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调查报告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银行调查报告(精选8篇)

中国银行调查报告 篇1

(Bank of China Limited,简称BOC)

简介(Introduction):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银行之一,总行(Head Office)位于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号。

标志(logo):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线设计,中间方孔,上下加垂直线,成为“中”字形状,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

历史(History):中国银行于1912年经孙中山(Sun Yat-sen)先生批准在上海成立,在当时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1949年解放后,成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1985年发行了中国第一张银行卡;1994年和1995年分别成为香港、澳门的发钞行;2006年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唯一合作伙伴。

规模(Scale):在内地有一万多家中国内地分支机构,34家一级分行,3家直属分行;在港澳台和其他国家有机构599家,遍布港澳台及35个国家,覆盖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与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近1500家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按核心资本计算,2008年中国银行在世界排名中列第10位。

发展战略(Development strategy):按照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不断推出差别性的产品与服务;调整与改进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使信贷决策更加科学与透明;按照审慎的会计原则处理业务,增加透明度;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以及服务于这一制度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教育和培训,培育中行文化。

董事长(Chairman):田国立,出生于1960年,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业务范围(Scope of business):涵盖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和航空租赁,旗下有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中银保险等控股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为个人和公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股权结构(Ownership structure):

下属机构(Subsidiary body):中银国际、中银基金、中银投资、中银航空租赁、中银香港。

社会知名度(Social awareness):曾先后8次被《欧洲货币》评选为“中国最佳银行”和“中国最佳国内银行”;连续16年进入《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同时,被《财资》评为“ 中国最佳国内银行”;被美国《环球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贸易融资银行”及“中国最佳外汇银行”;被《远东经济评论》评为“中国地区产品服务十强企业”;中银香港重组上市后,先后荣获《投资者关系》“最佳IPO投资者关系奖”和《亚洲金融》“最佳交易、最佳私有化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企业文化(The enterprise culture):追求卓越 历久弥新--------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弘扬中华民族和中国银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成果,以诚信经营为基础,以提升绩效为宗旨,以增强责任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和谐为目标,追求卓越,努力建设理念先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银行企业文化。

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追求卓越、诚信、绩效、责任、创新、和谐

公益事业(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中国银行一直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把银行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在文化教育、扶贫赈灾、健康医疗、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行还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国内,中国银行原则上是通过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向公益事业和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贫困地区进行捐赠。作为国际性的银行,中国银行港、澳及国外机构都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2000年,港澳中银集团用于文教体育、医疗保健等公益事业方面的支出共计114万美元。集团继续在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城市大学等高校设立并发放奖学金,还赞助了香港千禧捐血活动、米埔环保行、全港羽毛球锦标赛决赛等很有社会影响的活动。中银集团还捐助澳门工会联合总会失业援助基金,以援助当地失业工人。

招聘对象(Recruiting object):主要招聘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全日制应届毕业生,专业要求为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要求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薪酬待遇(Salary and Treatment):在明确的职位分类、职位评估和绩效管理的基础上,根据任职者的岗位价值、胜任能力和绩效表现支付薪酬;福利包括国家法定福利和企业自建福利。

中国银行调查报告 篇2

一、主要业绩

锦州银行在1998年以前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大致相同:1985年是集体所有制的城市信用社;1992年设立城市信用联社;1997年改制为锦州市合作银行;1998年更名为锦州市商业银行。1998年以后, 通过兼并成为跨区经营银行。2005年收购锦州地区义县支行等12家城市信用社;同年还并购了中国建设银行黑山、北镇两家支行。2007年4月, 收购抚顺地区清源和新宾两县城市信用社, 8月收购丹东地区凤城和宽甸两县城市信用社。2008年4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 锦州市商业银行更名为可以跨区域经营的锦州银行。2008年获准在天津开设分行。

截至2008年6月, 锦州银行拥有32个一级支行、68个二级支行。与十年前相比, 资产规模、存款规模、利润总额, 分别提高了10.8倍、10.2倍、107倍, 不良贷款率降低了39.9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提高了5.53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 锦州银行的市场占有份额高于全国性的工、农、中、建四大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成为锦州地区经营规模最大的银行。

锦州银行下一个目标是争取早日进入全国资本市场, 成为上市公司, 在北京、沈阳等地跨区经营。锦州银行已经走在了全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前列。

一个十年前只有17个支行、不良贷款高达42.2%的危机四伏的小银行, 之所以能在经济并非最强的城市, 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业绩, 必然有其独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

二、主要做法

(一) 充实资本、处置不良资产, 提高自身经济实力

1998年, 当时的锦州市商业银行账面净资产为1.2亿元, 按四级分类的不良资产高达7.18亿元, 不良资产率达42.2%, 名义资本充足率为7.1%。十年来, 在省市政府和银监局组织动员和政策支持下, 锦州银行大力开展了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化解不良资产为中心的风险处置工作,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通过增资扩股和积累留存收益, 调整股权结构, 引入高质量的股权方式, 实现核心资本质量和数额的提升。二是经银监会和央行批准, 2007年底发行了5亿元长期次级债券, 拓展资本补充渠道, 增加附属资本数额。同时, 优化了资本结构, 附属资本的债权较实收资本成本低, 又不产生对银行的控制权。三是清理处置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首先, 在反复论证基础上, 将不良贷款、抵贷物质从各支行全部剥离出来, 上划到总部特种资产保全部, 实行“集中保管、集中诉讼、集中经营”。这种处置模式, 使人员减少63%, 车辆减少71%, 费用减少42%, 清收效率也大大提高, 探索出化解城市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一条新路。锦州银行的做法得到人民银行总行的肯定, 并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介绍了经验。其次, 派工作组考察学习, 借鉴杭州商业银行经验, 与市政府协商, 通过资产互换的方式化解了大量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

(二) 积极稳妥地进行产品创新, 不断提高银行竞争力

产品创新事关商业银行生存发展。锦州银行组织人力、物力, 成立专项创新小组,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研究开发了不同的金融产品, 实现差异化营销。其产品创新之路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人民币资产负债产品创新阶段。开发了表内资产、负债产品, 它包括通知存款、协议存款、万通卡、电话银行、个人汽车贷款等产品。二是人民币中间业务产品创新阶段。先后开通了20余种代理业务, 开发了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本票和个人支票、保函业务等表外资产业务产品。三是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业务产品创新阶段。为了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 针对日均存款20万以上的贵宾客户发行了贵宾卡;针对一些特定客户发行了车友卡和丽人卡;开发了万通理财A计划、万通理财宝、万通理财金九月、万通理财稳赢组合等多种理财产品。同时, 开办了信用证业务、保函业务、出口打包贷款业务、进出口押汇业务等国际业务产品。

