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推荐12篇)

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 篇1

XX社区现有 960户,2960口人,耕地面积3100亩,林果面积1200亩。固定资产1200万元,村集体收入都在2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00元,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农村工作先进村居”、“民营经济先进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被授予“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基层单位”、被临沂市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市政府授予“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被市纪委列为“党风廉政建设示范单位”。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精品社区”,被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省级文明村”称号。

一、强化领导,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

在做好新农村建设诸多工作的同时,XX村把“美在农家”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抓不懈。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美在农家”活动领导小组,落实了村书记、主任包片,其他两委干部、党员包户责任制。成立了“美在农家”互助组,互相督促,共同提高,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大力宣传。利用召开村民大会、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美在农家”活动的重大意义,并组织村民认真学习县、镇妇联下发的活动方案,向农户发放了《美在农家“活动倡议书”》、《美在农家实用歌》等宣传单,使“美在农家”活动众人皆知,家喻户晓,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二、抓重点活动形式,掀起生态文明建设热潮。

一是优化人文环境,以农村城市化为目标,依托“九天仙女墩”建设了一个占地40余亩的文化广场,广场内绿化面积达45%,广场设计错落有致,规划科学合理,分为“动、静”两区,“静”区是休闲娱乐区,设有石桌、石凳、休闲凉亭;“动”区是体育活动区,设有篮球场、门球场、儿童迷宫、小舞台,同时建有各类活动设施4处,安装了多种健身器材,分布在广场四周。广场的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大推动了积极、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二是重视优化生活环境。分三期对村内主要大街进行了硬化,修排水渠近万米,垒垃圾池104个,街道两侧栽植了多种树木花草,安装路灯68盏,高标准实现了村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

化”。以老年协会为主体,组建了“夕阳红”保洁队,每天早晨清扫村内大街,五天一次集中清运垃圾,同时实行沿街各住户门前及所住街道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制度,保证了村内“三纵五横”八条大街的常年清洁。三是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村里以每户补助600元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村民实施“一池三改”。通过改厕、改厨、改圈,达到全村无草堆、无粪堆、无烟尘的“三无”效果,基本杜绝了脏水横流的现象。

三、抓规范,固成果,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为使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该村建立了一系列长效机制。一是全面发动,倾力打造坚强阵地。在主要街道安置了科普、公益宣传栏,设置了50多个固定标语、宣传画廊, 内容涉及新农村建设、文明家庭创建、尊老敬老、和谐村庄建设等。成立了农家书屋,存有图书4000余册,为村民科学种植、养殖等提供了学习园地。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建立了多媒体集体学习点,为党员和群众提供诸多知识。二是群众运动共同参于,全力扩展活动范围。以“城乡结对”为契机,使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到大街小巷各家各户。同时,举办了“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遵纪守法光荣户”等评选活动。在农闲季节及重大节日,举办农民运动会、门球比赛、文艺晚会等娱乐活动,使全村呈现出安定祥合、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四、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 篇2

笔者参加了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2011年大武镇原昌麻河乡查仓和血麻两村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项目的工作。主管部门为玛沁县农牧局、财政局, 实施单位是玛沁县大武镇人民政府, 实施期为2011年3月至12月, 实施地点是原昌麻河乡查仓村和血麻村。项目内容: (1) 对108.75平方千米可利用天然草原实行禁牧, 对禁牧户给予禁牧补助, 补助标准为:查仓村6元/亩, 血麻村6元/亩。 (2) 对108.75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原实行草畜平衡奖励, 对未超载的牧户按照每亩奖励1.5元的标准进行奖励。

1 原昌麻河乡查仓、血麻村天然草原现状

原昌麻河乡两村现总土地面积为108.75平方千米, 单位面积108.75万亩,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08.75万亩, 天然草原植被类型以高寒草甸植被为主, 草畜平衡面积10.76万亩, 禁牧面积97.99万亩, 原昌麻河乡2个村共有牧户334户1014人, 年末存栏各类牲畜总量707头只 (匹) , 马20匹, 牛687头, 羊0只。

原昌麻河乡2个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由于受到全球温室效应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 源头区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主要表现为: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冰川湿地退缩、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导致这一区域正面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 涉及面最广, 后果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问题。

