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水利工程(共9篇)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的文明范式。生态文明也是人类在后工业化时代应对工业与自然环境危机四伏的博弈中所产生的新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生态文明存在两个基本维度:一是自然的维度,另一是人的维度。生态文明是两个维度的和谐与统一。生态工业正是整合两个维度,促进生态产业化,通向生态文明的路径之一。工业企业生态工程是产业生态化的微观途径与具体举措。生态文明中“人的维度”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伦理观,积极实施企业生态工程,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及其内涵
(一)文明的含义
汉语中的“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唐朝大学问家孔颖达对此文注疏曰:“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孔颖达对“文明”的注疏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后引申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伦理道德、民族意识、礼仪规范、技术水准、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与文化进步等等。
韩伯成先生撰文指出,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有些学者认为“文明”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二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二)古人对文明的阐释及价值取向
1 基本原则分析
1.1 自主性原则
从某种程度来说, 环境工程及和科技创新两者之间需要平衡发展, 否则将会对生态文明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创新发展模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构建过程中, 需要注重自主性的发挥。创新方式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等等。应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 创新发展模式, 使科技发展能够带动社会发展, 进一步促进环境工程的进步, 解决生态问题。
1.2 战略性原则
从目前情况来看, 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 其与环境工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两者既相互矛盾, 同时相互依存, 两者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平衡, 这样才能促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然而两者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于两者本身, 而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宏观角度出发, 针对两者的发展实施战略调整, 进行规划与设计, 深入了解两者均衡发展的规律, 并且探讨两者于经济环境中的地位。
1.3 系统性原则
生态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生态问题是经过长年累积形成的, 绝非在朝夕之间可以解决, 并且问题并不像表面显现的那么简单, 具有复杂性及多样性, 正因为如此, 其对于当前生产生活的影响较为全面。因此, 基于生态文明的考虑, 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两者发展模式的构建需要进行多方面考虑, 需要注重系统性构建, 实施综合考量, 这样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 可以妥善的解决。
2 重点领域探讨
2.1 绿色经济
从目前情况来说, 在“十三五”期间, “五大发展理念”是现实建设与发展的基本遵循, 其中, 绿色发展理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引起重视。在相关领域的探索中, 需要借助科技创新, 以促进环境工程获得更好的成效,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而生态环境又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直接的关联。基于现阶段而言, 对于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规划, 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增长, 而是需要构建绿色经济。对于绿色经济而言, 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 在基于传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 促使经济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互协调进步, 为人类营造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 进而形成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 绿色经济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构成: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
2.2 全球气候变化
从现阶段分析来看, 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显著, 而且生态环境呈现出极为严峻的状况, 如不及时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将会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谓是深远的, 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都能受到其影响。对于我国来说, 全球气候变化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 重点体现在极端天气造成的伤害。对于环境工程和科技创新来说, 全球气候变化也是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工业造成的污染, 与此同时, 还可以降低企业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以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所以, 创新科技发展, 不仅意味着科技水平的提升, 也赋予了环境工程建设以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
2.3 风险控制及管理
近些年来, 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极高的关注, 增强环保意识, 构建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某种意义来说属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 也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必须要进行环境风险预测, 以此不断完善环境风险控制, 做到优化管理, 如果出现灾难性的经济问题或是环境灾害时, 可以施以有效的应对策略。因此, 基于长远发展考虑, 针对环境工程及科技创新, 要从我国实际情况着手, 基于我国环境特点进行研究, 注重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对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 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与预测, 从而使环境工程能够真正发挥实效性, 确保工程构建的可靠性, 真正实现环境和科技创新的和谐相处。
3 结语
综上所述,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经济发展需首要考虑的因素, 这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 并且关系到下一代的环境生存, 由此可以看出, 构建环境工程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模式是主流趋势, 从某种程度来说, 前者可以促进后者发展, 而后者对于生态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继而能够营造出更为良好的生活空间。
摘要: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的破坏。积极应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已然成为了当前的首要任务。随着新科技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 环境保护的模式实现了创新,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本文中从生态文明层面着手, 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工程和科技两者之间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工程,科技发展,创新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孟伟, 傅泽强.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1 (01) .
[2]张巍巍, 张华, 李向辉.改革视角下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J].生态经济, 2015 (12) .
[3]王欢, 闻静.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的科技发展趋势探索[J].科技与创新, 2016 (02) .