(三) 深化银行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 建立充满活力的经营机制

1. 干部管理制度改革。

从1999年起, 打破干部终身制, 中层干部实行聘任制。每年考核一次, 称职的续聘, 工作平庸的解聘或降职, 使中层职员的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减少机关部室副职, 充实基层和一线。现在总部有5个部室没配备副职。这是锦州银行有史以来力度最大、效果最佳的一次干部制度改革。这一做法, 在锦州乃至全省金融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2. 用工制度改革。

采取“引进一批、培训一批、淘汰一批”的方式, 改变员工结构, 提高员工素质。几年来, 共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和其他银行业务骨干200余名。定期实施专业培训和新员工入行培训, 组织基层管理骨干分期分批脱产培训。2001年, 与北京大学达成了远程金融MBA培训协议, 使51名员工圆了“北大梦”。这一举措开创了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及东北金融行业与高等学府合作开展在职培训高、中级管理人才的先河。实行全员合同制, 择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期限为两年。每年实施工作考核和业务考试各一次。对考核和考试不达标者, 实行内部下岗待业, 集中培训。

3. 分配制度改革。

通过科学绩效考核和“Y”字型晋升通道, 建立人力资源长效激励机制。今年初, 又引进了德勤风险内控和绩效薪酬项目, 在前期跟踪测试的基础上, 从5月份开始在部分支行进行薪酬和绩效考核体系试点, 按照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 (RAROC) , 对试点支行进行绩效考核, 发放奖金, 下半年在全行推行新的绩效薪酬体系。这是全市金融系统第一个引入风险调整后的以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银行。

4. 费用控制制度改革。

一是“公车改革”。制定了《锦州银行车辆集中货币化管理改革方案》, 经请示市政府同意, 并经董事会、职代会通过, 于2004年5月, 除保留部分业务用车和行领导用车外, 将46台银行车辆经过价格评估后卖给中层干部, 对购车者给予一定的购车补助和行车补助, 对没有购车的干部职工给予一定的交通补助。之后又把车改推行到行领导用车。通过车改, 每年节省费用500万元左右。二是财务集中管理。主要措施是树立全面成本管理观念, 制定科学的动态测算调整的预算, 加大基层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检查和监督, 加强财务合同审查力度。

5.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改革。

为引进先进管理理念, 借助外力加强内控建设, 2004年底, 聘请思爱普 (北京) 软件系统有限公司和德勤管理咨询 (上海浦东) 有限公司启动了管理再造工程———SAP管理会计/HR项目、德勤风险/内控项目。本着有利于控制风险、拓展业务、提高效率的原则, 共同研究设计了全面风险内控管理体系, 完成了一套90万字的政策、制度与流程规范。对机关部室设置进行了整合, 实行了部室下设中心的管理模式, 强化了专业管理职能。在对内部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 以实现全面风险内控管理为目标, 对现行的组织架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管理水平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金融系统的前列。

(四) 并购整合, 实现跨区域经营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发展, 锦州银行的经济实力在本地区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为了突破区域经营的瓶颈, 应对竞争成本增加的挑战, 化解其他地区城市信用社潜在风险, 在辽宁银监局协调下, 实施收购异地信用社跨区域经营策略。并购整合跨区域经营经过以下五个阶段:一是前期调研阶段;二是申报审批阶段;三是清产核资阶段;四是接收阶段;五是改进和异地经营阶段。收购完成后, 实现了“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不变、领导层不变、员工收入不减”的承诺, 机构运行正常平稳。

(五) 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锦州银行把“家乡银行, 服务家乡人民”作为自己的市场定位, 以地方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大专院校、社会公共事业单位和锦城百姓为贷款投放的重点。

1. 支持城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

支持锦州港扩建等市重点项目建设。2008年为锦州各项目建设安排资金超10亿元, 支持锦州汉拿电机等企业发展。在支持城市南扩建设等项目中, 锦州银行累计投入信贷资金10余亿元。

2. 支持大学改扩建项目。

2007年以来, 为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辽宁医学院等, 在改扩建工程和科研教学项目等方面累计发放贷款5亿余元。

3.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锦州银行在锦州所辖四个县拥有10家一级支行, 695名金融服务人员。2008年前6个月为县域经济发展发放贷款31.11亿元, 支持了一批县域优秀企业、优势产业发展。

4.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截至2008年6月, 锦州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额125.1亿元, 占73.02%。从2007年9月起, 锦州银行启动了“百千万工程”。主要内容是, 用两亿元资金, 通过信贷资金、市场信息、技能培训和理财服务等手段, 重点支持100家小企业、1000家小门点、10000名退休人员和下岗职工, 力争经过2~3年的共同努力, 使这些小企业、小门点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下岗和退休人员收入得到提高。这项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锦城百姓的极大欢迎。

三、主要经验

(一) 好的带头人和经营团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在当今企业中, 好的带头人往往起着引领方向的关键作用。在银行发展的关键时期, 市委、市政府选派了懂经营、会管理的带头人和金融人才, 对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起了关键作用。有一支年轻、精干、高效的干部员工队伍, 是锦州银行发展壮大的根基。

(二) 坚持制度创新,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内部运营机制, 是锦州银行迅速崛起的基础

在企业经营运行中长期起作用的体制机制, 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建立。制度创新就是企业内部体制的改革。锦州银行制度创新的特点有三:一是改革敢动真格的。对中层干部和员工定期考试和考核, 真正做到能上能下。约1/3的部门不设副职, 减少冗员, 省内少有。二是改革敢冒风险。有许多类似“公车改革”的事例全市第一。三是改革遵循客观规律, 符合程序, 讲究科学。

(三) 经营创新, 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 是银行持续发展的保障

锦州银行在经营中的创新体现在许多方面:不良贷款剥离分治;针对不同阶段开发不同的负债业务和理财产品;针对小企业业务“量身定做”设计贷款产品;在小门点挂锦州银行“百千万工程”宣传横幅;聘请国际理财专业人士担任外宾理财经理;创建“7777财富中心”;并购异地信用社讲求资格、条件和程序。

(四) 坚持文化建设, 确立高尚的价值体系, 是锦州银行长盛不衰的动能

企业文化是主流的价值取向和理念, 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和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锦州银行将追求卓越、奉献社会, 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 形成了“以员工为财富、以客户为资源、以社会为根基”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

四、思考和建议

辽宁现有城市商业银行13家, 占全国126家的10%。城市商业银行经过前段风险处置和改革创新, 面临新形势和新课题, 如何使后进的银行达到锦州银行的水平?如何使锦州银行在长大后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是否需要整合?整合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会否减弱?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需要研究相应的政策。