为从根本上扭转原昌麻河乡两个村草原生态恶化趋势, 从2003年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2005年开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2009年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2010年实施生态畜牧业项目, 经过治理, 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生态状况有所好转。由于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 超载过牧的现象得不到有效地控制。

2 指导思想, 实施原则及目标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 以保护草原生态, 促进牧民增收为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政策, 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四个发展”战略, 以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功能,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为出发点, 从原昌麻河乡2个村实际情况出发, 重点围绕禁牧补助, 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性补贴、草原监理体系建立等内容, 在可利用天然草原范围内, 全面推行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工作, 通过移民减畜, 实现草畜平衡发展;通过组建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发展生态畜牧业, 促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建立草原监理及保护体系, 巩固草原建设成效。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半舍饲畜牧业, 建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实现禁牧不禁养, 减畜不减收。按照循序渐进, 统筹兼顾, 整体推进的原则, 基本实现人、草、畜的动态平衡, 构建生态良好, 经济发展、生活富裕, 民族团结的新牧区。

由于原昌麻河乡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应区别对待, 对生存环境恶劣、草原退化严重、不宜放牧风沙源地、重要水源地的草地, 退牧还草工程整体移民草原优先划定为禁牧区。按照省、州、县的禁牧要求, 坚持相对集中连片以社或牧户为基本单元、以夏秋草原为重点和兼顾“插花式”的禁牧原则, 确定禁牧区域和面积。禁牧补助面积以自然亩下达任务, 以自然亩验收。要充分尊重客观实际, 因地制宜, 宜禁则禁, 宜减则减。科学制定实施方案, 做到“一村一案”不搞“一刀切”, 制定符合实际的草原补助标准和政策。

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要求, 把稳定工作摆在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的首位, 稳步推动原昌麻河乡2个村草原生态补奖工作全面展开。在镇政府的正确引导下, 充分尊重牧民的意愿, 发挥牧民的主体作用, 让牧民群众充分了解补奖内容、权利责任, 切实做到任务落实、资金发放、服务指导、监督管理、建档立卡“五到户”, 严格把握政策界限, 让牧民群众能直接受益, 保证政策落实公开、把握政策界限, 让广大牧民能直接受益, 保证政策落实公开、公平、公正。工作中实行“村社、镇政府和县政府”三级审核、“三榜公示”的程序确定补奖面积和牧户,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教育引导牧民科学养畜、建设养畜。

经过多年建设, 围栏、暖棚、饲草地等草原基础建设初具规模。有条件的村 (社) , 引导牧民开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生产,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暖棚、饲草地等基础设施, 通过采取牧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 建立舍饲养畜基地, 开展牲畜育肥, 在保证草畜平衡的前提下, 增加牧民收入, 保障畜产品供给, 确保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草畜平衡每年7~8月份测定草原生产力, 核定草原载畜量, 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定期逐户核实草畜平衡载畜量, 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 定期逐户核实草畜平衡载畜量落实情况, 依据核定结果, 兑现草畜平衡奖励奖金。依据平衡区未超载的实际面积和奖励标准, 测算原昌麻河乡两个村的奖励奖金, 将奖励资金分解下达到村 (社) 。依据该镇的《实施方案》, 经县草原监理站、镇政府和牧民管护员核查核实后, 在县财政、农牧部门的共同组织下, 由大武镇人民通过对原昌麻河乡2个村、社设立基本账户的办法, 直接兑现给牧户。

3 加强领导及目标责任制管理

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工作领导小组, 其职责是:具体负责工作的组织实施, 加强对各村工作的指导, 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调研, 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及建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牧业科, 负责奖补机制的日常工作。各村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加强对补助奖励机制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工作。落实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办的工作格局, 为全面落实补奖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按照州县政府关于实行目标、任务、责任、资金责任制的工作要求,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大武镇人民政府负总责, 牧业科为责任主体, 镇长为第一责任人, 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的管理及档案管理等负总责。牧业科为补助奖励机制的责任单位, 负责补奖对象的身份确定、矛盾调解和仲裁, 不得将矛盾上交, 推卸责任。镇、村、社、牧户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 明确目标任务, 落实工作责任。

