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试题答案

2022-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前游戏论试题答案

学前游戏论简答题答案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

形成性考核册简答题、论述题答案

1.幼儿园玩具使用的常规有哪些?

答:根据个人或集体游戏的需要,有计划地拿取玩具,教育幼儿不要多占或独自占有玩具,需要其他小朋友手中的玩具时,应在取得对方同意后再使用,教育幼儿不争不抢;大家都喜欢的玩具应轮流使用,要爱惜每一件玩具,做到轻拿轻放,并主动地拣起掉在地上的玩具,不丢不乱扔玩具;不把玩具放入口中,游戏后需要洗手;发现玩具损坏及时向教师报告;游戏结束后,应把全部玩具收拾得井然有序;要定期对玩具消毒、清洗、修补等。 根据玩具的功能及教育意义具体可以把玩具分为哪些类型?

答:社会性玩具,认知性玩具、活动性玩具、科学性玩具、语言表演玩具、音乐玩具、娱乐玩具、结构游戏玩具。

3.创设户外游戏场地的要求是什么?

答:第一,地质地貌多样化;第二,设备、材料多样,注重搭配;第三,合理的区域分布;第四,保持环境的自然性。 4.如何进行规则游戏的指导? 答:(1)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

1.选编适合幼儿的规则游戏;2.熟悉游戏的玩法及规则;3.准备游戏场地和所需材料。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1.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2.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玩法、规则;3.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4.做好游戏的结束工作。

5、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原则

答:(1)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与教育性的关系)

(2)灵活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变换游戏玩法、规则;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 6.影响儿童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

1.家庭,包括亲子关系、育儿态度、家庭结构,2.同伴,3.电视,4.课程方案

7、学前儿童积木游戏指导要点是什么:丰富和加深幼儿对建筑物的印象;让幼儿学会积木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游戏,加强游戏的教育作用。 1.游戏的特征有哪些?

答:(1)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 (2)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 (3)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 (4)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2.皮亚杰是如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

答: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是沿着认知发展的线索而展开的,在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便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游戏形式,根据这一假设以及对儿童游戏的观察,他将游戏分为以下三种:1.练习性游戏;2.象征性游戏;3.规则性游戏。 3.帕顿是如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

答:美国的帕顿按照幼儿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将幼儿游戏行为归纳为六种类型:1.独自游戏;2.平行游戏;3.联合游戏;4.协作游戏;5.无所事事;6.旁观。 4.我国是如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

答:当前,我国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按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来分类的,并已列入有关法规。1.创造性游戏;2.规则性游戏。 5.什么是游戏的觉醒理论?

答:1.游戏的觉醒理论也可称为内驱力理论,它试图揭示游戏的生理机制。

2.“觉醒”是游戏的觉醒理论的核心概念。 3.游戏的觉醒理论认为,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活动,是受外界刺激的变化而产生的内部需要。

6.什么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答:1.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贝特森提出来的,他主要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学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

2.贝特森认为人类的交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而且也有意义含蓄的交际。这种含蓄的交际就是元交际。

3.贝特森认为游戏的价值不在于其具体的内容,而是在学习关于角色的概念。 7.认知学派有关游戏论述的实质是什么? 答:1.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同化是指主体用自己已有的动作图式去合并或整合外部事物,从而丰富自己的动作。顺应是指使主体改变自己的原有动作图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的不成熟,同化和顺应之间往往是不平衡的。当同化大于顺应时,所产生的活动具有游戏活动的特征。儿童在游戏中总是用已有的经验去同化现实,将现实改造成为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自己的世界。

学前期儿童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因而往往不能保持这种平衡,而表现为模仿和游戏。皮亚杰认为儿童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顺应),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同化)。

8.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游戏理论是什么?

答:1.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

2.游戏的动机是“惟乐原则”。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3.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现他们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随着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理性思维过程的开始而结束,批判性能力或理性的因素的加强束缚了游戏的发展。 1.游戏的物理环境指什么?它们是如何对幼儿游戏产生影响的?

答:(1)游戏的物理环境包括:游戏场地、游戏材料厂、游戏时间等。

(2)1.场地的大小、结构、空间密度和分布、室内还是室外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 2.玩具材料与游戏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玩具材料的种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玩具材料的数量对儿童游戏的影响;玩具材料的特征戏儿童游戏的影响。

3.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游戏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儿童游戏的质量。无论哪种游戏,儿童都需要充裕的时间去探索和尝试。有充裕的时间,儿童才能尽情地投入、愉快地享受,才能达到游戏的目的。

3.幼儿园游戏环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良好游戏环境有什么特征?

答:构成幼儿游戏环境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为物理因素,一类为社会因素,两者共同构成儿童游戏的客观背景。 良好游戏环境的特征:

开放性(游戏的时间、空间、材料以及精神环境的开放);动态性(环境随着幼儿经验的丰富,兴趣、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适宜性(环境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和教育要求的;适应幼儿游戏活动的实际需要并能取得好的游戏效果的);

参与性(游戏环境应是幼儿参与布置的,能为幼儿所支配的,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摆弄材料,按自己的游戏意愿改变游戏场地)。 4.教师投放游戏材料时应注意什么? 答:第一,有目的、有计划地投入游戏材料;第二,投入游戏材料时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第三,灵活投入游戏材料;第四,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作用。 5.如何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

答:(1)不同种类游戏的时间。1.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等对幼儿的发展各有其自身价值和功能,安排时要全面考虑。2.室内游戏和户外游戏都是不可缺少的,在安排时不可偏废。3.自由游戏最能体现游戏的自主性,满足每个幼儿不同需要。

(2)游戏时段的安排。1.游戏时间要“专项专用”,不能被其他活动所占用,保证较长的、较为集中的游戏时间。2.善于利用各种时间让幼儿进行游戏。3.保持作息制度灵活性。 6.创设游戏环境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第一,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创设游戏环境;第二,因地制宜,创设游戏环境;

第三,充分发挥游戏环境的整体效用;第四,重视游戏精神环境的创设。 1.什么是游戏观察?进行游戏观察有何意义?

答:游戏观察是教育工作者在自然、真实的游戏情境中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感知、记录、分析的过程。

进行游戏观察的意义:1.游戏观察是了解幼儿的最佳途径。2.游戏观察是有效指导游戏的前提。3.游戏观察是正确评价游戏的依据。4.游戏观察是改进游戏活动的基础。2.对游戏观察结果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

答:在观察、记录、分析游戏的过程中,幼教工作者可选择从以下方面考虑: 1.游戏空间安排。2.游戏时间。3.游戏材料。4.游戏态度。5.游戏主题。 3.如何理解游戏评价的含义?游戏评价的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答:游戏评价即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标准,采取科学的态度的方法,对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与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

游戏评价的类型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游戏评价种类所作的划分。1.从评价的内容分析;2.从游戏评价的主体来看;3.从评价的功能来讲;4.从评价进行的时间来看;5.从评价的参照体系来看

4.玩具对幼儿有什么教育作用?

