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前景现状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发展前景现状(精选8篇)

中医发展前景现状 篇1

惠民中医院紧紧围绕发展中医特色,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发展战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全体员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医疗设备先进,中医特色突出的二级中医院。现将我院发展现状总结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惠民中医院始建于2002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乙等中医医院,是全区医保、新农合、工伤医疗、交通事故定点医院,医院占地 亩,现有医疗用房面积 多平方米。设置床位98张,医院现有职工1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0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52人,共有中医药人员40人。聘用人员6人。

医院设有急诊科、内儿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理疗科、麻醉科等7个一级临床科室、3个病区、3个专病专科门诊。我院的妇科是营口市中医重点专科。设有放射、检验、超声、内窥镜、心电、病理、经颅多普勒、红外线乳腺扫描、阴道镜等9个医技科室。配有中药熏蒸仪、针灸仪等一大批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设立院办室、财务科、总务科、保卫科、医务科、门诊部、护理部、药剂科、器械科、医院感染科、预防保健科、医保办、信息科等13个行政业务管理科室。

二、医院发展现状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及《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我院组建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落实工作责任人,建立督导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中医医院发展五年规划》,进一步健全医院管理评价体系和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中医医院管理工作会议,组织各职能部门、临床科室自查自纠,以“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以管理促规范,以质量带内涵,不断规范医院行为,改善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证病员权益,提高了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中医特色发挥显现成效。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和提高基础医疗(护理)质量为重点,努力提高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充分发挥医院中医特色先后制定下发了《惠民中医院关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有关规定》、《惠民中医院提高中医治疗率的几点要求》》等制度。2014年相续推出14种院内制剂。内容如下:1.稳心复脉散主治各型心律失常。2.化瘀复脉散主治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ECG:S-T.T改变)。3.调脂化滞散主治高脂血症。4.宣窍天穹散主治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外伤性头痛。5.芪蛭益元散主治脑梗塞(含腔梗),脑出血后遗症(血压控制在140∕90以下)6.甘楞建中汤主治各型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7.清肠败毒散主治慢性结肠炎,结肠炎功能紊乱。8.化浊消石散主治肾内结石,肾盂结石。9.三金化石散主治肝内结石,胆囊结石。10.化瘀定痛散主治各种跌打损伤所致肿痛。11.葛龙颈康散主治颈椎病。12.健步坚筋散主治腰脱,腰肌劳损,腰椎退变,股骨头无疽坏死。13.胜湿三痹散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滑囊炎,创伤性关节炎。14.骨折愈康散主治各型骨折,骨不连。以上院内制剂经过多年临场研究及辽宁中医药大学专家教授论证为安全有效,正积极准备材料开展报批工作。因医院中药制剂来源于临床实践,其安全性、有效性已经过验证,再加药价低廉,获得了大量患者登门求医求药,成为了很多医院吸引患者的“独门秘方”。国家要求,中医医疗机构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中医、中药相伴而行,共生互长,离开了中药,中医将不复存在。在中医医疗机构中,中药制剂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有力抓手。我院不断探索建立医院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全面总结去年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按照《惠民中医院五年发展规划》方案,以二甲中医院评审要求为契机,突出了以进一步提高中医特色的医疗、护理质量为重点,完善临床科室、医技检查科室和药剂科的质量控制方案,制定了《惠民中医院医疗质量考核评分细则》。严格按照此标准,每周进行督导检查,每季与绩效工资结算挂钩。由于进一步端正了中医的办院方向,在工作中一系列强化中医特色优势发挥的措施利得于落实,中医医院特色优势淡化的趋势得到扭转,医院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饮片收入占中药收入比例每年均以约3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中医诊疗手段不断丰富,非药物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环境等方面,宣传展示中医药文化。在重点专科及特色病证等领域,中医治疗率、中药使用比例等核心指标明显提高。

(二)科室设置逐步规范,人员配备日趋合理;

增加法制观念,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医自身特点,调整了中医执业医师执业范围,既加强了管理,也便于中医医师依法开展执业活动。及时清理规范了临床诊疗科室的命名、使科室命名更中医特色。通过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准入管理,把好“五关”,把好诊疗科目准入关;把好专科建设的准入关;把好医师护士上岗准入关;把好大型设备准入关;把好中医冶法等临床应用准入关。通过公开招聘、院内培训及在职教育等方式逐步培养中医、中药人才,争取达到中医类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的60%,中药专业人员占药学专业人员的60%。

(三)临床科室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中医内涵建设得到了提升。以特色专科建设为抓手,加强整体学科建设;通过返聘、外聘的形式,留住及聘请名老中医,加强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加大中医传统学术传承;积极推进适宜技术的使用;2014年我院聘请辽宁中医药大学郭振武教授、莫成荣教授来我院坐诊充实“名医堂”专家力量。

提高医院学术水平和病历内涵质量。狠抓临床中医药知识的培训,通过传承或学徒的方式规定西医人员必须经过半年的中医知识培训方可上岗。病历管理规范化,病历书写规范化。强化运行病历“辩证诊治,理、法、方、药”的检查力度,每周巡视、督查病房病历中医药治疗的合理性。加强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的管理及核心制度的执行力度,聘请专职病历检查专家,加强归档病历的检查。认真做好医院中医特色优势资料的整理收集,由医务科根据各科室的中医特色优势组织汇编出版《惠民中医院中医疹疗常规》及《惠民中医院中医临床路径》,对规范我院的临床中医诊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积极开展敷贴治疗、中医熏洗治疗、骨折手法整复术、游走罐、针灸、中药保留灌肠、穴位注射等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总数达50种;2014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为6%。

(四)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不断推进;

