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系列

2022-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系列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该文旨在对农业生态学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考试、成绩评定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教学;实际应用

农业生态学是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起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他是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着重从客观整体上研究农业生产。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工程,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生态农业建设人才,可满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通过《农业生态学》系统课程建设,可培养不同层次的掌握农业生态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生态农业应用人才,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包括《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3门课程。本课程教学在安徽农业大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05年该课程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2007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009年被为安徽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农业生态学是农学、园艺、植保、资环、桑蚕、种子、茶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生态农业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选修课,作物生态学和农业生态学是作物遗产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生课程。现每年选修的人数超过300人。

随着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全国出现“生态热”,特别是大学扩招以来,我校选修《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专业和人数越来越多,导致《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不同程度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教学手段落后、教材建设滞后、时间湔雪环节薄弱等问题。因此,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1 取得成果

1.1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适应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的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可持续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学生能自觉尊重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注意资源的保护,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培养系统观点和生态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爱好、特长发展的需要,坚持“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强化科研训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

1.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针对农学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本课程组提出了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成和建设思路。课程组反复修订了系列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大纲,为校内外专家认同。

教学手段:按照各专业的要求及学校学分制教学计划原则,修改了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以“理论教学扎实+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延伸”为指导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组织思路。教师以教学大纲为基准,编写教学日历、认真备课、写讲稿,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注重将科研、生产实践最新成果、问题充实到教学中。

(2)立体化教材建设。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出版不同形式的教材;出版和使用的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教材有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两种形式。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全部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其中农业生态学使用课程组教师参编的国家级教材。课程组还研制了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生态农业设计、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耕作学等5門课程的多媒体课件(ppt),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部分课程教学中穿插音频、视频等教学内容。

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主编和参编的5本教材作为相应课程的理论课教材;主编和参编的教材作为系列课程的实验实习教材;参编的和收集的与系列课程有关的书籍(共49本)可作为教学参考书。

1.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探讨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和灌输式等习惯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讨论式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等。

(2)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校多媒体课件研制项目,制作完成等6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并投入使用,其中农业生态学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农业生态学学系列课程各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大纲要求,课程组制作了相关挂图20多幅,收集了农业生态学案例100多种,作为辅助教学手段。

1.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1)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结合农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及综合实验室建设,对与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实验实习有关的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添置先进仪器设备,新建仪器和设备,完善了实验室条件;在大杨店校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肥东建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1个;在庐江建立“农业生态学实习基地”1个;在滁州建立“草业科学专业教学实习基地”1个。

(2)实验教学的改革:立项建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2个;实验指导书与实验报告书配套使用,课程结束后实验报告书交课程组保留存档;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教学顺序,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加强学生对教师的监督。教师对学生的每次实验报告都认真批改,实验成绩的评定办法为:总成绩=实验报告成绩×50%+技能测试成绩×50%。实验课程结束,要求每位学生在实验报告书中写出对本实验课程教学及授课教师的评价。

(3)实习教学的改革:通过立项建立了3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校外教学实习提供了保障。每次实习均提前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施方案。实习考核采取现场操作、实习报告以及交流等全面考核。要求学生每人规范撰写1份实习报告(一律用A4纸打印,以便装订保存),在规定期限内,交给指导老师评分;分班级进行实习报告交流,评选优秀实习报告;将有关实习内容列入相关课程考试题。

1.5 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 建有完整、系统、科学、合理和规范的教学及管理制度,如“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组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青年教师培养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教学经费使用办法”“耕作与生态实验室管理人员职责”“耕作与生态教研室研究生及毕业实习生管理制度”“耕作与生态教研室公用电脑使用管理规定”以及“耕作与生态教研室毕业生论文答辩工作计划”等。建立教学文件及档案,并有专人保管。建立试卷库,规范成绩考核。课程组师资队伍在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方面均较为合理,“团结,认真,和谐,奋进”的精神较强。发表了一系列教学科研研究论文;指导了一批大学生科技創新基金

2 创新点

该成果从农科高等院校实际出发,紧扣农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多的创新点。概括起来,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2.1 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 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为先导,提出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的构建思路;以立体化教材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及管理制度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办法等的改革。

2.2 系列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 主编或参编不同层次的教材共7本,其中副主编国家级教材3本,参编国家级教材3本,参编省级教材1本。出版和使用不同形式的教材,包括纸质版和电子档(ppt、音频、视频、Blackboard等)2类。编辑不同内容的教材,包括理论课教材、实验实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等。

2.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立项研究并实施综合性实验项目2个,立项建立校外实习基地3个。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验实习教学,强化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应用和推广

该成果是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学教学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农业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具有极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可行性。

