改革等方面进行努力。在脾胃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临床疗效及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等方面争取有所突破, 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

3.2 面临的挑战

3.2.1 脾胃学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继承不够。一些传统的诊疗技术未能得到很好的继承,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趋于同样,不同学派、不同流派逐步流失;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缺乏有效的继承措施;中药饮片的使用量大幅度下降;在教育方面,传统中医注重临床实践、跟师学艺、熟读经典的规律未被传承,毕业学生趋于一个模式,基本功不扎实等;在科研方面,忽视传统科研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如临床实践研究、经典整理总结提高、个体化诊疗和传统临床疗效评价。另一方面,创新不足。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在淡化,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未有新的突破,中药服用不方便的劣势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等。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不仅影响了中医药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交流融合、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中医药研究等诸多方面,而且也影响了中医药固有的理论优势和疗效优势在疾病防治中的充分发挥。脾胃学科原创理论的优势,在现代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中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科基础研究未能为防病治病充分发挥先导作用。科研对临床医疗的支撑作用仍显不够。

3.2.2 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在中医药人才的院校培养中,由于入学的大学生从小就接受以近代和现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为主体的教育,对解剖、实验、数据等容易接受,而对中医的知识与思维方式不容易理解与掌握,所以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大都比较缺乏中医药文化的修养和功底,一旦进入临床,就自然容易偏离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轨迹,而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诊断治疗疾病。当前,医疗市场早已形成了对中医人员极为不利的就业环境,纯中医很难找到就业机会。由此,许多中医药教育机构必然会跟着市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些中医院校在教学中大量增加西医药的课程。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以药养医”的机制也更加促使他们依靠西医,进一步忽视中医药的辨证论治和对症下药。当前在临床上,随着名老中医相继离退休后,中青年医师逐步淡化了“望闻间切”和辨证施治的传统中医诊疗技术,热衷于借助仪器化验应对病人,纯中医方法查房、讨论病例的情况已很少见。在人才培养方面, 中医必须经过系统学习、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跟师学艺才能成才,因而人才成长周期长,而现行的教学制度在大量压缩成才周期,这与中医传统教育不符,因而急需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医药教育模式。

3.2.3 现有医疗卫生模式的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在卫生体制方面,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多种所有制,不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从分工协作走向全面竞争,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从追求公益目标为主转变为全面追求经济目标。特别是在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图生存、求发展,中医医院被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得不上一些能赚钱的项目来增加收入,放弃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治疗, 靠开西药、新药来赚钱。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的应用,也导致一些中医医院特色优势的淡化。中医药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在管理中要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如果违背了就有可能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如《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虽然是国家的行业标准,但在医疗事故处理过程中,就往往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临床疾病诊断正确与否和疗效好坏的标准。许多中医医生为了保险起见, 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不得不应用现代医学的诊疗设备和药品。这些客观现实直接影响到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3.2.4 中医药文化传播不足

中医药学在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吸纳了我国东方科学的理论思维,并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思维方法及中医药的独特文化。离开了中华文化,中医药的应用与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当前,中医药文化在社会大众中逐渐弱化,已严重影响到中医药的应用。加强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发展中医药文化成为社会各界的当务之急。必须向全社会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促进公众对中医药的关注与理解,以及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营造中医药使用的良好氛围。

3.3 重大机遇

3.3.1 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即医学观,指人们在医学实践中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势和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老龄化社会逐步到来,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需求日益增高;医学模式已从生物医学向生物—社会—心理—生态环境模式转化;从医学模式变化发展的趋势上看,它在迂回曲折中朝着科学、理性和综合的方向发展。新医学模式是在当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新的医学模式改变对疾病、健康、医学任务的认识,医生的职责将不仅局限于治疗疾病,其重点会转为预防疾病,开展保健服务,增进健康,从以救治病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保障健康为中心,从技术服务转变为社会服务,从医疗服务转变为预防保健服务。

医学模式的转变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中国传统医学以整体观念为基本特征,重视天人相应,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强行剔除干净,是模糊的、非线性的、哲学层面的,强调内因,不进行对抗治疗,而是用药调整人体的自组织能力或者说自康复能力,由机体自行抗击疾病。中医是辨证论治的,重视个体化治疗,重视人的情志,既可治疗,又可预防,具有以人为本的倾向。中医学从综合角度考察疾病,重视人体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功能活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贯穿认识和治疗疾病全过程。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则以系统思维的方式,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把人的健康和疾病置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三维结构中考察。因而,中医的人文精神和理念与新医学模式是比较吻合的。当今在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重视植物药和自然疗法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医药学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临床疗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3.3.2 健康产业成为未来生物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政策方针,为人口与健康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极其良好的政策环境;医学模式转变提供了更大的研究空间;健康产业将是未来生物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由于中医具有治未病的独特医疗特点,这决定了人们会越来越需要中医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消费观念、健康观念、医疗保健观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保健和治疗必然会要求回归自然。因此,社会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应充分发挥中医脾胃理论在疾病的预防、康复、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在“治未病” 的战略思想和布局下,中医逐渐显示出强大的人文魅力和产业前景, 正在逐渐成为健康相关产业的新亮点和增长点。

4 促进我省中医脾胃学科发展的应对战略

4.1 发展思路

4.1.1 治未病,发挥脾胃学说参与疾病防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和已病防变。中医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盛衰与脾胃后天之本是息息相关的,正气与水谷之气不可分, 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 “脾为之卫”、“四季脾旺不受邪”体现了脾胃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从过去注重有病治病的观念逐渐转向了无病防病的共识和基本生活方式,体会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战略正在深入发展,因此,发挥脾胃学说参与疾病防控是治未病的发展思路。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人体生长于天地间, 同样也要经常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与外界的物质交换主要在脾胃。脾胃是气血精津生化之源, 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经络等赖以发育生长和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人体物质代谢紊乱是导致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保持和恢复各种物质的化学变化有规律地正常进行, 有助于延缓衰老。调养脾胃是保健养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1.2 加强基础研究

时代在前进,中医要发展,其中重要的应探讨中医药基础理论。这种探讨、发展、创新必须是在保持中医药本质特色前提下,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而且,基础理论的研究绝不能脱离临床,要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以中医药为主体,广博吸收现代医学、科学、哲学,以最好、最新成果进行自我充实和完善。

4.1.3 突出研究重点

脾胃学科应紧紧围绕中医脾胃基础理论继承和创新研究、证候研究及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功能性胃肠病发病呈升高趋势,而中医药治疗凸现优势;肝硬化、消化系肿瘤是发病率较高而疗效不佳的疾病;炎症性肠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疗效欠佳而且预后不良,因此以这些疾病作为研究重点,开展中医药从基础到临床的全方位研究,突出重点,有目的、有规模地彻底阐明其发病原理和关键步骤,努力开发确实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新的药物是面临的重大课题。

4.1.4 重视人才培养

脾胃学科的发展,人才起着决定作用。应着重解决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培养脾胃学科带头人,培养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综合能力强、身心健康,具有坚实的中医基础,热爱中医药脾胃学科事业的21世纪合格人才。二是提高脾胃学科团队素质。要求脾胃学科工作者在精通中医药的基础上,掌握现代科学的相关知识以提高中医药的理论和诊疗水平。

4.2 发展目标

4.2.1 提高疗效

在提高中医药防治脾胃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症的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加强对脾胃重点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力争在防治重点疾病方面有所突破。同时发挥调理脾胃在预防、保健、养生中的作用。

4.2.2 创新理论

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创新脾胃理论与学科体系。开展脾胃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密的规范化脾胃理论;以藏象、经络、气血为核心,进行脾胃生理、病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揭示其科学内涵;开展脾胃证候规范化研究,探索有代表性证候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初步形成脾胃证候科学评价系统;规范和完善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个体化的中医药诊疗体系。

4.3 中医脾胃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

根据脾胃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脾胃学科总体发展战略为:大力强化对脾胃理论文献和古典医籍的继承、整理、挖掘和现代诠释,构建脾胃学科知识库系统;落实中医药学术主体发展战略,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对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用药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和挖掘;建设现代中医脾胃病诊疗体系,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脾胃疾病的研究,突出中医临床诊疗的特色优势;建立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标准;加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医疗、保健产品研究开发;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科普宣传,使中医药知识与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推进中医药人才战略,构建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4.4 关键技术

4.4.1 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始终围绕与脾胃学科发展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自主创新的研究方向并提出重大研究命题;寻求解决脾胃学科发展关键问题。

4.4.2 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入点,推进脾胃学科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通过若干有一定研究积累和诊疗优势的重大疑难疾病示范研究,探索以脾胃理论为指导的诊疗技术、方剂配伍、中药制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

4.4.3 弘扬中医药特色优势,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研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新药研发关键技术的创新集成,创制新药。

4.4.4 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展学科的发展空间。把握我国健康产业蓄势待发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脾胃学科预防医学思想与方法、养生康复理论与技术、饮食疗法、自然疗法等理论与技术优势,将其列入科技创新的重点发展领域。

4.5 主要措施

4.5.1 建设脾胃重点专科

重点专科具有中医特色明显、诊疗水平较高、临床疗效显著、创新能力较强、管理水平较高、社会影响较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势。重点专科也是脾胃学科人才培养的基地。

4.5.2 加强脾胃学科协作

积极参与全国脾胃学科开展的多中心协作研究工作,与国家重点脾胃病专科协作开展临床研究;争取全国中医脾胃病分会指导及支持,积极参与学术活动。在地、市中医药分会建立脾胃组,壮大脾胃队伍。

4.5.3 脾胃湿热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

我省“脾胃湿热”的研究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脾胃湿热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除广泛总结脾胃理论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外,重点开展“脾胃湿热”理论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如胃癌前病变、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幽门螺杆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和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以及胆道疾病的防治等。根据中医学术特点,临床仍然是重点,提高疗效还是中心。在总结宏观规律的同时,努力揭示微观多层次的变化,积极开展动物造型和实验研究。

总之,脾胃学说作为一个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的学科,其学术发展一直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前进,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中医脾胃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1-9次学术会议).

[2] 全国脾胃湿热证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2007.

课题组成员

1.杨春波,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2.黄恒青,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脾胃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3.陈寿菲,福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

4.郑立升,福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5.王大仁,福建中医学院生理科教授。

6.骆云丰,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秘书,中医学硕士。

作者:杨春波 黄恒青 陈寿菲 郑立升 王大仁 骆云丰

第2篇:福建省中医护理学科发展报告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特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解放后,中医护理学科快速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和临床实践,已成为护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多年来,在福建省科协和福建省护理学会的关心下,在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服务质量为主题”的管理年活动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福建省中医护理学科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加强中医护理学术交流、规范中医护理管理、拓展中医护理技能临床应用、加强中医护理科研等方面,开创了中医护理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提高中医护理专业水平、保障了中医护理服务质量,为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1 福建省中医护理学科现状

1.1中医护理教育体系发展迅速

中医护理教育飞速发展,已形成了全日制、在职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等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1986年,福建省人民医院联合福建省卫校(现更名为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首届中医护士班。1987年,福建中医药大学为在职护士开办了护理专业业余大专班。1998年,福建中医学院创建护理学系,并于当年开始面向全省招收专科学生,2000年起招收本科学生,2002年增加专升本教育,2003年开办了护理专业业余本科班,2004年开始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学方向研究生,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招收护理研究生较早的院校之一。2009年9月,“中医护理学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点。2010年,福建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系随之更名为护理学院。2011年,国家将护理学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硕士点成功变更升格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位列全国首批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全省现有开设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的专科院校2所,每年培养专科学历护生400~600人。开设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的本科及研究生院校1所,每年培养本科学历护生200~300人,硕士研究生8~10人。从事临床工作的高学历中医护理人才已成为学科的带头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1.2中医护理学术交流日渐活跃

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省护理学会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置了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致力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及繁荣中医护理文化。开展中医护理学术交流,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实用性强的各类培训班20余期,学术交流活动10余场,内容涉及中医护理管理、科研、中医护理新技术新进展、专科新理论、人文护理等,为全省中医护理骨干和师资3000余人创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把一些前沿的中医管理知识、专业技术普及到临床一线,提高了中医护士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水平,造就一批中医护理技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近几年来,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甚至北欧的护理人员,学习中医护理的兴趣与热情日益高涨。首先,她们发现中医护理对自身的健康保健有效;其次,是对家人的健康保健作用很大;作为中医护理对外交流的门户,我们与丹麦、芬兰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签订联合办学协议,近年来接待百余名来自芬兰、瑞典、日本、丹麦等国家的学者及护生进行短期的中医护理技能等相关知识的进修、参观及学习。同时选派学者赴香港、台湾、丹麦、芬兰、瑞典、日本、美国等国家进行研修、参观、访问,并为他们带去国内(大陆)先进的中医护理理念及临床应用的成果,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与提高。2008年成功举办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中医护理学术会议,本次会议极大地促进和鼓舞了我省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

1.3中医护理管理逐步规范,建立优势病种管理模式

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和《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要求,福建省各级中医院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不断健全护理管理体制,修订中医护理常规,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及护理工作流程,实行绩效管理考核,将现代护理管理的理念与中医护理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中医护理管理及质量考评体系。完善中医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充实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实现临床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形成护理部主任一科护士长一护士长三级垂直管理系统,充分发挥各级管理者的作用,注重细节管理,时时关注关键环节及重点部门的质量管理,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均有质控内容、有质控重点、有质控反馈、有分析、有改进措施的中医护理管理及质量考评体系。完善各项中医护理质虽考核标准,促进中医护理管理规范化。依托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平台,成立福建省中医院病历书写基地,规范和引导了全省各级各类中医院临床护理病历书写。临床上实行中医护理优势病种管理模式,建立优势病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形成标准化的疾病护理路径、中医健康教育路径,对优势病种实施中医护理特色评价,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健康指导,2012年福建省有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中医护理学”专业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开展,利用大学附属医院的资源,充分发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的平台作用,以重点专科培育项目的专科建设为契机,使我省中医护理质量管理上升到新的台阶。

1.4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不断拓展,辨证施护不断深入

中医护理技术不仅具有经济实用、创伤小、无痛苦、见效快、易接受等特点,而且体现了“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创新、发展”为一体的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上深受患者的欢迎。结合各专科特点,鼓励护理人员开展中医适宜技术,不断拓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临床应用,使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以更符合人性化护理的优势,不断深入临床,充分发挥了中医护理理论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中医药护理服务需求。福建省各级中医院积极探索,在临床上广泛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防治各种并发症。通过临床实践及临床科研课题证明耳穴埋豆可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反应,减少术后尿潴留、恶心等症状,避免药物引起的副作用;葱白敷脐可有效缓解无创通气并发腹胀、腑气不通的临床症状;芒硝敷脐可促进消化道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术后腹胀的发生。福建省人民医院研发了一套适合中老年人预防高血压病的降压舒心操,达到疏通气血,协调阴阳。通过培养护士运用中医护理操作的综合能力(包括理论、实践、思维)规范培训课程,根据2004年福建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中医院新护士上岗前心理压力研究》的研究显示,新毕业护士中医药护理知识不足是上岗前的主要心理压力来源。因此,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院护士毕业3年内需接受中医药知识规范化培训要求,对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进行100学时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临床应用的规范化培训,三年内完成三部分内容,分别为40学时中医基础知识、30学时中医护理专科知识及临床运用、30学时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对于主管护师要求每年完成6个学分的中医学相关知识学习。此外,还加强临床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知识的学习,拓展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应用。中医护理服务领域正在逐步向家庭、社区延伸,在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5中医护理科研水平逐步提高

随着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福建省中医护理科研水平逐步提高,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课题逐渐深入,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逐渐在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领域形成了三个特色的护理研究领域。近3年来共承担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从PPARγ和PGC-1α表达水平探讨“六字诀”呼吸操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康复中的作用机理》(编号81102629),是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5项,其中《基于“治未病”的人体健康状态辨识与干预效果评价系统的开发》(2010Y4005)是2010年省科技厅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传统六字诀呼吸操在稳定期COPD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2008KJB—11)是2008年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徵调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训练效果的影响》(2011J01200)是2011年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市级课题20余项。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国家级成果1项,省部级成果3项,地市级成果2项,其中《药膳施护减轻胃癌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应用基础研究》于2009年被福建省护理学会授予福建省第七届护理科技进步奖;《新型多功能病人服、手套式输液模型》于2009年申请获得专利。2007年我们组织中医护理专家编写了《中医药护理知识培训手册》,成为我省各级中医院护理人员中医药护理知识培训教材。2007年11月编写了《走进临床——医院实习指导》,进一步规范了实习生的临床管理。

1.6中医护理进社区活动逐步开展

近年来,国家已将“治未病”作为我国医疗政策新的发展战略,力争几年内建设成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指明了“以机构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目前福建省人民医院已有14家协作医院及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进行社区护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引入中医护理的理论和技术,开展中医康复进社区活动,针对糖尿病、水肿病、痔病等不同人群开展系列中医健康教育,推广中医护理操作,如穴位按摩、艾灸、耳穴埋豆、刮痧、中药熏洗、拔火罐、贴敷法、中药离子导入等常见中医护理操作,并以发展中医护理专科门诊为方向,为群众提供中医特色护理。建立痔病、消渴病、水肿病、静脉治疗、造口等专科护理门诊咨询,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拓展护理服务范围,深化护理服务内涵,提高中医护理学科在我国科学体系与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地位,切实做到把中医护理发展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为我省卫生保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 福建省中医护理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福建省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现状,福建省护理学会中医护理专业委员会结合我省实际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经专家咨询并予以修订后形成。对福建省二级乙等以上中医院进行了现状调查,主要内容为:医院基本情况、医务人员人口统计学资料、学历、职称、开展中医特色护理工作内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和应用及中医护理科研水平等,对参加2011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护理技能临床应用培训班”学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6份,回收问卷110份,回收率87.3%。调查结果显示:43%所在医院为三甲中医院,18%为三乙中医院,32%为二甲中医院,7%为二乙中医院;被调查者所占医院床位数划分情况:1500—2000张的占6%,1000—1500张的占18%,500—1000张的占31%,200—500张的占29%,200张以下的占18%。我省中医护理学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及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护理需求,中医护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职称层次偏低,高级护理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过少

调查结果表明,全省从事中医护理人员的职称情况(见表1),主任护师占全省中医护理人员的0.42%,副主任护师占2.09%,主管护师占17.15%,护师占38.64%,护士占41.70%。全省中医护理人员以初级技术职务为主要成份,整体专业技术职称层次偏低,高级护理技术职称人员比例过少。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学历以大中专为主,且具有专科以上护理学历的人才大多集中在二级以上医院,护理职称结构不合理,年轻护士居多,给医疗护理安全带来隐患。

2.2中医护理技术不能充分运用,辨证施护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见表2),在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方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的8项常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率均低于20%。适宜中医护理技术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易于接受等特点从而受到了临床患者的欢迎。但随着公民法制意识增强,临床医学分科细化,临床诊疗规范中严格限定护理人员的治疗行为应当“遵照医嘱”进行。根据问卷调查报告的结果,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开展困难的首要原因是由于医生未开具医嘱,所占的比例达34%。其次,中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思维不强等原因导致辨证施护开展困难的比例达25%(见表3)。加上许多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无法收费等原因导致目前临床中医护理技术不能充分应用,辨证施护开展存在一定困难。

2.3护理人员将中医知识运用于临床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据问卷调查报告结果(见表4),28%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将中医护理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仅有8%的中医院校毕业生能将所学的中医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临床。

2.4临床中医护理科研骨干较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临床中医护理研究内容、发展方向、研究方法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中医护理科研与国际先进护理科研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医护理教育起步晚,人员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科研实力薄弱,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较少。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报告,仅有9%的医院有科研经费,护理科研经费少、医院投入少,限制了护理科研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加之部分中医院临床护士缺乏科研意识等诸多原因,导致中医护理科研力量相对薄弱。

3 福建省中医护理学科发展对策与趋势

3.1以中医护理学科建设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促进中医护理发展

通过加强中医护理学科建设,在理论上确立中医护理学科特色,对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中医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独特的护理技能进行研究,丰富中医护理学的内涵。以点带面促进中医护理临床、科研、教学的快速发展。以学科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平台,加强人才培养,改变职称结构。提高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比例,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中医护理职称单列评审,扭转医护高级职称比例失调的现象,充分发挥高职称临床护士的传帮带作用,以此带动年轻护士的成长,提高我省中医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3.2提高临床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率,促进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

贯彻《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要求,设置中医护士规范培训课程,提高护士运用中医护理操作能力。各级中医院要注重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开创性的思考。不断发掘并创新中医护理技术。将穴位按摩、艾灸、拔火罐、穴位敷贴、耳穴压豆、中药熏洗、刮痧等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运用于各专科病护理中,在急危重疑难及慢性病病人中发挥中医特色操作优势。结合各专科特点,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医务人员开展中医适宜技术。

3.3充实中医护理服务内涵,提高辨证护理水平

指导护士将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临床中,将“辩病护理、辨症护理和辨证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护士运用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中突出中医特色,运用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理念,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指导,让患者掌握养生保健知识,配合治疗,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和,达到促进疾病康复、防止疾病发展和传变的目的。

