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蝌蚪教学反思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湘教版小蝌蚪教学反思

湘教版选修六《水污染及其防治》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 要]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助于“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湘教版选修六《水污染及其防治》一课的教学以水污染及其防治为教学内容,采用野外调查与课堂分析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家乡水污染状况,增强水污染防治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关键词]野外调查;地理实践力;开放式教学;水污染及其防治;教学设计

[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水污染及其防治》是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以水污染的概念、类型、危害、防治为主干知识,以活动、阅读等为辅助内容,整节内容丰满充实。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对环境污染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水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不甚了解。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识各种类型水污染的形成原理、危害及基本的防治措施,加深对水污染的理解,形成人类活动应顺应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地理素养,增强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而且本节的学习方法对本章接下来三节内容的学习有借鉴作用。

二、设计思路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笔者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模式。课前学生小组合作对家乡水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查阅各种资料,总结调查的结果。这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度高,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家乡,无形中了解了家乡,不再拘泥于课本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中,各小组组长汇报各组调查结果,各组对水污染的危害和治理措施进行讨论和展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水污染的概念、类型、危害和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通过对家乡水域污染状况调查,培养初步的综合考察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剖析,提高观察事物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家乡水污染的调查,增强护水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案例分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

四、重难点

1.难点:案例的剖析,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一般方法。

2.重点:水污染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的分析。

五、教学准备

为了收集本节课的素材,让学生首先对居住地的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在野外调查实践中锻炼学生探究学习、互助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另外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当然,一定要强调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安全第一。

1.学生准备:全班学生根据居住地位置分成五组(市区、姚东、姚南、姚西、姚北),每个组设立组长一名,利用周末時间各组分别对所在区域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各组对调查结果做好总结,并做好课件备用。

四、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及建议

学生要做的具体事情如下:

①实地观察、取样观察、查找水体污染源。

②访问附近的居民。

③上网查询水体污染及其危害。

④整理总结所得到的相关信息资料,提出相关建议。

2.教师准备:大张的白纸、黑色水笔等。

3.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资料分析法、讲授法。

4.学法指导:观察法、取样调查法、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居住地周围的水污染情况,总结水污染的分布特征,以调查的结果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水污染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六、教学过程

活动1:家乡余姚水污染情况调查总结。

要求:总结水污染的程度和分布情况、水体污染来源等,通过课件向全班同学展示。汇报顺序:城区组、姚东组、姚南组、姚西组、姚北组。

汇报结束后教师提问:根据各组汇报,余姚水污染状况分布有何特征,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小结:根据各组观察发现,余姚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程度水污染状况的存在,余姚南部山区水污染较轻,平原地区特别是人口密集区域水污染尤其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工业污水发现的比较少。

教师解释工业污水难发现的原因:由于工业污水危害大,一般把工业区的污水收集起来进行集中处理,政府部门对工业污水的监管力度很大。

普及知识:排放污水严重污染环境构成犯罪的将承担什么刑事责任?(《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举报途径:电话12369或余姚市环保局官方微博。)

【设计目的】对家乡余姚的水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学生有种亲切感和使命感,能提高调查的认真程度。按照学生居住地分成五个小组,既方便调查,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余姚水污染的总体情况。通过对调查所得的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团结合作的精神。最后给学生介绍排放污水严重污染环境构成犯罪的将承担什么刑事责任和水污染举报电话,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增强学生的护水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2:根据姚北组调查的某村小河污染情况的资料,展示相关图片,介绍周围的一些生产生活设施,组内合作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该村小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类型及危害是什么?

