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简答题答案(精选4篇)
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的进行(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发展具有阶段性
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
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六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5)解放儿童的空间。(6)解放儿童的时间。
谈谈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是:
(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实施批评法时应注意的事项有:
(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儿童的态度。(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原则。(4)批评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5)批评要注重实效。
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
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1)培养全面素质
(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阔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简述幼儿园应担负的教育幼儿的责任。
幼儿园担负教育幼儿的责任有:
(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2)早期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进行早期治疗。
(3)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偿性教育,使广大幼儿接受教育。
怎样帮助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
(1)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
(2)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①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 ②对幼儿的攻击行为的矫正 ③对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 ④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
家庭教育有哪些特点?
家庭教育的特点有:(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2)家庭交往的密切性。
(3)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
(4)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6)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
幼儿园教师在处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应注意哪些?
幼儿园教师在处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时应该注意:(1)态度诚恳、和蔼可亲,对儿童表现出信任和忍耐。(2)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感受。(3)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是:(1)纯真美好。
(2)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3)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精神生产。(4)多重角色。
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与幼儿沟通时应注意:(1)注意倾听。(2)教师在与幼儿交谈的时候注意身体的姿势。(3)语言的表达要简明,易于理解。
(4)教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
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游戏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是:
孩子们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于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学会理解别人,并尝试体验长大后可能成为的角色。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是:(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裴斯泰洛齐的幼儿教育思想是什么?
裴斯泰洛齐的幼儿教育思想是:(1)倡导爱的教育。
(2)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3)明确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4)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则。(5)教育内容分为体育和劳动教育、智育、德育。
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是什么?
(1)开始。
(2)选择参与者。(3)扮演及观察。(4)讨论及评价。(5)集体扮演。
(6)经验共享与类化。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有哪些?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是:
(1)教师在与家长谈话时切忌使用专业术语。(2)要用平等的身份与家长交谈。
(3)交谈时不要谈及别的儿童。与家长不要谈论别的儿童,也不要随意和别的儿童做比较,说长道短。
(4)谈儿童缺点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5)如幼儿在场,教师要注意双方谈话的内容,以免影响幼儿的自尊心以及家长的威信。
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2)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
2、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3、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
4、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
福禄贝尔认为儿童有哪四种本能?
福禄贝尔认为儿童的四种本能是:
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是:(1)爱心。(2)观察力。(3)沟通能力。
(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5)科研能力。(6)写作能力。(7)自学能力。
(8)意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
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2)终身教育
(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
(5)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6)教育科学研究就是教育决策的先导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时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四个要素:即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由于这四个要素的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皮亚杰强调儿童自身成熟这一前提条件,也强调了后天不断的练习与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他的理论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辩证性。
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中,我们不难看出,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但大致可分为先天与后天因素这两大类。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1)真诚(2)接纳与信任(3)深切地了解
教师应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工作?
教师应这样做好幼儿入园工作:(1)进行家访。(2)发放调查问卷。
(3)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求得家长的密切配合。(4)参观幼儿园,引起幼儿对于幼儿园的兴趣和向往。(5)把握好幼儿入园的
(3)(3)生活情况,如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
(4)幼儿在园学习活动中的表现。(5)特殊事故或者意外发生的原因。(6)园所内的消息或者通告。
(7)归还家长交来的幼儿衣服、药瓶或者幼儿弄脏的衣物。(8)育儿经验的交流。
制定学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依据。
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是:(1)社会要求。
①幼儿园教育目标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情的需求。②幼儿园教育目标也要预见社会新的要求,具有前瞻性。
(2)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规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游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3)游戏是愉快的。
(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活动性原则。
(1)提供活动的机会和环境
(2)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活动是多样的(4)活动不是装饰品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
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1)执著的事业心。(2)自信、自尊。(3)意志坚强。
(4)聪慧的认知能力。幼儿教师应该是心思聪敏,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5)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6)合作精神和能力。
(7)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遗传决定论的主要思想什么?
遗传决定论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帅性和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这一理论夸大了遗传及生理成熟的作用,忽视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其他条件。
其代表人物就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与“成熟势力学说”的创始人格塞尔。
活动性原则的意义是什么?
活动性原则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儿童是在其原有发展水平上,通过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或操作活动,或在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其智力,体验与理解自我与他人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因此.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示范法可分为哪几种形式?
示范法分为以下多种形式:(1)完整示范。(2)部分示范。(3)分解示范。(4)不同方向示范。
幼儿交往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1)受欢迎型(2)被拒绝型(3)被忽略型
简述托儿所的保教任务。
1980年卫生部颁发《城市托儿所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其中明确规定托儿所的保教任务为:
(1)保障小儿健康。
(2)培养小儿的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3)发展语言能力,获得知识,发展智力。(4)进行品德教育,培养泼泼开朗的性格。
(5)给小儿适宜的艺术形式的陶冶,萌发小儿初步的美的情趣。
如何创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
(1)和谐的生活气氛
(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3)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4)属于儿童的天地
引起幼儿园入园不适应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幼儿之所以出现入园不适应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1)环境的巨大变化。
①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②成人与幼儿的关系。③陌生的活动室环境。④要求的提高。(2)家庭的因素。
(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为什么说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
(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简述创设托儿所睡眠环境的要求
为婴儿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应做到:(1)睡床卫生、舒适和安全。(2)空气流通,室温适宜。(3)宁静温馨的睡眠气氛。
实施直观形象法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有:(1)内容的选择。(2)实施要求。
①手段可以多样化。
②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③要与语言法相结合。④与行为练习相结合。
简述幼儿教师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基本要求。
(1)态度诚恳,和蔼可亲,对儿童表现出信任和忍耐(2)要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感受(3)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简述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里提出我国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简述杜威的儿童观。
(1)重视儿童的本能
(2)儿童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
(3)儿童与成人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3~5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1)学前初期(3~4)在幼儿园称小班,特点突出表现在: ①最初步生活自理 ②认识依靠行动 ③情绪作用大 ④爱模仿
(2)学前中期(4~5)心理发展出现较大质变,表现在惹事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开始发展,具体表现在: ①更加活泼好动 ②思维具体形象 ③开始接受任务 ④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5~6岁儿童心理特征是什么?
(1)好学好问,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3)开始掌握认识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
简述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l)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在游戏中想象往往随玩具的出现而产生(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想象的方向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主题无预定目标,不稳定,内容零散,所以想象的形象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
(4)以想象过程为满足,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幼儿想象不仅容易受外界刺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无意想象实际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简要说明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3)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4)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 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 4、认知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 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 6、创造能力萌芽
3~6岁注意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1)无意注意占优势,其发展表现为: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兴趣和需要关系密切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有如下表现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幼儿观察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
简述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基本特点)。(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简述4~5岁儿童想象的特点。
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但仍以无意想象为主,具体特点:
1.想象仍以无意性为主,想象过程常随感知形象、外来因素和自己情绪而变化; 2.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系; 3.想象的目的计划非常简单;
4.想象内容较以前丰富,但仍然零碎。
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一般趋势。
1.判断形式间接化。2.2.判断内容深入化。3.判断根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是什么?
在儿童性格差异日益明显的同时,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在: 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简述学前儿童主义发展的趋势。
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a.性质的变化b.对象的变化,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儿童最初只有无意注意,定向主义和婴儿的选择性注意都属于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指有目的、有意识支配的、主动的注意,出现较晚。
简要说明个性的结构特点。
(1)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主要包括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前者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后者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3)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儿童动作发展有哪些规律?
1.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2.首尾规律; 3.近远规律; 4.大小规律; 5.无有规律。
幼儿观察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持续性 3.观察的概括性 4.观察的细致性 5.观察的组织性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含: ①亲子关系的发展。②同伴关系的发展。③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④亲社会行为的发展。⑤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①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②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③记忆容量的增加。④记忆内容的变化。
3~6岁儿童的有意注意有哪些特点?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水平低,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和引导。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一下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一般地,了解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儿童思维的真正形成是在2岁左右,幼儿期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
学前儿童最早发展的是直观行动思维,其发展具有如下特点: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成为幼儿期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另外还具有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等派生特点。
在幼儿期末,幼儿明显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①从简单到复杂(从不齐全到齐全,从笼统到分化)。
②从具体到抽象。
③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到有意,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④从零乱到成体系。
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①父母的惩罚
②榜样
③强化
④挫折
制定学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依据。
简述幼儿体育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2.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态度。3.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4.注意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简述幼儿智育的内容。
幼二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平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发展幼儿的智力
① 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 ② 培养幼儿良好的智力品质
③ 帮助幼儿尝试使用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 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3)培养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简述德育的目标及其内容。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其目标与内容如下:(1)幼儿德育的目标
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德育的目标强调从情感入手,符合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2)幼儿德育的内容
① 发展幼儿的社会性。② 发展幼儿的个性
如何理解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
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儿自身应有的需要和权力
(2)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幼儿体、智、德、美等几大方面都发展(3)幼儿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是幼儿的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
(4)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指通过教育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5)幼儿的全面发展应是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的过程(6)幼儿的全面发展是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紧密联系的
我国幼儿园的性质与任务是什么?