3.4优化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促进中医护理队伍建设

中医护理学教育既要突出中医护理专业特点,又要把握以人为本、整体护理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中医理论与中医护理学理论及现代生物医学的知识,而且还要有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预防保健、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及护士在职教育、护理学继续教育等问题上深入广泛研究,力求建立最优化的以培养优秀中医护理人才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培养科研型临床护理人才,为临床造就高素质中医护理人才,以促进临床护理管理引进科研思路,促进中医护理队伍建设。

3.5深化中医护理研究领域,成立专门的科研团队

本学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要,经过不断优化和凝炼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着重研究具有中医护理特色的整体护理理念与方法、加强辨证施护研究。建立专门科研团队,规范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呼吁各级中医院设立护理科研专项经费,争取得到省科协等上级部门给予更强有力的扶持,以保障护理科研顺利进行。拓展以国家自然基金、省自然基金等科研申报为平台,拓宽中医护理临床研究的深度,将临床研究向实验室研究拓展,从量性研究向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混合设计发展。

作者:福建省护理学会

第3篇:福建中医药膳食疗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摘要]该文介绍了福建特色的中医药膳食疗,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中医药膳食疗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科普及研究开发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药膳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药膳食疗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福建省 药膳食疔 中医药学 科发展 展望

0 引言

中医药膳学是研究我国传统食养、食疗的理论和经验,并使其不断提高的一门医疗保健的应用科学。中医药膳食疗是中药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食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出发,以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保健、治疗疾病为目的,结合中国烹饪技艺,加工为色香味形兼备的各种形式的膳食,寓医药于食,在长期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从中药的角度来说,中医药膳食疗属于调节生理机能或养生保健的用药。中医药膳的主要功效应该界定在保健功效方面,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人体预防疾病发生或/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养生功效,属于中医“治未病”和康复保健的范畴。实践证明,若能合理使用,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延年益寿等,是有所裨益的。但是,不能无限夸大中医药膳食疗的作用,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应用,不能代替药物或其它疗法的常规诊疗。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变化、年龄结构的变化,目前全世界对传统医学重新认识,对中医药“维护健康”有很大的期待。近年来国内外掀起研究从天然植物、矿物和动物中开发保健药物、食品的热潮,挖掘福建特色的药膳食疗,总结所做的工作,提出存在问题,展望发展前景,明确努力方向,对发挥中医药膳食疗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福建药膳食疗特色

福建物产丰富,药膳食疗原料资源丰富。福建省中药材产区可分为闽西北中低山盆谷野生药材区,闽中中低山野生药材区,闽东北沿海丘陵盆地药材区,闽东南沿海平原家种、海洋药材区,闽南沿海南药、海洋药材区,闽西南中低山盆谷野生药材区。福建省共有药用资源2576种,其中药用植物2139种。药用动物418种、矿物药19种。福建省产的道地药材有龙眼肉、白花蛇舌草、青皮、狗脊、泽泻、南板蓝根、荔枝核、厚朴(凹叶厚朴)、穿心莲、绿衣枳壳、薏苡仁等。此外,莲子、乌梅、栀子、太子参、茯苓、青黛、麦冬等药材亦很著名。台湾、东南亚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已十分普遍,因而当地的植物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中医中药为基础的市场。

福建中医药膳食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福建的特色药膳食疗有如下几个方面:

1.1保生大帝“药签”广为流传

吴真人,名吴卒(音tao),字华基,号云冲,福建同安白礁人(今属龙海县),是北宋闽南一带著名的民间医药学家。吴卒一生行医济世,救人无数。被宋朝、明朝皇帝9次追封为“妙道真人”、“忠显侯”、“灵护侯”和“保生大帝”等。人们对吴卒的崇拜和信仰主要是源于其高明的医术。吴卒生前医术高明,尤其精通运用青草药及针灸疗法。吴真人药签中体现擅用药膳补虚扶正、调理脾胃等,在临床各科均有使用。

在慈济宫药签中常用药膳原料中常用药50余种,其中药食两用的有凤凰退(凤凰衣)、冬瓜、桂圆(龙眼肉)、海参、淮山药等,占近一半,大部分是廉价易得的原料。常用食物有猪瘦肉、小母鸡、羊肉、鸭肉、鸡肝、猪肺等。药签中的药膳方一般药味少,剂量轻,并注重安全使用药膳原料。吴真人药签中的药膳方,非一时一朝之方,乃综合历代医家的养生经验,大部分为行之有效的著名药膳。且药膳形式多样,有炖品、羹、茶剂等,用法讲究又容易操作,至今在闽台临床与生活中还被广泛使用。福建药膳食疗的习俗在今天的医疗保健中仍有其优势和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闽南、台湾等地至今非常流行,这与吴真人的影响、民间信仰密不可分。

在闽台两地,几百年来都有中秋节吃柚子的习惯,有些村庄,中秋之夜不仅吃“柚子果”、“柚子蜜饯”,还点上“柚子灯”,喝“柚子茶”,寓游子团圆之意。闽台民间多用此茶防治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诸症。同风共俗的台湾和闽南人既重传统中药又重食料选择,自古以来,台湾和闽南人常用“四神汤”当菜汤,“四神”指的是中药茯苓、淮山药、莲子和芡实。此汤味道鲜美,有健脾养胃,滋补健身之效,主治乏力体倦、心悸怔忡等症。人们经常用“四神”炖鸡、鸭、鸽或猪肚、猪小肠等。《台湾风物志》中记载:“台湾人很重视食补,有饮四神(臣)汤等俗。”在台湾嘉义,有个叫“益元堂”的中药店专门摆摊设点营售“四神汤”,连同药渣盛于碗中出售,顾客连汤带渣吃下,既益健康又解饥渴,被称为“养生妙品”。流传至今、久负盛名的老范志神曲、秋水轩百草神曲、紫华斋神曲、菊水轩茶饼、陈杏圃茶饼等也属于药膳茶剂。闽台饮茶都有配茶点的习惯,天福茗茶系列茶点许多就是属于药膳食疗。

1.2客家药膳保存古朴风格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药膳别具特色。客家先人经历几次大迁徙之后,承传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与当地畲、瑶等民族、部落的食文化相影响、相融合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客家药膳食疗文化。客家地区山多林密,中草药资源丰富,如苦斋(苦菜)、铁包金、香藤根、鸡骨草、鸭脚草、溪黄草、苎麻、鼠曲草、鱼腥草、紫苏、艾叶、葛根、血皮菜、夏枯草、汗头菜、山苍子根等,客家人常用草药和野菜制成各种佳肴。清明节家家户户做艾饭,白头翁饭,即用艾叶或白头翁和米捣碎做成棵。客家特色药膳杀了鸡鸭猪,喜欢以当归,党参,枸杞,红枣蒸吃,如陈皮鸭,玄参舌,天麻兔,杜仲腰,当归鞭,川贝脑均为著名药膳,甚至喜欢药膳治病,脚痛以草药煎猪脚,肚痛以猪肚煲胡椒,咳嗽以杏仁百合蒸猪肺,头晕食天麻蒸猪脑。客家药膳菜具有浓香、醇厚、鲜润的特点,略偏咸油,在使用香辣佐料上更为突出。至今各地客家人都有“食擂茶”的风俗习惯,客家擂茶,是居住于我国湘赣闽粤和台湾一带客家人最普通和隆重的待客礼节,是祖国茶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古朴见趣,以保健见效,闻名遐迩,蜚声中外。擂茶味道鲜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饥,且有预防疾病的功效,特别有乡土风味,为多数人所喜爱。此外,尚有擂茶粥,据考古发现,在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出土竹简上在“苦羹”的记载,这种“苦羹”就是用茶和米做成的茗粥,而这种苦粥亦即现今所称的“擂茶粥”。擂茶粥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预防中暑、滋阴祛湿、润肺化痰,健脾养胃、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等诸多功效,成为民间防病、疗疾、健体的保健饮食,广泛流传于民间。除擂茶药膳茶外,客家人还擅长将当地青草药与食物相配,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常作为药膳汤料的有溪黄草、山苍子根、鼠曲草、淮山、土茯苓、鱼腥草、鸡矢藤、六棱菊等。客家当地青草药用于药膳食用可以说是客家民间饮食的一大特色。如“生地土茯苓汤”、“香草小肠汤”、“败酱草排骨汤”、“巴戟天炖龙骨”等。永定采善堂万应茶起源于距今有200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由著名客家老中医卢曾雄依据30多年临床经验,对胃肠积热引起的腹痛、腹泻、痞满、便秘;中暑所致的发热、恶寒、呕吐、泄泻;饮酒过量所致的恶心闷乱及外出水土不服、晕车、晕船、伤风感冒诸多各证有较好的疗效。目前,采善堂开发了姜茶等多种药膳茶剂。客家药膳食疗原料中,茶籽油特别受重视,在客家地区的栽培和应用历史悠久,先民早就懂得利用种子榨取茶油,以供食用,或作为食品加工应用。客家药膳中茶籽油被认为具有润燥润肠、生发润发、清热解毒、清利头目、清湿热等作用,在客家产妇坐月子时,饮用茶油煮的鲫鱼汤催乳等。

1.3畲族药膳预防补益同重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龙岩、三明、闽南一带也有分布。1000多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包括畲族医药文化的灿烂的畲族文化,畲族民间医药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同时,受汉医药的影响,通过长期的交流、融化,逐步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医药。畲族民众历来重视食物的补益作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九药不如一补”的说法,注重食物的凉热属性而施补;提倡“以防为主”,强涮未病先防,益体健身。畲旅药膳大部分均以青草药配合肉类炖汤。例如蚕豆、仙鹤草、黄毛耳草煮鸡蛋防治过劳乏力,痧暑吐泻,上巳菜与猪小肠同煮防治皮肤瘙痒,野鸽子与肉桂同煮食用,防治小儿哮喘。毛大丁草研粉与糯米粉调成米糊防治小儿疳积。畲族民间防治风寒感冒,常用红菇、藿香、葱白、生姜、辣椒、红糖等煎水服用,在农忙季节,常用白牛胆、勾儿茶、黄花远志、盐肤木等具有滋补作用的草药炖兔子、鸡、鸭、猪脚等食用,既可增强体力,又可预防因繁重体力劳动所造成体质下降而引发的疾病。

1.4传统节日药膳凸显民俗

福建很多习俗事象都是围绕着春夏秋冬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展开,民间药膳也不例外。福州市中医院肖绍玮主任以四时节气为线索,对福建岁时民俗饮食,阐述其与中医药的密切关系,在预防保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春季养生应用具有平肝安神、健脾养阴之功的清肝饮;夏季养生应用“五花清暑茶、六仁汤”,作为保健茶和清热解暑的“防暑清凉茶”及佩香包、戴肚兜等;秋季养生应用清燥润肺茶与祛火散来清热润燥;冬季养生应用则宜温补,萌育元气,养精蓄锐。福建地处南方,雨水多、湿气重,民间药膳偏重于强身健体和祛风除湿;此外,民间药膳在妇女经期及胎前产后应用尤多。

城乡人民除重视一年一度的正月春节、二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之外,尤其喜欢“三个节日”:即中秋节(八月十五日)、重阳节(九月九日)、祭灶节(十二月二十四日)。常吃各种应时瓜果,诸如:龙眼、荔枝、枇杷、桔子、柑、柚子、余甘、橄榄、香蕉、杏子、柿以及各种瓜类。千百年来周而复始。积累经验,从中探索防病疗疾的方法。

节日中的饮食是特色菜的集中体现,如特色闽菜中包含许多中医药膳食疗精髓,闽莱始终把烹调和确保质鲜、味纯、滋补联系在一起,而汤最能体现菜的本味。闽菜重汤而考究,无汤不行,一汤十变,百汤百味,汤成为闽菜的精髓,所以福建药膳食疗多以汤见长。福州首席大菜佛跳墙主辅料中也加入桂皮、八角茴香、生姜。“龙凤功夫茶”,以蛇骨加水和生姜片、精盐上笼,炖至出味,制成蛇骨汤,再在紫砂茶壶中,置放鸡脯肉、蛇肉、人参叶、铁观音茶叶,浇入蛇骨汤,上笼蒸熟即可,此菜如同饮茶一般,味醇甘甜,滋补养颜。其他如“姬松茸炖水鸭”等都很有特色,连素菜“半月沉江”也以汤见长,其当归香气渗透于汤菜中。闽南地区冬至熟地煲羊肉、当归鸭等久盛不衰。

1.5民谚折射福建文化底蕴

民以食为本,安身之本必资于食,2000多年来福建生民积累了丰富的药膳食疗经验。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流传不衰的绝大部分是符合医理的真知灼见。它根植于民间沃土,世世代代父以传子,婆以授媳,故能生生不息,并将这些经验以谚语的形式概括流传。罗宝珍先生积多年努力,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谚语,显示药膳食疗的文化底蕴,可作养生指南。其内涵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关于防病治病。例如,“夏食绿豆汤,清热解毒赛神仙”(宁德),“夏天一块瓜,胜似白虎汤”(南安),“绿豆芝麻糕,常吃不长疮”(光泽),“嘴你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根葱”(南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尤溪),“上床水果,下床粥”。②食物性味不同,营养人体有异。如“葱补丹田麦补脾”(福州),“鸽子补气,萝卜破气”(将乐),“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清流),“要想皮肤好,米粥加红枣”(武夷山)。③总结了食物盛产季节采食进补的经验。例如,“正月二韭好食肉脯”(泉州),“三月芥菜赛灵丹”(南平),“菠菠菜,三月众人采”(福州),“十月萝卜赛人参”(宁德)。谚语揭示百姓喜闻乐见的既朴素又实惠的养生之道,既讲究药物的作用,又讲究食物的调养,符合中医药学的科学精神。

1.6药膳食疗古方沿用至今

《肘后备急方》记载,羊肾苁蓉羹,用于肺结核体虚症。《成方切用》记载,蟠桃果以芡实、莲子、枣肉、胡桃仁、熟地、猪腰制成,用于脾肾虚。《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桑葚膏加淮山、花粉、芡实,用于糖尿病。《本事方》记载,麻仁苏子粥用于肠燥便秘;《准绳方》记载,茶梅丸、绿茶、乌梅用于痢疾、咽痛。《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水晶桃,用胡桃仁,柿饼蒸透点心食之,适用于久咳肺虚。《顾松园医镜》记载,风髓汤,用牛髓、白蜜、杏仁、山药、胡桃仁,用于肾虚贫血。以上这些药膳食疗古方一直沿用至今。

2 福建药膳食疗学科的发展概况

2.1名中医在临床药膳食疗中的应用

2.1.1俞慎初教授重视药膳食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我省名老中医均十分重视药膳食疗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国家级名老中医俞慎初教授在临床上善于应用中药药膳,民间药膳,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治疗风寒湿痹症,常用七叶莲根、土金针头、南天竹根、鸡屎藤等炖瘦肉服用;治肝胆疾患,常用玉米须、糯稻根、薏以仁、板兰根、白毛藤等水煎代茶;治疗过敏性风疹块,应用徐长卿、地肤子、白鲜皮、京蝉蜕等炖肥肉,均有良效;治头痛,用石橄榄炖瘦肉等。脾虚久泻证,给予服用自拟的“四味健脾散”(山药、茯苓、芡实、扁豆各等量,研粉)每次一匙,加面粉三匙,白糖适量同炖。俞教授用药剂量、剂型多样化,如自制鼻炎茶(袋泡茶)治疗鼻炎。他积数十年应用药膳经验,采撷历代文献精华,编撰《保健药膳集萃》一书,分保健药膳、保健饮料、食疗粥谱、食疗面点、食疗良方、药物食物功用表、《纲目》食治七个方面,记有230余种,简便有效,一册在手,犹如医生在侧,可以随借以防治疾病。其中素食良方,尤具特色,举数例如下:①大枣健脾煎(大枣、山药、莲子、扁豆、白砂糖等,有健脾胃、养气血之功)②川椒煨梨(川椒、大雪梨、砂糖、面粉等)寒热并用,药性趋于平和,专攻寒热夹杂型咳喘。③橄榄萝卜煎(鲜橄榄、鲜萝卜)有清热生津、消积化疲之功。④五米什锦(玉米粉、红枣、核桃、炒芝麻、炒花生米、葡萄干等)有健脾补胃、养血安神之功。⑤荠菜蜜枣汤(荠菜、蜜枣)有降血压、抗肿瘤作用。

2.1.2盛国荣教授在茶的应用中融入养生学说

国家级名老中医盛国荣教授,在茶的应用方面独具一格;盛老对中国茶不但情有独钟,且推崇备至,称茶乃古今中外最佳保健饮料。盛老认为,就养生而言,喝茶应喝热茶、喝好茶;早晨空腹时少喝,夜里临睡前不喝;许多人把喝茶与进补对立起来,一进补就不敢喝茶。盛老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茶特别是绿茶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叶绿素和胡萝卜素,这些都是人体所需要的。“解补”一说并不科学。进补若与饮茶间隔两个小时,绝对相安无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该吸收的早就吸收了。上世纪70年代,他撰写的《茶叶与健康》一书就风行全国各地;80年代,他的《饮茶养生》一书由海内外的商务印书馆一版再版,于东南亚畅销不衰;90年代初,他为精品季刊《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首卷撰写了长篇宏论——《从现代医学看茶叶与保健的密切关系》,于医学科学的角度,全方位地总结了茶对人体的益处。耄耋之年的盛老,在世纪末年推出18万字的《茶与茶疗》,形成了他系统的饮茶养生学说。

2.1.3叶锦先教授在药膳食疗中引进辨体施膳

体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说明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不同体质常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中华医学会编制的《中医体质和判定》标准,中医将体质分为九类。叶锦先教授潜心研究体质数十年,经过医理和实践结合提出七种体质的主要特征、舌脉、宜忌食品及药膳食疗。举要如下:①阴虚型体质,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午后颧热等为主症,涮养以滋养阴液为法,宜用清补类药膳,用甘凉滋润,养阴生津之食品,如百合玉竹地黄汤、麦冬沙参粥、桑椹枸杞洒等。②阳虚型体质,以畏寒肢冷,倦怠乏力,面白自汗,少气懒肓为主症,调养以温阳益气为法,宜用味辛温热之食品,如参附茯苓粥、桂姜羊肉汤、桂附烧羊肉等。③气血虚型体质,以面色苍白,萎黄或口唇淡白、四肢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为主症,调养以气血双补为法,宜用味甘性温之品,如参芪糯米饭、桂圆葡萄汤、八宝蒸公鸡等。④痰湿型体质,以朐闷、痰多、肢重、声浊为主症,调养以燥湿化痰、健脾益胃为法,宜用味淡性温之品,如藿砂鲫鱼羹、莲子薏苡粥、藿蔻槟榔粒等。⑤瘀血型体质,以痛处固定、面色黧黑或口唇青紫、肌肤甲错或皮肤瘀斑为主症,宜昧辛甘,性温之品,如当归三七鸡、丹参桃仁粥、三七红糖饮等。⑥气郁型体质,以胸胁胀痛,心烦易怒,精神抑郁为主症,治宜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之法,不宜选用阻碍气机的食物和中药,如香蕉茉莉花、合欢枣仁粥、笋虾莲子汤等。⑦阳亢型体质,以头晕目眩、头痛且胀、烦躁易怒、颜面潮红为为症,调养滋阴平肝、凉润潜阳为法,食宜凉润之品,如天麻鱼头汤、芹菜平菇炒肉、钩藤菊花饮等。

2.2福州市中医院开展临床药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福州市中医院临床药膳近年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主要工作成就有:开展了福建省民间药膳调研、结合民俗节日推出地方节日药膳、进行临床药膳新品开发、将药膳推广到老年公寓,走了一条来自民间,应用到临床,再推广到社会的创新之路。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福州市中医院“全国优秀营养药膳食疗临床应用医院’'荣誉称号。

2.2.1专业人员形成临床药膳开发团队

福州市中医院领导、临床科室、药剂科、营养科相关人员紧密配合,形成宏大的药膳开发团队,进行药膳品种的开发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从后勤保障、医院鼓励措施、制度引导都略有优势,临床各科医生认真地将药膳食疗列入临床辅助治疗方法,在临床诊疗方案中规范编写辨证施膳,对开展临床药膳起到了积极引导、有效推进的重要作用;护理人员把药膳食疗列入中医护理工作范畴,认真做好药膳食疗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协助开展临床药膳食疗辅助治疗方法,参与药膳的科研工作,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提出建议与意见,以促进优化临床使用药膳的环节与流程。药剂科对药膳制作使用的药材质量严格把关,对药材品种是否可用于制作药膳、药膳产品的质量要求、保存等都有一定的研究,积极参与药膳制作流程与环节的优化创新;营养科同志积极探讨药膳烹饪技术,对已经形成的可定量、有定型、可批量生产的临床药膳品种(如糖尿病药膳馒头、胃炎馒头、八珍猪蹄等),配套了特殊设备。全院上下相关人员形成完整的药膳开发团队,保证了医院临床药膳工作有序进行。

