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散文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往事如歌散文

往事鲜活(散文组章)

父亲的算盘

忽然听到久违的《算盘歌》:“长方框,一道梁,串串珠子档上藏。楼上住着猪姐姐,楼下卧着猪弟弟。一个姐姐当做5,一个弟弟才是1。”听着听着,便勾起我对算盘的回忆,尤其是忆起父亲的算盘和他那算盘人生来。

父亲当了一辈子村会计,与算盘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也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不可割舍的笃厚情感。小小算盘记录着父亲一生的苦辣酸甜。

父亲生活的时代,没有电脑和电子计算器,算盘就是唯一的计算工具了。记忆里,父亲总是随身带着一个装着算盘子的提包,到哪里一坐,就拿出算盘拨弄着,像是有算不完的账。很多时候,有人找他计算什么,父亲总是不厌其烦,拿出算盘淅沥啪啦一阵子,珠落玉盘般清脆地响,不一会儿就计算完毕,说出一个准确的数目来,让人满意地点头,父亲也陶醉在“胜利”的喜悦里。

父亲的字写得好,珠算更是一绝,这在我们十里八乡都是小有名气的。父亲的思维相当敏捷,手指的用法十分娴熟,把小小的算盘玩转得活泼乱跳,让人眼花缭乱。父亲打起算盘神情相当专注,只见他屏息凝思,心无旁骛,手指拨弄着算珠啪啪直响,那响声清脆、明亮、深沉、凝重,时而如翠玉击盘,时而若雨打清荷,时急时缓,错错杂杂,简直是一首悦耳的算盘交响曲,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父亲有时一边看着账本,一边玩转算珠,让加减乘除在小小的方格里翻云覆雨;有时一边聆听别人读数,一边拨弄算盘,不管别人读得多么快,他都能跟得上、算得准。况且是,一连串的几百个数字,要么加减,要么乘除,一口气打出来,却无丝毫差错,从来用不着复算,这一点不由你不服。在别人的唏嘘赞叹里,父亲有些得意地笑着,然后轻轻晃晃身、摇摇头,做些身体的调整。打算盘既是脑力又是体力的活路,可是不轻松的。

那时候,父亲负责两个生产队的账目,任务的繁重是可想而知的,而这些繁重的工作又都是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父亲白天做了一天的活,已经累得水泄不通了,晚上又要挑灯夜战,陪伴着昏黄的煤油灯,搞着那些枯燥的数字游戏,真是有些受苦了。但是,父亲却乐此不彼,钟爱着自己的工作,丝毫没有什么怨言。父亲经常熬到深夜,拿着那些繁琐的账本对账目、搞计算,什么往来账呀、工分账呀、决算账呀,乱七八糟一大摊,总是做得有条不紊、游刃有余。经常是,我睡醒一觉了,还听见父亲的算盘啪啪响,而算盘的啪啪响声又像安眠曲一样把我再次送回到梦乡里。那时候,我是听着父亲的算盘声响成长的。

父亲小小的算盘却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谁个挣多少工分,谁家分多少口粮,都是父亲的算盘拨弄出来的,算盘一响,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是,父亲一向不感情用事,他为人耿直、胸怀坦荡、不徇私情,从不给谁多添几分,也从不给谁少算几分,而是忠于事实,毫不虚假。小小的算盘写满了父亲的心酸史。每每父亲拨弄了一阵算盘、出现的数字不可观时,父亲总是恨铁不成钢地叹息一声:“哎,就这些吗?王鑫一家的口粮少得可怜呀。”父亲就皱起眉难受一阵子,然后又再算一遍,希望出现理想的数目,但是依旧让人失望。小小的算盘写满了父亲的欢乐史。每每父亲拨弄了一阵算盘、出现了一个大数目时,就高兴得击掌:“哇,今年收成好多了,每家要多分一些粮食了。”父亲是性情中人,情感波动很大,他的脸就是阴晴表。

但无论怎么说,财富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算盘随意拨弄出来的,算盘只是见证事实,来不得虚假。父亲的算盘拨弄得再精工、再怎么响亮,没有粮食、没有财富,人依旧是要挨饿受困的。父亲拨弄了一年的算盘,算来算去,每人挣的工分都不少,但是收获的却了了无几,再怎么样的神算,也是令人怅然,到头来还是一声叹息两茫茫。焦躁的父亲有时候对着算盘叹气不止,有时候把手拍在算盘上,照着无辜的算盘出气。

父亲一生用坏了好几个算盘,拨弄出不知多少个数目,在当地有着“神算”的称誉,这是他值得荣耀的;但却没有算出多少财富来,这也是他感到内疚的。父亲曾经自嘲说:什么神算呀,是瞎算罢了。

父亲终于老了。人老珠黄,手脚笨拙,很少再见父亲拨弄算盘了,跟随父亲不知多少年的最后一个算盘,已经斑驳陆离、残损不全了,静静地躺在书桌的一隅,喂养着灰尘,仿佛在向后来人诉说着过往。那或许是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吧。

父亲是个“代言人”

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异地交流全凭信件作载体。因此,写信、寄信是当时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唯一途径。“信鸽”传情,尺牍寄意,那是一种怎样的温馨和美好呢。

