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工作细则(精选11篇)
为了公正及时解决争议,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以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劳动人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解委员会)依法成立,贯彻“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调解处理争议。
第三条
各级工会负责推动建立健全机关、企事业单位争议调解委员会,建立与机关、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联系,指导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指导职工做好职工代表的推荐工作,指导帮助职工依法维权。
第四条 各级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企业联合会建立联合表彰机制,对在调解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调解委员会和调解员给表彰奖励。
第二章 调解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 第五条
企业可在分(子)公司设臵调解办事机构及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组织,调解本单位内部发生的争议。第六条 调解委员会由若干名委员组成。设立主任1名,必要时,可以设副主任若干名。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
调解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第七条
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人数之和不得少于调解委员会成员总数的二分之一。
第八条 调解委员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解释法律法规和劳动人事政策,做好争议的预防工作;
(二)管理及聘任、解聘调解员;
(三)依法受理、调解争议;
(四)讨论重大或者疑难的争议;
(五)对争议调解活动进行监督;
(六)检查、督促争议当事人履行调解协议。
第九条 调解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全体会议,遇有特殊情况应当及时召开,研究本委员会职责履行情况和重要工作事项。
调解委员会主任或三分之一以上的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提议召开调解委员会会议的,应当召开。
调解委员会决定事项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第十条 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参加业务知识培训,熟悉劳动人事政策,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联系群众,为人正派,办事公道。
第十一条 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调离本单位或者其它原因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本细则及时补充和调整。
第十二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争议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二)依据事实,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和劳动人事政策合法、公正、及时调解争议;
(三)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因未调解为由阻止当事人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十三条 本单位当事人提出申请,或者仲裁委员会建议调解的下列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当受理:
(一)因解除劳动或人事(聘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调解的其他争议。第十四条 调解委员会对下列争议不予调解:
(一)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
(二)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已经审结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不应调解的。
第十五条 调解委员会在本单位工会设立日常办事机构,承担争议调解工作。办事机构的名称可称谓争议调解办公室。
第十六条 调解委员会调解争议,可以指定或由当事人自主选择1名或数名调解员进行调解。
第十七条 调解委员会应当建立和健全各项调解工作制度和工作档案,将调解登记、调解工作记录、调解协议等文书资料立卷归档。
第十八条 调解委员会应当有专门的调解场所,张贴调解工作纪律、程序及相关事项,并配备必要的调解工作设备。
第三章 调解员
第十九条 调解员是由调解委员会聘任,依法调解争议的专职工作人员。调解员分为专职调解员和兼职调解员。
第二十条
调解委员会可以聘任一定数量的专职调解员;也可以根据调解工作需要,从本单位相关部门或相关机构的人员以及专家、学者、律师等各界热心人士中聘任兼职调解员。
调解员所在单位应当支持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第二十一条 调解委员会聘任的调解员应当公道正派、善于联系群众、热心调解工作,并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
第二十二条 调解员由调解委员会聘任颁发聘书,编制调解员名册、上报集团公司工会备案,并在本调解委员会范围内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 调解员自被调解委员会聘任之日起,即具有以下职责:
(一)依法调解争议;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四条 调解委员会负责建立调解员聘期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续聘或解聘的依据。
调解员聘期一般为三年,调解员在聘期内如工作单位变动、考核不合格以及按照本细则规定应予解聘等情形的,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解聘。
调解委员会对聘期未届满解聘、辞聘的调解员以及其他原因不再聘任的调解员,应予以公告。
第二十五条
调解员调解争议应当坚持原则,明法析理,明辨是非,主持公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达成协议。
第二十六条 调解员根据调解需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调解;也可征得当事人同意后,邀请当事人的亲属、同事或者具有专门知识、特定经验的人员参与调解。
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申请争议调解可以书面申请,也可以口头申请。口头申请的,调解委员会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基本情况、申请调解事项、理由和时间。
第二十八条
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在10人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举代表参加调解活动。代表的人数由调解委员会确定,或者调解委员会与当事人共同商定。
第二十九条 调解委员会应当在申请人提交•调解申请书‣(•调解申请书‣式样见附件一)后3日内,做出调解或者不予调解的决定。
(一)当事人调解申请不符合调解规定,决定不予调解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制作•不予调解通知书‣(式样见附件二),送达申请人;
(二)接到当事人单方调解申请且符合调解规定的,应当询问对方当事人是否同意调解,对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的,不得调解,并作好记录,制作•不予调解通知书‣,在3日内送达申请人;
(三)经询问当事人均同意调解且符合调解规定的,由调解委员会指定或由当事人共同选择的调解员调解争议。
第三十条 调解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告知当事人调解规则;
(二)请当事人陈述争议事实及申辩理由;
(三)向当事人宣讲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四)在当事人认可事实、分清责任、互谅互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提出调解建议;
(五)经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式样见附件三)。
•调解协议书‣内容有: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争议事实、事项、当事人的责任及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的方式和期限。
(六)•调解协议书‣经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调解员署名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七)当事人共同认为无需制作•调解协议书‣的,可以采取口头协议方式,调解员应当记录协议内容并经当事人签字认可予以履行。
口头调解协议自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
(八)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发现争议事项不属于本委调解范围或经调解未达成协议的,应当终止调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告知当事人可以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制作•调解意见书‣(式样见附件四),经调解员署名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在3日内送达当事人。
第三十一条 •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一式三份,争议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有第三方及其以上当事人的,可据实制作。
第三十二条 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选择或者接受调解员;
(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
(三)要求调解公开或者不公开进行;
(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如实陈述争议事实,不得提供虚假情况;
(二)遵守调解现场秩序和程序;
(三)尊重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利,不得阻挠、限制对方当事人行使权力;
(四)尊重调解员的工作,不得有伤害其的言行和激化矛盾的不当行为。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
第三十五条
调解委员会自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如果当事人同意继续调解的,调解委员会可继续调解。
第三十六条 经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确认,仲裁委员会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认确认并臵换仲裁调解文书。
仲裁调解文书生效后,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仲裁委员会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可通过调解委员会或仲裁委员会变更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第三十七条 仲裁委员会认为可以委托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的争议,应当由当事人填写•调解申请书‣(式样见附件五),仲裁委员会在收到•调解申请书‣之日起3日内,出具•委托调解函‣(式样见附件六),并将该争议案件资料复印件一并转交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内,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期间,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第五章 调解监督