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的立院之本,也是中医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的首位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是我院一直以来坚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认真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专科专病评价细则》和《辽宁省中医专科专病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医专科专病的建设方案,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在临床中不断总结改进中医特色病证诊疗规范,保证中医药在临床实践各个环节最充分地发挥作用。通过专科带动,进一步强化了我院的特色优势。坚持不懈抓好人才培养工作,今年我院共派出2名本科人才进修学习骨伤、针炙、康复理疗及肛肠,举办院内中医、中药知识培训4期,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传道、授业、解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策并举,群策群力,全面提高了我院中医中药队伍的素质。加大对中医专科专病的投入力度,先后投入50余万元分别对妇科、心脑病专科及康复理疗专科进行了更新改造。

(五)中药药事管理逐步规范;

通过装修改造门诊药房布局、工作流程逐步合理,在门诊设立了资深药师提供咨询服务;有急诊用药目录;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按照《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投入20余万元对中药房进行改造更新。使中药房的设置更具合理,服务更为人性化。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成本,从而使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医药互补,各取所长,便于新制剂的快捷验证和迅速应用于临床,形成医院中医药发展的龙头,达到转化科技成果、带动学科建设、促进科技开发的目的,“名药”和“名医”才能协同发展,才能塑造出“名科”和“名院”。

建立健全了与医院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煎药室工作制度及煎药机和包装机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严格执行煎药的质量控制和监测工作。确保了煎药的质量。如我院开展的按医师处方(一人一方),应用中药传统工艺加工而成的膏方制品,既符合患者的个体需求,又方便患者服用,目前已由最初的“冬令膏方”发展到了“四季膏方”,并显现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第 二十八条规定:“取得制剂批准文号,并属于‘医院’类别的医疗机构的中药制剂,可以委托本省取得《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或者取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的药品生产企业配制。”

(六)中医护理建设稳步推进;

严格按《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开展工作,针对护理人员大部分均为西医学校毕业的现状,积极开展中医知识培训,医院规定新上岗护理人员必须经过30个学时以上的中医知识培训方能上岗,在岗护理人员的中医知识培训每年不得少于100个学时。积极开展专科(专病)的中医特色护理,如:外科的中药保留灌肠、内科的穴位注射、骨伤科的拔火罐、妇产科的艾炙和药浴治疗均具有很高的熟练程度。同时,在入院患者的健康宣教中也溶入了中医的养生保健内容,使住院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多地了解了如何防病保健,每个新入院患者手中都有一份中医入院宣教传单。

(七)中医药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制定《惠民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从传承中医优秀文化着手,培育新时期医院文化。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优势特色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及医院自身特色,使人民群众从就医环境、诊疗方式、服务态度上能够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通过医院文化的创新和建设,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职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目前已完成了《惠民中医院制度汇编》、《惠民中医院员工手册》及《惠民中医院院刊》的编印,院训、院徽及院旨已得到了职代会的通过,并确立了“承载千年历史,浸润中医文化,建设特色中医院”奋斗目标。“治未病”中心及名医堂建设在门诊二楼。“大医精诚”文化墙、“名医苑”、《惠民中医院情介绍》纪录片、医院中医文化长廊及《惠民中医院宣传册》也将按计划逐步实施。

(八)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适时开展;

结合公共卫生均衡化服务,医院先后派出6批次共20人次走村窜户向社区群众宣传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并发放宣传单。适时开展健康体检工作并组织专家对体检人员进行中医评估,为临床亚健康的患者提供了一个康复的平台。

(九)存在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1、中医特色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各科室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常规的的定期分析、总结和评估以及制定改进措施等工作积极性不高,下一步医院制定中医优势病种的管理措施及奖罚办法,促进各科室研究、开发中医优势病种的诊疗。

2、重点专科建设力度有待加大,目前除中医妇科发展外,肛肠科、心脑病专科、康复理疗科均未单设,其主要原因是医疗用房的“瓶颈”制约了专科的发展,力争在2015年以上各科室均单独分科。

3、病历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西学中人员的病历书写水平过低,医院将加大对此类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岗前教育、岗位培训、进修学习、跟班指导等多种形式、多管齐下使之达到专业水平。

总之,通过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二甲中医院评审细则的要求,医院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向经营要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2014年,门急诊量6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0%。出院病人1565人次,增加约30%。床位使用率90.6%,提高了6.8个百分点。业务总收入增加了500万元。门诊、出院病人平均费用与上相比均有下降,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社会群众对我院服务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加强医院管理,发展好中医医院是永恒主题。医院将借助二甲中医院评审为契机,将存在的问题,逐一梳理,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为传承和发扬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不懈努力。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惠民中医院

中医发展前景现状 篇2

1.我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发展的现状

据潘伦等人[1]报道重庆市共有中医疗机构数1981个,其中卫生部门主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主要为基层中医医院)53个,其他部门主办的10个,民营机构12个,中、西医个体诊所1906个。全市2010年中医医疗机构的百分比为11.85%,这一数字低于全国水平(2009年为12.3%)[2]。现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4个,领先全国各省市,其余基层中医医院基本被“西医化”。在中医病床数方面,全市中医病床数(含中医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共11713张,每千人中医病床数不足0.45。在中医医疗业务收入和财政投入方面,2010年,全市中医药收入(含中医机构和综合医院中医科)18.47亿元。各级财政投人26950.9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214.3万元,市财政投入2263.1万元,区县财政投入17648.5万元。可见基层中医医院还是举步维艰,难以为继。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方面,全市中医药技术人员总数16109人,其中中医执业医师8478人,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1075人,中医护士1261人,中药专业技术人员1836人。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共77人,副主任医师(含中西医结合)697人,中医类乡村医师10666人。可见基层中医医院在人才与人员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调查发现我市基层中医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1.1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差。国家与市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因一些主、客观因素限制只是停留在政策方面,落实不够,甚至无法落实、实施。如“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基层不能得到彻底贯彻落实,卫生资源配备不均衡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中医药发展专项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中医执业类别不具体,执业范围笼统、不明确,制约着中医药事业发展。

