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共9篇)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篇1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是享受着对外开放的成果成长起来的一代,外面精彩的世界给予他们无限的诱惑。西方发达的经济让他们向往,认为外国的一切都比中国好,主张全面引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较弱。还有,九年级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时,仍需有具体形象的东西为支柱,独立思考问题时仍有片面性。[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能力目标: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辩证地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树立开放的胸怀和世界的眼光,理解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怎样坚持对外开放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问题讨论法;举例法;情景创设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思考:歌中唱到的“一位老人” 是谁,他在南海边画圈是在干什么?(邓小平,改革开放)

正是邓小平进行对外开放,才神话般的崛起这一座座城市。今天,就由我和大家一起了解、探究《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课。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至P47页。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阅读感悟(多媒体展示)

结合课本47页安华和网友艾比的例子,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日益扩大的开放已经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一天天变的更加开放。

一、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板书)

活动二:回顾历史(多媒体展示材料与图片)

材料一:英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科技发展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公元13世纪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材料二: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00多年里,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和协定,侵占中国领土173.9万平方公里。思考:(1)、⑴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中国曾经辉煌过,但近代中国落后了。(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闭关自守

(3)、有了经验教训,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

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必将挨打。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

教师过度:为了适应日益开放的世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这一国策,中国开始打开国门。

活动四: WTO精彩回放

展示:(中国加入WTO时的图片及介绍WTO的由来和发展)畅所欲言

(1)中国为什么要经过15年艰苦的谈判加入到世贸组织的大家庭中?

(2)你怎么看待我国入世的两种观点?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也有弊,有利表现在:有利于我国企业结构调整并提高竞争力;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有利于扩大出口等

不利表现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会更深入的同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会显著增加。

总之,中国入世利大于弊,对外开放水平将不断提高!

小结: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为什么)(板书)

二、坚持对外开放(板书)

活动五:合作探究

主题一:中国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

1、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加开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闭关自守就要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

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主题二:你对“改革开放”这个词这样理解的?

1、面向全世界开放

2、全方位开放

(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

3、开放的姿态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

请完成课本P49 填空后,教师展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就图片。

主题三:坚持“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发展有何意义?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放,可以使中国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教师归纳: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开放,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开放。对外开放使我国逐渐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发展的步伐。------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那么,我国又该怎样实行对外开放呢?

活动六:探究升华

(多媒体展示画面,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倾向。)

观点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观点二: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

思考讨论: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如果你是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公司的总裁,你会如何应对呢?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正确的观点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1)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中国要发展壮大,必须把自己融入到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2)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总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三、总结

五、作业(略)

本课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加上我所执教的班级是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整合。所选择的内容偏重浅显直观。大多是来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热点。选择的切入点比较小,体现了以小见大。本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图片视频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好在所有的信息都指向一个内容,我就是要用大量的事实告诉学生,今天祖国的巨变,证明了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不是权宜之计。只有让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 “懂”了,“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才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加强教学反思,促进自我发展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教学反思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思考的大脑,同时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也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特别是反思教学细节的处理、反思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过程,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成与败,并把反思与学习结合起来,不断地总结教育工作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性的认识,这样学习、反思、实践,再学习、再反思、再实践,我们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才能不断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2010年10月14日,我和大石富丽中学的黄敬文老师在富丽中学一课两讲,讲授的内容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第一次的异地教学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上课的感受结合一些同行老师评课意见进行及时的反思。

一、对教学准备阶段的反思

1、课本内容分析和学生学情分析及对策

本次公开课是异地教学,与学生素未谋面,怎样才能上好一节适合学生的课呢?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积极从黄老师那里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班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基础较好,上课也比较大胆、主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我认为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是上好课的关键。为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围绕对外开放这一国策,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展开设计,选取的材料尽量贴近时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先用MTV《春天的故事》进行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在新课的讲授环节设臵了两个活动,一是辩论:中国入世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二是讨论:国产汽车如何发展。设臵这两个学生活动的目的是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通过辩论和讨论更加深入地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对外开放的做法。事实证明这样的设计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上课的时候学生辩论、讨论的气氛比较积极,对于知识的归纳有较好的帮助。正如一位同行的评价“贴近初三教学,紧扣课本分析,特别是活动的处理,贴近中考实际。”