[4]赵莉.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工程与科技的发展模式[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 (04) .
主题发言提出新观点
会上,国家林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育材作了《从森林与人类关系角度谈林业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主题发言,提出了大力推进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思路,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
李育材说,林业重点工程是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培育森林资源、保护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荒漠化防治、构建大江大河水源涵养林体系和三北、沿海、农田、城镇防护林体系等,都属于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内容。从生命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要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扩大发展空间为目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构建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最终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他指出,当前我国林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作出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为林业建设赋予新的使命,对林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维护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解决木材供需矛盾,发展生物质能源,促进农民就业增收,都要求林业有更大发展。林业部门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工程为载体,加速森林资源总量的增加,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会专家也对大力推进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认为,生命基础设施建设新观点很有见地,应该有长远的具体规划,使之能够得到有效的重视和实施。
专家讨论达成新共识
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出发,就重大工程对生态建设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唐守正在专题发言中指出,荒漠化治理是我国林业重点工程之一,但是应该走出“治理荒漠化就是消灭沙漠”的误区,进一步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止沙区扩大,防止农田和居民区沙漠化。他还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对今后我国在防治沙漠化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水利水电专家罗绍基指出,重大工程建设应该吸取国外失败的教训,从工程立项开始就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要求来做,一丝不苟地做好环境影响评价。他就我国部分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经验,提出了恢复森林植被、农田的措施,以期能使区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态学家冯宗炜从林草的固炭功能说起,他认为,林业重点工程和森林生态建设不能忽视炭汇功能,从市场的角度促进生态建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说,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要和可再生资源发展结合起来,并形成产业,让市场自动调节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激发政府和百姓对于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专家们通过讨论,进一步阐述了重点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大家普遍认为,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提供生态产品、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主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就要继续深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发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联名宣言倡导新理念
通过对国内外重大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和讨论,白春礼、唐守正两名中科院院士,冯宗炜、罗绍基、李京文、匡廷云、闻立时、孙九林等六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其他与会的十七名专家学者和主管官员,署名发出了《关注重大工程,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的倡议。
倡议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当今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的破坏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承载力与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倡议指出,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陆续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对保障我国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倡议呼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切实维护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大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监测和风险评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践表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对改善我国生态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要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期,充分依靠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针对我国各种不同的生态问题,继续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要充分发挥林业在间接减排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发展固碳林业抵减CO2减排指标,为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市委党校2013年秋季处干班学员 蒋燕翔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多处涉及水利工作,并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新时期治水方略,深化了水利工作内涵,拓展了水利发展空间,而且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对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章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切入点和重要抓手,通过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强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强生态水利基础设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基础保障。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水利 支撑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五位一体”的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展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家园的图景,也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永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利如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一、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地处湘南的永州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1.6毫升,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93.7亿立方米,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区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市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现象同时存在,局部区域干旱年缺水程度较严重,目前全市用水总量已接近省将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近年来,我们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2012年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水利工作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水资源管理机构,突出水资源规划和基础性工作,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制订了《永州市水资源管理绩效考核工作方案》、《永州市水功能区划》及《永州市江河水库水资源保护办法》。同时将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四项指标分解到各县区、管理区,并将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两项指标纳入了市政府对各县区、管理区政府的绩效考核范围。严格取水许可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水资源费征收,水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永州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全面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等取、用水计量及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及监督检查机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又要满足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基本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到2020年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其中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在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城市居民饮用水达标率提高到100%。