3.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 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第1期教学成果2001年完成(校级),2005年校级重点课程和2007年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后,进行完善、提高,应用时间为2001年9月至2008年7月。第2期教学成果2008年完成(校级),应用时间为2006年9月至2012年9月。教学成果主要内容已分别在农学、烟草、农学(种子方向)以及种子(高职)等专业完成了3a以上的实践检验,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成绩优良率达85%,实验实习优良率达90%。2005年《农业生态学》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2005-2006年),2006年在项目完成验收时,有关专家对本课程评价较高,等级为优秀,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2008年)。2008年6月通过验收,等级为优秀,专家组给予了很高评价,一致认为 “研究工作认真、扎实,研制过程都有详细的记录,是应予肯定的特色,值得所有课建项目学习。”2009年被评为安徽省教育厅《农业生态学》精品课程项目(教高[2009]9-3-36)(2009-2014年)。学生对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满意率达90%以上,网上教学评价为优良。系列课程之一《农业生态学》已通过Blackboard教学平台实现了网络辅助学。完成了10余项校级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并撰写和发表数篇教学研究论文。

3.2 应用研究取得实效 2007年1月,开始实施以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的实验教学体系。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动态调整和完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实施,动态跟踪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时反馈和调整。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综合测评制度。从而形成了一个制度化、良性运转的验教学质量监控的动态过程,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倡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参与安徽农业大学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申报。各类比赛,成绩可喜。本项成果的实施和应用不仅优化了我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在社会上产生良好反响。

参考文献

[1]罗慧中.关于提高课堂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1),20-22.

[2]杨晓菁,顾延生,葛继稳.“普通生态学”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14-117.

[3]李正文,顾明华,袁涛.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4-16.

[4]王震洪,盛连喜,段昌群.生态学本科教育论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0(5):86-91. (责编:徐焕斗)

作者:黄婷 董召荣 李鹏 朱蕊 汪雨晴 刘影 梁飞

第2篇: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华南农业大学承担的“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框架体系,包括师资团队建设、课程群(或系列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模式构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四个层面。要认真做好课程群建设规划。各系列课程中每一门核心课程集中建设的内容包括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课件、教学网站、辅助教学资源库等。大力探索和推行课堂启发式、参与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讲授、提问、讨论、辩论、座谈、观看录像、布置作业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态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积极开展课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无限的课外教学相结合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团队 课程群建设 教学模式 教学管理

[

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意见》中将“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华南农业大学的“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于2007年由教育部立项并加以建设的第一批教学团队。经过近5年的建设与实践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本团队建设的相关内容、具体做法、措施等加以总结和介绍,旨在为其他高校的教学团队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一、本教学团队建设的体系框架

教学团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途径,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有益探索。[1]团队的概念最初出现于企业管理中,20世纪70 年代,管理团队在日本风行,随着团队理论及其实践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其他领域,如大学教学领域。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将此概念引入教育系统,开始了教学团队的实践。[2][3]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一些知识、技能互补而又相互协作、沟通的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而组成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1]

华南农业大学的“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以“师资队伍建设与系列课程建设”为主体,其目标是加强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和师资梯队建设,加强教学合作,推进教学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具体而言,本团队主要从4个层面展开相关的建设内容,包括:1.师资团队建设;2.课程群(或系列课程)建设;3.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构建;4.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见图1)。

图 1 “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框架体系

师资队伍建设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即根据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教学的需要,不断培养、组合、引进教师,形成由“团队负责人(或教学名师)-骨干教授-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以及一系列相关的课程教学小组。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尽量做到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的优化组合与互补。

课程群建设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群建设就是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以及设置的不同生态学方向,将内容相近或关联性较大的一系列课程(包括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等)分门别类,进行组团式课程建设,形成不同特色的课程系列,同时与组建的相对应的课程教学小组匹配,这样有利于集中进行课程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包括精品课程网站、教材、视频资源、习题库、文献资料等内容),有利于同一课程小组的教师集中备课,并相互交流教学内容和教学经验。

教学方法与模式以及教学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团队建设效果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支撑与手段,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方法模式与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包括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相关的方法与管理规范等的建立、健全及其实践与改革探索,以形成科学的、具可操作性的、切实能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方法与模式以及管理规范体系。