答:(1)发展幼儿动作,增强幼儿体质 (2)增进幼儿的知识,开发幼儿的智力 (3)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互助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 (5)玩具是幼儿生活的好伴侣,使幼儿生活得充实而快乐 (6)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5.为幼儿配备玩具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要根据幼儿园教育任务配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配备玩具。(3)要坚持卫生与安全的原则配备玩具。

(4)要坚持经济耐用的原则配备玩具。 6.对幼儿园玩具管理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1)玩具要合理放置,便于幼儿取放。(2)健全玩具使用的常规。

(3)正确为幼儿介绍新玩具。

三、论述题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哪些?

答: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有:第一,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直依赖主题形象玩具,。他们有什么玩具就玩什么游戏,离开玩具,游戏也就停止。第二,他们的角色游戏以不断摆弄玩具为主,他们喜欢反映熟悉角色中的个别行为,但对角色和规则的理解较差。第三,小班角色游戏的主题和角色均带有不稳定的特点。常表现为盾到别人玩什么,自己就模仿玩什么。第四,小班角色游戏以个人独立游戏、并列游戏为主,他们还不会彼此交往,因而常发生冲突,并表现为大喊大叫,不会解决矛盾。

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有:第一,创设主题游戏环境,提供主题形象玩具,激发幼儿玩角色游戏的兴趣,引起幼儿对玩具操作的积极性;第二,教师以角色身份,作为幼儿游戏的伙伴和游戏的发起者与指导者介入幼儿游戏。第三,应利用再现式评议和教师讲评式评议。 1.角色游戏有哪些特点?怎样进行角色游戏的指导?

答:角色游戏的特点:1.独立自主性;2.社会性;3.象征性;

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1.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准备。2.对角色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3.对角色游戏进行评议。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哪些?

答:中班角色游戏的特点有:第一,游戏主题较小班扩展,仍以日常生活为主,能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内容,但情节仍较简单。第二,幼儿对角色扮演积极性提高,并能初步按所理解的角色职责行动。第三,出现游戏前商讨计划、分配角色、商定游戏情节的行为。第四,幼儿喜欢对游戏进行评议平议中争论较多。

中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第一,教师应创设局部的主题游戏环境,提供主题形象玩具与游戏材料,增强幼儿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有计划地指导角色游戏的开始部分,使幼儿学习组织游戏的方法,培养他们先构思后行动的能力。第三,教师可以角色的身份介入游戏,以提高幼儿角色扮演水平和合作交往能力。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哪些?

大班角色游戏的特点:第一,游戏的主题广泛、丰富,能反映所能理解的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与现象。第二,游戏中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独立性与集体性。第三,角色份演逼真,能反映角色的主要职责及角色之间的关系。第四,对游戏规则有足够的认识。第五,会自制玩具,充分运用玩具开展游戏。第六,会评价自己与别人的游戏行为,对评议游戏表现积极。 大班角色游戏的指导要点:第一,指导幼儿自己创设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准备玩具和游戏材料。第二,指导幼儿园自己创设主题角色游戏的环境、准备玩具和游戏材料。第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建议、扮演角色等方式介入游戏,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第三,评议游戏占重要地位,它是教师对幼儿言行的评价,也是幼儿对自己、同伴言行的评价。

3.表演游戏有哪些特点?怎样指导表演游戏? 答: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包括:

第一,表演性,这是表演游戏区别于其它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

第二,游戏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参加表演的动机是为了追求表演的满足和快乐;二是表演游戏的内容常常有幼儿认知、情感的特征,他们有表演并不完全忠实于作品,因而常发生删改伤口以及只反映文艺作品中某个侧面,渲染他们认为有趣的、重要的情节的现象。

第三,创造性,幼儿表演游戏也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他们的表演是对文节伤口的一种再创造。

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1.教师示范表演。2.帮助幼儿选择与熟悉表演内容。3.训练幼儿的表演技能。4.通过参与幼儿的表演对游戏进行指导。5.以观众身份进行场外指导。 4.中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及其指导方法各是怎样的? 答: 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是:

(1)可以自行分配角色但角色更换的意识不强;

(2)游戏的目的性差,需要教师一定的提示才能坚持游戏主题;

(3)游戏的计划性差,展开游戏需要较长的时间;

(4)以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包括:

(1)中班幼儿表演游戏指导上要注意年龄特点。在组织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时间和窨并注意材料的结构化程度。

(2)幼儿的表演游戏需要一个安全、有趣的环境,教师应当为幼儿准备封闭的或半封闭的窨,这个空间最好在一定时间内是固定的,给幼儿认同感和安全感,保证幼儿有不少于30分钟的游戏时间。为中语辞幼儿提供的材料要简单易搭配,不能是幼儿需要花很大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准备好的材料,当给中班幼儿的材料种类过多时,会对活动造成干扰,材料以2-4种为宜。

(3)在游戏的最初开展阶段赌一要帮助幼儿做好分组工作,讲解角色更换原则。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幼儿的游戏,不要急于示范,要耐心等待幼儿协商、讨论,提醒幼儿坚持游戏主题。在游戏展开阶段,教师应提高幼儿的角色表现意识,可以参与幼儿的游戏,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示范。

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是:

能独立完成角色分配任务,并有很强的角色更换意识; 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较强,能自学表现故事内容; 具有一定的表演意识,但尚待提高;

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但表现水平尚待提高。

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在组织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较多类的游戏材料以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多样化探索。在游戏的最初阶段,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窨和基本材料外,应尽可能少地干预。随着游戏的展开,教师应该及时给幼儿提供反馈,提高幼儿表现故事、塑造角色的能力。对大班幼儿来说,反馈的侧重点应在如何塑造角色上。要帮助幼儿注意运用语气、语调、夸张的动作、生动的表情来塑造角色。丰富游戏情节与提高幼儿表现能力同步进行,反思性谈话和小组讨论是实现两者行之有效的方式。 5.结构游戏的特点?怎样进行结构游戏的指导?

答:结构游戏和角色游戏既可分别独立地进行,又可在进行中联结在一起。

(1)多种多样的结构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 (2)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与造型是游戏的支柱 (3)建构过程具有创造性 (4)结构成品具有艺术性 结构游戏的指导方法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构造物的印象; (2)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和活动场地; (3)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基于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游戏后适时组织分享活动(包括:作品展示与讲解、建构活动过程回顾、作品评价) 6.小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指导方法有哪些?

