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民间舞教学

2022-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等民间舞教学

植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高等设计教学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可以说,仅仅有二十几年历史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还拿不出一个自己满意、社会满意、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现代设计的实践,要求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积极回应社会的这一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科技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更对现代设计产生巨大影响。艺术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许多名垂青史的艺术大师,如中国的吴道子、齐白石,西方的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等,都是在民间传统艺术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源泉,开启了艺术的性灵而获得成功的。日本和丹麦的设计之所以享誉全球,除了重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吸收,最重要的是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传统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它是民族社会中百姓生活形影不离的伴侣。哪里有民族群体生活的炊烟,哪里就飘扬着传统民族艺术的旗帜;哪里闪烁着民族文化的亮光,哪里就凸显着传统民间艺术的声形和色泽;哪里拉开了民俗活动的帷幕,哪里就有传统民间艺术的亮相。传统民间艺术将一个群体的审美情绪、崇尚意向和生存欲求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自足的生命感受和表达体系。

我们是一个人文雄厚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在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里创造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富有生机活力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极富个性特征的民族民间文化像无数条涓涓溪流,滋养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这些文化历史中的丰富艺术造型和博大的哲学、美学内涵,更是艺术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巨大影响,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德国的包豪斯是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典范,包豪斯的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即易学、老庄思想和孔孟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应用到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比如,约翰·伊顿把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直接用于教学实践当中等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为贵”、“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的具体体现。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如中国水墨文化、儒家文化等,他的许多作品使用了传统水墨,传统水墨与现代几何产生了新的组合。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交融、开放和资源共享的世界,媒体、互联网等时刻提供着各种信息,设计师必须要有基于深厚文化功底与修养的独特、敏锐的目光,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中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并将之与现代设计有机地结合,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之路,才能迎接严峻的竞争。因而,我个人认为,作为为社会培养设计人才的高等教育,应该理所当然地把民间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中国现今应建立适合独特国情的设计教育体系,它必须具有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特点,与世界接轨需要我们自己的文化。俗话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要深入剖析我们独特而丰富的设计语言,珍视传统,善待传统,也只有构筑植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设计师。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

责任编辑陈诗红

作者:孟梅林

第2篇:民间美术与高等美术教育

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美术受到巨大的冲击。传播民间美术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传播和发展民间美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试从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高等美术教育现状、做好高等教育与民间美术的对接、加强对民间美术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利用高等美术教育这一平台,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

关键词:民间美术;高等美术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来灿烂文明的结晶,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中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民间美术是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其中孕育着传统的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应该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高等学校贯彻素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和民族色彩,是人民群众在群体生活中的艺术创造,而且它并非仅仅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创造,而是反映了民间文化和民族文明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传播民族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民间艺术建立在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是美术创作者对于自己内心心灵和精神生活的一种表达,也反映了民间文化的精髓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民间有很多为人们所熟知的事物都是民间美术作品,例如年画、对联、刺绣、剪纸、香包、面塑、石雕纸牌、风筝等等多种多样、数不胜数,种类十分丰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却进入到了低谷期,很多的民间美术艺术面临着无人传承并逐渐消亡的态势,例如苗族的蜡染、壮族的铜鼓等,有很多本地区的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对他们的认识与发展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外来的美术理论和美术作品也为人所瞩目,中国的民间美术面临着新的威胁,并且显得十分无力。这其中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民族文化自身的原因,随着新的文明和社会观念的大量涌入,民间美术的创作者由于自身的心理原因对于民间美术的创作兴趣大减,创作的作品也日渐减少,这也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无力与妥协。鉴于目前这种形式,国家开始着手对很多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抢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从长远来看,比抢救更重要的是传承,民间美术不仅需要保护而且也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够保证民间艺术有更长远的发展。高等学校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宣传民间文化,培养未来的美术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理应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高等美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逐渐消亡,民间美术中也有很多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的大力保护。对于民间美术不仅要保护,而且要使更多的人接受并传承它。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教育教学的地方,要在传承和发扬民间美术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学校承载着发扬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要使命,但从当下高等学校的美术教育来看,教学方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没有使民间艺术占有足够的教材内容与教学空间,更多的是一些美术专业知识和理论的教学,就算在教学中论及民间美术的内容也语焉不详,不能够充分地对某一地区的民间美术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所以,从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中的民间美术所占比例来看,民间美术的学习和传承情况是不容乐观的。

对于地方的历史文化,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民间美术的具体特点延伸到美术课程中来,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理念,积极从生活中汲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继承和发展民间文化。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民间美术的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只是单纯就美术理论和美术文化进行讲解,不能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教育意义。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地方文化,民间美术也是这些地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地方都有其独具地方特色的美术形式,这些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美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间美术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的美术艺术,也就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弘扬和继承民间美术是文化发展的必要之举,它是对中国传统艺术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三、做好高等教育与民间美术的对接

1、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

高等美术教育中应该设置专门的民间美术这一课程,并编写相关的教材,使民间美术的教学有根有据。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进而继承和弘扬民间美术,使民间美术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设置专门的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是保证民间美术得到更好的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和高素质的美术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要在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方针和课程标准方面抓紧建设,并设计出合理的民间美术教学体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美术人才。民间美术的教育要立足于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设计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高校民间美术课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想提高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水平,必须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鼓励高校教师根据专业的要求发表专著和学术论文,提高高校美术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美术教师要适应高校艺术教学的改革,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将民间艺术中的题材选择、色彩搭配、图形绘制以及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内

去,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计划当中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民间传统美术带给他们的审美感觉和心理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消化理解能力,真正从更高层面上加深对于民间美术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和美术创作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质。

3、加强对民间美术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艺术创造都起源于民间,民间蕴藏着大量的民间美术课程资源,例如建筑艺术、手工产品艺术等都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这些民间美术中的审美元素都值得纳入到高校民间美术的课程中来,在美术课程中渗入民间美术的元素,吸引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兴趣,在课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明晰自己在保护民间艺术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例如在高校美术专业的图案课程上可以启发学生们对传统的剪纸等艺术的图案进行研究和设计,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专业水平,同时也能够继承和发展当地的民间艺术,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结语: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民间美术这门课程有利于系统地传授民间美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高等学校要专门设置相关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并积极开发相关民间美术资源,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秦国防.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文教资料.2009.(13).

[2] 魏力群.民间美术与高等美术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

[3] 刘 雯.民族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9).