写信不像打电话那么简单便捷。打电话随时可以进行,是一种口头的交流,所以就很容易操作,不识字的人照样完成;写信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运用的是书面语言,提不起笔的人是万万完不成的,提笔忘字、书写不规整的人也写不出好的书信来。那时候乡村里识字的人少,能够把信写好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我父亲出身书香门第,写起文字来很流利,又写得一手好字,所以写信便是小菜一碟了。我的亲戚中,二姑是远居东北的,不能经常见面,书信联系就成了交流的唯一途径。父亲平时说话很呛,口口见矛、咄咄逼人,但是写起信来却相当柔和,措辞很是委婉,语句很是滑润,却又通俗易懂,让人听起来舒心顺耳,有种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愉悦感。记得,每当收成好些的时候,父亲就想起来给二姑写报喜信了。夜晚,吃罢饭,父亲就趴在煤油灯照耀下的八仙桌上,摊开信纸,开始了他的娓娓诉说。父亲首先征求我们的意见,征询该向二姑诉说的内容,父亲只是当个“代言人”罢了。依据他的观点综合了我们的意见开始给二姑写信了。父亲照例是先客套地问:问对方的好,然后开始写这边的情况。那真是事无巨细地汇报收获了多少粮食,卖了几头肥猪,孩子长高了多少,学习成绩如何……写完之后,就念给我们听,让我们提提建议,看还有什么疏漏没有。待我们都说没有什么补充的了之后,才小心翼翼地把信笺折叠起来,装入信封,写好收信人地址姓名,去邮局寄信了。

现在的信封要符合“国际标准”,还必须填写邮政编码,那时候就随意多了,信封大小长短不规整,价格也很便宜,一个只有一分钱。可是,我们还是不舍得花钱买信封,都是自力更生自己制作。这任务一般就是我的了。我找来牛皮纸,一个一个地折叠好,然后用浆糊粘贴住,就完成任务了。信封制作虽然简单,但也是一种创造,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是一种精神享受,想象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信封像白鸽的翅膀一样,带着主人的问候飞到天涯海角的亲友手中,是有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的。

年关是写信的高峰期。一方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候在异地的亲朋好友都会互致节日问候;另一方面,这时候邮寄包裹的比较多,衣物呀、食品呀……收到包裹以后,总要写封信报平安、致谢意。记得每到这时候,东北的二姑就寄给我们几十块钱过春节。我们礼尚往来,就寄去一包花生米或者香椿什么的,以表谢意。父亲还要写信给二姑,说钱收到了,十分感谢,并寄去一点礼物,品尝品尝,其实是聊表心意罢了……这时候,也是父亲最忙碌的时节,那些不识字,或者写不好字的人,都来找我父亲替他们写信。有的拿着信封和信纸来,也有的什么都不拿,父亲不但要搭上工夫给他们写信,还要自备信纸,而我平时糊的那些信封也派上了用场。

写信是一项技术活,那语言是需要反复推敲的,否则,如若遇到了一个吹毛求疵的收信人,挑出了毛病、抓了把柄,那就不是美妙之事了。所以,父亲给人家写信是很慎重的,总是先充当一番“采访者”向“被采访者”仔细了解详情,让他讲清楚写信的意图、大体的思路,然后再掂量一番,动笔书写。即便如此还要边写边询问情况,生怕出现了什么纰漏。父亲写完了信,照例念一遍给人家听听,如有哪些不妥之处,就再作修改,直至人家满意为止。

也有来了信不会读而来让父亲读信的,父亲就拆开那信,读给他们听。来让父亲读信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家,他们老眼昏花,又不识字,就可怜巴巴地找父亲帮忙。父亲读信也很动容,绘声绘色地念:“敬爱的父亲、母亲,最近好吗……”就像儿女在跟前面对面地跟父母拉家常一样亲切、动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家流泪了,父亲的眼眶里也饱含着泪水……这些老人家让我父亲读完了信,就再让父亲代笔给写回信,父亲字斟句酌地给写信,写好了装入信封,又怕收信人感到突兀、惊慌,怀疑家中出现了什么意外,就在信封的背面写上“平安家信,勿念”几个字。父亲的考虑是很周到的,也是很细致的。写完收信人地址的时候,总是反复对照几遍,生怕出现了差错,让对方收不到信而着急。

父亲当“代言人”,曾经挽救了许多人。记得本家一个大伯年纪很大了,唯一的儿子在青海做事,却不孝顺。父亲替大伯给他儿子写了许多信,教育他儿子要好好孝顺老爹,按时寄些钱来给老爹零用。父亲有时候娓娓道来,以理服人;有时候也言辞激烈,咄咄逼人。最终,他儿子被感化了,定时给老爹邮寄钱物来孝顺他爹了。还有那个酒鬼五爷,天天喝得醉醺醺的,不知道理家,老婆见前途无望了,就跑回很远的亲戚家,扬言要离婚。五爷耷拉着脑袋来找我父亲出点子,我父亲没好气地训斥了他,说他天天醉醺醺,不知道过日子,谁愿意跟他过呀。五爷厚着脸皮要我父亲给他老婆写信,央求她回来。我父亲说,这信不好写,即使把她劝来了,人家还会走的。五爷喃喃地说:那该怎么办?难道就白白让个老婆再嫁高枝了?我父亲义正词严地说:很好办,只要你戒酒,我会保证让你老婆回来。五爷就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向我父亲保证以后永远不再沾酒水了。我父亲就嘿嘿地笑起来,拉起五爷说:好的,你就回家等候吧,一个月之内保准让她回来的。我父亲就给五爷的老婆写信,写完一封又是一封,自搭信纸、信封不说,每封信的8分钱邮资也是他自掏腰包。也不知道父亲每封信都写了什么,就知道他的“连环计”最终起了作用。某一日,五爷的老婆终于羞答答地回村了,倒是没有回到五爷家,而是来找我母亲。我母亲说了一片好话,说五爷天天思日日想的,也早已经改邪归正、酒水不沾一滴了。母亲把她送回家,五爷笑得合不拢嘴呢。

