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精选8篇)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篇1

“倡导生态生活,共建美好校园”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县的决定》以及教体科局的关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开展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中共西充县委县府文件精神及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保护生态环境教育、塑造生态文化为重点,以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县为总体目标,以《生态与生活》为课程,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二、目标任务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我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在我校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校园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力争创建工作达到标准。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常识纳入我校地方性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养成有益于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做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争当环保小卫士,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师生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交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倡导环保生活方式,自觉爱绿植绿护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降低污染,节约能源。组织成立爱护花草、文明礼仪、卫生督查等活动小组,结合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日等环保日,开展“与环保同行”、“建言环境保护,献策节能减排”等生态文明宣

传活动,参与各类环境保护主题实践活动。

(三)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强化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内涵、教育质量和育人效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学校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办学行为指导监控体系,用完善的机制引领素质教育实施。

(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育人水平。用文化的思维谋划学校的发展,着力构建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努力提升办学品位。大力加强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班校报等文化阵地和艺术节等文化载体建设,继续抓好校园绿化、美化、知识化,推动文化兴校、文化育人战略实施。

三、组织领导

建设生态文明学校,是全新的理念,是宏伟的目标,是长期的工作任务,我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校师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将其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袁天均校长任组长,何华、张素勇任副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宣传报道员为成员。把工作任务具体分解、量化,落实到相关人员,实行目标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我校结合创建工作要求,加强调查研究,理清创建思路,制定创建方案,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总体规划,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学校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

2、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我校召集老师、学生开好宣讲会会,组织学习相关文件,了解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方案、方法,开阔眼界,提高品位。同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自觉参与、积极参与,以《生态与生活读本》为基础,从三年级起每班每周开设一节《生态与生活》课,通过开展多种创新活动,结合德育工作、环境教育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在师生中全面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力争在创建任务完成时,师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到100%,促进“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开展。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篇2

生态理念先行

根除空气中的雾霾首先必须破除思想上的雾霾,矫正体制机制中的偏颇与失误首先必须澄清观念认知上的混沌与偏差。因此,在由10大部分组成并涵盖了56个条目的《总体方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就是开宗明义地强调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与改革必须理念先行,尤其是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置于所有理念之首更值得人细细品味。

跟踪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文明应当属于人类完全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历时百万年对自然没有伤害;递演到农业文明,人类进入对自然进行探索、初步开发的阶段,历时几千年对自然造成了一些伤害,但由于伤害程度小,多数情况下自然可以自行修复。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技术的跃进引致生产力水平的质变,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成为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流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难以想象的巨大物质财富。

然而,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人类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比如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与气候灾害频发等等。所有这些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因此,生态文明可以说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自我反思与纠错的产物。这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所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要求人们必须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念桎梏中挣脱出来,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行动指针。

在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的同时,《总体方案》还提出了“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六个理念”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人、经济发展和生态的关系,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六个理念”要求我们始终以平视的眼光、敬重的姿态,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求经济发展,也不能因为保护生态而牺牲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和承认生态具有无法衡量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并且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要求我们保护生态要因地制宜,同时顾及相关利益者,做到空间均衡;要求我们保护生态要有统一的观念,不能就水论水、就山论山、就田论田、就湖论湖,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生态共同体,考虑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生态的保护。

“六个理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总体方案》将“六大理念”放在首要位置,实际上建造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而且作为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首次全方位的系统阐述,必将对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发生重要的引导与支撑作用。从实践层面来看,“六大理念”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性扬弃,是对人类粗放经营模式的一次实质性解构,因此,伴随着“六大理念”的落实,我国生产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活动都将逐渐回归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轨道上来,全社会最终将形成敬重自然、珍爱自然、呵护生态的文明风尚。

制度体系导航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转型和升级伴随着的都是经济社会体制与利益关系的巨大调整,而且调整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间势必产生诸多矛盾与冲突,这也意味着,转型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难度同样异常之大,如政府保护生态环境会在短期导致收入的减少,企业环保投入的增加又将影响盈利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甚至仍然纠葛和无法理顺其中利益关系,势必构成生态文明改革推进的现实阻力。正是如此,《总体方案》旗帜鲜明地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就是要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约束等功能。

人们普遍认为物质财富或者有形资产具有产权属性,但传统经济学与社会民众却没有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产权特征。而《总体方案》首提“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两个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生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从而扩开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视野。从经济学的角度界定,产权制度的核心是“清晰”,而实际上,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并不清晰,尤其是所有权人的缺位和虚置带来了经济学上的所谓“公地悲剧”,即谁都能够任意践踏与破坏生态环境。为此,必须建立起明细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和禁止侵蚀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根据《总体方案》,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将按照所有者和监管者分开的原则进行,一方面,要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组建对全民所有的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等各类自然资源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即所谓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委员会,确保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并防止资源资产的贬值和流失;另一方面,要强化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可行的方向是实行“大部制”,即将分散的水流资源、森林资源、公园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等权力集中到一个部门,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的统一与落实。

在提出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同时,《总体方案》还提出了以下七项制度,包括:(1)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核心是根据主体功能进行程度不一的开发和保护,做到宜保则保,宜商则商。(2)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核心是推进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地方建设规划在空间上的“多规合一”,最终形成全国“一张图”。(3)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核心是将严格的自然资源保护制度从耕地、水拓展到其他各类自然空间和各类自然资源身上,达到全覆盖。(4)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核心是彰显自然资源的价值性,实施谁使用,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5)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核心是形成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共治”大局。(6)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核心是培育更多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保护方面的市场主体,建立在碳排放、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等领域的市场体系,构造出中国绿色金融支持体系。(7)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八项制度”中的许多部分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性质,比如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空间规划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市场体系。这些彰显补白意义的基础性制度,无疑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铺下了一块块厚实的基石。同时,按照《总体方案》,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构建起自然资源的“八项制度”,因此,着眼于未来,“八项制度”实际上是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有了“四梁八柱”,就可以在上面添砖加瓦,不断充实与装饰生态文明的宏伟大厦。

