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通用8篇)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利咽。
方药:荆芥6克、防风6克、前胡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蝉衣6克、射干6克、款冬花10克、白僵蚕10克、浙贝母10克。
中成药:锡类散。
风热袭喉:咳声如犬吠,轻度憋气,咽痛,发热,舌尖红,脉浮数,指纹浮紫在风关。
治疗: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荆芥6克、牛蒡于10克、淡豆豉10克、薄荷(后下)6克、山豆根3克、桔梗6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本组9例, 男性6例, 女性3例, 年龄60~75岁, 其中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3例, 非胰岛素依赖型6例。临床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 全身消瘦、乏力, 头昏眼花。尿糖、血糖升高。病人伴有或并发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肺栓塞、肾病、脑血管病等而出现的各种体征。
1.2 诊断依据
(1) 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三多一少”, 血糖升高≥11.1mmol/L, 空腹血糖≥7, 8retool/L; (2) 孕产妇有不明原因的多次流产及宫内死胎、巨大胎儿史; (3) 反复发作的感染性疾病; (4) 皮肤搔痒症, 女性外阴痒; (5) 伴有或并发心脑血管疾病; (6) 视网膜病变、视力改变。
1.3 治疗方法
(1) 针灸推拿:针刺法:毫针针刺百会、曲池、太冲、行间用泻法, 针刺太溪、照海、复溜、三阴交用补法。推拿法:可按摩双侧内关穴、足三里穴等。 (2) 活化肾脏:以针肾俞、命门、胰区处、关元穴为主, 施治时遵循先急后缓, 由上至下, 由头至脚, 男左女右, 全面调理, 以达到固肾储精, 从而使肾功能得以恢复, 胰岛素分泌增多。
2 结果
治疗结果本组9例, 经过施治3次8例, 症状有明显改善, 直至“三多一少”和头昏眼花、全身乏力等症状消失, 检查血糖、尿糖逐渐减少并转为正常。1例治疗中途放弃而未果。观察结果表明, 疗效较为理想, 控制时间较长。
3 讨论
3.1 滋阴增液, 清胃泻火法
适应证:多食善饥, 形体消瘦, 口渴欲饮, 大便干燥, 舌质红, 苔黄燥, 脉洪数。
例1:男, 55岁。近1个月来渐感倦怠乏力, 虽多食善饥, 而形体消瘦, 口渴喜冷饮, 查空腹血糖:10.2mmol/L, 尿GLU (++) , 舌质红, 苔薄黄干燥少津, 脉洪数。此属阳明燥热内实之证, 治宜滋阴增液, 通便泻火, 用增液承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玄参、麦冬、生地各30g、大黄9g (后下) 、芒硝6g (冲服) 、生石膏30g (先煎) 、知母15g。服上药20剂后, 大便通畅, 口渴已减, 饮食正常, 查血糖7.6mmol/L, 尿GLU (-) , 舌质稍红, 苔薄黄有津, 脉数, 遂上方去芒硝加桃仁12g, 继续服20剂, 诸症消失。复查血糖、尿糖均正常。
3.2 滋补肾阴法
适应证:吃不多, 渴而多饮, 尿量多而浑浊, 舌红无苔, 脉沉细数。
例2:女, 59岁。观察病人, 形体消瘦, 腰膝酸软, 疲乏无力, 动则气喘, 头晕头痛, 又查空腹血糖11.7mmol/L, 尿GLU (+++) , 舌红少苔, 脉沉细数。此属肾阴不足, 气阴两伤之证, 治宜滋补肾水, 益气养阴, 用六味地黄汤加黄芪治之。
处方:熟地、山药、黄芪各30g、山萸肉12g、泽泻、茯苓各9g、丹皮15g。守服上方90剂, 诸症皆除, 化验血糖、尿糖皆正常。
3.3 温阳滋肾法
适应证:小便频数量多, 或饮一溲一, 尿如脂膏, 面色黧黑, 阳事不举, 耳轮焦干,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
例3:男, 52岁。近半年来, 自觉疲乏无力, 形体消瘦, 小便数频, 饮水后即小便, 夜间尿浑浊如脂, 面色黧黑, 耳轮焦干, 腰痛膝软, 阳事不举。查空腹血糖10.3mmol/L, 尿GLU (++) , 舌质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此属阴阳两虚, 气阴双亏之证。治宜温阳补肾, 益气滋阴, 取金匮肾气丸加黄芪治之。
处方:熟地30g、山茱萸15g、泽泻、茯苓、丹皮、附子各12g、肉桂6g、黄芪、生山药各30g。前后共服药90剂, 诸症悉除, 查空腹血糖6.2mmol/L, 尿GLU (-) , 舌脉正常, 嘱其再服金匮肾气丸2个月, 以巩固疗效。
3.4 健脾益肾法
适应证:多饮、多食、多尿三多症状不明显, 但腰困肢冷, 气短少言, 身体倦怠, 腹胀便溏, 伴见面部下肢浮肿, 舌质淡苔白润, 脉象沉细。空腹血糖尿糖异常升高者。
例4:男, 60岁, 近2个月来, 自觉形体消瘦, 疲乏无力, 少气懒言, 不思饮食, 下肢浮肿。查空腹血糖9.0mmol/L, 尿GLU (++) 。舌质淡, 苔白润, 脉沉细。观其脉证, 此为脾肾两虚之证, 治宜健脾益肾。
处方:生山药、黄芪、扁豆、党参各30g、菟丝子20g、白术15g、葛根12g、炙甘草9g。遵上方服60剂, 食欲大增, 体重增加。诸证悉除半年后复查血糖6.1mmol/L, 尿GLU (-) 。
4 小结
上述四法是笔者临床治疗糖尿病所常用的方法, 但临床必须审慎辩证, 灵活变通, 既不可固执一方一法, 更不能机械进行论治, 这样而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成莲.中外医疗[J].2008 (25) .
