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深耕“三农”助推县域经济腾飞

宜宾翠屏农商银行坐落于宜宾市的主城区——翠屏区。近年来,该行坚持“城乡并重,深耕三农、聚焦三城、专注小微”的业务发展思路,以流程银行建设、“小银行+大平台”建设为主线,通过实施专业化发展战略,提高了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控制风险的能力;通过实施合作共赢发展战略,强化系统内、系统外的合作,实现了共赢式发展。今年上半年,在经济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该行业务数据呈现存贷增长、利润提升、不良率有效下降的态势。

理顺发展思路  坚持错位竞争

该行通过多次市场调查、对比分析,认识到其比较优势在于:能够为农户、社区居民、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更普惠的金融服务。同时,农户、社区居民、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且竞争不充分,是典型的“蓝海市场”。为此,该行遵循“发挥比较优势,坚持错位竞争”的原则,制定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愿景:让辖内农户、居民和小微企业获得更便捷、更普惠的金融服务。

使命:为农户、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更普惠”的服务,为员工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社会承担更多责任。

核心价值观:诚信、便捷、创新、共赢。

市场定位: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大力拓展城郊、城区市场。

战略目标:成为辖内最具竞争力的零售银行,成为四川农信系统的领先银行。

科技引领发展  服务渠道拓宽

宜宾翠屏农商银行现有营业网点43个,覆盖了翠屏区所有乡镇及主要街道;布放自助银行设备70余台,助农取款EPOS机430余台,POS机400余台;开通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并于近期正式运行了微信银行,紧跟时代步伐,为客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扶微助小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2012年,宜宾翠屏农商银行引进了德国IPC公司的微贷技术和哈尔滨银行的小贷技术,推出了时效性强、审批速度快的小微企业贷款新产品,为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行成立了条线化的“小微企业金融管理部”,并配备优秀的管理人才,打造专业化的营销队伍,全力推广小微贷款技术。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为主导,重点服务商圈、产业链、协会、工业园区,以微型企业服务中心为主导,重点服务居民消费、个体工商户、小企业主的城区、城郊金融服务网络,较好地满足了各个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今年上半年,该行组织实施2次银企对接会,完成签约12户,金额1240万元;建立了由15名客户经理组成的“访街入市”宣传团队,走访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50户,达成融资意向金额2250万元;累计发放小微贷款5.59亿元,小微贷款余额18.66亿元,占贷款总余额的36.04%。在“重信用、轻抵押”模式下,切实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

创新产品  服务“三农”

作为支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宜宾翠屏农商银行持续加大对“三农”信贷投入,并不断创新产品,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主体的资金需求。该行在做好传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的同时,完成了三款创新农贷产品的开发,并于6月12日成功发放首笔“家庭农场贷款”。截至6月末,该行“三农”贷款余额47.8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2.4%,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小微宣传  金融知识进万家

在地方银监部门的指导下,该行扎实开展小微金融服务宣传月、金融知识进万家等宣传活动。普及金融知识的同时,还提升该行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利用营业网点宣传。该行利用遍布城区和乡镇的营业网点优势,利用LED显示屏、X展架及宣传资料,编织了覆盖全区的宣传网络。

——定点宣传。该行选择了人流量大的商圈、广场、场镇等地进行定点宣传,扩大宣传面。

——走街串巷、深入市场。该行将客户经理组织成金融知识宣传小分队,在调查、走访客户的同时,上门宣传金融知识,让客户足不出户即可了解相关信息。

以市场为导向  产品创新提速

今年上半年,在总行领导下,该行相关部门紧紧把握市场需求,开拓进取,锐意创新,陆续创新推出多款金融产品:2月,推出“动产质押”信贷产品; 4月发放首笔“教师养老保险缴费贷款”,为辖内原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全额缴纳养老保险金提供信贷支持,利率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执行,银行民生类贷款又添新品种;4月,制定了“生态旅游农家乐经营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会贷款”“家庭农场贷款”三款支持新型农业的信贷产品管理办法,并于6月12日,发放了首笔“家庭农场贷款”。

三款支农新产品与传统农贷产品相比优势明显:一是额度大,大幅放宽了对贷款额度的上限,强有力满足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利率优,在利率定价上,统一按人民银行同期同档次基准利率上浮30%计息,大幅降低融资成本;三是方式活,匹配了特色化的担保方式、还款方式,如农产品动产质押、长经济周期作物宽限期还款等。6月底,银行成功签发了首张1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

服务民生  践行社会责任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该行一直坚持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2008年至今,长期承担全区助学贷款发放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投放助学贷款1179万元,余额834万元,累计帮助2022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

2012年,为响应各级政府和妇联的号召,该行开始投放妇女创业贷款、青年创业贷款,截至目前该行累计投放妇女创业贷、青年创业贷款共计9438万元,余额985万元,帮助1622名创业者踏上致富路。

该行长期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满足了辖内农户生产、生活、医疗等资金需求。

该行还承担了翠屏区居民低保金发放、居民医疗保险及“新农合”等缴费代理工作,配合区社保局发行社保IC卡20余万张,是辖内服务社保客户最多的银行。

作者:邓文平

第2篇:做强特色经济 助推县域发展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培育、打造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地方特色经济,是适应市场、应对挑战、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常山县深入实施“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扶持、壮大特色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审时度势,明确特色发展战略思路

常山县是发达省份浙江的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但经济总量偏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继续拉大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当前,宏观政策环境持续趋紧,加快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众多,常山县委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赢得市场竞争,实现常山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及时创新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战略来指导常山发展实践。

正确的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对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之上。一方面,工业发展、产业兴县已成为壮大县域综合实力的重要路径。工业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县域实力的强弱。2004年底,常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58美元,刚刚步入工业化中期,“工业立县”战略的效应已经得到了检验和证明,因此,这一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另一方面,特色发展、以特取胜已成为县域发展竞争策略的首要选择。伴随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只有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异竞争,才能以特取胜,赢得竞争。正是基于对内外形势的客观判断,2005年8月,常山县委确立和实施了“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强调“特色发展”涵盖“树立特色理念、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特色城乡、营造特色环境、浓厚特色人文、开展特色工作”6个方面内容,核心是“发展特色经济”。仅一年多时间,“工业立县、特色发展”战略效应就迅速释放,2006年,常山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实现了两个“首次突破”:一是地方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0亿元,达到40.8亿元;二是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60亿元,达到64.1亿元,特色经济迅猛发展。

