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版图的基本知识

2023-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七讲版图的基本知识

第七讲 合同的变更

第七讲 合同的变更、转让和终止

合同的变更

合同的转让

合同的终止

见<合同法>第77条至第106条规定.

一、合同的变更

(一)合同变更的概念及类型

1、广义的合同变更

指合同的内容和主体发生变化

2、狭义的合同变更(合同内容的变更)

指合同成立以后,在履行前或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就合同的内容达成修改和补充的协议。(合同法77条规定)

(二)合同变更的条件

1、须以有效成立的合同关系为前提

2、合同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3、合同的变更须依当事人协议一致或依法律直接规定及法院裁决

4、须遵守法定的程序和方式

注意:合同法第78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变更的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推定为未变更。

案例:

甲制衣厂与乙百货公司签订一份购销衬衣合同。合同规定:甲制衣厂每月向乙百货公司提供该厂生产的霞牌衬衣2万件,每件衬衣单价为118元,并于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交货,一月一结帐,合同期限为1年。最初双方合同履行的很好,到了下半年,霞牌衬衣的市场销路看好。乙百货公司发传真给甲制衣厂,提出每月的市场需求量增加为5万件,价格可否再降低一些。甲制衣厂回复“完全同意”。到了月底结帐时,甲制衣厂同意变更合同,但是不同意乙方的降价要求,甲制衣厂认为只是同意变更合同,但对每件产生的单价降为110元并没有进行意思表示。双方争议不决,遂诉至法院。

(三)合同变更的效力

1.双方应受变更后的合同约束,按变更后的合同内容履行.

2.合同变更原则上仅对未履行部分发生效力

3.合同变更不影响当事人要求损失赔偿的权利

2005年6月某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与某市服装厂签订合同一份,约定由服装厂在12月底供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棉衣1000件,价格200元/件。合同签订后,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即把货款全部支付给服装厂。9月底,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为了赶在圣诞节旺季销售,遂与服装厂协商提前交货事宜。服装厂无提前交货能力,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只好另从其他渠道购得棉衣1000件。原订的棉衣恰好满足另一外贸公司的要求,纺织品进出口公司遂将合同全部转让给该外贸公司。合同转让时市场棉衣价格上涨,因此,该外贸公司按250元/件支付纺织品进出口公司25万元。12月底,该外贸公司前往服装厂提货遭拒绝。服装厂提出原合同是和纺织品所签的,没有得到任何合同转让通知,如果要交货,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就应按250元/件支付款25万元。该外贸公司不同意服装厂的要求,遂以纺织品公司和服装厂为被告,诉至

法院。

提问:合同转让是否有效?

二、合同的转让

(一)合同转让的概念

即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又称合同主体的变更。是指当事人将合同的权利或义务全部或者部分地转移于第三人

合同转让的种类:合同权利的转让、合同义务的转让以及合同权利义务的概况转让

(二)合同权利的转让

1、概念

是债权人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人。

2.合同权利转让的条件

(1)须有有效的合同权利存在

(2)转让双方之间须达成合意

(3)转让的合同权利须具有可让与性

根据《合同法》79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权利不得转让:A、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B、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C、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4)须通知债务人

《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债务人仍应按照原合同向债权人履行义务

合同债权人将债权全部转让的,受让人取代原债权人成为新债权人,接受债务人的履行;债权人将债权部分转让的,转让人与受让人都是债权人,他们依约定的份额享受权利,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推定为享有连带债权。

4、合同权利转让的效力

A、从权利的转移

B、债务人的抗辩权

C、债务人的抵销权

5.需探讨的问题

合同债权的转让是否要经过债务人同意?

(三)合同义务的转移

1、概念

又称债务承担,是债务人将合同的全部义务或部分义务转移给第三人。

2、债务转移的种类

A、债务人将合同义务全部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

B、债务人将合同义务部分移转(并存的债务承担)

合同义务的移转与第三人代为履行区别

是否达成转让协议

是否成为合同当事人

是否承担合同责任

3.合同义务移转的条件

① 须有有效合同义务存在

②转让的合同义务须具有可转移性

③须债务人与第三人达成合意;

④ 须经债权人的同意。

4、合同义务转移的效力

债务全部转移的,受让人取代原债务人成为新债务人,承担全部合同义务;只转移部分债务的,转让人与受让人都是债务人,他们依约定的份额承担义务,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承担连带债务。

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应当承担与主债务有关的从债务.(四)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概括转让

1.定义:原合同当事人一方将其债权债务一并移转给第三人,由第三人概括地继受这些债权债务.

性质:1.是出让整个合同权利与义务

2.单务合同不发生

3.与合同转包转租性质不同

2.类型:

(1)协议性的概括转移

这是指通过合同一方与第三人达成协议的方式进行的转移。此种协议须经合同对方当事人的同意才能生效。

(2) 法定的概括转移

这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的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转移,也就是合同主体的法定变更。具体说包括两种情况:合并与分立。

相关法条:

合同法第9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材料分析题

2004年8月12日,食品公司与李某签订了买卖水果的合同,由李某向食品公司提供各种水果,双方约定了货物的质量、价格等条款。同年12月10日,食品公司分立为A、B两个公司,并且在分立协议中明确约定与李某的合同由A公司单独负责。据查,李某分别于2004年9月18日、10月16日给食品公司送货两批,价值分别为8000元、6700元。12月13日,李某又给A公司送了价值为2800元的货物。12月18日,李某与A公司因货款问题发生争议,李某起诉至法院。试分析李某提供的三批货物的货款应由谁偿还。

案例分析:

1995年7月1日,黑龙江省勃利县铁路综合服务楼旅店(以下简称铁路旅店)和滕志杰签订了饭店租赁合同。约定:合同期限为八年,自1995年7月1日起至2003年7月1日止;第

一、

二、三年租金每月700元。第

四、

五、六年每月租金800元,第七年以后每月租金900元;春节放假一个月免收租金即每年按11个月收取租金。

滕志杰租赁经营两年后,于1997年6月末将承租的饭店转让给房银峰,房银峰一次付给滕志杰12万元,双方签订了转让协议书。此后,房银峰直接向铁路旅店交纳了1997年7月1日起至1998年6月30日的租金7700元。自1998年7月1日起至2000年10月30日止的租金20800元,房银峰未予交纳。

铁路旅店多次催要未果,以滕志杰与房银峰之间的转让行为未经其同意为理由,以该二人为被告起诉至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要求二被告给付租金20800元、支付违约金及将租赁的饭店归还原告,并中止饭店租赁合同。

被告滕志杰答辩称:其已将承租的饭店转让给房银峰,应由房银峰向原告交租金,原告应当向房银峰主张权利。

被告房银峰答辩称:租赁合同是滕志杰与原告签订的,欠租与其无关。

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勃利县铁路综合服务楼旅店与被告滕志杰之间的饭店租赁合同,是在平等、自愿和公平的基础上签订的,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应认定该合同合法有效。被告滕志杰经营两年以后,将饭店转让给房银峰经营,原告虽称此转让行为未经其同意,但在房银峰经营饭店期间,原告曾直接向房银峰收取了租金,应视为对该转让行为的默认,应认定转让行为有效。转让行为发生法律效力后,原承租人滕志杰即退出租赁关系,而由受让人房银峰取代其位置,成为新的租赁合同关系中的承租人。

房银峰作为新的承租人应及时向原告交纳租金。由于被告房银峰未及时将租金给付原告,对此纠纷的发生应负全部责任。原告要求被告房银峰给付租金、违约金、终止合同和归还租赁物的诉讼请求合法。但原告对被告滕志杰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据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八条、第二百二十六条、第二百二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该院于2000年11月15日判决如下:

一、原告勃利县铁路综合服务楼旅店与被告房银峰之间的饭店租赁合同终止。

二、被告房银峰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将原告出租的饭店归还原告。

三、被告房银峰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给付原告勃利县铁路综合服务楼旅店租金20800元及违约金(违约金按中国人民银行同期逾期贷款利率计算。其中,8800元、8800元、3200元,分别自1998年7月1日、1999年7月1日、2000年7月1日起算至给付之日止)。

四、驳回原告勃利县铁路综合服务楼旅店对被告滕志杰的诉讼请求。

三.合同的终止

1.合同终止的概念

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间的权利义务于客观上已不复存在.

