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

2023-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艺术素养实践探究

艺术的思想具有悠长的历史,中国的艺术教育经过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并且与中华文化和法治思想交融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体系。其中,艺术思想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内涵,通过学习艺术思想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也能帮助教师创设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此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艺术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给学生进行艺术渗透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弥补道德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在道德教育课堂中给学生进行艺术渗透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但是以目前现状来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艺术渗透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很多策略,旨在能够改善艺术渗透不足的现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但是,许多初中教师艺术素养不高,在进行艺术教育时缺乏经验,无法给学生带来较好的艺术体验。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没有体现出艺术之美,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无法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也无法提升自身发现生活美的能力。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增加与学生艺术思想的交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艺术教育的现状

1. 教师忽视教材内容与艺术教育的联系

随着我国教育机制的不断发展,教育机制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艺术渗透也体现了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关于艺术素养的理论研究资料越来越多,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学校应该大力倡导在课堂中实行艺术教育。有很多针对教材和课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艺术教育素材。但是很多教师依然不注重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觉得艺术教育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启发学生的艺术思想,也不注重教材内容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一味地将道德法治知识强加给学生,增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2. 教师审美意识欠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进行艺术渗透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方面,教师的艺术意识浅薄,在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无法开展艺术教学,大多數教师对于艺术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对于艺术教育的理解也不够深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不重视艺术渗透,忽视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对于艺术教学也没有较好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明显的误区,通常只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艺术视频就等同于审美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将艺术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正确的艺术教学目标。

3. 在道德教育中忽视艺术教育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许多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艺术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认为艺术教育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没有帮助。这种教育观念影响着教师艺术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导致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艺术渗透的作用。过多的知识传授也是造成学生艺术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混淆在一起,甚至将道德教育代替艺术教育,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明确体现出艺术教育等教学目标,长时间下去,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越来越忽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艺术素养的意义

1. 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弥补道德教育的不足

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比较,艺术教育具有独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自己发现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相比,更侧重于情感教育,艺术教育独特的功能能够有效弥补道德教育方面的不足,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能够抑制学生的厌学心理;相反,言语过于强硬的批评教育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道德教育的理性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艺术教育通过感染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创设轻松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

2. 艺术教育有益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初中生群体作为艺术教育的对象,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方面进行探索。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少年时期,学生的身心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变化,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也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在中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这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使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沿着健康的轨道实现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艺术素养对人的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能够起到其他教育模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发育并不成熟,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偏颇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同时加强初中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教育,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艺术教育的策略

1. 道德与法治课堂结合绘画艺术的风采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中学生对社会的辨知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较差,容易被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在这段时期,他们的身体发育速度非常快,大脑的发育反而跟不上,这就导致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从而产生许多问题。在初中的所有课程中,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要求并不是太高,但是从教师自身来说,应该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只有枯燥的教师讲解,无法深入地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真正需要表达的意思,也无法从根本上进行道德思想上的启蒙。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在很多方面能双向提高学生的知识。在艺术渗入道德法治课堂的不断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项较大的考验,将两者相结合,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测验。道德是看自己,艺术是看世界,关系是相辅但是不相成。将绘画融入课堂,是一种不错的结合方式,通过绘画的表现力,来将道德与法治深入人心。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的学习中,其中讲到“尊重是交往的起点”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部分关于在社会生活中不道德不尊重他人的现状的讽刺漫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漫画的张力。漫画的魅力,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在这种魅力的渲染下,让学生体会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让学生内心升起关于尊重对自身的道德约束。除了漫画这种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中外名画,来让学生从画中的历史故事中体会道德与法治源远流长。例如在学习《以礼待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明代吴彬的《孔子杏坛讲学图轴》,来让学生感受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礼仪的重要性,从历史及艺术中体会到懂礼识礼的重要性。

2. 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表演艺术的魅力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离不开与生活的结合,道德是博弈论的均衡状态,是一种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普适的利益交换原则,由生活中而生,而最后又将运用到生活中。我们都生活在法治社会,谁都无法脱离社会、脱离法律而存在。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学生演绎道德与法律小课堂,将课本上枯燥的条例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常见情景。

例如在学习《法不可违》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上网查找或者自己创作模拟法庭场景的课堂小剧场,设立法官、律师、陪审员等不同的角色,以及每个角色不同的台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所有台词都给到学生,在给出部分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角色的台词后,剩下的部分留給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来准备台词和情景。在课堂的演绎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班级小法庭的氛围,不可以让学生只是单纯无味地读出台词,更多的是带入环境,将演绎的艺术带入课堂,在共情中体会到法律的严肃以及违法犯罪的后果的严重性。高效率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并且学生可以更有兴趣地吸收并消化知识。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对学生思想的开发起着很大的作用,将表演这种艺术形式融入课堂,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在促进同学间融洽的关系、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道德的约束能力以及遵法、守法的重要。

3. 道德与法治课堂融汇影片艺术的风采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规矩组成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都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遵守对大多数人有益的法律制度,实际上这些思想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就是为了让这个社会能按一定的规律正常运转的。如交通法规一样,按规矩所有车辆都应该靠右行驶,而你却偏要靠左行驶,这就肯定会造成事故。因此在中学学习道德与法治是至关重要的,培养新一代的有志青年,是中学道德法治老师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在课堂上用影片展示的方式来给学生启迪,也是将艺术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展现的画面、声音、情景都有强大的渲染能力,运用到课堂中,可以起到有效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自由平等的追求》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较为有表现意义的经典影片,来让学生更全面地体会到课本内容。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经典影片《肖生克的救赎》,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来体会到主人公对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影片的艺术不仅在于观看过程中的感受,更多的是观影后对影片的思考与感受,以及从其中获得的重要启迪。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取影片的过程中更加用心,才可以让影片进入课堂这种教学方式起到明显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艺术培养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节奏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初中阶段属于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渗透艺术素养能够使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有助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也符合课程改革之后的教育目标。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课题名称:《乡镇中学艺术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提升途径研究》课题编号:FJJKXB20-753

