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标理念下“备课制度”的改革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正不断地深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目前许多教师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那么,课堂效益的提高,毋庸置疑教师备好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不仅要思考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如何学。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视角的转变和教材深度的开掘。学校必须建构强有力的“备课制度”,促使教师积极改进备课方式,这是当前学校教学管理中一道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组成的课题小组,以《备课制度的研究》为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实践,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改革落后的“备课制度”势在必行

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而进行钻研教材,分析教材重、难点以及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和情感目标的培养等,寻求最佳教学方法的课堂教学设计过程。是教师教学活动中首要环节, 也是优化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而“备课制度”就是要求教师按照一定教学程序做好备课工作的规程。

要提高教学效益,没有一个合乎现代教学理念的“备课制度”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想象的。为了使“备课制度”能充分发挥检查、督促和激励的作用,更加贴合教师实际教学状况,我们课题组对全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学校的“备课制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进行归纳和总结,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1 以检查教案为主要手段 ,流于形式

学校每一学期都有两次对教师的备课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只是停留在教师教学有没有“写教案”这一机械模式,这种只强调“量”化考核,实际上已背离了备课的实质,导致许多教师为应付检查而抄教案,甚至是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使广大教师劳神费力,对课堂教学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1.2 以“教材”为本,无教学创新

课本与教参是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作为教师有必要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减或重组。然而,许多教师视教参和教科书为权威,按部就班,严重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缺少生机和活力。

1.3 以传统“备课制度”为准则,教条主义严重

学校固有的“备课制度”条目繁多,僵化、刻板,极大地制约了教师备课的创新精神, 致使教师对新型的备课方式不敢采用,出现了一个共同的“模式”现象,极大地遏制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的发挥。

基于以上诸多弊端, 我校课题组积极地探索有效措施,协助学校不断完善“备课制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2 探索贴合教师教学实际的备课方式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要求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备课工作的重要性。学校规定每周二为教师教研活时间,加强教师在备课方面理论学习。在教师中开展“新课改下的备课制度研究”专题研讨会。从备课的方法、教学目标的确立,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制作,教案的撰写等入手,找出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试图重建一种真正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备课制度”来引领教师们正确的备课行为。学校“备课制度”除了形式、时间、内容上的规定外,还要充分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制定既有刚性又兼顾人性化的制度,这样备课的管理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鼓励教师备课方式的创新,我校立足学情,提出了“深度备课”和“网络备课”两种备课方式。

2.1 深度备课

所谓“深度备课”,是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所能达到的思维深度和理解能力而进行教学设计。诸如教学进度、内容与方法以及课堂教学问题等方面内容。它能促使教师依据学情深度研究、深入拓展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点和有效手段。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好如下几个环节:

2.1.1 深研教材,用活教材

在备课中,有的教师往往生搬教参、网络资料,忽视“学情”,课堂出现“曲高和寡”的教学现象。因此,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体系,对教材进行再处理,即对教材的内容及知识点的顺序进行重组,增补或删减,使调整后的教材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实际。

2.1.2 精心设计,细化进度

学科备课组开展的集体备课活动, 往往只停留在备教学进度,教材挖掘深度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求做到内容细致、且具有条理性。如:对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的环节及类型进行预案设计,习题、试题的知识类型、出题角度、解题思路和难易梯度进行设置,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及知识点的相互联系进行梳理,这种有预设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进度精细化设计,加强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2.1.3 促思启智,鼓励创新

在平常相互听课中, 我们发现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的关键原因是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精神涣散,处于“思维休眠”状态,如果教师教学思路不够明晰或思维方式是线性的、单向的、机械的,也会导致学生思维固化和定势。因此,教师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 激活学生思维是教师在备教学设计和方法运用时重点思考的内容。

2.2 网络备课

在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展示教师个性化备课方式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效备课方式,具有开放、便捷等优点。备课采取“网络资源+个性教学”的策略,也就是借助网络,查找适合自己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变成自己的教案。这种形式的备课,既是独立、个性化的备课方式,,同时也是集体智慧的体现。它首先由一位或几位教师共同备好一节课,随后让教师们进行个性化修改、课堂教学运用与实践、收集反馈与优化。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备课工作效率。

网络备课必须做好如下几个环节:(1)确立教学计划;(2)搜集相关素材;(3)精心编写教案;(4)上传教学方案;(5)个性修改教案;(6)课堂运用教案;(7)反馈评价教案;(8)集体优化教案;(9)再度上传备案。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备课方式让备课资源实现共享,既能集教师群体的智慧,又能促使每位教师发挥个性,勇于创新,备出具有教学个性的教案。网络备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能转变的教师备课观念,优化教学手段,同时也便于开展教学经验交流与资源共享。

3 发挥集体智慧,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集体备课能够集思广益,互相借鉴,避免个人的短处,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来优化教学设计。能够让教师抓住教学中共性问题,发现规律,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集体备课是以学科组长为组织者, 负责本组的日常教研工作,制定出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教研任务。将备课内容分解到各位教师,由一位教师作为主备,记录备课的过程,在集备时作为学科集备中心发言人,针对所备的教材内容进行说课,其他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补充和修改备课中的不足。在下一次教研时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再修改和补充,交给集备组长审阅,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将所形成的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作为教学资源保存、以供教师们共亨。课后要求每位教师写出教后反思,成立以校级领导和教师代表组成的集体备课检查小组, 依据各个学科组制定的集体备课计划中时间和地点进行检查。这种做法其实就是集中研讨和分散实施相结合的方式。要建立完善的检查、评价集体备课工作的机制,以确保集备工作保质促量,不流于形式。

4 学校对教师备课质量的评价原则

必须确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才能够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备课工作的检查,不能只停留在检查写教案这层面上。教师的备课质量还是要靠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进行检验。要做到既注重量化考评又要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

为保证集体备课取得实效,必须从各方面进行督导,制定了如下集体备课工作评价方式与标准:

(1)备课组备课教师是否能够正常开展 ,是否在一定的时间备课、备课的方式、备课的侧重点等,并形成了良好的备课习惯;(2)是否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相互探讨、坦诚交流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和要求;(3)是否组织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安排教学活动,并形成学期教学计划;(4)是否确立出教材各单元教学的基本目标和重点、难点;(5)是否定期对教师的备课进行常规检查,并要求教师撰写课后教学反思;(6)是否组织教师在组内或通过网络进行备课经验交流, 为教师的智慧共享搭建平台。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精神的指导下,广大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重建备课工作管理评价标准;确立科学有效的“备课制度”,发挥集体智慧,不断地创新教研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摘要:改革落后的“备课制度”,确立科学有效的备课工作管理、督导机制。充分发挥“备课制度”的导向、激励作用,以检查、评价备课工作,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备课,“备课制度”,改革,效益

上一篇:小议用电营销中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下一篇:预应力桥梁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