二、把大力地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永州市位于湘江上游,素有“锦绣潇湘”之美誉,湘江、潇水及众
多支流环绕城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当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按照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的战略部署,坚持把湘江流域治理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统筹湘江干流、主要支流沿岸产业布局、旅游开发、城镇发展、水利建设、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实行全流域、全方位、多功能综合整治,实施河道和流域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治理、防洪保安、生态景观区提质等工程,建设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33亿多立方米,全市农村水电装机容量达139万千瓦。2012年,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8月正式开工,全市“锦绣潇湘”十大工程建设全面启动,中心城区融城市防洪为一体的“湘江风光带”亦开工建设,将进一步改善全市水利灌溉和市民健身休闲条件,提高群众生产及文化生活水平。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水生态建设体系框架将基本形成,水生态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也已初步显现。
地处潇湘源头的永州,对建设“美丽中国”、创建“两型社会”、打造“绿色湖南”意义重大。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建设美丽永州,必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全市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 2
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八个方面,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加强江河流域治理,把潇湘源头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永州”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切实提高流域水生态功能,为湘江下游城市群调控、保护好水资源和潇湘“母亲河”,当好锦绣潇湘和“东方莱茵河”的守护神。
三、把进一步强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去年来,全市在强化对水资源的监测、保护的同时,结合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布局和要求,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坚持“政府主导、水利主管、部门配合”的原则,全力进行河道水环境专项整治工作,依法按程序开展采砂权有偿出让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同时进一步强化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及保护。编制实施潇湘流域治理规划,抓好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加大封山育林、种树植草力度,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理工程,加大流域内生态脆弱地区、易灾地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效修复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近三年来全市共投入2000多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1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在永州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永州市水功能区划》,完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实施入河湖排污总量动态监控。同时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疏浚、生物控制等措施,加强对重点生态区和水源地的保护,推进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和河流水生态修复,下大力气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利风景区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水电清洁能源,打造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水环境,建设美丽永州。
四、把加强生态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生态水利不仅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加快生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在永州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 3
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加快生态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保障,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生态水利工作。一是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争取把零陵区何仙观水库、东安县芦江水库、蓝山县毛俊水库、宁远县金钩挂水库、回龙圩管理区晨光水库等一批重要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列入国家建设计划并尽快实施,提高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二是加快集防洪排涝、改善生态环境等功效于一体的中小河流生态治理步伐,努力打造全省山区河流整治样板工程;同时加强对全市农村水生态、水环境治理,打造山青、水净、河畅、岸绿的生态宜人新农村。三是抓紧建设涔天河水库等生态补水、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建成覆盖广泛、功能完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构筑城乡防洪安全屏障。四是大力开展城市水生态建设,完善城市河湖水网工程体系,加强水生态修复与水污染防治,逐步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五是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通过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好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生态湿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为加快永州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自嵌式挡土墙技术助推中国进入生态水利时代.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 [2]重庆璧山县生态水利提升城市活力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
[3]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 .
[4]陈雷, 在山东水生态文明建设暨济南市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市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5]杜昌文.建设生态文明 水利必须先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网 .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概念是新的,其理念却并不完全陌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的顺延。
中共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从概念变迁中,明显感觉到,发展的理念一以贯之,但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战略地位越来越高。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就清晰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会影响着发展思路的转变。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说到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着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它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迫切需要,为提升发展质量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导;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可持续发展时代潮流和当今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是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回应,标志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提升。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建设美丽中国
(一)经济建设与“美丽中国”
从经济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努力追求协调发展。力求内外部协调,改变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实现资源与要素在内外部两个市场的最优配置;统筹中东西部及城乡之间的供求,调整投资、消费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推动各经济环节的良性循环;优化商品、要素、金融与资本市场结构,实现均衡增长,也就是“美”的协调增长。
(二)社会建设与“美丽中国”
从社会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解决社会建设的短板问题,力争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步调协同。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与机制。特别对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领域要有切实投入,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切实保障。而社会建设带来的巨大商机应向整个社会释放。
(三)文化建设与“美丽中国”
从文化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立意高远将中华文化与世界对接,并注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这是
民族复兴的灵魂所在。一方面要传承创新,发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涵养公德,处理好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让美丽的中国元素成为经济生活与创造力的触发点。
(四)政治建设与“美丽中国”