作者: 傅志坚

第2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初探

【摘 要】 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特征,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关注学生体验,符合基础课程改革需要和道德与法治课目标。

【关键词】 道德与法制  实践性教学  体验性学习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更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体验,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口头传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无法实现。要想有效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性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特征,实践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性教学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关注学生体验,符合基础课程改革需要和道德与法治课目标。目前,实践性教学已经引起了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重视,本文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内涵角度着手进行探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存在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对实施实践性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以不断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主要是指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基本目的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形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中学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实践活动能够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认为“知识获取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性教学会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学习机会。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道德与法治课往往在教室中进行,但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枯燥乏味的讲授式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非常差。但在实践性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会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另一方面教师也会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场所,因此,可以刺激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实践性教学能够更加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教学活动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动机。 有同学阅读新闻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领导人称为总统,有的称为主席,还有的称为首相或是其他?”我意识到虽然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有点深,但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探索的契机,涉及到很多政治学方面政治体制的内容。我马上引导、鼓励他们组建小组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在后面课程中给其他小组展示自己所调研的学习成果。学生们自己通过问题质疑,查找资料,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不仅印象深刻,更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实践性教学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去。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部分学校、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这直接导致学生发展的其他方面被忽视。部分学生虽然理论知识丰富,应对考试非常自如,但个人生活经验却非常匮乏,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交流能力。传统课堂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表达自我观点机会非常有限。但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更多机会来展示自我。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进行学习,这期间学生拥有大量的交流机会,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

其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在实践性教学中, 学生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从而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学习知识后学生还要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的相关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 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在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过程中,通过长时间的强化学生正确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但知识接受能力快,品德习惯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的最佳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

首先,实践性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形成良好品德习惯的重要意义。传统的课堂上, 学生属于被动接受,学生没有机会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本身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的活动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具体过程。当学生良好品德习惯获得表扬时,不良习惯往往也会遭到否定。

其次,实践性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例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况且,实践性教学的众多活动课本身就是学生行动的重要良机,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逐渐外化为自我行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1. 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受重视程度不够

现行的中考、高考仍然以卷面成绩为主,学校的生存发展同样依赖于升学率,并将这与教师评优创先、职称评聘等挂钩。学校很少会经常性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活动,很多教师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会耗费师生大量时间、精力。以课外实践性活动为例,教师需要完成教学设计、组织学生、思考突发性情况、关注学生安全等,这都让教师在组织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时顾虑重重。

2. 道德與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以终结性评价和教师评价为主。在调查访谈过程中,部分中学教师表示学校开始设置学生成长记录、学生项目评价以及日常谈话内容,并将此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实践性活动都以“教师评价为主”,阶段性评价则由于其工作量大往往沦为形式。可以说评价方式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均炜

第3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与改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越来越彰显其比较高的价值。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重任。生活化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生活化教学是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其强调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并利用所学课堂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实现教育与生活的融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生活能力也可以获得全面提升。那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这一教学策略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呢?这是目前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探究的课题。接下来,笔者就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生活化教学的概述

(一)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关于生活化教学的含义,可以这样进行理解:“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活动,如学习、工作、社交、休闲等活动,“生活化”则是指将生活经验进行转化的过程。因此“生活化教学”则是指将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和生存经验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让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促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学习和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水平,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含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或是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具体事例、热点新闻等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营造出具有生活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思考学科问题,最终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生活化教学的合理运用,不但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起生活化教学理念,并结合教学内容,采取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具生活气息。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我们可以将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

1.综合性。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和感悟学科知识,增强学科教学的生活化教育价值。然而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是不同的,因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感悟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则需要将学生实际生活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并创设出能引发全体学生共鸣的生活化情境。

2.实践性。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本中的很多理论知识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学生主动践行到实际生活中,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时,必须要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学实效性。

3.趣味性。在很多學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无趣、枯燥的理论课程。而导致他们产生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与教师教学方式的不当存在很多的关系。虽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上有很多的理论性知识,但实际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密切关联,如果教师采取生活化教学方式,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或具体事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可以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学效果。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实现对课堂教学的优化和创新,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而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具有较强先进性和可行性的教学策略,将其运用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并促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而对课堂知识形成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动教学改革。

(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方面的引导,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合理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形成正确认知和深刻感悟,进而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行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提升教学实效性。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虽然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积极推行下,多数教育人员的教育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课堂教学中,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过在升学压力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及时更新,导致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依旧采取应试教育手段,以期学生可以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很少会对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行研究,更加别说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这影响到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顺利推行。

(二)未能意识到课程重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阶段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但具体到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和学生并未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未能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该课程失去了对学生思想和生活指导的价值;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三)生活教学过于表面

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新课改理念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生活化教学策略也被尝试着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由于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认知不够全面,导致他们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时,存在一些误区,如所采取的教学案例与学生现实生活环境不符、教学内容过于表层等,进而影响到生活化教学的效果。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实施途径