教师小结:该河流污染原因主要是菜市场和村民随意排放污水,大量的有机物进入水体造成富营养化污染,使水体发黑发臭,对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设计目的】以某个小组调查的情况为案例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切入面小,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方便对案例的剖析,找到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活动3:根据调查活动所收集的资料,各组讨论防治水污染的具体措施,总结后上台展示。

教师小结:水污染防治的原则——预防、治理和管理。展示余姚“五水共治”工程的进展和意义。最后,用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设计目的】主要让学生就自己在调查家乡余姚水污染活动中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所见所闻,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给全班同学解释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归纳表述的能力。展示“五水共治”工程,可让学生了解政府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七、布置作业

各组根据调查家乡余姚水污染状况活动的调查报告,寫一份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议书。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突出了自主性,注重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是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直接经验、社会需要和现实问题进行课程整合,软化了学科界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八、教学反思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局限在课堂里,比较封闭,强调以本为本,隔断了地理课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学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本节课设计基于开放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调查、分析、总结、讨论、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学会水污染的原因、危害、防治等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展示、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等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使学生增强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另外,本节课注重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快更深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加强团队合作,拓展视野,有利于学生参与和决策社会事务。

(责任编辑 周侯辰)

作者:赵华君

第2篇:湘教版巴西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对过去的教学行为做出理性的审视和评判,在看似无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揭示出行为背后所隐含的观念和意识,促进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下面是关于湘教版巴西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湘教版巴西教学反思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一提到巴西,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巴西足球,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以巴西足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进入学习状态。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因此,在学习巴西时,要多用一些激趣的方法,要多举例,多要以实图展示,增强学生印象。

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巴西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巴西的工业布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思维空间,沿着学生思路走,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地理联系。例如:在讲到巴西的气候特征时,引导学生关注热带雨林的现状,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思。

从上完课的效果来看,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1、课堂引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本节课知识容量过大,学生接受效果不是太理想,主要是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作用和城市的规划很难理解。

4、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不到位,例如:巴西铁矿的地位、对自然环境的总结。

5、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所设计的练习内容完成得有些匆忙。

6、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熟悉,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1.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各环节的活动要做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平时要加强习惯、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这些优点继续发扬光大,对于这节课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我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探索,继续挖掘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让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湘教版巴西教学反思

教学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教要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不能是教师主宰课堂,老师讲,学生被动听,那样,学生对学习是没有兴趣可言的,学习的效果也是低效能的。在教学中,我自觉的贯彻了我校的“自主学习,分层达标”的课题精神,让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看图,圈点勾画,找出书中的疑难,然后才是教师的讲授,体现“先学后教”,让学生更有准备、有针对性的去听课。在讲课中做到语言精练,问题设计巧妙,大胆让学生展示,不怕课堂出错误,出了错误老师让其他学生纠正或适时的引导,正好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点,将错误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选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讲书中的框题重新设计,增加了“巴西的概况”及“巴西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将书中“热带经济作物王国”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整合为“巴西的经济”来讲授,及时补充一些新的内容,比如森林的重要作用,金砖五国的知识,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恰当联系以往知识,如讲“热带经济作物王国”的时候,问学生过去我们学的哪些地区是热带经济作物的王国,一些学生想到了“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这样处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地理认识,讲“巴西人口、城市分布规律”的时候,让学生联系前面讲的澳大利亚的人口、城市的分布规律,这样处理,让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

整洁课我感觉比较紧凑,学生活动较为充分,学生展示较好,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3篇:湘教版语文教学反思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1 祖国啊,我属于你

这篇文章是歌颂祖国的诗歌,课堂教学不足的原因:

1、对诗歌知识的讲解太少,学生“无章可循”。

诗歌讲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恰到好处的意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让学生到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的。我在教这首诗歌的时候把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似乎也“心服口服”。表面上看起来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融会贯通,其实学生对这样写的原因并不很清楚,更不用说换一种说法去写了,怎么看都觉得还是原文写的妙。

2、学生的品行和身体并没有一起成长,老师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现在,八荣八耻歌可以说人人都会唱,但真正心中有爱,行动上又能落实的学生又有几个学生呢?我们在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让他们的身体和品行一起成长了,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吧.口中唱的是一套,做的却又是一套的人大有人在,对祖国的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形象可感的语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还谈何有感而发呢?