第三十九条 调解委员会应当积极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第四十条 调解委员会应当依法对本委聘任的调解员以及调解活动进行监督。
第四十一条 调解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调解委员会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解聘:
(一)滥用职权,强迫调解,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
(二)故意拖延调解、玩忽职守的;
(三)泄露当事人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影响调解信息的;
(四)有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第四十二条
调解工作人员应客观记录争议调解等情况,不得有因偏袒一方当事人而不客观记录、故意涂改记录或者将争议调解过程中应当保密的情况泄露给特定当事人等行为。
违反前款规定的,参照本细则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理。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未建立工会的小型企业,可推举企业和职工共同认可的职工代表、企业经营者及职工与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沟通协调,预防和解决争议。
第四十四条
实行聘任制公务员制度的行政机关、聘用文职人员的军队聘用单位可以参照上述规定建立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聘任(用)单位与聘任(用)人员之间发生的争议。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主要内容
1. 劳动争议的本质。
劳动争议是基于劳动关系发生的纠纷, 有时又叫劳动纠纷。本质上是指劳动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在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 就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所产生的争议, 其中包括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还包括:劳动者退休后, 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打破了平衡的劳动关系, 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 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要平衡这种关系, 需要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来消除发生争议的诱因, 对双方的权利与利益给予适度照顾, 恢复劳动关系的平稳状态。1993年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 2008年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以及2012年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对劳动争议的处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规定。总体上看, 处理劳动争议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种方式, 仲裁和诉讼具有法律强制力, 采用的较为普遍, 却成本较高, 占用时间较长, 往往使人不堪其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由于调解协议没有法律强制力, 需要依靠双方当事人的自觉履行, 现实中采用的较少, 也一直是一个棘手话题。2012年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协议赋予了仲裁依据的效力, 提高了企业调解的效率, 也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发挥处理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提供了支持, 有利于劳动争议在企业内部得到处理, 有利于社会稳定。运用劳动争议调解方式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逐步成为处理争议的主要方式。
2. 劳动争议调解。
劳动争议发生后, 双方尽可能协商解决。在协商未果时, 应当提交本企业或当地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解决。劳动争议调解就是由产生争议的各方将劳动争议提交给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争议仲裁庭或人民法院后, 由这些机构依照法律用调解的方式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制度。是争议发生后, 在这些机构的支持下, 通过宣传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和说服教育, 在分清是非和民主协商的基础上, 达成和解协议, 及时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活动。
3. 劳动争议调解的不同形式。
劳动争议调解主要有三类:第一类, 是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的调解;第二类, 是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持的调解;第三类, 是由人民法院主持的调解。我们所说的处理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 是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的调解。调解既是处理争议的一种方式, 也是仲裁和诉讼中必经的一个环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与仲裁、诉讼中的调解有着区别。首先是主持调解的单位和人员组成不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是由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小组负责进行, 调解委员会由劳动者和企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由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持, 劳动仲裁庭负责调解, 实行仲裁管辖, 受理本辖区内的劳动争议案件, 仲裁委员会由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工会代表及政府指定的经济管理部门的代表组成。人民法院主持的劳动争议调解, 是在人民法院的法庭主持下进行, 代表国家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调解。其次是调解效力不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属于群众调解,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 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 没有法律强制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属于行政调解, 具有行政强制权, 调解达成协议的, 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 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的调解属于司法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 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 可以强制执行。
4. 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的特殊要求。
三类调解的不同渠道和效力, 影响了当事人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对处理方式的选择。过去由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没有强制力, 不是解决争议的必经程序, 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选择了劳动仲裁、诉讼, 还有些案件直接选择法院诉讼, 使得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形同摆设, 难以发挥作用。如此一来, 有些企业干脆不设这一机构。2012年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强化了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设立、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 意图增强企业协商调解工作。《规定》第四条提出:“企业应当建立劳资双方沟通对话机制, 畅通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第十三条:“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调解委员会, 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这些规定为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不设立、不发挥作用将面临行政和法律处罚。这些规定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比, 真正将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制度落到实处, 部分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发生争议后不愿协商的问题。《规定》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提高了企业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效力, 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经过仲裁审查, 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据调解协议作出仲裁裁决, 裁决对双方具有法律强制力。某种意义上说, 调解协议成为仲裁裁决的重要依据, 甚或裁决效力。这样一来, 发生劳动争议的双方, 选择企业协商调解, 将会大大缩短解决争议的时间, 节省费用支出, 缓和矛盾冲突, 利于问题解决。可以说,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考虑到了劳动争议的特殊性, 更多发挥企业的作用, 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能, 把大部分争议交由企业内部处理, 为稳定劳动关系提供了便利。
