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员事迹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民调解员事迹

论人民调解员的职业化

摘 要: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越来越多的新型纠纷涌现,对其妥善解决,不仅要求调解员具备基本的调解素质,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反观中国现今的人民调解员现状,调解员队伍已经不能满足庞大的新型纠纷解决的社会需求。即使某些地方会涌现出个别的明星调解员,但因其时间、精力和影响力的辐射范围有限,也如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源上使职业人民调解员的需求和供给保持平衡。因此,推进调解员的职业化培养已迫在眉睫,这对加速发展中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提高中国人民调解的质量和成功率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人民调解员;职业化;长效机制

一、现今人民调解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人民调解员“供不应求”且职业化程度不高

民间纠纷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纠纷而言,其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纠纷的数量之多难以想象,且民间纠纷的化解还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人民调解员能否快速、准确地找出当事人争执的焦点,并及时参与矛盾纠纷的解决过程,对于纠纷的有效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有充足数量的职业化的人民调解员时刻待命,以适应随时可能产生的矛盾纠纷。但是中国现今的人民调解员多为兼职,难以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调解这一项工作上,限制了人民调解员化解纠纷的参与度,造成了调解员在很多纠纷上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分身的尴尬局面。另外,中国的人民调解员还缺乏较高标准的职业准入规则和相应的培养机制,使得其队伍呈现出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欠缺法律知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民调解员队伍的职业化培养,也不能适应矛盾和纠纷愈加复杂的社会形势。

(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强

现实中,人民调解员因受行政调动、选举、自然减员等因素的影响,调整变换较为频繁,使得部分人民调解员难以安心从事人民调解工作,有的甚至抱有敷衍度日的工作态度,造成了调解工作中存在拖、推、散的现象,导致案件的久调不决和调解脱节。再加上聘任、考核、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及调解经费来源的不稳定,许多情况下,人民调解员不仅无法得到应有的酬劳,还要自行解决交通费、食宿费等各种在调解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致使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很多人原本热爱调解工作的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放弃了这一职业,造成了人民调解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的局面,导致了人民调解工作经常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严重制约了人民调解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人民调解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调解方式单一

人民调解员是人民调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调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在调解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今的骨干人民调解员大多为当地德高望重的年长者或居委成员,他们依靠对居民的了解,对当地风俗习惯的熟悉和因自身条件而产生的影响力实现调解。他们习惯于“老娘舅”式的调解,更加注重暂时的息事宁人,大多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考虑问题,一旦当事人反悔,已达成的调解协议就很容易被推翻,造成工作的反复性。现有的人民调解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人民调解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破坏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连续性。

二、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必要性

(一)人民调解员的职业化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调解员处于国有经济或集体经济之中,调解矛盾纠纷和其他社会工作一样可以挣得相同的工分或收入。所以,当时的人民调解尽管不收费,但却是一种有酬劳动,人民调解员的积极性有着合理的物质保证。随着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坚持人民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基本原则下,人民调解的劳动报酬失去了保证。

(二)人民调解员职业化是化解新时期日益复杂矛盾纠纷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带来了中国空前的人口流动,整个社会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所有这些因素,都在暗中推动着中国社会纠纷的复杂化,各种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层出不穷:从纠纷领域看,从过去的个体纠纷扩展群体性纠纷;从纠纷的类型看,由过去的婚姻、邻里等简单纠纷扩展到医疗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更加复杂的纠纷;从调解纠纷的手段来看,从过去的大多依靠亲友劝说、以情理取胜的调解方式转变为现在的析理说法、依法服人。新时期矛盾纠纷的上述特点,对人民调解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高超的调解技巧和丰富的调解经验。

(三)人民调解员职业化是坚持“调解优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刚刚进入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高潮,国家很自然地把法院和诉讼作为建立法治权威的制度性象征,于是公力救济尤其是司法救济一度成为人们争相推崇的解纷方式。但是,当人们开始频繁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之时,中国的司法系统迎来了“案多人少”的巨大挑战。司法资源非常有限而案件数量和范围却有增无减,诉讼解决机制已经不堪重负。于是“调解优先”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政府和社会都希望通过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节约司法成本。而职业化的人民调解员能更高效、更灵活地使纠纷得到合理解决,避免了“一场官司几代仇”的后遗症。

三、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培养的思考

(一)公开招聘、择优录取,是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基础

公开招聘,可以使熟悉本行业和领域的基本规则、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士有机会加入到人民调解员队伍中来,有利于扩大人民调解员的人选来源。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不仅对人民调解员的数量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对其质量也格外重视。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光靠一颗热爱调解的心是远远不够的,较高的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因此。在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进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坚持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以保证人民调解员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整理质量,为实现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人民调解员待遇,完善人民调解员保障制度,是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有力支撑

中国的人民调解员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中承担着非常繁重的工作,且人民调解员的社会地位低的严重错位,导致很多有志于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才对人民调解工作望而却步。这对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培养的影响是致命的。因此,在当前国情下,提高人民调解员待遇,完善人民调解员保障制度,将是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培养的有力支撑。在此,笔者认为这种保障至少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障人民调解员的职业待遇,包括基本的生活供给和良好的职业前景;二是保障人民调解员的职业权力,确保其正常调解工作不受外部或内部的行政干扰;三是保障人民调解员的职业地位,确保人民调解员在任用之后非经法定事由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只有通过上述措施,解决了人民调解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获得真正的职业荣誉感,才能吸引更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其中,为人民调解员的专业化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加强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是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必由之路

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对于保持和提高人民调解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强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牢牢把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这两个着力点,双管齐下,建立多层次的培训网络。培训的内容应涵盖人民调解员必备的基本知识和调解技巧。当前形势下,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人民调解员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调解的能力。另外,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出现的具有一定共同特点的矛盾纠纷,可以对人民调解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适应不断涌现的新型纠纷。至于培训方式,除了继续坚持岗前培训、在岗轮训等常规培训之外,还可以引入在线培训,以增强培训时间的灵活选择性;观摩培训,即定期组织人民调解员到法院进行案件的旁听,以拓展培训形式的多样性。

(四)建立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制度,是加速人民调解员职业化的催化剂

所谓的人民调解员等级制度,是根据调解员的学历、能力、工作时间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评定,制作等级徽章与证书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以对人民调解员工龄和业务能力等评审的结果为依据,将其划入不同的等级,按等级享受不同的岗位津贴、待遇,履行不同的职责。同时对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绩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并以此作为晋升或降级的依据。实施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制度,有利于建立科学、长效的人民调解员激励机制,对促进人民调解员职业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人民调解制度吻合了中国老百姓“和为贵、让为先”的民族心理。人们在处理需要长期共处的关系时,往往更会趋向于通过调解的方式寻求解决,而不是轻易诉诸法院。因此,针对此类矛盾纠纷,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在以“和合”法律文化为主体的环境下,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自由处分权,使得纠纷的解决、协议的达成完全取决于当事人双方自由意志的合意,从而以更为经济、高效、为群众所接受的方式处置矛盾、化解纠纷。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调解制度是最有效的机制。而人民调解员的职业化程度又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人民调解制度效能的发挥。因此,推进人民调解员职业化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化解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多元化纠纷具有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故此,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关键,努力通过人民调解员职业化来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从而开创调解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 范愉.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和发展[J].学海,2003,(1).

