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篇1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户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一发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言行。爱国守法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比如,题目里问你老师上课的时候体罚学生,或者向学生收罚款等行为就是违背了爱国守法的道德规范。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习,不得敷衍塞责。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题目里提到定义里的内容,以及比如说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描述,那就体现了爱岗敬业的道德规范;如果是说老师教书十几年了,觉得不需要再备课了,那这就是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的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一般来讲,在材料分析题里,如果老师做得好,就体现了她关爱学生,如果做的不好,那就没有做到关爱学生,比如题目中有老师体罚学生了,给学生起外号了等等,都是违背了关爱学生的道德规范。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题目中体现出了教师实施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都属于遵循了教书育人的道德规范。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辱,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的最高要求是教师要做到慎独。由于学生有具有向师性,所以要求老师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题目中体现出了老师在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等,都是遵守了为人师表的道德规范。

六、终身学习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差异,中国,美国

一、中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国《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于2011年颁布实施, 规范主要从6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要求。第一部分, 爱国守法。首先从公民角度和政治方面规定教师爱国拥党, 遵纪守法, 保护国家荣誉, 以教育方针为指南, 实施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部分, 敬业爱生。这是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本职体现。教师要崇尚教育事业, 并为此投入全部时间精力, 强化自身专业素养, 能在不断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 培养教育高校学生, 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培育出优秀的学生, 建设一流的高等学府。第三部分, 教书育人。这是对教师“教”的明确具体的概念界定。教师的教学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天性, 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 合理运用教学规律, 实施教学, 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 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第四部分, 严谨治学。学士水准是标识教授的尺度之一。教授忠诚真理, 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 钻研求索的过程, 是捍卫知识尊严, 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第五部分, 服务社会。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 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 文化延续。第六部分, 为人师表。从教师自身言行修养提出要求。教师以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教导学生, 引导学生[1]。

二、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经过46年6次修订成形于上世纪80年代。规范内容简要, 由阐明规范目标, 改进、实行的前言部分和规范具体纲要组成。“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 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 这是规范印发的目的所在。规范要求“教师包括行政人员竭力获得社会各方支持与帮助, 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 实施教育行为, 对学生负责[2]”。这也是修改规范的标准。对学生和本专业的责任是规范具体纲要强调的重点。“对学生的责任”即是对“学生的义务”, 主要包括学生理性自由、学生身心健康、公平对待学生、保护学生信息等[3]。学生理性自由指教师尽力帮助学生获得有益学生成长的书籍、思想、活动许可。学生身心健康指教育者创造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 包括硬性设施和软性的文化氛围。公平对待学生指不得以任何理由不公正地阻碍任一学生参与课程、损害或给予学生不合理利益;保护学生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 不得做关于学生的虚假或恶意表述, 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学生信息。规范的专业原则部分有申请专业资格、招聘教育工作者、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保护同事信息等。申请专业资格指申请专业职位时出具真实客观证明、经历, 不得做虚假表述;招聘教育工作者指对职位申请者做真实客观的陈述和说明;不得接受不合理利益指禁止接受有碍职业精神或行为的馈赠、恩惠;保护同事信息指如非专业或法律要求, 不得做关于同事的虚假或恶意表述, 不得泄露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同事信息。

三、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分析

1.性质。中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定性不同, 中国名称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美国为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中国高校教师规范内容延续针对中小学教师的部分内容, 即两者差异性小, 趋同性大, 前者难以体现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占规范条目量20%的“爱国守法”和“服务社会”宽泛、随意, 与社会其他行业的基本职业规范并无不同。规范中体现高校教师专业性的其他条目不够全面、不透彻[4]。综上, 中国高校教师仅需遵守一般道德准则即可, 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区分性不大。美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保障自身及学生的教学自由、确保教育公平为最高伦理标准, 在工作中履行职责、恪守标准, 这是高等教育专业性对高校教师德行的最高要求, 体现高校教师伦理的深层发展[5]。

2.价值取向。 (1) 价值追求方面[5]。中国专业伦理标准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理想的道德境界是成就如孔子般的圣贤、宗师。规范语言表述上通常使用四字、对称性的句子, 这种恢宏、宽泛的字眼折射出对高校教师的理想化、规格化要求。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源于美国传统的务实主义、现实主义, 要求从点滴教育教学实践中考核教师的行为, 细化、明确、具体的行为标准能让教师有的放矢, 而不是一个高远的道德标杆, 无从落实[6]。 (2) 在师生观方面。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 重教师还是重学生一直是教育家们探讨的主题, 现代教学中偏向于以学生为中心, 中国教师专业伦理标准重前者, 这也是中国教育中师尊生仆在教师规范中的体现。美国教育崇尚学生至上, 教师服务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3) 几元性、层次性、意识形态方面。中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元性、单层性、意识形态化, 美国则是多元性、多层性、去意识形态化。中国教师承担着诸多使命, 如学生政治倾向、思想意识、专业学习, 这样的多功能、混合性反而不是纯粹的高等教育专业性。美国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要求教师从本身专业立场出发, 以平等、自由、民主的方式启发学生个人意识和人生观的形成。 (4) 情理方面, 中美高校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存在情理不同的本位标准, 私德和公德的不同原则, 效法经验和遵从法则的不同范式。中国教师习惯于效法模范、先贤, 往往在社会推选出模范后, 全体效法, 这种方式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则, 而在不同地区、学校、教师间存在天然差异, 因而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美国教师惯于理性分析, 在公共规则下修订运行教师从业规范。这样的方式易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标准, 便于运行及结果考核。