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强调使用协商和调解处理劳动争议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最新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在《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基础上, 有了新的突破, 意图使劳动争议解决方式重心发生转变。从实际情况看, 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确实存在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一是有利于和谐稳定。调解解决劳动争议不伤和气, 由调解机构主持调解, 宣传法律知识, 使劳动关系双方消除对抗情绪, 增强劳动法制观念, 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进行民主协商, 有利于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 促进企业和谐和社会稳定。二是调解处理劳动争议可以防止矛盾激化, 避免产生突发事件和恶性案件。由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主持调解, 可以使矛盾的双方各抒已见, 消除误解, 在互让互谅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 不至扩大矛盾、激化矛盾。三是有利于争议及时解决于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在企业 (单位) 之中, 下属矿、厂、区 (科) 设有调解小组, 熟悉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苗头及时协调, 易于将争议解决于萌芽状态, 缩小矛盾, 减少影响。能够使“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基本原则得以贯彻落实。四是有利于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消耗, 节约因处理劳动争议而耗费的资金。由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于本单位之内, 当事人无需为解决争议外出奔波, 可以减少进行仲裁、诉讼而要付出的费用。五是有利于工会充分发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企业工会代表担任主任, 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企业, 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协商。调解委员会与工会组织的这种联系, 为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更好地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使劳动争议获得合理解决。
三、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需要注意和加强的环节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要打开工作局面, 赢得职工信任, 确实发挥职能,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加强劳动法律宣传力度, 让职工更
多地了解掌握劳动法律规定, 遵守法律法规, 依法维权。在出现劳动争议时, 首先寻求本企业 (单位) 内部调解机构解决, 不要一有争议就去仲裁、诉讼, 增加双方的负担。要使职工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 争议处理的最终结果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承担, 在内部解决更便于执行。
2. 企业应当注重劳动用工管理, 正确
全面履行劳动合同, 承担对职工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职工休息休假、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劳动法律要求的责任, 及时足额兑现薪酬, 体现人文关怀, 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减少和避免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
3. 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构筑全方
位、多层次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组织网络。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 畅通信息渠道, 及时收集信息, 分析归类, 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及时化解矛盾。对发现的有可能引发劳动争议事件的隐患, 及时排查处理, 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有效避免和减少劳动争议不稳定因素, 防止群体事件发生。
4.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处理争议时, 应坚持做到:
一是自愿调解, 调解一定要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基础上, 不能违背当事人意志进行不平等的调解, 确保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享有充分的自愿表达。二是依法、依情、依理调解, 调解应遵守合法性原则, 包括程序合法与实体合法两个方面。同时, 善于把握当事人形成纠纷、产生矛盾的焦点, 寻找利益平衡点, 研究最佳解决纠纷方案。要情理交融, 渲染亲情、友情, 激发当事人“真、善、美”的一面, 促使当事人逾越利益的差异和冲突, 平息矛盾、解决纠纷。三是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工会组织要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赋予调解工作新的内涵, 使调解工作有新的突破。
5. 劳动争议协商调解立法要有进一
步的改进, 逐步赋予一定范围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强制性, 这样, 当事人才会认真考虑将劳动争议案件交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处理, 也只有这样, 处理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以促进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摘要:文章分析了劳动争议的主要内容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提出了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需要注意和加强的环节。
关键词:企业,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工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市杰.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的作用.工人日报, 2006.12.18
[2].谢升.劳动争议是工会维权的重要机制.中国职工教育, 2007 (10)
目前,高校工会在日常处理教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通常有以下四种方式:1.协商。发生教工劳动人事争议后,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采用诉讼及其他方式解决。2.调解。通过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调解委员会设在工会委员会,负责调解本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3.仲裁。调解不成功或不满意可以通过单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4.诉讼。人民法院是处理解决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协商、调解、仲裁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当事人不满意调解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工会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是法律赋予工会组织的基本权利。如何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
一、充分发挥高校工会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的作用,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
1.充分发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作用,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劳动争议是实施聘用制度的必然产物,当高校教职工与学校、部门之间产生劳动人事争议时,调解委员会应当积极主动参与调解,迅速组成教工代表、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的调解小组,并由工会代表为负责人,通过听取事实,找出依据,通过民主协商方式解决劳动人事争议,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2.高校工会要积极参与人事劳动合同制定和监督
高校工会不仅在劳动人事争议事件中要做有效的调解工作,更应在劳动人事争议预防上下功夫,通过掐断源头来进行切实有效的预防从而保护和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劳动关系和谐有序,将存在的矛盾和争议在萌芽状态及时化解和处理。这就需要学校人事部门制定各种办法,签订劳动合同时要请工会全程参与、监督。在分配各种利益时征求工会及职工代表的意见,形成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局面,从而促进学校的各项改革和谐持续的发展。
3.通过建立法律援助机制,强化校工会法律服务功能
教职工劳动人事争议所涉及的法律法规门类繁多,而且现实问题往往错综复杂。毕竟工会干部不是法律专家和律师,不进行专门研究,不能专业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很有必要结合高校的法律援助中心来建立专门的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机构,工会专门聘请兼职法律顾问为教职工提供义务法律援助。
4.不断加强相关培训和宣传工作
校工会一方面要选派懂法律知识、熟悉本單位情况、责任心强、办事公道、为人正派、热心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同志担任调解员,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培训,组织调解员学习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本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依照调解委员会工作程序依法进行调解工作,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提高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维护教工合法权益的措施
1.建立源头参与、事前维护制度
“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高校的核心理念,工会要以教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身份,在劳动关系调节中,调解纠纷,化解矛盾,切实维护教工的合法权益。一是深入了解教工的工作情况、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困难,广泛征求教工对学校各项工作、学校领导、学校制度制度等方面意见,力争使即将出台的学校政策方案既有群众基础,又比较切合实际。二是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诸多程序和步骤中,始终要抓住开端,从工作的第一步就要参与切入其中,这对可能发生的侵权行为易于防范和纠正。三是要按照要求选配符合条件要求的副校级干部担任专职工会主席,参加学校行政办公会议,参加行政设立的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教工代表与行政领导的民主对话会等常规性制度来参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维护教工的合法权益。源头参与、事前维护主要利用相关法律武器,保障广大教工切身权益,把建设和谐校园落到实处。维护教工权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2.建立健全保障法律体系