3、学生对诗歌的练习少,没有兴趣。

长期以来,我很少在诗歌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平时的诗歌教学也多以朗读、欣赏、品味为主,再加上有些诗歌晦涩难懂,学生很难从诗歌中找到适应自己的那份感觉。

2 江山如此多娇 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知道祖国山河壮观、秀美,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多视角欣赏自然之美,并由此唤起保护自然的意识。在教学时,我让学生结合综合实践课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旅游的经历或查找的资料,让学生从他们家带来各地旅游的风光照片、地图等等介绍祖国山河,然后通过各种活动,如唱歌颂祖国的歌曲等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学生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但令人担心的是很多孩子们这方面的知识面狭窄。语文、数学、英语之外的东西知之甚少。

3 中华巨龙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上课伊始我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让学生欣赏我在长城上拍摄的照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新的教学理念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理解字词,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我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合作探究,从文章中找答案,说理由,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在反馈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仔细体会,深入理解。通过各种读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感,积累词汇,并通过“小记者采访站”、“齐唱国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 短文两篇

最好的办法就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在每个步骤中兼顾两篇文章,因为篇幅比较短,减少了环节同时也夯实了知识的掌握,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而且在“我来品”“我来演”环节学生也有了选择的余地,更容易充分展现个性。

5 古诗二首

一、 解诗题,识作者

古诗词是对生活的凝练,它源于生活,所以要先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

二、看注释,说诗意

当代和古代使用语言的习惯差别已经很大了,小学生的语言基础本来就很差,所以疏通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特别是关键字词的讲解尤为重要。对古诗词中关键字、词的正确理解,是理解诗中情感意境的基础,是学好古诗词的前提,特别是对初学者激发浓厚学习兴趣和古典文化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6 孔明借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堂基本理念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以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语展开教学。教学中以品读体会为主,采用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的形式使学生形成能力。旨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创新意识的语文综合素质。

7 放风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了“我”和哥哥到体育馆放风筝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将“我”和哥哥拿着风筝来到体育馆。第二自然段讲到体育馆放风筝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越来越多,非常美丽。插图描述了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于是我提前一节课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学生显得有极大的兴趣。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开始新授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生能很快地回答问题并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讲读时课文时,我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放风筝时,动作的词语。在找出词语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寻找动词。哪些属于动词,生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动的词语。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能找出个别。再让学生进行演示,由于之前有放风筝的经验,学生在演示的时候,其他学生读句子,演示的学生根据句式演示,比较到位。

我再提问:那我们把放风筝的句子顺序换一下可以吗?我出示打乱顺序的第三自然段,请生读一读,演一演。

学生就能明白:这不能换,换了顺序句子就读不通了。在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再提问:图上画的和文中那句话相一致?全段围绕那句话写的?按句序读。可以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表达顺序看图读第一句。想象读第二句。重点读第三句。有语气读第四句。学习四至六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在第七段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围绕中心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当然还要借助各种图片,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蔚蓝色天空”“鲜艳”“随风飘荡”等词语比较抽象,通过 PPT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和美感!

8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本课设计我简化了小说情节的分析过程,把重点放在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阅读和写作上,结合学生对文本人物的分析,我适当的加入学生作文示例,让大家在对比中寻求到写作的方向,并安排了激情创作,学以致用。整体看来,效果还不错。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今后语文教学要立足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恰如其分地利用媒体资源,创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平台,提高教学效率。

9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以“成长的经历”为主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本课讲述了美国战地记者史沫特莱深入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采访时,与她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 课文选取了:生活上的细心照顾,战场上的全力掩护,分别时的抉择,和再回首已是永别,沈国华已牺牲在战场上这四个具体事例。赞颂了史沫特莱和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他们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

10 表哥驾到

秦文君的作品《表哥驾到》入选二期课改新教材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同龄人的故事”。我们的孩子对秦文君的作品和写作风格都相当熟悉,她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作品脍炙人口,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作为教师,缺乏这方面的阅读经验,难免和学生之间产生一条理解上的鸿沟。