1.2人才缺乏。中医药人才不足,中医药人才所占比例偏低。中医药最大的危机是后继无人[3],中医医院中医药人才引进受限,名老中医经验、技术继承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优秀中医人才严重不足。且我市无独立的中医药本科院校,难以吸引和聚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并且“中医医院被西医化”、“中医人员被西医化”现象较普遍并日益严重。现有中医药人才,特别是年轻中医药人员被西医化越来越重,中医药队伍不稳定,中医药人才匮乏有加剧趋势。

1.3科研创新性差。中医药科研政策不利于科技创新,且缺少经费支持。科研人员更是缺少继续学习机会,导致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代表行业水平的科技领军人物奇缺,科研学术团队和梯队建设不够完善。中药剂型改革,中药制剂、验方、秘方研发更为落后甚至是空白;中药自制制剂申请注册批号困难且程序复杂繁琐,其管理政策与中医药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相适应。

1.4医院自身能力差。基层中医医院普遍存在建院时间短、占地面积小、空间拥挤、人才稀少等客观因素,制约了其发展。有的基层中医医院发展方向不对,舍本逐末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上,中医诊疗方法,尤其是传统的特色疗法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参与率偏低,特色专科、重点专科建设难以形成特色。有的医院还面临生存危机,正处于被兼并或倒闭的境地。

1.5医保报账比例低。基本医疗保险中,中医药倾斜政策不能有效落实或力度不够,中医药适宜技术补偿、报销比例低。

2 基层中医医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对策[4]

2.1 市政府应加大对基层中医医院投入力度,包括政策、

财政和人才建设等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颁布,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5]。目前,重庆市财政对中医药的投入不足,在“十二五”期间,应增加中医药发展专项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落实人才培养措施,规范、细化中医执业类别和执业范围,充分考虑中医药师承教育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制订师承教育的优惠政策,解决困扰包括师承人员在内的所用中医人员的执业类别、执业范围、职称评定、岗位聘请等问题,培养既擅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名符其实的中医人才,夯实基层中医药发展根基,体现中医公益特色,避免因生存被兼并、倒闭现象的发生。市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医药的发展,充分发挥和挖掘传统医学的精华,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

2.2 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市政府应重视中医药高等教育,

加快设置独立中医药本科院校的步伐,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医疗、科研的带动作用[6,7],也可根据“近期靠培训,中期靠引进,长期靠教育”原则,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加强与上级医院、院校的合作交流;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大力倡导“师徒传承、以师带徒”的师承教育模式培养“学徒派”人才[8];各个机构采取各种形式的“西学中”学习,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学院派”和“学徒派”有机结合;各大中医医院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和操作考试,提高医技水平[9]。这些措施不仅对重庆市中医药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还能提升重庆市中医药的总体水平,从而振兴和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3 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建设,

促进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发展。各级中医医院应在卫计委的带领下规范中医临床路径和技术规范,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让医师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基本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提倡以中医为主的查房或病案讨论,方能将中医适宜技术融入整个医疗工作中;发挥自制制剂特色和优势,提高其参与治疗率。此外,还应加强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在专科和特色科室建设、人才培养、单病种质控、临床路径管理、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给予政策倾斜,采取“面向需求,立足基础,求特求效”的原则,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便”的宗旨,建设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带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2.4 规范中药科室建设。本市各级中医医院应规范中药饮片库、

中成药库、中药饮片调剂室、中药制剂室、炮制室和煎药室建设,完善中药饮片验收制度,提高地道药材的购进和使用;加强对药剂人员中药技术专业培训,制定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2.5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建设。

本市各级中医医院应抓好以突出中医药特色为重点的医院文化建设,制定繁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目标,设计院徽,确立院训;坚持环境和突出中医药文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基础建设中融入中医药元素,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中医自古就植根于民众,诊断凭的是“望、闻、问、切”,治疗凭的是草药、针灸、推拿,相比现代的大型诊疗仪器,中医在基层更容易发挥作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易学易会、方便价廉,是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集中体现。应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乡村中医药人员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接收进修学习,印发中医药科普宣传材料,普及中医药预防疾病小常识。

2.6 把中医与西医摆在同等重要位置。

“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坚持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要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全面发展。

2.7 加强中医药科研工作,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加中医药专项科研经费的投入,充分整合科研资源,增强与学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奖励力度,营造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良好外环境。做好中药剂型改革、验方、中药制剂、秘方研发等工作,让中医药科技创新切实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

2.8 落实中医药倾斜政策。在基本医疗保险中应向邻省市学习,

适当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的补偿、报销比例,将中成药、中药饮片、院内制剂及包括针灸推拿等在内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全部列入报销范围,甚至100%报销。

3 结语

从重庆市基层中医医院基本情况来说,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参差不起、相应设施缺乏、人员待遇较低等,这些因素迫切需要市政府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城乡基层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10],把基层中医医院真正建设成为中医药服务的前沿阵地。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基层中医医院与中医药的发展现状,针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政策、措施并认真执行、落实,方能使本市基层中医医院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而振兴重庆市中医药事业,使其蓬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伦,吴海峰,何坪,等.重庆市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9):895-89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EB].2010.

[3]白剑峰下代中医在哪里[N].人民日报,2009-04-02(15).

[4]周启东,田德茂.基层中医医院中医药发展现状的思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1):113-116.

[5]王淑军.从“十二五”规划看中医药新布局[N].中国中医药报,2011-03-23(1).

[6]董杰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73-76.

[7]张莉.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互动理论探析[J].学习与探索,2008(5):175-177.

[8]张小刚.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3):42-44.

[9]洪宝林,黄晓静,郑晓宇等.2007年至2009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力资源存量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767-769.