二、本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一)师资团队建设的途径与做法

针对我校“农科生态学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较多的现状特点,本团队提出了“由教学名师带领一个教学团队,由骨干教授带领一个课程小组,由一名教授指导若干名青年教师”的发展思路与建设模式,通过“传、帮、带”作用以及青年教师导师制的作用,来推动和促进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根据生态学专业课程类别和特色方向课程模块以及教师的专业特长,优化整合与组建10个左右的系列课程教学小组,包括“普通生态学”类、“农业生态学”类、“森林生态学”类、“家畜生态学”类、“环境生态学”类、“生态规划与生态旅游”类、“生态工程”类、“生态学实验”类、“生态学野外实习”类系列课程小组,每个课程小组由2-3人或更多教师组成,并由理论知识扎实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领衔,每个小组负责一类课程的教学。要求每个课程小组的教师进行集体备课、互听课评议活动,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本专业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设置青年教师培养专项经费(来自所在的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设立的开放课题基金与联合探索课题、学术会议专项经费、出国进修访问专项经费等),资助青年教师启动科学研究、到国内外参加学术会议,或到国内外进修学习和科研合作访问。根据本团队建设目标,将建设任务逐步分解,落实到人,“给任务,压担子”,真抓实干,使团队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得到不断锻炼和提高。逐步使整个团队形成“团队负责人或教学名师-教授导师-课程小组-青年教师-教辅人员”的教学梯队。

(二)系列课程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首先,根据生态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以及团队教师的专业背景,认真做好课程群建设规划。

由于生态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属于一门研究尺度比较宽泛、内容丰富的“横断科学”,因此,在教学和课程建设方面,就必须按照一定的分类体系进行学科群建设。在本教学团队所覆盖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分别设置了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家畜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几个系列课程群。同时,对于每一个方向性课程群,再进一步选择与确定相应的、内容相关联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核心课程,以组成一系列课程群。

第二,在课程群规划设置好之后,分别对各系列课程群中每一门核心课程进行集中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课件、教学网站、辅助教学资源库等。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本专业现已拥有《农业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农业生态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普通生态学》、《生态规划》校级精品课程、《农业生态学》校级视频课程等项目。同时,其他近10门课程也正朝着精品课程的要求与目标加以建设。在精品教材建设方面,本教学团队教师近年来已编写出版了15本以上教材,包括《普通生态学》、《普通生态实验指导》、《生态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与技术》、《生态学野外综合实习指导》、《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实验与实习》、《生态保护导论》、《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导论》、《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构建技术》、《生态农业的模式与技术》、《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的原理与技术》、《生态规划学》、《生态规划的方法与案例》、《旅游生态学》、《农业循环经济》等,其中大多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同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素材,包括课件、视频资料、习题库、教学参考资料等,逐步建设和完善教学资源库。目前,已有部分课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学资源库。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重视教师教,而不重视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唱“独角戏”,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其教学效果不理想。

为改变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本教学团队大力探索和推行课堂启发式、参与式和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通过讲授、提问、讨论、辩论、座谈、观看录像、布置作业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生态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体做法包括:1.在讲授每一章节内容之前或之后,任课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或复习作业题,要求他们借助校内外图书馆、网络及其他渠道完成自学任务。2.经常开展课堂提问、课堂辩论或讨论。在课堂上,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提出问题;每次辩论或讨论均围绕一个主题,而且尽量让学生事先准备好发言稿或多媒体课件。在学生辩论或讨论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主讲学生的讲解内容和观点进行质疑、讨论和评述。3.为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当给学生提供“寓学于教”的机会,让学生当“教师”,教师当“学生”,实现角色互换,即让学生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备课,之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讲授教材中的某些章节。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进度和需要,穿插安排一些生态学专题录像片,如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学热点问题等视频资料或生态时事新闻,让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的一些生态学进展。上述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和增强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为了改变生态学专业教学“软”、“空”、“泛”的现状,实现向“硬”、“实”、“深”的根本性改变,近些年来,本团队加强了生态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首先,设置了一系列专门的生态学实验课、野外实习课以及案例调查与实践研究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其次,在实验课教学中,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在野外实习实践教学中,为配合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时设置了相应的实践课程,并纳入统一的学时和学分管理。例如,为配合“普通生态学”的理论教学,对应开设了“生态学综合案例研究与实践”课程;为配合“生态规划学”的理论教学,专门开设了“生态规划案例调查与实践”课程;为配合“生态工程”的理论教学,专门开设了“生态工程案例调查与实践”课程等。

为了激励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和学院设立了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的内容,进行选题申请,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广东省和国家的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通过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建立科研小组,并实行导师制培养。在整个科技创新研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科研技能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对于获得各类科技创新研究项目或成果的同学,在评选“三好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以及优秀毕业论文等评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和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活力,拓宽学生的科技创新空间。

积极开展课外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无限的课外教学相结合的目标。例如,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生态学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各类学术会议、生态学实验仪器使用培训、专业技术培训会,以及让本科生直接参与研究生的读书报告、开题报告和论文研究工作;或让学生参与组织知识竞赛、学术社团、学术会议等活动。

