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案件实务指引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间借贷案件实务指引(精选6篇)

民间借贷案件实务指引 篇1

指引(试行)

(2014年7月3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民事行政执行专业委员会第18次会议讨论通过)

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统一裁判标准,依法平等保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维护市场金融秩序,根据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总结深圳法院审理该类案件的经验,制定本裁判指引。

一、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从事非金融业务的企业、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从事非金融业务的企业、其他组织相互之间因借贷资金引发的纠纷,适用本裁判指引的规定。

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担保、典当、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业务的企业因出借资金引发的纠纷,参照本裁判指引的规定。

二、当事人以借据等形式确认因其他法律关系产生的债务,应当以基础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案由及审理要素,借据可作为认定合同履行及结算方面的重要证据。

三、未载明债权人的借据等债权凭证的持有人推定为债权人,具有原告主体资格。被告抗辩原告与本案无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承担举证责任。

四、共同出借人中,部分出借人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其他出借人为共同原告,但其他出借人明确表示放弃向借款人主张权利的除外。放弃债权的其他出借人又对借款人另行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起诉。

五、依法成立的民间借贷合同,自款项实际交付借款人或借款人指定的收款人时生效。当事人对合同效力约定附条件或附期限的,从其约定。

六、下列民间借贷行为应认定无效:

(一)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条规定情形的;

(二)利用民间“标会”、“社”等组织形式向不特定多数人非法筹集资金的;

(三)以出借资金牟利为业的“地下钱庄”从事的借贷行为;

(四)从事非金融业务的企业、其他组织以放贷收益作为企业主要利润来源的;

(五)因赌博等非法行为形成的借贷关系,或明知借款人从事非法活动而出借资金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借贷行为。

七、借款人因民间借贷合同无效依法应当返还出借人借款本金的,出借人若无过错,还可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利率赔偿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损失,但不得超过四倍利率;双方均有过错的,出借人可以请求借款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赔偿资金占用期间的利息损失。

八、企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单位内部向本单位职工借贷资金,用于生产经营的,该借贷行为有效。

九、民间借贷债务有保证人的,借款人涉嫌犯罪并不必然导致主合同及保证合同无效,人民法院应当在依法认定主合同效力的前提下,根据担保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确定保证人的责任。

十、出借人应就当事人之间存在民间借贷合同关系以及已经实际出借资金承担举证责任;借款人反驳提出借款已经偿还的,应就还款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认定民间借贷事实,应当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结合出借人的经济能力、金额大小、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和当事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等因素,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依据民事诉讼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综合加以判断。

十一、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人民法院为查明案件关键事实,也可以依职权调查取证。

人民法院调查取证后案件事实仍真伪不明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十二、当事人对借据上签章的真实性提出异议,需要司法鉴定的,由提出异议的一方当事人申请鉴定,并预交鉴定费用。

经依法释明,应当申请鉴定的一方不申请鉴定或拒不预交、交纳鉴定费用或当事人拒不提供笔迹印章比对样本的,应承担相应的不利法律后果。

十三、出借人仅提交了款项支付凭证,没有提交其他证据证实借贷关系,借款人否认借贷关系的,应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一)依据本裁判指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可以认定借贷关系成立并生效的,按照民间借贷纠纷依法审理和裁判。

(二)借款人提出款项支付系基于另一法律关系而发生,并对款项往来作出合理解释或提供了初步证据的,出借人应就借贷关系的存在进一步举证。不能举证或举证后案件事实仍真伪不明的,依法驳回出借人的诉讼请求。

(三)法院查明款项支付确因其他法律关系引起,可向当事人释明,由出借人变更诉讼请求和理由,法院可按其他法律关系继续审理;出借人坚持不变更诉由的,依法驳回出借人诉讼请求。债权人可按其他法律关系另行提起诉讼。

十四、出借人仅凭借据起诉,主张以现金支付的方式出借款项,借款人对于款项支付提出异议的,审判人员不能仅凭借据即认定付款事实,应当根据案件证据,综合考虑借款金额大小、现金支付原因、借款经过、当事人亲疏关系等具体情况,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合理判断是否存在借贷关系。

出借人对现金支付借款的原因作出了合理解释,符合当事人的交易习惯和日常生活经验,借款人否认但没有提交足以推翻借贷关系的反驳证据的,可以采信出借人主张的事实,认定借贷关系存在。

出借人提出的事实理由不符合一般交易习惯和生活经验,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出借人本人到庭陈述现金支付的原因、时间、地点、用途等具体事实和经过,并可责令出借人提交款项来源方面的证据。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应当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出借人陈述的事实前后不一,提交的证据不能辅证款项已实际支付的,可以判决驳回出借人的诉讼请求。

十五、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对外借款,另一方能够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借款人个人对出借人承担偿还责任:

(一)夫妻双方对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约定各自所有,出借人知道或应当知道该约定的;

(二)出借人与借款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的;

(三)借款人所借款项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且出借人出借款项时知道或应当知道的;

(四)借款人的借款行为违法,且违法所得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

(五)借款的用途有悖公序良俗,违反夫妻共同生活的基本目的;

(六)出借人与借款人恶意串通,损害配偶利益的。

十六、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以企业名义对外借款,由企业承担还款责任,但出借人与该企业法定代表人恶意串通,损害企业利益的除外。

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对外借款,应由其个人承担还款责任;企业同意承担还款责任,或者所借款项全部或部分用于企业经营,出借人请求企业承担责任的,由企业和法定代表人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十七、关于借款期限内利息的认定,区分以下情况处理:

(一)借贷双方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不支付利息,但借款人自愿支付利息的除外。

(二)借贷双方对借款期限内的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约定的利率不得超过借款行为发生时的四倍利率,超过部分,法院不予保护。

(三)借贷双方约定支付利息,但对利率约定不明的,应当根据合同文义的通常理解,结合当事人的交易习惯、交易方式,合理确定利率。仍难以确定的,可以参照借款行为发生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利息。

十八、关于逾期利息及违约金的认定,区分以下情况处理:

(一)借贷双方对逾期利息或违约金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超过四倍利率的部分不予支持;同时约定逾期利息和违约金的,出借人可以一并主张,但折算后总额不得超过四倍利率。

(二)借贷双方对逾期利息及违约金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如果约定了借款期限内利率,出借人可以按照借款期限内利率请求逾期利息,但超过四倍利率的部分不予支持;如果也没有约定借款期限内利率,出借人可以请求从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逾期利息。

十九、民间借贷当事人除约定利息、逾期利息及违约金外,还约定出借人收取管理费、手续费、综合费等费用的,各类利息、违约金及费用总额折算不得超过四倍利率,超过部分不予保护。

出借人借用他人名义变相收取四倍利率以上的费用,以规避利率限额的,适用前款规定。

二十、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金和利息结算后将利息记入本金,重新出具借据计算复利的,利息总额(前期利息、复利等)不得超过以前期本金为基数,按四倍利率计算的利息,超过部分,法院不予保护。