(一) 对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结果的分析预测

城市商业银行属于竞争性行业, 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必然的。国外中小银行发展历程表明, 不同规模和能力的银行面临不同的经营结果。一些缺乏金融人才、管理和经营水平较差、资本实力较弱的银行会逐渐退出市场。一些资本充足、拥有金融人才、管理和经营能力强的银行, 则会成为跨市、跨省甚至跨国金融企业。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能成为金融并购的目标。这种情况同样会在我国出现。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经营失败的银行不能退出市场, 但会被直接并购, 而搞得好的小银行发展成为大银行却没有障碍。如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 在深圳刚成立时就是只有1亿元注册资本的小银行。金融并购案例很多, 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在区域性银行做大的同时, 其他城市商业银行是否能够以小银行的形式生存发展?我们最初的想法应当是可以的。因为我们不缺少大银行, 真正缺少的是小银行。大银行更倾向于为大企业服务, 而小银行与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和居民有天然的联系, 对满足地方金融服务需求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自然会为地方、中小企业和市民服务。城市商业银行是地方银行, 地方政府应当担负起扶持它的责任。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应是美国小银行即社区银行的模式。社区银行在美国有7000多家, 它们与大银行有相似的资本收益率,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但经过研究, 我们认为,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社区银行的生存条件和作用不尽相同。我们的城市商业银行要以独立法人的形式生存发展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国社区银行主要设立在乡村小镇和城郊, 那里基本没有大银行的分支, 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总部和分支大多设立在城市, 属于城市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社区银行的市场区域定位不同, 竞争对手不同。二是美国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完善的优惠政策, 减少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主要是税收优惠、政府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和政府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援助等。我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还有待完善。三是美国对社区银行有完善的扶持政策。比如, 存款保险制度解除了小额客户向社区银行存款的后顾之忧。我国缺少对小银行高层次的扶持政策。四是美国社会信用管理体系高度发达。我国要建立健全这种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环境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五是美国社区银行与大银行除地域差别外, 还有客户与业务差异。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大、缺乏足够数量的“顶门立户”的金融人才, 存在产品创新技术困难等原因, 大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贷款比重过大, 与小银行的应有功能不相称。在业务上与大银行有过多的竞争。六是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 小银行距离客户近、熟悉市场需求、监督成本低的地域优势日趋减弱。小银行在美国的绝对数量在减少。我国小企业发达的江浙两省也出现了城市商业银行集中整合的现象。七是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 股票、股权、债券、基金、信托等金融工具对社会储蓄的进一步分流, 以及外资银行更多的涌入, 将加剧传统银行业务市场的竞争。这些不同种类的金融机构都对小银行的市场份额提出挑战。虽然以上某些困难会随着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而减少, 但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独立存在于城市要面对的困难会相当多。

我们预计, 第一, 在那些大银行相对薄弱、具有“顶门立户”的金融家、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相对完善、地方政府给予城市商业银行长期扶持的城市中, 小型城市商业银行能够生存和发展, 而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将出现边缘化危险。第二, 未来城市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不但不会因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和上市而缺乏供给, 反而会得到它们分支的更好的满足。城市商业银行成为上市的区域性银行后, 大多属于中型银行, 经营地域范围在周围省区, 跨区经营会有主有次, 总行所在地是其主市场和“根据地”。一方面, 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其发展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公务员工资账和社保基金存款的开户、财政资金的长期存储、好的市政项目和煤气水电等市政代收费业务, 都对区域性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和经济效益有稳定的贡献;另一方面, 对家乡的熟悉, 也可减少交易成本和产品创新的风险。

(二) 整合与扶持城市商业银行的建议

1. 采取市场为主方式整合城市商业银行。

整合的方式可归纳为行政手段为主和市场手段为主两种。行政手段为主是省政府主导下的合并。这种方式的优点是, 经历时间短, 经营损失小, 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大。物质基础和权威是联合的条件, 选配好的领导人是成功整合的关键。市场手段为主的方式, 是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银行接受处于困境的劣势银行的要求而实行的吸收或并购。这种方式缺点是整合前低效经营时间长、损耗大, 优点是好的领导人自然产生, 相关利益主体少, 协调关系简便。两种方式都需要股东表达意志和政府规则导向。

2. 进一步完善政策, 使城市商业银行与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和居民得到“双赢”。

中国银行调查报告 篇3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在北京、上海地区发放,持续时间8个月,回收有效问卷1181份。调查涉及中资银行17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和渤海银行;外资银行8家,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恒生银行、渣打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东亚银行和星展银行。

被调查者特征

本次调查为抽样调查,被调查者特征可反映出当前参与银行业消费的人群特征。被调查者特征分析如下。

性别分布

与上年相比,男性被调查者与女性被调查者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尤其是外资银行男女之间的差距更大。似乎说明,在使用外资银行的服务上,男性更容易接受也更为积极地进行了尝试。被调查者性别分布见附图1。

年龄分布

与上年调查结果相同,无论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21~30岁年龄段人群是参与银行业消费的最主力人群。相对来说,除20岁以下人群外,各年龄段人群参与中资银行服务的比例趋同,而在外资银行方面,主要是21~40岁年龄段的人群。样本在6个年龄段的分布见附图2。

月均收入状况

选择中资银行和选择外资银行被调查者的家庭月均收入特征明显不同。选择中资银行的,主要是月均3000~8000元的中等收入人群。而选择外资银行的,四成多是1.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高收入人群更青睐外资银行。被调查者月平均收入状况见附图3。

存款需求仍占主流

大众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存款业务,其余依次是购买基金、办理信用卡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见附图4。

分析显示,男性消费者更倾向于办理黄金、外汇、股票和基金等投资型业务,而女性消费者则更多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和办理信用卡等低风险业务。

在银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和基金的人数与其年龄成正相关关系。而办理信用卡的人数40岁是一个分界点,之前逐步上升,之后逐步下降。21~30岁正处于购房、买车、生育期,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办理贷款业务最多;31~40岁家庭稳定、事业小有成就,开始考虑养老、医疗等问题,在这个年龄段购买保险的人最多。20岁以下人群处于敢打敢拼的阶段,更多办理券商业务,而60岁以上人群更多希望参与银行的综合理财服务。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多,资产不再仅限于存款,而更多开始选择投资黄金、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和购买保险等。中等收入人群更多选择投资基金来进行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高收入人群对银行提供的综合理财服务需求很大。

信誉至上

被调查者选择银行的主要考虑因素依次是信誉、网点便利性、服务和产品适合度,见附图5。事实上,目前银行的服务和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要赢得更多民众的信赖,银行在软件上须建立和维护自身信誉和品牌,在硬件上要建立更广泛的网点以适应工作节奏加快的现代人群。