生活化教学手段在教育的发展中应用时间比较短,因此很多教师并没有完全掌握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技巧。在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中,缺少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特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比较少,再加上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适合进行生活化教学,因此很多负责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时比较生疏,认为在教学中简单地为学生举出生活案例即可,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点的实践和应用,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保证教学效果

学生的广泛参与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为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做好铺垫。情境创设是一种具有较强直观性的教学方式,与初中生的认知特征相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而保证生活化教学的效果。例如,对“网络交友新时空”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正确网络交友方式,教师则可以在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小丽有一个交流很久的网友,他们在网络上无话不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约定好这周末在现实中见面,你们认为这一行为对吗?如何小丽要与网友见面应该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然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情境中的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时有的学生则会说“这一行为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如果网友是骗子,那么小丽的处境则会非常危险。我认为小丽最好不要去见网友”。有的学生则会说“见面是可以的,但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在见面之前应告知自己的家人或身边朋友具体的时间、地址,并选择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见面”。当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和探讨后,会对网络交友的特点有着全新的认知,并且也能有效增强学生网络交友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学会如何理性对待网络交友。

(二)运用生活素材,深化知识理解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不似小学生那样懵懂,也不似成人那样成熟,他们对社会有着初步的了解,但是非辨别能力却比较弱,思想行为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对客观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巧妙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深化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并促使他们利用课本上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合生活化教学理念,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行为取向更加具有社会效应和生活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多为学生列举出生活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存在的两难情况,赋予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的色彩,让学生从学习到的知识逐渐升华为强化道德认知,達到思想品德教学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走遍千家万户。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渠道。教师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完成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和引导,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的理解深度。例如,在“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课堂上,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列举生活实际案例,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带领学生进一步拓展课堂知识点,达到道德认知的升华。教师在一开始先带领学生完成小试验,可让大家闭上眼睛,然后说出一句话让大家试着在纸上写出来,然后闭着眼睛给自己系鞋带。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尝试感受一下残疾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便。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一群人,看不到美丽的世界,听不到优美的音乐,无法开口说话,更有些残疾人无法顺利行走。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教师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出了更加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残疾人,也会改变传统的观念,主动善待和帮助残疾人,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在对“爱在家人间”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授课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去思考自己课本中的亲情观,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进入到初中后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最大的冲突是什么?自己是否尝试着与父母进行沟通等。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亲情观和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尝试着与父母进行沟通,化解冲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知识应用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内容涉及了初中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交友、亲情、师生关系等。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该学科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为立足点,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利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知识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对“服务社会”这一课的内容进行授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服务社会的意义,并促使学生今后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交通指挥员”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为社会大众提供便利。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对这一活动经验进行总结,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社会服务体现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仅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让教学真正服务于生活。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和研究,并结合课堂教学需求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景、运用生活素材、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推动教学与生活的深入融合,进而将该课程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出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宋行军)

作者:鲁晓锋

第4篇:2017道德与法治优质课例观摩学习体会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其始也刚,其至也巨

——赴青岛学习体会

2017年11月20日—23日,我们一行六人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在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参加了《山东省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优秀课例观摩暨新课程教学实施研讨》活动。第一天上午,我们聆听了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李成泉校长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的建议、教材的解读等报告。在专家报告会上,每一位老师都听的很认真,记得很仔细,李校长的讲解更是声情并茂,细雨如丝,我兴奋激动的听着,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剩余时间我们又观摩了各地市优秀教师的12节《道德与法治》课例。通过三天的学习,自我感觉收获颇多,让我对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明确了今后教学中要正确、全面解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将个人学习体会整理如下:

一是坚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贴近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求,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低年级教材还适当采用儿童绘本的形式,引导儿童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张辉老师执教的《课间十分钟》,在本课中,张老师设计的课堂分为“话游戏”、“玩游戏”、“改游戏”三个部分。其中“话游戏”中, 张老师课前播放学生课间活动的照片,让孩子找到自己的照片,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学习本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玩

1 游戏”利用玩“东南西北”、“木头人”游戏,让孩子明确玩游戏也是有规则的,让学生在玩中明白规则的重要性,以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把学生的道德体验“养”了出来;“改游戏”张老师让孩子们把“木头人”搬到了课堂中,启发学生还能改进哪些游戏?引导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布局,整体安排,在开发教育资源、丰富德育内涵、改进道德与法治融入方式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所采用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的融入方式,真实自然。如田晓玲老师执教的《吃饭有讲究》和李传远老师执教的《大家一起过春节》,田老师的课堂中首先引导学生说说吃饭前都有什么讲究,学生很快就会知道洗手,进而引导学生如何洗手、怎样洗手才更干净,利用洗手歌使学生形象的记住洗手的步骤和方法。在吃饭礼仪中田老师抓住了一个“礼”字,利用“静、帮、让、敬、避”五个字充分让学生了解吃饭的一些讲究和中华的传统礼仪,给学生上了一节特别好的德育课。孙老师的《大家一起过春节》更是精彩纷呈。孙老师课堂的开始先让孩子了解春节的来源和传统习俗,再次把学生分成“读春联、描福字、包饺子、讲故事、大拜年”五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实践进一步的体验春节中的活动和习俗,最后让每个小组进行展示,更能抓住学生的体验来进行引导教育本课的核心。两位老师在课堂中的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合理利用课外资源把课堂上的有声有色。