父亲义务地无怨无悔地给乡亲们代写了无数的信,做了许多好事,人家自然十分感激他,那些在外打拼的游子以及当兵的青年每每回家探亲,都主动来看望我父亲,说我父亲写的信语言流利、内容清楚、字也端正,都被他们当成了艺术品保存着。

可是,后来父亲出事了,出事的原因与写信有着密切关联。那天晚上,我们村的于坤哥来找父亲写信,哭哭啼啼地说他父亲在外面病重,想知道他的情况,生产队又不准假……我看见于坤哥畏畏缩缩的,一点也不自然,他都三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平时做完了工,还要可怜巴巴地扫大街。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右派子女,是被专政的对象。

父亲总是有求必应的,但是这次却有些踌躇,他皱着眉头抽了一阵旱烟,后来终于答应了,似是下定了决心般地说:“那就写吧。父子通通信有什么错呢?我替他写信也不会有错吧。”

当时,我尚小,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父亲虽然那样说话安慰自己,在心里是认识到的,替右派子女写信是大逆不道的,给右派通信是罪该万死的。

果然如此,父亲终于出事了,那天上面的工作人员威风凛凛地来到我家,找我父亲调查情况,问父亲是不是替于坤写信了,是不是那信寄到罪恶滔天的右派手里了。

我父亲知道抵抗不过去,就据实而说,承认了此事。但我父亲说,他是按照于坤的口述写的,都是家长里短的话语,没有反动语言呀、没有反对社会主义呀。那工作人员从怀里掏出信,指着我父亲说:“还在狡辩,你看,还什么‘敬爱的父亲’,还什么‘此致,敬礼’……一个罪恶滔天的右派,怎么是‘敬爱的父亲’了?我们无产阶级要向资产阶级‘此致,敬礼’了?分明是立场不坚定,分明是想颠覆无产阶级专政。请你说明白,你是什么企图,你的阶级立场哪去了?”

从此,父亲的村会计被撤职了,父亲挨了批斗,成了专政对象。

我看见一向乐观豁达的父亲变得闷闷不乐、愁眉不展的样子,心里十分悲伤。

父亲安慰我说:“孩子,你还小,不懂事,以后会明白的。其实呀……”

我看见父亲欲言又止,知道他心里藏着许多秘密。

我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右派,什么是右派呀。”

父亲说:“于坤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化的人,写一手好文章,只是措辞不当,一不小心,就被打成了右派……”

我懵懵懂懂地懂得了一些,吃惊地望着父亲,不再说话了。

以后,父亲孤独起来了,再也看不见他灯火阑珊处埋头写信的背影了,再也没有人来找父亲写信读信了,我们家顿时门可罗雀、冷清起来,伙伴们也不来找我玩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有些不适应。

有时候,我二姑来了信,父亲都懒得回信了,我催促父亲写信,父亲瞪着我,不理会。看来,父亲真的伤透了心。

我渐渐长大,作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字写得也工整多了,耳濡目染间就学会了写信,于是我便给二姑回信,便偷偷地帮助乡亲们写信。但我那时还是学生,措辞不知道深浅,喜欢拽文用辞藻,动不动就耍学生腔,描写一番,或者活学活用一些时兴语言,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之类的句子都写到信里去,让父亲看了十分好笑。父亲说:“写信是给普通人看的,清楚明白是要旨,通俗易懂、实实在在最好。”

我读初中的时候,就不再搞阶级论了,右派也被平反昭雪了,父亲也恢复原职了。这时候,父亲又拿起一度搁浅的笔,重操旧业,替乡亲们写信、读信,当起了“代言人”。

后来,电话普及了,写信的人渐渐少起来,父亲年龄也大了,眼睛昏花了,一般不再替别人写信了。但是,现在的乡亲们都很怀念那时写信、收信、念信的甜蜜,都很感念我的父亲,大家都亲切地管他叫“一支笔”“代言人”。至今,还有好多人留存着我父亲写的信,时不时地拿出来阅读,父亲那飘洒自如、苍劲有力的手写体,给人力量;那亲切朴实、谆谆教诲的话语,依旧铭刻在人们的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他们积极进取。这些效应,是其他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替代的。

最小的借贷

电脑的普及,渐渐结束着纸写时代,对纸笔的爱好已经不那么迫切了。但读书的小学时代却是对纸笔有着特殊感情的。

记忆里的第一支钢笔是父亲进城给买的。那时候,我们村大唱样板戏,父亲在戏团里搞乐器,属于戏班成员;我们村唱的戏很受欢迎,经常被邀请到县里汇演。父亲临走前,向我承诺,说给我买一支钢笔。我简直是高兴极了,那种兴奋的感觉是无法形容的。父亲去了9天,我像是期盼财神一样,一天天地被煎熬着,每过一天就在墙上画一道粉笔杠做标记。待父亲回来的时候,我终于高兴地得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支钢笔,是暗红的颜色、很笨拙的那种“体型”,看起来“胖乎乎”,很可爱的样子。