相对来说,男性更多考虑网点便利性和服务;女性更多考虑信誉和产品适合度。年长的人更注重银行的信誉;21~50岁年龄段的人群工作繁忙、时间宝贵,更多关注银行的网点便利性和服务;20岁以下和61岁以上的人群则更注重产品适合度。中高收入人群对银行服务和产品适合度的要求较高。

银行满意度指数排名

本次调查设定单一指标——消费者满意指数,不考虑其他因素,来评定消费者最满意的银行。因为中资银行具有强大的本土优势,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在很多方面不具有可比性,因此银行消费者满意指数排名区分了中资和外资,两者基数均为100。被调查者最满意的中资银行排名见附图6,外资银行排名见附图7。

2011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 篇4

编者按:近日,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毕马威”)发布《2011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通过对2010年中国银行业整体发展状况的分析,提出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在于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并针对各类不同银行机构提出具体建议。

一、基本情况

2010年,中国银行业继续取得了迅猛的增长和发展,银行业整体盈利增幅达35%,超出了利息和非利息收入的增长率,这主要是由于存款基础高速增长,净息差以及非利息收入的增长。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人民币8.3万亿元,上升达19.5%,但由于中央收紧信贷的金融政策影响,增幅较2009年相对缓和,但净息差增加抵消了信贷紧缩对利润的影响,且金融产品日趋多元化也为银行带来了额外的收入来源。2010年,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经营收入的18.3%。但是,所有银行的算术平均水平则只有14.5%,主要由大型银行带动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经营收入的比率在73%至略高于1%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净息差与海外同业相差不大。主要原因:一是监管机构各种货币调控工具,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对银行资产负债表构成压力。二是国内银行在带有信用风险的资产中提供的贷款品种还不够多样化。2010年中国大型银行生息资产中,公司类贷款利息收入占比达50.86%,而美国同期这

一数据仅为17.23%;美国银行净息差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消费者信用卡使用量居全球前列,并经常会使用借记卡透支现金。三是客户存款组合存在差异。导致银行的存款成本增加。相比外国同业,中国内地银行的客户通常选择定期存款。四是收益率曲线和利率的变动对银行的净息差造成较大影响。在美国等部分国家,受美联储采取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收益率曲线较为陡峭,使得银行可享有较高的净息差。对此,监管当局应逐步放宽存款利率管制,以推动贷款品种多元化和拓宽银行服务种类,积极发现并减少对银行或经济体系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一)产品和服务创新

租赁、基金管理、保险、私人银行和信托类业务等已成为银行新增利润的重要来源,相对于传统业务的份额呈显著增长。其中,租赁业务增幅尤为强劲。受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的资产较2007年飙升25倍,在2010年底达3,640亿元,超过三分之二的资产是由有银行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所控制。传统银行业务的增长前景有限,银行将在提高产品创新和营运能力上展开激烈竞争。随着客户对投资和融资选择的认识加深,保持良好的客户关系是银行致胜的关键。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许多银行开始考虑改革运营机制,并同时寻求各种途径提高信息技术支持、风险管理、渠道建设以及人力资源水平。

(二)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距离成为国际性货币还有许多障碍需要克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人民币缺乏可兑换性。此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对冲

工具、人民币产品及衍生品数量有限,也将阻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首先,香港人民币银行账户离岸市场在短时间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其人民币存款自2009年以来翻了近十倍。其次,香港也是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即“点心债”和贸易结算的关键平台。2011年前六个月发行量总计427亿元,远远高于2010年全年的358亿元。同时,香港人民币贸易结算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上半年通过香港各银行进行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金额达8000亿元,比2010年全年的3700亿元高出两倍以上。此外,尽管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银行贷款业务启动较晚,但发展迅速。2011 年1月份银行发放的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贷款余额不足20亿元,截至2011年6月末已大幅攀升至110亿元。获准从事人民币业务(包括人民币存款,外币兑换,汇款和跨境贸易结算)的香港银行数量从2011年年初的111家上升至2011年6月底的128家。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持有大量离岸人民币获益。企业和个人持有离岸人民币头寸的获益渠道还不甚明晰。香港金融管理局称,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存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企业存款。截止2011年6月底香港银行企业人民币存款为3900亿元,约占存款总量的71%,人民币升值预期对此起到主导作用。二是如何调动市场潜力。以大的自然资源公司为例,中国和全球矿业公司的关系是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虽然全球矿业公司会从中国购买一些重要设备或从事一些小规模的采矿活动,但这些都远低于其向中国市场销售原材料的数量。因此,这类公司对人民币的需求有限,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的动机并不明显,因为虽然以人民币交易可以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但这将被产品以美元定价所抵消。三是如何拓宽人民币产品范围。目前,人民币产品选择面较窄,限制了创建具有高回报率投资产品的能力。一些积极的进展正日益显现,如,2011年7月14日,全球房地产基金管理公司对澳大利亚房地产推出人民币担保可转换离岸债券基金。

三、对几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看法和建议

(一)城市商业银行和区域性银行

为促进小型银行之间的竞争,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大力支持银行合并,以充实资金,增加业务品种。此外,随着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获得了跨区域经营资格,可以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但跨区域经营发展过快也会产生新的风险,某些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近期就发生了一些舞弊事件。毕马威认为,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必须同时完善信息系统,加强分支机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农村金融机构

以百分比计算,农村金融是中国银行业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2010年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增长率达到48%,主要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数量的增加。2010年,农村商业银行从43家增至85家;村镇银行从143家增至349家。与此相反,农村信用社的数量却从3056家下降至2646家,但总资产却上升了16.3%,这反映了不少农村信用社都进行了整合或者获得了注资。

截至2010年年底,共有395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包括9

家小额贷款公司、3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349家村镇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为人民币750亿元,贷款总额为人民币600亿元,大约是2009年的三倍。从贷款结构来看,210亿元的人民币贷款发放给了237,000户农村家庭,310亿元的人民币贷款发放给了31000家农村中小企业,分别占贷款总额的34.5%和52.2%。

(三)外资银行

中国银行调查报告 篇5

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来看,银行业的跨国经营行为开始于在20世纪60年代,并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发展趋势一直延续到1985年的美国银行的国际性收缩而出现停顿。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东欧和拉美等地区的银行私有化快速发展,外资银行对这些国家的银行进行收购的行为迅速增加,导致国际银行跨国经营行为再次兴起。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签订了金融服务协议,并承诺在五年内逐步开放我国金融市场,在五年过渡期内,我国认真履行承诺,有序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促进了外资银行的加速发展。12月11日起,我国对外资银行开放了人民币业务,自此我国银行业进入了的全面竞争时期。的金融危机,使外资银行放缓了在华扩张的速度。例如,渣打、花旗分别仅新开了一家分行。而在经历金融危机后的2年沉寂后,,外资行在华扩张势头又开始加速。渣打中国行长林清德表示,该行计划未来以每年在内地3个城市开设分行的速度扩张,到20底,分支机构已经增至60家。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了解外资银行投资中国的原因,将有利于国内银行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进而引导国外资金更为有效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因此,我在假期,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巧妙利用互联网、文献以及现场调查等各种信息搜索手段,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搜集了一些有益的资料,整理以后,经过较为全面的思考,提炼出以下这篇社会调查报告。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外资银行在华主要发展阶段