3.中美伦理规范的基本要求。 (1) 对学生。中国强调教师对学生德育和热爱。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行自古就是教师最根本与最基础的任务, 是教师专业性本质体现。“坚持育人为本, 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了解学生天性, 并承认和欣赏学生拥有发展潜质, 合理运用教学规律, 实施教学, 教学的最好成果是学生获得最优发展, 教师提高了教学能力。[7]“教书育人”要求高校教师自身能够以身作则、严谨治学的同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美国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崇尚对学生平等、启发。教师平等对待学生, 引导其自主学习知识。遵循教学多样化的原则探寻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任何探索真知的想法、行为应予以支持帮助。 (2) 对学术。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良知。教授忠诚真理, 在追求真知的路上是不断踏实苦干、钻研求索的过程, 是捍卫知识尊严, 不占有、剽窃他人劳动成果。这些规范细则囊括空洞的精神追求及约束自身不犯错误的警示。美国要求教师自身价值追求与理念中就对学术怀有忠诚和进取心。教师的全部精神追求应是专注学术以提升自身学识和传授给学生, 教师保持对学术的忠贞和探索。 (3) 对社会。中国规范要求教师像所有其他劳动者一样天然地服务社会, 履行社会职能。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知识传承, 文化延续。教师教书育人就是服务社会。教师培养社会年轻一代成为接班人的同时, 还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 这一方面是教师本职体现, 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需要。但这样过于强调社会责任造成教师对教学与学术的懈怠[8]。美国社会更关注教师对社会的公益心和对科普做出的贡献。高校教师在课堂之外的行为应是代表个人表达出对研究、学术的有益言论, 这种言论能促进公众对学术自由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高等院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Z].2011.

[2]王丽佳.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历史演进探析——兼谈师德规范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 2010:62-63.

[3]United Sta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fice of the White House.Federal Policy on Research Misconduct[EB/OL].http://www.ostp.gov/.

[4]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 2005, (1) :13-14.

[5]徐廷福.美国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5) .

[6]AAUP.Statement on Professional Ethics[EB/OL].http://www.aaup.Org/AAUP/pubsres/policydocs/contents/statementonprofessionalethics.htm.2011-04-12.

[7]傅维利, 朱宁波.试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 2003, (2) .

论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篇3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经过在西南大学半个月的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教师要忠爱自己的职业,并将自己的一身奉献于它

教师热爱自己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干,这样能促使教师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克服有可能产生的职业怠倦。不仅如此,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对学生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主动、认真,也充满着激情,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最终全面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一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肩上担负着整个民族的长久兴旺发达的重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教师的真实写照。这就要求我们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培养,教师必须具有伟大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每到节假日,毕业的学生来看望教师或给我们打来电话,在电话中亲切地叫着老师,这时我们感觉到很欣慰,正是这种良好的感觉,激励着我们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终身学习

我虽然参加工作近二十年,这次又走进西南大学进行“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感触颇深,那就是一个人特别是我们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陶行知先生说过:“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说明了教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要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去适应社会的发展,知识学习的更新,以及我们今天推崇的素质教育下的新课改。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平时多进书店、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另一方面,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养成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平时多去听课,特别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继续教育活动要积极参与,比如:认真听取到学校来授课的名师的课,勤到其他学校取经等。

三、教师要搞清楚这个职业的特点,培养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的能力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师这个职业既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它又是世界上最苦的职业。因为你所取得的成绩不是拿金钱来衡量,而是拿你的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所以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必须作好做苦行僧的心理准备,在物质方面不能向学生、向家长伸手。其次,充分倾注不带杂念的爱。只有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也才能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学生的忧虑当成自己的忧虑,我们教师要像护士对待自己的病人、父母对待自己的调皮孩子一样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学生感觉到老师热切的爱时,他们才会把老师当做最可信赖的人,并毫无保留地将心灵的大门向老师敞开,告诉你他幼小的内心深处的秘密。同时要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带任何杂念,必须要像人的眼睛一样清澈,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样我们才能具备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符合师德师风要求,保证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教师。

总之,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时时刻刻想到肩上的重担,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教师这个高尚的职业。