二、立足优势,选准特色产业发展重点

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只有立足本地优势,找准特色产业,加以重点培育,才能实现特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客观分析常山县情,3大比较优势十分突出:一是区位比较优势。常山地处闽、浙、赣、皖四省咽喉,素有“四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全县交通条件极为便利,320、205国道、杭金衢高速公路横贯全境,衢常铁路建成通车,黄衢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基本形成了“外畅通、内贯通、村连通”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二是资源比较优势。县内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灰石、石煤、萤石等25个品种,其中石灰石、石煤储量分别达到49亿吨、10亿吨,莹石矿储量达1700万吨,均居浙江省首位,尤其是石灰石氧化钙含量在52%~55%,是浙江省石灰石资源最丰富、品位最高的石灰石矿。三是产业比较优势。轴承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年加工生产能力已达5000万套,占全国生产份额的1%。钙类产业在2004年底已有生产企业14家,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胡柚、食用菌、山茶油等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奠定了扎实基础。

通过对常山发展比较优势的分析与研究,我们从3个方面确定了特色产业的发展重点。工业方面,立足轴承、钙类产业的比较优势与资源优势,重点扶持轴承、钙及延伸产品两大特色产业,同时提升水泥、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层次,积极培育电子、医药、金属加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农业方面,充分发挥中国常山胡柚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山茶油之乡的优势,打好绿色、特色、生态“3张牌”,重点培育常山胡柚、食用菌、山茶油3大特色生态农业。第三产业方面,充分发挥交通便利的优势,重点发展现代流通业、精品旅游和餐饮服务业。

三、内扶外引,壮大特色产业总体规模

特色产业只有形成规模效应,将特色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占领市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内扶外引”方针,外抓招商引资,内抓扶优扶强,不断壮大特色产业总体规模。首先,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确定为“一号工程”,紧紧抓住长三角与浙江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外溢和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省内“山海协作”工程,连续几年实施“招商引资年”活动,使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拉动作用强的项目落户常山。近两年,全县共引进县外投资项目224个,投资总额62.3亿元,实到县外资金32.8亿元。特别是对重点鼓励发展的轴承、钙及延伸产品两大特色产业,在出台优惠政策的同时,创新对部门、乡镇的考核办法,即凡是引进两大特色产业项目的单位,按实际引进项目投资额1:2的比例加倍计算考核引资额,从而激发了招商单位与投资主体两方面的积极性。2005年8月至2007年底,全县新增轴承产业项目43个,投资总额9亿元,新增成品能力9160万套;新增钙产业项目25个,投资总额6.7亿元,新增生产能力66万吨,两大特色产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其次,大力实施扶优扶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出台了《鼓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等文件,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给重点骨干企业以政策倾斜,鼓励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切实解决特色产业企业“特的不多、多的不优、优的不大”等问题,促进总量扩张,做大产业群体规模。同时,注重宏观引导,建立重点骨干企业月度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和经济运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与问题。通过扶优扶强,县内企业快速发展,2007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2家,轴承、钙类两大特色产业企业占据39家,常山已与慈溪、新昌并称浙江三大轴承生产基地,轻钙生产也成为仅次于河北井陉县的全国第2大生产基地。预计到2010年,可以基本实现建成全国圆锥轴承锻造基地、全国钙产品基地和全省千万吨水泥熟料基地的“三大目标”。

四、注重创新,增强特色经济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特色经济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常山县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2006年7月,以县委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县科技创新工作,同时出台了《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对企业技改、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予以扶持和奖励。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对创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的企业,县政府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对特色产业企业的装备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竣工后县政府给予专项扶持和奖励。强化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依托县工业科技110、农技110、常山科技信息网、特色产业网等科技信息平台,为企业传递科技信息、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每两年开展一次县科技进步奖评选,每五年开展一次“常山县科技创新突出贡献者”和“科技先进工作者”评选活动。在县级财政十分有限的情况下,2006年,我们仍然对全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显著的21个工业技改项目、2个省级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等项目、产品进行了重奖,奖金总额达309万元。

五、优化服务,营造特色发展良好环境

在当前全方位开放和各地政策趋同的大背景下,必须以打造行政服务“高地”为新取向,努力营造特色发展的良好环境。近年来,常山县始终坚持把优化经济发展服务环境作为区域竞争的生命力来抓,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发展硬环境的同时,采取一系列举措,致力于发展软环境的优化。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004年至今,我们下大决心先后实施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了民间投资项目备案登记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审批提速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缩减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审批收费,提高审批效率。全县审批项目由之前的311项减至56项,工业项目审批时限由46个工作日压缩至15个工作日。二是优化政府服务。从2006年开始,我们连续3年开展“项目服务年”活动,并将每年5月确定为“项目服务月”,集中服务企业和项目。在去年的“项目服务月”中,机关部门先后走访企业1000家次,征求意见420条,两办督查室共督办涉企事项43项,集中解决了一大批企业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先后建立了《创业绿卡制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直通车制度》、《建设项目无障碍施工管理办法》等13个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每个季度定期开展企业“评环境、评部门、评干部”活动,将服务环境的评价权真正交到企业手中。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已有多名部门负责人受到诫勉谈话和通报批评,1名部门负责人被降职使用,6名中层干部被免职,还有多名窗口工作人员受到相关处理。服务环境的不断优化,不仅提升了常山企业主体的信心指数,而且已经成为常山对外推介的一张“金名片”。

(作者系中共常山县委书记)

作者:金运成

第3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助推县域经济转型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电商创业群体涌现。基于此,结合现阶段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本文分析了助推县域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关于人才、物流体系、政策、品牌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如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健全农村新物流网络体系、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等。