答:小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小班幼儿没有一事实上的结构游戏目的,不会事先构思,他们只是无计划地摆弄结构元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己结构的物体加以命名。这一时期的幼儿还不会事先想象好所要塑造的形象,然后有目的地去做。在结构活动中,他们对结构的动作感兴趣,重复着指导结构元件垒高然后推倒的动作,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这一时期的结构游戏常常以个人建构为主,合作意识差。在成人的指导和示范下,小班后期幼儿的结构活动逐渐有了主题,但很不稳定,不会利用自己的结构物开展游戏。

小班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法:第一,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认识结构材料,有意识地搭简单的物体给他们看;也可以带领他们参观中 大班幼儿的构造流动,引起幼儿对构造活动的兴趣。第二,为幼儿准备足够数量的结构材料,安排结构场地并保证游戏时间。第三,在游戏中指导幼儿学习结构技能,并鼓励幼儿尝试独立构造简单物体。第四,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幼儿说出自己所构造的物体的名称,也可以根据幼儿搭出的形象验以适当的命名。第五,建立结构游戏的简单规则,如爱护结构材料,游戏结束后应整理好游戏材料和场地等。第六,教会幼儿整理和保管玩具的最简单方法,使他们参参加部分玩具的整理工作,培养其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7.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指导方法有哪些?

答: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中班幼儿的目的性较前期明确。并且逐步有了简单的构造计划,他们对结构游戏的操作过程仍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又开始对构造成果感兴趣。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能够独立地构造一些料为复杂的物体,也会按主题进行构造。他们开始能美化结构物,并能围绕结构物开展游戏,如果前期有所培养,已经能够在成人提示下较独立地整理结构玩具。

中班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第一,教师应设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构造活动奠定基础,幼儿的构造活动是他们对周围生活经验的反映,因此,教师应结合各领域教学和散步、参观等活动,加强幼儿对事物结构造型的了解;第二,培养幼儿设计构造方案的能力,学习有目的地选材,学会看平面结构图等;第三,着重指导幼儿掌握构造技能,并用这些技能去塑造各种物体。第四,着重指导小组的构造活动(3-4人),教会他们如何共同讨论,制订方案,进行分工,友好地进行游戏。第五,组织幼儿评价构造成果,鼓励他们独立地、主动地发表意见,肯定幼儿的发明创造,促进结构游戏水平的提高。第六,举办展览,供幼儿评价和欣赏。

8.大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与指导方法有哪些?

答:大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建构能力,事先能进行一事实上的设想和规划,结构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更强。他们往往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几天甚至几周的建构流动,勇于克服困难,直到达到建构目的为止。大班幼儿已掌握了许多复杂结构技能,在建构活动中,除了熟练、迅速地建构复杂物体外,还要追求结构物的逼真性、复杂性、新颖性、艺术性。幼儿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喜欢几个人一起友好地建构物品,并围绕结构物进行情节复杂、内容多样的创造性游戏。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集体观念增强,常常以几个人共同建构的某种大型物品为自豪,有一定的荣誉感。

大班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方法:第一,丰富幼儿结构游戏造型知识和生活印象,启发幼儿为结构游戏活动收集素材,以保证结构主题和内容不断丰富与发展;第二,指导幼儿进行集体建构活动,教会他们制定计划,如协商确定主题,商量建构步骤及方法、分工协作、确定建构规则,使大家创造性地共同建构一个复杂物体;第三,重点指导幼儿掌握新技能,并帮助幼儿运用新技能去实现自己的构思。第四,教育幼儿重视建构成果,可以通过展览会,开展各种游戏提高幼儿对结构成果意义的认识,并提高他们分析评价的能力。第五,引导幼儿开展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的大型结构游戏,这种结构游戏是以部分幼儿小型结构游戏为基础的。

9.小班幼儿规则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有哪些? 答: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处在“动即快乐”的阶段,幼儿对游戏中角色的动作、材料感兴趣,而且表现出“自我中心”,只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兴趣,不会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与别人作比较。因此,该年龄的幼儿不在乎游戏结果,也发现不了别人的违规,而且自己会破坏规则。右在捉迷藏游戏中,如果假装没有看到他,幼儿自己会说:“我在这儿呢”幼儿不理解规则的意义,只对躲藏这一动作感兴趣,至于结果无所谓。

教师要为小班幼儿选择规则简单,通过使用实物、玩具和简单的动作来完成的游戏。小班的规则游戏,有时游戏的情节本身就是规则,而且只有一种角色,大家有共同的游戏任务,如有主要角色,往往是教师扮演。教师在组织小班的规则游戏时注意多让幼儿体验游戏动作的快乐,满足幼儿对游戏过程的兴趣,还要在游戏过程中提高规则并提醒幼儿遵守。 8.阅读各年领班规则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求。 答:(1)小班规则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该年龄的幼儿不在乎结果,也发现不了别人的违规,而且自己会破坏规则。教师要为小班幼儿选择规则简单,通过使用实物、玩具和简单的动作来完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小班的规则游戏时注意多让幼儿体验游戏动作的快乐,满足幼儿对游戏过程的兴趣,还要在游戏过程中提出规则并提醒幼儿遵守。

(2)中、大班规则游戏的特点及指导:中班幼儿已具有规则意识,能够遵守规则并开始关注游戏的结果,这一阶段的幼儿比较喜欢角色鲜明的互补性规则游戏。大班幼儿能理解规则对于比赛结果的重要性,规则意识强且特别重视游戏结果,喜欢竞赛性的规则游戏。教师要为中大班幼儿选择需要运用一定策略、在认知上有一定难度的规则游戏。多利用幼儿间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输赢。教师应让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才公正公平。

7.结合实例,说明规则游戏的构成因素都包括什么?

答:(1)游戏的目的。如“什么东西不见了”这个智力游戏,要求幼儿记住不见的物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记忆力。

游戏的玩法。如“什么东西不见了”这个游戏的玩法就是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和用心识记所摆出的物品的名称和数量,能看出拿走了什么。

游戏的规则。如“捉迷藏”游戏中,不允许捉者偷看小朋友藏在哪里,而必须被蒙上眼睛或呆在一个指定的地方,这就是游戏规则在发生作用。

游戏的结果。如在游戏中拿出规定的图片,或赢完对方的棋子、猜中了谜语等。 44论述把游戏本质概括为儿童主体性活动具有的重要价值。

答: 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地认识。(2分)

充分的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的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2分)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2分)充分肯定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2分)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2分)

45在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应做好哪些环境与条件的准备?