汽车维修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篇4

1.规范与职业道德规范

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不仅要遵循社会公德和汽车维修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要遵守具体的行为标准和规则,这些具体的行为标准和规则就是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就是在职业道德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职业活动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准则.(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政治规范、法律规范、技术规范等).道德是社会规范的一种,它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准绳.不同的职业有着适应各自职业生活不同的道德规范.汽车维修职业道德规范就是从事汽车维修职业的广大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标准和准则.它是汽车维修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和现代化,是汽车维修职业的特点及其要求的道德反映,同时也是广大群众判断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职业行为、职业活动优劣的基本评价标准.2.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热爱本职,忠于职守

①热爱本职

创业和立业,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即爱岗敬业.热爱汽车维修工作,是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内容,它反映了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对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和对本职业的真挚感情.一个人只有首先爱岗位,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能有高尚的1/4 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就是指汽车维修从业人员立足本职工作,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主要表现为:严守岗位、尽心尽责、注重务实、服务行业.②忠于职守

忠于职守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也是汽车维修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责任.能否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勤奋工作、不弄虚作假,是衡量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忠于职守主要表现为:严格标准,严格工艺程序,严守行规行约,尽职尽责.(2)钻研业务,提高技能 钻研业务是指为事业刻苦学习,勇于钻研,努力提高本职工作能力水平.钻研业务有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认真学习技术,提高工作技能.(汽车技术发展很快,对维修服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搞好服务工作,就必须认真学习新技术,并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这就是完成职业使命的基本条件).二是要拓宽知识面.(由于汽车维修的市场化,给维修工作带来了许多技术难题,因此,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还要学习一些与汽车维修相关的知识,以提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认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和决议,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促进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努力工作.(3)遵章守纪,严于律己 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传统本色,也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岗位职责更加严格,汽车维修工作也有着严格的行规行约、厂规厂纪和岗位操作规程.因此,要求每2/4 一名从业人员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从基础做起,在职业活动实践中养成自觉遵章守纪的好习惯,时时处处按制度办事,做守纪的模范,并勇于同一切违纪行为作斗争,以保证汽车维修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修车质量.(4)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讲文明,有礼貌”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讲文明礼貌,搞好优质服务,整个社会才会逐步形成相互理解、关系融洽、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文明礼貌、优质服务,就是要求从业人员说话和气、热情主动、耐心周到.热情主动表现为:待客如宾、态度积极.耐心周到表现为:心平气和、沉着静思,想服务对象所想,急服务对象所急,真正把服务对象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让服务对象体会到一种到家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承、托修双方之间长期的、良好的合作关系.(5)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①顾全大局.顾全大局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的关系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是我们实现物质利益关系的科学反映,三者利益从根本上说都是劳动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矛盾,在处理这一矛盾时,要求做到: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和个人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人民的利益.②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需求.汽车维修服务工作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衔接性,它是多工序、多工种共同劳动成果,这在客观上要求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要坚持集体主3/4 义原则,以平等友爱、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精神处理好内外团结,自学服务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6)务实高效,竭诚奉献

务实高效,竭诚奉献,这是新时代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新的行业准则.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说实话办实事,不作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高效就是在维修服务工作中,讲求快节奏、高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务实、高效与奉献是密切相关的,务实是高效的前提和基础,奉献是务实和高效的落脚点.每一名维修从业人员都应该以本业为荣,以本职为乐,积极为维修行业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不能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在维修服务工作中,要不计名利,勇于吃苦,任劳任怨,用”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在奉献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日期:2010.10.21 周四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篇5

爱国 守法

《纲要》将爱国守法列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首要规范,有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爱国”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是公民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前提和基础;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爱国必须守法,守法是爱国的重要表现和必然要求。

“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维护国家的统一,捍卫民族的尊严。“爱国”是每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它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把热爱祖国作为自己的一个神圣的道德义务。维护国家的统一,保卫国家的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是每一个公民的光荣责任。“爱国”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它渗透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各种规范之中,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相联系,主要体现在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上,同时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以高度的责任感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每一件有利于祖国强盛的事情上。同样,它还必须具体落实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上。

“守法”规范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其内涵就是学法、知法、用法,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我国社会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很强的法治意识,有必备的法律知识,认真执行各项法令、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自觉遵守和服从法律,有明确的法制观念,这是现代社会文明教养的基本要求。换句话说,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社会成员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知识,不遵守法律,不懂得维护宪法的尊严,那就不能说是一个文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在我国社会中,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一般来说,违背法律的行为同时也是违背道德的行为。在有的情况下,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是一种犯罪行为。所以,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实质上也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在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要切实加强“爱国守法”教育与宣传,引导广大师生员工进一步增强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思想感情,增强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做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

明礼 诚信

“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讲究文明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带来愉快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带来温馨。如你向同学的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个小小的帮助等等都会使同学感觉友谊的存在。“诚信”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它的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曾说:做人的第一要素是诚信。试想一个习惯于坑蒙拐骗的人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吗?在我们校园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需要贷款助学的同学拿着助款银行的宣传单对银行工作人员说:“要是我以后不还怎么办?”弄得银行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解释是好。诚信、是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不管前面这位同学当时是如何想的,但从他的问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当代大学生加强信誉教育,还是十分必要的。