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我在这堂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交流的环节,让孩子们说说平时在家里听到父母唠叨自己最多的一句话。这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交流理解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共同心态。这个话题一抛出来,很快引起了孩子们热烈的反响,他们滔滔不绝,举手发言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

在接下来的梳理课文结构部分,我按照设想让学生将这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愿意是通过四个部分的划分,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对表哥的复杂感情变化的过程,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但是,在划分段落方面,孩子们的思路有些不够清晰,因此在这个环节耽误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由于上一个环节的失误,影响了我整堂课的教学进度。所以,在第三个环节理解归纳部分,我简单地设计了几个问题例如“文中的‘大姨’和‘妈妈’两位母亲具有什么共同点?”和“‘表哥驾到’为什么使我‘涌起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两个问题难度很低,孩子们很快就回答上来,算是一笔就带过了。

最后一个环节设计的是作品特色语言的品味。由于时间限制,也大大缩短了过程。当孩子们觉得意犹未尽的时候,下课的时间已经到了。

纵观整堂课,我在教学设计与生成的差异上考虑欠周到,把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花在了课文结构的梳理上,这其实是一种很不科学的做法。今后的备课应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不要将自己的教案生搬硬套到课堂上,课堂的控制力和应变能力都有待加强。

11 同学,请大声点

《同学,请大声点》这篇课文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两位曾经给过“我”诚心帮助的老师,他们用“同学,请大声点”这句话,鼓励“我” 打破心灵中自闭、沉默、害羞的屏障,给“我”增添了勇气和自信,从而完成了人生重要的转折,文章字里行间里充满着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也是最好的教育机会。

12 窃读记第四单元

《窃读记》通过“我”放学后急忙跑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偷偷看书时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表达我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在教学时,我抓文章的中心问“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仅局限于快乐与惧怕。为此,我引导学生除了书本上谈到的感受,在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窃读的滋味。比如,长时间的站着会觉得怎样?一点拨学生都能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说窃读的滋味。如一本书要换几个书店才能看完,看书时还要察颜观色,心累。饿着肚子看书的滋味。学生谈得都很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摘录些教学片断:

1.仿写片段:

师:作者爱读书,要窃读,怎么办?想了这样一个妙招:换另一家书店接着找书看。但每次放下书,心情一定糟糕透了,走进另一家是的心情又会怎样?那一家一定会找到那本书吗?我们来想象下:

我跨进另一家书店,急切地寻找那一本书。哦,它在这,还没有卖光,真是()。走过几家书店都没看见那本书,我(),( )。

师:找到书时欣喜若狂,没找到自然情绪低落,同学们的想象非常符合一个爱读之人的心情。

2.补白写话: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盆大雨越高兴......(课文原文)

师:为了躲避书店老板的驱逐,小英子要窃读成功,还会找这样的借口。小英子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大得让我( )。我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走进另一家。可是走过几家书店都没看见那本书。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抱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后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

上面只是课堂中的两个片段,这篇文本作者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方面非常细腻、真实,但窃读的内容又有点远离了班中同学的生活,文中的表达内心活动的细腻描写,是教学难点和重点。

这单元的文章首先要学会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在网上专门去搜索了有关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在教学设计中归纳文意中实践。

13 隔窗看雀

这节课上,学生们由看雀引发对文章层层深入的思考,入情入境地读书,扎实有效地练习,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和收获。而我也收获了更多。

我引导学生走近雀、认识雀、理解雀、敬重雀,层层剥笋地认识了麻雀的形象;用自主、探究、品读、感悟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上的主人。尤其是,我把作业引进了课堂,通过扎实有效地练习,突破教学重难点,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落实了语文高效课堂,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当然,课堂是一门永远充满的遗憾的教学艺术,如果在对学生的评价反馈的语言上,我能更精炼,更丰富一些就更好了。这需要我今后不断地锤炼课堂教学语言,培养教学机智。谢谢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14 神奇的丝瓜

