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的理念论文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本的理念论文(推荐8篇)

成本的理念论文 篇1

成本因为选择而起。但人的选择不是无条件,而是有条件;人是在约束下进行选择。如此,放弃的最高代价也是依赖于约束条件的了。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一般的代价和成本,有的只是具体约束下的代价和成本。离开了约束条件,我们是不可以谈论成本的。

人的行为不仅受到成本的影响,还要受到收益的影响。你去理发,理发师不小心,把你的头发剪得太短了,不好看,这不是你理发的成本有变动,因为你放弃的最高代价没有变,而是你理发的收益降低了。收益降低,你就不要这样的行为。要是你事先知道,你就不会理这次发了。

科斯讲:获取的价值与放弃的代价是同一钱币的两面。张五常讲:盈利是无主的孤魂。我们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讲:竞争均衡下的经济利润为零。这些是相同的表述。这是经济学的理念了,湛深的理念。正因为成本与收益是同一钱币的两面,所以收益也依赖于约束条件。离开了约束条件,我们也不可以谈论收益。

总能听到一些人讲:你们不能只搞成本收益分析,还要考虑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是呀,人的行为怎能不受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人没有搞清楚:成本、收益和历史、文化、法律制度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后者是决定成本收益的约束条件。同样的行为,约束条件不同,成本收益是不一样的。历史、文化、法律制度等因素是通过影响成本收益进而影响经济行为的。除了历史、文化、法律制度以外,我们熟悉的还有产权、信息、交易费用等约束条件;时间、空间也是约束条件。更一般地,行为时不能改变又受其影响的任何事和物都是当时行为的约束条件。

由于真实世界的约束条件不同于新古典世界的约束条件,我们不可以简单地拿新古典世界的成本收益计算办法去计算真实世界的成本收益,我们更不可以简单地拿新古典世界的边际等式去判定真实世界的效率与否。我们一方面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方面又讲什么净收益、净损失,这是什么意思呢?用新古典世界的办法计算的真实世界的边际等式当然是不等的。不等,倒有可能是效率的;如果相等,那到一定是无效率的了。无需我们费心,真实世界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总是趋于相等的,那各种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使二者趋于相等。用张五常的话来讲,“考虑了所有的约束条件,经济总是有效率的。”这也是经济学的理念,湛深的理念。

自助餐的例子很有代表性。一个人付一笔钱,可以随心所欲地吃,他可能吃到最后一口的收益等于零为止,但是生产这最后一口食物的成本却大于零。这样看,似乎无效率产生了。但真的有无效率产生吗?我们忽略了接待顾客和度量食物的费用。自助餐显然节约了接待顾客和度量食物的费用,而这节约一定比那所谓的浪费要大。一旦引入这种费用,浪费随之消失,无效率就不存在了。

成本是放弃的最高代价,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覆水难收,那么历史成本因为没有了选择就不成其为成本了。但我们有这样的观念或者说文化,好事要做到底;不然,似乎前功尽弃。水都烧到80度了,不差那20度,烧开吧。这个现象又当作何解释呢?

没有错,先前的投入是要影响今天的行为的。但是,这不是说先前的历史支出本身在影响今天的行为,而是一般来讲,先前的投入会产生一些后果。这些后果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约束条件,会影响今天行为的成本,从而影响今天的行为。烧开80度的水较之烧开一般的水成本显然是下降了,所以才要继续烧开。然而,到底是花费了很多才将这水烧到80度,或是压根就没有任何花费就将这水烧到80度,跟要不要继续烧开这水的决定是没有关系的。读了硕士研究生,继续读博士研究生,不是因为考虑到硕士期间付出了多少代价,而是考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需要付出多少,又可以收获多少。通过硕士期间的努力学习,知识存量增加了,能力水平提高了,在这个基础上攻读博士学位成本自然是下降了。但是,这只是先前投入所产生的后果——知识存量增加,能力水平提高——构成了进一步行动的约束条件,在这个约束下攻读博士学位的成本变低了。至于你硕士期间到底花了多少钱,付出了多少努力,或者一分钱也没有花,一点力也没有付出,神仙恩赐,跟你要不要继续读博士是没有关系的。这样的考虑才是正确的经济学理念。一切的行为都要这样来考虑。

既然这80度的水构成了进一步要不要继续烧开的约束条件,它是怎样影响和进入新决策的成本的呢?答案是如果将这水在市场上出售,所得之价就是进入新决策的成本了。历史上花了100万元购买机器设备,现在决定要不要继续生产。一方面,要不要继续生产这跟历史上花出去的那100万元是没有关系的;要不要继续生产,要通过比较继续生产需要付出多少又可以收获多少而定。另一方面,这些机器设备的存在到底又构成了要不要继续生产的约束条件。这些机器设备是怎样影响和进入继续生产的成本的呢?答案是将这机器设备在市场上出售,所得之价就是进入继续生产的成本了。这市价是卖出产品所得的收益流的现值减去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直接成本的差额了。这是什么呢?这是重置成本的概念了。张五常用上头成本来概括。

我们有重置成本和上头成本的概念,但就是不予重视,视而不见,却要在那里沉淀成本什么的。就算这机器设备百分之百是专用性投资,只能用于既定项目的生产,没有一点别的用途,不继续生产这历史投入就血本无归。但帐是这样算的吗?过去的投资,能够收回来当然是好,收回来愈多愈好。但不是向后看决定要不要继续生产,能不能收回来,收回来多少,而是向前看决定要不要继续生产,能不能收回来,收回来多少。看继续生产需要投资多少,又能收回来多少,进行权衡,然后决定要不要继续生产。而如果继续生产,卖出产品所得的收益流的现值减去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直接成本的差额就是收回来的过去的投资了。这收回来的投资,可能高于过去的投资,也可能低于过去的投资,甚至可能血本无归,跟你过去花了多少钱购买这机器设备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不要以为机器设备是专用性资产,不继续生产就要沉淀了。你自己不生产总可以整体出售,有什么沉淀可言的?如果只有你可以用这机器设备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别人拿去则只是废铁一堆,生产不出任何有利可图的产品,那么你使用这机器设备继续生产的成本就是零,而你卖出产品所得的收益流的现值减去不生产就不需要支付的直接成本的差额就一定是你独有的知识、技能或者别的要素的价格了。你继续生产虽然离不开这些机器设备,但正如在很多生产过程中我们必须使用空气和阳光一样,那是以零价格在使用空气和阳光。现在你继续生产,使用这些机器设备,跟免费使用空气和阳光是没有两样的,你现在是以零价格在使用这些机器设备。你不使用空气和阳光,空气和阳光就沉淀了吗?你不使用空气和阳光,空气和阳光没有沉淀,为什么你不使用这些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就沉淀了?我们的看法,经济学没有什么沉淀成本的概念,也是不允许有沉淀成本的概念的!