2、课件的制作方面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内容较多,涉及的课外知识也比较广,为了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课件的制作方面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简洁、清晰、生动、美观。

(1)字体上我选用了黑体36号字为主,因为考虑到上课的地点是在会议室,场地大,这样的字体比较清晰,方便学生阅读,保证保证坐在后面的学生能看清楚。

(2)颜色则以黑和红这两种对比分明色彩作为主色,不过于花哨。(3)每张幻灯片的内容适量,避免过多让学生有压力感。(4)在不需要太多注意力就可完成任务的幻灯片上添加可爱的flash小动画,维持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选取了一些结合时事的深圳30周年变化图片和介绍国产汽车的图片,让学生惊叹,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对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

1、在教态方面,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是第一次进行异地教学而且听课的同行人数也多,心理不免有点紧张。为此,我特意提早去到富丽中学,尽早熟悉教学的环境,将课件进行试播、演练,做好上课前的一切准备,正因为做好了准备,心中有数,所以到了上课的时候自己也就调节好了清晰,整节课心情都很放松,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

2、在课堂结构方面,这一节课是比较紧凑的,教材内容较多,整节课由歌曲欣赏导入、新课讲授中小组的讨论、辩论到内容的总结等各个方面基本上是有条不紊。只是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介绍中国加入WTO组织花费了15年时间,代表人由“黑头发变成白头发”时,我居然说成是“白头发变成黑头发”,过后我即刻发现自己的口误,为此我马上承认了错误并进行了更正,也正因为发生了这个小插曲,令学生、听课者和我都不自觉笑了起来,意外反而令到课堂的气氛轻松起来。只是在教学的总结阶段可能自己平时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所以习惯了放慢速度,最后导致在时间的掌握还不够好,这是必须吸取的教训。

3、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情景体验法、问题讨论法和辩论法。我在设计讨论问题的时候着重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对于加入世贸的利与弊辩论时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列举大量日常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收到较好的效果。

4、在课堂气氛方面,比我预期的效果好很多。初三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成熟,对于一些问题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不一定会表达出来,而且面对一百多位的听课老师和陌生的授课老师,心里的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为此,在上课前我有意走近学生的座位和他们进行一些简单的闲聊,消除彼此的陌生感。上课的时候尽量面带笑容,以缓解学生面的紧张情绪。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错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或许也因为这个班级本来基础较好,所以学生上课都能大胆争相发言,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在小组的讨论、辩论方面,学生能够很快进入角色,讨论的气氛很热烈,还有些精彩的、令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出现。有一位同行是这样评价“师生互动很好,比较融洽,学生思维比较放得开”。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篇2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开放