责任约束施压

再完美的理念,再严密的制度,都需要人们付诸行动才能落地有声,尤其是无数事实证明,各个地区各种行业,之所以屡屡上演生态环境遭遇严重损害的闹剧和悲剧,往往与党政领导干部失职、渎职有着直接关系。基于此,《总体方案》集中聚焦党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划定了领导干部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责任红线,籍此通过从严治吏带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策应《总体方案》的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调党政同责,即首次将地方党委领导成员尤其是党委主要负责人作为追责对象,推动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担责和尽责;突出终身追责,即规定对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退休,都要严格追责;实施双重追责,即既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人的责任,又强化监管者、追责者的责任。

作为切实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又一个重要保证,环保部也及时发布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方案明确环境保护督查组的性质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层级之高前所未有;同时,方案明确了督察对象主要是各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并且要求督察下沉到部分地市级党委和政府;重要的是,对于督察结果,方案规定重大问题要向中央报告,并向中央组织部移交移送,而且最终结果将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

如同领导干部离职离任时必须接受财务审计一样,今后党政领导尤其是地方官员也要接受任职前后区域内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变动情况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审计。据悉,这种具有尝试性的举动将分三步进行:今年首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5地实施审计试点,明年扩大试点范围;2017年全面开展试点审计;从2018年开始形成经常性审计制度。对领导干部的审计报告,审计部门将移送到中组部、中纪委等,并直接与干部的使用、任免和奖惩挂起钩来;如果涉嫌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但是,准确界定与明确领导干部的相关责任不能仅凭监管部门或者督察人员的感性判断与认知,而必须建立在对自然资源估值和环境影响的量化程度之上。为此,国家统计局提出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通过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建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实物量核算账户,推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在摸清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家底”的同时,为环保督察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审计提供有力依据。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 生态文明;森林资源;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02

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命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今后国家建设的着力点,并强调了森林生态系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总体规划》(2012-2016年),这是安徽建设良好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强化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完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提升森林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1 安徽省歙县徽城镇森林资源建设现状

徽城镇,是歙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歙县中部,东经118°23′20″—118°33′45″,北纬29°49′20″—29°54′20″,总面积61.5 km2,人口近10万,辖14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委会。徽城镇地处中亚热带北缘,水热及土壤条件适合杉、松、阔叶树及竹林、茶叶等多种树种生长需要。林业用地面积5.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4.6万亩(其中竹林0.6万亩),灌木林地0.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万立方米,毛竹140万株,森林覆盖率60%。人均林业收入1300元。徽城镇城镇建成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8.6万人,绿化覆盖面积39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6%,园林绿地面积385万平方米,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城镇道路绿化率达95%,已建歙州大道、练江路、七花路、紫荆大道、紫阳路、百花路、新安路等。该镇道路两侧、沿河两岸、休闲广场及庭院等规划、绿化都较为完善,已建成张曙音乐广场及新洲、紫阳、古关、黄宾虹、行知、多景园、新安等公园,基本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需要。近年来,通过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分片实施;因地制宜、科学造林,徽城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森林生态保护建设、义务植树及生态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就,为森林城镇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徽城镇的经济、社会、环境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整治,但不可否认,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离上面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必须要坚定信心和决心,深入贯彻实施森林城镇生态战略,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与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全面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做好森林资源监督的方法

2.1 充分提高对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认识

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主题,森林在人类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森林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全面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2011年10月,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了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决策。2012年10月7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推进生态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创建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等三项创建活动,计划到2016年,全省要新增森林面积6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27.53%提升到33%。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提高对森林资源管理监督的认识,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下决心、花力气,从思想、认识、行动等多方面来增强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要求,围绕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建设目标,以中心城镇建设为核心,镇村联动进行森林生态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监督工作,保障植树增绿,美化环境,打造城镇森林景观,塑造城镇形象,提升城镇品味,为全镇居民创造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美好环境,推进徽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充分提高森林资源的监测工作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被纳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当中,这与森林资源管理监测工作息息相关。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当中,森林覆盖率、森林储蓄量这个指标也被列为到约束性指标当中,这都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森林资源建设体系,统一技术标准,整合检测成果,加大高新技术的研发,使国家与地方森林资源结合在一起,大范围地提高清查监测的效率和质量。林业信息化作为传统林业管理转向现代林业管理的桥梁,从2009年《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和《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这两份文件正式颁发后,在我国的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森林资源的监测精度,也增加了监测信息的丰富度,包括了森林蓄积量和面积、森林资源消耗量和消耗结构、森林采伐限额的执行情况、造林成活率和新成林面积、 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及发展趋势预测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林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建立科学高效的森林资源信息通讯与管理系统 将自上而下的资源监测体系联系在一起,及时准确地监测森林资源的变化和经营情况。

2.3 充分提高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

生态效益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上来衡量效益,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联系在一起,关系到人类发展和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森林资源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生态效益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森林资源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大力推进可持续经营,提高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实现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徽城镇森林城镇建设总投资为2 966万元,其中:城镇绿化936万元,交通干线绿化1 130万元,河流绿化180万元。森林公园、广场建设720万元。从2012年以来,通过这些资金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城镇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构建以森林和林木为主体的城镇生态保护屏障,通过乔、灌、花、草合理配置,实行乔灌结合、常绿树与落叶树结合、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结合,不仅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还增加了城镇生物多样性和景观丰富性。今后,政府应进一步,全面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加强生态森林补偿基金的建设,扩大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试点范围,调动全镇居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为徽城镇森林城镇建设尽最大的努力。