这是建设和谐高校进程中维护教工权益的关键,维权工作必须要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运行。教工权益的保障,虽已有宪法、教育法、教工法等法律法规,但体系还不完善,一是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二是缺乏可操作性,有待细化;三是法律权威不够,有些法规之间相互冲突。应通过立法、法律编纂、司法解释、法规配套、废止过时法规等各种途径完善教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使得教工合法权益保障有法可依。要完善《工会法》、《教育法》。《工会法》应明确规定保护工会和工会工作者的法律条款,增加“法律责任”,以增强约束力,保证工会更好地履行维权职能。《教育法》应明确规定学校工会的地位、职能和作用。要加快制订与《劳动法》、《工会法》、《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比如制订有关教工聘任制的法律法规、教职工奖惩条例等。在维护教职工权益建设和谐校园进程中,高校工会必须全面认识自己的维护职能,不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拿出新举措。
3.推进高校工会自身改革和创新
在依法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要大力推进高校工会自身改革和创新,才能树立起形象,凝聚广大教职员工的人心。
首先,学院二级工会有些活动以维权为中心,参与为目的,即使是举办联欢活动,组织外出参观,也尽量要围绕维权的中心和参与的目的。其次,要突出活动的主题,指向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如组织外出参观,要确定参观的目的,要以学习先进经验,促进本校工作为出发点。第三,对于教职员工的呼声和要求,工会干部要听,但要学会识别,要及时将其引导到参与的轨道上来。第四,需要加大对工会工作四项职能的宣传力度,让广大教职员工了解工会的“维权、建设、教育、参与”四大职能。第五,突出维护职能,多为教职员工办实事。如,积极参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维护教职员工的合法利益,对教职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敢于大声疾呼,积极促进学校解决。
一、劳动争议调解小组属于本公司内部机构,组成人员由公司领导、公司工会组织代表、职工代表出任。
二、出任劳动争议调解小组成员的职工代表由职
工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或者由公司行政会议推荐、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同意。
三、我公司女职工较多,劳动争议调解小组成员中应有一名以上的女职工代表出任。
四、劳动争议调解小组组长由公司党支部书记或工会主席担任。
五、劳动争议调解小组接受上级工会组织的调解工作指导,接受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业务指导。
六、劳动争议调解应严格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小组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定,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得延误当事人向上一级组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间。
七、劳动争议调解的程序是:
1、接受某一方当事人的劳动争议调解申请。
2、向当事人发出书面受理通知。
3、进行认真地调查取证,并形成书面取证材料。
4、提前3天向当事人发出召开调解会议的通知。
5、调解过程中应有一名工作人员作好详细记录。
6、制作《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并经当事人签名。
7、指定调解结果的落实部门或人员。
8、监督每一起劳动争议调解事件的落实情况,做好善后工作。
调解登记制度
建立调解登记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全面地了解本单位发生的劳动争议及处理情况。劳动争议调解小组应印制《调解登记表》,登记的内容包括:
1、调解申请:由发生劳动争议的一方(劳动者或公司)书面或口头提出。
2、调解情况:记述申请日期,申请人,争议事由;调解小组是否接受调解申请,调解时间,调解结果。一次未能完成调解任务时,应分次记述每一次的调解时间和结果。
3、及时登记:每一次劳动争议调解活动结束后,应及时完成调解登记工作,以保持调解登记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档案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完整地收集、整理、归纳、保管好调解劳动争议的文字资料,善始善终地处理好每一起劳动争议事件。
一、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卷
1、及时收集《调解申请书》、《受理通知》、调查取证材料、调解记录、《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善后工作记录等文字资料。
2、整理、归纳,形成专卷,年终移交档案室。
二、建立调解小组工作卷
1、将调解小组分析统计材料、调解小组会议记录、调解小组调解补充文件、上级工会和劳动仲裁委员会指导性文件、信息资料及时、完整地收集。
2、整理、归纳,形成专卷,妥善保存在调解小组,用于指导以后的调解工作。
分析、统计制度
建立分析统计制度的目的,一是向上级工会及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供劳动争议及调解的情况、数字,主动接受指导;二是为了掌握本单位劳动争议的情况及规律,有的放矢地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和预防工作。
1、数字统计:
①调解小组中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人数;
②申请调解的劳动争议数,其中集体争议数,集体争涉及的职工人数;
③劳动争议的种类:劳动合同争议数,劳动报酬争议数,职工福利及保险待遇争议数,女工特殊保护争议数等;
④经调解达成协议数,不服调解申请仲裁的争议数。
2、劳动争议及调解情况分析
①劳动争议与本单位劳动关系状况分析;
②对劳动争议产生原因和规律的分析;
③对调解工作的分析。
3、建议和对策
根据各阶段的统计和分析结论,调解小组应向上级单位和用人单位提出既符合劳动法律法规,又符合劳动争议实际情况的建议,建议用人单位及时调整劳动报酬、劳动保障、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适应新形势,减少劳动争议,和谐劳动关系。
对做好今后的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不断提高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能
今日,2012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在钦州高岭商务酒店七楼会议室召开。会议传达了2012年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沈德海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会议对2011年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了全面总结,沈德强副厅长在讲话中还要求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要深入贯彻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和全国、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全面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仲裁院建设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为目标,狠抓调解仲裁机构、制度、基础建设,提升调解仲裁机构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做出积极贡献。
预防调解工作汇报
街道办事处地处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市府所在地,也是市规模最大的街道。目前共有6万多居民人口,辖6个社区,1个行政村,有驻军驻在单位19家,街道辖区总面积17.5平方公里。街道辖区内有大小企业164家,57人以上的企业20家。这些企业大多是民营或个体私营企业。企业经营大多是餐饮业、泳装及房地产业等。
近年来,街道办事处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服务与指导,尤其摸索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总的体会是:加强四种功能,加载服务力度,重点预防调解,实施和谐计划。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组织功能,分工合作到位
按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市企业联合会、市企业家协会2010年7号文件要求,成立了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主任由主管劳动的副主任兼任,成员有:劳动保障所所长、街道工会主席、司法所长、工业助理共5人组成。下设办公室,在劳动所合署办公,办公室主任由劳动所长兼任。
这些组织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劳动所长掌握企业各种劳动人事关系,负责企业劳动人事工作的指导与监督,街道工会主席主要负责企业职工的维权工作,司法所所长负责
政策法规的宣传及争议调解,工业助理负责提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劳动关系的各种信息,这几大员的合作,都负有劳动人事争议的预防和调解职责,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体现了组织功能。
二、强化宣教功能,采取多种形式
我觉得,要做好调解,重在预防。搞好预防必须宣教在先。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的基础工程,是大前提。我所讲夯实基础,就是依托宣传平台,调动可能利用的宣传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把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到每个企业、每个老板、每个职工。街道办事处根据现有的条件,主要采取了宣传标语、板报橱窗、法制讲课、街头宣传等方式。今年上半年,我们就分别组织了三次宣传活动,在市中心广场设立宣传站点,发放法律宣传单和有关劳动人事政策法规宣传单3000余份,现场解答咨询近200人次,增强了企业老板、职工的法律意识,提升了职工的维权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强化预防功能,开展日常排查
劳动人事争议的预防工作,我们感到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基础上,还必须搞好企业劳动关系的排查工作,改变“民不举、官不究”的被动打法,实行“水不来先垒坝”的方式。比如:个别私企职工不签劳动合同、不上各种保险、不休法定假日等。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由于职工就业不好找,待
遇差点也就认可了。而一旦有一天弄明白了,就可能出现争议。如果排查到了,实施法规干预,及时改变现状,争议就不复存在了,但这里关键在于老板,他不按套路出牌,职工又不好言语,那就形成争议隐患。
四、强化调解功能,实行通力合作
劳动人事争议的调解,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工作做好了,也为仲裁铺平了道路。由于刚开展这项工作,我们还是摸索着干。今年,我们先后调解了几例争议案件,其中就是某公司后勤保洁人员的劳动合同约定工资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经调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时约定工资标准为每月800元,后公司提出解约,当事人认为其工资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900元,要求公司补偿在职期间的工资差额每月100元,经调解,公司按照全市最低工资标准900元支付当事人在工作期间的工资差额每月100元;还有一起某公司拒绝与非全日制用工的职员签订劳动合同,并且拒绝缴纳各种保险,经过我们的调查得知,当事人每日工作5小时,每周总计25小时,超过了国家规定的非全日制用工每日不超过4小时,每周不超过24小时的规定,因此,当事人应属于全日制工,经过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公司与当事人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且为当事人缴纳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在这些调解工作当中,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有相关部门的协作,有的还需要社会关系的利用。因此,我
