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项基本技能(精选7篇)
(一)导入技能
一、导入技能的意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导入技能的作用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5、勾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三、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
2、导入要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3、导入要有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
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一个“奇”字。
5、导入要有趣味性、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
6、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
四、导入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不设导入,枯燥乏味。
2、过分渲染,不分主次。
3、偏离重点,过于牵强。
五、导入的类型
1、简介导入。
2、设疑导入。
(1)析题导入法。
(2)以旧引新法。
(3)悬念导入法。
3、直观导入。
(1)实物启示法。
(2)教具演示法。
(3)实验导入法。
(4)录音导入法。
(5)图示描述法。
(6)录像导入法。
4、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2)歌谣导入法。
(3)故事导入法。
(4)游戏导入法。
六、导入技能的训练
1、导入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导入技能的意义和导入技能的作用,掌握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类型。
(2)能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
(4)导入技能水平比训练前有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好,导入达到目的性、针对性强。
(5)能按导入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导入技能进行评价。
2、导入技能训练原则。
3、导入技能训练建议。
(1)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2)在认真通读教材,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知识的实际和心理特点。
(3)按要求编写导放技能训练教案。
(4)执教。可以在自己的教学班实际教学,也可以在有意创设的环境中教学。
(5)反馈,评价,小结。
(二)提问技能
一、提问技能的意义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的手段,通过诱导学生回答和处理学生答案,达到检查教学、学习知识、巩固知识、促进思维、培养能力等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诸项教学技能中的重点,既渗透于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的运用之中,又统领各项教学基本技能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问技能的作用
1、提问能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2、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3、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4、提问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提问能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三、提问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问点准确。
2、问度适宜。
3、问面普遍。
4、问机得当。
5、问法灵活。
四、提问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乱。提问目的不明确,为提问而提问,随意发问。
2、虚。提问的目的达不到,落不实。
3、浅。问题过浅,没有启发性,引不起学生思考。
4、散。重要问题没有经过整体设计,没有主线,形不成系例。
5、板。提问缺少技巧,方法不灵活。
五、提问的主要类型
1、突破式提问。
2、揭疑式提问。
3、比较式提问。
4、诱导式提问。
5、追踪式提问。
6、迂回式提问。
六、提问技能的训练
1、提问技能训练目标。(1)掌握提问技能的有关理论,全面理解提问技能的意义,作用和应用要求。(2)能够结合教学实际,遵照课堂提问的原则独立设计出问点准确、问度适宜、灵活多样的问题。(3)掌握提问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善于启发诱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4)能够准确、客观地依据提问技能的评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提问技能,并能修正不足,逐步完善。
2、提问技能训练建议。(1)搞好提问设计。
1、研究教材,明确目标。
2、理解原则,掌握标准。
3、优化思路,编好程序。(2)研究提问技巧。
1、正确处理反馈信息。
2、学会启发和诱导。
3、掌握提问的技巧。
(三)组织技能
一、组织技能的意义课堂组织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集中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组织技能是课堂的支点,是课堂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
二、组织技能的作用
1、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进取心。
3、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4、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组织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通过组织教学的运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热爱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达到课堂组织的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
3、要重视集体风气的形成。
4、要做到灵活多变,因势利导,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5、教师要随时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学生所承担的责任。
四、组织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细心。
2、缺乏耐心。
3、缺乏爱心。
五、组织技能的类型
1、管理性组织。
2、诱导性组织。(1)情感诱导。(2)创造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情境。
3、随机性组织。(1)对学生上课迟到,我们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站在门口批评一顿,然后让他们回座位,迟到的学生这一节课就会因为开始受到的批评而产生心理障碍。(2)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持不同见解,而教师又一时难断是非的情况。(3)课堂上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或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教师应采取息事宁人、尽快稳定课堂教学秩序的措施。