(四)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与实施

为保证教学团队的规范化建设,本团队在积极贯彻执行学校和学院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不断地健全、研究、探索和实践适合团队建设的管理制度与规范。近年来,建立和实施的主要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即要求团队中每位35岁与中级职称及以下的专业教师都必须选择导师进行前期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2.教师间集体备课制度。在课程小组内部,上同一门或同一类课程(课程群)的教师需在开课前和教学过程中定期与不定期地对课程教学内容、教案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集中研讨,以取长补短,并统一和规范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保证课程群内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3.教师间互听课评教制度。在每学期中,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听同行教师3-5次课,或组织教师集体听课,并要求做好听课记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相互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主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每学期要坚持听教学名师和教授的课,学习他们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4.教学工作研讨会议和教学研究制度。为了加大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要求每学期至少召开2-3次教学工作会议。同时,要求每位教师应承担相应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课题,并要求发表教学论文。5.全程教学规范管理制度。为了有效地监控本科教学质量,贯彻执行、实施,并完善建立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审批制度、教学大纲审批制度、教材选用审批制度、教师临时调停课审批制度、学生考勤制度、试卷与考试规范、学生评教制度、同行教师评教制度、野外实习教学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规范、毕业实习规范等。

三、结语

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质量工程项目自2007年首次启动以来,迄今已有5年多的时间了。目前,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建立什么样的激励机制与团队文化,[4]来创建浓郁的团队合作氛围和各具特色的教学团队,以增强教师从事教学的责任感、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2.通过采取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团队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与教学效果。3.如何加强有利于教学团队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等,以实现教学团队的系统建设目标.4.应采取什么样的高效运作模式与机制进行教学团队日常管理,才能推进教学团队规范化与人性化建设及其健康与可持续发展。5.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团队成员绩效的考核体系[4],应该选取哪些指标,采用什么评价方法与标准等,均需要开展深入的探索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沈慧.建设高效教学团队应处理好三组关系[J]. 成功(教育),2012,(2):201.

[2] 史烽,蔡翔,李远远等.高校教学团队的概念、特征与组织要素分析[J]. 价值工程,2012,(8):172-173.

[3] 张玮.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团队建设现状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7):201-203.

[4] 李运庆.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方法与途径[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7):66-68.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章家恩 骆世明 秦钟 叶延琼 赵本良

第3篇:电工系列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摘要】本文以扩大系列课程知识范围,建设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为思路,在保证基础、联系实际和体现先进的前提下构建了电工系列课程新体系,新课程体系将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非电专业基础课和先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PLC技术 基础课 课程体系

本世纪的一个特点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优秀人才的竞争,优秀人才是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素质教育真正的含义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优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课程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创新。

1 电工系列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的依据

“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等有关文件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魄力和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基础课为培养大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必要的前提,电工课程是非电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课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而忽略了基础课的教育;过于强调单门课程而忽略了各基础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过于重视理论课的教学而忽略了实验课的重要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只有通过系列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创新,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2 电工系列课程建设与创新的思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是培养科技人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的基石.先进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在“保证基础”、“联系实际”和“体现先进”前提下,用创新思路对电工系列课程进行整体优化,促进电工系列课程建设发展。以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结合电工电子新技术,扩大系列课程知识范围,建设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的课程体系,是电工系列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的思路。

3 电工系列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创新

3.1 电工系列课程现状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电工课程是面向全校为非电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非电专业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电路及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电工课程由电工学、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与电工电子技术,四门课程组成,该课程具有内容多、发展快、学时紧和要求高的特点是困扰任课教师的四大难题,2006年将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电路理论”纳入电工系列课程并被列为校级精品课进行建设,在精品课的建设过程中任课教师设计编制了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增加了大量的实际应用例题,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了BB网络平台,实现网上答疑批改作业,制作了电工系列校级精品课程网页,教学文件、课件教案和题库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通过精品课的建设,电工系列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但是课程体系本身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如果能将电专业与非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必然会促进系列课程的发展;2.实践课程学时少课内完成的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少,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3.系列课程教学中先进应用性技术没能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

3.2 保证基础联系实际体现先进构建电工系列课程新体系

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科技迅速发展的环境,并不取决于学了多少专业知识,而是取决于是否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基础打好了他们就能够自己去学习、适应、乃至创新。处理好电子信息类专业与非电类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打好基础的关键,将“电工课程”(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工学和电工电子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以及与电工技术密切相关的PLC技术课程(可编程控制器、电器与PLC控制技术和PLC技术与应用)优化整合分为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创新课程3个知识层面,每一个知识层面均包含电子信息类专业和非电类专业的课程,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发展,课程新体系如下表所示