答:

1、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拓展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

2、提供合适的场所、设施及丰富的玩具、游戏材料创造游戏的物质环境。

3、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保证幼儿角色游戏的深入开展。(每点2分,展开分析4分)

46.游戏对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答:游戏是童年生活中的快乐,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 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2.游戏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3.在户外进行的游戏,幼儿直接接触到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能增强幼儿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促进身体健康。4.游戏给幼儿带来愉快和满足,而愉悦的心情是幼儿身体健康所必需的。 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扩展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2.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3.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提供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2.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3.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3.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综上所述,游戏对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各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没有游戏就没有幼儿的发展。 2.游戏的社会环境是指什么?它们对幼儿的游戏有什么影响? 答:游戏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同伴、电视、课程方案等。

家庭。1.亲子关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研究表明,建立了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的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有积极探索的热情,善于社会交往,因而游戏和积极性高。父子关系对游戏的影响也是显然的。在与父亲的共同游戏中,父亲的形象在潜移默化地感染儿童,有助于树立儿童的自主、自立和自信,对儿童游戏中的运动能力、结构操作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育儿态度对儿童游戏的影响。3.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所营造的氛围是儿童健康成长和游戏水平发展的根本保障。

同伴。同伴关系直接对游戏的性质和游戏的水平产生影响。1.有无伙伴影响儿童游戏。2.伙伴的熟悉程度影响儿童游戏。3.伙伴的年龄影响儿童游戏。4.伙伴的性别影响儿童游戏。 电视。电视对儿童游戏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取决于节目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 课程方案。不同的课程方案对儿童游戏的影响是不同的。一类是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方案。一类是以教师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方案。这两类课程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前者更多地激发了儿童的想象性游戏,后者更多地引发操作性游戏。

1.案例:以“我的家真美丽”为主题的游戏中,教师先引导小朋友们谈自己家附近的各种游乐场、商店、超市等设施,同时在建筑区里投放了大家一同制作的各式屋顶、招牌、数字牌、秋千、滑梯、果树、草坪等材料,然后,教师在建筑区建了一幢孤零零的住宅楼,引导小朋友美化这里的周围环境。..................小朋友们搭建的小区环境新颖漂亮、别具一格,充分显示出小朋友们的独特创造力。

请结合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基本原则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个活动组织与实施中的合理之处。

答: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原则包括:

(一)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要求有二,第一,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第二,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灵活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第一,根据幼儿的举、需要变化游戏玩法、规则,第二,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

(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进行阐述,只要自言其说,均可得8-10分)

2.某老师在语言活动“小乌龟开店”的基础上,组织一次表演游戏。教师一一出示早已准备好的道具。介绍完道具,配班老师带领全班幼儿“开火车”离开活动室去“剧场”看表演,主班老师忙着在活动室里布置场景:一家花店、一家书店、一家气球店。场地布置好了,幼儿由配班老师带领进“剧场”。主班老师提问:“谁愿意上来表演?”“哗!”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挑了五个没有举手而上次语言活动表现又不好的幼儿上来表演。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老师请了五个“坐得好的孩子”上来表演,五个孩子表演同一个角色。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

结合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试分析该活动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答: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要遵循自主性、接纳性原则。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游戏中,至多只能充当游戏“脚本”的“改写者”角色,而不是游戏“脚本”的“编写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案例中幼儿“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 第二轮表演时,“老师还是不时地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这都充分体现教师干涉过多,没有新生和发挥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接纳性原则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材料互动中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而这些未必是教师所预设的,这时教师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敏感的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使幼儿的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教师要他们玩的游戏”。而案例中明显教师没有悦纳幼儿对游戏的新想法,而是不断通过言语指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进行阐述,只要自言其说,均可得8-10分

3.冬天到了,幼儿园开展冬季锻炼。有一位大班的老师认为在扔沙包活动中可以教幼儿学会测量,于是他把幼儿带到了户外。户外的地面是由一块块方形的水泥砖铺成的。他先让幼儿扔沙包,然后问:“怎样才能知道扔得多远?”幼儿说:“可以数地上的方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在老师的不断提问和要求下,幼儿举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绳、布条等不同方法。老师很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了。然而,整个过程对幼儿来说索然无味。

请你说出这个活动的问题何在?

答: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包括:第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第二,要有趣味性,第三,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进行阐述,只要自言其说,均可得8-10分)

4.某大班角色游戏区,几个幼儿在玩“食堂”的游戏。突然出现了混乱的局面:生菜、熟菜混杂在一起,一些青菜分别散落在桌上、地上,还有几个幼儿拿着蔬菜当武器相互追打。“检查卫生啦!”,这时只见老师手臂上戴着“卫生检查员”的袖套,到“食堂”检查卫生来了。“卫生检查员”一一指出了“食堂”的杂乱现象,食堂里的“服务员”接受了意见,搞起了卫生,“食堂”的工作变得很有秩序了。

游戏现场指导的基本策略有哪些?请分析案例中教师运用的是哪种策略,为什么?

答:角色游戏中,教师现场指导的方法有:第一,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第二,教会幼儿扮演和分配游戏角色,第三,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幼儿表现,进行个别教育,第四,教师可扮演角色,参加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第五,使幼儿恰恰地结束游戏,并保持继续游戏的愿望。案例中教师用的是第四种方法。

(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进行阐述,只要自言其说,均可得8-10分) 5.一个男孩在用积木搭“大高楼”,但他把小块积木放在下面,大块积木放在上面,因此“大高楼”总也搭不高、“站不稳”。教师发现这种情况后,便坐在他身旁去,但没直接搭理他,也拿一堆积木来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我把大积木放在下面,小积木放在上面,这样我的大高楼就搭得高了。”

这是教师哪一种指导策略,请你解说这种指导策略的理论原理和优点。 6.幼儿园里,一群家长围在“中一班一周活动安排表”前,议论纷纷。 “怎么一天就上这么两节课?”

“一天有这么多的时间做游戏,玩要这么长的时间?”

“怎么这么多的游戏?玩?我花这么多的钱送我的女儿上幼儿园就是来玩的?” “我们去找老师问问看”。

请你运用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的理论,替中一班的老师向家长作具体解说,以解除家长们的疑惑。

第2篇:《学前游戏理论指导》试题及答案

2009年下半年期末考试2010年1月 论述。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游戏理论指导》试题及答案2010年上半年期未考试2010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游戏理论指导》答案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一、填空题(每空l分,共l0分)

1、教师参与儿童游戏的方法: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

1、儿童游戏的特点是:快乐的、自愿的、充满幻想的、

2、人本主义学派的游戏治疗也称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有序的。

治疗,其基本理论源自卡尔,罗杰斯。

2、

3、 4~5岁儿童对象征游戏的兴趣表现在以下内容:主性别差异、健康和情绪。

题角色游戏、主题构建游戏、看图搭建游戏、主题表演

3、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对促进儿童游戏。 具有重要作用。

4、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 游

1.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戏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阶段。 的。

2.追踪观察法:即定人法,观察者需要确定1-2个幼儿作2.宣泄: 一般是指内部积蓄的情感和精力的释放,游戏有为观察对象进行观察的活动。 发泄内在冲动和减轻焦虑的益处。

