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银行市场报告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报告在工作与学习方面,已经成为了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是有着写作格式与技巧的,写出有效的报告十分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零售银行市场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中国零售银行市场报告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

摘要:2020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坚守风险底线,积极推进规范转型,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整体市场运行平稳。2021年,银行理财市场面临转型升级的攻坚之战,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丰富净值化产品体系,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信息披露机制建设,继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关键词:理财市场  年度报告  监管政策  业务转型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履行“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职责,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坚守风险底线,积极推进规范转型,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整体市场运行平稳。截至2020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5.86万亿元,同比增長6.90%;当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9932.5亿元,同比增长7.13%。

2020年理财市场基本情况

(一)监管政策持续完善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金融带来一定的冲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转型面临较大压力。为平稳推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实施和资管业务规范转型,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审慎研究决定,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资管新规发布至今,银行理财相关配套监管政策相继推出,理财业务监督制度体系逐步完善。2020年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实施《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在银行理财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理财业务的转型方向和展业格局逐步明晰。

(二)规范转型稳步推进

2020年,以净值化转型为重点,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稳步推进。

一是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及占比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17.4万亿元,同比增长59.07%;净值型产品占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67.28%,同比上升22.06个百分点。

二是存量资产化解有序推进。银行在大力推进净值化转型的同时,积极压降老产品规模,通过回表、新产品承接等形式加快存量资产处置,合规新产品占比持续升高。

三是同业理财及嵌套投资规模持续缩减。2020年底,同业理财存续余额0.39万亿元,同比下降53.86%;理财产品通过各类资管产品嵌套投资规模为8.93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减少25.71%(见图1)。

图1  理财产品投向各类资管产品余额及占比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编辑注:请在蓝色图例文字后加“(左轴)”)

(三)服务功能有效发挥

近年来,银行理财在规模稳健增长的同时,也为支持实体经济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实现理财资金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对接,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达到22.21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投资各类债券规模已达18.5万亿元,是我国债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见图2)。银行理财在直接支持企业发展、助力疫情防控、盘活小微企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2  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情况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四)市场主体更趋多元

截至2020年底,共有331家银行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19.19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为74.21%;24家理财公司(含2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已获批筹建,其中20家已正式开业,产品存续余额为6.67万亿元,占全市场的比例达25.79%(见图3)。银行理财公司和外资控股理财公司的陆续成立,为银行理财市场注入了新生力量,也标志着市场格局进一步向专业化方向演进。

此外,理财产品登记机构、托管机构和第三方信息披露机构为银行理财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支持保障。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承担理财产品集中登记工作,是具备理财产品托管业务资格的专业机构,同时也是理财产品第三方信息披露机构。借助自身独特的市场定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长期以来致力于为理财监管、市场机构以及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图3  银行理财市场各类机构存续余额占比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五)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从产品期限来看,长期限产品发行力度稳步提升,募集能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新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228天,同比增加约30天;期限为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累计募集资金同比增长37.86%(见图4)。

从募集方式来看,公募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的绝对主力,全年公募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累计122.84万亿元,占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的98.62%;2020年底,公募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4.75万亿元,占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95.71%。

从投资性质来看,理财产品投资方向以固定收益类为主,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84.34%,混合类产品占比为15.36%,权益类产品占比为0.3%。

图4  新发封闭式产品期限情况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编辑注:请在蓝色图例文字后加“(左轴)”)

(六)投资收益稳步提高

一是理财投资者队伍快速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4162.48万1,较2019年底增长86.85%,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为99.65%。

二是全年兑付客户收益近万亿元。2020年,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兑付收益9932.5亿元,同比增长7.13%(见图5)。全年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兑付客户平均收益率为4.05%。银行理财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居民投资渠道,增加了财产性收入的来源,极大满足了投资者的资产保值增值需要。

图5  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情况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编辑注:请在蓝色图例文字后加“(左轴)”)

银行理财市场展望

2021年,在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我国宏观政策将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在政策操作上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银行理财也将继续回归本源,不断丰富产品体系,进一步脱虚向实,在积极发展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一)强监管严监管,推动银行理财市场规范转型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收官之年,监管部门将延续强监管、严监管的思路,坚定不移地推动银行理财朝着透明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净值化的方向前进。

2021年,银行机构将充分利用过渡期,以存量资产处置为切入点,有效贯彻落实资管新规,压降老产品及存量资产规模,力争按时按量完成整改目标。对存量规模大、在过渡期内确实有困难的个别机构,监管部门将按照“一行一策”的思路,研究相关安排,适当采取一些灵活措施予以处理,保证银行理财产品转型平稳有序规范到位。

在理财产品销售活动方面,监管部门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规范:一是将对销售行为的管理融入理财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之中,提前规范合理界定彼此权责;二是以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作为销售监管的基本立足点;三是采用相对平稳的制度安排,先延续原有的成熟销售渠道范围,随着转型进展逐步调整政策。

(二)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2020年8月,银保监会印发《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为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监管提供了行动指南。如何在资管转型过程中立足于管理现状构建一套组织健全、职责清晰、有效制衡、前瞻性强的公司治理体系及组织架构,从而实现完美转身,将成为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2021年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021年,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需要全面提升市场、研究和管理能力,参考同业先进经验加强自建模型的能力,结合外部引进和外部创新,探索先进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构建全面实时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依托金融科技,把监管要求融入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控的全流程。

(三)围绕客户需求,进一步丰富净值化产品体系

2021年,在继续推进净值化转型的同时,银行理财将进一步完善资产估值、信息披露、风险监控流程,夯实产品净值化管理基础,搭建完善的净值化产品体系。理财产品发行仍将以固定收益类为主,适应目前客户的风险偏好情况;同时发展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不断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满足各类投资者需求。

银行理财产品体系建设将在助力第三支柱建设,融合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即ESG)等方面开展创新。一是将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理财产品;二是将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三大因素整合并纳入理财产品设计、发行、运作之中,通过持续创新发行ESG主题产品体系,推动金融资源向ESG优势企业集中,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

为提升理财产品透明度和价格发现效率,客观反映理财资产风险状况,开展第三方估值具有重要意义。在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推动下,经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第三方估值机构、银行理财机构的共同努力,理财资产第三方估值建设工作取得一定进展,理财市场第三方估值机制基本建立,理财主要投资资产类型实现估值全覆盖。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和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研究形成理财非标资产估值数据信息采集标准,并打造专属的估值系统,建立完善的方法论体系,不断提升理财非标资产估值的质量。

(四)加强预期管理,全面推进信息披露平台建设

在我国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因此加强投资者教育、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对于理财市场的稳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要以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为核心,通过培育风险投资理念、强化投资风险预期管理等方式,细化完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制度,大力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逐渐打破银行理财市场“隐性刚兑”预期,引导投资者全面形成“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的共识,助力理财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银行机构和理财公司要按照“卖者有责”“卖者尽责”的要求,压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产品风险评级。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将规范理财行业信息披露标准,着力搭建行业统一信息披露平台,提升市场透明度;完善投资者风险测评行业规范,推动建立统一评估体系;提供对银行理财运作情况、投资运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收官之年,银行理财市场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攻坚之战。在强监管、严监管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机构将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和内控管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紧抓市场机遇,大力开展市场创新,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信息披露机制建设,为“十四五”顺利开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新贡献。

注:

  • 仅统计2018年10月1日之后发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
  • 本报告全文发布于中国理财网(www.chinawealth.com.cn)。

責任编辑:李晓迪  刘颖

作者:《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编写组

第2篇:2011年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预测报告

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一个10年,又一个10年。 201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连锁20年。20年,对于一个人而言,意味着已成年。一个行业的发展亦不例外,通过近20年的历程,中国连锁零售业也已初长成。只要中国经济发展不出大的意外,零售业就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且,随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的改革,老百姓的消费热情有可能彻底释放,零售业迎来“井喷”时代并不只是梦想。

然而企业是否已能坐享其成?

