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备课制度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师备课制度(共13篇)

小学教师备课制度 篇1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集体备课制度。

一、集体备课要实现教师间智慧资源的共享,要保证有效利用,专门研究教学,组织学习,交流体会。

二、备课时不做无关的事,认真记录,集体备课记录要及时准确。

三、集体备课之前,教师都要充分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备课时确定知识点,重点、难点及教学流程大致思路。尤其点拨出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发挥有经验教师的作用。

四、集体备课形式要有突破创新。可采用说课、空讲、微格教学等方式解决典型课例。

五、教案形成要切实进行两个回合的研究。人人出点子,想创意,力求教案精巧、操作性强。教案书写要求规范、整洁、美观,或者用A4纸打印。

六、集体备课时要互相交流与教学有关的参考资料。比较和学科密切联系的内容,借鉴吸纳,丰富本学科。

七、集体备课至少利用20分钟进行教后反思交流,教师讨论时要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把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八、集体备课时要共同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计划、统一教学进度、作业要求,明确不同课型思路。

小学教师备课制度 篇2

一、小学教师的备课现状

1. 认识“备课”, 有失偏颇

备课, 顾名思义, 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现实中, 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把备课仅仅理解为写好教案。谁的教案写得越详细, 项目填得越齐全, 谁的备课就越优秀。这样, 把备课活动狭义化了。

2. 完成“备课”, 敷衍了事

大部分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繁忙, 班务管理繁杂, 对学生的关爱、疏导事无巨细, 根本没有时间去研读文本, 钻研教学理念;备课一般都要利用晚上时间或其他休息时间;备课笔记基本上是写给领导看的, 东抄西抄, 应付检查;相关的教学资料、课件、教具学具、课前准备活动准备非常不够;上课时课案分离, 无法突破重难点;长时间的职业倦怠, 对改变自己的教学现状缺乏源动力等。

3. 检查“备课”, 方式单一

很多地区、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六认真”工作的检查, 往往一个学期要组织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检查, 而检查备课的方式就是查阅教师的备课笔记。

二、小学教师有效备课的实践与探索

1. 正确认识有效备课的内涵

切实改变教师的备课观念: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于永正老师的《个性化备课经验》一书, 介绍了备课中的几条宝贵经验:一是“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但教案一定要写。”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 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就是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 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

2. 小学教师有效备课的内容改革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有效备课的内容改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备重实效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目标要明确, 要实在。

(2) 备教材和教法:要求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因素, 科学地选择取舍, 巧妙地调整组合。

(3) 备教学资源、教具学具:课前把课件、挂图、小黑板、小卡片等相关辅助材料准备齐全, 上课时就不会手忙脚乱, 使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4) 备课前准备活动:布置好相关的课前准备活动, 如学生课前调查、查阅资料, 收发材料、簿本等。

(5) 备学情和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 教学才有依据, 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 解到关节处。

(6) 备教师自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课前充分熟悉教学预设, 不能边上课边不停地看教案, 或者把预设的教学内容丢三落四、颠三倒四, 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甚至要把平常课当作公开课来上。

3. 小学教师有效备课的形式改革

(1) 独立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传统的备课都是教师一个人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的, 缺少合作与交流。这显然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时代要求。为了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要提倡教师个体劳动的基础上, 备课组、教研组内同伴互助, 加强各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教学资源的共享等, 既节省时间, 又共同进步提高团队精神。

(2) 独立备课与借鉴备课相结合:在网络、通讯便捷的时代, 小学教师的有效备课更应该具有开放性, 要善于借鉴名师经验, 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备课水平。可以模仿名师、适当修改, 这种尝试很有乐趣。

(3) 独立备课与反思备课相结合:教师要珍惜自己已有的劳动成果, 善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及时修改原有的教学设计, 以备下一轮教学中提高有效性。

(4) 手写备课与电子备课相结合:现在的年轻老师越来越离不开电脑, 硬性要求手写, 也是不现实的。电子备课教案易于修改, 搜集资料、制作演示课件一体化操作, 便于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5) 统一要求与个性化操作相结合:对于教师备课不要过分追求形式的完美。备课笔记应该允许采用剪贴、修改、手写、打印相结合的各种方式, 简便有实效就行。每一位成功的名师都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备课方式。