二十一、借贷双方对本金与利息的偿还顺序有约定的,从其约定;没有约定的,应按先还利息再还本金的顺序计算。

二十二、借款人偿还的款项不足以清偿对出借人所负数笔借款债务的,应当优先清偿已到期的债务;数笔债务均到期的,优先清偿无担保的债务;均无担保的,按照债务到期的先后顺序清偿。借贷双方对清偿顺序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十三、借款人根据合同约定已经偿还的款项中,包含超过四倍利率以上的利息,借款人主张超过部分抵扣本金或请求返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十四、民间借贷未约定借款期限的,诉讼时效从出借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借款人拒绝履行还款义务之日起计算。

二十五、人民法院受理民间借贷案件后,发现借贷行为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诈骗、洗钱等犯罪行为,或者当事人主张涉嫌犯罪,请求移送其他司法机关处理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区分以下情形处理:

(一)案件存在明显的犯罪嫌疑,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告知当事人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将案件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二)当事人一方主张涉嫌犯罪,但没有提供证据证明,或者当事人虽有犯罪嫌疑但与民间借贷案件没有必然联系或不属于同一法律关系的,本案继续审理,有关犯罪嫌疑的线索材料可移送公安、检察机关。

(三)公安、检察机关已经立案侦查,当事人又起诉到法院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其向公安、检察机关寻求救济。

(四)公安、检察机关不予立案侦查、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犯罪的,当事人又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五)本案审理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的,应当裁定中止审理。

二十六、本裁判指引所称“借据”,是指当事人用以证明借贷关系存在,由借款人出具的书面凭证,包括借据(条)、收据(条)、欠据(条)等。“四倍利率”,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

二十七、本指引与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不一致的,以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为准。

二十八、本指引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二

十九、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施行后尚未审结的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本指引,本院《关于审理小额债务案件的指导意见》不再适用。凡本院过去的规定与本指引不一致的,适用本指引的规定。

十、本指引施行后与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有冲突的,由相关业务部门提出修改意见报本院审判委员会进行修订。

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裁判指引的说明

一、第一条是规范民间借贷法律关系的调整范围。需要明确的问题有三:一是民间借贷的内涵。“借贷资金”是民间借贷行为的实质内涵,以借贷形式确认其他法律关系引起的债权债务,不属于民间借贷。二是将企业间借贷纳入民间借贷的调整范围。最高法院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对企业间借贷无效的传统政策作出了调整。奚晓明副院长2013年9月在《当前商事审判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法律适用问题》讲话中指出,对不具备金融从业资质的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行为,应当区别认定不同借贷行为的性质与效力。对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资质,但实际经营放贷业务、以放贷收益作为企业主要利润来源的,应当认定借款合同无效;对为生产经营需要所进行的临时性资金拆借行为,如提供资金的一方并非以资金融通为常业,不属于违反国家金融管制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形,不应当认定借款合同无效。最高法院起草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4月征求意见稿)》中,也将企业间借贷纳入民间借贷的范围。三是关于小额贷款公司出借资金的行为是否完全适用民间借贷的规则,有一定争议。市中院正研究起草审理小额贷款案件的裁判指引,新的规定出台之前,暂适用本裁判指引的规定。

二、第二条明确案由的确定问题。如上条所述,不具有“借贷资金”实质内涵的行为不属于民间借贷,应当以其他法律关系的性质界定案由,当事人得以真实的法律关系提出理由及抗辩,人民法院亦应依据真实法律关系确定审理方向。但是,借据或欠条作为合同履行或结算中形成的书面证据,查证属实的情况下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方面的重要依据。

三、第三条是关于无记名债权凭证的债权人认定问题。记名债权凭证以其所记名称为债权人,无记名债权凭证以其持有人为推定债权人。此处的“推定”为可反驳的推定。被告主张无记名债权凭证的债权人另有他人时,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举证成立的,驳回原告的起诉;举证不成立的,确认无记名债权凭证的持有人为债权人。实践中,存在以债权凭证上未记载债权人名称为由驳回原告起诉的情况,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妥当的。

四、第四条是关于共同出借人之连带债权如何处理的问题。数人对借款人分别出借款项的,为分别债权,适用单独债权的一般原则,不属于本条规范的范围。共同出借人享有连带债权,关于连带债权的效力,我国法律没有一般性规定。依据连带债权的法理,出借人各得向借款人请求为全部给付;连带债权人中的一人为给付之请求者,为他债权人之利益,亦生效力;连带债权人中的一人因受清偿而债权消灭者,他债权人之权利亦同消灭。台湾地区民法典第283条、第284条、第285条、第286条,可资参考。

诉讼程序方面,共同出借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为必要的共同诉讼。因此,部分出借人起诉的,原则上应当追加其他出借人为共同原告。但是,其他出借人出于种种原因可能明确放弃向借款人主张权利,此种情形下,可以不追加或列为第三人,但部分出借人起诉行为对其他出借人发生效力,其他出借人不得再向借款人主张权利,其权利份额可依据共同出借人之内部关系处理。需要指出的是,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该条规定主要针对部分出借人在诉讼中的诉讼行为,如申请回避,承认对方抗辩、和解等,不能理解为部分出借人起诉必须经其他出借人同意,否则违反连带债权的一般法理。

五、第五条关于民间借贷合同的生效要件。民间借贷合同为实践性合同,其特殊生效要件依据《合同法》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第二百一十条规定认定。

六、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贷合同的特殊无效事由。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合同的一般无效事由,民间借贷合同的无效事由具有其特殊含义。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其他有关规定,本条所列事由应认定借贷合同无效。

七、第七条规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有过错的一方并应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双方均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应当追缴收归国家或返还集体、第三人。借款人因合同无效应当返还出借人借款本金的情况下,如借款人非法集资,许以高息,若仅支持返还本金或一倍银行利息,反而有利于不法行为人,司法导向上出现偏差。因此,本条规定出借人无过错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约定请求借款人赔偿损失,但不得超过四倍利率;双方均有过错的,出借人仅能请求按照一倍利率赔偿损失。

八、第八条规定单位内部集资的法律效力认定。企业为解决资金困难,未向社会公开宣传,仅在单位内部向职工集资,所借款项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客观上有利于企业度过难关及扩大再生产,不属于非法集资的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应当认定有效。