们感到,调解劳动人事争议,不能只靠孤军作战,还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上下联动,调动社会力量,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学校人事争议处理依据的历史沿革和现实法律框架
随着1997年人事部《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的出台, 标志着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事聘用制度的意见》 (国办发[2002]35号) 第七章专章论述了人事争议仲裁工作。2003年9月, 人事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人事办[2004]24号) , 该意见第15条规定:“教职工与学校履行聘用 (聘任) 合同时发生争议的, 应由教师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先行调解;调解未果的, 当事人可以向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结果对争议双方具有约束力。”从而明确了学校人事争议的非诉讼解决方式即调解和仲裁。
2003年,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03]13号) 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当事人对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的人事争议仲裁裁决不服, 自收到仲裁裁决时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颁布实施后, 事业单位包括学校人事争议仲裁开始与司法“接轨”, 由仲裁“一裁终局”向“一裁两审”转变, 接受人事争议诉讼的监督和引导。2004年,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适用法律等问题的答复》 (法函[2004]30号) , 2005年,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人民法院对人事争议仲裁裁决的纠纷驳回起诉后人事争议仲裁裁决是否发生法律效力复函》, 这两个函件具体细化了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衔接的问题。
2007年8月9日, 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总政治部联合发布《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国人部发[2007]109号) , 对1997年《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进行了修订, 以解决新变化与现行制度的衔接问题。该规定主要适用于五类人事争议, 其中包括学校与教师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但学校对教师的年度或聘期考核、教师职称评审以及教师职务任免发生的争议不属于《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的适用范围。
2008年5月1日,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正式施行。该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 与本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 依照本法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 依照其规定。”就现行法律法规而言, 教师聘任制只在《教育法》和《教师法》中作了概括性的规定, 并没有可以依据的法律细则进行具体操作。因而学校与受聘教师发生争议程序处理也应当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下位法服从上位法的原则, 2008年6月5日, 为答复上海市人事局《人事争议仲裁处理适用法律的请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人事争议仲裁适用有关法律问题的答复》 (人社厅函[2008]117号) , 该答复文件称, 经研究并商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同意, 规定“从答复意见下发之日起, 各级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处理有关案件, 在案件处理程序上, 统一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2]35号) 属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二条中‘国务院另有规定的范畴’, 按其有关规定, 事业单位聘用制人员与单位发生的争议继续由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和处理。”
综上, 以《教育法》和《教师法》以及国办发[2002]35号文件规定的教师实行聘任制为基础, 由国人部发[2004]24号文件、《人事争议处理规定》及人社厅函[2008]117号文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三个关于人事争议案件处理的司法性文件共同构成了学校人事争议处理的现行法律框架,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处理人事争议“协商、调解、一裁两审”机制。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规章的施行形成了处理学校人事争议的新“亮点”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等法律、规章基于保障有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精神, 引入了司法审判和民商事仲裁的某些理念、程序和方法, 创立了处理劳动争议纠纷一系列基本制度, 形成许多值得肯定的亮点。这些制度设计为妥善解决学校人事争议开辟了新的途径。
1. 可以纳入学校人事争议仲裁的事项进一步具体明确
根据《人事争议处理规定》第二条第 (二) 项“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解除人事关系、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适用该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 人事仲裁机构与部分法院对能够纳入仲裁受理范围的学校与教师履行合同发生的争议认知不尽相同, 仲裁机构之间也存在不同看法, 有的将履行聘用合同认为仅包括教师辞聘、解聘发生的争议, 而不包括教师工资福利、岗位条件等发生的争议。这样的理解会导致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救济, 不利于教育系统人员聘用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而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均是该法确定的受案范围。这样的法律规定与人事部《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范本) 》中关于岗位工作条件以及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险待遇条款约定就相互对应了起来。
2. 注重调解作用的发挥, 教师持调解协议可申请支付令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调解组织机构、方式、程序等事宜以专章予以规定。根据国人部[2004]24号文件, 教职工与学校在履行聘用合同时发生争议, 调解的机构是教师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实际操作中, 这样的调解机构可以设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也可以设在学校内部;有的独立存在, 有的职能并归于其他部门如工会。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 如果教师与学校在调解机构主持下达成书面调解协议涉及学校需支付教师拖欠工资、工伤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 学校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 教师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适用支付令应当注意的是, 按照《民事诉讼法》关于支付令的规定, 一旦被申请人 (学校) 在法定期限内对支付令提出书面异议, 支付令将失效, 当事人应当就争议事项另行起诉。
3. 有条件突破“仲裁前置”程序, 加快争议的解决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条规定:“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 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 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也有类似的规定。据此, 教师与学校发生人事争议必须先经过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后当事人才能寻求诉讼救济方式, 也即“仲裁前置”程序。为防止人事仲裁机构怠于履行职责, 导致案件久拖不决, 损害当事人利益,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同时规定, 仲裁机构在法定期间内不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或者没有作出裁决的, 申请人 (或当事人) 可以就争议事项直接向法院起诉, 从而排除可能导致争议事项迟延解决的程序性障碍。
4. 部分案件教师决定是否“一裁终局”, 但学校有权行使撤销权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规定, “追索劳动报酬、工伤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 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 ”“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 ”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教师对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不服的, 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天内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在仲裁实践中, 以往一般认为法院不能撤销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这给包括学校在内的用人单位不服人事争议仲裁裁决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出了难题。用人单位不服裁决, 不能请求法院撤销仲裁裁决, 更不能请求法院驳回劳动者的诉讼请求, 因为提起诉讼的不是劳动者而是用人单位。现在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规定, 学校人事争议仲裁案件中, 学校有证据证明该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仲裁裁决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向人事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一) 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二) 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 (三) 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 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 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 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 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裁决被撤销的, 当事人可以就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可以看出, 上述撤销事由参照了审理民商事纠纷案件适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下称《仲裁法》) 关于向法院撤销裁决的法定事由相关规定, 但也不完全相同。说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借鉴了民商事仲裁中成熟有益的做法和经验。