国外中医药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 中医药; 国外;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62-02

1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1.1 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情况

国外中医医疗机构主要分为中医、含针灸、诊所、中医门诊部,西医医院中医含针灸科、中医医院等。 这些中医医疗机构遍布全世界16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日本、朝鲜、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地利、美国、加拿大、巴西、古巴等国家的部分医院均选择性设有针灸、推拿、中医科室或疼痛门诊,每年为数以千万计的各国患者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各地诊所数量差异较大,规模不一,科室设置迥异,在亚洲和欧美一些国家, 中医针灸诊所数量较多, 科室设置较全,通常配备中医诊疗常用的设施设备。 而在非洲、中医药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机构数量较少。德国大约每15 000人中就有1家中医或针灸诊所, 美国约有8 000多家针灸诊所,荷兰约有1 600家,法国约有2 800家,澳大利亚约有3 000多家中医诊所和近3 000家针灸诊所[1]。

国外的中医院数量较少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 新加坡约有20家中医医院。 近几年,德国、法国也陆续建立3所中医医院,均设有病床。在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中药店内还开设坐堂医诊室[2]。

截止到2008年初,国外中医医疗机构有 5万多家 ,针灸师超过10万人 ,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 ,每年约30%的当地人、超过70%的华人接受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3]。从1987年到2005年, 我国为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54 700 余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WHO在亚洲设立的 15 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有13个与中医药有关,其中7个设在中国[4]。

目前全澳有中医执业医生超过2500名 ,另有约3000名以中医为辅助医疗职业的从业人员。每年中医及针灸门诊人数最少280万人次。1985年法国的针灸师达7000-9000人,拥有近10个针灸专门学校,18个针灸、中医研究单位,6家针灸杂志,中医从业人员达 1万人[5]。西方人使用中医药的比例接近40%,5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80% 以上病人母语为英语[6]。目前国际上中医药从业人员大约有30-50 万人[7-9]

1.2 中药业市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2009年我国出口中药产品销售额达到了8.3亿美元, 中草药贸易超过200 亿美元[4]。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2008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对欧洲出口9 270万美元,对非洲出口1 049万美元,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法国对中草药研究的力度低于日、美、德等国,每年用掉中草药达35 000吨左右[6]。中药在法国是不能作为药品进口的,目前一小部分中草药制品只能作为食品、营养品、补充食品等进人法国。较常用的中药饮片、中成药 ,以及针灸用品等均有销售。

目前 ,世界传统医学治疗市场每年达到 600亿美元 ,而且仍在不断增长。80%的非洲人求助于传统医学 ,而在中国、朝鲜、韩国和越南,传统医学已完全进入医疗健康体系。在发达国家,传统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德国,77%的医疗单位建议病人用针灸治疗疼痛[3] 。中药产业规模小, 行业集中度低。中药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1.3 国外中医药立法

世界各国政府现在日渐意识到中医药学的重要性,积极推动中医药学在本国的发展。2006年召的世界传统医学政府论坛上,WHO和东盟力促传统医学纳入国家医疗体系,1996年美国批准针灸作为治疗方法。截止到2007年,中医药在中国、澳大利亚、阿联酋、泰国、越南、新加坡、加拿大、南非等8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合法地位。世界上有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学相关法案,92个国家颁布了草药相关法案。在朝鲜、 越南等国家已被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美国有42 个州对针灸进行了立法, 意大利、 奥地利、 巴西、 哥伦比亚等国也对针灸进行了立法,承认针灸的合法地位[3,5,7,8,10,11]。

随着中医药为更多的人接受,各国保险业也陆续将中医、中药、针灸纳入保险覆盖范围。韩国国家卫生保险制度中包括传统医学,政府在1980年将在韩国的中医称为“韩医”,允许其存在并纳入医疗保险范畴。日本于1976年经厚生省通过,汉方正式列入健康保险,210个方剂、140种生药在全国范围内被列为医疗用药(处方药),自1991年1月起,部分针灸费用可从医疗保险中支付。 2003年 9月英国补充替代医学委员会通过了中医跨行业注册,西草药、中医、印度传统医学、针灸等行业平等地参与立法注册,从而保证了中医的整体性和应有的法律地位。新的法令法规于2011年4月正式施行,成为第一个进行中医药立法的欧盟国家[12]。

1.4 中医药治疗病种

目前国外中医临床上主要使用针灸方法,中药的应用也正在逐渐增多。中医药治疗的病种较多,中医对下列疾病具有较好疗效:(1)呼吸系统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2)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等;(3)消化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肠炎、药物性肝损伤等;(4)泌尿系统疾病:如慢性肾炎、非感染性尿频、尿失禁等;(5)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症等;(6)免疫性疾病:如克隆病、多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7)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神经痛、弥漫性神經性皮炎、三叉神经痛、中风偏瘫、面神经麻痹等;(8)生殖系统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不育症、阳痿、早泄、月经病等;(9)其他:;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皮肤病等。

1.5 中医药教育

法国是开设中医私立学校最多的欧洲国家,也是开设中医私立学校最多的欧洲国家,2005年达到了40所,学制2-4年不等,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在500人左右[6]。法国就在7所医学院设立了针灸文凭,凡是应用针灸的医生必须获得由医学院颁发的针灸文凭。德国有中医学校几十所[13,14]。

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与中国合作办学,引入中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界的积极支持下,境外中医药教育发展较快。国外中医药教育现有1~5年各种学制,招生对象也包括一些医学专业人员,如医生、牙医、护士、治疗师、康复医学人员等;专业设置有中医专业、针灸专业、草药专业及养生康复保健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证候学、中医诊断学、汉语、中药学、方剂学 、药用植物药、中医临床各学科、针灸学、推拿按摩、体育疗法、食疗与营养疗法等,总学时数约1800~5000h左右,主要为课堂教学,也有一定课时的临床见习和实习,全日制或业余。

1.6 中药研究

近年来,西方国家一些医药学术机构已开始重视中药的研究,以植物药为例,西方有40家植物药研究机构,500多个研究项目。在日本,许多汉方药企业建立的汉方研究机构从事汉方药物研究,建立了药材生产基地。在英国,Phynova公司以中草药为基础,开展抗感染和抗肿瘤研究。在意大利开展中医药治疗肿瘤、糖尿病的研究。估计有170多家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在从事包括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的研究开发工作。美国NIH和艾滋病防治中心分别对300余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和有效成分研究,从植物药中寻找抗癌活性成分,取得了较多成果。俄罗斯在中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对中医药特别是中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科研工作。国际上申请中药与其他植物药的专利数量亦在迅速上升。在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芬兰、新加坡、巴西、俄罗斯等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方法之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疾病的中医疗法研究、中西医比较研究、中药药理及毒理研究等。