答案是否定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市场虽然无限大,行业的淘汰赛却仍在无情上演,而且永远也不会停息。

零售市场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市场时刻在变化,更大的变局正在悄然孕育。而2010年或是行业发展的分水岭。这也是我们把下一个10年定位为3.0时代的主要原因。前20年的1.0与2.0时代,我们更多是在摸索与模仿中前行。但在3.0时代,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我们该如何应对?零售企业拿什么去夺取未来?我们时刻都在呼喊创新,但如何将创新中的点滴真正转化成竞争优势?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我们需要足够的智慧去谋划未来。

我们不敢揣测10年后的零售业。但对于即将到来的2011年,总有那么一些脉络、规律可以梳理与追寻,作为行业的一份子,我们希望,企业能够从这些梳理的轨迹中,找到前行的正确方向,坦然迎接挑战。

预测1: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增强

根据最新的连锁百强数据,2009年连锁百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与上年基本持平。但这不代表行业整合已趋停滞。相反,行业、企业间的整合将会愈加激烈。2009年、2010年两年,由于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忙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扩张步伐相对放缓。2011年,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增强。

事实上,2010年中国零售市场的并购整合仍相当活跃。仅拿3月份来说,中国市场发生并购42起,其中零售行业就有21起,占总数的50%。此外,年销售超过1000亿元的“超级企业”正在逐步增多,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现象愈见明显。再加上这些零售巨鳄们对市场特别是二三级市场的瓜分,以及目前对四级市场的渗透正在加速,如果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内外资巨头前几年扩张的“疯狂”速度就将再度被启动。

外资从沿海省份的二三四线城市向内陆省份纵深挺进,抄底中国零售业的意图更加明显,这将对中小零售企业特别是地区性的零售企业造成巨大的压力。这一点,从2010年家乐福并购河北保龙仓、物美收购天津易初莲花等就可见一斑。面对2011年的形势,不同阶段的企业应采取不同手段,予以应对。

预测2:城市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重要转型。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接近6.5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极为迅速,目前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有四分之一都在中国。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的存在。

城市化进程给零售业的利好不仅会体现在2011年,甚至会持续数十年之久。我国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将为零售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春天,是零售业开疆辟土不可多得的契机。很多城市目前根据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确定了许多的区域商业中心和区域商业副中心。

这些规划中的或者已经在建设发展中的区域商业,会逐步向“多心多点”的格局转变,区域化消费将成为主流。零售企业不仅在开店拓展上会有更大空间,城镇化也会为商业地产带来巨大机遇:区域零售商大可利用自身资源,把握其中商机,以“商业+地产”模式推进当地流通建设,争夺市场份额。

预测3:区域后零售发展成焦点

在占据区域市场优势后,区域零售商再度遇到发展瓶颈,困惑甚至比几年前的“盲目扩张时代”更多。随着区域市场的日趋饱和,众多零售企业如何成功突围,找寻到适合自身的区域外发展空间,避免成为“瓮中之王”,在“区域为王”后的2011年甚至以后几年内,都将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很多优秀的区域零售商如步步高、福建永辉、山东家家悦、武汉中百等,都开始向区域外扩张。河北北国股份也在2010年切入山西阳泉。一些零售商甚至重新开始迈出全国扩张步伐。

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区域零售商在卖场环境、陈列布局、气氛营造、促销手段、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与零售巨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但突围之路还任重道远。一个例子是,武汉中百进军重庆已达数年之久,却长期亏损,至今尚未盈利,可见区域零售商突破之艰难。

不过,北京华冠依托加盟国际SPAR一举从房山郊区跨入朝阳区借助外力的做法,倒值得同行效仿。同时要指出的是,区域市场仍然有潜力可挖,关键在精耕细作。而且,要吸取几年前盲目全国扩张的教训经验,与其在无把握的情况下走出去,不妨审时度势,采取联合、合作、加盟等各种方式,降低风险,伺机突破。

预测4:传统零售商遭遇网络强劲挑战

2007至2009年国内网络零售额年平均增长约117%。2009年网络零售额达到2586亿元,2010年的网络零售规模有望超过4500亿元。网购模式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虽然它存在所谓的“带际”问题——集中在18到34岁这一年龄段,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已开始成为消费主力,网络零售开始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国内网购用户规模、单个用户支出均呈增长态势。

2011年,网络零售还将保持高速增长,毫无疑问,这将给传统零售商带来竞争压力。尽管在一些生活必需品上,电子商务短期内还难以取代传统零售商,但在更多的百货类商品上,传统零售商既有的市场将会被更多的网络零售商分食。当然,2011年传统零售商的业绩不会因此受到特别明显的影响,但挑战已然存在,仍有必要高度重视并探讨应对之策。

预测5:零售商触网叫座难叫好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商务部提出“十二五”期末,力争网络购物交易额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预计2013年网购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巨大的发展空间、快速的大趋势,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传统零售商和品牌生产商以及其他力量积极地发展网络零售,这将成为零售渠道之争的新战场,2011年,零售商“跑马圈地”除了陆地,也会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空中”。

包括沃尔玛、家乐福、TESCO、国美、苏宁、大商在内的很多大型零售商都已经开通了网络零售业务,众多区域零售商也表示出了浓厚兴趣,跃跃欲试。事实上,传统零售商开拓电子商务有很多优势: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较好的信誉、丰富的商品结构、长期稳定的供货渠道、遍布各地的实体网络和相较于目前国内许多B2C网站来说更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然而,2011年尽管可能掀起零售商触网潮,但却会叫座不叫好。

因为网络零售除了需要具备上述优势,对技术要求更强,在营销From EMKT.com.cn技术、消费者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方面都与传统零售完全不同。此外,传统零售商进军网络零售尚缺乏专业的人才团队。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传统零售商对开展网络零售的业务方向和定位不清。很多企业仅将网络零售看作业务的补充,可有可无,可以“试水”看看情况,效益好就做,不好就关掉。战略与战术上的双重轻视,不会给2011年传统零售商进军网络带来太大效益上的改观。

预测6单一业态格局生变

做精、做专、做深、做透的战略,曾经主宰零售业很长一个阶段的发展。但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单一业态的生存方式正在逐步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将会是多元业态发展的黄金时代。

很多以超市为主要业态的零售商现在都朝购物中心模式发展,这一点在区域零售商身上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一些超市企业尝试涉足百货、餐饮、美容美发、影城等不同领域的业态,以满足当地顾客的全面需求,取得良好业绩,这些举措显著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甚至有区域零售商有计划切入整条商业街的全面运营,而包括沃尔玛、家乐福、TESCO、麦德龙在内的外资巨头也都纷纷从大卖场业态向购物中心、便利店、电器专卖店等业态延伸。而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也证明,在明确主业并优先发展的情况下,适当地去创新和开拓其他领域,使自身的商业功能更加完善,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出“组合拳”的优势。这的确是一条符合时下发展潮流的可行之道。

2011年,尚未行动的零售企业如实力允许,大可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或许能为未来发展找到新的“绿洲”。

预测7:外资企业在华将呈两极分化

领跑中国长达15年后,家乐福疲态尽显。

截至2010年10月,家乐福中国全年25家新店的计划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而且还失去了门店数量及单店销售两项保持多年的冠军头衔。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7年至2009年数据,家乐福的销售增速、门店增速、单店收入三项指标均呈现下降趋势。比家乐福情况更糟的是卜蜂(易初)莲花,其撤出天津,各地市场份额也被竞争对手进一步打压,再加上长年的不盈利,显然不堪重负。而与此同时,沃尔玛、大润发、TESCO、乐天玛特等却在一路高歌猛进。

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10多年前只要是个外资企业就可领中国零售市场一方风骚的时代已经过去。外资零售商在华将逐步朝两极分化发展,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一样将被淘汰出局,发展了近20年的中国零售业已经初步有了这份底气。

2011年,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预测8:上游厂商争夺流通渠道

上游厂商对终端渠道的觊觎一直没有放松。在零售商正通过农超对接、海外直采等方式寻求供应链变革以应对未来竞争时,2010年,一些生产巨头正悄无声息地向零售渠道延伸。

这其中,江西农产品生产巨头正邦集团采用的是并购、整合当地小零售企业而渗透的方式;中粮集团则用150亿元整合猪肉产业链以及千万元投入悦活果蔬汁,开设上百家直营店,并推出了食品商务网站——我买网,销售自己的产品;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也欲在全国开100家连锁店;娃哈哈集团也在河南准备开出shoppingmall,进军零售业,并将在未来3至5年投建100个购物中心……