2.4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制建设

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监督机制建设。首先,必须要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森林监督队伍,提高监督工作执行力、增强监督实效。其次充分落实监督责任制,严格落实到负责人,防治出现工作懈怠和事后无法追究责任的现象。然后是做好预防性保障措施,对于督查过程中隐藏的对森林资源建设不利的因素及时进行排查,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出现更大的损失。最后是加强对于林地的综合稽查,对于恶意占用林地、超过采伐限额、甚至破坏森林资源等恶劣现象进行严肃处理,特别严重的要扭送公安机关进行处理。对于徽城镇而言,在推进区域生态建设的整体工程过程中,镇各相关部门要把创建森林城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镇政府将成立森林城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一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加强目标管理,落实创建方案、创建措施。加强考核奖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

3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森林资源的管理监督工作对森林资源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也使森林资源实现了生态效益,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这给林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此每一个森林资源管理监督工作者,一定要肩负自己的使命,刻苦努力,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大战略而奋斗。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全村文明创建工作水平。

二、创建原则

1、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结合原则。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容村貌改善作为创建重要手段和载体,形成经济持续发展和环境优美的良性发展格局。

2、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出原则。文明村创建活动要在全面推进的同时,突出重点区域建设,要以基础条件好、开发潜力大的公路沿线为重点,率先建成一批产业效应明显的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和人居环境优美的小康农宅建设聚居区。

3、坚持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原则。根据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设风格不同、特色各异的文明村。

4、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村民主动”原则。发动群众,提高村民创建积极性,增强主动创建意识。加强部门配合,建立联动促创机制。广泛参与,形成社会合力。

三、目标任务

在不断拓展创建内容、探索创建方式、积累创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努力,达到市级文明村创建标准,使尹庄村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跻身全办发展前列,为全办精神文明创建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四、创建标准

(一)基本条件

1、成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加强领导,组织落实创建任务,达到市级文明村考核验收指标。

2、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达到“六有”条件:即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有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布局,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有文明淳朴的村风,有和谐、民主、安定的社会秩序。

4、实施“三改”(改厨、改圈、改厕)和“四通”(通路、通水、通电、通气)工程,达到硬化、净化、气化、整齐化效果。清除柴草乱垛、粪土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五乱”现象。

5、配套建设村级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等场所和设施。

(二)指标体系

1、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无“五乱”现象,达到“六化”效果,生态环境良好。

2、饮用水源:村民饮用水卫生、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65%以上,水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饮用水源净化。

3、道路建设:村庄主干道路全部实现砂石化,人口聚居区有照明路灯。

4、住宅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村民住房整齐美观实用,无乱搭乱占乱建现象,庭院整洁,院落美化。

5、改厨效果:厨房干净整洁、沼气化。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0%以上。

6、垃圾处理:村内建有固定的垃圾集中堆放点,由专人负责,日产日清,全天保洁,统一处置。

7、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禽畜圈养,人畜分离,规模化养殖场选址合理,配套建设污染防治设施到位,不造成环境污染。

8、绿化美化:主干道全部进行硬化绿化,村前村后、屋前屋后绿化覆盖率达到30%。

9、文化宣传基础设施:有群众公共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有综合活动室、卫生室、农家书屋和各种科普栏、公开栏、宣传栏,以及固定宣传牌和版面。

**、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民主,民风淳朴文明,治安环境良好。

五、方法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创建规划阶段

主要完成下列工作:1、组织有关人员到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创建文明村的经验。2、充分利用村内板报、广播

等广泛宣传创建文明村的目标、意义和具体措施,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3、依靠市、办规划建设部门,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文明村建设规划方案。4、做好村民的思想发动工作,统一村民的思想,调动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主要完成下列工作:1、组织发动村民依照规划方案分步实施,从改路、改水、改厕入手,加强农村硬环境建设,特别是加强村道建设和村中环境整治工作。同时,把文明村建设与美化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2、通过村内板报、广播等宣传报道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激励先进,督促后进。3、结合实际组织村民广泛讨论制定文明公约,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加强管理,保持优美的创建环境。

第三阶段:巩固提高总结经验阶段

主要完成下列工作:1、对照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查漏补缺,继续提高创建水平。2、组织检查组进行检查考核和总结。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创建市级文明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群众素质的有效载体;是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要高度重视文明村创建工作,成立市级文明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制定创建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进创建工

作稳步实施。

(二)结合创建内容,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市级文明村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力协作,齐抓共管。要从促进优化本村产业发展、强化基础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提升发展能力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争取环保、农业、畜牧、林业、城建等部门配合,建立联动促创机制,发挥职能部门优势,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促进文明村建设,推动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篇5

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富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厅字〔2015〕1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谋划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保护生态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的责任担当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基本方针实现由“环境换增长”向“环境促增长”转变,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基本动力实现转型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重大突破,以彰显巴山蜀水生态文明精髓为特色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科学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美丽富锦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全面推行,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市打好生态本底,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蓝天净土。

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二、加快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

(一)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全面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富锦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推进市、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加快推进绵竹市等地“多规合一”试点工作,适时扩大试点范围。严格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区域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布局必须符合主体功能定位。

控制土地开发强度。重点开发的城镇化地区,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和影响;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要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强面源污染治理,防止污染转移和扩散;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要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理念,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环境生态功能。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全面评价我市全域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严格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扩大城乡绿色空间,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二)科学划定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严守资源消耗上限。合理设定资源消耗上限,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耗强度“双控”制度,将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的重要措施。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确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规划城市建设和重大项目,应进行水资源论证,确保与本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实施永久保护和用途管制,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管控,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加大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合理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限值和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实施成渝城市群(富锦)国家重点控制区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行脱硫脱硝并举、多种污染物综合减排,加强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川东北城市群、攀西城市群等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取缔饮用水水源地所有排污口。严格实施农产品产地安全区划和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强化农产品产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风险评估。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科学划定林地和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区划技术规范和管制原则、措施,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出台征占用生态用地禁限目录,强化执法监督,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三)构建新型绿色城镇体系

加强绿色城镇规划。认真落实《富锦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格管控城镇开发边界,科学确定城镇终极规模,构建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四大城市群,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合理引导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城镇发展。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管理,杜绝大拆大建。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延续城镇历史文脉。