2 国外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医药学在绝大多数国家中属于非正规医学范畴,在西方发达国家仍然被归类为补充替代医学的一种, 在医学教育体制中均无合法地位。目前国内中医系统的杂志还没有一种进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医药学,虽然有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医药、针灸学院,但课程设置多不完善,无统一教材及考试标准,教育水平不高。

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尚未被国际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中医药也未进入国际医保主流市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缺乏,具中医药特点的国际标准规范尚未形成,中医药产品和企业国际竞争力弱,对中医药的基础性研究大都属民间机构活动,自然难以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国外针灸研究基本停留在临床疗效客观性,机理研究不够。

中药材饮片和制剂质量不稳定,影响临床效果[15]。中医药学在临床、科研、教育、中药等领域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我国中药产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我国中医药工业1300家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0% 以上,排名前10的企业销售额之和仅占整个中医药市场的23.7%, 而世界排名前20 的医药企业占据欧美市场的比重则达90%,占世界医药市场的比重达60%。我国对中药作用机理、 物质基础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与检测标准,与国外“洋中药”在技术含量、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差距明显。我国药用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约有5000余种,但作过化学或药学研究的不过20%,600多种中药中不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药物,不能跻身国际市场。中药出口混乱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16]。

3 建议

3.1 加强国际中医药动态研究

应该建立一支研究“世界传统医学及中医药在国外”动态信息的专业队伍,系统收集、研究上述信息,作为领导决策的耳目、参谋与助手;成为中医药医、教、研、产、经、销机构的良友与顾问。

3.2 不断提高中药材及中成药质量、疗效

推出适合国际医药市场的中医药重点产品,如治疗疑难病症的中成药、养生保健营养型中药产品以及适合国外不同层次、不同科别的中医药人员学习需要的中医药学教材等。

3.3 拓宽与国外中医药交流渠道

在国外推广中医治疗,还需注意结合具体情况,比如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工作节奏等 ,来考虑疗程、中药剂型、中药品种等具体问题,与各国政府与机构合作举办国际或国外中医药大学,开展正规的中医药教育。

3.4 加强中医药涉外人员的培养 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既懂中医中药,又熟悉外语及外贸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包括市场调查人员、科研协作人员、合资管理人员、医疗教学人员、翻译写作人员、跨国经营人员等。因此,除中医学院原有专业外,有条件的科研、教学、医疗机构应注意开设涉外人员的培训班及专业。从而加速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

3.5 制订中药标国际标准

要成立专门机构, 组织专家制订符合中药特点的中医药标准,包括中药疗效和安全性評价与再评价标准, 中药材、中药饮片、提取物及制剂的质量标准,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药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等主要技术标准等,以形成以中国为主的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体系、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审查标准和组织。

参考文献

[1] 王波.澳大利亚中医针灸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针灸,2008,32(6):226-230.

[2] 任硕兰,刘晓明,包文虎.国外中医医疗机构发展现状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5): 460-462。

[3] 刘德红,施永兴,陈继根,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贡献率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752-1754

[4] 李泽庚. 段志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J]. 推动中医可持续发展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7(3):1-3,41

[5] 刘玉英, 靳全友. 中医药在法国发展概述[J]. 环球中医药, 2009,2(3): 237-238

[6] 张京红.. 澳大利亚的中医药市场与法规概览[J]..环球中医药,2009,2(1): 80-81

[7] 李红.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特点和启示[ 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 21( 6): 359-361.

[8] 左言富.中医药在国外[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19( 3): 184- 187.

[9] 许小芬,胡正路.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 18(3):198-200,232

[10] 许中伟..西方国家中医药立法比较浅谈—在立法上针灸与中医药的分与合[J]..法制与社会,2007,.5: 366-367

[11] 李红 国外中医药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6:7-8

[12] 邢冲. 英国中医立法回顾与思考[J]. 环球中医药,2009,2(2):155-156

[13] 简柳军. 中医药在法国的现状与展望[J]. 新中医,2008,40 (12):107-108。

[14] 理查德•傅莱.. 中医药在德国的市场现状[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 7(2)::13-17

[15] 汤岳龙, 吕志平.. 当前中医药在日本面临的问题[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 7(9): 83 

中医发展前景现状 篇4

1957年]11月。南京的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北京中医学院开始接受第一批学习中医的外国短期进修人员,从此开创了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先河。五辛·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要接受来自前苏联、东欧诸国及亚洲周边国家的各类短期访问学者。1976年我国卫生部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在北京、上海、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三个面向世界各国医学界育。截止。这二个中心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万人次的医务工作者一其它院校也分别接受了世界各国来华学习中医、针灸的进修人员数千人次。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接受了一大批来自韩国、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欧美等地来这里攻读中医、针灸等专业的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生。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来华学习中医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在校人数已达3000人以上。

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中医药大学招收了大量来华留学生,已建立起了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一等名称的专门教学机构,专项从事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医药的国际教育已成为这些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派遣优秀的中医药教育师资分赴国外从事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国际型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界与国外教学机构和单位的人员交流特别频繁,我国每年派出3000多人次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到境外去从事中医药的教学、临床带教等工作,他们为传播中医药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一批既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所做的大量创造性工作.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成为现实和必然。这些人才不仅活跃在国内的留学生教学的讲坛上,他们还走进国外的高等学府和其它教学机构的讲堂,为众多的外国学员授业解感。而且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由以前的受邀赴国外参加学术讲演,发展到了今天的较长期受聘于国外大学或教学单位,成为国外中医药高等教育骨干力量的良好局面: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真正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活动。