[3] 张星.孔子“无讼”的多维度解读[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2,(8).

[4] 高翔.人民调解机制的现状调查与制度改进[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1).

[5] 王琼.完善中国人民调解制度,建立长效性社会维稳机制[Z].2003.

[责任编辑 吴 迪]

作者:姚慧媛 黄永华

第2篇:人民调解员进法院的社会学思考

摘要:受社会转型、非诉解纷功能弱化、诉讼费全面下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调解工作室”之类的法院附设调解机构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挂牌。人民调解员进法院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社会责任。其中,社会变革包括解纷机构与人员的变化、解纷流程的变化。社会责任包括立法责任、司法责任、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的责任。因此,客观分析这一新生事物背后的社会原因,准确预断人民调解的适度司法化抑或司法调解的适度社会化趋向,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责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附设调解机构;人民调解司法化;社会变革;社会责任

伴随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再度兴盛以及域外ADR理论在国内的迅速传播,人民调解员悄然无声地走进法院,“人民调解工作室”之类的法院附设调解机构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挂牌。与以往由法官亲自主持的诉前调解,或者由法官决定的委托调解等调解形式不同的是,法院附设调解机构后,人民调解员可以径直在法院内调解当事人诉诸司法的纠纷,这无形中提升了人民调解员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几乎与法官并列的解纷主体。因此,客观分析这一新生事物背后的社会原因,准确预断人民调解的适度司法化抑或司法调解的适度社会化趋向,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变革与社会责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民调解员进法院的社会原因

(一)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突显与司法的积极应对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计划经济的“单位社会”,迅速地向市场经济的“契约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主体和社会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不断增加。类型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复合化、调处疑难化与矛盾易激化成为新时期社会矛盾纠纷公认的主要特点。社会矛盾的日益突显与纠纷的不断爆发,促使司法积极地做出应对,从而为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等非诉解纷机构的诞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一方面,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设置可以有效缓和因过分强调法律中心主义而带来的矛盾。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法治国家的目标之后,社会主流观念曾认为,法治的本质就是规则之治,即以法律规范作为社会调整的唯一权威性和正统的标准,结果立法对法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估计不足,未曾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而超前移植国外法律。特别是以一步到庭为主要内容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过分强调程序的重要性而怠于调解,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民事案件的当庭宣判率直升而调解率跌入历史最低谷。社会开始转型后,法律的保守性、规则的僵化性对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阻滞作用日趋明显,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之间不可弥合的缝隙暴露无遗。部分判决固然实现了实体正义,却难以定纷止争,案结事未了现象突出。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增进了法院和法官对各类非诉解纷机制的关注与扶持,以探求纠纷解决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之道。

另一方面,法院附设调解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面对日益突出的矛盾冲突,党和国家适时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一个社会要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是基础,是保障。然而,案件数量的不断上升与有限的司法资源之间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随着案件数量的攀升,就个案而言,法官调解所花费的时间将被压缩到一定极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调解率可能趋于下降。而从案件类型上看,近年来各地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企业改制等纠纷激化所引发的各种群体性事件频发,参与者的合理诉求与不合法方式交织在一起,给处理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面对新的形势,及时整合社会各类非诉解纷资源,借鉴国外法治国家切实可行的司法经验,创设附设调解机构,让人民调解员进法院直接参与纠纷的调解,既可以有效缓解巨大的司法压力,又可以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二)非诉解纷功能的弱化与诉讼费的全面下调

8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因改革开放而发生了巨大变迁,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纠纷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争议为内容的纠纷,行政命令和意识形态不再适合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国家权力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支持大幅度减少,人民调解的权威性因为失却国家权力支撑和对国家法律的准确把握而大大削弱。基层民调组织大多编制少,人员少,且调解员多为兼职人员,工作精力难免有所分散,不可能承受大量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居委会大妈、村主任、单位领导、族长远不如当年“吃香”,人民调解等非诉解纷机制处于半瘫痪状态。于是,本来可以通过非诉锯决的大量纠纷演化为诉讼。严峻的社会现实迫切要求人民调解的功能尽快全面复苏。为此,各地纷纷进行过许多尝试,成立了“经济纠纷调解中心”、“司法调解中心”或“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为开展非诉解纷工作与诉调对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平台,为我国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诞生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但是,其缺点同样显而易见:人民调解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司法对其纠纷处理结果的确认程度,设置上述机构时,人们没有预先从理论、立法上界定其与法院之间的应然关系,与法院存在着时空上的障碍也决定了其无法与司法实现高效有序的实质性对接。因此,如何在保留现行人民调解工作合理性成分的前提下,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经得起理论和实践检验的非诉纠纷解决机构,缩短与法院在时空上的距离,成为新形势下全社会共同面临的任务。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民调解员悄然走进法院,利用法院附设调解机构展开调解,实现与诉讼调解的零距离衔接乃大势所趋。

就在人民调解机制开始复苏之际,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克服诉讼收费与法院经费挂钩而导致的法外收费问题,国家开始了“接近司法”运动:诉讼费全面下调。劳动争议案件几乎成为“免费的午餐”,占民事案件绝对多数的家事案件、交通事故案件、一般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也只是象征性地收费。保障人民群众接近司法,诉讼门槛骤然降低的同时,也形成了法院收案急增的态势,司法资源供求矛盾再度空前突出。故而创建附设调解机构,让人民调解员直接参与涉诉纠纷的调解,努力在诉前过滤、化解矛盾纠纷,既是人民调解功能复苏的最佳途径,也是司法工作的现实需求。

(三)ADR理论的迅速传播与诉调对接的迫切需求

进入“诉讼爆炸”时代之后,当代法治国家普遍出现了司法社会化的倾向,即努力将纠纷解决从国家和司法机关的垄断下向社会开放,克服诉讼及法律思维固有的局限性,缩小国家制定法与习惯、常识和情理的差距冲突,追求法院的社会责任及其参加地方社会治理的积极功能。一方面,通过对“司法”或“正义”的扩大解释,把法院的纠纷解决的功能向社会的ADR转移。ADR的广泛应用,为社会主体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解决纠纷渠道,促进了新型非正式司法机制的发

展。在许多国家,ADR获得了宪法上的地位,逐步成为纠纷解决的主渠道,其解决纠纷的数量和比例远远大于诉讼。另一方面,通过ADR与诉讼的衔接,将使法院的功能进一步发生扩大和转变,承担起促进、协调和制约监督ADR的职能,从而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核心。上述改革使西方现代国家逐步放弃了最初的司法权不可让渡和诉权不受限制的原理,在保证司法的最终审查权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纠纷解决功能开始向非诉解纷机制让渡。