三是研究并遵循儿童道德自主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设计,

2 给儿童留下自主思考的学习空间,较好地处理了道德认知必要合理的传授与道德能力自主建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儿童在自主学习中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治意识。如黄怡老师执教的《健康过冬天》,在欣赏了一组冬季图片后进而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后有什么感觉?我们怎样过冬天?”引入课题,而后让学生上台跳绳、踢球表演,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体会冬季可以利用运动来进行取暖的方法。在“怎样健康过冬天”环节,黄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健康过冬天,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采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健康常识。其次,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想想身边有没有在寒冷冬天为我们服务的人,让学生自由回答,学生很快就能想到:环卫工人、警察、解放军等。最后黄老师引用习近平主席在冬季慰问老人和工人的照片充分体会“冬天虽冷,爱意浓浓”的含义。

四是针对儿童探究精神不足的现实,在全面体现课程核心理念和目标的同时,突出了“乐于探究”的要求,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较有特色的活动,引导儿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努力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王婷婷老师执教的《在邮局工作的人》中,王老师在简介了古代传递信件的方式和称呼以后让学生说说去过邮局吗?都去干什么?再次创设情境:表妹的邮寄顺序出现了错误,你来帮帮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邮寄的顺序,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意识。课堂中最大的亮点是让学生体验分拣员的工作,通过几组数据来充分体会分拣员的辛苦。在课堂中王老师渗透关于信件的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明白法律对于我们的重要

3 性,从小培养学生遵法守法的意识。

这次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优秀教师的课例,使我们把握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框架结构,更深刻地理解了教材包含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更好的做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以此作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改变教学方法,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道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第5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案例教学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并从结合国家政策进行教学与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教学这两方面论述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 运用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A-0153-02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符合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已在大部分学科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不像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其中扮演传授知识者的角色,将真实的生活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的一种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教材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充分体现了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做到活用生活案例,并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就能够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活起来。本文现谈谈笔者近年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的体会。

一、结合国家政策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学科不同,该课重点关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在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应选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看得见、听得到的生活实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自己收集、整理的社会生活事例融入到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中,从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运用案例教学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变高效。新课标推行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心理,选取的教材内容也尽可能贴近生活,避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枯燥内容产生畏难情绪,让学生喜爱和接纳道德与法治课。初中思品与法治课的教师要解放思想,解除思想束缚,积极拓展教学资源,提升专业视野,积极观察、思考、收集、整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并将案例有效地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正如笔者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六单元第十八课《东西南北》第二节《合作与发展》的内容时,不仅运用了教材的案例内容,还引入了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内容。在课堂上引入国家当前发展战略内容使学生感到教学案例与时俱进,进而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中有关“经济全球化作用”的理解。

二、结合生活案例进行教学

教师在运用生活中的案例讲解教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一是教师本身要注重学习,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把握案例信息的能力。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运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交流、沟通、收集信息热点已成为现代潮流趋势,教师如果不及时地更新教学案例,或是不主动积极地增加新的知识,那么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就很难富有时代气息,对学生的课堂吸引力将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就会降低。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要掌握新技术,应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学会运用视听设备,掌握接收、筛选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此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把课上好上活,把握上课节奏。例如,在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中有关《为什么要尊敬老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运用远程教学手段,播放互联网资源中有关广西河池市都安中学莫振高老师的先进事迹,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

二是在收集、选择运用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把握政治立场的正确。正确的思想导向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灵魂,选用案例应具有正能量。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理解老师》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把事先准备好的本县优秀教师那坡县坡荷乡果亮村完小黄志武老师的先进事迹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在阅读黄老师的事迹中得到教育,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会尊师重教,也明白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每个学生应学会尊敬老师,在与老师交往时,要做到谦虚、恭敬、有礼貌,?P心、体谅和帮助老师。

三是注重导入本土实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乡土案例作为教学的载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法律初探》中有关“违法犯罪”的内容为例,笔者选取本县典型犯罪案例(原那坡县县长汤某某在2012年到2015年担任百色市平果县委副书记以及百色市那坡县委副书记、县长期间,滥用职权,累次非法接受属下、他人财物113.95万元,为他人谋取不当利益。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终法庭判处汤某某有期徒刑5年)。将该案例呈现给学生后,笔者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观点分析汤某某犯罪的事实,并向学生提问:“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案例中体现哪些方面的犯罪的特征?为什么要惩治犯罪分子?”本土案例是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选取本土案例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其学科思维和素养。

四是教师授课所选取的案例要尽可能地反映学校生活特色。只要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联系,教师就要及时地挖掘、整理并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当中。如果教师使用的这些事例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会感到很新鲜从而充满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有关《少年的权利》内容时,讲解有关“保护隐私权”的知识时,可以引入学生在学校常遇到的情况,如有些学生偷听别人对话、偷看他人手机短信、偷拆别人信件等侵犯他人隐私权的不良现象;在学习“维护人格尊严”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校园里普遍存在的给同学安花名、起外号、倚强凌弱欺负人等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现象。学生通过讨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教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教育,这样收到的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选取的案例得当,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果。

(责编 周伟琳)

第6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在初中教学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学生最为内在的培养基础,要想学生能够更加优秀地成长,道德与法治的培养必不可少。通过对初中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互动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究,明确高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完善,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快吸收传达的知识,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旧式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被取代,情境模式教学、互动教学、人文教学等教学方法更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以互动教学进行分析。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互动教学的现状