4. 检查、评价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备课的改革

(1) 以教学效果评价是否有效备课。有效备课的目的是有效教学, 所以教学效果最具有说服力。

(2) 以各种听课为契机检查、评价是否有效备课。这样可以综合检查各项准备工作是否都完善, 更具有科学性。

(3) 以同伴互查、领导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评价是否有效备课。同伴之间最清楚每个人的工作认真情况, 所以同伴参与互查更能体现过程性。

三、结论

小学数学教师备课之拙见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1-0055-02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加强教学,首先要加强备课。备课包括的范围很广,广义地说,教师阅读参考书和业务报刊,广积资料,以及教师进修自学,平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都属于备课。狭义地讲,备课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设计。单从狭义角度讲,备课贵在博,善在约。不博讲课没有深度,博而不约则没有重点。这要求教师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劳动,即所谓的“几番辛苦一堂课。”具体些说,备课要做到“四要”。

一、要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备课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备课必须准确体现课标的理念,符合课标的要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价值取向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予以体现的。关于目标,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作出了阐述;关于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与推理能力;每个学段都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具体目标以及教学评价建议等。因此,学期初,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明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材内容、阶段性目标,课程标准中涉及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及建议,要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确定教学任务和目标,包括教学总时数、周时数、章节(单元)的教学进度日程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安排,小结、测试安排,做到“心中有标”。

二、要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掌握教材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备课首先要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理应先学习所任年级的全册内容,明确教材的体系结构、编写意图、具体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基本知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教材使用的困难和有利条件。哪些内容要求理解,哪些内容要求记牢,哪些内容要求熟练掌握,哪些知识要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哪些知识要精讲,哪些知识要联系旧知识,哪些知识要灵活运用,哪些知识要让学生经历体验,培养哪些能力,运用哪些教具和生活实例,真正达到对教材懂、透、化。绝不能看看课本,抄抄教参,就可了事,也不能一翻教材浅显简单而不下功夫去钻研,到教学时出现失误。对教材的编排思想和编排体系,对教材的深度和广度都要搞清楚,做到“心中有书”。

三、要备学生

“知人才能善教”,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备课必须备学生。在指导思想上,备课要从过去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备,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而备,内容必须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从多维的角度思考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多从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指导上做文章,多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下功夫,从“三维”目标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通过课堂观察、课外辅导、家庭访问、个别交谈、作业批改、成绩考核等方式方法,了解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程度,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态度、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学习方法的运用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缺漏所在,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备课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一切为了学生学习,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做到“目中有人”。

四、要备教学设计

教师是课前教学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设计教学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是创造性的工作。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过程,灵活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如依据课型,怎样启发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怎样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怎样因材施教,“立足中间,抓住两头”,都要考虑周到,认真推敲。还要组织严密的课堂结构,课上讲多少,练多少,讲、练怎样结合,质疑讨论占多少,各个步骤环节要安排得有条不紊,使教学不松松垮垮,不浪费分秒。要设计板书,板书的内容、板面的利用要有计划,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板面。教学设计完成后,要进一步熟练,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既受教学设计的“约束”,又不受其“束缚”,不断创新,授课前达到“心中有数”。

备课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在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和新教学方式的实施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过去的教学经验难以借鉴,为此我们提倡集体备课。对教材的重点内容,教研组可有计划的在教师自备的基础上,适当组织集体备课,事先定好时间、内容、中心发言人。发言后,组织大家交流,集思广益,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以一个教学研究的角色置身教学情境中,不断地实践——反思——修改——再实践——再反思——再修改,使备课更适应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从而,既可提高教学质量,又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做到“博采众长”。

xxx小学教师备课制度 篇4

1、认真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习题的编排意图,以及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

2、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和思想状况。另外,教师要尽可能地阅读和查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从资料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3、要求超前一周备课,做好“五备”工作:(1)备课标: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课标精神,把握课标要求。(2)备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与教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内容,渗透思想教育;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智能培养和创新训练。(3)备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智能状况,注重因材施教。

(4)备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5)备学法。引领学生悟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不断实践运用,提高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

4、按照135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备课模板备课,项目填写齐全,内容详实,符合教学实际,课后反思填写不少于备课总量的1/3。

教师备课制度 篇5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包括练习课、作文课、复习课)。备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反思等。

(一)个人备课要求:

1、备课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把握新课标要求。

2、备教材:深入钻研教材与教参,掌握重点、难点,关键之所在,掌握教学过程中深广度,力争做到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进行行之有效的、恰当的思想教育,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配合美的教学艺术,陶冶学生的情操。