3.2.1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促进非电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

基础是培养各方面能力的前提,只有基础扎实才能更好地联系实际,从而将先进技术应用于社会。虽然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与非电类专业基础课所涵盖的知识面基本相同,但是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知识的更新方面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相对于非电类专业基础课快且频繁,将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纳入电工课程新体系中,能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建设促进非电类专业基础课的建设和发展。

3.2.2 面向非电专业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在非电专业电工课程教学中,实验课完成的实验项目多为验证理论课的定理定律等结论性知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尤其在近年来电工课程引入PLC技术及应用,由于没有多余实验课安排PLC实验项目,对于实践性很强的PLC新技术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面向非电专业开放实验室是解决以上难题的合理措施,实验室开放期间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填写实验计划,实验项目的选择可以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也可以是课设的内容,在理论课教师与实验室教师共同辅导下完成实验计划,这样既能有效利用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资源又能解决实验学时少和实践创新能力要求高之间的矛盾,培养训练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2.3 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带动非电类专业先进技术的应用

PLC技术作为先进的应用技术列为《电工学》(秦曽煌主编)讲授内容为松下电工FP1系列PLC,将《电器与PLC控制技术》、《PLC技术与应用》和《可编程控制器》做为创新课程列入电工系列课程新体系中,创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市场经济对PLC人才的需求和PLC产品应用情况选定的,必然能促进非电专业对PLC技术的应用,对技能型人才和开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

4 结语

通过电工系列课程新体系的建设与创新,以电专业促进非电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向纵深方向发展,先进技术的应用更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童诗白.读“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后的联想第23卷第5期电气电子教学学报Vol.23No.5,2001年10月.

[2] 管致中.关于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改革课题组研究与实践情况的介绍电气电子教学学报Vol.22No.4 2000年11月.

[3] 高艳萍.《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高校教育研究,2008年9月.

3.3.3三级实践

三级实践主要是指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电子商务专业课外创新实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电子商务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政府、企业等电子商务的应用进行实践与分析研究,通过实践进行必要的调查,积极提出改进与创新政府电子政务行为、企业电子商务及大型调查活动的建议,或是在实践过程中能发现就业(创业)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化实际工作的知识技能训练,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鉴于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推荐此部分实践以专业培养计划建议,学生自主选择的形式进行,这样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对于财经类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可以推荐数学建模大赛、电子商务师大赛、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发表学术论文、电子商务网站创业大赛、发明创造等。

3.3.3四级实践

四级实践主要是帮助学生拓展实践空间,为理论与实践、实践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并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科研和实际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缩短了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使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直接为社会服务,使办学更有活力,促进具有“信敏廉毅”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此部分的推荐为不少于48课时的课程设置,可以采取团队实践实习,也可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实习。

4 分级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总结

本文对财经大学背景下的分级式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理论上,应用课程体系优化分析模型检验[5],效果为良好;其次,在实践应用上,本体系在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系在2006级学生中应用实施,在实践应用中通过近两年的培养效果,教师、学生、家长的反馈良好,表现为三点:(1)本系统的教学内容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层层推进;(2)本系统拓宽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渠道,有利于在保持财经大学背景的特色下,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各系统的实践能力;(3)本系统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子和商务需求并举的复合性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预留了空间,发挥了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当然在本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也表明系统对于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还存在教学效果的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不够完善等缺点,这也是本系统下一步研究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傲霜,吕秀红.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及课程体系研究. 黑龙江教育,2004(6):44-46.

[2] 李红.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理论探索,2004(2):69-71.

[3] 李琪,张仙锋.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算机教育,2004(1):31-33.

[4] 刘平清,秦刚.以“3T”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庆科技学院学院(社会科学版),2007,(3):167-168.

[5] 许传海.课程体系优化分析模型,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16(2):80-83.

* 作者简介:黎新伍,1973,男,博士,副教授,江西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系主任,流通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科研工作,已发表论文30多篇,现主持省级重点课题2项。

*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XJG-O7-4-29)

作者:高艳萍 邓长辉 蒋 慧 崔新忠 马占军

第4篇: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教育内涵与质量提升。我校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以“环境保护、节约减排”为核心,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地方性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环保日,开展“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主题升旗仪式和主题班会。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受到深刻教育。

(三)加强校园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学校改造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于学校建设,加强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加强校园绿化美化,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品位。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实现文化育人。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

用文化的思维谋划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大力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校报等文化阵地和艺术节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推动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战略实施。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通过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环保、节能及文明礼仪意识,特别是让师生明白今天的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地发展和明天更美好的生活与我们节约能源是分不开的,学校营造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小城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6.09