纵观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史, 单凡兴旺发达的历史时期, 都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汉朝有著名的“文景之治”, 班超、张骞通西域, 把汉族跟西方民族联系起来, 开展了中国对西亚和欧洲的贸易。唐朝有“贞观之治”, 通过丝绸之路同西方交往, 东与朝鲜、日本, 南与印度洋各国, 都有通商贸易往来, 当时长安有百万人口, 有很多外商往来, 成为当时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南宋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是比较发达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立,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跟南洋国家的联系相当频繁。在元朝比较昌盛的时期, 东西联系仍十分密切, 与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各国, 甚至地中海地区都有贸易往来。再把目光移到国际上一些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 也有相当一部分国家是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发展的。十九世纪的俄国, 原来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 实行“改革开放”, 废除农奴制, 引进国外资金, 很快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的行列。日本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因而一直处于落后的局面。明治维新以后, 从国外购买轮船, 筹措国外贷款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发展工业, 扩大进出口贸易, 很快就走上了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反观我们发展滞后, 被动挨打的历史时期,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闭关自守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清代从一开始就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1717年, 康熙颁布了闭关办法以后, 这一政策继续实行, 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 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原来科学文化的领先地位也在这种政策的作用下逐渐丧失, 发展落后, 甚至倒退。直至大门被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轰开了, 外国人进来欺压中国人, 逼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严重侵犯主权的不平等条约, 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从这些历史的辉煌经验和沉重教训, 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的繁荣强盛无不是与开放相连, 无不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相伴;而闭关锁国, 封闭自大无不让中国人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国际国内历史的开放与封闭两条道路的不同选择导致的不同后果, 深刻地启示我们:封闭必然导致落后, 要实现发展必须从国情出发, 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特色的开放道路。

二、从理论层面上看开放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事物是善遍的, 没有绝对静止和孤立的事物。从事物本身发展的进程看, 它是与外界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孤立的事物是谈不上发展的, 只有普遍联系的, 处在运动中的事物才会发展。而开放就是促进联系的一种重要途径, 是实现发展的前提所在, 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上讲, 社会主义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进步的社会制度, 但是社会主义不是封闭主义。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不能离开整个社会历史的大前提, 它必须吸收、借鉴、学习其他社会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 才能使自身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从社会主义在东方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实现的前提看, 尽管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但因为不具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因此, 无产阶级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必须吸取资产阶级取得的“一切肯定成就”, 不能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如果脱离世界而孤立存在, 如果要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西方长期进步才取得的成就, 那么这种社会必将灭亡。马克思、恩格斯预言:开放将使太平洋连成一片, 太平洋两岸将来也会人烟稠密、商业兴旺、工业发展, 那时太平洋起的作用将与现在大西洋起的作用, 与古代地中海起的作用一样, 成为世界交通的大航路。在列宁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也多次强调社会的开放性问题。他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国家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必须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的东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从发展的角度看,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才能融入全球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政治格局的较大变化, 国际形势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方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另一方面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的起因和基础是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经济发展超越了政治上的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界限, 产生了人才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全球流动, 从而对全球政治、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进程起了巨大作用, 也促进了世界历史的统一进程。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 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频繁,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善于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 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对于中国而言, 资源总量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潜力巨大, 有发展经济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自然物质基础, 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落后, 资金短缺, 缺乏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又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 中国的特殊条件所形成的巨大市场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而且对世界发达国家和那些出口生产占很大比重的外向型经济的国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发展的中国本身对于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开放的世界同样离不开中国。从党中央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决定, ”并且指出“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可以在认真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的同时,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后,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调整了对中国的交往政策, 使得对外开放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三十多年来, 在党的领导下, 不仅仅展开了全面深刻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而且也采取了全方位的开放战略,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

在现阶段, 以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门打开后,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政党媒体化倾向加强, 政党的传统运作方式和组织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 加上多元文化竞争, 使党的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党的执政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但是, 不能因为开放带来的挑战和考验就封闭不前, 在这个前提下, 对外开放依然是我们要坚持的一项基本制度, 而且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面对这个前提带来的机遇, 全面发展外向型经济更能迎合时代的要求。因此,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 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这是我们再次向前跨出的一大步。

摘要:在全球化大背景下, 应怎样重新认识对外开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理论角度、发展的角度分别对其进行了论证。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篇3

[关键词]教学开放;专业发展;区域教研

县域教学开放就是在县域内,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以优势互补、和谐共进为原则,以学校或区片为主体,既可以独立运作,又可以联动进行的一种集自主性、灵活性于一体的教研活动。县域教学开放是对优秀教育资源的一种整合,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良好载体。

一、以校为本,校内开放互动模式

具体包括学校内部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年级组之间的开放互动。通过校内互动开放,促进全体教师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一)师徒携手式