5. 学校人事争议的仲裁案件管辖继续执行《人事争议处理规定》中的有关规定
人社厅函[2008]117号第三条规定:“……目前, 各级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设立、组成和案件中管辖等继续执行公务员法和《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国人部发[2007]109号) 的有关规定。”据此, 在北京的各部属学校人事争议由中央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京外部属学校人事争议由所在地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设立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或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 授权所在地的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其余地方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管辖范围由省 (自治区、直辖市) 自定。这样的规定有利于现行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平稳衔接, 也有利于有关方面综合考虑中央与地方机构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因素后作进一步统筹安排。
三、继续完善学校人事争议仲裁机制的基本构想
1. 人事仲裁委员会要设立教育行业仲裁员名册, 适度提高审理学校人事仲裁案件仲裁员选聘标准
在全国事业单位职工总数中, 教育业职工超过50%, 学校集中了我国知识分子队伍中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 该群体具有文化水平高、法律意识强、追求公平正义等鲜明特点。相应地, 审理学校人事纠纷的仲裁员必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知识层次, 才能得到双方当事人的认可与尊重, 以更好地履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的人事调解职责, 裁决结果也较容易获得争议双方的理解与协作上的配合, 从而最大限度避免讼累。1994年通过的《仲裁法》规定仲裁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 从事仲裁工作满八年的; (二) 从事律师工作满八年的; (三) 曾任审判员满八年的; (四) 从事法律研究、教学工作并有高级职称的; (五) 具有法律知识, 从事经济贸易等专业工作并具有高级职称或者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仲裁员按照不同专业设仲裁员名册。”《人事争议处理规定》规定:“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聘任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和律师为专职或兼职仲裁员。”并没有规定选聘的标准条件,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人事争议主体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各地人事仲裁机构应借鉴我国民商事案件仲裁员名册模式, 按行业划分分别建立专业仲裁员名册, 教育专业仲裁员应从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工会人员、教育专家学者、资深律师、曾任资深审判人员中选聘, 具体标准可参照《仲裁法》规定的条件。
2. 重新规范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衔接安排
本文所述的最高人民法院三个关于人事仲裁方面的司法解释性文件发布时, 《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均没有颁布。所以法函[2004]30号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程序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人民法院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实体处理应当运用人事方面的法律规定。但涉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劳动权利的内容在人事法律中没有规定的, 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随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应在总结近年来人事争议诉讼案件审理经验的基础上, 重新制定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司法解释。
3. 适时制定《人事争议仲裁法》
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可以看出, 立法者也考虑到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现实差异, 包括学校在内的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所以为以后国家出台专为处理人事争议量身打造的法律、法规预留了空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仅是暂时性解决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程序上有法可依的问题, 根本上的突破还需要国家立法机构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就事业单位人事争议重新立法, 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有些学者提出建立教育仲裁制度的构想, 笔者认为, 国家从节约资源、整合社会矛盾处理机构的角度, 在可预见的将来, 不太可能就事业单位按行业单独建立仲裁制度。现实可能的操作是对我国业已存在的民商事、劳动、人事三大仲裁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颖秀.《劳动合同法》视域下教师聘任制的劳动关系审视.高等教育研究, 2008 (4) .
[2]曾娜.郑晓琴.对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思考.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8.24 (6) .
[3]吴开华.教师聘任纠纷法律适用的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教学与管理, 2008 (4) .
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劳动争议易发、多发,劳动争议呈总量居高态势。针对企业内部劳资双方沟通机制普遍缺失、劳动者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畅、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作用弱化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落实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精神,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调解组织、建立预防工作机制、完善调解制度、落实保障措施,建立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提升企业自主解决争议的能力,特制定本《规定》。
《规定》分为总则、协商、调解、附则四部分,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建立企业内部劳资双方沟通协商机制。《规定》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畅通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加强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提出明确要求。
二是着力解决争议处理中最为薄弱的协商问题。《规定》对劳动关系双方协商的原则、方式、参加人、时限及和解协议效力等作出明确规定。
三是切实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规定》明确,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有分公司、分店、分厂的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在分支机构设立调解委员会。总部调解委员会指导分支机构调解委员会开展预防调解工作。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在车间、工段、班组设立调解小组。建立小额简单案件由分支机构调解委员会处理,疑难复杂案件由总公司(总厂、总部)调解委员会处理的分类处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明确小微型企业可以设立调解委员会,也可以由劳动者和企业共同推举人员,开展调解工作。
四是建立预防在先的工作机制。《规定》明确调解委员会除了具有调解劳动争议,聘任、解聘和管理调解员的基本职责外,还具有“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参与协调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执行企业劳动规章制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参与研究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重大方案;协助企业建立劳动争议预防预警机制”等职责,既体现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又体现了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管理环节上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的要求,同时也为和解、调解协议的履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是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仲裁审查确认制度。为及时有效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升调解组织的社会公信力,引导当事人更多选择调解方式解决争议,《规定》明确“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15日内共同向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审查申请。仲裁委员会受理后,应当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并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五十四条规定,对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出具调解书。”
一、概况
宁波化工区现有企业120余家,其中已投产的93余家,现有劳动人员约16000人,其中,企业员工约14000人,在建工地民工约2000人。今年来共受理各种劳动争议159件,其中工伤14件,工资纠纷109件,其他争议36件,涉及到本地人员35人,外来人员317人,涉及金额约135万元。劳动争议调处成功率约98%左右,基本上做到了把不稳定因素消灭于萌芽状态,使劳动争议就地消化。从以上这些数据来看,随着园区企业的不断引进和扩大,而劳动争议的件数与去年相比只增加了6件,说明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地提高。
