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时间:2008-11-10 点击:
6198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在探索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关键词:数学;新课程标准;主题;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1 “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
1.1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作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了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构成忌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人新裸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例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再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学生这节课后,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旋转设计一个广告图案,并为设计书写说明,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1.2 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泼多变,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武。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3 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为了创建这个体系很多先哲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另一方面,在这个进程中也感受到在很多发现和发明中的无穷乐趣,所以在学习数学中,也追踪一下相同的过程,学习数学文化,使我们一开始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深的学问。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
例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一章后,向学生介绍《精巧的蜂房结构》,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数学家证明了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的形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所消耗的材料最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练数学知识的思想。4 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纸笔考试为主,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过分注重分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考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
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其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4.1 操作性题
以简单的推理能力、直观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评价重心,开发创设“操作性试题”。如设计试题如下:请利用所提供的两张长度为a的纸条和两张长度为b的纸条,拼、摆、折或连一连,构建平行四边形,并说明理由。你能提供更多的方法吗?
4.2 创意设计题在学习“有趣的七巧板”这节内容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请你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形,并用一句贴切的话形容一下你拼出的图形的含义。再如学习“剪纸与镶边”、“生活中的轴对称”、“平面图形的密铺”等内容,可以尝试通过对学生的创意设计展开测评,来评价学生的创造潜能──一幅幅学以致用的创意设计既包含创意作品,又有相应的数学解释和人文表达,不只是倾注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数学积极的情感,而且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突显着数学对学生的情感价值的陶冶。
4.3 口试题
在考查学生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的理解应用的基础了,可设计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如图,△ABE~△ACD,你能找到几种方法?并说明你是怎样分析找到的?
利用开放性试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各层次、各侧面的表现给予关注:思维的过程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动手操作能力的表现;使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表现;创造力、个性发展的表现;与人合作交流能力的表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在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习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允许学生之间有“学生语言”,有开放性的交流,体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每一个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数学教育改革与研究》新蕾出版社,2004 [2] [日]藤村幸三郎 田村三郎《趣味数学入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马复 綦春霞等《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有效的情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以情境为问题依托, 展开探索。创设有效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之间进行密切交流和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集体活动, 因此, 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就会有跟社会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机会。所以, 一个学生要想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 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就必须多多参加体育活动, 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的身体强健、精神旺盛, 而且还能够使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 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精神状况, 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由以上所知, 个性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们进行实践的舞台就是在课堂上,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原则
要认真识别认可每个学生的个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每个个体都不尽相同。对待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指导, 对学生特有的个性要支持和鼓励, 甚至是对待那些不合群、孤僻、怪异等特点的人, 也要允许并且要保留他们的独特特点, 对不同的个性要采用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和培养。在教导学生时, 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导, 这样因材施教也对学生个性的成熟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 不能强制教导, 要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 促进其发展。
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1.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兴趣和爱好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 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个性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体育兴趣, 这是因为体育兴趣不仅是人们征求积极和率先从事活动的心里倾向, 更是一种相互联系的意志活动的体现。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各种知识;没有兴趣, 学生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更别说去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前提,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传统体育教学中, 教学方法过于刻板, 很多学生虽然喜欢出去活动, 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所以, 新课改要求把激发和保持运动兴趣放在首要位置来抓, 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 以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的最大兴趣。
2. 转变观念, 促进学生意识的发展。