六、组织技能的训练
1、组织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课堂组织技能的意义和课堂组织的作用。(2)能驾驭课堂。(3)能驾驭学生。(4)教学情绪饱满,热忱;教学一丝不苟,有情有趣;尊师爱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5)能依据课堂组织技能运用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教学组织实践进行评价。
2、组织技能训练的建议
(1)加强学习,不断增强事业心。(2)刻苦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先导作用。(3)每堂课,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课堂控制能力。
(四)语言技能
一、教学语言技能的意义教学语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对象而使用的语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其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主要基本功之一,教师应成为语言大师。
二、教学语言的作用
1、传授知识和技能
2、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进行思想教育
4、控制课堂教学
三、教学语言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语音准确(1)发音清晰,吐字清楚、坚实、完整。(2)使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不使用方言方音。
2、音量适宜(1)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每一个字音,不能先弱后强,也不能行强后弱,越说越没劲。(2)声音大小符合教学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3、语调自然(1)亲切感人,变化自然。(2)符合教学内容和语言环境,能恰当地使用高亢、沉重、短促、加长、重点等调式。
4、语汇丰富,运用熟悉(1)正确。(2)准确。(3)精炼。(4)生动。(5)纯洁。
5、语速适度。
6、语态自然、大方;态势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协调。
四、教学语言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随意性大,缺少科学性。主要表现有:第一,不对。教师在教学中错说错讲。第二,不准,即语言不严密。语言缺少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拉杂空洞。第二,节奏单调。
五、教学语言的类型
1、叙述式
2、描绘式
3、抒情式
4、说明式(1)图表说明。(2)比较说明。(3)借助说明。
5、论证式。
6、推导式。
六、教学语言技能的训练
1、教学语言训练目标。(1)全面地掌握教学语言技能的有关理论,理解其意义,了解其作用,把握其应用要求。(2)熟练地掌握教学语言的类型,会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各类教学语言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3)准确科学地运用教学语言,做到语音准确、音量适宜、语调自然、语汇丰富、语速适度、语态大方。(4)准确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语言技能,并能修正不足,不断提高。
2、教学语言训练建议(1)要言之有据。(2)要言之有物。(3)要言之有法。(4)要言之有情。
(五)结束技能
一、结束技能的意义结束技能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地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等,使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方式。它的运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的运用,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之中。它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结束技能的作用
1、强化作用。
2、衔接作用。
3、教育作用。
4、反馈作用。
5、发展作用。
三、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结束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学习重点。
2、结束要有概括性,总结规律,揭示本质。
3、结束要有系统性,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4、结束要有实践性。
5、结束要有启发性。
6、结束要有时间性。
四、结束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具体表现概括起来有五个字:无、残、浅、散、拖。“无”:有的课堂教学没有“结束”这一环节。“残”: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一节,但结束的内容抓不住重点,击不中要害。“浅”: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环节,但很肤浅,缺乏深度,平平淡淡。“散”: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一环,但内容不集中,支离破碎,没有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和有效的知识网络。“拖”:有的教师很重视结束,但内容安排得过多,时间过紧,造成拖堂。
五、结束的类型
1、归纳总结式。
2、比较异同式。(1)定义不同。(2)测量方法不同。
3、首尾呼应式。
4、延伸迁移式。(1)延伸式。(2)迁移式。
5、直观演示式。
6、实践活动式。(1)小测验。(2)总结。(3)作业。课后认真朗读课文。
六、结束技能的训练
1、结束技能训练目标(1)理解结束技能的意义和结束技能的作用。(2)能够设计和编制科学合理的结束教案。(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束类型实用于教学之中。(4)经过训练结束技能要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结束能够突出重点。(5)能按结束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结束技能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
一具备良好的形象
教员良好的形象, 是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力量源泉。“形”即形象、形体和形状。形象育人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作为一名教员, 在传播知识、教人做人的同时, 应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和提高自我。自己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将永远是一名学员。要努力树立好自身的形象, 包括道德、思想、言语、行为。从而去不断地感化和教育学员, 使学员在和教员的接触中, 从有形无声的教员形象上得到教育, 受到鼓舞。教员是培养人才的人才, 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 一代新人的塑造者。教员自身品德高尚, 专业精通,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言行一致, 讲课才有自信心, 才能产生吸引力, 做思想工作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讲起道理才会理直气壮。教员正派的教学风格, 严谨的治学态度, 及对本职工作的无限热爱, 对学员努力学习、立志献身和学习做人都将成为效仿的楷模, 都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教员的形象是一本无形的教科书, 因此说, 教员良好的形象, 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力量源泉。