《神奇的丝瓜》一文作者抓住“神奇”,有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抓住神奇的丝瓜的生长过程,并展现作者心灵感受的轨迹,“随意”说明丝瓜的普通,“可是”表明我对丝瓜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一大截”“每天长出半尺”都说名它的生长速度极快。“每天,注视”表明引起了作者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表示我担心的句子:“我真替它担心,生怕它禁受不住这份重量,会从楼上追下来,落到地上。”先写丝瓜的生长,再描写我担心“丝瓜”禁不起重量坠下来;“我又犯了担心的病,”等,让学生读课文思考作者担心什么,其结果是什么?让学生自己感悟丝瓜的神奇之处:丝瓜居然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给处于有利地形的大丝瓜找到承载重量的地方,让它们疯狂的生长;让悬挂的瓜平身躺下。

并让学生学习丝瓜在困难和逆境中的“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生活态度,反思丝瓜的生活态度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有思想,考虑问题,并付诸于行动。

15 蜜蜂

学完了第一段,我很希望有学生能够提出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在做这个试验前,法布尔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并因此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可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按照我预期的目的提出来,一个孩子问的是“老师,我发现课文中说,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蜜蜂飞回来了,那么还有三只哪去了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打乱了我的设计,而且还没有说到蜜蜂被带到多远,怎么带去的,放飞蜜蜂时的天气情况,一下子提出这个问题孩子们能解答吗?因此我这样回答了她“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姑娘,善于发现问题。不过这个问题老师不帮你解答,你下课后,可自己想想或与同学交流,看这三只蜜蜂哪里去了?”说完后,我自己向孩子们提出了这个问题:“法布尔他为了这个试验做了哪些准备呢?”并引导孩子们进入了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后面孩子们的提问确实是一个一个地按照课文编排顺序提问的,因此我的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了。

16 会飞的孩子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动力,因而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激情导入这一环节,运用多媒体播放怒江奔腾的画面,配以文字解说,让学生获得怒江之险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认识怒江的孩子们,从而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下文阿江飞越怒江创设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有力地衬托阿江的大胆、能干。

通过看画面听朗读等多种方法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抓精彩语段,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感情朗读中加深体会。通过我与文中的孩子对比,说说自己的想法,谈谈自己的感想。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感触很深都能体会怒族孩子的勇敢、善良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17 洗脸

教学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自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题作用。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再组织学生交流然后再适时引导,结合有关西藏的边防部队的生活资料,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又联系平时生活中与人交往的经历指导学生去感受。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加深理解。较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18 采访对象是棵树 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很重要。因而教学本文时,我首先出示塔里木垦区的防风林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配以文字讲解、描述让学生的认识又上升一个台阶,相机出示课题、解题。

其次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动口读,动手画,感悟。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深入理解。

最后,我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给予点拨、总结。总之我抓好教学的每一环节,读懂故事情节,弄清树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开展讲故事,谈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19 和平女神像

《和平女神像》是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以“和平”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懂得和平的意义,并树立维护和平的愿望。 《和平女神像》讲述了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六十周年纪念日当天,中国向法国赠送的和平女神雕塑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文章通过对雕塑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表现了中国艺术家非凡的创造力,抒发了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

本文语言生动亲切,层次清晰,描写细致。是一篇训练语言、陶冶情操的佳作。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他们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准确体会一些词句的韵味,及蕴含在字里行间情感的能力还有欠缺。

20 奥运圣火

《奥运圣火》一文通过对奥运圣火的来历、作用、传递程序、传递盛况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目标与精神的具体介绍及说明,说明了奥运圣火的神圣与其独有的魅力连接着世界的和平、友谊、进步和发展。课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具体地介绍了奥运圣火的有关知识,多处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如作者为了说明现代奥运圣火传递的隆重,选取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传递的盛况来说明,让读者了解其场面壮观、仪式隆重。