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方案

康平县小城子学校

2016.09

第5篇: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总结

我校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紧紧围绕以“环境保护、节约减排”为核心,广泛深入地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并结合校情和各班级的实际,大力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从小树立“节约高尚、浪费可耻”的意识。回顾本次活动,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1、结合周前会,召开工作会议,传达文件精神。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活动生态文明教育方案。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求全体教师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高度认识本次活动。按学校制定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安排。

二、加大宣传力度,全员参与活动

1、统一思想,全员参与。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校首先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了上级有关“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文件、通知精神,并印发了具体、详细的活动方案。大队部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向全校学生发出了“节能减排你我行动”倡议书,要求全校师生思想先行,认真重视,全员参与,并带动父母、长辈及周围的人积极响应,身体力行,做节能减排小主人,提醒大家注意节能节能减排。

2、拓宽宣传渠道,营造浓厚氛围。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优势,以校广播站、宣传栏、宣传画、标语、黑板报等渠道,以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晨会、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以各项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活动。

1、以节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为使学生树立“节约高尚、浪费可耻”的意识,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注意日常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和每一粒粮食:大队部和各班级根据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同时,各中队开展了“携手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主题队会,以知识问答、游戏、讨论、采访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浪费资源带来的危害,倡导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能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动员他们踊跃参与节能减排工作,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友好相处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结合节日开展“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活动。在做好一系列常规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结合有关环保的节日开展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重要环保节日前后,报纸、电视等媒体往往会宣传相关的知识,有关部门也会开展相应的活动。因此,我校以环保节日为契机,将节能减排教育贯穿于活动之中,使活动的意义更大,收效更好。多次的节日活动,使学生对节能减排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重视的程度。

3、学生带动家庭参与“节能减排”行动。发动每一个家庭与孩子一起做几件节约资源的事,与孩子积极参加创卫实践活动。

通过这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师生的环保、节能及文明礼仪意识,特别是让师生明白今天的经济能够持续高速地发展和明天更美好的生活与我们节约能源是分不开的。学校营造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全体师生都树立起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养成了对地球、人类、资源的积极态度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

2016

年12月 小城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活动总结

康平县小城子学校

2016.12

第6篇:“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系列活动方案

一、“我与五朵金花有个约会”——大学生村官微剧本征集

活动说明:依托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平台,充分调动在平台服务的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撰写主题微剧本。要求深入群众、深入乡村旅游建设,挖掘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中的创业故事、生活点滴。剧本将由团区委聘请的专业艺术老师加工,编排成一台舞台剧,由大学生村官担任主角,择机公演。

活动时间:3月-5月

面向人群: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平台大学生村官

二、“一街道一首歌”——青年原创歌曲征集

活动说明:以街道为单位,每一街道团工委推选一首歌至团区委。鼓励青年原创或改编,要求歌曲主题鲜明,风格多样,时代感强,易于传唱,大力弘扬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秀美家乡、歌颂幸福生活的主题,生动展示各街道的文化特色和人文风情,为美丽乡村建设营造文艺氛围。优秀歌曲将进行评奖并刻录成CD,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在全区传播。

活动时间:3月-5月 面向人群:全区青年

三、“青年心意,村村靓丽”——乡村美化方案征集

活动说明:依托全区各社区团支部,开展“青年心意,村村靓丽”——乡村美化方案征集活动。鼓励基层青年群策群力为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方案可以是成立一支居民志愿者服务队专门定期维护社区环境,也可以是为社区添置一处花圃或者小景观。方案不拘一格,鼓励创意创新。团区委将筛选方案在网站公示并开展网络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

活动时间:5月-6月 面向人群:全区青年

四、“生态文明,美丽乡村”汇报演出

活动说明:将“我与五朵金花有个约会”——大学生村官微剧本征集活动形成的舞台剧、“一街道一首歌”——青年原创歌曲征集活动的获奖歌曲进行集中展示。

活动时间:5月 面向人群:全区青年

第7篇:新区生态环保志愿者启动仪式系列活动

一、活动目的

使新区的生态环保活动具有实质意义和延续性

二、活动地点

整个新区

三、活动对象

政府、企业、学校、社区

四、活动内容

(一)、政府活动:

对其进行组织绿色徒步出行活动,让政府机关人员充分参与到新区的生态环境中,走进大自然,于健康快乐中感受自然生态和谐; 通过倡导政府人员减少开私家车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使低碳生活更好的实施其中。

(二)、企业活动:

对企业进行星级评选,选出不同星级程度的环保事业单位,组织企业进行环保和公益活动;