2.合同终止的原因(见《合同法》91条)

(1)债务已按照约定履行

(2)合同解除

(3)债务相互抵销

(4)债务人依法将标的物提存

(5)债权人免除债务

(6)债权债务归于一人

(7)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他情形

相关法条:

第九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三)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四)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合同解除的效力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偿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后合同义务

后合同义务,是指在合同终止后,当事人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而应当履行的旨在维护给付效果或者委善处理合同终止事宜的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见合同法第92条规定) 后合同义务的种类:

通知义务,协助义务,保护义务,竞业禁止义务,保密义务等。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是赔偿损失。(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2条)

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司法解释二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的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对方当事人请求赔偿实际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第二十三条 对于依照合同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可以抵销的到期债权,当事人约定不得抵销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该约定有效。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依照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债务人将合同标的物或者标的物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交付提存部门时,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提存成立。

提存成立的,视为债务人在其提存范围内已经履行债务。

第二十六条 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本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合同变更须具备的条件。

2.试述合同权利的转让须具备的条件。

3.简述合同权利转让的效力。

4.试述合同义务移转的条件及效力。

5.试述合同解除的法定条件。

6.简述合同终止的几种原因。

第2篇:第七讲段落的作用

以读促写第七讲:文章段落的作用

课前小故事:老师与学生

一天地理老师问同学们,河水向哪里流呀? 一学生猛站起来唱到:大河向东流啊。

老师没理会他,接著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啊? 那位同学又唱到: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啊。 老师气急:你给我滚出去! 学生:说走咱就走啊。 老师无奈说:你有病吧? 学生:你有我有全都有啊! 老师:你再说一句试试..... 学生:路见不平一声吼啊! 老师:你信不信我揍你? 学生:该出手时就出手... 老师怒:我让你退学! 学生: 风风火火闯九州! 语文积累:

一、三国人物

1、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3、张飞扔鸡毛--------有劲使不上。

4、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5、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6、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7、关公赴会 ---------单刀直入

8、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9、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10、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二、读读背背下列古诗词。

1、出 塞 [王昌龄] (唐代诗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从军行 [王昌龄] (唐代诗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成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勇闯基础关: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改天换____ 偷天换____ 光天化____ 得天独____ 乐天知____ 怨天尤____ 普天同____ 欢天喜____ 伤天害____ 悲天悯____ 听天由____ 滔天大____

二、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他差点笑了。 B.谁说他笑了? C.他笑够了。 D.难道他没笑?

E.若在平日,他肯定会笑出来,可今日„„ F.没有一个人说他没笑。

表示他“笑了”的句子是:_______。表示他“没笑”的句子是:_______。

三、火眼金星。(填序号)

1.下列无法按任何规律排列的一组是( )。

A、头部 眼珠 身体 眼睛

B、弟弟 爸爸 爷爷 姐姐

C、第二小组 小学 苏嘴中心小学 六年级 D、树叶 树根 树干 树枝 2.下列各组修辞判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⑴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了它的“宝宝”吧!

⑵荷叶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⑶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⑷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⑸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A、⑴拟人 ⑵比喻 ⑶排比 ⑷反问 ⑸夸张

B、⑴拟人 ⑵拟人 ⑶比喻 ⑷设问 ⑸比喻

C、⑴比喻 ⑵拟人 ⑶排比 ⑷反问 ⑸夸张

D、⑴比喻 ⑵比喻 ⑶比喻 ⑷设问 ⑸比喻

四、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下面的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空地上还种着一棵高大的枣树,树荫下常常是爷爷休息和待客的地方。

( )我家屋后有一个小小的园子,那时我们家的花园和菜园。

( )池子左边种着许多花,还有数株果树。

( )池子右边是一片菜地,分成三小块。靠近屋子的一块种萝卜和韭菜。

( )园子正中有一口小池子,池子里种着莲藕。夏天赏花,冬天吃藕,一举两得。

( )中间的一块种的是茄子、辣椒;靠北的一块种的是丝瓜和豆角。

( )在屋子和池子之间,还有一片空地。

阅读理解:

语文考试阅读题可套用的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课外阅读理解

一千张糖纸

那是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外婆家住。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加之隔壁

一个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个的种种游戏使外婆更不安宁了.笑呀,闹啊四合院的到处充满我们的声音.

表姑在外婆家里养病,她被闹得坐不住了.一天,她对我们说:"你们怎么就不知道累呢?"我们互相看看,没名堂地笑起来.是啊,什么家累呢?我们从没想过.表姑又说:"你们不是有一些糖纸吗,你们为什么不去一些漂亮的糖纸,多好玩呀."我想起世香向她炫耀过,她有几十张美丽的糖纸.可我既不喜欢糖纸,也不觉得糖纸有什么好玩的.世香却来了兴致:"您为什么要我们攒糖纸?""你们各攒够一千张糖纸,我就给你们一只电动狗,会汪汪叫的那一种."

我们惊呆了.电动狗也许不被今天的孩子所稀奇,但在我的童年,表姑的许诺足使我们激动很久.那是怎样的一笔财富,那是怎么样的一份快乐.

从此我和世香不再吵吵闹闹,外婆家也安静如初。我们走街串巷,寻找被遗弃在墙角里的糖纸。那时候糖纸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有时候我们会追跟随一张随风飘舞的糖纸,追个老半天。我和世香的零花钱都用来买糖纸,这样,也只能买几十颗。然后我们突击吃糖,嗓子让糖瘊得生疼。我们还在糖果柜台边,耐心地守侯带孩子来买糖吃的大人,一张糖纸就是一点希望呀!

我们把又脏又皱的糖纸带回家,在脸盆里仔细泡干净,然后一张一张贴在玻璃窗上,揭下来,糖纸平整如新。暑假就要结束了,我和世香每人都攒够了一千张糖纸。

一个下午,我们跑到表姑跟前,献上了两千张糖纸。表姑不解的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

我们说“狗呢,我们的电动狗呢?”表姑愣了一下,接着就笑起来,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待她不笑了才说:“表姑逗着你们玩的,嫌你们老在院子里闹,不得安静。”世香看了我一眼。眼里满是悲愤和绝望,我觉得还有对我的藐视----毕竟,这个逗我们玩的大人是我的表姑啊。

这时,我突然觉得很累。原来大人们常说的累,就是胸膛里那颗心突然加重了。我和世香走出院子,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仍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

我长大了,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那一千张糖纸----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不可以欺骗,欺骗是最深重的伤害。

我已经长大成人,可是所有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

1、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使表达的意思不变。

所有大人不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的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姑”为什么让“我们”攒糖纸?“我们”又为什么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开始说累距离“我们”遥远,结尾说“我突然觉得很累”。你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俩不约而同地,把那精心整理过的糖纸奋力仍向天空,任它们像彩蝶随风飘去。”从这句话看,她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门的悬念 学校大厅的门被踢破了。

——可怜的门。自从安上那天起,几乎没有一天不挨踢。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是撒欢儿的年龄。用脚开门,用脚关门,早已成了不足为奇的大众行为。. 教导主任为此伤透了脑筋,他曾在门上张贴过五花八门的警示语,可是不顶用。他找到校长:干脆,换成铁门——让他们去“啃”那铁家伙吧。校长笑了,说,放心吧.,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很快,破门拆下来,新门装上去了。

新门似乎挺带“人缘”,装上以后居然没有挨过一次踢。孩子们走到门口,总是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阳光随着门扉旋转,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穿越的时刻,孩子们感觉到了爱与被爱的欣幸。

这道门怎能不坚固——它捧出一份足金的信任,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让他们在美丽的忧惧中学会了珍惜与呵护。

——这是一道玻璃门。 1.校长说“我已经订做了最坚固的门”,意味深长。为什么说这门是最坚固的?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它把一个易碎的梦大胆地交到孩子们手中。”这“易碎的梦”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灿灿的金色洒了孩子们一身一脸。”这句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如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这一问题,教导主任和校长持不同的观点主张,根据文意分别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父亲丰子恺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日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圈”,是唐朝名画京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向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用“~~”在文中画出能表现这篇文章中心意思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记了三件事,根据记叙要素的知识,你认为第一件事的结果是什么?选出正确的答案。(

)

A.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 B.父亲画的画被青年农民看到。

C.父亲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 D.父亲接受了青年农民的意见,重画了一张。

3.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之间有一个过渡句,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二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内容。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丰子恺先生对子女说“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这句话强调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羞草为什么不羞了

在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路旁长着一株矮小的含羞草,它茎杆纤细,长着羽毛状的叶子。只要一碰它,它就会整张叶子合起来,然后整株含羞草都低垂下来,真有意思!因此,我们特别喜欢拨弄它,上学放学经过那里,都争着去“羞”它,看着它“害羞”,觉得有无穷的乐趣。‖

今天早晨,骆宁抢在我的前头,蹲下身子去拨弄含羞草,忽然,她惊呼起来:“你们快来看呀,含羞草不羞了!”我和张志玲跑上去,果真含羞草纹丝不动,整株含羞草都没有合起来,我和张志玲又拨弄几下,奇怪!含羞草真没有合起来。它的脸皮“厚”了起来。含羞草的叶子怎么不合起来呢?大概是天气冷了吧?我立刻把这一闪而过的想法否定了。记得几天前我偶然碰过一簇含羞草,它的叶子很快就合上了!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上午放学回家,妈妈说收音机的电池没电了,要我去买两节来。我突然想到了:含羞草和电池是不是有相似之处呢?电池的电会耗尽,含羞草里的使它“害羞”的那种物质会不会也会耗尽了呢?我好像明白了一点,但还不能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它,心里总有点不满足。

下午,我找来一本关于植物的书看,才知道这个秘密。原来含羞草的小叶柄、大叶柄和复叶柄与茎轴相连的地方叫叶枕,叶枕内部细胞含有水分,当我们碰叶片时,叶枕上部细胞内的水分便流到别的细胞空隙去,叶枕上部就褶皱起来,于是,含羞草就出现“害羞”的状态。但是,我们经常连续碰它,使它的叶枕内的细胞液都流光了,而它还没有补充过来的时候,就出现了“不羞”的情况。‖

没想到,小小一株不起眼的含羞草也蕴藏着如此有趣的科学,看来,平时还得多注意观察和学习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百思不得其解:

②蕴藏:

2.读句子,回答问题。 (1)我们特别喜欢拨弄它,上学放学经过那里,都争着去“羞”它,看着它“害羞”,觉得有无穷的乐趣。这里的“羞”指的是什么?“害羞”指的是什么?