2.2.2建立临床使用药膳通道

全体医务人员,针对本专业业务开发各类中药药膳。这些药膳方有的摘自古书经典,有的引用自民间的单方、验方,有的根据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有的通过参加各种药膳学术活动,受到他人学术思想的启发,开发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产品,临床药膳的开发重心放在适合调理慢性病药膳上。药膳开发的品种都经历了非常严谨的论证过程:构思立意——拟方反复试制——药膳反复品鉴——反复征求病人意见——医务人员反复讨论——反复改进处方一直至确定处方和工艺,待工艺流程稳定,药膳质量有保证后,建立临床使用药膳通道,把药膳投入临床使用,用于预防疾病、摄生自养、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功能、抗衰益寿、治慢性病等。阶段性总结后编写可行性的工艺流程,确定临床使用药膳通道,并定期优化。

2.2.3“药膳食疗”列入省级重点建设专项

以黄秋云主任中药师为学科带头人的“药膳食疗”,2011年已被福建省卫生厅立项为省级重点建设专项,这将预示着福州市中医院通过专项建设,临床应用药膳工作将为其它中医院提供示范作用。临床各科常见病的诊疗常规中,药膳已成为很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医院健康教育资料中,药膳食疗占有很重要的篇幅。通过不懈努力,福州市中医院临床科室使用药膳覆盖率达50%以上,有多个药膳常用协定处方。目前,福州市各县级中医院都希望能共享药膳技术,以减少人力物力上的重复投资。

2.2.4药膳产品支撑医院临床科研

福州市中医院近年来承担的市(厅)级以上药膳科研课题有5项,2006年承担的《中医辨证施膳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课题编号Wzy0617)课题中,给糖尿病患者提供的药膳品种十分丰富,既有地方特色的食疗佳品,又有大众化的蔬菜茶饮,主副食兼备;2009年承担的《主食药膳(糖尿病药膳馒头)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2009-S-94);2010年承担的《胃炎药膳馒头辅助治疗脾胃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课题编号WZY0905):2010年承担的《养生保健药膳在福州市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研究》(课题编号2010-S-83),把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弘扬尊老爱老传统民族美德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的优势,把养生保健药膳在老年公寓这个弱势群体中加以推广应用;2011年承担的《八珍药膳在骨折康复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1-S-70-2)把流传于福州民间、曾被广泛应用于骨伤科内伤疾病后期调养的药膳,应用到临床。对人体遭受外部损伤导致内部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紊乱的内伤者,出现患者神疲乏力,精神倦怠,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气少懒言,形体消瘦,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症状的,采用八珍猪脚药膳内服每每取得良好疗效。

2.3药膳有关的学会和协会及其工作概况

2.3.1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药药膳分会

2009年,福建中医药学会中药药膳分会成立大会暨中药药膳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培训班在福州东方大酒店召开,福建省卫生厅阮诗玮副厅长、时任省卫生厅中医处林秀明处长等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成立大会,黄秋云当选为学会主任。2010年,福建省药膳学术年会侧重地方特色药膳的研讨,并成立了龙岩市中医药学会中药药膳分会;2011年,福建同春药业、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举办以“普及中医养生,推广药膳保健”为主题的药膳研讨会与膏方制作培训班;2012年,福建省药膳学术年会将在武夷山召开,并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全国药膳高级研讨班。从2009年以来,福建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举办了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学术研讨班5次,每期都有会议药膳论文专集,现已编印5本,每次学术会议,都不失时机地把药膳提供到餐桌品鉴,据统计提供品鉴的药膳有81种,得到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同时通过品鉴,收到许多做好药膳工作的建议与意见,使药膳工作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会员做了大量民间药膳调研工作,收集了很多民间药膳调研方,其中已整理35个膳例编入《左海药膳探骊》书稿中。

2.3.2福建药膳研究会

福建药膳研究会为福建省非营利社会团体,集学术性、专业性及联合性于一体,主要由我省各市、县老科协会员等有志于药膳事业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叶锦先当选为会长,近10余年来,会长常在电台、电视台讲演药膳知识,1986年率团赴上海为全国中医院高级营养师研究班讲授“药膳食疗”,曾到天津、广西、成都、山东中医学院讲授药膳。举办了十一届榕城药膳品尝会,“保健药膳火锅’科教研究会、工会活动等药膳品尝会。近年来,本研究会为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今后还计划建立“临床研究基地”、“理论文献研究所”、“中草药研究基地”等。为了使这项工作在有关县市进一步开展,拟在三明、厦门、宁德、南平、屏南、古田等地成立药膳分会,从组织上加以发展,在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与兄弟省市药膳研究会开展各种药膳学术活动。

2.4教学和科普工作

2.4.1药膳食疗列入教学内容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建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林源东教授就开设《中医食疗学》课程,药学系的美容培训班开设《美容药膳学》等课程。目前福建中医药大学每学期均开设《中医药膳学》公共选修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护理学专业、海外教育学院部分专业为指定选修课,主讲教授华碧春、邱颂平等具备中医中药理论知识,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各种药膳制作的视频,组织学生亲自烹饪家庭药膳,带领学生到百亩时珍园、中药标本馆认识中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受到学生的欢迎,为普及药膳食疗知识,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每年举办药膳大赛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活动。福建省老年大学自2002年始开设中医食疗与保健班,聘请华碧春、丁春、陈小峰等主讲,编写了《中老年中医药膳食疗与养生保健》讲义;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导师黄秋云从2009年开始将药膳食疗列入师承教学和硕士生教学内容。福州市中医院把临床药膳食疗列入学生的实习和见习带教内容。

2.4.2药膳食疗科普工作形式多样

多年来,福州市中医院专家团队在福州市各级老体协举办药膳健康大讲堂活动,到福州市14家老年公寓开展四季药膳养生讲座,在历年的科技周等科普活动中都积极宣传药膳,福州市中医院编印《药膳食疗科普宣传册》和《老年公寓养生药膳手册》,免费发放给百姓,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授予福州市中医院“药膳学术活动的先进会员单位”荣誉称号。近3年来,福州市老年大学亦开办中医食疗与保健班。听众总数达2000余人,深受老年学员的欢迎,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福建药膳研究会会长叶锦先在福建中医学院第一届至第四届成人营养师学习班授课,并开展食疗教学和药膳品尝会多次,编著系列药膳食疗科普书藉10本,在福建电视台、教育台、福州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等定期开设讲座,宣传中医药膳食疗。曾受邀在福建电视台体育频道健康路8号介绍“药膳与体质”,在《福州晚报》撰写每周一膳;在《福建日报》每周文摘健康版介绍“药膳与体质”八种类型的药膳。华碧春教授曾受邀到福建海关、工商银行、教育厅、福建省农业厅、福州市烟草专卖局等老干科、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南平支行等讲授中医食疗与保健,受上杭县妇联、县工商联邀请作“常见病中医药膳食疗与保健”女性健康知识讲座。曾受邀在《每周文摘》撰写“春节常见疾病的饮食调理”;在《海峡导报》上开辟“哗教授谈中医食疗(药膳)与保健”系列专栏等。

2.5学术交流工作

2.5.1学术交流活动内容多,范围广

华碧春教授2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2007年~2008年应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邀请,以访问研究学者身份参与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与余仁生药业公司的有关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项目,出版《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副主编);目前主要从事中药的不良反应、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补肾中药防治中老年疾病、中医药膳食疗与康复保健、畲族青草药和民间中草药整理等研究,华碧春先后主编或参编中医药学学术专著、教材、辅导材料等10余部,编著的《中医入门丛书》(编著《诊断》、《力药》)获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奖一等奖,《袖珍中草药彩色图谱》被评为1999年华东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被新闻出版署出版发行管理局、图书出版管理局、中国出版发行协会评为“1999年农村读者欢迎的图书”。此外还担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二十一世纪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第一版《中医药膳学》编委等,尚著有《家庭进补指南》、《防癌与保健》(新加坡出版);承担或参与“闽东畲族青草药和福建民间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福州市鲜草药的推广应用研究”、“厦门市鲜草药的推广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中西医抗衰老研究的哲学思考、补肾方药延缓免疫衰老的探讨、闽东畲族青草药的现状及研究思路、中医药膳的安全与合理应用等。华碧春教授于2009年参加了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北京);在2010年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分会学术研讨会(上海)上,作了《药膳保健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安全与合理应用的若干问题》大会主题发言;201 1年参加了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会议暨学术研讨会(长沙);201 1年参加了全国第三届中医膏方交流会暨膏方标准研究及人才培训高级研讨会(上海);2009年参加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成立大会(福州),并作大会发言《中医药膳的安全与合理应用》;2010年参加福建省药膳学术年会暨地方特色药膳研讨会(龙岩),并就《客家药膳特点的形成与研究开发思路》作大会主题发言;201 1年参加福建省药膳学术年会暨膏方制作培训研讨会,并作《代谢综合征的个体化药膳实施思路》大会发言;2009年参加第四屑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保生慈济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讨会,并作《慈济宫药签中的保健药膳研究与开发探讨》大会发言。此外,华碧春还担任国际药膳食疗保健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编委;参与福建连江玉华山绿色食品福建黄兔药膳指导、福建大科集团药膳开发顾问、回春医馆药膳和膏方开发顾问等。肖诏玮和黄秋云参与主编的著作《百病中医简易疗法(科普著作)》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科普著作三等奖”。

2.5.2研发药膳品种围绕符合百姓需求

黄秋云主任中药师作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致力于福州市鲜草药的推广应用,主持开展了科研课题《福州市鲜草药的推广应用》,结合开展畲族青草药和民间中草药的调研,在福州市中医院研制的鲜草药药膳品种有30余种,如鲜铁皮石斛粥、新鲜石斛人参茶、鲜灵芝饮、复方新鲜鱼腥草饮剂、苦瓜羹、玉竹木瓜饮、薄荷排骨、鲜芹菜汁、马齿苋饺子、凉拌鲜草药等。黄秋云十分注重中医药的推广应用,主张坚持在医院病房推广中药药膳,由各专科结合本科疾病特点做成膳食模板,临床医师辨证施膳,食堂定时供应。如糖尿病专科推出的“花粉生地粥、麦门冬粥、枸杞百合粥、苦瓜瘦肉粥”等,如肛肠科的杠板归大肠汤、呼吸科的新鲜鱼腥草饮剂、鲜灵芝饮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新鲜铁皮石斛茶用于提高免疫力和肿瘤术后化疗辅助治疗等。福州市中医院在黄秋云主任中药师带领下,非常注重挖掘传统中医药特色,并结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开发符合百姓需求的中医药特色产品应用到临床中。该院在主食药膳的开发制作、新鲜青草药和新鲜菌类药的应用及部分药用植物的种植加工与应用、个体化用药的特殊加工炮制、膏方的制作及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临床各科专家开发的中药药膳品种有糖尿病药膳馒头、胃炎药膳馒头、灵芝面以及多种鲜草药药膳。糖尿病药膳馒头、胃炎药膳馒头以及灵芝面都是黄秋云同志在传统药膳包点的启发之下,根据不同中药的特性将中药分别加工,与馒头、面条制作工艺相结合开发而成的。

2.5.3中药药膳被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黄秋云主任多年来认真调研民间药膳,把民间药膳资料加以整理、积极推广。2011年通过申报,八珍药膳被确认列入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编号为IX-4)。该项目传承的特点是用中医理论分析八珍药膳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目前八珍系列药膳传承研究产品有8个,有的已列入福州市中医院临床诊疗常规,有的经福州市科委立项的科研课题,有的在临床疗效观察中;有的在实验室研究中;有的在制作技术研究中。2012年,福州市确认黄秋云同志为福州八珍药膳项目传承人。

2.5.4药膳食疗的其它学术和科研活动

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陈小峰主任在肿瘤患者进行药膳食疗辅助治疗,在新加坡出版的《防癌与保健》。陈小峰、华碧春与福建省体工队科研所陈峰研究员等合作开展运动员药膳食疗研究等,取得良好效果。华碧春、邱颂平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附属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院健康体检中心门诊兼设食疗(药膳)咨询指导,侧重慢性疲劳综合征、肿瘤、各种慢性病的食疗(药膳)调养等。福建中医药大学林玉珍2003年受邀到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术交流,华碧春2007年应邀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作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学者,2012年应邀到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讲学及学术交流;邱颂平2009年到台湾讲学。叶锦先教授现任中国药膳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药膳研究会会长,80年代初,率先在福建中医学院成立了“中医食养学研究室”。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深入民间收集、研究药膳食疗方,用草药虾须藤治疗感冒项目获得了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多年来编著多部药膳食疗专著,著有《实用食物疗法》、《禽畜类药膳》、《肥胖症保健药膳》、《肥胖症家常食谱》、《性保健家庭药膳》、《药膳研究与营养教学》、《肾病患者宜吃的食物》、《失眠患者宜吃的食物》、《胃肠病患者宜吃的食物》、《性功能障碍患者宜吃的食物》等;叶锦先曾率团赴济南,出席全国药膳美食节,推出的药膳及他个人获得大会“金壶奖”、其著作获“特别奖”。退休后,组织福建药膳研究会主要成员经常赴省外参加药膳会议。

2.5.5畲药药膳调研活动取得成效

宋纬文主任药师,于上世纪60~80年代在三明市医科所工作期间,深入民间,调研三明客家和畲族中草药,收集民间青草药膳资料,著有《三明畲族医药》一书。经常在省、市、县举办的会议和培训班中介绍推广民间野菜和药膳,并在三明万家药业公司开发推广“益元药膳”系列,尤其是开发了优质道地药材黄精药膳系列,《藤茶的开发与应用》等科研课题获三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了《三明畲族民间医药调查》科研课题工作,并主编了《三明畲族民间医药》,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项目获三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编著的《山菜佳药》、《三明畲药》即将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

3 药膳食疗在亚健康保健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3.1华碧春与叶锦先等教授潜心研究药膳防治亚健康状态

华碧春与叶锦先等教授潜心研究药膳防治亚健康状态达30多年,成就斐然。他们认为,慢性持久、反复发作的脑和体力疲劳为主要特征症候群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提出“康复延缓衰老或防治亚健康必须药膳,养生当论食补;食疗必以道,非道不食疗。”针对该状态余正气亏虚,故要扶助正气。其养生有以下特色:①扶正固本是防治亚健康状态的举措,药膳选用食物如羊、牛、鸡、鸭、兔、甲鱼、虾、蛋类、豆类等;中药玄参、黄芪、冬虫夏草、山茱萸、巴戟天、杜仲、何首乌、枸杞、狗脊等。②气正味顺为特色,乃防治亚健康状态所设。药膳宜五味来补益五脏之阴精,但过则伤正,反伤其阴,气顺有补,逆其则泻。③素食药膳为特色,能避免亚健康状态的发生,不宜多用“大鱼大肉”的高脂肪、高胆固醇含量的药膳食疗以免招致血管硬化、脂肪肝、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致病因素。④药膳粥的特色适宜亚健康者的应用,因为粥有生津健胃、利膈益脾、推陈出新、补精充形之功,故能康复健身,益寿延年,为益气健脾的黄芪人参粥、滋阴生津的生地黄粥、补肾清肝的枸杞菊花粥、清肝降压的芹菜粥、补肾固精的金樱子粥、益肾抗衰老的何首乌粥。⑤调养脾胃的特点,脾为后天之本,健脾亦有利于其他脏腑功能的相继恢复,如山药饭、白术枣泥糕、参枣薏苡汤、茯苓栗子饼、八宝粥等。⑥选用活血祛瘀的中药,诸如当归尾、红花、桃仁、牛膝、三七、茜草、川芎、丹参、赤芍等,可谓独出心裁。

3.2以科研的思路把药膳食疗应用到防治慢性病中

通过科学研究,把药膳食疗应用到防治慢性病中。福州市中医院的《主食药膳(糖尿病药膳馒头)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2009-S-94)课题于2009年由福州市科委立项,针对糖尿病患者可食用的主食较少,有些主食(如粥)的血糖生成指数较高,有些主食中还可能存在不利于控制血糖的添加剂。而糖尿病药膳馒头给糖尿病患者提供主食的同时,加入了具有辅助治疗糖尿病作用的中药。解决了糖尿病患者用餐定量和餐后2h血糖(PG2h)控制的问题。糖尿病馒头适用于各类糖尿病患者,特别是针对糖尿病初发期效果更佳。福州市中医院从2006年就开始进行《中医辨证施膳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Wzy0617,课题于2006年由福建省卫生厅立项),该课题的创新点在于:针对糖尿病患者享有丰富食谱的渴望,在该课题中给糖尿病患者提供的药膳品种十分丰富,既有地方特色的食疗佳品,又有大众化的蔬菜茶饮,主副食兼备;既是营养丰富、色味俱佳的美味食品,又是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中药方剂,兼营养和治疗于一体,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较好地探索了具有中医特色、口感较好、味道鲜美、有效的、个性化的糖尿病饮食辅助治疗新途径。

3.3对传统节假日药膳饮食进行健康意识引导

福建很多习俗事象都是围绕着春夏秋冬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展开,民间药膳也不例外。2004年以来,福州市中医院以四时节气为线索,对福建岁时民俗饮食与中医药的关系进行宣传,在预防保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2012年,福州市中医院在互联网开设了二十四节气药膳养生宣传栏目,指导市民结合节气合理药膳养生,介绍的第一道节气养生药膳就是:春季养生的清肝饮。每逢民俗节日,福州市中医院就开展大量的健康教育,其中结合百姓节日餐桌健康带来的问题,给予药膳指导,帮助百姓健康过节,如:针对春节期间容易出现暴饮暴食损伤肠胃、多食油炸煎炸食品导致上火便秘等情况,推出系列中药协定调配方,有和胃降火茶、火锅调味品、卤味包、清煮活虾料等,供百姓选购;过端午节,引导百姓用黄芪水浸泡杂粮包粽子,用荷叶水煮粽子,既保持了粽子风味,又可减少因吃粽子引起的胃肠消化不良;针对端午节气候特点,给社区百姓送发放端午安康茶;中秋节指导不同体质的人选用不同口味的月饼,并推出“中秋清热消食饮”、绞股蓝菊花茶等,消脂解腻排毒。通过药膳食疗中医文化的传播,指导百姓既顺应时序节令变化及气候物候变化,又保持了民间自然形成的饮食风俗习惯,还提高了应用中医药知识及其有效防治手段,以阻断时令邪气的侵入,意在祝愿百姓健康、快乐、祥和地过好每一个节日。

3.4把药膳食疗与老年人养生保健相结合

《养生保健药膳在福州市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研究》(课题编号2010-S-83)于2010年由福州市科委立项,该诉题把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弘扬尊老爱老传统民族美德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有面的优势,把养生保健药膳在老年公寓中加以推广应用,以适应老年公寓的实际需求。还根据流行病学的特征,及时选择符合老年人特点的药膳,在膳食中增加特定的药膳,以提高老年人的抗传染能力,从而降低老年公寓中流行病的传播。同时挑选性味比较平和的药物作为药膳原料,向老年公寓推广符合大众化、季节性、易操作的药膳,如枸杞面、桑葚面,薏米粥、绿豆粥、八珍药膳等。

3.5药膳食疗受到女性朋友的青味

女性朋友因为都要经历经期、孕期、产后和哺乳期,这些时期的女性失血和消耗营养较多,因此女性朋友更应该养血、补血,为美容打好基础。药膳食疗在养颜美容保健方面效果比较确切,有的是通过养肝润肺,达到养颜美容的目的,如枸杞金线莲沙参茶;有的是通过调理体质,如菊芷枣果八珍鸡,气血双补,达到润肤消斑;有的是通过去湿排毒,如经常饮用薏米蜜可养颜排毒,美白皮肤;有的是通过辅助治疗疾病,如养颜美容膏疏肝滋肾而祛斑养颜;有的是通过润肺滋肾来润肤养颜,如雪蛤枸杞木瓜盅;还有许多种花供女性用于熬粥、泡茶、煮汤等,起到以花养容的作用。更年期女性,更需要用中药调理更年期综合症,如用鹿茸黄豆海带汤防治更年期骨质疏松症;用杜仲羊骨汤补肾阳;用补肾健骨膏(鹿角胶、黄豆、核桃、芝麻)补肾健骨等,以保持更年期女性风采。

3.6药膳食疗在儿童保健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药膳属“绿色医药”的范畴,作用人体靶点多,对人体机能有综合调理作用。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病理特点为: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如今,抗生素在小儿的治疗上毒副作用及耐药性已凸显,因此,给小儿用药膳食疗,常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福州市中医院用“葱白香菇奶”(葱白、香菇、辛夷花、母乳或牛奶)治疗新生儿、婴儿风寒感冒;体质虚弱的小儿用“黄芪大枣粥”(黄芪、大枣、粳米)调理;用绿豆萝卜汤(白萝卜、橄榄、绿豆)治疗小儿胃火炽盛型急性扁桃体炎;用“橄榄枇杷饮”(鲜橄榄、枇杷、冰糖)调理小儿风热咳嗽;用四白糕(山药、茯苓、芡实、莲子、粳米、白糖)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以上药膳食疗具有味清不苦、食用简单易行等特征。由此看来,我们只要用心针对儿童特定人群,挑选亦食亦药的食材,临床应用于儿科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积滞、腹泻等,不但副作用小、简便,而且小儿依从性高。