上述非诉解纷理论和制度在我国的迅速传播,使司法界认识到ADR是有利于长期维护和调整人际关系的纠纷解决机制,比如诉讼强调程序的正式性、正当性和强行性,ADR则倾向于程序的非正式性、参与性和当事人的意见一致性;诉讼强调规范的适用和法规中心主义,ADR侧重于规范的生成和当事人中心主义;通过诉讼的纠纷处理结果往往与日常生活逻辑不契合,而ADR对纠纷的解决是对社会生活关系的修复和治愈。解纷理念的快速转变,促使各地诉调对接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级法院积极与辖区工会、妇联、交警、司法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一系列诉调对接的规章制度,并通过举办培训班、设立诉调对接窗口等形式,积极探索非诉纠纷解决模式,着力引导当事人于诉前合意解决纠纷。事实证明,诉调对接的广泛实践,已经发挥了这一中国特色ADR的“量的价值”,有效分流了诉讼压力,保证当事人“接近司法”与纠纷的及时解决,为今后各类解纷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人民调解员进法院后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责任

(一)社会变革

作为非诉解纷机制,人民调解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非程序化特征,因而通常被界定为司法辅助权。人民调解员进法院后,法院与法院附设调解机构并存,必然引起解纷机构、主体及解纷流程的重大变革。

一是解纷机构与人员的变化。目前“人民调解窗口”、“大调解窗口”等机构,大多数是由政府或司法行政部门与法院磋商达成一致后,在法院内建立的民事案件诉前人民调解机制。例如,江苏高院试点单位常州市钟楼区法院创设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即由该区司法局专派一名副局长和一名资深人民调解员,常驻法院主持调解室工作,区政府拨专款极力支持该项改革。法院内设人民调解员工作机制,实现了诉讼程序与人民调解程序零距离对接,使民事纠纷当事人不出法院就可接受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员进法院后最主要的变革是解纷主体。过去当事人诉至法院后,通常只能由法官进行调解与裁判,法官将调解员、审判员两种角色一肩挑,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打破双方当事人力量的均衡性。因为法官作为调解员时,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混用裁判者的权威,干扰当事人私权的行使。现在部分案件交由人民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而且根据我国ADR的发展趋势,退休法官、律师、仲裁员、特定领域专业人士、法学学者等今后均可以在法院内从事诉前调解工作,解纷主体必将得到进一步充实与扩大。

二是解纷流程的变化。过去法院案件的审理流程是,立案与受理、开庭审理、调解或裁判,调解通常被置于庭审之后,诉前调解数量极为有限。人民调解员进法院后,诉诸法院的纠纷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属于法院受理的范围,但不适宜诉前调解的纠纷,由法院直接立案受理;二是属于法院受理范围,又适宜诉前调解的纠纷,法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转交附设机构调解;三是不属于法院受理的范围,转交附设机构或其他相关机构调处。可见,附设调解机构建立后,诉诸司法的纠纷得到合理的分流,不同的纠纷会适用不同的处理程序。一般而言,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工作过程包括:受理纠纷;调查分析纠纷情况;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工作;促成当事人和解并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协议的履行。由于实现了与司法的零距离衔接,法院附设调解机构潜移默化中必然会受到司法程序的熏陶,被称为准司法程序。因此,人民调解员进行调解同样应当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首先,从调解时间上看,为防止久调不决,调解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从立案法官移交材料起30日为宜。经过30日达不成调解协议,或者在调解过程中,一方当事人申请提前终止调解程序的,应立即移转立案庭立案。其次,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应赋予当事人申请法院对调解协议予以司法确认的权利。法院经立案审查后,对符合确认条件的,应制作法律文书,肯定该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可据之申请强制执行。如不符合确认条件,则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予以审理。第三,对调解不成而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应按照民事诉讼的规定,依法推进举证、答辩、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各个环节,突出诉讼的对抗性、程序的严密性与裁判的权威性,满足当事人对纠纷解决途径的不同需求。

(二)社会责任

1.立法责任

受立法体制与立法水平所限,总体上看,我国立法机关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关注明显不够,从《道路交通安全法》、《物权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现在的环境、医疗、婚姻家庭等特殊纠纷处理机制,都显示出立法者对现实社会的解纷需求缺少敏锐的洞察,基本立法和制度设计缺乏现代理念和前瞻性,过多地把纠纷处理权向法院集中,对司法能力估计过高,很少考虑如何合理配置和节约司法资源,甚至在不断弱化非诉讼程序。比如,在专门处理交通事故的非诉解纷机构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道路交通安全法》较为轻率地取消了向来效果较好的交警部门调解这一前置程序,将原属于交警的调解职能,改为主要由法院调解与裁判,结果一时间案件蜂拥至法院,徒增司法压力与当事人诉讼成本。

我国目前处于纠纷多发期,法院设置附设调解机构,乃纠纷的层次性、司法的规律性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地正在进行的改革成果也期待着立法部门早日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立法部门应当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其一,确立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法律地位。立法部门应当及时总结实践经验,适时全面修订民诉法,赋予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合法地位,尤其是要明确与法院之间的领导抑或指导关系。比如日本的民事和家事调停、美国法院附设ADR等是在法院的领导下进行纠纷解决的。我国法院附设调解机构尚处于摸索阶段,受司法体制所限,二者之间表现为单一的指导关系。附设调解机构全面设立后,法律应当明确法院对其工作的领导或指导关系,不断增强司法的社会影响力,增进司法的社会公信力。

其二,建立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人员和资金保障制度。日本法院附设调停制度属于司法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支持调停的调停委员会通常由1名法官和2名民间选出的调停委员组成,法官担任调停委员会主任;德国民诉法虽确立了起诉前强制调解制度,但由各州酌情决定是否采用和如何建立前置调解机构;英国法院附设调解机构人员则由法官以外的人担任。我国人民调解历史悠久且近期发展较为迅速,

今后根据司法实践的需要,可以借鉴各国的有益做法,设立由非法官组成的附设调解机构与由法官与非法官共同组成的附设调解机构。同时,根据我国司法资源主要源于行政部门的特定国情,法院附设调解机构所需资金亦主要由政府提供,立法应当明确调解机构所需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以确保该机构正常运行。

其三,赋予法院附设调解机构对某些特定案件的强制调解职能。在美国、德国等国家,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强制调解主要适用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小额纠纷等,法律规定附设机构的调解为诉讼的前置程序,只有经过调解的争议才会被法院受理。德国为了确保调解的进行,提高调解率,还赋予调解人对缺席的当事人罚款的权力。我国法院历来强调诉讼调解的自愿性,加之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立法的空白,实务界仍旧坚守自愿调解原则。事实上,针对特定类型的案件有条件地设置强制性调解前置程序,是诉权与审判权协调、和谐运行的必然要求,是纠纷解决内在规律的反映,也是国外诸多法治国家民诉法的共识,美国有的州甚至还设有极为成熟的“法院附设仲裁”机构,该机构每年处理大量的民事纠纷,大多是法院强制进行(当然所作的裁决系非终局性的,当事人可以在若干天内向法院起诉)。今后我国民诉法修订时,应当对上述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