二具备高尚的品德
教员高尚的品德, 是提高教书育人工作的思想基础。“德”之道德也, 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则。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 使人们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
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师的职责应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经师”就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人师”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作风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员无论自觉不自觉, 愿意不愿意, 只要教书, 就必然要育人。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才能站在党的事业的高度, 怀着对国家、军队、学员高度负责的精神, 做好育人工作。教员自身只有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才能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才能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才能实现:言教——以声育人, 身教——以形育人, 心教——以情育人的有机结合, 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教员自身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才能实现政治合格。总之, 教员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奉献精神、言行举止都会对学员的思想形成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同时教员自身的品德和政治素质, 决定着自身形象的塑造。因此说, 高尚的“品德”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思想基础。
三具备全深的才能
教员全深的才能, 是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保障。“能”乃才能、能力也。教书育人的“能”指完成教书育人活动中具体工作的本领, 包括具体方式, 及完成这一活动教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员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以知识为媒介, 以学员为对象, 以课堂为阵地。因此, 必须自身具有精通的业务能力;熟练的任教能力;全面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员只有业务精、任教能力强, 才能讲好课、传好知识, 成为学员学习的指导者, 成才的引路人。教员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的做思想工作的能力, 才能和学员以诚相待, 才有共同语言;有了共同语言, 才有思想交流的基础, 才能产生影响。教员在专业学习和人生的道路上走过的路和学员有共同之处, 有过成功的欢欣, 也有挫折与沮丧;有顺境, 也有逆境;有心境踏实, 也有犹豫彷徨。这种特有的教书育人的“潜能”, 一旦被教员所利用就会使学员在克服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问题时, 得到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因此说, 教员全深的才能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本保障。
四具备灵活的方法
教员灵活的方法, 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成功途径。“法”即方法、办法。教书育人的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 妥当、适度、合情。传播知识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教书育人的阵地实践是无限的。人员上百, 形形色色, 不同人的知识结构不同, 家庭环境不同, 社会影响程度不同, 所表现出的思想觉悟, 对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不一样, 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员在和学员的交往中往往容易沟通思想, 建立感情, 学员对教员一般都较尊重、敬佩, 在教员面前, 学员特别愿意坦露言论, 交流思想, 这是教员捕捉信息的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应根据不同人的言行, 加以分析, 因人而异, 灵活处理。人们常说, 育人工作成效大不大, 关键在于方法。方法是我们搞好育人工作的手段、途径。教员应在育人方法上大胆实践, 积极探索, 不拘一格, 努力创造出适合于自身育人特点的风格和方法, 坚信育人方法多样, 但无定法, 重在灵活, 贵在适法。因此说, 教员灵活的育人方法, 是教书育人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五具备真诚的爱心
教员真诚的爱心, 是搞好育人工作的感情桥梁。“心”即心思、心意、心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必须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 这是我们做好育人工作和学员沟通心灵的基本纽带。教书育人是教员的神圣职责, 是教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应自觉地将其纳入自己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中, 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和学员的交往中应随时随地增强育人意识, 提高对教书育人综合性、全程性、目的性和连续性的认识。结合专业特点, 以真诚的爱心去帮助、教育、感化和自己交往接触的每一个学员。要将教书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教员必须有一颗奉献之“心”、真诚之“心”和忘我之“心”。只要有一颗炽热的育人之“心”, 就一定能增强育人意识, 在工作中做到“五个主动”即:主动搜集情况, 征求学员意见;主动出谋献策, 提出处理建议;主动推功揽过, 承担教学责任;主动开展谈心, 做好思想工作;主动为学员服务, 争作良师益友。因此, 教员真诚的爱心, 是做好育人工作的感情桥梁。
摘要:品德、才能、形象、方法、爱心是搞好育人工作的重要因素。教员在教学过程中, 只要具备最基本的育人之“德”、“能”、“形”、“法”、“心”,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 教书育人工作就一定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关键词:教员,素质
参考文献
[1]梁杏.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1~32[1]梁杏.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1~32