走进敬老院慰问老人、让老人享受天天重阳的温馨时刻;或关爱社会福利院儿童;通过这些公益活动,让企业充分参与到新区的环保建设中。

(三)、学校活动:

组织同学们去湿地公园游玩,或者进行一些户外爬山活动。在活动

过程中,可以安排同学们进行垃圾的分类,比如可回收利用的、不可回收利用的。另外,可以通过生态环境藏宝活动,让同学们寓教于乐,轻松熟知环保知识,体验生态环保的意义和乐趣。

评选出优秀的环保小卫士,激发同学们的活动责任感和兴趣;

(四)、社区活动:

安排社区家庭进行垃圾的分类管理,让社区中的家庭成员参与其中,年终评选出低碳环保家庭;

手工DIY制作树叶标本,利用落叶拼贴出各种有意思的图案,让小朋友和家长共同参与,在这样的亲子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热爱生态环境。

(五)、年终志愿者表彰颁奖典礼

评选最佳生态环保志愿者,绿色企业、低碳家庭并颁发奖项;邀请学校、企业、社区参加文艺演出,围绕环保主题进行相关节目的创作与表演,共同倡导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主流社会观念。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增加人民群众的参与乐趣,真真切切的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共同创建新区生态环境的美好未来。

第8篇:科学:命题热点资料系列:古诗词与生态环境

古诗词与生态环境

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虽然不都是生态学专家,但它们早已关注“生物与环境”的问题,并以隽永的诗篇介入了生物与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或单刀直入、或旁敲侧击、或言外之意,观点鲜明,寓意深刻,情理交融。在2010年高考来临之际,现从基本能力测试的角度解读古诗,同时以古诗词的弦外之音感召今人,暂且不去赏析其诗情画意,仅汲取科学之真,融合人文之善,以期创造和谐之美!

一、古诗词中的“种群”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其内涵有三层意思: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种群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迁出等。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荷花种群。“西湖”和“六月”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是指“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唐·杜甫《江南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说明种群密度,“翠柳”中“黄鹂”的种群密度较小,“青天”中某一特定的区域“白鹭”种群密度较大。北宋·晏殊的《浣溪纱·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明“燕子”的迁入行为,结果使种群密度加大;唐·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则恰好相反,它描述了各种“鸟”种群的迁出行为,结果导致种群密度变小。唐·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所描述的“悲鸟”(杜鹃)性别比例似乎为100: 100。

二、古诗词中的“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生物群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③各种生物的总和。21世纪教育网

宋·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所描述的小池中所有生物总和就是一个生物群落。因为“小池”表示“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树”阴照水中的“小荷”, “小荷”又让“蜻蜓立上头”,表明它们“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此“小池”中所有的“树”、“小荷”和“蜻蜓”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述“禽鸟知山林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表明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其中生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且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三、古诗词中“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温度、阳光、水分、食物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影响环境。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呢?由于大气对流层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可用公式表示:K=N·(T-T0)。公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山中由于光照和温度的原因,桃花等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所以发育就慢,故而如此。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充足接受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向光性运动,是由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引起的。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能够

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光源方向弯曲。“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掉颚”,还说明光照与“石榴”和“李”果实品质有密切关系。

唐·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叶”为什么“红于二月花”?原来是植物到了秋天,气温降低,光照减少,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叶黄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增加,还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花青素酸性液中呈红色,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于是整个叶片呈现红色。

唐·王维《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和《淮南子》“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都说明纬度或地理位置对植物的影响。唐·刘元载妻《早梅》“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说明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宋·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温度、湿度以及植物(青草)对动物(蛙)繁殖的影响。北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就曾用“春江水暖鸭先知”勾勒这幅早春美景,表明这个时节大自然的节气变化特点和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四、古诗中的“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一种联系。生态系统总是在变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干预和调控越来越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的,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其背景就是农田生态系统,实质上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稻”是生产者;害虫以农作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捕食害虫,属于次级消费者。“稻→害虫→青蛙”构成一条食物链。如果青蛙增加,青蛙会捕食更多害虫,那么农作物受到害虫的危害就轻。因此只有“蛙声一片”,才能“稻花香里说丰年”。

除了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还有多种多样: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句中的“旧林”和“故渊”分别代表“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羁鸟”和“池鱼”分别与其特定的生态环境相适应。汉乐府《敕勒川》“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展现出我国内蒙古高原辽阔壮丽的草原生态系统,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与牧区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观。

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自然状态下,农作物(栽培种)竞争不过杂草(野生种),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唐·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的竞争力非常强,所以农民要在中午时把它们锄掉,使之失水死亡。同时通过松土,增加土壤通气性,加强作物根的呼吸作用,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更多流入到粮食作物中,为人类造福。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唐·白居易《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告诉我们如果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被破坏。我们应树立生态伦理,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汉代的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句中“百川东到海”是自然界中水的径流途径,主要指地表径流,它的动力是重力;“复西归”是“水汽输送”的途径,它的动力是太阳辐射能。这就构成了生物圈中水循环。“何时复西归”还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水体的更新周期提出新的课题。

水是生命的源泉,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感召人们:只有我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多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生命之水才能清澈明净,源远流长!