作者:陈鹃

第3篇:聋人高等教育与民间手工艺传承

【摘要】民间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国民性格最原始最纯真的精神载体。如何将我国本土传统艺术的根基更好地传承下去,找到合适的继承人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聋人的心智特性非常适合部分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加强聋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使之与民间手工艺传承有机结合,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民间手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艺术与听障大学生之间通过学校联系起来,学校整合自身教学与民间艺术资源为聋生就业、创业提供相关支持。

【关键词】民间艺术;听障大学生;高等教育;传承;发展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是我们要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在保护与传承中去发掘与创造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发展。研究与保护传统民间艺术,使人们看到它们的过去和现在,把它们的未来发扬光大。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人们更加需要民族的、民间的文化,并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依然发挥它独有魅力,从它身上汲取到养分。发展民间艺术的关键是找到适合的继承人,听障群体因其生理特点在某些民间艺术领域里具有成为继承人的能力。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统计,中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大约有2075万听障人。听障群体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关乎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水平。在我国,听障群体高等教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规模、层次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扩大和提升,90年代后期,针对听障群体开辟了专门的教育模式。就听障群体艺术教育方面来说,一切的教育思想均以促进听障群体的自身发展为向导,在关注听障群体身体缺陷的同时,开发他们其他方面的潜能,进行相关的补偿教育,重视听障群体群体的发展需要是当代听障群体艺术高等教育的重点。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参与社会就业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结合听障群体的心智特性,发现他们比较适合部分民间艺术的传承。

绥化地区文化底韵深厚,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拥有10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桂冠。其中,海伦为中国民间剪纸和东北二人转艺术之乡、兰西为中国民间挂钱艺术之乡、望奎为中国民间皮影艺术之乡、绥棱为中国黑陶和农民画艺术之乡、庆安为中国民间版画艺术之乡、肇东为中国民间国画艺术之乡、北林为中国民间风筝艺术之乡、安达为中国民间书法艺术之乡。全市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政府对文化发展高度重视,坚持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助推绥化地区崛起。

将绥化地域民间艺术的具体形式与听障群体高等艺术教育相结合,达到即促进残疾人就业也使得绥化地域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加强专业理论课程同生产实践环节的街接根据聋生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强化生产实践教学。许多聋人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最后进入大学校门,受其生理特点的影响,经历的全是理论教学。进入高校后,许多特教学院由于考虑聋生的特点,常常是为了便于管理,把专业教学划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沿用理工科教学模式。显然,这不适合现代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社会和市场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是如今各个学科教学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穿插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对传承人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吃苦耐劳、静心做事的优良个性,还要具有较高的审美底蕴和文化素质,听障大学生恰恰符合这一要求,他们有过系统的美术专业训练,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文化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修養。从他们中选拔合适的人才进行专门培养,对听障群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劳动品质、审美底蕴及文化知识进行全面培养,选拔适合传承民间艺术的学生来学习。师资配备师资队伍是传承质量的保证。师资配备要以传承项目的需要来配备,不能以班级人数来配备;要以传承项目的知识需求和实践操作来配备,不能局限于学校的教师资源来配备;充分利用绥化经济优势和学院实际,打造一支双师队伍。一方面强化专业教师对民间艺术历史、技能和创作等方面的培训,另一方面将优秀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请进课堂,充实师资力量。

传承模式力争做到车间与教室统一,学生与学徒统一,教师与师傅统一,作品与产品统一。学制设计要实行弹性学制,根据传承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程度来确定,以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项目,能否独立操作为依据,不能以学时限定为依据。教学过程中要模拟工作室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利用当地文物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民间艺术资源,聘请民间大师、手工艺人走进课堂,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培养优秀民间艺术传承人。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必须科学规划与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本领。学习民间艺术技术。学习传承项目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选材知识、造型艺术、制作工艺、反复实践、艺术创作、民间艺术经营等,让学生掌握该传承项目的技能诀窍和艺术灵魂,通过经验积累和传承创新不断推出民间艺术精品。

听障艺术高等教育可以成为民间艺术传承的又一有效手段,同时民间艺术为听障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和可能。高等教育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将学校教学资源、师资优势与民间艺术具体形式进行有效的结合,使聋人高等教育有的放矢,在培养过程中让聋生真正掌握相关技能,同时使得民间艺术在听障大学生的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本项目为绥化市社会科学科研课题项目,项目编号:SHSK2014058

【参考文献】

[1] 尚 珂. 新形势下的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M].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2] 朱宁波. 关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形式之探析[J]. 中国特殊教育, 2007(03).

[3] 宋红亮.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体制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4(09).

【作者简介】

张智昊(1979—),女,黑龙江省绥化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类特殊教育。

作者:张智昊 闫英慧 徐洁

第4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08民间文学新编试题及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新编00508》自考复习题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选选择试题

1、高尔基说,民间文学是和(C )绝缘的。

A.乐观主义 B.悲观主义C.唯物主义 D.理想主义

2、信天游是流传于( C )地区的民间歌谣。 A.内蒙 B.甘肃 C.陕北 D.东北

3、( )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A.信天游 B.二人转 C.花儿(西北) D.爬山调

4、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A )。 A.《奥德赛》 B.《伊利亚特》 C.《新约全书》 D.《可兰经》

5、《召树屯》是( D )的作品。

A.撒尼族 B.蒙古族 C.汉族 D.傣族

6、我国民俗发韧时期,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是(C )。 A.《歌谣》周刊 B.《民俗学刊》 C.《民俗周刊》 D.《民俗丛刊》

7、《柳毅传》是在传说( A)上加工创作的。

A.《龙女牧羊》 B.《一枝花》 C.《东海孝妇》 D.《白蛇传》

8、“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一( C )。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原始歌谣 D.谚语

9、“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 A )提出的。 A.汤姆斯 B.阿尔奈 C.凡尔纳 D.格林兄弟

10、毛泽东在( A )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A.《从古田会议决议》 B.《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三湾改编》 D.《遵义会议》

11、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C )的特征。 A.口头性 B.秘密性 C.匿名性 D.人民性

12、流传学派以(C )为代表。

A.格林兄弟 B.本菲 C.库伦 D.泰勒

13、“童话”这个名称由日本学者(A )第一次使用。 A.山东京传 B.柳田国男 C.阿尔奈 D.川端康成

14、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追溯到( D)时代初期。 A.石器 B.铁器 C.渔猎 D.农耕

15、据考究,我国古代寓言早在(D )己初具雏形。 A.夏商 B.殷周 C.春秋 D.战国

16、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祖等的歌谣是(A )。 A.仪式歌 B.劳动歌 C.政治歌谣 D.生活歌谣

17、( C)是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A.孔雀公主 B.阿诗玛 C.诸葛亮 D.格萨尔王

18、谜语中要猜的范围和格式,又叫(B )。 A.谜面 B.谜目 C.谜底 D.谜格

19、《虎门销烟》是一则(C )传说。? 第1/11页

A.人物 B.风物 C.史事 D.土特产 20、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D )的故事。 A.七仙女 B.石敢当 C.李老君 D.鲁班