(2)它的脸皮“厚”了起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把含羞草当作什么来写的?

3.按分好的段(已用“‖”标明),概括指定段落的意思。

4.回答。

(1)含羞草为什么会“不羞”了?

(2)作者弄清了“含羞草不羞”的道理后有什么体会?

哲理小故事

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的卖给和尚。”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和丙。负责人交待:“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10日到。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

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那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

第3篇:第七讲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东营小学

纪晓玲

2013年7月

教学目的:

1、使家长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特征,懂得如何对患了多动症的儿童进行教育、指导、训练。

2、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为了自己工作挣钱而忽视孩子心理需求对孩子的影响,重视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教学重点:

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特征,注意教育方式。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抽时间跟孩子沟通交流。

教学难点:对多动症患儿进行指导训练,帮孩子走出心理孤独。 教学方法: 谈话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剖析案例。

(一)、班主任带领家长学习案例1.

1、跟家长通读教材122页案例《老师说我多动症》看完这个案例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家长交流]案例中的孩子被老师认为患了多动症,家长在老师的要求下带孩子去医院做了相关的检查,但结论是孩子没有多动症。

2、家长阅读专家课堂的内容。(126页——129页)。请家长读后相互之间交流自己的收获。根据专家课堂总结:

(1)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

◆注意障碍。◆活动过度。◆感知觉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 ◆社会适应不良。◆学习困难。

(2)多动症小学阶段的表现:(127页——128页) (3)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感觉统合治疗。

3、教育多动症患儿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必须切合实际。◎把过多的精力引导出来。 ◎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增加新案例:

1、跟家长讲一个教育故事《美金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者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讲完后,请家长们反思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目前,越来越多的孩子经常一个人留在家里,遭受着孤独、恐慌、敏感、多疑等不良心理的折磨。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心理的需求,结果导致孩子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状态。许多家长长期忽视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结果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2、走进专家课堂总结: (1)孤独心理产生的三个原因:

◎问题家庭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缺少玩伴。

(2)帮孩子走出心理孤独的几点做法: ◎加强为人父母的责任感。

◎ 亲子之间加强沟通,父母要留些时间给孩子。 ◎ 多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

二、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关注孩子心理需求的重要性,怎样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作为家长,不管你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拿出哪怕半小时的时间留给你和你的孩子,掌握最适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意,让他在爱的注视下长大。

第八讲 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东营小学

纪晓玲

2013年7月

教学目的:

1、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发现美,培养孩子的内在美。

2、让家长重视和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

如何采取多种手段教育孩子,实现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教学难点:

使家长理解孩子“爱心和责任心”的表现,积极引导支持,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剖析案例。

(一)、学习案例1.

1、与家长一起通读教材145页案例《乡下表妹真老土》,看完这个案例,不知你有何感想?如果你的孩子这样,你会怎么做?[家长自由交流意见]

2、孩子的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的?案例中的妈妈,最初只是注重女儿的外在打扮,没有教会孩子发现美,感悟生活,因此在女儿的世界里,穿得漂亮就是美。妈妈后来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为了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妈妈以经典的公益广告为切入点,采用情景教育法,教育引导女儿去发现美。

妈妈的教育让芳芳彻底改变了,芳芳要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

3、跟家长一起走进专家课堂让家长明白,如何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1)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使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内在美,也就是心灵美。 ●让孩子知道内在美的重要性。 ●让孩子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2)在家庭中培养孩子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习案例2

1、与家长一起通读教材155页案例《妈妈,我也要捐款》,共同交流,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怎么做?[家长发言]

2、案例中孩子的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一起阅读教材(157页—159页)。

3、跟家长一起走进专家课堂,让家长明白:要珍惜孩子的爱心,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呢?

◆孩子爱心、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应从生活小事入手对孩子从严要求。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也就是从小就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依赖父母,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该自己去做。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爱他人,只有会爱的人才有 爱心。 ◆家长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4、在家教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父母要以身作则。 ●多鼓励、引导孩子。 ●珍惜孩子爱的表达。

●至少每学期带孩子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5、孩子应该怎么做呢?(164页) ◎学会爱自己。 ◎学会爱他人。 ◎学会爱集体。

二、总结:

以上,就是对这册书的简要概括。老师们,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爱心就是一座连接着多彩世界的桥梁。让我们和家长一起,牵着孩子的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扎扎实实为他们架好通往美好人生的桥梁!

第4篇:中国历史精神第七讲--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第七讲

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我们可以说近代的西方有三大精神:一,个人自由主义精神,渊源于希腊,亦可称为希腊精神。二,团体组织精神,或叫做国家精神,渊源于罗马,亦可称为罗马精神。三,世界精神,或叫做宗教精神,亦可称为希伯来精神。

此三种精神配合成为今天的西方。英国、美国以宗教精神调和国家组织与个人自由的冲突;苏维埃只有一种国家精神,抹杀了个人自由,并将国家精神昇化到带有宗教的色彩。

至于科学则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能。虽说科学也另有一套寻求真理的精神,但其运用到实际人生方面来,则仍必依随于上述三种精神之某一种或某两种,才能决定其真实的态度与价值,故不得与上述三大精神有平等齐列之地位。

有人问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什么呢?我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应称为“道德的精神”。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国文化亦然。这一种道德精神乃是中国人所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乃是中国人所向前积极争取极想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因此中国历史上,社会上,多方面各色各类的人物,都由这种道德精神而形成。换言之,中国文化仍以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心。中国历史乃以此种道德精神而演进。正因为中国人物都由此种道德精神所陶铸,即如我们上面所讲,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教育的、各项事变乃及各种制度,以及主持此各项事变与创造此各种制度的各类人物,其所以到达此种境界者,完全必以这种道德精神为其最后的解释,因此,我们称此种道德精神成为“中国的历史精神”,即是没有了此种道德精神,也将不会有此种的历史。

我们所谓的中国道德精神与西方宗教精神不尽同,也与他们的团体精神与个人自由精神不尽合。我们常觉得自己既没有宗教,而在团体组织与个人自由两方面,其表现的精神力量也都不如人。实际这种看法,只是忘记了自己所特有的一套,而把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自然要感到自己的一无是处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既是以这一种道德精神来奠定了最先的基础,今天此一种精神堕落,自将显得一切无办法,在在都发生了困难。如果我们能再把为自己历史,文化,民族作基础的这一种道德精神“重新唤醒”,我想当前的很多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我所讲的道德精神,究竟指的是什么内容呢?我此刻暂不为此“道德”二字下定义,也暂不为此道德二字定内容,我估先举出两项重要的道理观念或道德理论来做具体的例子。第一个理论在孔子前,第二个理论在孔子后:春秋时,鲁国上卿叔孙豹出使晋国,会见晋国上卿范宣子,在正式的使命任务外,谈到了一个哲学上的问题。范宣子问叔孙穆子说:“如何可以做到人生不朽?”叔孙暂不直答,却反问说:“你如何看法呢?”范答:“我们范家,自尧,舜以来,经夏、商、周三代,直迄现在,相传两千余年,如此的家世,亦可算不朽了吧?”我们只看范宣子这一说法,便可推想,中国人在那时,已不信人死后有灵魂之说,而完全是一种站在现世间的看法。叔孙却告诉他说:“照我看,那只是世禄,不能谓之不朽。人生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这句话,二千多年来,深印在中国人心里,成为一个最高的道德理论和人生信条。信耶稣的人说:“我们是活在上帝的心里。”叔孙穆子的话,我们也可替他透进一层说,人要活在别人的心里。如果别人心里常有你,便是你的人生不朽。如果别人心里没有你,你也就等于没有活。正如儿子心里没有父亲,那么这个父亲等于没有做父亲。