九、第九条关于民间借贷保证人的责任认定。保证合同是从合同,其效力从属于主合同,即借款合同。借款人将所借资金用于犯罪或从事不法行为,并不必然导致借款合同的无效,除非出借人明知借款人将资金用于不法行为。因此,保证合同并不必然因借款人的犯罪行为而归于无效。根据担保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保证合同有效,保证人应当承担保证责任;保证合同即使无效,保证人亦应按照担保法司法解释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十、第十条关于民间借贷案件举证责任分配及事实认定的一般规则。实践中,民间借贷纠纷绝大部分争议集中在事实认定方面,包括借贷关系是否存在、借款是否支付、是否约定利息、本息是否偿还等。本条从两个方面对事实认定规则作出规范:一是举证责任的分担。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出借人主张借贷关系成立并生效,应当举证证实双方之间存在借贷合意,并应证实借贷款项已经交付借款人;借款人反驳提出借款已经偿还或部分偿还等理由的,应当就反驳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二是事实认定的一般原则。实践中民间借贷事实认定非常复杂,虚伪交织,真假难辨,真实情况往往与证据显示的情况有一定差距,严重困扰司法实践。审判人员一方面要依靠证据,用证据说话;另一方面又不能机械地迷信证据,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综合考虑出借人的经济能力、金额大小、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和当事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等因素,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依据民事诉讼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合理判断双方当事人诉辩主张的真实性。

十一、第十一条强调人民法院依职权查明事实的责任。由于民间借贷案件涉嫌虚假诉讼及不法债务的情况比较多,本条规定在重申结果意义举证责任的同时,特别强调审判人员应摆脱“坐堂问案”的机械思维,在案件审理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调查取证机制,力争接近事实真相。

十二、第十二条是关于借据上签章真实性的司法鉴定应由何方当事人申请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提出异议一方申请鉴定,因为否认签章真实性属于反驳提出的事实。另一种观点认为,借款人对借据上签章的真实性提出异议的,双方当事人均可以申请司法鉴定。双方均不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一)出借人仅凭借据起诉,没有其他证据佐证,借款人有合理理由质疑借据的真实性的,由出借人申请鉴定并预交鉴定费用,借款人应当提供笔迹比对样本。

(二)出借人提交的借据有其他证据佐证,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借款人虽对借据真实性提出异议,但没有相应的反驳证据,由借款人申请鉴定并预交鉴定费用。本条采用第一种观点,操作比较简便,深圳的司法实践也一直是遵循此项规则。

十三、第十三条是针对出借人仅证实双方存在款项往来,但未提交证据证明借贷关系的情况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经常遇到,款项往来可能基于借贷,也可能基于其他法律关系,如何规范处理原则,本条分三种情况。首先要明确的是,证明借贷关系的举证责任在出借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证据及其他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出借人主张的事实是否成立。其次,要明确被告否认借贷关系的情况下,对其取得款项应作合理解释或提供初步证据。第三,要强调审判人员应当根据案件审理的进展,适当适时向当事人行使释明权,引导当事人选择正确的案由。在法院已经查明纠纷性质,告知原告应按照正确的案由起诉情况下,原告仍拒不变更的,应当驳回原告基于借贷关系提出的诉讼请求。债权人是否可以其他案由提起诉讼,有一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法院既然已经释明案件的法律关系,原告拒不变更,驳回其诉讼请求的同时,为节约司法资源,不应允许原告再另行起诉。另一种观点认为,原告不变更诉由可能基于种种原因,法院驳回其基于借贷关系提出的请求,其效力仅在于认定双方之间不存在借贷关系,原告仍可以真实的法律关系另行提起诉讼。本条采纳第二种观点。

十四、第十四条主要是为解决当事人主张现金支付借款的认定规则。出借人主张以现金支付方式出借款项,仅提交借据,没有其他证据,借款人否认借款的情况,实践中出现得越来越多。有些现金借款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数额不大,可能是真实的;但更多的情况下,当事人隐藏了不可告人的目的,其隐藏目的又没有证据证实,严重困扰司法实践。这些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况主要有:

一、以借据形式企图将赌债等不法债务合法化;

二、以借据形式体现违反公序良俗的债务(如青春损失费、空床费等);

三、声称现金支付借款,实际是为规避借款本金认定规则,或规避四倍利率限制,收取额外高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本条规定借据不能作为认定款项已经支付的充分证据,审判人员还应当综合考虑借款金额大小、现金支付原因、借款经过、当事人亲疏关系等具体情况,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合理判断是否存在借贷关系。第二、三款并对借据的采信规则及审查方式进行了一般性的规定。当然,审判人员还应当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合理判断借贷关系的真实性。

十五、第十五条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对外借款,在何种条件下,该债务由借款人个人承担的问题。这个问题实践中经常遇到,需要适当平衡债权人和夫妻另一方的利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二十四条,仅在符合本条第(一)、(二)项的情况下,债务才由借款人个人承担。该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过于严苛,以致实践中配偶几乎没有能够举证免责的机会。借款人恶意举债的情况下,对无辜配偶的利益构成严重侵害。省高院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婚姻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7条对此规定进行了适当修正,归纳起来大致相当于增加了本条第(三)项的情形。除此以外,根据婚姻法的立法目的及诚实信用原则,我们认为:

一、借款人的借款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的,且违法所得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配偶不应承担偿还的责任。

二、借款用途违反公序良俗,根本不符合夫妻共同生活的目的,如借款用于嫖娼、包二奶等,观念上无法接受此种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三、出借人与借款人恶意串通,损害配偶利益,无疑应属借款人的个人债务。

十六、第十六条规范企业法定代表人对外借款时,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分为两款,一是法定代表人以企业名义借款,应当认定为企业行为,列企业为当事人并由企业承担还款责任。例外情形是出借人和法定代表人恶意串通损害企业利益的情况。二是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借款,原则上应由法定代表人个人承担还款责任。例外情形:

一、企业同意承担还款责任,构成债务加入,由企业和法定代表人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二、所借款项全部或部分用于企业经营,企业和法定代表人均是实际的受益人。这种情况下,如果出借人请求企业和法定代表人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十七、第十七条关于借期内利息的认定。借期内利息认定应当根据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借贷纠纷案件的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要求逐步取消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将不再公布贷款基准利率。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案件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采用固定利率限制的方式。这是一个趋势,但在该司法解释出台之前,我们仍应以原来的方针执行。

十八、第十八条关于逾期利息及违约金的认定。最高人民法院2011年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和省高院2012年会议纪要均明确了本条规定的处理原则。

十九、第十九条关于巧取利益的排除。民间借贷的当事人,尤其是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等经常在约定利息以外,还约定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手续费、顾问费等,实际是为规避利率限制。奚晓明副院长在2013年全国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了本条规定的原则,虽然是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公司,但我们认为可以适用于一般借贷主体。实践中还存在出借人借用他人名义收取中介费、担保费等费用,查证属实的,应当适用同一规则。

二十、第二十条关于复利的处理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有条件支持复利,认为如果前期利息没有超过一定比例(如15%),可以将借据载明的金额认定为本金计算复利;另一种观点是本条观点,认为计算复利的,不得超过以前期本金为基数,按四倍利率计算出的本息总额。我们认为本条规定更符合国家有关民间借贷利率限制方面的政策。

二十一、第二十一条关于本息偿还顺序问题,有约定从其约定,没有约定按照先息后本的原则处理。这项处理原则实践中基本没有争议,最高人民法院和省高院的处理原则也是一致的。