“明礼”“诚信”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在落实到行动中看起来都是一件件小事,但是正所谓“见微知著”,就是这些小事,从另一个侧面能反映出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形象,因此,我们要倍加地重视。

团结 友善

团结友善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是指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标上,人民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友善是指友好,友谊,善良,善意,与人为善等,体现人们相互之间的亲和力和亲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团结互助,平等友善等。使人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人伦和谐”。

团结友善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相当宽泛。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整个世界,小到我们每个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融入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赶走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98抗洪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党和人民经受了考验,这都是团结所铸就成的辉煌。而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甚至于反恐斗争仍然依靠的是团结的力量。正如人们歌中所唱道的“团结就是力量”,它唱出了人们对团结的理解。而《友谊天长地久》的主题则唱出了人类对友谊的渴望和祝愿。而作为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团结帮助,友善待人,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在学校里,曾发生过很多感人至深的事情。记得今年3月,外语系的一位学生在回家途中所坐的摩托车与汽车相撞,严重受伤,需要开颅手术,医疗费高达10万元。同学们知道这情况后,纷纷解囊相助。还有一位同学,半夜里胃出血,生命危在旦夕,是团结友爱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在我们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处处是真情满人间。正如清朝学者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所描述的那样,中国人过着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那种心灵就是我们民族的底蕴,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友善,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美誉,也正是那种内心的平和,使我们能正确的看待自己,面对生活和世界。

没有团结就没有和平与发展,没有友善就没有生活的烂漫。让团结和友善充盈人们的心田。

勤俭 自强

勤俭自强作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个人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勤俭的基本内容是勤劳、勤奋、勤快、俭朴、节俭;自强的基本内涵是自尊、自立、自励,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可以积沙成塔,集液成裘。,勤劳、勤奋、勤快反映的是个体对待劳动、学习、工作的态度与品质。一个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勤奋学习的人,努力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懂得: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只有用辛勤的汗水才能浇灌幸福之花。所谓“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天才就是勤奋”等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词句都是对“勤”字的最好诠释。俭朴、节俭折射出人们对待生活消费、劳动果实的态度。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朴的人在生活消费上量力而行、量入为出,不盲目攀比,不追赶时髦,不片面追求高消费,珍惜劳动果实,做到节俭而不吝惜,大方而不浪费。李嘉诚先生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但他本人在衣食住行上非常俭朴、简单。他曾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怎么讲究,手上戴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李嘉诚不抽烟、不喝酒,到工地巡察与工人一样吃盒饭,但为了公益事业却一掷千金。自强不息表现个体的顽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种积极向上、坚韧不拔、勇于拼搏的精神。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困难面前,在逆境之中,受挫折以后,自强自立者勇往直前,懦弱自卑者节节败退。青年的楷模、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张海迪身残志坚,以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书写着她那美丽的人生。她自幼患高位截瘫,以后又身患癌症,在坐轮椅整整40年的艰难岁月中,无数次的手术、大面积的褥疮、撕心裂肺的疼痛,多少次与死神檫肩而过,但她不仅以灿烂的笑容、诗一般的灵魂顽强地活着,而且活得轰轰烈烈、有滋有味。她写小说、画油画、唱歌、读硕士——充实自己、奉献社会,一息尚存、发光发热。张海迪不愧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典范。

在学校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职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好本领;也需要每一个师生员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更需要我们志存高远,自强不息,进一步弘扬“财专精神”,为学校的新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敬业 奉献

宋朝朱熹对“敬业”的解释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敬业的核心要求是严肃认真,一心一意,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古人提倡的这种工作态度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敬业”作为公民道德规范,用来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

“敬业”基本内容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在于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为社会、为祖国作贡献。北京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南昌某派出所的民警邱娥国,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李素丽为了乘客方便。邱娥国尊重群众,真情对待群众,以致一位老人在弥留之际,连从外地赶回来的亲儿子都不认识,却轻轻呼唤着邱娥国的名字。李素丽、邱娥国以及教育战线上的许多楷模的爱岗敬业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要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每个从业者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尽职尽责,造福社会。

奉献就是积极自觉地为社会做贡献。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必须把奉献社会作为自己重要的道德规范,作为自己根本的职业目的。《纲要》中将“奉献”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奉献”,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克已奉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造福于人类。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奉献是无私的付出。像孔繁森同志所说的,“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就是这种无私奉献观的最好写照。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奉献却是无限的。我们的社会中像雷锋、孔繁森、李润

五、徐虎、李国安等同志,之所以受到社会崇敬,就是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为社会作了无私的奉献。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说课 篇6

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各位评委好:

我叫刘娜,来自辽宁广告职业学院。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修教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第四章第四节内容。

(二)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公民怎样认识和践行公民基本

道德规范,总结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的20字方针,引导大学生自觉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道德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节课的理论也是学好以后课程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本门课的授课对象涵盖全校的所有专业。大学学生在初高中已了解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等内容,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

