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精选10篇)
各位青少年午安:
今天我大分榮幸我能夠以學生表身份為大家致辭。現時電子遊戲,作為一種深受青少年喜愛的電子娛樂方式,其發展之速度可謂是日新月異。但是,近年有不少新聞報導傳出青少年沉迷玩电子游戏的負面影響,有見及此,我會大家討論一下有關電子遊戲對青少年的影響。
首先,我認為電子遊戲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是它的依賴性問題所引起的。這是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由於潛在的依賴性,它(指玩電子遊戲)會令到一個青少年容易患有精神病。我認為對電子遊戲依賴已成為當前突出的心理問題,有許多青少年已經成為電子遊戲成癮的受害者。調查報告还指出電子遊戲依賴行為可以使患者人格發生明顯變化,變得軟弱、自卑、失去朋友和家人的信任,引起身體、心理、行為改變,而且會引發頭疼、情緒低落等症狀。患者為了獲得電子遊戲活動,可以不擇手段,用掉自己的學費和欺騙父母。綜上所述, 電子遊戲依賴對青少年心理危害確實很大。我們必須對此加以重視,預防青少年電子遊戲依賴,以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
其次,我認為青少年在玩電子遊戲過程中,會發現各種遊戲規則已經不像二十年前那樣簡單、直觀,青少年可以透過每一次的失敗來總結出遊戲的方法,而且青少年在遇到障礙時能夠學會如何解決問題和謎團,以及學會如何玩遊戲。其實,青少年在玩電子遊戲過程中不僅獲得了快樂,同時也無意中自主學習了不少知識:因此他們能夠得到了良好的空間思維能力。
總結來說,電子遊戲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有利有弊的,雖然其依賴性的危害十分嚴重,但是其教育潛力不可輕視。我們應有計劃有節制地玩電子遊戲,在遊戲的同時學習課本之外的知識,使自己對其的利用 一個平衡。
謝謝各位!
近来,青少年犯罪在各个城市检察院的审查逮捕案件中比例很大,其中有大量是因为没有钱上网而结伙铤而走险的。形成一种“网络犯罪现象”。从例案可以看出,青少年因无钱上网而犯罪的现象呈年轻化,团伙化,扩大化趋势。“网络犯罪现象”的产生并非网络“一人之力”,但集中体现在沉溺于网络,或因无钱上网而盗抢或因模仿网络暴力、色情游戏而构成其他犯罪。中央电视台2008年3.15晚会也报道,目前网游引起的犯罪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央视在采访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网游迷小军迷恋游戏中杀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2000年8月,小军在游戏中和对方发生争吵,相约现实中解决。见面时两个人有了争吵,捅了小军捅了对方一刀。被判处10年零6个月。央视的采访中还有一个故事:小艺初中后开始玩网络游戏,平时活泼乐观的小艺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期中考试是班里前十名,期末就成了倒数十名。此后的一天,小艺走进电梯没有选择下楼而是直接来到了顶楼,几分钟后小艺面对大海方向一跃而下。在自杀前小艺曾经跟同学在网吧玩了36个小时游戏,之后留下了四份遗书,除一份是本名,另外三份都是守望者,守望者是小艺在游戏里的名字。就在小艺自杀一年后,安徽16岁网瘾少年同样选择了极端方式结束了年龄的生命,在网吧连续玩了11天,服下了巨毒的锄草药。在之后他说了真正的原因,他说我实在是管不住自己,不打我受不了,打了对不起爸爸妈妈。这些例子都说明,青少年一旦对网络游戏上瘾,就很难抵挡到网瘾的诱惑。
青少年网游上瘾主要特征为:开始先感受网游的无穷乐趣, 通过游戏逃避现实, 下网后烦躁不安, 为享受网游的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的上网费用。有的宁可荒废学业, 也要与网游为伍。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 几乎没有克制与约束, 处于失控状态。相关的调查也证明, 在很多中学禁止学生玩游戏的情况下, 依然有83.51%的学生玩游戏, 而且出现游戏成瘾问题。由此可见, 不良游戏如毒品!游戏内容和思想中含有:暴力、色情、恐怖、封建、消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狭隘的民族主义, 带有意识形态或种族歧视问题等诸多内容的游戏基本都是不良游戏。少年儿童处在成长阶段, 心里和生理上均不成熟, 是非辨别力较弱且普遍喜爱新奇、标新立异, 又善于模仿, 因此游戏内容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行为。一旦接触带有不良性质的游戏, 好奇感、满足感会应运而生, 就如同沾上了毒品一般, 很难自拔。他们常常模仿一些游戏中的动作和场景, 并付诸于行动。有数据证明沉溺于暴力游戏的青少年的暴力倾向更明显。虽然不良的网络游戏, 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网络游戏是现今青少年最喜爱的新兴休闲娱乐方式之一, 在游戏中人们可以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紧张和烦恼, 得到全身心的放松, 体味与他人合作时的友谊。下面是有关游戏能给参与者带来的几大需求满足。
Á由上表可见,适量的游戏可以满足青少年很多方面的精神需求。此外,对于游戏的教育功能很多学者做了有益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电脑游戏可以用来鼓励那些缺乏兴趣、自信(Klawe 1994)、自尊(Ritchie and Dodge 1992;Dempseyet al.1994)的学习者。模拟游戏在学习活动中增加了实施的效率,探险型和交互型的游戏为教数学和科学概念这种用具体的物质很难呈现和控制的科目提供了很好的媒介。解谜和探究式的电脑游戏可很好地运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上(Doolittle 1995)。复杂的游戏可用在建构过程和战略技能的培养上。不过这些游戏教育功能必须是建立在适量参与游戏上,过于沉迷就会适得其反了。
鉴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的两面性,我们认为除了青少年自身应该自觉遵守像《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样的网络使用法则外,家长,作为青少年的监护人,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行为,运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学校,作为青少年的学习园地,有义务和责任加强青少年如何正确使用网上资源;社会各界,青少年成长的大生态圈,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绿色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格芳, 王钦波, 燕芳敏, 刘芳.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D].
[2]王进志.浅谈网络文化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D].
[3]周新宁.中国网民占据世界第一后的几个问题.腾讯博客.