21、《虎丘塔为什么是斜的》是一则()传说。 A、风物 B、史事 C、人物 D、土特产

22、“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拉姑娘,请女婿,小外孙女你也去。”这是一首() A、劳动歌 B、仪式歌 C、儿童游戏歌 D、情歌

23、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诗歌盛会称为() A、歌圩 B、耍歌堂 C、三月街 D、花儿会

24、“山中山谷起山坡,山前山后树山多,山间山田荫山水,山人山上唱山歌。”这首民歌用的是什么手法?()

A、叠字 B、重复 C、双关 D、比喻

25、谜语:“山月随人归”,打一明朝作家,谜底:归有光。败笔是() A、底面相犯 B、浅露 C、谜面不成文 D、闲字无着落

26、“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

A、成语 B、格言 C、俗语 D、歇后语

27、谜语一则:广州市灯谜协会(打一日用品商标),谜底:虎头牌,主要毛病是() A、闲字无着落 B、谜面不成文 C、底面相犯 D、浅露

28、《大风歌》的作者是()

A、刘邦 B、唐太宗 C、无名氏 D、冯梦龙

29、《敕勒歌》是()的民歌。

A、朝鲜族 B、蒙古族 C、鲜卑族 D、满族 30、《爱尔兰歌谣札记》的作者是()

A、马克思 B、列宁 C、拉法格 D、恩格斯

31、包公传说突出他铁面无私,诸葛亮的传说则突出他的聪明机智,却很少描绘他们的外貌,这在传说艺术中叫做(C )?

A、传奇色彩 B、历史性 C、粗线条刻划人物 D、纪念物

二、多项选择题。

1、清代作家吴趼人从民间笑话、寓言中汲取养料,创作的优秀作品有() A、《俏皮话》 B、《笑林广记》 C、《新笑林广记》 D、《粤风续九》 E、《古遥谚》

2、世界上比较流行的民间故事分类法有() A、以神为主的分类法 B、按情节、母题分类

C、以著名故事的题目来概括类型 D、以序号称谓来表现民间故事

3、民间童话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A、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浓厚的浪漫色彩 B、有曲折的情节和美满的故事 C、主人公为通称人物,类型化,没有特定的背景 D、把动物人格化 E、有固定的表现手法,如三段式中间插韵语等

4、下列对民间歌谣的判断正确的有()

A、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的 B、口头韵文作品 C、用途最广 D、最富于相象 E、不需人物形象 第2/11页

5、?谜语应具备的特点有( A C D E )表述要间接、语言简炼、形象生动,具有趣味性,但要严谨、科学、全面。结构上:要通顺,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不能断气,不犯底,不犯大小概念之误。以多字为佳。字谜要有指导性的词语或字 A 、知识性 B、疑难性 C、独创性 D、趣味性 E、文学性 6.我国著名的四大传说是( A B C. E.)。

A.《牛郎织女》 B.《孟姜女》 C.《梁山伯与祝英台》 D.《赵州桥》 E.《白蛇传》

7.民间文学的工作方针是( A B D E )。“十六”字方针

A.全面搜集 B.重点整理 C.认真对比 D.大力推广 E.加强研究 8.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包括( A E.)。

A.《德国民间故事书》 B.《提德曼老爷》 C.《给爱人》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E.《爱尔兰歌谣札记》

9.谚语的特点是( A. B. C. D )。谚语形式上的三特点,还有内容上的特点 A.哲理性 B.训诫性 C.形象性 D.短小精悍 E.幽默性 10.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是( A B D )。 A.中国 B.印度 C.北欧 D.希腊 E.罗马

三、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 1.郭沫若的《风凰涅槃》、鲁迅的《故事新编》等,都取材于神话、传说、故事。 ( ) 2.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6个兄弟民族。()

3、芬兰学者阿尔奈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普通故事和神话三大类。 ( )

4、民间传说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 ( )

5、民间歌谣是儿歌和童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 ( ×) 改: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各族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属于各民族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他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

四、填空题填空

1、世界童话的三大发祥地为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2、阿尔泰把民间故事分为动物故事、本格故事和笑话三大类。

3、我国著名的传统笑话集有:冯梦龙的《广笑府》,程世爵(清)的《笑林广记》。

4、神话学派的创始人是德国的格林兄弟,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兰格·安德鲁兰、泰勒。

5、我国古代神话大致来源于两个系统,即昆仑神话系统和蓬莱神话系统。

6、一般来说,民歌是合乐唱的,不能唱的“徒歌”叫谣。

7、儿歌,我国古书上称为童谣。“儿歌”一词的使用,是“五四”运动以后的事。

8、歇后语是谚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引语和解释语联合组成。

9、世界 第3/11页

上最早的谚语集是东汉崔实编的《农家谚》。

10、中国传统的神话故事:女娲捏土造人、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

11、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

12、(仪式歌)是用于节日礼俗和祭祀等的歌谣。

13、(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

14、“民俗学”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提出的。

15、《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彝族的一个分支)人的作品.

16、陈琳以(《长城谣》)为基础写出了《饮马长城窟行》。

17、民间文学整理方法有两种,即(综合整理)与单项整理。

18、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19、芬兰学派以(库伦父子)为代表。20、追悼会奏的哀乐,开运动会奏的《体育进行曲》,可被视为新的(仪式)歌谣。

21、《伏波井》、《日月潭》属于(山川风物)传说。

2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模拟(竹枝词)创作而成的。

23、唐人传奇《李娃传》是根据民间故事(《一枝花》)写成的。

24、灯谜又叫(灯虎),突出它的疑难性。

25、阿凡提的故事是从(土耳其)传入的。

26、沙湾灯笼——何府(苦)是(歇后语)体裁。

27、说书艺人王少堂的《武松》用的是(评话)体裁。

28、《中国歌谣》是(朱自清)研究民间歌谣的专著,他将歌谣按用法分为(15)种。

29、《召树屯》是(傣)族的作品。30、《柳毅传》是在传说(《龙女牧羊》)上加工创作的。

31、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部队要搜集民歌。

32、集体性标志着人民对民间作品的集体所有权,但同时也带来了(匿名性)的特征。

33、(诸葛亮)被称为西南文明的传播者,知识和技术的偶像,甚至说他与火把节的来历也有联系。

34、在中国,“民间文学”一词是由(瞿秋白)在1921年最早提出来的。

35、清朝李调元的(《粤风》),选录了不少壮瑶民歌。

36、关汉卿的《窦娥冤》可以从(《东海孝妇》)找到它的影子。

37、李白的《静夜思》是从(《子夜秋歌》)脱胎而来的。

38、汉族流传的(梁祝)故事,传播到云南白族称为《读书歌》,在贵州布依族称为(英台姑娘和山伯相公)