那些用沉淀成本概念来分析经济问题,比如分析国有企业的问题——已经投进去了那么多,不做新的投入和技术改造的话,先前的投入就要沉淀了,就会血本无归了,因而要继续投入,搞技术改造——多少应该是有些问题的。

没有正确的成本收益理念,不会有正确的经济分析,也就不会有真正有启发的逻辑结论。科斯以前,大家认为当事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而这影响当事人却不予考虑。这叫外部效应。但科斯告诉我们:如果当事人的活动确实给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造成了损失,那么这损失是要进入当事人的成本的;如果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确实从当事人的活动中获得了好处,那么这好处是要进入当事人的收益的。牧民的行为给农民造成损害,即使不征税,也不负赔偿责任,这笔帐也要记在牧民的头上。这是因为,如果农民请他减少畜群的数量,而他拒不同意的话,他就必须把放弃的本来可以从农民那里得到的那笔赎金,算作扩大牛群规模的真实成本。养蜂人的行为给果农带来了好处,即使不补贴,这好处也要记在养蜂人的头上。这是因为,果农一定会支付赎金,以使其增加蜂群的数量。科斯确立了正确的成本理念,我们也因此有了正确的外部效应观念。

成本的理念论文 篇2

一、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成本

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成本(Expressway Life Cycle Cost,ELCC)是指高速公路经历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翻修直至报废的全寿命过程所发生费用的总和,包括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运营养护成本。广义的高速公路全寿命周期成本还包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其中环境成本是指高速公路在其全寿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的潜在的和显在的不利影响;社会成本是指高速公路从项目构思、建设投入使用、直至报废全过程中对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都是隐性成本,但在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ELCC管理是一种谋求最低费用和最大利润的有效方法。在公路行业实施ELCC管理,有利于处理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重点分析高速公路运营养护成本。

二、高速公路养护成本的特点

高速公路养护成本是指为完成养护项目作业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和各项管理费用支出的总和。养护成本一般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在高速公路养护作业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养护工程实体的各项支出,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间接费用是指为完成养护作业所开支的管理性费用,如交通安全维护费。在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中,一直存在着养护综合成本偏高的现象,养护成本呈现支出范围广、养护机械费用高、养护材料费高、交通安全维护费用高等特点。

三、养护阶段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的应用

高速公路是一个运营使用周期较长的系统,因此运营养护成本在高速公路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故在高速公路养护中,需要以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为指导进行养护成本控制。笔者认为在养护阶段,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的基本思想是:坚持“三适”原则,在适当的时间,将适用的技术措施,应用在适宜的路面上;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使有限的养护资金发挥最大的养护效益;坚持发展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在资源节约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中注重资源节约。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的养护成本管理,在目标定位上,更加注重养护资金的节约、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运营期内服务功能的匹配、使用寿命的协调和养护费用的平衡;在创新方法上,更加注重系统优化、服务优化、费用优化,注重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的指导作用;在新技术应用上,更加注重新材料、新技术和工艺等的集成应用,注重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应用。高速公路养护阶段通过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的应用,将在路况质量的提高和后期的养护成本节约方面产生显著的成本效益变化。

四、以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为指导的养护成本控制

(一)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公路状况良好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提前发现道路隐藏的病害,并在合理的时间内采用最佳成本效益的养护措施,进行有计划的强制的预防性养护,将病害处理在萌芽状态,达到延缓公路使用功能恶化速度节约养护成本的目的。根据美国公路战略研究计划(SHRP)研究结果:一条质量合格的道路,在使用寿命75%的时间内性能下降40%,这一阶段称之为预防性养护阶段;如不能及时养护,在随后12%的使用寿命时间内,性能再次下降40%,而养护成本却要增加3-10倍。可见,虽然进行预防性养护也需要投入不少费用,但其相比大修的经济性更高,是一种成本效益比良好的养护形式。但是,我们也须注意到,要按照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本着公路养护科学发展、持续节约的原则,科学制定详细的切合实际的公路预防性养护计划和预防性养护管理实施预案;将适用的技术措施,应用在适宜的路面的基础上,保证养护的时效性,避免错过“最佳时机”,这对节约全寿命养护成本,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养护工程的质量管理。

养护工程施工质量对养护成本高低会造成很大影响,良好的工程质量能减少以后养护的频率,延长公路寿命,减少养护支出,因此确保工程质量,彻底杜绝“前修后坏”的现象,是节约和控制养护成本的一项重要措施,也为建设节约型公路养护,实现公路养护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加强养护工程的质量控制要求养护施工管理人员平时必须加强学习,熟练掌握各项养护技术的特点、适用条件及施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规范指导施工,加大对养护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和监理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从而确保公路路况质量,避免由于质量原因造成工程返工引起资金浪费的现象。

(三)提高公路养护科技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养护成本的节约,是公路养护成本控制的必由之路。先进的材料、工艺和技术对提高养护进度和养护质量,降低养护成本具有推动作用,因此,需要我们予以足够重视。为此,应逐步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RS技术等高科技检测手段,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养护更加智能化也更加经济合理。同时积极推进公路养护机械化进程,充分发挥养护机械化操作的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高先进设备配置率的同时,应降低设备的空置率,以控制机械使用成本。应积极采用SMA-5沥青混凝土薄层罩面、稀浆封层、同步碎石封层、新型灌缝灌浆料等新材料、新工艺,延缓沥青路面病害的发生;并积极推广应用沥青路面冷热再生、混凝土路面和水泥土路面破碎利用、边坡生态防护等养护技术工艺,以节约沥青、砂石等原材料,达到循环利用废料、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在运用先进的材料、工艺和技术的过程中,要注意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自主生产新材料和新机械,研究新工艺和新技术,减少从国外的引进,降低养护成本,以更好地促进公路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统一,更符合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