摘 要:网络的出现,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说话的方式,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网络语言带来的挑战,积极借鉴与汲取网络语言的优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工作,创造一种契合青少年的“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青少年;影响
网络的出现,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说话的方式,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明显。为保持语言的民族性和纯洁性,我们必须积极回应网络语言带来的挑战,积极借鉴与汲取网络语言的优势,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工作,创造一种契合青少年的“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规范语言的网络变体。所谓网络语言就是指网民在网上交流时使用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组成的数字形式。网络语言有其独特的明显区别于规范汉语的特点和风格,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更新速度快。网路语言与语言发展进程中的其他语言有很大的不同,在于其发展的速度快,同时更新的速度也快。流行一时的网络语言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新网络语言发展又开始如火如荼。网络语言产生的途径广泛,充满创造性,每位网络使用者只要愿意都可以加入网络语言使用和创造的行列。只要你创造的词语或句子有足够的吸引力就能成为网络通用的语言。广为流传的网路语言有可能一时转瞬即逝,真正能保存下来的只占其中很少的比例。网络语言这种极高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现象,使得这一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也就使得网络语言呈现出更新速度快的特點。
2.影响范围广。网络语言的影响范围大,首先表现在其使用的群体十分庞大。不仅包括以大学生等为主的青少年群体,在其他群体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次,其使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上的交流,日常生活中许多青少年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的频率也在增多。再次,网络语言不仅仅是人们网络中交流娱乐使用,部分青少年甚至把网络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 新奇时尚、生动幽默。使用网络语言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学生,因为青少年具有时尚创新、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网络语言因此呈现出新奇时尚、生动幽默、形象感性的特点。青少年网民大多喜欢使用具体形象的谐音代替一些抽象、概括的语义,使用颜色词、动感色彩较浓的词语表达汉语中原有的词语,以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如美眉(妹妹)、幽香(邮箱)、酱紫(这样子)等,这些“网语”一旦触网,很快就会风行一时,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他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地创作了许多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网络语言生动传神,使网络聊天具有了“可互视、可互听”的近距离交际效果,给虚拟的网络交际增添了许多生气,使其具有实在感。
4.直白浅显、随意粗俗。由于网络交际的隐蔽性,网民聊天时可以放纵表达,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地发泄不满与压抑,因此与传统规范语言讲究含蓄、委婉相反,网络语言大多直白浅显,通俗易懂。某些网络语言因网民素质低下,则显得随意粗俗。表现为突破传统的语言规范及语言道德规范,随意引申、解构规范词语,使其呈现出语义泛化、虚拟倾向。无视规范词语的原有感情色彩、语意轻重,有意附会颠倒曲解词语原意,使原来具有褒义色彩的词语呈现出贬义化倾向,讽刺、调侃意味浓重,带有黑色幽默色彩。
二、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
如何正视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它,正确地把握它发展的方向,科学地利用它,使它朝着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的利与弊并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不争的事实。
1.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足。一方面,网络语言容易导致青少年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网络语言是在特定环境下、特定交往圈子里使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汉语的发展和丰富。学生借此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有利,是可以使用的。但是,网络语言毕竟是非正式的语言,正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新兴词语层出不穷,难免会产生大量的超出汉语规范的词语。如今,这种不规范的语言不仅流行于网络,而且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长此以往不加强调和引导,他们极可能会养成不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量变会引起质变,习惯会成为自然,青少年一旦有了长期使用网语的习惯,其正规语言的运用能力就会下降,这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不利。
2.网络语言容易使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走进网络社会,参加或浏览网民之间的语言交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色彩。然而,网络社会由于特殊环境和交流主体的隐蔽性,网民往往以隐匿的身份出现在聊天室或 BBS,匿名身份使网民拥有了充分、自主的“话语权”和释放社会压力的机会,而且对自己说过的话不用承担责任,这无形中给一些素质不高的网民以可乘之机,却常使我们突然撞上横飞而来的语言垃圾。那些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启齿的庸俗废话、下流脏话和五花八门的奇怪念头,还有横竖看不懂的生僻词语,全都被堂而皇之地贴到了网上。有一些网民在网上借机发泄内心对他人的仇视或不满,一时脏字满眼飞,令人脏不忍睹,这种现象日益成为一种网络文化,使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交流发生变质,走向了歧途。
3.如何应对网络语言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将网络语言运用于汉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采取排斥的态度,教育、疏导、规范化更能合乎实际,压制只会产生负面效果。当网络语言已经介入到现实生活时,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分清楚哪些是健康的网络语言,哪些是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语言,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一味打压,造成代际之间的鸿沟。既要充分肯定体现现代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网络语言,又要引导青少年做出合适的选择,引导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不盲目和盲从。
所属课程:马克思主义概论 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庞大的网民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网络进入学生的生活必然对其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运用网络、健康地成长是现今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字:网络身心健康学习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的开发度和自由度日趋提高,复杂化、多元化、商业化日益加强,色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许社会问题。本文从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青少年身心健康、道德来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提出相应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日益成为科技、文化、教育等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快速发展的网络给人们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在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致使虚假信息、暴力文化、迷信文化、黄色文化,以及旨在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黑色信息”等精神垃圾充斥网络,时刻都在蒙骗和毒害着广大的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它们对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网民产生严重危害。另外,还由于网络信息量大,具有互动性,能最大限度地让人们参与其中,自由发表意见,而青少年网民政治敏锐性和是非辨别力不强,道德观尚未完全成熟,比较缺乏自律,往往会把网络当成炫耀自我的天地,肆无忌惮地传播色情,攻击他人,游戏人生等,有的还成了破坏网络的黑客,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有的青少年网民则因为网上交友或聊天,落入圈套骗局而不能自拔,甚至越陷越深。
第一,青少年失范的网络行为,严重危害网络文明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人的精力充沛,记忆清晰,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是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作为的关键时期。但是青少年时期也是富于幻想,思维片面,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的阶段,如果对他们引导得不好,他们就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关调查显示,16岁至25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最积极的使用者。由于他们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的局限性,他们在上网的过程,失范的网络行为显得特别突出。具体表现为:
(一)充当黑客。黑客指的是利用通讯软件,通过网络非法进入他人计算机系统,截取或篡改计算机数据,以及恶意攻击信息网络、金融网络和危害国家或社会公众信息资源安全的电脑入侵者或入侵行为。世界上每20秒钟就发生一起黑客事件,频率非常高。而充当黑客的很多就是青少年网民。他们惯于破坏别人的计算机系统,恣意阻塞网络路,并以此为荣。
(二)在网络上肆意漫骂和攻击。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在上网的时候,面对网
络这一“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贵赋,没有岐视”的“世外桃源”,他们不能很好地做到“慎独”,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网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顾任何后果。不少青少年将网络当作发泄自己不满的窗口,肆意漫骂,什么不文明的话都敢说,毫无自律意识。
(三)投身“网恋”,大放黄毒。目前“网恋”流行一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在网上有好几个异性“伴侣”。他们在“聊天室”里互相调情,露骨的情话、下流脏话连篇累犊;有的甚至还有意在网上投放黄毒;有的还利用“网恋”,骗取别人的感情,使之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四)浏览色情网站,模仿不道德行为。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60%青少年学生是无意或有意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而接触过网络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动机。
第二,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互联网是一个无限广袤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找到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互联网上,既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意识形态,也有各种腐朽没落的东西。互联网在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他的负面影响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一)危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互联网独特的魅力,常常使人们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电脑娱乐和网络游戏使许多青少年上瘾,欲罢不能,以至于每日里几小时,十几小时地搭进去,占用了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使身体受到损害。