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合理确定新区建设规模,强化新区产业支撑,推动产业和人口同步聚集,有序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大力实施城镇生态园林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城市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和绿廊绿道等具有地域景观文化特色园林建设,持续推进园林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抓好“百镇建设行动”300个试点小城镇建设,发挥好21个市级重点镇建设示范作用和小城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要节点作用。

切实加强城镇管理。依托山体、水系、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镇绿地系统,划定并强化城市绿线管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加快成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提高城镇供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供气、综合管廊、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进遂宁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科学编制乡村规划。落实科学规划理念,坚持规划先行,调整完善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对新村聚居点、旧村落和传统村落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布局。研究制定富锦市乡村规划标准,提升全市乡村规划编制水平。加快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传承农耕文化和农村民居特色,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特色乡镇、精品村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保护传统村庄院落民居,加强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污水处理和改厕力度。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推行农村雨水收集工程及农田径流回收工程建设。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大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提升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文明村镇建设,稳步实施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富锦行动计划》,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推动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等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加快油气化工、钒钛稀土、饮料食品、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着力打造成都汽车制造、绵阳电子信息、德阳重大装备制造、攀西战略资源开发等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加强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动态监测,建立完善预警机制。严把行业准入关,各地、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积极支持和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兼并重组或转产升级,引导企业主动退出产能过剩行业。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强制性标准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做好落后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全面提升能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效率,减少煤炭消费,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加快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为重点的水电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适度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有序控制煤电建设。推动川东北、川中、川西等全国重要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川南页岩气综合开发利用。优化城乡用能方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应用和能源转化利用方式变革。

(六)加快发展绿色产业

发展节能环保低碳产业。建立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目录,引导绿色消费,推动高效清洁节能锅炉、节能电机、大气污染防治、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等装备规模化发展,建设成都、自贡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基地和成都、泸州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强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天然气发电等新材料、新装备的适应性研发和应用。建设智能电网,积极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推进建筑光伏发电一体化。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城市群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推进公共领域和公共场所应用新能源汽车,引导鼓励新能源汽车进入个人消费领域。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以研发设计、技术孵化、检验检测、商务咨询、软件外包等为重点,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现代经营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等服务业。推进文化创意、会展业、餐饮业等特色服务业转型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推进农业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乡土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以及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林产业。培育农产品品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七)推动科技创新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突破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全市高端产业向自主研发跨越、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提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快“互联网+”发展。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加强互联网在建设、交通、教育、健康、安全、人口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综合集成,提升政府公共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四大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一批国家、市级绿色制造技术、节能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加快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绵阳科技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推进成都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四、推动建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

(八)协同推进节能减排

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组织开展国家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和市千户工业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逐步提高节能标准。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立健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进一步丰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市级示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以县为单位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推进全市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优化运输方式,推广节能与新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甩挂运输。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水平。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农业生产设备。开展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

继续强化总量减排。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加大高污染物排放行业淘汰力度,全面推进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市、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和乡镇、农村居民聚集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研究出台机动车增量控制措施,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油、柴油。依法开展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开展船舶污染防治。强化农业园污染防治,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比例。重点行业全面建成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管理中控系统,建立健全总量预算管理、初始排污权分配、总量前置审查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扩大IC卡刷卡排污试点范围,持续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实施锅炉窑炉改造、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建设节能重大技术示范工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机、锅炉、汽车、照明等产品。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替代工程,抓好重污染行业、工业园区管控,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加快实施水泥、玻璃、钢铁、火电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等减排工程。强力控制秸秆焚烧、工地和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等面源污染。

(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推进煤炭、化工、建材等行业绿色发展,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加快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峨眉山市工业集中区等市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工业园区结构调整、工程建设、管理强化和科技创新,促进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减少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种植、养殖业,深化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畜禽、水产清洁养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推进绿色印刷。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推进国家(市)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现代物流业循环发展,促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

推动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在工业、农业、建筑、交通和商贸等领域,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在矿产资源、产业废物、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企业,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加大选矿废渣、冶炼废渣、粉煤灰、煤矸石、矿井水等大宗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力度,推进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拓宽秸秆综合利用领域。率先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提高资源产出率,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深入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继续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建设,推动形成典型案例。加快建设攀枝花、德阳和攀钢集团、川威集团、钢城集团等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富锦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富锦保和富山再生资源产业园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达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成都、绵阳、南充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广元、德阳国家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加快内江等市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区)、富锦新津工业园区等市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十)加强资源节约

加强水资源节约与替代。加强用水需求管理,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强用水定额管理,促进人口、经济等与水资源相均衡,全面推进和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节水技术装备支撑,推广高效节水技术、设备和产品。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城市节水,推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淘汰高耗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低耗水产业,创建一批节水型示范企业。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污染严重地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及脆弱区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加强工业用水统计、监察。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和污染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城乡水源工程建设,鼓励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和第二水源,保障城镇供水安全。积极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在成都、自贡等缺水城市开展雨水和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回用率。

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模式。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全程管理机制、项目用地“后评估”制度、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全面建立产业园区土地利用绩效评估制度。构建节约集约用地长效监督机制,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改革试点。积极争取开展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大力推进城市立体开发和闲置用地综合整治,拓展资源利用新空间。

加强矿物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绿色矿业,按照综合勘探、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强矿产资源特别是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开采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积极推进我市钒钛磁铁矿、稀土矿、有色、稀有金属矿和川南硫煤矿绿色矿山及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矿山固体废物、尾矿和废水利用。着力推进矿产资源就地转化、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五、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

(十一)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积极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继续实施《富锦市湿地保护条例》《富锦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20年)》《富锦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若尔盖草原湿地、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秦巴生物多样性、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长江、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沱江、雅砻江、涪江、渠江8大流域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带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等典型生态系统建设,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推动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