3.游戏治疗:游戏作为沟通工具,并通过游戏来进行疏导3.游戏环境:是指儿童游戏活动所提供的条件,包括物或干预,达到治疗效果。 质环境、心理环境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变化? 1.象征性游戏为什么是学前儿童阶段的典型游戏?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

教师是儿童游戏中的他人、教师的角色是动态的、教师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的知觉,以象介入儿童的游戏很重要。 征代替实物并学会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2.为什么在游戏中要重视对儿童游戏的观察? 2.如何理解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因为在观察中及时掌握儿童游戏的特点,加以[答案要点]`

指导和教育,对白己的教育教学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真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是足幼儿园活动课程实地了解儿童;

二、准确地预设游戏;

三、有效地指导的灵魂。

游戏;

四、及时有效地评价游戏。 3.简述游戏与发展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

3.象征性游戏为什么是学前儿童阶段的典型游戏?[答案要点]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交往能力、自控I答案要点] 能力。

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的知觉,以象征代

四、论述题(共20分)

替实物并学会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很多,给我们实践工作带来哪些

4.谈谈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启示?

[答案要点]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交往能力、自控能力。 [答案要点]

四、论述题(共20分) 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举例说明游戏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情绪情感。 展开论述。

[答案要点]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性别差异、社会环境

五、案例分析(15分)

等因素进行展开论述。 平平坐在幼儿园区角的地上,拿着一辆小汽车,在地

五、案例分析(15) 上推来推去, 口中喃喃自语。你认为平平在这一游戏中,

明明的妈妈告诉老师,明明的玩具很多,可是在玩的获得了哪些体验,有助于哪些方面的发展?

时候,他总是只玩枪棍之类的玩具,其他玩具不是当成“靶[答案要点]

子”,就是置之不理。你有什么建议吗?请给这位家长―平平体验了坐车的情绪以及相关交往体验,也观察个“爱心小贴士”吧。 了汽车的特点,有助于动作技能、语言、智力(感知能

[答案要点] 力)、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这几点展开论述。

教师要学会引导孩子玩各年龄阶段的有代表性的玩幼儿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这种语言是幼儿在游戏过程具,话言引导,并编制好游戏的计划。从这些方面展开中思维和想象的外化。

第3篇:学前儿童游戏论第2阶段测试题2a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 《学前儿童游戏论》第五章至第八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当电视节目内容的可理解性降低时,儿童游戏活动就增加。

A、增加 B、减少C、不变 D、改变

2、研究表明,视觉游戏是最通常的游戏,占亲子游戏的()。

A、80% B、31% C、40% D、12%

3、()年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第二十条首次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

A、1978 B、1989 C、1980 D、1990

4、()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发,再次强调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A、1999 B、1989 C、1980 D、1990

5、陈鹤琴先生于()出版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

A、1920 B、1921 C、1923 D、1925

6、跳房子属于()。

A、民间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性游戏 D、创造性游戏

7、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者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运用()。

A、邀请式语言 B、询问式语言 C、建议式语言 D、反馈式语言

8、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行为时,教师应当使用()。

A、邀请式语言 B、询问式语言 C、指令式语言 D、反馈式语言

9、在幼儿园里,孩子在游戏中倾向于选择()伙伴,而且年龄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

A、同性B、异性C、男孩D、女孩

10、室内环境的密度会影响儿童的游戏行为,空间密度为()平方米是有效的可用空间。

A、2.32B、1.4 C、4.64 D、7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个体的认知风格指个体不同的理解、记忆和思维方式,它包括感知方式、()的因素。

A、个性 B、智力C、社会性行为 D、情感

2、每个儿童的()能力等对其游戏具有一定影响。

A、性别 B、年龄C、气质 D、兴趣爱好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这样几方面精神()。

A、坚强儿童基础知识的学习 B、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C、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

D、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中

4、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应避免形成以下几种错觉:()。

A、任何活动都叫游戏 B、游戏活动必定场面热闹 C、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一日活动D游戏活动为辅,教学活动为主

5、民间游戏的特点是()。

A、趣味性 B、随机性 C、简便性 D、创造性

6、有价值的玩具应当是()、简单的玩具。

A、活的玩具 B、自制的玩具 C、小型的玩具 D、恰当的玩具

7、介入游戏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

A、平行介入法 B、交叉介入法 C、垂直介入法 D、合作介入法

8、教师可以利用()来参与介入游戏,了解游戏的情况与需要,给与有针对性地指导,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A、游戏介入法 B、观察游戏法 C、材料提供法 D、语言指导法

9、影响儿童游戏的外在客观条件是()和材料。

A、游戏机会 B、游戏次数C、游戏时间D、游戏场地

10、场依存性个体主要表现以下行为特征()和相信权威。

A、合群 B、对人有兴趣C、把周围人的脸部表情作为一种信息来源D、喜欢自己独立工作

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对打一个“√”,认为错的打一个“×”,不需要改错。)

1、在社会性游戏中,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异性的同伴作为游戏的伙伴。()

2、患孤独症的儿童常常以刻板操作性方式游戏。()

3、儿童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长。()

4、幼儿园追求的是“游戏”的轻松、愉快的成分,游戏的态度、游戏性的精神。

5、游戏活动就应该是热闹的。

6、游戏是休息、闲暇,游戏中幼儿不能学到知识。

7、玩具变化少,不能够使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会限制儿童的活动。

8、买玩具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9、越昂贵的玩具越好。

10、趣味性是儿童游戏的生命。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所谓空间密度是指每个儿童在游戏或经中所占空间即。

2、现代化的游戏场又叫或。

3、同伴主要通过直接参与、、。

4、陈鹤琴把游戏按其本身的因素分为、。

5、陈鹤琴认为游戏有以下几种价值: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和。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场依存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

2、场独立性个体主要有哪些行为特征?

3、我国游戏与课程融合有哪几种形式?

4、1999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关于游戏的论述上,主要体现了哪几方面精神?

5、民间儿童游戏有哪些特点?

六、论述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有哪些?