我真的有些爱不释手了。平时放在兜里珍藏着,用着写字的时候就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拧开笔帽、谨慎地去使用它。那时候,钢笔是很缺乏的,一个班级里有不了几支,即使有几支,也是“惨不忍睹”的破烂货。因此,我能有一支在城里买来的新钢笔,就成为稀有之物,我也就成为佼佼者了。

我的那支笔的特点就是笔管大,笔囊也就相应的粗长了,吸一次水能够使用两天以上,这就是优势。而那些同学的笔,吸一次笔水用不到一天就宣布告罄,由于又要抓紧写字、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而就很着急,所以很多同学就向我借贷笔水了。

向我借贷笔水最多的是那个“小耗子”。他从小没了娘,家庭状况很是不好,用了一支亲戚不用了送他的破烂钢笔,笔身处还有裂缝,写字的时候就把手上沾了许多的笔水,弄得脏兮兮的。他的字写了没有一半,就没有钢笔水了,只好厚着脸皮向我借贷笔水。

我就有些不耐烦地拧开钢笔,把笔尖对着他的笔尖,捏着笔囊一滴一滴地给他输送笔水。我们的眼睛都睁得好大,生怕数错了数字,嘴里念叨着:“一滴,两滴,三滴……”然后,开始“谈判”,说到下午一定按时偿还,否则要加倍处理,以后永不再借。

这里说的“借贷”是有别于“出借”的。出借,只要偿还原本就可以了,借贷的关键是还要偿还“利息”的。那时候,也不知道是哪个聪明的家伙出的主意,说出借笔水,是要“本息”偿还的,一般约定成俗的偿还方式是借一滴还一滴半。

偿还一滴还很好操作,那半滴就有难度了,标准很难掌握,是一种技术的考验,很多时候就争得面红耳赤、僵持不下。以后,就想出点子来,借贷笔水,绝对不借奇数滴,而是借贷偶数滴,那样在偿还的时候,就不存在半滴的可能性,操作起来就方便易行了,也减少了很多的纠纷。那时候,我们还是很聪明的。

孩子们大都很耿直,毕竟是人家帮了自己嘛,偿还还是及时的,对那点的“加息”行为也都理解。可是,后来有的小家伙就耍“狡猾”了,小黑就是其中之一。他长得黑黝黝的,非洲人一般,可是智商却是“欧洲型”的。他有两支钢笔,一支是可用的,一支是不可用的,那支不可用的钢笔里吸进了很淡很淡的笔水,当他借贷了别人家的笔水时,就用那些很淡很淡的墨水偿还。

我就经历过多次的,当初没很在意,以后终于觉察了,写出的字淡淡的,墨迹很浅,很容易消失。我们都对这种行为感到不齿、义愤填膺。以后,老师知道了这事,批评了他,让他耿直做人,不要欺骗同学。

后来,老师给有钢笔的同学每人准备了一瓶笔水,放在自己的课桌洞里,随使随用,就方便多了,那种可怜巴巴借贷笔水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现在想来,那恐怕是最小的借贷了,但却是刻骨铭心的。这最小的借贷不仅凸现着那时贫穷的记忆,还对我们“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品质培养大有裨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那“相报”的“涌泉”不知道要比“滴水”大多少倍呢。

一条围巾

小时候看电影,对《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印象颇深,尤其是她围围巾、那潇洒的一甩,真是魅力极了。心里想,那才叫真女人呢!

也许是爱屋及乌吧,以后对围巾就有了特殊的好感。那时候,我们村里春节期间演大戏,在演《红灯记》的时候,我再次看到了李玉和的围巾,眼睛不由得一亮,围着围巾的李玉和看上去端庄典雅,真是帅呆了。心里想,那才叫真男人呢!

所以,我对围巾羡慕不已了,多想有一条自己的围巾呀。那才风度,那才时髦呢!

可是,那时候很难实现这个愿望,穷人家的孩子有顶帽子戴着就很奢侈了,至于围巾简直是奢饰品,就像现在的昂贵首饰一般,是富贵人家的显摆物。

但是,再怎么昂贵,都会有人拥有的。那时候,我们班里就有两个同学围着围巾的,一个是学习很糟糕的刘徽,一个是趾高气扬的女生张海翠。我们都管刘徽叫李玉和,管张海翠叫林道静。下课的时候,我们会移花接木,摘下他们的围巾往自己的脖子上围一阵,那种温暖的、时髦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我享受过刘徽的围巾。那天下午我帮助刘徽扫地,他给我的待遇是,可以围他半个小时的围巾。我拿过他的围巾,也学了林道静往脖子上一甩的潇洒动作,那灰白色的围巾如同长练在空中划了一个圈,规规矩矩地套在了我的脖子上,真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是温暖而惬意的。

幸运的是,老师重新排位的时候,将张海翠排到了我的前面。我心中暗喜,有机会欣赏她红艳艳的围巾了。张海翠是个苗条个儿,长得也对得起观众,红扑扑的脸膛,加上那条绣着花色的围巾的衬托,愈加鹤立鸡群。她时不时地将那围巾往后一甩,就甩到我的脸上去,一种痒痒的感觉。那时候已经是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了,就有种美好的向往和仰慕的滋味。