这一现象在2011年乃至更远的未来会更频繁。生产商在与零售商合作中也在学习零售业的经营之道,期望掌握渠道、拥有话语权。一旦这些企业尝试成功,会激起众多上游厂商的兴趣,导致更多生产商涌入零售业,这将给零售商制造新的强大竞争压力。因为生产商本身具有上游产业链优势,一旦把生产、分销、零售成功结合,将把控供应链的全程环节,具有零售商难以比拟的竞争优势。不过,与零售商切入上游生产领域一样,生产商的零售之路也不会过于平坦。零售商尚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竞争。

预测9:二三线城市高端市场趋

热 高端超市近几年在一线城市风靡,很多零售商也都纷纷瞄准高端消费人群,推出精品超市,加大进口商品比例,提升服务品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端市场将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部分二三线城市也具备高端市场的开发潜力。比如,在石家庄市,北国股份就开出“精致生活馆”,安徽红府超市也推出“嘉年华”超市等高端品牌,开辟了当地的差异化经营蓝海,引起业界关注。

可以预见,2011年,二三线城市甚至发达地区的四级市场的本土零售商也会将目光投入高端消费人群。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高端超市都无法取代大卖场、综超、生活超市等主流业态,因为高端超市这一业态的受众目前在中国市场过于狭窄,更多的是为补充和完善市场的缝隙需求,而不是满足大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换句话说,这是对细分市场进一步的补充,而不可能是替代或是革命性的颠覆。传统业态的主流地位仍将长期保持。

因此,高端超市不乏为企业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但至少在三五年内,不能成为主要方向。此外,高端超市对供应链的要求也更高,大多数零售商连有效的供货渠道都难以完善,更勿谈直采。这也必然造成尽管企业可以开出高端门店,却很难形成特色、难有核心竞争力的局面。

预测10:供应链变革继续深入

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毋庸置疑,供应链的变革在2011年将继续深入。因为这关系到零售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不夸张地说,供应链变革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零售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生死存亡。

压缩供应链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趋势只会更加突出。除了农超对接在历经数年探索实践后会更水乳交融、加快开发自有品牌外,从联营转向自营的步伐也将在2011年提速,直接采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区域零售商对配送中心的建设将会掀起新的热潮。同时,零售商开始尝试从海外厂商直接采购,这给国内企业的差异化经营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也将使供应链的变革呈现更多元化的态势。

此外,在更加注重食品质量、安全、新鲜的今天,冷链物流作为供应链末端的重要一环,也越来越受到零售商的重视。武汉中百等企业均斥资数亿元,启动低温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这将让零售商的门店提档升级驶入快车道,生鲜经营将进入冷链时代,这也意味着生鲜冷链竞争进入了新阶段。

预测11:“绿色零售”亟需转化成竞争优势

在全世界一片“低碳”呼声下,零售业也呈现出低碳化的发展趋势,在门店建筑、装修、选址、商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配送及业态等方面,均以节能、低碳为核心进行变革。大部分零售企业设置了专业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整体节能工作,对门店的节能改造也愈加积极。

但由于节能改造资金多由企业直接投资,缺乏其他融资渠道,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影响。《2010中国零售业绿皮书》显示,53.5%的企业希望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方式;32.6%的企业希望有政府补贴,由企业、政府、经营户相结合,或与厂家共同承担等其他方式;只有10.5%的企业考虑全部由企业承担节能费用。可见,在这方面,政府补贴及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是“绿色零售”能否大踏步前进的关键。

此外,如果一家店改造需要投入500万,100家店则需要5亿,而收回投资需要较长时间。对本土零售而言,与其花5个亿去改造,不如拿这笔钱去拓展新店更具诱惑力。因此,2011年,“绿色零售”依然是主流,但行业和企业更应该去思考如何将“绿色”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这样既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也能使企业收获实实在在的效益,变被动绿色为主动绿色。

预测12:互联网营销将更受重视

2010年,中国零售企业再一次感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力。中国新一代的消费者非常熟悉网络,除了网络零售,开设网络商城,零售商更应该认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

因为,中国的网络力量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媒体。传统零售商要充分认识并了解网络营销,加强网销力度,利用网络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并要充分通过网络与消费者互动沟通。

除了自身建设外,零售商可以充分利用QQ、MSN、博客、微博甚至时下正广受网民青睐的团购网站进行营销。

如果利用得当,网络营销完全可以将传统零售商的品牌优势、顾客忠诚与网络的便捷性和消费者的网购习惯进行高度绑定。这样既可避免客源流失,还能在无形中扩张商圈,突破传统商圈的束缚。中国零售企业的营销方式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手段相对单一,而改变,不妨从互联网营销开始。

预测13:人才瓶颈进一步凸显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零售业已经不差钱,但是相当差人!多年过去,零售业缺人的现象却没有得到缓解。尽管每年毕业上百万大学生,零售企业每年也在招聘大学生,并且加强储备人才,但人才问题却一年比一年更为严峻。

这一问题在2011年会进一步凸显。好的采购人员、店工、基层管理人才等依然是行业争夺最激烈的人才。同时,随着零售商开辟高端超市或主题超市,拓展网络零售,这些企业本不具备的人才显然很难从内部培养,从外引进也没有良好的方式和途径。一些触网的零售企业需要大量招聘了解互联网的技术、运营、销售等各类电子商务人才。对于传统零售商来讲,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

而且,在零售行业的业态、营销手段、技术设备等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也较以前更高,拥有一专多能的专门针对零售业的复合型人才尤为匮乏。此外,零售行业人员流动过于频繁,所以造成了技术知识的流失和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高额成本。因此,需要再次强调的老生常谈是:如何在培养人才、寻求人才的同时,更好地留住人才,这是至关重要的。

预测14:资本对接愈加紧密

资本对零售业热情高涨已持续数年,零售企业也对资本频送秋波。2011年,零售企业与资本的对接与以往相比会更频繁,风投(VC/PE)与零售商在各种场合的直接与间接接触的机会也会更多,双方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合作意向也会有所增强。

一方面,投资机构和证券市场普遍看好连锁零售题材。目前,几乎每一家稍具规模的连锁零售企业,都会会受到众多风投的集体“骚扰”。另一方面,零售企业尤其是区域零售商受到突破困惑,也有意向借资本的力量实现再度腾飞。

但问题是,太多的连锁零售企业想着尽快上市。尽管每年都有与风投成功对接的企业,如红旗连锁获九鼎投资1.5亿风投;每年也有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零售商,如人人乐深交所终圆上市梦。然而,也有岁宝百货、上海徐家汇商城等零售商上市征途受挫搁浅。这给企业敲响了警钟:证券市场也会对零售商亮红灯。

数万家零售企业里能够最终实现上市梦想的毕竟屈指可数。中国总共也才几千家上市企业,分配到连锁零售企业头上的配额就更少。更要提醒行业与企业的是,风投等资本也不会雪中送炭,国美控制权争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此,在资本过分的热情面前,零售商一定要保持清醒,量力而行。

预测15:商业地产快速增长

2010年以来,一系列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新政,使住宅市场投机行为被空前打压,从首付、利率、回报率等方面看,商业地产明显优于住宅市场,因此,国内地产商在2011年会更多重视商业地产。

在商业地产的投资运营中,良好的规划及设计成为盈利的先决基础,也是近年来商业地产关注的重点与热点。这方面,零售商较开发商更有优势。在二三线城市,很多零售商也都涉足商业地产,但大多都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要前提,却也不排除由于商业地产的诱惑过大的因素。

2011年会有零售商将主力精力转向商业地产。不过,零售商进军商业地产的风险也不少,因为零售业毛利较低,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地产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有实力的零售商在区域市场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切入,实力弱的企业则切忌轻易进入商业地产领域,以免“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个别零售企业在二三线城市开发大型商业地产,却在招商上陷入僵局,造成骑虎难下的现象。