孔子之后,孟子发明了“人性善”的理论。他说,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向善的,“善”便是道德精神。我想我们可以用孟子的理论,来解释叔孙穆子的“三不朽”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为何要为别人立德、立功、立言呢?这显然不是一种个人主义了。但纵使别人心里常有了你的德、功、言,这于你究有何关系呢?我们若用孟子的话来回答此问题,正为人的天性是向善的,他情愿如此做,只有如此做了,他自己才感到快乐与满足。而且向善既是人类的天性,你的善,便一定可以得到别人心里的共鸣。你为人立德、立功、立言,别人必然会接受你、了解你,而且追随你、模仿你。我们试问:除却我们的行为,还在哪里去找我们的生命呢?行为存在,便是生命的存在;行为消失了,便是生命没有了。我们只有“向善”的行为,才能把握到人类“天性”之共同趋向,而可以长久地存在。我们也只有这一种生命,决不会白浪费,白牺牲,将会在别人的生命里永远共鸣,永远复活。身体不是我们的生命,身体只是拿来表现我们生命的一项工具。“身体”仅是一件东西,“生命”则是一些行为,行为一定要有目的,有对象。我们凭借了身体这项工具,来表现行为,完成我们的生命。

譬如我现在在此讲演,这是我的行为,也即是我的生命。行为必然由此向彼,有一到达点。此到达点,即是所谓“目的”与“对象”。若果讲演没有人听,便等于没有讲,等于没有这行为,亦即等于没有了这一段的生命。所以我们的生命,一定要超出此生命所凭借之工具身体,而到达另一心灵的世界。如讲话则必求达到听的人心里。身体则只是一工具,只限制在物的世界里。衣与食则仅是维持工具的一种手段,只是一种生活手段,却不能说衣食即是生命。衣与食的对象,限制在自己的身体上。身体坏了,一百年八十年的谋求衣食,吃辛吃苦,全浪费,全牺牲了。所以为自己身体谋求衣食,这决无所谓道德精神。除非是以衣食为手段,而别有生命的期图,这才说得上有道德的意味。

但孟子说,人性既是共同向善的,社会上为什么还有很多罪恶呢?据孟子意见,罪恶的来源,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环境不好,一是教育不良。由这两条路,陷人于罪恶。这只是外面的事势逼迫人,引诱人,不是人天性爱好如此做。孟子之后有荀子,主张“人性恶”的理论,他说人的天性生来都是倾向于恶的,人类之所以能有善,由于师法教导和法治刑律的管束。倘使今天没有学校和教育,没有政府和法律,试问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我们可以代表孟子来回答荀子这一个质问,人类在最先,本无学校和教育的,怎样会产生学校和教育的呢?人类最先,也本无政府和法律的,又怎样能产生政府和法律的呢?人类和“无”教育变成“有”教育,从“无”政府、“无”法律产生“有”政府、“有”法律。这即证明人性之“向善”。荀子说:教育和法律,都由圣人而产生的。但圣人也是人,人类中有圣人出现,便可证人性之向善。

根据上述,我将再一提掇,中国人传统的两个很重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一,人无论对自己,对别人,都该信仰人的天性总是向善的。二,人生不朽,只有在现实世界里不朽,没有超越了人世间的另一种不朽。换言之,人类只有凭借此肉体所表现的生命,而没有在肉体生命之外的另一种的灵魂生命。人类只有在此现实世界里的一切行为和道德精神,才是他真实的生命。

西方人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存在于两个世界里;而且又认为人类的天性,根本是罪恶。这两点,恰和中国人观念正相反。

我此下再将根据上述两点,来解释中国的道德精神。

今天共产主义最重要理论之一,便是要推翻“唯心论”,来建立他们的“唯物论”。“唯心论”是西方哲学思想中一派别,它的产生,在求弥补宗教上信仰之摇动与缺陷。自从哥白尼的天文学,达尔文的生物学,连接着近代种种新科学的发现,把宗教传说里上帝创世的旧信心动摇了。但在西方世界里没有了上帝,全部人生将没有一归宿,于是乃有近代“唯心”哲学之产生。他们大多认为世间一切现象之形成与主宰者是人的“心”,进一步,则认为此宇宙之最先创始,亦是先有了心,然后再有物。马克思则不认此说,以为这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玄思。换言之,则是一种不合科学的空论。世界最先只是物质的,并无一个先于物而存在的心,所以说“存在先于意识”。马克思实是站在一种唯物哲学的立场来提出他的“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的。马克思不信有上帝创世,也不说有另一种先于物或外于物的心或精神之存在。所以他自己说,他的历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至于19世纪西方其他的科学家,亦大都抱有唯物的观念,他们大体也都抱一种反宗教的无神的主张。直到近30年来,西方物理学家又发现了新的希望。他们研究物质,分析物质,到最后发现了原子能,他们对物质经过了长时期的严密考察之后,终于感到是没有物质那样东西之存在。于是又回头来想重新创造一种新神学,认为这个世界在其最后的本质上,或是最先创始的过程上,还是有一个非物质的神之存在。最近西方有很多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依然不断努力在研究此一问题之可能的进展。所以在他们的思想界,旧的唯心论,所谓上帝创造人类之旧迷信,已为科学所动摇。而新的唯心论,今天的科学界,还正在想创造。这是西方思想上一个大问题。

可是我们站在中国立场来讲,则问题并不在这此。纵使新的宇宙原始的心发现了,这还是宇宙之心,并非我们所要讲的“人之心”,二者之间还是相去十万八千里。我所指出的中国历史上的所谓道德精神,则并不要讨论世界究从何处来?世界一切物质的最后本质是什么?这些全属宇宙问题,而非人生问题。道德精神则在人生问题中出现,它单要研究如何拿我们人类自己的心,来拯救我们的世界和人类的一切灾难,而努力领导此整个人世界得以不断的上进。

因此中国的“人性论”,根本和西方哲学上的“唯心”“唯物”之争辩无关。中国人只信仰或主张,人之生性都可以向善的路上跑。证据何在呢?能近取譬,只在人之心。人心最大要求是“爱”和“敬”,实际上二即是一,爱的中间包有敬,敬的中间包有爱,人生的最高满足,并不是锦衣玉食的一切物质享受,而在享受到人心之爱与敬。此又包括着两面,一是人爱我,人敬我。又一是我爱人,我敬人。应知此二者是同样能使我们感到最高快乐和满足的。这不是科学问题,也不是哲学问题,仅是人的生活上一种实际经验,人人皆知,毫不用得辩论。

任何一人从小到老,只有这“爱”与“敬”的心地,无论是你对人,或是人对你,只此最易使你感到满足。为何呢?正为爱与敬是一种人心的表现,这一种表现,不论是人对己或己对人,境界总是一样,总是使你们亲自跑进这爱与敬的圈子,而感到一种“实获吾心”的无上快乐与满足。

但我们要获得人家对我之爱敬,这好像不容易。若我们自己肯发心去爱人敬人,则其权操在我,并不困难。人爱我,固使我进入爱的境界,感到爱的享受。其实我爱人,何尝不是使我进入了爱的境界,感到了爱的享受呢?所得到的都是在同一境遇中,都是人生最高的愉快,无上的满足。

我们此刻可不必接受耶稣教上帝创世的理论,但同样可以来体忍耶稣钉死在十字架时的内心境界,确为耶稣生命上一种至高无上的满足。因为在那时,他的心已深入了“爱”的境界,获得了最高的享受。无论如何,他是在博爱人类而牺牲了自已。耶稣这一段生命,这一刹那时的生命,便可以“永世不朽”。所以耶教传说认为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之后,忽然又复活了。这一复活,照中国观点看,是耶稣精神永远存留在世界上,复活在别人的心里。耶稣精神就是上述的那种爱的精神,也就是中国人观念中的“道德”精神,耶稣的信仰,人生根本是罪恶,人类的祖先犯了罪,才始堕落到人间,耶酥代表着上帝意旨降生到世间来传道,它对人类一切的爱,莫非是上帝的意志。这些意见,在不信耶稣的人,可以不接受。但耶稣那一段真实人生,尤其是他最后十字架上的一段生命,却十足象征了中国观念中所谓道德精神之表现。所以在道德精神里,可以欣赏到宗教精神,也可以包容有宗教精神。

人生问题里,人人都感到急要解决的,却是一个“人死”问题。因为死了,一切人生都完了。宗教里的上帝和天堂既不可恃,只有中国观念,认为人生仍可以“不朽”,可以永活在别人心里。这不需宗教信仰来支撑,而近代科学的新发现,也并不能把这一观念推翻了。这是中国道德精神价值的高卓精深处。

以上叙说了两个论点,“不朽论”和“性善论”,此两论题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出中国道德精神之最高的涵义,这实在是中国思想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我们必从此两理论出发,乃能把握到中国道德精神最深沉的渊泉。道德并非由外面给我们束缚,而是人类自己的内心要求。我们的天性,自要向那里发展,这是人类的最高自由。