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性质。我国幼儿园的性质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幼儿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要服务社会(2)幼儿园担负着教育幼儿的责任 ①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②尽早发现幼儿的身心障碍,进行早期治疗 ③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偿性教育,使广大幼儿接受平等的教育
简述现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1)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由于幼儿阶段身体的发育和技能的健全发展是其他一切发展的基础,因此幼儿园教育把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2)幼儿智力教育强调利用感官,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简述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3分)①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2分)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简述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答:(1)初中生情感发展的特点: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3分)(2)高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的热情。(2分)2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答:(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分)(2)前运算阶段(2—7岁)。(1分)(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分)3什么叫观察力?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⑴目的更明确。⑵持久性明显发展。⑶精确性提高。⑷概括性更强。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答: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智力测验上都存在差异。(1分)(1)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主要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2分)(2)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智力性别差异问题:从总体上看,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2分)5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4分)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l8个月左右)。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1分)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一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1分)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1分)第四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1分)第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1分)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1分)第七阶段,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1分)第八阶段,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1分)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予学生有关其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6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联系教育实际,谈谈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地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3分)根据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划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在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听取、回答,并对儿童的建议适当的鼓励与妥善的处理,培养他们主动性的人格。(3分)(2)变得勤奋的阶段:教师在生活中要多支持学生,使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并对学生取得的成功表示赞许,增强其勤奋感,培养乐观进取的人格。(3分)比如:当学生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劳动竞赛活动,不管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如何,都应该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表示认可,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出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2分)(3)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指导他们与客观环境保持协调,建立同一性人格。(3分)总之,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1分)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1.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答:(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1分)(2)强化的程式: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即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不同的强化程式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模式。(1分)(3)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1分)(4)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1分)(5)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1分)2.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答:(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4分)观察学习:班杜拉强调,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他把观察学习归纳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三类,而且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4分)除了直接强化外,班杜拉还提出了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他认为,强化物本身并不能对个体的反应产生任何强化作用,它只是关于行为结果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学习者就可以形成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引发行为的动机。(3分)(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①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的;(1分)②重视榜样的作用,学习者必须对示范行为给予足够的注意,并精确的知觉到行为的特点和突出线索,抽取出相关的信息;(1分)③强调自我强化的作用,自我强化是以个体自己的期望和目标作参照的;(1分)④重视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1分)3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2分)(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1分)(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1分)(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1分)4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①知识观(3分)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晃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司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②学生观(3分)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③学习观(3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3分)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研究者重视的学习形式。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试图实现学习的广泛而灵活的迁移应用,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①教师要多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1分)②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一方面,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5试比较奥苏贝尔与布鲁纳对发现学习见解的异同。
答:奥苏贝尔对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之间的区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对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作了具体解释。他的同化论虽然沿用了前人的概念,但他重在用同化来解释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获得问题,对实际教学有重要价值。奥苏贝尔所批判的发现学习与布鲁纳所讲的发现学习内涵有所不同。(1分)奥苏贝尔认为,各类学习中都可以采用发现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发现物体的名称。(2分)而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是要学习者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的原理或原则,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1分)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具体的条件和目的。(1分)6 简述奥苏贝尔认知观的内容。
答:(1)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2分)(2)认知结构变量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3分)7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答:(1)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分)(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2分)(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1分)8 简述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
答: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一个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并且每一个维度都存在许多过渡形式。
9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及其教育意义。
答: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区分了2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维果斯基提到的工具有两个层次:物质生产的工具和精神生产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
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信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的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
2、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1)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内化学说:他十分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掌握了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维果斯基的内化学说的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4、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促进发展。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只要教学充分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就一定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对教学的影响:
维果斯基是一个建构主义者。首先,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相结合的过程,是由结构的改变到最终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的过程。其次,强调活动,认为心理结构是外部活动内化的结果,他认为活动是以语言及其他符号系统为中介的社会性活动。第三,强调内部心理结构,认为新知识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新水平上整合新旧信息以形成新结构。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布鲁纳为什么特别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答:(1)理解了基本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1分)(2)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1分)(3)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的迁移应用。(1分)(4)理解了基本结构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1分)(5)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1分)
第四章 知识的学习
1.简述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的关系。
答:从学习内容上看,知识学习的对象是人们的认知经验,即人脑对客观事物属性与联系的
反映;技能学习的对象是人们的动作经验,即动作映像及其合理、完善的活动方式。(2分)从学习的形式和过程上看,知识学习主要是在教师讲解下,理解、巩固和运用书本知识的过程,而技能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示范下通过模仿练习掌握一些动作及其操作顺序的过程。(2 分)知识的学习能给技能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从技能学习目的的确定到对技能学习内容的分析、操作,都是在有关知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技能的学习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1分)2.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水平? 答: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理解水平,应采取以下措施:(1)扩充和利用感性经验。(1分)(2)运用变式与比较。(1分)(3)知识的系统化。(1分)(4)通过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1分)(5)照顾学生理解教材的特点。(1分)3 请结合中学教学实际,谈几点概念教学的建议。
答:中学的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概念分析(1分)在进行概念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熟悉自己所教的概念,按照一定的模式对概念进行分析。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方面:(4分)①定义:定义的表述必须准确、简洁、完整。
②特征:特征即概念的关键特征或本质属性,对其属性的分析必须全面准确,没有遗漏,没有包含无关特征。
③例证:概念的例证必须具有典型性,而且应该多样化。④上位概念: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某一概念的分析中必须找出它所类属的上位概念。
⑤下位概念:除了上位概念外,还必须找出这个概念所能涵盖的下一级概念。⑥同位概念:和此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概念即为同位概念。同位概念一般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表示。通过概念分析,教师可以明确这一概念的基本要点,弄清这一概念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联系,以及它与以后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联系。(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1分)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起来就越容易,而所涉及的无关特征越多、越突出,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所以,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强调这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使之鲜明突出。(2分)(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1分)正例就是正面例子,即概念的肯定例证,即完全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反例就是反面例子,即否定例证,即不符合概念要求的例子。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对反例的辨别则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2分)(4)变式(1分)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1分)(5)比较(1分)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以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概念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促进概念理解。(1分)4 假设现在要传授学生“直角三角形”概念,根据概念教学原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答:概念教学的建议:
1、概念分析。对一个概念的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定义。②特征。③例证。④上位概念。⑤下位概念。⑥同位概念。
2、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使概念鲜明、突出,学生容易学习。
3、正例与反例的辨别。对正例的分析可以具体说明概念的关键特征,对反例的辨别则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4、变式。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5、比较。对相关的概念进行比较,已说明他们之间的区别,这也是概念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什么说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1)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知识按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类。(2)学生学习知识的认识过程又具有特殊性。过程相对径直而简短。
第五章 技能的形成
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根据技能形成理论培养学生的某项运动技能或心智技能。
答: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我们以操作技能为例来回答这个问题。(1分)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分)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具有展开性。(3分)就拿游泳来说,游泳属于闭合型操作技能,它对外界的帮助依赖程度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靠内部反馈信息控制。(1分)通过分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一般认为操作技能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1分)首先我们要了解关于游泳的各种信息,然后根据实际需要,模仿游泳的有关动作,控制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性,避免多余动作的产生。第三,根据模仿阶段的练习,把游泳的准确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最后,使游泳的各个动作达到高度的协调,能准确的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这样就学会了游泳。(4分)由于学习游泳是按照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养方面必须依据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首先,准确的示范与讲解。示范、讲解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的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其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第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包括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第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简述培养心智技能的几点措施。
答:(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分)(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2分)(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1分)
第六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1)有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1分)(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大量实验表明,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分)(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1分)(4)价值辨析:一种观念要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必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1分)(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1分)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改进为两难故事法,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种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顺序。
(1)前习俗水平(1分)道德价值不决定于人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2分)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能意识到准则是与每个人的需要和希望有关系的。(2分)(2)习俗水平(1分)道德的价值在于做好事或尽义务,在于别人的期待和传统秩序的保持。
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2分)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2分)(3)后习俗水平(1分)第五阶段: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通常总是避免背离别人的意志和福利。责任是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的。(2分)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选择的原则。伴同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是起主导作用的动因。(2分)3试论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分歧及其原因。
答:(1)柯尔伯格与皮亚杰在理论上的分歧
在皮亚杰看来,7、8岁以前的幼年儿童,其道德判断之所以是他律的,是因为尊重权威的强烈情绪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法判断是非,只能依从成人的制裁和命令;(2分)幼儿对行为赏罚的判断,也只是由于他们感到成人对行为赏罚具有一种权威的缘故。(2分)柯尔伯格则认为,幼儿除了知道父母比自己更有力量外,就不知道什么叫尊重权威,他们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关于规则的概念。(2分)至于幼儿认为违犯规则要受罚,不过是反映一种趋乐避苦的实在主义的和快乐主义的愿望,远不是什么对成人的观点的高度尊重。(1分)皮亚杰认为,如果儿童能够进行自律判断,他的道德品质就达到了成熟水平。(1但在柯尔伯格看来,到达成熟的标志是能用道德原则进行是非判断,而这种道德推理能力经过青年期直到成年早期一直是在发展变化、日趋完备的,因而l0—12岁儿童的道德品质,远不是充分自律的和成熟的。(1分)(2)柯尔伯格与皮亚杰分歧的原因 第一,皮亚杰的他律和自律二级水平并不能全部包括青少年以至成人的道德发展水平。(2分)第二,与第一条原因相对应,皮亚杰的对偶故事也不是用来限定青少年和成人道德推理概念的适宜方法。(2分)第三,皮亚杰划分道德阶段所依据的两个范畴和六个维度都不足以反映青少年和成人的复杂的道德经验。(2分)4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⑴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⑵品德发展有动荡向成熟过渡。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5简述品德的特征。
答:(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i分)(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1分)(3)品德表现的行为性。(1分)(4)品德结构的稳定性。(1分)(5)品德抉择的自觉性。(1分)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1.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4分)(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如审题技能、构思技能等;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把教师头脑中的思维方法或思路提炼出来,明确的、有意识的外化出来,给学生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概括和总结,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3分)(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械练习,考虑练习的质量,精选习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3分)(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3分)(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分)(2)注重创造性个l生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2分)(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1分)3 影响创造性的个性因素有哪些?