回顾外资银行在中国至今为止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是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增长到适度调整再到加速的这样一个发展路径。

1。1979年至1993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和起步发展期。1979年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代表处,两年后的1981年中国出来第一家外资投资的银行营业性机构,此后的十二年里,外资银行在中国快速增多,到1993年年底在我国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经达到了76家,因此,增速大约平均每年为5家机构,到这一时期,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了89亿美元。

2。 1994年至,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快速发展期。发展到19底,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迅速增长到164家,在这四年里一共增加了90家,增速为每年20多家,大约是前一阶段速度的4倍;到这一期间的期末,外资银行在众多的资产总额已经高达380亿美元,四年内这一总量增长了3。3倍,年增长率高达82。5%。

3。至20,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调整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的冲击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不确定性因素存在导致的影响,使得国际银行业在华投资步伐有所减缓。到年底,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只是达到了177家,在这四年里一共仅增加了13家机构,增速为每年净增加不到4家,比发展初期还要小;资产总额也只是增长到了450亿美元,四年内一共增长18%,年增长率仅仅达到了4。5%。

4。 至今,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加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期间,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从177家迅速增加到了211家,比前期一共增加了34家,增速为平均每年增加超过11家;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则增长了54%,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8%;同期,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开始并发展迅速,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产总额一共增长有1。3倍,年增长率高达43%。外资银行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相对于上一个阶段明显恢复了增长趋势。

(二)在华的外资银行经营现状

自2001年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资银行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过程,成为中国经济金融特别是银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融入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进程中,外资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

1.外资银行经营条件与中资银行趋同。入世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变化是实现了中外资银行监管法规的统一。目前,在中国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业务范围与中资银行一致,可以向各类客户提供存贷款、债券及衍生产品交易、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QFII)等业务,并遵守与中资银行相同的资本充足、授信集中度、流动性和拨备计提等监管要求。

2.外资银行在华机构布局和结构合理均衡。截至6月末,有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9家外资法人银行(下设分行及附属机构243家)和1家外资财务公司,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76家银行设立了92家外国银行分行,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设立了207家代表处。除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国际大银行外,外资银行群体中还增加了不少擅长经营中小企业融资、农业金融等领域业务的银行。

3.外资银行整体经营稳健有序。在资产业务快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抵御能力、稳健发展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入世以来,外资银行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不良贷款率下降到0。33%;资本充足率达到18。2%,其中核心资本占到90%以上;贷款拨备覆盖率达到252%。

4.法人银行成为外资银行在华主要存在形式。为阻隔境外风险传染,许多国际知名银行已将在华分行改制为本地注册法人银行,积极推行本地化经营策略。

5.外资银行业务本土化趋势更加明显。目前,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份额已从加入WTO前的12%稳步升至68。5%,彻底扭转了以外汇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外资银行的中资企业客户贷款占各类客户贷款比重为36。8%,比加入WTO前增加30个百分点;境内居民贷款从零起步,已达到全部个人贷款的45%。

基于中国市场良好的业绩表现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跨国银行持续加大对华投资和支持力度,部分银行还进一步强化了中国区在联通欧亚市场方面的作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拓展中国业务。

二、外资银行进入我国的基本动因

(一)追随本国客户

从上面的表1中数据显示出,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的数量的增加是和这些银行母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走势呈现出一致性。这就说明,由于国际贸易关系的增长,跟随本国客户在中国的投资步伐,扩大服务本国客户的范围确实是许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

这种趋势也可以被验证为,一个国家在华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水平高低也是影响该国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影响因素。在下面的表4中是十个国家在前的十一个月在中国的投资总额和这些国家的银行在中国所设立的分支机构数目,从表中数据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在华直接投资额较高的国家,该国的银行常常拥有的在华银行分支机构也相对较多。

如表2数据可以得出的走势所示,一国在华投资规模曲线与该国银行在华分支机构数目趋势线呈现出一种高度关联性的特征,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在于服务本国客户在中国的投资业务。

(二)开发东道国当地市场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一直高位运行,近年来国民经济实力已经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不过,中国的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完善还显得较为滞后,无论是管理经验,还是金融技术水平以及金融创新能力等都和很多跨国银行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些国际大银行都有一些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找到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已经在中国市场开展了业务的外资银行的经营情况分析,这些银行的客户群体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些母国的原有客户的范围,实际上,在中国本地市场经营状况良好的一些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以及高端个人客户都已经进入了这些银行的业务发展范围。到20底,人民币业务的全面放开进一步促使外资银行的客户群向着中国的本土居民开放。因此,“服务东道国当地市场”的原则也已经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动因之一,这些银行以占领中国更多的金融市场份额,希望通过市场的扩容和中国市场快速发展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三)我国日益开放金融环境吸引

1979年,我国批准第一家外资银行——日本的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而到了1985年,我国有关部门决定在厦门、珠海、深圳、汕头和海南经济特区可以设立外资银行。1990年,为了配合上海浦东开发,上海地区也开始对外资银行开放。两年后年,我国又批准沿海的`7个城市成为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区域。此后,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深化,到197月,中国宣布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地域限制。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作出的一系列承诺,例如,在人民币业务经营方面,自加入世贸组织起,我国就同时开放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四个城市的市场;并在加入的1年内,陆续开放广州、珠海、青岛、南京和武汉这几个城市的市场;而加入世贸组织2年内,济南、福州、成都和重庆也将成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地区;加入后3年内,昆明、北京和厦门也将加入这一行列;加入后的4年内,汕头、宁波、沈阳和西安也将成为对外资银行的开放区域;加入后5年内,对外资银行的所有地域限制将全面取消。在客户限制方面,加入后2年内,允许外国金融机构有权向中国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入后5年内,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可以向所有的中国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此后,在月,我国除了按照承诺开放了汕头、宁波、沈阳和西安人民币业务外,进一步将哈尔滨、长春、兰州、银川和南宁这些城市也列入了开放区域,因此,中国银行业开放的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大。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2006年11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06年12月,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服务;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我国对外资银行业的管制也有放松的趋势,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的回升趋势,而且增长强势。