从政治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需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明晰政商关系、政学关系,从源头上杜绝经济腐败、学术腐败、公权力腐败;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法制前提。
(五)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
从生态建设来看,要达到“美丽中国”的要求,就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一方面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另一方面更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评估体系,对资源与环境进行价值重估,明确不同经济活动的环境与社会代价,进而寻找与本地区资源与环境禀赋相适宜的新路径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前提和保障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要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结构的意识,将环境保护作为新阶段推进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
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抓紧拟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采取总体制度一次性设计、分步实施到位的办法,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在发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规律,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引导各地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进一步优化重化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三)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地区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核心要求是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
(四)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1 水利文明存在的问题
水是生物界生命第一要素, 是原生质的重要成分。离开了水, 一切生命无从谈起。因此, 水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知道了水是生产之要、才能明白水利文明是生态文明之基。换句话说, 水利文明也是水的数量、质量、形态与周边环境的巧妙搭配。它既不能没有, 又不可替代。研究开发水利文明, 不仅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 而且关系着国计民生, 更关系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目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资源缺乏。人们对水利文明认识不足, 生态文明意识更是淡薄。在涵养水资源, 保护水资源, 开发水资源, 治理水资源, 利用水资源, 让水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方面欠缺足够的认识。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 1994年受到大自然干旱的惩罚, 就是人们对水利文明缺乏认识, 没有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致使全县9.8hm2万hm2秋作物严重受旱, 5.23万hm2绝收。
2 水利文明现状
2.1 人水不能和谐共处
到处是污水入河, 坑塘成为垃圾场。往河里倒垃圾, 往坑里扔泡沫成为家常便饭。河里漂着塑料袋, 井里漂着农药瓶。死水坑基本都是臭哄哄。成为苍蝇、蚊子的繁殖场所。
2.2 土壤污染
农药的过量使用, 废料到处抛弃, 对土壤构成不可逆转的污染。
2.3 无限度的乱砍乱伐, 森林面积的减少
对水土保持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2.4
工业废水、城市污水, 无处排放, 流入河道
2.5 海洋、空气的污染
人水不和谐的地方, 还有河底抽砂, 河床塌陷时有发生。河堤保存不完整。沟渠不畅通, 影响涝季排水等。
3 创建水利文明, 促进生态文明的思路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 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这就对水利文明创造条件, 并为水利文明事业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强水治理工作。
3.1 加强水治理工作
要使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 把节约水资源作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牢固树立人本理念, 建设优美的水利文明环境, 彰显水景观对促进人水和谐的特有文化功能。保证人水相依、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3.2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强化水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基础功能地位。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 避免水资源破坏。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开发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有关规定, 做到全面规划, 统筹兼顾。并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 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
3.3 节约用水
节约用水从一点一滴做起。像一个家庭将洗脸洗手的水用来冲厕所或者养育花草。这样的方式方法, 不能说是直接从源头上解决缺水问题,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缺水问题, 并且说明人们的节水意识在增长, 不断找寻节水的途径。
3.4 水污染治理
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进行区域性水利综合治理, 就要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对可能出现的水体污染, 要采取预防措施。对水体污染源进行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
进行区域性水利综合治理, 就要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杜绝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 规定排放标准。同行业废水应集中处理, 以减少污染源的数目, 便于管理。并有计划治理已被污染的水体。
3.5 加强监测管理组织, 制定法律和控制标准
设立保护管理机构, 与国土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立联合执法组织, 执行有关环保法律和控制标准, 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颁布有关法规、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退耕还林;森林绿地;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由于历朝历代的耕地开发和20世纪“大跃进”时期过度的毁林开荒运动,我国草地林地面积锐减,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沙质土壤不断向河流上游推进,挤压人们的生存空间[1]。面对这一情况,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提出退更还林、还草的政策目标,严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1 相关政策介绍
1.1 政策综述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1.2 封山绿化
封山育林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
1.3 以粮代赈或现金补助
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或现金补助,实行以粮食(现金)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
2 指标选取
在对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作用的研究中,指标的选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加直观有效地对退耕还林的效益作出评估,重点选取以下5个指标进行分析:森林覆盖率、水源涵养效益、土壤改良效益、生物多样性和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
2.1 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通常是指森林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既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还是确定森林经营和开发利用方针的重要依据之一,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林木树干材积总量[2]。
2.2 水源涵养
森林被誉为“绿色水库”,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调洪补枯,还可以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这些特殊性质使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强的涵养水源的能力,相当于起到了水库调节水量的作用。
2.3 土壤改良
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固土保肥效益和减少泥沙淤积的效益。退耕林地改良土壤的效能表现为: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防沙治沙、防灾减灾(如山崩、滑坡、泥石流)等。
2.4 生物多样性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首要前期是保证一定面积的林地草地。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状况也是评估退耕还林成效的重要标准。
2.5 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
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海水倒灌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衡量该地区植被覆盖程度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3 指标分析
3.1 退耕还林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
从1999-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0.27亿hm2,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
3.2 退耕还林对水源涵养的影响
森林植物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森林植物发达的根系可以保持大量水分,并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和建设作用。
3.3 退耕还林对对土壤改良的影响