学校指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老师,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常规管理工作加以落实,要求徒弟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傅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也吸收青年教师的先进思想和新鲜做法。师徒既各展其长,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二)互听互评式

同一科目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听课之后再评课研讨,通过评课,使讲课教师和听课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讲课教师讲述自己的课前设计和课后反思,评课教师遵循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客观评价。不仅要评出优点,而且要指出不足和今后改进的建议。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集体备课式

每个年级分学科建立备课组,实行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备课前,组内先确定课题,然后各自准备,再集中进行说课和交流。群策群力,形成较为理想的教学设计方案,再付诸实践。集体合作备课能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效益,促使教师主动学习,向同伴学习,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四)案例研讨式

从教学实践中,广泛收集优秀的、典型的、有效的教学案例,在教研活动中,从案例创设情境,组织教师根据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学习、研究、反思、感悟、借鉴;或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取鲜活的、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和大家一起探讨、解决,以达到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互动。通过研讨教学案例,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在行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五)课题研究式

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课题研究的生命力,在于给实践以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中,不要一味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成果的获奖等次,而应一切围绕课改实践的需要,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集思广益,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服务课堂教学。比如本学期我校针对教研课题,各教研组分别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作业考试化研究》、《教学案一体化的研究》等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校本课题的研究,使老师们初步懂得怎样确立课题,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六)教师论坛式

无论哪所学校都有名师,无论哪位教师,都有其独到的教学艺术,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和资源。教师论坛就是为教师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使每位教师的资源转化为教师们共有的资源,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论坛每周举行一次活动,教师不分年龄、学科,人人都有机会做论坛坛主,上台谈经说法,讲自己的教学案例、育人故事、教育心得、经验积累等。先由坛主主讲,然后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在面对面的对话过程中,从对方身上获得更有效的信息,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校际联合,区域开放互动模式

具体包括乡镇中心学校与其管辖学校的联合、县级龙头学校与薄弱乡镇学校的联合、薄弱学校校际联合、城区学校优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模式。通过校际联合,加强示范性学校的辐射作用,促进学校优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片内联动式

名校辐射。将全县初中按地域临近、优势互补的原则分片组合。每一片选择一所学校作为龙头校,教研员每人承担一个龙头校,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本片教学开放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工作。龙头校定期向其他各校开放自己的教研活动,随时接受片内学校老师听“推门课”。

名师引领。各片选择教学水平高、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活的老师担任名师。名师与片内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结对子,带动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随时听名师上课;名师每月至少一次深入骨干教师的课堂进行指导,共同提高。同时,名师还要为片内同学科教师作公开课教学展示或专题讲座。

骨干带动。每学校每学科推出一名骨干教师和片内教研员参与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引导青年教师听课、说课、评课;骨干教师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将先进的教学方式落实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回到学校,承担起所在学校的骨干引领作用。

(二)联片互动式

以区域教研为平台,构建县域内各校之间的教研共同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校际联谊活动,促使各校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

校际评课。通过听评课,交流对有关理念、任务的理解和实践经验,着重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校际评课模式:课堂观摩——评课交流——专家点评——总结反思。

校际互访。为研究解决问题而向有关学校的教师发出邀请或访问请求。校际互访模式:预约提问——准备解答——课堂展示——集体探讨。

校际专研。面临相同、相似的问题,单独干力量不足,需要跨校的资源支持。校际专研模式:提出问题——准备解答——集体探讨——成果展示。

校际同行。同学科或是相近学科之间,资源共享,广泛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素质。校际同行模式:发起话题—即时解答—共同研讨—整理共享。

送教下乡。组织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上示范课,介绍新教材实验经验。然后由农村学校以教学竞赛形式,组织自己的优质课作教学汇报。