其四,赋予法院附设调解机构处理结果以不同的法律效力。在国外,法院附设调解机构处理结果的效力分为两种:一是终局性的,即具有可强制执行的效力,当事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经过法院确认或经过公证的调解协议等。二是非终局性的,即不具有可强制执行的效力,当事人在纠纷解决的合意未达成时可直接转入诉讼程序,或在达成协议后的一定期限内仍可以提起诉讼。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纠纷对司法功能的需求与国家垄断的司法原则和程序之间的矛盾升级,迫切要求司法社会化。诉前司法确认机制将司法权与传统的非诉解决纠纷程序机制融为一体,使公民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便捷、人性的司法救济途径实现公平正义,是司法社会化的具体实践。当事人在合法设立的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则既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非诉解纷机制威信的树立,而且势必增加当事人的诉累,不利于法院诉讼案件的分流。目前有些法院已经试行建立“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今后立法应根据我国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中立程度及处理结果的正当性程度,区别不同的情形,赋予其处理结果以不同的法律效力。一般而言,对于由法官主持或参与的调解,所达成的调解协议应赋予其与法院裁判相同的法律效力,对于没有法官参与的调解,应当通过立法,在民事诉讼中专设申请确认程序,对处理结果的效力予以确认,经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即具有与法院制作的民事调解书相同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据之申请强制执行。

2.司法责任

近年来,各地法院纷纷以“诉调对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附设调解机构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08年初,江苏高院还计划与司法厅共同出台有关人民法院附设“人民调解窗口”的规范性文件,并努力在2011年前基本形成“全面深入、具有江苏特色的涉诉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可以预见,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构建法院附设调解机构将成为全国法院的重要任务。

目前,少数法官重诉讼、轻非诉程序的单一解纷理念依旧没有转变。认识上的不到位,造成对接工作不主动、不务实,实际移交给附设机构的案件比例较低。实际上,作为一种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法院附设调解机构能够提供多种权利救济途径,供当事人选择,弥补司法审判的局限,有利于及时平息人们之间各种利益冲突,保证权利的及时实现。该机构又是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存条件,可以促进法制宣传教育,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道德风尚,对提高社会自我化解纠纷的能力,预防纠纷起到积极作用。现代意义上的法院,应当与其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构相辅相成,构筑起解决社会纠纷的多元化机制;现代法官的职责也不仅仅是“纠纷的解决者”,不应满足于自身加班加点多办案,而应转变为“法律问题的判断者”。为此,法官应当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重新定位,加强对多元化纠纷解决理论的研究,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弥补立法过分倚重诉讼的缺陷。

人民调解员进法院后,法院和法官应当积极扶持与培育该机构的发展,根据纠纷的特点,合理分流各类诉诸法院的案件。一是加强对调解人员的法律培训与工作指导。法院附设调解机构虽然属于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但是在法院的领导或指导下进行纠纷解决的,法院有加强领导或指导的义务。现在部分法院率先成立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小组,选派业务能力强、司法水平高的审判人员参与对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多元化解纷机制的构建。二是加强立案引导。对于婚姻家庭纠纷、相邻纠纷、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小额债务纠纷等案件,法院受理时,立案人员首先应当向当事人释明附设调解机构的特点和优势,力求优先适用非诉程序解决纠纷。三是加强司法审查。经法院附设调解机构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一方当事人无故反悔,一般不予支持。当然,对于当事人能够证明调解协议具有法律规定的可撤销情形或者无效情形的除外。对于当事人申请确认的,法院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依法予以确认。

3.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的责任

法院附设调解机构涉及人员、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各项改革举措也只有到地方党政机关的认可,特别政府的支持,才有可能获得正当性、保障性与可持续性发展。现在有的地区,经过党委或人大的协调,将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例如,2007年10月,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专门地方法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用于人民调解等非诉调解工作的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资金困难的由县、乡财政予以补贴,解决了困扰法院附设调解机构发展的经费问题。

此外,我们还应建立和健全鼓励律师参与法院附设调解机构调解的工作机制。近年来,律师制度发展完善的同时,也限制了自愿调解的应用,律师出于职业习惯和利益,往往把民事争议引向诉讼。而实现生活中日益紧密的社会经济交往,无时不生、无处不在的纠纷也使人们希望得到一个新的解决争议的程序,以避免诉讼强烈的对抗性。作为诉讼程序的补充,未来法院附设调解的适用范围必将更加广泛,律师业务必将因此而拓展。目前有的地方已经就律师如何介入诉前调解作了一定的改革。比如2006年9月,上海市司法局、律师协会与上海市高级法院达成座谈纪要,就律师参与诉前调解的工作原则、工作方式,诉前引导和解、诉前主持调解等程序做了明确规范。可以预见,在我国法院附设调解机构的创建进程中,律师等其他法律职业者必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英姿.法院调解的“复兴”与未来口].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3):37-47.

[2]余军.私法纠纷解决模式在行政法上的运用——替代性纠纷解决(ADR)之理论原型、妥当性及其影响[J].法治研究,2007(4):30-37.

[3]杜豫苏.法官在调解中扮演的角色及优劣评价[J].法律适用,2007(11):27-30.

[4]郑丽珍.试析我国法律程序缺失的成因及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14-118.

[5]窦颖蓉.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之探究——以定西法院为例[J].法律适用,2008(Z1):82-85.

[6]青海出台首部人民调解法规经费将列入财政预算[EB/OL].人民网,2007-10-25.

[7]李昌道.司法调解与和谐社会[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74-82.

责任编辑 刘荣军

作者:陈 勇

第3篇:诉调对接:保险业的“人民调解员”

2014年3月,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济南市保险行业协会创新保险案件诉调对接机制,探索建立了“保险调解日”制度,并在法庭设立保险调解室。

与此同时,仲裁作为一种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有效途径,具有专家断案、一裁终局、便捷高效、不公开审理等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保险行业化解纠纷的需求。

从交管部门到法院再到仲裁、保险公司,一系列调解机制的实施,对于化解矛盾,快速解决问题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起纠纷的快速解决通道

2013年11月4日,济南市市中区大庙屯村东,祝志华骑电动车被车辆碰撞受伤,事故发生后双方产生严重分歧并对立,驾驶员拒绝赔付伤者医疗及相关其他费用,也拒绝沟通调解。祝志华是市中区前魏华村人,对象早年因意外去世,一个孩子今年刚考上大学,家境十分贫困,甚至本次事故造成其受伤到医院也仅是检查,没钱进一步治疗。

无奈之下,祝志华恳求山东省农民工维权援助站帮其免费起诉车主。平安财产保险济南中心支公司了解到伤者具体情况后,主动协助双方协商,并以最快的速度协助双方达成协议,将赔款支付伤者,避免案件进一步拖延,及时化解了矛盾,得到伤者及援助中心律师的高度评价。

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由于被告不愿出钱,保险公司不认可调解书,原告嫌被告赔的钱少等原因,导致这类案件调解率较低,多以判决结案。但判决结案又导致了当事人上诉现象普遍,往往难以执行。