(四)管养分离,提高养护队伍的专业化程度。

管养分离,是指公路养护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分离。管养分离将公路养护推向市场,在公路养护中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养护内部招投标制度,而管理任务还是由路政部门统一协调分配。管养分离不仅可以引进高效率、高技术的专业化养护队伍,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养护技术,满足高速公路对高质量、高效率的养护维修作业的需求,特别是可以避免养护操作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养护机械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养护资金的投资效益,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要注意的是,管养分离只是一种相对的分离,二者并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的,只有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尺度,才能有效发挥对养护成本的控制作用。

(五)合理编制养护工程预算定额,科学做好养护资金预算管理。

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定额,是编制公路养护工程预算和养护成本计划的依据。编制合理的适合养护管理和作业实际的养护工程预算定额能保证编制的养护成本预算和养护成本计划准确、科学,进而为做好养护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有效控制养护成本提供控制依据。同时合理的定额对当前实行管养分离,推行养护招标制度,提高养护资金投资效益和加大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六)实行分阶段养护,推进养护过程节约。

高速公路养护要注意根据路面等级、修建年限、路况质量、交通量大小和重要程度等,分“精心呵护、重点维护、尽力维持”三个养护阶段进行养护,正确分析和把握公路使用寿命周期内各阶段养护需求规律,以分别确定不同的养护目标、养护重点、养护措施或方案,实现资金的优化分配。

五、结语

出版成本管理的新理念 篇3

摘 要 在近二十年以来,企业以及执行企业管理的外部因素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出版行业的变化尤为明显: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快速增加,国际版权的贸易成倍的上涨,全球的竞争逐渐白热化,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以及技术都因此而备受关注。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引用到出版行业,也会对出版行业的成本结算产生跨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 出版行业 成本管理 新理念 跨时代 战略成本管理

长久以来,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节约成本的方面进行考量,重点在于对产品的成本结算,企业以节约为目的,片面的通过降低成本标准甚至是为了免除有些费用的产生,进行节约和节省。但自从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企业所面对的外界和内部的环境压力都产生了本质的转变,以往的管理愈发无法符合新形势的要求。企业为了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固发展,就一定要采取成本管理的改革,将传统的被动形式的成本结算管理转变成主动地战略成本管理,进而让企业的领导人可以用一个战略家的目光来俯瞰整个企业,让企业可以立于永远不败之地。

一、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

在当前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存已经不是只依靠节约交易成本就可以生存下去,当今的企业是整个社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节点。企业的规模和活动在很大形式上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的边界,这令企业必须通过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自身的价值链、所属产业和有关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自身的经营方式。不论企业通过何种形式,只要为了获得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成本管理形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就一定要服务于经营战略。传统成本管理在当前经济的环境里具有以下几点缺陷:1、没有系统的进行管理;2、没有发掘企业的隐形成本,例如企业的整合程度、企业的规模、产品的繁琐性、生产条件的布局等等;3、没有反映出企业的战略理念。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学者Simmon,就提出了战略成本管理,它的探讨方向偏向于理论性的研究方向,而美国的管理会计方面的学者Shank.J.K.等人通过这个观点,再融入进美国学者Michael Porter的战略理念,在1993年出版了书籍《战略成本管理》,令战略成本管理变得更加具体。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就是企业怎样运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的选择,和在不同战略的抉择下怎样组织成本管理。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就是把成本管理放置在战略管理的宽泛的空间当中,通过战略高度对企业甚至相关的企业成本行为以及成本结构进行分析,进而为战略管理服务,以实现成本持续降低的目的。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首先,具有外向性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关注企业外部因素的转变,关注行业的价值链、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的分析,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事项放置于整体市场环境中给予全面考量;

其次,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超出了一个会计的边界,通过对较长时期的竞争地位的改变,争取到较长时期的竞争优势;

再次,具有竞争性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的重心放置在发展企业持续性竞争的优势方面,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协助企业建立竞争战略,而且通过运用同企业竞争的战略相匹配的成本管理制度,令企业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战胜对方,提升企业自身在市场当中的份额;

最后,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包含一切价值链,它不但包含了整个行业的价值链,还包含了企业内在的价值链。不但对生产的成本进行分析,还要对产品的研发、设计甚至是后期的售后服务进行掌控。

四、战略成本实施的模式

首先,成本管理战略的制定阶段。

成本管理战略的制定阶段的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点:

1、制定任务的陈述;

2、进行外部及内部的分析;

3、创建理想的长期目标;

4、战略的制定、评价以及选择。

其次,成本管理战略的实施阶段。

制定了一个成功的战略,并不意味着这个战略就可以成功的完成,战略实施属于一种行动的过程,在行动中管理和力量需要具备个性的激励以及领导才能对广大员工进行协调,注重效率的提升。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管理问题具有以下几点:

1、制定年度目标及政策;

2、资源配置的过程。

资源配置属于战略成本管理当中的一个中心活动,资源应当依照年度目标所认定的优先顺序进行配置,把资源合理地、有效地配置到指定部门以及生产的所有环节当中,这样有利于成本管理战略可以成功实施,资源配置计划的意义在于指引成本管理目标的达成。

再次,成本管理战略的评价及控制。

战略成本管理在决策上对企业的影响非常明显且持久,一个错误的决策会给企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而良好的评价可以令领导者对隐藏的问题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将其制止在萌芽的状态时。成本管理战略评价具有以下几点基本活动:

1、审查企业成本战略的内部基础;

2、审度企业的绩效;

3、通过纠正的措施进行改正;

4、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当中的运用。

结束语:战略管理的构成加快了战略管理会计的衍生,而且形成了对其的需求。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既不等同于当前的财务会计信息,也不等同于当前的管理会计信息。战略成本管理是为了企业的战略管理服务的,这经过战略的高度,通过企业、竞争对手、顾客之间强强联手,为企业提供需要的内外信息,进行战略型思考,保证企业持续创新的竞争优势,协助企业管理层建立战略目标,执行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1]王燕.图书出版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与措施.当代经济.2009(08).