1.3开展境外办学‘高等中医药教育率先走出国门

中风偏瘫的中医分期治疗研究现状 篇5

3.1 内服方药

内服方药一直为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对中风偏瘫的分期及辨证尚无统一认识,有关中风偏瘫的疗效评价要长达数月,而治疗方案相应调整亦未达成共识。任成升[2]根据中风各期的临床表现,运用化痰活血,泄热通腑治疗急性期,补肾活血,化痰兼益气通络为恢复期的治疗大法,后遗症期以补气活血化瘀治疗。周仕明教授[3]应用扶正法分期论治缺血中风病,以三参地芪汤为基础方,急性期可合用化痰通腑法;恢复期,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遗症期,加养阴血柔筋,舒筋活络为主治疗,临床效果满意。郑国庆[4]治疗中风急性期重通腑醒神、化瘀涤痰,中风恢复期重健脾益肾、活血通络;中风后遗症期治痉挛重滋阴养血、柔筋活络。郑友丽[5]把中风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后遗症期探索不同阶段的病机特征,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张智龙[6]以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为中风偏瘫状态的基本病机,运用温阳益气,祛湿化瘀是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45例,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总有效率91.1%,收到满意疗效。孙西庆[7]利用温阳熄风化瘀法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结果治疗组肌张力降低,痉挛好转,明显改善率55.5%。临床疗效基本痊愈率45%,显效率30%。艾绍军[8]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三阴柔筋汤治疗中风后偏瘫肌痉挛共60例,其中治疗疗组肱二头肌痉挛显效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治疗股四头肌组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两组肌肉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良好。

3.2 针灸治疗

中医发展前景现状 篇6

摘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学课程,旨在使西医专门人才了解中医学科的基本思想,熟悉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为实现中西医结合奠定基础。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旨在为中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以便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 教学改革

中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界中显示其神奇的魅力。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安排少的矛盾

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60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到48-74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习兴趣浓厚与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抽象难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 教学方法滞后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1.4 校园内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1]。

2.教学改革探讨

2.1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应针对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丙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改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本领[2]。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我校中医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2.2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临床资料和信息,了解医学动态[3]。

中医针灸在海外的发展现状分析 篇7

1 中医针灸“民间热、政府冷”特征

许多在海外定居的中国针灸医师均有以下感受:中医针灸在海外发展迅速, 但国外政府对于中医针灸管理、立法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中医针灸地位尴尬, 一直在“自生自灭”状态下生存[2]。然而,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当地组织如中医协会等的争取密切相关。

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史, 就是其在海外发展史中的缩影。针灸在17世纪即传入欧洲, 再传入美国, 并随华侨在铁路热、淘金热期间大量涌入美国。中医坐堂即在美国唐人街参茸药行开始生根, 并为当地华人身体健康作出了较大贡献。1971年, 一位美国记者于《纽约时报》中介绍了自己的中医针灸治疗经历, 从而使美国人开始认识中医针灸, 但1974年美国加州首位针灸师李传真, 因不具备医生执照被逮捕[3]。在人们强烈要求下, 美国加州才在1年后通过了首个针灸法案, 从此使得针灸医师于加州合法化。1979年, 加州取消了针灸先由西医检查或者转诊的限制。1997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中医针灸实施科学评估, 然而因严格临床试验太少, 导致针灸治疗的认定范围远小于临床实际应用情况, 然而其可作为中医针灸在海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14年, 美国针灸协会递交了七个法案, 希望针灸师权利进一步加大, 但仅有一个法案通过[4]。

在海外其他国家, 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 中医针灸在当地针灸医师努力下, 同样历经了艰难的成长过程, 比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等国家, 在政府立法管控层面上, 仍旧任重而道远。虽然中医针灸在海外已经有40年的发展历程, 但中医针灸仍然没有真正被纳入海外主流医学体系中, 原因之一是政府机构官员对于针灸师的偏见和歧视, 加上西医主流医学和西方一些医药财团利益影响与阻碍, 且中医针灸组织势单力薄, 导致中医针灸在海外的立法进程极为缓慢。

2 中医针灸“针灸热、中药冷”特征

在海外人士心中, 中医针灸仅存在于唐人街。现如今,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网络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开始了解中医针灸, 并发现中医针灸作用神奇且无副作用, 中医针灸慢慢被海外各国接受, 海外针灸师的数量与诊所也随之增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 纽约、伦敦、洛杉矶和悉尼等大城市的针灸师数量呈成倍增长态势。但目前, 大部分中医针灸诊所仍以私营为主。同时, 不同国家针灸师门槛也不同, 一些国家需严格审核考试, 还有国家不需专业考试, 仅需针灸大学的文凭。比如日韩等国家, 曾经明确规定必须有本国针灸院校的毕业文凭, 才具备针灸资格。因为海外中医针灸医师水平的参差不齐, 加上一些针灸人员在当地不遵纪守法, 导致中医界声誉在主流社会中严重受损, 造成不良影响。

与中医针灸快速发展相比, 中医药发展可谓步履维艰。中医药在20世界90年代初的英国, 因皮肤病治疗成功案例, 获得英国媒体正面宣传, 从而使中医药名声大振[5]。然而, 往后数年间, 中医药负面信息不绝于耳, 使中医药副作用被夸大, 许多海外国家也作出了限制中成药进口等措施。20世纪90年代, 日本又有报道, 有患者由于服用小柴胡汤而死于并发症。而实际情况是医师在未经辨证的情况下将《伤寒论》中的中药方剂如常规西药一样应用, 从而导致患者死亡。归纳分析, 中药在海外发展缓慢大致有几个原因:1许多应用中药治疗疾病的人员并无扎实中药基础知识, 导致中药未被辨证应用等, 形成负面影响;2中药材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污染现象, 或者没有采取正确方法加工炮制, 严重损害中药材质量;3某些海外西医制药集团因为顾虑自身经济利益被波及, 做出夸大的、不实的调查报告;4一些新闻媒体片面的、捕风捉影的报道中医药的毒副作用, 并发表误导民众的文章;5一些加工厂商在中成药内添加西药成分, 并作为中成药的健康食品出口;6 国家之间贸易摩擦, 加重中医药出口限制;7文化差异因素, 比如虫类药被限制应用;8一些种子类药物等, 因农产品限制规定, 导致其无法应用;9一些中药材中含有重金属, 而该类中药材在管理控制上不够完善;10中药煎煮麻烦, 味苦, 限制了部分患者应用[6]。