在提供业务和产品服务方面,除一般银行业务外,外资银行还可以提供包括QFII、保险代理业务、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业务、国债承销业务、理财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等在内的属于我国自主开放的业务和产品 。可以说,在华外资银行已经像中资银行一样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因此,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银行业约束的环境逐步宽松后,中国市场对国外投资的的吸引力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三、中资银行应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对策建议

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研究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动因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资银行在我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从而争夺长期优质客户的一些基本策略。

1。中国银行市场在中国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逐渐向国际市场全面开放。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和本土银行都对参与国际竞争以及与外资银行进行全面竞争都还没有做好全面的准备。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三来一补”型的经济形式,而且三资企业也过度依赖于国外资本的现状,成为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获利机会。同时,我国银行业在这些领域却没有良好的金融产品,导致竞争力不足。在我国金融业正深化和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作为我国政府和银行业,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金融创新速度,快速有效提升自身市场经营能力,通过打造符合跨国公司及三资企业需要的多种金融产品,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金融工作,从自身出发,舒缓外资银行的进入我国市场压力,从而争取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以此立足向国际金融市场进军。

2。中国1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外资银行的进入,一方面,要抱有欢迎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1政府也不应该再对本国银行业继续坚持过于严格的限制性管制。而要实现在放松管制,减少国际摩擦的同时,又要保护本土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多层次、立体的符合银行业发展的组合互补的政策体系就已成为重中之重。应该通过协调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以及金融管制等多种政策措施与管理工具,在优化整合后为中国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3。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我国银行业来说,在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外资银行具有在国际上用较低成本获取筹资的优势,因此可以用高于中资银行的存款利率来吸收企业存款,这是三资企业外汇存款业务基本都被外资银行掌握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外资银行优势所造成的压力,中资银行应通过在一些传统金融项目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赢利空间。另外,在诸如人民币业务等基本业务领域,政府会优先考虑本土银行。因此,在诸如这类政策倾斜的项目业务上,中资银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经营优势,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在业务上不断创新,站稳脚跟,积聚实力,逐步形成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

结束语

从笔者此次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金融市场领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成为国外投资中国市场的新形势。而中国1政府,一方面履行加入国际贸易组织时做出的承诺,不断放开本国金融市场,一方面也出于保护本国银行业健康发展,以及保护本国的金融市场能够安全发展和金融秩序稳定的目的,要求中国本土银行加快各方面实力的提升。实际上,把最终目标定位在参与国际竞争的我国银行业来说,要合理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有限市场空间中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这就需要我国银行加快自身建设,快速提升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2。杨晓军,章永奎,“试论跨国银行的成长理论”,《国际经贸探索》,第2期。

3。朱峰,“在华外资银行的进入动因,策略和影响研究”,武汉:武汉大学,。

4。毛泽盛,《跨国银行的进入、绩效及其管制》,北京:人民出版社,年。

5。陈坚定,“银行业对外直接投动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上海金融》,20第11期。

6。苗启虎,王海鹏,“外资银行在华投资动因的实证研究“,《上海金融》,20第8期。

7。王唏,“跨国银行进入中国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5年第8期。

8。郑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动因分析—外资银行管理分析之二”,《新闻世界》,20第12期。

9。谢安忆,“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动因的实证研究”,《理论界》,年第7期。

中国银行调查报告 篇6

六系会计3班 卞光辉 20120602317指导老师:李超

我在大一过渡到大二的这个暑假,有幸进入中国农业银行江浦支行做一个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这是我第一次切实参与的社会实践调研,调研的主题是企业文化方面的。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我认为一个企业的发展首先是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我认为目前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资金、技术、人员、策略的竞争,而是企业文化的竞争。所以企业文化的提升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自1979年恢复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路程,在长期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内涵。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前进。此次调研一部分引述了职工和领导的观点,一部分根据实际情况所做的总结。以下内容是我此次调研的总结报告。

一、农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分支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 农行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建立了一系列体现价值理念、服务宗旨、经营理念的法规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是农行对价值观的诠释,建立起了农行自己的企业文化。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我们已经成功的塑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最终表现为能衍生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农行系统内,一些分支行和基层营业机构,之所以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资产质量差、管理水平低、竞争能力弱等问题,既有客观的、历史的因素,但也与管理不规范,制度文化建设不到位,企业理念、员工价值观不统一有关。在一些基层单位中,现有的文化良莠共存,其文化尚未得到提炼、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形成个性鲜明、富有特色、成熟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2、思想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差,部分行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企业文化建设,目的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有助于企业发展的氛围,全体员工能够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体现企业的特色、塑造企业的形象,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基业长青。农行系统优秀的分行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本行经营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有一些行在业务经营中忽略了企业文化的作用,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有的将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企业文化,或把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价值观,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体活动等,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部分内容。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成功地塑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将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企业制度转化为全体农行人的共同理念,再将这种理念转化为持久的行动,从而产生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程。

3、企业文化建设上下联动不够,没有形成合力

一是各级行管理部门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自上而下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基层行的企业文化建设各有各的理解和做法。由于缺少上下联动,企业文化建设各自为阵,价值观、企业宗旨、经营目标、企业愿景的提法各一,各种文化手册缺乏个性,趋于同质化。二是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短期行为。一些分支行领导班子在任期内热衷于抓“见效快”的项目,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没有连续性,员工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观。三是企业文化建设模仿多,通用理念多,真正从经营管理实践中提炼的少,缺乏农行个性和创意。

4、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发展融合不够紧密

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实践的文化,它产生于经营管理实践,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又指导经营管理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运用企业文化实施经营管理的过程,实践的环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一些行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目标规划和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与经营实践成了“两张皮”,没有转化为其管理行为。同时,一些行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经营战略已经调整,但并没有对企业文化加以变革,以保障各项业务持续、快速、稳健发展。

5、职能分工不明确,员工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在一些分支机构企业文化建设的分工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缺乏一致性,没有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企业的兴衰成败相结合,从而在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遵章守法、精神面貌等方面将企业的要求转化为个人自觉的行动,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中国银行调查报告 篇7

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12年度全国主要公关公司进行抽样调查, 内容涉及运营管理、业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本次调查向行业主要规模公司发送问卷100份, 收回问卷80份, 其中有效问卷78份, 其中, 中国大陆境内主要国际性公关公司均参与本次调查, 是历年来参与数量最多的一次。

项目组对问卷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科学统计, 并依据行业经验和历史数据进行了相关核实和判断, 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形成本调查报告。本报告由年度排行榜、行业调查分析、TOP公司研究、国际性公司研究、最具成长性公司研究及行业发展与挑战六个部分组成。

报告说明:

1.本报告所涉及的调查内容仅涉及中国内地的公共关系服务, 不包括被访者的广告及其他制作业务;