成本的理念论文 篇4

计划成本(Planned Cost):是指根据计划期内的各种消耗定额和费用预算以及有关资料预先计算的成本。它反映计划期产品成本应达到的标准,是计划期在成本方面的努力目标。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

定额成本(Norm Cost)在工业企业里,根据某一日期,一般是当月一日所确定的各种产品成本项目的耗费定额、当期费用预算和其他有关资料计算的一种预计成本。定额成本是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现行定额,它反映了当期应达到的成本水平。合理的现行成本定额是衡量企业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区别

定额成本与计划成本不同,定额成本是按现行定额计算的成本,而计划成本是按计划期内平均定额计算的成本。二者虽然都是以技术经济定额为基础制订的目标成本,但前者依据当月现行定额制订,对单位产品的现行的物资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和费用定额以货币形式进行综合则形成产品的定额成本。表示当月应达到的成本水平,各月的现行定额可能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进行修订,因而成本水平表现为不断降低;后者则依据计划期(通常是一年)内各月的平均定额制订,反映计划期内预计应达到的平均成本水平。

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区别

定额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就是现行定额,是企业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在各项消耗上应达到的标准,所以任何一项生产技术有所变化时,现行定额都应予以修订。也就是说,定额法下的定额是可能变化的,应设计一套定额变动计算方法,以计算定额变动的趋势和金额。如:以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与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之比确定系数的方法,来计算定额变动的差异。标准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性,一般在一个会计内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也不用设计相应方法来计算其变动差异。

计划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区别

成本的理念论文 篇5

一、战略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cost driver)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这些原因构成了成本的决定性因素(determinant)。由于各个的经营状况不同,其成本的因素也会不同。到底什么是影响企业成本的最重要的因素呢?对于传统的管理而言,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即产量就是唯一重要的成本动因。这是与传统的制造业下,直接材料与直接人工占制造成本较大比重的情况相联系的。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产品的成本性态发生了改变,使得传统成本对成本信息的扭曲越来越严重,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诞生。在作业成本法下,许多过去不被重视的各种作业计量尺度如材料移动次数、定单数量、准备次数等都被看作成本动因。但无论是产量,还是材料移动次数等都是作为客观的被动的成本动因用于成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作业性成本动因。事实上,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影响成本的因素的话就会发现,比作业性成本动因对成本影响更大的因素委实不少,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战略成本动因。

所谓战略成本动因是指从战略上对企业的产品成本产生影响的因素。与前述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与企业的战略密切相连,如企业的规模、整合程度等。

(2)它们对产品成本的影响更长期、更持久、更深远。

(3)与作业性成本动因相比,这些动因的形成与改变均较为困难。

战略成本动因可以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structural cost driver)与执行性成本动因(executional cost driver)。由于这些成本动因在成本计算中常不予考虑,因此常常被传统的成本管理所忽视。这样,成本动因就可以按其对成本影响的程度划分为战略成本动因和战术成本动因,两类成本动因分别从基础结构和作业程序两方面影响企业的成本姿势(cost position),并为企业改变其成本地位提供了能动的选择。对成本这样和划分,就能从经营战略的意义上作出成本决策,为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二、结构性成本动因与成本决策

结构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基础经济结构如长期投资等相关的成本动因。其形成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同时,这些因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因此必须慎重行事,在支出前进行充分评估与分析。另外,这些因素既决定了企业的产品成本,也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生产经营等方面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结构性成本动因的选择可以决定企业的成本态势。结构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一)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是指在价值链活动规模较大时,活动的效率提高或活动成本因可分摊于较大规模的业务量而使单位成本降低。几乎每一主要价值活动都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规模经济对企业价值活动成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规模经济使企业可以不同的方式或更高的效率进行更大范围的活动。

(2)规模经济的更大销量增加了分摊无形成本如广告费用和科研费用的能力。

(3)规模经济使支持该活动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或间接费用的增长低于其扩大的比例。不过,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这种负面影响超过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正面效益时,便会导致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在不同的价值活动和不同的产业中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对于有的价值活动而言,世界性规模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而对于其它一些价值活动来说,影响其成本的最显著的因素可能是全国规模、地区规模、工厂规模、项目规模、生产线规模甚或是每个定单的规模。对于不同的企业,对其最有利的规模类型是不同的。企业应该选择敏感性最强的规模类型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

(二)整合程度:上述规模经济与水平一体化相关联,而整合程度指的是垂直一体化程度。整合(integrate)是指企业为了为自己所负责的业务领域更广泛更直接,在本企业业务流中向两端延伸至直接销售、零部件内制和原材料提供等。

的纵向整合程度会对成本产生。整合程度的提高可能带来效率的提高或成本的降低。主要表现在:

(1)它可避免使用市场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如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

(2)它能使企业获得更多的附加值。相当于把供应商或销售商的利润转移到企业内部。

(3)整合可使企业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是确保稳定供求的一种重要手段。

(4)整合可以带来联合作业的性,就象钢材生产如果直接从炼铁工序运送到工艺加工中不需重新加热的道理一样。

(5)整合可能带来各种无形资源的积累。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情报和售后各方面的情报来源的确保、支配力和影响力的确立和技术知识的积蓄等。

(6)建立专卖店及其送货政策,可减少假冒伪劣商品对企业的冲击。

加强整合能够带来竞争优势,然而,整合并非总是带来成本的降低,在许多情况下其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因为

(1)整合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

(2)整合会造成企业组织弹性的降低,容易丧失灵活性;

(3)整合也许会带来成本的提高;

(4)整合程度过高可能形成企业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冷淡乃至恶化的情况而不利于企业的。

资产重组与企业购并是我国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了解整合这一结构性成本动因正好可以使企业在购并决策过程中充分地考虑整合对于企业产品成本产生的长期影响。企业必须详细评估整合的优点和缺点,视实际情况决定各价值活动整合的程度。企业既可以选择整合的策略,也可以选择解除整合的竞争策略,而解除整合的策略往往被企业领导者所忽视。当整合的自制成本已高于外购成本,影响了企业灵活选择竞争策略时,可以考虑降低现在的整合程度或解除整合。

(三)(learning)与溢出:企业价值链活动可以经过学习的过程提高作业效率从而使成本下降。通过学习降低成本的因素有:

(1)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自用户信息的反馈对企业的作用。表现为根据市场的反映改善产品的设计,提高优质品率。

(2)通过逐步改善厂房布置、生产排程、作业进度降低成本。

(3)通过工人活动量的累积使劳动熟练程度提高。

(4)通过对同业和外部专家顾问的学习而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学习的作用因时而异,因而企业的学习策略而不同。首先,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的企业其学习效应会有很大区别。学习的效应在企业刚建立时会表现突出,而在企业发展非常成熟的阶段可能不太明显。其次,对于价格敏感性较强的行业,学习的作用会更为显著。另外,学习还存一个溢出的。即学习的成果可能通过咨询顾问、新闻媒体、前雇员和供应商等渠道从一个企业流到另一个企业。