1.知识层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深度和广度不够。

2.能力层面:大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利用、整合信息等能力。

3.情感层面:现实生活中的多种道德观念与课本中的道德规范存在差距,学生容易产生困惑与争议。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大一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掌握大学生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努力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锤炼自己的道德品质。

2.能力目标:提高道德素质,培养学生道德自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完善自我人格,培养诚信为本的道德品质。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大一新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重点的依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

教学难点:怎样树立讲诚信品质

难点的依据: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主要用于理论阐述部分,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以后打好基础。

2.案例分析法:先从具体案例出发,通过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二)学法: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方法是讨论法,分析法。讨论中合作学习,分析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部分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和本节课所选案例导入新课。

导课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二是采用案例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课是思修教学非常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视的教学环节。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大一学生的实际,通过讲授法,案例分析,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课后问题,(1.怎样认识和实践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2.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树立诚信品质。3.联系大学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向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学习。)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结合板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明扼要地梳理,并再次强调其中的重点及难点。

4.布置作业

题目:任选一位“感动中国”人物,谈谈我们应如何向道德模范学习。

这是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将其转化为作业,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5.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简洁的板书设计,具体板书如下:

在黑板的中上方板书课题:第四节 恪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左侧板书内容为: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出的意义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1.爱国守法

2.明礼诚信

3.团结友善

4.勤俭自强

5.敬业奉献

(三)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

右侧板书内容为:

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三、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一)道德修养贵在自觉

(二)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

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

六、结束语: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堂我根据大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篇7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2011年12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首次制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并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中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切实做好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加强教育、改进考核、组织领导五个方面的工作。但是从两年多来的实际情形看, 无论是从各高校宣传教育、组织落实的角度, 还是从高校教师响应程度的角度, 似乎都没有产生期待的效应。有效推进《规范》的实践转化, 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实施、践行、考评、监督的主体及与此紧密相连的一整套制度的支撑, 需要包括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内的整套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本文拟从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谈谈推进《规范》的贯彻落实、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建议。

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发展在教育, 教育的创新在高校, 高校的根本在教师, 教师职业素质的方向在职业道德。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 颇多论述, 《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201年10月, 在教育部人事司和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专栏中, 亦有21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阐述, 自不待言。现在的问题是《规范》如何贯彻执行?

解决《规范》如何贯彻执行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其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关于制定的背景和目的, 《通知》这样表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并实施《规范》, 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自身修养, 弘扬高尚师德,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见, 制定《规范》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要求, 目的是“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自身修养, 弘扬高尚师德,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于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 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一问题而言, 毋庸置疑, 一是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规范》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来看, 贯彻执行该《规范》, 推动高校师德建设,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优化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 就其核心而言, 亦即构筑起当代中国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一意义上说, 以《规范》为文本基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更有利于凸显《规范》的时代内涵, 直接指向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建设, 促进《规范》根本目的的实现。

尽管《规范》是首次制定印发, 但高校师德建设本身不是一个新问题, 而是一个老问题, 一个常态的问题。在2011年12月23日前, 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超过1500篇, 公开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超过20部。2011年12月23日后, 虽有不少论文在继续讨论高校师德问题, 但这些论文基本上还是《规范》制定印发前的探讨方式, 很少涉及《规范》文本本身及其贯彻执行问题。譬如《教育探索》2013年第3期《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 力图从政治信念、敬业精神、为人师表、育人观念、严谨治学五个方面来剖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但问题提出的依据却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而不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另外, 正如《通知》中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 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 治学不够严谨, 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 言行不够规范, 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但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就是说,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主流是好的, 问题只是支流。或许正因为如此, 虽然《通知》要求“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但实践中却遭遇了冷处理。这样, 《规范》的预期目标就因为实践的窘境而被消解。比较而言, 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则是一个新问题, 一个直指当前高校教师价值观现状的时代问题, 能够也必须大力研究、宣传和教育。

《规范》文本共六条676个字。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24个字的概括表述来看, 一方面, 有些只是涉及高等学校的职能, 而不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 基本上没有直接表达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区别于2008年9月1日重新修订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殊性, 这样,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紧迫性。而从其具体内容来看, “676个字”, 已经是一篇不短的文章。如果只是要求高校教师把握其大意, 则这“676个字”, 大部分是老调重弹, 因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必要性。而如果是要求高校教师完整把握其内容, 则实践中很少有教师能实事求是地做到这一步, 于是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影响度。比较而言, 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如果科学合理的话, 则必然简要、贴切、易于传播与接受。

