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产业发展

2022-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技支撑产业发展

信息支撑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科技和信息化支撑、引领着规划国土事业向前大步迈进。城市仿真、交通仿真、遥感、规划辅助编制系统的应用,改善了城市规划的手段、方法;无线网络、移动巡查、全球定位技术的应用,有力推动了“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测监管体系;地形图、地下管线、遥感影像、电子档案等组成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规划国土工作的基石。

不进则退。上世纪90年代,在规划国土无纸化办公、信息化建设方面,深圳曾独领全国风骚。今天,一些内地核心城市已经大踏步走在前面。

借力科技信息手段引导、提升城市发展,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深圳再次腾飞的必然选择。

昨天,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召开全系统科技与信息化工作大会,吹响深圳再立规划国土科技和信息创新时代潮头的号角,将倾力推动科技和信息化在规划创新、管理创新、技术标准创新、信息技术创新、基础调查创新五个方向的全面突破,开启信息支撑发展,科技引领未来的创新之旅。

8月9日,市规划国土委召开科技与信息化工作大会。一份题为《关于加强科技和信息化工作 全面提升规划国土管理水平的意见》的文件引起与会者的高度关注。“意见”提出,牢固树立“深圳质量”新标杆,进一步发挥科技和信息化工作对规划国土事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规划国土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市规划国土委主任王芃指出,这是我市规划国土部门历史上第一次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大会的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城市发展大会精神,以“城市发展质量”为参照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是提升管理效能第一推动力的理念,打一场以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能的攻坚战。

王芃说,目前,科技和信息化工作亟待解决数据准确统一、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支撑及整体统筹等主要问题。为此,必须坚持需求导向、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的策略。

借力科技创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意见”认为,加强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要求。深圳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使命。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加强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总体目标,深圳城市发展大会提出了“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理念,要求“科学发展、以质取胜”,通过一流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一流的城市功能、品质、魅力,以高水平的城市发展实现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重任在肩,承担着服务城市发展大局的历史使命。

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管理效能,推动规划国土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我市已进入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转型期,规划国土领域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管理难度日益增大。为此,必须把科技和信息化工作贯穿于规划国土管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努力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推动实施,全面提高规划国土管理水平。

推进五大创新工程提升管理效能

据《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市规划国土委“十二五”期间将开展规划创新、管理创新等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水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对规划国土工作的支撑作用显著提高,对内提升行政效能,对外提升服务水平,使科技发展水平居于国内同行领先地位。

实施规划创新工程。加快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建立适应新时期规划国土管理要求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编制质量、效率、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以城市发展单元规划为抓手,探索适应城市整体开发建设新模式的规划实施机制。加强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应用研究,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建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机制。

实施管理创新工程。积极推进先进科技成果和信息化手段在管理中的转化应用,实现精细化管理要求。加大规划国土“一张图”建设力度,促进信息整合和业务融合,为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技术平台。积极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土地管理新机制、新模式,加大城市土地资源的立体化应用研究,促进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和节约集约利用。以科技信息化手段实现房地产市场动态监管,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实施技术标准创新工程。持续跟踪支撑性关键技术研究,结合深圳实际,建立具有深圳地方特色的规划设计技术标准体系、国土房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系统开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土地管理、房地产、地质矿产、测绘、地理信息等标准研究,通过标准实施进一步规范规划编制、行政管理和技术成果应用。

实施信息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以“一张图”为核心的统一数据中心,实现与空间相关的业务100%落地,实现所有业务数据100%动态更新。加强空间地理信息平台应用,推动全市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全面整合提升政务管理平台,实现业务工作流程再造。加强综合监管平台建设,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加强网站建设和信息服务,推动信息公开、便民服务和公众参与。

实施基础调查创新工程。加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进一步完善测绘基准建设,形成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的现代测绘基础框架体系。创新规划国土房产信息统一调查机制,开展集土地调查、建筑普查、交通调查、住房调查、地名普查等为一体的统一基础调查,建立统一调查制度。

打造四大信息体系提升保障能力

信息化建设是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运用信息化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深圳市历来重视信息化工作,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智慧深圳,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任务。规划国土信息化是深圳市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基础支撑地位。市规划国土委提出,未来五年,将倾力打造决策、业务执行、综合监管、公共服务四大信息体系,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以全面提升规划国土服务保障能力。

建立信息化的决策支持体系。逐步建立面向规划、国土、房地产等多项业务的分析模型与决策支持工具。完善视频会商系统,实现部、省、市、区四级规划国土管理部门之间的非涉密信息传输和远程会商。完善城市景观仿真系统、交通仿真系统,建设市政管线、地质环境仿真系统,实现三维立体化城市设计和管理。

建立信息化的业务执行体系。建设既统一又有机联系、图文一体、人性化设计的规划国土政务管理信息平台。以重大项目和城市更新项目为突破口,优化流程,推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建立信息化的综合监管体系。全面掌握规划国土资源全过程、全方位信息,实现对规划国土资源现状的及时、准确分析和研判。以土地利用、土地房产市场、耕地和基本农田、土地储备、地质灾害、矿产资源、测绘行业为主要监管对象,建立“发现-核查-指挥-监督-评价”的统一业务模型,实现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用地保障、市场有序、资源安全和审批过程的集中监督、集中决策、集中指挥和集中评价。

建立信息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深化政务公开和在线办事,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动空间地理信息“一站式”门户建设,提升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对政府部门和公众的服务水平,促进与港澳及珠三角城市信息合作。整合网站群,提高网上服务能力和网上办事效率,充分利用移动通讯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样、便捷、人性化的服务。

信息化催生服务型部门

市规划国土委信息化進程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20年坚持不懈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我市规划国土部门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助推其由管理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加速转型。

市规划国土委信息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3年至1996年,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特征是以各处室主导的独立系统建设为主,“数据孤岛”和“系统孤岛”普遍存在。1997年至2004年,处于发展阶段,基于统一的系统框架,先建设重点业务系统,后分步实施,基本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全覆盖。2005年至今,处于巩固提高阶段,该阶段以拓展业务范围、技术升级、资源整合和平台重建为主要特征,应用整体推进。