以上教研活动,尽管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在相互依托、共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研究。因此在整个过程中主体意识强烈,参与热情高涨,最终实现“多赢”。教学开放活动的开展,使得每位教师都能当主讲,都能当主演,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激发了他们的内动力,为他们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和空间。

三、依托网络,跨区域开放互动模式

网络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交流互动的舞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构建资源共享、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平台,可以拓展学习空间,促进各个区域间教师的学习交流,对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一)构建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建立教师博客、名师工作室等网络互动平台,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将县域内名师、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借助网络建立教师与名师、骨干教师的对话交流,使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得以共享,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教学”的自我成长共赢。

(二)构建专业引领平台

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师的课供教师们点击观看、揣摩,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教育思想;以教研员为中心,建立同学科教师QQ群,这样,教学中有什么问题可以互相沟通,可以向教研员请教,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科教师交流。

(三)构建同伴互助平台

通过建立网上“同伴求助”平台,挖掘教师群体中的智慧,解决同伴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和思想互联,共同提高。

(四)构建个体反思平台

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或者外出培训、学习的收获或体会及时总结并写在博客里,在网上发布。这样除了能让自己领悟更深之外,还能让其他老师及时了解,从中受益。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知识点 篇4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途径。

具体措施有: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②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③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外开放的意义: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利于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②有利于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现代化建设。

③有利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

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

②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如何坚持对外开放:

①我国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要开放。

②要处理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③总之,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开放的形成过程: 改革开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

崛起的上海浦东新区

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政策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 一个新局面。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篇5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导学案

授课人熊芳

学习目标:

1、知道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认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辩证地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3、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理解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学习重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难点: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我的学习,我做主

温馨提醒:

1、读教材,悟道理

2、勤思考,巧质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我的教材,我来说

温馨提醒:

1、敢陈述,共解惑

2、善归纳,达共识

三、交流展示——我的课堂,我来秀

温馨提醒:

1、多质疑,巧思辨

2、重实际,谈感悟

四、学以致用——我的知识,我拓展 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不曾有过的最高持续增长水平。实行对外开放是 A、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护 C、我国的治国方略D、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当今世界,贸易、生产、管理、科学各个领域都超越了国界,我们共处的地球被称为“全球经济村”。这表明①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②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③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交流,对各国的发展都具有重大作用 A、①③B、③C、②③D、①②③

3、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建设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就目前来说,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途径是 A、引进资金和技术 B、开辟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C、“引进来”和“走出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下列关于对外开放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我国的对外开放是面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②对外开放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开放③在对外开放中,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 ④对外开放是全面开放、全盘开放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材料分析题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请分析:“对外开放就是要吸收外国的一切东西。”这一观点。

五、课堂小结——我的成果,我收获

(一)整理本课知识结构: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导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知道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明确实行对外开放应注意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完成预习导学,标记好学习难点和重点,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疑难,分层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加深对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增进关心社会、关心世界的兴趣。学习的重难点:

学习的重点: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学习的难点: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知识梳理: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是什么?(四点)

答:(1)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2)当今的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在开放的世界中,只能导致愚昧落后。(3)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的东西。坚持 “”,和“”相结合(4)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符合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

2、我国如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⑴既要对世界上开放,又要在、、等各个方面都开放。

⑵必须始终把、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3)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我们自己选择的和。

3、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注意的问题?

既要积极敞开,又要维护;既要借鉴、吸收又要抵制。

合作探究:p24页:探究二 课堂检测:

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年均实际增长9.8%,同时,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超过12%,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说:“世界曾够待中国驻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持世界认识中国。”这表明()

A.中国已经是世界经济发展强国

B.对外开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C.中国等待世界的认同,世界等待中国的融入

D.中国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2.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说明()

A.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B.我国已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C.我国的现代化已实现D.我国正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

3、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有()

①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③实行对外开放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 ④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人均GDP由1978年的160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200美元;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7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由从未超过10亿美元到2006年已突破1万亿美元。这说明()A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B我国已经摆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D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5、2010年1月1日,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第一个、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①表明我国加强与东盟的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②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③有利于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模式 篇7