二、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立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 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至少需要明确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三个基本要求。一条基本原则是:凝练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是体现高校教师职业鲜明特点的价值观, 是易于获得广大高校教师认同接受的价值观, 是群体层面的高校教师价值观的核心。三个基本要求是: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一是必须面向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明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述为“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 对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 对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必须面向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的整体构成。在当前高校的现实生活中, 形成、影响高校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感知的, 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的言行, 还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的言行。当大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与高校打交道的时候, 尤其是遭遇不快的时候, 是不会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后勤人员、高校兼职人员界定为非高校教师的。而且, 在现实中而不是理论上的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 很多时候,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高校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服务”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不少时候, 高校一线教师去校内的行政管理部门办事, 还得看行政管理人员的脸色, 这样一种“道德的消极传递”, 反过来又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从这一意义上说, 无论是贯彻《规范》, 还是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必须明确, 面向的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 而是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在内的整个高校教师群体。三是必须以《规范》文本为基础。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在起草《规范》之前,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进行了调研, 各地各高校组织召开了122场次座谈会;起草后又于2011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共收到305件信件和电子邮件, 259份反馈意见表。这些, 不仅为实施《规范》, 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而且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凝练、构建的科学化, 优化高校教师群体价值观奠定了文本基础和实践基础。

基于以上原则和要求, 依据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高等学校四个方面的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论述, 当代中国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练为: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

(一) 育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这就意味着,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四者的关系上, 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 是教书育人。这是其一。其二, 在“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上, 落脚点是“育人”, “教书”只是教师的职业前提, 只是“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因而, 教师的首要职业价值或职业道德, 应表述为“育人为本”。如果只是表述为“教书育人”, 不仅无法释明“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无法显明人才培养工作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的关系。至于“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育人”的问题, 则是“育人为本”内涵的下一个层次的问题。

(二) 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相比较, 显而易见, 高等教育承担着主要责任。而要践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责任, 高校教师无疑必须先开展科学研究, 进而以科学研究推进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早在1977年7月, 邓小平就指明:“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 又是办科研的中心。”[1]在同年9月14日审改《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又进一步指出:“小学、中学、大专学校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 而大专学校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2]而且, 从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两个方面工作的关系来看, 也必须先有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 才能以新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文化。但是, 开展科学研究, 如果是彼此孤立、相互封锁的研究, 在今天这个科学研究走向综合化、交叉化、精深化的时代, 不仅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很难取得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正因为如此,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可见, 当前关于高校教师科研道德的要求, 不只是一个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的问题, 更有一个协同创新的问题, 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只是科研道德的底线。

(三) 服务大众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且是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疑必须服务于社会。而社会是一个抽象的主体, 服务于社会, 最终的落脚点必须也必然落实于组成该社会的具体的人。在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是一致的。但是在当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制并存并将长期并存的时代, 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服务社会, 在其价值取向上, 必须是服务大众。将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职责的道德要求明确表述为“服务大众”, 不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 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本质区别。

(四) 传承文明

人类社会今天的文明是在历史文明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 未来文明的发展也必然且必须以今天的文明为基础。因而,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 不只是传承文化, 而且应该传承文明。《周易·贲卦·彖辞》说:“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就是说, 以“人化”和“化人”为实质的文化, 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作为理解人类历史进步状态的文明, 则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满足自身需要和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是文化的内在价值[3]。概而言之, 文明是焦点, 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文明。从这一意义上说, 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价值观, 在文化传承创新职责方面, 应该表述为传承文明。

三、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这就意味着, 作为面向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突出问题的社会意识建设, 培育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必须基于当前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

与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紧密相连的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什么呢?概而言之, 至少包括这样三个要素:一是社会整体的价值观现状。高校教师应该比一般民众有更高的道德素质, 但是以道德素质为表现形式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支撑下孕育的。离开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优化而单独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二是高校教师现实生活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高校教师和所有人一样, 首先需要生活, 首先需要吃、喝、住、穿等学习、研究、修养的基本条件。当高校教师的吃、喝、住、穿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 当高校教师需要为了吃、喝、住、穿去拼命的时候, 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苛责”。三是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考评不只是对以往工作的考量, 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导向。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的“专家”都是行政领导的时候, 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关系”的比拼的时候, 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论文“数量”的考核的时候, 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说教”。

因此, 构建以“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为内容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 需要立足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直面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流行价值观, 优化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社会价值观主导层面, 我们一直坚持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更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 又进一步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 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却显示, 未来10年我国可能面临的10项挑战之一, 就是“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6]。究其根源在于, 一方面,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完善, 另一方面, 资本逻辑又在全球占统治地位, 于是在社会流行价值观层面, 封建的“官本位”思想仍有极大的市场, 同时财富基本上仍“被当作最高的价值而受到赞美和崇敬”[7]。在这一背景下, 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不能只是局限于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本身, 而是需要寻求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革与优化。

其次, 正如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共教育党组2013年5月4日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一样, 着力解决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住房、收入、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客观地说, 无论是与居民消费指数相比较, 还是与高校教师的实际付出相比较, 抑或是与同样是基于公共资源的其他群体相比较, 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特别是其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地位、待遇都是偏低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 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并基于这一现实探寻解决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部分, 在“ (五十二) 加强师德建设”前的 (五十一) 中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在其后又以“ (五十四)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专条强调。