39、(郭沫若)说过“民间文艺是一面镜子,照出政治面貌来”,“民间文艺给历史学家提供了最正确的社会史料。” 40、我国第一部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引用了三十多条谚语来证明其主要观点。

41、“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是(鲜卑族)的民歌。

42、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43、我国民俗学发轫时期,(《民俗周刊》)是中山大学主办的最有影响的刊物。

44、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包括《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和《江格尔》。

45、谜语:月巴(打一城市:合肥),这则谜语主要犯了(谜面不成文)的毛病。

46、(花儿会)指的是甘肃莲花山下一年一度的民间歌唱盛会。

47、“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是(谚语)体裁。 第4/11页

48、动物故事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49、植物故事的产生,最早要推移到(农耕)时代。

50、在各类巧匠故事中,最著名数量最多的是(鲁班)的故事。

51、丁乃通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是以(AT分类法)为依据的。

52、一般说来,(歌)是和乐唱的。

53、(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山川风物传说、地方风情传说、动植物传说)属于传说的类型。

54、《狼外婆》故事在不同地方有(《猪哥精》、《老虎外婆》、《熊人婆》)等不同的叫法。

55、下列论文中(《德国民间故事书》、《爱尔兰歌谣札记》)是恩格斯著名的民间文学论文。

56、(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构成民间文学的特征。

57、(口传心记、没有著作权、流传环境不同、因人因地因民族而异、时代发展)导致了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产生。

58、(内容通俗化、形态大众化、流传俗行化)是俗文学的特点。

59、(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是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指导方针(16字方针)。 60、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刊物是(中大《民俗周刊》、北大《歌谣周刊》)。

61、原始人的思维缺乏(一贯性、统一性)。6

2、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手段的喜剧性很强的一种民间曲艺。

63、传统评书内容多为(历史故事、侠义故事)。6

4、快板又叫(顺口溜、数来宝)。 6

5、民间小戏大体分为(花灯系统、花鼓系统、采茶系统、秧歌系统),北方多为(秧歌戏),南方多为(花鼓戏)。

65、民间文学的传统表现手法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传统的思想内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的故事情节。

66、劳动歌是人类最早的歌谣。6

7、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写成的。 6

8、民间故事中,一般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是泛指的。6

9、故事一般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很少静止的描写,物别是心理描写。 70、《一幅壮锦》是一则民间谚语。7

2、民间文学是研究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的口头创作的一门学科。

71、鲁迅说:昔者初氏,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之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73、对于民间文学来说,作家的记录整理使它们得以长期保存,作家的创作又使它得以发扬光大。

74、高尔基曾经指出:“最深刻,最鲜明,在艺术上十分完美的英雄典型,乃是民间文学所创造的。”

五、分析题(必考题型) 读下面两则《指纹螺铲歌》,谈谈你对民间文学变异性的认识。 指纹螺铲歌 一

一螺精(为人机灵),二螺饱(不愁吃喝),三螺没米咬(穷得没饭吃);

四螺吃生水芋头(生水芋头价贱),五螺唔死六螺愁(这两种人都一生坎坷);七螺七个仓(仓指谷仓),八螺八眼塘(塘指鱼塘),

九螺足足上山装谷(以上三句言生活富裕), 十螺齐齐上山装泥(此人一生劳碌却一无所获)。 二

一螺穷,二螺富,三螺开档铺; 四螺担水磨豆腐,五螺平平过; 六螺[这个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罗"字]老婆,七螺谷满仓, 八螺看牛上山岗,九螺九头鸟,十螺十粪箕,有钱无人知。

答: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特征带来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的,是靠记忆保存的,是民众中集体流传的,所以不断受到人们的改造加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具有变异性。 例如这两则《指纹螺铲歌》,都是阐述人们手指上的纹螺、铲的数量与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联系,但为什么会同一数量结果会不同呢(比如同是一螺,第一则说是为人机灵,而第二则却认为这样的人生活贫穷)?原因是由于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的、是靠记忆保存的、是民众中集体流传的,流传中不断受到人们的改造加工,所以出现了同一事物代表不同情况的事实,如第一则三螺“没米咬”(穷得没饭吃),而第二则三螺“开档铺”(富得开起行当来)。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口耳相传的必然。 例如以上两则《指纹螺铲歌》,是保存在人们记忆里的,由于口耳相传的关注点不同,由于记忆中发生遗忘,第一则“四螺吃生水芋头(生水芋头价贱)”转述时,就必然进行新的加工,变成了第二则的“四螺担水磨豆腐”。在大众传播中,接受者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在遗忘和忽略的地方,就必须重建重构,出现创造。所以变异是传播的必然。 民间文学的流传,传播者的心理机制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原因。由于空间地域的转变,也促成民间文学的变异,如第一则“八螺八眼塘(塘指鱼塘)、九螺足足上山装谷(以上三句言生活富裕)、十螺齐齐上山装泥(指此人一生劳碌却一无所获)”经过不同地域的流传,变成了第二则的“八螺看牛上山岗,九螺九头鸟,十螺十粪箕,有钱无人知。” 总之,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的文学,是口头传承的文学。他流传在民众的口耳间,保存在民众的记忆里,同一民间故事,同一歌谣等,在流传过程中,会因为时间的更替,社会条件等的不同,或者是因为空间的转换,地域条件、民族特性的不同,发生种种不断的变化,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2、应用传说的艺术特点来分析下面这则传说的整理是否成功。 西来初地的五眼井

[原文]下九路西来初地的西来后街有个五眼井,历史上是名闻遐迩的。

相传该井是西来初地五百罗汉堂的僧人挖的,其历史的久远,现在活着的人也说不清。该井井台建在寺院内的青砖转墙内,井台约五平方米,五个奇异的 第6/11页

井眼,有比例地排成星型,各井之间有间隔隔开,该井水质极优,水量充盈,H流传着一些有趣的传说:有人因打水,绳子断了,水桶沉下井底,用竹杆打捞,捞了半天都找不到,在场的人建议,何不捞一下别的井眼?结果在另一个井眼捞起,这就奇怪了。

据说,小孩子身上出了痱子,到井洗三几次,痱子就不治而愈。不少人发现用该井水堡粥,很快就堡好,且软绵香滑,很是可口,像硼砂粥似的。用于煮饭,饭也香滑,特别开胃。人们说,今天如用该井水搞清凉饮料,有特殊价值。