3.7医院药膳食疗产品上餐桌

《胃炎药膳馒头辅助治疗脾胃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课题编号WZY0905)于2010年由福建省卫生厅立项。胃炎药膳馒头由于口感好,食用简便易行,成为早餐工程中的一个产品,胃炎药膳馒头运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辅助治疗,选择了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药物,以期药食同源,并对其药物剂量组成、制作工艺等问题进行反复的探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制作工艺。由于药材选择药食同源及其稳定的制作工艺,为将来批量市场开发打下较好的基础,有广阔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八珍药膳在骨折康复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1-S-72-3)于201 1年由福州市科委立项,应用于临床骨伤科,现正在临床观察研究实施过程中,但八珍系列药膳更多的是上了餐桌,也成为餐厅酒桌上一道平补药膳。近年来,有的药膳已经逐渐被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接受,如福州市中医院从2004年以来,以五种花作为“五花茶”的基本方,开发出来的系列养生茶,沿用至今;由黄秋云同志研发的“灵芝面”在永安、厦门、北京等地成为了酒店餐桌的特色养生菜肴。

4 药膳食疗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4.1行业缺乏规范标准

目前国家对药膳食疗尚无明确的监督管理部门,至今尚未制定出针对药膳食疗的管理政策与法规,存在药膳监管空洞。从事药膳行业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对药膳食疗的原材料、烹饪工艺和产品配方及适应症均无客观标准与规范,导致药膳产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保障。

4.2药膳相关的科研与开发力度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

近些年来,虽然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日益重视,对药膳保健食品的投入比以前增多,但是相对于医药的其他分支学科及药膳食疗学科来说,投入尚显不足,国内药膳食疗基础研究虽有进步,但仍然发展缓慢,目前的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鲜见原始创新性成果。

4.3基础研究薄弱

药膳食疗药效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等基础研究工作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民间药膳,缺乏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没有形成规范的理论系统;制作、配方和剂量不规范;消费者对民间青草药的药性了解不够清楚,部分民间药膳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隐患。药膳食疗缺乏科学引导,配膳没有遵循中医药配伍规律,亦尚未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膳、辨病施膳、因人因时因地施膳;某些企业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或过度夸大其作用;药膳制作食用不当,有的甚至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5 福建省药膳食疗学科的发展方向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中医预防保健相关的“治未病”服务试点单位由“十五”期间的0家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03家,《规划》还明确,到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预计超5500亿元,保证年均12%的增长,未来将通过加大投入和建立完善中医药投入保障机制,打造一批知名中药企业。“十二五”时期,中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随着健康观念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治未病”健康保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国际社会、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中医药,为中医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规划》还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中医药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和国际中医药发展,相互促进,实现共赢。在此背景下,福建省药膳食疗未来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

5.1政府制定政策法规,加强药膳行业开发和监管

药膳食疗行业是我国独具优势和特色的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是关系百姓治未病、养生保健的重要事业。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中两医药专家制定行业标准,从药膳原料、品种产地、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到药材品质、合理配方、烹饪工艺、辨证施膳等项目,进行逐一规范,以确保药膳食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提高药膳食疗从业人员素质,凡从业人员必先经过三个月以上辩证施膳培训、考试合格,发给证书,持证上岗。食品卫生管理人员应不定期检查药膳原料质量、配方是否合格、是否执行辨证施膳;严防伪劣霉变原料渗入药膳食疗。鼓励科技人员发掘整理研究老中医、老草医、民族医行等有效、独特的药膳经验,加以提高,以便推广应用。对于药膳原料出现一物多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应及时作生物学甄别与鉴定,澄清学名和地方名;未经批准入膳的药材,不得任意加入药膳。食品卫生部门必须统一编印发行图文并茂的《药膳食疗规范准则》,内容包含政策、法规及入膳药材,辨证配方、烹饪方法、适应症、禁忌症等,让从业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2药膳食疗的产业开发,促使荮膳产品成品化

民间药膳食疗运用多以家庭自制自食,或者药膳餐厅现吃现做的加工消费方式为主。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快,产、学、研结合,以科研项目形式,使用优质原料,研制标准化的安全、方便、经济的成品或半成品的药膳食疗食品,进入社区。

要做大做强中医药膳事业,实现产业化。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减少污染,增加品种,扩大规模,使我国药膳事业从狭小的天地中解放出来。在这种趋势下,人们饮茶已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解渴消遣”,而更多的是全方位从茶叶中获取有益成分,以达到防病健身的目的。如保健型擂茶,即在原料使用上选用具有保健作用的原料来代替茶叶,按照擂茶的制作方法,制作出多样化的具有明显保健作用的擂茶,如药食型擂茶、营养型擂茶、治疗型擂茶等。

5.3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高等院校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可挑选中药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营养学专业、中医临床专业学生进行有目的定向的硕士或博士培养。并加强药膳食疗从业人才的培训,联系有关权威机构定时定期举办药膳师、营养师培训班,提高专业人员理论与烹饪技术水平,由授予学位单位发给相应职称证书,广开就业门路。药膳学会和学会及相关人才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5.4结合福建地方产品,开发特色药膳产品

福建有许多地方特产,都是药膳产品开发的好材料,有的已收到专家高度重视,开发成产品的思路已经构成,有的已在临床常见病中予以应用,有的已向百姓进行健康教育,如在《左海药膳探骊》书中,用薏苡仁和莲子的药膳就有几十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浦城薏苡仁和建宁莲子的商机;在药膳烹饪中经常用到各种肉类,可以与“槐猪肉”等营销宣传结合起来;菌菇类是天然食疗好食品,要对古田生产的菌菇进行医疗价值观评估,闽清的橄榄、永泰的梅李、各地的金线莲、三明的黄精等可以通过健康附加值予以经营。现在很需要行政领导、专家力量、企业工厂、营养师、厨艺师、营销队伍等组拼成宏大的药腊开发团队,进行药膳品种的开发工作。对论证后药膳开发品种进行反复试制、品鉴,制定药膳烹调的流程,待工艺流程稳定,药膳质量有保证后,开发出固定的养生保健药膳产品,建立使用药膳通道,做大药膳产业的同时,提高福建地方特产的知名度,把民俗与养生文化有机结合,让百姓在餐桌上强化中医保健理念,促进百姓健康饮食简便化。

5.5不断研究探讨烹饪技艺,药膳力求色艳、味香、形美

药膳是“月善”,通过“食”,使人“元气盛”、“脉络通”,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注重“养生、保健、调理”的功效,男女老少皆宜,具有药力少而显药味的科学饮食。古代的宫廷御膳,以及大臣、富豪宅邸中使用的药膳,我们既要用中医药理论予以分析、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把具有临床辅助治疗效果的药膳、适合众多百姓的药膳开发出来,还要根据气候特点、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力求把药膳做得色艳、味香、形美,探索适合大众口味的保健药膳。因此,一是要对烹饪工艺多钻研,煎煮炒煲炖适当选择,文武火候经常调整,刀工掌握要恰到好处,先下后入安排得当;二是选好开发的品种,如多选择平补药膳,就是选用不热不寒、性质平和、既能补阳又能补阴的药材和食材,如蜂蜜、粮食类、水果、蔬菜,部分禽、蛋、肉、乳类等,进行烹调药膳,对于健康人,阴虚、阳虚人群,都可适当食用;三是巧用颜色鲜艳的药材和食材,如山药、枸杞子、红枣、虫草花、水果、蔬菜,花类等,让烹调出来的药膳颜色鲜艳,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四是注意药材和食材性味搭配,保证口感。

6 结语

中医药膳食疗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素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之说,药膳既是营养丰富、色味俱佳的美味食品,又是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中药方剂,兼营养和治疗于一体,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传统疗法之一。福建省地处海峡西岸,《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和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福建省药膳食疗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福建与东南亚、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发掘闽台民加药膳,有利于构建闽台中医药市场集散地,打造药膳养生文化旅游基地。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为中医药膳食疗走向世界,为药膳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药膳在古代先是从民间流传,接着被帝工与贵族认可,并长期享用,但这更是我国传统医学之下的一门技艺,应使之传承、发扬,要把养生保健药膳文化,经过我们这代人的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走进千家万户,为百姓健康增添可食药膳菜谱,让人民在品味美味佳肴中享受健康,这是药膳食疗专科发展研究的方向,要让药膳不但适用于临床,也适用于洒店、餐厅、宴会餐饮、家庭聚餐或平时改善伙食之用。

作者:福建省中医药学会

第4篇:中医中医见习报告

中医院见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2.11.3 实习医院:青海省中医院 实习科室:妇科

实习内容:到住院部看病历并学习。

病人基本信息:姓名:德吉 性别:女 年龄:36 发病节气:寒露 主诉:少腹坠胀6月,加重8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2年4月无名原因感少腹坠胀痛,连及腰骶部,伴带下量多,色黄,有味,未予以重视,自服“妇炎康胶囊”,“诺佛沙星”等症状缓解,未给予系统治疗,末次月经2012年10月10日,患者腹痛加重,呈坠胀感,连及腰骶部,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患者前往“兰州军区总医院”就诊,诊为“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肌瘤”,静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1天,症状缓解,为求系统治疗,患者于今日来我院就诊,经门诊检查后以“妇人腹痛”“癥瘕”收住入院。入院症见:少腹坠胀痛连及腰骶,伴带下量多,色黄,有味,纳食及眠可,二便如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乙肝,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史,2002年行“剖宫产”,无输血史,有“青霉素”过敏史,预防接种疫苗未详。

个人史:出生与青海,否认疫区居住史,有牛羊犬密切接触史,无烟酒嗜好。

婚育史:25岁结婚,孕1产1,剖宫产,配偶体健。

月经史:14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24~28天,经期5~7天,末次月经2012.10.10经量中等,色鲜红,有少量暗红色,血块,有痛经史。 家庭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肿瘤病史。

子宫:中后位,常大,质中等,活动差,宫体压痛(++)、 附件:左侧增厚,压痛(+++),右侧增厚不明显(++)

辅助检查:b超;子宫肌瘤,左侧卵巢囊肿,赘生物与非赘生物性待鉴别,右侧附件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阴道分泌物 检查:清洁度3级, 白细胞(+++)个/hp,杆菌(+),球菌(+)

诊断结果:入院诊断(中医):妇人腹痛 气虚血瘀

癥瘕 气虚血瘀

入院诊断(西医):盆腔炎性疾病

宫颈赘生物

子宫肌瘤

初步治疗:(1)调护计划:清淡饮食,保持外阴清洁,调情志,注意休息(2)完善相关检查(3)中药口服一日两次(4)中药灌肠一日一次(5)中药离子导入一日一次(6)抗感染对症治疗(7)择期行宫颈赘生物摘除术。

中药处方:黄芪30.0 党参16.0 白术13.0 升麻6.0 生蒲黄10.0 五灵脂10.0 莪术10.0 香附6.0 川芎10.0 当归10.0 丹参20.0 细辛6.0 益母草30.0

白芷16.0

马齿苋16.0

炙甘草6.0 每日一剂水煎服 见习心得:本次到中医院见习主要内容为看病历,带教老师指导一些常见妇科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主要论及“异位妊娠”,以提问的方式将疾病的症状、体征、检查、分析、诊断结果、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展现出来。在讲到病历是交代了一些病历的书写步骤,包括(1)病史的采集:基本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婚育史、个人史、月经史、子宫附件。(2)检查包含: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b超、x线、ct等检查。(3)诊断及鉴别诊断(4)诊治方案。总之通过本次见习收获不少知识。篇二:实习报告—省中医附一

实习报告

姓名: 刘敏

班级:06级中西二班

实习时间:2010年5月━2011年5月 实习地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外科、专科、急诊、药房、放射科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的过程就是我成长和收获的过程。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日臻完善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要求的不断提高,临床医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对医学人员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根据学校的要求,我选择了省中医附一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我希望通过这次实习熟悉医院基本操作程序及各科临床操作技能。实习是我们这些即将跨出学校的学生学以致用的最佳时期,在这一年的实习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结合不同科室的实习,体会也不尽相同,最深刻的莫过于内科的病历书写规范以及外科的操作流程和实践技能学习。

首先是内科。神经内科病房是我此次实习的第一站,也是几个内科科室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站。作为大内科之一,它的病历书写要求非常规范,这是我们走上临床所应学的首要基本技能,不会写好病历的医生不会是一个好医生。由于神内科的病人基本是老年人,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说话的方式以及临床技能操作的轻重程度,因为老年

人的耐受程度和年轻人是不一样的,而脑血管病的特殊性使得部分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性格比较急躁易怒,因此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取得病人信任的第一关。而第二关就在于临床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比如简单的测血压和血糖,若重了或不熟练就会引起病人的反感。

其次是外科。最规范的手术操作流程学习莫过于在普外科了,这里要求严格执行无菌制度,为培养加深我们的无菌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我们还学会了术前准备流程、缝合、电刀的使用并熟悉了微创手术过程、见识并参与了不同的外科手术等等,比起单纯的看书,动手操作更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关于中药房。走进充满中药味的中药房,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中药材,抽拉式的药箱,排放有序的中成药。在中药房工作,需要丰富的中药理论知识,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拿到中药处方时要验方,检查处方是否有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确认无误后方可调剂发药。

综观此次实习过程,我们在临床上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个人形象。这个问题似乎从来都没有在入科教育中提到过,不过,相信很多局外人,包括医学生印象中的医生都应该是玉树临风的——虽然,实际情况可能不尽一致。跨进病房那一天起,你就成了一个准医生了。尽管医生在中国的地位并不高,尽管整个病房谁都想支使你,但是,咱不能自己把自己给看扁了。更何况,没有病人会一开始就充分信任一个胡子拉碴、满面浓妆、白大衣皱巴巴的医生,哪怕是大名鼎鼎的豪斯医生他的外表也总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 所以,请注意你的形象,保持干净整齐,精神清爽。最最关键 的,就是那一袭白衣。由于实习生较多,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白大褂不混入其中呢?我们可以拿笔在白大褂衣领上做个记号(记住要用不褪色的笔)。

第二,请不要迟到。这是个通病,有很多人都是踩着点冲进病房的,不论是实习的,本院的,还是进修的。在肾内科实习的时候,何教授曾经要求实习同学7点进病房,住院医生7点半到,主治8点之前到,还要求实习同学在带教老师到达之前先查房。虽然有很多科室不要求早到,但你自己得有底线即不要迟到。提倡向外科医生学习,养成早起的好习惯,把该量的血压量好,向床位上的病人都问候一下“昨晚睡得好吗?早饭吃的什么?有没有哪里感觉不适?”,以便掌握当天该病人的第一手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也给予了你思考的空间,遇到什么突发状况你就能思考应对方法再告知带教老师,看你们的差距在哪里,若你的处理方法得当,老师会采用的。有时还可以帮带教把早饭买好。这样,带教会很欣赏很感激你,病人也都会信任你甚至把你当成床位医生。

科室前调到震动。

第四,买本病历书写规范,进科室前就先牢记基本的书写格式和要求,进每个科室后先查阅师姐们写的病历(一般师姐们的病历比师兄要写得详细规范),再思考下与其它科室的不同在哪里,因为每个科室对于病历书写的格式要求不一样。 第五,如果可能的话,在进一个科前先把相关的书本内容复习一下;若是时间太紧,你可以把该科相关的书带到科室,在相对闲暇时如晚班时查阅。这样结合临床的学习印象会更深刻。在实习的时候,一个小组的同学也可以经常交流一下,互相查漏补缺。

在医院实习的那段时间真是感触良多,我也学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我知道了工作和学习的差别,在学校有老师,有作业和考试,而在工作中完全要靠自己自主的去学去做。但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都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在实习中,要学会自主学习,要有团队精神,要懂得为人处事,要有积极学习的态度,要懂得礼貌对人。只要你想学习,那些老员工会毫不吝啬的把他们多年的经验教授给你,让你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在实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做起工作来就更顺手。虽然实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时候会感觉很累,累到你会不想再回到实习的地方去,但是等你恢复过来的时候,你就会觉得我今天又做了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疲惫也跟着被驱散了,取而代之的是收获的喜悦。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在这次临床实践中我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领悟到了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没有实践的

考验,再多的理论也只是纸上谈兵。而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促进病人康复的关键。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从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会使我终身受益,并会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得到印证。不仅如此,在这里,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篇三:中医内科学实践见习报告

《中医内科学》实践见习教学报告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编写说明

《中医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结合专业的桥梁课程,医内科学见习教学是《中医内科学》教学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开始,是学生学会临床诊治疾病、临床技能操作的必经之路,规范临床实践教学管理、规范临床见习教学、规范临床见习病历、作业的书写,是中医内科教学管理得责任和义务,为此,特制定《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报告》供同学们见习课使用,望同学们遵照执行,完成见习课规定的学习任务。

见习要求:第一学期完成中医内科学病历书写内容,第二学期完成中西医结合病历书写内容,西医查体由西医诊断学、内科学课程完成。

《中医内科学》见习计划

2005级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骨伤、眼耳鼻喉专业使用

《中医内科学》见习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后,由教师带领到临床学习诊治疾病的教学活动。它与课堂教学穿插进行,是一门实践课程,见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巩固和加深课堂知识的学习。使之更好的系统地掌握属于中医内科范围的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规律,了解内科疑难、急重病症的中医诊治原则,并为毕业实习打下基础。因此,临床见习是学生进入临床的开端,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由此可知,见习教学课的地位至为重要。 临床见习要求带教教师明确每一节见习课的目的、任务和要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和了解对该节课有关知识掌握程度,有何难点、疑点。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带习教师应事先选择好病例。在尽量求得病人同意、乐意合作的情况下。可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讨论相结合、课堂典型病例讨论与面对病人分析相结合,口头讲解与布置书面作业相结合等方式。此外,尚要适当进行医德教育,明确要在关心病人疾苦、为病人服务的前提下学习。

一、 见习计划:本年级本科班《中医内科学》课间临床见习共36学时,分12次1学年完,每次3学时。第一学期见习21学时,第二学期见习15学时,主要内容有:

(一)病例格式

(二)入院处理示教

(三)病例分析

(四)典型病例示教

(五)分专业完成作业题,病例书写。

二、 考核方式:每学期期末交理论与实践结合论文(总结)1篇。病历5份,由带习老师负责收集、修改备查、病历、论文成绩记入期末成绩。见习课期末成绩10分(由老师记分和折算)。实践论文占期末成绩5分

三、见习指导:

(一)入院处理示教(见习中进行)

1、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病人从门诊诊病到收治入院、住院时医师怎样按中医四诊要求采集病史及中西医查体要求(包括阳性、阴性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然后完成病历书写和开出医嘱(包括中药方剂处方、西医药物不要求)的全过程。

2、内容:病人从门诊到进入病房的过程。住院医师采集病史、查体、作出初步诊断、开出辅检单的全过程。

医嘱:定义、种类、注意事项。

长期医嘱内容:一般项目、护理常规与级别(重症检测、特护、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饮食(基本饮食:普通、半流、流质。治疗饮食:高蛋白、低蛋白、无盐、低盐、高热量低脂肪饮食及脾胃疾病饮食、消渴饮食等中医对饮食的认识:辛辣类、生冷类、肥甘厚腻类、海腥类、发物类及饮食宜忌理论)、治疗措施(以中药为主。各种静滴、静注、肌注、皮下注射、口服、针灸等一例)。 临时医嘱内容:化验、器械检查、临时治疗措施(举头痛、高热、腹痛等临时处理各一例)。 中药处方:内容、格式、时间要求等。

住院病历、入院病历、病程记录的内容和要求。(体温表医嘱的使用。病案内顺序(住院时顺序、出院时顺序)。

(二)病例分析

1、目的要求:要求学生运用课堂理论讲授的知识对所给的病例作出正确诊断,并提出诊断的主要依据,分析病因病机,提出治疗原则、基本方药和其他中医传统疗法及护理要点。要求学生逐步建议中医诊治疾病的正确临床思路方法。

2、地点:附属中医院心脑科、脾胃科肺科、肾科、肿瘤科、肝胆科、急诊科。

3、教学方法:每次见习(2学时)准备

二、三个病案,由教师对第一个病案作示范分析(主症、诊断、诊断依据、病因病机、治法、方药、护理等)。病案

二、三由学生分组在病床旁采集病史,对见习病人病情理、法、方、药等进行讨论后,教师作总结分析。

(三)典型病例示教:

1、目的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诊察病人学会运用中医内科理论进行正确的临床思路。巩固和加深课堂理论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对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能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2、内容:根据中医内科学教学进度。每次选择2·4个典型病例。

3、教学方法:教师预先到病房选择2·4个典型病例。带领学生见习时,一例由教师作详细分析讲解。一例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作病理讨论,其余可作一般的诊察。

(四)病例书写格式:

1、目的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医病房病例格式和中医门诊病例格式的内容、项目和书写方法。为以后临床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2、内容与要求:按中央卫生部中医司制定的标准中医病例格式书写。(附后)