4 认真执行草原法规和政策, 严格管理

落实基本草原划定和保护工作。按照《青海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关于基本草原划定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 该镇加快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把已确定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全部纳入基本草原划定范围, 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严格基本草原划定范围, 严厉打击破坏基本草原的违法行为, 确保基本草原用途不改变、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 要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

该镇认真将禁牧区和草畜平衡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草场、地块和牧户, 对禁牧区设立显著标识, 有计划地严格落实禁牧措施。对草畜平衡区, 依据适宜载畜量标准, 核定载畜量, 制定明确的减畜计划, 规定减畜时间进度, 确保完成减畜任务。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使补奖机制落实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5 讨论

应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及工作进度, 定期组织干部深入各村及牧户, 全程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督促各村加快工作进度, 规范工作程序, 保证工作质量。设立公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监督电话, 接受政策咨询, 查证举报事项。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 并依据各地工作进度和质量实行绩效考核, 采取相应的奖罚措施。

禁牧区及草畜平衡区减畜任务完成后, 须经县草原监理和牧民管护员核查核实, 并经县财政、农牧部门核实确认后, 对达到禁牧和草畜平衡要求的牧户按政策规定兑现补奖奖金, 广大牧民群众是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的受益体, 各村要采取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强牧惠牧的方针政策,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组织召开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 向广大牧民群众广泛宣传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实施范围、补贴对象、补助奖励标准等内容, 提高思想认识、消除后顾之忧, 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和广大牧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 为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营造良好的氛围。

补奖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与牧民的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 涉及千家万户, 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县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责的办法, 每年安排补奖机制工作启动经费20万元, 并列入财政预算, 保障补奖工作机制的顺利实施。各村要结合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治理、游牧民定居、生态畜牧业建设扶贫、教育以及新牧区建设等项目的实施, 形成保生态、惠民生、促和谐的统筹协调机制, 最大限度整合资金, 发挥政策的整体功能。

注:补助奖励资金全部由国家投资。

摘要:本文叙述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原昌麻河乡查仓和血麻两村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办法和执行情况, 并对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新农村 篇3

留民营村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村民90%都从事种植业,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土地低洼、盐碱、易涝,形成了“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不打粮”的局面。

自1982年留民营村作为北京最早实施生态农业建设与研究的试点单位走上了生态农业这条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保五百佳”的称号。2002年12月被批准成为市级实验区,留民营村依靠科技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大力植树造林、开发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形成了以沼气有机肥、有机农业为中心,串联农、林、牧、副、渔的生态系统,建成了一种二养三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系统,每年可向首都市场提供蔬菜1000万公斤、鲜蛋260万公斤、肉类90万公斤、牛奶25万公斤、各种鲜活家禽25万只,是北京东南郊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留民营村正从一个传统农业村逐步变成一个文明富庶、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郑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t 篇4

**镇地处平邑县南部,因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客居地而得名,是“宗圣”曾子的故里,全国金银花主产区,“中国金银花第一镇”,省级中心镇,总面积166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7.2万人。近年来,**镇把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体现政府温暖、拉近干群关系、提升群众满意度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因村制宜,多措并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作机制,镇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建设生态文明村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协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与各管理区签订创建工作责任书,以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创建工作的标准要求、时序进度,及奖惩。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班子成员、机关干部对管理区、村的乡村文明建设工作全程包保,为包保单位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镇主要领导每周一调度,一月组织班子成员和管理区书记一查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因地制宜、分类规划,建设生态文明村镇。结合村庄小而分散的特点,多方征求群众意见,采取宜楼则楼、宜房则房的理念,对村庄建设陈旧、规划凌乱、群众生产生活不便且富裕程度较高的村庄,规划实施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村庄房屋较新、规划可以、群众富裕程度不高的村庄,按照“保留原始风貌,记住乡愁,打通生命通道”的理念,因地制宜,打造群众满意的生态宜居生态文明村镇。

三、抢抓机遇、发动群众,建设生态文明村镇。按照“政府少投入,集体不欠债,群众得实惠”的思路,花小钱办大事,多方争取上级惠农政策,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实现了村庄整治全覆盖。镇政府共投入资金400万元作为引子,鼓励村居大街小巷的硬化。目前,全镇有68个村居,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户户通。