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加强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二期、新一轮退耕还林、森林经营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湿地保护力度,健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启动退耕还湿。加大荒漠化治理和修复力度,深入推进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综合治理工程。完善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工作,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推进草畜动态平衡,加强草原鼠虫害治理,有效遏制草原退化。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重要湿地和河湖库综合治理,加快建设汶川、芦山地震灾区生态恢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水资源保护,实施地下水保护和监测,基本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强化农田生态保护,全面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退化、酸化、污染、损毁农田改良和修复力度。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和农用残膜资源化循环利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耕地质量、草原生态、外来物种调查监测,建立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严格落实天然水域禁渔期制度,强化水下工程作业项目对渔业资源的补救措施,保护和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健全生物安全查验机制,加大基因、物种、典型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保护力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加快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应急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探索建立重要河湖生态水量保障机制。

(十二)全面推进污染防治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源防治。实施区域联防联控,以“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为重点,认真抓好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治理,逐渐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市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持续推进水污染治理。认真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岷江、沱江、渠江、涪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和生态敏感区水污染治理。加强良好湖库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排污管理。加强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实施雨污分流,加强污水配套管网和垃圾收转运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收集率。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藏区、彝区县城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有序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环保发电设施。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认真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土壤环境监测制度,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土壤污染修复试点示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重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重金属污染治理,推进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开展工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建设。探索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精细化管理,妥善处理处置矿渣等固体废物。严格辐射安全许可制度,加强核设施运行监管。

(十三)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减缓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调整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降碳工作,全面控制工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碳汇,有效减缓二氧化碳、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促进全市碳排放总量尽早达峰。积极开展低碳城市、小城镇、社区、园区、企业试点示范。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逆品种、开发生物技术等适应性措施,推进农牧业适应能力建设。加强森林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岷江—大渡河干旱河谷、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示范工程,促进自然生态恢复。实施《富锦市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加强防洪、抗旱工程体系建设,减少水资源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和适应能力。

推动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工作机制与政策法规体系、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机制、碳排放总量控制与配额管理机制、碳排放权交易运作机制等,建设富锦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加快构建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建设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六、努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四)健全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标准

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中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的内容。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节能评估审查、节水、应对气候变化、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根据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等,修订我市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在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加快组织制定地方标准;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结合实际需要依法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地方标准。实施能效和排污强度“领跑者”制度,加强对现行地方标准的复审工作,加快地方标准升级步伐。根据法律法规,适度提高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建设标准。探索在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风险高的地区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十五)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明确国土空间的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监管者及其责任。坚持并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管理。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进行建设与保护,在禁止建设区严禁各类建设开发。实施差别化土地供应管理,严格执行限制和禁止用地目录,禁止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供地。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完善矿产资源规划制度,强化矿产开发准入管理,科学合理设置矿业权。

(十六)推行市场化机制

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综合环境服务等市场化机制。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培育壮大节能服务产业。优化电力生产运行方式,推进替代发电,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按机组能耗能效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依次调用化石类能源发电资源。组织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推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推行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鼓励采用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开展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园区污染物集中治理,推进环保设施的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实行新建项目的污染物总量指标通过交易方式有偿获得。积极探索研究节能量、碳排放权、水权、排污权交易制度。

(十七)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制定出台富锦市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明确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权利义务,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和生态补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在森林、草原、湿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渔业资源和重点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开展试点探索,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结合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归并和规范现有生态保护补偿渠道,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其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体系,实行城乡统筹的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管理。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实施补偿。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试点,按照要求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十八)健全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目标考评指标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对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对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评价其自然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切实落实生态安全责任制,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背离绿色发展理念的行为依法依规坚决查处。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建立生态环境和资源损害问题线索移送制度,对党员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违规违纪问题线索,要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部门,依纪依法实施责任追究。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要记录在案,实行终身追责,不得转任重要职务或提拔使用,已经调离的也要问责。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要及时诫勉谈话;对不顾资源和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领导责任;对履职不力、监管不严、失职渎职的,要依纪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监管责任。

七、树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

(十九)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办法,鼓励学校开发生态文明相关教育资源,将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干部生态文明意识。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树立理性、积极的舆论导向,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市情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等,报道先进典型,曝光反面事例,提高公众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二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等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严格限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服务业。在餐饮企业、单位食堂、家庭全方位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二十一)着力培育生态文化。

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中的生态元素,夯实生态文化有形载体,进一步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天府之国、巴山蜀水、茶马古道、大熊猫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将生态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生态文化地标和景观廊道,加快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打造“巴蜀画风”和扶持地方戏剧工作,创作一批文化艺术作品,创建一批教育基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大力推进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生态道德,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有关组织可提起公益诉讼。在建设项目立项、实施、后评价等环节,有序增强公众参与程度。引导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

八、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二十三)加强统计监测。

建立健全全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对能源、矿产资源、水、大气、森林、草原、湿地和水土流失、沙化土地、土壤环境、地质环境、温室气体等的统计监测核算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健全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全市生态状况调查和评估。地方各级政府在安排预算内投资等财政性资金时,加大对统计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十四)加强预警调控。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设定承载能力上限,切实提高环境监测系统科学分析潜在环境风险、准确预测各类环境问题的能力。建立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大气、地表水、土壤等的预警监测,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限制性措施。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等制度,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地区及时预警调控。

(二十五)强化执法监督。

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实行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加大环境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违法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依法依规从严惩处。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实行淘汰制度。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加强行政监察,对群众反映强烈、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不解决或屡查屡犯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挂牌督办。加强执法监督,及时纠正执法主体不合法、程序不规范、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作为失当等行为。建立领导干部干涉行政执法登记制度,确保资源环境监管机构独立开展行政执法。建立健全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畅通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移送渠道。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环境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建设。

九、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六)强化统筹协调。

成立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快制定富锦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调配合,勇于探索创新,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负总责,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十七)完善政策措施。