【关键词】农村电商;县域经济;品牌化

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渠道。将电子商务纳入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可促进农业经营水平的提升,实现农村就业的多元化。然而,农村发展电子商务依然面临着客观问题,如电商人才缺失、物流体系不健全、配套服务滞后、品牌化程度低、质量监管难等。

1 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

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首先要奠定人才基础。关于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1 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引导作用

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可开展电子商务工作,整合电子商务培训资源,以电商企业、高职院校等平台为依托,對本地电商从业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其内容包括网店设计、管理运营、售后服务等方面,形成一支本地电商队伍。

1.2 吸引大学生和电商人才创业

支持从事电商行业的本地青年创业,吸引专业性的大学生及电商行业人才在创业,政府可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具体而言,政府可引导专业院校、电商企业、行业协会等对农村电商创业人员进行商务培训,切实促进农村电商创业者在学识水平、技术操作、服务意识等方面业务素质的提升,有计划地培训一批电商管理人才,夯实农村电子商务的人才基础。

1.3 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

结合农村人力资源状况,利用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闲置劳动力的作用,加强知识技能培训,致力于农产品加工、仓库储配、分拣打包等方面,以增加农民收入。

2 健全农村新物流网络体系

健全农村新物流网络体系,可着手于农产品流通模式、物流体系等,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2.1 转变农产品流通模式

结合本地农产品特色,大力建设包括产品包装、仓库储配、物流系统、配送体系等在内的农村新物流网络体系,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2.2 健全物流合作体系

以邮政为物流主体,健全物流合作体系。具体从物流企业配送、县乡级配送中心、村级配送点等着手,对物流配送中的时间、地点、线路等进行明确规定,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2.3 对接电商与物流的信息

协同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快递,政府可建设物流产业园,建立设施完善的仓储物流基地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建设全方面的物流贸易平台,保证电商与物流的高效联动。

2.4 加强物流技术体系建设

引进物流核心技术,建设农产品保鲜产业链。具体从产出地预冷、销售地冷藏、加工保鲜、运输保鲜等方面着手,保证设施资金到位,建设产品监控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严格把关农产品的生产流通环节,保证其品质和安全,以赢得消费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3 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

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可着手于政府部门协调合作、融资制度等,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应注重农业、国土、交通、人社等各部门的协调合作,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产业引导、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场地提供、人才输送、企业注册、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良好政策环境,确保农村电商创业各项条件的落实。

第二,革新农村电商投资的融资制度。将农村电商创业纳入小额信贷扶持政策,可在贴息补贴、青年信用档案等方面具体落实,为农村青年电商创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针对物流企业信贷,金融机构可创设贷款新品种,提高贷款额度,优化授信体制。针对农产品保险,保险机构推出农产品在作物种植、果蔬质量、物流破损等方面的保险品种,有效降低农村电商运营的风险。

第三,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建设农产品物流集散基地和电商产业园区,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平台基础。积极引进第三方电商服务机构,具体在设计研发、网络销售、商务咨询、法律维权、财务系统等方面提供多种服务,为电商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

第四,完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为促进农村电商商务的健康发展,政府可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有效监管。以电子商务数据为基础,政府可及早发现并预防农村电商发展中存在的隐患,为解决重大问题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农村电子商务大数据包括种植环境监测、生产产量、产品输送、产品品类、等方面的数据内容,真正用数据体现农产品的安全、有机、绿色,真正用数据为农村电商发展保驾护航。

4 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促进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可着手于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等,具体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4.1 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加强农业生产合作,建立“企业+农户”的合作组织,由企业为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签订详备的农产品生产协议,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具体而言,在政府引导下,电商企业协同技术部门制定包括加工、包装等在内的上市贸易标准。此外,政府可扶助实力企业获取经营资质证书、产品认证签证,即是农产品生产有机、无公害、绿色等方面的认证,为消费市场提供认证依据。

4.2 践行农产品品牌化营销

为吸引城镇居民消费,政府应注重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完善产品追溯制度、电商企业诚信制度,促进农产品产业集群,优化县域产业链条保证农产品在品牌、包装、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统一性,大力扶持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5 结论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应以电商人才为基础,在物流网络、扶持政策、品牌化策略等方面进行实践。本文具体分析了农村电子商务在人才培训和引进方面的途径,以及农产品流通模式、物流合作、技术等方面的建设。并结合融资制度、商务平台、监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等方面的建设策略。因此,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农村电商发展应切实践行合理配置电商人力资源、高效联动电商与物流、强化政策支撑、革新生产和营销模式等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自欣,梁雪爽.农村电商物流“最后一公里”存在的问题及模式创新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70-74+119(2017-12-14).2017,06,010.

[2]罗喆,苏友娣.探讨当前高校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05):81-82(2016-06-21).

作者单位

中共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党校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0

作者:何迪

第4篇: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

关于****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

助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

( 20 12 年9 月24 日)

为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委、*政府决定,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实行****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开发区、工业园,以下简称园区)制度,动员****单位广大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三个高于、三个提高”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单位联系包保、县(*、区)协调配合、乡镇(园区)承载支撑“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单位在政策、信息、人才等方面优势,由****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 以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突破工业经济为抓手,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确保顺利实现县域经济倍增目标。

二、联系包保范围

全*12 个县(*、区)的园区及驻地乡镇和部分基础条件好、要素保障能力强的乡镇作为联系包保范围。

纳入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的****单位(含*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按照部门职能定位和工作特点划分为不同类

别,每类确定不同的联系包保任务。原则上每个****单位组建1 个工作组,分别选派2 一3 名千部联系包保1 个乡镇(园区)。

三、工作任务目标

****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工作,重点是工业,核心是项目,关键是招商。各级各部门要突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集中力量抓招商,强力突破大项目,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个一线”进行联系包保。联系包保工作,一般两年为一个周期。

(一)招商引资一线。完成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突出招引投资规模大、财政贡献多的产业项目,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过1 亿元的产业项目,重点引进过5 亿、过10 亿元的工业项目。联系包保两年期间,每个联系包保部门单位至少引进1 个投资过1 亿元的产业项目。