可巧的是,一个调皮鬼撺掇我,说我要是想办法把张海翠的围巾围到我的脖子上,就奖励我一个弹弓。我其实不缺那个弹弓,但我还是神使鬼差地做了。我就说:张海翠你的围巾上有个毛虫。胆小的张海翠吓得一声尖叫,我就趁机将她的围巾取下来,围到我的脖子上,一种温暖的香喷喷的气息沁人心脾,那种感觉真是美妙绝伦的。

待张海翠知道自己上当了以后,就发疯般地去扯她的围巾,我的手一推搡,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她的手指将我的脖子给弄破了,很明显的两道血痕。

流血事件发生是非同小可的。经过老师调解,张海翠答应把他哥哥的那条旧围巾送给我。她出生在工人家庭,她哥哥也有围巾的。

下午的“赠送仪式”结束以后,我便有了一条梦寐以求的围巾,终于也成为潇洒一族了。真是歪打正着呀,嘻嘻。

那条围巾我围了两个冬天,到高中的时候,就不再围了,因为张海翠不跟我一个班了。

几十年后,同学聚会,遇到了张海翠,提起“围巾事件”,她仍然记忆犹新,还后悔下手太狠了些,给我留下了心灵的伤痕。

我说:打是亲、骂是爱嘛,可惜那时候,我们都太不懂事,否则,将会是另外一个故事呢。

张海翠“咯咯咯”地笑起来。她的笑声真好听……

作者:林凡瑞

第2篇:往事如歌经典散文

看到几本在办公室整齐地排列着,沉甸甸的,代表着昭通最高学术研究水平的《昭通学院学报》,心里自然有一种敬畏,一种自豪。这不仅仅因为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刚刚恢复高考之后的师专学生,更主要的是这本在1979年10月创刊的学报,伴随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走过了近40个春秋,蜚声海内;这所学校走出了夏天敏、雷平阳、曾令云、宋家宏、樊忠慰等知名作家,还有几十年来曾经在学院为昭通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李立、郑权、张思濂、杨加柱、陈孝宁、曾令云、尹嘉兴、严斯信、卢开镰及后来的邬永飞、马丽娟、曹阜孝、陈季林、张毅敏、李祥、夏吟、杨昭等一大批知名作家、评论家和学者。

1980年,有幸考入昭通师专中文专业,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那个年代,一个农村人,能够进入师专就读的学生简直是凤毛麟角,用老人的话说就是祖坟上冒了青烟。进校不久,就听到严斯信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就是教我们“中国通史”“外国文学”的老师;后来,还有教我们“现代汉语”的卢开镰,教“古代文学”的高然其,教“写作”的周天忠以及气质优雅的班主任石永秋等,他们几乎都是两鬓斑白、文质彬彬的导师。唯一较为年轻、帅气的两位就是刚从北师大毕业,教授我们“文学理论”的老师宋家宏和活泼浪漫的吕崇龄老师,在我心里,他们每一个都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最幸运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得昭通之名师之教诲,乃人生之乐。对于严斯信先生来说,我们认为他是最特殊的。一是关于他的传闻较多,二是他的授课方式独特,且是昭通鼎鼎大名的历史学权威。我只知道,先生在昭通一中教学时就已经是赫赫有名的了,后来才知道他在云大读过书,历史系的,曾经是“反革命”,蹲过两次监狱(牛棚),但学术雄心犹存,育人之志不改,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而且古板得很,40多岁才结婚,妻子还是昭通的一个农村妇女。晚年的日子也过得清悠、恬淡,怡然自得,80多岁高龄,仍坚持读书写作,研究学问。

听昭通一中的老师说,先生对男同学非常客气、亲热,而对女同学则显得冰冷、麻木,很是严肃,凡是女同学去交作业本,他从来都不会正面看她一眼,伸手把作业本接过来就行。当然,这只是传闻。在教授我们的时候,先生对男女同学基本上还是一视同仁的。先生身材瘦削,总是喜欢穿一套灰色的对襟制服,很简朴,带一幅茶色镜架的眼镜,头发稀稀疏疏的,很有气质。仅仅几节课就感觉先生的确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古今中外,无所不通;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一般情况,先生走进教室总是先用左手在黑板上写下一个课题就开始讲课,基本不看教材和讲稿,涉及的内容太多,旁征博引,讲得也很投入,令人神往。板书很随意,很潇洒。他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也很特别,每一次的作业,高分者寥寥无几,也就几个提出了某个大胆而新颖的观点的同学可以获得高分,我获得高分的机会也仅仅就那么几次。他授课用的是地道的方言,但很精准,很生动,逻辑性很强。特别是在讲授“荷马史诗”,讲授“莎士比亚戏剧”的时候,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流畅的英语来表述,就算我这个英语水平不错的学生也很难完全听懂。

先生在讲到生死观的时候曾说过,死末必定是一件坏事,生死就是昼夜的变化。生命在时间里静静地流淌。直到最近才知道,很具绅士风度的先生是在一个除夕之夜,静静地,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走得有些凄凉,却十分坦然、自在。先生年高德劭,尽心竭力,无疾而终,享年92岁……