我们在教导学生时, 一定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不搞特殊性, 关心每一个学生, 对学生的人格和意愿必须尊重, 尤其是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方面, 要进行科学的引导, 努力帮助学生知欲, 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 触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当然教师要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 由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迅速沉浸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过去的体育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是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客体, 教师怎么教, 教什么, 学生就照着怎么做,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 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下, 要求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灵活多变、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3.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体育课不在是单纯的教导学生一定的技术和技能, 还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由于体育活动的本质所决定的, 及体育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的改变、创新, 而且新课改下的体育活动也要求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所以, 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 老师也要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对体育活动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和变化, 使体育活动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 老师更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与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 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个性, 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以, 老师不再是单纯的授课者, 更是一名引导者、创新者。通过教师的这些改变与努力,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会上去, 对体育活动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要求也越来越高,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以学生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的个体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石振国, 田雨普.闲、休闲、休闲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3]韩亮.中国网球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史[J].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
[4]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
[5]韩亮.中国网球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史[J].东北石油大学体育部,
[6]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88:
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 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有力的基础。问题情境是多种多样的, 我想它应该具备这样几方面的特点: (1) 问题情境是现实的、有趣的; (2) 问题情境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和探索性; (3) 问题情境要唤起学生的质疑; (4) 问题情境必须是为探索新知服务的。 (5) 通过问题情境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具体在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操作的。 (1) 源于实际生活创设的问题情境为首选, 因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 我是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视的一种自然现象———日落出发, 让学生闭上眼睛, 奇思妙想, 脑海中勾勒一幅日落的画面, 并直观地给予多媒体动画演示, 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从而导入新课。这里合理应用多媒体, 可使问题情境达到形神兼备。 (2)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单项式”这一节时, 我让每位学生随机写出三个代数式, 并且叫几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代数式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写出的代数式有的是单独的一个数, 有的是单独的一个字母, 有的是表示数或字母间的一种或几种运算关系的式子。从大家写出的代数式看, 代数式是不是形式多样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探究代数式。这样设置情境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复习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自然过渡到新课。 (3) 设置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情境还有通过讲故事设置的, 有趣味性的情境, 有以名人的经历设置问题情境的。设置哪一类情境因课的内容而异, 但情境必须把握新知识的生长。
二、尝试发现, 探索新知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它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和支持者。具体地,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发现与探索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情境,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从而在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智能, 展示了学生的主体个性、创造性、能动性, 提高学生素质。这正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 要求教师一定要耐心观察、等待, 不能急于求成。确保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质和量, 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的绝不代替, 凡是学生能独立解答的绝不暗示, 正所谓“好的老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而不是传授真理”。例如, 我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 围绕问题情境, 让学生把太阳与地平线的关系抽象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自己动手实践在练习本上画出圆, 并且平移三角尺, 然后自主探索并与同伴交流, 形成知识间的共识后, 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从而形成知识体系。整个学习过程都放手于学生, 让学生去体验成功的乐趣。
其次, 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去探索和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要鼓励学生个体能动地思维, 特色地理解与加工, 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事实上, 学生的一些灵活思维和创新有些可能是教师想不到的。教师应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散。例如我在讲“二次函数的图像”时, 首先让学生动手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 然后认真观察函数的图像, 并与同伴充分交流, 让学生发散思维, 得出二次函数的性质。完成这项教学任务时, 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 有个别学生画的图像不标准, 除了我给指导外, 继续让他和同伴交流, 最终让个别学生也得到发展, 也能体验成功。当然自主探索不能流于形式, 有的老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 过于追求课堂气氛, 混混乱乱让学生讨论了半天, 最后新的知识体系没有构建起来, 自己再机械地给学生灌输, 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没有起到实效。所以, 合作交流有放有收, 收放有序, 课堂活而不乱, 才能让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最后,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因为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 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 让学生多设问,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有更广阔的发展。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 学生做几个练习, 就向老师提出质疑, “如果公共点的个数很难判断, 怎么办?”这种质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和谐过渡到下一个探究的知识点。一举两得, 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达到了攻破难点的教学目标。所以, 质疑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而且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总之,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框架限制学生,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每位学生个体得到收获。
三、应用新知, 巩固深化
新授课的练习是理解巩固新知识, 由懂到会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有的放矢设计练习题, 既典型又精辟。一般设置课堂练习中的题目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题目是探究成果的直接再现;第二层次的题目是探究成果的变式训练;第三层次的题目是探究成果在新情境中的应用。练习中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分析、探究问题。其中前两个层次针对全体学生, 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完成第一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巩固新学知识, 包括其中的思维方法、探究方式、合作意识等, 让学生进一步构建稳定、清晰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 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 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 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 感受解决问题和创新的快乐。在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通过不断地评价激励, 鼓励学生创造性拓展运用, 鼓励学生走向成功。