二、简要回顾去年工作
1、继续加强了对用人单位在依法用工方面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讲依法用工的利弊关系,促使企业不断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等。
2、做到每周不少于2次到企业了解相关情况,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同时督促企业在用工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使可能会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做到心中有底。
3、在了解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调处、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无出现群体性上访事件,起到了稳定园区促进和谐社会的作用。今年原来有几件可能引起群体性上访的事件都在出现苗头时及时发现并调处,如:阿克苏在建工地有30余人的民工工资纠纷;博帆卫浴有20余人在招工过程中引发纠纷等;此类事件的及时解决避免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
4、此外还利用了每年劳动保障审工作时,结合企业劳动者平时来反映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促使企业规范依法用工,自觉维护好员工的合法权益。今年来根据区里的统一安排,我们对园区内90余家企业进行了年审,其中有19家企业被区评定为A级单位。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里,虽做了该做的工作,但也还存在着有些不足,如: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还需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在建企业的工地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明年的工作打算
明年的工作将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扬长避短,除做好日常性工作外,着重做好该项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
1、事前:年底春节即将来临,而绝大部分的“新镇海人”也将返乡,及时发放农民工的工资是稳定园区、促进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因此首先要做好该方面相关工作。
2、事中:在调处每一件劳动争议过程中,首先是在按照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做好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使劳动者基本满意,企业也能较好接受。
3、事后:在调处好每一件劳动争议后,同时要考虑到事后可能还会出现其他情况,以防事倍功半。目前特别要关注做好春节前后外地员工去来时的有关情况,以防群体性事件发生。
一、基本情况
我市各级仲裁机构和工会组织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健全调解组织网络,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构建调防平台,合理引导和反映职工利益诉求,努力化解劳资矛盾,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一是各级仲裁机构工会组织高度重视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如扬中市今年上半年建立完善劳动关系预警信息“月报”和“专报”制度,做到劳动关系矛盾纠纷有排查、有登记、有整改,切实将劳动纠纷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丹阳市在市重点规模企业普遍建立规范的劳动关系风险防范机制,建会企业预警机制建制率达85%以上。润州区实施劳动争议案件基层调解组织先行调解的工作制度,工作关口前移化解矛盾,全区劳动仲裁立案案件下降5%左右。市总工业工委下发了《关于做好企业劳动关系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要求基层工会及时上报劳动争议发生苗头及发展动态、突发性事件的原因及处置措施、工会预防和参与职工群体性事件处理工作等方面情况。
二是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根据中央、省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工作要求,各级人社部门、工会组织以加强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重点,指导基层工会加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推动企业落实组织机构、人员、场地、经费、调解制度和工作程序,并指导镇级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建设工作。各地劳动关系三方组织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作用发挥情况,纳入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考核确认工作当中,同时在《XX劳动关系和谐企业镇街道标准》中,将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制、作用发挥情况作为重要考核评价标准。全市有2404家企业独立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覆盖面达到92.3%。
三是劳调队伍的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各级人社、司法部门,工会组织按照调解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建立了一支以人社部门专业人员、工会干部、法律援助律师等组成的调解员队伍。据调研统计,百家企业的劳调组织落实调解人员322名。各级工会组织采取学习、培训、交流等多种方式,重点讲授《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及江苏省一办法、七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工会专兼职劳动争议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调解能力。今年上半年以来,人社、工会联合或分别举办劳动保障有关法律法规培训班21期,受训人数达1216人次。
四是劳调工作的社会作用不断显现。各企业调解组织注重调解机制的创新,落实责任制度,在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纠纷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据统计,百家企业调解劳动争议纠纷313件,主要涉及劳动合同变更、解除、职工病事假、工资发放、福利待遇、职工奖惩、违纪处理等问题。据各企业工会反映当前职工队伍总体较为稳定,群体性劳动争议能够得到及时、就地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经济组织结构多元化,企业用工形式多样,人力资源流动性大,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在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部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尚未建立,新成立企业特别是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组建缓慢。调研过程中有20多家企业没有能够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一些企业劳调工作虽名义上有组织、有制度、有程序,但单位领导对劳调工作缺乏正确认识,不重视,不支持,企业劳调委居中调解劳动争议有难度,影响了作用发挥。
二是部分基层劳动争议调解人员的能力水平有待加强。一些基层调解员怕得罪领导,工作处于被动。很多基层单位调解人员身兼数职、事务繁杂,岗位经常变动,影响了工作连续性,有部分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工作仅靠工会主席一人去做。还有的调解员专业素质、调解水平不能适应工作实际需要,遇到劳动争议,习惯于按信访程序办理,依法依规做调解的少,程序也不尽规范,公信力不高。
三是部分企业劳动关系预防预警机制作用发挥不到位。有的基层单位尚未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应对群体性纠纷时作用发挥不明显。有的要等到劳动争议发生后才忙着调动人手、花时间精力去处理,存在着重处理轻预防的现象,导致有些案件未经调解直接走上仲裁。有的企业劳调委对劳动关系中倾向性问题和苗头性信息掌握滞后,有时职工已申请进入仲裁阶段,劳调委负责人对劳动争议具体情况还不清楚。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部门协同预防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机制不灵活,效果不明显。
三、对策和建议
我市的非公企业点多分散,发生在此类单位的劳资争议案件数量占比在80%以上,做好非公企业劳资矛盾的预防化解的工作对于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省有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下一步劳动争议调处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原则方针,推进各类企业、行业普遍建立内部劳动争议协商调解机制,增强企业自身处理争议能力,提升调解效能。
一是健全和强化区域性劳调工作机制,做到“联建联动”。针对中小企业面广量大且分散的特点,要加快推进区域性劳调组织建设,不断提高组建率,形成“广泛覆盖、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劳调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辖市区总、镇(街道)和村(社区)工会三级劳动争议调解平台实体化建设,积极探索与人社、司法、综治、工会等部门合作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实现资源共享。辖市区总、镇(街道)、村(社区)工会劳调解组织要建立分级受理、信息反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法院、司法、工会等部门的调解工作对接,建立会商会办制度,不断完善劳动争议大调解工作机制。
二是指导企业提升劳调工作质量,注重“规范运作”。企业劳调员能否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大部分还取决于劳调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关键在于“是否说得上话”。要重视从企业工会主席、人事劳资科长、部门中层干部和一线职工中选拔合适人选,只有胜任劳调工作,才能提高调解成功率。深入开展“劳动争议调解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从组织形式、人员、经费等方面加以规范,保障劳调工作相对独立,从而集中精力协调劳资双方关系,努力把劳资纠纷解决在企业内部。结合企业实际,推行“劳动争议先行调解”、“民主恳谈会”、“约谈企业主”等工作制度,必要时还可提请上级工会和仲裁机构出面,在调解沟通过程中提出整改意见,研究解决方案。
三是健全劳动关系预防预警机制,实行“源头维护”。在重点用人单位设立劳动关系信息直报点和信息员制度,实行信访信息、重大信息限时上报。发挥企业劳动关系预警机制作用,发现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及时化解。从源头入手预防劳动争议,企业劳调员要主动参与劳动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其他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中去,更多地通过协商形式来化解劳动争议。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形成预防劳动争议的良好法制氛围。