据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陡沟人民法庭庭长赵勇介绍,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的所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都在陡沟法庭审理,每年受理500余起,这类案件大多是判决结案,调撤率仅在30%左右。

保险纠纷诉讼案件的处理通常时间长、成本高、耗费精力大。针对“调解难”的问题,2014年3月,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济南市保险行业协会创新保险案件诉调对接机制,探索建立了“保险调解日”制度,并在法庭设立保险调解室。在保险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当事人表示了与保险公司调解的意愿后,法官便组织双方在“保险调解日”进行调解。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最大限度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调解由法官主持,人民调解员参与,保险公司理赔专员现场参与。一般而言,一周内即可安排调解并当日完成调解,15日内就可收到赔款。调解成功的案件,法院当场出具相关法律文书,保险公司理赔专员当场依据法律文书对交通事故中的人身及财产损失进行快速处理、赔付,并通过独立的理赔上报系统,将无争议案件当日结案。

对于既涉及交强险又涉及商业险的案件,调解组一并审理,免去了当事人反复出具材料、来回奔波的麻烦。法庭的“保险诉调对接调解室”并不收取当事人任何费用,调解成功后,交通事故受害方不用担心赔款难到位、执行难等问题。

法院调解:客户与保险公司的共赢

综合治理车险理赔难,是全国保险监管的重点工作,其中完善调处机制,有效化解保险合同纠纷是保监会对财险公司重要要求之一。2013年中国保监会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建立保险纠纷诉讼与调解对接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济南市是试点地区之一。

作为最早一批参与“保险调解日”的理赔专员,平安财产保险济南中心支公司相关负责人感到工作有了明显变化。“没有保险调解室之前,我来法庭就是坐在被告席上挨埋怨、受询问、听判决。现在可就不一样了,大家一起坐在圆桌旁心平气和地商量,我们都能相互理解。”

其实,这种诉调对接的方式实现了客户和保险公司的共赢。“一方面有效控制了风险,降低了我们保险公司的诉讼成本;另一方面,调解案件大大缩短了理赔周期,能帮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和其他当事人的纠纷。”上述负责人表示。

由于保险诉调对接机制既有利于减轻法院工作量上的压力,也能有效缓和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同时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与济南市保险行业协会正联合向全市推广这一做法。调解案件从交通事故保险纠纷扩展到了产寿险保险公司所有的保险纠纷案件,越来越多的基层法院和保险公司提出要建立这一机制。

仲裁:有利于保险案件的快速处理和结案

自1996年济南仲裁委成立伊始,就与保险业建立了联系。刚开始,由于大家对仲裁的认知度不是很高,通过仲裁方式解决的保险案件数量较少。近年来,随着仲裁制度的推广,保险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以及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案件数量逐渐增多,现在每年受理200多件,目前共受理涉及山东省内26家保险公司所辖170家分支机构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1300余件,受理的案件类型也逐渐丰富,包括:车险、财产综合险、责任险等。在服务态度、办案效率、裁决公正性等方面受到保险机构和保险消费者的高度评价,案件当事人满意率和自动履行率均达到95%以上。

为统一裁判尺度,保证保险类案件公平公正裁决,进一步提升办案质量,济南仲裁委召开保险类仲裁员业务研讨会,把近两年保险类案件中涉及的机动车辆保险典型争议综合成15个议题,组织保险类仲裁员结合典型仲裁案例发言讨论,对形成一致意见的问题整理出解决方案并印发仲裁员依照执行。起草并审议《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仲裁案件审理指引》,为今后规范机动车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仲裁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济南仲裁委从社会各界吸收选聘了一批深谙保险法律法规和行业惯例的专家学者、资深律师,组成保险仲裁员队伍,在保险纠纷处理中积累了充足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办案经验,逐步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裁决标准,对保险案件的公平裁决和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市保险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保险仲裁有利于保险法执行和保险合同的履行。因仲裁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有利于保险案件的快速处理和结案。仲裁能充分听取双方意见,不至于使矛盾双方走向对立局面,因此有利于客户关系维护,从而促进保险行业发展,降低风险,提高利润。此外,仲裁有利于保险公司降低经营成本,降低人力成本。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探索调解和仲裁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使运用仲裁解决保险纠纷成为行业共识。

作者:苏杨

第4篇:人民调解员事迹

社 区 和 谐 是 我 最 大 的 愿 望

——人民调解员xxx事迹

xxx1960年出生,现为xx街道xxx社区主任,几年来她同社区其它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员的作用,用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方法,用公平诚信的利剪,裁断一桩桩纠纷, 2011年她所在的社区共调解30多起各类纠纷,使社区的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她勤于钻研,把调解工作当事业来干,xxx自参加社区工作以来,认真做好每一件上级交办的工作,尤其是人民调解工作,她本人在这个社区已经住了很多年了,对辖区的情况也是很清楚,同时周围邻里邻居有什么矛盾都会来让她解决。记得刚接触此工作时,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她不段的向同事学习,并加强理论学习。在调解方面严格按照人民调解原则处理大小纠纷,讲政策、讲法律、讲事实,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大大提高了人民调解组织的公信力。工作中她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法律和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

在调解工作中,xxx常说的一句话:“群众利益无小事,对于每一起纠纷都要用心去调解,讲究方式方法,决不能和稀泥,也决不能拖泥带水”。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俗话讲群众的事无小事,可小区的事,事事连着百姓的心,哪件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小区的和谐和稳定。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xxx始终把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困难再大也千方百计地去克服。

调解民间纠纷,确实是一件又苦、又累、又难、又烦的差事。面对困难,xxx心想,辖区内发生了纠纷,如果没有人去做调解工作,矛盾就会升级,小事就会酿成大事,社会就不能安宁,将会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也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有人出来做调解工作,使纠纷及时解决,矛盾平息,就会促进和谐,大家一心一意谋发展,那该多好啊!

社区曾多次接到小区居民反映,有人在楼区内养狗,严重影响了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邻里间的不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为确保社会稳定,xxx和其社区工作人员对养殖宠物的居民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说服工作。通过反复摆事实、讲道理,使居民认识到,邻里和睦关系到社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邻里之间有些事情碍于面子不方便直说,就需要社区人民调解员出面调解才能使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今年4月底,xxx一区2号楼2单元601户居民xxx给社区打来电话说他在六楼楼顶了,说他要离婚,不想活了,给社区说一声。