四、反思小结, 体验收获
新知的构建、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体验与收获。好多教师在新授课中忽略了这个环节或者流于形式, 其实, 我认为小结这个环节是很必要的。它不仅能让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再现, 而且还能让学生谈出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数学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等。因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总结, 会加深学生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 让学生在不断地反思中成长, 在反思中赢得成功。
总之, 我们在新授课的教学中, 要创导有效的课堂教学, 创导有生命的课堂, 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先行者、开拓者。教师潜下心来与学生合作,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让学生感悟。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 在讨论中明理, 在合作中体验, 在质疑中发展。这样, 你的课堂教学才有活力, 才有价值和意义。
摘要:通过这十来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在新授课实施过程中不论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 数学新授课教学不外乎就是经历这样四个阶段, 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尝试发现, 探索新知→应用新知, 巩固深化→反思小结、体验收获。下面就从这四个阶段谈谈自己在新授课实施过程中的切身体会。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创新
一、创新学习情境、教学氛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学生获得知识,要靠思维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活动,按照一定程序展开或收缩。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导向主要通过提问来调控,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而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提问题的内容和结构。问题的提出在语句结构上对学生的回答方式和内容不应有严格限制,不要形成像“是”或“不是”标准化格式。提问应注重了解学生看待、研究问题的方式和想法,避免老师个人的明确倾向,有意无意将自己对事物的概念定义和分类方式暗示学生。例如,像提出“对这个结论你怎么想,怎么看?”“为什么不这样”的暗示问题。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设问要有指导性,使学生的回答有连贯性、系统性;设问还要有深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的实质,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动开拓进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动机,善于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而绝不应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因为创新往往是意外之作,不少是出于机遇。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轻松、愉快、竞争、活跃的气氛,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
二、联系生活,巧妙运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时应尽可能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在学习初步认识长度时,同学们总是很难理解“厘米”、“米”之间的差别,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将1米和1厘米画在黑板上,让同学轮流上台用手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别。同学们加深印象后,适时提出“填单位”的小问题:文具盒的单位、小朋友身高的单位、床的单位、楼房的单位。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到实际中去后,同学们加深了印象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难为易,优化数学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知识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特有的优势,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易于感知,想象和联想,在形象——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化解教学难点。《秒的认识》的教学难点是分针与秒针是怎样的关系,为什么1分=60秒?如何揭示分和秒之间内在的联系?在教学《秒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建构1分=60秒,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特大的钟面,边讲龟兔赛跑的故事边演示,红色的分针代表乌龟,黑色的秒针代表小兔,它们在同一地点,相同方向,相同时间,但所跑到路程却不一样,利用龟兔赛跑形象比拟秒针和分针的行走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秒针和分针行走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当分针走一小格秒针正好走了一大圈,由此建立了1分和60秒的等价关系。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多媒体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又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二者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视、听、触同时并用,吸收率高,获得的知识灵活、扎实。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课堂容量,减轻学生负担,加大活动强度,节省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我们教师要坚持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切实做到讲、学、练相结合。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研究表明,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表现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能促进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动用有关数学经验去思想、去解决问题。
二、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证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三、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
四、大胆创新,在表演、游戏中学习。
新课程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因素,认识到了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试想,假若学生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他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无拘无束地问签、创设愉快情景、穿插一些表演、游戏等活动,都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
xiaoxue.xuekeedu.com
摘要作业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本文试着构建人文互动性作业设计和评价机制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包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型作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设计实践型作业促进学生多向交流设计合作型作业培养学生研究精神设计探究性作业。作业的评价策略包括多元智理论指导下的差异评价、激励原则指导下的星级评价和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群体评价。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成了目前的教学方向纵观教师平时布置的作业机械简单的题目多设计的随意性大。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不厌其烦地做着抄、写、背、算等重复劳动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纵观中学化学传统作业其弊端显而易见
1、单调枯燥。不是机械
抄写就是死记硬背定义规律。
2、空洞乏味。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形式的多变性、训练的趣味性。
3、量多质滥。布置作业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没有针对性搞疲劳战劳而无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重四轻”的特点重书面轻实验重知识轻能力重数量轻质量重布置轻检查。面对这样的作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何而来呢 陈至立部长曾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生家庭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因此要改变目前中小学生对作业的恐惧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作业形式。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为此我尝试改革努力创新从作业形式、内容着手积极引入新课程理念构建人文互动性作业设计和评价机制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依据和原则
一依据
1.化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和评价新课标的要求。
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化学教学带来了
机会和挑战许多人都把精力放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上而对占据学生学习活动近13 时间量的作业活动不屑一顾事实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 的重要手段之一。