(二)项目建设一线。提供招商政策、人才、信息等指导,跟踪服务项目洽谈、建设的各个环节。对已签约项目,协调落实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要素配置,完善项目前期手续,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对开工建设的项目,帮助协调优化建设环境。联系包保两年期间,要突出培植财源,新上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项目;积极帮助联系乡镇(园区)筛选储备项口,鼓励项目进区入园建设;争取中央、省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联系包保乡镇(园区)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25 %以上。

(三)工业经济一线。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人才引进、产品升级、*

场开拓,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联系包保两年期间,要加快发展工业实体经济,帮助组织安排好工业生产;突出加强技术改造,抓好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帮助解决融资、用工、外部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做好困难行业、企业的帮扶和稳定工作。联系包保乡镇(园区)至少新增3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每年增长20 %以上。

四、干部管理和督查考核

(一)干部管理。选派干部由****各部门单位党组(党委)提出初步人选,经有关方面研究确定后统一派驻到各县(*、区)有关乡镇(园区)。根据工作需要,选派干部可挂职担任派驻乡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对经实践检验不适应联系包保工作或出现其他情况需要调整更换派出人员的,经批准后,派出单位可及时更换。选派干部由*委组织部、派驻乡镇党委(园区党工委)和派出单位党组(党委)共同管理,以派出单位党组(党委)管理为主。各县(*、区)下派干部工作团团长(挂职县*区党委副书记)负责所驻县(*、区)联系包保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选派干部原则上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单独进行年度考核。对联系包保工作成绩突出、表现特别优秀的,优先提拔重用。

(二)督查考核。****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招商引资任务目标,纳入****单位年度责任目标督查考核,占年度责任目标考核权重的三分之一。两年期满时,进行总结验收考核。督查考核工作在*考核督查委员会领导下,由*考核

办牵头组织,*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商务局、*招商局具体实施。

联系包保期间,****单位派驻工作组实际完成的招商引资数额,统计为****单位承担的招商引资任务数额。****单位和县(*、区)、乡镇(园区)的招商项目及引资数额不重复计算。

****单位引进落地建设的项目,重点是新上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纳入全*科学发展现场观摩范围。

五、组织领导

****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工作,是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联系包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大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联系包保工作圆满顺利实施,取得扎实成效,推动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各部门单位要把联系包保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切实选派精干力量,制定可行措施,充分利用本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联系包保工作,并加强对派出人员的监督管理。各县(*、区)和有关乡镇(园区)要分别明确1 名联络员,负责联系包保工作的综合协调。要提供必要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并积极支持配合派驻工作组开展工作。各联系包保工作组和工作人员,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树立良好形象,踏踏实实在经济建设一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级财政要根据**各部门单位承担的联系包保任务核拨基本工作经费,专项列支,专款专用。对引进落地建设项目的,按招商引资工作有关规定另行兑现奖励。对经考核未完

成任务目标的,视具体情况从单位日常公用经费中扣减已拨付的联系包保工作经费。

*督查办要加强对联系包保工作的督导检查,强化手段措施,促进工作落实。*考核办要牵头抓好对联系包保工作和选派干部的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单位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附件:****单位联系包保乡镇(园区)任务目标分解表

第5篇:扶贫开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县扶贫和移民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切实抓好六大重点民生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增力提速。荣获全省扶贫(移民)工作先进县,全市2001—2010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移民扶贫保住房

高度关注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对居住在地质灾害区和深山区的群众有计划地实施移民搬迁,并坚持人的生存权大于发展权的原则,优先实施避灾移民搬迁。同时加强移民整体搬迁,健全完善移民进度督查机制,坚持重点督查与面上检查相结合,实行工作进度“半月一报”。全年共完成移民搬迁515户2382人,其中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199户948人,深山区搬迁276户1250人,提前搬迁40户184人,超计划582人,超额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大力推进移民集中安置点配套设施建设,把3个移民安置点列为新农村建设点,为移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共打造省级移民安置示范点1个,市级移民安置示范点6个。认真抓好水库移民工作,发放直补资金48.6万元,实施水库移民项目26个,下拨项目资金113.1万元。

整村扶贫强基础

认真编制全县“十二五”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规划,初步规划实施扶贫项目1489个,计划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060

万元。全面推行资金浮动制,对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即后十五名的贫困村扣减1-2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奖励前十五名的贫困村。全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80万,在108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76个。通过修改建桥梁公路,改善学校、医疗室条件,发展主导产业,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面貌。

智力扶贫提素质

训前加强宣传,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雨露计划”培训政策和典型致富案例,提高贫困群众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训中加强监管,审批培训计划,抽查培训课程,确保培训扎实有效。训后抓转移输出,实行转移就业承诺制,定向输出劳动力,切实提高就业率。全年共发放培训补助资金69.4万元,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5批次1359人,其中 “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236名,转移就业率达95%,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我县今年还被列为全国“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县,全省仅有四个县入选,我县是吉安市唯一入选的县。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841名贫困群众参加了一年以上中、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其中“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156人,非“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贫困户685人。

产业扶贫促增收

结合全县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一村一品”产业。要求各贫困村安排20%左右的扶贫资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重点扶持金桔、茶叶、油茶、药材、畜禽养殖等传统优

势产业,带动了各村产业的发展,贫困户因此年人均增收280元。积极推进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5万元,组建扶贫互助社41个,发展社员2800多人,吸纳社员股金140万元,共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了一条缓解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的新路子,增强了贫困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带动互助社成员年人均增收320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互助社管理,先后两次培训互助社管理人员202人次,帮助建立互助资金管理系统,提升了互助社管理水平。

社会扶贫促发展

组织协调全县定点扶贫工作,争取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信达资金管理公司南昌办事处、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省地税局、江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建行江西省分行等6个省直单位到县帮扶,帮扶单位之多位列全省之最。安排108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108个贫困村,全年各级各单位共为贫困村筹集扶贫资金490.05余万元,争取扶持资金365.2万元,干部职工捐款、捐物10.2万元;全县2355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移民户)结成"1+1"、"1+2"帮扶对子,帮扶资金119.65万元,极大地推动了贫困村的发展步伐。