孔子,孟子均教人孝,这不是孔孟存心要把“孝”的道德来束缚人,孝亦只是人心一种自然的要求。父母感受到儿子的孝,固是一种快乐;儿子发心孝父母,在儿子本身,同样是一种快乐。惟其如此,所以欲罢不能。父母生前要孝他,死后依然要孝他。葬祭之礼,并不站在人死有鬼的信仰上,亦非由风俗强制人,这还是人类“孝心”一种自然的要求,自然的趋向。古代人死了,并不懂得有葬礼,只把死尸扔弃野外即完了。有一天,偶有一人跑到郊外,忽然看见野狗在咬死尸的骨骼,蝇蚋在咕吸死尸的血,仔细一看,这尸却正是他的父母,这人不禁额上泚出了几滴汗。这几滴汗,并不是怕人家骂他不孝或是不道德,那时根本也还不懂有孝和道德呀!这几滴汗,正是证实了人类内心有此“向善”之天性。整个人类文化,便从这几滴汗中产生。他才立刻回家,取了一把锄头,再来死尸处,挖开土,把尸埋了,这即是古代葬礼的开始。决不是凭空来一个圣人,无端定下葬礼,来对他说服。也不是忽地来一个专制皇帝,定下一条法律,来加以限制。

即此一例,可证若非人类“天性”,决不会结出种种文化的美果。只要看人类社会上有善,便知是人类天性中有善,只要见人类文化中有爱,便知是人类天性中有爱,我们既喜欢此“善”与“爱”,便该把此善与爱尽量发展。这在西方是宗教。他们说:“上帝要我们善与爱,我们故该善与爱。”中国人却说:“你不是喜欢善与爱吗?我尽量教你善与爱。而且我自己也喜欢善与爱,我情愿对你善与爱,我不在求得你任何报酬,纵使对我有绝大牺牲也情愿。”这不就是一种宗教精神吗?故我说:中国文化中虽不创生宗教,却有一种最高的宗教精神。我无以名之,故名之曰“人文教”,这是人类信仰人类自己天性的宗教。

人类的自然生命,只有几十年,最多百年上下,死了便完了。在这种人文宗教的精神之下,人类可从几十年的“自然生命”,转进为緜历千万年的“历史生命”,和“文化生命”。这几十年的自然生命,仅如一只船,或是一座桥,用来渡过这条汹涌的河流而进入不朽的生命。所以我们在此短短几十年的自然生命中,应该好好利用,使它达到这“渡”的功能。不朽的生命,不单是大圣大贤可以获得,人人都可得。孟子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最高的人生,谁都可得。人性最高的表现,无非在“爱”和“敬”。人心最高的要求,也无非是爱和敬。爱和敬是人人心中所有,也是人人心中所能。我们要达到这人生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只须从自己心上表现。

人类社会,常有两种行为相对立:一为自动性的“感”,一为被动性的“应”,人生要常能自动的感,不要尽是被动的应。小孩子打架,说他先骂了我,我才骂他;他先打我,我再打他,好像这是理该的。如此引申,他今天偷了你东西,难道你也该偷他东西吗?如此做人,一切全都操在别人手里。要你骂人、要你做贼,都可以。可见人生真理,不能说人家怎样做,我便怎样“应”,必须自己开始发心去“感”。譬如你发心孝父母,父母却对你冷淡,你就觉得我已尽心尽力去孝,父母对我不欢,以后也莫怪我,我也只得不孝了。可见你的孝与不孝,你的人格,其权不在你,而操在你的父母。你做了不孝之子,你再想诿过于父母,其实是你丢弃了自己的人格。父母是父母的事,你是你的事。这正如射箭,一箭射去不中,是你射的技术差了呢?还是箭垜安放得不合你所射的去处呢?很多人都怪对面不好,却不自己反省,这是我做得不够,不到家。这决不是道德精神。

我们该有勇气做一个主动的感的人。君子以自强不息,国家乱,我们还得忠,要使它不乱。不能说我已经努力了,可是国家仍乱,那只有待换一个国家再忠吧!道德在我身上,在我心里,不能说道德在环境中。我们需凭道德精神来创造环境,不该由环境来排佈生命,决定人格。道德就是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的人格。这是人生真性情的流露,它有一个最高意志的要求,再加上方法技巧,便可以完成最高的理想。

再进一步言,完成不完成是另外一件事,只你在这样做,这便是你的生命你的人格了。我爱你、我敬你,你如何反应,这是另外一件事,耶稣纵上了十字架,耶稣还是敬天爱人。人生必该有一要求,没了要求,就没了人生。要求即是我们的生命,人类的最高要求在爱和敬。你说你要满屋的黄金,其实你还是在要求爱与敬。你只误会了黄金便可以获得爱与敬。你自不知道,爱与敬才是你的真要求,才是你的真生命。但这并非甚深妙理,大家可以自己了解,不烦详细讲。

今天我们似乎太重视了物质方面的一切,认为知识即是权利,认为知识与权力胜过了一切,其实知识只是生命使用的工具,权力也是生命使用的工具。为了要求生命满足,才使用知识和权力。生命所使用的,都只是外物,不是生命之本身。生命不能拿知识权力来衡量,只有人的行为和品格,道德精神,才是真生命。好在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即是我,我即是人。就生命言,实是融成一片的。所有有人误会了,还是有人不误会。有人放弃了,还是有人不放弃。这一种道德精神,永远会在人生界发扬光采。而中国人则明白提倡此一道德精神而确然成为中国的历史精神了,这是中国历史精神之最可宝贵处。

我今天想特举两个中国近代的圣人来证实我上文之所讲。 一是一百年前山东的武训,武训只是一乞丐,自己感到没受过教育,总希望别人家小孩子们都能受教育,不惜把行乞所得,节约复节约,积累复积累,倾其毕生行乞所得来捐办学校,并跪请当地有名的先生来为他学校教书。这种行为,便是一种道德精神的表现,便是中国的历史精神在武训身上之表现。

我这次到台湾,又新知道了中国近代第二位圣人,两百年前的吴凤。吴凤是台湾嘉义人,他原籍福建,跟随父亲来台,在阿里山高山族里做买卖,贸易度生。当吴凤二十几岁时,便做了高山族的通事,代表政府管理高山族。高山族人受他人格感染,都很敬爱他。高山族向例每年要杀一个人,环绕着人头来跳舞祭神。吴凤劝他们不要再杀人,高山族人说:“你吴凤是好人,你的话我们都肯听,但这件事却不能听。此乃我们祖先所遗,每年必须杀一个人,环绕着这个人头跳舞祭神,否则一族都会要遭殃。”吴凤说:“你们去年与人家大械斗,杀了几十人,你们尽可以拿那些被杀的头颅保留,逐年用一个上祭,不好吗?”高山族人听了他的话,大概过了三四十年,保存的死人头都用完了,又向吴凤说:“我们今年只得开始杀人了。”吴凤那时也已七十上下的年纪了,他说:“你们停了几十年不杀人,不是很好吗?我盼你们永远停止杀人祭神吧。”劝讲再三,终于无效。吴凤说:“你们定要杀人,我没法劝阻,但也不可乱杀,让我今年送一个人给你们,你们在某一天去某地看见有人头上披红军的,你们杀他吧!”高山族答应了。吴凤回家安排后事,并嘱咐家人对高山族必须循循善诱,不该凭势欺负他们,也万不可报仇寻冤。那天到了,吴凤自己头上披了红巾,走到他所指定的那条路上去,高山族就用箭把来人射死,前往戮首,一看却是几十年来崇敬爱护的吴凤。于是才明白他因一再劝说无效,不得以亲以身殉。从此高山族人为所感动,也永不杀人了。自此以后,高山族与平地人相处融洽,双方皆崇奉吴凤为当地神圣,立庙敬事。即在日治时代,日本人也屡次为他建新庙宇,重立碑文,对恶凤道德人格一样推崇备至。

吴凤仅是一小小通译。杀人是高山族自古相传的风俗,吴凤既已再三劝说无效,已属尽心尽力,倘不身殉,并非吴凤之不道德,并非损于吴凤平日之人格,而吴凤却这样做,这全是吴凤的道德精神发自内心,并不在顾忌社会旁人批评,也并不想死后有何报酬。吴凤的内心希望,只盼感化到高山族从此不杀人,吴凤内心也享受到他一种高度的满足了。这不正像耶稣的十字架精神吗?耶稣复活了,吴凤一样复活了。耶稣永生了,吴凤也一样永生了。只要此地仍有人类,有文化,吴凤的生命,是始终活着不朽的。何以故?以人类同有像吴凤般的善心故。 上述的武训与吴凤,都不是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何以有如此伟大的道德精神之表现?这不十足证明我上述中国观念人性善的理论吗?武训终身是一乞丐,吴凤终身是一高山族的通事,并没有其他了不得,何以今天讲到此两人,大家依然会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好像武训吴凤在我们面前,钻入我们心里的呢?这不十足证明我上述中国观念不朽的理论吗?中国这两百年来,是天地闭贤人隐的衰乱之世,何以在穷乡僻壤,忽然降生此两大圣人,这不十足证明我上述中国历史是一部道德精神的历史的理论吗?