3、备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智能情况,注重因材施教。

4、备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恰当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5、备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设计学习方法。

6、认真写好教案,教案要整洁,条理清楚。

7、每学期开学前备课,有二周余量,教学进行中提前备一周课时,不备课不能上课。

8、教案要规范整洁,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法重点和难点、教学法手段、教学内容、教学小结、作业布置、反思等。教案还要突出学科特色和分层教学的要求。

(二)集体备课要求:

1、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

2、按计划进行学科组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地点、内容、参加人、主持人。

3、每次集体备课确定中心发言人,指定专人做好记录。

4、以教研为目的,统一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交流信息,解决疑难。

5、教研组长如实做好考勤记录,请假者1次扣1分,无故不参加者,1次扣2分,事后必须补学。

(三)考查与考核:

1、教导处实行定期抽查(每个月抽查一次)和不定期检查,少1节扣2分,质量较差的1节扣2分,并进行通报批评。

2、教导处对集体备课、按时检查,写好记录。

3、期末对集体备课总结评比,发扬成绩,克服不足。

4、定期组织集体备课观摩,推广先进经验。

小学集体备课制度 篇6

1、集体备课是保证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师资培养的重要措施,故必须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

2、每个学期开学初,备课组长根据本年级学科特点,备课组的实际,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分配备课任务,确定“主备教师”。

3、每周各科级教研活动时间为集体备课时间(科级组织活动除外)。

4、每次活动安排一位“主备老师”主讲,全体教学组人员参加。

5、主讲老师必须在备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保证集体备课顺利进行。

6、集体备课具体操作:

(1)主备教师在备课前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并撰写发言材料:编者意图、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重难点、课时内容分配、设计理念、施教策略以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作业设计、注意事项等环节。

(2)主备教师吸收组内教师的意见,进行调整打印发给备课组的老师,并交1份给教导处。

(3)教师根据备课组的意见,结合本班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实施个性化的教学。

(4)备课组及时做好教后反思和心得交流工作,为下一单元提供理性的指导。

7、在教学内容讨论中,遵循“双百方针”。在充分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允许个人进行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备课技巧 篇7

一、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语, 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导语 。

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 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 课堂的起始设计可以从关联中寻找线索。

3.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 。 导入部分时间过长 , 使 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4.导入形式要丰富多彩 。

二、教材中心的提炼技巧

备课前应该先钻研教材, 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成竹在胸, 切忌备课时, 认为这也重要, 那也重要, 面面俱到, 千头万绪。蜻蜓点水的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中心的主要方法。

1.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 题目常能 反映该篇 文章的重 点和中心 所在。分析 题目的含 义 (当然要结 合课文内 容 ) , 尤其要抓 住“题眼”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 , 教学重点自然突出了。如《 高大的背影 》, 记叙妈妈 背“我”去医 院看病的 路上 , 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送“我”去医院的事。 如果抓住“高大”一词来分析:“背影”为什么“高大”? 它“高大”在什么地方? 教学重点就突出了。

2.篇中揭示 法。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 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心语句提炼教材的中心, 有的则篇末点题, 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提炼文章的中心。

3.归纳总结法 。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层次, 根据各部分或层次的主要内容, 分析它们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从而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三、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往往被人忽视。其实, 教案完成了, 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实现两个飞跃, 一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 成为印象, 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 印在脑海里, 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 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有的教师写完教案, 要看几遍, 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 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 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 若发现纰漏, 则及时修改补充教案, 直到满意为止, 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 到了课堂上再临场发挥, 就有点草率了。

四、备课“六忌”

1.忌 简单照搬 。

2.忌千头万绪。

3.忌 闭门造车 。 教师备课时 ,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 、认知能力等全然不顾, 势必会降低教学效率。

4.忌 琐碎设问 。 有的教师一问到底 , 不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 在不该设问处滥问,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5.忌 漫无目的 。 教学目的不明确 , 备课时毫无目的 , 课堂上随意发挥, 学生只会茫茫然, 所得甚微。