连片扶贫增后劲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会议召开,明确将罗霄山区等11个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十年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我县作为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成功列入。

新的十年,国家各级各部门将增加对我县的各种项目资金扶持,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又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2011年秋季启动的首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我县等集中连片特困县开展试点,我县几万名初中生、小学生因此受益。同时,国家首批连片特困地区连片开发专项资金350万元已到位。

第6篇:工业园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渭南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调查 陕西调查 第32期 总第305期

2013-11-5 10:37:00 工业园区是依托市、县区域形成的一种聚集型的产业圈,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中指出:“实践证明,发展县域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近日,我们对渭南市的工业园区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工业园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区域总体水平,园区企业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是,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较少,配套生活、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供需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成为制约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焦点 1.政策扶持产业园区建设

2007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全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政策层面保证了县域工业园区的规范发展、科学运行。2009年,省政府又印发了《陕西省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纲要(2009—2012年)》,其中着重提出了要在现有187个县域工业园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100个重点园区建设,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2011年制定了《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定对集中区内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企业孵化器)等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两年安排省级专项资金1.46亿元,共支持了116个项目,总投资达55.29亿元。

渭南市2007年开始集中建设工业园区。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中共渭南市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在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税收、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并制定了跨区域经营企业、产业联合转移企业的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经过6年多的建设,全市工业园区的数量已达13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10个;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18平方公里。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从2009年底的264户增加到2013年6月底的927户;园区主导产业由单纯的工业逐步向发挥各自区域优势的农业及服务业产业拓展,分别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医药、精细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煤化工、钢铁等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及相关事务由独立的园区管委会进行管理,政府投资,企业受益,产业基础良好,充分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吸引市、县内外甚至国内外企业集聚园区。截止2013年6月底,13个工业园区完成水、路、电、气等基础设施投资83.70亿元,投资强度为0.75亿元/平方公里。 2.园区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总体水平

工业园区从规划到建设集合了当地的优势资源,区内聚集的企业往往是当地甚至全国实力较强的企业,加之各项优惠政策对园区企业的倾斜,使得园区内企业快速成长,带动了园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园区入驻的927家企业,九成为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园区外企业。从营业收入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450.96亿元,同比增长11.7%;而13个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237.75亿元,同比增长30.3%,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市的85.3%;从税收看,2012年渭南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69.5亿元,同比下降38.4%;工业园区企业上缴税金37.2亿元,同比增长22.6%,园区创造的税收优势极其明显。

3.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的重要贡献力量,带动了全市经济的较快发展。目前渭南市工业总产值中,七成来自工业园区;全市工业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八成多来自园区企业;全市工业企业缴纳的税金,五成多来自园区企业。2012年,工业园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三成,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30%来自于工业园区,表明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渭南市经济发展的领军。

4.对扩大社会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调查显示,工业园区从业人数增长较快,是社会就业扩大的重要区域。2012年,工业园区吸纳社会就业人员16万人,就业人数同比增长32.8%;从业人数占渭南市全社会就业人数的5.5%,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富平县庄里镇的陕西华达陶瓷有限公司是西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砖生产企业,年销售额数亿元,产品销往新疆等地。该公司上千名职工中,有超过700人为附近窦村镇、庄里镇的农民工,经过培训,他们成为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人年均收入1至2万元。

二、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进程亟待加快

标准厂房的建设对于提高工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承载力、吸引企业入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09年开始,渭南市政府在全市工业园区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但目前标准厂房建设进程缓慢,制约了工业园区吸纳企业和招商引资。截止2013年6月底,工业园区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标准厂房面积仅为20.1万平方米,仅占规划面积的17.5%。13个园区中只有5个园区实施了标准厂房建设,6个制订了标准厂房建设规划,还有2个标准厂房建设规划正在制订中。

2.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不足

由于标准化厂房建设进程缓慢,标准厂房容积率较低,造成土地浪费。一些工业园区土地规划后一直没有企业入驻,土地长期闲置。如渭南市某经济园区,标准厂房规划面积32.05万平方米,目前仅建成1.69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其他土地闲置。大荔县、白水县的工业园区,也存在同样问题。

3.部分园区配套设施不健全

对于入驻的企业,如何帮助其顺利快速的发展是工业园区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建设住宿用房等生活配套设施是促进企业加速成长的基本条件。调查发现,部分工业园区在标准厂房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配套的公租房、商务办公用房以及职工住宿用房、商业网点等配套设施的后续建设,企业缺乏入驻动力,入驻企业难以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一些工业园区存在排污管网不配套,雨污不分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落后等现象,给周边地域带来了极大的环保压力。

4.园区企业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工业园区建设,吸引了不少优质企业入驻园区,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如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渭南分公司因业务发展,每年都需要扩充300到500名专业人才,但是人力资源市场上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现象长期存在。陕西省高校林立,但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对接,导致园区内企业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矛盾。

5.园区中较大型企业优秀劳动力流失现象开始显现

由于渭南与西安毗邻,园区企业有经验的优秀员工外流现象日益显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西安存在区位优势,很多有经验的员工为了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到西安寻找发展;二是企业员工大多希望能够在工作的地方安家立业、高质量生活,而园区建设和企业目前尚不能满足,园区企业和地方政府吸引人才的措施和政策仍然缺少一定力度。

三、促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明确建设目标,系统规划园区建设

在战略定位明确以后,园区建设必须有系统的规划跟进和明确的目标体系,为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提供清晰的导向。如环保、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引进项目前就要做好系统规划,怎么建、建哪里,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或企业进园如何管理等,都需要明确。园区 应围绕自身的战略定位,明确每年引进多少企业、建设多少厂房、建设多少配套设施,为推进园区各项工作和加快发展指明方向。

2. 强化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产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园区应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服务工业化的建设理念,做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有机互动,协调发展。应当加强优惠政策的制定,帮助入驻企业解决员工成家、置业等生活问题,真正做到“筑巢引凤”,留住人才,使工业园区逐步向产业聚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民富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发展。