预测16:“车轮商业”开始发力

香港为何成为购物天堂?地铁商业功不可没。而在中国内地市场,地铁商业的范畴显然太窄。零售商将面临的是一个“车轮商业”的时代。但是,车轮商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目前中国在这方面极度缺少专业的人才。

不过,企业已经有所动作。如浙江银泰百货将在5年内在北京地铁沿线开设10家购物中心。2010年1月,银泰百货与京投银泰股份有限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北京市场,京投银泰主要承担北京基础交通设施轨道的投资工作。与京投银泰合作后,银泰百货将拥有在京投银泰投资的地铁站站口附近经营商业设施的优先选择权。

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家为刺激经济增长投入的4万亿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现在,各地公路、铁路、机场等工程正陆续完成,南京、杭州、长沙、广州、重庆等城市都在建设地铁。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工,配套的商业项目也会随之建成,更多的商业机会也将展现在零售商面前,很大程度上缓解零售商网点拓展上的困扰。2011年,会有更多的零售商去争夺这一宝贵的商机。

预测17:食品安全问题将得到有效遏制

尽管《食品安全法》已经出台,但食品安全问题仍层出不穷。而这一现象在2011年可能得到有效遏制。因为政府已经痛下决心,严惩食品安全问题的涉案人员,甚至不惜处以死刑。

2010年8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对外公布了《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累犯、惯犯、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及销售金额巨大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严惩,罪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要加大财产刑的适用,彻底剥夺犯罪分子非法获利和再次犯罪的资本。对与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的职务犯罪分子一般不得适用缓刑或者判处免予刑事处罚。

违法成本的大幅增加,将促使企业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此外,零售商也对食品安全负有重要责任,在国家和社会全面重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无论是零售商和生产厂商,都会将这一问题进一步上升到战略高度。

预测18:IT、设备供应商须随需应变

随着规模的扩张和门店升级,零售商将更多利用IT技术,降低物流成本。因投入方式和利益分配等原因而长期未能广泛应用的ECR系统会受到零售商和供应商的重视。

零售企业“千店一面”的购物环境,已使消费者感到麻木,要想燃起消费者购物激情,激发新的需求,只有改变和创新,努力开发新的概念、新的形象来吸引消费者。而体验化消费将是零售企业概念、形象创新的发展趋势,零售商在营销上将更倾向满足消费者的体验式消费,自助收款机、自动条码打印包装机、语音分栋物流……一些零售企业开始采取更多的新技术来提升效率,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零售行业的变化也将促使IT和设备供应商不断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本土的IT、设备供应商。惟有及时发现这一变化,从现在开始研发新的解决方案,不断推出新产品,才能得到零售商的青睐,否则将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陷入被动。

预测19:奢侈品牌大举进军二三级市场

截至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 ,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日本。中国拥有成为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的潜力。

奢侈品品牌不再将一线城市视为惟一,而是大举进军二三级市场。欧米茄在全球只有20家旗舰店,但有14家在中国,除了香港、北京、上海,大多开在鞍山、温州、昆明、大连等二三线城市;LV在长沙、西安、青岛、厦门、无锡、温州、南宁等二三线城市全面开店;GUCCI计划2010年在中国开设13到17家新店,大都开在二线城市,增幅创纪录地突破100%。

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因为煤炭、石油、房地产开发而新富起来的人们不在少数,而某些行业的员工收入也是堪比一线城市,他们共同支撑了奢侈品牌扩张的基础。二线城市对奢侈品价格接受程度和一线城市已经相差无几。

调查显示,54.6%的二线城市受访者认为价格不影响他们对奢侈品的购买,仅比一线城市低4.3%。可以肯定的是,2011年,奢侈品牌对二三级市场的覆盖还将加速,甚至会进入四级市场。

预测20:新兴消费人群再促创新

看看李宁这个品牌在口号与理念上的改变就知道迎合90后的重要性。可以说,抓住了90后,就抓住了未来市场的商机。与前几年零售商关注的80后一样,90后也开始陆续步入社会,成为消费主力。这个更崇尚个性的群体,有着与80后、70后完全不一样的消费习惯,他们舍得花钱,敢于尝试新事物,善于利用消费行为将自己包装成非主流。而对零售商来说,基于90后消费者的消费研究尚未起步。

因此,2011年,零售商应尽早动手,深度挖掘“90后”这一黄金消费群体。

对于这一群体,专家认为,只有深入挖掘他们的消费特点和个性化元素,并将这些个性化元素与企业的品牌、营销方式等密切融合,塑造企业的个性化特点,创造同年轻消费者在精神上的契合和心灵上的共鸣,培养他们的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才能拥有未来的强大主流消费群体市场。零售商必然会有针对性的创新和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市场环境如何变化,营销手段如何更新,销售方式发生如何改变,2011年的零售业与往年的任何时候一样,都必须致力于关注消费者,满足消费者,提升内部管理效率,这才是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致胜秘诀。编辑:长安

作者:本刊编辑部

第3篇:2016年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和零售业报告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政府对服务业的重视对快速消费品(FMCG)厂商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备受蓝领阶层青睐的品类,如方便面和廉价啤酒,销售额增长极其缓慢,甚至有所下降;而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青睐的产品,如酸奶和宠物食品,则飞速增长。截止2016年上半年,此趋势并无明显改变:去年低迷的品类持续走低,而之前坚挺的品类,尤其是个人护理用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双速前行”的情形在零售业态亦逐渐展开。线上零售已保持了长达十多年的繁荣,而除便利店以外,大多数线下零售渠道则几近零增长,甚至呈现负增长。虽然现阶段便利店占整个中国零售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在未来几年,其地位将变得日益重要。

线上零售依然引领中国零售业增长,也仍是最令人关注的热点,并且开始蚕食线下零售;2015年线上快速消费品销售额上涨了36.5%,这主要源自69%的销量增长,销量增长同时抵消了平均销售价格的下降。线上商品品类的多样化、进口产品的显著增长和被促销活动吸引的大批消费者共同推动了线上零售的迅速增长。

线上零售在快速消费品的渠道份额日益提升,而其自身也正经历着重要的变化。电商渠道以相对平稳的速度持续整合,排名前十位的电商在快速消费品所占市场份额由2014年的55%增加到2015年的64%,其中排名前四的电商占整体网上消费销售额的55%。淘宝、天猫和京东仍占主导地位。淘宝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而京东则在收购一号店之后有望和天猫势均力敌。

每年双十一光棍节促销都是线上零售的热点。2016年,仅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就在双十一购物节当天实现了178亿美元的销售额。我们针对2015年双十一的研究为这一创新且独具中国特色线上促销推广方式提供了全新的见解。

总体而言,双十一促销的销售增量主要源自于三大重要的增长引擎:

● 各品类现有网购客户在双十一促销活动时购买更多(如洗衣粉,纸巾和婴儿配方奶粉)

● 将购买需求推迟到双十一促销期间再进行购买的网购客户

● 被线上促销活动吸引开始购买新品类的网购客户。例如饼干、衣物柔顺剂和洗发水品类,其大部分销售额的增加来自于网购者的首次购买,因此线上促销可以作为该品类获得新客户的敲门砖,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的数据显示双十一线上的销售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线下渠道销量为代价而来的。

在未来几年,线上零售商需要基于这些发现及购物者偏好采取相应调整。例如,在买促销产品之外,消费者持续增加对高端品牌和进口商品的购买。这种现象在双十一期间也有所体现。

与此同时,实体零售商也开始正视新现实。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线上,线下渠道开始承担更多的补充线上零售的角色。消费者曾经在大卖场进行大宗购买,并在需要时光顾便利店进行补充。而现在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笔记本电脑或移动电话在线购买,而不是前往大卖场。而便利店仍然为补充购买的首选。

便利店业态的发展得益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快速消费品购物者年度调查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便利店的销售额增长了13%。便利店是一种即买即走的购物场所,并且开始逐渐发展成从提供票务到支付生活账单服务的一站式渠道。当前令人瞩目的增长主要来自于新店扩张的效率,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房价高企的压力下保持稳定的利润增长。