(二)危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久后会造成青少年的非人性化的倾向。许多青少年喜欢往网络社会里钻而逃避现实,成为所谓的“网虫”。他们的性格孤僻、不善交际、冷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畸形或变态。他们常常以一种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整个人类和现实社会生活,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互联网的虚拟环境,阻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优良人格的塑造,例如,一些青少年网民上网成瘾,导致心理疾病与情感异化。据悉,各地青少年网民中都已发现患有电脑综合症,认知虚幻症和电脑躁症的人。在网上聊天中常有人“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这也会导致青少年网民性别错位。另外,有的青少年网民“宁信机不信人”,道入“虚拟时空”,到网上寻求感情寄托,不愿直面对现实,从而迷失了现实中的自我。
(三)阻碍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上信息的自由化已经超越了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的绝大部分限制,形成信息传播的无政府主义。特别是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因特网语言环境,信息流量以及伴随其中的价值观输出等方面,均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一种以因特网为载体的西文强势文化正在形成,它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难以避免。这种信息传播往往与青少年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突,使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输的载体和手段,它本是身无可厚非的。但是,严酷事实告我们:网络绝对不是一片净土。如果让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肆意泛滥,将会祸害无穷。因此,加强网络防范,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首先,要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青少年处于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的时期,他们常常表现为冲动多于理智,对社会上发生或存在的事物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对他们来说,首先需要用法律,行政,舆论等强制性他律来规范其社会行为。但是,单有这种强制性的他律还是不够的,还应该使青少年将强制性他律内化为本身的自觉行为,使之能够自律。因此,不
仅要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还应该对他们开展道德教育,要在整个社会为他们创造一个“法治”和“德治”的网上和网下成长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自觉地不看,不听,不信网上反动、色情、迷信等信息,才有可能使他们不在网上发表不负责的言论,自觉地不充当黑客。
其次,密切与家庭的合作和沟通,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因为家庭电脑的普及,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就更加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双方要经常性地进行信息反馈,并对此做出积极的行动。家庭和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典范,才能言传身教。此外,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更加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体贴照料,帮助他们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成长中的一些心理、生理困扰,让亲情和友情丰富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对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依恋和依赖。
第三,学校要丰富课余生活,提倡健康、积极的集体活动。网络聊天、交友游戏,从另一角度讲,也是青少年学生渴求交流和友谊的反映。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许多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而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业负担及父母的期望又使孩子压力增大,而独生子女的现实又使他们缺少宣泄与沟通的渠道。因此学校要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给学生一个大家庭的空间,一个同龄人可以进行感情交流的地方。这是网络德育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良方之一。
第四,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青少年时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自觉地抵制不良的、腐朽信息的诱惑,对于网络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现代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在进行这一 方面的教育时,要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行为技能,是网络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条件。让青少年懂得网络知识和技能,懂得网络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公共场所”更需要规则和美德,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而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就能够较好地让青少年明白网络上的是与非,有利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
除以上几点外,家长也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与技能,做好引导与教育工作;社会应加强对网络危害性方面因素的宣传和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互联网对青少年积极、消极的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尽可能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遂溪县乐民成绩中学024 朱葵
摘要: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能力、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等三种基本心理成分。随着性成熟,青少年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很大,将对其一生成长产生深远影响,要尽可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性成熟 青少年 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身机体状态的意识,自己的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对人我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的基本心理成分有三种,即自我评价能力、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中,自我评价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它直接影响着自我体验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力度,带着主导的性质。三种成分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它们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性成熟使青少年学生面对一个陌生的自我,更把诸多生理、心理的疑难摆在了他们的面前。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予以正确对待,是青少年在过渡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社会、学校、家庭应给予适当 1的关注和辅导。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试着从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谈谈性成熟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青少年常常从具体的角度来认识自己,如体形、性别,以及其他可观察到的外在特征。自我评价主要集中于身体的变化以及与同龄伙伴在身体、社交上的比较。
青少年开始注视自己。对了解、评价自己怀有强烈的意愿和极高的积极性与兴趣,包括对自己的外貌的探索都很仔细了。他们特别重视自己的“形象”,身体不好、过胖过矮、不够漂亮,都会使他们极端苦恼。他们会担忧自己身体特征是否异常,他们对自己的身体上的每一份变化都特别关心。担忧自己的身体特征是否符合自己的性别,关注男女第二性征的差异,并针对自身的特点与性别标准进行比较。青少年开始记录自我。他们会全面地将自己对自己的各种观察、感觉和看法,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打算,自己的成功与失败,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乃至自己的身形与脸型都悄悄地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又在没有人的时候反复读,细细地体会其中的滋味。
在工作在中,笔者发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身体发育成熟的早晚更会对男孩和女孩们造成心理冲击,具体体现有二。其一,身体早熟的女孩、男孩比同龄人具有更积极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积极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并且会尽量扬长避短。他们喜欢现在的自己,不论是外貌、性格等任何方面。他们不会仅仅因为听
了别人的评论,就轻易改变自我。他们爱自己也爱别人,所以很快乐、很自信。随着多数女孩都进入急速发育期,早熟者比较成熟的女性体态常常会引起女伴们的羡慕和男孩们的注目,从而在群体中的威望转向上升。这使她们有良好的、积极的自我评价。这无疑有助于其心理的成长。其二,身体晚熟的男孩易成为自我评价消极的人。自我评价消极的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是看到自己不如意的地方,或者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好,所以常常自卑或嫉妒别人。他们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每天都不高兴的,总在抱怨:“老天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 身体晚熟的男孩,在同伴及异性面前易产生自卑。运动方面难与大个子匹敌,成绩不出众,也易受人忽视。为了引人注意,他们通常会做些补偿性的行动。有些行动甚至是无意义的和不值得的,甚至是有损于人的。如果不能从学业上获得成就感,往往不够自信。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这类青少年很需要老师的及时心理辅导。
二、对自我体验的影响。
在情绪体验方面,青少年较任何一个时期都为紊乱,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刺激常有各种不当的情绪反应,而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焦躁。由于内在的紧张而造成的情绪反应因人而异;有的变得冷淡抑郁、有的则暴跳如雷;有的沮丧沉闷、有的烦乱焦躁。青少年由于性成熟,致使他们情绪紧张,使他们每天都可体验到某种强烈的惧怕、愤怒或爱的情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多数青少年对异性开始发生兴趣,渴望畅游爱河,但实际而繁重的课业与浪漫温馨的情
爱很容易产生冲突,有时会因年幼无知而早尝苦果。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再也不是原来的小孩子了,出现了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渴望从成人的管教与控制下解脱出来,渴望自主和自立,希望按自己的主张办事,有时会对成人的管教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这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肆意行事;对现存的某些社会现象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避。这样思想上很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厌世等问题行为。