村基本情况简介 篇5

基本情况:宝塔区蟠龙镇李家砭村离本镇14公里处,全村102户,共386人,其中外出约280人。有低收入家庭5户、16人,低保户共有14户、24人,参加养老保险304人,合疗321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

本村川道梯条农田面积约200亩,退耕地约1700亩,荒地面积2100亩,本村村容村貌相对整洁,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健全。2011年被评为“升级晋档三类村”,有着较为过硬的领导班子。

发展制约因素及有利条件:本村发展的有利因素是劳动力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发展果树产业。不力因素是农民文化素质低,不懂得先进的经营理念,交通相对落后,出行不便阻碍了村上的发展,村民思想相对保守、落后,合作意识不强,在发展致富上缺少技术,缺少资金,发展方向及需要通过包扶解决的问题: 面对本村发展的有利条件的实际情况,本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性地发展本村经济。同时大力发展果树业和蔬菜产业。但在发展主导产业时需要外来的技术援助,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东习村果业发展情况简介 篇6

东习村位于寺前镇政府驻地西南3.5公里处,辖7个村民小组,全村279户、1280人,耕地面积3384亩。境内海拔750m,土壤肥沃,水灌优越,是苹果生长的适生区。自上世纪90年代初,该村大力发展以苹果、梨为主的果业生产。苹果以嘎啦、美八等中早熟品种为主,种植面积1274亩;梨以砀山酥、皇冠等为主栽品种,种植面积1463亩.2009年水果总产量达4800吨,预计产值达800万元,占全村农民收入80%以上。

近年来,东习村作为我县果业示范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在果业局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多次组织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切实加强了果农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实施“科技兴果”战略,全面推广新型果树栽培技术,健全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使果品种类、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一、品种齐全,质量上乘

东习村果业以苹果为主,品系包括早熟品种嘎、美

八、金世纪、中熟品种密脆,晚熟品种红富士等品系,其它时令果品包括:梨、冬枣、柿子等果品,品种齐全,种植面积较大。在此基础上,由于生产管理技术比较先进,生产的果品 质量在全省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远销东南沿海地区,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二、设施完备,技术领先

东习村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到位,除有发泡网厂4个,膜袋厂1个外,群众的修剪、施肥、喷药设施普及率达到96%以上。在果园管理方面的技术比较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比较丰富,多年来坚持实施配方施肥和科学拉枝,各项管理技术一流。

三、创办协会,合作共赢

2007年7月,东习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袁丽协同多名科技能人创办了 “高原之星”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帝比”牌绿色无公害水果商标,积极为会员及周边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农资、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逐步形成了苹果、梨等绿色无公害水果的产前指导、产中监督、产后精装的生产销售模式,为市场提供精品水果,从而带动了东习村果业发展和果农增收。

乐跃沙坝村生态村创建工作简介 篇7

乐跃镇沙坝村民委员会(2013年8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下面,我就乐跃镇沙坝村生态村创建工作简要汇报如下。乐跃镇沙坝村位于德昌县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幅员面积14平方公里,辖6个村民小组256户942人,主要有汉族和傈僳族2个民族,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林果业、早市蔬菜、旅游为主。自创建以来,已按 “一池六改”+太阳能的要求建成生态家园户212户,饮用水合格度100%,使用使用清洁能源炉灶和卫生厕所分别为218户和208户。

近年来,沙坝村坚持科学发展,着力生态建设,在工作中抓好五个结合:

一是和移民搬迁安置相结合。将沙坝村四社38户傈僳族群众从高山散居搬迁到河谷区集中居住,使群众用上了电和沼气,杜绝了乱砍滥伐行为,保持了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是和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近年全村实施退耕还林800余亩,全部种植核桃、板栗、桑树,年产板栗600吨、优质蚕茧2万公斤,为农民中、长期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和生态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投资2500 万元新建民族特

色旅游业傈僳水寨,当地群众60余人在水寨务工,人均月收入在1300至3000元。

四是和新村建设相结合。沙坝村新修进村入户公路3公里,新建休闲活动场所72030平方米,172户进行了风貌改造,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

五是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全面、深入、持续开展一约六清和七乱治理,投资120万元新建日处理120立方米污水处理站一座,建成垃圾池(房)22个,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现象,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生态镇村创建,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群众生活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粪土乱堆、柴草乱放、垃圾乱倒等陋习得到有效整治,村民居住区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用能清洁化,生活质量小康化。