3. 积极寻求高效的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

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不断适应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创新:一是建立全新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园区管委会模式基础上注重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企业,逐渐下放服务权限;二是赋予园区管理者系统的管理权限,确保企业在园区内就能完成投资、建设和运营的所有审批手续;三是实行独立管理,避免与行政区的权利交叉现象;四是园区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要高度精简,转变作风,使各项优惠措施能够实实在在惠及区内投资者和企业。

4.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项目驱动是节约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的有效方法。工业园区管理部门要加大力度促进企业和项目进园,根据企业进园进度逐渐扩大园区规划土地面积;对于入园的企业,要严格控制土地使用面积和厂房容积率,杜绝企业多占土地导致占地不用现象发生。

签发:王恩斗

核稿:李 玲

撰稿:渭南调查队 张建录 肖茸 刘小兵

第7篇:新型工业化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本文拟就2007年以来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的县市区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其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和特征,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参考意见。

一、前30名县市区发展主要特点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9.42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6.6%,比2007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总值过百亿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09年增加5个,比2007年增加12个;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8.3%,比2007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51.9%,分别比2009年和2008年提高9.3个和2.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平均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1.88亿元,是2007年前30县市区的1.96倍。

(二)工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前30名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1.0:54.8:34.1调整为2010年的9.8:57.0:33.2,二产业比2007年高2.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稳步提高,2010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4%,比2007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9.9个百分点;前30名的县市区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的县市区有14个,比2007年增加2个;超过30%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07年增加3个。

(三)工业投资力度加大。2010年,前30名县市区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897.43亿元,是2007年前30名县市区的2.8倍;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为48.9%,比2007年提高7.0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百亿的县市区5个,过50亿的15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5个和11个。2007年-2010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外,其余3年占比均超过50%,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8个、10.0个、4.1个和5.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5.1%,比2007年提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贡献突出。2010年,前30名县市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到8826.3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5849.93 亿元,分别是2007年前30名县市区的1.5倍和2.1倍。前30名县市区实现利润总额564.31亿元,是2007年前30名县市区的1.9倍;工业实缴税金总额为496.54亿元,是2007年的1.3倍。

(五)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10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359.08亿元,占其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4.5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115.66亿元,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3.6个百分点;获得专利授权量为7498个,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54.0%,比2009年高12.3个百分点。

(六)产业转型步伐加快。2010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制造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前30名县市区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6.8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7%,比2009年下降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

二、县市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1.区域发展不平衡。从2007年-2010年县市区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来看,考核前30名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等工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2010年,“长株潭”地区前30名县市区有12个,“3+5”城市群有22个。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实施四年来,按照考核数据排名,张家界所属县市区从未进入全省前30名,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永州等地区进入前30名的县市区比较少,由2007年的6个减少至2010年的3个,且位次比较靠后。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2.总量规模不够大。2010年,全省122个县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00亿元的县市区仅2个,过100亿元的15个,仅占县市区的12.3%;全省县市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44.06亿元,仅为福建的57.4%,河南的63.5%。

3.环境保护仍有待加强。2010年,全省有36个县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占全省县市区的29.5%;42个县市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溆浦县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为52.58千克,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5倍。

三、 几点启示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协调机制,要把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域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二)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优先培育发展高端产业。要突出高端,突出特色,建立鼓励和扶持高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县市区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升。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数字移动通讯系统、太阳能光伏配电系统、通信网络优化系统等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三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学管理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县市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要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区域布局调整。要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大力发挥长株潭高新技术基地、产业园区和创新资源多的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鼓励“3+5”城市群率先发展,带动全省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湘西地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打造一批以农林产品深加工、特色资源利用的特色产业基地。

(四)要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各县市区要加大目标管理和责任制,强化各项监管措施,确保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砷、镉等各项减排指标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要加大对各县市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监测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第8篇:加快非公经济发展 助推县域经济腾飞

岳阳县委统战部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加速岳阳县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岳阳县具有重大意义。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主动顺应非公经济发展的大势,才能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勇立潮头。

一、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工业强县、项目兴县、产业立县”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把主攻非公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立足点,把创优发展环境作为主攻非公经济的切入点,把落实各项举措作为主攻非公经济的着力点,从政策、环境、体制等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全县非公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1.非公经济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引擎”。2011年底,全县共有非公企业1092家,注册资金43.92亿元;个体工商户9681户。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由2006年的28亿元到2011年的76.5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47.8%,年均递增34.6%;实现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15.6亿元到2011年的38.3亿元,年均递增29.1%;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38家。丰利纸业、科伦制药、天欣科技、颐通管业、中粮集团、南方水泥等一大批发展潜力大、税收贡献大的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竣工、投产、见效,百万头生猪产业链等关系县域长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特别强的战略性项目落户我县。科伦制药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从一家普通制药企业发展成为拥有总资产3.6亿元,员工1300余人,集产供销一条龙的省内外知名的民营医药企业。全县有高新技术企业 家,湖南名牌、湖南著名商标 个, 个企业通过“C”标志认证,有 个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检测中心。天交所上市企业1家。张谷英镇的竹制品加工、柏祥的牲猪养殖、麻塘的花卉苗木、张谷英镇和大云山旅游业等,都是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产业。

2.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生力军”。全县非公企业实现税收由2006年的 亿元到2011年的