毁林开荒使大量的森林变成耕地,地面缺少固定植被,由于长时间耕作土层变薄而且土质松散,使土壤表层极易被流水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沙化。但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地面由于绿色植被增加阻力,减小风力使表层土壤不易被风沙扬起,因而也起到了固定作用[3]。同时,由于植被根系的固定,流水速度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此外,植被将大量有机物吸收进入其体内,土壤富养量较低,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我国岩石沙化和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的制止,土壤质量大大改善,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4 退耕还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绿地是野生动物气栖息的家园,20世纪由于无度的森林砍伐,大量的野生动物失去必要的生存空间,数量锐减。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森林绿地增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扩大,野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增加。
在南方,野猪、野兔的数量也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猪多为患”的现象。由于数量过多,许多地方都不得不申请猎杀,以维持适当的种群数量和生存空间,这无不说明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文明建设就有重要意义。
3.5 退耕还林对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的影响
由于之前大面积的砍伐植被、开垦耕地导致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最后低于海水平面,造成海水向陆地倒灌,补充地下水,致使地下水盐度不断上升。但随着退耕还林项目工程的开展,沿海地区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大,由于绿色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地下水位开始上升并超过海平面,海水倒灌作用不断减弱,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也不断降低并回归正常水平。此外,盐渍化的土地也逐渐恢复,土壤肥力不断上升并适宜耕作。因此,退耕还林对降低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意义非凡。
4 结论
经上述分析,退耕还林项目工程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追源的涵养、改善土壤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并降低沿海地区地下水盐度,这些指标是衡量生态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指标的改善也说明了退耕还林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地、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海波,钱晓刚,刘方,等.喀斯特山区退耕还林(草)保持水土生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8):31-34,41.
[2]崔科,张大红,王立群.退耕还林生态学与经济学理论依据探索[J].林业经济,2003(5):35-06.
[3]张吉国,胡继连.退耕还林的外部性及政府行为[J].林业经济问题,2003(10):257-260.
摘要:“低碳生活”是主张人们通过减少碳排放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达到生态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
关键词:低碳生活
生态文明
持续发展
一、低碳概念及其形成背景 2009年末,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旋风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住宅等名词不绝于耳,低碳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
所谓低碳(Low-carbon),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也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主张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或消费习惯进行简单易行的改变,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的一种理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1] 工业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出”的资源消耗型,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奢移浪费型。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资料显示,工业污染是导致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即使在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原材料和能源转化为最终产品,其余则转化成了废渣、废气、废水,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原因,这种转化效率更低,因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更大。污染意味着一部分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实际上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正面临着来自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巨大挑战,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瓶颈。与此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世界人口激增,造成人口膨胀,大工业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空气、海洋、土地、水源的严重污染,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的破坏、物种的消失、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异常、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以及地球灾害频繁发生等等.对人类的生存条件产生严重危害,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欧州各发达国家紧随其后,陆续推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在亚洲,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 “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前提和基础
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在人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中,始终贯穿着人类与环境这一基本矛盾。生态环境问题也并非是人类进人工业社会之后才出现的,而是古已有之,只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形式不同,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只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大工业生产方式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而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在更深的层次上作出反思和批判,这就是低碳生活观提出的前提和基础。生态文明的提出要求我们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
低碳生活就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低碳生活是一种简约、简单、简朴的生活方式,它通过个人适度减低碳排放量来达到集体总和碳排放的减少,达到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前提与基础。
三、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目的和归属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目前,“低碳生活”最根本的挑战是,它要求人类改变自工业化以来形成的生产消费理念,特别是那种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现有世界流行的主流经济理论基本建立在消费至上、消费者至上、竞争优先的基础上,它提高了社会生产的高效率,却也一度导致了生产与消费领域不受控制的高碳排放。虽然消费至上看起来是美好的目标,但以“低碳生活”念看来,它却是牺牲人类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短视行为。所以,选择“低碳生活”理念,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拿出足够的政治勇气来进行一次资源和利益的再协调和再分配,而且我们还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并准备相应的行动手段来审视我们的消费习惯。
就目前而言,我国虽尚未确立明确的“低碳生活”的法规、条例,但种种社会发展理念却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低碳”原则。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立足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发展实践中的一系列新课题,全面分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矛盾而提出来的,它内在就包含了“低碳”原则,更包含了生态文明的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到了“文明”的高度。
“低碳生活”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低碳生活”的最终归属,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在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的升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低碳生活”、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他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生态文明与水利工程】推荐阅读:
森林公安与生态文明10-21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10-27
低碳生活与生态文明06-02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06-17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单选题06-12
固原市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规划07-01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06-27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 电子书11-04
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考试88分06-23
生态文明理念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