几十年来,一直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始终运行于各自的轨迹,或是终日埋首于一地鸡毛的琐事之中,相遇、相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一直没有在先生的生前去拜访过一次,很是惭愧、内疚,感谢先生教诲,一路走好。其实,先生不经意的一言一行对我一生的影响都非常的大,和他一样,也同样找个农村的妻子,至今在城里连半套商品房都没有,永远失去在城市安家立足的机缘,成为“低欲望社会”的典型公民,对金钱、名利、地位几乎没有多大的兴趣,仅仅就喜欢工作、读书、写作,过一点清悠、恬淡却又不甘寂寞的生活。在工作、学习期间,能够遇到几个像这样有思想、有个性、有学识的领导和导师,对我来说已经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我的教学生涯影响最大的应该还有一位《昭通市方言志》的主编卢开镰老师。我们的“现代汉语”“教材教法”都是卢开镰老师来上,卢老师的普通话特别棒,极富表现力、感染力,绝不亚于一个省级播音员。听他的课,他的语言魅力会一下子就经你的耳膜而击中心脏。我们很钦佩他的语言组织能力,更崇拜他激情澎湃、生动有趣、幽默自然的语言风格。丰富的词汇、风趣的谈吐、和蔼的姿态,本身就具有一种亲和力,所以,大家都特别喜欢他的课,喜欢语言文字的魔力和神奇作用,经常一给我们上课就是连续四节,一个早上,可一点也不感觉疲惫,我们也感觉轻松自如。正因为如此,毕业之后,在书店看到卢老师编撰的书籍或者是他的文章都会毫不吝啬地买回家来,认认真真地看上几遍;甚至在给初高中学生讲课时,我一直都在模仿卢老师的教学语言风格,每年都征订一本《演讲与口才》,一本《读者》,再买一大堆“幽默语言学”之类的书籍,一年花费几百元的书费,在那些年代,对于一个月就领三十多元工资的教书匠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种奢侈。

他从不恃才放旷,也从不批评哪位学生。课余时间,他常常告诉我们,你们毕业后基本上都是当教师的,一定要讲好普通话,要有一口自然、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他还说,人生苦短,要有真才实学就得抓紧时间、挤时间学习。我是上厕所带几张手纸都不够,还得带一本书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听说卢开镰老师被调到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担任文法系主任,不知近况如何。

过去的昭通师专,是云南省州、市建校较早的5所高校之一。尽管它不是西南联大,也不是北大复旦,但历经四十年的风雨,荒原并不寂静,有它的魂,生生不息, “大学无疆,大人有容”;有它最充沛的元气和精神,崇德务实,兼容并蓄。往事如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回眸大学生活,追忆一批昭通学院历史上的大家、名师,那一段走远的魂牵梦绕的时光,常常被一些值得怀念的点点滴滴所感动。“无论我离你多远,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无论容颜如何衰老,你都是我的根,我永远都是你树梢上的一片叶……”

现在,名流荟萃的昭通学院已由环城东路迁到省耕文化公园附近,宁静的时光仍然在慢慢地流淌,一个省耕塘水库,一片田野沟壑的华丽转身,带来的是山水相映,水光潋滟,姹紫嫣红;带来的是昭通地域文化的文脉传承,坚守传统,兼容并蓄。当我们再次来到校园,正是春色满园之时,樱花怒放,杨柳依依,落英缤纷。漫步校园,阳光从幽蓝的天空泼洒下來,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成群结队的青青学子如花一样绽放,如水一般流淌。一代学术宗师姜亮夫先生的雕像矗立于校园,神态依然是那样的淡定与坚韧,对先生的敬畏不禁油然而生。只是,如果我们想要深刻领悟、解读姜亮夫、严斯信这些大师级人物的百年人生,却并非易事。

第3篇:往事如歌

美文美句摘抄

人们以为天堂是乐园,他们可以在云头飘浮,在河里嬉戏,在山间漫游。但是景色再美,没有心灵的慰藉,也是毫无意义的。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失的一段。青春也是一种永恒的心态。满脸红光,嘴唇红润,腿脚灵活,这些并不是青春的全部。真正的青春啊,它是一种坚强的意志,是一种想象力的高品位,是感情的充沛饱满,是生存之泉的清澈常新。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渡过的细纱,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忧愁和误用伤,在似水流年的荡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

如果你是一个被遗弃的人,那么,一块朝你扔过来的石头,都可能是让你珍惜的东西。

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洒下一片绿阴;如果你是一株小草,就增添一份春色;如果你是一只蜜蜂,就酿造一份甜蜜;如果你是雄鹰,就搏击万里长空;让我们共同创造辉煌。

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相信自己,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我好想淋雨,好想让雨冲走那段回忆。也许,雨会让我清醒。雨点打在脸上的感觉,可以让人分不清是泪还是雨,于是,我可以说:男人不哭!

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细雨霏霏,朦胧中仿佛看到淡紫色的丁香花在雨中轻轻摇曳,细雨在丁香丛中淅淅吟咏,如烟似雾,凄婉净美。雨雾在紫色的丁香花上聚凝莹露,清亮如玉。缄结不开的丁香雨愁,缄结不开的如水情怀。晶莹的眼泪悄然滑落,思绪如丁香花雨一样纷纷扬扬飘向远方。些许怅然,一廉幽梦随着绵绵雨丝泻进心里,泛起一串串涟漪。

夏日的繁华日渐淡尽,天空清澈悠远,喜欢秋天的宁静与清澈,秋天的忧郁与成熟,秋天的韵味蕴涵而深沉。

.