1.互动教学的重要性

互动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其建立在师生双方的平等交流之上,师生之间讨论学术坦承直爽,不必有太多的拘泥,使得教学进程清晰自然。在互动教学模式下,师生可以通过辩论,探讨课程内容,扩展延伸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达到提升教学课堂效率的最终目的。初中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有很强的综合性,不仅是知识的输送,还要有对社会价值的培养,通过对各个社会实例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掌握优良的思想态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互动教学的进程中,师生双向互动的方式使教师以朋友的方式亲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平等交流,避免了以往教师严肃刻板的教学状态,学生更加积极的进入到课堂活动当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激烈温馨的课堂互动氛围会促成教学进程中师生的情感共鸣与教学共赢,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这种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自然地解除师生之间的交流隔阂,也会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的良好形象也会深入人心,学生会更喜欢课程的进行,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进度。

2.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问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势在必行的,是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的必走之路。然而,在实际教学进程中,很多教师没能快速的转换教学模式,还是遵循以往的旧式灌输知识的模式,不能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使师生之间存在隔阂,很难真正做到互动教学。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程中仍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教学课程的教材更换使教师还不能很快的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其二,在教学进程中没有做到平等交流,学生过于拘谨;其三,没有将课堂交由学生为主导进行,还是旧式的教师讲课模式。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互动教学模式实施对策

1.以教材为主,延伸互动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思考进步,面对实时的社会新闻要会及时变通加入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同时指出其中要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融会贯通地将生动形象的时事或者相关的故事与学生们互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性,更快的进入到学习氛围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新教材是当下最合适的基础材料,教材内容中有很多供教师参考的资源,可以让教师更加方便的使用与传输知识,同时开展互动教学的模式,与学生互动交流。

2.开展课堂辩论,增加互动频率

互动教学模式的进行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入新论点,让学生可以产生辩论的意向,不能一味的只是陈述知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比较偏文科类,其独有的学科特性更加符合互动交学模式的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的课本内容主要以文字为载体,更加方便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进行相关问题的辩论。教师可以展开教学内容正反方的辩论,让学生自主选择阵营,并从中加以指导,适度的也可以加入到辩论的正反方中阐述论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3.增强社会实践,提升互动效果

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加自然的将书本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将互动模式发挥的淋漓尽致。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变通的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带来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互相探讨、相互学习,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极为重要,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的进行教学模式转换,通过先进的教学模式改善以往陈旧的封闭式教学,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新知识,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的知识核心。教师在互动教学进程中的积极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佳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07):240.

[2]韦乂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观察,2017,(04):136.

[3]臧柳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评价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课程,2017,(10):249.

第7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爱心的传递者》第二课时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爱心的传递者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爱心的传递者

第二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乐于助人、善于助人的价值观。

2、能力目标:能够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需要,维护他人的自尊。

3、知识目标: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人,善于帮助他人。

重点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人,善于帮助他人。

难点

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帮助他人,善于帮助他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留一盏灯,小善举,大温暖》

2、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善举。

3、导入语:生活中处处有善举。

视频导入。

讲授新课

1、有的帮助让人心感温暖、心生感激:

(1)

七旬老人公交车上手写感谢信,感谢公交“喊话”好司机

(2)

乐于助人收获锦旗。

2、但,有的帮助则让人难以接受,让人心生气愤:

(1)

情境一:嘿嘿,个子矮拿不着吧,我来帮你吧!

(2)

情境二:瞧你走路真费劲儿,我看着就难受,我去帮你买饭吧!

3、小讨论:

(1)

为什么这两位同学“好心没好报”,乐于助人但是别人却不愿意接受呢?

(2)

你认为在以上两个情境中,要帮助他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请演一演。

4、小提示:我们在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时候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需要帮助的人,以友善与热诚的态度帮助他们,用他们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

5、重阳节老人遭遇爱心井喷: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年人公寓的老人,你想对志愿者们说些什么呢?

6、小活动:盲人体验小活动

请你用红领巾蒙上眼睛,完成以下任务:

(1)请从自己的座位走到讲台,并从粉笔盒里拿出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2)把粉笔放回粉笔盒中,走回自己的座位。

7、小小分享会:

(1)在整个过程中,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

(2)你遇到了哪些困难?最渴望得到怎样的帮助?

(3)通过这个活动,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帮助盲人?

8、小提示:我们在关心和帮助他人时,要懂得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9、小贴示:帮助盲人,请这样做!

10、如此帮助:

(1)改编故事《特殊的岗位》:李军的初衷有错吗?为什么方明不愿接受李军和同学的帮助呢?

(2)特殊的岗位:班主任为什么不把真相告诉方明呢?

(3)对比李军和班主任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4)小提示:帮助他人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意愿,用更加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人。

11、小小分享会:你听说过帮助他人却不讲方法的故事吗?你认为在帮助他人时,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呢?

12、新闻展播:这样做错了吗?

13、小讨论:医护人员为什么说这样做错了呢?

14、医生提醒:不轻易搬动骨折伤员不要轻易搬动骨折的伤员,尤其是颈椎骨折的伤员,不恰当的移动可能导致其瘫痪,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15、小提示: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还要讲究技巧和方法,要使用正确的方式实施救助,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

讨论。

体验盲人。

分享。

对比、思考、讨论。

通过被帮助人的不同反应,告诫学生要注意掌握帮助他人的正确方式,善于助人。

通过体验活动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要,给他人最恰当的帮助。

通过思考改编版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我们帮助他人也要注意保护他人的隐私,尊重他人的意愿。

课堂小结

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学习。让我们一起做一个乐于助人、善于助人的人吧!