2.本报告所访问的对象为公司主要负责人, 他们在接受调查时均声明代表公司的意志, 所提供的信息均是真实、准确和有效的;

3.本报告所依据的调查数据为被访者所提供的数据, 尽管访问者对这些数据做了相关核实但本报告并不为这些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证;

4.本报告所发表的数据和结论以被访者提交的数据为基础, 经过统计分析和行业判断, 并加以测试和修正, 这些数据不一定完全符合真实情况但能反映行业发展基本面的情况;

5.本报告相信, 有关数据和分析确实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能为中国公共关系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推动力。

年度排行榜

2012年度公司排行榜包括TOP25公司和最具成长性公司两个榜单, 其中TOP公司25家, 最具成长性公司10家。该榜单以自愿参与调查活动、提交完整数据、能够接受考察核实的公关公司为评选对象, 以“TOP公司评选标准”为评选依据, 通过加权指数计算产生最终结果。

榜单统计分析由CIPRA研究发展部执行, CIPRA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常委会审议。

关于TOP公司榜单——今年首次将TOP公司榜单由以前的20家扩大至25家, 这是基于中国公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以及本土公关公司迅速成长的大背景下所作的调整, 以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公关市场现状。

关于“营业收入”注释——本调查中所使用的“营业收入”一词, 专指公共关系服务收入 (不含广告、制作等业务) , Fee或称毛利润。该收入为含营业税的服务收入, 须扣除第三方费用 (包括外购劳务、媒体购买等) 。

行业调查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公共关系市场2012年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 但增速有所放缓。据调查估算, 整个市场的年营业规模约为303亿元人民币左右, 年增长率为16.5%, 相比2011年23.8%的增长率有所放缓。调查显示, TOP25公司的年营业额增长达到15.5%, 接近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

调查显示, 2012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的前四位为汽车、快速消费、IT、金融, 市场份额分别为19.0%、13.5%、8.2%、6.8%;制造业比重与去年相比有显著增长, 占5.5%, 通讯、房地产也呈现比重上升趋势, 均占总体市场的5.4%;政府及非盈利机构依然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占4.0%;医疗保健较2011年度有明显下降, 占2.6%;其他诸如旅游、能源、文化、体育、公用事业、城市营销等其他市场共占26.6%。由此可以看出, 2012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不再过度倚重汽车行业, 服务范围越来越广, 呈现出行业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这也是未来公共关系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鉴于TOP25和10家最具成长性公司数据的相对准确性, 我们依据这35家公司数据从业务领域、业务类型、业务潜力和区域市场等方面加以统计分析。

35家公司中, 22家开展汽车业务 (63%) , 24家开展快消业务 (69%) , 14家开展IT业务 (40%) , 11家开展金融业务 (31%) , 12家开展制造业业务 (34%) , 9家开展通讯业务 (26%) , 8家开展房地产业务 (23%) , 6家开展政府及非盈利机构业务 (17%) 。

35家公司中, 13家 (37%) 以传播代理和执行为主, 8家 (23%) 以活动代理和执行为主, 4家 (11%) 以顾问咨询为主, 4家 (11%) 以网络公关为主, 2家 (6%) 以媒体执行为主。传播代理业务仍是公关公司的主要业务。上述数据表明, 传播代理业务仍是公关公司的主要业务, 但是活动类公司也占据了约23%的市场份额, 特别是在地区市场中表现更为明显。

35家公司在新的服务手段应用进展方面, 24家 (69%) 开展网络公关业务, 14家 (40%) 开展事件营销业务, 12家 (34%) 开展政府关系业务, 14家 (40%) 开展危机管理业务, 12家 (34%) 开展CSR项目, 8家 (23%) 开展城市营销业务, 7家 (20%) 开展娱乐营销业务, 5家 (14%) 开展体育营销业务, 2家 (6%) 开展议题管理, 2家 (6%) 其他业务。

据统计, 35家公司中94%的公司开展网络公关业务。网络公关业务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公司为6家。

35家开展网络公关业务的公司中, 24家提供舆情监测服务 (68%) , 25家提供口碑营销服务 (71%) , 25家提供产品推广服务 (71%) , 23家提供企业传播服务 (66%) , 23家提供事件营销 (66%) , 23家提供整合传播服务 (66%) , 19家提供危机处理服务 (54%) 。

调查显示, TOP25榜单公司全部在2个或2个以上城市设办公室, 有8家公司在超过5个以上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

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等四地仍是公关公司的主要集中地, 北京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以上海、广州和成都为中心的区域市场正在形成, 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 本地业务为主体业务, 活动传播为主要业务类型。

TOP25公司研究

营业情况:

TOP25公司增长势头良好, 蓝色光标、灵思营销、宣亚国际、迪思传媒、伟达公关、新势整合、爱德曼集团、传智传播、信诺传播、博雅公关、奥美公关、哲基友拓、海天网联、嘉利公关等公司年营业收入 (Fee) 超过1亿元人民币。蓝色光标更是超过4亿元人民币。

TOP公司人均年营业收入增速降低, 达到43.2万元/年。尽管媒体传播业务仍是TOP公司的主营业务, 绝大多数公司含传播代理和媒体执行业务, 但顾问咨询及网络公关的业务比重逐步增加。

签约客户数和日常代理客户比重稳定发展, 分别达到47个和75%, 外资客户比重则由上年度的50%上升为56%, 连续签约客户数达到38.2个, 战略客户数15.5个。

在国家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背景及行业综合发展的背景下, 依靠活动代理和执行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比重降低, 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依然保持稳定发展。

网络公关业务仍旧沿着健康快速的轨道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 增加了网络公关的传播手段, 使网络公关业务扩张地更加迅速。

政府关系、CSR项目、城市营销业务仍然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运营管理:

年平均员工人数由上年的304.6人增加到319人, 增加14.4人;管理团队平均人数由41.7人下降到39人, 管理效率持续下降。

女性雇员继续保持6 0%以上的比重 (达到60.8%) , 职业平均年龄维持在28.6岁左右;平均留任时间为2.7年 (人员流动率达到19.6%) , 周平均工作时数41.7小时。

年人均培训时数70.4 (增加10.1小时) , 年培训预算超过50万元, 主要培训集中于专业技能、业务认知、岗位技能和业务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般通过内部业务交流、部门岗位培训和公司课程训练来解决。

年平均工资水平为9442元/月 (2011年9408.7元, 增长0.35%) 。客户经理平均月薪11390元 (2011年10821元, 增长5.3%) , 大学生转正平均月薪3835元 (2011年3665元, 增长4.6%) 。三项数值均有增幅, 行业人员成本持续增高。