“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国土委门户网站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发布为契机,着手推进各门户网站从技术导向型向内容导向型的转变,确立了以“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公众参与”为主的内容建设模式,加强“场景式”服务栏目的建设,提高在线办事效率。信息公开力度显著加强,网上办事服务逐渐规范,互动参与机制日益完善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市规划国土委承建的各门户网站在部委、市政府举办的网站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第2篇:科技支撑西藏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农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秏牛产业为主,藏羊、青稞、草产业、特色奶业等产业共同发展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西藏成功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科技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在助力西藏農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生产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

关键词:西藏农牧业;农牧业科技创新;特色农业产业

西藏是我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约占我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其特殊的高寒自然地理环境客观上决定了其地表资源利用方式的主体是农牧业,农牧业对西藏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月28日,西藏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表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农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越,农牧业特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根据西藏自治区官网资料,目前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入快车道,以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饲草七大产业为重点的“7+N”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以10个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为主的国家重要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已经建立。2020年,全区农牧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人均达到14598元,同比增长12.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有力支撑了西藏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了自治区农牧业生产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

农牧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自治区农牧业特色产业迎来蓬勃发展,青稞、饲草、牦牛、奶业、藏猪、藏羊等农牧特色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越,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据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林木介绍,西藏自治区始终坚持大力发展青稞产业,2020年,全区青稞种植面积208.18万亩。全区青稞加工企业52家,产品产量13.12万吨,研发了青稞啤酒、饼干、醋、麦片等系列产品,享誉区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立足“草业先行”,大力发展草产业。2020年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7万亩,草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地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

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牦牛产业。2020年全区牦牛存栏522万头,牦牛肉产量22.78万吨。据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曹仲华介绍,近年来,西藏自治区通过加大牦牛出栏力度,肉产量逐年增加。鼓励牦牛错峰出栏、适时出栏,出台牛羊出售补贴政策,逐步改变了群众“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根据行业统计,2020年西藏全区牦牛出栏147.67万头,牦牛肉产量22.78万吨,与2015年相比,牦牛出栏增长了25.18%,牦牛肉产量增加了28.72%,牲畜平均单体产量增长14.57%。2020年,西藏全区肉类加工企业19家,产品产量4286吨,培育出了奇圣、阿佳、藏北、藏家等多个牦牛商品品牌,西藏特色牦牛肉已逐步走向全国市场。

创新养殖方式,大力发展奶业。2020年全区优质奶牛存栏21.87万头,奶产量49.17万吨。全区乳制品加工企业22家,产品产量23264吨,主要有高原特色牦牛乳、有机乳、风味酸乳等30余种产品。

立足特色,大力发展藏猪产业。2020年全区藏猪存栏45.25万头,肉产量1.19万吨。初步形成了卡若香猪、工布藏香猪品牌,开发了藏猪火腿、风干藏猪肉、香辣藏猪肉酱、白条分割肉等系列产品。

放大优势,大力发展藏羊产业。2020年全区绵(山)羊存栏994.1万只,绵羊毛产量7419吨,山羊绒产量837.5吨,岗巴羊系列产品享誉区内外,羊毛精深加工业蓬勃发展,培育了帮锦镁朵、西藏农投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20年,全区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9%。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畜禽良种化率达到35.9%,其中牲畜良种化率30%、鸡良种化率83%,青稞单产水平、牲畜平均单体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西藏古老的“二牛抬杠”耕作方式已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以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适宜机械化作业为标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220万亩。覆盖所有乡镇的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动物防疫体系、四级防抗灾体系和覆盖7地市34个县(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基本建成。近年来,自治区年均示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面积190万亩,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020年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77万亩,品种超过120种。

2020年,西藏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和突发新冠疫情影响,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98元,同比增长12.7%,已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目前,全区已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55个,落实各类产业扶贫资金464.5亿元。通过产业扶贫直接带动2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实现脱贫,85%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受益,产业扶贫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西藏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农牧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西藏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复苏、韧性强劲,主要指标呈现明显恢复性增长态势,实现了“开门红”。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全区第一产业增加值16.26亿元,同比增长1.8%;生猪产能显著恢复,牲畜存栏1700.42万头(只),猪牛羊肉产量1.33万吨,增长1.6%。农牧民增收实现“高开”。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5元,增速达到16.7%,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个百分点,延续了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良好的发展势头。

发展农牧业科技的政策支持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这片土地没有一家现代科研机构,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研活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赤列旺杰表示,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的科技事业才逐渐展开。

西藏自治区地域广阔,农牧业比重较高,农牧民居住分散,集中培训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难度较大。2007年,农业农村部将西藏作为第一个普及应用农牧业科技的省份,着力解决农牧业科技推广与普及应用的难题。“十一五”期间,为推进西藏农牧业经济战略性调整,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牧业经济效益,自治区农牧厅实施了“提高粮油单产科技行动、种养业良种推广科技行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行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行动和科技入户行动”五大科技行动。通过实施农牧业五大科技行动,西藏将大力推广良种育繁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耕地质量建设、农业机械化等实用技术;重点抓好青稞、牦牛、白绒山羊、藏猪、藏鸡、藏系绵羊、优质奶牛等品种的繁育推广,力求形成具有西藏特色、优势明显、生产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的良种产业,全面提高良种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率。

“十一五”时期,通过与国家优势农业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协作,西藏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步伐加快。2010年,西藏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为西藏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农业部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农业援藏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动员全国农业系统进一步加大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支持。每年召开一次援藏会议,部署当年援藏工作的任务要求。指导编制了《支持西藏农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西藏农牧业科技支撑体系规划》《西藏垦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等一大批发展与建设规划。此外,近年来科技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专业人才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的发展和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农牧业科技援藏的得力措施,加大了农业援藏支持力度,为自治区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就业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科技部批复建立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实验室瞄准青稞和牦牛产业发展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强化科研攻关,经过5年的建设运行,在青稞方面首次完成了青稞基因组框架图,提升了青稞研究基础水平;在牦牛方面摸清了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解决了西藏牦牛遗传进化迁徙问题。同时,西藏拉萨还获批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白朗县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林芝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也获批建设。西藏还建成了拉萨、那曲、昌都3个自治区级高新区,首次认定昌都新区、阿里措勤2个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首批4家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建设,已建成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建立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家。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立足区域资源禀赋,集中区内优势科研团队,安排专项资金,实施青稞、牦牛、饲草、特色农产品加工专项,开展青稞新品种选育和产业链技术攻关、西藏地方牦牛本品种选育及健康养殖、西藏野生牧草驯化及新品种引进、特色农畜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根据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资料,据初步统计,通过农牧领域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新增经济效益7.7亿元。培育青稞新品系83个,研制3个不同生态区青稞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制定农牧业生产技术规程78个,推广青稞新品种百万亩以上。完成西藏17个牦牛类群的遗传多样性评估与生产性能测定,類乌齐牦牛和阿里象雄半细毛羊通过国家农牧业种质遗传资源认证。支持完善5个地方牦牛品种选育基地和牦牛高效育肥示范基地,年育肥出栏牦牛3万多头。引进优良牧草品种(系)300多种,驯化野生草种10个,开发草产品10个,建成全国首个自治区级草牧业科技示范园,建立了生态保护和草业精准脱贫双赢的发展模式,累计推广面积达2.5万亩,示范区人工草地单位面积产草量增产40%—50%。实现牧草种植综合亩均经济效益达2000元,该成果示范推广产生经济效益近4亿元。形成18个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规程,研发高原特色食饮品100余个,为全区农牧业发展提供良种、良法和产业化配套技术成果。