第4篇:往事如歌 陈红

往事如歌

吕巷中学陈红

倚在窗前,仰望天空,湛蓝的天空里,几朵白云在嬉戏着,打闹着,为天空增加了几分色彩。忽然天空变得暗了下来,云朵躲了起来,之后下起了雨。这就像往事一般,它像歌声一样起伏多变。

每次的开学,我们学校总会举行一次捐款活动,为灾区的孩子们献上一份爱心。

“同学们,今年我们又举行了一次……”老师在司令台上讲着,而我却想起了一次小学的“捐款”!

老师拿着书本带着严肃的表情走了进来,她将书放在讲台上,抬起头对我们说:“今天,我们要举行一次捐款。”话没说完,我们就在台下议论了起来:“怎么又要捐款了”,“我的钱都快没有了”!只听到一声“安静”,我们便停了下来。

老师继续说:“并不是捐钱,而是换一种方式,是捐一本书,而且还要准备一张心意卡,把一些自己要说的话写上去,然后,夹在书里,一起送给贫困的小朋友们!”

说完,我们又抑制不住了,纷纷说了起来。而我则在想,要怎么制作卡片。

第二天,同学们纷纷带来了自己要捐的书,在书中也夹了一张精致的卡片,虽然书是已近用过看过,但是卡片是同学们用心去做的。

突然我想起一首歌:“爱乘以无限大,大得连宇宙都放不下……”我相信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付出一份爱心,它一定会比宇宙还要大!

“每年的捐款如果都有自己制作的小东西,那该多好啊!”我在回教室的途中,黯黯地说。

放学的路上,我突然听到:“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一段回忆又插了进来……

数学课上,教新课,因为前一天没有预习,所以老师讲得有些没有听懂,突然,老师抽到了我,让我到黑板上做题目。我立即心跳加速了起来,我的脚如绑上了几斤重的铁,艰难地走到了黑板前,紧张的拿起了一支粉笔,抬起头看题目。

我在黑板前,挤破了脑子也做不出来,老师看出了我的艰难,于是,走了过来,对我说:“不会写吗?没关系,下去吧!”于是对我笑了一下,不知为何,这个微笑成了我最大的动力。我黯黯想:以后,我一定不会不预习了!”

之后,我一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老师的微笑让我充满自信,冲破困难。

渐渐地,天黑了,此时我也到了家,回到房间,坐在写字台前,打开了台灯,看见桌子上的一张照片,我的耳畔又回想起了这么一首歌: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绿色军营,绿色军营教会我……

一、

二、三……”我们在操场上正在操练着。“起步走”我们按照示令操练着。突然,教官大声说道:“整齐,知道吗,整齐,你看看你们的队伍。”我们左看右瞧了一下,真的好乱。“罚你们跳蛙跳!快点!”“啊!”我们埋怨着回答。

这次过后,我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来操练,生怕教官又要体罚我们,但是值得欢呼的是,在这一次训练中,我们班的团结意识越来越强了。

最后一天时,我们忘记了训练,而我们切感到十分不舍,不像一到这时的恐惧感。 “女儿,吃饭了,快点!”突然妈妈走了进来,而我也回忆到了这。

往事就如一首首歌曲,只要你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你将受益匪浅。

第5篇:青春如歌散文

今天,打开电脑,打开自己的QQ空间,突然在空间里看见好友转发的一条心情上出现一副让我感触的图片,在那图片里,有个年轻的女孩抱着头伤感地坐在一条杂草横生的小路上,旁边是疯长的青草,猛然看见这图片,我突然就想了“青春”这两个字,是的!青春!那个孤独而头发凌乱的女孩和那旁边的野草构成了一幅带着青春,但是又感觉悲伤的画面,很凄美的人物和景色,我看见这图片的瞬间就突然来了感觉,瞬间就被这图片感动,忽然就想说些什么,忽然想起自己去年写下的一篇日记,那篇日记是因为看见自己种下的百合开花时,有感而写的,那篇日记的题目是《花如人,人如花》,里面的内容是这样写的:

那些看着花开花落的日子,总是又喜又悲,恰逢花开的日子脸上满是笑意,花落的日子心却满是惆怅。其实细想之下世界上的一切莫过于如此:花就如人,人就如花!花开花会落!人生也是有起就有落,所以,珍惜手中拥有的时光和一切吧!用余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求无怨无悔地过上一辈子!

这篇短短的日记,记录着去年我的心情,记录着我的情绪和对待人生的看法。

今天,当我看见那一幅图片,我的情绪突然再被感染,就这样,追忆起自己昨天的一切,昨天的青春,虽然觉得自己的青春不象别人的那么炽烈奔放,但却有着自己特别的一面,我平喜欢这样随心所愿地过,那就是——

我愿意任性地在小雨中不带雨伞,抬头让雨飘打在脸上……

我愿意这样,走在无人的田野上采上一把野花,大声哼着自己喜欢的歌……

我愿意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音乐开到最大声,然后想哭就哭,不必怕人听见……

我愿意深夜无眠到阳台上看星星,我幻想着星星会带给我幸福和快乐!

我愿意这样率真地活着!