如今,许多公司都竞相采取类似的做法,争当数字变革运动的急先锋。遗憾的是,他们的回答往往局限于解读每种趋势对关键业务领域的影响,而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更好地把握当前更深层次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正在彻底改变我们社会和企业的本质,而移动性、社交媒体、云和大数据只不过是它的表现形式而已。
这种深刻转变的推动力量就是日益紧密的数字化连接,它正在快速重划竞争边界,重塑客户价值之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企业战略方面,而且在组织结构和实践上都采取混合的方式。
但数字化领导绝不仅仅是一个头衔,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我们根据与高管培训项目学员的谈话和对若干数字变革案例的总结,开始综合分析具有数字思维模式的领导者具备哪些素质,同时采取哪些实践和工作方法。在本文中,我们提出构成数字思维模式的至少五个重要维度。它们看似南辕北辙、自相矛盾,但若想应对数字变革,这五个维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数字密度
过去十年间,因信息通信技术的成本下降、力量增强(尤其是在移动性和云计算),全球数字密度(digital density)大幅提高。
我们对“数字密度”的定义是:每单位社会活动中,同互联网形成持久连接的人、事物和流程的总数。这里所说的社会活动单位包括组织、市场、国家和整个世界。我们通过“持久”这个词传达的概念是,这些连接始终有效,并能够推动自由互动和信息传递。
除了增加持久连接的数量之外,数字密度还增加了互动的数量及其丰富性和复杂性。从简单的媒体交流,例如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照片和状态更新,过渡到利用多种互动的高端服务。
例如,Groupon团购网站现在允许卖家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为那些对某项服务表露兴趣的顾客提供实时折扣。最近被谷歌(Google)收购的众包导航服务商Waze提供道路和交通条件的实时指南,为司机会员排忧解难。大家拭目以待吧,随着可穿戴设备和传感器的日渐普及,这些互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会进一步增加。
由于连接和互动密度的增加,我们记录和衡量人、事物和流程各个方面的能力也空前提高。接下来的信息爆炸(或者说大数据)使得信息能够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存储、搜索、分析、传输和操纵,进而使我们能够以从前无法想象的方式更高效地利用资源。
这些连接、互动和信息共同创建了一个新的数字层,它渗透并扩充了我们的现实世界,令我们远远超越了“线上线下泾渭分明”的网络模式。实际上,它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混合环境,在这里,两个世界融为一体,现实世界的传统束缚明显减少或彻底消失。
虽然这使得我们有大量的新机会来改变传统惯例,但它也要求我们彻底反思我们的许多战略和组织目前所依赖的一些基本原则。
混合战略
商业模式从本质上来说是动态的,但正如IESE商学院教授J.E.里卡特所说,若想在21世纪竞争,它们必须更加动态。数字密度对此有直接的影响,因为它颠覆和破坏了我们创造及获取价值的传统能力。
以零售业为例。第一波颠覆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当时,数字密度增加的主要模式是万维网,它开始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接触客户的新渠道。想想亚马逊公司(Amazon)。它起初主要为顾客提供一站式访问大量书籍的服务,这是任何实体店都无法企及的。随着顾客互动(即交易)和信息(即浏览和购买历史)数量的增加,亚马逊能够巩固自己的价值主张,同时破坏传统竞争对手的价值主张。它不仅为顾客提供更好的选择和更大的便利,还利用强大的推荐引擎和顾客评论,帮助顾客发掘产品。最终,随着数字密度的进一步增强,公司建立了数字图书馆,即时将实体书转换为Kindle版电子书,从而模仿并改进了从书架上取书直接阅读的真实体验。
公司发现自己因“比特”而强大,诸如此类的数字变革案例不胜枚举。不过,如今不同的是,基于“原子”实体世界的诸多行业也日益深受影响。无所不在的连接模糊了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也就是“比特”与“原子”的界限,全面重塑了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
以购买一双舒适的鞋为例。目前,这个过程很难在线上复制。也许将来,传感器和可穿戴技术可以帮我们实现这一目的,但眼下,为了找到最合脚的鞋,我们总得亲自到实体店跑一趟。
即便如此,传统的实体零售鞋店也早已发现,自己难以获得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这是因为“先逛店后网购”(showrooming)的做法日益盛行,顾客仅仅把商店当成一个试用商品的地方,试好后便扬长而去,上网比较价格,最后用移动设备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先逛店后网购”的现象表明,由于数字密度的增强,过去能确保成功的客户价值来源(比如说在客流量大的地段开店)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实际上,除了物理属性和地段之外,或许还有更新、更好的方式来获取或增加价值。
各类公司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并重新评估未来客户心目中的“增值”是什么,他们愿意掏钱购买哪些东西。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旧有的一切,而是要找出新旧混合搭配的方法(参见副栏“新旧模式组合”)。
公司在反思价值主张时还要牢记,如今,实现数字连接的消费者通常希望积极参与进来,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让客户或其他外部人士参与设计公司即将开发的产品和服务,这看上去或许有些别扭。但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这种做法是最合情合理的。
公司需要将外部开发的知识产权与内部开发的资产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借鉴外部创意开发出自己的战略和模式。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的“联合与开发”( Connect+Develop)平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它的鼓励下,任何普通人都可以提交新产品开发创意。迄今为止,宝洁有50%以上的创新都得益于这种工作方式。
nlc202309051203
混合型组织
外部世界的数字密度在公司内部也触发了一些重要转变,其中最深刻的要数决策权的进一步分散。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汤姆·马隆( T o m Malone)在其著作The Future of Work和发表在IESE Insight杂志上的文章The New Order of Business: Decentralization Is the New Center of Command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平价信息通信技术的兴起,工业革命以来公司中根深蒂固的集中式层级结构开始变得松散。层级制的实行取决于组织是否有能力执行规则、防止出现不受控制的信息交流,而现在由于数字密度的存在,这根本不可能做到。
这种失控现象已经显而易见,因为员工纷纷使用个人移动设备和数字平台,脱离公司控制建立业务联系和互动。许多时候,员工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们希望能突破公司目前基础设施的限制完成工作。数字密度使他们得以行使自主权,发挥创造力和主动性。
公司会认为,这种行为存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合规方面的风险,容易泄露客户数据,而且往往会激起职场叛乱。不过,员工的积极性和敬业度也会提高,这个收获非同小可。