[2]赵美丽.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J].2009 (7) .
[3]邱全跃.现代医药卫生[J].2005 (15) .
[4]金颖.中国医疗前沿[J].2010 (6) .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069-02
胸痹西医称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疾病。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阔加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问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是胸痹重证。
1 病因病机
胸痹的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有关,其病位在心,与脾肾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
2 辨证要点
2.1 辨标本虚实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当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阴寒、痰浊、血瘀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2.2 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瞬息即逝者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若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不休者多重症或危候。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吃药后能缓解者为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3 辨证论治
3.1 心血瘀阻证症状: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胛,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劳累或暴怒加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鉴于血瘀与胸痹关系密切,活血化瘀法已成为治疗胸痹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若血瘀轻者,可用丹参饮为治。
3.2 痰浊壅塞证
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肥大目边有齿痕,苔白,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汉代张仲景认为,胸痹心痛是阴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上乘阳位,痹阻胸阳而致,在治疗上创立了宣痹通阳大法。临证时,痰浊与血瘀往往同时并见,因此,通阳豁痰和活血化瘀法经常并用,但必须根据两者的偏重而有所侧重。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3.3 阴寒凝滞证
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平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冷,甚至手足不温,冷汗不出,胸闷气短、心悸、脸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与否与寒热关系密切。辛温通阳使气血流通,疼痛缓解,适用于胸痹寒凝血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痉挛,心绞痛发作可收到快速止痛效果。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
3.4 心肾阴虚证
症状:心疼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头晕耳呜,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若阴虚阳亢者,加钩藤15g,石决明20g,鳖甲20g。
3.5 气阴两虚证 症状: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无力,声息低微,面色咣白,易汗出,舌质绛红,舌体胖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临床观察,胸痹不同程度存在气阴不足的情况,近年来,应用益气养阴法治疗胸痹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临证中可根据气虚与阴虚的程度灵活应用补气药与滋阴药的比例。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3.6 阳气虚衰证 症状:胸闷气短,甚则胸背彻痛,心悸汗出,良寒肢冷,腰痰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若见面色唇甲青紫、大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
4 其他中医药疗法
4.1 药茶 (1)三七花参茶:取三七花、参三七各3g,沸水冲泡,代茶频饮。药理分析发现,参三七有活血祛瘀止痛功效,对胸痹者能起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2)麦冬生地茶:以麦冬、生地黄各30g,代茶饮服,不仅有明显的清热养阴作用,而且能补气和养心,有助于改善心肌营养,提高心肌耐氧能力。药理实验发现,口服麦冬煎剂能缓解心绞痛及胸闷等症状。
4.2 中药外敷
将半尺大葱白切碎,灶心土、吴茱萸、薄荷各120g,将诸药一起压碎,放在无油锅内,兑适量酒拌湿,炒至烫手时即装于布袋内,患者平卧,将药袋放在心前区,每次敷药半小时或更长时间,为了保持药物的温度,最好在药袋上覆盖一只热水袋,一般在睡前敷。本方药物能温通胸阳,活血止痛,疏肝理气,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有缓解作用。
4.3 针灸治疗
(1)单纯针刺:针刺可以补虚泻实,治疗胸痹时一般选取与心相关的特定穴为主。主穴:内关,心经及心包经腧穴,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心包经的内关穴可显著改善心肌缺血,还可保护心肌细胞免于在急性心肌缺血期间受损。
(2)针药结合: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和治疗方法的多元化,针药结合治疗胸痹比单纯针灸或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例如于松华等治疗33例胸痹患者,用5%葡萄糖250ml加5mg硝酸甘油静脉点滴,且配合针灸治疗,取穴内关、合谷、心俞等。
5 体会
——师从林英基老中医之笔录 李爱民
林老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表现为气虚、心阳虚及气阴两虚;标实多表现为血瘀、气滞、痰浊、寒凝,临证时要注意辨证论治。
一、祛痰通络 活血化瘀。《症因脉证·胸痛论》提出“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胸闷胸痛矣”。指出痰瘀阻络,导致胸痛。现代人多属湿浊偏胜体质,湿浊久之则变为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失常,血液瘀滞,痰瘀互阻致心脉不畅,发为胸闷心痛。在临床上此类患者较多见,表现为胸闷胸痛,入夜尤甚,痛引肩背,心悸,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治疗多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法。方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多用全栝楼、薤白、半夏、当归、桂枝、桃仁、红花、牛膝、生地、赤芍、陈皮、茯苓等。