3、教学方法:教师应事先到病房选择、准备好若干份甲级病历,上课时在示教室讲解,然后组织学生阅读病历。最后让学生到病房询问病史,收集四诊资料后下课利用自习课完成中医病例书写,叫组长收齐交带习老师修改后留教研室存档。以后见习课均应如上进行。病历书写采用分段进行,每次书写文政病例中的一部分,上学期期末前完成中西结合病历1份,下学期完成5份,全学年结束后每个学生应有6份完整病历归档(带习老师修改计分)

(五)要求:

1、为更好实行教学管理,本届见习要求上期定科室,不轮换,学生可利用下午、晚上自习时间到病房向老师提问、学习。旨在规范临床见习规则,培养良好的临床实践技能学习习惯。

2、下期按照班级分组轮转,补充未见习的病种。

3、学生应利用自习时间到病房见习,在带习教师的带领下收集论文素材,或向老师提问讨论。

4、请同学对老师所布置的作业题、病历书写要认真学习并完成,不懂的及时请教,做好教学相长、师生互动。

病历书写格式指导

一、见习病历书写格式要求

第一章 基本要求

第一条 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 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 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第四条 住院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门(急)诊病历和需复写的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

第五条 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和医学术语。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中医术语的使用依照有关标准、规范执行。

第六条 病历书写应当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第七条 病历应当按照规定的内容书写,并由相应医务人员签名。

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应当经过在本医疗机构合法执业的医务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

进修医务人员应当由接收进修的医疗机构根据其胜任本专业工作的实际情况认定后书写病历。

第八条 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病历的责任。修改时,应当注明修改日期,修改人员签名,并保持原记录清楚、可辨。

第九条 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第十条 病历书写中涉及的诊断,包括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其中中医诊断包括疾病诊断与证候诊断。中医治疗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篇四:中医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中医学专业

姓 名: 杜宗飞 学 号: 2011090118 专 业: 中医学

班 级: 中医学01班

指导教师: 赵建明 实习时间: 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 ............................................................................................................................... 2 前言 ............................................................................................................................... 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 3 1.1实习目的........................................................................................................... 3 1.2实习任务要求................................................................................................... 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 4 2.1实习单位简介................................................................................................... 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

三、实习内容(过程) ............................................................................................... 5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5 3.2适应中医学专业岗位工作。........................................................................... 5 3.3学习岗位所需的知识。................................................................................... 6

四、实习心得体会 ....................................................................................................... 6 4.1人生角色的转变............................................................................................... 6 4.2虚心请教,不断学习。................................................................................... 6 4.3摆着心态,快乐工作....................................................................................... 7

五、实习总结 ............................................................................................................... 7 5.1打好基础是关键............................................................................................... 8 5.2实习中积累经验............................................................................................... 8 5.3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 8 5.4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 8 本文共计5000字,是一篇各专业通用的毕业实习报告范文,属于作者原创,绝非简单复制粘贴。欢迎同学们下载,助你毕业一臂之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即将毕业的中医学专业在校生而言,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同时能够为自己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毕业实习能够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中医学专业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使我认识到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工作中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实习期间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进而生存发展。

刚进入实习单位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在大学学习中医学专业知识与实习岗位所需的知识有些脱节,但在经历了几天的适应过程之后,我慢慢调整观念,正确认识了实习单位和个人的岗位以及发展方向。我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改变和调整看问题的角度,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成为中医学专业公认的人才。我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中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因此,我作为一名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三个月的毕业实习。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经过了大学四年中医学专业的理论进修,使我们中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根本掌握。我们即将离开大学校园,作为大学毕业生,心中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做好自己专业发展、如何更好的去完成以后工作中每一个任务。本次实习的目的及任务要求: 1.1实习目的

①为了将自己所学中医学专业知识运用在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反过来检验书本上理论的正确性,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中医学的专业实习,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并且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中医学专业岗位实习,更广泛的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自身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

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观念与业务距离。为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通过实习,了解中医学专业岗位工作流程,从而确立自己在最擅长的工作岗位。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通过实习过程,获得更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扩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阅历。接触更多的人,在实践中锻炼胆量,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其他社交能力。培养更好的职业道德,树立好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1.2实习任务要求

①在中医学岗位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毕业实习专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做好实习笔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发现问题 ②在实习过程,有严格的时间观念,不迟到不早退,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积极主动完成实习单位分配的任务,与单位同事和谐相处;

③每天都认真总结当天的实习工作所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体会,做好工作反思,并按照学校毕业实习要求及时撰写毕业实习日记。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2.1实习单位简介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一家专注于xx产品和xxx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总部及研发基地设立于****科技创业园,并在全国各地设有分支机构。公司技术和研发实力雄厚,是国家863项目的参与者,并被政府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诚信立业的经营原则,荟萃业界精英,将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及企业经验与国内企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稳定地发展。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a. 参与中医学岗位的日常工作,参与组织制定单位中医学岗位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包括经费使用计划,仪器设备申购计划等),并协助同事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b. 协助主管领导科学管理,贯彻、实施有关规章制度。确定自己在中医学专业岗位的工作职责与任务,定期进修和业务相关的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c. 在工作过程,跟同事一起通过与客户的洽谈,现场勘察,尽可能多地了解客户从事的职业、喜好、业主要求的使用功能和追求的风格等。努力提高客户建立良好关系能力,给客户量身打造设计方案。

三、实习内容(过程)

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我很荣幸进入浙江xx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为了更好地适应从学生到一个具备完善职业技能的工作人员,实习单位主管领导首先给我们分发中医学专业岗位从业相关知识材料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安排专门的老同事对岗位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专项培训。

3.2适应中医学专业岗位工作。

为期两个多月的毕业实习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校园与职场、学习与工作、学生与员工之间存在着思想观念、做人处事等各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人的观点、行为方式、心理等方面都要做适当的调整和适应。我在中医学专业岗位慢慢的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同事后,逐渐进入工作状态,每天按照分配的任务按时按量的完成。在逐渐适应岗位工作的过程中,我理解了工作的艰辛与独立自主生活的不易。在工作和同事相处过程中,即使是一件很平常的琐碎小事也不能有丝毫的大意,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篇五:暑假医院中医科见习报告 暑假医院中医科见习报告 2012年7月20日至2012年8月18日,我在医院中医科针灸室见习。下面将对这近一个月的见习进行总结。 在这一个月里,我深刻的认识到身为一个医者所应有的担当。在此期间,不停有人在质疑医生,不停地向我讲述他们及他们身边所经历的被庸医所误的故事。并且希望我给他们一个解释,一副向我讨说法的架势。 之前的理论课上,老师们经常会提到当前医疗环境不好,要学会保护自己。当时听着像是玩笑,现在才深刻的体会到老师们的无奈。实习期间,也经常遇到一些比较难“对付”的患者。老师对待这类患者的方法很简单——不治!看似不太合理,对患者不够负责,但仔细想来,这也不无道理。首先,这是对自己的一个保护;其次,这也是对其它患者的一种负责。需要补充一下背景,每日来针灸室就诊的患者有一百多人,外加病房的约二十个病人,而且所有病人都要亲自处理,因此老师每天忙的不可开交。如果在一个无理取闹的病人身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无疑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

作为新时代的医务人员,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要治病救人,但更应该学会保佑自己。老师治的病都是自己有把握的,对于能力范围之外的,老师不会轻易治疗。尽管老师已经对患者说过能治了,但经常会遇到一些病人,要求医生保证治疗有效,并且反复质疑医生的能力。对于这样的患者,老师一概不治。以前在《心术》中看到过与之类似的情节,没想到如今就发生在身边,而且如此真切,频率如此之高。有一个病人曾先后来咨询过四次,都因为这个原因被老师拒绝了。仔细想想,当医生实在不容易。十几年熬下来,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此时若遇上一个找茬的病人,或出一次故事,整个职业生涯可能就此终结。

有一个患者曾对我过这样一句话:医生一定要有仁心。我当时就反问:如果一个医生满是仁心,医术很差劲,这个行吗?当各行各业素质都在下滑的时代,你凭什么要求医生永远崇高?

作为医生,我们凭良心治病救人,为了更好的救助伤者,我们有义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只是觉得,一个卖注水肉的无良商人没有资格要求别人恪守道德。当

然,我并不是说,这个患者就是卖注水肉的无良商人,我只想说,人与人是平等的。如果你自己都不恪守道德底线,又凭什么这样去要求别人?我也不是在为医生开脱,我只是想说,社会是大家的,只要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每个都恪守道德,也就不会有无良庸医。社会是一个整体,你们无权将医生孤立起来。客观上讲,我同意每个医生必须有一颗仁心。但反过来,如果一个道德低下的人要求我必须有仁心时,至少我觉得是不畅快的。

见习期间,遇到过几个比较典型的病例,让我对中医针灸疗效刮目相看。 第一例是一个19岁的姑娘,左侧面部疼痛1年伴严重面肌萎缩,在为期一个月的治疗中,面肌逐渐恢复。因开学原因,其终止治疗,左侧面部已基本恢复正常。而对此,西医是束手无策的。作为一个西医临床的医学生,这是极为诱惑的,简简单几根针就有如此神奇之疗效。

第二例一个脑瘫后遗症的小孩。从9个月开始扎针治疗,到现在1岁半,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目前仍在继续治疗。同时慕名而来,治疗小儿脑瘫的患者,每天不下十余例。 对于继发性肌力下降的患者,一次治疗,就有相当显著的疗效,同时,对颈椎,腰椎问题所出现的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有一个急腹症的患者,痛的满地打滚,杜冷丁上也毫无作用,于是请中医科会诊。我和师兄同去的,见患者痛苦难忍,于是先取四关穴加人中,患者痛苦立马减轻,可以平静地躺在床上,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有一个26岁的姑娘,精神分裂。因此不能工作,不能继续读研。整日向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非要其回答,回答错误或者不回答,都会对其母拳脚相加,其母不堪折磨,带其四处求医。心身科所开的病因副作用太大,拒绝服用。而所有费用均来自其母可怜的退休金。同时,该患者有疑病症,经常怀疑自己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因为多地求医无效,而轻信一家私人诊所的承诺,数天花掉1万余元积蓄,结果可想而知,毫无疗效,且家财散尽。老人是哭着给我讲完这段血泪史的。我建议她们去找一位老师做个心理治疗。经过一番波折,终于见到了那位老师,两个小 时的心理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至少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晰的。她对我说,以前扎针是不会有痛觉的,现在已经有了,以前脑袋整个都痛,现在疼痛有范围已经缩小了。目前她仍在针灸治疗中,但情况已经好多了。在此也祝愿她早日康复,尽早施展自己的才华。

从医院回来的这几天里,我已经用自己所学的针灸知识,帮忙亲戚朋友减轻痛苦,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同时,大家对我的认可度也提的很高。因为在医院经常给患者贴耳针,所以对耳诊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看耳朵,大概判断出对方有哪方面的问题,并且准确率比较高。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同时,也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的乐趣。在临床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同时也更乐于对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学到了我过去几个月里也学不到,也学不完的东西。在与病人的接触当中,也充分体会到患者的无助与医生的无奈。在医院,我们是医患关系。而出了院门,大多数患者还是愿意和我们成为朋友的。因为信任,也因为情之所至。在行医中,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患者当做一个出了故障的机器,哪不好修哪,其他的一概不管不问。患者都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要尽可能去体谅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得患者的配合,更好的治疗疾病。同时也给彼此一个好心情。

与我同在针灸室的一位师兄是正统的中医学校出身,有这深厚的中医情节,对中医刻苦钻研。也因此,从他那学到了好多。

第5篇:中医调研报告

促进中医发展应端正从医理念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编制和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更好的为

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医医院同综合性医院一起被推向市场。由于政策投入不到位,补偿机制不合理,为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医医院很大一部分经费要从药品差价中获取,不得不“以药养医”、“以西养中”,导致中医特色优势淡化,服务领域萎缩,“国粹”沦为配角。今年,我市明确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医院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控制医药费用,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给中医医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场改革中,本人认为,中医医院应当以突出中医特色为立足点,端正从医理念,全面扩展服务功能,重树中医辉煌。

一、现状情况:

(1)中医药服务领域逐渐缩小,特色优势有淡化趋势传统中医正面临现代医学的严峻挑战,使得中医特色有淡化趋势。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正逐年下降。

(2)中医药人才短缺现在我们所谓的中医主要是按西医式教育培养的中医,在传统中医上有真正成就者甚寡,纯正中医后继乏人已成严重问题。

(3)中医药不能正常地在健康保障中发挥作用中医药曾经作为主要医疗科技要素支撑了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而这种以低成本取得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模式正逐步衰落、解体。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不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中国农村稳定发展的严重问题。

(4)基础研究滞后,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基础研究薄弱,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过多;科学层次上的关键问题提炼不够,没有明确

稳定的中长期研究方向,难以形成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学科间接触不良、交融不畅,难以形成学科碰撞;缺乏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及科学诠释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原创性成果。

(5)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徘徊不前我国的中药材出口不仅不增长,还出现了连年的下降。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徘徊不前。

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影响中医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多年来中西医汇而未通、结而不合的根源,因而形成了医学的多元化模式,虽各具特色优势,但中医则较难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中医学抽象的理论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其较慢的疗效、繁琐的服药方法也难以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相适应。

(2)传承教育的局限性传统中医学术的继承主要靠师传、私塾、自学等方式,使人们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加之医家各承爱技,秘而不传,导致一些实践医学得不到继承和发展,中医许多成功的经验,往往只属于个人,很难成为医学界共同掌握的技术。

(3)中、西医药学两大学术体系的不同中医与西医这两种体系的课程并存设置而未能进行合理的优势比较和解说,容易造成中医院校的学生对两大医学体系思想方法和观念上的对抗与冲突,出现不同程度的“西化”倾向,对培养中医药人才带来负面影响。

(4)市场经济对中医的影响中医医疗项目价格普遍偏低,使用中医治疗处于经济亏损状态。经济杠杆的制约使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由于许多国家不理解中医的诊断术语,不懂辨证施治,因此不敢使用中成药,造成了中成药出口困难。

(5)只求保护,不思竞争多年来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潮,认为对中医不赶快抢救和不采取特殊的政策支持就要被淘汰出局。不求自强自立,只能削弱竞争能力,使中医学失去生命力。在与现代疾病斗争中,由于疾病谱不断翻新,老理论、老经验碰到新问题,又畏于西医的强大,屈就西医。

(6)中医“辨证论治”的缺陷辨证施治,由于过于灵活,而使它的疗效难以确定,用于此患者的治法不能确定用于彼患者是否同样有效,从而导致了中医疗效的不稳定性。

三、加快中医药特色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一要放弃赢利思想,让民众在感情上接受中医。医院既要在医学角度尊重人,更要在社会学角度尊重人,要更加深刻理解“衣食父母”含义,也就是如何为“父母”服务,而不是如何向“父母”索取“衣食”。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患者,患者在中医院诊断后,无论是到药店、个体诊所购药,都视为对中医的支持认可,做到充分尊重患者选择、争取患者理解使中医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二要强化宣传手段,让民众在认识上相信中医。要通过在电视台开设中医讲座、在农村和社区大量发放宣传单、在广场演出中医节目、在中医院设立中医讲解员等方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宣传中医“简、便、验、廉”优势,也就是中医诊断方法简单、治疗手段便捷、疗效灵验、价格低廉的优势。坚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大众对中医药常识的知晓率,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同时要严打游医、巫医、玄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侵害。

三要拓宽服务项目,让民众在行动上应用中医。要根据广大群众的特点和需求,针对基层多发病和常见病,立足中医医院实际,中医特色明显的科室,推出中药熏蒸、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艾灸、穴位敷贴等中医疗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推出冬病夏治、中药贴敷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医疗服务,要争取扩大中医中药医保报销比例,使群众更加愿意使用中医中药。

(二)、要坚持“治未病”理念

一要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中医要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所以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二要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用食而后用药,否则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将百药难为。

三要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在发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发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所以要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三)、要坚持“中医现代化”理念

一要坚持中医理论根基不动摇。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拥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新医改的大好形势下,中医院应该理直气壮坚持中医本色,挖掘中医自身的特色优势,并且把这种优势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变成真正能为人服务的能力。

二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院要充分运用我国所具有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共同发展的历史积累和独特经验,以及现代系统科学与复杂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药学蕴含的生命科学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学体系。

三要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名药”战略。中医医院要树立起中医的“名医、名科、名院”品牌,增强中医医院整体实力。组织实施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在医院大力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和各种中医药人员学习班,全面提高中医药人员素质,防止中医医院西化。

第6篇:中医调研报告

促进中医发展应端正从医理念

甘泉县中医医院---屈红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编制和实施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医医院同综合性医院一起被推向市场。由于政策投入不到位,补偿机制不合理,为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医医院很大一部分经费要从药品差价中获取,不得不“以药养医”、“以西养中”,导致中医特色优势淡化,服务领域萎缩,“国粹”沦为配角。今年,我市明确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革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医院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控制医药费用,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给中医医院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场改革中,本人认为,中医医院应当以突出中医特色为立足点,端正从医理念,全面扩展服务功能,重树中医辉煌。

一、现状情况:

(1)中医药服务领域逐渐缩小,特色优势有淡化趋势传统中医正面临现代医学的严峻挑战,使得中医特色有淡化趋势。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正逐年下降。

(2)中医药人才短缺现在我们所谓的中医主要是按西医式教育培养的中医,在传统中医上有真正成就者甚寡,纯正中医后继乏人已成严重问题。

(3)中医药不能正常地在健康保障中发挥作用中医药曾经作为主要医疗科技要素支撑了农村的医疗卫生保障

1体系,基本实现了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而这种以低成本取得高效率的医疗保障模式正逐步衰落、解体。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不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中国农村稳定发展的严重问题。

(4)基础研究滞后,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基础研究薄弱,低水平、重复性研究过多;科学层次上的关键问题提炼不够,没有明确稳定的中长期研究方向,难以形成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学科间接触不良、交融不畅,难以形成学科碰撞;缺乏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及科学诠释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原创性成果。

(5)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徘徊不前我国的中药材出口不仅不增长,还出现了连年的下降。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徘徊不前。

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影响中医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多年来中西医汇而未通、结而不合的根源,因而形成了医学的多元化模式,虽各具特色优势,但中医则较难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中医学抽象的理论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其较慢的疗效、繁琐的服药方法也难以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相适应。

(2)传承教育的局限性传统中医学术的继承主要靠师传、私塾、自学等方式,使人们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加之医家各承爱技,秘而不传,导致一些实践医学得不到继承和发展,中医许多成功的经验,往往只属于个人,很难成为医学界共同掌握的技术。

(3)中、西医药学两大学术体系的不同中医与西医这两种体系的课程并存设置而未能进行合理的优势比较和解说,容易造成中医院校的学生对两大医学体系思想方法和观念上的对抗与冲突,出现不同程度的“西化”倾向,对培养中医药人才带来负面影响。

(4)市场经济对中医的影响中医医疗项目价格普

遍偏低,使用中医治疗处于经济亏损状态。经济杠杆的制约

使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由于许多国家不理解中医的诊断术语,不懂辨证施治,因此不敢使用中成药,造成了中成药出口困难。

(5)只求保护,不思竞争多年来社会上形成了这

样一种思潮,认为对中医不赶快抢救和不采取特殊的政策支持就要被淘汰出局。不求自强自立,只能削弱竞争能力,使中医学失去生命力。在与现代疾病斗争中,由于疾病谱不断翻新,老理论、老经验碰到新问题,又畏于西医的强大,屈就西医。

(6)中医“辨证论治”的缺陷辨证施治,由于过

于灵活,而使它的疗效难以确定,用于此患者的治法不能确定用于彼患者是否同样有效,从而导致了中医疗效的不稳定性。

三、加快中医药特色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一要放弃赢利思想,让民众在感情上接受中医。医院既要在医学角度尊重人,更要在社会学角度尊重人,要更加深刻理解“衣食父母”含义,也就是如何为“父母”服务,而不是如何向“父母”索取“衣食”。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患者,患者在中医院诊断后,无论是到药店、个体诊所购药,都视为对中医的支持认可,做到充分尊重患者选择、争取患者理解使中医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二要强化宣传手段,让民众在认识上相信中医。要通过在电视台开设中医讲座、在农村和社区大量发放宣传单、在广场演出中医节目、在中医院设立中医讲解员等方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宣传中医“简、便、验、廉”优势,也就是中医诊断方法简单、治疗手段便捷、疗效灵验、价格低廉的优势。坚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大众对中医药常识的知晓率,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

响。同时要严打游医、巫医、玄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侵害。

三要拓宽服务项目,让民众在行动上应用中医。要根据广大群众的特点和需求,针对基层多发病和常见病,立足中医医院实际,中医特色明显的科室,推出中药熏蒸、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艾灸、穴位敷贴等中医疗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症,推出冬病夏治、中药贴敷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医疗服务,要争取扩大中医中药医保报销比例,使群众更加愿意使用中医中药。

(二)、要坚持“治未病”理念

一要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中医要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所以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二要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用食而后用药,否则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将百药难为。

三要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在发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发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所以要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三)、要坚持“中医现代化”理念

一要坚持中医理论根基不动摇。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体系拥有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新医改的大好形势下,中医院应该理直气壮坚持中医本色,挖掘中医自身的特