另一种转变涉及组织增长:组织的规模发展得越大,就越需要协调合作。从前,由于通信成本高昂,若想加强协作,只能将信息和决策集中到一个指挥点,然后再通过严格的层级制开展行动。但这种集中也是有代价的,那就是整个组织普遍缺乏敏捷性。但在新模式下,组织增长不再需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数字密度为公司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机会,使它们不必在规模与敏捷性之间永无休止地权衡取合。
所以,大型公司可以更加灵活。例如,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积极鼓励合作型文化。它利用社交媒体应用、智能网络和其他技术解决方案,授权整个组织中最优秀的人才协同合作,像小型新创企业那样,更加快速灵活地开发新的商业流程和解决方案。思科相信,正是这种动态网络型组织使得它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能够比业内同行更早复苏。
中小型公司也可以从数字密度中获益,扩大规模和接触范围。营销咨询公司Rief Media只有14名员工,但它通过oDesk这个自由职业者平台扩大了自己的人才库,让世界各地的人才都可以为其所用。无独有偶,云呼叫中心服务公司LiveOps利用一个由远程数字连接代理人构成的网络,为全球客户提供客户支持服务。在这两个案例中,公司提供的客户解决方案往往比传统大型竞争对手的方案更加全面、经济、灵活,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数字密度。
由此我们看到,数字密度在组织内部引起的变化和公司重新配置商业模式的能力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前者常常是后者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决定了对前者的需求。这两种动态形成了一个数字变革的良性循环。要想在这种变革中掌舵领航,企业领导者必须培养一系列新能力,我们将其称为“数字思维模式”。
数字思维领导力
企业和社会的数字化早已要求领导者提高透明度、开放程度和适应力。对此我们深表赞同,但还要更进一步。正如数字密度能使公司将规模和敏捷性等从前被认定为相互排斥的属性兼收并蓄一样,具有数字思维模式的领导者也需要将看似相互矛盾的素质、实践和方法完美融合。这样的融合我们至少发现了5种。
1.提供愿景,但又授权他人。数字思维领导者需要为公司在混合世界中的发展方式规划愿景,但与此同时还要支持员工在基层发起的举措,将高层次的愿景转换为脚踏实地的行动。
这意味着要营造一个安全的组织环境,让员工放心地实验自己的创意,而且他们在实验中学到的知识也能得到系统化的记录和分析,成为行动的基础。
一家全球医疗保健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正是采用了这种自上而下描绘愿景和自下而上赋权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公司领导层确定的目标是缩短从发现到采纳新创意之间的时间。为此,公司决定建立一个社会协作平台,以简化知识和最佳实践在整个组织中以及组织与客户之间的流动。不过,这个平台的具体外观和运作方式设计被委托给一个多元化的员工团队,其中许多成员是80或90后。他们的热情造就了这个项目,并确保项目的成功。
2.放弃控制,但又“设计”选择。向员工授权意味着领导者必须放弃传统的控制形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再掌舵,而是说他们要打破刻板的规则,主要通过为最适合制定决策、执行任务的人设计和提供选择来影响结果。
理查德,塞勒(Richard H.Thaler)和卡斯·桑斯坦(Cass R.Sunstein)在他们2008年的著作中介绍了这种方法,建议领导者成为“选择设计师”。简单来说,就是让你想要的选项变成默认选择,这样,人们就不得不放弃做某事。
要解决员工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体的问题,这似乎是最好的方法。数字思维领导者不必完全禁止这种行为,他们可以提供温和的政策引导,就何种内容应该共享、在哪分享最有意义提出积极的建议,还可以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支持,帮助员工分享最佳实践。简而言之,他们应该建立“选择架构”,采取不仅能将风险降至最低,而且还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社交媒体应用模式。
3.维持,但又颠覆。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数字变革将是一段包含多个步骤的旅程,其中一些步骤能增强和扩展公司的现有能力,而另一些则具有颠覆性,会激起内部分歧,破坏大家历尽艰辛掌握的技能和能力。
因此,数字思维领导者需要调解冲突,充当新旧之间的桥梁。
旧事物必须维持,以确保持续的运营和赢利,同时为未来的混合型商业模式奠定基础。维持旧体系能给人以稳定感,进而帮助员工在开始发展新技能和能力时应对不确定性。
新事物必须加以呵护,因为当反对者挥起传统衡量指标和评估标准的武器时,它们常常脆弱得不堪一击:人们经常会以缺乏直接投资回报为由,枪毙颠覆性数字变革创意。
nlc202309051203
4.依靠数据,但又信赖直觉。“现在要靠实证数据,不能光凭直觉了。”一家全球技术招聘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如是说。他的话凝练地概括了诸多关于大数据对管理影响的讨论。的确,当数据密度让我们衡量世界的能力更上一层楼时,制定管理决策的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
亚马逊和谷歌打败老牌对手的辉煌战绩,再加上传统企业依靠数据和业务分析的实证研究,都确凿地表明数据驱动的决策能全面提高企业绩效——从创新和生产率,到资产利用率和市场价值。
数字思维领导者将抓住这一时机,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决策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会身先士卒,改变整个组织的决策文化。最终的目标是将管理话语从各执己见的派系激战,转变为以事实和实验测量为基础的理性对话。
这并不是说数字思维排斥判断和直觉。数据不仅是实验性的,还常常是历史性的,因此有时或许无法成为预测未来的精确指标,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
当然,直觉在展望未来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可以帮助领导者形成假设、做出推论,以确定在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中应该瞄准哪些数据类型和来源,如何综合、分析和解读这些数据。
5.心存怀疑,但又思想开放。除了在组织上下鼓励实验之外,数字思维领导者还会在个人生活中欣然接受“试试看”的做法。只要有更远大的目标,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在各种背景和体验中找到技术带给我们的新意义,那么去追赶下一次数字浪潮或许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哪怕最终的结果仅仅是意识到这次浪潮并不适合你。
更深入地了解技术如何让你的生活更轻松,以及它又带来了哪些不便,会为你构筑公司愿景和推动数字变革提供宝贵的洞见。所以,要心存怀疑但同时也要亲自去察看和证实。分享客户和员工的体验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
在某些情况下,要管理所有这些矛盾,可能需要有一位专职人员全力投入,因此有必要任命一位首席数字官。然而,正如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混合不分边界一样,数字思维领导者的责任未必就落在某一个人肩上。它覆盖整个组织,不论部门和层级界限。每个人都要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拥抱相反的一面:短期与长期,旧与新,控制与授权。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许多人或许会拖一天是一天。但我们相信,正是这种熟练运用两侧领导头脑的能力,将决定你的组织能否成功实现数字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在这个数字密集的混合世界中,能否成为成功的企业领导者。