科技加快西藏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农牧业科技工作是西藏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西藏农牧业科技研发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60%以上。

草业:“一年两收”饲草模式提高饲草产量

“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统筹区内外草业技术创新团队,累计投入资金4800万元,组织实施“牧草种质改良与利用”重大科技专项,在牧草育种、栽培关键技术、草产品加工技术、退化草地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西藏自治区畜牧业转型发展和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初步构建西藏海拔4600米以下区域人工种草建植的主栽牧草品种和相应配套技术体系,为西藏自治区牧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该区通过技术示范,使示范区人工牧草地单位面积平均产草量提高了30%至50%,“一年两收”饲草模式实现饲草年产量翻一番的目标;通过对西藏粮饲复种的研究,提出了早熟青稞复种饲用油菜和芫根的栽培模式,复种后饲草产量可达约2000千克/亩,这些模式的推广极大缓解了农区饲草短缺状况。

青稞产业: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

青稞是西藏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在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大力支持下,西藏青稞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针对青稞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专用品种加工品质分析,传统青稞食品种类单一、保质期短、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等瓶颈问题开展了青稞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针对青稞品种的加工适宜性,西藏建立了青稞加工品质数据库,开展了传统青稞产品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截至目前,西藏累计收集保存青稞种质资源2429份,鉴定筛选出优异青稞育种亲本材料175份,创建了青稞核心基因库及育种动态基因库,创制了16份新种质,首次绘制了青稞全基因组精细图谱;培育出青稞新品种6个,累计示范推广710余万亩,亩均增产25公斤以上,新增产值7.1亿元,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青稞主推品种增产8%以上。

牦牛产业:牦牛产业科技攻关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三五”期间,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聚焦牦牛产业发展,整合区内外优势创新力量,加大资金投入,推广良种良法,在牦牛种质资源、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即摸清了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现状,构建了牦牛基因组学数据库;挖掘出一批与高原适应性、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相关的基因,牦牛种质资源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类乌齐牦牛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鉴定,持续推进娘牦牛选育基地的本品种牦牛选育;明确了高寒草地合理放牧强度和方式,研制并集成了牦牛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研制形成了牦牛疫病诊断与防控技术体系,加强了西藏高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的科技基础。

蛋鸡产业:选育出“彭波半细毛羊”“雪域白鸡”等畜禽新品种

“雪域白鸡”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培育的蛋鸡品种。据罗丹介绍,1960年,西藏以内地白来航鸡为父本,与当地藏鸡杂交开始了选育工作。杂交后代因全身羽毛呈白色,被命名为“拉萨白鸡”。1990年,该蛋鸡品种被评定为“拉萨白鸡”品种群;2020年9月,“拉萨白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被认定为国家畜禽新品种,更名为“雪域白鸡”。

据了解,“雪域白鸡”72周龄产蛋个数达206至209个,比藏鸡提高了99至102个,高原种蛋孵化率达到75%以上。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马雪英表示,该蛋鸡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好、开产日龄适中、总蛋量较多、高原人工孵化率高等特点。

此外,近几年来,西藏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在农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运用,在青稞分子育种、牦牛基因组学、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保护藏猪遗传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西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6%,对农牧业发展贡献率达到55.9%,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西藏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牧民增收致富,促进了西藏农牧业生产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

作者:陈缘

第3篇:政府主导 科技支撑 示范先行 产业提升

甄子健,男,博士,中国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资深工程师 (研究员级高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项目管理师。多年致力于汽车设计、制造技术和电动汽车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等领域。现任科技部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第二届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四部委联合工作机制 “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及设施标准化专家组”成员等职。

近期,参加了第四届亚太天然气汽车协会国际会议高层论坛,还参观了同期举办的展览,有两点感想与大家分享:首先,我们看到天然气汽车作为清洁燃料的交通工具,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的高度重视,相关技术和应用已经渐趋成熟,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第二,展会既有新产品、新技术的宣传展示,又有成熟技术及产品的贸易交流,显示十余年前在中国刚刚起步的天然气汽车行业,已经从产品研发成功步入产业化阶段。这是非常可喜的。

可以说,中国的天然气汽车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科技支撑、示范先行、产业提升跟进的发展道路,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中国天然气汽车十余年来的发展情况。

政府主为天然气汽车发展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

在中国天然气汽车的发展中,政府各部门协同配合,切实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快速发展的汽车工业之间的矛盾,1999年12月7日,科技部、原国家环保总局牵头,会同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空气化工程——清洁汽车行动”的若干意见》,决定在占汽车保有量10%,占总行使里程40%-50%的公共汽车和出租车行业中推广天然气等清洁汽车,并确定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9个清洁汽车重点推广应用城市。《意见》的发布从国家层面确立了政府主导的方向,开启了中国清洁燃料汽车研发与应用的崭新历程。随后,国家又相继颁布实施了一批鼓励天然气汽车发展的专项规划与政策文件,如《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天然气利用政策》等,为天然气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

在中国天然气汽车的发展中,各示范城市政府作为推广工作主体,纷纷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鼓励政策。各示范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天然气汽车推广工作,研究建立起高效的组织协调机制,特别是在鼓励政策的制定上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天然气汽车研发、生产及示范推广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促进科技开发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更大规模推广天然气汽车积累了经验。