一、课前准备

准备的作用是使学生在从事某项体育活动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不同的体育项目对身心方面的要求不同。传统的体育教学将重点放在了关节、韧带、肌肉粘滞性等方面, 因而其内容不外乎慢跑、徒手操、游戏等而这种形式大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 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行动, 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开放式的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充满想象、追求新意的空间。学生可以从教师学来的知识加以改编运用, 可以把电视、VCD等影像上面的优秀内容带到课前准备中来, 也可以根据本节项目的特点重新创造新的内容。这样既给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 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此前必须把本节准备的要点教给学生, 并根据准备情况实施调控以保证其时效性和科学性。

二、基本教学

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后教师的主导性, 使师生在良性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

传统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进行的, 教什么学什么都是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进行的, 这就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了”。开放式体育课的基本模式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学生自由选择活动项目, 自由编组, 自主学习锻炼, 教师则主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解决的不够圆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选取的项目以及他们的身体素养和认知状况以及运动能力, 制定出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围绕这个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学、练方式, 尝试解决课堂的主要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能自然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处理设计的问题。教师则应注意探讨课堂中发生的未曾预料到的问题, 这样就使教师对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再认识和再加工和再提高,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对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适应新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的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可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差异, 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最好的锻炼和发展使人人都有成就感, 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时把学、练过程中的问题加以总结, 反馈教学信息, 教师及时修正教学目标, 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足球界常在中国足球队遭受挫折时谈论“米卢现象”, 其实“米卢现象”最大的特点就是对队员的肯定, 也正是因为他对队员的充分肯定, 才使每一个队员都具有必胜的信心, 才避免了“黑色三分钟”的重演, 把中国队提前一轮送入韩日世界杯。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的言行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在开放式的体育教学中, 学生解决问题都是一种自觉行为, 他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4×100米接力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决定棒次的排列, 由谁起跑, 由谁冲刺, 采用何种交棒技术, 谁发挥速度优势合理利用接力区20米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 他们会对接力跑的技术要点掌握得更好、更合理、更全面。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三、结束教学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的结束部分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 只要是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都可以采用, 游戏、集体舞、相互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听音乐、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等都可以采用。让学生寻找出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 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 有利于在他们走出校门后运用, 为终身体育服务。

四、对开放式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设想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操作过程中, 既要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 又要补充传统评价体系的不足。

它可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出勤表现 (20%) 、对课堂学习的参与 (10%) 、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 (30%) 、学生的自我评价 (20%) 、体育与健康知识 (20%) 等几个方面。把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参与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放入评价体系中, 能更确切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表现出的不同情况, 使评价体系更具有针对性。

五、开放式的体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开放式的体育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不能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方法、多路径的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制定明确学习目标, 区别对待, 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指导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 变被动为主动。

3.对特殊群体进行特殊辅导, 扬长避短。

军事对外宣传有哪些基本形态 篇8

军事大众传播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有效信息传播。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重要性和主导性作用毋庸质疑。我军对外宣传的大众传播指的是我军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技术,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我军信息的有效国际传播。21世纪,媒体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作用日益凸显。新媒体指的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我军国际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史无前例的机遇。我军外宣工作者和广大官兵必须树立强烈的外宣意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进一步优化传播策略,积极主动开展军事对外宣传,使我军国际传播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升我军软实力,有效履行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

军事组织传播主要通过相关的军事组织传播媒介,即军事对外宣传的主体充分利用相关军事组织的优势,开展横向、纵向的传播工作,实现信息在组织内的有效流动。尤其是充分利用一些特定团体的组织传播优势,加强军事对外宣传。比如,各类军事机构、军事学术团体与国内外同行或相关组织之间进行的军事交流、军事学术交往、军事社交活动等,都可以作为组织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尤其是我驻外使馆武官处,经常要参加驻在国武官团组织的各类军事外交和社交活动,如到军事单位参观、走访、发表演讲等,武官团成员一起旅行、聚餐等活动,都是进行有效军事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