亿元,年均增长 %,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20.2%提高到70%。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由2006的12户增加到2011年的36户,2011年纳税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户,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户;非公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民生增利、改革增效的生力军。 3.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平台”。2011年,全县非公企业吸纳从业人员3.92万人,相当于全县城镇就业总数的26.65%。全县有65家非公企业被劳动部门确定为再就业基地,安置就业人员8212人。在县委的高度重视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成效显著。在有效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同时,也为创新社会管理搭建了实践平台。全县非公企业中党员566名。至2011年11月24日已成立44个党支部,其中独立支部23个,联合支部21个,党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县(区)和有关部门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探索出了诸如市场化招聘非公企业党务干部、对企业实行党员“星级化”管理、选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等一些做法和举措,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组织覆盖率达100﹪。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中,县非公企业党工委和有关部门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探索出了对企业实行党员“星级化”管理、选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指导员、党建“带三建(工建、妇建、团建)”、“企村联姻,共同发展”活动等一些做法和举措,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 4.工业园区已经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进入新世纪,我县的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在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扩大出口、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三园三区”(生物医药工业园、建材工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和电磁铁工业功能区、食品工业功能区、鹿角临港产业新区)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至2011年,全县工业园区开发面积达到14.7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28.8亿元,入园企业达78户,其中投产工业企业65户;园区企业上缴税金 亿元,占当年全县财政总收入的 %。今年1-11月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8亿元,同比增长101.6%。近年来,园区内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如科伦制药、南方水泥、中粮集团、颐通管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正在显现,产业集群的雏形正在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已初步显现。以民康医药、同安药业、利尔康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大力神、华中科技、三源精密机械、金博机床、固虹钢结构等的机械制造业,以华虹服装、永盛纺织等为龙头的纺织服装业,以新瑞化工、金海科技、富和科技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以汇鑫油脂、洞庭油脂、湘渝焦糖、芭蕉扇业、洞庭春茶、洞庭米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以颐通管业、金灏达复合材料、天欣科技、金城陶瓷、华雄陶瓷、亚泰陶瓷、百森陶瓷、宏康陶瓷等为主的新型材料,以托邦电子为主的电子信息,成为支撑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工业园区正成为全县经济发展和投资增长的引领区。

岳阳县200

8、2009连续两年跻身“湖南省经济强县”行列,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县,2010年还被评为湖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和全民自主创业先进县。

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尤其是缺少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我县现有工业看,除了向红机械、南方水泥、中粮集团等少数几家国有或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外,基本上是民营工业。从我县非公经济发展的现状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岳阳县要实现工业化,经济要崛起,希望和潜力在非公经济,非公经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从非公经济自身发展的情况看,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整体实力不强。

一是企业自身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从事的是

二、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规模小、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这些企业往往偏重于数量上的扩张,而忽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有部分企业管理不规范,企业缺乏生命力,一般性技术装备的企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往往摆脱不了挤压、淘汰的结局。二是增长粗放。由于起步较低,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主要靠增加投入和铺设新摊子的外延式扩张。在产品结构上,存在资源性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专利产品、自主开发产品少。同时,非公经济还存在整体竞争力不强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矛盾。三是企业规模偏小。全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238家,仅占非公企业总户数的21.79%,能够挑起经济发展“大梁”、支撑财政持续增长的大企业不多,缺乏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产业集群水平发展有待提高。据调查,三园三区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31个行业大类,产业零散,企业关联度不大,有的尽管有产业龙头,也有一些上下游企业,但满足不了配套要求,制约产业链的延伸,再加之没有相应的科技服务和研发机构以及现代物流体系,也难形成气候,园区内的企业多数只是空间上的聚集,尚未形成真正的企业集群。五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目前,我县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主要靠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程度偏低,加上金融信贷门槛高,难以满足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需求。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回报周期较长,财政后续投入乏力。另外,上市企业少之又少,自身的造血功能不强,加上项目竞争激烈,优惠政策一优再优,自身积累不足,自身投入非常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六是人才缺乏。企业人才严重不足,工业企业中有技术职称的人才比例仅为员工总数的7.9%,其中高级职称只有90多人,占总数的1.4%。

2.从非公经济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看,制约发展的因素仍很突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1)融资难。融资难是企业反映非常普遍、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融资难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如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经营状况不佳、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信用不高、抵押或担保不足等;也有商业银行方面的原因,如门槛高、环节多、时间长等;还有政府部门及中介等方面的原因,如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工作滞后,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抵押登记、评估等费用过高等等。

(2)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大,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熟练技术工人,一些年轻人掌握一定技能后,流向沿海地区。随着一批用工量大的企业相继落户和投产,招工难的问题仍将继续存在。

3.从政府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层面看,各项配套措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主要是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目前,非公经济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职责不明、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1.把主攻工业园区作为主攻工业及非公经济主抓手的高度来抓。要按照找准区位优势、规划产业方向、承接梯度转移、把握发展趋势、突出重点招商的要求,对园区产业进行准确定位,把发展专业园区、特色园区作为我县发展的重点,即便是几个园区整合成综合园区也要突出重点产业分类成区,制定园区产业规划。要引导园区进行重点招商,要主动跟踪世界500强,国内200强企业资本与产业转移动向,突出大企业有影响力企业招商,引来一个,配套一帮。促进园区产业升级,力争园区投资强度、产业集聚度达到发达地区水平,成为土地集约型、产业特色型、经济效益型、环境和谐型新型园区。

2.实施扶优扶强,重点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新型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六大支柱产业和精细化工等后续产业中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对年纳税额超过1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以及科技型、高附加值、出口创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节能、环保型企业等,各部门在为企业申报国家专项发展资金扶持项目、融资、建设用地、供电、人才引进、招工、科技项目和创名牌、创品牌、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实行“一对一”,“一厂一策”的优质帮扶服务,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发挥重点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

3.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要在政府搭台,银企合作上做文章。鼓励商业性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开发适合非公企业特色的信贷服务产品,简化程序,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完善对中小企业授信制度,加大对非公企业的信贷支持。二是财政要继续投入。要继续发挥财政资金“启动”和“撬动”作用,“一花引来百只蝶”,吸取更多的资金投向非公企业。对园区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的引进,财政要舍得投入。三是包装园区信贷。要灵活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国内外有实力的公司和单个法人主体进行建园投资。四是以资源换资金。土地既是稀缺资源,也是增值资产,要通过园区商贸用地的代征、贮备、竞拍,来让土地增值,获得收益,增加投入。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把基础设施推向市场,吸引外来资金建设。五是包装项目向上争。目前省里对省级开发区、省级特色工业园区都有贴息和补助资金支持,但省里的资金支持往往是与项目挂钩。为此,要策划一批项目,按照以项目引资金的思路,积极争取省里资金的支持。六是要积极探索发展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或投资基金机构。以民间资本为主,建立合伙制或股份制投资公司。鼓励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七是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发展资金。对有条件的中小非公企业支持上市融资。八是积极争取引进全国性、区域性的各类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境外股份制银行在本县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企业融资面。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市外股份制银行向我县非公企业放贷,大力发展异地融资,做到“多条腿走路”。