在自我表现方面,青少年再也不像儿童那样坦率、天真和外露。他们可能会以含蓄的方式表现自己的内心看法和态度,闭锁心理使青少年有了内心秘密,与人交往时再也不那么坦露胸怀了。这可能增加了别人了解他们的困难,但是这却是青少年自我意识质的飞跃的一个表现,因为他们可能用内部语言进行自我对话了,他们的思维和适应水平提高了。当然与此同时,他们会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的体验,感到自己与别人之间难以沟通,不易被人理解。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我闭锁与孤独感。
随着自我发现,青少年会明显地意识到自我的不协调,自我世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如外部的自我与内部的自我、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自信的自我与自卑的自我、成人的自我与儿童的自我、独立的自我与依赖的自我、充实的自我与空虚的自我、奋进的自我与放任的自我、聪明的自我与愚笨的自我、美的自我与丑的自我、男性的自我与女性的自我,抽象的自我与形象的自我、稳定的自我与波动的自我、清晰的自我与模糊的自我等矛盾与冲突,于是关于自我的种种苦闷与迷惘也会油然而生。
三、对自我控制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生理变化,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急剧变化。关心自己身体特征和容貌,强烈关注周围的人对自己如何评价。这是身体的、心理的、社会交往的过渡期,意味着从儿童向成人,从被保护的依存者向自立的存在者的过渡。
进入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控制意识的增强令青少年为改变自我而努力。青少年不同于儿童的是他们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力图为实现理想自我而付出应付出的努力,除非这种努力不被认可或连续碰壁、否则,他们是不会停止这些努力的。这些努力主要有:努力学习;努力为将来的出路做准备;努力修养自己的性格与锻炼自己的才能;努力处理好自己与家庭、朋友和异性之间的关系;努力解决好生存的意义和人生矛盾等。在行动的自我调控方面,青少年虽然比小学生在行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心理和经验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不成熟,仍表现出见异思迁、有始无终、惧怕困难、心无定性等不足。
性成熟对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直接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智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要保持开朗的心境,要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要保持和谐的人间关系,要保持与社会协调一致,要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善于独立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经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健全的情绪生活等,使性能量转化到社会有益的活动中去。加强对青少年良好意识的培养,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首先,坚持正面教育,培养自我接受能力;要求青少年要正视自己的现状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其次,鼓励青少年多参与社会生活,培养自我认识能力;不但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之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
总之,性成熟对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在人的成长过程必然存在,包括性教育在内的青春期人生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必须密切配合进行的,正确引导好才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心情工作室》,曾强、金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2.《健全人格及其塑造》,高玉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中学生心态探秘》,曾梓良,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
4.《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教程》,曹梅静,广东省语音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年。
电子商务,即EB或EC,它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商贸或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是在企业、客户、供应商、销售商等商业链条中铺设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把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以最高的效率、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使用户把握稍纵即逝的商机,赢得新经济中的竞争优势。据一项调查显示,截止到2000年3月底,我国已有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1100多家,交易额达4亿元。据专家预测,在未来5年内,电子商务贸易额将占到全球贸易额的1/4.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吕新奎在‘98国际电子商务论坛上发表讲话认为国民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基础,金融电子化是保证,电子商务是核心。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也正在建立企业与外部联结的网络化信息系统,积极参与电子商务活动,这就意味着企业大多数的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完全电子化和无纸化,这必将给传统会计带来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这四个假设是适应传统的社会经济环境,并为会计实践检验,证明了其合理性的。但是,在互联网走进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充斥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时,以前会计假设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四个会计假设都面临挑战。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会计主体假设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核算范围,只有在这个假设的基础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才有了空间归属。这个个体是有形的实体。而网络公司存在于网络计算机之中,它是一种临时结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固定的空间范围。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会计主体作出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正是网络会计无法回避的问题。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持续经营假设指假定会计主体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存在清算和破产的可能。电子商务时代,由于会计主体变化频繁,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在网络会计中,是适用清算会计还是创建新的会计体系或方法,是必须予以明确的问题。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会计分期假设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信息的需求者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把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在网络环境下,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而无法成立。与此相应,在会计分期假设下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和摊销,在网络会计中的必要性有多大,值得进一步探讨。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在网络经济下,虚拟公司和网络银行的发展,不在使用钞票和单证作交易媒体,而是采用电子货币成为网上支付的主要方式。电子货币的出现,弱化了记账本位币的币种惟一,使资金在企业、银行间高速运转,资本决策可瞬息完成,加大了货币风险,冲击了币值稳定,动摇了货币计量假设。
电子商务对传统财务会计实务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它动摇了许多传统的会计原则。
1.对历史成本原则的影响。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会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企业属于临时性的结盟组织,依靠网络实现统一经营,交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所以,采用现行市价法或变现价值法作为计价基础会更好地反映企业会计要素的现实质量状况,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现行会计制度中,收入与费用的确定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在电子商务时代,虚拟公司存续的短暂性,决定了它不存在费用的跨期摊配问题,也不需要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相对权责发生制更为合理。
3.对配比原则的影响。传统的配比原则要求当期的收入与成本、费用相对比,互相配合;而在电子商务时代的配比原则,不是要求各期间收入与支出的配比,而是要求组成虚拟公司的合作各方在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合理分配。
4.对财务报告的影响。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向企业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要准确、全面、及时,然而当前的财务报表有很多的局限性。在电子商务时代,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报表的生成将呈现自动化、网络化和非定时性,冲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的披露更加充分,信息使用者队伍更加壮大,信息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一、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分析
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与环境的交互关系,尤其是社会环境。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渗透到青少年的成长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影视文化的特性,导致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1.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提升
(1)优秀影视文化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青少年要在社会环境中实现社会化,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他们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家庭和学校赋予的社会角色的内涵较少。作为某个角色的形象、行为规范等往往是通过家长、教师的言传展示给青少年,并非他们的自觉意识。影视文化的出现使青少年通过观看影视形象,不仅增加对自身角色的认知,认清自身角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感受其他社会角色的形象、社会权利和义务等。青少年在这种虚拟的生活体验中获得“言传身教”的学习,增强了对自身角色的感性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说,影视文化参与并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尤其是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许多反映青少年成长的电影、电视,都很好地结合了现实中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的内容,力求通过内容的生活化和故事的通俗化还原青少年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快乐、困惑和挫折。如:国内的《家有儿女》通过一幕幕的情景剧反映了处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生活。
(2)优秀影视文化促进青少年爱国主义政治观的树立。