21 全球孩子们,早上好

诗歌,要以情感人,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因而在诗歌教学中,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感悟才是重点。我在教学本课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开展多种方式的朗读,如指名读、分组读、男女赛读、全班齐读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明诗意、悟诗情。对难以理解的诗句重点读,调动自己的语文积累及生活积累去感悟。交流讨论,全班学习,激发想象,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我再做适时点拨、指导,整堂课课堂气氛活跃,诗也朗诵的很有感情。

22 论语四则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四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 “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内容包括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重点要理解的句子、学生喜欢的课文内容、背景音乐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各自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环节。在小组学习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就解决了。避免了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23 词二首

1、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2、问难解答环节,课前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已大致掌握了学生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及时给于纠正,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佳句赏析环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赏析,使学生能独立地、有个人见解地理解词的含义,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拖堂严重。由于主、客观双方面原因,没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在教学中应再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24 墨竹如人

这节课我们通过了解郑板桥的故事,感受到他独具特色的品性人格,还通过欣赏他的名画进一步感受他非凡的品性。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一下郑板桥。

25 黄山松

《黄山松》是大作家丰子恺的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主要写了黄山松的三种特色,作者以饱满的情感刻画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一心向阳、强大的团结力。

课前我研读了教材,并根据教材设计了本节课的学案,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走进文本,体会作家丰子恺笔下的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一心向阳和强大的团结力。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体会作者的多种修辞方法以及在构段上的特点,而且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让学生从心底产生对黄山松的赞美之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感觉在预设中的知识点都达到了落实,但是情感朗读还不到位,教师在指导朗读方面还缺少技巧,应抓住细节进行有效的指导。

26 巫峡赏雾

1、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生活中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来让学生去感悟课文内容,这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在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情况下,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一周前就布置学生留心早晨的雾。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住校,所以我有意识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雾的早晨一起来观察,虽然雾在生活中极为平常,但是学生很少去留意这个平常的东西。加我们本来就是山区,所以课文中描写的五种雾在我们的生活中都可以看到,上课的时候学生们个个踊跃发言,把自己看到的雾用语言描绘出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留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明白,美是无处不在的,只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中处处皆有美。

2、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练习感情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去感悟语言文字的优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特别是让学生动手自己写一写早晨的雾,通过观察,学生笔下的雾丰富多彩,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7 仰望地球之巅

作者观察非常细致,在写景的基础之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把珠峰美景形象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28 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一篇隽永含蓄、富有诗情画意及深刻哲理的优美散文。作者跃然于纸上的文字很美,流淌于笔尖的鸟语很美,回荡于耳畔的绝唱很美,呈现于眼前的空山很美,营造于心田的意境很美„„这美伦美奂之物,理所当然要让学生美美地享受一番。于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新颖、巧妙的教学设想,即:把整个教学过程幻化成5个精美绝伦的奖品,分阶段、分层次地逐一颁发给学生。整堂课,学生激情高昂、饶有兴趣、津津有味地争相领受特殊奖品,观览美、聆听美、领略美、体验美、创造美„„陶醉、沉浸、徜徉于美丽的语文乐园之中。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着力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1、教学设计的新颖性与巧妙性结合

教学一开始,我就用亲切的语言表扬学生上节课学得好,再用极具诱惑力的奖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置诱饵(想知道下一个奖品是什么吗?完成了以下学习任务即可获得精美的奖品),引领学生兴致勃勃地一直往下学习。当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赢得奖品时,内心获取了成功的无限喜悦。学生既学会了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及写作方法,又领会了蕴含于文中的深刻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又提高了人文情怀、人文素养。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直观性并存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品味作者对鸟语的生动描摹及形象感受,学习作者生动描写的方法。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直观形象的音像等手段,让学生听鸟叫录音、听钢琴曲、听木琴声、听斟茶声、听老师的范读、观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录像、观打水漂石录像、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对课文主体内容精研赏析,充分感悟作者对鸟语富有情味的描摹,深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视听冲击(声音、画面赏析)、多法朗读、意境展现、现场观摩、实物演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3、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一方面,我在本堂课教学时,凸显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课堂上有琅琅的读书声,有对文章意境的感知,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有对课文主体部分的精研赏析,有对作者生动描写方法的学习,有很深切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听、说、读、写、议等综合能力都得以充分地训练,使我们的课堂自始至终飘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另一方面,我很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尤其是结尾拓展延伸、合作研讨部分,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精神。