TOP25公司更加重视公司CSR建设, 同时积极参与行业及社会公益事业。CIPRA鼓励各公司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参与行业CSR建设, 不断提高公共关系行业社会认知度, 为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做出贡献。

国际性公司研究

国际性公司人员流失率低, 从成本控制角度来看相对较好。

顾问咨询服务仍是国际性公司的主营业务。

年签约客户数及连续签约客户数稳定发展, 均在50家以上, 外资客户比重达到87%。

国际性公司网络公关客户的主要需求为舆情监测、危机处理、产品推广及企业传播业务。

最具成长性公司研究

营业情况:

最具成长性公司平均年营业收入3569.9万元, 平均年营业额8183.6万元, 人均年营业收入与TOP公司相比略高, 为45.7万元/年。

签约客户数和日常代理客户比重分别占18.8%和77%。

网络公关方面, 主要提供舆情监测、企业传播、口碑营销及整合传播的业务。

运营管理:

年平均员工数103人, 管理团队平均人数23人。

女性雇员58%, 职业平均年龄维持在28岁左右;平均留任时间为2.4年 (人员流动率达到18%) , 周平均工作时数44小时。

年人均培训时数126, 年培训预算超过18万元, 主要培训集中于专业技能、业务认知、岗位技能和业务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般通过内部业务交流、部门岗位培训和公司课程训练来解决。

年平均工资水平为6680元/月, 客户经理平均月薪7600元, 大学生转正平均月薪3250元。

2012年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发展分析

2012年, 中国企业和机构对公共关系的需求继续增加, 公关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放缓的宏观情况下, 中国公共关系市场2012年延续了其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 但增速有所放缓。相比其他行业, 公共关系行业依旧是保持较快增长的行业。

一、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但增幅较上一年度有所放缓。

通过对提交问卷的78家公司数据分析, 2012年无论是在营业额还是营业收入方面, 都有明显增长。通过调查数据测算, 本年度全行业营业额达到303亿元人民币, 增幅约为16.5%。尽管与前一年的增幅相比有所降低 (2011年的增幅为23.8%) , 但如果排除作为公共关系业第一大客户——汽车领域因偶然因素带来的影响, 2012年度公关行业发展势头依然十分强劲。

二、汽车、快消、IT、金融四大领域占据公共关系市场近半份额。

调查显示, 2012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的前四位分别为:汽车、快速消费、IT、金融, 市场份额分别为19%、13.5%、8.2%、6.8%。与2011年相比, 这些领域依然占据了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在短期来看, 这一行业分布特点还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值得注意的是, 本年度制造业比重与去年相比有显著增长;通讯、房地产市场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政府及非盈利机构领域依然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而旅游、能源、文化、体育、公用事业、城市营销等占据1/4以上份额 (26.6%) 。由此可见, 2012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不再过度倚重汽车行业, 服务范围越来越广, 呈现出行业扩散化趋势。

三、汽车行业份额大幅降低。调查显示, 2012年度汽车市场在公关行业中的份额大幅度下滑。

数据显示, 汽车行业份额从2011年的32.9%骤减到2012年的19%。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中日关系的影响, 日系汽车在华销售额骤减, 相应的公关费用也大幅减少, 加上部分一线城市的购车限制政策, 直接影响了本年度汽车行业的公关支出。这也表明, 公关公司应逐步扩大服务领域, 避免客户行业度过分集中, 从而规避经营中带来的风险。

四、网络公关业务继续呈现较快增长势头。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快速、深入发展以及在公关行业方面日益广泛的应用, 网络营销、危机公关、微博微信沟通等已经成为公司和客户都非常认可的重要传播手段, 部分公司的新媒体业务已经成为重要的增长点。调查显示, 35家公司中94%的公司已开展网络公关业务, 网络公关业务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上的公司有6家。

五、政府和非盈利机构公关需求上升势头加快。

随着国家形象传播的推进, 城市品牌塑造也越来越受重视。相关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对公共关系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增强, 并且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关这个专业服务手段。2012年政府和非盈利机构营业额的增加充分印证了这一新趋势, 这将有利于推动公关行业未来的发展。

六、中国公关行业的服务区域不断扩展。

调查显示, 尽管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依然是中国公关行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但一些颇具潜力的二线城市, 如成都、南京、西安、武汉、厦门、沈阳等, 正逐步成为快速发展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由于这些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商业实力, 随着对公关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公关需求正在快速上升。加上这些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 具有人力成本优势, 因此, 一些全国性公关公司正在加速二线城市的布局, 这对提升整个公共关系行业的影响力, 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七、国际公关公司加大在华战略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的不断不升, 国际公关公司逐步加大在华拓展力度, 它们除在一线城市外, 也开始在二线城市尝试开展业务。本次调查增加了国际公司业务一项。调查显示, 本次参与调查的国际公司的营业成本控制较好, 个人平均绩效很高。另外, 这些公司的年签约客户数及连续签约客户数非常稳定, 均在50家以上。这表明, 国际公关公司在客户资源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 国际公司和本土公司共同发展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

八、中国公关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银行调查报告 篇8

调查报告显示,有31. 94%的消费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被误导购买了其他金融产品,比去年的销售误导比例有所下降。

在理财产品误导销售中,银行销售人员会将保险产品、基金产品、券商集合理财、私募基金、集合信托产品等当成理财产品,推销给消费者。其中,保险产品是最经常被当成银行理财产品而向消费者进行误导销售的,占比达31. 95%。

调查报告显示,2 0%的受访消费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对产品内容做任何介绍。在具体的产品介绍方面,数据显示,银行销售人员对理财产品的优势说明以及最好收益情况介绍得较多,受访消费者选择这两个选项的比例分别达47.18%和46.99%;而对于产品的劣势说明和最差收益情况的介绍占比偏低,仅2 2 . 9 5%和24.59%。

二宗“罪”:捆绑销售

调查报告显示,9.84%的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遭遇捆绑销售现象。强制开通短信服务等收费功能排第一位,其次是捆绑存款,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搭售其他产品和强制办理信用卡。

调查显示,捆绑存款的比例为10.2%,较去年的5.13%出现大幅上升。在捆绑存款业务中,排名前三的银行分别是北京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

调查显示,有8.74%的受访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被强制办理信用卡,较去年上升了5%。在强制办理信用卡的行为中,排名前三的银行分别是: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

三宗“罪”:收费繁多

信用卡收费一直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调查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信用卡全额罚息最不满意,调查中没有受访者认为全额罚息是合理收费,56. 25%的受访者认为该项收费不该收取,另外43.75%的受访者认为该项收费额度过高。

五成消费者不满银行理财售后服务

上一篇:“运动章”活动总结下一篇:办公室岗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