五眼井在解放后曾由政府清理过,抽干井水,清除沉积,井水清澈碧透多了,成为西来初地一带居民的饮用水源。随着现代生活条件的改善,家家户户大都装上自来水,兴旺已久的五眼井,逐渐被人冷落,处于荒废之中,黯然失色了。

该井原有一些记事碑刻,己不存在,只有井台旁边,那方小碑,文曰:"西来众约",依然屹立。此井现在还是一些外国朋友、侨胞寻访古迹的好去处。

六、名词解释题(必考题型)

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流传的、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反应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文学,他是整个文学的一部分,在内容上具有阶级属性,具有进步性,在形式上具有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特征。

2、神话:神话主要是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用幻想的形式,并按照自己的心理与愿望,对自然和社会潜在力量进行的描摹、解释与传述的故事。简言之,神话就是关于神们超凡行为的故事。

创世神话:又称开辟神话,它是原始初民按原始思维的方式,解释天地形成和万物起源的神话,是远古人类原始宇宙观的生动再现。创世神话的主旨是在解释宇宙万物的来源,其中的核心又是关于天地和人类的起源问题。

洪水神话:它与人类起源密切相连,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的一种神话类型,以洪水、葫芦为现象和工具,兄妹为婚并繁衍人类为神话的主体。

推原神话:推原神话又称图腾神话,其主要内容是解释氏族的起源,包括人兽配婚和感生型两种。

3、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为反应现实、传述历史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情感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口头文学样式,他是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地方古迹、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

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事迹和遭遇的传说,称为人物传说。 史事传说:以叙述重大事件为主的传说,称为史事传说。这类传说包括历史事件、生产事件、文化事件等。习俗传说:以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嫁娶、节会、祭祀等习俗为中心,讲述其起源来历的传说,叫做习俗传说。

风物传说:以各地特有的自然风物、人造风物以及地方土特产为中心,讲述其起源来历的传说,叫做风物传说。

4、史诗:指的是古代各民族的以诗歌的形式叙述天地形成、万物起源等神话、传说和人类早期社会生活,以及关于民族征战、民族迁徙等重大事件的规模宏大的诗篇,因其同时具有史的特征和诗的形式,因而被称为史诗。

5、英雄史诗:指的是描述民族征战、民族迁徙等重大历史题材的长诗。即歌颂人类童年时期的民族英雄的传奇武功与光辉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描写古代民族形成过程中,民族部落或民族之间的战争。英雄史诗产生的时间比创世史诗晚一些。 第7/11页

创世史诗:又称神话史诗,是叙述天地形成、万物起源以及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的长诗。

6、民间叙事长诗:指的是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完整故事情节的长篇诗歌。

7、民间故事:广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民间流传的、人民口头创作中叙事散文的总称,他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童话等。狭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有人物,有情节,具有某种幻想性,又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他将神话、传说排除在外。

8、传统生活故事:生活故事是民间故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生活斗争经验,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艺术概括。

传统生活故事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民间故事。

9、童话:是民间故事中幻想性最强、最适合儿童趣味的故事,因此还称为幻想故事,它包括精灵故事、魔法故事和人物童话三类。 动物故事:是一种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幻想性较强的口头文学作品。它通过对动物生活习性和特征的描述,并与人的某些性格或社会属性相联系,将动物人格化,由动物世界的斗争折射出人世间的种种事象和复杂社会关系,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态度和思想感情。

寓言:寓言是一种短小的民间哲理故事。其产生和发展,与动物故事有密切的关系,它将深刻的哲理思考寄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用准确、精炼、生动的语言,鲜明的典型形象高度的概括生活,揭示事物的本质。

笑话:笑话是引人发笑的民间故事。它篇幅短小,富有喜剧性,是口头的以讽刺为特点的幽默风趣的小故事。

10、民间寓言:寓言是民间故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民间寓言是由社会民众集中创作的带有明显教训寓意、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口头故事,是社会民众的智慧,经验和知识的结晶。

11、民间歌谣:属于各民族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他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是各族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也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劳动歌:劳动歌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一种最古老的歌谣,是后代一切诗歌的源头。

劳动歌主要是指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秧歌、田歌、狩猎歌、牧歌、赶马调等等。 习俗歌(仪式歌):各民族从宗教活动开始,一系列的习俗,用歌谣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习俗歌。习俗歌大部分涉及到民间生活的仪式和祭典仪式,因此又称仪式歌。

情歌:情歌是各民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反抗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而唱的歌谣。

生活歌:除劳动歌、习俗歌、情歌、时政歌、儿歌以外的,直接反应各族人民过去的苦难生活,或各民族人民赞美祖国和家乡的那一类歌谣。时政歌:时政歌是各族人民最集中、最鲜明的表面自己对时事政治的观点的短歌。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反应各个时代的社会、政治、人民心声等等。童谣(儿歌):在各民族广泛流传的许多赋予幻想性,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思维特征的短小歌谣,称之为童谣。它一般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易表演,生动活泼,节奏感强。

12、戏曲:民间戏剧又称民间戏曲。戏剧是一种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他是通过人物对话(白或唱)的描述,通过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第8/11页

13、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自己欣赏或使用的艺术,即被鲁迅称为“生产者”的艺术,它具有自发性、集体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特点。

14、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语,他常常采用整齐、对称的句式来总结经验,说明事理,具有知识性、启发性、和劝诫性。

15、歇后语:他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语,有两部分组成(前后两部分之间用逗号或破折号隔开),前一部分说出一种比喻或一种想象,是引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揭示出本意义。

16、谜语: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又一独特形式,他有描述揭示对象特征、性质、意义、种类或功能、用途的谜面,限定对象范围的谜目和要猜的对象(即谜底)三部分组成。

17、谜目:也称迷课,它限定了猜谜的范围,如“打一字”“打一成语”等。谜面:谜面就是一条谜语的主要内容。谜面常用隐喻、暗示等方法说明对象的功能、用途等等。 谜底:谜底就是一条谜语要猜的对象,也就是答案。

谜格:谜格是制谜方法的名称,不同的谜格有不同的规则。猜谜者要把谜目和谜格联系起来思考,才好找到谜底。

18、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箭垛式指民众把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身上的现象。民间传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某种性格进行集中描述,使这一性格在传说人物身上得到强化,逐渐定型下来,形成一个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包容性的箭垛式的人物形象。如鲁班传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流传于世,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人们把许多精巧工艺、各式工具的发明都归属于他的名下,鲁班就成为箭垛式的人物形象,箭垛式的人物形象是传说的集中性特点的体现。

19、“AT分类法”:又称“阿尔奈——汤姆森体系”,是由芬兰学者阿尔奈创立,后经美国学者汤姆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即按相对有限的情节类型将故事进行分类编目。“AT分类法”将故事分为五大类(动物故事、普通故事、笑话、程式故事、未分类的故事),共有500余种2500个故事类型。