2.化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和评价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材改革是必然的趋势那么对于学生的学科教学评价
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在开展。在近几年高考中以论题代替部分试题、开放性和情境性
试题的开发、综合级和评价级试题的编制都在引导化学教师在布置作业和评价上要注
重改革创新科学地设计和实施作业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本课题重点研究化学教学中化学作业结构的调整旨在改革现有的作业结构
符合学生学习兴趣性、主动性、可持续发展性。
3.化学作业的个性化评价和设计是教育减负改革的需要。
在教育减负一度成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时一度使教师和学生错误地认为作业量越 少越好。减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措施而是当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减负
也不是简单的减少学生作业的数量而是要从教育改革的总体决策开始就作业而言应
减轻重复的、低层次操练的、偏的、难的作业。据此我们就有必要也必须重视学生作
业结构的调整重视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把握好作业的“量”和“质”的辨证关 系。
二原则
1.尊重差异和个性化原则。学生个性的差异、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差异性、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差异等决定了作业的层次性、选择性和个性化。
2.主体性原则。通过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和评价就是要改变学生受作业牵制的现状要改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使学生喜欢作业成为作业的主动完成者。
3.社会化原则。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 了教育只有当人和环境相互作用时人才获得真知。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通过“作业”这个窗口让学生迈开双脚置身于社会实践之中。让化学作业回归生活、贴进生活变的亲切、生动起来让作业成为生活的向导。在生活中完成“作业”可拓展学习和运用科学只是的渠道增强实践能力达到提高化学素养的目的。
4.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当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评价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应该围绕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评价中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注重评价的肯定性。
三、化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
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型作业
每个班的学生受其智力水平、思想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所表现出来 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学生作业不能一刀切齐步走要注意使之具有层次性约23作业较容易大部分学生会做13左右的作业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有些学生不做另外再适当布置少量创新性作业只要求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设置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外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练习题含补缺查漏题、巩固题和综合深化题。各层次题量各不相同完成形式及要求也有区别有的层次要详细解答有的只要写出答案允许学生不全部完成量力而行对难以完成综合灵活的稍难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将客观题按解答题格式完成。这样布置作业让学困生完成基本作业要求后从成功的喜悦中激发起获取更大成功的愿望让上层生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让中层生从“前后夹击”中追求新的满足。
在学习了“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定义后我设计三层作业
A层次——基本练习题判断一些化学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略。
B层次——巩固练习题 在Fe、Fe2+、Fe3+、Cl2、Cl-、Na+几种粒子中只有氧化性的是
只有还原性的是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C层次——综合深化题 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 ①G
Q+NaCl②Q+H2O
X+H2 ③Y+NaOH
G+Q+H2O④Z+NaOH
Q+X+H20
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2 增强学生动手能力设计实践型作业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 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深刻。化学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我根据不同的课文布置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试一试、查一查等不同形式的作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海洋充分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启发了思维激发了想像。
例如自制褪色灵学生家庭小实验。
检验你家用的食盐是否加碘盐
如何配制一瓶硫酸亚铁溶液要求放置三天不变质。
走进实验室探究亚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相互转化。
……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了知识体会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3 促进学生多向交流设计合作型作业
新课程改革纲要已明确指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是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新课程 的生成性、建构性已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新课程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例如了解你所在社区的废电池回收情况的报告如果不理想请你协同社区有关领导采取什么措施使的居民养成自觉分类回收的习惯„„。要完成这些作业势必要求学生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合作中学会与人相处。
4 培养学生研究精神设计探究性作业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及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如在学习SO2之前我布置了预习课文设计探究SO2的化学性质全班分成8个小组
下面选取一组报告
小组同学展开讨论提出假设 假设1SO2是非金属氧化物可能是酸性氧化物。
假设2SO2的化合价为+4价是S元素的中间价态。在化学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表现出氧化性和还原性。
假设3用SO2熏过的馒头会变白SO2可能具有漂白性。希望开放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1A把SO2溶于水后加入石蕊试液试液变红。
B 把适量S 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有沉淀生成。
实验2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中通入SO2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3在氢硫酸中通入SO2有淡黄色沉淀生成。
实验4在盛有品红溶液的烧杯中通入SO2品红褪色。加热后溶液又显红色。
讨论与交流得出结论。视实验情况而定
看了学生的报告后我就将课题搬到了实验室上课前展示几组方案然后指导学生
进行实验论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化学作业的个性化评价策略
离开了个性化的评价个性化的作业设计就显得毫无生机。因此我致力于学生的发 展性评价实施“多主体、多内容、多标准、多方式、多途径、多结果”的多元评价机制通过评价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快乐体验成功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生长环境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策略
一、多元智理论指导下的差异评价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研究表明智能共有八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是[1]语言[2]逻辑数学智能[3]音乐智能[4]肢体----运作智能[5]空间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智力。过去的所谓智商测试都集中在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上学校教育也把注意力片面集中在这两种能力上致使我们对大脑学习潜力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有局限性的看法。在加德纳看来人拥有这八种形式的智力但其强弱及熟练程度却因人而各不相同。教育工作者要善待学生的“多元智能”要尽最大可能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同时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们要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征的不同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同样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有必要采取新的作业评价方式不单单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结果还要与作业方式改革相呼应把学生的小发明、小创作、小论文等纳入评价内容同时尽量从青少年本身角度去看问题要注意青少年本身的智能特征在布置一些有针对性作业的同时采取与其作业形式相适应的评价方式评价才能做到个性化教育才能个性化。
策略
二、激励原则指导下的星级评价