不管是从其生存还是发展来看,影视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倾向,反映占主导地位的主流社会意识。“影视以其具有强烈视听效果和震撼力量的视听语言引导着观众的消费,并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意识形态。”[1]正如班图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那些反映历史文化和爱国精神的影视作品中所塑造的高尚勇敢、清正廉明的人物形象,正是起到了榜样的象征性示范作用。青少年通过注意→记忆→复现→强化与自我调节的过程最终将那些爱国行为、爱国精神转化为自我的爱国意识。所以,优秀的影视文化有助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尤其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如早期的《定军山》、《风云儿女》,近期的《建国大业》、《东京审判》、《南京!南京!》等都有助于青少年了解国家的历史,积淀民族大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3)优秀影视文化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观的确立是青少年发展的核心。影视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消费品,但又与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品不同,“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一人独享或独自占有的消费行为,已经被在符号系统中符号交换或展示价值所取代。”[2]影视文化作品将其崇尚的价值观通过影视人物的个性形象表达出来,使受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并践行这种价值取向。作为一个成年人,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基本已经确立起自我的价值体系,然而“这一时期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水平落后于生理发展水平的‘心理断乳状态’”,[3]心理状态不稳定,对人生、金钱、价值等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他们一方面内心要求独立、自由,希望独立探索社会,实现自我成长;另一方面,在接触到陌生的、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境时他们又不自觉地抵触社会,就是在这种矛盾又略带焦虑的情绪下,他们变得无所适从。而正是迎合青少年充满激情和叛逆的复杂心理,影视文化展现了它独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它为青少年构筑了他们理想的社会和行为范式,许多青少年以此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不管媒介内容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对青少年都容易发生媒介人物认同,”[4]容易将其中的人物当成是未来生活的榜样。优秀的影视作品所展示的文化内涵是积极向上的,如《暖春》展示了亲情的融融暖意,《牛仔裤的夏天》讲述了友情的美好,《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条,《辛德勒的名单》中拯救生命的民族大爱,都为青少年感受爱、珍惜和感恩,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正确认识和面对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困难,最终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
2.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阻碍
(1)影视文化的传播方式弱化青少年社会交往的能力。
“人的本质不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在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的社会性,而其社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青少年的交往是指青少年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通过语言、行为和其他手段与他人、群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6]一方面,影视作品在其创设的情境中为青少年展示了各种各样的交往形式。在这种氛围下他们有意无意地模仿人物的行为,当遭遇到相似的情景而又无人指导的情况时,影视人物的行为就成了青少年唯一可用的资源;另一方面,影视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借助屏幕的单向展示性的传播,信息的传递在其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青少年只能用直观感受的方式来取代书籍、报纸等的想象阅读方式,久而久之,会导致青少年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下降。因此,影视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青少年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角色,弱化青少年与他人、社会的交往。
(2)影视文化的过度渲染,易造成青少年非理性的爱国主义。
青少年的思想较单纯,思维方式较简单,而接受事物的能力较强,是非观念鲜明,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但反思能力不足。一旦影片中展现国家被欺辱的场景就十分愤慨,甚至在言语和行动上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形成一种极端的爱国主义。目前,有些影片、影视剧为了提高噱头故意对国家、人民备受欺凌的情景渲染浓重,容易使青少年造成两种极端的情绪:一是青少年产生过度的爱国热情,完全仇视其他国家和民族,并做出一些不计后果、非理性的行为;二是青少年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产生偏颇,认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是懦弱无能的,造成社会归属感的缺失,并有可能做出危害社会、人民的行为。
(3)影视文化中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易造成青少年核心价值理念的缺失。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影视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各种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等价值理念在影视文化中映射。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不仅促进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刺激了人们的物欲追求,影视制作开始过度地追求利润的膨胀,而忽视道德的制约,使高尚的精神生产受污染,并且伤害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所以,青少年观影群体也被称为“被动接受、简单吸收的文化工业产品的消费者”。[7]
近些年电影、电视制作人为了捕获观众的猎奇心理,打造各种血腥、暴力场面。就如电影《拆弹部队》中所说“war is a drug(战争是一种毒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能随意制造一场战争,也无法承担战争的后果,所以“电影和电视中的暴力场面就成了在今天唯一能够以‘仪式化’的方式‘合法’表现和观看的暴力行为。”[8]作为受众的青少年就易形成一定的暴力倾向,扭曲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给社会和自己带来伤害。
另外,影视作为一种舶来品,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使人们对西方文化因素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向往和追求。由于青少年往往在生活中希望寻求更多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因此就容易受西方电影中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影响。青少年关注自我的成功、努力实现自我满足是无可厚非的,但出现过度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却是过犹不及的,正如“英国学者D.普特南指出:美国电影如同潜在的社会定时炸弹,人们将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电影中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并将其视为必然。”[9]
因此,这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西方多元化的价值观渗透进我国的影视文化当中,模糊和动摇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就容易给青少年造成价值观的冲突和混乱,导致核心价值观的缺失。
二、培育优秀影视文化,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影视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形态,是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既能促进青少年的正确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人生信念的产生,也有无法回避的负面影响。因此,培育优秀的影视文化,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需要政府、影视制作方及社会舆论的共同努力。
1.坚持政府主导,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影视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和遵循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前提、大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10]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影视文化的发展,使其遵循各种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引导影视文化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以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反映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创新影视作品,增强影视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提高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就要调高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一方面,创新影视文化的内容。以中国动漫的发展为例,虽然近些年来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法规来支持国产片的发展,但我国的一些动画作品要么照搬传统的题材,要么简单模仿外国动画形象,反而使自己变得不伦不类,束缚了形象的再创新,所以一直无法打开发展空间。除此以外,电影、电视作品要么艺术性太强,青少年无法提起兴趣,教育意义也就无从谈起;要么内容低俗,或是流于形式,易导致青少年思想的迷茫和不知所措,引起过多无所适从的焦虑,从而使他们变得浮躁,不切实际。因此,我们在利用多元文化资源充实自己的文化产品时,要转变思维方式,结合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影视民族化,让青少年“感受到影视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和民族价值观念的普遍文化认同。”[11]
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影视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未成年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与重视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他们普遍对于电影中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不满”。[12]在这一点上,电视节目形式的创新更有成效。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班长对班长》的竞赛节目,就很好地将各种法律常识内容与娱乐竞争形式结合起来,达到寓教于乐,不仅增加青少年对法律常识的理解,而且在这种竞争的形式下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团体合作能力和正确面对得失的心态。除了电视娱乐节目外,影视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还应致力于动漫、游戏、广告及各种宣传片等等,拓展影视文化德育的渠道,丰富影视文化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特色,做到取长补短。
3.注重对象差异,拓宽影视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面
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影棚之外,建构虚拟的人格”[13],为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感性的模仿范例,但同时应该考虑到作为主体的青少年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有较大的地区、年龄、性别的差异性。农村和城市的青少年接触影视文化的途径、类型、数量都有所不同,必然导致他们喜爱的、关注的影视作品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同特点也会反映在对影视作品的关注度上;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喜爱的影视作品类型也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针对不同青少年的特点及需求,影视文化的传播和文化产品的制作就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做好市场和受众的定位。这样既能提升影视作品的观赏性,又能针对不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施加一定的教育内容,达到尽可能挖掘影视作品中有效教育因子的目的。此外,应注重影视作品的层次性,根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贯彻分级制度,使对青少年的教育做到循序渐进。