我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一区阻止事态的发展,看到xxx站在六楼楼顶一直在喊:“我要离婚,我不活了”。我了解到:xxx妻子屈建萍有些精神恍惚,常常要钱、偷钱,并怀疑丈夫游海滨对家庭不负责,时常到丈夫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岗位大闹腾,致使丈夫多次失业并丢掉所谓的尊严。一些家庭矛盾及琐事的处理不当,夫妻前夜又发生口角并动手打架,游海滨思想砖牛角,情绪高涨,想通过和妻子离婚来解脱困惑,因种种原因又一时离不了,他实在想不通,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准备上楼自杀。经过我的耐心开导,游海滨情绪平稳下来。大中午的我顾不得回家吃饭,为把游海滨的家庭矛盾处理妥当,妻子的娘家与游海滨的妻子屈建萍进行了沟通调解。最后屈建萍思想平稳,表态说她们夫妻平时比较好,孩子也很好,说要和丈夫好好过日子,等身体好了就回家的。在我的耐心说理劝解下,有效地缓解了矛盾,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xxx号楼,由物业公司负责维修管理,由于多种原因,房顶出现漏水情况,居民多次与物业协调,物业公司出面给维修了一次,但今年又开始漏水了,使居民不厌其烦一直没有解决。今年6月的一天,xxx接到居民的电话:“由于楼上落水,导致自己家不同程度的损失。”当她来到居民家中看到的是一片狼藉:卫生间、厨房用塑料布接水,客厅、卧室地上摆满了接水的瓶瓶罐罐…..她了解了情况后马上和物业公司联系,并及时协调有关部门。经过10多次的协商,最后物业公司答应解决处理,房顶漏水情况得到了基本解决。

今年11月初,xxx

1、2#的居民找到社区,说他们家已经停气好几天了。居民们找到社区,希望出面帮助和物业公司进行协调,我和居民代表一起来到物业公司,同物业公司代表进行协商,经过了解,2#很多居民没有交暖气费,物业公司被迫停气。随即我、居民代表与物业公司代表协商,物业公司承诺先给供气,我协助无业公司收取暖气费。当天下午,暖气就恢复供应,居民们很是高兴。

同时,xxx认识到做好“两劳”释放人员帮教工作。也是对社区的稳定起到关键性作用

她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和过渡性安置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感化、挽救”这一工作方针作为安置帮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新路子,做到出来一个教育一个,减少重新犯罪,取得了明显成效。

xxx三区居民xxx,今年7月刑满释放,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就业,一直赋闲在家。xxx经常性的上门与其谈心,了解到他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家庭住房困难,她主动帮助他办理了经济适用房的申报手续,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

中国有句俗话“清官难断家务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运用法律解决家庭事务纠纷的越来越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每天都会有磕磕绊绊的事情发生,但是只要是找到我们人民调解员,我们就要管,能帮忙的一定帮忙。”这就是xxx的心里话。

就是这样,xxx奉献自己,服务社会,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维护一方平安,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

xxx

2011年12月

第5篇:人民调解员调解事迹

案例

2011年3月份苏村镇调委会调解员贺洪宪同志接到仕子口村书记徐仰日电话,讲村民徐兴廷与儿子徐仰海之间发生了赡养纠纷,村干部、调解员多次调解无果,请求镇调解委员会给予出面调解。

接到信后,贺洪宪同志自己驾车马上到村,在村调解员的带领下,到当事人徐兴廷家了解情况,得知当事人徐兴廷与自己的大儿子徐仰海24年不来往,其原因是婆媳纠纷造成的。找到了症结,对当事人逐个了解谈心,做细致耐心、说服教育的工作,了解到徐兴廷及妻子从二十年前至今未给大儿子家看过一天孩子,未帮大儿子家干过一天农活,原因是两位老人给大女儿、二女儿看孩子,没有顾上儿子家的困难,婆媳多次争吵产生矛盾,24年不答腔。

找到原因后,贺洪宪对儿子徐仰海及儿媳做耐心说服工作,徐仰海对父母的赡养没有表态,儿媳讲:老的24年都不和我来往,还用我伺候吗?死了我也不管!叫他们的女儿管去吧。儿媳的态度很坚决。看到这个情况后,贺洪宪决定暂停调解。

找到当事人徐兴廷了解情况时,徐兴廷也反映与儿子家20多年不来往,他说:有些事也是当老的一碗水没端平造成的,虽然儿女不少,但我年龄大了,老伴又有病在身,也得需要照顾和花钱,做儿女的也得赡养父母,大儿子也得出钱啊!村里也给调解来,老少爷们调解多次也没调解成,俺家的事也太难办了!麻烦你们把事处理好吧。第一次的调解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贺洪宪想:我们身为镇一级的调解员,这样的家庭纠纷调解不了,谁还能再调解呢?必须把这个典型赡养纠纷案件调解完结。

虽然是一个农村家庭纠纷案件,此事解决不了,永远压在贺洪宪的心里,沉甸甸的。几天后,第二次调解开始了。这一次主要是向村干部及部分邻居了解情况,了解到徐兴廷的儿媳是一个口快心直的人,和婆婆闹纠纷,是因婆婆说话不中听伤了她的心引起的,还了解到徐仰海与自己的亲二叔徐兴奎(现在县教育局工作)关系很好,有些话还能听他二叔的。

贺洪宪针对上次了解的情况,对徐兴廷及其他家人都一一了解情况,做了工作,同时贺洪宪提出了要求,让他们每个人都反思自己,在家庭关系方面,自己还有哪部分做的不够好。贺洪宪决定让他们反思几天,过几天再来调解。

相隔十天后,贺洪宪开始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调解,到仕子口村后是下午两点半,村干部及当事人还有徐兴奎很快都来到了村办公室,调解员贺洪宪把了解的情况及每个人存在的不足之处一一指出,讲了我国的法律规定,父母有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通过批评教育及当事人的亲属徐兴奎的亲情工作,徐兴廷恳切地说:当父母的也没有当好,到今天这个地步也是我的过错,今后父子之间要和睦相处。徐仰海见父亲如此说也动情的说:今后我做小的也要好好的孝敬父母。儿媳说:我叔大老远来了,各位领导也给调解多次了,无论怎么说,当小的就要孝敬父母。今天钱我也带来了,给老的看病我应摊的钱现在就支上。以后该怎么管就怎么管,再也不能叫老人生气遭罪了。听到这里,贺洪宪的脸上不自觉的挂满了笑容,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现在这家人已经是非常和睦的一家人了,徐兴廷老人老有所养,享受到了晚年的幸福,徐仰海一家子也放下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包袱,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快乐。

第6篇:优秀人民调解员事迹

把和睦送给别人,把幸福留给自己

**街道调解员 ** **,今年42岁,自2006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勤勤恳恳,为人忠厚老实,对工作充满热情,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业务部门的肯定和表扬。他以强烈的工作的责任感和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热情。尽心尽力协助**街道调解委员会其他成员,以维稳和化解群众矛盾为工作中心,开展调解员培训、宣传法律知识,参与群体访案件和重大矛盾的调解处理工作,为街道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调解技巧和能力

**同志在部队时曾经从事过法律部门工作,转业后他深深的认识到曾经所学习的知识已经远远跟不上地方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复杂多变的情况了。为此他虚心的向老同志请教,耐心的听当事人的叙述,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从事调解工作以来,认真钻研调解方面的理论知识,从书本中找解决问题的办法。2016年与区政法办相关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编写了《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调解手册》,参与和调处群众矛盾44起案件。通过对法律知识和不断学习,目前他已经由一名人民调解门外汉成长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成了调解战线上的一名法律政策和调解知识的讲解员。