答:㈠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㈡智力。创造性与智利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㈢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智力与创造性思维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
第八章 学习动机 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答:(1)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过分强烈的学习动机往往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之下,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狭窄,由此限制了学生正常的智力活动,降低了思维效率。(2分)(2)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着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2分)(3)动机强度的最佳点还会因人而异。进行同样难度的学习活动,对有的学生来说,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更为有利;但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最佳水平点低些更有利。(1分)2 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答:(1)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2分).
第一,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
第二,学生的个性特点。(2)学习需要的培养。(3分)第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二,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第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1分)竞赛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竞赛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对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另外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1分)运用原则:竞赛要慎用少用。竞赛要注意方式:组织竞赛应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1分)(2)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1分)奖励和惩罚作用:既要承认奖励与惩罚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又要看到如果运用不当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1分)运用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①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②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正、适当;③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1分)(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1分)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如果没有反馈,则缺乏学习激励,学习的进步很小。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具体。(2分)(4)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1分)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2分)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归因模式,首要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概念。(1分)(联系实际,酌情再给1~2分)
第九章 学习策略
1.简述识记过程中的复述策略。
答:(1)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分)(2)排除相互干扰。(1分)(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1分)(4)多种感官参与。(1分)(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0.5分)(6)过度学习。(0.5分)。什么是元认知?元认知策略的种类有哪些? 答:(1)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2分)(2)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元认知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1分)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1分)元认知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1分)3 简述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
答:(1)及时复习。(2分)(2)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1分)(3)复习形式多样化。(1分)(4)画线。(1分)4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答:(1)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1分)(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1分)(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1分)(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理解,它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1分)(5)合作学习模式:许多学生和同学讨论所读到或听到的材料时获益匪浅。这种学习形式的规范化称之为“合作性讲解”。(1分)
第十章 学习的迁移
1.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1)相似性。(1分)(2)原有认知结构。(2分)(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2分)2.简述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
答: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作出系统解释的是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是l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官能说。该学说有三个基本观点:
(1)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2分)(2)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他所有官能。(2分)(3)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1分)第十一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 答:(1)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2分)(2)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③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④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⑤具有健全的人格。(3分)2 行为改变与行为演练的方法有哪些?联系中学生实际,谈谈如何具体使用这些方法。
答:(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如一个学生不敢同教师说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气向教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教师请教,教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2分)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2分)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的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2分)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1分)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分、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时,撤销一个愉快刺激。(1分)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法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1分)(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法:全身松弛法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什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全身松弛训练:“紧张——松弛”对照训练是最常见的一种,由雅各布松创立。其要点是对肌肉做“紧张一坚持一放松”练习;对全身多处肌肉按固定次序依次放松,每日练习。(2分)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指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如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2分)肯定性训练:肯定性训练的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2分)3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答:
(一)生物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
(二)社会环境因素:
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三)个体心理因素:
1、心理冲突。压力最大的“趋—避式冲突”。
2、特殊的人格特征。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答:教育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整的技能;三是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中学生常出现二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对学生发展都不利。
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学生应注意两点:一是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二是避免与他人盲目竞争。
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首先,要保持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健康;其次,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第三、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向好友等倾诉;写信、写日记等;转换环境)。
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
第十二章 教师心理 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答:新教师逐渐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师,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2分)这是教师成长的第一个阶段,这时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2)关注情境阶段(2分)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时,便开始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1分)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关注学生阶段。这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与情感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个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和方式。简述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差异。
1、管理者如何将组织塑造得更富有创造性?
2、组织作为一个系统,一般包含哪几个重要要素?
3、有人说,计划与控制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这是什么意思?
4、概念技能在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5、在必要时管理者应该如何激发一定水平的冲突?
6、随着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一项重要职能。管理者应如何处理创新和维持企业平稳运作的关系?
7、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你所知道的计划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案:
1、答: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激发组织的创造性:
(1)实行工作分工程度低、部门职能分化弱、横向沟通密切、纵向层次设置少,并以分权化和非正规化方式来运作的有机式组织结构。
(2)拥有富足的资源。(3)管理者较长时间的任期。(4)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
(5)人力资源因素,在人员招聘、培训、激励等方面鼓励创新。
2答(1)目标和宗旨。任何组织都是为目标而存在的,目标总是组织存在的前提。组织通过连续地更新宗旨或目标保持其延续性。(2)人员与职务。人构成组织中的管理和被管理两个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明确每个人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相应的职务,便可形成一定的职务结构(3)职责与职权。职责是指某项职位应该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它实质上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职权是指经由一定正式程度所赋予某项职位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职位上的权力,而不是某特定个人的权力。(4)协调。在组织成品付出努力的同时,必须对这些努力进行协调以便可以最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良好的人事管理对实现有效协调非常重要。
3、答:计划与控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首先,计划是实现控制工作的依据,主管人员往往是根据计划和目标来设计控制系统、确定控制标准和进行控制工作的。其次,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有目标和计划而没有控制,人们可能会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但无法知道自己干得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4、答: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罕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战略决策是确定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有关的大政方针政策,一般指时间较大,范围较大的全局性问题。概念技能在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高层管理人员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并从中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2)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3)提高高层管理人员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
5、答:有一定的冲突会使组织对变化反应迟缓、缺乏革新观念,因此管理者在必要时要激发一定水平的冲突,可以采用的策略有:(1)改变组织文化。在组织中形成一种倡扬和鼓励冲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2)运用沟通。模棱两可的、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促发和提高组织的冲突水平。(3)引进不同背景、态度、价值观或管理风格的人,或是重用那些有意或倾向与大多数人的观点和做法背道而驰的人而提高群体冲突水平。(4)重新构建组织,从而引发组织的结构性冲突。
6、答:树立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的观念,企业管理者应在保证企业运作平稳的前提下,从以下几方面为创新创造条件:
(1)始终追踪、及时发现环境的变化(2)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将企业的长期企业的平稳运作和创新均纳入战略(3)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4)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
7、答:目的或任务、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划、方案、预算等。
1.简述管理工作的性质。2.简述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管理工作与作业工作的区别)3.什么是组织?它主要开展哪些活动? 4.什么是管理?它有几层含义?
5.简述管理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6.如何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影响和作用。7.简述管理职能间的关系。8.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9.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10.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11.简述管理者的概念技能。
12.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技能要求上有何区别? 13.环境的变化可能给组织带来何种影响?
14.简述创新和维持及其对有效管理的影响。15.影响组织的环境有哪些? 16.简述影响组织的经济环境。
17.简述影响行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环境因素。18.简述反映企业竞争实力的指标。
19.简述妨碍企业退出某种产品生产的因素。
20.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
21.对实现的中国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的传统观念主要有哪些? 22.谓“入世精神”?其积极意义何在?
23.怎样正确认识“中庸之道”的二重性?如何消除其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如何继承其在社会观上的积极的一面?
24.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对待中华文明的思想主要有那几种?
25.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包涵那些方面的内容? 26.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2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国家管理的影响有哪些? 28.无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主要主张是什么?
29.管理追求“1+1>2”的协同效应,影响协同的因素有哪些?