(四)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可以若干种方式影响成本。主要表现在:

(1)由于工资水平和税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差异,影响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和纳税支出。

(2)企业所处环境的便利程度及可利用的基础设施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3)企业所处气候、文化、观念等人文环境,不仅影响了产品的需求,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的观念和方式。

(4)地理位置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流入。处于拥有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城市的企业往往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5)地理位置对营运成本有重要的影响。相对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地理位置是影响购货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相对买方的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的促销成本和销售成本如运费。

由于地理位置对几乎所有价值活动成本均有影响,所以要求企业在进行厂址店址的选择、或商布局活动中慎重行事。企业也可以利用这一成本动因作为取得成本领先优势的策略。企业利用地址位置之一成本动因改善其成本地位的策略可以是重新设定各种活动的地点。

(五)技术:技术是影响企业成本的又一重要因素,任何企业都涉及到大量技术,技术包含于企业的每一价值活动中,它对成本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方面,它可以独立于其它成本动因作用于成本;另一方面,它还可通过改变或影响其它成本动因间接地影响成本。技术的采用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成本。只有那些企业能保持其成本领先地位的技术变革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技术变革并非总能降低成本。首先,技术的开发或引用本身需支付较高的成本。其次,技术变革可能带来较大的风险。在技术革新迅速、产品日新月异的行业,技术的先行采用者可能因过早行动而面临所引用技术迅速被淘汰而又无力更新技术的窘境。

针对技术这一成本动因,的战略主要涉及两大:

(1)采用何技术?企业应选择能够带来最大持久性成本优势的技术,技术革新的成本必需与得到的利益相平衡。

(2)在所采用的技术中寻求领导地位,还是采取技术追随的战略?若此项技术竞争对手无法仿效或企业创新的速度能超过竞争对手模仿的速度,则技术领先能够持久,企业可以采取技术领导的战略。

三、执行性成本动因与成本决策

执行性成本动因是指决定企业作业程序的成本动因。它是在结构性成本动因决定以后才成立的。而且这些成本动因多属非量化的成本动因,其它成本的因企业而异。这些动因若能执行成功,则能降低成本,反之则会使成本提高。执行性成本动因主要有:

(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生产能力运用模式主要通过固定成本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由于固定成本在相关的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增加而改变,当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提高,产量上升时,单位产品所分担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少,从而引起企业单位成本的降低。对于固定成本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生产能力运用模式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产量的上升会带来单位成本的明显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并不总是意味着企业效率的改善。有的企业产量提高而销量不变会造成成本降低的假象。因为产量提高所引起的固定成本的分摊基础扩大造成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而这部分被分摊的固定成本实际上全部转入了库存。这是我国一些企业产品滞销而仍存在利润的原因之一。所以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提高应以产销一致为前提。

(二)联系:所谓联系,是指各种价值活动之间彼此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内部联系;另一类是企业与供应商(上游)、客户(下游)间的垂直联系。

1、企业内部联系。企业内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遍布整个价值链。例如基本生产和维修活动的联系、生产作业和内部后勤的联系、广告和直接上门推销之间的联系、品质控制与售后服务之间的联系。针对相互联系的活动,企业可以采取协调(coordination)和最优化(optimum)两种策略来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所谓协调,是指通过改善企业内部各车间、各部门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活动间配合融洽,信息充分沟通,从而整体的作业效率最高。例如,改善生产和采购协调可以降低库存。最优化则是通过工作流程的重整和工作品质的提高,使工作效率提高,进而降低成本。

2、垂直联系:垂直联系反映的是企业活动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产品运送程序和定单处理程序等。这些联系会影响企业的成本结构。

例如:

(1)供应商供料的频率和及时性会影响企业的库存。

(2)供应商原料的包装方式会影响企业的原料处理成本。

(3)供应商的生产技术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改善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常常会使对方都获得降低成本的良好机会,如供应商将大批的巧克力用液体形式而不是十磅重的的条块形式交货可以减少糖果商重新融化巧克力块的工艺成本,同时,供应商也避免了将巧克力制成条块式和包装的费用。但这种协调必须由上下游厂商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同样的,企业与下游销售之间的联系也会影响其成本结构。例如:

(1)销售渠道仓库的位置会影响企业的运输费用。

(2)销售渠道的搬运技术和产品处理技术会影响企业的包装成本。

(3)销售渠道推销或促销活动可能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正如与上游供应商的联系一样,与销售渠道的联系同样可以为企业和下游销售渠道提供同时降低成本的机会。但是,有时候为了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必须要求销售渠道提高某些成本。若降低的成本超过销售渠道提高的成本,企业可以采取给销售渠道支付补偿的作法。

(三)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不同的是,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管理的范围应是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的每一名员工都要承担质量责任。全面质量管理的宗旨是以最少的质量成本获得最优的产品质量。并且最低的质量成本可以在缺点为零时达到,因为对错误的纠正成本是递减的,所以总成本会保持下降的趋势,直至最后的差错被消除。故全面质量管理的改进总是能降低成本,对于质量成本较高的企业来说,全面质量管理会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能给企业带来降低成本的重大机会。

这项成本动因要求企业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从企业的整个范围,设计、生产过程的各阶段着手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真正做到优质高效。

(四)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的行动是众多具体个人行动的总和。企业各部门的每一名员工都与成本直接相关,只有依靠全体员工的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企业才能将成本置于真正的控制中,才能实现成本管理目标。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对成本的具体中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显性的成本,如物耗高,设备利用率低,废品率高。另一方面是隐性的成本,例如人员不团结,职工情绪低落,对企业漠不关心。

传统的成本管理可计量的、按照成本核算制度的成本为核心,以物治人,成本管理则要求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治物,充分组织和动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员工对企业投入的向心力,从而达到充分降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上述两种战略成本动因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而言,并不是程度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适度的。比如说:企业的规模应适应其的需要而越大越好;整合程度也非越高越好。但对于执行性成本动因而言,一般认为程度越高越好,例如,应尽量加强和鼓励员工的全面参与,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而且就企业而言,执行性成本动因的越多,将越有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