3 中医针灸“临床热、科研冷”特征

中医针灸代表中医自然疗法, 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快速发展, 且中国改革开放后, 中国与海外针灸界交流逐渐频繁, 使得中医针灸医师遍布海外。另外, 近20年来, 海外学生在中国学习中医针灸, 使海外中医针灸医师数量快速增加。此外, 在免除针灸专业考试情况下, 一些国家还出现了理疗师、整骨师等, 中国出国人员同样有许多西医等人员改为学习中医针灸。各个国家本土的中医院校毕业生凭借自身社会背景、语言等优势, 逐渐成为主流社会中中医针灸主体, 发挥着较大影响力。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留学生马万里, 在国际中医界舞台上十分活跃, 编写了许多中医教材, 并在海外各地讲学。然而, 需考虑的问题是, 如何培养有扎实中医理论、临床能力, 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交、表达交流能力的中医针灸医师, 并使其适应国家发展需求。

伴随中医针灸诊所和针灸师的增加, 如何提升中医针灸质量, 并扩大其影响力, 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规范化服务, 发挥中医针灸特色, 打破其在海外作为替代补充疗法的局面, 是海外针灸师们的共同奋斗目标。然而, 海外医学科研经费主要应用于癌症、糖尿病等危害人们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中, 针灸和中药等被资助的经费极少。因此, 中医针灸在海外科学中不仅起步晚、步子小, 且缺乏真正精通中医针灸、懂得现代医学科研的专业人士负责科研任务。在海外研究中医针灸的机构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国立研究机构、大学教育机构、医院临床研究机构、公司企业研究机构[6]。不管是中医针灸理论研究或者临床研究, 均集中于国内。在海外工作、生活的广大针灸师们均希望了解国内中医针灸的适时发展动态, 能够观看中医针灸的原汁原味论文和临床经验介绍。另外, 中文在海外受欢迎度不断增加, 加上网络日益发达, 大家希望中国国内可尽快为海外中医针灸师们开通国际网络中文医学论文的检索下载系统, 让祖国医学宝库在海外发扬光大。

4 中医针灸“办校热、管控冷”特征

在海外, 中医教育已经有了数十年历史, 早期是短期培训班形式, 随着中医针灸的国际化发展, 立法的进一步推广, 中医教育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中医院校陆续设立于各个国家, 一些大、中城市甚至设立6~7所及以上。中医针灸学院学生规模通常是中小型, 绝大部分是私立学校, 学制则以3年制为主, 学位包括硕士、本科、大专。随着中医针灸地位的提升, 博士课程也随之开设。而中医针灸院校的增加, 虽然促使一些质量差的学校关门倒闭, 但针灸师也呈现饱和趋势, 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同时, 针灸院校恶性竞争也导致其教学质量降低。目前, 国外中医针灸学院的质量参差不齐, 缺乏统一质量管控。另外, 除新西兰对中医针灸讲师的教学质量有一定要求外, 当前大部分国家对中医针灸讲师均无统一培训考核制度, 中医药院校学生刚毕业就能担任主讲, 导致其教学质量差异较大。另外, 本土毕业生教务主管数量也表现为持续增加的趋势, 但其对于如何管理控制中医针灸教学质量方面仍缺乏经验。

教材方面, 海外仍缺乏中医针灸权威、整套教材。华人教师通常依据国内大学统编教材, 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 参考当地教学计划授课。但是, 教学质量仍难以管控。比如, 在学习中药材名称时, 使用西方药学名还是拼音, 历来存在争议。经查阅可知, 中药材西方药学名也没有规范。因而, 华人教师呼吁, 中国应早日编写符合海外国情的英文中医针灸教材。

5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医针灸在海外经过数十年发展, 取得了瞩目成就, 使得中医针灸在海外获得了广泛认可, 并吸收了许多海外学生到中国求学。然而, 中医针灸在海外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 且至今仍步履艰辛, 于针灸教育、立法上有较大发展空间, 且科研尚未正式起步, 中医药海外市场仍有待开发。问题较多, 且在近期内不易解决, 但上述问题不仅为中医针灸的海外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使得海外“纯中医们”更加明确中医针灸的未来发展方向, 也更加懂得珍惜今日不易成果。只有中医针灸师在继承中医经典基础上, 不断提升中医针灸的临床疗效, 才能更好融入现代中医学新潮流, 使得中医针灸在海外医学领域中更加瞩目。

摘要:分析中医针灸在海外的发展情况, 可归纳为四个特点:一是“民间热、政府冷”, 伴随世界各地人们对于中医针灸兴趣、认知等的持续增加, 世界各国中医针灸的立法进展却十分缓慢;二是“针灸热、中药冷”。海外针灸诊所数量呈成倍增长态势, 然而中医药发展却“一波三折”;三是“临床热、科研冷”, 除了中医针灸师由中国培养, 一些非针灸专业西医也参与针灸行列, 但科研却未能同步;四是“办校热、管控冷”, 海外中医针灸学员教学质量未能获得统一管理与控制, 在教材、师资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

关键词:中医针灸,海外,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李嘉健, 郭静, 王麟鹏.近现代北京针灸流派发展及传承概述[J].中医杂志, 2015, 56 (14) :1178-1181.

[2]陈水金, 洪昆达, 龚德贵, 等.温针灸配合委中穴拍打放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临床观察析[J].中医杂志, 2015, 56 (12) :1034-1037.