二十二、第二十二条规定数笔借款债务的偿还顺序问题。此问题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没有作出规定,实践中确有一些案件存在此司法认定的必要。结合一些省高院对这一问题的规定,我们研究认为首先应考虑偿还已到期债务;从保护债权人的角度,次考虑先偿还无担保的债务;如果仍无法判断的,按照到期先后顺序偿还。这种处理方式比较公平且易于操作。

二十三、第二十三条关于任意给付行为的处理。借款人已经偿还的款项中包含四倍利率以上的利息,借款人是否可以要求超过部分抵扣本金或请求返还,实践中存在严重分歧。浙江高院规定借款人自愿给付四倍利率以上利息,不损害国家、社会共同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法院不作干预;重庆高院、江苏高院则支持超过部分根据借款人的主张,可以抵扣本金。我们研究认为:

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超过四倍利率的利息,法院不予保护。这里的“不予保护”应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于出借人而言,请求超过四倍利率的利息,法院不予保护;二是对于借款人而言,虽然法律为保护借款人利益,为其设定了利率限制,但总体而言,高额利息是否支付仍属于双方当事人权益范畴,法院同样不保护借款人的任意给付行为。

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债务全部履行完毕后,借款人不得以利息超过司法保护幅度,请求出借人返还多支付的利息。如果又允许债务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借款人以已经支付的四倍利率以上的利息抵扣本金,与上述观点相矛盾。为何债务履行完毕与否会影响到当事人的请求权,理论上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

三、若允许借款人以按照合同约定已经支付的部分利息抵扣本金,会给具体案件的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审判人员需要逐笔分清本息数额,逐笔扣减,重新计算,极大浪费司法资源。二

十四、第二十四条关于诉讼时效的认定。未注明借款期限之借条,视为不定期的民间借贷合同,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随时还款,但应当给予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时间届满仍不还款的,视为出借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借款人拒绝履行还款义务,诉讼时效开始起算。

民间借贷案件实务指引 篇2

一、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的表现

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难问题,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被执行人不知去向

在民间借贷案件中, 被执行人往往早已“跑路”。在案件受理之前, 他们就已经不知去向, 导致缺席审判和公示送达成为判决做出和送达的主要方式。在执行阶段, 由于被执行人不知所踪, 导致执行机关难以查清其财产归属情况, 给判决执行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二) 被执行人缺少财产

一些尚未“跑路”的被执行人缺少可供执行的财产, 也导致判决难以执行。在民间借贷案件中, 被执行人往往债务缠身, 除了基本住房之外并没有其他多余的财产[1]。由于我国没有个人破产制度,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会导致民事执行程序陷入无限期的拖延状态。

(三) 三角债现象普遍

民间借贷案件中, 双方当事人的经济关系都十分复杂, 常常通过第三方或者第四方的债权债务关系, 出现相互牵扯的现象, 形成了普遍的三角债问题。纠缠不清的三角债及其给执行工作所带来的法律问题, 严重影响了民事执行的效率。

(四) 金融机构配合不够

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执行过程中经常以储户信息保密等事项为由, 消极对待资产冻结和划拨等要求, 甚至帮助被执行人转移资产, 导致执行工作在实质上无法进行[2]。

二、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的原因

“执行难”现象的背后, 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客观原因。这些原因既有经济层面的因素, 又有社会层面的考虑, 也有部门利益的影响。理清这些原因, 是制定相关对策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 恶意财产转移缺少规制

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 被执行人恶意转移财产虽然在实体上是可以被判断为逃债行为, 并可以确认为无效。而债权人要行使代位权, 却必须承担举证责任, 导致其经常因为难以举证而无法履行代位追偿的权利[3]。

(二) 执行手段威慑力不够

判决的执行代表的是法律的权威, 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需要有一定的威慑力和暴力作为后盾。但是在现实中, 面对被执行人及其亲属的暴力抗法手段, 法院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采取司法拘留的措施予以应对。

(三) 行政干预行为仍然存在

民间借贷案件的背后, 往往会涉及一些大型的企业或知名的企业家。一些重大民间借贷案件的执行, 也有可能影响其融资和经营活动。

(四) 金融机构利益驱动明显

当前, 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金融机构的揽存任务十分繁重。接到法院关于查询、冻结或扣划等执行要求的时候, 金融机构首先考虑的是这些执行措施是否会影响其业绩, 而不是将协助执行看作自己的义务。

三、破解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的几点建议

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不但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助长了不良借贷风气的滋生, 还损害了司法的权威和尊严, 破坏了地区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 破解民间借贷案件“执行难”的问题, 已经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需要各地法院的执行部门予以研究和解决。对此, 针对上述的四个原因, 特提出几点建议。

(一) 完善代位追偿制度

一方面, 只要存在恶意转移财产的行为, 无论是通过多少次的交易或者转移, 都允许债权人进行代位追偿, 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另一方面, 可以尝试对存在恶意转移财产行为的被执行人, 实行司法审计, 以确定其真实财产状况。

(二) 加大强制执行力度

对待暴力抗法行为, 要有更强的处罚力度, 来确保法律执行的威慑力, 确保判决结果得到顺利的执行。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 建立公安机关协助执行的常态工作机制, 严厉打击一批暴力抗法的行为, 在社会上树立执行行为的严肃形象[4]。

(三) 做好与行政机关的沟通

学会与行政机关进行沟通联系的方法, 实现司法工作与行政工作的相互理解和相互配合。

(四)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可以以定期联席会议的形式, 建立法院与地方银监部门的联动机制。法院应当掌握金融机构配合执行的情况, 对一些存在消极对抗行为的金融机构进行汇总和梳理, 并定期向银监部门报送, 由银监部门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予以处理, 督促其重视并配合法院的执行工作。

四、总结

与其他类型的民事案件相比, 民间借贷案件在执行环节中, 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其中, 被执行人不知去向、被执行人缺少财产、三角债现象普遍和金融机构配合不够等问题, 是较为明显的表现。但是直接影响案件执行的原因, 却更加深刻而复杂, 主要有恶意财产转移缺少规制、执行手段威慑力不够、行政干预行为仍然存在、金融机构利益驱动明显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 是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对此, 各地各级法院可以通过采取完善代位追偿制度、加大强制执行力度、做好与行政机关的沟通、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等几个方面的措施, 来改变目前执行难的局面, 为民间借贷案件的处理提供更有力的执行保障。