二、通阳散寒 豁痰下气。《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阳不振,阴邪(寒邪,痰浊,水邪等)干犯,气机阻滞是其发病的机制。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心痛彻背,背痛彻胸,感寒痛甚,痛剧则肢冷而厥,面色苍白,舌苔白,脉沉细或沉滑。治疗上以通阳散寒,豁痰下气为法,方多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临床 多用全栝楼、薤白、半夏、枳实、桂枝、厚朴、党参、陈皮等。
三、滋阴益气,兼以活血。现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气阴两虚夹瘀者甚为多见,其中中老年患者最多。中医认为:“年四十阴气自半矣。”加之长期从事脑力劳动、长期工作紧张和压力大,就会“劳心思虑伤心脾”,致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而发胸痹心痛,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心前区隐痛或刺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易汗出,面色少华,舌淡边有齿痕,脉细缓或弦细。临证之时以滋阴益气,兼以活血之法,每多收到良效。临床多用太子参、玉竹、麦冬、杜仲、枸杞、川芎、当归、丹参、红花、赤芍、炒枣仁等。
四、芳香开窍 温通止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说明寒性凝滞,阴寒之邪偏盛,气血为之闭阻则发心痛。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痛时发时止,遇寒加重,心痛剧烈,牵引左肩,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唇甲青紫,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因寒所致的疼痛宜散寒温通止痛。正如《医门法律·申明仲景律书》所言:“诸经心痛,„„宜亟温其经,诸腑心痛,„„宜急温其腑”。临床多用川椒、吴茱萸、干姜、麝香、木香、细辛、白术、附子、姜黄、厚朴等。
五、滋阴益肾 养心安神。临床冠心病心绞痛常见心肾阴虚证型,心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心悸,眠差等。肾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舌质暗,苔薄白,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沉弦。治疗上以滋 阴益肾、养心安神为法,方多用杞菊地黄汤和首乌延寿丹加减,临床多用丹皮、桑寄生、菊花、生地、菟丝子、黄精、首乌、茯苓、牛膝、枸杞、酸枣仁、生龙牡等。
六、疏肝泄热 活血止痛。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很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患者多表现紧张,易冲动,个性强,急躁等。为了实现愿望又常常压抑强迫,思虑烦多。这类患者往往肝气郁结,最易化火,火盛易煎熬营阴,耗伤心络。加之瘀血阻络,故见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治疗上多用疏肝泻热法,兼以活血止痛。临床常用柴胡、郁金、金银花、黄芩、菊花、丹参、麦冬、茯苓、白芷、葛根、川楝子、延胡索等,对于缓解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有较好疗效。此外,因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症状为心绞痛,故寻找中医中药中有效止痛剂甚为重要。中药单味药中麝香、三
七、荜拔、乌药等,药对中延胡索合冰片、西洋参合三
七、蒲黄合五灵脂、檀香合丹参、佛手合香橼等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在临证时应该注意据证选用。林英基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林老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肝肾阳气,使气滞血瘀,水气不化,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所致。系标本具病,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法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其基本处方为:党参、黄芪、泽兰、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桂枝、北五加皮、白术。以此方为基础,再根据不同临 床分型加用不同的药物。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风眩的范畴。风眩指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风眩之病位虽在心脉,影响脑神,但其因常与肝肾阳亢阴虚有关。素体阳盛,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日久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皆可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风眩。风眩日久不愈,可影响及心,并可导致中风,则病情危重。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主方:天麻钩藤饮(石决明 钩藤 杜仲 天麻 黄芩 牛膝 栀子 益母草 夜交藤 茯神)加减:可选加玉米须、莶草、地龙;头痛,加夏枯草、茺蔚子、全蝎。
2、风痰上扰证,证候:头痛,眩晕,胸闷心悸,纳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祛风化痰。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制半夏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 甘草 生姜 大枣)。加减:可选加玉米须、杜仲、草决明、牛膝、密蒙花等。
3、肝肾阴虚证,证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大,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主方:一贯煎(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 川楝子)。可选加玉米须、杜仲、牛膝、密蒙花等;头痛,加天麻、茺蔚子、全蝎。
4、阴阳两虚证,证候:眩晕,耳鸣,体瘦,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治法:滋阴补阳。主方:二仙汤(仙 茅 仙灵脾 巴戟天 黄柏 知母 当归)。可选加杜仲、牛膝、天麻、茺蔚子。
林英基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从心衰的临床表现看,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心水”、“痰饮”范畴。中医文献中虽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对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都有描述。如《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又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作也。”《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痛,恶血在内。”