激励是教育评价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它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避免强 制所引起的防卫心理和对策反应。“需要层次论”告诉我们一定的需要往往必须特定的激励去满足学生需要的精神性和层次性特征决定了教育评价中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评价时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区分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实施星级评价。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可得书法星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可得创新星有的学生作业质量高可得质量星有的同学的作业令人赏心悦目可得清爽星为此我设计了作业星级评价表共六星级要求从低到高依次为清爽星、自觉星、书法星、速度星、质量星和创新星。策略
三、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群体评价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出现使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和心理品质的发展。新课标也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作业评价中我引入了群体评价机制我将班级里的学生按照知识水平、性别差异、性格特征等分为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在作业评价中人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总体要求是寻找他人作业的优点或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并作出你的评价。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开放式、个性化、多元化的作业设计与评价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
生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化学的空间更好地解放
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真正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撑起
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实施化学作业个性化设计和评价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的调动
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上课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学习
也更自信了
一 动起来
1、“说吧”。抛开复杂的课堂师生关系想发言就发言。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同时对于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学生为主体
现阶段高中英语课程中,英语教师过多地重视英语词汇的运用及英语语法的理解方面,过分的注重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不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时教师也只要求学生达到翻译出文章的含义就可以,而不进一步的讲授如何做好英语阅读理解类的试题。高中的英语教学时间有限,而讲授的内容又非常的繁杂。因此大多数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过简单的翻译之后就开始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这种机械的应试训练成了主要的教学手段,缺少创新,而且忽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课前指导学生预习
传统的看法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按韩愈说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仅仅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怎样学习,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字,从让学生“学会”转到培养学生“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因此,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如果学生没任何准备走进课堂,那么学习肯定是被动的,教师讲解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演示什么,学生就看什么。这样的学习有什么主动性呢? 预习看起来是学生的事情,但教师精心指导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自学笔记,提出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安排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做些准备,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预习生词。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解课文,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常是“师生无缝对接式问题”。因此,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被忽略,甚至出现以教师主体代替或压抑学生主体性的情况。这样的课堂是缺乏生命活力和创造特性的。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的知识构建不但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以教师不但要设计理想的学习环境,而且更应重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设计,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老师不能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要结合学科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老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习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大胆得出有独创性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探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有创新性、发散性、广阔性和变通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从而使学生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目前的阅读课堂已从传统的“知识性”转变为“探究、创新性”课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敢于探究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究的起点。教师对学生的置疑要提倡、鼓励。另外,获取书本知识不是唯一的目的,运用知识只是一般效用,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才是创造财富。创造性人人皆有,但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没有激发它产生的催化剂,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的时空,还要给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量回避“无暇深思的活动”,要像画家一样巧妙地留有“空白”。因为空白给人留下自由想象的空间。阅读课更需要这样的“空白”,学生的创新能力常是在“空白”中体现与培养。
(一)什么是分层教学
分层,顾名思义,就是要将一个整体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组别。分层教学就是老师根据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还有学习潜力,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里的学生大都处于差不多的水平,对不同的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同一组的学习进度、学习时间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分层教学。
(二)为什么进行分层教学
客观来讲,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因而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会有不一样的学习进度。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学习方法。但是就我国现在的情况而言,每个人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不太符合实际的,既要进行“因材施教”,又要考虑到国情,因此分层教学是很好的。把相似的分到一组,这样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分层教学的重要性
分层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在我们看来,分层教学不仅满足了当今时代的要求,对于学生本身来说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看来,学生有时候本身的条件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学的进度、授课的快慢、还有作业的难易程度,以及量的多少都可以不同,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跟上进度,好好学习。
三、如何有效开展分层教学
对于学生的分层,不仅老师要合理评估每个学生的能力,还有充分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结合两者进行合理分层。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估时,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着手,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者是进行暗中观察等,确保分层的合理性。
1.创造良好的环境。分层教学中,分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
3.布置作业层次化。每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接受学习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做题的质量及效率也是不一样的。同一个时间内考虑,有些会做几十道题目,而有些只能做几道题目。在我们看来,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的难易程度还有作业的多少可以进行分层布置。对于这样的分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巩固知识,提高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这样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钱春定.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6).