事实证明,推广天然气汽车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跨地区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加大政府宏观管理和组织协调力度,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而过去的十年中,科技部、环保部、工信部、发改委、各级地方政府等紧密协作,依据各自职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切实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为中国天然气汽车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为天然气汽车发展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从“清洁汽车行动”到“十一五”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国家科技计划相继投入近2.5亿的专项经费支持以天然气汽车为代表的代用燃料汽车技术攻关以及示范考核工作,带动相关科研投入,加快科技资源聚集,实现了天然气汽车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科技支撑为中国天然气汽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实施了“单燃料CNG轿车开发”、“重型LNG商用车产品开发”、“重型载货汽车专用CNG发动机产品开发”、“缸内直喷LNG发动机产品开发”、“达到国4标准的二甲醚发动机产品开发”等一批产学研结合的代用燃料汽车动力总成和整车自主创新项目。设计开发流程日益规范、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天然气发动机开发由原来的简单燃料替换向正向开发技术转换,并掌握了增压中冷、稀薄燃烧等一批关键技术,天然气发动机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组织实施了“LNG/LCNG汽车加注站专用设备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移动式LNG撬装加气站研究开发”、“CNG储气井检测技术与系统的研发”、“代用燃料汽车专用装置关键技术开发”等一批产学研结合的代用燃料汽车配套关键附件及加注基础设施自主创新项目,掌握了各类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气瓶、发动机ECU、喷嘴、高精度减压器等关键零部件和大排量天然气母站用压缩机等主要设备的开发与生产制造技术,产品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是组织实施了“燃气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与整车开发”、“生物柴油组分及汽车匹配技术研发”、“车用生物柴油测试评价技术研究与开发”、“氢气/天然气发动机开发”、“甲醇灵活燃料汽车开发”等一批能力建设科技项目,形成了一批以汽车整车和发动机骨干企业为核心、研究院所和大学积极配合的研发团队,形成了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并已经开始承担国外委托的技术产品开发任务。

示范辐射全国,天然气汽车推广工作获得

广泛认可

结合“九五”、“十五”清洁汽车行动的持续推进,“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在863计划中又重点安排示范考核与推广专项经费,持续支持湛江、沈阳、西安、广州、重庆、济南、海南、长春、哈尔滨、沈阳、青岛、乌鲁木齐、廊坊、丹东、长治、西宁、成都、上海、长沙、贵阳、西宁、银川、鄂尔多斯等地的代用燃料汽车示范考核项目,在市场拉动与政府推动的双重合力下,中国天然气汽车的示范推广工作稳步推进,并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主要表现在:

一是中国天然气汽车应用规模逐步扩大,应用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到2010年底,国内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约100万辆,位于世界第七位,19个重点推广城市天然气汽车保有量由示范初期的不足1万辆发展到60多万辆。在示范城市中,新增天然气汽车OEM单燃料车的比例由2006年的32.5%增长到2010年的90%,改装车已经逐步退出新增天然气汽车市场。

二是城际间和区域化的示范考核正不断深入。在做好城市内推广的基础上,四川、重庆、新疆等地正在组织开展天然气汽车城际间和区域化示范,并取得显著进展。此外,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的示范应用也已取得阶段成果,新疆、贵阳、湛江、海南等地正积极开展的LNG汽车示范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国内LNG汽车保有量已达到3000辆,部分车辆出口,数量随时有新的增长。

三是天然气汽车的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示范城市每年的燃油替代量就已经超过300万吨,不到汽车总保有量1%的天然气汽车实现了超过3%的燃油替代效果,每年节约燃料费近百亿元。与此同时,示范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推广天然气汽车的行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百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正在进行天然气汽车的推广。

天然气汽车及相关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开始显现

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天然气汽车产业链,产业发展已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表现在:

一是天然气汽车产品体系已经形成。截止目前,累计有450个燃气汽车车型(包括底盘)进入国家机动车新产品公告。天然气汽车生产企业的数量超过60家。整车年产量超过8万辆。

二是关键零部件产业化进展顺利。国内现有20多家企业的近百款天然气发动机在市场中销售,功率覆盖范围从60KW到300KW。自主开发的减压器、电控单元ECU、燃气喷嘴等装置已经批量投放市场。加气站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国产设备的市场份额在90%以上,部分产品达到100%。

三是天然气汽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逐步形成了四川、重庆等一批天然气汽车产业化基地,对增加当地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示范推广城市天然气汽车行业年产值已超过150亿元,直接参与企有800多家,从业人数超过20万人。

综上所述,中国天然气汽车产业已经具备了非常好的发展基础,但客观来说目前还存在着诸多挑战,如国家层面尚未制定明确的天然气汽车发展目标和规划、尚未出台明确的财税鼓励政策和应对燃料(如LPG)价格波动的措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但我们相信,在未来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车用能源将朝着多元化、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当前正处于“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地对发展清洁环保、经济、安全的清洁汽车有着强烈的需求,而天然气汽车技术相对成熟,也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随着中国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天然气汽车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前景广阔。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探索电动汽车等其他清洁能源汽车的研发,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于2009年启动实施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程,目前已经在25个试点城市推广应用各类电动汽车超过一万辆。

科技部在“十二五”科技计划布局中仍然将大力支持包括代用燃料汽车在内的各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新启动的研究项目和示范项目中,对代用燃料汽车动力总成、各类代用燃料混合动力汽车、代用燃料增程式电动汽车给予充分关注。力争建立多元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体系和相应的车辆产品体系。

作者:甄子健

第4篇:农业发展要强化科技支撑

2011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实现了“八连增”,成绩喜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给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基础,但是,客观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不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够、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规划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强化科技支撑,应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在基础薄弱的农业,尤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应从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手,切实提高农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开创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新局面。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应用科学技术研发是前提。深入调研,在摸清各地农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各种种植、养殖技术落后的实际问题,加大必要的投入,加强对农业高等院校的支持,大力研究农业基础应用技术,并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从而逐步扭转、改善这一被动局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加快完善研究成果推广体系是基础。 要建立高等院校到农村技术合作社的无缝对接模式,完善研究成果的推广体系。在合作社,要建立健全农民免费培训机制,使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让科研成果的效益最大化。