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 篇8

同古岩村位于同安镇东南面,距集镇2.5公里,隶属平山村委。全村共19户106人,以种植生姜、马蹄等经济作物为主,2012年人均年收入达7000多元。

自“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同古岩村及时成立环境卫生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卫生保洁等制度,通过发放《致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封信》、树立提示牌、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村里有近20条宣传标语、1版宣传专栏。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村内有垃圾箱16个、垃圾桶19个、15平方米的垃圾池1个、保洁员1名。同时开展村环境卫生集中大清理活动,对本村的家园、水源、田园环境进行大清理,村容村貌、水源、田园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卫生环境意识得到增强,取得阶段性成效,初步形成长效保洁机制。

杉城镇南会村精神文明建设简介 篇9

杉城镇南会村位于大金湖景区上游,距城区6公里。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371户、1450人。2009年村财收入2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851元,是泰宁县新农村建设精品村,也是全县“四大特色文化村”之一的“鹭文化”村。近年来,该村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村庄整治方面:完成房屋改造78户、9491平方米,立面粉刷1.7万平方米;附属房拆迁28户;进户路硬化20条、300米;完成坊上新村和文化活动中心规划,村部正在改造中,白鹭洲公园、停车场正在筹建中。二是绿化美化方面:全村完成绿化面积2.32公顷,绿化率达91%,荣获2009年度三明市“绿化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三是产业发展方面:发展农家餐馆60余家。其中,白鹭洲发展“鹭友香”等白鹭系列农家饭店50余家,李家坊“森林人家”农家餐馆15家;南新10家农家乐正在建设规划中。发展特色养殖,目前金湖珍禽养殖有限公司养殖七彩山鸡等各种珍禽500余只。四是特色文化方面:与三明市摄影家协会共同主办了“白鹭杯”摄影大赛,吸引近百名省、市、县各级摄影家前来参赛,目前已征收参赛作品300余幅,将把优秀作品悬挂至各农家饭店并出版相关摄影集;成功打造“鹭鸣宴”特色餐饮,在各农家饭店推广、宣传。

南会村民委员会

蓝山县毛俊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篇10

蓝山县毛俊镇毛俊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毛俊村村民来自12省72县市,共103姓,846户,3386人,素有“湘南百家姓第一村”之美誉,现有常住人口5000余人,耕地1260亩,山林3200亩。近几年来,我村投入1300多万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被评为“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0年全村年产值1.3亿元、人平纯收入8600元。富民产业快速发展。种植香芋460亩、葡萄240亩、优质水稻400亩、优质蔬菜60亩,造林3200亩;建设竹木工业园一个,发展竹木制品企业46家,年产值9000万元。从事建筑工程、货物运输等二三产业1220人。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集体拥有3200亩集体山林、45个临街铺面、一个客运站、一个竹木工业园和一个自来水厂,2010年村集体收入230万元。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兴建了休闲广场、沿河风光带、村文化站、自来水厂、文体活动中心和卫生室等。规划建设居民住宅新区25.6亩,已完成“三通一平”。清空心房120间,硬化村内道路6公里,实现全村硬化,整修排污道2350米、灌溉水沟3000米、河堤640米。乡风文明日益显现。成立了篮球队、龙狮队、腰鼓队,文体娱乐活动广泛开展。每年举行“文明家庭”“卫生示范户”等评比活动,使村民在思想上树立了“争创文明”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增强。制定了民主议事制度,村集体资金收支情况由理事会进行监督,村两委班子勤政廉政,2010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

今年,我村计划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00万元,规划8米宽道路1.2公里,硬化道路800米,绿化道路1.5公里,争取护砌河堤1公里,整修农田水渠800米,新建住宅小区房屋40套,在工业园引进竹木加工企业2家,实施危房改造10户。

某村政治生态建设评价 篇11

一、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方面

1、从遵守相关制度方面,存在“慢”的作风问题。个别部门办事效率低,沟通不通畅,速度慢。

关于**的政治生态建设如下评价:

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方面

1、从党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照搬照抄、不讲创新问题。在学习的针对性有待提高,往往是泛泛的通读,在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村工作上还有差距;