再次, 改革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述及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通知》特别指出:“有的学风浮躁, 治学不够严谨, 急功近利”;“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学风浮躁”、“学术不端”, 说得直接一点, 就是近年来热烈讨论的“学术腐败”问题。而关于学术腐败的根源, 学术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有:一是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二是当前职称评审、课题申请和科研经费、学术成果评奖中的不合理制度。针对当前职称评审中的问题, 《光明日报》2012年8月27日至31日以“论文之殇”“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学术人才, 用什么度量?”“祛痼弊、创机制、荐人才”“转变人才观念, 深化职称改革”为题在头版连续做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 9月12日又在第六版完成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让职称评定回归学术正道———职称评审三人谈”。结论是, 解决“学风浮躁”“学术不端”问题, 出路在于改革当前高校教师考评方式。

整体而言,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 有着忧国忧民的职业良心。只要职业条件具备, 可以相信, 高校教师群体能够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参考文献

[1][2]冷溶, 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167, 201.

[3][4]陈炎.“文明”与“文化”[N].光明日报, 2011-05-3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25.

[6]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未来十年你我面临的挑战——“未来10年十大挑战”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 2009, (24) .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在道德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时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调节教育过程当中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并且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会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教师职业活动环境的变化稳定的产生变化发展。

目前,我国关于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的描述各有不同,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热爱教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①,“ 献身教育, 甘为人梯”②,“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育民主、教育人道主义”③,“乐教勤业、教育民主、教育公正”,“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依法从教、教育人道主义”④。就字面表述而言,不同的说法都包含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要求,但就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确立的依据以及目前存在的多种表述来说,应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应当反映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

道德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职业道德必然要反映相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 同时也应当体现一般社会伦理原则的基本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必须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并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主义道德中, 明确强调了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并且在1996 年,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良的师德传统也需要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要求。虽然前人不可能站在今天的教育高度,但我国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献身教育事业的先贤和典范,都可以成为我们确立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历史依据。

特别是多年来党和政府为改善广大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作出了诸多努力,但仍未达到理想状态,东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党和政府也在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和特岗教师等方面逐年加大投入力度,让更多的青年人投身祖国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逐步提升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加之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复杂,工作周期长,见效又比较缓慢。教育的对象也都是一个个各有特点的独立个体,需要教师花费极大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和帮助学生成长。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一种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精神,是很难搞好教育工作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内容当中应当体现出对人民和集体的阶级本质和时代特征,并且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的具体化。所以,终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原则应当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

其次,从社会经济关系来看,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教、依法从教既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教育领域中的贯彻,也是其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包含依法治教,并需要通过具体的人来贯彻执行。只有依法治教、依法从教,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知法、懂法、守法和执法素质的公民。所以,依法从教是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应当体现一般社会伦理原则的基本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还普遍存在着甚至是违背教育人道主义的行为。体罚学生、填鸭式教育、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等野蛮教育的方式仍然不绝于耳。而人道主义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便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出现并倡导。从本质上讲,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社会事业,必然要致力于对人的普遍关怀和对人的价值、尊严、权利和自由的追求,致力于人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道主义基本上是一个教育问题。它以最纯粹的形式和最简单的办法把最深刻的人生内容交给青年”⑤。因此,应当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倡导教育人道主义,强调尊重人的发展需要,主张个人的全貌发展,并从教育制度及社会环境上最大化的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条件。

因此,在从反映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来看,应当包含“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从教”和“教育人道主义”三方面的原则。

二、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应当反映教师职业活动及教育过程的特点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在职业活动当中要处理好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民主的特点。并且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教书育人,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还要时时刻刻体现教师职业的示范作用,这也是教师明显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教育活动的一种伦理导向,其原则的确立应当反映这几方面的要求。

首先,从教育民主而言,教育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而且要收到以政权为核心的上层建筑的调节。不同的上层建筑对教育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是适应社会主义政治民主需要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民主规定了全民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同时也是作为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必须信守的道德原则和教育措施而存在的。它能使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协作的开展教育活动,也能使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nlc202309011515

其次,不论哪个社会、哪个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既包含知识的培养,也包含道德的培养。一个完整的人,不仅要具备所处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及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还要在道德方面具备时代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既要教书也要育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当中,既要探究科学可行的教学规律,还要积极培育能够参与各方面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人才。与此同时,作为教师还需要在实践当中用优良的道德品行和扎实的专业能力做学生的榜样。

因此,从反映教师职业活动及教育过程的特点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应当包含“教育民主”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两个方面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教师职业道德原则中也应当体现出相应的内容,笔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确立应当从国家层面体现“教育民主”,社会的层面体现“依法从教”和“教育人道主义”,公民个人的层面体现“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来对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进行综合的概括。

【参考文献】

[1]胡明、丁为群. 论确立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3.7(2).

[2]刘彦华.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原则与当代西方道德教育.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1月.

[3] 朱明山.对社会主义师德基本原则的思考.科教文汇,2006年2月.