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取得新突破,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大幅提升
仲裁院是具体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机构,全区地级市仲裁院在2010年6月只有3个,至2012年4月全区14个地级市已经全部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地级市建院率达100%。2010年6月县级仲裁院只有11个(覆盖率为11.3%),至2015年6月达到了92个,覆盖率为94.85%[全区设立仲裁委的县(市、区)为97个]。随着一大批仲裁院的设立,全区专职仲裁员编制数量大幅增加,“十二五”以来新增仲裁员编制近400名,办案力量得到加强,仲裁专业化、规范程度不断提高,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各地积极改善仲裁办案条件。2012年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与财政厅、自治区编办联合下文,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推动解决落实仲裁办案场所、业务经费等。各地在解决立案接待室、调解仲裁场所、办公设施设备等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提高了仲裁机构服务能力。
二、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基本形成,基层预防和化解矛盾能力不断增强
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与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文化厅、卫计委、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在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与自治区工商联联合制定《关于推进商会(协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指导意见》,推动行业性劳动争议预防调解。至2015年6月,全区已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大中型企业有919个、事业单位625个、商会(协会)38个、乡镇(街道)1036个。2011年起,自治区在36家企业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指导企业完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探索预防调解争议的新路子。示范企业柳州钢铁(集团)公司2012年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1件,成功调解47件,调解成功率为92%。各地一大批劳动争议通过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解决,有效化解了劳动纠纷。2014年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机关、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受理的调解案件数与2013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71.25%、7.88%。
同时,各地探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导调解的新路子,创新专业性调解工作模式,减少争议案件进入仲裁程序。如玉林市2011年在市、县(区)构建了多部门协作共同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自2011年8月成立至2014年底,玉林市、县(市、区)劳动人事争议调处中心共接待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来访人员3469批11238人次,调处中心立案处理769件,调解成功731件,调解成功率达95.1%。此外,通过协调企事业单位调解劳动人事争议945件。玉林市39.9%的劳动人事争议无需进入仲裁程序就在调处中心得到了解决,大大减少了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北海市也成立了北海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加强对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
三、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维护社会稳定
全区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办案质量,妥善处理了一大批劳动人事争议。2011年至2015年6月,全区共处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案件7.21万件(其中:调解案件1.69万件,仲裁案件5.52万件),涉及劳动者8.59万人,涉案金额11亿多元。2011—2014年每年仲裁结案率均在95%以上。
各地加强仲裁服务,推行流动仲裁庭机制,提升窗口服务质量。钦州、来宾、柳城等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创新仲裁办案模式,推行流动仲裁庭,对边远山区、行动不便的申请人及规模以上有行业特点的企业所涉及的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上门服务,到基层开庭审理,现场办案、现场普法。
四、抓制度建设和创新,建立调解仲裁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弱势群体仲裁“绿色通道”机制,提高办案效率。各级仲裁机构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仲裁案件努力做到“快调、快立、快结、办好”,2011年至2015年上半年,全区仲裁机构共处理涉及农民工劳动争议1.98万件,涉及农民工2.11万人,依法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推动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近年来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先后制定了仲裁裁决书制作、仲裁建议、仲裁员廉洁办案、仲裁庭规范化建设、调解协议仲裁审查确认程序以及优秀仲裁裁决书评比办法、仲裁员和书记员管理、着装、印章管理、案卷归档等一系列制度。2015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展了《广西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办法》立法调研,推动地方立法。三是建立仲裁和审判衔接工作机制,形成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合力。2012年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与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审判衔接工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裁审衔接机制。各地普遍与人民法院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地召开案件处理、法律适用等工作座谈会,使一批疑难案件得到妥善处理,进一步提高了仲裁和审判的公信力。四是完善仲裁与法律援助衔接等便民服务机制,让法律援助更贴近劳动者。针对弱势群体“打官司难”的问题,加强与法律援助中心的合作,推动仲裁与法律援助的无缝对接。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在接待室(窗口)公开本地法律援助中心的电话和地址,引导农民工、工伤职工等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来宾、柳州等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司法行政部门协作,在仲裁院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把法律援助相关政策宣传和初次审批工作前移至仲裁窗口,提高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获取法律援助的效率。
五、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调解仲裁事业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组织案例分析研讨会、举办专家论坛等方式,分类举办仲裁科(院)长、新进仲裁员、劳动争议预防解调示范企业调解员等培训班,提高调解员、仲裁员业务能力。其中,自治区本级2011年以来举办调解员、仲裁员培训班11期,共培训调解员、仲裁员近3000人次。同时,自治区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劳动人事调解仲裁年度交叉检查工作,重点检查各地仲裁委和仲裁院、仲裁基础设施、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办案、仲裁经费落实和队伍建设等情况,通过检查推动了全区工作上台阶。此外,自治区制定了全区优秀仲裁裁决书评比办法、优秀仲裁员书记员表扬办法,分别表扬了2013年、2014年度优秀仲裁员、书记员、优秀裁决书。2012年、2013年还开展了调解仲裁优秀论文调研报告评比活动。与此同时,各地还通过开展“仲裁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提高了依法、公正、及时、便民仲裁的意识,增强了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窗口服务的能力。
六、积极推进调解仲裁业务经费的落实,为调解仲裁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2012年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与财政厅、自治区编办联合下文,推动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的意见》(人社部发〔2012〕13号),各地在落实仲裁业务经费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改善。2013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落实部分经费并分拨给32个县仲裁院用于仲裁院建设;2014、2015年相继落实经费用于调解员证件、调解三项工作制度的印制、调解标识、调解员胸徽的制作,并免费发给各基层调解组织。此外,自治区还落实经费用于仲裁办案系统建设,仲裁信息化建设也在顺利推进中。
展望“十三五”,广西将继续推进仲裁院建设,提高仲裁机构服务能力;抓好仲裁工作经费、仲裁场所建设等工作的落实;提高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组建率,增强基层调解组织预防和化解争议的能力;探索建立完善私营企业预防调解劳动争议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发挥终局裁决、先行裁决、裁决先予执行等制度优势,快速处理争议;完成仲裁办案系统在全区的推广使用;进一步完善调解仲裁制度,建立解决突出问题的长效机制;完成《广西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办法》地方立法;加强政策适用等方面疑难问题的研究,出台仲裁办案的指导意见;做好调解员仲裁员培训和行风建设上水平;加强宣传工作,树立仲裁的良好形象。“十三五”时期,广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事业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解仲裁管理处)
【开封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工作细则】推荐阅读:
开封市公安局人事任免10-09
2024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12-14
开封导游词06-20
开封洛阳考察报告09-06
开封游记作文汇总01-08
开封游记优秀作文06-14
游开封府作文06-26
开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09-14
开封旅游公关策划书01-12
精选著名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导游词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