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定价要体现基本需求与非基本需求及资源利用效率高低的差异,体现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调整矿业权使用费征收标准。提高生态资源配置的税收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再生资源产业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大力促进节能减排。认真执行国家关于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节能环保、新能源、生态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信贷政策窗口指导,完善融资对接机制,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融资支持。推进银行间市场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加大金融对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广绿色信贷,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推进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环境保护黑名单制度。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范水平。

(二十八)加大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对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加大市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等各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生态旅游区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示范、监测执法能力建设等。

(二十九)开展国际合作。

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并按程序申报举办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宣传展示富锦形象。在国家统筹部署和指导下,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对话交流和务实合作,广泛引进资金、先进技术装备、专业人才和管理经验。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鼓励优势产业和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选择有市场、有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对走出去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资金支持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我市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水平。

(三十)加强区域合作。

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江市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根据自身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等,加强与邻近或相似地区的横向协调配合,研究制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共性问题,采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参与项目开发等方式,共同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三十一)抓好贯彻落实。

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大纲 篇6

2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编制大纲

二〇一三年七月

总 体 要 求

实施方案是试点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通过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科学指导试点建设,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和民生水利发展。

方案的编制实施,要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坚持地方自筹,国家扶持;坚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的基本原则。要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

[2013]1号),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流域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条件,确定可监测、可评价、可实现、可考核的工作目标和指标体系,搭建科学合理的建设布局,安排具体可行的工作任务,统筹谋划,科学制定。

方案编制要注意与流域综合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做好衔接;要注意相关建设对所在流域以及区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影响;要注意城乡统筹兼顾,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的水问题;要注意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可达性,有关工作应具有一定规划基础;要注意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避免采取过分的人工干预措施。

一、概况

(一)自然状况

介绍试点地区的气候、地理、地貌等状况;水文地质、水资源分区以及水资源数量、质量等状况;对试点地区所在流域内相关的上下游、左右岸的自然条件进行概要描述。

(二)社会经济

介绍试点地区社会经济的概况,如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三)水生态系统状况

介绍试点地区有关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等对试点地区的要求。介绍试点地区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重要动植物分布,介绍主要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河口、沼泽、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基本情况等。介绍区域内相关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及保护目标等。

二、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

(一)水生态文明现状评估

介绍试点地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等情况,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以及供水、用水、管水等方面对水生态文明现状进行评估。

(二)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成因予以分析。

(三)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阐述当前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已有基础、有利条件,论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

三、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我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署,结合试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试点地区水资源、水环境特点和问题,提出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范围及试点期

试点范围:根据试点建设需求分析,确定合理的建设范围。

试点期:一般按3年安排。

现状基准年:以2011年为宜,也可用水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最新统计数据。相关数据要与地区年鉴、水资源公报等资料相协调。

(三)工作目标

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试点期目标两部分。

总体目标应围绕区域发展和《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要求,提出与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相适应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远期目标。

试点期目标是试点工作验收的依据,应尽量细化、量化。目标应

具有区域特色,且可监测、可评价、可实现、可考核。

要对应目标建立相应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等有关方面。各项指标应明确数值要求和责任单位。

(四)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确定试点建设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应统筹考虑水生态文明建设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和要求,重点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既要切实解决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示范效应。

四、主要实施内容

应按照试点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逐一分解确定各项任务的实施内容。应明确实施内容的目标、具体措施、总体进度、责任主体等。工程措施要有规划依据和前期工作基础,具备实施条件,内容可包含河湖水系连通、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节水、生态景观等工程,要明确各类工程措施的作用和效益。非工程措施方面,要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核心,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为突出试点的示范效应,可提出试点期重点示范项目,并予以详细说明。要注意对试点实施前背景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制定与指标体

系相配合的监测方案和评估计划。

五、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与任务分工

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和主要工作内容,设定工作时间表并明确分解各部门任务。工作时间表应体现较明确的建设周期、实施进度安排、阶段目标等。

(二)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应以地方投入为主,坚持地方自筹、国家扶持的原则,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对建设资金投入进行科学核算、总体安排。

试点地区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六、预期效益分析

在科学预测建设效果基础上,分析试点在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预期效益。效益分析应结合试点期目标和指标体系,尽量提出量化的预期效益。

七、保障措施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篇7

为全面深入了解环境保护部11月16 日印发的 《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出台的背景、实施的意义、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及其对策,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主要负责人对 《实施意见》 进行详细解读。

《实施意见》出台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但总体上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对于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安排。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绿色发展,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提出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 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新 《环境保护法》 规定,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出台 《实施意见》 正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一系列部署要求, 以及新《环境保护法》 规定的重要举措。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聚民力。公众既是污染的受害者, 也是污染的制造者。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切实解决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推动公众生活方式绿色化尤为重要。实践表明,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过程中, 如公众和社会都行动起来, 人人都自觉参与和践行环境保护, 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化转变, 将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其作用将胜过政府数百倍的投入。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是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是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的行动指南。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一方面可以倒逼生产方式绿色化, 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污染减排;另一方面以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为抓手, 从公众衣食住行游抓起, 规范和引导践行绿色生活, 广泛汇聚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力量, 共同为保护生态文明的环境作贡献。

所以, 大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不仅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还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点

生活方式绿色化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 在实施中, 应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典型, 加强宣传, 有序推进。

首先, 要抓住重点人群, 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青壮年人群。青壮年是消费旺盛群体, 引领着生活潮流和消费潮流, 应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 发挥青壮年消费行为的影响力, 力戒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 形成践行健康时尚的绿色生活方式。

二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好风气的形成, 既是抓出来的, 更是带出来的。在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过程中, 党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应率先垂范, 带动全社会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三是青少年。应将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内容纳入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 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念和绿色环保的审美情操, 增强他们抵制过度消费的错误思潮和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

四是公众人物。善用名人效应, 倡导公众人物履行社会责任, 适时推出绿色生活形象大使, 激励他们身先示范, 不使用大排量车、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购买绿色产品、积极参与环保公益行动, 力戒炫耀性消费。