二、心系群众,把群众诉求的当成大事来处理

作为一名基层调解员,与人民群众直接面对面。农村工作复杂琐碎,一点小事也有可能造成群众上访。“群众的事再小也要当成大事来办”,这是**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话,2015年**村村民李某某反映邻居李某新建的房屋过高,遮挡了他家的阳光,反映到村不给解决,李某某认为李某欺负他家,准备找人与李某“算账”,一场所可能造成的流血冲突就要发生了。**同志不顾自身的安全,找到两家当事人说明其后果,并找来村里辈份高的长者进行劝说,通过反复做李某的工作,同意把高出的部分进行拆除。从而也避免一场冲突发生。这几年来通过**调解的大小纠纷不甚枚举,作为人民调解员的他,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只要他知道了,他都会尽心尽责地及时化解,别人快乐了,自己觉得很幸福。“把和睦送给别人,把幸福留给自己”,这是**追求的目标。

三、 加强基层培训,搞好传帮带工作

**街道共计21个行政村,近一半以上的村面临旧村改造,土地征迁等工作,矛盾信访隐患多。仅仅依靠街道调解委员会一班人远远无法解决,发挥村级调解委员会作用就显的特别重要。在区政法办指导下和街道调解委员会的统一的安排下,2016年全年**同志先后举办了三次村级调解主任培训会,在会上通过他这几年的调解心得与调解技巧手把手的进行传授,同时他还针对每个村不同村情制定了考核细则,指导各村制作调解文书,进一步规范调解各项工作。现在参加的培训的各村调解主任已经都要能独立的完成调解文书的制作和记录。为街道人民调解工作步入正规化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7篇:人民调解员先进事迹

官湖镇专职人民调解员柳现春同志事迹

柳现春同志1989年参加工作,其中在基层派出所保安队员10多年,现任官湖镇司法专职人民调解委员。他扎根于基层农村近20年,忠诚地履行着一个人民调解员的职责,受到地方党政和百姓的肯定和赞誉,他先后多次被评为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他所在龙坪镇司法所也连续多年被上级评为基层工作先进工作单位。

一、爱岗敬业,扎根农村,真情奉献基层人民调解事业

5年前,柳现春同志经公开选拔进入邳州市官湖镇司法所工作,从此,他一直扎根于农村。作为一名深得历任领导肯定的工作骨干,他曾多次有机会到县城机关工作,但他都放弃了,选择留在最基层的农村为姓做调解工作。

官湖镇是全国著名的板材之乡,私营企业2000多家,外来务工人员达3万多人,由于产生的矛盾也不断增多。虽然经过规范化建设,条件有较大的改善,但相对于这个社会矛盾频发的乡镇来说,条件仍然相对简陋,司法所唯一的交通工具仅是一辆市局下发的的摩托车。面对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艰巨的工作任务,他从未有怨言;经常可以看见他骑着那辆摩托车穿梭于乡村小道,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不分周末和节假日。

虽然办公条件简陋,但是凭借着他吃苦耐劳和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他将最好的人生岁月奉献给了基层人民调解事业。他所在司法所的工作连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他的工作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上级领导放心。

二、业务扎实,勇挑重任,他为人民群众解难,为地方党政分忧,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官湖镇辖区面积88多平方公里,下辖40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10万人。板材企业众多,矛盾也多发于各私营企业,尤其是2009年金融危机后,农民工返乡,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司法所调解员相对少,面对异常繁重的工作任务,他勇于挑重担,妥善处理各种纠纷。群体性事件事发突然,危害性大,后果严重,作为调解员必须迅速挺身而出及时制止,2010年秋,新华村十组的一家板企业,锯板材时产生的飞渣,有时飞到村民院中,群众意见很大,30多人强行挡路不让拉板材,而企业认为是欺负人,故意捣乱,影响他们挣钱,双方持铁掀、铲发生争吵。柳现春赶到现场时,发现矛盾双方怒目圆睁,几个人已经撕打起来,不顾一切,冲上前去,大喝一声,“住手,谁想打先把我打倒再说,”喝声使双方停住了撕打,看到事态得到控制,我就高声宣布“以大路为界,各站一边,谁不听劝阻,一切后果有谁承担”。随后我把双方代表叫到一起进行劝解。一起群体性械斗事件完全平息后,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柳现春又与环保局取得联系,要求企业经常在路上洒水灭尘,彻底消除了矛盾,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

上述案件仅是柳现春同志调解工作的一个缩影,从事调解工作几年来,他曾主持调解多起重大疑难案件,由其调解案件数量已经无法详细统计,仅2010年,他调解的案件多达30多件,其中涉及命案和群体性的案件全部调解成功,无一上访。他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赢得当地党和政府的高度赞誉,他的工作真正做到了让人民群众满意,让上级领导放心。

三、清正廉明,作风正派,他永葆清正廉洁、务实公道的工作作风

柳现给同志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调解员,必须为人公道正派,处事务实苦干,才能在老百姓中树立形象和赢得威信,才能做好调解工作。他一直坚守在农村基层第一线,待遇较低,生活清贫,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撼动他清廉、务实的工作作风;自从他从事基层调解工作以来,上级主管部门从未接到老百姓对他的投诉。因为他的出色工作表现和有口皆碑的公道正派形象,市司法局曾多次选派年轻的机关公务员到他身边锻炼学习,他用自已的言传身教来影响着这些年轻人:清廉、务实、公道正派是司法干部立身之本。

如今,在官湖发生了矛盾需要找人调解时,老百姓会第一时间想到柳现春同志,他们总是说:“调解纠纷,我们就相信现春调解员”;老百姓的一句话,既是对他个人的肯定和信任,更是人民调解员队伍的肯定和褒奖。

第8篇:先进人民调解员事迹材料

XX,XX,现年XX岁,中共党员,高碑店市兴华路街道办事处凌云社区党支部XX、调委会XX。从事人民调解工作6年来,她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XX余件,调解成功率达XX%以上,化解可能“民转刑”案件XX余起,在调解工中作做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办事处”,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将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社区的稳定。

以情动人,以法育人,调解架起连心桥。社区工作复杂琐碎,往往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很多矛盾纠纷都落到社区干部身上。作为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兼人民调委员会主任的XX同志,以她的真心和宽容,以她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架起了党与居民心灵相通的连心桥,筑起了维护社区稳定的第一道防线。XXX同志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不管哪里有纠纷,不管何时发生纠纷,只要她知道了,她都会尽心尽责地及时化解。像芝麻大的小纠纷,XXX从来没有烦过,相反,她把调解当成一件乐事.在她的500余册调解记录档案中,记载调解的小纠纷就占绝大部分。因为人民调解工作和维护稳定工作成绩突出,刘建英同志所在的凌云社区居委会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居委会,刘建英同志也多次得到了上级的表彰和肯定,XX年被评为省社区建设先进工作者,XX年、XX年被评为保定市社区建设先进工作者。