4.倡导科学批评,保证影视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正效应
对影视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地持否定或肯定的态度,科学地批评能弥补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不断规范影视作品的创作,为影视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方面批评家对影视作品展开科学的评论,用理性的眼光对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内涵意境等提出意见,从而引导影视作品的创作;另一方面,批评家通过这种带有权威性的批判,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青少年对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的认同感,消除部分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抵制各种暴力、媚俗化的诱惑。科学理性地批判的目的就在于使青少年更好地把握对世界的理解,坚定正确的人生理想,同时陶冶净化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最终实现自我提升。
要有效地利用影视文化这一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弘扬优秀文化思想内涵,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另外,充分挖掘影视文化的积极作用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家长对青少年子女要适时地引导和约束,做好榜样示范;学校作为青少年最重要的学习场所,要规范青少年的行为,做好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政府部门,要明确各种法律法规,及时根据青少年出现的系列问题制定相应法规,遏制那些违背道德、伦理的“擦边球”现象的产生。
摘要:电影、电视作为青少年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影响青少年社会意识的形成和政治意识、价值取向及人生信念的确立。面对影视文化的影响,应理性地分析和辩证地看待其两面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不断创新影视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倡导科学地批评;同时,关注不同青少年对象群体的特点,使影视文化不断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
摘要:在这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物欲横流的时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在某方面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各方面形成的问题。本文主要就本地域部分个案,通过调查分析,论述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S43(2009)04-0060-02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当今社会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滞后,存在着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健康、思想品质正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因素。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不少青少年不能正确面对生活、善待自己、理解别人、冷静思考,而是感情用事、不计后果。家庭教育滞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家长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观念未转变,没把子女的心理成长、思想品质的培养提高到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二是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一些家长着眼于现实利益和经济效益,急功近利思想较重,只看眼前利益,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如何做人的长远利益。三是许多家庭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和庇护,物质的满足和行为的自由放纵,导致孩子不知节俭自律、尊重长辈及他人,自小养成心胸狭隘、自私、专横、任性、脆弱等性格。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荣型。“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想法人皆有之,但是有不少家庭,只顾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想考大学、上重点,且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成长、思想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其结果是增加了物质营养而缺少了精神食粮,使许多孩子思想意识发生心理扭曲。
2放任型。有些家庭大人忙于家务营生,很少细心注意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成长,很少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学习情况,又忽视了孩子的社会交往,注意不到孩子的阶段性变化。孩子由于放松了家庭的管束,逐渐养成了自由、放纵、霸道、游手好闲的不良习气。久而久之,发展到不做家务,不听大人话,不专心学习,不遵守校规校纪,行动自由化,交往复杂化。养成了虚荣性、放纵性、霸道性恶习,其结果是“养痈遗患”,惹事生非,危及他人,连累家庭,断送自己。
3缺爱型。有少数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缺陷,孩子得不到温暖,“失爱”现象严重。比如:父母有早逝的、离异的、父母关系不和的;也有极少数家庭父母行为不轨,做事不正,有吸毒、犯毒、偷盗、赌博、劳教等。由于家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生活、成长、做人的正确引导,导致思想情感脆弱,极易受不良行为的诱惑而误入歧途。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已几乎成为“真空”环境,这些孩子虽然是极少数,但对育人环境的影响极大,做这些孩子的思想转变工作也是相当棘手的。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他们对社会潜在的危害性。
4简单粗暴型。有些家长平时忽略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是经常给孩子讲情理、伦理、道理,灌输怎样学习、怎样待人、怎样交往、怎样做人、怎样生活。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不能认真分析原因,不能冷静思考,不是讲道理、论是非,找根本、除病源,而是简单粗暴、横眉瞪眼、恶言粗语,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性,孩子略有不服,甚至拳脚并举或棍棒加身让其就范。这种“打骂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只能是“弦断弓折”而与事无补。
5金钱诱惑型。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小乡镇学校,一些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又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把“劳钱”比孩子读书看得更重,使孩子受到了金钱的魅力影响,从小形成了向“金钱”追求的向往。忽略了对孩子的成长与能力的发展,孩子将来的生活方式、方法是否理性化,孩子是否具有对将来家庭的支撑能力、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整天忙于经营生意,从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孩子在校出现问题,请家长来学校沟通、交流、配合,只怕耽搁生意,总是推三拉四不到位,有些只是让爷爷、奶奶出面,应付交差,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6语言渲染型。有些家长的言谈举止给孩子心灵蒙上了灰色阴影。平时不关心,不过问孩子的学习、行为表现,一旦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行为出现问题,不分场合,甚至当着学生的面埋怨老师,抱怨学校,“学校这不好、教师那不行”,但从不反思自己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学习过问了多少,去到学校和老师配合、了解、沟通了多少,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常和那些人来往,不考虑自己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否得当,不想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引起的负面效应。导致个别学生的消极情绪在其他学生中蔓延,对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封闭型。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缺乏一定的耐心等待孩子慢慢长大成熟,限制孩子自由成长、自我爱好和业余特长,致使孩子没有自我发展和创造的机会。只是要求“读死书,死读书”,“恨铁不成钢”,一旦孩子放学回家,便关到那封闭的小世界里,被一座小书塔压得喘不过气来;遇到节假日,这“家教”那“家教”,孩子大脑中整天“弦未松弛”,不给孩子正常交往的机会,只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致使孩子缺乏社交与生活的经验,抑制了孩子自我发展的能力。
8功利型:有些家长不能正确面对孩子的失败,如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犯了一点错误、做了点错事,不是从心理上去安慰,精神上去鼓励,让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寻找失败和错误的原因,给以努力奋斗成功和改正的勇气,而是多责怪,找缺点,开起激烈的“家庭会”,强拉“参照系”,对孩子心理施加压力,增加烦恼。这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发展,也不利于孩子在挫折和逆境中得到锻炼,恰恰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越重,这种迫切出人头地的奢望,导致父母希望我成材,我偏不去做。
9内项型:当今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发展中社会,人要在竞争中生存,有些家长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将未来描述得相当可怕,将美好的明天形容成可怕的地狱,将一种生存的危机感预支给孩子,并用自己的梦想取代孩子的理想,使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向往,抹灭了孩子全方位发展的灵性,给孩子心理套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
10娇惯型:有些家庭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将孩子娇贯成家庭“小皇帝”,出门都是“王孙公子”,在父母的袒护下,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从小娇生惯养,在家不服父母管教,在校不听老师教导,在社会称王称霸,从而失去了自爱、自尊和自重。过分的溺爱造成孩子性格发展的畸形,到头来怨天尤人恨父母。
二、对策
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形成,家庭的影响和教育至关重要。全社会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促进家庭教育的全面展开。青少年的教育,家庭是基础,学校是阵地,社会是归宿和展现。所以,把未成年
人的教育不能只看作是学校的事,只依靠学校来完成,必须要有家庭、社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协调指导,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家庭成员要提高素质,整个家庭要提高文明程度,要以为孩子负责、为家庭负责、为社会负责的态度做好思想品质、心理健康、远大理想的基础工作。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政府关注协调指导
政府行政部门积极协调指导,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各部门大力配合和支持发挥阵地作用,积极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场所和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各执法部门要坚持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配合学校和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事件的发生,彻底清理污染和侵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