其次, 要抓住重点领域, 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领域。生产方式绿色化主要取决于原材料采集和处理, 以及产品加工制作等环节。企业应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健康、回收循环为原则, 优先采购使用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原材料、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 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 通过有效管理和技术手段, 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 使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是销售领域。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销售环节应更多采购绿色产品, 进一步倒逼生产企业向绿色转型, 引导公众绿色消费。

三是资源回收再利用领域。采取有效措施, 推进垃圾分类和废旧物品回收利用, 探索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示范体系。

此外, 还要抓住重点场所。抓住与人们日常衣食住行游等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所, 通过开展绿色生活进家庭、进社区、进机关、进商场、进酒店、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 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难点

落实 《实施意见》, 推动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统筹安排,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也需要全社共同行动, 调动全民参与, 就目前来看, 还存在不少难点问题。

一是公众绿色生活的意识不强,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虽然一部分人有了绿色生活的意识, 但离转化为绿色行动还有很大差距。面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公众埋怨的多, 从自身找原因的少, 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

二是管理机制缺失, 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不完善。经过多年的宣传教育和工作推动, 人们在生活中在一些领域已经树立起环保意识, 由于一些制度不尽完善, 配套设施还跟不上, 导致相关工作推动缓慢。

三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绿色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一方面, 关于绿色产品认证名目繁多, 至今没有统一的绿色标准、认证机制, 导致绿色产品市场鱼目混珠, 难分真假;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政策支持, 生产和市场出售的绿色产品, 成本高、价格高, 而那些不顾环保、浪费资源的产品, 则价格相对较低, 绿色产品反而变成了有钱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是涉及部门众多, 统筹协调形成合力难度较大。生活方式绿色化涉及面极广, 需要环保、发改、工商、工信、商务、财政、教育等众多部门联动, 携手推进。

落实《实施意见》采取的措施

生活方式绿色化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 需要从改变消费理念、制定政策制度、推动全民行动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协调推进。

一是加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顶层设计。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合理制定远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响应、公众参与的运行保障长效机制, 规范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职责和义务。建议依据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新环保法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制定出台“绿十条”, 使之与“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相呼应, 与中央下发的意见相配套, 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绿色理念, 营造绿色氛围。建立生活方式绿色化宣传联动机制, 整合各部门、各单位宣传资源, 加大宣传力度, 开展持续宣传,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开展绿色生活教育活动, 制定公民行为准则, 增强道德约束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发挥新媒体优势, 开发面向公众的绿色生活APP, 让公众随时可以关注绿色生活指数。

三是拓宽渠道, 搭建平台, 构建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 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和大学生社团开展各项环保活动。开展绿色产品信息发布, 建立便于查询的平台, 发布国家认证的有机食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装饰材料, 置换废旧日用品;曝光有害产品, 接受公众举报。

四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制定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按行业、领域制定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标准, 对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开展绿色信贷, 对积极采用先进节能技术、有利于绿色消费的项目, 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租赁系统等。

五是规范绿色消费市场。首先, 积极开发绿色产品, 制定统一的绿色认证标准, 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其次, 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强化对绿色产品的监测、监督和管理, 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再次, 大力推动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基地建设, 扶持绿色产业。同时建立绿色产品营销体系和绿色产品追溯制度, 对假认证伪绿色产品予以严厉打击。

六是培育生态环境文化。做大做强环境文化产业, 创作生产出一批倡导生态文明、反映环保成就, 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电影、电视、戏剧、公益广告、图书、书法、绘画、摄影等环境宣传品。大力开展以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为主题的环境文化活动, 鼓励将绿色生活方式植入各类文化产品, 利用影视、戏曲、音乐及图书漫画等形式传播绿色生活科学知识和方法。

“生态文明杯”活动方案 篇8

1.“六一”儿童节作为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平台历来受到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开展各类文艺展演、休闲娱乐等活动。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更应发挥自身优势,为少年儿童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实践、体验平台,让全县的少年儿童都能从各自的家庭、校园之中快乐地走出来,以“六一”儿童节为活动契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意识,以更加自然、自主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2.“潇洒桐庐郡 江山景物妍”, 桐庐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秀美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 2005年,桐庐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公园协会授予有着全球“绿色奥斯卡”美誉的“国际花园城市”称号。于此同时,2010年12月桐庐县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2011年6月浙江首个“浙江生态日”启动仪式在桐庐横村镇阳山畈村成功举行。全县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提倡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还在逐步形成。

3.从2008年开始,桐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县少工委、县教育局、县团委等单位在每年的6月1日开展“庆六一爱心贸易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它以广泛的学生自由参与性和轻松、自主的体验形式受到社会认可。2011年,为树立青少年儿童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充分调动全县青少年儿童在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桐庐县委宣传部、桐庐县生态办、共青团桐庐县委、桐庐县教育局联合发文,拟定于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末,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六一”儿童节主题举办桐庐县“生态文明杯”童玩节。三年的“庆六一爱心贸易节”在原有的规模上、内涵上得到全面升级。

4.活动以“一样的六一 不一样的快乐”为主题。

二、活动意义:

1.通过参与自由贸易活动提高少年儿童的沟通交往能力,感受实践体验带来的快乐。

2.结合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提升及养成少年儿童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进一步加强爱家乡教育。

3.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少年儿童节假日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形式。

三、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桐庐县委宣传部、桐庐县生态办、共青团桐庐县委、桐庐县教育局

参办单位:桐庐县广播电视台、桐庐县信息传媒中心、桐庐县少工委、桐庐县科协、桐庐县关工委、桐庐县妇联

承办单位:桐庐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四、活动对象:

全县少年儿童

五、活动时间:

每年6月,活动持续一个月左右

六、活动内容:

(一)桐庐县青少年“生态文明杯”网络知识竞赛。

(二)桐庐县首届“生态文明杯”童玩节启动仪式。仪式流程包括:县领导发表纪念讲话、市领导致词、向社区代表赠送《大气污染防治市民读本》仪式、学生代表宣读“绿色与低碳”倡议书、学生家长代表呼应发言、万人呼应倡议签名等环节。