成本的理念论文 篇6

一、我国财务理论中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

关于资本成本,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第47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

而资金成本,属于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中特有的范畴。“所谓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筹资费和各种形式的占用费等,是将盈利和资金的一部分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刘恩禄、汤谷良:《高级财务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3页)”。从资金成本的这一定义看,是单纯从资金使用者角度考虑融资成本。

两者的计算方法也完全不同:以普通股为例,资本成本的计算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以及债券收益加风险报酬法;而在我国财务学界,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数额-筹资费用)(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从上述我国资金成本的定义出发,还有一种经常被引用、直接以定义计算普通股资金成本的方法,即把股票投资股利(率)和股权融资交易费用(率)简单相加的结果作为普通股资金成本。

二、从定价理论看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根本区别

从定义上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都是企业发行融资工具的代价,也即决定企业融资决策的价格指标。这一共同点启发我们应该到定价理论中去探讨它们的根本区别。

(一)从是否应考虑风险因素看

在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定价理论一直作为贯彻其中的轴心,推动着整个金融理论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定价理论的轨迹正是沿着商品价格-资金价格(利率)-货币资产价格-资本资产价格这样的路线向前发展。与普通商品相比,金融资产最大的特点是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资本资产的风险性远远大于货币资产。因此对金融资产定价时,其风险就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其中,货币资产由于期限很短,可以忽略其风险,直接以筹集费和占用费来定价。但资本资产的定价就必须考虑其风险的大小。西方公司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从是否体现出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看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公司管理者需要的是他们个人收益的最大化,而这种个人收益最大化却可能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冲突。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保护股东的利益。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投资者就能够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对公司管理者形成硬约束。一旦公司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其实际支付的资金成本(筹集费与占用费)达不到具有同等经营风险公司的资本成本时,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后者就可以利用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东大会上否决该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用脚投票”,撤资转向其他的投资项目造成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投资者对公司管理者的硬约束。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必须支付一个最低的风险报酬率。这时股权资金成本将被迫等于股权资本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就会趋于一致。

但是,如果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投资者就无法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在这种软约束机制下,公司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筹集费与占用费)就会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投资者要求获得的必要收益率),甚至可以为零,从而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这时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就会成为完全脱节的两个概念。

鉴于我国公司治理机制还很不健全的现实,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本成本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保护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机制,而资金成本则体现了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的特征。

三、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在我国混淆的原因及其危害

(一)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原因

1.我国设立资本市场时只注重资本市场架构的建设而忽视了相应财务理念的引入。

我们出于为国企解困的目的引进了资本市场架构和投资学体系,但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现代财务管理思想,包括资本成本理念的更新。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建立,实现了低端信用的债权融资制度向高端信用的股权融资制度的迅速切换。然而,正是这种忽视市场内在发展逻辑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了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并存与混淆。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期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失误。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制的产物,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必须考虑资本/投资者的必要报酬。

1992年以前,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都是资金平衡表体系,没有资本、净资产等概念。1992—1995年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国有企业普遍展开了按照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计价的清产核资工作。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开始实行资产负债表体系,也就有了第一笔净资产。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第一笔净资产即资本是1992年以后才问世的。我国财务界接触资本概念才不过10余年的历史,对于代表资本所有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就更加陌生了。由于改革的初期主要是考虑向企业下放经营权,因此存在削弱股东权利和作用的倾向。因此,在这一历史局限性下,代表投资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迟迟不能正位,资金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混淆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二)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所产生的危害

在现代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交汇和依据所在。而资金成本只能反映企业单方面的融资成本。在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情况下,如果将资金成本用于企业投融资决策,就会带来严重失误。

1.如果企业在融资决策时使用资金成本,就会出现股权资金成本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的现象。

据《2003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在深沪股市2002年分配方案中实施现金分红的668家公司中,现金股利支付率在25%以下的公司有120家,其中每股现金分红低于0.05元的上市公司就达184家之多。这样,以该年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40倍来计算,流通股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率只有0.95%,还不到同期国债利率水平的一半。即使加上股权融资交易费用,流通股的股权资金成本也奇低,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袁国良、郑江淮、胡志乾:《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仇彦英:《企业过度偏好股票融资有副作用》,《上海证券报》2001年5月29日)(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由于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远远小于资本成本,如果将资金成本混同于资本成本,在实践中就有可能误作投资项目决策中的折现率,从而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的后果。我国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投资过热现象不能不说与资本成本意识淡漠有密切关系。

3.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还给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本来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都具有相同的经营风险等级,因而都应该具有相同的资本成本。但按资金成本计算,则溢价的流通股资金成本就远远小于非流通股的资金成本。用被大大低估的流通股资金成本作为股票定价的折现率,就会高估股票的理论价格,使国有股减持在定价方面迟迟不能取得进展。

再如,由于资金成本并不考虑投资人的回报,国有股股东就缺乏对公司管理者的约束动力。在资本成本缺位的背景下,由于国有股的产权代表是政府机构或其授权的国有持股公司,其具体代理人在法律上并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此他们虽然有权力选择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但不必为资本收益承担任何后果。这也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难以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与国际接轨,摒弃资金成本概念是我国财务理论界的紧迫任务

资本成本体现的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对资本风险报酬的尊重。而资金成本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财务概念,在其诞生及之后的一个时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企业的价值就不再与历史成本有关,而是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时,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资本成本就应该取代资金成本成为投融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面对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昆淆带来的危害,财务理论界也应该尽早摒弃资金成本概念,全面接受资本成本理念。

[参考文献]

1.汪平,《财务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第1版。

成本的理念论文 篇7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和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大, 以资本密集型为特征的电力企业需要在资产管理中不断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手段。实习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目的是从长期效益出发, 实现资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收益/成本的最优。对电网资产开展全生命周期管理, 将在确保规划合理、工程优质、电网安全、设备可靠的同时, 延长资产使用寿命, 降低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投入, 实现电力资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综合优化, 避免片面追求可靠性和经济性[1,2]。

笔者所在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变电站主网设备的运行维护, 即资产运维期的相关工作, 本文针对部门所管辖电网设备的运行及检修成本进行分析, 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1 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 (LCC) 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LCC管理是从设备/系统或项目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 全面考虑设备/系统或项目的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 在满足性能/可靠性的前提下使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