(二)培训家长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适时召开由政府牵头、学校主办,家长、社区、执法部门参与的家长会,由学校介绍办学宗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管理要求。执法部门以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诱因等综合实际案例并结合身边、周边的人和事例,给家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让家长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强化法制意识,了解及早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进一步深化家庭教育工作,促使家长创文明、改陋习、树新风,为青少年创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妇联、工会应按区域成立“家教辅导中心”,形成家长学校理念,定期召开家长教育培训活动,由“家教专家”和成功的“家教模范”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介绍和推广先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认识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母,才能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才能为孩子做好榜样;建立一个安定、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才能使孩子轻松、愉快、健康的成长。
(三)聘请“家庭参谋”,充实家庭生活
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学习性家庭”、“平等性家庭”、“安全性家庭”。鼓励提倡每个家庭征订几份实用性、健康性、科学性的报刊杂志,充实家庭生活氛围,一是可以帮助和引导家庭每个成员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学习党的政策,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正确把握人生道路,为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可以陶冶生活情趣,改变和培养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使家庭多几分温情、欢乐、理解、挚爱和真诚;三是可以补充知识增强智慧,帮助了解科学治富信息,改变生活方式,为家庭盈利、生活条件的改善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四是可以满足家庭各成员、各层次、各方面的需求,来充实家庭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填充家庭的寂寞、无聊、枯燥、单调的生活气息。通过订阅报刊杂志,既补充了“精神食粮”,也相当于聘请了“家庭顾问”、“保健医生”、“生活向导”、“消费参谋”,充实了家庭生活,同时也改变了家庭生活面貌。
(四)教育孩子学会生活与生存的方式
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不单是生活营养和衣着打扮的关照,而是从小培养孩子立志成才的素质。要求让孩子每天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既能锻炼身体,又有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要求穿戴整洁、朴素大方、诚实待人、尊敬长辈,从小养成节俭自律、诚实守信的做人风格;要求孩子积极参与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从小养成合作、交流、实践的科学思想品质;要求孩子认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为长大生活和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要求孩子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做人原则;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待人接物落落大方,从小养成严谨的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生活与生存的方式,走正确的做人之道,让关心自己的亲人少一点担心,多一点放心。
总之,通过家庭教育的全面启动和实施,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奠定了基础,起到后盾作用。学校教育要大力发挥主阵地作用,积极配合家庭、社区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锋,教育就是习惯培养[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1
[2]金国强,现代家庭与素质教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4,2
班级:高2013级21班姓名:覃君诚,何坤洪
研究背景:在如今这个高科技发达的年代,电脑早已普及大众,随着电脑诞生的还有那些为青少年所熟知的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但是,在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面前,不少的青少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有的学生为了玩这些游戏,不惜深夜翻出学校的围墙到网吧通宵,有的甚至为了打那些游戏,连家都不回.面对这些种种的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深的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很好的控制玩游戏的时间,有的学生却在其中无法自拔,他(她)们对游戏的看法是什么,对游戏的认识又有什么不同?所以我想到了这个题目,并开展下去……
研究对象:本市青少年,其中包括小学生,中学生
研究内容:对中小学生对游戏的看法和认识进行统计
研究步骤:一:首先我们会在网络中收集一些网络游戏和单机游戏的资料,并且整理成调查问卷.二:到本市各个中小学校去,对那些在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调查问卷一一收回,进行分析和总
结.三:在分析总结后,找出其中影响青少年对游戏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原因
研究结论:
1、好奇心
好奇心谁都有,更何况是中学生呢?现在网络游戏设计都是根据学生好奇冒
险的心理特点设计的,游戏中可以做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以做的事。比如说RPC
型的游戏吧这类游戏是有剧情的,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到通关那么你是不会知道结
果的。这也就是游戏为何吸引这么多的人的原因了吧。当然这种游戏只要你把握
好时间的度的话,那它是不会对你学习有害的。
2、求胜心
游戏一定会有胜败,即使是苏东坡那样“胜亦欣然败亦喜”的人恐怕也会希
望自己欣然时多,喜时少吧。游戏一定会有难度,一定会有窍门,为了胜利,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找到窍门,那样难度就下降了,不过这需要不断的练习。于是,我们就不知不觉中沉迷其中了。如那些战略类游戏和动作类游戏它们都有一定的难度,且要求你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所以你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才会傲视游戏。
3、成就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是现在的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
张树华
(呼伦贝尔学院马列部,呼伦贝尔市,021008)
摘要:迷信是对支配个人命运的某些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它既无严密的组织,也无严格的祭仪程式及固定的礼拜中心,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具有极大危害性的非理性的一种信仰和活动。“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毒害极大,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揭露迷信的本质及其危害,弘扬科学精神,自觉地抵制迷信思想的侵蚀,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迷信,青少年,科学精神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崇尚科学,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已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各种伪科学、五花八门的迷信现象也大有抬头之势,各种邪教、江湖骗子肆意横行,致使一些群众受骗上当。特别是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披上了各种各样的外衣,使一部分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坚决反对迷信,揭露迷信的本质及其危害,自觉地抵制迷信思想的侵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迷信的概念及其类型
1、迷信的概念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迷信的概念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迷信的解释为“缺乏理性实质的信仰、准信仰或习俗”,①认为“迷信大致可分为宗教迷信、文化迷信和个人迷信。各宗教都往往积累迷信作为其外围信仰,基督教徒会相信在身处困厄时,随时翻读《圣经》便会获得指引。某事在一人为宗教信仰,在另一人往往就是迷信。一切宗教信仰和习俗,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看来,全是迷信。文化传统中的迷信有时与宗教迷信分不开,这种迷信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如何驱邪蒙福,预卜未来,防病禳灾等问题上,都有不合理性的信念,有的是认真的,有的是不大认真的。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产生个人迷信:学生用某只笔答卷成绩优异,于是他便认为此笔吉祥;赛马师也会相信灰色马可以为他夺魁得标。历史上迷信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时至重视客观证据的现代,经过叮问,很少人会否认自己有一两件秘密的非理性信仰或迷信。”②很显然,这种对迷信的界定是从广义出发的。从广义上讲,迷信包括宗教,但狭义上的迷信则不包括宗教。我们认为,迷信主要应当从其狭义上来理解,是一种专指非宗教的盲目信仰。
从内涵上看,迷信是人们对支配个人命运的某种神秘力量的非理性盲目崇拜,这一点上与宗教十分相似。但从其形式上看,迷信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严格的祭仪程式和固定的礼拜中心;从其理论上看,迷信也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从其社会作用上看,无论过去还是今天,迷信的社会作用都是消极的,多给人们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和精神危害。由此我们可以对迷信做出如下定义:迷信是对支配个人命运的某些神秘力量的盲目崇拜,它既无严密的组织,也无严格的祭仪程式及固定的礼拜中心,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对社会具有极大危害性的非理性的一种信仰和活动。③
2、迷信的类型
迷信的形态有巫术迷信、术数迷信、以及个人迷信等。我们在生活中见过的驱神弄鬼就属于巫术迷信;术数迷信指的是运用推演之术,推往测来,预知祸福,趋吉避凶,现代社会生活中仍大有市场的星相、卜卦、算命、看风水等迷信形式,都属此类;个人迷信则是对个人的崇拜。个人迷信不仅表现在对最高统治者的顶礼膜拜,在时下,也表现对影星、歌星、球星等等的极端崇拜。除此之外,迷信还有许多其它的类型,比如在现在许多学生中流行的吉祥物迷信、数字迷信、奇迹迷信等等。
总之,迷信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是哪一种迷信,都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信仰,迷信是科学的对立面,迷信对社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最终是有害而无益的。
二、现代迷信及其危害
迷信思想是一种有神论世界观。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他们所创立的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在神灵观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清楚明白地宣称,神的观念只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异己力量的虚幻反映,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的存在。然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思想和神秘主义思想并没有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封建迷信思想还大量存在,并且还披上了现代的外衣。现代迷信正在危害着我们的生活。特别是我们的青年一代,一方面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滋养,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有神论和神秘主义的影响。
1、有神论对青少年思想的侵蚀及其表现
近些年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理想信念及世界观状况令人担忧。2002年3月,《青少年科学世界观教育与研究》被批准列为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几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我国青少年中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神秘现象,鬼神迷信观念和行为在他们中间很有市场。北京市某中学关于中学生无神论观念调查显示,中学生们对“星座”的接受程度颇高。初中学生有96%接触过星座,78%接受星座的观点。高中学生有93.5%接触过星座,62.5%接受星座的观点。中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事件的归因中,有38%的初中学生和47.9%的高中学生认为与运气有很大关系。