色优势,并且把这种优势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变成真正能为人服务的能力。

二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院要充分运用我国所具有的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共同发展的历史积累和独特经验,以及现代系统科学与复杂科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中医药学蕴含的生命科学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学体系。

三要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名药”战略。中医医院要树立起中医的“名医、名科、名院”品牌,增强中医医院整体实力。组织实施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在医院大力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和各种中医药人员学习班,全面提高中医药人员素质,防止中医医院西化。

2013-10-15

第7篇:大健康中医类调研报告

“大健康”时代 中医类调研分析报告

一、市场需求洞察

现代社会发病率的逐年攀生,亚健康人群的大幅增加,全社会医疗及卫生支出越来越大,呼唤着健康产业的全面发展。全民养生健康热潮运动的流行。从媒体到消费者,养生与健康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子女总是希望父母健康长寿,并且乐意更好的回报他们!中产阶级的形成,老龄化社会的逐步来临,为健康产业在中国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中医理疗保健作为一项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已形成了一个富有朝气的新兴产业。市场上各类中医理疗服务机构数量众多,但缺乏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缺乏强有力的特色塑造和宣传。服务定位则呈两极化现象,一种是高端养生保健会所,服务品质较好,但针对高端人群,收费高昂;另一种是街边小店,价格低廉,但是服务品质无从保证,更谈不上专业性和品牌度。

二、中医经营种类与分类

手法类:按摩、针灸、火罐、刮砂、火疗等

器械类:电疗、磁疗等

中药药用类:艾疗、药酒、药浴等

内服调理类:食疗养生等

三、市场定位

目前现有的中医实体行业主要为社区化门店,以附近社区的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以口碑型客户为辅助消费群体。

四、市场分布

所谓结点,就是能够集结人群的地点,一般来说,顾客是相对固定的。主要依靠一个或几个重要的结点(社区)来选址开设,社区的选择以中端、高端社区以及政府机关、行政机构家属区为目标。

五、市场环境分析

1.行业经营状况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中医养生美颜美体保健服务行业大部分都以单一项目产品引入推广为主,无论是美容院还是中医养生馆,几乎都是经营单一项目产品,而且主要以护理方面的系列项目产品为多数,名义上以中医养生为幌子来招来顾客,但实际上推广的是一些皮肤表层方面的一些化学药物美容产品,短期内给客户造成的往往是短期的效果感觉产品与护理,给客户主观上认为真的给人带来了所需要的效果,让顾客在某一时间段形成一定的依赖性,但时间一长,很多产品都会不同程度上造成反弹效果,当顾客再次提出需要解决方案的时候,往往只有敷衍或需要让顾客再次支出更高的消费成本才能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自然造成许多顾客自动流失,从而在行业上造成顾客一连窜的信任度下降,往往这一家的顾客今天在这家消费,同时又在另一家成为VIP会员,或者干脆投诉退款等等。而一些中医养生馆所推广应用的是除了单项的中药护理服务,在美容美颜方面的项目产品功效搭配又不是很到位,往往只在顾客的身体方面做足了内部功夫又忽略了顾客的一些皮肤表层上的护理,给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觉得美肤养颜的专业性不强,同样造成不少顾客的流失。

2.行业竞争

中医美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也是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媒体对于中医养生方面正确的引导、以及消费者对于亚健康的逐渐重视以及对于中国中医知识的喜爱和兴趣、使中医保健养生美容迅速的在社会上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美容的迅猛发展将为教学研究、生产、营销单位带来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我国传统民族产业的竞争力。中医养生保健美容飞跃发展决于以下两方面: 一是中医养生保健美容的特点 ;二是美容行业环境以及美容技术的创新和资源整合给予中医养生美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这几年来,“基因美容”、“干细胞疗法”、“中医美容”、“医学美容”、“艾灸美容”、“香薰美容”、“拔罐美容”、“微针美体”等等概念美容手法的对于大家来讲并不陌生,特别2007年以来运用到了美容界中更广、更深领域的中医学美容,如:中医按摩、刮痧、艾灸、耳部全息疗法、足部全息疗法等等均来自中医理论的面诊、罐诊、耳诊。可以说这些疗法或者诊疗在中医美容行业的良性发展应用方面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起到了不少的积极推广作用,同时在某种成程度上行业之间也形成了一系列的市场竞争,但综合分析目前市场上的这些项目产品在应用方面几乎都是功效比较单一,运用手法千遍一律,甚至只追求利润,在技术手法上简单敷衍顾客,忽略了中医养生原有的精髓精神。只求短期效果,注重客户过分依赖性的反复消费,在中医养生与中医美颜相结合的这个资源互动上做不到位,甚至两者根本没多大联系,只在表面问题上大力宣传中医养生美颜的理念,实际运用上并没有真正结合中医养生的特色理疗之道。可以说目前市场上真正以中医养生美颜的护理疗法并没有得以大力推广普及,很多品牌都是鱼目混珠,以次充好,品牌杂论,市场竞争几乎是一片弱势,真正经典的成功的中医养生美颜品牌少之又少。

六、经营模式

1.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保障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健康。但自从西医进入中国后,中医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西强中弱的现状。周边的韩国、日本倒是把中医发扬光大,做的比国内好。国家为了振兴中医,特别制定了针对中医药的产业政策,鼓励中医药的发展,其中规定凡家里祖上两代为中医的,没有执业医生证也可从事中医生的工作,包括原吴义副总理推下后也在学中医。保健品实行中医养生馆模式迎合了国家政府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政策的支持,至少不会轻易取缔掉。

2.相比西医西药,中医中药在疑难杂病方面更有优势,而且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少,特别是药食同源类的药品或食品。而西医西药在这方面则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药品的毒副作用大,容易引起并发症。人们开始呼唤回归自然,近些中医养生的兴盛就是这个原因。保健品的中医养生馆模式宣传的是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契合了消费者的需求。更能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3.中医养生馆内设了中医师,大多是退休的老中医、正规中医药大学出身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还有就是中医医院出来的中青年医生。他们都有丰富和专业的中医理论,同时又有多年的实战经验,能够通过望闻问切,依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状况量身定制相应的调养方案,对症下药,见效快,针对性强,受到消费者的喜欢。能消除纯粹卖保健品或推销保健品时,消费者的信任问题,至少对医生的话很认可,离成交不远。 4.通过医生的专业水平,通过不同的产品组合,减少部分单一产品使用所产生的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提高了顾客的重复购买率,利于长期操作。

5.店内开展的中医免费项目和收费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如免费的中药茶、血压、血糖等检测,收费的项目如中医推拿按摩、拔罐、艾灸等。因此店里大部分时间都会有顾客,创造较好的氛围,利于销售。同时在店内举行的讲座等能吸引中老年人到店听课,保证店内的人气,能发掘或扩大销售。

6.采用中医养生馆模式操作保健品相对而言是比较新的模式。同时店面的存在,消费者消费将更放心,虽然也会被怀疑,但总有个店,真有什么问题还知道去那里找,没有店面,很多人就直接把保健品推销的人当成骗子,除非是熟人介绍或已经建立起信任的老顾客。因此有店面更能促进消费。

7.中医养生馆店内的中医氛围布置,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店面的中医文化,通过招牌、卷轴、挂画、牌匾等传播。传统给消费者的是名医、名方、名药,容易形成口碑传播。

8.中医养生馆模式利于终端的宣传推广。通过健康讲座、检查、义诊等方式,相比较容易与社区达成合作,为社区作些免费的工作,获得进社区宣传的目的。

9.降低对药店、大卖场等渠道的依赖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丰富,终端的进场成本水涨船高,进药店、大卖场不仅进场费高,还需要人员促销,没有人员,不是强势广告产品或大牌产品难以动货,开设店面降低对渠道的依赖性,成本可控性强。

10.中医养生馆模式能把服务做到及至,如果店面允许,在店内可以做很多老顾客的服务,通过服务提升销售和二次消费。同时也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

七、湖北省内中医大师

根据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湖北省卫生厅发布的名单如下: 湖北中医大师候选人名单(10名)

湖北中医药大学

教 授 李今庸 湖北中医药大学

教 授 田玉美 湖北省中医院

主任医师 王伯祥 湖北省中医院

主任医师 张晓星 湖北省中医院

主任医师 李同生 武汉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徐升阳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主任医师 杜建民 武汉市普爱医院

主任医师 黄少华 荆州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刘云鹏 黄石市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朱致纯

八、全国中医大师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包括民族医药)的老专家获得了“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 下面是30位国医大师的名单:

王玉川 王绵之 方和谦 邓铁涛 朱良春 任继学 苏荣扎布(蒙医) 李玉奇 李济仁 李振华 李辅仁吴咸中 何任 张琪 张灿玾 张学文张镜人 陆广莘

周仲瑛 贺普仁 班秀文徐景藩 郭子光 唐由之

程莘农 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 路志正 颜正华 颜德馨

九、国外引进药物流程

先成立公司,注册《药品经营许可证》

然后再申请审批

十、注册名称

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中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2.中医药馆有限公司 3.中医养生养老有限公司 4.中医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5.中医养生有限公司 6.中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7.中医药文化实业有限公司 8.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十一、注册经营范围

医院管理,化妆品、消毒产品、卫生用品、保健器械销售,美容服务,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康复科、推拿科),中医药文化传播、养生保健、培训活动;中药材种植、收购业务及信息咨询、中医药保健技术项目推广应用,提供有关医院经营管理、咨询和技术服务,以自有资金对医药、医疗机构进行投资,健康咨询服务,医院投资管理 预防保健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X线诊断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中医科;骨科医疗技术、骨科康复技术、治疗设备技术、医药技术研发;计算机软件研发、生产、批发、零售;对骨科医院的投资;医疗器械一类批发零售(依法须经审批的项目,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等

附1

XX中医养生馆内部管理细则

要想做到长期发展,以及长期留住客户赢的好的口碑。跟我们的内部管理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内部管理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因此,以下日常管理制度供您参考。您可以舍去不当的增加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 一,日常管理制度

1、准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旷工。事假、病假应办好请假手续。

2、按规定穿着工衣,佩戴工号牌,按规定签到。(不能代别人签到)同事见面要主动打招呼。

3、上班时不得会见亲友,不准打私人电话,严禁在工作场所内抽烟、吸毒、喝酒、吃东西、追逐打闹。

4、拾获客人遗留物品、同事的东西,必须及时报告处理。

5、服从工作指挥,如发现物品损坏或出现故障要及时上报处理,联系维修,以免后患。

6、不准私自带他人进入工作地点,不得私自将本店物品带出本店或赠予他人,更不能有偷窃行为。

7、工作用具使用前后必须清理干净,摆放整齐有关物品、工作地点不得摆放出工作无关物品,设备用完后,必须放回原处,并清洁干净。

8、工作要认真负责,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地完成工作任务如遇到疑难问题要报告请示处理,因责任心不强,不按服务规范操作而造成的人为错误或影响理疗效果,当事人要受到经济处罚。

9、按规定交接班,如违反规定造成损失,要受处罚。

10、下班前按消防制度检查水、电、门窗,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二、考勤制度

l、迟到早退:按时着装工作服上班进行签到,迟到10分钟内扣X元,半小时以上按事假论处。

2、休息日:每月全休X天,休息日的具体日期由店经理安排轮休,如需换休息事先申请。

3、病假:员工申请病假,必须持有效病假证明,由经理和本店店经理核准方可申请休假,须书面申请并经经理批准,如员工因突然患病,不能上班,须设法于当值时间之前电话通知店经理,休假后补办休假手续。

4、事假:员工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请事假,或换休假,必须提前1天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休假,未经批准无故缺勤或擅离岗位者,按旷工论处。事假不超过一个星期,事假当天无工资。请短时间事假累计9小时算1天。

5、当班期间不经批准擅自离岗者,每半小时扣X元,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算。

6、遇停水、停电或其它原因不能营业,须经通知后方才能离岗,否则按旷工处理。

7、旷工1天扣X元。

三、奖励制度

一)评选营业冠军一名,奖励 X元。 二)员工生日,由养生馆送生日蛋糕。 三)员工奖励分三等

1、员工有下列事迹之一者,设定为三等奖,给予 ?元奖金,并由办公室书面通报表扬。

(1)、敬业勤恳,工作积极主动,连续三个月完成任务。

(2)、热心奉献公司(单位),在个人业绩和顾客服务方面有具体事例者。 (3)、严守本公司的规章制度,敢于阻止揭发违纪员工的行为者。 (4)、维护公司形象,优质服务受到顾客表扬者。

2、员工有下列事迹之一者,将设定为二等奖,并给予 ?元奖励或晋升,并由总经理书面通报表扬。

(1)、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方面做出显著成绩或提出合理建议,被公司采纳者。

(2)、连续三个月双倍完成任务,并协助同事提高业绩。 (3)、业绩、营销策略及开发项目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3、员工有下列事迹之一者,给予记一等功,并给予 ?元以上奖励。 (1)、在保护公司财产方面做出贡献,使其免受重大损失者。 (2)、防止或挽救事故有功,保护员工生命安全者。 (3)、有其他重大功绩者。

四、卫生制度

一)总则 营业场所厅卫生实行清洁制度:即班前小清洁、班中随时清洁、班后大清洁,还有分区域负责区域清洁,每周大清理,每天小检查,每月大检查,每月一次大扫除,每月一次大清洁。 二)每日下班后卫生清洁:

1、地毯、沙发等的灰尘。

2、地面的打扫

3、茶几、收银台、咨询台、窗玻璃、灯具、花灯、墙面、天花板、毛巾的摆设、饮水机、器械设备、按摩床、美容床等营业场所的所有的灰尘、蜘蛛网。

4、对各类倒膜碗、粉刺针、毛巾、拖鞋、要进行每日消毒。

5、使营业场所所有摆设干净、明亮、无污垢、无水迹、无破损、整洁美观、室内空气随时保持清新、干燥、无异味。

6、做好灭蚊、灭蟑螂、灭老鼠工作、定期喷洒药物。

7、冰箱每日进行彻底清理和整理,对即将过期的使用物品或餐饮要按规定撤换。

8、消毒柜的使用和清理。

9、员工更衣室进行消毒

10、主管每天必须对店的卫生负有最后责任,淋水花草植物及挂图、宣传品的摆放。

1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工作服、工作鞋、袜子等。

12、掌握消毒柜的使用方法、掌握清扫的顺序、抹擦的要求、清扫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使房间始终保持清洁、怎样使用保养电器(空调、音响等)、设备等。

三)卫生大扫除的安排:

1、每天一次营业面积搞卫生、理疗师定点包干区。包括: ①美容用品、用具、仪器设备。 ②地板、按摩床、茶几、玻璃、各种毛巾分开洗晒、收、消毒、垃圾每天倒。

2、每星期一次大扫除。包括: ①空调风扇叶 ②吊顶、蜘蛛网 ③床罩 ④床柜、窗帘 ⑤床底、沙发底、墙壁 ⑥清点用品产品的增减情况。

3、每月一次楼外清除。包括: ①门面外 ②窗外走廊 ③水池、水管等安全设备。

五、前台咨询 接待流程:

1、新客: →客人进门(热情开门让入) →了解需求并引导(店经理/助理咨询/前台) →掌握客人的需求及基本的状况,建议感受 →(安排预约)热情介绍优秀理疗师 →前台领用衣柜钥匙,引导客人进入更衣/沐浴(理疗师同时领用适合客人的产品及耗品,准备床位) →带客人至按摩床告之躺卧方式 →操作(结合初步了解的情况就客人理疗状况展开适当的产品和疗程介绍) →操作结束,扶客人起身,帮助适当松弛筋骨 →客人更衣〔与技术主管沟通理疗状况及客人的需求情况〕 →客人整理妆容(准备奉上养生茶) →请客人进大厅休息喝茶或餐饮 →店经理/主管二度咨询(了解客人感受、帮助客人制订合理适度的理疗方案,详细介绍疗程、帮助客人办理入会/包期/交费等手续) →完毕,热情送客人出门,并邀请再次光临 →整理总结待客资料,并记录在《顾客档案表》里。

2、熟客: →电话预约,安排接待时间及理疗师 →客人进门〔热情开门让入〕 →店经理/主管简单咨询客人上次理疗后状况,提出建议引导客人,理疗师引导客人进入内场更衣/沐浴(理疗师同时领用适合客人的产品及耗品,准备床位) →带客人至按摩床 →操作(根据客人的情况适当诉求仪器或其他疗程,并与客人交谈其感兴趣的话题) →操作结束,扶客人起身,帮助适当松弛筋骨 →客人更衣(向店经理/主管汇报理疗状况及客人的需求情况) →协助客人整理妆容(准备奉上养生茶) →请客人进店经理室/大厅休息喝茶或餐饮,店经理/主管了解客人感受、帮助客人制订合理适度的理疗方案、详细介绍疗程、帮助客人办理入会/包期/交费等手续) →完毕,热情送客人出门,并邀请再次光临 →整理总结客人资料,并做好记录。

3、其他: →客人进门 →热情接待,询问可提供什么样的方便 →了解来客目的,作出相应处理或告之店经理/主管出面 →礼貌送客。

六、行为礼仪

(1)、客人进店前台必须起立并问好,客人离去必须起身送出门口或电梯口(帮按电梯键);

(2)、店内见到客人或非本店工作人员要侧身让路并点头微笑问好;

(3)、店经理进理疗室或贵宾区关心客人时必须先敲门,理疗师必须热情介绍并表示尊重;

(4)、理疗师进店经理室必须先敲门,不可随意坐店经理的座位; (5)、店内人文气氛要亲切并不失专业; (6)、要与客人保持适度的距离;

(7)、店内遇到同事或上司必须打招呼; (8)、递送物品给客人必须双手;

(9)、咨询过程中咨询室的门必须关闭,保证相对独立的空间;

(10)、新客人到店要先请客人填写新客签到表和咨询表,会员到店要请会员签到并出示会员卡;

(11)、店内员工不得在店内大声喧哗和跑动,以免造成慌乱,破坏理疗环境; (12)、无论任何房门是否开着都必须敲门示意,得到允许才可进入; ☆

(一)、操作行为规范

1、客人到店5分钟内前台必须备齐产品及用具;

2、服务客人前必须检查好仪器及作好床位准备工作和客户资料档案;

3、理疗师服务客人时必须消毒双手;

4、操作必须严格按照流程规定及仪器等的使用规则;

5、理疗师服务客人过程中必须轻声细语,密切关注客人的病理反应;

6、理疗师服务过程中不可随意离开工作现场,否则必须知会客人并尽快回到现场,要确保理疗的连续性;

7、服务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换理疗师,要确保疗程的完整性;

8、理疗师服务完毕必须及时整理工作现场(床铺,仪器,清洁并归还用具;

9、理疗师服务完毕必须即时让客人签名并将资料放入完成资料中;

10、理疗师手法操作必须准确熟练,并不断询问或引导客人感受;

11、技术主管在外场空闲时必须进内场关心客人,协助理疗师进行业绩铺叙,随时关心客人的感受及理疗师的服务品质;

12、每一步操作必须知会客人,让客人安心;

13、身上手上的饰物要取掉;

14、店内所有的物品,仪器均有固定的位置,使用后必须放回原处,定期做清洁和保养。 ☆

(二)、咨询规范: →问候 →询问(了解情况) →聆听(判断需求) →分析〔创造需求〕 →建议(给客人选择的余地) →成交

第8篇:中医药现状调研报告

水 发布于: 2009-09-21 22:40

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于2007年12月20日——2008年1月21日对全市中医药现状进行了调查。调研工作由市卫生局副局长符中智牵头组织,市医疗卫生老科协会长钱雪峰具体负责,抽调了5位中医药和卫生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调查组,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本次调查的调查表发放回收和统计工作。本次调查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制订调查表发至全市中医药各有关单位,包括各级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中医机构、医药企业,内容涉及机构、固定资产、资金、收支、人员队伍、技术情况、中医特色专科、中药制剂和饮片情况、老中医药人员情况等,调查表回收后由专人进行统计分析。二是深入到各区县市中医药机构进行入户调查和座谈。共入户调查了34个单位,包括市级综合医院1家、市级中医医院1家、区县市综合医院5家、区县市中医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村卫生室6家、民营中医机构2家(其中市城区、县城区各1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家、药品超市1家。在各医疗机构均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的人员多数是中医药人员,少数是西医药人员。座谈会上发言人数156人,其中老中医药人员36人。调研组还特地走访了市二中医院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中医专家吴忠文、原常德卫校名老中医李伟成、澧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市政协委员、老中医周书望、安乡县乡镇卫生院退休老中医李士良、李士军。调查过程中,调查组还收到了8份关于我市中医药工作的建议书,搜集到市四医院老中医何德生(何足道)10年前出版的论述中医发展道路的专著《中医存亡论》一书、市药监局《常德市中药种植、生产基本情况及发展建议》一文。调查过程中以及调查结束后,调研组成员多次进行了讨论。调查报告初稿完成后,调研组成员又进行了讨论修改。