2、在幼儿园里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4篇: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论》试题及答案2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幼儿园课程论试题

一、填空题(空1分,共10分)

1.幼儿园课程最为核心的方面是----------。

2.光谱方案的理论依据是--------。

3.现在幼儿园课程中,常见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 ---------和------- 两种。

4.直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

5.蒙台梭利课程的教育内容由日常生活练习,-------,-------和--------这四个方面组成。

6.结构化程度高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多地会表现出-------,以课程的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的课程特征。

二、选择题(每题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张宗麟认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张宗麟对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从()的维度来下的。

A.课程即科目B.课程即经验C.课程即目标D.课程即计划

2.以皮亚杰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有()。

A.光谱方案B.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

C.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D.海伊斯科普课程

3.“ECCD”(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词汇的出现说明了国外(尤其是西方)幼儿园课程()的趋势。

A.课程多元文化化B.保育与教育相整合

C.课程全纳化D.课程共同化

4.在幼儿园课程中运用精神分析理论,会()。

A.强调早期儿童人格的培养B.强调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C强调教师的直接教学D.强调儿童的动手能力

5.凯兹等人按活动目的将方案活动中的幼儿活动分为()。

A.建构活动B.调查活动

C.日常生活练习活动D.戏剧扮演活动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五指活动课程

2.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3.目标模式

4.多元文化课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方案活动主题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2.低结构教育活动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3.简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

4.为什么说心理学理论不能作为幼儿园课程唯一的基础?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谈谈你对幼儿园综合性课程的理解。

2.举例说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直线式组织和螺旋式组织的特点。

试卷代号:2511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幼儿园课程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课程的教育理念

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3.以学科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或行为理论)

5.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初步知识的学习

6.以教师为中心结果为评价标准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B2.BCD3.B4.AB5.AB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五指活动课程是陈鹤琴刨编的。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儿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了他所谓的五指活动: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2.勃朗芬布伦纳所谓的小系统是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

3.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4.多元文化课程又称反偏见课程,这种课程已让儿童参与多元化社会为出发点,为儿童提供在多元化社会中能有效活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1)选择的主题应与儿童的生活相贴近,并能被用于他的日常生活。(2分)(2)应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并能运用已学的技能。(2分)

(3)应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2分)(4)应有益于平衡幼儿园的课程。(1分)(5)应能充分运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1分)

2.(1)儿童与教师共同确定学习的目标;(2分)(2)活动主要由儿童发起;(2分)

(3)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儿童的需要;(2分)(4)强调活动的过程。(2分)

3.(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3分)(2)生成性目标。生成性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过程。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强调在儿童、教师和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3分)

(3)表现性目标。表现性是指每一个儿童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强调的是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2分)

4.(1)心理学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是由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心理学理论并不等于教育理论:

①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描述的是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而教育理论包含着对具体教育实践的陈述,两者不是同一的。(2分)

②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涉及的是对于发展或学习的最低限度的说明,而教育理论要涉及到影响发展或学习的最高限度的说明。(2分)

③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或学习理论主要是从“实然”的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而教育理论是从价值的“应然”角度来考察人的发展或学习过程。(2分)

因此,把心理学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的唯一理论基础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样做不仅在理论上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难以行得通的。(1分)

(2)心理学理论不可能单独为幼儿园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幼儿园课程同样受到哲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来说,哲学和社会文化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1)综合性课程就是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2分)

(2)课程的综合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学科领域的综合、发展方面的综合、通过专题的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等,但是,最为常见的则是通过主题的综合。(2分)

(3)不管以何种方式综合,综合性课程都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化程度,这就是说,将课程的各种因素加以综合化,这只是形式,而其本质是,结构化程度高的综合性课程,反映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的行为目标为导向,以结果为评价标准的课程特征,而结构化程度低的综合性课程,反映的则是以儿童为中心,以课程的过程、原则为取向,以活动过程为评价依据的课程特征。(4分)

(4)综合性课程的长处在于:(4分)

①综合性课程是有关联的课程,对儿童各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有意义的联系。②综

合性课程能促进儿童主动的学习。

③综合性课程由儿童一起参与设计,并能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④综合性课程能使儿童发展与知识结合成一体。

(5)综合性课程也有其弱点:(2分)

①综合性课程不可能达到知识完整性的要求;

②失却了每个科目的独特性,不利于把握不同科目的学习方法以及表述方式。

2.(1)直线式组织有益于儿童逻辑地思考问题,而且对于一些接受性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具有较高的效能。螺旋式组织有益于儿童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经验,原有经验将在新经验的获得中起着连接作用、有利于学习过程的迁移,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深入,也有益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7分)

(2)举例(7分)

第5篇:学前游戏论

名词解释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下棋、拔河等。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不参加游戏。主要花费时间于自发行为、无休止的随机活动。(不是游戏)

袖手旁观行为:儿童在近处观察同伴的活动,听他们谈话或向游戏的参加者提出问题和建议。(不是游戏)

单独的游戏:具有专心地、独立地操作玩具的特点,且使用的玩具与其他儿童的不同。(非社会性游戏)

平行的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的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非社会性游戏)

联合游戏: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社会性游戏)

合作游戏: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社会性游戏)

机能游戏:针对婴幼儿好动、好奇、爱听音乐等特点,以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这种游戏多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前期。(主动游戏)

想象游戏: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又叫角色或象征性游戏。(主动游戏) 制作游戏:利用积木、泥团、插塑、纸、沙等物品为制作材料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的结构游戏。(主动游戏)

接受游戏:又称鉴赏游戏,是儿童作为受众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如听童话故事、看图画、欣赏卡通片等。(被动游戏) 角色游戏: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结构游戏:利用积木、积塑、沙、泥等结构材料进行建造的游戏。

表演游戏: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智力游戏: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快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体育游戏:以发展基本动作为主的游戏。

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所进行的游戏。

娱乐游戏:以娱乐为主的游戏。 本体性游戏:指儿童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即目的,所以也称为目的性游戏。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本身的内在价值。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自由游戏等。

工具性游戏: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亦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游戏形式促使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顺利完成。这种游戏强调的是游戏外在的工具价值即教学价值。

情景转变: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以人代人(角色扮演):以人代人是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仿或假装成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的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角色意识:是指能区分自我与角色,知道自己是在假装别人,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 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指的是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对一种社会生活现实逻辑的理解和认识,并与孩子的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有关。 独自游戏阶段:独自游戏是指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单独地玩。学步期或其前后。这一阶段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大觉察其他人的存在,独自玩着自己的玩具,不理会他人。没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平行游戏阶段: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游戏的性质发生变化,逐渐具有社会性。这个阶段游戏的特点是相互模仿,形成了初步的玩伴关系。 联合游戏阶段:大约4岁以后,幼儿能够留意身旁其他幼儿的活动,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并且互相交谈。但没有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行为。 合作游戏阶段:合作游戏是社会性程度最高的游戏。幼儿在5岁以后开始出现较多的合作游戏。

游戏内容是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游戏主题是指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常表现为游戏的题目。

游戏情节指贯穿于游戏过程的

富有故事性或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

行为动机:行为动机是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得以实现的心理中介或桥梁。

社会性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性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形象玩具:又称主题玩具,是模仿物体(物品、动物、人物等)原形而制作的玩具。 技术玩具:也称为科学玩具,属于形象玩具,它是借助于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而活动的玩具。 这些玩具有助于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智力玩具:主要有拼图、魔方、棋类、纸牌等。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在智力游戏中较为常用。