[2]徐学金.新课标下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能力培养初探[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3).
新课标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一、前言
教师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数学学习资源、给予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给予学生发挥创造力的舞台。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众多杰出的教师通过公开课、参观课、研讨课等,将优秀的教学情境一个个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风景线练成一道风景,令我们惊叹不已。本文,笔者重点谈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意义,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遵循的原则
1.教学情境要科学有效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本质是带动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的工具,因此它必须具有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发学生思维变化的作用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科学有效,才能提高学生的思考欲望,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2.情境创设要结合实际
虽然小学生的阅历尚欠,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数学教学应该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经验展开,数学知识的累积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应该在小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选择创设教学情境的材料,如果材料偏离了生活实际和小学生的认知范围,便无法通过情景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境教学要配合教学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情景教学的主要目的。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而不是额外的教学内容,因此,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需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数学教材,否则就达不到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目的。
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1.通过游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教学,是最能迎合小学生特性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不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融合数学知识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寓学于乐,从而提高数学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生概率知识时,可以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导入这一知识,让学生相进行猜拳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适时地提出问题:“究竟谁会赢?谁赢的可能性大?”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学会了概率知识。
2.通过提问方法带动学生思维
数学的核心是解答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当学生遇到难题时,会因为好奇心与求知心的推动,对问题展开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联系数学知识的特点,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比如,教师在将圆的半径与周长时,可以从计算圆形纸片的周长,到计算两把扇子叠成的圆形周长,再到计算电扇扇叶旋转形成的周长,通过一步步设问来导入教学知识,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这个数学知识。
3.通过动态情境开发学生潜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带动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比如,教师在讲“认识年月日”这单元时,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太阳、月亮和地球,以及这三者的运行规律,将地球绕行太阳一圈为一年、月亮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等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通过动态情境教给学生。另外,还可以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和音乐,让学生從多种感官体会年月日的来历。创设多媒体动态情境导入教学知识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思考、探究的学习氛围。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多媒体动态情境,不但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带动学生活跃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
4.通过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立足实际,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学到能应用于社会实践与日常生活的基本数学思维与数学技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将数学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逻辑,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老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些三角形教具,让他们自行拼凑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且讨论计算这些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在讨论结束之后,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上台来讲讲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则在一旁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
四、结束语
新课标的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为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落实新课标的理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革新教学方式,发挥创造性思维,设计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针对小学的性格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充分激发小学生的数学潜能,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韩国银.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1,(39):12-15.