总结提升

板书

爱心的传递者

第二课时

1、这样的帮助对不对

2、怎样做到善于帮助别人

第8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

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

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他人对我们的关系,积极营造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

2、能力目标:能够从细节处发现和感受他人的爱心。

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能从细节处发现关爱,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重点

知道生活处处有爱心。

难点

愿意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爱的奉献》

2、小小分享会:

(1)

你从这首歌当中听懂了什么?

(2)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你愿意献出这点爱吗?

思考。

视频导入。

讲授新课

【我们都有爱心】

1、寻找微尘:“微尘”是什么?“微尘”在哪里呢?

2、“微尘”简介。

3、总结:“微尘”是一个个热爱着公益、传递着爱心的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尘”,我们每个人都是“微尘”。

4、过渡语: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这些细如“微尘”的爱心了吗?

5、爱心小镜头:

(1)

说一说,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

(2)

回想一下,你曾经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

6、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曾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曾对他人伸出援手。我们每个人都是爱心的传递者。

7、阅读角:他们在偷懒吗?

(1)

他们在偷懒吗?

(2)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

8、小小分享会:你也曾经得到过这样不着痕迹的关爱吗?或者你也曾经这样不着痕迹地关爱别人?还是你曾见到别人这样不找痕迹地关爱别人?是怎样的故事呢?

9、小提示:关爱就在我们身边。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才能发现。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细节处体验和感受他人的关爱。

【雷锋精神永流传】

1、提问:你认识他吗?

2、雷锋故事:雨中送母子。

3、小小故事会:

(1)

你还知道雷锋叔叔哪些乐于助人的故事?

(2)

我们应该怎样向雷锋叔叔学习呢

4、雷锋精神永流传:讲雷锋故事。

5、小倡议:雷锋叔叔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们,让我们也一起做点事情,帮助我们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把自己的爱心变成行动吧!

6、小组活动:

(1)

请以大组为单位,策划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

(2)

请你记录好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

7、爱心大展台:

(1)

你们开展了怎样的献爱心活动呢?

(2)

在活动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分享爱心故事。

阅读感悟。

分享不着痕迹的关爱。

讲雷锋故事。

学习雷锋精神。

(课前活动)

学雷锋行动。

通过“微尘”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心,生活处处有关爱和温暖,并鼓励学生也成为一粒“微尘”,贡献自己爱的力量。

学会从细节处发现关爱。

通过将雷锋故事学习雷锋精神,并把雷锋精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做爱心的传递者。

课堂小结

献爱心不是一次两次心血来潮的活动,献爱心、做好事要落实到我们每一天的行动当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发扬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自己的援手,做爱心的传递者。

总结提升

板书

爱心的传递者

第一课时

1、我们都有爱心

2、不露痕迹的关爱

3、做爱心的传递者

第9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起始课的学情研判与教学设计

朱张虎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olomon Asch)的“首因效应”指出,人在第一印象中所获得的信息所导致的印象,比后来在其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总量影响还要大。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不仅涉及学生对初中政治教师的第一印象,更涉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一印象,其对学生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影响深远。为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课程学习生活的第一印象,基于“首因效应”指导教学,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注重基于学情分析与判别设计并实施不同类型的起始课。

一、起始课的学情研判

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步骤,学情分析的结果应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基础。面对刚步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起始课学习的初中学生,教师的学情研判并不是易事。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适应情况、认知发展基础、能力基础和课程认同基础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的学情研究与分析,并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将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效果。

1.学生群体的能力基础。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与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是有所不同的,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注重“面向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和“实践中应用课程知识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这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课程学习能力。初中阶段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应当在了解学生能力基础的情况下帮助学生习得一定的学习能力,进而为整个初中阶段的课程学习活动奠定基础。

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力基础,一般会与学生所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程度正相关。教师了解学生群体的能力基础,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做相关课程调查,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真实表现;二是开展能力测量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教材的能力、判断事物类别的能力、学科表达能力、学科实践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2.学生群体的认知发展基础。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在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综合状况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学生个体对课程的认同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视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如果在不关注学生对课程认同情况综合研判的情况下实施课程及其具体活动,就很可能忽视学生的课程学习态度这一重要前提。反之,如果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高,学生的课程学习使命感就会增强,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就会更加凸显。

学生群体的认知发展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个体访谈和学生群体对话等途径来了解,通过对学生过去的课程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把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真实态度,并据此设计一系列改善学生学习品质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增强课程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学习新环境的适应情况。依据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心理健康内容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是本学科的重要课程任务。从小学跨进中学,学生很容易会产生对以往熟悉生活环境的思念情绪和走进陌生学习环境的陌生感。这两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环境适应的困境,进而影响初中阶段的起始学习。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应当主动承担引导学生适应学习新环境的任务。

学生在学习新环境中的适应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对学校(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的适应状况、学生对老师(教学风格)的适应状况、学生对班集体(学生小组和学习同伴)的适应状况、学生对新环境的心理适应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细致调查,在掌握学生的适应状况后,教师可以将该班学生的适应状况进行汇总,对班级学生的学习新环境状况进行定位,进而为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做出预准备。

4.学生群体的课程认同基础。受制于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的局限,加上小学阶段应试思维、课程实施状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有一定偏见,因此一部分刚入初中的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同情况不容乐观。起始课教学是改变学生课程起始印象的一次重要契机,教师可以寻找到影响学生课程认同的因素,进而在初中第一节课中引导学生提升课程认同。