6.忌程式定势。根据小学生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 , 教师备课时, 必须因文而异, 教法要富于变化, 努力寻求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单调乏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五、导入技巧的运用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 最好能总领全文, 或从侧面入手, 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例如:《司马光》一课, 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 如果平时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时, 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水的缸里, 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来? 今天要讲的课文中的司马光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叙述故事导入:小学生爱听故事, 通过讲故事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 老师可通过讲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万只箭的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兴趣一定很浓。歌谣导入:歌谣, 特别是儿歌, 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儿歌, 并加以引导, 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谜语导入:如教《奇妙的“眼睛”》, 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边毛, 下边毛, 中间有颗黑葡萄。由谜语导入对“眼睛”的学习, 过渡自然, 学生兴趣浓厚。游戏导入:小学低、中年级宜采用这种方法。图画导入:通过图像导入新课, 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故事时, 教师一笔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震惊了的孩子的情绪是异常振奋的, 精神会格外专注, 思维也会空前活跃, 各种理解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至。音乐导入:多用于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如《鸟的天堂》, 教师可先放《百鸟朝凤》的乐曲。如上作文课, 作文题为《我所喜欢的一首歌》, 教师可在学生动笔之前先放几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并加以适当的点评。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方法还有很多, 如笑话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观察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导入法, 等等。切记生搬硬套, 要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无论运用哪种导入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中心。

小学数学备课探析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创新;研究

当新课程改革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机械接受的那种模式亟待改变。打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沐春风的课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我听过很多公开课,师生合作十分融洽,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都十分到位。与作课老师交谈时,他们却说:在第一遍试教时往往感觉效果不好,是经过不断修改教案,反复试教,最后才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新课标下的备课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支持。

一、存在的问题

1、备课中系统性体现不强。教师备课都以行为主义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他的指导思想不是用系统论而是靠实践经验,他的依据是本课时教材内容而非着眼于知识的整体结构。他的任务是准备教师如何去教而非学生如何去学,他的目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而非能力的培养。

2、千篇一律,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创意。从调查中发现81%的教师在平时都是个人备课,只有在公开课或课堂教学比赛时才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在平时的教案抽查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茳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渗透新理念,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

3、一味追求形式,手段单调,忽视备课的内质。78%的教师还延续着固有的备课方式-书写,只有12%的教师采用了现代化的备课方式电脑备课.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一些地方甚至为教师印刷具有固定格式的备课本,教师备课按格填空,填满即可。领导抽查教师备课也仅看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环节是否齐备,抄写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达到要求,能否作到一课一个详案等。我备课组同志在对小学数学教师备课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80%的精力用于抄写教案,本末倒置已至于此,令人心惊。

二、备课要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一般地说,重点内容的主要特征一是应用广泛,二是与以后 学习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比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既是后面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最直接的基础.又是解答应用题组成判断的重要概念无疑,它在全册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册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有的体现了新观点和新方法;有的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差距,等等。这种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特征来确定,才能达到有效备课的最佳效果。

三、备课的方法

1、认真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的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的完成情况如何。这就是说,一个数学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的,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学大纲。

2、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老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教案。如果在教学中备一节,教一节,不了解这一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就很难谈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领会编者意图。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3、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这一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4、启发学生思维,精心设计问题。启发思维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而数学的思维来自问题。所以,在备课时,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设计成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5、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几年来,许多老师明确地认识到我国小学数学的在教学目的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为重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做了相应的改革,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富启发性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探索问题法、研讨法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要备好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娃等.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07.

[2] 魏雪峰等.基于学习过程的课堂交互分析研究[I].电化教育研究, 2011,(12):91~97.

初中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篇9

更多0

分享本页将有机会获得最新IPAD2及其它奖品.为了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集体备课提出如下要求,请各集备组严格遵照执行:

一、集体备课时间每周一课时,要确保用足用好。

各备课组每次集体备课时,应预先确定中心发言人。各中心发言人在集体备课前要认真准备,对有

关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作业设置等均应全盘考虑,所作发言应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启发性。

二、集体备课时间不得做任何与集体备课无关的事,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缺席。

三、学期初各备课组长要制定好集体备课计划(主备人.集备内容.时间.地点四落实),每次集体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确保集体备课活动按时进行。

四、每次集体备课时间均由一人重点说课,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每次集体备课后,要及时填写“集体备课记录”交教导处。

五、备课可根据下周教学内容或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等为一次备课内容,或选择最难教或最有研究价值的一课时作为说课内容重点评说,其余各课时略说。

每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典型例题选择、课堂练习设计、课后作业布置一定要统一。对于上述四个方面讨论情况及结论,经集体讨论后形成统一要求,各自编写教案,并严格执行。

六、所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将说课内容转化成“教学设计”。

七、“教无定法”,在搞好集体备课、说课,做到统一进度、统一例题、统一课堂练习、统一课后作业的基础上,要发挥个人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明德小学集体备课制度 篇10