相比之下,传统和大型零售业态的艰难境地广为人知。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传统渠道业务缩减10.4%,大卖场也出现了0.2%的负增长,超市/小超市增速放缓至4%。这些业态面临着许多新形势下的关键抉择,例如放缓门店扩张速度,解决客流量下跌的问题,通过专注运营效率以保证利润率等。继续成功实施线上到线下(O2O)策略则是实体和在线零售商的共同目标。

中国消费者市场继续“双速前行”

中国快速消费品(FMCG)零售市场正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速度前行。线上零售商正全力把握由渠道发展带来的广阔商机。

2015年,线上零售额增幅高达36.5%,而实体渠道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尽管传统渠道和大型零售业态依然在试图扭转低迷的销售表现,但线下快消品的零售额在2015年仅实现了2.6%的同比增长,2016年上半年更是放缓至1.5%,且销量呈现负增长。便利店是线下唯一的增长亮点,但同样面临如何把控高速增长同时维持利润的挑战。

自2014年底以来,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包裝食品与饮料、家庭与个人护理品类呈现了不同的增长态势(见图1)。 今年上半年,城镇地区快消品零售额与2015同期相比增长3%,销量下降0.2%,平均售价上涨3.3%(见图2)。

我们连续12次定期对四万个中国家庭购物行为进行研究,获得了对中国市场消费者和零售趋势的深度洞察。我们为每户样本家庭配备了条码扫描仪,即时收集消费者的实际购物记录,而非仅仅通过他们口头描 述来记录购物行为。这种独特的调研方法为我们清晰展示了消费者在26个快消品类的购买行为。

我们通过比较不同品类的表现可以了解双速前行的现状。尽管中国经济不景气,但个人护理用品,如洗发水和牙膏,在2016上半年有所反弹,增幅达到9%。这主要来源于超过通货膨胀率的平均售价的涨幅,我们 称之为“高端化”现象。而家庭护理用品,例如厨房清洁用品,则一直保持了较高的销量增长,在2016年上半年销量增长2.9%,对比2015年同期的2.3%(见图3)。但其平均售价仅上涨了0.8%,低于通货膨胀率,我们称此现象为“大众化”。

诸多包装食品和饮料品类则面临着业绩下滑(见图4)。饮料销售额增长从2015年的5.6%放缓到2016年上半年的3.2%,并且连续三年在销量上呈现负增长。饮料的平均售价在2016年上半年仅增长了3.3%,而2015年的增长率为6.2%。这些趋势部分是受中国政府以服务业为主导、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政 策的影响。

制造业正逐渐向越南和孟加拉等低工资的国家进行转移,传统上以蓝领为主要客群的品类销售额下滑明显。这群消费者在消费支出上也更为谨慎。尽管2016年上半年大多数饮料产品呈现负增长,但包装水品类则例外。这主要是因为包装水价格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以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所有消费者,而不仅仅只是富裕人群的诉求。

随着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中产阶级更愿意为健康护理及其他高端消费品买单。这是个人护理和酸奶等品类表现出相对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与此相反的是2016年上半年, 口香糖和糖果品类遭遇了两位数的负增长。

电商及便利店增长强劲,超市面臨增速放慢,而大卖场的销量甚至开始下滑。

不同零售形态的不同轨迹

在零售业态里,快速消费品的双速增长同样明显。电商及便利店增长强劲;超市则面临增速放慢,而大卖场的销量甚至开始下滑(见图5),传统杂货店、大卖场、超市/小超市依然不见起色。

传统杂货店和大卖场的增长率分别为-10.4%和-0.2%,超市/小超市增速放缓至4%。便利店等小型零售商、 家乐福Easy便利等新兴零售业态以及类似于屈臣氏的专卖店驱动了2015年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增长(见图6)。

虽然大型商超渠道整体疲软,大润发和永辉2015年的增长仍然分别达到12%和14%(见图7),但其增长主要来源于门店扩张。所有大商超的同店销售额增速持续下降、客流量减少,单次购买量也停滞不前。

传统大卖场以及超市/小超市的萎靡不振与便利店的稳健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便利店在2015年实现了超过13%的增长,几乎是2014年增速的两倍。虽然便利店渠道规模仍然较小,且相当一部分增长来源于新门店的扩张,却是整个中国零售业态值得持续关注的切片。

随着中国日益城镇化,更加便利快捷的购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上购物的补充。除此之外,便利店还作为新兴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包括账单支付、票 务以及其他创新性服务,例如网购自提等。京东、天猫及其他电商平台目前正与便利店进行合作,以便利店作为提货点来提供线上线下整合服务(O2O)从而实现双赢。提货服务不仅利用了便利店庞大的门店网络优势,为天猫等电商减少了“最后一公里”的派送负担,同时也为便利店带来了额外客流量。

然而便利店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城市房租成本不断走高的情况下,需要制定平衡网点扩张同时维持利润的策略。便利店会是线下零售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一渠道也会因投资继续增长与发展。例如北京的全时便利店,计划未来五年内在中国实现成倍的迅速扩张。

排名前十的便利店分为两种类型(见图8)。一种为全国性高端品牌,如全家和7-11便利店,另一种则为区域性大众品牌,如美宜佳、天福。这两种类型的便利店采用不同的扩张与零售策略。7-11和全家便利店采用“高门槛”模式,要求较高的加盟费和保证金,并在店面装修、进货补货、产品定价、陈列和促销活动方面严格实行统一标准。其店面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目标消费群体为城市、商业中心或地铁站附近的白领 消费者,注重食品和饮料出售,包括日益流行的即食产品。

与此同时,区域性大众品牌如美宜佳、天福则采用相对轻量级的特许经营模式。其加盟商开店所需的投资明显低于全国性品牌,店面相对较小且集中于住宅区。它们的特点是更注重个人和家庭护理用品。两种类型的便利店有诸多不同之处,但都取得了成功。

在排名前十的便利店中,只有全家以及7-11在全国一线城市实现了覆盖,其他便利店则主要在本地或特定区域内占有优势(见图9)。其中,美宜佳和全家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率在15%到20%之间。

他们不断扩张新店,并从快客和好德等竞争对手那里赢得市场份额。由于一线城市激烈的竞争与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快客和好德在2015年都关闭了部分门店(见图10)。

电商不可阻拦之势

中国便利店发展迅速,但电商渠道的增长则更令人惊叹。线上快消品销售额2015年增长高达36.5%,高速增长的同时线上零售市场也在持续整合。排名前十位的电商快速消费品的市场份额由2014年的55%增加到2015 年的64%,其中前四大电商的网上消费支出份额高达55%。

淘宝,天猫和京东仍然牢牢把控着中国电商市 场,而京东收购一号店之后将有望和天猫势均力敌。与此同时,不少小电商公司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例如美妆平台聚美优品在2013到2015年间每年以6倍速度增长,其竞争者乐蜂网在同期也达到245%的年平均增长率(见图11)。

线上快速消费品的销售增长来源值得一提。我们的研究显示,线上零售正缓慢蚕食线下零售。2013年,60%的线上零售额增长为自然增长,而2015年,线上零售额的自然增长率为53%,47%的增长来自于线下渠道转换(见图12)。

线上快速消费品的强劲增长主要源自于销量的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15年线上销量增长了69%,即网购 者购买更多的产品,更频繁地访问购物网站,并在线上购买更多的品类(见图13)。销量的增长甚至抵消了平均售价的下降(线上购物的平均售价在2014和2015年分别下降了7%和19%)。

平均售价下降是线上购物品类多样化的必然结果。正如我们在《在“新常态”下赢得中国购物者—2015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二》中所述,最先在线上取得较高渗透率的品类(婴儿配方奶粉、婴儿纸尿片、护肤品及彩妆)以每公斤或每件单品计价的平均售价较高。

随着消费者在线上越来越多地购买如酸奶、饼干、 牛奶和洗发水等平均价格较低的品类,线上购物的平均售价被拉低。如酸奶,衣物柔顺剂等品类在2013到2015年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57%,相比之下,如婴儿纸尿片、婴儿配方奶粉和护肤品等平均售价较高的品类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5%(见图14)。

中国消费者在线上购买更多品类的同时,也不断转向线上购买进口产品。数据显示,进口快速消费品在线上购买的可能性比线下高四倍(见图15)。大约三分之二的线上零售为进口产品和促销产品,这是线下进口产品和促销产品市场份额的两倍。