原创试题

16.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了生物之间的捕食 关系。关于下面古诗词对应的生态环境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食物链关系

B.欧阳修:“禽鸟知山林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是生物群落关系

C.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D.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生态系统关系

16.A;A“鸟”种群迁出后导致种群密度变小,是种群关系,并非食物链关系;B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其中生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且生物群落中各种群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C随秋天的气温降低,光照减少,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枫树等树种的叶片呈现红色,属于环境对植物的影响;D农田生态系统,“稻→害虫→青蛙”构成一条食物链。

第9篇:文明中原系列行动

“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建设中原经济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乡财政所文明办决定在全乡组织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旨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做,关键在实,关键在效”的要求,以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围绕弘扬中原文化、提高文明素质、优化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秩序、改善城乡环境等方面,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每年抓几个作用大、影响大的活动项目,大力组织实施“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力争一年抓出工作亮点,三年形成规模效应,五年取得明显成效,为建设中原经济,实现中原崛起、桑村振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主要内容

1、弘扬中原文化。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各种宣传文化阵地,充分挖掘根文化、姓氏文化、都城文化、汉字文化、功夫文化、河洛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宣传推介中原文化,让人们认知传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提高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宣传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风尚。发扬新时期中原人民 1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展示现代河南人的新形象。

3、优化社会服务。以窗口行业、执法部门和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以及党政机关为重点,积极推行优质规范服务,大力加强诚信教育,推进首问首办负责制、社会服务承诺制、公示制、阳光政务、电子政务等,简化工作程序,方便服务对象,提高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生活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4、维护社会秩序。深入进行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宣传教育,大力推行文明行为守则,引导人们爱护公共设施、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切实加强对乡村公共场所、主次干道、重点地段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奖惩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努力创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秩序、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安全稳定的治安秩序。

5、改善城乡环境。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强公共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和市场设施建设。开展城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努力创造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三、2011年三项重点活动

(一)开办“文明中原大讲堂”

以“传播文明,培育精神,引领风尚”为主旨,以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培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倡导现代文明、积极宣传和维护河南人形象为主要内容,举办“文明中原大讲堂”系列讲座。乡、村分别组织举办。乡村集镇、单位组织举办小型专题讲座。讲座场所要相对固定,长期坚持,建立制度,形成品牌。

(二)集中整治集镇市场环境

以改善环境、完善设施、规范管理、文明经营为目标,以治理环境脏乱、设施破旧为重点,组织对各类市场存在的乱倒垃圾、乱摆摊点、场外经营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清理。对市场的经营设施、环卫设施进行全面清理整修。对各类马路市场进行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建设,加快退路进场进店。加强市场规范管理,维护市场良好经营秩序,健全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制度,创造良好购物环境。

(三)集中整治村镇道路和公共设施

按照平整、畅通、便利、整洁的要求,重点整治人行道路面毁坏破损、坑洼不平、地皮裸露,行道树和绿化带残缺断垅等突出问题,重点治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挤占人行道现象。按照净齐美的要求,重点清理主次干道、商业街道和广场、游园、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的残留障碍物,改造有碍观瞻、有损形象的破旧设施,更新配置环卫设施和休闲活动设施。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活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切实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各文明办

要按照全乡统一部署,做好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工作,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全乡上下要实现整体联动,增强规模效应。

2、发动群众参与。要围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的实施项目,利用平面媒体,动员群众积极建言献策,让群众挑毛病、找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开展监督评议。要按照群众的意愿确定工作重点和活动项目,努力把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解决好。要充分发挥各文明单位的示范带动作用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引领作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

3、实行项目管理。“文明中原系列行动”每年的重点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各文明办要研究制定具体详细的工作方案,制定活动安排表和时间进度表,报乡文明办备案。乡文明办适时进行督查、考评。同时,把“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价体系,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社区工作考评内容,凡工作不力的,实行一票否决。

4、务求工作实效。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既有声势又有实效的要求,真抓实干,扎实推进,立足于做,立足于实,立足于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使“文明中原系列行动”收到实效,形成品牌,带动和促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桑村乡财政所

上一篇:四年级品德下册复习题下一篇:工会经审委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