参考文献

涉身份关系民间借贷类案件分析 篇3

一、家庭共有财产的概念背景及分析

在我国广大的地区都还存在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共同生活的情况。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体系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在沿袭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情况下,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通过经济手段将家庭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户为单位进行土地承包经营,家庭成员共同承包、共同经营、共同收益,所得的财产为家庭共有财产。这也是家庭共有财产这一法律概念的社会基础。故,所谓的家庭共有财产指的是家庭成员在家庭共同生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创造、共同所得的财产。要产生家庭共有财产需要至少包括两对夫妻及以上成员共同在一个大家庭中共同生活,对家庭财产共同创造、共同使用,家庭的紧密集合系基于成员间的特殊身份关系及亲属情感结合。而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概念主体包括了各个家庭成员,能形成共有财产的家庭成员不仅限于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例如未成年的童星或者拍广告的婴儿,他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增置家庭共有财产。其次对于共有财产系共同共有的关系,即所有家庭成员不分比例的共同所有家庭共有财产。

二、法学理论、法律规定对家庭共有财产及夫妻共有财产的约定

在我国民法理论中对家庭共有财产的介绍较少,仅约定将家庭共有财产作为共同共有的形式来对待,并无其他更详尽的规定,而我国的物权法、婚姻法对家庭共有财产的性质、定义均无约定。而反观夫妻共同财产,在我国的婚姻法及司法解释中均有详细的约定。

家庭共有财产及夫妻共有财产主要的相同点:①都是基于特别亲密的身份关系而产生财物共有;②对财产的占有形式都是共同共有。不同点:家庭共有财产系基于近亲属关系共同生活而形成家庭共有财产,而夫妻共有财产系基于婚姻关系共同生活而形成夫妻共有财产。在对外关系中,法律法规对家庭共有财产没有制定相关法律,但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对外效力确有非常详尽的法律规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之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

既然基于婚姻关系的夫妻共有财产在对外债务中应承担共同偿还责任,那么基于近亲属关系的家庭共有财产是否也应当在对外债务中承担类似的责任呢?

我国农村地区也可以发现在大家庭里面,未结婚的成年子女将其个人工作所得交给父母保管,如家庭中需要翻修住宅,也会使用成年子女的工资收入。当家庭成员对外举债时,债权人出借款项的考量因素中往往将举债人的家庭背景作为重要的指标,基于婚姻关系的夫妻共同财产在对外债务中应承担共同还款责任,那么笔者认为基于近亲属关系并共同创造、共享家庭财富的家庭成员也应在家庭成员对外举债的时候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三、家庭形式的适用范围

家庭共有财产中的主体“家庭”指的是特殊的家庭结构,这个家庭必须是包括一个家庭以上成员共同生活的,包括父母与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父母与成年子女家庭共同生活的家庭、两个或两个以上兄弟姐妹家庭共同生活的家庭等形式。排除已完成分家、财产各自独立但仍继续共同生活的家庭形式。以前因为农村土地及房屋无法流转,商业价值大打折扣,借贷类案件涉及到农村财产的一般只能查封,难以拍卖、变卖,债权人难以在债务获得法院生效判决后得到切实的经济利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市场化逐步进行,农村土地即将实现历史性的转型。而在农村中,借贷类纠纷又是实实在在大量存在,如果进一步规范家庭共有财产在民间借贷类案件中的连带责任效力,这也将更有利于借贷类纠纷的解决。而且据笔者对借贷案件的观察,存在担保人的情况下,实际借款人更愿意出来解决问题,而不会一味的逃避。经济利益的连坐,也会让债务人在解决经济纠纷的时候更加的积极主动。

当被告涉及到家庭共有財产所有权人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这类案件应归类属于商事法律关系的规范类别。因为这类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商业行为,以获得高额的经济利益为行为的出发点,而且这也符合借贷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故笔者认为,针对这类案件应该给予更弹性的空间,即针对这类案件应该可以放宽对借款利率的限制,商业行为就是要承担商业风险,如果仅一味的加以限制,借款合同中的许多条款约定即使是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但还是会因为法律立法初衷、法律规定出发点的局限性而致使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而无效。

当然放开法律规定,也许是个较为冒险的举动,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的过时法律规定死守不放,到后来反而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有的人认为法律应当稳定不可轻易改动,但是本身我国的法律就是处于一个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我国的法律体制日趋完善,但还没达到长期稳定的状态,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太快太猛,我国民法典迟迟未予以颁布,我国的民法、商法尚未形成稳固体系。而笔者之所以认为应放开针对商业性民间借贷类案件的法律限制的另一个考虑是我国还有个人所得税法。如果法律体系能完善税法,当在民间借贷类案件中发现存在商事法律行为,则完善的税法体制应当在前述的法律关系明确之后,再行介入到出借方,因为出借方的商事行为系以营利为目的的,而且是一种利润较高的金融营利行为,向国家缴纳相应的税收应当也是合情合理。当税法能与商事类民间借贷行为相互呼应时,商事民间借贷地底下挣钱,各种偷税漏税,出事后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而之前的经营性行为又一了了之的情况将得到有效规范及引导,借贷也才能在法律框架下规规矩矩。

民间借贷涉嫌犯罪法律实务 篇4

韩洪律师

【引言】本文所论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的借贷款行为,不包括上述主体和依法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的借贷款行为。

本文主要依据2015年9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5〕18号,以下简称“法释〔2015〕18号”)及现行有效的相关司法解释,结合司法实务,剖析典型、常见的民事与刑事法律关系交叉并存的民间借贷纠纷法律问题,为处置刑民交叉民间借贷案件提供法律实务参考。

一、刑民交叉民间借贷纠纷常见法律问题

第一,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时,民间借贷民事纠纷如何处理。根据相关刑事司法解释,非法集资犯罪主要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等犯罪。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这些犯罪时,法院在民事审判中对这类案件如何处理?出借人应当通过哪种法律途径索回借款?

第二,借款人或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时,民间借贷合同是否有效。借款人或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的情况除了非法集资犯罪外,还有借贷行为涉嫌诈骗犯罪、合同诈骗犯罪、高利转贷犯罪、强迫交易犯罪等,当借款人或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最终被认定构成犯罪时,民间借贷合同是否还有效?

/ 9

第三,民间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时出借人是否可以向保证人主张还款或利用质押、抵押担保物权实现债权。借款人或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时,为借款担保的保证人是否还需要向出借人承担责任?出借人是否可以利用质押物、抵押物通过担保物权实现借款债权?