今天我们因为环境关系,教育关系,以及其他种种的关系,大家感到生活不舒适,不痛快。但我想,我们终有一天可以过得极舒服极痛快,那就是发扬我们历史相传道德精神的时候。诸位试想!吴凤那天,披了红巾,走去他指定的路上,那时吴凤心里,我想是他一生生命中最痛快最高潮的时候吧!一个人在其遭遇生命之最痛苦最没有办法的时候,往往自杀了之,这也是他认为最痛快的。由其知识不够,遂出此下策。他不懂得只要我们一旦道德精神发扬,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什么困难艰险都可以感到舒适与痛快。

我常听中国人在说甘地是近代东方的圣人,这不错。其实武训,吴凤,何尝不是近代东方圣人呢?或谓武训,吴凤所干事业,远不如甘地,不能相提并论。这又错了,圣人不从事业论。事业要看机会,哪能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大事业的呢?哪能每个人都著书立说成大学者的呢?所以中国观念中之立德、立功、立言,“德”为首,“功”“言”次之。陆象山先生曾说:“我虽不识一个字,也要堂堂地做一个人。”怎样才是堂堂地一个人呢?吴凤,武训才算是堂堂地一个人,但他们识字多少呢?我今天说他们是圣人,他们实在当之无愧的,将来的历史上一定要把武训,吴凤大书而特书的。

现在我们再讲一个历史人物,而为今天的中国人所大家知道,而且也奉之为神圣的。不仅中国大陆如此,我最近来台湾,也是如此。我从前去安南,也是如此。这是什么人呢?我所要讲的,是三国时代的关羽。关羽为什么遭受中国人如此般地崇拜呢?正因为关羽有他的道德精神。关羽跟从刘备,当时刘备不过是一个光棍军人,无地盘、无军队,同时的曹操则声势浩大,却又爱才如命。关羽是当时能文能武了不起的人物,曹操得到关羽,爱之殊深,锡以高爵,优礼备至。但关羽仍旧不忘情于刘备。曹操知道了,派关羽好友张辽去看他,探其意向。关羽说:“曹公待我厚,我岂不知?但刘备是我患难弟兄,我何能弃之。”辽又问他什么时候才走呢?他说:“我必有以报曹公,等我有机会报答了他就走。”张辽据实转告曹操,操欸曰:“是义士也,人各为其主,我不能强。”其后关羽杀了袁绍大将颜良,曹操忆及张辽之言,心知关羽要走,更加厚赐,但关羽卒封金挂印而去。曹操手下人说关羽无理,请派兵追拿,曹操卒止之不听,关羽后来为东吴吕蒙所杀,事业未成,而且失败了,但无损其道德精神之长存千古。中国一般老百姓,崇拜关公,直到今天。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如我所称,合于道德精神的人物,合于道德精神的故事,举不胜举,讲不胜讲。所以我说,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

人总有一死,在此短短数十年间,总盼有能感到痛快舒服的一段。这决不是知识,也不是权力,又不是经济,又不是环境,而是将我内心中所蕴蓄的最高要求,能发挥出来,而成为道德精神的,这决然是人生中最舒服最痛快的一段。道德精神是无条件的,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发挥。因为,我们只有讲道德,才能使每个人发挥其最大的力量,尽其最大的责任,而享受到生命之最高快乐与满足,救世界、救国家,不是几个人干的事,要大家干。如何能使大家来干呢?就要发扬道德精神,因为只有道德精神,是人人所具有,而又是人人所喜欢的。只要能道德精神发挥,一方面便完成了大家最大的责任,同时也满足了大家最高的要求。

中国民族经过千辛万苦,緜历四五千年的历史生命,直到现在,始终存在着,就是依靠这一种道德精神,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没有能像中国这样大,这样久,这因中国往往在最艰苦的时候,能发挥出它的道德精神来,挽救危机,这应即是我们的宗教。中国以往文化精神正在此,以后的光明前途也在此。

完了,谢谢诸位,风雨无阻,不厌不倦地,在公务百忙中,抽出这夜间唯一可供休息的宝贵光阴,来继续不断地听完我这七次的演讲。

第5篇:舆论学讲稿 第七讲

第七章 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与引导舆论

一、文艺接受理论:把视线转向公众

1、研究舆论接受理论的原因

当我们谈论“舆论导向”时,几乎是理所当然地把传播者置于主导的一方。如果考察一下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人类80%的语言行为都属于信息接受性质,即由人听或阅读;只有20%的语言行为具有发出的性质,即对别人说或写。甚至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如此!

比如:新闻联播中的主持人,你不要看他们每天准时准点的在那说,感觉他们的“说”的能力非常强,其实他们说这三十分的内容,他们要准备多少倍的信息来为这些做准备。并且听众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向他们了解情况、获得信息,你看新闻时想同主持人进行交流,那他肯定听不到;但也有以聊天为主要形式的广播节目,那主持人和听众就可以进行交流,人们向主持人倾诉自己的烦恼,主持人采取适当的方式为其排忧解难。

从这个方面讲,人类对信息的接受能力要远远大于发出信息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研究公众接受不同形态信息的特征,把重心移到公众如何接受的方面,对于媒介引导舆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

2、文学艺术对舆论转变的影响

就具体的传播内容而言,人们对新闻的偏好虽然能够对观念现代化起塑造作用,但强度远不如传统娱乐节目大,比如像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等,由于这些东西所具有的特殊的情感力量,对现有舆论的影响力大于直接的信息传播和劝服性传播。

(注意:这里所说的“观念现代化”不是指“穿得比较光鲜,吃得比较丰盛,住得也比较奢华”,而是指文化方面的现代化,也就是说人们的文化素养。)

举例: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电视的公益广告中天天再讲“全面戒烟”、“禁止吸烟”等,但是有几个人能听的进去,能有几个人看这个受到了影响并开始戒烟。同样的,如果这些言语出现在《非诚勿扰》,所有女嘉宾都说,“我不喜欢吸烟的男人”,那看到这个的男同胞们肯定就想了,我要戒烟了,不戒烟连媳妇儿都找不到啊!如果这些言语出现在《职来职往》中,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不能吸烟,那看到的人,肯定会想“赶紧戒烟吧,要不然连个工作都找不到了啊,那么以后还怎么生存?”

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对舆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深刻而长远的;对于情绪型舆论的影响,它也显示出特别的效力。我们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为了使舆论从传统走向现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因此,文学艺术在形成积极舆论、转变消极舆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我国的作家们早在80年代就注意到接受理论对时下创作的意义,著名的当代作家、红学研究家刘心武说:“我在寻求什么?这不能不涉及到接受主义美学对我的启示。过去我们习惯的古典作品,是由作者独立完成的。作者往往把作品写得很完美,很周到,很富于情感,他能够引导读者随着他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沉浮。这样,读者几乎等于被作者所控制。接受主义美学,则反对这种控制„„读者再创造的越丰富多样,作品也就越成功,它的价值也就越体现得充分。”

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期,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公众生活的背景,文艺接近读者转化为一种现实。把文学艺术影响舆论的视角转移到公众方面,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一些简单的政治宣传式的引导方式,这对于有效地转变社会变迁时期我们舆论的惶惑、浮躁和不稳定等问题,促进生成健康、稳定的良性舆论的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公众文艺接受的特征

1、目前我国公众的文艺接受特征:

那么,目前我国公众的文艺接受表现出哪些特征呢?如果从不同角度归纳一下,可以有以下几点:

⑴ 提供丰富的感情,成为对文艺作品的首要要求。

当舆论表现出惶惑、浮躁和不稳定的特征时,公众在社会竞争中需要文艺提供的是温情、诗意的精神解脱。文艺主要通过大众媒介而接近了大众,但是它面对的已不是过去数量不多但审美素养较高的中高层公众群体,而是数量巨大、每天围坐在电视机、电脑旁边的普通公众。他们没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的眼光,但是情感要求却很强烈,没有持久的耐心但有强烈的享受动机。

比如:现在非常热的微博,微博不是权威人士的专属品,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心情,宣泄自己的感情。但是同时人们在看到别人的微博信息时,也不会去细细地品味,大部分都是一扫而过、一笑而过,除非是自己特别关注的人和事!