林老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肝肾阳气,使气滞血瘀,水气不化,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所致。系标本具病,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法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其基本处方为:党参、黄芪、泽兰、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桂枝、北五加皮、白术。以此方为基础,再根据不同临床分型加用不同的药物。
中国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
荣新奇
“溃疡性结肠炎”(UC)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大瘕泄”,亦有诊断为“休息痢”。中医认为其发病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本病。限于篇幅,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大陆中医治疗UC的基本思路,并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大陆中医治疗UC的基本思路简介
1、辨证论治加减法。这是一般中医医师多为使用的方法,即将UC分为6~8个中医的证型,选用经典的方剂来加减应用,或是口服或是经肛门灌肠给药。一般有分型有:⑴.湿热内蘊型:方用芍药汤或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⑵.脾胃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⑶.脾肾虚寒型:方用四神丸合理中丸或用真人养脏汤加减。⑷.肝郁脾虚型:方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⑸.阴血亏虚型:方用驻车丸加减。⑹.血瘀肠络型: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⑺.寒热错杂型:方用乌梅丸加减。⑻.脾虚湿热型:方用连理汤加减。这种方法可以辨证选用对证的成药来治疗。
2、专方专治法。这是部分现代中医临床师发明的方法,即根据自己的临床用药体会,组成一个固定的配方,或制为成药(丸、胶囊、口服液、灌肠液等)或配成汤剂,治疗UC。如结肠灵胶囊、结肠炎丸、苦参片、肠康片、虎地胶囊、岐宝胶囊、结肠宁灌肠剂、康复新水剂等。
3、专方专法加减法。有部分专家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可以用一个固定的方剂或一个固定的治法,随证(症)加减药物来治疗UC,可以口服也可以灌肠。如:谢氏[1]用逐瘀清肠汤(当归、赤芍药、牡丹皮、川芎、桃仁、红花、炒延胡索、五灵脂(包)、枳壳、香附、台乌药、生甘草各10g)加减治疗,便中带脓血者加金银花30g、川黄连log,蒲公英15g;便中黏液较多者加白芷log、马齿苋20g;久泻不止者加煨诃子10g、煨葛根20g;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者加潞党参20g、黄芪30g;形寒肢冷、五更腹泻者加熟附子10g、淡干姜3g。戴氏[2]拟健脾祛湿法,药选萆薢l5g,黄连、吴茱萸、白芍、厚朴、法半夏、石菖蒲、桃仁、红花、蚕砂各10g组成方剂;若口渴、口苦、苔黄等湿热象较重者,黄连加量至15g,可加白头翁、黄芩、败酱草以泻火解毒;若面色萎黄、体倦无力、遇生冷与寒冷则泻下白冻粘液,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者加白术、升麻、柴胡以健脾益气,升清举陷;腹痛较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止痛;便脓血较多者加生地榆、槐花炭止血;泻下无度者加乌梅、诃子、五味子涩肠止泻。等等。
4、个性分步治疗法。这是个别专家总结的方法。如:(1)急、慢二步法:有李乾构氏(3)将本病分为急性活动期、缓解恢复期二步来治疗,在急性活动期分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用清化溃结汤(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香10g、虎杖15g、六一散20g、焦四仙各10g、生黄芪20g、生薏苡仁15g、生白术15g);缓解恢复期用健脾溃结汤(黄芪30g、白术15g、炒薏苡仁15g、五味子10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广木香10g、焦四仙各10g、红藤20g、六一散20g)。董建华氏(4)将本病分为初期和后期,初期用董氏理肠饮(葛根、黄连、白头翁等)口服和灌肠;后期用董氏益肠饮(党参、茯苓、木香、炮姜、白芍等)口服。(2)三步法:有黄德亚氏(5)的“下、消、补”三步法,第一步“下”法荡涤胃肠秽污,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生地、玄参、槟榔、赤白芍、苍白术、青陈皮、生大黄、黄连、桃仁、制乳没);第二步“消”法健脾消食,方用大安丸加减(生白术、制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鸡内金、连翘、焦三仙、山楂、薏苡仁、白芍);第三步用“补”法补气培土、健脾固肠,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炒扁豆、罂粟壳、砂仁、莲子、薏苡仁、仙鹤草)。黄氏认为此三步法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先消后补、或三法混合运用,不必拘泥。临床还有李社光氏(6)的“清、调、固” 三步法,第一步“清”,为治疗早期UC的实证或实证重于虚证者,以达祛除肠间湿热瘀滞之病邪,方用蚤休、白花蛇舌草、虎杖、延胡索、黄连、郁金、茵陈、枳壳、冬瓜仁、凤尾草、路路通、仙鹤草、败酱草、薏苡仁),10天1疗程,中病即止,一般1~3个疗程;第二步“调”,治疗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方用白花蛇舌草、延胡索、白术、茯苓、白芍、陈皮、仙灵脾、防风、刘寄奴、木香、薏苡仁等随证(症)加减,10天1疗程,耐心坚持6~10个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第三步“固”,巩固疗效,包括药物和饮食、劳逸调养,是防止复发的关键。药可以用党参、神曲、茯苓、白芍、刘寄奴、杜仲、山萸肉、枳壳、柴胡、陈皮、薏苡仁等,7天1疗程,坚持2~5个疗程,可以口服合并灌肠。此外,荣新奇氏的“三步四法序贯疗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见另文)。
5、综合治疗法。临床还有一些医师喜欢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一起治疗UC,如口服+灌肠+静脉滴注中药;口服+动脉介入灌注中药;口服+针灸;灌肠+脐疗;中药+西药等等。
总之,因本病作为独立性疾病的历史只有200余年,又是世界性难题,故现代中医临床医师在了解本病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在继承传统治疗思路的基础上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治疗方案;已发表的数以千记的文献和实践证明中医药对轻度、中度的UC具有十分明显的疗效,也因而中国大陆的重症(度)UC比较少见。
二、中医治疗UC的未来发展方向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道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医药综合治疗UC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迅速缓解症状、取效时间快、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体质、副作用少而安全等。
1、目前中医药治疗UC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UC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的问题或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取效时间的精确性、饮食控制、病人的依从性、重症病例的逆转。