二、司法实务中法院对刑民交叉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处理方式

第一,不予受理或者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或检察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1998]7号,以下简称“法释[1998]7号”)第十一条:“人民法院作为经济纠纷受理的案件,经审理认为不属经济纠纷案件而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已立案审理的经济纠纷案件,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认为有经济犯罪嫌疑,并说明理由附有关材料函告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的,有关人民法院应当认真审查。经过审查,认为确有经济犯罪嫌疑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并书面通知当事人,退还案件受理费;„„。”《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2014年3月25日发布实施)规定:“对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正在侦查、起诉、审理的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就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申请执行涉案财物的,人民法院应当不予受理,并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或者执行过程中,发现有非法

/ 9

集资犯罪嫌疑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或者中止执行,并及时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侦查、起诉、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中,发现与人民法院正在审理的民事案件属同一事实,或者被申请执行的财物属于涉案财物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确属涉嫌犯罪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此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法第六十四条有关问题的批复》(法[2013]229号,以下简称“法[2013]229号”)的精神,对于民间借贷涉嫌或被认定诈骗等犯罪时,出借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返还借款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对于出借人被诈骗的款项,通过法院刑事审判方式得以退赔。

第二,先刑后民,即先刑事案件审理后民事案件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第一百五十条第一款第五项中止诉讼的情形,即“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应当中止诉讼。

第三,刑民并立,即作为民事纠纷的民间借贷案和民间借贷涉嫌的犯罪并行审理。

“法释[1998]7号”第一条:“同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因不同的法律事实,分别涉及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嫌疑的,经济纠纷案件和经济犯罪嫌疑案件应当分开审理。”另外,根据“法释[1998]7号”第八条规定,出借人作为诈骗类犯罪案件的被害人可以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是,该条规定和“法[2013]229号”规定精神相

/ 9

悖,根据后法优于先法的原则,该条规定目前没有适用的余地。

三、“法释〔2015〕18号”公布施行前司法实务中法院对刑民交叉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处理方式的混乱

相关司法解释及司法文件虽然对民刑交叉民事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指导方向,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重刑轻民指导思想的影响,以及对民刑交叉的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并没有统一的司法程序模式,加之最高院针对新的情况不断公布新的司法解释或案例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废除不适时或过时的司法解释和批复,造成各地法院根据案件不同情况选择适用不同的司法规定及不同的处理方式,同样的案件,有的法院裁定驳回起诉,有的法院裁定中止诉讼,待刑事案件理完结再恢复审理,有的法院采取刑民并立的方式进行审理,最终造成同案不同处理方式及不同处理结果的混乱。

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1年第11期公布的“吴某某诉陈晓富等民间借贷、担保合同纠纷案”中,法院判决认为:陈某某可能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与本案合同纠纷属于两个法律关系,公安部门立案侦查、检察院起诉以及法院判决构成犯罪,并不影响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审理本案当事人间的民事合同纠纷。对合同效力的判断和认定属于民事审判的范围,„„。最终,法院生效判决认定本案民间借贷法律关系明确、涉案民间借贷合同有效,陈某某等对借款应当予以偿还,担保人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按照司法实务中此前通常的做法,此类案件法院往往会根据案情裁定驳回起诉或者中止审理,如果陈某某被依法认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后,涉案的借

/ 9

款合同就是无效合同,这种情况下此类案件的审理结果必然和上述公布案例的审理结果大相径庭。

四、“法释〔2015〕18号”对刑民交叉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理方式之规定

第一,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时,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法释〔2015〕18号”第五条第一款规定:“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这种情况下,出借人只能通过法院刑事审判途径,最终以刑事被害人的身份取得被追缴或退赔的借款。

第二,民间借贷行为不构成非法集资犯罪时,法院按民事案件受理。

“法释〔2015〕18号”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公安或者检察机关不予立案,或者立案侦查后撤销案件,或者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或者经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不构成非法集资犯罪,当事人又以同一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第三,民间借贷行为虽与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民间借贷民事案件继续审理。

“法释〔2015〕18号”第六条规定:“ 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

/ 9

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第四,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中止诉讼(“法释〔2015〕18号”第七条规定)。

“法释〔2015〕18号”发布施行后,除涉嫌非法集资犯罪外,因其他犯罪行为导致民间借贷案件发生刑民交叉的,法院应当坚持“刑民并立”的处理方法,即作为民事纠纷的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不以相间刑事案件的审结为前提,只有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法院才裁定中止民间借贷案件的审理。

“法释〔2015〕18号”把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刑民交叉民间借贷纠纷,排除在“刑民并立”的处理方法之外,并非是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而不予审理,而是考虑到此类案件被害人人数众多,涉及不特定的多数人利益,如果适用“刑民并立”的处理方法,可能会造成有的受害人通过民事诉讼的方法获得足额的清偿而有的受害人却得不到补偿。但是,对于刑民交叉民间借贷纠纷,不论借款人涉嫌或构成哪种犯罪,出借人均可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法释〔2015〕18号”第八条规定:“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要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五、“法释〔2015〕18号”关于借款人或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或构成犯罪时,民间借贷合同效力的规定

/ 9

“法释〔2015〕18号”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民间借贷合同并不当然无效。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之规定,认定民间借贷合同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各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法释〔2015〕18号”第十四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二)以向其他企业借贷或者向本单位职工集资取得的资金又转贷给借款人牟利,且借款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

(三)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

(四)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效力性强制性规定的。”

五、“法释〔2015〕18号”关于民间借贷行为涉嫌或构成犯罪时担保合同的效力认定及担保人责任承担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但

/ 9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根据该条规定,一旦民间借贷行为被认定为犯罪时,民间借贷合同必然无效,作为主借款合同从合同的担保合同当然无效,除非法律另有规定。在借款人或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构成犯罪的民间借贷案件中,担保人无一例外地依据物权法的这条规定来抗辩出借人要求其承担担保责任的法定事由,在法律上对出借人造成了不利所的局面,若法院支持了担保人的抗辩,对出借人很不公平。

“法释〔2015〕18号”第十三条的规定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其不以借款人或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作为判断民间借贷合同效力的依据,而是以第十四条列举的五种情形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作为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效力的依据。这样一来,即使借款人或出借人犯罪,民间借贷合同完全可能被认定有效,那么,担保合同在本身没有瑕疵的情况下也应当有效,出借人依据担保合同要求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的诉讼目的便可实现,有利维护公平、正义的司法原则。

“法释〔2015〕18号” 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担保人以借款人或者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犯罪或者已经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为由,主张不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民间借贷合同与担保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依法确定担保人的民事责任。”

根据“法释〔2015〕18号”及担保法相关规定,在刑民交叉民民间借贷纠纷中,当出借人的借贷行为涉嫌或者已经被生效的判决认定构成犯罪时,担保人会根据据以下情形承担责任:

第一,借贷合同有效,担保合同因本身有瑕疵而被认定为无效; 第二,借贷合同因存在第十四条列举的五种情形及合同法第五十

/ 9

二条规定的情形被认定为无效,担保合同无效;

第三,借贷合同有效,担保合同有效。

在第一、第二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下,担保人应当分别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0〕44号】 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承担责任。该解释第七条规定:“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第八条规定:“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在第三种情形下,担保人应当按照担保合同的约定承担担保责任。

最后,民间借贷行为涉嫌或构成犯罪时出借人是否可以利用质押物、抵押物通过担保物权实现借款债权?