[3]罗彩云.补土通窍针灸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肺脾两虚型) 的临床研究[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4]陈康, 赵彩娇, 秦梦鞠, 等.从天、地、人三才探讨针灸疗效的影响因素[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15) :7-9.

[5]童伯瑛, 窦思东, 廖军, 等.“五步递进法”在《针灸推拿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14) :142-143.

[6]张欣悦.针灸的社交媒体数据挖掘与分析初探[C].全国针灸推拿实用新技术研究与临床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7]王兵.中医外科发展现状分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外治学术会议暨贵州省针灸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医康复现状 篇8

关键词 脑卒中后偏瘫 康复 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致残率为70%~80%。①偏瘫是脑卒中主要的运动机能障碍,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正常生活。许多研究者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复措施。现结合文献,对其综述如下。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康复一般分为2阶段:住院阶段、家庭或社区自行康复阶段。

1 住院阶段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阶段的康复护理包括康复早期护理和康复后期护理。急性期或早期康复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h,②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北美等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起,脑卒中发病后,即刻让患者入住卒中病房(SU),开展早期康复护理。③

1.1 情志护理

马巧玲等④报道,脑梗死急性期抑郁发生率为32.6%。抑郁的发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碍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脑卒中发生后,其急性期治疗很关键,越早进行功能锻炼,神经功能恢复越快。错过时机,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造成永久的后遗症。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情绪悲观,常对疾病康复缺乏信心,不积极配合康复治疗,以致失去康复功能治疗的最佳时机。

脑卒中后抑郁属于中医郁证的范畴,根据《中医诊断学》关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辨证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可分为痰淤互阻型、气滞血淤型、肾精不足型、脾胃虚弱型、痰火扰心型五种类型。⑤针对不同类型的证候给予针灸和药物治疗,痰胜者祛痰活络健脾,气滞血瘀者行气活血化瘀,肾精不足者滋阴补肾,脾胃虚弱者补脾养胃,痰火扰心者清心化痰。此外,还可以运用说理疏导、移情相制、气功调神等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配合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的顺利进行。当患者进入康复后期后,与早期相比,此期各种康复的进程明显减慢。因此病人易出现急躁、焦虑的情绪。坚定患者康复的信心,鼓励其坚持功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情志护理还可影响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的效果。席江宁⑥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证实心理疗法有助于加强老年中风病人的针灸疗效。因此,在这一阶段要鼓励患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对病人在康复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加以鼓励。

王风改⑦提出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激励性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是为了满足脑卒中伴随抑郁症状患者的健康需求而制定的,让他们了解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同时强调保持良好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生活的重要性,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护理能力,从而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沈怡等⑧的减重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有明显疗效,尽早给予步行训练能满足患者渴望早日站立及恢复运动功能的迫切愿望,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抑郁及悲观心理,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康复训练,同时良好的疗效又可进一步促进患者的训练积极性,从而形成良性促进机制。

马彦红等⑨认为应用针刺四神聪、四关穴组,可减轻或消除脑卒中患者情绪以及对认知功能的损害,对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有积极作用。潘燕⑩提出电针灸百会、风府、风池、印堂、百会、风府、风池穴位可以加快抑郁状态的恢复,并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而程远等豘通过研究认为腹针疗法与电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老年期脑卒中后郁证,促进情感恢复。但腹针疗法临床总体疗效更好,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

1.2 患肢功能康复的治疗与护理

1.2.1 患肢的按摩和针灸

按摩手法通常与针灸治疗同时应用于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阶段,于君豙对95例脑中风病人,分别于发病早期(发病后2h内)和晚期(发病2个月后)给予促进技术为主的按摩与针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方法,结果发现早期疗效优于晚期。郑燕红豛提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按、摩、揉、捏四法,顺序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两次,每次二十分钟,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进行轻柔地按摩。国内的大部分研究初步表明,豜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恢复期针刺治疗皆有着一定的疗效,而且在急性期针刺,其疗效优于在恢复期针刺。付弋等豝提出脑卒中急性康复期应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包括头针、体针和电针。针刺治疗选择申脉、照海、风池、阳陵泉、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环跳及三阴交穴,常规操作,得气后不行针,留针20 min,1次/d,每周治疗5次。

脑卒中康复早期,康复护理以床上按摩针灸及肢体锻炼为主,而在康复后期则以对患者进行坐、立、行的训练为主,同时配合针灸和推拿的治疗。陈冬青豞提出对康复患者进行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患者首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摆动双腿。他同时提出在坐起和坐位平衡训练达到预期效果后对患者进行站起及站位平衡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衡杠边,健侧上肢抓紧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大于30min。

1.2.2 中药治疗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豟分为5种证型 ①肝阳上扰:选天麻钩藤饮加减;②风痰淤阻: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淤汤加减;③痰湿蒙神:选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④气虚血淤:选补阳还五汤加减;⑤ 阴虚风动:选镇肝熄风汤加减。各方由本院中药煎药室代煎,每日两次,饭后服用。

2 家庭或社区自行康复阶段

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所以很少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才出院,大多数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选择出院继续接受家庭或社区康复护理。由于社区康复具有经济、有效、简单易行、效果持久的特点豠,较适合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继续治疗,既节省患者经济开支,也减轻医院负担。

董梁等豣认为患者家属参与穴位推拿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患者年龄较轻者选择配偶,年龄较大者选择有空照顾父母的子女。通过1 周左右的时间的相关医学知识的讲解及手法操作指导,并在患者身上示范,让家属初步学会推拿手法及穴位定位。在以后的时间里,根据家属反馈意见及疗效观察,及时指导并矫正推拿手法。

包正峰等人豤提出了深入社区为患者评估并制定计划,设定偏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训练程序,并对运用FUGL-MEYER评价对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分。治疗中采用中医按摩、针灸疗法,但是引入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评定方法,走中西医汇通的道路。

日本鸟取县豥则在社区康复护理中采取出访式服务、根据老人的要求,专业人士按约定的时间,到老人家中提供个性化钟点服务。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税务协查质量下一篇:销售部员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