1.答: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可以用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实践。
管理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2.答:作业人员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且不承担对他人工作监督职责的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做好组织分派的具体的操作性任务。
管理人员是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其工作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组织的成败兴衰。
3.答: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一般需要开展两类活动: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
4.答: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它有四层含义:(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2)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包括计划、组织 领导和控制,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3)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
5. 答:管理工作需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涉及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如果说效率涉及组织是否“正确地做事”,那么,是否选择“正确的事”去做就是与效果相关的问题。管理的任务就是获取、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来确保组织效率和效果双重目标的实现。
6.答: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因此,必须将所服务的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产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正视环境的存在,一方面要求组织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种管理方法是万能的。
7. 答: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基础和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方面,使之形成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完成。
8. 答: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是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全部活动的管理者。专业管理人员仅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
9. 答: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花在组织和控制工作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人员多,而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工作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多。
10. 答: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
11.答: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等。
12.答: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 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更多地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尤其需要较强的概念技能。
13. 答:可能带来两种不同的影响: 一是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一是对组织的生存造成某种不利的威胁。
14.答:创新,就是使组织的作业工作和管理工作都不断地有所革新、有所变化。维持,就是使组织按照既定方向及轨迹持续运行。
有效的管理工作,就是要在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之间取得平衡。15. 答: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16.答:影响组织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微观经济环境是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17. 答:1)现有竞争对手(现有企业); 2)潜在竞争对手; 3)替代品制造商; 4)原材料供应商; 5)产品用户。
18.答:反映企业竞争实力的指标主要有: 销售增长率。(纵向指标)市场占有率。(横向指标)产品的获利能力。(持续指标)
19.答:1)资产的专用性。2)退出成本的高低。3)心理因素。4)政府和社会的限制。
20.答: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珍贵内涵。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端,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其进行剖析、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如此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1.答:对实现的中国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的传统观念主要有勤劳、节俭、和谐、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几种传统观念主要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和协调,能够使企业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更好的完成企业目标。
22.答:所谓入世精神,就是积极地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中国传统的“人学”文化的特点是积极入世的。做为中国主导文化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汉以后儒学,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化俗、兴邦定国。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3.答: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独具特色的关念,一方面以“中和”为最高原则,对立面的斗争,主张维持现状,否定变革,这在本质上是反辩证法的;而另一方面,它反对过与不及,不走极端,重视和谐,又有辩证法的因素。因此,对中庸之道不能作简单的否定或肯定。
24.答:在这种反思中,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思潮:“民族虚无”论、“儒学复兴”论和“中西合璧”论。25.答: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例如“天时,地利,人和”、“修身,齐家,治国”、“穷究事理,先谋后事”、“刚柔并济,德刑并用”、“知人善用,赏罚分明”等。
26.答:主要有入世精神、伦理中心、重义轻利、中庸之道、重视名节、任人为贤等等。
27.答: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牧民而轻民自主的影响;(2)重生产而轻流通的影响;(3)重理想而轻效益的影响;(4)安于继承而不勇于创新的影响。
28.答:以李耳和庄周为代表。主要主张是清净无为、无权威、清心寡欲。29.答:协调,要素的质量以及互补,相容的程度,内外部环境,管理水平等。
1、管理者如何将组织塑造得更富有创造性?
2、组织作为一个系统,一般包含哪几个重要要素?
3、有人说,计划与控制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这是什么意思?
4、概念技能在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5、在必要时管理者应该如何激发一定水平的冲突?
6、随着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创新成为企业生存的一项重要职能。管理者应如何处理创新和维持企业平稳运作的关系?
7、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你所知道的计划表现形式有哪些?
8、关于管理有一个著名的“管理就是建立良好环境,让人们高效率地工作而完成组织目标”,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如何才能有效地做到?
9、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0、有人认为:管理理论是从不同类型组织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因此不适用于具有独特个性的单个企业,如国有企业。对这种看法,你如何评价?
11、概念技能在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理解“管理者不要去做别人能做的事,而只做那些必须由自己来做的事”? 13. 判断一个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是否正确的主要判据是什么? 14.古典的管理理论与现代管理思想相比,其贡献与不足是什么? 15. 定量管理思想是否可以被认为是在探求管理的科学?
答案:
1、答: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激发组织的创造性:
(1)实行工作分工程度低、部门职能分化弱、横向沟通密切、纵向层次设置少,并以分权化和非正规化方式来运作的有机式组织结构。(2)拥有富足的资源。(3)管理者较长时间的任期。(4)充满创新精神的组织文化。(5)人力资源因素,在人员招聘、培训、激励等方面鼓励创新。
2、答:(1)目标和宗旨。任何组织都是为目标而存在的,目标总是组织存在的前提。组织通过连续地更新宗旨或目标保持其延续性。
(2)人员与职务。人构成组织中的管理和被管理两个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组织系统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明确每个人在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相应的职务,便可形成一定的职务结构。(3)职责与职权。职责是指某项职位应该完成某项任务的责任。它实质上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职权是指经由一定正式程度所赋予某项职位的一种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职位上的权力,而不是某特定个人的权力。
(4)协调。在组织成品付出努力的同时,必须对这些努力进行协调以便可以最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良好的人事管理对实现有效协调非常重要。
3、答:计划与控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首先,计划是实现控制工作的依据,主管人员往往是根据计划和目标来设计控制系统、确定控制标准和进行控制工作的。其次,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有目标和计划而没有控制,人们可能会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但无法知道自己干得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4、答: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罕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战略决策是确定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有关的大政方针政策,一般指时间较大,范围较大的全局性问题。概念技能在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高层管理人员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并从中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2)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3)提高高层管理人员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
5、答:有一定的冲突会使组织对变化反应迟缓、缺乏革新观念,因此管理者在必要时要激发一定水平的冲突,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1)改变组织文化。在组织中形成一种倡扬和鼓励冲突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2)运用沟通。模棱两可的、具有威胁性的信息,可以促发和提高组织的冲突水平。(3)引进不同背景、态度、价值观或管理风格的人,或是重用那些有意或倾向与大多数人的观点和做法背道而驰的人而提高群体冲突水平。(4)重新构建组织,从而引发组织的结构性冲突。
6、答:树立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的观念,企业管理者应在保证企业运作平稳的前提下,从以下几方面为创新创造条件:
(1)始终追踪、及时发现环境的变化(2)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将企业的长期企业的平稳运作和创新均纳入战略
(3)建立灵活的组织结构,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4)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
7、答:目的或任务、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划、方案、预算等。
8、(1)对外部环境充分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制定战略计划(目标规划、预算与相关政策法规)。(2)合理的组织机构和分工和协调。
(3)良好的激励措施和沟通渠道。(4)有效的控制机制。
9、答:管理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四项: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计划是对组织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筹划。组织是为组织中的每个单位、每个成员确定在工作中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领导是管理者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活动。控制是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和计划的实施而进行的发现和纠正偏差的过程。这四种职能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理论上存在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管理是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这些职能并不是被严格分割开来进行的,更经常地是融合在一起进行的。
10、答: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管理具有普遍性,管理理论普遍地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因为尽管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距,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理与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共通性。
11、答: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战略决策是确定与企业发展方向和远景有关的大政方针政策,一般指时间较长,范围较大的全局性问题。概念技能在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战略决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帮助高层管理人员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并从中找出关键的影响因素。② 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③提高高层管理人员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
12、答: 管理者,其时间、精力、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必要事必躬亲去承担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全部任务。授权可以使管理者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延伸,真正成功的管理者必须知道如何可以有效地借助他人的力量现组织的目标。科学合理的授权过程由四个环节构成:确定受权人的任和,授予他采取行动或者指挥他人行动的权利,因而受权人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完成所接受的任务、并就任务完成情况接受奖励或处罚,最后,授权者对受权人的工作和努力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授予下属完成的任务执行情况负有最终的责任。
13答:主要判据:这些行为是否符合客观需要和是否是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因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目标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4.答:贡献:将传统管理推向科学管理的轨道,在管理的职能、原则、方法、手段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方面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为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不足:(1)忽视了管理中人的因素、人的需要、动机对管理的重要作用。
(2)把组织看成是封闭的系统,缺乏系统的观点和权变的指导思想。
15.定量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把运筹学、统计学和电子计算机用于管理决策和提高组织效率。通过将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研究复杂的管理问题,可以帮助组织确定正确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将数学方法应用到管理中,使得定量管理思想成为管理学的一部分。但它不能代表作为整门科学的“管理学”。与其说定量管理思想是在探求管理的科学,不如说是努力把科学应用于管理。
1、什么是目标管理?把目标管理用于计划制度,有哪些思想需要明确与坚持?并说明之.2、企业的计划是如何根据企业所经营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作相应调整?
3、目标管理方法的特征有哪些?
4、按照组织经营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企业计划应当如何做出相应的调整?
5、计划工作的程序当中有一步是目标分解,其结果会在组织内形成两种目标结构,需要怎样对目标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6、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如何决定组织的计划的有效性的?
7、有人说,计划与控制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这是什么意思?
8、简述计划工作的程序。
9、有人认为“计划没有变化快,所以制订计划没有意义”。你对这种看法如何评价? 有人说,计划就是控制,你怎样理解?
10、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你所知道的计划表现形式有哪些?
11、为什么说计划工作有助于降低风险?
12、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应如何具体地确立自己的使命?
13、明确组织目标,要完成哪几项工作?