学生群体的课程认同基础,包括“如何看待课本(教材)”、“如何看待课程知识”、“课程知识该如何应用”等诸多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个别访谈、学生群体对话等形式全方位的了解,并据此设计适合学生课程持续学习的学习活动。

二、起始课的设计思路例析

从“首因效应”角度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教学,好的第一印象既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轻易可得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超凡脱俗,其不仅应当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意,更应注重其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立意设计上的守正出奇。结合学情研判,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起始课教学设计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审慎思考。

1.以学法指导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如果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能力上比较薄弱,教师可以着眼学法指导进行起始课教学设计。从实践中看,具体学法的指导既要在考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又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进行科学解剖。例如,在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的情况下,我曾经设计了一节《教材有何用?》的起始课,其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环节一】预热·回忆

(学生活动)让我们分享:自初中以来,新的初中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 【环节二】学法·由来

(学生活动)请你找出:这些片段所体现的道理在课本上的具体位置在…… 【环节三】学法·发现

(学生活动)请你分享:快速找到这些道理具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在互助学习过程中,展示出了“目录索引法”、“速读位置法”、“段前段后法”等方法阅读教材。 【环节四】学法·提炼

(学生活动)①回忆刚才寻“理”的过程,你认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如何读好课本? (学生活动)②回忆刚才寻“理”的过程,你认为我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如何用好课本?

学生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目录—单元—课—框—目—段—正文—辅文”的教材阅读方法,并得出这一方法不仅是阅读教材的索引方法,更是自主学习的索引方法。

【环节五】学法·反思

(学生活动)请你分享:课本还有什么用?(注: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卷笔试。2.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联想…)

学生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得出“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拓展生活视野”、“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方法”、“教材可以帮助我们考出好成绩”等多个结论。老师在表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指出教材不仅仅是这些用途。

【环节六】学习寄语

(教师寄语)江湖深广,虽相忘简单,但相遇很难。岁月冗长,虽出走简单,但深坐很难。

课本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根,用心挖掘,用笔记录,你就会抓住道德与法治课堂这一神秘事物之根。课本是我们课程学习之宝,踏实品读,细致梳理,你就会感受到课程灵性的跳动脉搏。课本是我们真实生活等待开发的珍贵财富,用爱回眸,时常咀嚼,你就会发现终身受用的人生真谛。

对于课本,你是并且应该是主人。用责任和情怀体味课本的学习,你就会发现生活独特的本真,更会迎来幸福生活的壮美。

这节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中,“预热·回忆”、“学法·由来”、“学法·发现”三个环节致力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发现学生学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法·提炼”环节致力于引导学生聚向思考“教材的读”和“教材的用”,梳理出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用好教材的方法;“学法·反思”环节让学生在掌握学法的情况下,继续思考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在解决成长困惑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养成经常阅读教材的学习习惯。“学习寄语”环节巩固学生对教材的认识,形成“认同教材”、“爱教材”的积极情感。

2.以成长责任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如果学生群体存在在课程学习上动力不足、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进入初中阶段的新责任的问题,教师则可以着眼学生成长中的责任设计起始课。因为这类教学设计往往立意较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既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生活中的小事,又应当注重引导教师关注国家生活中的大事,力图给学生有视野的课程生活。例如,2016年我到一所新学校教学(按照教师流动政策进行“教师流动”)时,设计了一节题为《你所站立的地方》的起始课:

【环节一】一点思绪

教师:刚才我认识了我们班的新班长,大家在“起立”的口令下开始了今天的课程学习。无独有偶,每当老师看新闻、开会,大家的升旗仪式,上学期的毕业典礼……老师参与的、看到的许多大事总是要从“起立”开始!

(教师提问)生活中的大事为何要从“起立”开始,“起立”这一词有何深意?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 【环节二】应有探讨

(教师提问)此刻,我们站立在何处?我们将到哪里去?eg:我此刻站立在课堂上,我们将在下课后走出教室……

(学生活动)充分联想,组内合作,至少列出6条,注重时间。

得出结论: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将会站立在越来越多不同的地方,而每一个地方都意味着一种责任。学会成长,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具有责任感。

【环节三】共同愿景

(教师提问)我们集体又应该做到哪些?倡导哪些?保护哪些? (学生思考)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好集体能让我们每个人终身受益,我们是集体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好”的集体从你我开始。 【环节四】最后的话

毫无疑问,我们站在重要的新的人生起点上,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怎样,学校的课堂就怎样;我们是什么,南师附中丁家庄学校就是什么;我们充满希望,丁家庄学校将会迎来光明!

创业之处是个精细活,越是细小越是顽强,越是纯净才越是通畅。今日,附中丁家庄学校给您优雅烂漫的学习环境,明天,你会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静候佳音!

这节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是“我—成长中的我—集体生活中的我—未来生活的我”。其中,“一点思绪”环节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有所不同,为这节课责任意识的树立建立基础;“应有探讨”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到“责任无处不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位置都意味着一种责任”、“成长中的我们应增强责任感”的道理;环节三“共同愿景”从宏大的成长责任叙事转向学生的集体责任,引导学生努力参与优秀班集体建设,为自己的成长助力;环节四“最后的话”系课堂寄语,引导学生热爱学校,将自己的责任之情转化为热爱学校这一集体之情,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初中生、初中学校的认同,进而做一个有课程意识、有责任感的初中生。

3.以环境适应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如果学生群体在初中学习新环境存在适应困境,教师则可以着眼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起始课的教学设计。从这类起始课的实践看,教师引导学生对初中学习新环境的适应,既要关注学生对学校环境的熟悉和适应、又要关注学生对班级环境的熟悉和适应;既要引导学生对物质环境适应,又要引导学生对课程等人文环境相适应。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环境适应的过程中,我曾经设计了一节《走进来,更精彩》的起始课,其整个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环节一】初中生活新起点

(教师提问)①请你多角度地思考一下究竟“新”在哪里?