投资者在进行外汇交易的时候,除了要掌握交易的基本技巧以外,还应该注意外汇交易的五项基本要素。那么什么是外汇交易的五项基本要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外汇交易之时机
这里的时机主要是指入场时机、加仓时机、平仓时机等,主要是根据投资者的操作周期来决定的。如果是中期操作者,看日图和周图交易的,那么开仓时机就该是前一天的K线收出以后;加仓时机是前一周的K线收出以后;平仓和加仓的时机要严格尊守时间准则,不要被盘中的波动干扰自己的操作。
2、外汇交易之趋势
在外汇交易中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和趋势做朋友”。可见在外汇交易中,要顺应趋势来做单,获得利润,而不是逆势做单。
3、外汇交易之价位
在外汇交易中,顺应了大的趋势,找准了的时机,接下来就是确定合适的价位。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的操作习惯和止损规则,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就行。在价位的确定上一定要找准关键点,比如一些整数关口、一些成交的密集区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4、外汇交易之定仓
接下来就是定仓的问题了。你打算用多少资金参与本轮行情,开仓,加仓,平仓又是如何分配的;每单的最大止损额是多少,这次行情的最大亏损额又是多少;如果有盈利,盈利该怎么处理,行情结束后资金的安排;打算做几个品种,各个品种之间的资金分配等,都是我们事先要拟定好的。
5、外汇交易之要事
3月12日,学校邀请了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的史沛霖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讲座。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主题演讲报告,让我学得到了不少知识,精神也得到洗礼。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在这个讲座上,我学到了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应该从负责任、尽本分;自他交换;注重结果导向;系统思考;德行的修炼修炼这五个方面做起。
做人民教师才刚刚一年,我还没有完全感受教师的生活,但已知道其中有苦辣酸甜,有疲惫,有劳苦,也有快乐,更有感动,这些都不断加深和丰富着我的生活内涵。但这个讲座的学习,让我刚刚得出的对教师生活的认识又有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那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因素”更让我有一种肩负神圣使命的责任感。
教育的本质:上施下效,长善救失。即是以施者的言传身教,长养学生的善言、善行,救助孩子的恶言、恶行,引导孩子踏实智慧和幸福的人生之路。要求我们在教育中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言传、身教。言传就是教师用语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身教则是指教师在行为上教育、指导学生品行,以身作则。做为刚刚走上教师岗位上的我,这一年中,言传、身教都不是做得很好。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谈话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内容上,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语言上尽量亲切,使学生易接受,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会正确娴熟地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教育。另外,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点明了教师身教的重要性。身教在教育实践中的地位、价值比之言传毫不逊色,并有其优势和特点。面对中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认识到“身教”更重于“言传”,身教在于以身示范,直观性强,感召力大。并且教师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素养,以及仪表和行为等各个方面,都能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那么这就要求我要有高尚的内在品质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并且除了在课堂用正确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在课堂之外还要多与学生交往,与学生做朋友。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是孝道是一切德行培养的根本,孝道,是一切教育的源头。做为一个思想品德教师,这句话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讲孝道,并带着感恩的心理去学习。
“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其中有项是修炼自他交换,我的理解就在教育教学中应以学生之心为心,以他人之心为心。即是带着爱心,走近学生,并蹲下身子去发现、理解学生的言行。要转换角度思考,学生虽然有错题,但是他们已经很努力了;虽然刚刚还被老师批评的痛哭流涕但一转身却依然一脸灿烂地帮着分发各种作业本,因为他知道老师的严格也是爱;虽然因为调皮摔疼胳膊摔疼腿,但是就是不流一滴泪„„蹲下身子,仰望我们的学生,欣赏我们的学生,把爱、把赞美播撒给每一个学生。
听完这个讲座,让我立志要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熊辉虎
点燃心灯,照亮自己
从序言读起,一些句子如珠玑闪烁,被我用指尖捉住,记录在心。尤其是“点一盏心灯,才能真正照亮自己”最为动人——小尼姑茹素自小遁入空门,经书读得越多,心中杂念愈加丛生。她很是迷惑,师傅让她回去点一盏灯,既能照亮自己又不留下影子。她回去照做,一盏盏点亮了,却发现影子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她在黑暗的禅房才获得彻悟。
生活处处有禅理,关键是要有善于发现和领悟的心灵。教育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谢云说,“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点燃心灯”,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和启迪他们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教师就是“燃灯人”,首先要点亮自己,才能更好地点亮学生。对此,我深以为然。从教12年来,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今天的教育现状有多沉重,也非常清楚教师工作的清苦与繁累。教育教学工作的细碎与繁杂,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紧紧地将我们的心囚禁着。天长日久,累的累了,倦的倦了,厌的厌了,连挣扎的愿望和冲动都没有了。眼前茫茫,内心自然更惘惘。此时,唯有“点一盏心灯,才能真正照亮自己”,才能从惘然中寻找到前进的方向与力量。很多时候,我们所缺乏的,正是点燃内心的“光明因子”。谢云通过小尼姑茹素悟道的案例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外在的黑暗,也不是“万灯”的迷惑,而是要向内心寻求力量,才能真正驱除黑暗,点亮自己才是永恒的,外在的光亮是靠不住的。以此发端,整部书每个章节都以禅理故事导入,阐明禅理要义,结合教育现状深入浅出地分析,指出教师精神世界存在的普遍问题,再以古今中外的实例明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不是体制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心灵”问题——即为师者对自身和教育的认识、态度、情怀等等。