14、简述利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确定经营方向时的工作步骤。
1.答: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即上下级共同判定组织目标,共同实施目标的管理活动。
目标管理用于计划制定,必须坚持做到各级人员均能参与目标的制定和执行,注意坚持自我控制、信息反馈,注重成果,不图虚名,不走过场。
2.答:①投入期阶段,管理者应当更多地依赖指向性计划,因为这一阶段的产品经营活动要求有很高的灵活性;所制定的目标应该是尝试性的,资源的获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②成长期阶段,随着目标更确定、资源更容易获取和顾客的忠诚度的提高,经营计划也更具有明确性,计划的期限也较短。
③成熟期阶段,经营活动的可预见性达到最大,可以制定长期的具体计划。
④衰退期经营目标要重新考虑,资源也要重新分配,这样具体计划就不适用,组织需要转变为制定短期的指向性计划。
3.答:目标管理的实质是员工参与制定目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建立具体、可衡量的目标体系,实现对员工行为的引导、激励与控制的有机统一。通常要求有相应的组织文化的支持,但目标管理方法耗时长,从而削弱了组织效率,而且适用领域有限。
4.答:投入期鉴于产组织变革的过程分为解冻――改变――再冻结三个阶段为确保改革的目标的实现,应不断加强改革的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以减少阻力。A、创造性进行变革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励改革者。B、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改革。加强舆论和宣传工作。
C、确立合理的改革进程。D、照顾各方面利益,避免社会振荡。E、利用群体的力量。品经营活动的灵活性,更多依赖指向性(指导性)计划。成长期随着目标明确,经营计划也更具明确性更强调短期计划。成熟期经营活动预见性大,可以制定长期的具体计划.衰退期经营目标需做调正,计划转而为短期的指导性计划。
5.答:在目标分解过程中进行目标结构的合理性分析,是要分析组织在各个时期的具体目标实现能否支持和保证长期目标的达成;组织的各个部分的具体目标的实现是否能使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获得可靠的保证。只有使上下左右以及前后时期的目标相互衔接、彼此协调,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6.答:面临高度不确定性环境的组织,计划应当是指向性的,计划的期限也应尽量地短,因为精确的计划此时反而会束缚组织成员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妨碍组织取得良好的绩效;相反,如的所有因素都保持不变,这样的组织无疑会从制定具体计划当中受益,因为具体计划指明了方向,并建立了非常详细的基准,可用以衡量实际经营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7.答:计划与控制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首先,计划是实现控制工作的依据,主管人员往往是根据计划和目标来设计控制系统、确定控制标准和进行控制工作的。其次,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有目标和计划而没有控制,人们可能会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但无法知道自己干得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哪 些地方需要改进。
8.答:计划工作的程序一般包括五个阶段:收集资料,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综合平衡;编制并下达执行计划
9.答: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快,原来的强调稳定的、具体的、较长期的计划形式受到了挑战。但是不能就此否认计划的重要性和作用。问题不是要不要计划的问题,而是如何制定计划,以及怎样制定计划的问题。在目前持续变化的环境中,一般要求制定指导性的计划,计划期限也要相应缩短。
10.答:目的或任务、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划、方案、预算等。
11.答:风险是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计划工作通过预测、内外部环境分析、明确目标、制定应变计划、对资源的整合,为降低风险提供了保障。
12.答: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注重环境分析;跟踪环境变化;科学的企业定位;富于创新。
13.答:1)提出目标。2)确定多元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3)限定目标。
14.答:1)把公司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2)计算每一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3)根据在企业中占有资金的多少来衡量各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4)绘制公司的整体经营组合图。5)根据每一单位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应选择的经营方向。注意:利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进行决策是以“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增长和利润”这一基本假设为前提的
1.请使用SWOT分析方法 帮助决策者根据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的特点,为整个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个部门确定其经营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内容。
答:SWOT分析法是决策者或决策分析机构根据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以及内部的优势和劣势的结合分析,来确定相应的生存和发展战略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1)具有良好的外部机会和有利的内部条件时,可采取增长型战略,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2)在具有良好的外部机会但受到内部劣势限制时,采取扭转型战略,设法清除内部不利条件,尽快形成利用环境机会的能力。3)内部存在劣势,外部面临巨大威胁时,采用防御型战略,设法回避威胁,消除劣势。4)内部存在较大劣势,外部存在威胁,采取多种经营战略,以利用优势分散经营风险。企业要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确定其经营活动的基本方向和内容。3. 面对行业内激烈的竞争、以及伴随而来的利润率的下滑,某农用拖拉机配件生产厂商决定在今年年底退出该行业,有哪些因素可能防碍该企业退出现有的生产经营? 答:防碍该企业退出现有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因素: 1)资产的专用性2)退出成本的高低3)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心理因素的影响政府和社会的限制
1.简述管理工作的性质。
2.简述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的区别。(管理工作与作业工作的区别)3.什么是组织?它主要开展哪些活动? 4.什么是管理?它有几层含义?
5.简述管理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6.如何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影响和作用。7.简述管理职能间的关系。8.管理人员是如何分类的?
9.高层管理者同基层管理者在执行管理职能上有何区别?
10.管理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技能? 11.简述管理者的概念技能。12.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技能要求上有何区别? 13.环境的变化可能给组织带来何种影响? 14.简述创新和维持及其对有效管理的影响。15.影响组织的环境有哪些? 16.简述影响组织的经济环境。
17.简述影响行业内竞争结构及其强度的环境因素。18.简述反映企业竞争实力的指标。
19.简述妨碍企业退出某种产品生产的因素。
20.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古老的传统文化?
21.对实现的中国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的传统观念主要有哪些? 22.谓“入世精神”?其积极意义何在?
23.怎样正确认识“中庸之道”的二重性?如何消除其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如何继承其在社会观上的积极的一面?
24.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对待中华文明的思想主要有那几种? 25.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包涵那些方面的内容? 26.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2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当今国家管理的影响有哪些? 28.无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主要主张是什么?
29.管理追求“1+1>2”的协同效应,影响协同的因素有哪些?
简答题答案
1.答:管理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可以用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实践。
管理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2.答:作业人员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且不承担对他人工作监督职责的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做好组织分派的具体的操作性任务。管理人员是指在组织中行使管理职能、指挥或协调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其工作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组织的成败兴衰。
3.答: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一般需要开展两类活动: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
4.答: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从而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有四层含义:(1)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过程。(2)管理工作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的。包括计划、组织 领导和控制,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
5. 答:管理工作需要通过综合运用组织中的各种资源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涉及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如果说效率涉及组织是否“正确地做事”,那么,是否选择“正确的事”去做就是与效果相关的问题。管理的任务就是获取、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来确保组织效率和效果双重目标的实现。
6.答: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会,也构成了威胁。因此,必须将所服务的组织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产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正视环境的存在,一方面要求组织为创造优良的社会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尽其“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必须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种管理方法是万能的。
7. 答: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基础和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只有统一协调这四方面,使之形成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圆满完成。8. 答: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按其所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域及专业不同,可以分为综合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综合管理人员是指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事业部全部活动的管理者。专业管理人员仅仅负责管理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职能)。
9. 答:一般而言,高层管理人员花在组织和控制工作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人员多,而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工作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多。10. 答: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
11.答:概念技能是指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之复杂性的能力。具体包括: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从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的能力,等等。
12.答:处于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主要需要的是技术技能与人际技能; 处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更多地需要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处于最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尤其需要较强的概念技能。13. 答:可能带来两种不同的影响: 一是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一是对组织的生存造成某种不利的威胁。
14.答:创新,就是使组织的作业工作和管理工作都不断地有所革新、有所变化。维持,就是使组织按照既定方向及轨迹持续运行。
有效的管理工作,就是要在适度的维持与适度的创新之间取得平衡。15. 答: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
16.答:影响组织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微观经济环境是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17. 答:1)现有竞争对手(现有企业); 2)潜在竞争对手; 3)替代品制造商; 4)原材料供应商 5)产品用户。
18.答:反映企业竞争实力的指标主要有: 销售增长率。(纵向指标)市场占有率。(横向指标)产品的获利能力。(持续指标)
19.答:1)资产的专用性。2)退出成本的高低。3)心理因素。4)政府和社会的限制。
20.答: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具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珍贵内涵。作为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端,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其进行剖析、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如此才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1.答:对实现的中国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的传统观念主要有勤劳、节俭、和谐、忠诚等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这几种传统观念主要有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和协调,能够使企业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更好的完成企业目标。
22.答:所谓入世精神,就是积极地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中国传统的“人学”文化的特点是积极入世的。做为中国主导文化的儒家思想,不论是先秦的孔孟之道,还是两汉以后儒学,其主旨都是经世致用、教民化俗、兴邦定国。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3.答: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独具特色的关念,一方面以“中和”为最高原则,对立面的斗争,主张维持现状,否定变革,这在本质上是反辩证法的;而另一方面,它反对过与不及,不走极端,重视和谐,又有辩证法的因素。因此,对中庸之道不能作简单的否定或肯定。24.答:在这种反思中,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思潮:“民族虚无”论、“儒学复兴”论和“中西合璧”论。
25.答: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例如“天时,地利,人和”、“修身,齐家,治国”、“穷究事理,先谋后事”、“刚柔并济,德刑并用”、“知人善用,赏罚分明”等。