⑵“直观—感知”成为主要的接受方式,过去文化精英式的“阅读—思考”接受,转向了凭借大众媒介直接感知艺术。

当前,现实生活中的物欲膨胀,也有一种取消人们的理性空间、减弱创造性的趋势;现阶段的生活享受和消费的丰富诱惑,掩盖了精神领域深度追求的匮乏、文化历史感的衰退。

例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文学创作方面应用的开始,创作者不必对自己所写的作品负责,而接受者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也是无所顾虑的,但是现在网络文学也是鱼龙混杂,精品与糟粕同在。从事网络文学创作的人大多都是一些青年人,这些人或者出于爱好,或者处于新奇,他们或者有文学功底,或者只是高中毕业。总之,毕竟不是专业的作者大家。能写出好的作品我们当然需要夸奖,写不出好作品我们也无可厚非。所以利用网络这种表面看来很自由的环境,很多作品粗俗滥造,出现了很多可以称得上是无任何意义的“垃圾之作”。

⑶ 审美包装化。

随着网络技术和大众传播的持续泛化,文学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原有的艺术“审美”失去了它的独特精神价值和惟一性,普遍地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和大众日常生活本身的直观形式。

举例:11月26日,报告厅讲座: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春青的讲座,“从贵族审美到大众审美”,说得就是类似于这种现象。

现在阅读小说、看电影和电视文艺节目、听音乐等等,不仅仅是“审美活动”,而且人们还用以证明自己生活方式的“审美化”。

比如:看到电视中的哪个明星,穿的什么款式的衣服非常漂亮,然后自己在现实中也要去买一件类似的。咱们在淘宝网上挑选东西时,经常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出现“此件衣服与某明星在某部电视剧中的衣服为同款,一个月销量已超过上千件”等字样。这时,我们肯定也会考虑到是不是把它列为首选?

⑷ 自由选择所要接受的文艺作品,成为公众的态度。这也是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市场经济造就了一类规模化的、工业流程式的大众文化,它们在数量上占据着文化市场的较大份额。在目前公众的审美素养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它们的选择对于文学艺术家和文化商人的反馈作用,蕴育着一种较低层次文艺作品的循环再生圈。

也就是说,开始是一小部分大众需要审美素养相对较低的作品,那么文化商人就迎合这些大众的口味,加以大量的复制生产。这些艺术作品流传到市场上之后,又调动了一部分人的兴趣,这样就促使商家进行更进一步的生产。如此循环往复。

以上几种文艺接受的特征,从不同角度潜在着对人文关怀、生命价值意识、理性和永恒历史的拒绝。在拒绝这些“沉重”的接受之时,公众实际上也以十分矛盾的心态承受着生命中的“轻”,“拒绝意义”的危机中萌发着对意义更强烈的需求。因为解脱式的情感需求、直观的轻松接受、形式主义“审美化”的包装,以及跟着感觉走的选择,往往使人在丰富的文艺感性陶醉之中无所依傍。于是随后便出现了第五种文艺接受的特征。

5、对社会生活、自身生存状态、发展前景的意义需求,以及对社会文化的批判要求,也变得强烈起来。

面对上面提到的一系列现状,这时人们需要理解和评价自己,在文艺接受的时候把其中的世界同自己的世界组织在一起,镜式地反观自身,构造自己生存状态的形象,希望得到当下的精神依托,以及对未来的把握。

2、我国公众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

这些当代的文艺接受特征,形式上几乎是对我国传统文艺接受特征的否定。但是在实际接受中,传统的接受心理依然不知不觉地支配着公众。

⑴ 伦理化

扬善惩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一向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和作品的基调,道德批判往往高于文艺欣赏本身。当人们接受文艺作品(包括影视),在为主人公叹息、唏嘘、请命之时,其判断标准多少还是固有的伦理观念的延续,诸如忠孝节义之类的当代泛化。如果出现一些人们所不能接受的道德内容,无论作品是否经典,是否革命的主旋律,最初都会受到抵制或遭到明显的曲解。 例如:《红楼梦》,只是改变了“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道德论写法,于是便出现了鲁迅所说的情形:“反对者却很多,以为将给青年人以不好的影响。这就是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11月26日,报告厅讲座:南开大学教授王志耕,“人文主义的前世今生”,讲鲁迅不希望青年人读中国作品,认为这些中国作品会使青年人失去个体意识。)

在这里,除了说明接受中的伦理化特征外,也引出了另一个接受特征——实用化。

⑵ 实用化

我国传统的儒家信息传播观念中,实用理性是十分突出的,对于文艺作品,同样要求文以载道,特别讲究映照人生世态。发展到现代,便有接受中的对号入座、要求立竿见影,读了就要有收获等等表现,还有一些较为极端的,甚至能够将几部文艺作品的功用,在较长时期内与兴邦、丧邦联系起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出现另一种表现,审美的现实感变成了“有用性”的愉快感,“美”在艺术话语里变成了一种“对快乐的承诺”。

⑶ 故事化

文艺作品艺术性表现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我国传统的文艺作品,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叙事套路:有头有尾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时间、地点、人物明确无误;故事结构则讲究对称。(例:这从我们小学学习的叙事性文章都能看的出,一提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种历史传统也造就了习惯于这类故事套路的读者或观众,人们追求真相大白或大团圆的结局。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现象呢?其深层的原因如同鲁迅所说:“中国人底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底缺陷,„„倘在小说里叙了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着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

⑷ 正剧化 由于我国传统的文艺作品大多需要体现现世观念,因而内容以严肃著称,很少震撼人心的悲剧,缺乏幽默、意味深长的喜剧。于是,受这种氛围熏陶的普通读者或观众,很难从审美角度欣赏世界著名的悲剧和喜剧,倒是传统的插科打诨式的丑角喜剧小品更能吸引人们的兴趣。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喜剧:引起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是一种“含泪的笑”,以达到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的效果。)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需要轻松愉快而得到迅速发展,以致“生活成了一堆小品”。这也许是在传统内的对正剧化的一种现代回应。当然,也存在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正剧化作品。

例如:“宫斗正剧化”,前段时间热播的《甄嬛传》就是一部宫斗戏,我个人认为郑晓龙导演的《甄嬛传》这部宫斗戏拍得就非常不错。绝大多数宫斗戏着眼于争宠的技术层面,《甄嬛传》也把大段笔墨投注于此。在勾心斗角的后宫生活中,甄嬛由只求自保的文艺女青年,演变成了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猎杀者。不管是论计谋还是论虐心,这部剧不比任何同类剧更温婉,可能还更激烈。

但《甄嬛传》没有停留于暴露层面,而是在甄嬛嬗变的过程中焕发出一种悲剧感和批判性。甄嬛貌似剪除了所有的对手,以太后之尊母仪天下,但她深爱过的皇帝早已变心,她最爱的果亲王死在她怀里,她的儿子一辈子不知道父亲是谁,她的姐妹们几乎全成了她的敌人。这个没有胜利者的结局是对争宠哲学的深刻批 判:一大帮环肥燕瘦的女人成天围着一个心不在焉的中年男人转,挖空心思博取欢心,狡计百出残害同类,这是极其扭曲的价值观,可悲可恨可笑可怜。

《甄嬛传》的另类还体现在它有写史的用心。通常的宫斗戏都会建构完全架空的时代背景和戏剧环境,把那些血淋淋的厮杀提供给观众就完了。《甄嬛传》这部小说写得也是没有明确所指的朝代,皇帝也是风流潇洒的多情种子,但经过郑晓龙团队的改造,电视剧落定在雍正年间,登基时即已43岁的雍正由年龄相仿的陈建斌来演,一下子就颠覆了小说的青春偶像气味。不仅如此,它在服装、器物、礼仪、陈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在影像格调上沉稳朴实,力求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感来。尽管剧中的戏剧冲突多为虚构,但经过导演的二次创作后,它紧紧依托人性脉络和历史氛围,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本质真实。

穿越剧把皇帝弄成心有千千结的男青年,那是古装偶像剧。有些宫斗戏安排一个“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的姑娘在深宫里传扬自己的价值观,那是一相情愿的幻想剧。“一夫多妻制”的宫廷里,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不可能和谁有天长地久的爱情。因为“宠幸”这一资源的稀缺性,后宫妃子的争斗是永恒的。《甄嬛传》较为可信地表现了后宫之争,是一部比较成功的“正剧化”作品。

⑸ 从众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公众对于当代文艺的接受往往缺乏独立的审美意识,多数人在接受文艺作品时习惯于追随社会上一时的阅读或观赏时尚,缺少富于个性的文艺兴趣,于是在近十几年内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某一小说或某种文学“热”、某部电影或电视剧“热”。

举例:回顾电视剧的流行趋势:一开始流行皇上,像《康熙微服私访》、《雍正王朝》;后来又有关于太后《慈禧西行》、《孝庄秘史》;紧接着是《还珠格格》、《刁蛮公主》;再后来又出现了《金枝欲孽》、《甄嬛传》等后宫嫔妃争宠;现在终于有拍太监的了,电视剧《大太监》。

(小笑话)2012年最奇葩分手理由:一个朋友,因为在丈母娘家亲戚的婚礼上了跳了江南style,被女方爹认为此人不正经,被退婚了。

这些传统的接受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公众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有些正在消亡,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会很快消失,会以各种新的形式再生。这里很难用正确和错误、进步和落后等是非标准来衡量,需要的是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和民族特性。

三、依据文艺接受特征引导舆论

研究文艺接受的目的,强调的是读者通过接受中的自我创造获得一种“净化”,既包含文艺的陶冶和审美的提高,也包含增强理解世界的能力,从而作用于社会行为。就此,德国的文艺理论家、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提出:文艺接受既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补偿”,更是“更新对于外部现实和自身内部现实的感知认识方式,获得看待事物的新的方式和经验”。在这个意义上,根据公众的现实文艺接受特征,讨论媒介如何引导舆论,将有助于使舆论引导科学化。