另一项调查也发现,学生们对许多神秘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信仰。例如,36.11%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有过“求上帝保佑”的做法。不少学生通过看手相算自己的爱情、生命和前途等,他们相信命运的安排,相信测字先生,迷信数字。有43.52%的学生不喜欢“4”或“13”,认为“4”就是“死”,“13”就是“不吉利”,“6”是“顺”,“8”是“发”等等。
另外,当代农村青年的思想状况也令人忧虑。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很不乐观,特别是在贫困落后地区,苍白的精神生活以及窘迫的经济状况折磨着大多数农村青年的身心。谈到信仰问题,这些农村青年中许多人都似懂非懂。当被问到是信神和宗教还是信仰在上小学时老师模糊提到的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时,他们会说,好像神灵更可靠一些。神灵是中国土生土长的蒙昧崇拜,不论他们是痛苦忧虑还是高兴快乐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有神或上天在冥冥之中帮助他或抛弃他。在文化水平低的农村人群中,最容易产生对神秘现象的信仰情感。
2、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危害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封建迷信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危害,已经被“高科技”迷信所取代。如果你向一个青少年说“巫医跳大神能治好病”,他一定会说你是在瞎说,然而如果你让他给你讲关于星座的诸多“理论”,他可以给你讲很多你闻所未闻的“新奇”事情,这些在你看来“新奇”的东西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目前一种借助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的“现代迷信”已经悄悄渗入青少年的生活中。
中国互联网中心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在我国上亿的网民中,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52.9%。这说明,青少年是网络迷信的最大群体,也是最大受害者。一份关于初高中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形形色色的“高科技迷信”,正在互联网上大肆泛滥传播。一位中学生说,每到母亲节,聊天室里或者QQ好友就会传来一种消息,要求把一段文字转发给10个以上的亲朋好友,并预言如果不转发,自己的母亲将出意外。一般孩子在收到这种信息后都会转发,不转发心里会不安。
重庆一名初三学生秦某,中考前在网上给自己做了一个测试。“考试运”预测结果说,即使努力了成绩也不会好。于是秦某决定放弃努力,结果中考成绩一落千丈。这类预测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吸引那些缺乏分辨能力并有强烈好奇心的青少年。“现代迷信”对青少年的毒害极大,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优良品质的形成,导致他们对命运的默认,因而会不求进取,失去竞争的勇气与动力,这与中华民族坚强抗争的精神格格不入。迷信同时还会影响青少年文化科学素养的培育,阻碍文化科学知识的吸收,使科学教育的效能大打折扣,从而影响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形成。
3、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一,传统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家庭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其中封建迷信对人们心态和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在家庭中,老年人由于受封建文化传统的浸润较深,旧观念、旧积习负载较重,因而比中年人、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家长、亲友们的迷信思想和行为一般会通过家庭生活、亲友来往传递给孩子,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
第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变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导致各种迷信、伪科学、有神论思想的产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制度、分配方式、社会组织制度、人际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一些人理想信念淡薄,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风气败坏,腐败现象滋生,特别是一些地区个别党政领导干部大搞封建迷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不少人精神空虚迷惘,一些人对现实生活不满,对未来失去信心,幻想从神秘主义的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这就为新的有神论和现代迷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些现象也必然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学校教育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偏重知识教学而忽视思想教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名存实亡。学校及家长对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有神论思想听之任之,有的认为社会上泛滥的鬼神迷信及有神论思想与己无关。尽管学校口头上也说要重视科学世界观的教育,但是在这方面的极端化、口号化、简单化、表面化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对青少年的科学无神论教育事实上没有有效进行。所以,面对社会上和学生中出现的鬼神迷信、伪科学、新有神论以及邪教流毒,教育界的反映就显得有些迟钝和无能为力。第四,在现代社会,迷信现象自身也经过精心改装,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现代迷信假借科学的旗号,借用科学术语,套用科学概念,利用科学手段,歪曲科学成果,以此来吸引青少年。打开新浪、搜狐、雅虎、腾讯等网站,都有“星座”入口,进去后,就可看到许多关于占卜和解梦之类的预测;在百度上搜索“星座”,可找到相关网页达1600万篇;搜索一下“占卜”,可找到相关网页368万篇;搜索一下“算命”,可找到相关网页约380万篇。网络算命为何会吸引大量的青少年呢?一方面,网络算命内容“丰富”,包括名字解说、人生预测、爱情事业预测、占星奇缘、十二星座解说、北斗星易学书、周公解梦等等;另一方面,网络算命无需求助他人,只要输入姓名、出生的日期和时间等信息,短时间内便能得到结果。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极强的人生阶段,对这些东西难免会感到很有趣。据一项调查显示,66.5%的中学生最初接触网上算命都是“觉得好玩”然后逐渐上瘾的。
四、倡导科学精神,抵制封建迷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开展青少年的无神论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是开展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社会各界都应采取有力措施,对形形色色的迷信糟粕切实加以清除,不能留下管理漏洞。学校、家庭和社会除了要多关心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要关心他们心智的成长,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千万不能让青少年靠“现代迷信”来指导前程。要让他们认识到掌握命运的是自己,前途、幸福要靠自己去创造,与手相、面相、属相、生辰八字无任何关联,更不是神赐给的。
首先,要立足于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提高青少年对愚昧、迷信、伪科学活动的识别和抵制能力。用健康的、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历史、法律等知识去占领思想阵地,用积极有效的实际工作去化解人们的心理不平衡,用现代科学知识去武装人们的头脑,从而把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到一个与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更高的水平。依靠科学来提高社会对迷信的免疫力,要让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了解科学常识,懂得宇宙起源、人类进化、灾害形成、养生保健等科学道理,真正明白科技知识与财富、幸福健康之间的关系,使青年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建立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二,努力提高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程度是影响人的迷信观念与迷信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这种因素的影响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仅为现代生产、生活所必需,而且也是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由之路。应当把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作为树立科学世界观的一个基本依据,同时以此为起点,着重研究高中特别是大学阶段科学与无神论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树立科学与无神论教育的终生渗透理念,这样才能使科学与无神论的思想在通过教育机制的渗透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传播。
第三,要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健康。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青少年在就业、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在某些阶段产生焦虑心理和对前途的迷茫心理在所难免。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青少年的迷信思想和行为,其实是源自他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心理需要,而这种认知需求正是现代心理学公认的人类基本需要之一。所以无论迷信者的认识看起来多么荒唐可笑,其实都是其满足这一需要的结果和体现,只不过这种认识形态最终是以虚幻、歪曲等非理性形式表现出来罢了。在现实生活中,对那些特殊群体(学习成绩差、经济条件差、家庭关系异常、或身体原因、性格特别等)的孩子,他们的精神健康与否,更加需要学校教师的直接关注,他们往往更易受到隐性伤害,过早地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或盲目信仰的道路。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当我们的青年学生具备了这样的本领之后,在面对一些蛊惑人心的言行及迷信现象时,相信他们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最后,我们的学校教育方式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摆脱以往宣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枯燥说教和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面对现代迷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路子、新方法,使之以青少年喜闻乐见或迫切需要的形式出现,这是当前思想理论工作者一个义不容辞的新课题、新任务。
①②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849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849页 参见:张传开、陈立新、彭启福著. 《宗教·科学·迷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③参考文献
1、张传开、陈立新、彭启福著. 《宗教·科学·迷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士菊著.《科学无神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勤著.《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论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推荐阅读:
网络游戏时代对广告运营的影响07-15
谈谈学习电子商务对我们的影响10-16
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11-18
当前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信息化的影响07-21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儿童危害的研究报告06-01
浅谈游戏对幼儿的意义09-13
对电子商务发展的看法09-15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07-11
关于电子游戏看法议论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