对中国的零售商而言,促销这一手段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研究发现,2015年间40%的线上快消品是在促销期间售出的,而线下渠道的促销销量占比只有19% (见图16)。

中国消费者也不断转向线上购买进口产品。

双十一现象

每年十一月,整个零售界都会将目光投向中国和其最受欢迎的促销节日:11月11日光棍节。这是目前为止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线上促销活动。2016年,仅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就在双十一购物节当天取得了178亿美元的销售额,较2015年增長24%。移动端的购买不可思议地贡献了82%的销售额。来自235个国家的用户参与 了此次购物节,海外购比2015年上升60%。

我们对双十一线上促销活动的销售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发现了几大重要趋势。双十一活动能够帮助线上渗透率较低的品类,如牙刷和洗发水品类,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见图17)。如图所示,双十一期间牙刷的销售额增长了163%,洗发水的销售额则提升了103%。线上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品类增长则较为缓和,婴儿配方奶粉的销售在双十一期间仅增长了19%。

双十一促销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在短期内将一些线下购买转化为线上购买。

三种类型的购物者拉动了消费总支出的增长:

● 现有网购客户在双十一促销期间购买更多,尤其是衣物洗涤剂、面巾纸和婴儿配方奶粉等品类;

● 将购买需求推迟到双十一促销期间进行购买的网购客户;

● 被线上促销活动吸引开始购买新品类的网购客户,比如在线上购买衣物柔顺剂、洗发水和饼干品类。

我们比较了双十一活动开始前四周,双十一活动开始前48周和包括双十一活动的四周的总销售支出额,发 现那些购买更多的老网购用户仅贡献了28%的增长,其余76%的增长都来自于所谓“新增”的网购用户(见图18)。

“新增”的线上购物者分为两种类型。大约有38%的消费者在过去的12个月内从未在线上进行过购物,这部 分购物者经过双十一活动的转化,增加了该品类线上渗透率,并带来了实际的线上零售增长。

相比之下, 另外约有62%的消费者在2015年曾有过线上购买行为,只是在双十一开始前的四周未进行线上购买。他们可能是为了等到双十一促销期间再购买,也可能是仅购买一些不需要经常重复购买的品类。

双十一促销一 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在短期内将一些线下购买转化为线上购买(见图19)。这种现象在一些线上渗透率高的品类上最为显著,例如婴儿纸尿片的线上销量份额在2015年双十一期间一度达到55%,之后又回落到45%的正常范围。

从分析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启示。之前所提到的饼干、衣物柔顺剂和洗发水等品类,绝大部分销售支出的增长来源于首次在线上购买该品类的消费者。因此线上促销活动可以帮助该品类获得新的消费者。

双十一活动不仅仅是打折促销,它同时也提升了如卫生护理用品、牙刷等品类的平均售价(见图20)。无论什么品类,促销活动中显现出高端化的趋势并不常见,我们认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更多的进口商品在双十一活动期间被推广和销售。

例如,进口卫生护理用品和牙刷在双十一期间销售份额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卫生纸和面巾纸品类的领导品牌维达,利用双十一活动对其高端产品进行推广,进一步迎合了双十一活动的高端化趋势。

中国的双十一网络购物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快速消费品公司和电商的目光,也是推动线上零售和了解线上市场的绝佳契机。

对零售商的启示

我们在去年的报告中提到,大型零售商要在中国取得成功,需要同时做到以下几点:

● 坚持以本地或局部区域为重;

● 缩小门店布局,关闭业绩不佳的门店;

● 调整门店形态,引入类似便利店的小型业态;

● 实施O2O策略,让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购买门店提货,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 大型零售商的业务调整已经变得越来越迫切。

目前大型零售商业绩持续下滑,其新增营业额主要来自于门店扩张而非单店增长(事实上单店增长在持续下降),而线上购物的不断发展,将会继续加剧大型零售商业绩的下滑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在线上购买快速消费品和其他产品,零售商需要缩减店铺面积来 应对这一趋势。

此外,国际零售商在其他国家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线上零售业利润有限。消费者并不完全承担到店取货或是配送的成本。对大型零售商来说,削减成本和简化流程就显得愈发重要。

一般来说,零售商可以通过向供应商施加压力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在中国,供应商通常比零售商更加强势。这就需要零售商严格控制各项成本。一些零售商已经开始采取这种策略。

对于O2O,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最近在一封致股东的信中提出了富有参考价值的预测,“在今天,电子商务本身也正在变成一个陈旧的概念。”他写道,“在未来几年,我们将会迎来线上、线下、物流、数据等全产业链的新零售形式。当电子商务变成‘传统商业’时,纯电商企业也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确实,未来充满机遇。各大零售商和电商平台只有通过更加高效的合作,才能为中国消费者打造一个繁荣 发展的全新零售行业。(食品价值再造)

第4篇: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市场调研及发展

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 茶叶零售概述 第一节 茶叶零售定义

第二节 茶叶零售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茶叶零售分类情况 第四节 茶叶零售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第二节 茶叶零售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第三节 2011-2013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茶叶零售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茶叶零售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茶叶零售发展概况

一、2011-2013年茶叶零售发展分析

二、2013-2018年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茶叶零售机构市场容量概况 第四节 茶叶零售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茶叶零售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茶叶零售国内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茶叶零售2010-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茶叶零售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茶叶零售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国内茶叶零售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现状

一、茶叶零售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茶叶零售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茶叶零售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我国茶叶零售市场走向分析

1、培训质量将更加全面

2、培训合作将得到巩固

3、认证项目将得到统一

4、培训要求更加迫切

5、培训教育模式将会突破

6、期待资本的融入

第二节 中国茶叶零售产品技术分析

一、职教与高校互补性加强

二、“知本”时代职业培训理念的创新

三、茶叶零售学员消费更加理性

四、就业导向成首要关注点

五、认证培训势头依旧热力不减

六、茶叶零售课程标准化成为重要趋势

七、行业将更注重提升就业推荐能力 第三节 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茶叶零售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二、茶叶零售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 对中国茶叶零售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茶叶零售市场特点

二、茶叶零售市场分析

三、茶叶零售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章 2012-2013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2-2013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3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七章 茶叶零售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茶叶零售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茶叶零售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茶叶零售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茶叶零售主要发展策略

第三节 茶叶零售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茶叶零售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茶叶零售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茶叶零售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茶叶零售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2013年茶叶零售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茶叶零售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茶叶零售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茶叶零售模式

三、2013年茶叶零售投资机会

四、2013年茶叶零售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茶叶零售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九章 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茶叶零售发展分析

二、未来茶叶零售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11 项细分行业领域确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2012年全年电子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IT从业人员将增30万人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2013-2018年茶叶零售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当前茶叶零售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茶叶零售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规模

二、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和体制风险

三、进入退出风险

1、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第十一章 茶叶零售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 A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B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C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d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e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茶叶零售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 中国茶叶零售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 茶叶零售“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三节 茶叶零售“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四节 茶叶零售“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第五节 茶叶零售“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第六节 茶叶零售“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茶叶零售投资策略

二、茶叶零售投资筹划策略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2013年茶叶零售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茶叶零售的规划

二、茶叶零售的建设

三、茶叶零售业成功之道

第十四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茶叶零售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茶叶零售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茶叶零售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项目投资建议

图表略......