(学生展示)②请你记录下你认识的新朋友(包括姓名、性别、生日、爱好等) 【环节二】走进新校园

(学生活动)①画一画:我眼中的校园一角

(学生活动)②写一写:我知道的学校轶事(包括学校“姓名”、地址、主要建筑、校训、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入学后的新鲜事等): (学生活动)③说一说:我眼中的新校园(描绘你的初中新校园,大胆地走上讲台,跟同学们介绍你的新校园。)

【环节三】初中学习的那些事

(学生活动)①选一选:我心目中的学霸是…

请推选你心目中的学霸,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某科成绩,综合成绩,轻松学习…)。

(学生活动)②分享会:学霸是这样炼成的…(学霸发表获奖感言;可以回忆一天的学习安排,建议同学们如何学习等方面)。

(学生活动)③辩一辩:学习中的问题

a.哪一种学习方式最好?(学习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宜不适宜之别。)

b.学习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学习关乎自身发展、家庭社会和民族希望。学习需要合作、分享和共同进步的氛围。)

c.学习只要求分数高?(学习要追求高的分数,更要学会观察、思维力、习惯力和情商……) d.在学习上老师应该顺从我的节奏?(配合是相互的。合作显尊重,良好的合作显修养。) 【环节四】最后的话

(教师寄语)真正有趣的初中生活,她应该是安静的、不多话的,她应知道怎么修理草坪,耐心种一盆花,养活一缸鱼,或手工做一个木书架。

真正有趣味的初中生,她应该专注于学习和生活,并且独具一格,用一生来做对或者做好一件事情,明确自己的取舍和执着所在,健康运动,心态平和,和同伴的情感显得很有重量。

真正有趣的初中生,既孤独的行走,又欢快的结伴,独行以宁静,结伴以致远。 这节起始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是“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其中,“初中环境新起点”和“走进新校园”两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环境的变化,引导学生积极适应学习的物质环境;学生在新环境中还会存在着学习适应的问题,环节三“初中学习的那些事”,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初中生活和小学生活的不同,在榜样示范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习得在新环境中的学习方法,做一个会学习的人,进而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环节四“最后的话”帮助学生形成认同初中学习环境,形成认同初中新环境的情感。

4.以教材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从教材体系出发设计起始课,不仅逻辑清晰,也利于传递课程意图。如果教学硬件设施薄弱或学生群体在课程学习资源上较为缺乏,教师可以选择以教材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起始课教学设计。值得指出的是,基于教材体系不等于“读教材”或者“带学生看正文”,而是倡导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计好和开展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我曾观察到一节题为《中学序曲》的起始课,其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环节一】了解我们的课程

(教师提问)①道德与法治课究竟学什么? (教师提问)②为什么要学习道德与法治课? (教师提问)③怎样学好道德与法治课?

我们从七年级上册开始,本册书分为成长的节拍、友谊的天空、师长情谊、生命的思考等四个单元;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友谊与成长同行、友谊的智慧、师生之间、亲情之爱、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等十课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勤学苦记是前提,关注时政少不了,整合迁移是关键,绝知此事要躬行。

【环节二】中学时代

(教师出示)①公布学习目标。(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是什么?中学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自我的机会?中学时代的作用?你打算怎样度过中学时代?)

(学生活动)②伟人的中学时代对你有何启发?(周恩来总理在中学时代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目标;爱因斯坦在中学时代就善于思考,他说“学习知识,要思考,思考,再思考。”;瓦特在中学时代就善于观察,也因此他才能改进蒸汽机……)

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中学时代见证着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的生命进阶。这将为我们的人生长卷打上更加丰富而厚实的底色。

【环节三】过好中学时代

(学生活动)①“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也意味着新的目标和挑战。这些都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成长礼物。”请用多种途径展示你们小组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小组展示略。)

中学时代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在集体生活,而集体生活,给我们提供涵养品格,丰富个性的机会。 (学生活动)②请在小组内列举,中学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发展自我的机会?

集体生活,涵养我们的品格,丰富我们的个性;新的课程,引领我们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给我们提供发展兴趣平台;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打开认识社会之门。

【环节四】我的中学时代我做主

(学生活动)你打算怎样度过中学时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环节五】课堂总结(略)

严守教材体系是这节起始课的基本特点,其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是“了解课程—了解中学—过好中学时代的方法探讨—践行中学时代”。其中,环节一“了解我们的课程”是介绍《中学序曲》这一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环节二“中学时代”通过学习目标的公布和对伟大人物在中学时代的表现,引导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学习,进而理解中学时代在每个个人人生成长中的特殊意义;环节三“过好中学时代”和环节四“我的中学时代我做主”引导学生树立榜样意识,认清自己的责任,在中学时代中积极践行,做一名健康成长的初中生。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起始课在课程发展和学生成长等诸多方面意义重大,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思路设计起始课教学,教师都必须对刚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学情研判,准确把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实问题并据此进行有意义的教学设计。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U-S’合作理念下提升区域初中政治教师食育课程领导力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C-c/2016/02/7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仙林学校初中部)

上一篇:农村快递发展调查下一篇:在党校培训班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