20、花儿:花儿是民间歌谣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流传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的回、汉、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中。花儿的内容大多是吐露男女恋情和相互戏谑的,因此只能在田间、山野、异乡路上唱,在家里或村里不能唱。 信天游:信天游是民间歌谣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流行于陕北。它两句一首,在七言的基础上,歌词多有变化,衬字较少,它多用叠音词和比兴手法。

21、神话学派:神话学派是民间文艺学派别之一。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即《格林童话》的作者。神话学派认为,一切民间文学都来源于古代神话,由古神话而衍生。神活的产生是原始人用形象的语言对普通事物作简单明了的叙述,由于后世语言的演变,原来的涵义被人遗忘或曲解了,因而产生怪诞的神话。神话学派是民间文艺研究史上的重要流派,它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对后世民间文学及民俗的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2、民俗学: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生产劳动、社会文化生活、民众心理、民间信仰等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民众及民间风俗习惯的形成、传播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9/11页

七、简答题(必考题型)

1、简析京中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分析:“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是(政治)歌谣。

京中童谣赋予幻想性,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思维特征。京中童谣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易表演,生动活泼,节奏感强。

(1)培养儿童智力、增加儿童的知识; (2)培养儿童道德风尚;

(3)作为语言游戏,训练孩子的正确发音; (4)从意思上去分析。

2、《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其大意是什么?

3、写出与下列成语、格言相应的谚语:饮水思源-- 众口铄金--

4、简述下面这则谜语扣合的技巧:“眼前有景道不得”(打一著名演员)谜底:李默然。 答:括号里的话是谜目,它限定了猜谜的范围,是巧妙的附加说明,制谜者以此来作提示,透露部分信息。有经验的人就会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寻根究底,猜出谜底。这则谜语的谜目“著名演员”与谜面“眼前有景道不得”扣合非常巧妙,只要认真思考,就能得出谜底“李默然”。

5、《五姑娘》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6、什么是狭义的民间故事?

答:狭义的民间故事是指有人物,有情节,具有某种幻想性,又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民间口头散文作品,他将神话、传说排除在外。

7、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5——22 )

8、简述谚语和成语的区别。

答: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语,他常常采用整齐、对称的句式来总结经验,说明事理,具有知识性、启发性、和劝诫性。而成语字数固定,多数是四个字,用来记述典故或比喻一定的事理。

谚语具有三大特点:凝练深刻,警策动人;生动形象,通俗明白;整齐匀称,和谐上口。而成语就不一定具有后两个特点。

八、论述题

1、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怎样产生的?

答: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由民间文学的口头性、集体性特征带来的。民间文学作品是口头创作的,是靠记忆保存的,是民众中集体流传的,所以不断受到人们的改造加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之中,所以民间文学作品具有变异性。 西方学者认为,民间文学是口耳相传,是保存在人们记忆里的,由于口耳相传的关注点不同,由于记忆中发生遗忘,转述时,就必然进行新的加工,所以必然形成变异。在大众传播中,接受者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记忆、选择性理解,

在遗忘和忽略的地方,就必须重建重构,出现创造。所以变异是传播的必然。

由此可见,传播者的心理机制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内在原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的不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民间文学变异的外在原因。由于空间地域的转变,也促成民间文学的变异,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结尾,在浙江流传化成了一对美丽的蝴蝶,在四川流传化成了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广东流传变成了蓝天上的七色彩虹。

2、为什么说民间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本23——50页) 答: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流传的、与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是民众集体口头创作的、反应或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文学,他是整个文学的一部分,在内容上具有阶级属性,具有进步性,在形式上具有口头性、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特征。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更接近广大人民的生活产生影响,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可以使作家文学获得通俗性,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可以使作家作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更突出。 由此可见,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现象。 民间文学在人民的生产劳动中具有使用价值(协调劳动动作,同一劳动节奏;坚定劳动信心;提高劳动兴致;总结劳动经验,传授劳动知识技能),民间文学在人民的阶级斗争中具有实用价值,民间文学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实用价值(民间文学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工具;民间文学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工具;民间文学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最普及方便的娱乐工具)。 由此可见,民间文学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综合上述,民间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而且是人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3、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的原则是什么? 答:民间文学工作的“十六”字方针是“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推广、加强研究”。 根据民间文学工作的“十六”字方针的要求,民间文学作品收集整理应贯彻“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三大原则。

第5篇: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高平市中等专业学校

舞蹈表演专业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国民族民间舞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授课单位】音舞教研组 【开课学期】六学期 【学时数】324节

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

1、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该课程是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必修课程,通过“动感、动势、动律”,递进式引导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各舞种来源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课程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四个民族(汉、藏、蒙、维)五个舞种的基本动律、动作,了解其文化成因。 技能要求:要求技能上从单一组合训练到综合性的风格组合,循序渐进把握其风格特点。

3、教学目标:掌握单一元素动作训练,逐渐递进至综合组合训练,进一步把握其风格性。 通过不同舞种的学习,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及表现力,以达到外在形体运动的协调和内在精神气韵的和谐。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民族民间舞课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它同舞蹈基训课、古典舞身韵课共同构建了舞蹈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共同承担了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任务。

5、教学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目标 主要课程内容 第一学期 藏族

第一单元 动律训练(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体态,初步掌握颤膝动律与脚下的打点配合,以及上身被动跟随重心晃动的规律,初步了解屈伸动律的松弛柔和。

2、教学重点:①颤动律 ②屈伸动律

3、教学难点:①膝盖的松弛与脚下动作的配合 ②屈伸动律中抻韧性的把握

③藏族舞蹈“一顺边”的运动方式的把握

4、教学内容:①屈伸动律训练 ②颤动律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步伐训练(5----8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颤动律和屈伸动律训练基础上,形成步伐的重心移动,带动上身的松弛运动,通过各种步伐的掌握,加强屈伸动律在藏族舞蹈动作中的重要性,下肢的灵活自如运用。

2、教学重点:

①准确把握各种步伐的动作要领。 ②下肢步伐与上身、手臂的配合运用。

3、教学难点:

①膝部的屈伸与脚下步伐的统一

②不同步伐体现的韵律感,流畅性以及动作之间的衔接规律。。

4、教学内容: ①撩步训练 ②踮步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 风格性组合(9---12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属于综合提高阶段,学生在把握基本动作基础上更高层次上体会藏族舞蹈的风格,以达到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及腿部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具有表演层 面。

2、教学重点:

①了解藏族不同地区的风格特点 ②熟练掌握不同风格动作的要求

3、教学难点: ①娴熟动作基础上的表现力 ②手和脚、头配合的协调性

4、教学内容: ①“卓 ”风格性组合 ②“依”风格性组合 ③ “牧区”风格性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 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四单元 综合复习(13—15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复习巩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多方位的对所学内容加以复习,消化,练习,强化,对所有单一元素训练的掌握和了解融入风格性组合中,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应用技能,展示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重点:

①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②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元素

3、教学难点: ①复习所有组合

②每个组合特点把握的准确度,每个组合所体现出的训练目的 ③全面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4、教学内容:复习所有所学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学期 东北秧歌、蒙族 东北秧歌:

第一单元 动律训练(1---2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动律特征,以腰发力的上下、前后、划圆动律。

2、教学重点: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在不同舞姿上的运用

3、教学难点:以腰发力的运动方式

4、教学内容:动律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步伐训练(3---5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训练东北秧歌特有步伐为主,准确掌握膝部稍屈,身体略前倾的基本体态和出脚急,落脚稳,胯部上提的基本动律,使学生了解到东北秧歌音乐“一拍紧催一拍”的节奏特点,同时将手巾花的运用和步伐的协调配合融为一体,展现东北秧歌的“美劲儿”。

2、教学重点: ①踢步的快出,慢转移重心 ②手巾花的熟练把握 ③培养学生以情带动的表演

3、教学难点:手巾花的运用与步伐的配合

4、教学内容: ①踢步组合训练 ②手巾花组合训练 ③顿步组合训练 ④走场组合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 综合复习(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综合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贯穿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风格特点。

2、教学重点: ①复习所有组合 ②提高表现力

3、教学难点:

①熟练掌握动作与动作的衔接处理 ②以情带动的美感特征

4、教学内容:复习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示范教学、讲述重点、动态纠正和静态纠正、理论结合实践

6、作业形式:整理课堂笔记,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蒙族:

第一单元 基础训练(7---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蒙古族舞蹈的体态、肩部训练、手腕、臂部、步伐的训练,使学生从脚下的灵活敏捷,到膝部的屈伸控制,肩部的松弛自如,臂部与腕部的柔韧优美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要求从有节奏的呼吸到外在的体态动势以展示蒙古族舞蹈典雅、优美、洒脱的舞蹈风格。

2、教学重点:

①了解蒙古族舞蹈的体态特征

②熟练掌握肩部、腕部、臂部的动作要领 掌握各种步伐,与上身动作协调配合

3、教学难点:

①呼吸的运用带动动作的起伏变化

②肩部的松弛自如,展现出其力度、韧性、弹性、灵活性 ③蒙古族舞蹈体态在组合里的运用

4、教学内容: ①体态组合 ②肩部组合 ③腕组合 ④柔臂组合 ⑤胸背组合 ⑥马步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风格性训练(15---16周)

1、 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前面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将盅碗

筷子这些风格性组合训练有选择性的教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技巧性,将道具的使用与身体韵律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性把握。

2、教学重点:

①了解筷子、盅碗的使用方法

②熟练的掌握筷子、盅碗在动作韵律中的运用 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难点:综合表演能力

4、教学内容: ①筷子组合 ②盅碗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 第三学期 胶州秧歌、维族 胶州秧歌:

第一单元 基础训练(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主要训练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体态,及脚下的步伐,以达到抬重、落轻、走飘,行动起来扭断腰的风格特点,脚下的拧碾,促进膝部的粘劲儿,带动腰部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从而体现胶州秧歌的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把握“扭”在胶州秧歌中形成的体态和动作发力点 ②体现“抻”、“韧”的身体内在力量控制

3、教学难点:

①小臂8字走势,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②快发力,慢延伸的运动方式的把握 ③手绢、扇子道具的运用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4、教学内容: ①正丁字拧步组合 ②倒丁字碾步组合 ③提拧步组合 ④走场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综合组合训练(5----8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丁字步伐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组合训练,运用胶州秧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动作,加以变化,学生从节奏、动律、风格全面把握其风格特点,做到静中有动,线条流畅,动作饱满、干净。

2、教学重点:

①脚下的“拧”、“碾”,是自下而上的动作发力点 ②上下身的协调配合

3、教学难点:①以脚下的运动为支点,带动腰上的扭,形成“拧”、“碾”的动律 ③手臂动作与脚下的协调配合

4、教学内容:综合型组合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维族:

第一单元 动律训练(9---10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训练学生维族舞蹈体态、动律特征为主,以达到“挺拔而不僵”的体态要求,在此训练中,学生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点颤摇身”动律,要求学生在保持体态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的运动路线,且膝部有控制、有弹性的动律。

2、教学重点:

①掌握维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②把握自下而上的螺旋式的点颤摇身动律

3、教学难点:

①点颤摇身动律两侧发力平均而没有动感。 ②点颤摇身动律和手的配合

4、教学内容:动律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步伐训练(11—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步伐训练,通过维族舞蹈特有的步伐,训练学生脚下灵活,节奏准确,维族舞蹈的节奏与动作多符点,体现在脚下则需要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伐灵活善变,两者缺一不可,同时膝部有控制的内在弹性,手臂在舞姿变化中的控制能力和手腕灵活运用能力与步伐配合运用,全面把握维族舞蹈的动作动势。

2、教学重点:

①“微颤而不窜”,步态平稳中带有内含的起伏。

②“脚下不离散”,脚下幅度小,很少离散开,但上身动作幅度要大。

3、教学难点:

①脚下步伐跟膝部的微颤动律的融合 ②在步伐运动过程中体态的保持

4、教学内容:

①三步一抬组合 ②垫步组合 ③进退步组合 ④跺移步组合 ⑤滑冲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 风格性训练(15—1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综合性的组合训练,强调学生在基础组合训练基础上把握维族舞蹈的风格性,节奏多符点是形成舞蹈风格动律的重要因素,通过赛乃姆和多朗奇克提曼不同节奏型舞蹈训练,已达到学生对维族舞蹈的全面把握。

2、教学重点:

①熟练掌握不同节奏型舞蹈风格 ②综合表演能力

3、教学难点:

①动作与动作的衔接转换

②每个组合特点把握的准确度,每个组合所体现出的训练目的 ③奇克提曼节奏型的把握

4、教学内容:综合表演性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共开设三个学期 第一学期,15周,每周6学时,共90学时 (藏族共15周)

第二学期,16周,每周6学时,共96学时 (东北秧歌6周,蒙族10周)

第三学期,16周,每周8学时,共128学时 (胶州秧歌8周,维族8周)

三、教材及参考书: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书及视频资料 《中央民族大学桑姆老师藏族舞蹈教材》

四、教学环境要求:

环境要求:舞蹈排练厅,音响,多媒体播放机

第6篇:《傣族民间舞》教学设计

———— 文科专业组

刘充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傣族民间舞》选自幼教专业教材《舞蹈》第三章第六节内容。民族民间舞是幼教专业技能考试的主要内容,傣族民间舞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实践训练,为高考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傣族民间舞的特点、基本手形,重点掌握并应用傣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

能力目标:扩大学生的眼界与知识,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模仿能力、表演能力以及简单创编舞蹈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将中国的民族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三)、教学重点:傣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

(四)、教学难点:傣族民间舞基本动作的掌握和应用

二、学情分析:

幼教专业学生的舞蹈功底比较薄弱,并且缺乏创新意识,但是她们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三、教法及学法:

主要运用了预习作业法、情境感染发、观察模仿法、创新实践法、分组练习法、示范讲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教学,不断的鼓励、启发她们主动性的学习、练习、实践、创新、表演。

四、教学手段

本节课运用了电脑、傣族服饰及小黑板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热身运动

(三)、出示各种民族服饰,导入新课。

(四)、新课教学

首先我运用了预习作业法讲授新课。上节课我要求学生预习傣族民间舞

的风土人情、基本手形、基本动作和舞蹈特点。这也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结构,并作为板书使用。为本节课节省了时间,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1)风土人情

引导学生将了解到的风土人情用图画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加强了知识的横向联系(即把舞蹈和美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为在实践中更好的把握舞蹈风格特点打下基础。 (2)基本手形

通过预习,学生直接回答并演示。 (3)重点学习基本动作

基本动作包括五个动作,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整,使知识点层次更清楚,逻辑更清晰,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先向同学们提问步伐动作,老师再来讲授手臂动作,最后引导学生组合成傣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这里加强了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反复练习基本动作,并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及表演能力,并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特点

这个内容本来是新课教学中的第二个内容,但是我认为,在了解掌握了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自然理解总结。

(五)、练习 (1)游戏:心有灵犀

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为创编实践做准备 (2)创编舞蹈

应用基本动作加造型创编一小段舞蹈,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表演能力及音乐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总结与反馈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寄予希望!渗透思想教育。

(七)、作业

预习下一节《傣族民间舞的教学组合》

第7篇:《民间美术》教学反思

本课着重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及其艺术语言特征,了解各类民间美术与民俗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是理解民间艺术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授课中除了讲解课本中的图例作品,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映民间美术产生的环境、背景和民俗场面的资料,为学生搭建一个感性的、鲜活的、立体化的学习空间

按照教材的安排,要求一节课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及特征进行整体而全面的介绍。通过自己的教学深感由于教材所涉及内容比较多而杂,知识体系较为庞大,每个环节都重要,而一节课时间有限,易形成走马观花的课堂教学效果,不能突出重点,更没有让学生实践感受的时间。因此,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师生共同探究问题为切入点,以本地的民间美术为依托,展开教学,学生就会容易进入课堂教学的思维中,主动探究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思考,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感到一些不足,一是教学范例还不够有说服力,尤其本地资源挖掘不够,停留在形式的理解上;二是个别学生不能积极的思考,主动的参与到中,我将采取深挖本地资源如剪纸、年画、刺绣、玩具等,上课时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气氛。

第8篇:《民间面塑》教学反思

张文利

《民间面塑》是一节立体造型表现课。通过面塑这种形式重在培养孩子的动手造型能力与概括想象力。面塑是典型的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所以我感觉在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介绍。所以我把这节课分为“看”“说”“做”“再说”四个部分。

首先“看”的部分,有针对性的出示了传统的面塑图片,漂亮但不复杂。作品艳丽的色彩一般采用红黄蓝绿紫黑都是常见色,创作题材都与日常生活有关。介绍制作方法一般有搓、揉、捏、压、剪等方法。这些都是和我们面塑是民间艺术有这独特的关系。通过欣赏课本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民间面塑的艺术特点,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说”让学生说面塑的特点。——外形美观而且奇特,有些具有夸张性。 “做”这个部分我鼓励学生尽量塑造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用橡皮泥捏制造型,体验揉、搓的制作方法。其次,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将面塑和绘画同时进行互补,能使受常规约束的丰富想象释放出来,塑造出各种有创意的东西,尤其是有童趣,有创意的作品来。

“再说”主要是指活动后的评价。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并不能仅限于对技能技巧的评定上,对充满童趣作品,尤其是合作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同时,评价时鼓励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能引导学生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评价能力,产生自我满足感,成功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反思面塑教学活动中的“看”、“做”、“说”,是在尊重、了学生的基础上,我与学生充分互动的体现,注重在面塑活动中激发学生对面塑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无穷的乐趣。

缺点:对于初学面塑的孩子,我想让他们抱着玩的心理,掌握制作方法,把握偶然效果,感受成功的喜悦。这节课个别学生动手制作能力比较差,作品缺乏新意。

第9篇:民间美术教学反思

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尝试,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只有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新课标的精神,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的主体地位,才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 下面,我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谈几点体会。

(1)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自由学习的平台

艺术源于生活,而民间艺术色彩搭配这一课又是和民间生活紧密相连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前通过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答案,构建开发的教学环境。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通过教学实践,学生不仅了解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民间艺术色彩搭配知识,还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杨洋同学课后对我说:“老师,我从来没有认真地关注过身边的事物,结果在调查和收集资料时才发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有艺术品,我感觉收获太大了,今后我一定多注意观察。”听了她的话,我觉得孩子们非常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感到惊喜、兴奋、激动。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扩宽了学生艺术视野。

本课伊始,通过和同学们共同欣赏(东北秧歌)录象片段,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同时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艺术情境,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兴趣,缩短了师生距离,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力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性、丰富性的特点,在优美的民间音乐伴奏下,让学生欣赏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这也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并且通过网络我们也获得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为师生共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的特点,在这一环节中,我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而是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的搜集和整理,有的小组的同学还制成电子幻灯片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发布。这样做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既获得了所学的知识,又掌握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第一小组和第三小组制作的小泥人和年画的电子幻灯片,画面效果精美,知识点明确。并且,学生通过发布信息,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这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还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例如:这幅作品运用了那些颜色,对帮助主题有什么作用?高空中飞翔的风筝在色彩上应该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知识探索所带来的欢乐。学生课后反馈说这样上课非常好。

本课的不足之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对学习能力低的同学关注的还不够,应充分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也敢说、敢问。

另外,在和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中,我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学习到以前没有学会的知识。可以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学生,提高最快的是老师。

国画家李可染说过:我们的艺术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我要说的是,我们的艺术教育,也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吸取经验教训,不求做得最好,力求做得更好,让美术课最大限度地发挥美育作用。

上一篇:安保部安全职责及制度下一篇:新形势下计划生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