1)、取效时间的精确性。每个医师对本病的辩证和用药经验、水平不同,明显地影响到中医药疗效的发挥。给药途径和剂型的不同也影响疗效,如经肛门灌肠/滴注/栓剂/糊剂治疗有效(现代医学也采用这种方法),但也具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药液保留时间因病情、操作方法和个体反应不同而不理想;而且对于病变部位较高的患者(如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上部位时,药液难以到达病变部位),近期疗效好而远期不理想;口服药有效,但结肠溶解的药物少,明显制约疗效的发挥;脐疗药的吸收程度也影响疗效。这些问题都影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取效时间,不能比较精确性的预计什么时候发挥疗效,或者能保持多长时间的疗效,使得给药频率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决定。
2)、饮食控制。中医药治疗UC有效,但有明显的饮食和生活要求,这是中医的特色,而往往病人难以接受或坚持。现代医学在这个问题上也观点不明确。
3)、病人的依从性。UC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症状的缓解不等于疾病的治愈,往往患者对此认识不足;即使知道了,也难以长期服药或坚持经肛门给药、针灸、脐疗等。现代医学的方法同样也存在病人依从性差的问题。
4)、重症病例的逆转。重症UC是世界难题,药物的能力十分有限,手术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这种时候的介入效果不太理想。
以上问题,如果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改变,问题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医药的疗效将获得迅速的提高或进一步超越现代医学。
2、中医治疗难点的应对措施分析 1)、给药途径改变
已有的研究表明,血管介入治疗对重症及全结肠炎患者是一种新的给药途径,十分有效。但特征性药物研究不多。因此,给药途径改变将是未来的新的研究热点,而相应的药物研究必须刻不容缓地走在前面。
2)、药物剂型改变
研究新的剂型,如将口服中药、针灸药线、脐疗药物通过缓释技术达到靶点定向释放和加强肛门给药的粘附性研究等,这无疑将提高疗效,也将解决病人的依从性的问题。
3)、医学科普教育
本病的复杂性决定了临床医师的工作难度。因此,医师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来做科学普及工作,尤其是要让病人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治疗UC的优势和特点,这样才能让病人减少本病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谢传星.逐疲清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8例„J‟.陕西中医,2005, 26(12):1332一1333.[2].戴君妹.健脾祛湿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0(2):8.[3].李乾构.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体会„J‟.北京中医,2000,1:5~6.[4].董建华,等.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
葛根30克,川芎、当归、赤芍、石菖蒲各15克,三棱、莪术、香附、红花、郁金各10克,路路通、威灵仙、地龙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一周为一疗程。一般服药2~4个疗程可获显效或痊愈。
神经性耳聋:
牛膝、山茱萸、白芍、泽泻、黄芪各15克,熟地、丹参各20克,川芎、五味子、石菖蒲、远志各10克,龙骨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30天为一疗程。
老年性耳聋:
1 病因病机
多囊卵巢综合征主要病因病机为下丘脑 ̄垂体 ̄卵巢轴功能发生紊乱, 从而导致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 而出现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因素, 而中医学认为正常月经的主要依靠肾气充盛, 天癸至, 任通充盛, 督带调约, 协调作用于胞宫, 使子宫气满盈, 才使月经应时而下[2]。如果有一环节出现问题, 则导致肾 ̄天癸 ̄冲任 ̄胞宫轴发生紊乱, 或肝肾亏虚化血无源, 致月经后期, 进而闭经, 或卵泡不能发育和排出, 或痰湿血瘀阻滞于冲任, 使胞脉不畅, 血不得下而出现闭经, 最终导致不孕。闫明宣[3]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肾虚为本, 主要病机为肝郁、痰湿、瘀血, 临床上以虚实夹杂证型较为多见。
2 诊断标准[4]
排卵功能异常, 伴有月经稀发, 或者闭经;呈现高雄激素血症的表现, 如多毛、痤疮等;超声显示卵巢呈多囊性改变, 一侧或两侧卵巢体积增大, 有12个以上的卵泡, 直径在2~9mm。符合以上标准即可诊断。
3 中医治疗
3.1 辩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囊卵巢综合征多采取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治疗, 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同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对其分型和选方用药各不相同。胡再萍等[5]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以调补肾之阴阳为主, 兼以化痰除湿为辅。将其在临床分为3个证型辨证论治, 肾阴虚型, 方药采用自拟育阴汤, 熟地、山药、枣皮、枸杞、牡丹皮、巴戟天、大云、菟丝子等;肾阳虚型, 方药采用自拟暖宫汤治疗, 组成为熟地、川芎、当归、党参、杜仲、白术、巴戟天、丹参、白芍、香附、陈皮、甘草;脾肾阳虚, 湿浊内阻型, 治疗以温肾健脾, 化痰除湿大法, 方药采用自拟健脾除湿汤治疗, 组成为党参、白术、熟地、茯苓、枸杞子、干姜、菟丝子、肉桂、陈皮、黄芪、薏苡仁等。黄健[6]采用苍附导痰汤治疗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闭经3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方药组成为苍术6g, 香附9g, 半夏9g, 茯苓15g, 胆南星4g, 陈皮6g, 生姜3片, 枳壳6g, 甘草3g。在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加减, 如形体肥胖者加莱菔子15g, 大腹皮15g等;失眠者加首乌藤15g, 柏子仁12g。将上述药进行水煎服, 治疗一个疗程6个周期观察疗效, 结果示显效12例, 有效19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88.6%。吴惠文等[7]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76例, 其中肾虚夹瘀型采用当芍地黄丸加味, 痰湿阻滞型采用苍附导痰汤加减治疗, 肝经郁热型采取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所有患者临床疗效、中医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总有效率为85.53%, 随访2年后, 28例不孕患者妊娠, 受孕率为50%。
3.2 周期疗法