军事人际传播,主要指军事对外宣传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在直接或间接的对话、交流、交往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宣传,实现信息的有效流动,实现军事传播目的。随着我军使命任务的拓展,军事人际传播的频次越来越高,机会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军要充分利用各种军事外交、军事交流、军事合作过程中的对外宣传机会,充分发挥我驻外武官处、开放部队以及执行国际维和、护航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的部队等多种渠道与方式,广泛开展以人际交往、交流为载体的对外宣传工作。在巩固并加强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人际传播的途径,增强对外宣传的力度、广度、深度、效度,加强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增强军事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军事对外宣传的形态不能仅仅局限于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领域,它包含了各种形态的社会传播方式。信息时代,每名军人都要牢固树立“一言一行树形象、一举一动做宣传”的思想。虽然作用不一,但我军官兵都是军事对外宣传的主体。

不同形态的军事对外宣传之间有一定的交叉性、互补性,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是军事“大外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当,可以达到军事对外宣传效益的最大化。

军事对外宣传的本质是军事国际传播,是涉及军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项跨领域、跨专业的系统工程,需要了解一定的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军事学、信息学、国际关系、外交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知识。军事对外宣传要遵循国际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一般原则,尤其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宣传环境、宣传对象等对外宣传的客体,采取灵活策略,加强针对性措施,实现外宣效益的最大化。当前,我军要在国际上塑造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提升软实力,有效履行历史使命,必须强化和改进对外宣传,构建我军特色的军事对外宣传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兼顾到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包括信源管理、信息发布、媒介统筹、受众研究、效果评估等信息传播流程的各个环节。

21世纪,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信息传播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到宣传工作各个方面。在国际传播领域,我军挑战与机遇并存。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军事对外宣传,明确提出了我军对外宣传的根本任务和要求。为此,我军军事外宣工作必须根据我军外宣工作的总体部署,系统构建“大外宣”平台,精心设计外宣内容,科学统筹外宣渠道,认真研究外宣受众,及时了解外宣效果,积极主动开展军事国际传播。

(以上内容摘自《军事对外宣传研究》)

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篇9

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可以列举许多条,择其要点,主要有以下八条: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潮流,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

这个基本结论,已经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践的证实。在社会主义改革浪潮涌来时,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是忌讳改革,拒绝改革,固守已经弊端丛生、僵化过时的体制不放,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困难越积累越大,最后引发全社会的危机,被人民所唾弃。二是积极地进行改革,也曾一度出现繁荣局面。但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情况下,把改革变为“改向”,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所谓“休克疗法”,企图在短时间内全盘照搬欧美的政治经济模式,结果经济滑坡,社会**,国家解体,民族分裂。三是既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又注意把握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始终把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起点和归宿,从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家繁荣,得到人民的真诚拥护,也赢得了世界的信赖和好评。这方面的代表就是中国,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肯定。

(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是难以生存的。对于一个正在实施现代化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有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民族的凝聚力,就显得更加重要。一个在精神上空虚的民族是不可能真正振兴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这样一项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事业,没有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一股积极进取、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难以想像的。这就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从历史上看,任何一次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改革的深化也有赖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其实,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过程。改革每前进一步,就要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每消除一个思想障碍,改革就前进一步。

这些思想障碍,主要是“左”的障碍,即某些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农村改革之初,有人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特区刚建立时,也有人说,特区除了五星红旗是社会主义外,其余全是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市场经济被视为洪水猛兽,被斥之为社会主义的异端;还有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资本主义土壤,搞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私有化……

可见,不解放思想,不冲破传统观念,不打破思想枷锁,不抛弃“左”的教条,改革就无从谈起。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之所以还要进行被邓小平称之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权力过分集中,所有制结构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失去了活力。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在推进中国改革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