4.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县本级财政预算每年从非公企业上交税金地方所得部分提取一定的比例,注入县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县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下列扶持中小企业的事项:

(一)创业辅导和服务;

(二)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三)支持技术创新;

(四)鼓励专业化发展以及与大企业的协作配;

(五)支持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开展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项工作;

(六)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5.积极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县本级预算要逐年增加对投融资担保公司的扶持力度,增加注资,壮大投融资担保公司实力。投融资担保公司要不断完善机制,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推进企业化管理。将财政资金由投资变为融资,由直接对企业核拨转为参与社会融资;由财政直接分配转变为间接分配。

6.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适时适度地对在手土地进行动态管理、合理安排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用地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土地的配置和利用率。二是对签约后迟迟未动工的项目、原动工建设现停建设的“半拉子”项目、未达产达标的项目进行清理,有效地防止“晒地”、“闲地”和“圈地”。对清理出的存量土地和厂房,通过置换、租赁、嫁接等方式开展“二次招商”,提高土地平均投资额和土地利用率。三是从土地配置强度上严格把关,加强项目预审,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按规定的投资强度标准进行供地。四是控制非生产性建筑的用地面积,调整规划区绿化率的规定,将节约下来的土地更多地用于厂房建设,安置、接纳更多项目落户园区。

7.要加大企业用工招聘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力度。一是劳动就业部门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积极举办各类招聘会,帮助企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要加大职业技能教育的培训力度,通过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本地企业提供合格员工。三是企业要拓宽招工渠道,多渠道招聘人才和熟练工。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保障职工权益,维护员工利益,提高生活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8.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从一定程度上说,发展的竞争,实质就是环境的竞争。发展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园区的发展水平。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的考核评比力度,加大对非公经济的宣传造势力度,加大对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的整治力度,为非公经济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一方面要优化硬环境。要继续加大投入,重视规划建设园区的道路网络等市政配套设施、以及市场、文化活动场所、酒店、休闲等城市功能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园区的功能设施。另一方面要优化软环境。要以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切实转变 “管的”、着力减少“要的”、坚决取消“卡的”,全面提速行政办事效率,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小环境、小气候。要注意全县工业园区优惠政策的平衡问题,防止在招商引资上出现无序竞争。要建立完善“三项制度”,即服务代办制,由引资单位或园区管委会代理客商办理证照;限时服务制,确保证照审批在规定期限内办结;联合审批制,实行一个窗口、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以环境的大优化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第9篇:高技能人才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地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强力剂。近年来,作为县级市的山东省昌邑市始终坚持把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来抓,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昌邑高技能人才异军突起。目前,全市技能劳动者达10万余人,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近15000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15%,涌现出一大批技术熟练、技能精湛、业绩突出的优秀技能人才。这些高技能人才用自己的材质谱写了现代制造业的新篇章,推动了昌邑经济跨越发展。

有了强大的高技能人才支撑,昌邑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效益逐年提高。高技能人才纷纷参与到企业技术研发当中,极大地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2009年,全市科技企业取得科研技术成果30余项,转化率达到60%。2004年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奖等重大科技奖励52项。

破除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把技能人才开发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工人的核心骨干,也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过去,由于择业观念、成长环境和需求增加等原因,昌邑市的一些企业曾经出现过技能人才大量短缺的现象,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要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为此,昌邑市委、市政府拔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工作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一系列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组合拳”随之展开。

近几年,该市先后制定出台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见,以及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办法等10多个专门文件。为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成立了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推进技能人才开发。从2008年起,市委、市政府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对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和市直部门工作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各级各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依据,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一把手”抓技能人才开发的意识。

全市各级部门不断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近五年,全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总投入达4亿元,为技能人才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2005年,昌邑市建立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制度,并指导督促各大企业建立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制度;政府出资实施“金蓝领”等各类技能项目培训,先后为企业免费培养急需的青年技师、高级技师近百名。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技能人才评价规范化。在昌邑,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评价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有效凭证。目前,昌邑市新职业鉴定发证达4万余人,还率先在全市开展了专项能力鉴定工作,制定了以农业、餐饮服务业为主的共34个专项职业鉴定名称及标准,为全市开展专项鉴定工作提供了经验。

为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快速成长起来,昌邑市组织全市100多名技师以上技能人才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利用自身技能和经验优势,带动培养了大批一线技术骨干。全省技术能手、昌邑华裕丝绸织造有限公司的纺纱工徐艳玲,利用自身技能优势,带动培养了一大批新的技术能手,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活力。

有为者有位 有为者光荣——营造尊崇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如果说科学和知识是生产力,那么技术和技能就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金牌工人”、“蓝领专家”、“首席技师”的涌现,饱含着市委、市政府对普通工人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的期待,也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昌邑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开始局部突破,全市经济实力、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呈现出蓄势发力、赶超跨越的良好态势。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才在起作用。

着眼形成尊重、崇尚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昌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待遇,积极推荐优秀技能人才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劳动模范评选等。近五年,先后有10余人被评为全国和省级劳模以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各级评选的优秀技能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定期休假和健康查体,真正让技能人才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待遇、生活上受关心。

昌邑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满腔热情地为技能人才成长发展当好“后勤部长”,抓好各项人才政策落实,加强教育、医疗、居住等硬件设施建设,解决好他们在学习培训、社会保障、家属落户、子女就学、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使他们能够在昌邑安心创业、放手发展、无后顾之忧。

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对引进的高技能人才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同等对待。该市每年组织首席技师代表外出学习考察、健康体检,年底统一组织走访慰问,发放慰问品和慰问金。引导企业充分认识技能人才对企业的价值和贡献,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等方面,实行向技术岗位和一线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积极组织高技能人才参与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给予经费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聘和待遇,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评聘和待遇,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激励机制。

随着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今在昌邑,高技能人才日益成为广大产业工人的奋斗目标。“尊重技能人才,重视技能人才,尊崇技能人才!”等口号响彻昌邑大地。

上一篇:中国零售银行市场报告下一篇:研究生报考工作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