结构造型玩具: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既有人为的,也有天然的。

体育玩具:主要是指在体育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器械、材料等。这类玩具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和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 音乐玩具:指各种能发出悦耳声响的玩具。如小铃铛、喇叭、铃鼓等。

娱乐玩具:是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和动作的玩具,可逗儿童发笑,使其产生愉快情绪,从而使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 专门化玩具: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专门设计制作的,可直接充当游戏的成员或设备。(即模拟实物的玩具,其构型精美逼真,功能的确定性强,游戏的主题也比较固定,在性质上具有专门化的特点)

非专门化玩具:由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一些天然材料,以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组成,无固定的用途,其玩法确定性不强,可称为非专门化玩具。 父母的育儿方式:指父母的行为特点和个性品质造成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 有无伙伴:儿童在游戏时有无伙伴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游戏行为。游戏时有无伙伴也会影响到游戏的社会性行为水平,玩伴会增强游戏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伙伴的熟悉程度:儿童与熟悉的伙伴一起游戏更倾向于合作、分享,且象征性游戏的发生频率和时间均显著较高。伙伴的熟悉与否影响到儿童游戏的状态和过程。

伙伴的不同年龄: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合作、分享、谦让等社会性行为的发展,能够使年长的和年幼的学前儿童都能在跨年龄的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可使年长儿童更好地发挥和发展游戏活动的组织能力,年幼儿童可以学到开展合作游戏的更多方法和经验。

伙伴的性别:幼儿与同性别的孩子游戏时,更多尝试探究,更多地选择新颖的玩具或物体,在熟悉的玩具上注意持续的时间较少;与异性的伙伴游戏则有助于性别角色互补,是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一个因素。

教育的游戏化是指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游戏的教育化是指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活动,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以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这种游戏实施的组织,实质上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也称手段性游戏。 活动组织方式:教学游戏的开展是以集体形式为主。

游戏类型:以成人编定的、有一定规则的有规则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游戏常规的含义:游戏常规是指在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它主要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以及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平行游戏: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它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指导成为干扰的可能性。 共同游戏:教师直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与儿童一起共同地游戏,如和幼儿一起下跳棋,和幼儿一起捉迷藏,到娃娃家做客,同时进行游戏指导。 平行游戏策略:教师接近儿童,并与他们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身份加入到游戏过程,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行。

建议:教师通过言语试探地或协商性地要求或暗示儿童去做什么和如何做,重在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引导。

评论:教师通过言语,自己或与儿童共同评论游戏中的儿童及行为,表扬和肯定正确的,也可以指出不足或提出建议。评论以鼓励、表扬为主。描述:教师用语言描述儿童的行为,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的意义有更明确的意识,同时,教师的语言也为儿童描述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范例。

询问:指教师鼓励婴幼儿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

重述:指教师在与学前儿童的交谈中,采用有变化的句子结构,重述儿童刚才所讲的话,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句子结构,或不同的句型,使儿童了解到可以用不同的话说同一件事。 提问:是指教师采用问题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儿童探索、思考与表达。所提问题以开放性问题为宜。

活动性游戏:侧重于培养小儿各种基本的动作操作的技能,促进婴儿眼手协调能力的发展,是婴儿游戏活动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也有助于婴儿增强体质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此类游戏主要通过基本动作和机体运动表现出来。游戏实例:抓抓蹬蹬、练爬、走小路、上楼梯取物、跳高高、球出山洞、打狐狸、写写画画、假装活动、撕纸放风筝等

发展语言的游戏:婴儿的发展语言游戏是发展儿童口语能力的有效形式。它主要训练小儿正确的发音能力、理解语言的能力,使儿童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能较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游戏实例:模仿乐器声、指五官、找玩具、儿歌或绕口令、说反义词、语句对答或猜谜、看图说话等 感官游戏:婴儿游戏中的感官刺激及婴儿感官的运用及训练,可促进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能力的综合发展,也为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较单纯的感官的游戏,多在婴儿的早期进行。如:寻找声源、看镜子、猜动物的叫声、试冷热、尝一尝什么味、摸一摸是什么等。 智力游戏:婴儿的智力游戏重在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练习。游戏中给孩子设置简单的与其智力相适宜的问题情景,让其积极地动脑、动手,在探索和创造活动中,提高婴儿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能力。智力游戏多在婴儿后期进行,且应注意婴儿兴趣的激发和引导。游戏实例:拼图、训练记忆的游戏、穿珠子、粘贴小动物、搭建房子。

音乐及娱乐游戏:包括听音乐、玩带响的玩具和乐器玩具以及玩造型滑稽的形象玩具等。这些游戏可以初步萌发婴儿对节奏和旋律的感受力,丰富婴儿快乐的情感体验,培养婴儿对美的感受和情趣,促进其良好个性的发展。游戏实例:摇摇拍拍、玩不倒翁、捉迷藏、客人来了等。

模拟构造:指模仿结构实例的构造活动,目的在于使幼儿学习建构技能与造型技能,培养模仿能力与操作能力。包括结构物的模拟,图纸中结构物的模拟,实物、玩具等形象的模拟,绘画等平面形象图的模拟。 命题构造:是有指定主题的造型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结构的目的性,发展幼儿构思

能力。包括单一结构命题,主题结构命题

自由构造:是指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创造活动,其目的是发挥幼儿的独立性、自由想象与创造性。

表演者游戏的概念: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即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

有规则游戏的概念:是由成人创编,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或形式。

智力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智力游戏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 体育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体育游戏是指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音乐游戏:有规则游戏的一种;是在音乐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

亲子游戏的概念: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同化: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机能。

第6篇: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

学前游戏概论

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

选择:批判的吸收。

客瞧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答应带有价值偏见。

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瞧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

瞧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瞧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瞧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

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瞧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

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

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

足。

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

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的道德要求

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

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

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

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

境中往

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

自身发生变化

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

纳进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往。

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机械记

忆、不随意注重、情绪、冲动性意志等

心理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

它是随意的、主动地,反应水平是抽象

的、概括的,其实现过程是间接地,是

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它起源于.,

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元交际:是一种意义含蓄的交际,表现

为不用言传,只是意会的形式。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及特征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

控制的、能带来愉悦情绪体验的、有操

作材料的活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

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

来的功能特性。

学习是指由练习或经验引起的行为的

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主体与周

围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排除由成熟

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学前儿童游戏与学前儿童发展

实物活动:指以对物体的操作为特征,

以把握所规定的物体用途和使用方法

为结果的活动。

活动性动机:源于身体活动需要和最佳

觉醒水平需要的双重驱动。

探究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并以最佳觉醒水平需要为基本内驱

动力,智力类和象征性游戏主要由此引

发。

成就性动机:源于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

要和.性交往需要。

亲和性动机:源于尊敬或认可需要,并

以.性交往需呀为基础。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靠模拟和想象扮演

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

形式的象征过程,用来反应四面生活的

一种游戏形式。

情景转变:行为脱离他原有的真实生活

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以物代物: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