1.1 基本理论

LCC可以表达为:LCC=购置成本+维持成本 (亦称拥有成本) 。LCC管理就是通过技术和经济的统一管理, 以量化数据来进行决策, 做到合理配置, 择优选购, 正确使用, 精心维护, 科学检修, 适时改造更新, 使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从投入产出2方面来保证LCC最小、综合效能最高。

1.2 电力行业的LCC模型

电力行业的LCC模型可以表达为:LCC=投资成本+运行成本+检修维护成本+故障成本+退役处置成本。式中的各个成本又可以按设备类型的不同进行分解。

2 电网资产运行期成本概述

电网资产运行期成本是指在电网资产运行期间发生的与运维、检修、故障抢修等活动相关的成本, 可分为运行成本、检修成本和故障成本 (图1) 。根据当前电网企业的管理状态, 电网可靠性很高, 故障发生率低, 故障成本按实际发生成本费用计算。本文主要分析变电设备资产的运行成本和检修成本。

3 运行、检修成本分析

电网资产运行维护期作业繁杂, 不确定因素及受外界影响的因素较多, 对应到设备单体更是困难, 如何在设备运行期有效监控并准确统计其成本始终是一个难题。

3.1 运行、检修成本的制定方法

运行、检修成本的制定分为3个步骤:首先建立运行成本、检修成本的模型;其次编制相关的运行、检修定额;最后编制运行成本、检修成本的预算规定和说明。

(1) 根据变电运行和检修专业的实际作业内容来建立变电设备的运行成本模型 (图2) 和检修成本模型 (图3) , 具体为:运行成本=设备能耗费+日常巡视检查费+环保费+其他费用;检修成本=检修费+部件购置费+其他费用。 (2) 针对不同的设备, 不同的运行、检修作业分类, 不同的作业标准, 编制运行、检修作业中的人工、消耗材料、使用工器具费用的定额。 (3) 确定编制要求、适用范围、依据、原则等, 明确各种运行、检修作业的费用构成, 制定详尽的编制说明。

3.2 运行、检修成本定额编制

电网资产的运行、检修成本定额编制采用基础数据收集、历史数据分析、专家经验、现场实测等方法, 制定了先试点、后推广的基本思路。选取典型变电站为样本, 通过作业对象确定、作业清单整理、耗费资源测算、定额计算、完善修编等步骤开展相关工作。

(1) 确定作业对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变电站作为试点, 收集该站的设备清单, 并与固定资产目录进行对应检查, 形成对应规范和标准。基于对应结果和运行、检修作业模式, 合理确定作业对象清单。 (2) 整理作业清单:根据运行、检修规程对相关作业名称、内容、频率和作业指导书等信息进行全面梳理, 标准化命名后形成完整的试点站运行、检修作业清单, 建立每项作业与作业对象的对应关系。 (3) 测算各作业耗费资源量:在确定各项作业列表的基础上, 根据相关规程、作业经验和历史数据分别对各项作业的定额数据 (作业工作量、资源耗用量、费用成本等) 进行样本收集, 经过多维度、多层次样本研究测算后, 确定正常条件下各类运维作业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的综合标准。 (4) 运行、检修成本定额计算:在整理完成各项运行、检修作业耗费的标准资源量后, 收集各类资源消耗单价, 计算编制试点变电站运行、检修成本定额 (用金额表示) 。成本定额包括人工、材料和机械等3个成本消耗标准。 (5) 完善修编运行、检修成本定额:以试点变电站的成果为基础, 扩大范围收集整理其他变电站相应数据和资料, 在广泛征求意见和测算的基础上对试点变电站运行、检修成本定额进行增补、完善, 推广到全网同类设备进行测算, 最终形成《运行、检修成本定额》手册, 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编。

3.3 信息系统的建设

完善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有效开展LCC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为更好地控制运行、检修成本, 在信息系统建设中需做好以下工作: (1) 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集成电网设备资产详尽的基础数据。 (2) 将运行成本、检修成本的模型, 运行、检修作业清单及对应的作业耗费资源量, 运行、检修成本的定额集成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 (3) 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资产运行、检修成本自动归集。 (4) 在完成运行、检修成本自动归集的基础上, 实现单体LCC的自动归集, 为后续深入开展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支撑。

4 实施建议

笔者根据工作实际, 针对变电设备在LCC管理中的运行、检修成本提出了编制方法, 但运行成本、检修成本的编制是一项量大面广、相当繁琐的基础工作, 具体实施中仍需注意以下方面: (1) 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相关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体系。 (2) 组织具有丰富运行、检修经验的技术员工以及掌握技术经济分析工具的管理人员梳理变电站各类设备运行、检修作业清单, 准确计算运行、检修工作量。 (3) 对运行、检修成本进行精益化计算, 以定额方式实现单体设备资产运行、检修成本的归集。 (4) 根据试点变电站的成果, 通过对运行、检修实际工作量的不断统计及测算, 分析运行、检修成本的合理性, 定期修订完善运行、检修成本标准。

摘要:简要介绍了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 (LCC) 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针对变电设备的运行及检修成本进行分析, 阐述了基于LCC理念的运行、检修成本制定方法, 并就具体实施提出了建议, 为下一步更好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电网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运行成本,检修成本

参考文献

[1]帅军庆.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

成本的理念论文 篇8

关键词:成本管理;理念;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计划价格为基础,以事后核算为重点,以完全成本法为内容的算帐报帐型的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说是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盈亏同企业无关,企业成本意识淡薄,损失浪费惊人,甚至不少企业虚盈实亏;二是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缺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三是成本管理的现状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不利于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对现行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并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新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和具体要求。只有对此有了深刻了解,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摆脱旧的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其次,要学习西方国家应用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借鉴其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经验,为我所用。第三,要保持鲜明的中国特色,要认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微观管理上,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价格为基础,以制造成本法为内容,以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以全面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在宏观管理上,要建立以财务成本法规为引导,以合理利用和配置资源为目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并用的宏观间接调控管理体系。

一、转变成本管理观念

1.成本管理思想革新化

传统的算帐报帐型成本管理模式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帐,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只采用手工操作,不考虑先进的管理手段;只依靠企业财务部门,不注意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成本管理观念上革新,要树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经营观念、法制观念和开拓观念等新的观念。