中医治疗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肾的阴阳变化情况, 在联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变化特点进行分期用药, 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所在。陶剑飞等[8]应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女大学生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中, 将中药周期疗法分为四个阶段用药来模拟现代医学卵巢周期变化情况, 以金匮肾气丸为基本方, 方药组成为熟地、山药、巴戟天、山茱萸、补骨脂、黄芪、淫羊藿、菟丝子各30g, 炙甘草6g。月经后期在次基础上给予枸杞子、何首乌来滋补肾阴, 调养冲任;排卵后期加杜仲、续断、桑寄生等调补肾阳;排卵前期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丹参、泽兰、香附等行理气活血功效;经前期给予川牛膝、桃仁、红花等促使经血下行。日1剂, 水煎服, 连服3个月经周期, 结果示, 痊愈18例, 显效2例, 有效4例, 无效6例, 愈显率为66.67%, 总有效率为80%。治疗后性激素六项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且未见不良反应。汪莎等[9]将6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采用中药周期疗法联合达英35进行治疗, 而对照组单纯采用达英35进行治疗, 每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 观察两组激素水平及受孕率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激素水平均有所下降, 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从排卵及受孕情况对比中, 观察组排卵周期数为44, 排卵率达61.1%, 妊娠率为53.3%, 而对照组排卵周期数为8, 排卵率为9%, 妊娠率为6.7%, 且观察组仅有2例出现纳差表现, 无其他不良反应。贾文惠[10]对4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中医分段周期疗法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治疗方法分为4个阶段采用人工周期序贯方, 分别采用促卵泡汤、促排卵汤、促黄体汤、调经汤。基础方为熟地20g, 山药15g, 菟丝子12g, 淫羊藿12g, 首乌20g, 枸杞子20g, 在此基础上分别加柴胡10g、皂角刺10g, 补骨脂10g、肉苁蓉10g, 3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1 ̄2个疗程。结果42例患者中显效29例, 有效11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24%, 临床疗效确切。
3.3 针刺治疗
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也有较好的疗效, 很久就应用于临床治疗PCOS, 多项研究表明针灸能改善患者内分泌及代谢紊乱, 促进卵巢排卵, 并对胰岛素敏感性也有所改善。李荔等[11]采用针灸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症临床研究中, 针灸穴位选取中极、关元、子宫、三阴交、足三里、气穴、复溜等, 进针方向垂直或斜刺4 ̄5mm, 患者感觉得气后, 将针停留30分钟, 针刺治疗连续6个月, 每个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针刺治疗, 到月经前第一天结束治疗, 结果, 治疗后LH、LH/FSH、T值均较治疗前下降, 排卵周期数以及排卵率、妊娠率明显高于治疗前,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证明针刺治疗PCOS患者有确切的疗效。
3.4 专方治疗
程敏[12]采用补肾化痰助孕方:淫羊藿、巴戟天、制天南星、苍术、茯苓、白术、当归、山茱萸、川芎、菟丝子、女贞子、三棱、墨旱莲、丹参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21例, 显效14例, 有效6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95%。施晓玲[13]认为肥胖经闭不通, 主要是由于肾虚不能行气利水, 导致痰湿内生, 使人肥胖。因而应用补肾健脾利湿方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 治疗3个月后血清水平变化明显降低, 体重指数下降, 48例患者中痊愈25例, 显效13例, 好转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1.7%。曹琦等[14]自拟坤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方药组成为生地黄, 白芍, 淫羊藿, 知母, 补骨脂, 菟丝子, 黄柏, 当归, 桃仁等, 结果示显效21例, 好转2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89.6%。
4 结语与展望
中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确切, 能够明显改善PC-COS患者内分泌水平变化, 调经以致助孕,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15]。但目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尚处于初级阶段, 中医药治疗尚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以汤药口服, 但用药时间长, 疗效慢, 服用不便等。其发病机制及药理作用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中医治疗远期疗效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以寻找出对本病治疗的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探讨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无论从辨证论治、理法方药、针灸治疗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点。现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异位妊娠;中药;保守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1.4;R71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43-03
异位妊娠(ectopicpregnancy EP)是指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习称宫外孕。异位妊娠中95%以上为输卵管妊娠,另外2.5%在子宫角部,其余的可能发生在卵巢、宫颈或腹腔。祖国医学文献中没有“异位妊娠”和“宫外孕”的病名记载,根据其症状、体征,可散见于“妊娠腹痛”、“癥瘕”、“经漏”、“胎动不安”等疾病的范畴当中。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对女性健康危害较大。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本文即针对近年来异位妊娠的中医中药保守性治疗方法加以概述。
一、异位妊娠保守治疗指标:
第6版《妇科学》教材指出,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年轻患者且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保守治疗[2]:①无药物治疗禁忌证;②β-HCG水平<2000IU/L;③附件包块直径<4cm;④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或流产;⑤无明显内出血。
二、异位妊娠治疗常用中药:
中医学认为,异位妊娠基本病机病因主要为湿热毒邪客于胞宫,致冲任不通,胞脉阻塞,气机阻滞,络脉不和,络伤血溢,少腹成瘀,瘀血与湿毒搏结而成瘕包块[3]。病机本质是少腹血淤之实证[4]。故治疗以活血化瘀药物为主。在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桃仁、花粉、蜈蚣、丹参、紫草、蒲黄等。