——集体备课制度

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解决教学疑难,最大限度的形成合力,打造人本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我校集体备课制度。

1、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均实行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2、各年级各学科均设一名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对各备课组集体备课负主要责任,起组织、指导、督促检查、记录情况等作用。

3、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做到计划落实、课题落实、人员落实,任何人不得迟到、缺席,有特殊情况须请假。每次备课时间不少于1小时。

4、集体备课必须讨论下一周内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热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等。

5、备课组长要认真做好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包括备课时间、参加人员、备课内容、活动讨论意见等,并上交教导处检查。

6、集体备课的具体要求:“六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训练,备学情、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 “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

7、以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小集备,主要是同学科的人进行集备,时间、地点不定,随时进行,有主备人。

8、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大集备,以组为单位同学科人员全员参与。组长组织,有记录。也要有主备人。记录中体现同学科意见。每学期六次集体备课,一单元为单位,一个单元选一个典型内容集体备课。方式是同年级同学科每人出示一份集备学案,同组研究调整,订出一个方案,备课组长敲定一个最佳方案,最后形成集备导案,尝试上课,课后用红色笔写环节反思,收集整理。

9、集体备课主要体现在导案上,参加人员意见写好,有意见人签字。标清时间,地点以及主备人。

10、集体备课个性意见一律用红色笔标注。

论教师的集体备课 篇11

集体备课演进到今日,可谓形式多样,名目繁多。有人喜欢冠以模式之称,我不以为然。何谓模式?援引“百度”的注解,“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如果把集备的组织形式等同了模式,集备也就成了一种与教育的复杂性、创造性、艺术性无关的简单的复制与粘贴活动,实际的情形也大致如此。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集备的组织形式,这些区分的组织形式有的是业已存在的实际形态;而有的只是依推理的逻辑形态。

从学科与学段划分,有同学科集备与跨学科集备之分;有同年级组与跨年级组之分。

从参与人员划分,有本校型、校际型、教研员参与型。

从流程划分,有两环节型的“个备-集备”,三环节型的“个备-集备-个备”,四环节型的“初备-集备-定案-反思”或“个人初备、一人主备-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定稿、个人二备-课后反思、再次完善”,五环节型的“初备-集备-定案-个备-反思”,六环节型的“初备-集备-定案试讲-教者感悟与同伴互助-二次备课并全组上课-教研反思与启示”。

从目的划分,有以应付教学常规检查的集备;为迎战公开课而进行的集备;以解决常规教学问题为主的教研组内的集备;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题组集备;以培养年轻教师为主的集备。

集备组织形式的结构化程度实际上反映了集备的水平高低程度。从集备的现存的组织形式来看,体现在流程上的集备较为常见。这说明集备组织形式的水平尚处于低级的阶段,只有“形式与实质并举”“实质重于形式”的集备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集备。

过去一直流行的备课几字诀,如“三备”“四备”“五备”“六备”之类的一线教师早已了然于胸,甚至熟视无睹。备课要备什么?各种教科书上写得很明白,直接引用就是。主要包括: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研究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也就是说备课要始终贯穿研究性的活动。既然是集备就还要有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这一不可或缺的活动,换成时髦点的话语就是“头脑风暴”“思维的碰撞”。这些都可以理解为集备的常识性要求,也是集备的一种应然状态。

与集备的应然状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集备的实然状态——无“集”可“备”与“集”而不“备”。无“集”可“备”是指集备没有教师集体作为依托,集备的讨论交流这一中心环节难以生成。据笔者观察,在集备中绝大多数是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一言堂,一人说众人记,无非是检查、修改教案而已,讲的也是套话,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没有跳出应付检查的怪圈。“集”而不“备”则是指集备光有组织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因为每位备课组的教师分到的任务仅仅是一小部分,大多数教师接到任务后都不肯下功夫钻研,拿现成的教学用书拼凑,或者干脆在网上直接复制,草草了事,与应付个备的检查别无二致,甚至还达不到个备的水平。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把握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流于形式,缺乏从教学的深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这样的集备见之于课堂则缺乏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反思与重建,缺乏教学的深度与课堂的即时生成,缺乏“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有人将集备的好处归纳为两方面,并广为一线教师与教研员所接受:一是把集备当成可以节省时间,减轻备课负担的形式;二是集备能体现“合作-探究-创新”的新课改精神,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与团队精神,我以为不可一概而论。这些关于集备的理念如同我们的新课改理论一样是经不住推敲的,也鲜有人就此展开翔实的论证,反正生米已煮成熟饭,由不得你来选择,照做就行。其实,集备的局限性很明显。你只需追溯一个问题就能得到答案,集备到底是谁的要求?又是哪些人在推波助澜?无非两方面:一个是外因,如来自学校与教研部门的行政压力、专家的推手;另一个是内因,如教师自身懒得抄写教案所至,抑或源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毫无疑问,更多地是前者在起作用,后者只是一种被动地适应。如果只是上级的要求,就会有免不掉的繁文缛节,教师要应付各种与集备有关的指导与督查,只会加重负担,何来的“节省时间”“减轻负担”一说;如果教师觉得是一种累赘,又何来的“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与团队精神”一说。