2.成本管理组织合理化

这是管理现代化的保证。没有组织上的保证,企业就很难把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好,就不可能发挥最大的总体效益。成本管理组织化就是要求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要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度,保证目标成本的顺利实现。同时,还要按照成本管理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成本指标体系、成本核算体系、成本决策体系、成本控制体系和成本考核体系。

3.成本管理方法科学化

要总结我国成本管理的好经验,引进国外现代化成本管理方法,相互融合,发展提高。主要有目标成本管理、责任成本管理、厂内经济核算、本量利分析、价值工程、成本——效益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班组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多种方法。

4.成本管理手段电子化

在成本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不但可替代一些繁重的事务性劳动,而且可以加速信息处理,便于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人员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同时,还应推广应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和显示监控装置,加强对物质消耗和流向的控制,为成本控制和计算创造条件。

5.成本管理人才专业化

要培养一支能够适应成本管理现代化需要的专业干部队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成本管理工作不断前进,保证成本现代化早日实现。

6.成本管理过程系统化

企业成本的内容和范围不应只局限于生产领域,应随着管理的需要而变化,并随着管理的发展而发展。成本管理应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在设计阶段及至开发策划阶段就应该开始降低成本的活动。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应包括影响成本变化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企业的预测、决策、技术、销售等领域,向企业的各个环节扩展。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就必须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将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整体效益联系起来,以动态成本效益观念看待成本及其控制问题,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企业要从效益的角度去决定成本的升降,以效益为中心进行成本的全面、全过程管理。

二、制定科学的成本战略,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成本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要寻求企业持之以恒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一切战略的核心,它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能够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要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必须把成本控制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实现成本管理重点的转移,要把成本管理的重点由对有形资源消耗的控制向无形资源消耗的控制转移,牢固树立成本经营的观念,着眼于制定成本经营战略,把隐性成本纳入成本控制的战略规划之内,制定行之有效的各种隐性成本控制计划;通过科学预测,确定积极有效的成本控制目标,保证长期成本最小化。从战略的高度防止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实施成本控制工程。一个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就需要做出抉择,即企业要就争取哪一种优势和在什么范围内争取优势的问题做出选择。这就要求在成本管理中引入战略管理思想,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管理。

三、树立科技创新观念,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创新,企业要紧握市场脉搏,寻求机制创新,注入发展活力,加大科技投入,以及有效地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降低产品成本。同时,在成本核算中应考虑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中,技术因素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搞好成本管理工作,还须贯彻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手段。

四、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打造企业凝聚力

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而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产、资源和财富,是企业的主体,是成本管理的主体,是决定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同样的参与权力,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同时结合实际建立一套可行的目标激励机制,目标激励通过制订目标责任制,将企业经济指标层层落实,将成本利润与个人(部门)利益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每个员工都密切关注成本利润,追求个体的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从而实现公司整体经营成本的降低和利润最大化。

五、建立高效率的管理信息系统,以降低价值链运行成本

企业业务的处理速度和处理成本与企业的管理手段密切相关。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提高业务的处理速度,而且可以大大降低业务处理成本。调查显示,我国很多企业虽然应用了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实行了会计电算化,但电算化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内部网络信息发布也仅限于一般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通知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并没有成为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有力工具,从而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我国企业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工具降低成本的空间还较大。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公司很早就意识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降低成本的巨大潜力,努力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沃尔玛公司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其所有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即使公司持续低成本、高效率运作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员工得以更有效地工作,更好地作出决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成为沃尔玛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最快速的管理反应进行全球运作的坚强后盾。在沃尔玛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它的配送管理,其独特的配送体系,大大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存货周转,成为其“天天低价”竞争策略最有力的支持。这一切优势都来自于沃尔玛积极地开发和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

六、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策略

管理是继资金、土地和劳动力之后的第四生产力,企业的管理素质、效率以及水平与企业的成本效益密切相关。在企业管理活动中,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策略,使成本费用外部化或延缓成本费用的发生时间也是企业现代成本管理竭力推崇的管理策略之一。所谓成本费用外部化是指采用一定的管理方法或策略,将应由企业自身承担的成本费用转嫁给与本企业业务相关的其他企业负担,从而使本企业的成本费用降低的一种成本费用管理方式。国外众多企业推行的适时制系统就取得了明显的成本费用外部化效果。适时制系统(Just-in-time)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流程组织方法,它包括适时采购和适时生产两套独立的活动。适时采购的目的是使材料的取得尽可能与材料的使用相配合,这样原材料就可以保持在零库存水平;适时生产使生产仅在对完工产品的需求拉动下进行,其目的是通过使得连续生产间隔的存货水平最小化,从而减少闲置的设备、仪器和人工来获得低成本、高质量和对定单的及时生产。采用这一管理系统之所以能够产生成本费用转嫁之功效,是因为在传统管理环境中,即使采用经济订货量法确定最优存货水平,但从长期来看总体上还是长期占用了一笔存货资金,企业不仅要承担存货资金成本、存储成本、人工管理成本、仓库资金占用成本,而且还要承担存货跌价、变质、毁损、损耗、被盗等损失成本。采用适时制系统后,这些成本可以直接转嫁给与企业有供应关系的供应商。从局部来看,采用适时系统会减少每次的采购量,丧失供应者可能提供的商业折扣、增加单位采购成本,还会增加订货次数、订货成本;但从全局来看,实施适时系统,可以完全消除整个存货的储存成本,即使所节省的储存成本还不足以抵偿取得成本的增加,但从整体看,通过推行作业管理(适时系统是其一部分),促进包括存货作业在内的所有不增值作业的消除,使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其整体效益是无可估量的。在实在无法避免或减少成本费用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通过合理运用相关政策或制度延缓成本费用的发生时间,以节约资金使用成本。例如,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延迟所得税的交纳时间,从而获得递延所得税的好处。企业也可以合理运用信用政策赊购资产或预收部分账款,在信用期内一般也无需支付短期资金的使用成本。

通过对成本管理模式的研究,一方面促进了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各项改革措施协调配合,齐步前进,推动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朝着科技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剑峭:企业分权管理和管理控制[J].经济研究 1998年02期.

[2]顾兆峰:论盈余管理[J].财经研究,2000年03期.

[3]牛成喆 吴生智内部计会计控制的目标定位及实施途径分析[J]. 财会通信2007年03期.

上一篇:留守儿童的国家文件下一篇:英语老师期末工作总结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