笔者认为,根据“法释〔2015〕18号”第十三条规定,只要民间借贷合同被认定为有效,且担保合同中的质押权、抵押权依据担保法、物权法相关规定依法设立,出借人完全可以利用质押物、抵押物通过担保物权实现借款债权。

民间借贷案件实务指引 篇5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会议纪要 〔2013〕1号 2013年6月13曰,江苏省髙级人民法院召开第10次审判委员会,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理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会议认为,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和信贷政策的影响,民间借贷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民间借贷案件审理中遇到许多复杂疑难问题。为公正、规范地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民间融资秩序,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等规定,对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事实审查和法律适用等问题进一步加以明确和统一。现将讨论意见纪要如下:

一、关于民间借贷的界定会议认为,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自然人与从事非金融业务的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借贷人民币、港币、澳元、台币、外币及国库券等有价证券的行为。

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机构发放贷款的,属于民间借贷,但法律、司法解释对其有特别规定的,应当按照特别规定处理。

二、关于民间借贷的事实审查与举证责任会议认为,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应当根据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引导当事人及时举证,释明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全面、客观地审核双方当事人提交的全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

(一)原告基于借贷关系主张返还借款的,应当对借贷合意和款项交付等要件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被告抗辩借款本金、利息等已经全部偿还或部分偿还的,应当对偿还借款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二)原告仅提供借据主张借贷关系成立,被告提出反驳证据足以对借款关系真实性产生合理怀疑的,人民法院应当要求原告进一步提供证据。原告不能证明款项交付事实的,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三〕原告仅提供转账、存款凭证等交付凭证,未提供借贷合意凭证,被告以双方不存在借贷关系或者存在其他法律关系为抗辩,并提出证据足以对借款关系真实性产生合理怀疑的,人民法院应当要求原告就双方存在借贷合意进一步提供证据。原告不能证明双方存在借贷合意的,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

(四)人民法院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对于案件事实存在重大争议的,应当要求借贷双方当事人本人、经办人到庭,说明借款的原因、款项交付的时间、地点、款项来源、用途等具体事实和经过,并接受对方当事人的质询和法庭的询问。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本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履行说明义务的,应当举证不能的后果。

〔五〕出借人以承兌汇票作为民间借贷的款项支付方式,双方对贴息费用产生争议,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没有约定的,借款人主张以票面金额扣除贴息费用计算借款金额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三、关于民间借贷的责任主体和性质认定会议认为,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要正确理解和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婚姻法等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严格审查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和相关案件事实,准确认定合同性质以及责任主体。

(一)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向他人借款所形成的债务,原则上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由夫妻双方共同对外承担偿还责任。但如果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则可以认定该债务为夫妻一方的个人债务。

1、出借人与借款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的;

2、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且出借人知道该约定的;

3、出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所借款项并非用于家庭生产经营或共同生活的。

经借款人的配偶申请,人民法院可以追加配偶为第三人参加。

(二)涉及共同借款人的借贷纠纷,出借人仅起诉部分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原告释明是否追加其他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坚持不追加的,可以准许。

(三)当事人之间以借贷为目的签订房屋买卖合同作为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双方名为房屋买卖实为民间借贷关系。出借人以房屋买卖关系提起诉讼,请求履行房屋买卖合同并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向其释明按照民间借贷关系变更诉讼请求;出借人坚持不予变更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四、关于民间借贷的利率和利息认定会议认为,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要依法保护合法的借贷利息,依法遏制高利贷行为,规范民间融资秩序。

(一)借款的利息不得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对于借据中约定的借款金额与出借人实际交付的金额不一致的情形,经审查属于在交付本金时预先扣除利息的,应当按照实际交付数额认定借款本金并计算利息。

借据载明的绝大部分金额通过转账支付,出借人主张剩余部分系采用现金交付,但未提供相应证据证明的,对其主张不予支持。

(二)借贷双方对前期借款本金和利息进行滚动结算后将利息计入本金,重新出具借据再计算复利,其利息应当以最初的本金为基数、以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计算,超出四倍的部分不予保护。

(三)出借人与借款人在借贷关系中除约定利率外,还约定借款人向出借人支付中介费、担保费等费用的,应视为对利息的约定,利息、中介费、担保费等合计以后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超出部分不予保护。

(四)借款人按约偿还借款本息后,又以约定的利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为由请求返还的,不予支持。借款人尚未按约偿还借款本息,在审理过程中请求将已经支付的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四倍的部分冲抵本息的,应予支持。

(五)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

对逾期利率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处理:

1、仅约定借期内的利率,没有约定逾期利率的,出借人参照约定的利率或以约定利率再上浮30%-50%利率,向借款人主张逾期还款利息的,应予支持,但均以不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为限。

2、既未约定借期内的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的,出借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向借款人主张自借款逾期之日或者自权利主张之日起的利息损失的,应当予以支持。

(六)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应当以当事人交付款项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作为计算其利息约定是否超过四倍利率的标准。

(七)人民法院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判决主文中应当明确债务人应偿还本金数额、应支付的利息数额(包括逾期利息、违约金等)或者利率、利息计算起止期限等内容。

五、关于民间借贷的刑民交叉问题会议认为,人民法院在受理和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2 发现当事人涉嫌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有关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

〔一〕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过程中发现当事人涉嫌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应当向侦查机关移送犯罪嫌疑线索、材料,侦查机关立案侦查的,应当裁定中止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审理;侦查机关不予立案侦查的,民间借贷纠纷继续审理。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结后发现涉嫌犯罪且侦查机关已经立案侦查的,应当中止执行,等待刑事犯罪案件侦查与追赃结果。

(二)借款人涉嫌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被侦查机关立案侦查,出借人起诉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三)借款入的借款行为已经被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认定构成 集资诈骗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行为,出借人起诉保证人要求承担保证责任的,人民法院应认定该保证合同无效,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五条的规定确定保证人的民事责任。

六、其他问题

会议还对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审理中如何防范和制裁虛假诉讼、如何处理违背公序良俗的借贷行为、如何审查诉讼时效、如何处理借贷双方约定的律师费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

(一)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要注意防范虛假诉讼。经审查发现当事人之间存在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诉讼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对于下列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借贷行为,原告起诉要求偿还借款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

1、因非婚同居、不正当两性关系等行为产生“青春损失费”、“分手费”等有损公序良俗的债务转化的借贷;

2、因赌博、吸毒形成的债务;

3、因托人情、找关系等请托形成的债务;

4、其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借贷。

上述款项已经给付的部分,资金提供者主张返还的’不予支持。

(三)出借人依据未约定还款期限的借据提起诉讼,其诉讼时效期间应当自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履行义务的宽限期届满之曰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20年。

(四)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当事人双方对为实现债权支出的律师费用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处理;但一方当事人请求扣除超出合理部分的律师费用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

民间借贷案件实务指引 篇6

受国际、国内金融环境的影响,民间借贷已成为一些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或个人的重要融资渠道,近几年的民间借贷活动显得尤其活跃。但由于民间借贷实践操作中存在不规范性的特征,由此衍生了大量的民间借贷纠纷,全国各地法院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民间借贷引发了相关社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温总理近期也因民间借贷引发的社会问题亲自赶赴温州作调查和指导工作。最近,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就民间借贷问题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法[2011]336号)。本人在近几年代理了不少民间借贷案件,最近参加了由中国行为法学会举办的关于民间借贷法律问题专题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最高院民二庭的资深法官及国内知名律师参加,本人觉得参加该会受益匪浅。鉴于此,本人拟就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的相关法律问题谈几点个人心得体会,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关于民间借贷纠纷中债权债务主体问题