第4篇:湘教版看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环节和手段。下面是关于湘教版看戏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湘教版看戏教学反思1、拓宽学习空间

语文学习不应是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把目光放到课本以外,课堂以外,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课前学生收集有关梅兰芳的资料,学生可以了解梅兰芳的生平,他的代表剧目以及他的艺德,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开发了课程资源,由课内扩展到课外,体现了大语文的学习观。同时,将课外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课堂教学也充满了活力。

2、词语教学不够扎实

如在教学女主角的唱腔中“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这环节,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当初自己在备课中就很困惑,明知学生读不懂这段内容,但又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引导他们去感悟?后来便通过自己画简笔画的形式将看不见的声音展示给学生看,但没有对“辽远、逼近、柔和、铿锵、”这些关键性的词语的背后意义让学生去真正读懂,因而他们也无法走进大师的内心,课堂的氛围显得较沉闷。

3、倡导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教学中,由学生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育反思

4、巧妙设计问题

本节课由“你认为在作者眼里,梅兰芳的表演精彩吗?”一问贯穿全堂,由此拓展开去,让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位中,扩展思维的空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板书也随着课文分析的展开由问号变成句号,水到渠成。

5、语言训练不够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训练,这句话一直浮在自己的脑海中,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但是具体如何去操作、落实,还是没有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原因在于不知用怎样的方法去做。听了高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后,发现这堂课的教学比较空,尽管是抓住了重点段落在训练,但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觉得自己还是停留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内容上了,(这部分讲什么?讲唱腔、身段、表情等,)没有真正关注到语言的形式上(这段文字怎么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只有理解语言的形式,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内容,感悟情感,才能真正学会阅读,学生也会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掌握写作技巧。湘教版看戏教学反思

《看戏》是人教版六年级一篇自选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文是一篇自选阅读课文,课文中的文字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比较好的文章;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这样的文章如何进行教学,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为此我选择这篇课后阅读课文进行尝试教学,在教学中我颇有收获,就这节课点滴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以问题串联法,引领学生初读文本。

这节课上课伊始,我首先以“聊京剧”为谈话内容,导入课题,再以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初读文本,以问题的串联法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其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用问题串联法感知文本的阅读方法。

二、抓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文字魅力。

从三个“静静地”切入文本,抓住三个“静静地”感受场面之大,天气之热,从而让学生体会群众那种期待,迫不及待的心情,初步感悟这位艺术家的技艺精湛。让学生了解这位艺术家的技艺精湛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我抓住本文的重点语句,从语句中抓重点词及动作演示进行指导朗读,在师生一次又一次品读中感受这位艺术大师技艺精湛和感知作家的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技巧。

三、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文章的空白点。

其实本文作者写这篇文章不只是表达这位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其目的是赞扬这位艺术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观众高低起伏情绪变化的原因,在一个“捧”字中,一段视频历史资料中,回归课题感悟这位艺术大师不向外强折腰,对艺术执着追求,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一个真正人民艺术家。

第5篇:湘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2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其中“人、口、目、耳、手、足”6个字,认识基本笔画“弯钩”;诵读儿歌,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湘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2教学反思。

我认为我这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识字教学中认读时花去的时间太多以至于后来的书写环节时间不够用。在玩“找朋友”的游戏不应该把拿生字卡片和拼音卡片的学生都叫上来,既浪费了时间又会影响组织教学,只需叫拿拼音卡片的学生上来即可,这样不但节约了时间还达到了教学效果,教学反思《湘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2教学反思》。 生字组词说话的环节把学生的能力预估的太高以至于学生跟不上自己的步伐,其实只要再学生组了熟悉常见的词语之后并用之说一句话即可,老师稍做总结即可。在指导书写的环节时应把笔画顺序板书出来在范写。