我市中医药事业现状堪忧

建国以来,在国家关于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中医政策指导下,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药机构迅速发展,中医药队伍迅速壮大,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迅速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医药机构设备条件改善最快最好的时期。尤其是近10年来,一方面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中医药机构的投入,一方面中医药机构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积极改革内部管理,努力改善医疗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大多数中医药机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据不完全统计(缺市级综合医院、市、县级专科医院、社会医疗机构数据,下同),2007年与1997年比,全市万元以上中医药设备总值增加296.8万元,增加了2.39倍;业务用房面积增加4.3万平方米,增加了1.72倍;中医药业务用房总值增加7193万元,增加了1.42倍;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急诊抢救能力迅速提高。除武陵区外,全市各区县市均有中医院,市、县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市一中医院通过了三甲医院验收,5家县级中医院通过了二甲验收。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中药房的161家,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75.9%。2007年全市县以上医疗机构中医门急诊人次达到了19.1万人次,比10年前减少59741人次,减少了23.8%,但中医住院人次达到了18624人次,比10年前增加7577人次,增加了68.6%;中医药业务收入达到了20193.7万元。市级中医医院和多数县级中医医院发展较快。2007年市、县两级中医医院职工人数达2191人,拥有本科生198人,硕士生5人;有副高技术职称的77人,正高14人;编制床位1512张,平均开放床位1365张,病床使用率69.2%;开放中医科室190个,其中中医专科61个。多数中医医疗机构都适应当前疾病谱的变化开设新的中医专病专科,如中风康复专科、糖尿病专科、肿瘤专科、疼痛专科等,有些老专科也有新的发展,如针灸、肛肠、肝病、皮肤、颈肩腰腿痛、蛇伤等科。澧县红会医院院长、原澧县中医院退休老中医周书望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骨痨丸199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市一中医院骨伤科、市二中医院肝病科通过了国家中医管理局的中医特色专科认定。这些享誉省内外的特色专科都成为各医院业务收入的重要支柱。全市市、县两级医疗机构现有中药制剂种数205种,已获制剂认证种数26种。民间中医机构各辟蹊径,以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吸引群众,开辟了一方新天地。市一医院中医师金平创办汇华堂中医外治门诊,挖掘中医外治疗法治疗疑难杂症和亚健康状态,颇受群众欢迎,得到了国家中医局的肯定。中药业发展较快,带有中药柜的综合药房遍布全市城乡。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万亩,占全省的23%;年产值5.5亿元,占全省的21.2%;女贞子、栀子、杜仲年产值均过千万元,珍珠年产值过亿元。中成药及饮片加工年产值2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德海制药的天麻首乌片、三金药业的玉叶解毒颗粒单品种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

调查过程中,参加座谈的同志普遍认为,我市中医药事业基本建设和设备条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状况依然令人担忧。有些老中医甚至发出了抢救中医药的呼声。我们看到的情况和调查到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判断。

中医药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各级财政对中医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陆续增长,而且近10年来增长较快,但是由于中医医疗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属于自负盈亏的集体单位,政府投入先天不足,而且历来有个政府投入重西医轻中医倾向,因此按医疗机构人均投入计,无论是工资补助还是专项补助,中医医疗机构的投入都明显低于同级综合医院,造成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薄弱。2007年,市、县两级财政对中医医院工资性拨款473.5万元,仅占市、县两级中医院职工工资总额的10.2%。加上专项拨款181.5万元也只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4.1%。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的区县市财政减少了中医事业拨款,个别的甚至“断奶”。市二中医院1996年停止财政拨款,直到2003年才恢复拨款。津市市委、市政府2000年下发《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规定》以及《补充规定》,将津市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一并纳入置换职工身份等仿照企业改制的体制改革范围,停止了财政拨款。这次改制给予津市中医院沉重打击,改制后陆续有36人离开医院,基本上是30多岁到40多岁的中青年骨干,以至现在技术队伍严重青黄不接,业务量跌至历史最低点。2007年业务收入520万元,负债410万元。该院至今还处在既非事业又非企业的状态,生存维艰,职工人均月工资仅七八百元。职工们多次上访,说起医院情况皆声泪俱下。区县市中医院部门收费负担沉重。津市中医院改制后,当地卫生局为他们努力争取了18万元拨款,而部门收费就支出了5.84万元,政府调控基金5.65万元,两项拿走11.49万元。有两家县中医院近两年每年部门收费高达20多万元。有的中医院负责人不敢向调查组提供部门收费详细情况,唯恐资料扩散开来后对他们造成更大压力。目前,全市中医院累计负债1.726亿元,占固定资产总值的51.75%,职工人均负债7.88万元。也就是说,中医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投资的大部分是自筹资金,政府投入很少,其中有部分还是省以上投入。

中医药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建国以来,我市中医管理工作一直没有一个统一有力的管理机构。上世纪1985年衡阳会议后,市卫生局曾经设立中医科,与医政科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仅有一位中医科长负责中医工作。区县市卫生局无中医股,也无负责中医工作的专职人员。由于我国一直是医药分开管理的模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管不到中药行业,医药难以同步。上世纪90年代后期精简行政机构时,市卫生局中医工作管理并入医政科后,一直没有专职管理机构或人员管理中医工作,甚至中医学会也处于瘫痪状态,十几年没有换届,没有开展活动。由于无人具体负责中医工作的调查统计、中医学术的挖掘整理、中医工作问题的反映与解决,全市中医药情况底子不清,中医机构存在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每年一次中医工作总结都“精简”了。广大中医药人员反映“没有了娘家”。

中医药专业队伍后继乏人。我市中医药队伍虽然从人数上看具有一定规模,但是质量差,后继乏人、乏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在职中医药人员2085人,其中中专学历占57.2%,大专学历占24.6%,本科学历占17.8%,硕士、博士仅占0.5%。本科生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毕业生。90年代以来的中医本科生招不进,留不住。市二中医院两年前花了很大力气招进来5名中医本科生,一年时间纷纷跳槽,皆因为待遇太低,条件太差。目前在职中医药人员中,初级职称占72.6%,中级职称占20.3%,高级职称仅占6.3%。而年龄结构则显示出明显老化迹象。在职中医药人员中,30岁以下的仅占8.4%,50岁以上的却占37.8%。上世纪80年代以后毕业的中医学院毕业生,中医临证能力差,连常用的中药方剂都背不出来,开处方时还得翻书,更遑论辨证施治、临证应变。大部分初中级职称人员处在31—50岁这个黄金年龄段,却因为中医底子薄、临证能力差而不能挑起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术的重担,不少转而学西医,结果是中医西医都是半罐子。由于在职中医药人员技术素质低,不少医院不得不大量返聘离退休老中医来支撑门面。如安乡县中医院就几乎全部返聘了近几年来退休的老中医看门诊或在病房技术把关。中医医院在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离开了传统中医技术的轨道。绝大部分中医医疗机构不惜背负上沉重的债务与综合医院拼设备,而在提高自身中医学术水平、打造中医特色专科方面却不够积极主动,或者下功夫不多不深。加之上世纪50、60年代培养出来的一批中医学术水平较高的老中医药人员陆续退休、病故,他们的学术传承多数出现断代;2000年以后国家药监局又禁止医院使用传统方法生产中药饮片、膏、丹、丸、散,加上各医院中医特色专科技术骨干相继辞世,导致不少上个世纪曾经名噪一时的某些中医特色专科迅速凋谢或逐渐萎缩,如津市市中医院和桃源县中医院的眼科、临澧县中医院的脑肿瘤科、汉寿县的心血管专科、乙肝专科、津市和安乡中医院的脉管炎专科等。多数新开设的专科因为临床考验时间不长,主创人员中医学术威望不高等诸多原因,影响力和覆盖面不大,未能形成气候。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人员少,年龄老化,中医业务有逐渐萎缩的趋势。入户调查的1所市级综合医院、5所县级综合医院,中医科收入占全院收入的比例、中药饮片收入占全院药品收入的比例均在5%以下。中医科在综合医院普遍不受重视,某县医院中医病房已经取消,中医门诊也正酝酿取消。有些综合医院招聘人员只招西医不招中医,导致中医科年轻医师匮乏,无人接班。在各中医医院,除汉寿县中医院中药饮片收入占业务收入的15.6%外,其他中医院均在10%以下,有的只有3%,市一中医院只有0.7%。而在我们调查的津市益丰大药房,中药饮片销售收入占药品总销售收入的比例则达8%。多数乡镇卫生院中医人员素质不高,有的农村中医工作示范单位靠退休老中医支撑。村卫生室合格的中医很少,多数是略懂中医,既未受过中医系统培训、又未从师学习中医,开的中药处方不遵辨证施治原则。有农村老中医说,中医在农村已经名存实亡。而另一方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培养的许多农村中医人员退休后纷纷进入县市药房坐堂或开诊所,其中有一技之长者,也有名不副实,成为商家药品推销员的。

中医药产业力量分散,不成规模。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动植物1500余种,总蕴藏量在100万吨以上,有“华中药库”之称。我市工业污染相对较轻,能满足生产有机药材的要求。我市有药品生产企业19家,历史比较悠久、已具一定规模的中药生产企业有德海制药、吉春堂制药、三金制药、安乡药圣堂以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鼎正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东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等。我市也不乏在中药材研制方面的优秀成功人士。常德籍钟文君先生在德国创办德生堂责任有限公司12年,主要从事中药进口和批发业务,其公司在欧盟乃至西方享有较高声誉,被誉为“中药行业的奔驰”。原籍津市的曾建国先生创办湖南九汇现代中药,是国内中药提取方面很成功的企业。原籍澧县的谭登平先生在广州创办中药颗粒剂厂,主要从事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和出口贸易。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李子辉教授是省内颇有实力的中药材GAP种植专家。这些都为我市中药材种养、加工、销售准备了良好条件。但是我市迄今没有一个长远的中药材生产战略规划,没有一个统筹全市药品生产特别是中药生产的专业组织。药材种养处在农户分散经营状态,中药材加工、中成药生产处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状态,拳头产品少,国际标准化生产尚未起步,中成药产品科研与中医临床脱节,因此后劲不足,多数药品生产企业处境艰难。调查组考察了鼎城区的鼎正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石门县的宜仁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鼎正公司正在积极准备申请中药生产GMP认证,宜仁堂公司则距GMP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映,所有饮片公司生产的中药饮片多数不符合湖南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次充好、掺杂使假比较普遍,如虫蜕不去头足,白术不漂、不土炒等。我们在宜仁堂看到的现场是,药材加工机械蒙上了灰尘和蛛网,中药材摊在地面上,公司提供的人员情况只有一名中药师,其余全部是临时聘用的中药加工人员,既无专业学历,也未受过中药加工的严格培训。鼎正公司提供的人员资料,33名中药人员中只有14名中专学历,大专本科没有一人。这家正准备申请GMP认证的公司尚且如此,其他饮片公司的技术人员情况可能更差。石门楚天药业是通过了GMP认证的医药公司,其41名中药人员中只有1名本科生、12名大专生、14名中专生,没有中高级职称人员。据某县药监局的同志和各医院药剂科的同志反映,这些饮片公司销出的饮片多数是“贴牌”,即低价购进无饮片生产资格的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加工的饮片,然后拣选包装,贴上本公司标签,再加价卖给医院、药房。调查组在两家饮片公司看到的工作人员都很少,也没有看到加工机械运转。宜仁堂饮片公司挂在车间墙上的生产单上填写的内容除了“清灰”就是“分装”,没有切、铡、炒制、蜜炙等中药饮片加工手段的记录。中药饮片企业没有合格的中药加工人员,医院的中药加工人员却因为不准生产加工饮片不得不改行。长此下去,中药加工炮制技术有失传的危险。医药行业中这样的技术队伍状况显然难以满足我市中药产业大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中医技术水平的提高。

积极行动起来抢救中医药

入户调查过程中,参加座谈的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出现信任危机和传承危机的主要原因,并对加强中医药工作表达了强烈的呼吁和殷切的期待。导致我国中医药事业目前困难局面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原因是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的不明确,管理措施的错位,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

中医药管理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 虽然国家确定了“中西医并重”的中医工作方针并写进了宪法,但在具体执行中却长期以来重西轻中,资金投入、人员培养、科研计划、学术交流等都是西医方面花的力气大,中医方面花的力气小。在中医学术传承这个关键问题上,不恰当地解释和运用“中医现代化”,在坚持中医传统和强调“中医现代化”两者之间持一种任其争鸣的态度,几十年来没能澄清中医发展的正确方向,导致中医界思想混乱。中医学院热衷于增加西医教学内容,中医师热衷于学西医,科研人员热衷于用西医的概念来诠释研究中医中药,科研评价、职称晋升也逐渐走上一条用西医研究原则考量中医中药的路子,因而中医师西化、中医院西化比较普遍,中医传统学术的整理挖掘却十分冷清。于是“中医不科学”、“废医存药”、“中医退出医疗市场”的论调便甚嚣尘上。

中医药管理措施错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纳入大量西医基础和临床题目,约占考题容量一半,而对中医理论精华部分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的内容却考量很少。中医学院将“四大经典”列为学生选修课,西医内容则几乎占到了教学课时的一半。在这种导向下,大多数中医学院学生、年轻中医师不能安心于深研中医经典,又缺乏名师指点,不得已转而求助于西医的速成、速效。由于中医师承不承认学历,中医教育的师承这一条腿瘫痪,结果是中医学院毕业生高分低能,不能辨识中药,不能运用经方,甚至不能背诵汤头歌诀。而中医学术的独特之处恰在于熟读经典,临证运用,需要从一个个的病例个案中体认经典论述的奥妙,从大量临床实践中体会其一般规律,从而达到“纵心所欲而不逾矩”境地。这个过程需要名师指点,离开从师学艺是不易办到的。许多老中医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明,要想当个好中医,只有熟读经典,善于从师,勤于临证。医疗管理工作中不自觉地采取一些歧视中医药的政策,如中医人员兼修别业被认为“不合法”,无权处方,无权签署医学文书。西医人员无论从事那个医学行业都被认为天经地义。某些治疗性中药如参脉注射液、心脑康胶囊,治疗性中医技术如针灸、按摩等未纳入医保、农合报销范围。中医药科研不注重中医药自身规律,忽略中医临证很难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特点,强调量化、对照、统计学分析等实证医学的考量办法,使得中医药科研始终在西医科研方法的圈子里打转转,因此中医药科研很难出成果,在市县以下基层医院更为困难。二中医院中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彭晋真从事中医肾病研究,其临床协定处方益肾冲剂、肾泰宝胶囊、肾血宁胶囊很有影响,就因为没钱做药理毒理实验无法通过科研立项,因为仅一个品种的毒理实验就要几十万元。其配方都是普通中药,其单味药的药理毒理均已有药典和国家中药实验室的结论,但一旦配方都得重新做。按此要求,是否每开一张中药方剂都要进行药理毒理试验?西医配制临床用的大输液,是否也要重新做药理毒理试验?这些貌似科学而实际戕害中医学术的做法无疑是阻碍中医发展的绊脚石。

中医药队伍重经济、轻学术的浮躁情绪严重 近二十多年来,国人普遍产生了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的浮躁情绪,文化上短视,学术上功利思想严重。这种大环境影响到中医药队伍,就出现了怎么赚钱怎么干、什么吃香干什么的倾向,真正沉下心来钻研中医学术的很少。中医学院毕业生不愿进中医院,热心于进西医院和做药品销售。前述问题导致的中医生存危机,迫使中医医疗机构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首先为求生存而改弦更张。因为中医治病确实比西医简便、便宜,不须做很多复杂、昂贵的检查,不须用很多进口、昂贵的药物,大多数不须手术,甚至有些西医非手术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医只用几副中药就可治好。因此“中医不赚钱,西医才赚钱”。许多中医师自己也承认,某一病本来中医也可治好,但只需花几

十、几百块钱,而吊针一打、手术一做,就是上千元甚至几千元的业务收入,当然选择后者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群众越来越不认识中医。有的中医药人员甚至自己瞧不起中医,这种情绪扩散到社会上更加剧了群众对中医的不信任。

现在,国家已经吹响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号角,中央和省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加强中医药工作的举措,如加大中医机构建设的投入、放宽中医药人员职称晋升的某些条件、开禁医院加工中药饮片、降低中药膏、丹、丸、散制剂的准入标准等。相信还会有更多更有力的举措陆续出台。振兴中医药事业,最为关键是在市、县两级。这是因为县级是联系广大农村的纽带,而中医药在农村历来拥有广大市场。因为农村消费水平不适宜高端、昂贵的医疗服务,也因为我国农村历史形成的医疗消费习惯。县级中医药事业振兴了,就为整个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但县级中医药学术必须依赖上级中医药机构的指导,市级中医机构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我市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中医,建国后也有不少人进入省级中医医疗教学机构,目前还有约数十名比较有名望的老中医健在,还有约百余名中年中医骨干。这是我市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技术中坚。充分发挥这批人的作用,我市中医药事业就能迈上新台阶。

一、全民都要提高对中医药事业的认识,增强历史紧迫感。中医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突出。中医不仅是我国国粹,更是我国医疗服务不可缺少的一臂。现代医学尽管发展很快,然而至今仍有许多人体奥秘没能探明,仍有许多疾病的病因、机理没有查明,例如精神疾患、肿瘤、内分泌疾患、自身免疫性疾患。西医必须查明病因才能进行针对病因的治疗。如非典发生后,在未查明病原微生物是冠状病毒前,西医几乎无法进行病因治疗,因此疗效不佳,死亡率很高。中医则不必依赖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诊断,在判明病邪属风寒风热、正气属虚属实、阴阳孰长孰消,即可处方救治,药物随手可得,在治疗非典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使我国非典死亡率降至世界最低水平。中医西医,相得益彰。中医治疗上的整体观、重视人体机能之阴阳平衡的哲学思维,是西医所缺乏的,而又是当今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所推崇的。中医常在西医鞭长莫及之处发挥其神奇效果,即便在某些急症、重症也是如此。只是因为目前真正的好中医凤毛麟角,我们对中医精华的继承与运用还远远不够,中医在这些方面的庐山真面目还养在深闺人未识,未能为广大群众所见识和接受。相对于西医对医疗费用的巨大耗费,中医消耗的资源则节约得多,是真正的简便验廉的医疗手段。中药工业基本是绿色工业,中医疗法更是绿色疗法,对人体组织机能的破坏远比西医疗法小。因此中医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正方兴未艾。韩国甚至有将中医作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向。我们作为中医的发源地,绝不应该将中医弃如敝屦。要有“中医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兴旺,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的历史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强中医药工作,大力推广中医药医疗手段,普及中医药诊疗、保健知识,能够极大地节约医药资源,减少医保经费支出,对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建立卓有成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可能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政府解决医疗费用超支问题的最佳选择。各级领导应在这方面有清醒的、高瞻远瞩的认识,并不遗余力地、一届又一届地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告诉群众中医的本来面目,不要让群众老是误将那些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打着中医旗号以售其奸的“中医”当作真正的中医。

二、采取果断措施多方筹资加大中医药事业投入,并给予优惠政策。中医经费要单列,要按照国务院、省政府明文规定逐年增加中医事业拨款,并及时到位,过去欠账较多的应适当追加,目前至少做到中医医院和同级综合医院人均工资性拨款在同一水平,并用三年时间逐步达到财政工资性拨款占中医院在编人员工资总额的50%。用五年时间彻底解决中医医院危房问题、设备老化问题、基本建设债务问题。对各级中医院的基本建设以及动迁、设备配置要进行科学论证后制定建设规划,根据需要和财力分期分批进行,切忌蜂拥而上,互相攀比,浪费资源。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名老中医学术整理和传承,专款专用。认真选派符合条件、热爱中医、好学肯钻的中医学院毕业生跟师学徒,签订合同,为期三年,学徒期间保证其基本工资,学徒期结束后根据其学业水平、临证成绩、学术整理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可结合进行职称晋升,同时给予一定经济奖励。制定中医药科研立项暂行规定和中医药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每年安排一定中医药科研经费和奖励基金。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向中医药事业、中医药科研捐赠资金。鼓励社会贤达、商界名流捐建中医药医疗科研用房,并可冠名。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创办民营中医药机构,对其中医药创新项目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和资助。每年安排中医学术专款50—80万元,用于中医药人员培训、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和中医药学术活动。连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10年的中医药人员工资增加10%,连续从事中医药工作满30年的退休时退休工资增加5%,为中药加工炮制人员发放灰尘污染补贴。降低农合中医院、中医科住院报销起付线,县级与乡镇级同等,市级与县级同等。医保办、农合办要会同中医药管理局重新审定、适当扩大中药、中成药、中医诊疗项目报销范围,提高中药、中成药、中医诊疗项目报销比例。立即恢复已经改制的津市市中医院全民事业单位身份,恢复其财政拨款,尽可能追补前几年停拨的财政补助,尽量召回已经置换身份的中医骨干。