桃仁:性苦,甘,平,入心、肝、大肠经。本品味苦而入心肝血分,善泄血滞,祛瘀力较强,又称破血药。
天花粉:性咸、寒,能清热凉血,解毒散结。孙星火等[5]采用天花粉蛋白杀胚结合消癥药物治疗异位妊娠50例,有效45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90.0%。有生育要求的17例输卵管通畅率达94.1%。所有病例随访无一例发生再次异位妊娠。施晓华[6]运用天花粉药物针剂保守治疗异位妊娠134例,仅1例最终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9.25%。
蜈蚣:性辛、温、有毒,入肝经。具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本草从新》:“入厥阴肝经,善走能散……杀虫堕胎。”
丹参:味苦、微辛、微寒,入心、肝经。本品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临床广泛用于各种血瘀证。
紫草:性寒,味甘、咸,归心、肝经。李媛[7]用大剂量紫草配伍宫外孕Ⅱ号方治疗异位妊娠30例,总有效率96%。
蒲黄:性甘、平,入肝、心经。生蒲黄治疗阴道流血不止特点为[8]:1.止血而不留瘀。2.标本兼治,远期疗效好。3.重用生蒲黄止血效果更好。4.实验证明生蒲黄有止血作用。
除上述药物外,临床上用于治疗异位妊娠的常用药物还有赤芍、三棱、莪术、五灵脂、三七粉等。
三、异位妊娠治疗临床内服方剂:
施月秋[9]采用处方:丹参15g、赤芍15g、桃仁15g、天花粉15g、螟蛤(研粉冲服)2条三棱10g、莪术10g、党参15g,并随证加减,伴腹痛者加乳香15g、没药10g、积实10g;伴恶心欲呕者加陈皮6g、木香6g,每日l剂,水煎服二该疗法治疗EP51例,成功39例,成功率为 76.47%。输卵管通畅率为75.00%(24.32)。
刘银姣[10]将治疗分为四个阶段:(1)逐瘀消肿,即杀胚消包块。处方如下:赤芍、丹参、苍白术各12g,天花粉、苡仁各30g,金银花炭、茜草炭各20g,桃仁9g,蜈蚣2g等随症加减。该方可与西药联用。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停药。(2)理气补阴。通过理气补阴,促进气血通行。处方如下:当归、熟地、陈皮各15g,山药、白芍、太子参各30g等随症加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停药。(3)除寒湿、湿热之邪。对因湿热之邪造成的气滞血瘀,以止带方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猪苓、泽泻、丹皮、赤芍各15g ,牛膝、茵陈、黄柏、栀子、桃仁、当归、生地各12g,红花、川芎各10g。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2个疗程停药。对因寒湿之邪造成的气滞血瘀,以少府逐瘀汤加减:丹参15g,蒲黄、延胡各12g,小茴香、没药、川芎、赤芍、灵脂、香附各10g,甘草、肉桂、干姜各6g。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2个疗程停药。(4)养血补气,补充气血,调整机能。处方为八珍汤加减:白芍20g,当归、熟地、白术、茯苓各15g,川芎、党参各10g,甘草6g。对50例异位妊娠病人进行联方治疗。其中胚胎死亡48例(两例转手术),占96%;包块缩小到原块30%直至消失的有36例,占72%;包块未见缩小者2例。治后随访病人10人,已怀孕者4人,占随访人数的40%。
王建华等[11]对于破损期异位妊娠且腹腔内血液未凝成血肿包块者口服宫外孕1号方剂(丹参15g,赤芍15g,桃仁9g),每日1剂。对于未破损期异位妊娠或破损期异位妊娠腹腔内血液已凝成血肿包块者口服宫外孕2号方(丹参15g,赤芍5g,桃仁9g,三棱、羲术各3-6g),每日1剂,直至异位妊娠包块完全吸收。如包块较大,超过1个月未完全吸收,改为每2日一剂。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大便秘结、鼓肠腹胀、胃院不适、腹痛拒按、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如属热实者可于主方中加大黄、芒硝各3-6g(大黄后下,芒硝分2包水冲服);属寒实者,服用九种心痛丸或用大黄、芒硝佐以肉桂。结果:收治异位妊娠患者223例,单纯用宫外孕1号、2号方治愈115例(95.8%)。1例破损期异位妊娠,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下腹部阵发性痉挛样疼痛,考虑为输卵管妊娠先兆流产,经给予654-2解痉治疗后腹痛逐渐消失;83例出现下腹部隐痛及针刺样疼痛,随着异位妊娠包块的吸收疼痛也逐渐消失。现代药理研究提示[12]宫外孕Ⅰ号方(赤芍15g丹参15g桃仁9g)能够促进纤维蛋白原在肝脏合成、降低血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抑制赖氨酸酰氧化酶的活性,对凝血和防止出血有一定意义;宫外孕Ⅱ号方(赤芍15g丹参15g桃仁9g三棱3-6g莪术3-6g)可提高血浆纤溶活性和血浆胶原酶活性、促进单核吞噬细胞系机能、促进腹腔淋巴管对血浆蛋白的吸收,使宫外孕血肿包块尽快被吸收。
芦惠敏等[13]报道包块型异位妊娠予以红藤煎(组成:红藤、紫花地丁、连翘、金银花、没药、乳香、大黄、丹皮、延胡索、甘草等)活血通经络,消散结,兼益气行血,可获良效。
范栋贤[14]以经验方宫外孕汤(组方:丹参30g,赤芍、乳香、没药、穿山甲各10g,桃仁15g,金银花、柴胡各20g,大黄6g)治疗小月份宫外孕19例,加减:触及包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 g;疑有胚胎中胚芽继续生长者加天花粉10g。每日2次,饭后服,10 d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11例,有效5例。随访观察,痊愈11例患者中,0.5a后重新怀孕者3例,1a后怀孕者2例。
钱玉敏[15]报道应用桂枝茯苓汤(组成:桂枝6g,茯苓15g,丹皮12g,桃仁、赤芍各10g)治疗陈旧性宫外孕12例。随证加减:兼气滞者加香附20g,乌药、枳壳、厚朴各15 g;偏重血瘀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各10g;兼气血两虚者加黄芪、当归各15g,炙甘草10g。每日早晚各服150mL,并兑少许红糖于药液中。结果治愈10例,1例好转需继续服药,无效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付丽丽等[16]认为治疗重在活血化瘀,消杀胚,止血镇痛,且应杀胚不伤正。自拟通经杀胚汤(组成:丹参30g,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三棱、莪术、枳壳、天花粉、鬼箭羽、炒蒲黄各15g,炮山甲10g,益母草45g,血竭粉3g(冲),黄酒30g(引))每日1剂,加水1000 mL,煎至500mL,混合后分2次于早、晚空腹服,连服10d。应用此方治疗宫外孕42例,治愈3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48%。
郭李燕[17]以活血化瘀、杀胚消痞为治疗原则,采用丹参、赤芍各15g,桃仁,水蛭各10g,三棱、莪术各6g,天花粉、紫草根各30g,蜈蚣3条,皂角刺20g 。每日1剂,辅以紫草油纱条敷贴下腹部,每日两次,治疗64例,痊愈14例,有效29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是61.7%。
王月琴[18]采用当归、丹参、没药、桃仁各15g,天花粉、赤芍各12g,三棱、乳香、延胡索、莪术各10g,每日1剂连用5d,第1疗程治愈11例,第2疗程治愈8例,第3疗程治愈4例。
四、异位妊娠中药灌肠疗法:
丁平美[19]应用红藤、败酱草、三棱、莪术、穿山甲、王不留行、熟大黄、池鳖虫、川牛膝、皂角刺、桂枝、获荃,药量20-40g,日l剂水煎取浓缩液300ml,分2次保留灌肠。5剂为l疗程,用1-4疗程。治疗EP32例,痊愈28例,有效率为87.5%。
王琪等[20]报道选用莪术、三棱各9g,紫草、花粉、蒲公英、败酱草、夜交藤各30 g,水蛭12g,皂角刺、桔核、夏枯草、荔枝核各15g,加水1000mL浓煎100-150mL保留灌肠以杀胚消、活血化瘀,治疗患者40例,取得较好效果。
姜燕[21]报道应用黄桂灌肠剂大黄、黄芩、黄柏各10g,黄连5g,桂枝20g灌肠治疗效果显著。