加强农业发展科技支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是关键。 科技元素还应该渗透到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中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性,同时也让农民从赚“辛苦钱”逐步过渡到赚“技术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巩固和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加强科技支撑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更加注重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基础。

第5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机制

摘 要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各国加快了农业国际化的步伐,研究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强国富国之路。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产业化发展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民实现规模经营,增加农民受益。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科技推广服务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民对新农业技术采用热情不高、生产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等诸多问题。分析产业化发展的科技需求,找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科技问题,提出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服务推广平台,提高科技成果应用率,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科技推广中注重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 科技需求; 现实意义; 科技支撑力

一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趋势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1.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尚不健全。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存在明显差异,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生产要素流动困难,阻碍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也使得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难以实现,这些均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政府职能改革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偏颇的问题。

3.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我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粮食、肉禽、蛋类、奶类、水果、蔬菜等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生产加工产业链条短。

4.法律和法制环境还不够健全。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规范人和组织的行为,减少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预期和相应的秩序。但是,我国当前存在着法制不完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特别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法律的规范下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同样,还要推进诚信制度建设,努力建设信用文化。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有利条件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充分肯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巨大成效,明确提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新要求,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已经迎来了新的难得机遇,未来几年的发展环境将非常良好。 1.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国际发展经验表明,在这时期,要防止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问题,否则会导致经济社会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动荡。因而,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1)各地、各部门更加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地方政府也制定了“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发展思路,把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及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核心(2)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特别是对于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种植养殖基地项目等流通设施项目,以及与农户建立有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等,进行了重点扶持和优先扶持。税收部门对于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采取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措施。(3)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的手段更加灵活多样。财政、税收、信贷等部门继续出台支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和措施,支持手段除原有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外,还采用投资参股经营、有偿无偿结合、贷款贴息、信贷担保等多元化扶持方式。此外,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注入了新的活力。

2.外资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自加入WTO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对我国农业领域的投入也呈现明显的增加态势。不仅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项目投向“三农”领域,而且还用很多跨国公司也大举进入农业领域,参与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外资在弥补国内资金不足,加快农业发展进程、消除农村贫困等方面均已发挥了显著作用。

3.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发展。为达到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合理有效的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和资源,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力度,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农产品优势布局的逐步形成,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仅激活了农村区域经济,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4.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由于经营规模小、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户在商品生产和经营中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制定和颁布,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趋势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逐步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点状发展向优势产业带集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类型演进。

1.农产品加工业水平大大提高,龙头企业集群逐步形成。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力度的加大,龙头企业发展能力将快速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增加,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附加值明显提高。在玉米加工制品、蔬菜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领域内将率先出现一批竞争力强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型龙头企业共同发展格局。随着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龙头企业中将培育出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产品。

2.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大大提升,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快速发展。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迅速发展,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优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带动农户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力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不同行业产业化水平不均衡的局面继续存在,外资在龙头企业中的比例将呈扩大趋势。由于不同的农产品自身特性及加工业条件、要求不同,农户、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选择方面也有不同。畜牧业、园艺产品等领域产业化经营水平将继续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户、基地联结更加紧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进入我国农产品和加工业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二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一)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是一个新生概念,它是伴随着国内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对规模化经营需要不断提高而产生的。“农业产业化”的说法一出生就带有浓厚的泥土气息,是人们从实践中提炼总结的农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产业目标, 在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将农业产业化定义为,区域农业在地区土地流转与土地整理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经营为途径,以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柱,以产业立体化、土地集约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新技术引进、劳动力改造、市场化运作等手段,形成有机结合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利益联盟,最终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和组织经营形式。

(二) 农业产业化的现实意义

1.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规模化和市场化,其重要目标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升级。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通过农村地区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提高农村地区种养殖业的专业化、机械化和市场化水平。与此同时,土地流转所释放出的农村劳动力可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参与农业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实现就地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2.农业产业化促进资本进入农业和农村,相比工业和服务业,农业生产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政府部门积极地政策导向,能够得到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这些积极因素促使农业和农村日趋成为社会资金流向的重要领域。随着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逐渐壮大自身规模,完善投融资和利益分配制度,进而激活农业、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活跃农村经济。

3.农业产业化面向市场,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风向标”,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基本要求是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规模和产品种类,适时合理调整生产时序,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降低成本,增强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议价能力,稳定农民收益。同时,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各种物资、服务、技术能够通过市场渠道进行顺畅流通,市场能够对大宗采购和销售提供适宜的市场容量,从而规避农业生产所具有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4.农业产业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并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打破了农业单一的产业结构,将多种产业形态与农业相融合,构成农业产业联合体。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可调整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效益。与此同时,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可营造良好的大地景观,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绝佳的景观背景。农业产业化涵盖的手工业、制造业和高科技农业,可开发为乡村旅游产品。农业产业化的生产企业、农业基地、科研院所等可开发为旅游景点。

5.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形成规模产业集聚。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化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农业产业化可为乡村旅游提供产业基础和景观背景,有些农业项目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乡村旅游可提升地区知名度,促使乡村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流入。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有利于乡村地区旅游企业提高企业经营规模;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流动;有利于形成规模产业集聚,提高特色产业边际效益,提高农业、旅游业的综合效益。

三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需求

(一)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农业发展史实质是农业科技的进步史,每次农业科技的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新飞跃。如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新品种的成功育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由此可见,科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 农业科技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立足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方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而用科技手段则能有效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等解决这一难题,突破性的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三)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保证。

由于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的发展与综合利用,将使农业产业化得到全过程武装.通过调整技术路线,创造生态农业新模式,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就能得以发展,以有效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生态持续与社会持续发展. (四)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力

(一) 聚集力量,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

要实现农业科技研究的大专院校,专业科研单位及各类科技协会,中心,合作组织的联合,建立产学研体系;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健全培训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农业产业化企业法人和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提高农业产业化企业法人和农民的市场意识,信用意识,质量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尤其是要对乡镇科技人员实行五定办法;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加大新品种研发,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

(二) 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元化结合的科技投入机制

投入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新增的财政投入要用于改善现有不合理的投入结构,用于围绕产业链而组织的科技攻关,增加经济作物,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研究.要制定政策,完善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民间组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要引导企业引进和应用科技成果,与科研单位共同开发新产品,改进新工艺。