文/张华妙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个体差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试就“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这一话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为广大教学同仁的地理教学提供些许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地理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维
高中地理新课改的实施与普及,使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在为高中地理教学带来新鲜活力与积极影响的同时,却也使早已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少疑惑:究竟怎样才能将新课标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身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呢?笔者执教高中地理多年,对新课改也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研读,现结合切身的教学经验,试就上述困扰广大教学同仁多时的问题展开细致的分析与探讨。
一、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地理教师应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开展具体的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以此作为改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落后学习方式,促进其富有个性化地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有效手段。”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为学生创造适合社会研究性学习的条件,有意识、有目的地加强对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活动的引导与帮助。
经过对新课标理念的学习,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自身的日常实践教学活动中。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课题研究小组,并为他们制订了以“现代社会水资源合理利用的调查研究”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性学习活动,还向其提供了以下可供参考的调查思路:
1.观察记录居民、办公单位以及企业等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调查与访问各用水单位对“水资源合理利用”观念的认识与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向他们讲解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将会导致的严重后果;
3.查阅相关资料,利用调查得来的数据与结果,分析某些组织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背后隐藏的原因;
4.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该次活动的调查报告总结,()并进一步提出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与措施;
5.同其他小组共同进行沟通与交流,最终以班级为单位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调查报告,并尝试提交社会相关部门。
如此一来,不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予了学生,真正尊重了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扭转了以往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亲身经历与社会实践,还促使学生切实加深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提高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实践运用的能力、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应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观点以及认识,着重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新思维进行培养与发展,促进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
以我自身为例,我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就会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辩论或谈论活动,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及独特认识。如,一次,我要求学生就“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展开辩论活动,以此发展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创 新思维。
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从农村涌向城市。有人认为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也有人认为农民工现象为其所在的城市带来了诸多不便。究竟农民工现象的存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请针对农民工现象发表自己的认识与看法。
如此一来,学生便以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结成辩论阵营,纷纷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正方学生说:“农民工推动城市发展,让市民生活更方便”;反方则马上反驳:“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为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正方说:“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大大地增加了城市人口资源,改善了城市人口的结构”;反方则又马上驳斥:“农民工的大量增加同样为城市道路、住房、交通等公共设施带来巨大的压力”……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如此,既实现了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目的,与此同时还通过这次激烈辩论教会了他们应用辩证的思路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从而为其地理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形势下,高中地理正处于全面实施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这就要求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指导,认真将其所提倡的优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灵活运用到日常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与完善,进而为高中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明显发展与逐渐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献军。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08)。
[2]杨华。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初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思考并解决好的问题。下面谈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 情感交流 语言环境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
因此,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恰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学会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科学利用课堂评价手段
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教师的表扬与赞赏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班级中形成竞争与帮助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渴望被赏识是人的天性。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更是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有时教师一个赞赏的眼光或一个肯定的微笑会比不断的写、读、练所起的作用强百倍。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并充分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的评价形式要多样。学生喜欢新的事物,如果老师的评价形式过分单一,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评价方式除了口头的表扬,还可以尝试以下方式:(1)奖给学生小红花、小贴纸并贴在评比栏中,定期评比。(2)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与成长。(3)作业中坚持经常的运用人性化的批语。当然,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很多种形式。教师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思想,学生一定是乐于接受的。
三、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及使用环境的限制,很多学生没有养成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不强。所以在课堂上,不要抱着挑剔的心态,而是应用鼓励的目光、期待的眼神去关注学生。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而且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应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应宽容、理解、鼓励他们说出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以至更多。因为教学的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在课外,要去关注一些特殊的学生。有些学生对英语很感兴趣,但在学习中却感到困难重重,教师应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讨论,了解他们的难处所在,帮助他们进行学法上的调整,使他们能够有所突破。另外,有些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对于英语慢慢失去了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应听之任之,而是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从众多方面着手,树立他们的信心。
四、英语教学要创设英语语言环境
创设语言环境对于学习第一种新的语言来说如此重要,究竟该如何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呢?
(一)、可以用挂图、投影片等创设情景,用英语看图说话,用英语扮演角色,用英语搞抢答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想象,最大限度地创设会话环境。当生活中一些熟悉的画面再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学生自然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他们会揣摸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模拟出各种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这种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训练,可以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使分散知识系统化,书本知识交际化,课堂活动生活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二)、在室内设置英语墙报、英文标语、英语画刊等;在室外,开办“英语角”,强化对各种物品的英语名称的识记,以此体现和强化一种外语氛围。
(三)、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和丰富的课堂内容;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多和学生交流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一些优秀的英语电影等。
【新课标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与思考10-06
谈新课标的美术教学理念和实施原则06-15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11-16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研究10-18
合适的数学教学理念06-25
新课标时代的数学教学方式06-26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读书心得06-17
新课程理念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9-29
新课标改革中的数学教学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