26.答:主要有入世精神、伦理中心、重义轻利、中庸之道、重视名节、任人为贤等等。
27.答: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牧民而轻民自主的影响;(2)重生产而轻流通的影响;(3)重理想而轻效益的影响;(4)安于继承而不勇于创新的影响。
28.答:以李耳和庄周为代表。主要主张是清净无为、无权威、清心寡欲。29.答:协调,要素的质量以及互补,相容的程度,内外部环境,管理水平等。
1、明确组织目标,要完成哪几项工作? 2.简述组织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3.简述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4.简述利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确定经营方向时的工作步骤。5.简述政策指导矩阵。6.简述量本利分析。
7.简述管理的计划职能及其主要工作内容。8.简述活动条件研究的内容。9.简述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10.简述计划的类型。
简答题
1.答:1)提出目标。
2)确定多元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限定目标。2.答:1)可以计量。2)可以规定其期限。3)可以确定其责任者。
3.答:这种方法主张,在确定经营单位的活动方向时,应考虑该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和业务增长情况。相对竞争地位往往反映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它决定了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和速度。业务增长情况往往反映为业务增长率,它对经营方向选择的影响是双重的: 首先,它有利于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其次,它决定着投资机会的大小。(1)“金牛”业务:拥有高市场占有率、高额利润、高额资金回笼,市场增长率低。
(2)“明星”业务:市场增长率和企业相对竞争地位较高,带来较高的利润,回笼资金与投入资金都非常大,两者相抵后为零或负值状态。
(3)“幼童”业务:市场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较低。
(4)“瘦狗”业务:市场增长率低,微小或负值利润,应缩小规模或清算放弃的策略。4.答:1)把公司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
2)计算每一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3)根据在企业中占有资金的多少来衡量各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
4)绘制公司的整体经营组合图。
5)根据每一单位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应选择的经营方向。
注意:利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进行决策是以“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增长和利润“这一基本假设为前提的。5.答:这种方法是用矩阵形式,根据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地位来确定企业不同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市场前景由盈利能力、市场增长率、市场质量和法规限制等因素决定,分为吸引力强、中等、无三种。相对竞争能力受到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生产能力、产品研发等因素的影响,分为强、中、弱三类。这两种标准、三个等级的组合,可把企业的经营单位分成九种不同类型。6.答:量本利分析,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分析生产成本、销售利润和商品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企业选择能够以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在盈亏平衡时,存在以下关系式:销售收入=生产成本=固定费用+变动费用
即 :产量单价=固定费用+产量单位变动费用:Q0P = F + Q0CV 由此可以得到:保本产量的计算公式:Q0 = F /(P-CV)
其中,P-CV表示单位产品得到的销售收入在扣除变动费用后的剩余,叫做边际贡献。2)保本收入的计算公式 :S0 = F /(1-CV / P)
其中,1-CV /P表示单位销售收入可以帮助企业吸收固定费用和/或实现企业利润的系数,叫做边际贡献率。注意:如果边际贡献或边际贡献率大于零,则表示企业生产这种产品除可收回变动费外还有一部分收入可用以补偿已经支付的固定费用。因此,产品单价即使低于成本,但只要大于变动费用,企业生产该产品还是有意义的。
7.答:计划是对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研究活动条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8.答:活动条件研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内部能力研究主要是分析组织内部在客观上对各种资源的拥有状况和利用能力。外部环境研究是要分析组织活动的环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以了解环境的变化规律,从而预测环境在明天可能呈现的状态。
9.答:首先,计划与决策是相互区别的,因为这两项工作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而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具体任务的安排。其次,计划和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
第一,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计划与决策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
10.答: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计划分成不同类型。根据计划对企业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从时间上看,可以将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从职能标准来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1、明确组织目标,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2、请您简述管理的组织职能。
3、请您简述管理层次及其影响因素
4、请您简述管理幅度及其影响因素。
5、请您简述工作内容和性质对管理幅度的影响。
6、请您简述工作条件对管理幅度的影响。
7、请您简述管理者的权力及其构成。
8、简述分权程度的标志及其实现途径。
9、简述影响分权的因素。
10、简述非正式组织的产生过程。
11、简述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12、管理者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13、简述直线职权和参谋职权的区分标准。
14、如何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
15、简述组织设计的内容。
16、简述组织设计的根本任务和工作步骤。
17、简述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关系。
18、简述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及其优缺点。
19、简述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20、简述组织结构的“斯隆模型”及其一般做法。
简答题
1、答:组织就是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它主要完成以下工作:组织设计。
2、答:组织中从最高主管到具体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同层次称之为管理层次。一个组织管理层次的多少,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在管理幅度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组织的规模大小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成员数越多,需要的管理层次就越多。在组织规模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每个主管所能直接控制的下属人数越多,所需的管理层次就越少。
3、答:管理者能直接有效地领导的下属数量被称为管理幅度。有效管理幅度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工作能力、工作内容和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
4、答: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3)计划的完善程度。4)非管理性事务的多少。
5、答:1)助手的配备情况。2)信息手段的完备情况。3)工作地点的接近性。
6、答:“权力”通常被描述为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特指在某个管理岗位上的人,对整个组织或所辖单位及人员的影响力,简称管理者影响别人的权力。权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制度权:组织正式授予的权力,包括组织活动的决定权、指挥权和对组织成员的奖惩权。专长权。个人影响权。
7、答:组织分权程度的标志关键在于决策权或命令权是集中还是下放。主要表现为:更多、更重要的决定可由低层管理层次做出。较高管理层次有更多的职能运行受到较低管理层次决定的影响。较低管理层次做出的决定较少受较高管理层次的检查。分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改变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制度分权)。主管人员在工作中授权。
8、答:促进分权的因素有: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活动的分散化。培养后备管理队伍的需要。管理者不愿分权的原因有:为了维护政策与命令的一致性。缺乏分权所需的合格的管理人员。
9、答: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正式组织中的某些小群体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被其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形成的群体渐渐成为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
10、答: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在于:为职工提供在正式组织中很难得到的心理需要和满足。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合作精神,最终改变正式组织的工作情况。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在于:如果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发生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可能会束缚成员个人发展。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造成组织创新的惰性。
11、答:1)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相吻合。2)通过建立、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与改变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作出积极的贡献。
12、答:首先,职权关系不同。直线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指挥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与行动的权力。参谋关系是一种服务与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其次,在组织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不同。把那些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负有直接责任的部门称为直线机构。把那些为实现组织目标协助直线人员有效工作而设置的部门称为参谋构。
13、答:合理利用参谋的作用,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关系:明确直线与参谋的关系,分清双方的职权关系与存在价值,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互相配合的关系。授予权力:授予参谋机构必要的职能权力,以提高参谋人员的积极性。提供信息:直线经理为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条件,以便从参谋人员处获得有价值的支持。
15、答:组织设计包括机构设计和结构设计。
机构设计是在分解目标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需要设置哪些岗位和职务,然后根据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岗位和职务加以组合,形成不同的部门。
结构设计是根据组织业务活动及其环境特点,规定不同部门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16、答:组织设计的根本任务是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和编制职务说明书。组织设计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步骤的工作:职务设计与分析部门划分结构形成。
17、答:战略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方针和方向选择的总称。
在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关系上:一方面,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企业组织结构的现实。另一方面,一旦战略形成,组织结构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战略实施的要求。
战略选择的不同,在两个层次上影响组织的结构:不同的战略要求开展不同的业务活动,这会影响管理职务的设计。战略重点的改变,会引起组织的工作重点及各部门与职务在组织中重要程度的改变,因此要求对各管理职务及部门之间关系作相应的调整。
18、答: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是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行政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即在直线制组织统一指挥的原则下,增加了参谋机构。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既保证了集中统一的指挥,又能发挥各种专家业务管理的作用。
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缺点有:各职能单位自成体系,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工作易重复,造成效率不高。若授权职能部门权力过大,容易干扰直线指挥命令系统。能部门缺乏弹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迟钝。可能增加管理费用。
注意:直线职能制仍被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
19、答: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点是:公司能把统一管理、多种经营和专业分工更好地结合起来,公司和事业部的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能够较好地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事业部制以利润为核心,能够保证公司获得稳定的利润。能为公司不断培养出高级管理人才。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缺点是:需要许多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来运作和监督事业部的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机构较多,管理人员比重较大,对事业部经理要求高。由于分权,可能出现架空公司领导的现象,从而削弱对事业部的控制。各事业部都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相互间竞争激烈,可能发生内耗,协调起来比较困难。20、答:“斯隆模型”就是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它是在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一般做法是:总公司成为决策中心。在总公司下按产品或地区分为许多个事业部或分公司,它们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利润中心。在下面的生产企业则是成本中心。注意:事业部制是欧美、日本大型企业所采用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有时也称之为“联邦分权化”,因为它是一种分权制的组织形式。
1.领导及要素。2.领导工作及含义。3.领导方式及要素。
4.领导方式的主要理论类型。5.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6.管理方格图。7.领导者修养。
8.有效沟通要求、原则。
9.领导工作的作用及基本手段。10.领导艺术的表现形式。11.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2.领导行为理论的主要类型。13.领导行为四分图。14.领导风格都有哪些? 15.影响领导方式的各种可能因素有哪些? 16.情景理论都有哪些? 17.激励理论包括哪些? 18.什么是激励?什么是需要?什么是动机? 19.激励理论的内容?
20.信息沟通必须具备那几个基本条件? 21.信息沟通需要哪几个要素?