(三) 理顺成果转化方式与机制,加快科技成果推广与运用

要根据农业,农村的特点,根据比较效益,优质效益,特色效益,规模效益,节约效益,增值效益的原则,由政府牵头,把产学研企和农民专合组织的推广力量调动起来,将现场会,田间示范和农业科技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科技成果推广网络

结 论

总之,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技服务推广平台,提高科技成果应用率,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在科技推广中注重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吕健丞; 构建区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推进新农村建设 [J]; 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

[2] 宋磊;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性思考 [J]; 农业科技管理; 2005年 [3] 李哲敏,潘月红; 国外农业科研、投入体制和机制研究 [J]; 科技与管理;2005年

[4] 蒋雯; 探寻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 [J]; 发展; 2007年

第6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2010年,亭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半导体光伏、光电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年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0项,为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搭建创新平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载体。2010年,〃〃以实施科技创新计划为契机,继续以产品创新为核心,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并取得积极成效。一是着力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突出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集成科技资源,重点抓好伯乐达光伏技术中心、微磁传感器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二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合作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2010年,围绕LED光伏、光电等特色产业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产学研重大科技交流交易活动2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与中科院光电研究所、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院所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3个;签订产业技术合作协议书10多项。

二、整合科技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是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重要载体。2010年,〃〃围绕“建设全市一流光电产业园” - 1 -

的建设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配套先行的思路,着力抓好园区配套服务区的规划建设。光电园区规划核心区4平方公里,外部拓展区7平方公里,结合编制园区城市设计,在园区东南角、飞驰大道南侧规划了约1平方公里的配套服务区,布局了光电科技体验馆、休闲商业街、展览交易中心、研发中心、科学家工作室、产业学院、中小企业园、酒店接待中心、企业公馆、管理和技术人员公寓、花园式独立办公楼、商务办公区等配套设施。

三、加强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和优化创新氛围,服务产业技术创新

2010年,我市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产业优惠政策措施、建立创新工作机制以及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等措施,重点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一是科技创新投入大辐增加,创新条件明显改善。2010年,〃〃光电产业共投入技改资金1500万元,比2007年的500万元增长300%,连续两年大幅增长。二是制定和出台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措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近年来,亭湖〃〃为了光电产业快速发展,制定和出台了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等一系列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整合各类科技资源,重点引进中科院院士、科学家1名、教授2名、副教授3名、博士8名,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半导体研究中心、光电研究所和博士后工作站。三是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亭湖〃〃把建立和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作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的首要工作来抓紧抓

好。成立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一把手抓科技创新”机制,为推进〃〃科技创新提供机制保障。四是依托产业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用人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区内外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建立产业人才小高地,为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第7篇: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

林业在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新能源战略、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十二五”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林业科技发展,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对更好地完善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凸显林业四大地位、履行林业四大使命、发挥林业五大功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日前,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指明了林业科技发展“十二五”前进的方向。

新科技革命 给林业带来新机遇

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

《规划》提出,当前,新科技革命浪潮对世界林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刻。前沿技术迅猛发展,林木遗传学研究已进入基因组时代,杉木、马尾松育种跨入第三代良种培育新阶段,利用生物质资源代替石油化工原料制备生物基材料已成为国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绿色发展技术方兴未艾,绿色催化、定向合成、多元重组、循环综合高效利用等技术将为林业产业绿色增长提供更多可能,林业碳汇技术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广泛应用,多功能林业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林业生物产业技术日新月异,林业以其资源优势已成为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孕育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林业生物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及产品,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这些昭示着,科技对绿色发展和未来林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将更加巨大。

我国林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机遇要求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实现林业“双增”目标,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水平。确保实现林业“双增”目标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第一要务。我国森林资源严重短缺,质量不高,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8%。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的刚性需求,必须加强高抗林木新品种选育、人工林高效培育、森林结构优化和多目标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水平森林资源培育技术支撑体系,为实现“双增”目标提供坚实的科技保障。

——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攻克生态建设技术瓶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形势严峻,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要保障国土安全,必须大力推进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因此,强化科技在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管理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创新与集成,攻克困难立地造林等关键技术难关,任务十分紧迫。

——提供丰富的林产品,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我国是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人造板、木地板和木家具等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我国林产品加工业80%以上为中小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6,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位置。改变传统的大规模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高耗低效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商品林定向培育、资源高效利用以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强化特色林下产业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加快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丰富的林产品。

——实现兴林富民,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生产效益。林改关系到5.1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提高25.49亿亩林改林地的生产效益,促进兴林富民,对林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碳汇能力。增强林业碳汇能力,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抉择。到2015年要实现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84亿吨,必须发挥科技在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强退化土地造林增汇、天然林增汇经营、碳汇人工林定向培育、能源林建设、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促进碳汇林业快速发展。

总体思路

一、

四、

六、八

《规划》提出“十二五”林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现代林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林业科技的自身特点,以推进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一个目标,突出四大主题,紧扣五大需求,坚持六个结合,完成八大任务,全面推进林业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着一个目标:“支撑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提供全面科技支撑,建立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抢占国际林业科技制高点,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支撑实现林业“双增”,引领现代林业科学发展。

突出四大主题:创新主题、强化应用、升级产业、服务林改四大主题。突出创新主题,围绕科技链条,突出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建设创新团队,构建现代林业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出强化应用主题,围绕林业生产建设技术瓶颈,加强关键应用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速成果产业化进程,显著提升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率;突出升级产业主题,围绕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地部署前沿高技术研究,培育林业生物种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服务林改主题,以兴林富民、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强林改重大理论与政策研究,开发林下经济发展实用技术,强化技术集成与应用,实施林业科技富民工程,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林改成果。