那么,集备的依据又在哪里呢?主要是由于现如今提出的各种有效教学框架与传统的方式大相径庭带来的操作困难,加上教科书系统的不完备造成的对课堂核心目标理解的偏颇,甚至“一无所见”,教师不得不借助于集体的力量与智慧进行备课。否则,面对新课改的精髓只能是徒留其形,而难得其神。不难看出,集备主要源于:1. 新课改带来的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2. 现代教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以及教育因素的嬗变,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教师个人难以驾驭,因此,教师不得不或被动或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对集备提出一套适应各种情景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也不合符情理。我们要研究的策略,是一种因时、因地制宜的改进策略。这种策略可分成四个方面。

1. 名师引导策略

教师集体的形成是提高集备效能的关键,而教师集体的形成又有赖于名师的带头作用。名师、骨干教师的成长与教师集体的形成、优势学科建设是一种互为条件、互为表里的整体性活动,不能截然分开。日本教育改革家佐藤学在谈到要让学校实现转变时,提出了“三年”计划。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或再循环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产生名副其实的教师集体与优势学科。

2. 教研带动策略

教研的作用在于促进教师的经验与技能的迁移,特别是向课堂的迁移,形成反思习惯与能力。不言而喻,教师在集备中这种从零散性到整体性的关注,可以拓展集备的意义,将其延伸到上课与课后的环节,而这正是集备的落脚点与归宿。目前在集备中采用的课例式教研不失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手段,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形式多样而又贴近教师,可以拿来借鉴并推而广之。其中有: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异课同构,异课异构;一课多上、多课一上;一课多研;异地教学等等。

3. 评价导向策略

集备评价首先要建立的是评价的标准与向度。目前单一的评价在教育领域是一种普遍现象,对集备的评价也概莫能外。所以,集备评价的导向应当克服评价认识上的主客二分、评价主体上的教师缺位、评价目标上的急功近利等倾向。建立教学目标理念体现、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实施效果三位一体的评价维度,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的作用,关注知识背后的问题。

4. 文化建构策略

根据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文化建构策略分成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学校应为各个备课组提供专门的场所、资金、资料和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1-2个微格教室,结合集备主题开展微格教学研究。

制度层面: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期待制约与规范备课组内教师的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与提供合法性机制。我们要侧重解决怎样进行集备,以及备什么的问题?从而建立一种集备的机制,包括一个开放的、螺旋式上升的集备组织形式设计,做到有备而集,带着问题去研讨;并将集备的内容放在“备学生的学习困难、备学生的经验转化、备学生的意义建构和备学生的学习兴趣”上面,也就是由导教转向导学。

精神层面:备课组的建设应该贯彻学习型组织与教师共同体建设的理念,确立教师的集备信念。把备课组建成一所“微型学校”,实验性地组织不同的教育哲学和研讨与“集体思考”方式,提高执行力,扩大组内教师的选择自由,从而形成备课组共同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这样集备才能对每一位教师具有精神感召力。

也谈小学语文备课 篇12

一、语文备课究竟备什么?