第二课时的诵读儿歌也没有要求学生用手点着课本一字一字的读,背诵时也没有事先说 要学生合上课本。在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个问题时也没有对说的好的学生给予肯定表扬,在做小结时也是匆匆地带过了。

总之这堂课没有上好,感觉一直都是匆匆忙忙地,没有掐好时间,也没有关注到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体现师生互动的特点,让课堂更加的活跃。

第6篇:湘教版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做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才会越强烈。例如在学习乐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往往感到乏味无趣,我在教授这部分知识时也感到头疼无奈。那么如何使乐理知识的教学变乏味为有趣呢? 今天一年级音乐课学唱《大树妈妈》,在歌曲中出现了切分节奏“X X X”,切分节奏也是音乐中较难掌握的一个节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如果我按常规教,学生肯定都唱不准,不理解,即使强化训练肯定会使学生觉得复杂而失去信心,怎么办?突然我灵机一动,:这个切分节奏不就像肯德基里的汉堡吗,于是,我对小朋友说:“小朋友汉堡你们吃过吗?”“吃过”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嗯,现在的这个节奏像不像一个汉堡?面包(一拍)切成两片(两个半拍),两片面包(半拍)中间加上大家喜欢的一块牛肉或鸡肉(一拍)„„”“哈哈哈哈!汉堡汉堡!”课堂一下活跃起来,这时我又不失时机的说:“一般汉堡中加什么心就会强调说xx汉堡,那么在音乐中切分节奏也是如此要强调中间那一拍,前后半拍要唱的弱一点,那就是弱强弱。”“弱强弱,哈哈!老师,切分节奏真有趣!”“是呀,其实音乐本身就比较有趣,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无尽的欢乐与激情。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有趣的音乐知识的。”经我这么形象的讲解,学生很快的掌握了切分节奏,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本次活动的学习。

通过这次教学,使我认识到,用形象的语言把学生自己生活中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巧妙的用在音乐的乐理教学中,让问题简单化,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有事半功倍之效。

第7篇:湘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卖报歌》教学反思

《卖报歌》教学反思

《卖报歌》是以歌唱为主的歌曲,在课的设计上,整节课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始终,由今天学生所熟知的卖报纸自然的引出一位特殊的卖报人物——解放前旧社会穷苦人家的孩子-小报童,并以故事形式介绍了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自然的引出课题《卖报歌》,使学生感受到了小报童悲惨的生活环境,把学生很快的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接着通过欣赏、感受、学习歌曲,进一步的感受并发现小报童对待这种悲惨的生活环境的态度——乐观、自信、向上!让学生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刻认识到多么值得珍惜,要学习小报童在逆境中要乐观、向上的去面对。

本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情境导入——教师范唱表演——学唱歌曲——情感处理——小结下课。

在整节课中体现:

首先为学生创设歌曲中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更好的感受歌曲打下基础,其次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聆听的习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通过聆听来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等,通过对歌曲进一步的理解,感受到歌曲三段歌词表达了不同情感,通过不同的适合歌词表现内容的节奏、速度、力度就能生动的表现出来。从而懂得这些音乐元素的变化会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我让学生在学会歌曲后,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对歌曲进行生动的表现,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用不同的形式把自己的感受进行生动的表现,并展示了自己的才能,用音乐打开学生想像的大门,从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歌曲学习中,我采用了师生共同学习、学生自学、齐唱、接口唱等教学形式,体现了新课程中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地位,注重学生感受,放手给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自信心的增长中独立自信的表现音乐,并喜欢上音乐。

注重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优缺点,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与正确肯定,体现评价的真正价值。

上一篇:农家乐调查报告下一篇:中国零售银行市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