坚持六个结合:一是坚持继承发展,注重近期目标与长远战略相结合。既要瞄准当前,加强生态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术攻坚,又要着眼未来,对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进行超前部署。同时,针对林业科研周期长的特点,注重林业科技工作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整体推进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以国家统筹、整体推进为主导,重视区域科技在林业科技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区域特色林业科技的研发力度,促进区域林业科技协调发展,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三是坚持需求导向,注重生态科技与产业科技相结合。以国家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链和生态区布局科技链,加强林业生态攻坚技术与产业升级技术研究,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提供支撑。四是坚持优化配置,注重科学研究与能力建设相结合。部署全局性、带动性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重视林业创新研究平台、大型科研基地以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科学研究促进能力建设,以能力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五是坚持自主创新,注重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相结合。既要加强源头自主创新,提高林业科技自主研发能力,又要重视技术集成创新,兼收并蓄林业基础理论、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加速林业先进实用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增强林业科技支撑能力。六是坚持服务全局,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针对林业发展的自然区域分布和社会参与共建的特点,遵循自然规律,强化生态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尊重社会经济规律,加强林业软科学研究,以机制、理论创新带动林业政策、决策创新,服务林业发展全局。

完成八大任务:重点突破林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超前部署林业高新技术研究;前瞻开展林业基础科学研究;着力加快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全面加强林业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完善林业科技发展保障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理论和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目标 科技贡献率达到50%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林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新品种创制、森林经营、林业生物产业、信息技术、生态环境改善与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林业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林业科学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重要科技成果总数达到2000项,林业专利数量增加1倍。 《规划》对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成果应用、标准化与林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5个方面作出了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

生态建设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育高抗新品种150个以上;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木功能基因100个;提供林业重点工程技术规程与建设模式300个以上,典型脆弱生态区造林保存率达到75%以上;开发重大生物灾害控制技术与设备(药剂)50项以上,重大生物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研发森林火灾预警防控与快速扑救等重大装备系统10套以上。

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培育高产优质用材林新品种200个以上,材积生长量提高20%以上;培育高产、超高产经济林新品种90个以上,良种使用率达到65%以上,主要木本粮油新品种单产提高50%以上;研发生物质新材料、生物质能源和生物质化学品等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200项以上,林产品附加值提高20%以上;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和建立省、地、县级林业科技推广站(中心)3362个。构建7大林业科技创业链,分区域和类型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示范基地200个;派遣林业科技特派员1万名,培训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200万人次;推广林木新品种新技术1500项以上。

标准化和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显著提高。制修订林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00项,建设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区300个,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新建国家或局级林产品质量检验机构30个,完善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核心技术总量增长50%以上,植物新品种和知识产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

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建设以国家林业科学中心为主体的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次的创新中心10个-15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5个、局级重点实验室20个-30个、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58个,建设国家林业长期实验基地50个-80个、林业生物产业基地50个;建立国家级林业数字化图书文献服务中心1个,区域林业图书文献服务中心3个-5个;建设区域林业分析测试中心8个-10个,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1个、分中心2个、测试站10个,建立林业转基因生物中间试验、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基地6个,林业知识产权信息预警中心1个。

重点任务 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升级

《规划》提出8项重点任务,都事关现代林业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并被列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重点任务一:重点突破林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针对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增加资源总量、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效益、服务林权改革为目标,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林业生物产业、林业碳汇、木本粮油、林业生物能源、林业装备、林业信息化以及区域林业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重点任务二:超前部署林业高新技术研究。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瞄准国际高技术前沿,重点开展林木、竹藤、花卉、林特产资源高效分子育种及转基因技术研究,引领林业生物种业发展;研究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合成林源活性物质技术,引领林药产业发展;创制新型生物质材料与绿色化学品,引领林业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林业生物质能源固化、液化、气化等高新技术,开发以木质纤维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质能源新产品,培育新能源产业;探索林木光合作用调控、高性能纳米生物基新材料制备、生物质定向解聚与分子重组等前沿技术。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设计、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引领创新团队和实验基地的作用,强化新技术交融与创新,坚持创新与示范同步,研究与应用并举,培育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我国林业产业向着高效、高值、高端、低碳“三高一低”的绿色方向发展。

重点任务三:前瞻开展林业基础科学研究。以增强林业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围绕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林业生物灾害防控、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林木种质创新、森林资源培育和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开展森林、湿地和荒漠等陆地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服务功能的基础研究,揭示森林与水的关系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维护与调控机理,阐明森林植被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陆地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学机制和固碳减排增汇机制,创新森林灾害生态调控与防治理论。开展林木基因组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森林土壤学等基础科学研究,揭示树木生长发育、木材形成、抗逆性、林果营养物质形成和林地退化等机理。研究植被三维结构信息的主被动遥感融合同化反演理论与方法。开展木材生物学合成过程与分离基础研究,揭示生物质热裂解调控、生物降解与生物炼制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生物能源用微生物代谢组学与功能基因组学,阐明第二代生物能源催化转化机理。

重点任务四:大力加强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以科技示范和技术服务为核心,实施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技创业活动,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林业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

重点任务五:全面加快林业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深入贯彻林业标准战略,加强标准制修订和实施,完善林业标准体系,加强林业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林业质量监督体系,开展林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我国林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水平。

重点任务六:突出抓好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现代林业科技创新对科技条件的需求,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研究实验平台(基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和产业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支撑科技创新的条件和平台,提升林业科技基础条件水平,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

重点任务七:优化完善林业科技发展保障服务体系。把握国际林业科技发展动态和我国林业发展新趋势,加大林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生物安全管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林业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力度,加快国际化进程,更好地激励、保障林业科技自主创新,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推动林业产业发展。

重点任务八:积极推进现代林业理论和发展战略研究。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前瞻世界林业发展趋势,系统开展林业发展理论、战略、模式和政策研究,构建完备的林业发展理论导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决策支持体系,为维护国土生态安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参与国际林业进程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保障。

第8篇: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xx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高新技术

产业发展意见

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谋发展”的目标,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升级 每年安排100万元科技资金,优先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现代物流业、新能源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杨金产业园区做强、做大。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水平,努力开发高端、终端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节能降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为重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每年安排300万元科技资金,集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通过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和支撑高新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近期实施重大装备制造、网络信息安全、食品制造与农产品深加工、节能环保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全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对获得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给予资金匹配支持。

三、新建一批企业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战略支撑产业和骨干企业为

重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及其他研发机构),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向企业聚集。对已经认定的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资金支持。

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安排专项资金,强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力争通过三年的连续支持,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按照有关规定认定合格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认定当年起享受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时,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优先给予科技项目支持。

五、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加大对高新技术创业孵化器的扶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打造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用于匹配国家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不断完善孵化器的服务功能,壮大在孵企业队伍,提升企业研发水平。