网 址:

第5篇: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调研及

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 图书零售连锁概述 第一节 图书零售连锁定义

第二节 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图书零售连锁分类情况 第四节 图书零售连锁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第二节 图书零售连锁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第三节 2011-2013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图书零售连锁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图书零售连锁发展概况

一、2011-2013年图书零售连锁发展分析

二、2013-2018年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图书零售连锁机构市场容量概况 第四节 图书零售连锁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图书零售连锁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图书零售连锁国内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图书零售连锁2010-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图书零售连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图书零售连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国内图书零售连锁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现状

一、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图书零售连锁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图书零售连锁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四、我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走向分析

1、培训质量将更加全面

2、培训合作将得到巩固

3、认证项目将得到统一

4、培训要求更加迫切

5、培训教育模式将会突破

6、期待资本的融入

第二节 中国图书零售连锁产品技术分析

一、职教与高校互补性加强

二、“知本”时代职业培训理念的创新

三、图书零售连锁学员消费更加理性

四、就业导向成首要关注点

五、认证培训势头依旧热力不减

六、图书零售连锁课程标准化成为重要趋势

七、行业将更注重提升就业推荐能力

第三节 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图书零售连锁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二、图书零售连锁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 对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图书零售连锁市场特点

二、图书零售连锁市场分析

三、图书零售连锁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章 2012-2013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2-2013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3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七章 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图书零售连锁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图书零售连锁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图书零售连锁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图书零售连锁主要发展策略

第三节 图书零售连锁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我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竞争趋势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图书零售连锁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图书零售连锁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图书零售连锁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2013年图书零售连锁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图书零售连锁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图书零售连锁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图书零售连锁模式

三、2013年图书零售连锁投资机会

四、2013年图书零售连锁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九章 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图书零售连锁发展分析

二、未来图书零售连锁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11 项细分行业领域确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2012年全年电子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IT从业人员将增30万人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2013-2018年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当前图书零售连锁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图书零售连锁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规模

二、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和体制风险

三、进入退出风险

1、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第十一章 图书零售连锁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 A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B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C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d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e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图书零售连锁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 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 图书零售连锁“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三节 图书零售连锁“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四节 图书零售连锁“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第五节 图书零售连锁“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第六节 图书零售连锁“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图书零售连锁投资策略

二、图书零售连锁投资筹划策略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2013年图书零售连锁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图书零售连锁的规划

二、图书零售连锁的建设

三、图书零售连锁业成功之道

第十四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图书零售连锁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图书零售连锁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图书零售连锁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项目投资建议

图表略......

网 址:

第6篇:2014-2019年中国零售业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调研报告

- 1 -

2014-2019年中国零售业市场分析及投资策略调研报告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2014产业运行外部环境变化分析

第一章2014年中国零售业运行概况2

第一节2014年零售业重点产品运行分析2

第二节我国零售业产业特征与行业重要性3

第二章2014年零售业发展宏观经济环境分析6

第一节2014年宏观经济政策影响6

第二节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预测7

第三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预测8

第四节2014年国际经济环境分析9

第三章零售业行业2014年政策环境变化分析12

第一节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12

第二节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分析13

第三节国内零售业行业政策分析14

一、行业具体政策14

二、政策特点与影响17

第四章2014年国际零售业行业发展分析22

第一节世界零售业生产与消费格局分析22

第二节2014年世界零售业市场存在的问题23

第二部分零售业重点产品2014年走势分析

第五章我国零售业行业供需状况分析27

第一节零售业行业市场需求分析27

第二节零售业行业供给能力分析28

第三节零售业行业进出口贸易分析29

一、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态势29

二、国内外产品的比较优势31

第六章零售业行业前十强省市比较分析35

第一节前十强省市的人均指标比较35

第二节前十强省市的经济指标比较36

一、前十强省市的盈利能力比较36

二、前十强省市的营运能力比较38

三、前十强省市的偿债能力比较41

第七章零售业行业竞争绩效分析46

第一节零售业行业总体效益水平分析46

第二节零售业行业产业集中度分析47

第三节零售业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绩效分析48

第四节零售业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绩效分析49

第五节零售业市场分销体系分析50

- 2 -

一、销售渠道模式分析50

二、产品最佳销售渠道选择53第八章零售业行业区域分析58

第一节我国零售业企业区域分析58

第二节山东省零售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59

一、山东省零售业行业产销分析59

二、山东省零售业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山东省零售业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山东省零售业行业营运能力分析第三节广东省零售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广东省零售业行业产销分析68

二、广东省零售业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广东省零售业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广东省零售业行业营运能力分析第四节江苏省零售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江苏省零售业行业产销分析77

二、江苏省零售业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三、江苏省零售业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60 62 6568 70 73 7577 79 80

四、江苏省零售业行业营运能力分析82第五节浙江省零售业行业发展状况分析86

一、浙江省零售业行业产销分析86

二、浙江省零售业行业盈利能力分析89

三、浙江省零售业行业偿债能力分析9

1四、浙江省零售业行业营运能力分析92 第三部分零售业行业融资及竞争分析第九章我国零售业行业投融资分析98

第一节我国零售业行业企业所有制状况98第二节我国零售业行业外资进入状况99第三节我国零售业行业合作与并购100第四节我国零售业行业投资体制分析101第五节我国零售业行业资本市场融资分析102第十章零售业产业经营策略分析105第一节总体经营策略105第二节市场竞争策略106

一、细分市场及产品定位106

二、价格与促销手段109

三、销售渠道111第三节行业品牌分析113

第十一章我国零售业行业重点企业分析116第一节我国零售业行业重点企业A116

一、公司基本情况116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18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

21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2

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24

第二节我国零售业行业重点企业B127

一、公司基本情况127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28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30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3

3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35

第三节我国零售业行业重点企业C137

一、公司基本情况137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39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40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

42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45

第四节我国零售业行业重点企业D148

一、公司基本情况148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50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53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5

5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56

第五节我国零售业行业重点企业E159

一、公司基本情况159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160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16

2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16

5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167 第四部分产业发展前景及竞争预测

第十二章我国零售业产业消费量预测172

第一节我国零售业消费总量预测研究思路与方法172

第二节2010-2014年零售业需求总量时间序列法预测方案第三节2010-2014年零售业需求总量曲线预测法预测方案第四节2010-2014年零售业需求总量预测结果175第十三章我国零售业产业供给预测178

第一节我国零售业生产总量预测研究思路与方法178第二节2010-2014年零售业生产总量时间序列法预测方案第三节2010-2014年零售业生产总量曲线预测法预测方案第四节2010-2014年零售业生产总量预测结果181第十四章零售业相关产业2014年走势分析184第一节上游行业影响分析184第二节下游行业影响分析185 第十五章零售业的品牌与营销188第一节零售业的品牌188

一、零售企业品牌体系的建立188

- 3 -

173174179180

三、大型品牌零售企业及其社会责任19

3四、零售企业品牌管理中应处理好的关系19

5五、中国大型零售企业自有品牌战略的实施196 第二节零售业的营销199

一、零售企业体验营销战略的实施199

二、以文化特色促零售业营销200

三、中国零售业营销的趋势特点20

2四、未来零售市场以营销创新决胜负205 第三节零售业营销策略创新分析208

一、商品采购策略208

二、国际化战略210

三、市场细分策略21

3四、连锁化策略21

5五、新业态策略216 第五部分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第十六章零售业行业成长能力及稳定性分析222第一节零售业行业生命周期分析222第二节零售业行业增长性与波动性分析223第三节零售业行业集中程度分析224 第十七章殴债危机对零售业的影响228

第一节殴债危机对零售业的影响228

第二节殴债危机对零售业的影响229第三节殴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230第四节殴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31第五节殴债危机对对世界零售业的影响232第六节殴债危机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233

第七节中国零售业企业应对殴债危机的策略234第十八章零售业行业投资机会分析237

第一节2015-2019年零售业行业主要区域投资机会237第二节2015-2019年零售业行业出口市场投资机会238第三节2015-2019年零售业行业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机会239 第十九章零售业的投资分析242第一节投资机会242

一、中国便利店的发展商机无限2

42二、购物中心成为商业业态的新形式24

5三、中国折扣店的发展前景看好247

四、专业店的内地市场前景光明248 第二节投资风险分析251

一、国内的政策风险251

二、外资不断涌入的产业风险2

52三、投机型模式造成的零售业风险2

54四、零售业扩张中的无效规模陷阱257

一、加快抢占市场空白点260

二、充分运用并购重组策略26

2三、投资超市项目以规模化取胜26

5四、谨慎进入百货业267

五、仔细了解零售店铺审批程序268

第二十章零售业产业投资风险273第一节零售业行业宏观调控风险273第二节零售业行业竞争风险274第三节零售业行业供需波动风险275

第四节零售业行业技术创新风险276第五节零售业行业经营管理风险277第二十一章零售业的发展前景及趋势280第一节国际零售业的发展趋势280

一、全球百货零售业的发展趋势280

二、国际零售业的主要发展趋势28

2三、世界零售业发展趋势28

5四、国际零售业的变化趋势287

五、亚太地区零售业的发展趋势288 第二节中国零售业的趋势分析29

1一、零售行业整体持续向好291

二、新的连锁业零售业态将高速增长292

三、零售行业内部整合的步伐加快29

4四、零售企业的“国退民进”新趋势297第三节中国零售业的主要发展方向300

一、零售业业态的多元化300

二、经营方式特色化30

2三、企业发展规模化30

5四、市场定位科学化307

五、企业经营国际化308

六、管理手段的现代化310

七、自助购物普及化313 第二十二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317第一节报告主要研究结论317