1、借贷关系中的当事人问题

通常而言,民间借贷关系中债权债务主体问题本不该是一个问题,但由于民间借贷实践操作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该问题的复杂性,比如民间借贷中的贷款人有可能口头委托其亲朋好友甚至其下属代为支付借款,而借款人也可能口头指示贷款人将借款打入他人账户(代收款),而一旦付诸法律诉讼时,真正的债权人可能既难以举证其债权人的身份(比如还需申请代为支付借款的受托人出庭作证等),还可能无法举证被告的债务人身份(因为借款是转入第三人账户的,如果债务人予以抵赖或不到庭,在法律上难以认定真正的债务人是谁)。因此,律师在代理该类案件时,要首先区分案件的不同情况适当确定民间借贷纠纷中的债权人主体和债务人主体。在真正的债务人(被告)否认借款事实或借款人缺席(失踪)的情况下,如现有的证据在法律上无法认定真正的债务人时,甚至应考虑改变诉讼策略,如以债务人口头指示的收款人为被告提起不当得利之诉等。

2、债务的承担主体问题

最高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情形的除外(建议加脚注)。根据该规定,如果借款人是自然人时,作为民间借贷的原告,应将借款人的配偶列为共同被告。如果存在第三人保证担保或其他担保形式时,还应将担保人列为共同被告诉请担保人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如果担保人属自然人时,本应考虑是否也将其配偶列为共同被告,但根据目前的司法实践,在自然人担保人的民间借贷纠纷中,如原告直接将担保人的配偶列为共同被告起诉的,法院普遍不予受理。而如果作为被告的代理人,尤其是作为借款人或借款担保人的配偶的代理人,除严格审查原告主体是否属适格的债权人之外,还应仔细甄别借款人在法律上、证据上是否属适格的借款人,关注被告是否属于上述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中所述的“除外”情形,以此作为抗辩理由免除债务的共同承担义务。

二、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中的债务本金问题

1、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情况 民间借贷中,通常出现贷款人在支付借款时预先从本金中扣收利息的情形。对于该类情形,根据合同法第二百条“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的,应当按照实际借款数额返还借款并计算利息”之规定,预先从本金中扣除的“利息”部分不视为本金数额,仅以实际支付的借款数额认定为本金数额。对于该问题,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通知》(法 [2011]336号)(以下称“最高院通知”)第六条再次作出了相同规定。但实践中,贷款人往往一方面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利息,另一方面又要求借款人以“借条”或“借据”的形式书面确认收到借款现金(本金),该“借条”或“借据”上载明的数额是尚未扣除利息之前的数额,在此情形下,借款人除非有其他证据足以证明“利息预先在本金中扣除”,否则,法院可能只能按照“借条”或“借据”之书面证据予以认定。

2、巨额“借条”或“借据”之认定

在实践中,作为贷款人的原告往往向法院提交由借款人出具的“借条”、“借据”或“欠条”等凭据主张债权,如果这些凭据载明的金额较小(比如几千元、几万元或小几十万元),据此认定债务金额一般没有问题。但如果前述凭据载明的金额高达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而且没有任何银行转账凭证予以佐证,这时法院又会如何认定呢?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个案件(案号:(2008)甬仑民二初字第1475号),法院认为:“原告虽然向法院提供了被告出具的借条,但借条并非是唯一的债权凭证,原告还应向法院提供其已经向被告俞磊交付了借条中约定的借款的证据,但原告无法提供上述证据”,法院最后判决原告败诉,该判决现已发生法律效力。在最高院审结的案件中也有类似的判例。尽管这可能仅属个案情形,但却提醒我们,仅凭手中持有的“欠条”、“借条”等类似凭据主张债权,能否胜诉已经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律师在代理此类诉讼过程中,应充分估计法院作出对自己当事人不利认定的可能性,提前做好充分的举证。同时,在作为被告代理人的情况下,应充分举出足以使法官对原告提供的债权凭证产生合理怀疑的证据,并充分引用现有的司法判例进行抗辩。

前述最高院通知第七条规定:“注意防范、制裁虚假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过程中,要依法全面、客观地审核双方当事人提交的全部证据,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对形式有瑕疵的“欠条”或者“收条”,要结合其他证据认定是否存在借贷关系;对现金交付的借贷,可根据交付凭证、支付能力、交易习惯、借贷金额的大小、当事人间关系以及当事人陈述的交易细节经过等因素综合判断。”该规定进一步印证了上述案例中法院认为“借条并非是唯一的债权凭证,原告还应向法院提供其已经向被告俞磊交付了借条中约定的借款的证据”之观点。司法实践中,面对真假难辨的巨额“借条”等债权凭证,某些地方地方法院、中级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已形成法院内部的审判指导意见,即对仅凭借条、欠条、收条、借据等债权凭证主张债权的,如金额超过一定的数额,借款人对借款事实予以否认且贷款人在没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的情况下,不予支持。

三、关于民间借贷纠纷案中的利息、复利、违约金等问题

1、关于是否存在利息的争议问题

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八条规定:“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视为不支付利息。”根据新法优于旧法原则,如果自然人之间的借贷未约定利息或约定不明的,应认定为无息借贷。如前述无息借贷逾期还款时,是否应支付利息?前述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未予明确,但通常理解应从逾期还款之日起计算利息。根据最高院通知第六条“当事人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的,出借人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主张自逾期还款之日起的利息损失的,依法予以支持”之规定,逾期还款的利息支付原则已有明确法律依据。

2、高额利息问题

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六条规定,“民间借货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第七条规定,“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对该问题在最高院通知第六条中再次作出了相同规定。根据该等规定,民间借贷活动中无论约定的利率多少,但法院予以支持的最高数额为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

3、利息、复利、违约金、资金占用费等并存时如何处理?

根据最高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七条“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之规定,民间借贷中约定的复利与其他利息合计后的总利率未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时,该复利可予支持,而只有在计算

复利后与其他利息合计后的总利率超出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部分才不予支持。

如在民间借贷合同中约定借贷利息、复利的同时,又约定违约金、资金占用费等情形时,违约金或资金占用费能否与前述利息一并得到支持?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在处理该类民间借贷案件时,并不区分利息与违约金等的性质,而是将利息、复利、违约金或资金占用费等综合统一计算,只要总额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均予以支持,超过部分予以驳回。本人认为,法院如此处理的目的一方面在于遏制高利贷化倾向,同时,该处理原则也符合合同法中关于违约金过高时可予以调整之规定。

上一篇:一只苍蝇的自白作文下一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生态环境恢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