[4] 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5]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

① 王正平: 《教育伦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杨燕钧:《教师伦理学》,华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③杨芷英:《教师职业道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④钱焕琦:《教师职业道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⑤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9页。

⑤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9页。

⑤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9页。

⑤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09页。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我院统一战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基本规范》。

一、加强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

1.切实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院党委要把统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由书记或副书记分管统战工作,每学年定期听取统战部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全院统战工作;要把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政策教育列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重要学习内容。要建立由党委分管领导主持、党政相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团委负责人以及院、系(部)二级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协调落实有关重点工作。要把统战工作纳入院、系(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院、系(部)党组织和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统战工作领导机制,构建“大统战”的工作格局。

2.加强统一战线宣传和信息工作。党委宣传部要把宣传统一战线和我国政党制度等列入年度计划,加大宣传力度;要利用院内宣传媒体,努力宣传党的统战理论和方针政策,宣传民主党派组织及其成员、党外知识分子等在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建功立业的情况,对党外人士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社会服务等重要活动以及统一战线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和人物等给予及时、广泛的宣传报道,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要加强统一战线信息工作,及时准确反映党外人士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党校要把统战理论政策的学习作为对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

3.加强统战机构和统战队伍的建设。党委统战部在贯彻党委有关统战工作的决定、决策和措施等方面负有实施、协调、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责。要加强统战工作制度建设,加强对统战干部的培养教育。各党支部要设立统战委员,统战委员一般由书记或党员行政负责人担任,并建立切合本单位实际的统战工作责任制度,做到分工明确,上下配合;要把统战工作列入自身工作职责范围和议事日程。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任期有考核。要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政治把握能力、学习创新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团结交友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统战工作队伍。

4.为统一战线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院党委和行政为统战部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学院统战工作经费列入学院经费预算;尽力改善学院民主党派等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体的工作条件,切实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二、加强统战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5.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物培养选拔和任用制度。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与统战部要合理配置学院的政治资源,在大力做好教职工党员发展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考察、推荐工作,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在学院各级行政领导班子、学术组织、教代会、工会等组织中要保持适当数量的党外代表人士。

6.坚持和完善征求党外代表人士意见的制度。党委把征求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纳入决策程序,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和重要决定,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要坚持和完善民主座谈会制度,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邀请本院民主党派主要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每年至少举行1次,多渠道听取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及时反馈。

7.健全向党外代表人士传达文件和邀请他们参加重要会议的制度。要按照上级规定及时向党外代表人士传达中央和上级党委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通报党和国家以及地方的大政方针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项。视情况邀请本院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学校举行中层干部会议或其它重要会议和活动。

8.完善院、系(部)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交友制度。要建立院、系(部)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代表人士联系名单,保持经常联系,每学年与联系对象谈心不少于1次。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在重大节日走访和看望党外代表人士制度。统战部主动协助有关部门按规定妥善解决党外代表人士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9.完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制度。党委要在知情、沟通、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畅通民主监督的渠道。要邀请本院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参加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会议;在干部考核、考察工作中,注意听取本院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特约党风监督员工作制度,明确特约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发挥好党外人士民主监督作用。

10.建立和完善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作用制度。要拓宽渠道,积极支持和引导党外代表人士发挥优势,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围绕学院校中心工作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开展各项服务活动。支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院民主党派负责人以及其他党外代表人士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

三、做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工作

11.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党委按照政治领导的要求,加强对学院民主党派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上的领导。党委委员分别联系学院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重大是非、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好政治引导工作。支持民主党派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12.支持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引导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建设,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识,提高贯彻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为巩固和发展同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合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着眼于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提高学院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协助民主党派做好组织发展和成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13.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重视无党派人士工作,加大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的选拔培养力度,努力形成相对稳定的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积极探索无党派人士工作机制,努力为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四、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14.努力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坚持宗教活动在宗教场所进行,禁止在校园内进行传教和其它宗教活动,防范和抵制各种邪教。要加强民族宗教工作情况的研究分析,建立健全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工作机制。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各种涉及民族、宗教的突发事件,维护学校稳定。

五、做好留学人员、台港澳和海外统战工作

15.做好留学人员服务和协调工作。贯彻“广泛团结、热情服务、积极引导、发挥作用”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基本方针,以有贡献、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党外留学人员为工作重点,广泛团结留学人员,逐步培养造就一支留学人员代表人士队伍。组织留学人员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及时反映他们的真知灼见。发挥留学人员海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支持他们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关心了解留学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注意协调留学人员群体内部以及留学人员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做好留学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16、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要积极引导归侨侨眷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依法保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支持侨联、民主党派等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归侨、“三胞”眷属、海外侨胞、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的联系;加强对归侨侨眷特别是新华侨华人眷属的联谊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对外联系中的桥梁作用。

17.积极开展与台港澳人士的联谊工作。以多种形式加强同台湾同胞和在大陆居住台胞的联系,依法保护他们在大陆的合法权益;关心和开展对台籍教工和台湾在我院就读学生的工作,增进他们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人员往来,加强与港澳专业界人士的合作和联系。

中共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上一篇:《戏剧》考试下一篇:收银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