第二节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318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

本报告实时免费更新数据(季度更新)根据客户要求选择目标企业及调查内容。 附录

附录一:《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纲要》 附录二:新《商品条码管理办法》

附录三:新《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附录四: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

附录五: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六:2014年中国零售企业前100家销售总额、零售总额统计327

第7篇:中国建设银行获得中国杰出零售银行奖

建设银行蝉联香港《资本》杂志

“中国杰出零售银行奖”

6月25日,香港《资本》杂志2009年度“中国杰出企业成就奖”颁奖典礼在港举行,建设银行连续第二年获得内地银行业唯一的“中国杰出零售银行奖”。

近年来,建行将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市场营销能力,拓展优化服务网络,巩固客户资源优势,加快产品创新步伐,零售业务金融服务能力和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基本实现了建成国内一流零售银行的目标。2008年,个人银行业务实现税前利润202.5亿元,利润贡献度达到16.9%。个人存款余额接近3万亿元。个人贷款增长13.5%至8,215.3亿元,占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例为21.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长14.3%至6,031.5亿元,余额和新增均居国内同业第一。2009年以来,在强化风险控制、不断提高资产质量的前提下,建行个人贷款业务持续稳健发展、结构优化显著,个人存款及中间业务也得到了稳步快速发展。

建行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借记卡发卡总量达2.7亿张;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1,871万张,消费交易额增至1,579.1亿元。同时,专业化经营机构建设提速,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理财中心2,068家、财富管理中心106家,并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开设了私人银行中心,为高端个人客户提供私人银行服务。

建行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推行零售网点转型,通过智能排队、分区办理、电子银行渠道分流等措施,使客户等候时间缩短35%。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已有11,736家零售网点成功实现功能转型,占网点总数的87%。2009年5月,建行首批100家网点完成零售网点二代转型,转型网点深入开展客户分层分析,优化销售服务流程,个性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资本》杂志总部设在香港,是亚洲地区知名财经媒体,该杂志“中国杰出企业成就奖”已连续举办四届。香港立法会议员梁家杰、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副总裁宋兆麟、香港中华厂商会专业服务业委员会主席邓锦添、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会长吴太和等嘉宾出席了本届“中国杰出企业成就奖”颁奖典礼,并为建行等获奖企业代表颁奖。

第8篇:中国零售业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 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业态差距明显

我国的零售业态参差不齐。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缺乏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四)外商的挑战

在中国零售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外商的严重挑战。这些外资零售企业以其超前的经营理念,极大的规模,价廉物美的商品,规范周到的服务,特殊的营销手段,向中国零售业发起了强大的冲击。

第9篇:中国银行保险市场研究与预测报告

北京汇智联恒咨询有限公司

定价:两千元

〖目 录〗

第一章 银行保险相关概述

第一节 银行保险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银行保险的模式分析

第三节 成功银行保险的关键因素分析

第四节 银行保险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一、银行保险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二、银行保险发展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第二章 国际银行保险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形式及动因分析

第二节 西方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借鉴

第三节 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四节 欧洲银行保险的发展情况与经营管理分析

一、欧洲银行保险的产生基础

二、欧洲银行保险的经营管理

第五节国际银保发展模式

第六节法国银行保险分析

第七节印度银保合作发展的现状及原因

第八节银行保险的跨国比较与分析

一、银行保险的一般描述及问题的提出

二、银行保险的发展程度比较

(一)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国家

(二)英国和德国

(三)美国

三、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比较

(一)以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国家

(二)英国和德国

(三)美国

四、银行保险发展差异原因分析

第九节开放条件下国内外银行保险发展特点比较分析

第十节亚洲地区银行保险经验借鉴

第三章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银行保险发展环境比较分析

一、世界各国银行保险发展环境的比较分析

二、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环境分析

第二节 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环境分析

第四章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发展我国银行保险业

第二节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制约我国银行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产品种类单一

二、分红产品面对分红压力

三、固定回报类产品面对加息压力

第四节 我国银行保险的初级阶段和共赢中的矛盾

一、银行保险发展阶段模型

二、银行保险各个发展阶段双方的利益

三、处于“分销协议”阶段的我国银行保险

四、我国银行保险共赢中的矛盾

第五节 银行保险动因分析及在我国的发展

第六节 保险业价值转移与银行保险的发展

第七节 银行保险的发展及其影响分析

一、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

二、银行保险产生的因素分析

三、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我国银行保险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八节 我国银行保险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一、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

二、我国银行保险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策略

第九节 市场竞争与中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分析

第十节 综合经营趋势下银行保险的发展创新

第十一节 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方向分析第十二节 我国银行保险经营风险及防范

一、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析

二、银行保险的风险规避与控制

第十三节 中国银行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十四节 我国银行保险的出路分析

第十五节 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反思

一、银行保险的定义与模式

二、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情况

三、银保业务的教训和再认识

四、未来银保模式的选择

第五章我国银行保险深层次问题的分析

第一节 国际上银行保险发展经验

第二节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概况

第三节 银行与保险公司间的博弈分析

第四节 我国银行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产品同质

二、手续费恶性竞争

三、退保金同比大幅上升

四、技术落后

五、法律滞后与双重监管

第五节 对我国银行保险未来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银行保险是未来国内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银行保险应继续进行结构调整,提高新单期缴的比重

三、实现客户、保险公司与银行的三赢

四、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财产保险在银行保险领域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 财产保险在银行保险领域的发展

第二节 我国财产保险在银行保险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我国财产保险在银行保险领域的发展机遇及趋势分析

第四节 财产保险在银行保险领域发展的建议

第七章 我国财产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分析

第一节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

一、我国寿险业银行保险发展较快

二、我国产险业银行保险发展相对不足

第二节 产险银行保险发展不足原因分析

第三节 目前我国财产银行保险合作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我国财产银行保险业发展前景广阔

第五节 我国财产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对策

第八章 我国银保合作发展分析

第一节 我国银保合作的SWOT分析

一、银保合作的优势

二、银保合作的劣势

三、银保合作的外部机会

四、银保合作面临的威胁

第二节 银保合作的原则及模式发展分析

一、银保合作是保险业竞争的需要

二、商业银行开展银保合作是业务发展的必然

三、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银保合作

四、积极搞好三个层面的密切结合

五、银保合作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三节 我国银保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银保合作的发展特点

二、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银保合作营销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银保合作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银保合作双方缺乏宏观层面的长远规划

二、银保合作双方的地位不平等问题

三、保险公司靠价格战维系合作的硬伤与客户利益的维护问题

四、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与业务根基问题

第五节 当前银保业务的制度障碍与建设

第六节 我国银保合作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分析

第七节 银保合作的机制构建分析

第八节 对当前我国银保合作发展的思考

一、当前我国银保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发展我国银保合作的对策措施

第九章巨额存差背景下的银行保险分析

第一节 巨额存差挑战商业银行收入模式分析

第二节 保险公司加快银行保险业务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第三节 制约银行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银保合作基础脆弱,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

二、高额手续费无法实现银行、保险的利益共沾

三、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银行风险向保险公司转移

四、银保业务经营缺乏规范,对消费者的误导时有发生

第四节 加快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分析

第十章保险公司在银行保险发展中的风险分析及路径选择

第一节 我国银行保险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银行保险发展阶段模式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全面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分析

第四节 保险公司在全面开展银行保险业务时的应对措施与路径选择

上一篇:湘教版小蝌蚪教学反思下一篇:助推县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