不为别的!只为快乐地淌过青春的那条河,只为人生总有那么一段青春的路要走。

人生总是如此:只要淌过青春的那条河,只要走过那段路,我们就会长大,就会成熟,就会慢慢知道我们该想什么和该做什么。

记得自己曾经还写过这样两篇可笑的日记,记得第一篇日记是《小时候做的傻事》,里面写着:

今晚在老同学空间看见一篇她转载的文章,那篇文章题目是《我们小时候都是笨蛋,你是哪一个呢》,我耐心看完便发笑,原来在二十件列出来傻事中,我只做过一件傻事,那件傻事就是小时候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其它的十九件傻事我一件都没有做过,晕!

第二篇日记是《长大以后的傻事》,里面写着:

想起小时候的傻事,就想到长大后的傻事,长大后的傻事,就是在海边把鞋子脱掉,然后玩沙子,用沙子做成“沙子蛋糕”来玩。还有就是会突然心血来潮地买上一打气球来玩玩!

从这两篇超短的日记中,我记录下了那些属于懵懂年华里的小故事,也记录了自己过去的幼稚和可笑。

今天,当我回味过去的一切,有种想笑的冲动,想想自己昨天的孩子气,再想想今天在电脑旁边打字的我,觉得自己象是会思考了,象是喜欢把自己放在平静,平和的心态中了,也许,我是在慢慢成熟,也许,我是在慢慢接受岁月带给我的困扰和磨炼。

我!是思想成熟了吗?我想,也许是吧?因为,我不再喜欢象昨天那样去埋怨现实,而是慢慢去学会接受,或去承受现实。

说真的,青春总是美好的,青春,如歌,有起有落,青春如歌,有悲伤也有快乐!

不知道今天为什么就那么多感触,也许是因为那画里的女孩和野草的图画,青春得让人动容,青春得让人忍不住想落下一些文字,青春,真的是很美好,青春,真的如歌!

第6篇:岁月如歌的情感散文

从来没有忆起,因为永远都不会忘记。——题记

轻盈的风吹过窗口,卷起桌面上的书页。教室里响起沙沙的写字声,似乎夹杂着一丝躁动的气息。而在内心深处,却在默默地聆听着毕业的钟声。

依稀记得三年前的夏季,阳光洒过校园,泛起一片绿色的浪潮。我们伫立在烈日下,任凭汗水从脸颊滑过,心中洋溢着对未来迷茫的憧憬。三年的憧憬,是从幻想起步的。

翠绿的叶子渐渐转为浅黄,既而飘落,最终零落成泥碾为尘。当杨柳再抽新枝,我们已经熟悉了校园的角角落落。

我们与知心的同学打成一片,与老师间也少了些隔膜。在初一现实的生活中走出新的友谊之路,似那枝蔓缠绕,不得割舍。

枝叶婆娑,我们迎来了初二的光阴。繁忙的课业并未收束住我们放纵的性格。我们在铃声中穿梭,在知识中感知,在天桥下留下无数车印,交相错杂,映着樱花瓣碎碎的影子,彼此激励、不断延伸,绘出一条条缤纷的人生之路。

灼灼的烈日再一次升起在楼群的上空,校园里嘈杂的读书声中隐藏着一丝紧迫感。

我在对毕业的恐惧中不断安慰着自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断用书本充斥着大脑,清除消除掉伤感与泪水。

不知为何,看到小学里欢乐的嬉戏总会发呆很久;不知为何,看到黑板上的倒计时总会悄然落泪;不知为何,听到放学的铃声内心疲惫的释放中总夹杂着隐隐的伤感。

我多么渴望能享受更多教室里的欢声笑语,渴望能感受升旗时的庄严肃穆,渴望能一起在冬日里并肩奔跑,甚至渴望能多倾听老师的责备。

一起并肩走过三年,也许有过不愉快,也许有过误解。如果岁月是珍珠,那就只是珍珠旁的一点尘埃,从来掩饰不住珍珠的光芒;如果时光是天空,我们也可以原谅天使暂时离开。谁又愿意在分离的伤痛中再去承受更多的伤痛呢?就让记忆如花般盛开吧!

我们承载着成长的痕迹一路前行……,烟雨朦胧中,撑开记忆之伞。伞下:时光似诗,岁月如歌。

第7篇:雪中往事散文

记得那是在一个雪花纷飞的冬日,外面白茫茫的一片,两个小男孩在忘情地滚着雪球。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小手渐渐地有些冻僵了。他们时而用双手拼命往前推,时而用脚使尽吃奶力气往前蹬。不一会儿,雪球就有了装水的水桶那般粗了,他们还是觉得不够大,可无论是推还是蹬,雪球一动也不动。小男孩说“哥,我们用肩膀挤,好不好?”“试试看。”最后雪球实在是滚不动了,兄弟俩也累得全身发热。这时,雪球恰好到了一古井边上,哥提议:“弟弟,我们把雪球滚到井里去如何?”“哥,听你的!”,于是兄弟俩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可任凭如何使招,雪球尤如生了根似的就是纹丝不动。这时哥说:“弟,你站在里面拉,我在外面推,看行不行!”,就这样,弟抱住雪球的上截往后拉,天真傻气的二个孩子根本不知危险已经悄悄来降临。突然“轰隆”一声巨响,雪球破裂,弟

而今,古井不存,暖冬的雪花也日渐少起来。可我依然眷恋哪纷飞的雪花,难忘我哪故乡的古井。

上一篇:人民调解员事迹下一篇:奶茶店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