22.信息沟通易发生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23.什么是正式沟通及其分类?
24.信息沟通必须具备那几个基本条件? 25.沟通有那些作用?
26.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27.怎样才能克服沟通的障碍?
28.怎样协调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的关系?
1.答:领导:简单地解释为影响力。它是一种影响别人,使其甘心情愿的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行为或力量。领导要素:(1)了解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的激励力;(2)鼓舞别人的能力;(3)创造激励气氛的能力。
2.答:领导工作:是对组织的群体和个体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活动过程。其目的是使他们能自觉自愿并有信心地为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而努力。其含义是:
1、领导工作的中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管理的核心问题。
2、领导工作是管理五大职能中的重要职能。
3、领导工作的实质是运用有关理论与方法,以及指导、激励、沟通等手段,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力,使之适应环境变化,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3.答: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一定的领导环境下,为完成某个特定目标,在与被领导者的交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领导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以下要素:(1)领导者:是主导性因素。包括领导者的素质、对“人性”的假想以及对权力的认识等;(2)被领导者:包括被领导者的素质、对企业目标认识程度、对领导者的信赖与拥戴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3)环境:指企业方面的结构形态、经营方式、技术基础、价值取向、行为习惯;还包括企业外部的社会文化、技术经济等条件。4.答:围绕领导方式的有效性问题,许多管理学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概括有三大类理论:(1)领导者品质理论:有效的领导者可以从其个人的品质特征中识别;(2)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者最重要的不是其本人的品质特征,而是其行为和特殊的领导作风;(3)领导权变理论:有效的领导者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还取决于所处的客观环境。
5.答: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属于行为理论范畴,他把权力定位作为基本变量,从而表现出三种极端的领导作风:(1)专制型: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手中;(2)民主型:权力定位于职工群体;(3)放任型:权力定位于职工个人手中。
6.答:(1)是布莱克和莫顿在四分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张九等分的方格图;(2)以对生产和对职工的关心程度分别作横、纵坐标,用来衡量管理人员的行为倾向,它属于领导行为理论范畴;(3)方格图中显示了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7.答:(1)明白通晓:要懂有关领导理论、形成有效领导的要素、各种领导方式等,并有将知识付诸实践的能力;(2)移情作用:能设身处地的了解下属的感情和态度,以及可能做出的反应;(3)处事客观:力求不带感情去观察和追溯时间发生的起因,并以超脱的态度进行评价,然后采取理智的行为;(4)自知之明:应知道自己的处事态度和习惯对别人的影响,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言行的反应,并能找出原因,加以改正。8.答:要求:(1)表达力求清楚;(2)传递力求准确;(3)避免过早评价;(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5)管理人员应积极的进行沟通;(6)对沟通过程要加以控制。
原则:a、明确的原则;b、完整性原则;c、战略上使用非正式组织的原则。
9.答:作用表现在:(1)更有效、更协调地实现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3)有利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
基本手段有:(1)指挥;(2)激励;(3)有效沟通。
10.答:(1)决策艺术;(2)用人艺术;(3)授权艺术;(4)指挥与激励艺术;(5)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6)领导变革艺术。
11.答:(1)是卡门在四分图基础上设计的领导权变理论;(2)该理论指出,领导行为与职工成熟度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3)有效领导方式,应是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与职工成熟度的有机结合;(4)领导方式依职工由不成熟到成熟。
12.答:(1)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2)坦南鲍姆的领导连续带理论;(3)利克特的四种基本领导方式;(4)四分图理论;(5)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图。
13.答:领导行为四分图是用来鉴别领导行为有两大因素:(1)组织因素,作横坐标,是以工作为中心,强调组织的需要;(2)体贴因素,作纵坐标,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强调职工个人的需要;(3)这两种因素的结合形成四种典型领导方式,即低组织低体贴;高组织高体贴;高组织低体贴;低组织高体贴。
14.答:(1)三种典型的领导风格:根据领导者控制和影响被领导者方式的不同,把领导方式分为三种:独裁式,民主式,放任式.(2)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专制权威式,开明权威式,协商式,群体参与式.(3)管理方格图: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1964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管理方格图。横坐标表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
(4)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方式有一种连续性是沿着一根标尺的延长线运做的,完全以领导为中的低点,趋向完全以职工为中的高点,这中间存在许多过渡方式,共有7种。15.答:(1)对领导者的个性起作用的一些因素。(2)下属所具有的可能影响领导者行为的因素。(3)情景因素。
16.答:(1)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这是一个较完整的情景领导理论。a、两种领导风格包括: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
b、三种情境因素包括: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工作任务的结构,领导者所处职位的固有权力。
(2)途径目标理论,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埃文斯等人提出。
他们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支持型,参与型,指令型,成就型。在选择领导方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职工个人的特点,环境因素。(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由科曼首先提出)领导者的风格,应当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
a、低工作低关系,命令型.b、高工作低关系,说服型。c、高关系低工作,参与型。d、低关系低工作,授权型。(4)领导与决策模式(弗鲁姆-耶顿提出)决策的有效性可以用决策的质量和决策被接受程度来衡量。17.答:激励理论包括两部分: 1)内容型激励理论有需求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2)过程型激励理论有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正强化、惩罚、负强化、忽视)18.答:激励: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需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既包括基本的需求,如生理需求,也包括各种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成就等。
动机:是诱发、活跃、推动并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激励过程本身是一个内部和心理的过程。19.答:这类激励理论,根据地人性的理解,着重突出激励的未满足的需要类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社会文化的系统出发,对人的需要进行分类,通过提供一种未满足的需要的框架,寻求管理对象的激励效率,称之为需要层次论;另一种是从组织范围角度出发,把人的需要具体化为员工切实关心的问题,称之为双因素理论。后期还有与强调需要相关的后天需要理论。20.答: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基本条件:
第一,沟通必须涉及到二人以上
第二,沟通必须有一定的沟通客体,即信息情报等。
第三,沟通必须有传递信息情报的一定方法,如语言、书信等。21.答:(1)发送者;(2)接收者;(3)所传递的内容。22.答:(1)表达中的障碍;
(2)沟通中的障碍:如时机不当,干扰误差;(3)接受方面的障碍。
信息沟通网络使用各种沟通路径所组成的结构形式,它直接影响到信息沟通的有效性。23.答: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内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沟通方式,由组织结构的建立。(1)自上而下的沟通: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指示;从高到低,独裁(2)自下而上的沟通:从下属到上司:从低到高,参与、民主
(3)横向交叉的沟通:同一层次间,或个人间。不同层次和无隶属关系,具业务协调作用。在正式组织环境中,正式网络沟通可以有五种沟通形态:链式,环式,y式,轮式,全通道式。24.答:(1)收集信息(2)改善人际关系(3)改变行为
25.答:(1)语言表达能力差(2)发送者的信誉差(3)知识经验的差距(4)沟通渠道不通畅(5)心里上的障碍(6)沟通时机不当
26.答:(1)运用反馈手段(2)提高表达能力(3)积极倾听(4)注意非语言提示
27.答: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都客观存在于组织机构中,有效的企业管理应以正式沟通为主,但不能忽略非正式沟通的作用。在必要时,可以通过非正式沟通来达到提高管理效果的目的。
1.传统的控制方法有那些? 2.简述控制的动态性特点。3.简述现场控制的弊端。
4.简述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即:控制的对象)5.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步骤。6.简述工业企业常用的控制标准。7.简述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8.简述控制标准的制定要求。9.对控制信息有什么要求?
10.怎样理解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11.为什么纠正偏差是控制的关键?
12.简述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相同点?
13.简述管理的控制职能及其目标。14.简述控制的前提条件。15.简述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17.简述控制工作的过程和要素。18.简述管理控制的特点。
19.简述管理控制整体性特点的含义。20.简述控制的类型。
21.简述现场控制及其类型。
22.简述管理人员获得控制信息的方法。
23.简述控制过程中衡量实际工作时应注意的问题。24.在制定和实施纠偏措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25.简述纠偏工作的主要方法。
26.调整计划目标或控制标准的原因是什么?