在党员教育管理上还不够深入,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法律意识有所欠缺,党支**党支部2020年有2名党员因触犯法律开除党籍。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方面

从“放管服”改革,落实惠民政策方面,存在的宣传不到位问题,导致4名年轻人误解失地农民保险政策,错失2018和2019年的失地农民保险。

四、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方面

村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简介 篇12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真正实现社会现代化。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只有农民真正的富裕,我们国家才算真正的富强,因此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复兴,屹立于世界东方的重要举措。我们现在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资源储备日益枯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实在必行,我们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乡村能否美丽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国策,提高节约环保意识,发展低碳经济,创造适宜人们居住的良好的生产生活空间,为生态文明作出贡献。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国内外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现有资料和文献的收集与处理,分析出我们现在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前政策和制度的深刻理解,探讨如何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旨在提出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2.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2.1乡村居住条件分析

(1)住宅建设问题。乡村区域现在的住宅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并且乡村地区的各个方面都缺乏配套的服务设施。有的村镇编制了规划但没有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导致了各功能布局凌乱。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混杂在一起,严重的干扰了居民的生活,难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现在的新农村建设,一味的照搬照抄城市的社区模型,没有联系各个村落的现实情况,导致了乡村的住宅风貌千篇 一律,新农村建设的原意被完全扭曲。乡村的原始风貌被钢筋水泥所代替,使乡村没有了乡土气息,不符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愿景。由于知识的匮乏,农民缺乏耕地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经常自拆自建房子,盲目的追求房子大而宽,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2)居民用水问题。饮水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大多数乡村没有解决自来水问题。乡村地区的生活用水主要靠雨水,人们为了储存雨水,深挖水井,从而产生了农村的一大特色景观。曾经的水井水质良好,矿物质丰富,可以直接饮用,是村民的健康保障。然而,现在乡村水污染越来越严重,井水经常被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污染,滋生细菌,如果直接饮用威胁到村民的身体健康。(3)人畜混杂问题。广大乡村地区基本都存在牲畜的饲养问题。为了牲畜饲养的方便以及牲畜的安全,牲畜的圈舍都跟居民的住房很近,导致住房附近都是牲畜的粪便,滋生细菌,污染水源,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

2.2生态环境问题

(1)基本无垃圾装置。长期以来,农村的生活垃圾都是随意丢掉。广大的乡村地区基本没有垃圾装置,这种随意倒置垃圾不仅影响了乡村环境的美观,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壤。(2)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残留污染问题。随着农药、化肥的普及,广大乡村地区放弃了以前的绿色肥料,广泛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了土壤的肥力下降。同时蔬菜水果大量的喷洒农药,造成了蔬菜瓜果大量农药的残余,严重危害居民的.健康。(3)水资源污染问题。水资源污染问题与乡村人居环境息息相关。乡村的生活污水都没有经过处理,随意倾倒,造成了附近的河流和湖泊的污染,造成水体的总磷和总氮超标,从而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

2.3基础设施问题

(1)乡村公路问题。乡村的交通方式主要是公路,但是许多乡村的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阻碍了当地的发展,很多乡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条很窄的道路,这使得乡村与外界的联系不亲密,不能及时的将当地的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受道路的影响,城乡统筹一体化很难实现,使得乡村人居环境相对落后。而且,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乡村公路质量低下,经营不到一年,面目全非,破坏十分严重。(2)乡村文化娱乐问题。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的需求至上,需要满足精神文化的要求,乡村地区也是一样,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精神的需求,然而目前大多数乡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和设施基本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文化活动也开展的很少,有也基本是下乡放电影这种很传统的活动,随着电视机的普及,这种传统的活动已经很难满足村民的要求。目前乡村地区已经有的的文化设施辐射能力低,发挥作用难,导致了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精神文化不够丰富,基本没有任何的娱乐设施。(3)电力问题。由于农村企业的介入,导致农民生活用电不稳定,停电现象严重。一旦出现问题,电力没有保障。(4)网络问题。农村网络覆盖率很低,农民对网络的接触也少,网络知识匮乏,当今互联网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他们对于新闻只能通过电视获得,不利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也不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2.4乡村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

上一篇:幼师致家长感谢信下一篇:周杰伦所有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