成败和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把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始终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正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实践,动员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新焕发出了蓬勃生机,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解决或缓解了多年积累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当代中国是被“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历史灾难逼上改革之路的。历史没有给我们进行改革准备的充裕时间。因此,改革之初,我国改革开放的领航人就反复强调要摸着石头过河,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注重实效,边实践,边总结经验。改革之初只是确定一个大致的思路:这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具体改革方略是:先从比较容易推进并能较快取得成效的领域入手,即首先从农村改革入手,然后推进到城市改革,同时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然后推进到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并且先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即自上而下,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考虑各方面的承受程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少成多,逐步推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在渐进过程中,经过反复考虑,反复比较,并经过多年的思考试验后才逐步形成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一目标的确立,经历了长达14年激烈的争论,其争论的激烈程度,在中国发展史上是罕见的。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方谈话,才把这场争论画了一个句号。这种“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在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改革目标的做法,有利于改革的稳步推进,逐步深入,同时又防止出现大的挫折。

(五)以开放带动改革,改革促进开放

中国改革的一个特点,是改革和开放同时并举。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开放。改革和开放,就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的改革之所以必须与开放紧密结合,是因为在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历史一再证明,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吃过这个苦头。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之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的开放。以后关起门来,影响了中国发展。中国要获得发展,不开放不行,这是一个大政策。

中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中国的开放也是全面的。是向全世界的开放,是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其中主要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从那里来” 因为对外开放的实质就是要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成果,特别是当今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以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我们的对外开放,包括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对内开放,就是打破地区壁垒,实现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之一。这就需要对现行体制进行根本变革。不实施改革,开放也难以实施,中国也就发展不起来。而开放的实行,特别是对外开放又势必推动国内的体制改革。因此,改革与开放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六)要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大胆开拓,又要步子稳妥,还要方式适当。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急躁冒进没有一次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在社会主义改革史上,急躁冒进也没有一次成功的先例。在稳定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稳定,这是战后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经济建设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一些后来居上的国家成功之要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在稳定

中寻求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教训就是急躁冒进。形势不好时,头脑还比较冷静,形势一好,头脑就发热。这种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急躁冒进,曾经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灾难。这方面的教训要牢牢记住。

这里所说的稳中求进,是就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而言,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改革和稳定之间的关系。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的,改革是途径和动力。

我们所寻求的稳定,不是停滞的稳定,而是动态的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是为了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这里,骑自行车原理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行车骑得太快,易栽跟头,若骑得太慢或者不动,最终也会摔下来。只有保持一个合适的速度,才能稳步前进。

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改革的领导核心清醒地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发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不稳定,就什么事也做不成。

(七)要把破除旧体制与创建新体制结合起来,即改制与建制相结合,运用法律手段巩固改革成果

邓小平在谈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时讲过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这是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一深刻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启示是,要把改革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运用法制手段巩固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改革,说到底就是一个破除旧体制,创建新体制的过程。要伴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和改革经验的总结,把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通过法律程序从制度上把它固定下来,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这样既可以巩固改革成果,又可以使人们在改革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化,还可以避免由于人事更迭,使改革进程发生逆转。这样,随着改革的拓展,新制度就会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八)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是一场深刻革命。它既涉及到权力的调整,又涉及到利益的分配,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要把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顺利完成,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共产党。只有依靠共产党的领导,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有组织、有秩序、分步骤地积极推进,大胆探索,才有可能实现既定目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否定党的领导,解散党的组织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在当今中国,如果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就失去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改革搞不下去,建设也无从谈起,甚至连起码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这是全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认识到的一条真理。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领导层主动自觉地自上而下进行的社会结构性调整和体制改造,因而必须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分步骤地推进。作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改革的领导权,紧紧把握改革的进程和方向,使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上一篇:不抱怨的句子摘抄下一篇:二上语文全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