三、迅速组建精干高效的中医药管理机构,制定长期工作规划。根据中央要求,尽快成立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局,选调懂中医、热爱中医、有开拓精神的干部担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赋予其独立管理中医药事业人、财、物的权力,并将中药行业的管理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的责任范围,实行全行业管理。为协调各有关部门对中医药全行业的管理,应成立有发改、财政、卫生、人事、教育、物价、医保、药监、经委、农业、林业、科技、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中医药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好中医药工作的全局性问题。同时成立中药行业协会,调整和加强中医药学会,作为政府协调、管理中医药工作的两臂。尽快摸清我市中医药全行业的家底,制定中医药长远发展规划,确定我市中医药事业“十一五”规划目标,采取强有力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加强中医药工作,五年初见成效,十年有较大发展,二十年出现中医药事业、中药工业蓬勃兴旺的局面。

四、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打造常德中医名牌。一要重点建设好县级中医院。配合中央、省示范中医院建设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分期分批把各区县市中医院建设成突出中医特色的基地、实行中西医结合的基地、整理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基地、培训乡镇中医药人员的基地,使县级中医院成为传承中医学术、发扬中医诊疗技术的前沿阵地,并全部真正达到二甲中医院标准。二要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每个县级中医院要努力打造一两个中医特色专科,使其尽快成为名科。注意合理安排专科分布,避免重复建设和雷同。要加大对市一中医院中医骨伤科、市二中医院中医肝病科的科研扶植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创新性成果。三要把市一中医院建成全市中医医疗中心和中医学术指导中心,争取纳入国家重点中医院建设计划。市一中医院要突出中医特色,积极努力建设中医肾病专科,形成以中医方剂为主、现代诊疗手段为辅的肾病治疗路子,用5—1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攻克慢性肾功能衰竭。加强中医骨伤科、肝病科、心脑血管病科临床医疗中的中医比重,为全市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作出示范。四要开办常德国医馆,组织全市名老中医并邀请省内外中医名师定期、轮流应诊,交流心得,切磋技艺,授课讲学,培养青年中医。尽快论证常德国医馆基本建设项目,争取2008年立项,2009年动工,同步做好人员调配、名老中医协调安排、国医馆运作机制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制度建设和资金调度工作。五要抓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医疗中心中医科、中药房的建设,每所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配备具有大专毕业水平或者具有中级职称的中医、中药各2名,常年开设中医门诊,中药房中药饮片种数在300味以上。凡达此标准的卫生院给予中医经费补助。“十一五”期末,达到省级中药房建设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中心达85%以上。各区县市要有意识地培养若干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中心的中医小专科,从中发现苗子,推动其做大做强。六要在村卫生室积极推广中草药单方验方。组织专业人员编选《中草药单方验方选》,发至全市各村卫生室和社区医疗机构,并进入书店零售。综合医院要加强中医科建设,中医门诊诊位不得少于两个,中医病床不得少于20张,至少建设一个特色专科。要在本院醒目位置宣传介绍中医科和中医特色专科。

五、活跃中医药学术空气,抓紧抓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整理和传承。市、县中医药管理局要认真抓好中医药学术活动,定期召开学术年会,组织中药技术比武和观摩活动,创办中医药学术期刊,编辑《常德中医药年鉴》,建立民间中医药协会,为社会零散中医、草医、民营中医药机构搭建学术活动平台。抓紧流散民间的中草药秘技、秘籍、单方验方的搜集整理,挖掘其精华,剔抉其糟粕,编辑《常德民间中草医药大观》。每五年选拔认定一次常德名老中医,由市政府明文认定,并给予省、市认定的名老中医政府津贴;每年为他们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为每人配备一名符合要求的青年中医或中医学院毕业生作为学术继承人,既跟班学习,又负责整理其医案和学术经验,并编辑成书,以利后世传承。从现在起,中医药人员晋升技术职称必须有2—3年从师学徒的经历。有计划地组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西医临床人员离职学习中医,每年不少于50人。开放医疗机构中药加工炮制,放宽中药传统剂型膏丹丸散生产的要求,促进中药传统加工方法的应用和传承。以中药企业为主体成立有中医临床、中药科研人员参加的的中药行业协会。尽快开展我市中药资源调查、中药野生管理和中药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中药技术人员培训、中药信息资源交流、中药科研技术推广等工作,并加强与中医药学会的联系,必要时举行联合学术会议,使中药科研、生产、销售与中医临床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市中医药科技、学术不断前进,推动中药产业迅速发展。

六、大力推动我市中药产业的发展,打造常德中药名牌。摸清我市中药材资源、中药企业基本情况两个家底,瞄准国内外中药市场,制定我市中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中药材人工种植条件下原始药性保持的研究、中药材生长环境与生长条件的研究、中药材野生与人工种植的对比研究等中药材基础科研工作,为优化中药材种植、提高中药材产量与品质打好基础,打造常德地道中药材名牌。建立中药材基础科研基金,奖励中药材基础科研有功人员,确保其不受干扰地持之以恒地进行。扩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十一五”期间达到200万亩,中药材年产值达30亿元。建设一个万亩以上的中药材规范化种养基地,作为中药材种养科研基地、农户中药材种养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建立湘北中药材交易市场,争取年交易量达80亿元。强化政策引导,对中药生产企业实行税费优惠。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的科研项目,对有前景的、经过科委认定的中药项目给予经费支持。组织农业、林业、卫生以及文理学院等方面科研人员加入医药行业的科研工作,集中攻关,务求获得成果。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外企业和研发中心落户常德,加速推动我市中药产业的进步与发展。重点培育中药龙头企业,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德海、金健、三金等企业和天麻首乌片、玉叶解毒颗粒、阿胶补血冲剂等产品给予产业专项基金、银行低息贷款、税费减免优惠、优先引进外资等大力支持。加快中药企业GMP认证进程,力争“十一五”期间中药工业产值达10亿元。

中医药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工作已经迫在眉睫。中医药学术只能在临床实践中传承、发扬和创新,因此,加强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只能是促进中医药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丰富和提高,然后才有可能在理论上获得突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历史地担负起了传承中医药学术的重任,没有非常的认识,不采取非常的手段,抢救中医药就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国家大政方针已定,中医药界已经嗷嗷欲试,只等一炬圣火。让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二○○八年三月十二日

第9篇:中医述职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 中医述职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医执业医师述职报告

中医执业医师述职报告

作为一名高年资中医科医师,本人认真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踏实工作、恪尽职守,并且在不同的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现述职如下:

一、执业道德方面:本人能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领导安排和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履行了一名医师的工作职责。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恪守行医准则,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在临床工作中热忱服务患者。忠于社会主义医疗事业,以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

在执业中,能遵守单位规章制度,----------------精选公文范文----------------

1 --精选公文范文-------------------------- 遵守各项行医规范,坚决抵制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不做损害患者利益的事情,无损害医院的行为。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为患者多考虑,节约医疗费用,不开大处方、不开多余检查单,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合理用药,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服务,为患者谋福利。

二、业务水平方面:本人一贯能够认真并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条件。因此,在工作中能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通过阅读大量业务杂志及书刊,学习有关医疗卫生知识,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和技术指导业务工作,促进自己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始终坚持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从而使自己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处理技术和方法。工作中能严格执行各----------------精选公文范文----------------

2 --精选公文范文-------------------------- 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认真负责地处理每一位病人,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误诊误治,2014年发表科研论文5篇,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

三、工作成绩方面:作为一名高年资的医师,几年来,本人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事,从未发生一起差错事故。尽最大能力完成了作为一个医生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热情接待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严格要求自己,不骄傲自满,团结同事,尊重领导,对年轻同志真诚地对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遵守医院各项纪律,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树立了自身良好形象。

在今后工作中,我决定继续努力学习,继续努力工作,努力克服理论上的不足和实际能力的不足,以期能够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 第二篇:中医肛肠科护士长述职报告范文

中医肛肠科护士长述职报告范文

2014年是中医肛肠科独立开科的----------------精选公文范文----------------

3 --精选公文范文-------------------------- 第一年,我有幸接受医院的委任,担任中医肛肠科护士长职务。一年来能认真贯彻执行医院及护理部的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在护理部及科主任的双重领导和指导下,在科室同事的帮助和支持下,认真、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通过全体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科室管理制度逐渐规范、工作程序逐步完善、业务领域不断拓宽,科室护理工作良性运行、护理质量稳步上升,科室呈现出一个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势态!现将一年来的个人工作述职如下:

㈠ 加强政治建设

1、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能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积极配合儿中肿片区支部书记做好各项工作,撰写思想汇报,时刻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在工作岗位上能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锐气的风貌。

2、加强学习医疗行业职业道德规----------------精选公文范文----------------

4 --精选公文范文-------------------------- 范、法律法规、核心制度。严守职业道德规范,不以护谋私,真心实意为患者服务,为群众服务。

㈡ 提高行政管理综合能力

1、参加医院及护理部的各种管理培训,努力学习管理科学知识,阅读管理期刊读物,提高管理理论,在各级护理质量检查中,虚心向护理质量好的病区护长学习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管理绩效,通过一年多的历练,我的组织协调能力及指挥决策能力逐步提高。

2、正确处理好与科主任、医生之间的关系。科主任是科室第一负责人,平时我能积极和科主任进行有效沟通,认真执行科室管理的方针政策,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在督导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反馈,修正管理偏差,主动向科主任汇报护理工作,让科主任熟悉科室护理状况,理解、支持护理工作。加强与医生沟通合作,确保科室工作正常开展。

----------------精选公文范文----------------

5 --精选公文范文--------------------------

3、尽快融入护理新团队,竭力打造一支更具凝聚力的护理队伍。作为一名新护长,为顺利打开护理工作局面,?我细心观察护士的工作习惯、脾气性格,掌握她们的优缺点,努力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人,取得她们的支持与信任,知人善任,从而合理安排各项护理工作,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我能以身作则,清正廉洁、无私奉献,遵章守纪,办事公道正派,争做群众的先锋,护士的表率,带领全体护士更好更优质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4、注重加强与兄弟科室间的沟通联系。如加强与手术室、医学专用科、急诊科、消化科、腔镜室等科室之间的沟通联系,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支持,使科室工作良性运转。

㈢ 加强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专科理论及护理技术水平。

购回《现代肛肠病学》专科书籍,从图书馆借阅肛肠病相关期刊读物,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学习,尽快提高专科----------------精选公文范文----------------

6 --精选公文范文-------------------------- 理论水平,虚心向科室老同志学习专科操作技能,如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电脑医嘱处理等,现在已能熟练掌握本专科基础理论、护理技术,解决专科疑难护理问题,了解专科护理发展动态,争做专科护理学术带头人。

㈣ 狠抓护理质量控制,确保护理质量考评全年达标。

1、结合护理实际定期进行护理人员爱岗敬业、医德规范、职业道德教育,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我科的护理服务一直得到患者的好评,满意率全年达标。

2、狠抓护理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护理质量控制小组的作用,严格按照护理质量标准检查、督促,不断修改完善各种护理质量标准,并组织学习,按标准实施各项护理工作。

3、严抓护理安全,每月召开护士例会,针对质量检查存在问题进行反馈、集思广益、综合分析,查找原因,落实整改措施,分析疑难、重大问题,针对----------------精选公文范文----------------

7 --精选公文范文-------------------------- 容易出现差错、事故、护理隐患的事件、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年内无差错、事故及严重护理纠纷的发生。

4、充分发挥留言薄的作用:对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护理质控缺点较多的地方,护长在留言薄中作出提示,书写一些临时建立的制度,除了晨会传达,提示护士及时阅读,将信息传递给每一位护士,减少开长会,提高效率,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5、加强护患沟通,每月组织疾病知识讲座及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及家属的建议,改进护理工作。

㈤ 在职培训与教学管理

1、按计划完成全科护士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教育学习。抓好专科护理学习,完成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及护理技术学习,加强晨会提问、随机提问,提高护士业务水平。

2、每月组织科内护理查房及业务学习,学习护理新知识,了解护理新动态,进行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组建护理----------------精选公文范文----------------

8 --精选公文范文-------------------------- 学

习小组,分组解决临床疑难问题,合理分配护理资源。

3、加强人才培养意识,选派护士到消化内科、胃肠外科轮转学习;鼓励护士自行下儿科学习小儿静脉穿刺技术,逐步培养专科护理骨干。

4、加强对进修、实习人员的教学管理,有专科带教计划,严格落实师资管理,护长定期考核检查带教情况,教学资料完善。

㈥ 存在问题

科研意识不够强,科研基础理论薄弱,本尚无科研立项,未在护理期刊及专题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㈦ 总结

一年来我严格履行护士长职责,勤勤恳恳、尽心尽职,努力把这支护理队伍带好,通过全体护士的不懈努力,2014年在第

二、三季度全院护理质量评比中分别获得第

三、第二等奖的好成绩。护士黄艳梅代表儿中肿片区参加护理部三----------------精选公文范文----------------

9 --精选公文范文-------------------------- 基知识竞赛获二等奖;参加护士礼仪服装展示大赛获优秀奖。在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中,协助伍美娟护长组织儿中肿片区并作为选手参加护士礼仪服装展示大赛获优秀奖。

回顾一年的历程,在获得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我更深层次认识到一个护士长应有的职责,在新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扎实学习,实在地做工作,全面提升思想、业务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在思想上做护士的指导员,在业务上做大家的辅导员,在行动上树立榜样,努力使科室护理质量、护士业务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树立中医肛肠科护理服务品牌,为医院实现更大更强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肛肠科:龙春萍

2014--2 第三篇:中医医院党政领导班子述职述廉报告

在中医院书记及院长的领导下,一年来,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坚持以----------------精选公文范文----------------

10 --精选公文范文-------------------------- 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医院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克服困难,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以病人为中心的业务工作、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我在支部负责宣传及影像科的工作

一、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取得新进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医院的一个优势,是团结全院职工、搞好各项的中心环节。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政治优势,把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起来,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实践证明,医院业务工作越繁忙,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发挥好这个政治优势,更要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因此,以专题学习讨论、到善洲林场学习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观和价值观,----------------精选公文范文----------------

11 --精选公文范文--------------------------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我院始终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经常性的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创建活动。争先创优活动扎实推进。

深入开展了创建“党员先锋岗”、“先进党小组”、今年又开展创建《创建等级医院》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医院文化建设,骨伤科得患者好评,加强法制宣传和行风建设。我们紧密结合本院的中心任务和职工队伍的实际,加大了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组织职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学习领会《纲要》同“四亮四评”的精神和行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签定责任书,开展创建绿色环保医院等方法,强化了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改善了就医环境,密切了医患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新的贡献。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受到----------------精选公文范文----------------

12 --精选公文范文-------------------------- 县卫生局的充分肯定,到太平镇绿水村挂钩村进行扶贫活动、支持资金元,帮助建设党员活动室,

二、党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

党支部工作取得新进展。支部是党员的全部工作的基础,这几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扎实做好党组织的建设,并取得一定成绩,2014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是全院党员干部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今年医院陪备了支部班子及行政班子,并成立5个党小组,为做好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工作,促进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组织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开创中医医院卫生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三、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党员队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几年来,我们按照县委的部署,组织广大党员开----------------精选公文范文----------------

13 --精选公文范文-------------------------- 展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党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增强了拒腐防变意识。党建工作目标得到较好落实。中医医院党支部在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卫生局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措施,如党员学习制度,党建工作考核机制及发展党员工作计划等,由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狠抓落实,民主生活会、支部大会、支委会、党小组生活会和上党课等活动都能较好的贯彻落实。特别是以党的纪念日为契机,召开党员座谈会;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表彰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和优秀共产党员,先后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27人次到善洲林场参观学习,缅怀杨善洲的丰功----------------精选公文范文----------------

14 --精选公文范文-------------------------- 伟绩,接受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发展党员工作成绩显著。医院党支部十分重视发展党员工作,各支部认真贯彻落实党委关于发展党员工作计划,自觉把“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十六字发展党员工作方针落实到发展党员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对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列为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转正前都实行公示,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2014年以来,共发展预备党员1人,入党积极队伍不断扩大。由于加强党的宣传工作力度,2014年以来有4名优秀分子向党组递交入党申请书,党支部及时指定培养人,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工作,帮助他们创造条件,早日加入党组织。

四、按时缴纳党费

全体党员都高度重视党费的收缴工作,特别是退休老同志,也能及时交缴党费。2014年年共交纳党费元,没有不交党费的党员。

五、勤政廉政,以病人为中心 ----------------精选公文范文----------------

15 --精选公文范文--------------------------

健全监督机制。设意见箱6个,几年来,我们逐步建立健全了药品采购、基建工程、医疗设备、医用耗材招标采购制度、合理用药制度、医患双方承诺制度、招待用餐填报接待批表等,从而使我院反腐倡廉工作有了制度保障。加强督促检查。支部对廉政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和找出存在的不足,使该项不断取得成绩,一年来,我院大额采购、基建项目等全部公开招标,所有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均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从而有效地预防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 第四篇:中医支部书记述职

新华医院崇明分院

中医支部书记述职

李建中

本支部共有党员11名,职工总数43人。

.

1.政治教育活动

利用组织生活,积极宣传党的方针----------------精选公文范文----------------

16 --精选公文范文-------------------------- 政策,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党内先进人物事迹,并通过警示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在院党委提出的“创先争优”活动中,围绕如何争当优秀党员、争当优秀党支部,展开热烈讨论,并作了集体昌议书。宣传防控风险的意义,所有职工都签署了防控风险承诺书,本支部委员麻志恒同志,在工作之余,积极为医院院报撰稿,并多次在院报上发表。

2.注重学习

总书记讲,要注重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才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才能认识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才能提高自己的品质素养。作为党支部书记,我深知职责重大,因此注重理论学习,认真研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关于“十一五规划”、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学习了党委下发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比较全面地----------------精选公文范文----------------

17 --精选公文范文-------------------------- 了解现阶段的社会现象,以及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医疗卫生改革的思路,使自己在增强理论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对未来的展望。

3.以德为先,注重公益

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牢记党员的形象,坚决遵守院规院纪,拒绝商业贿赂和“红包”,一丝不苟,勤奋工作,并严格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同事之间团结合作,一切以医院及科室利益为重,化解不必要的人际纠纷,努力营造和谐份围,鼓励科研创新,本支部的张汉新主任、麻志恒、黄静、黄美琴、陈辉、金杰等党员,都是学科建设或者科研方面的先进人物。作为支部书记在利益面前我从来是淡然的,每年的评优、记功从不沾边,而在关怀退休老职工、义务献血、献爱心捐款、以及科普宣教中,事必亲恭,努力完成。

4.优青培养

----------------精选公文范文----------------

18 --精选公文范文--------------------------

只有注重优秀青年的观察和培养,并积极引导,宣传党的主张,促使向党组织靠拢,并通过考验、党课学习、思想交流等,使其融入到党组织的大家庭中来,,才能为我们的党组织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永葆党的战斗力。本支部有二名优青已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一名经支部会议表决,确认建党积极分子。

5.明年的工作思路

按照规定组织党员、群众进行学习活动,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全面理解国家现阶段的任务目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理念;关于崇明建设生态岛的战略方针。以及传达、落实本院党委、院部中心工作任务。继续进行医疗风险教育、廉政教育,医务人员精神文明教育、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科建设;注重优秀青年培养,按计划明年发展新党员一名。完成有冻在公益活动。 第五篇: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中医需求与中医发展调查报告

----------------精选公文范文----------------

19 --精选公文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水平要求的逐渐提高,中医事业已渐入人心,中医治疗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为了了解现阶段人们对中医的需求情况以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并通过基本的数据分析对此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参与这次问卷调查的以15—30岁的与医学事业无关年轻人为主,此外也不乏30—60以及60岁以上的群众参与,总体来说年龄分布较合理,有一定的科学性。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仅有2。7%的人选择了对中医疗法不了解,90%以上的人接触过中药,拔罐等疗法,对于中医耳针及放血等疗法只有不到10%的人接触过,可见中医治疗还应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与推广。

其次,在调查中有%的人平时更倾向于选择西医,%的人选择中医。人们选择中医治疗的原因主要有:中医的安全性高,信任中医,所患疾病中医疗效----------------精选公文范文----------------

20 --精选公文范文-------------------------- 好.可见,中医在稳定性及安全性方面占很大的优势,这也是人们信任中医要的主要原因。在比较中医相对于西医的劣势时,%的人认为中医疗效慢,%的人认为中药服用不便,%的人认为中医的医疗人员技术不够,还有%的人选择了其他原因。可见,中医虽然较西医还处于一定的劣势,但是人们对中医的认可已经大大的提高,而中医疗效慢等传统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中医的现代化进程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再一点,人们在接受中医院的治疗时,仅有%的人选择纯中医治疗,其他大部分人选择中西医结合或者纯西医治疗。并且%的人认为中医医生应该兼备中西医的知识且对某一专业有精深的研究。

最后关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的人认为中医应该加强在养生保健调治亚健康方面的作用,其余的则选择应加强临床治疗的作用。对于影响中医现代----------------精选公文范文----------------

21 --精选公文范文-------------------------- 化发展因素这一问题中,中医医疗技术,中医院的管理,基础设施及政府扶持,群众的认可及经济水平几乎平分比重,反映出的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总结问卷的结果,我得出的结论有:1.中医现在已渐入人心

2.先打化进程

中医述职报告,完全可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淘范文网taofanwen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或复制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顺利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精选公文范文----------------

22

上一篇:狗狗训练方法详细说明下一篇:落实好意识形态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