语文课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有价值观念、人文素养、终身受益的基础知识、健康的审美等诸多方面。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表明了语文课程担负了艰巨的任务, 要教育学生爱祖国语文, 要指导学生用祖国语文, 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要教给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 等等。以上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语文课程担负的任务给小学语文备课备什么基本指引了方向, 下面简单说说我的理解。首先要备文本生成的价值。语文教材一般包括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 知识性就是文本内含的知识加文本延伸的知识, 内含的知识就是字词、修辞等, 教师一般都不会忽视, 文本延伸的知识比较丰富, 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 有伦理的也有道德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合适的时机讲授合适的知识。人文性是一种大语文观, 包括文本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人生感悟等, 人文性也是教师备课时不可缺失的内容, 它可能关系到学生将来的价值取向、健康审美等诸多方面。其次, 要备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学早已经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了, 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要联系课内和课外, 要联系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 要多收集资料让学生多角度学习语文。另外, 语文教师还要备如何构建教学过程, 构建的前提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 构建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语文教师还要备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交流, 一句话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必须适合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师还必须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备教学活动的开展等, 教师要备的内容很多, 这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全心全意地备。

二、语文备课要学会换位

新课标强调中小学的语文教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标, 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学会换位, 要设想“假如我是学生”, 要牢记“教为学服务”, 也就是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细致地备好学生, 要知道学生对什么知识感兴趣, 要知道学生已经有哪些知识储备, 要知道学生有什么困惑, 等等。在备好学生的基础上, 再去思考指导的方案, 以便最优地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如能如此换位, 实则是树立了“以学论教、以教促学”的新思想, 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也没有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和学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学会换位除了要想学生所想, 还应该让学生也参与到备课的过程中来。如:师生可以一起去观察风土人情, 师生可以一起去收集资料, 师生也可以一起预设, 等等。这样, 学生也经历了一个积累资料、丰富体验的过程, 师生一起完成了“以学论教、以教促学”新思想指导下的备, 不仅为学生学习做好了准备, 也让学生获得了“捕鱼”的方法。

三、语文备课要巧用教材

语文教材里精心选择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 为学生的学习时刻准备着, 教师在备课时是直接“教教材”, 还是“用教材教”?我想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师应该都会选择后者, “用教材教”就是以教材为载体, 合理运用, 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用教材教”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分析课例, 抓住重点, 弄清知识间的联系, 弄清课例与生活经验的联系等。教师教学时不必拘泥于教材, 可以对文本内容大胆取舍, 可以对教材内容大胆质疑, 也可以对你认为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批判。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片段如下:

师:请同学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

乌鸦开始干嘛啦?

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乌鸦后来怎么喝着水的?

生:小组交流, 生生合作。

……

师: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生:在小组内合作实验, 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

师:从小乌鸦身上, 你懂得什么道理?

生:面对困难要多动脑, 多想办法解决。

师:说得很好, 如果你是乌鸦, 你会想什么办法呢?

生1:用吸管。

生2:砸碎瓶子。

……

师:你们想的法子真多。

就在老师点评时, 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并嚷嚷开来。

生:老师, 砸碎瓶子不行, 水泼掉了乌鸦根本就喝不到。

生:这时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慷慨说道:“老师, 乌鸦扔石子的方法也不一定喝到水, 我们刚才做实验时, 开始放的水少了点, 后来加了很多的石子, 水也没有升到瓶口。”

师:等着这个孩子说完, 我带头把掌声献给了他。

……

片段中单是这个学生敢于挑战教材的想法, 就给我们“不要教教材”上了生动的一课。再如教学到一些季节性非常强的文章时, 教师就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如教学《蚕姑娘》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在班级养了蚕宝宝, 等孩子们亲自经历蚕宝宝的成长, 并指导学生记下观察日记后再来教学《蚕姑娘》就水到渠成了。

……

幼儿园教师备课制度 篇13

备课制度:

一、结合本园实际,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备出与“纲要”目标、内容、要求相一致的教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教师要独立分析教材,挖掘教材;

因人施教,注意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

三、明确做到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幼儿、备教案、备教具。

四、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指导,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解决好重点难点。

五、根据周计划,设计制定半日活动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活动内容,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

六、每周五由业务园长审阅教案。

七、教师的备课笔记要求书写规范,不书写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或错别字。

备课要求: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全面性,启蒙性,各领域的内容要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和游戏互动来完成,备好课是组织好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教师要根据我园“一日活动安排”做好逐日教学计划,并备好每节课。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制定教学计划,要做到科学地使用参考资料,细化活动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风格;要以幼儿主动学习为主,教玩具材料要丰富,数量适宜,种类多样;活动的空间要尽量拓宽、发展、延伸,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环境布置要与教育活动有关,注意幼儿的参与性;为使教师的备课更加规范和方便,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制定本园备课要求:

一、教师备课要做到:备大纲、备教材、备幼儿。

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做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内的相互渗透。