周英等[22]运用复方毛冬青灌肠液取得良好疗效。其认为,灌肠要在临床症状缓解,HCG转阴后才开始,此时胚胎滋养细胞活性消失,可避免由于灌肠而引起肠管蠕动牵拉导致输卵管妊娠破裂。
五、异位妊娠中药外敷疗法
异位妊娠中药外敷疗法[23]具有温煦气血,透达经络的直接作用,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病灶的迅速吸收,从而起到松解粘连、消散包块的作用。
黄健萍[24]用三棱25g,莪术25g,桂枝10g,细辛5g,赤芍20g,昆布15g,皂角刺15g,穿破石80g,透骨草50g,白花蛇舌草50g。研碎布包,用前将药蒸或煮30min,热敷下腹患侧,每日2次,每次30min。
石同淑等[25]用活络效灵丹为主治疗异位妊娠后,用定痛膏(虫、当归、大黄、紫草、乳香、没药、白芷、透骨草、红花)外敷于下腹痛处,每日1次至腹痛消失。
双柏散[26](侧柏叶60g,大黄60g,黄柏30g,薄荷30g,泽兰30g)水煎于下腹痛处外敷,纱布包裹,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
千年健方[27]药物组成:千年健、追地风、白芷、羌独活、乳没各20g,赤芍、红花、归尾、五加皮、防风、川断各40g,艾叶、透骨草各200g,上药和匀分装5个小布袋,隔水蒸热,置于下腹热敷。
总之,中医中药对异位妊娠保守性治疗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关键仍在于早诊断、早治疗[28],保守性治疗成功与否,杀胚是关键[29]。同时,异位妊娠保守性治疗具有创伤小,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优点。中医药治疗异位妊娠既可使部分患者避免手术,又可为保守治疗失败转手术治疗者创造有利条件。目前,中医学对异位妊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临床研究中,虽然异位妊娠的西医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比较统一,但在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及疗效标准上还未达成共识,对中医药保守性治疗异位妊娠后再孕生育质量问题也缺乏深入性研究,这些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姚远,胡丽娜.异位妊娠的发病率及误诊的主要原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6):321.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
[3]张慧玲.自拟异味汤配合西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83例临床研究[J]. 中医杂志,2007,48(7):603.
[4]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01~202.
[5]孙星火,宣樟标.杀胚消癥法治疗异位妊娠50例分析.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5):376.
[6]施晓华.天花粉药物在134例异位妊娠保守治疗[J].四川医学,2003,24(10):1065.
[7]李媛.大剂量紫草在非手术治疗异位妊娠中杀胚作用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20(1):28.
[8]张)松.生蒲黄治疗阴道出血不止68例临床观察.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2(2):174~175.
[9]施月秋.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早期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83.
[10]刘银姣,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新探.四川中医,2002;20(11):9~10.
[11]王建华等,中药为主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9;40(3):158~159.
[12]Pesce A J,Kaplan L A.林其燧,文庆成译.临床化学诊断方法大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第1版:743~749.
[13]芦惠敏,曹美凤.红藤煎新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75.
[14]范栋贤.宫外孕汤治疗宫外孕19例[J].四川中医,2004,22(3):71.
[15]钱玉敏.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陈旧性宫外孕1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2):29.
[16]付丽丽,薛中柱.自拟通经杀胚汤治疗宫外孕4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9):539.
[17]郭李燕,陈秀廉.中药内外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64例疗效观察. 四川中医,2003,21(4):55.
[18]王月琴.中药治疗异位妊娠2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4):6.
[19]丁平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未破损型输卵管妊娠:32例.中医外治杂志,1997,6(5):26.
[20]王琪,黄晓君,赵芳.中药灌肠治疗异位妊娠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3,25(4):32.
[21]姜燕.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52例[J].河北中医,2006,28(1):57.
[22]周英,邓高丕,陶莉莉.药物保守治疗未破裂异位妊娠47例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6):1507.
[23]周英,韩宇霞,陶莉莉•异位妊娠的中医药研究近况[J].中医研究,2001,14(3):3.
[24]黄健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65例[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3):26.
[25]石同淑,谭庆,吴育宁•腹腔镜与中药结合治疗异位妊娠[J].中国农村医学,1998,26(7):20.
[26]梅丹红•中药综合疗法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观察与探讨[J].中医杂志,1994,35(3):165.
[27]周英•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的体会[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4):52.
[28]黄凤英. 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和保守治疗[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1,28(6):342-345.
[29]藏中英.异位妊娠保守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6,12(4):179
【中医药治疗】推荐阅读:
风湿中医怎么治疗07-11
痛经中医辨证治疗07-25
中医怎么治疗心衰10-17
中医怎么治疗早泄10-18
中医怎么治疗失眠好09-17
中医白带异常怎么治疗10-16
中医怎么治疗甲沟炎10-07
痛风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0-16
慢性鼻窦炎中医治疗方法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