把和睦送给别人,把幸福送给别人,以人心换人心,以党 1

心换民心。XX同志多年如一日地在基层调解战线上默默耕耘,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热心人民调解事业,能够正确处理名利与地位,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踏实工作,勤勉干事,以自己的真诚之心,赢得了居民们的爱戴,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调解大使”。居民们有了不顺心的话都愿意给她说,把与其他居民的纠纷向她讲,哪家有什么困难也同她谈。由于她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热心人民调解工作,今年“七一”被高碑店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XX同志在人民调解员的岗位上履职尽责,情系人民调解工作,把人民调解作为事业来追求,在平凡工作中为社区稳定与和谐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2年1月1日

第9篇:优秀人民调解员事迹材料

***,汉族、中共党员,现年xx岁,xx市xx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是一名在基层工作了二十余年的干部,二十年来,他关注民生、维护群众利益,以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投入人民调解工作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营造了和谐社会环境,尤其是2009年xx街道办事处建立综治维稳工作中心以来,***同志把维护社区稳定,化解矛盾纠纷,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保障社区居民群众合法权益作为衡量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重要标准,推动了街道社区和谐建设步伐,为二连市的社会稳定和构进和谐社区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群众敬重和爱戴。

一、摸清实情建机制找准思路破难题

X x乌兰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63人、流动人口16020人,流动人口占60.5%,辖区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110多家,管辖xx、xxx、xxxxx、xxxx、那仁5个社区。近年来,***同志针对辖区重点单位多、流动人口多、弱势群体多、上访人员多、民间纠纷矛盾多的特性和所带来的压力,秉承“凡事都要有章可循”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增进人民调解工作互通、互融、共抓、共管工作模式,提升了街道社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2007年,适应城镇基础司法所建设的需要,经过***同志多次协调,争取建设资金10万多元建立了xxx街道法律服务中心和人民调解庭,同时,各社区在***的指导下也相续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治保组织、联防组织,使街道社区司法工作走上正规化轨道。2009年***同志深入xxxx考察,对当地的社会维稳工作和化解人民矛盾深受启发,回来后,便制定了《xx街道办事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建设方案》,于当年6月投入8万多元建立了乌兰街道办事处综治维稳中心,实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四联机制以及“矛盾纠纷、治安问题、不稳定因素不间断滚动排查的”三排查机制,同时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到了“四化”:一是调解工作制度化。制定各项调解工作制度,并按制度操作,做到有章可循。二是法律法规通俗化。为使一些调解常用法律法规通俗易懂,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张贴了血亲示意图,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法律宣传效果。三是调解程序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调解程序制作了调解程序流程图,使当事人按照调解程序主张权利,调解程序规范化。四是回访制度经常化。为确保调解工作得到较好的执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实行了调解回访制度,对调解成功的纠纷在十五日内进行回访,做到了调解工作有始有终,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好评。维稳中心建成后实现了良好运作,在维护社区稳定和化解居民矛盾纠纷中发挥了显著作用,中心启动两年来,共组织专项例会34次,形势分析报告会4次,排查安全及治安隐患6起,化解各类矛盾86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同志辛勤汗水和无私的奉献,更离不开他对人民调解工作正确的指导和执着的追求。

随着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综治维稳中心的成立,在***同志的领导下,xxx街道办事处逐步健全了调委会检查监督制度、定期向市司法局汇报工作制度、重点疑难纠纷集体讨论制度以及处理纠纷回访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不断提高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规范了社区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了人民调解组织。

二、事无巨细化矛盾倾力指导暖人心

***同志做调解工作积极主动,立足本职,尽责尽力。只要居民群众需要,他都会和调解员一道,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还社区居民一片安宁。多年来,他直接参与调解的家庭、邻里、婚姻、冬季取暖等各类民事纠纷达28余起,其中,调解矛盾纠纷14起。

2009年7月的一天,xxx街道白音社区的居民xxxx于某饭店,被酒后滋事者殴打致伤,造成贾建兵的股骨头裂开,***同志得知情况后,首先把伤者贾建兵送到医院去治疗,并且还多次到伤者家里看望,用自己的真情稳定了受伤者的家人。同时详细地了解了情况原委,又主动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联系,帮助贾建兵一家寻求了法律援助,在司法所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事件另一当事人谈心,使其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需要承担的责任,并且通过长达四个月的协商和劝解,做了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根据事故责任和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本着依法合理的原则,和调委会与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一起计算贾建兵赔偿费用。“法”与“情”的结合使这起随时可能激化的矛盾最终得以化解,最后使双方达成了赔偿的共识:贾建兵一家获得了6万元的医药赔偿。纠纷解决后,贾建兵的家人感动地说:“如果没有马主任的帮忙,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特意做了一面锦旗送到了街道办事处,“社区送温暖,浓浓助残情”,锦旗上简短的两句话真实地表达了贾建兵一家的感谢之情,也表现了***同志事无巨细、倾力指导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

***同志在人民调解工作中一方面强于责任心、事业心,另一方面强于对人民的爱护,同时他也强于全局观念,维护全社会的稳定。2009年二连市东城街道一姓的民工与房东因房租费问题打架,导致跳塔吊不幸身亡,民工老父亲失子心痛,与房东发生纠纷,几经司法所、公安派出所调解不下,当时二连市考虑***在人民调解工作中,积累多年经验,有很多措施和办法化解人民矛盾。***利用地缘、情感优势化解了

三、排纠安民尽职责,维护稳定促和谐

在多年的工作中,***同志还从街道的实际出发,重点排查因入冬取暖、修街扩道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由于防范到位,措施得力,一些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全部化解在萌芽状态,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多年来全街道没有一起集体访、越级访案件,百姓邻里和睦,群众安居乐业,街道社区治安形势良好。

2009年xxxxx社区辖区内的粮食局回迁楼有20多户居民的入冬取暖问题,一直到十月份下旬还未解决,***同志意识到这是一个关乎居民基本生活的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可能会使矛盾激化,造成更大的纠纷。于是***同志及时深入每一户居民家中,耐心认真地了解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把居民们的要求和意见都一一地记录在册,回去后详细地整理成7条意见,在与供暖部门反复协调后,逐条解决,终于使这20户居民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前,享受到了来自党和政府的阵阵暖意。“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同志以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调解方法不仅平复了居民们的怨愤,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和谐,也践行了一个基层干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的诺言。

多年来,无论是入冬取暖纠纷,还是邻里矛盾纠纷,***同志始终做到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严格调解与灵活处理相结合,努力做到小事不扩大,大事不激化,力争给每个当事人一个公正公平的说法和交待。尽管没有高唱的赞歌,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冲锋陷阵的奋勇,也没有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但***同志却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对百姓的热情,无悔奉献于基层工作,有了他的正确指导,xxxx街道的人民调解工作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创建和谐二连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他自己无私传授调解经验方法,言传身教践行调解条例,不图名不为利,只求纠纷平息时,无愧于自己基层调解工作人员的称谓。经过多年基层工作的艰苦磨练,他获得的不仅是自身调解业务素质的提高,更加值得肯定的是,他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同事的尊重敬佩和百姓的真诚爱戴。我们从***同志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扎根于基层二十载,却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甘做百姓解忧人的精神。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反思性教学下一篇:往事如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