二、活动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和统帅,应包括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三、活动过程是设计的主体,活动环节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动静交替。在教学方法、手段、教具学具的使用上,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四、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设计中应注重探究式的师生互动,以便在生活中敏感地观察幼儿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五、幼儿是活动的的主体,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六、反思是教师执行活动设计后,从目标完成、重难点突破,幼儿反馈诸方面的及时总结。

七、教育笔记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和保育质量的一种形式,有利于更好的调动和改进工作,提高保教质量。

八、活动设计要做到字迹工整,清楚全面。

幼儿园备课和听课制度

1、各班教师每学期在保教主任和后勤主任的组织下制定教学计划,再根据学期计划制定月、周、日、半日活动计划等。并把每周计划与每周五放学前交入幼稚园办公室。

2、教师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课时不能大声喧哗,或闲聊一些私人的问题,以免影响他人,更不能查阅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

3、教师以个人备课为主,因人施教,注意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用不同的方式教育幼儿。

4、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指导,重难点突出,动静结合,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情况更新、调整活动内容,以便更加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5、教师的教案要每周批阅一次,园长不定时抽查,每学期进行一次教案展览活动。

6、作好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明确做到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幼儿、备教案、备教具,学具。

7、教师每月听课3—___节,认真填写听课记录及评议,课后与老师及时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月末及时上缴个人的听课记录,由保教主任和后勤主任及时批阅,园长抽查。

8、园内每学期组织(1—2)次教师公开课,个别老师的观摩课,课后进行及时的评议、总结,使教师的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9、教师的听、备课情况将作为教师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

备课要求:

1.上午班的教师填写内容:

晨间活动:写出活动的名称

游戏活动一、二:活动名称

餐前活动:名称,有序组织

下午班教师填写内容:

餐后活动:活动名称

特色活动:大班户外活动名称

游戏活动:名称

离园活动:名称

2、备课字迹书面做到工正整齐,统一用黑色笔书写;标明活动名称,(领域)

内容:活动目标、准备过程、活动建议

3、以幼儿园发展资源包课程为日常教学的第一参考,开设班级主题课程与区域活动相结合。

4、每周五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由年级组负责,根据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研讨,每次的研讨必须有主题、有过程、有记录。研讨的主题之间必须有联系。

5、根据教龄对教师备课作如下要求:

1)教龄___年以上:备简案,根据课程教案对其中的环节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并每周一次教学反思。提倡教师自主备课。

2)教龄___年:备简案,根据课程教案对其中的环节进行调整和修改,每月两个教学活动必须有创新,每周一次教学反思。

3)教龄___年:备详案,熟悉教材,对课程中教案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每周一次教学反思。每月四个教学活动有创新。

4)___年以下教师:备详案,通透学习课程内容,熟悉每一个教材,根据教材和园本课程进行备课,每天有反思,另外准备一个本子。

5、检查制度:每周一保教主任和后勤主任必须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并做好检查记录和问题存在的分析,作为集体备课的内容;保教主任每周随机抽取每个年级组一位教师的备课,进行检查和指导。

实验幼儿园教师备课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上海市学前纲要指南》和《规程》为依据,开展对新课程教材的研究和实践,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题背景,做好活动前的备课和准备。

二、备课的意义

ø

备课是教师开展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是分析教材、解读幼儿的一种表现。

ø

教师在备课期前后,必须对各方面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活动。

ø

仓促上阵,课堂效果是不可能好的,所以说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

二、备课的方式:

集体备课:

1、概念:

是指学校内同级组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并确定突破方法,撰写教案的过程。

2、作用:

开展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提高;为更好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要求:

教师必须进行集体备课(有___人以上组成的备课组),集体备课每两周不得少于一次。备课组内的每一个教师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案。

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统筹安排,严格把关。

教师应积极认真地参加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时不迟到、早退,不无故缺席。

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熟悉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中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剖析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提高开展园本研修的能力。

三、备课的检查及奖励

1、保教部加强对集体备课活动的检查,要有详实记录并定期总结、评比奖励。

2、各级组要全员参与,保证集体备课时间,无故缺席者扣发相应奖励津贴,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当天活动的须向教研组组长和保教主管请假。

3、园长、保教部、课程监测小组通过现场听课、检查备课、布置作业、参与教研等方式加强对教师备课的督导,并及时反馈。

上一篇:心中那盏灯的作文800字-初三作文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书后练习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