眼前的物体,且能够用被代替的物的名

称来命名当前物体。

以人代人:指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

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来模拟或假装

成他人或某一不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

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角色行为:是角色扮演最基本的成分,

也是最早出现的成分,它是根据过往感

知过事物的形象来模拟他人的行为。

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发生的结果,他

是儿童对自己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所用

代替物及所用动作等方面的意识。

角色认知:对角色关系的认知,主要表

现为互补性角色中,儿童能清楚的意识

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单独游戏:儿童专心的、独立的操作玩

具的游戏。

平行游戏:儿童相互模拟,操作相同或

相近的玩具或开展想类同的游戏活动。

联合游戏:儿童和同伴一起做游戏,相

互交谈,但没有建立其共同的目标,没

有真正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活动。

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

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

组织,小组内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

织者或领导者的游戏。

.性(狭义):指个体在.交往过

程中获得的各种人际关系与特征以及

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心

理倾向性。

广义的.性:指人在.上生存过程

中所形成的全部.特征的总和。

道德感:指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是

否符合.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

内心体验。

美感:是人对事物的审美体验,是人们

在领略美好事物时产生的。

理智感:是与幼儿的熟悉活动、求知欲、

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等需要是否满足相

联系的内心体验。

学前儿童游戏与幼儿园教育

人格:指个体在需要、动机、爱好、态度、价值瞧念、气质、能力倾向、外形及生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的特质。

统一论:当学习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动机时,学习与游戏之间便实现了部分转化,通过转化,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收获,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幼儿园课程: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

群体成员的.化:对儿童来说,在游戏活动中所展开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促进他们早期.性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契机。

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实践设计

第一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原则

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其实质是游戏活动在激起并满足儿童情感需要的同时,激起并满足儿童的认知需要,使以情感为需要的一系列非智力因素,能加强和帮助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体活动与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让儿童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动,又要引导儿童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

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使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情感,又要引导和组织全体儿童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

广义的互动:指一切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狭义的相互作用:指在一定的.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本模式瞧察学习:是儿童通过视觉活动而进行

的学习

操作学习:是以手的动作对物体的控制

而实现的学习活动

探究性操作学习:目的是培养和增加儿

童操作学习爱好,是儿童善于发现问题

并主动思考,从而锻炼其思维和感知能

形成性操作学习:目的是把握知识、技

能及培养分析、综合、分类概括、理解

等智力

强化型操作学习:以动作技能的巩固和

把握为主要目的,带有练习性

模拟性操作学习:由演示、瞧察和再现

等操作环节组成

示范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前

老师为使其把握操作的基本程序而进

行示范的操作模式

指导性操作学习:指在儿童动手操作的

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操作情况予以知

道的模式

个体探究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

作过程中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操作

模式

群体协作性操作学习:指儿童在动手操

作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互相

协作,依靠群体的力量获得知识的模式

倾听学习:儿童通过听觉器官对声音的

感知而进行的学习

两维学习:以符号或画面为内容的学习

三维学习:通过利用一定的工具或材料

形成或改变物体的空间、外形和状态的

学习

同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学习材

料没有预先安排,而是把他们放在一起

随用随拿

继时学习: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对游戏材

料预先进行安排,然后才开始活动

关系中的学习: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

儿童个体经常与他人有某些联系,如同

伴游戏、交流、合作、冲突等,这些联

系或关系本身代表着儿童的一种学习,

这种学习对儿童个体来说是想他人学

习,对儿童之间来讲意味着互相学习或

共同学习,统称为关系中的学习

冲突:处在一定关系中的人与人之间在

思想、意见、做法等方面的不一致或不

协调,进而引发为语言或行为上的对抗

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活动实践设计的基

本要素

直接经验性:游戏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

儿的直接经验,有利于丰富幼儿的直接

经验

开放性:游戏活动的内容不仅限于国

内、身边,应更丰富、广泛,可供幼儿

自主选择的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

不同爱好爱好的幼儿的不同需要

生活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与幼

儿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现代生活紧密

联系,通过活动帮助幼儿获得生活经验

并运用于生活

创新型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包含

着新的信息、心得经验、新的情景、新

的情感等新的因素

综合性特点:游戏活动活动的内容以经

验为结构点,综合各领域、各类性能引

起幼儿外部身体活动与内部心智活动

的活动内容联系成有机整体

情景交往法:是教师为幼儿创造游戏交

往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亲、助、乐

的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交往情境,

引发幼儿产生交往愿瞧,让幼儿结伴参

与语言交往、情感交往、行为交往,使

幼儿在主动自主的游戏交往活动中获

得发展的一种方法

尝试成功法:是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中,

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任务,通过自己

亲身的实践游戏活动,自己尝试---错误

—改正---再尝试----成功,获得成功体验

的一种方法

主动发现法:是在教师提供的环境材料

中,幼儿通过主动地动手、动脑、探索

等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产生出猜

疑、惊异、困惑的心里,从而主动主动

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

自主选择法:是在教师创设的可选择性

游戏活动情境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自由

选择游戏的内容、伙伴、材料及活动方

式等,是幼儿在活动中强化自我意识,

自主能力得到发展

点拨引导法:是教师在瞧察、了解幼儿

的基础上,在幼儿活动出现困难需要帮

助的时候,以引导瞧察、设计讨论等方

式,变教师的意图或教育目的为幼儿自

己主动、主动的学习活动,教师在顺应

教育中出点子、拨思维、引方向、导操作的一种方法

情趣体验法: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以符合幼儿情趣、需求特点的内容方法,调动幼儿的内部学习动机,是幼儿的学习过程在愉悦的情趣氛围中展开的一种方法

有意设疑法:是教师根据幼儿有意注重的特点,在分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为完成教育目的、任务而在游戏活动活动前或实施过程中有意设置疑问,引导幼儿主动开动脑筋,创造性解疑的一种方法

延迟判定法:是教师了解指导幼儿的一种瞧察判定法,教师在施教过程中,通过一定时间的瞧察,不急于下结论,尽可能的给幼儿留较多的时间、空间往思考、操作、讨论、探究、创造

评价学习法:是幼儿通过游戏活动自身的结果或学习活动后的评价、反馈,达到幼儿自主的调整学习或活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法

差异教学法:是教师制定并实施符合每个幼儿特点、水平、需要的游戏活动计划,将教学内容做细致的分化,重视对每个幼儿的教学方法、教学切进点、突破点的设计,是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成功感和教育的效率感的一种方法

学前儿童游戏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各种人工或非人工的游戏空间和场地、游戏材料、游戏时间等

心理环境:指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及心理氛围

界限性:即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治理

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转换性: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p251

上一篇:从示范课看语文教学下一篇:感恩的词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