六、加大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力度,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区政府设立专利促进与保护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专利保护、专利奖励、专利申请等。进一步强化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引导、激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被确定为国家省市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七、实施创新人才建设工程,培育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

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培养、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批创新团队。对经认定的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给予科技项目资金支持。设立院士专项资金,充分发挥院士的旗帜性作用,对于院士领衔设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给予不少于50万元的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对xx区产业发展需要的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的领军人才,给予专项启动经费资助。

八、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在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加大院校与政府之间进行大项目、战略性合作的工作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对于新设立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20万元资金支持。积极支持我区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凡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给予资金匹配。要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重要评价指标。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高校、科研院所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

九、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创新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自主创新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首购、订购力度,对我区纳入国家批准的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首购和订购;在政府投资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作为申报立项条件,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积极筛选、辅导、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创业投资企业采取股份全投资方式投资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年以上,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可按其对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额度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创业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凡经批准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条件的,其所从事的担保业务收入,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切实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集中优势资源,解决重大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全社会加大、加快科技创新投入的新型有效机制,到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2%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7%,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达到中西部地区先进水平。

第9篇: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支撑工业绿色发展

宁梦良委员代表县政协科技组的发言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工业绿色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温家宝总理也多次指出,科技实力决定国家命运。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如何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促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突破的新课题。

一、现阶段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科技进步和创新在项目实施、资源集聚、环境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长促进步。但整体而言,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产业结构低、小、散,优势主导产业总量不大,发展方式粗放,综合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

(一)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许多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意识和拼搏进取意识不强,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少企业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倒逼机制而被动实施技术改造,没有将技术改造作为企业的提升工程来抓。新产品开发、高新技术应用、最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涉及较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如我县大多数轻钙企业以生产非专用型普通钙为主,约占全县80%左右。设备落后,能源消耗高,生产劳动环境差, -1-

环境污染大,与我国从日本、英国等进口的高档活性碳酸钙(价格约2500-5000元/吨)相比差距很大。一些生产企业每年虽有新项目、新产品,但真正形成产业化不多。

(二)科技创新带动作用不够。一是企业技术创新形成的知识产权成果较少。“十一五”期间,我县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只有12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仅2项);企业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仍较少,在全省排位靠后。多数的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得不充当县外企业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低。二是企业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强劲的增长点。大多数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有限,技改项目总体投资偏小,很多项目重复建设,技术改造方向比较单一,产品升级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一是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足。一般认为,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即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小于3%的企业,基本上是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据统计,2009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16%,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同时,受资产规模、效益指标和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企业难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普遍感到贷款难,致使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资金。二是财政科技投入不足。据2010年统计,我县财政科技拨款为3993万元,县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05%,排名在全省靠后。

(四)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优。一是企业技改资助比例偏低,资

助面窄。目前,我县企业技改资助比例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仍低于省级5%和国家10%的资助比例标准,且园区新建企业5年内不能享受技改贴息,技改资助力度有限。二是申报上级资金资助项目不少,但难度大。以2009年省级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为例,明确规定欠发达和海岛地区项目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或直接投资额应在2000万元以上,且该批项目资金补助倾向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而我县所申报项目均不是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获得上级补助资金难度高。

(五)科技创新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一是科技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且要留住人才较难。如从企业看,需要大量懂业务、技术精、善管理的各种人才,却难以招聘到,而从劳动力市场看,大量本地劳务人员却难以找到工作。二是经济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开展技术攻关的依赖性大。三是科技创新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备,尤其是创新平台建设迫在眉睫。以上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动我县工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推进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路径。

(一)以实施创新项目为主线,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要根据常山实际,以产业规划为导向,结合现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的需求,谋划和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技改攻关项目。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要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实施重大技改项目为抓手,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和产品的设计制造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努力形成一批以高端产品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二要培育和发展高新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申报各级科技型企业、高新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开展创新方法的培训和推广、应用工作,把市级高新企业逐步培育成国家高新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高新企业,不断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和电子信息等新兴先导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高新产业在我县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二)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着力引领主导产业创新率范。一是轴承产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对接,建立轴承产品检测中心。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对轴承行业进行改造,提高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力争在“十二五”期末,轴承企业产值百亿,形成科技含量高、产品品种齐全、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轴承产业基地。二是化工产业。要倡导绿色化工发展理念,以改造提升与巩固整治为重点,以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为发展方向,精细选择效益好、污染少的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加大力度支持有发展前景、有绿色发展理念、有做大做强意愿的化工企业发展,加大力度建设工业水厂、集中供热、固废处置等化工园区基础保障设施,以发展来促进化工的结构调整,以发展来实现转型升级。三是钙产业。着力提高钙产品的档次和核心竞争力。重点抓好燃料节能、工艺改造和产品的创新。大力推广钢制立窑罗茨风机、多层多列筒式烘干机生产工艺和技术成果。四是纺织行业。重点培育一批龙头

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纤维,生物质纤维,医卫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产品。五是光伏电子产业,要大力提升半导体致冷片、LED灯、太阳能发电、热电材料、高密度覆铜板、单晶硅棒等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加强与高校院所、研发机构的联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企业创新体系。一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鼓励并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要加快公共的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围绕轴承、汽配等区域特色产业,建设面向行业的区域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合力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示范和推广,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三要推进公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县科技文献平台服务功能,扎实推动网上技术市场向多功能、专业化发展,拓展工业110等科技推广服务平台的功能,为广大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四)以发展创业投资为保障,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一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根据择优扶强原则,适当提高技改贴息比例,突出技术进步,注重项目质量,实行差异化奖励政策。要设立特色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的专项资金,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实施阶段即给予扶持,降低企业搞技术创新风险,增强企业信心。建议政府适时建立企业风险投资险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

增强产品和技术开发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要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建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以合资、重组、相互持股或技术入股等方式投入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制,以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融资支撑。三要激励企业自主投入。要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对企业开展的技术研究与攻关、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新产品开发与工艺装备更新等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配套或贷款贴息,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五)以激发创新活力为目标,着力优化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一要全面加强政策扶持。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用足用好各级推进科技创新的法规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争取在我县特色产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采取果断措施,下大力气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发展的条件、环境,改变目前人才外流的不良趋势,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营造我县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主任科员 界别:科技科协界

上一篇:制药清洁生产审核下一篇:公民思想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