在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越来越多的外在束缚和单调琐碎的事务,就像笼罩在教师心头的乌云,或捆缚心灵的丝线,令人感到厌倦和恐惧。我们中的许多人,逐渐失去了拯救和解放自己心灵的意识,不愿意主动寻找潜藏在内心的“光明因子”,任自己在繁复的工作中沦陷,迷茫找不到方向。然而,谢云说,“我们至少应当关注自己的内心脉动,关注自己的精神走向,关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关注自己所面对的那一张张面孔,那一双双眼睛,那一个个花朵般娇嫩、始终渴望向上的孩子——他们承负着可能美好的希望。”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盏灯,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保持清醒的自觉,无限地向内寻求自我的力量,学会悦纳自己,丰富自己,成全自己,让心灵始终处于饱满、温润、明亮的状态,在照亮自我生命的同时,更好地将学生的生命点燃。
守心若素,生命如歌
禅宗特别讲究“心”字。心静,心净,心境。处处唯“心”是问,唯“心”是从。教育,是关乎心灵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碰撞、交流,并产生心灵回声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发出内心深处的声音,当然也就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回响。
禅门认为,修行悟道,最讲求内心的安宁与清净。教书育人,也应当尽量摒除外界喧嚣的影响,守住一颗清净安宁的心。如果外界生活太混乱,我们甚至需要回归内心的世界,把自己躲藏起来。不人云亦云,不随意盲从,守心如素。而一名优秀的教师,他总是更能安静地偏安一隅,守住做人的底线与良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他甘愿从容坚定地走那条属于自己的小路,在单调中有恒定的节奏,不急不徐,不慌不忙。因为教育,本就是“慢的艺术”,是“静悄悄的革命”,犹如老农种植庄稼,除适时翻耕、播种、浇水、除草、施肥外,更需要顺应植物的生长规律,静待花开和结实。
从这个角度去读谢云的“禅里的教育”,才能真正领悟其写作此书的良苦用心。
谢云认为“最好的教育总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在《就像载歌载舞的水》一文中,他通过丰富的事例来佐证“不动声色”的教育效果,强调了“水的柔情”不仅会使“粗糙的石块”变成“美丽的鹅卵石”,而且在水的打磨和雕琢过程中,教师自己也在“载歌载舞”中获得快乐,以此表明师者的情怀和态度,应该如水般充满温婉柔情的力量。
在《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一文中,他从“教师生气”这一现象入手,以金代禅师种兰花之事来喻指教育,强调心态的重要。他说:“我们不是为生气来当教师的,不是为了生气而来教育学生。”孩子犯错,上帝都会原谅。作为孩子的领路人,我们为什么要生气?生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把孩子弄得更加手足无措。如果孩子犯错了,师者能以宽仁之心待之,以智慧方式点拨,不仅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会让自己的心也充满快乐。
禅宗特别重视“心”,认为人心是能大能小的,同是一颗心,心态不同,容量就差之千里。谢云通过无德禅师的公案来言说“心有多大,教室就有多大”的道理,并以雷夫在同一所学校同一间教室,长达20多年创造“第56号教室奇迹”之例,委婉地告诉教师:教师的心眼与气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眼与气量。一个只着眼于分数、绩效、奖金的教师,不仅他的心里是装不下孩子远大的未来,也会把自己拘囿于一个窄小的天地。
谢云在《总有一滴蜜是我酿的》一文中说:“我始终相信,即使是黑暗的深
渊,也总会有某种光亮可以期待;即使是铁板一块,也总有空间,让我们见缝插针。”他以文字广种这种信念,以言说激励愿意醒来的教育者,以行动感召一只只“蜜蜂”,带领大家努力构筑“局部的春天”。他说:“让我也做这样一只‘激动’的蜜蜂吧——尽管终其一生,或许都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我知道,那丰硕的蜂房里,‘总有一滴蜜是我酿的。’”就我所知,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像一只忙碌的蜜蜂,奔走在教育的田园中,不管别人理解还是不理解,都坚持着酿自己的蜜。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老师你辛福吗?”“当然,我应该是幸福的,一份稳定的收入,良好的保障,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还有两个超长的假期可供休息。别人羡慕还来不及呢,我应该是个幸福的人吧!”我这样回答。然而边回答,我却有一点的心虚。我真得幸福吗?各种检查层出不穷;各种考试推陈出新;各种评价换汤不换药;各种要求变本加厉。时时觉得作为老师就像一头勤奋的老牛,肩负着各界的殷切希望,背负着各种的社会压力,踌躇而行。
看看周围,我的同事们有的心地柔软,在教育过程中却缺乏机敏的智慧,经常被学生气得掉眼泪;有的相当聪明,能力也强,但对于学生,态度过于强硬,甚至非常功利;还有的,只把教书当作谋生的职业,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漫不经心,又吊二郎当,根本谈不上情感的投入,素养的修炼。总觉得教师是一直在被推着走,不能够真正的参透内心,真正的去感受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
那么,教师的幸福究竟在那里呢?在迷茫中,有幸拜读了谢云老师的《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书名中的幸福中的二字一下子击中了苦苦探究答案的我,目视封面上那盏点亮的明灯,似乎可以照亮最黑的黑夜。感谢校长馈赠给我们这么好的假期礼物,它陪伴我度过了漫长、燥热的两个月,它使我的心变的柔软,给我指明了方向。书中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温润、良善、慈爱与悲悯,无时无刻不温暖打动着我的心。
谢云老师在书中每篇文章开篇为一则禅宗里的公案或故事,即为引子,借此引入下文,借禅道引发教育之道。在文字中除了又引入了一些禅宗故事,其他如名人故事、作者身边发生的教育故事随处可见。每篇文章至少有4—6个小故事,没有枯燥的说教,把道理融于一个个故事之中,生动而透彻地诠释了作者的观点,犹如盐之溶于汤,制成了一道道营养美味的“心灵鸡汤”,抚慰着我们教师曾经浮躁的灵魂,温暖着我们日益疲惫的身心,润泽着我们几近干涸的心田,激发着我们日渐的枯萎精神。这一篇篇文章,也犹如一盏盏明灯,也点燃了我们教师的“心灯”,使我们的心灵更丰富、更敞亮、更广阔;使我们的心态更平和、宁静、恬然;使我们言语更从容、优雅、充溢着爱,使我们的行为更富有智慧和创造力。
谢云老师提出的“像禅师一样做教师”,如他所说的:“正因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正因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也许,正因职业幸福感不强,才需要我们不断修炼。如果,我们把教书育人的职业,当成终生的事业那样来热爱和完成。投身其中,倾心相爱,即便是繁琐艰辛,困难重重,也会乐此不疲的。因为,职业的最佳内涵,就是体验到内心深层次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这种职业的幸福感觉。
谢云老师说:教育就是一场修行,除了技术与能力层面外,还包括生命状态和精神境界,教师应通过“修正行止”,来完成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丰富。为此,他提出了幸福教师的五项修炼,即:修炼一颗柔软心,修得一双智慧眼,修炼一腔宽容怀,修炼一手绝活儿,修炼一副担当肩——这五项,看似简单,真要做到,很不容易。
在书中,作者谢云说了一句话,让我有如参禅者顿悟的感觉。他说:做我所爱,一定幸福;爱我所做,不会痛苦。既然教书已成为我们不可改变的事实,为什么非要如蜗牛那样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艰难行走呢?何不卸掉那名誉、利益、虚荣装成的包袱,轻装上阵,专注教学呢?这样以来,也许不会得到多大的幸福,但至少不会感到痛苦,说不定还会得到不去思虑却不约而至的小幸福呢!