(三)童玩节活动项目:

活动一:“环保创意展”。活动积极整合我县特色学校创建资源,邀请风川小学环保盆栽、毕浦中学瓦雕、毕浦小学石绘、莪山民族小学彩绘葫芦、富春江初级中学剪纸、富春江小学纸绳艺术、实验初级中学火燎烫版画、合村小学绣花鞋进行现场作品展示,同时设立免费体验区供活动参与者亲身体验,活动由少先队志愿者进行全程独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活动自主性。

活动二:“儿童创业场”。 创业场面向全县进行贸易物资征集,物资种类包括学习用品、玩具饰品、原创工艺品等,所有捐赠物资需填写物资登记表,对贸易商品进行分类统计,制定物品价格区间,统一上报活动组委会。组委会根据各个学校上报信息,统一安排摊位。最终评选“最佳店铺设计奖”、“最佳店员奖” (从售货员、收银员中进行评选)、“最佳商铺宣传奖”、 “最具人气奖”、“最佳清洁店铺奖”。

活动三:“生态挑战营”。挑战营设置了四个游戏娱乐大项目,其中自由游戏主要包括内力大比拼、愿者上钩、七巧拼图、弹珠大转移等10个游戏,主要训练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反应能力等,游戏难度低,趣味性、挑战性强,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亲子游戏包括袋鼠蹦蹦跳、赶小猪等,此项活动专为低、幼儿设计,通过亲子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游戏,以此增进亲子亲情;团康游戏有野人舞、水到渠成、不倒森林、芭比通天塔等游戏,参与者自由组队,按照游戏规则完成任务,通过相互认识、建立信任、团结协作、共同分享人生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团体成员个人及群体的共同成长。

活动四:“科技大前沿”邀请省科技馆流动科技大篷车带来科技展品,让我县的少年儿童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到来的神奇。

活动五:“环保车贴大派送”。在学校、社区发放由少先队志愿者制作好的环保宣传车贴。

活动六:“爱心互动台”将对推出的部分物品进行现场拍卖,流程模拟现实社会的拍卖,拍卖所得款项捐赠给希望工程助学基金。同时“儿童创业场”的贸易手也将按规定时间将贸易款项上报爱心互动台,最终评选出“爱心天使团”若干个。

七、活动过程:

(一)前期工作

包括活动策划、合作洽谈、确定方案、全面发动和全面落实等工作。(略)

(二)活动开展

第40个“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暨桐庐县首届生态文明杯童玩节启动仪式在桐庐县中心广场上正式启动,少先队员代表在启动仪式上宣读“绿色与低碳”倡议书。县四套班子领导参加启动仪式并作重要讲话。

“绿色与低碳”是本次活动的主题,为了更深入影响和教育广大少年儿童,本次活动紧紧围绕 “环保”的理念,结合少年儿童的特点以“童玩”的形式来进行生动的体现。因此,在童玩的形式上花足了精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本次童玩节的特点。童趣盎然的游戏区主要分为展览、制作、游戏、贸易四部分,共设置了环保创意展、儿童创业场、生态挑战营、科技大前沿、爱心互动台、环保车贴大派送六大系列,共计有33个活动项目,吸引了1200余名少年儿童参加。现场丰富的游戏内容,五花八门的创作作品,充满童趣的玩具和卖力的叫卖声带来惊喜和欢乐不断,让在场的成年人也重拾了儿时的记忆。领导一行也亲临各活动项目现场,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进行了瓦雕、石绘、葫芦彩绘、剪纸、纸绳、火燎烫版画、绣花鞋等项目的现场创作表演,领导对孩子们的创意成果大加赞赏,并饶有兴趣地购买了部分作品留作纪念。

nlc202309011512

八、活动评价:

1.“六一”儿童节是所有14周岁前孩子的节日,童玩节是向全县少年儿童开放的活动,所以在项目设置上充分集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实践性为一体,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充分体现了少年儿童的主体性。

2.活动紧密配合桐庐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主体工作,社会影响大,公众认同度高,成为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基本达成宣传和引领全社会来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目标。

3.活动充分整合了社会资源,得到各企事业单位在资金、物资上的大力支持,校外教育机构活动社会化运作初显成效。同时,活动渗透至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各个领域。

童玩节得以成功举行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中心作为活动的主创及具体实施单位更是不遗余力的为之努力。主办单位领导也明确发文表示要将活动作为每年的常规活动持续开展,这是对中心作为校外教育主阵地发挥育人功能的有力肯定,对今后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活动形式、主题确定、人员结构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是我们及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4.活动形式上的时代性、新颖性。在活动形式上我们除了延续已有的模式——现场活动外,我们还将考虑利用网络优势,借鉴淘宝网的销售手段,组建一个专门的“少年创业网”,青少年只要登录网站进行会员注册,上传所售物品的图片、价格等相关信息,就可以进行贸易。当然以网络形式操作起来还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如物品是否进行现金交易、是否需要进行统一保管等诸多细节。但是,我们相信,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科技、便捷是永远的时尚。

5.活动主题要鲜明、有重点。“儿童创业场”是进行创意体验的地方,是个性彰显的乐园。我们要引导青少年进行“创意产品”的发明与体验。如创造造型奇特古怪的布艺公仔、个性化饰品、纸类本簿制品、环保物料再创作类的产品。同时还可以开展更大规模的现场互动创作活动,涂鸦、个性书签、个性陶艺等互动创作与制作等。在内容、主题上不断丰富和提升。青少年在这样的活动中创作意识被唤醒,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6.志愿者的资源利用。本次活动我们大胆尝试启用少先队志愿者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前期也进行了集体培训,但是在现场活动中我们还是发现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也要利用少先队辅导员的资源,大手拉小手相互配合完成各项工作。

上一篇:论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对物理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