1、构造文艺文本的召唤结构,无形中促进舆论的转变

目前我国大众媒介渠道的文艺作品,有不少属于“好看”的作品,它们能够适应读者的接受特征,或者用铁血动作直接刺激感官(如:一些动作很激烈的美国动作大片儿)、或者用言情酿造温情的氛围(像一些台湾偶像剧、韩剧等泡沫剧、肥皂剧),或者实话实说地复原现实大众生活的烦恼与无奈(如:前一段时间热播的《蜗居》、《裸婚时代》等,就折射了现实状况的沉重)。可以说,现在的文艺文本,从各个方面都努力地贴近日常生活。这些都说明作者确实有很强的“读者意识”,对于读者的现实接受特征是清楚的。

但是这些文艺作品只能满足公众一时的情感幻想或情绪宣泄,而实际效果却强化着人们的浮躁情绪,并不利于对舆论的正确引导。究其原因,是由于完全抹平文艺作品与大众生活之间的距离,完全顺着读者的接受情绪,虽然好看,但不经回味,因为读者接受中很少发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当代许多作者的“读者意识”基本是一种商业眼光,与注重读者的艺术接受尚有距离。(其实这是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负面影响之一,而艺术应该是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

可以说,文学作品具有这种能力,即努力构造文本的召唤结构,形成适中的美学距离,调动读者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既要好看,又令人回味,有所感悟。例如表现公众的日常生活,如果完全地复现就等于时事报道,而能够引起与读者交流的文艺文本,则是具有使日常生活陌生化的结构特征,留有空白,提供给读者对既定经验和观念带有否定意义的成分,这就比纯粹的审美包装更容易在读者“直观—感知”的接受方式中,首先留住他们的目光,促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文本的创造,重新构造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这种效果就是前面讲到的“通过读者的心灵,经历一种受到引导的转化”。不仅要实话实说地再现生活的的烦恼与无奈,更要通过文艺文本,将反映的公众情绪,通过公众自己转化为带有理性色彩的情感认知。

例如:现在网络文学缺乏真情描写。不管是任何题材的小说,离开了情的描写,就像是没有了灵魂的空壳。然而现在的网络文学,太多的“一男配多女”的现象,太多的滥情,太多的虚情假意,让人看来完全没有真实感。主角身边的女人全都是天生尤物,不是公主就是美女,有意思吗?我们写小说,可以脱离现实,但是太脱离了,就没有意义了。

长篇武侠小说《诛仙》在网络中的评价不菲,而且也已经被改编成了游戏,受到广大网友的推崇。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一段感情在里面,或许这情对于一些人来说不值一提,但是却打动了不少人。

其实,文学文本也可以通过平常生活小事对读者产生引导作用,即描写普通人生活的文学文本中设置较好的召唤结构,激发读者参与较高层次的创造,而不是仅仅追随读者较低层次的需求。

2、减少文艺文本的教诲意味,用艺术魅力感染人。

目前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文艺作品中,有不少内容虽然健康,但却很少有人阅读或观看,其主要原因是教诲意味浓厚,而艺术制作却很粗糙。

例如:有这样的节目叫做《法律大讲堂》,上面就是一个知识渊博的老教授,开始说一些规规整整的法律条文,我估计大部分人不会去看这样的节目。相反,如果让一些年轻的面孔做主播,在讲这些法律条文的时候,加上适当的案例,将氛围弄得生动活泼一些,那看得人就会很多了。

在这方面,文学接受理论的分析将有助于说明这类作品失败的原因。任何文艺文本的材料都含有两种成分,即社会规范与文学引喻。前者构成了我们常说的文艺能够引导舆论的基础,而后者则构成文艺引导舆论的特殊方式。

从欧洲中世纪的虔诚文学、教诲文学到当代的各种主题小说和宣传文学,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都含有教诲意味。

文艺文本的教诲意味:

⑴ 通过主人公揭示必须遵守的规范。

无论次要人物缺少什么,都会得到主人公的补充,而不论主人公缺少什么,他都学着为自己补充。它们的功用不是展现外部与外部思想体系竞争的审美客体,而是为特定思想体系的缺陷提供一种补偿。

也就是说,主人公是完美的,让人们反思自己,去向主人公学习,将自己变成完美的形象。

⑵ 作者将自己的理解和优良教养的法则,清晰地表现出来。

这种情形会造成文本的单一意义,结果便把审美效果等同于意义汇编,审美经验很可能导致非审美的经验,带来读者的厌恶。 看过这样一部动画片没有,《米奇妙妙屋》,在每集的最后都会有这样一句台词,“今天是完美的一天,让我们一起来跳米奇妙妙舞吧”,怪不得影视评价说只适合“3岁以下的小孩子看”。

⑶ 完整地接受读者已经熟悉的、规范的思想体系,以适应读者。 文艺的接受与一般的信息接受很不相同,前者出于情感和享受的需要,后者是出于积累资料的需要。文艺在本质上是反对说教的,在艺术的一切功能中,审美作用应该是艺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功能。特别在当代,人们接受文艺的出发点是愉悦,接受方式是自由选择,只有找到了适应自己需要的作品,才谈得上引导和效果问题。鲁迅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说:“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

随着读者鉴赏能力的提高,这类教诲性的文艺作品往往成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客体——公众嘲讽的对象,公众可能警惕地封闭心灵,拒绝这类本文,连同其中包含的正确“意义”在内。那么,作者的最初目的也就落空了。

3、利用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融入引导舆论的正面内容。

我们不可能摆脱传统,那么利用传统的文艺接受特征影响舆论,就是题中之义。

⑴ 文艺接受特征中有对道德的关注,可以用来引导舆论,尤其是特殊社会情境下的道德提倡,可以净化公众的心灵。

⑵ 文艺接受中的实用性可以用来为读者构建他们能够接受的各种正面形象。因为读者的行为很多时候就是对文艺作品中形象地模仿、响应、回答、反叛等。

⑶ 故事化的接受特征“大团圆”结局的这种接受心理,尤其是在社会变迁时期,可以起到弱化人们的心理不平衡,稳定舆论的作用。

⑷ 围绕社会主旋律的作品形成一定程度的从众化,对于影响舆论是有意义的,但是知识需要把握分寸,避免再度造成不正常的“舆论一律”。

无论怎样利用传统的接受特征,需要谨记的是:必须构造文艺本文的召唤结构,防止将文艺等同于政治宣传。对于读者来说,他们的自由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如果通过文艺引导舆论,那么这种自由选择便是关于引导舆论的舆论。

第6篇:写景作文第七讲

学习目标:

学写排比句

知识点讲解: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两个句子

句子1:母亲每天早上都要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说“好好学习”,除了上班,还要做家务。妈妈真累啊,我爱我的妈妈!

句子2: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前一句叮嘱“好好学习”;母爱是回家之后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母爱是穿在身上的带有阳光味道的衣服;母爱是„„

你们觉得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

分析:根据上面句子的学习,你觉得写排比句时需要注意什么?

(要有相同的句式,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 排比句

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

相关示例:

A1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

B、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有着如虎口艰险的敌人沿阵地;有着树枝般繁密的铁丝网和胸墙;有着是钢铁般坚硬的地堡和火力点;有着如狡猾狐狸般的敌人讲话!

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示例进行改排比句练习。

1、音乐家常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源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常是霎时的喜悦

2、XXXX种业拥有上万亩种子繁育基地一流的种子实验室严格的管理验收程序国内先进的种子加工流水线为播下的每一粒种子提供严格保证XXX种业专一做好种,造福亿万农民优质的种子,迎来丰收的喜悦优质的种子,带来致富的希望

3、当绿叶在枝头悄悄绽放,当一江碧水在岸旁悠悠流过,当一缕阳光从林间匆匆扫过,当菊花的芬芳从校园里溢出

4、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你去播种的种子,理想不是现成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你去描画,理想是一片荒漠,而不是葱茏的绿洲,你要去开垦它。

5、思考生活,生活会为你撑起一片无雨的天空;思考学习,前方是成功的驿站;思考人生,你的心田会有千方自由的净土。

收集新材料:

我们以“春天的早晨”为中心来练习排比句在作文中的应用。

1、春天早晨的天空

排比提示:春天的早晨,是刚刚睡醒的孩子,那一床蔚蓝的棉被还没来得及叠;是……(太阳、云彩)

2、春天早晨的气温

排比提示:难道你不觉得春天的早晨满是清新吗?那吹面不寒的杨柳风;那……(柳树、小草、杏花、鸟雀)

3、春天早晨的人的动作行为(打太极,慢跑步、跳健美操、踢毽子……)请同学们自己选一个句式来将上面的内容写成排比句)

4、你对春天早晨的赞美(请用一个排比句对春天的早晨进行赞美)

作文进行时:请将上面内容整理成文章

上一篇:各类合同审核要点下一篇:福建省保险公估人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