谢云在书中不遗余力地诉说柔软的温度,智慧的力量,宽容的成全,绝活儿的魅力,担当的重要性。每一篇,每一则,都从禅故事引申开来,剖析,诠释,再举例说明,甚至“低声下气”地恳求:我们能不能再温润一些,柔软一些?我们能不能像母鸡孵蛋那样,用生命的体温去捂暖混沌的小生命,在合适的时机,与渴望破壳的生命啐啄呼应?在他笔下,教师应该是温润的、柔软的、宽仁的,如禅师一样淡泊宁静,智慧超然;学生是娇嫩的花朵,不染尘埃的天使,充满生命张力的雏鹰。教育,就是教师用超强的人格魅力和温润的精神光辉去感染和点亮学生,让他们慢慢地觉醒,成长,找到自己。
这本书尤其向我们描述了美好教师的模样,在作者心中好教师也是幸福教师。好教师要保有一颗柔软心,修炼一双智慧眼,拥有一腔宽容怀,练就一手绝活儿,锻造一副担当肩,作者从这五个方面对好教师面貌做了非常细致生动的勾勒,每一章又用八篇文章具体阐述了幸福教师修炼的途径。如在《修炼一腔宽容怀》这一章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让我受益匪浅。文章从一个禅宗故事谈起,金代禅师心爱的兰花被弟子打碎,他却心平气和地说:“我喜欢中兰花,为的是用香花供佛,为的是美化寺院环境。当初,我并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呀!”作者由此引申到教师职业,我们并不是为了生气而做教师的,进而引申到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不是为了生气才生活的。文中还分析了导致教师生气的三种主要原因,并引用了一则国外小故事、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和陶行知先生三块糖的故事,进一步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孩子的心灵,比世界上任何物质的东西都要重要,老师和家长要对孩子充分的理解、尊重和宽容,面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或错误举动,我们不妨这样想:教师就是帮助孩子改造错误的人。与其动恼,不如动脑;与其让自己生气,不如让学生服气。教育是爱的事业,教育也是智慧的事业,需要我们以智慧去面对和处理。确实,教师平和宽容、豁达的心态能催生出教育智慧。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我对我侄儿的教育过程就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对他的行为非常生气到渐渐地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和尊重孩子,这样才有了沟通和交流,也才有了教育的可能。
曾经读过一句话: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心灵上写诗。谢云早年写诗,是“曾经的诗人”,当他把诗意的心境转移到教育阵地上来,对于教育的言说,也既有诗人的丰沛想象,又有诗意的相信与期待。他劝慰和鼓励每一个教师,用一辈子去写教育的诗篇。让自己先“丰满”起来,做好“诗内”的功课,花足“诗外”的功夫,让学生成为个性独特、情感丰富、思想
独立、人格完美、身心健康的“全面”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人才,身为教师,需要更多的爱心、耐性、宽仁,以及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气魄。这也让我想起吴非老师说过的一句话:生命中最珍爱的事,总是甘之如饴。你爱它,就没有什么困难可言,一切感受都注定是“套餐”——倘若,我们能用在学生心灵写诗的态度,对教育工作投入最初、也是最深的爱,那么,幸福感也将伴随着“套餐”不请自来。
有人说,幸福是种感觉,与外界无关,与内心相连。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的呐喊。只有幸福、内有涵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睿智的学生。谢云说:“正因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正因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
封底,写着这样一段话:“轮回百世,依然热情不改,我们,都是燃灯人——我们心底,燃烧着坚信的力量;我们用历劫不灭的心灯,照亮自己,温暖别人,也照亮和温暖每一个经过我们身边的人„„”
人生路上,没有谁是专门生下来享福的。人生一世就是一场修行,你想修成一位幸福的旅者,还是一位忧患的行者,那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而我,为了实现我的价值,我会不断地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