27.在纠偏措施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28.简述纠偏方案的双重优化。29.简述有效控制的原则。
30.控制必须由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的含义是什么? 31.简述自我控制的优点。
32.简述三种控制类型应用的侧重点,并举例说明之
一、简答题答案
1.答:预算、统计资料、专题报告、盈亏平衡分析、经营审核、深入现场。
2.答:组织是动态的,其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控制标准和方法不可能固定不变。管理控制应具有动态的特征,这样可以提高控制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答:1)容易受到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2)应用范围较窄。3)容易在控制者和被控制者之间形成对立。
4.答:1)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2)资源投入3)组织活动 5.答:1)确立控制对象。2)选择控制重点。3)制定控制标准。
6.答:1)时间标准。如工时、交货期等。2)数量标准。如产品数量、废品数量等。3)质量标准。如产品等级、合格率等。4)成本标准。如单位产品成本等。
7.答:1)统计标准: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2)经验标准: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期结果。3)工程标准:在客观的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标准。
8.答:1)便于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衡量。2)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3)应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4)应尽可能体现出一致性。5)应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6)应具有一定的弹性。9.答:控制信息应具备以下特性:及时性、可靠性、适用性。
10.答:(1)一方面,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因为由于主客观原因,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控制工作起着执行和完成计划的保障作用,以及在管理过程中产生新的计划、新的目标和新的控制标准的作用。通过控制工作了解偏差和纠正计划。
(2)另一方面,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它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还处于管理的全过程中,它不仅可以维持其他职能的正常活动,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纠正偏差的行动来 影响其他职能的活动。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控制工作与其他职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11.答:(1)它体现了执行控制职能的目的。控制职能,就是将计划的执行情况同计划所制定的控制标准对照,从而发现执行情况同计划目标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使这种偏差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达到保持组织系统的活动稳定的目的,也就是纠正偏差的目的。
(2)纠正偏差,将控制工作同管理的其他职能结合在 一起。纠正偏差是整个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工作内容。通过确立目标,修订计划,改变组织结构,调整人员配置以及在指导与领导方法上的重大改进,可以使纠正目标的工作取得满意效果,使得整个控制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12.答:(1)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管理控制系统实质上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发现管理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促进系统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改变,使之逐渐趋于稳定、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状态。(2)管理控制也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在控制工作中转化为控制标准:有相应的监督控制机构和人员。(3)管理控制也包含三个基本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4)管理中的控制工作与控制中的控制一样,也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它根据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是系统保持某种稳定状态。
13.答:控制是指监视组织的活动和环境的变化,保证组织计划与实际状况动态适应的管理职能。管理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限制偏差的积累。适应环境的变化。
15.答:1)要有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2)要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3)要有反馈渠道。
16.答:控制与计划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1)计划为控制工作提供标准,没有计划,控制也就没有依据。
2)如果只编制计划,而不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控制,计划目标就很难得到实现.17.答:1)建立控制标准。2)衡量偏差信息。3)采取矫正措施。控制标准、偏差信息和矫正措施是控制工作的三项基本要素。
18.答:1)管理控制具有整体性。2)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3)管理控制是对人的控制并由人执行控制。4)管理控制是提高职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19: 答:管理控制具有整体性,这包括两层含义:管理控制是组织全体成员的职责,完成计划是组织全体成员共同的责任,参与控制是全体成员的共同任务。控制对象是组织的各方面。
20.答:根据控制的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其中,反馈控制最为常用。
21、答:预算、统计资料、专题报告、盈亏平衡分析、经营审核、深入现场。22.答:1)亲自观察。2)分析报表资料。3)召开会议。4)抽样调查。
23.答: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24.答: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出原因)2)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确定对象)3)选择适当的纠偏措施。(适当选择)
25.答:1)工作失误:对于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问题,主要应加强管理、监督,确保工作与目标的接近或吻合。2)计划问题:若计划目标不切合实际,应按实际情况修改计划目标。3)环境变化:若组织的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计划失去客观的依据,应及时启动备用计划或重新制定新的计划。
26.答:1)计划本身问题:原先的计划或标准制定得不科学,在执行中发现了问题。2)环境发生变化:由于客观环境发生了预料不到的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计划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7.答:1)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2)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3)注意消除组织成员对纠偏措施的疑虑。
28.答:第一重优化:纠偏的的成本应小于纠偏可能带来的损失。第二重优化:在第一重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纠偏方案的比较,找出其中追加投入最少,成本最小,解决偏差效果最好的方案来组织实施。
29.答:1)控制应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2)控制应该突出重点,强调例外。3)控制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的特点。4)控制应该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和具体性的特点。5)控制应该注意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30.答:1)渠道畅通:要能在组织中将反映实际情况和工作状态的信息迅速地上传下达,保证联络渠道的畅通。2)责权分明:要做到责权分明,使组织结构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能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31.答:1)有助于发挥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减少企业控制费用的支出。3)有助于提高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2.答:预先控制的侧重点在于预先防范,现场控制的侧重点在于及时了解情况并予以指导,事后控制的侧重点在于矫正偏差。总结经验。
1、组织文化的类型有哪几种?
2、培养组织文化有几个环节,分别是哪些?
3、组织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4、组织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5、企业文化包括哪三个层次?各层次又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6.管理人员应该怎样对待企业的内部冲突? 7.结合实际论述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8.试联系实际阐述对控制工作的要求
1、答:(1)硬汉式组织文化;(2)“拼命干,尽情玩”文化;(3)攻坚文化;(4)过程文化。
2、答:(1)分析和诊断;(2)条理化;(3)自我设计;(4)倡导、强化;(5)实践和提高;(6)适时发展。
3、答:(1)间接性(2)综合性(3)无形性(4)继承性(5)客观性(6)渗透性。
4、答:组织文化的内容有:(1)组织的价值观(2)组织精神(3)伦理规范(4)组织素养。
5、答:(1)精神层(2)制度层(3)器物层。
6、答:冲突无法避免,适当的冲突是有益的。对待冲突,可通过强调共同的目标,加强相互沟通,做好沟通与引导工作,来化解或减少冲突的负面影响。
7.答: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工作,能够为主管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使之了解计划的执行进度和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及偏差的大小,并据此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2)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还表现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通过纠正偏差的行为与其他四个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一旦计划付诸实施,控制工作就必须穿插其间进行。它对于衡量计划的执行进度,乃至发现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都是非常必要的。
8.答:控制工作的要求的要点为:(1)控制系统应符合主管人员的个别情况;(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4)控制工作应讲求经济效益;(5)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6)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什么是组织?
所谓组织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人为共同目标结合的有机整体。为完成组织的基本使命及目标,组织需开展两项工作: 开展业务活动;管理
管理和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
如何理解管理的含义?
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组织目标地过程。
它包括以下含义:
管理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地过程; 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通过运用资源来实现;要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管理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开展,受其影响。
管理工作与作业工作的区别是什么?
联系:
1、并存于组织中;
2、管理者也要做一些作业工作,并需对作业结果负责
区别:管理工作通过他人,并使其与自己实现组织目标;作业工作是基本作业的工作,是针对具体活动的。
对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是什么?
1、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并初步掌握它。人际技能 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共事的能力。此能力对高、中、低管理人员都重要。
概念技能 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作某事,调查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管理层次越高越需要。
管理基本职能的内容是什么?
1.1.A.B.1.计划:对未来活动如何进行的预先筹划。包括:
研究活动条件
内部能力研究;
外部环境研究;
制定业务决策:所谓业务决策,是在活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这种研究所揭示的环境变化中可能提供的机会或造成的威胁以及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利用上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活动方向和目标。
2.1.2.3.4.编制行动计划。
设计组织:设
计的机构和结构。A 机构设计 B 结构设计;
人员配备:将适当人员安置在组织结构的适当岗位上;
开动组织:向配备人员发布指令,提供必要条件;
监视组织运行。
2、组织:
3、领导: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4、控制为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环境研究的必要性?
组织的一般环境都有那些?
1、政治环境;
2、社会文化环境;
3、经济环境;
1)宏观经济环境:整个国家;2)微观经济环境:所服务地区;
4、技术环境:1)国家投资及支持重点;2)发展动态;3)技术转移及商品化速度;4)专利及其保护情况。
5、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
具体组织的特殊环境(行业环境)研究的内容有那些?
1.1.2.3.A.B.C.D.1.1.2.3.1.1.现有竞争对手的研究:
基本情况研究 指标: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产品的获利能力;
主要竞争对手的研究
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包括市场发展或转移动向与产品发展动向。
资产的专用性;
退出成本的高低;
心理因素;
政府及社会限制。
潜在竞争对手的研究:新厂家进入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行业特点决定的难易程度。影响因素:
规模经济:A。保本产量;B、经济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产品差别:客观、主观因素造成的品牌效应
在位优势:专利优势、劳动成本优势、进货优势、销售优势
替代品生产厂家分析:
确定可替代本企业产品的产品; 应注意分析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妨碍退出的因素: 2.1.1.判断那些类型的替代品可能对本行业产品造成威胁。
用户研究:影响:A用户总需求决定行业市场潜力;B用户讨价还价能力会诱发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需求研究: 影响获利能力。
1)、总需求研究;(数量)2)、需求结构研究;(结构)3)、用户购买力研究; 2.1.2.3.4.1.用户价格谈判能力研究
购买量大小:大,则强;
企业产品的性质:无差异,强;
用户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指用户将经营范围扩大到原材料;
企业产品在用户产品形成中的重要性:大,则弱。
供应商研究:影响:A能否按时、按量、按质地提供生产要素;B供货时要求的价格
研究:A供货能力(或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B价格谈判能力 应分析因素: 1.2.3.4.是否存在其他货源;
供应商所处行业的可能性;
寻找替代品的可能性;
企业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
决策的含义是什么?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1.2.3.4.1.2.3.1.2.1.2.3.主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组织中的个人;
要解决问题:活动的选择,也可是这种活动的调整;
选择调整的对象:方向、内容和方式;
时限:可为未来较长时期,也可为某较短时段。
回溯分析:对初始决策的形成机制与环境再分析,并针对性调整;
非零起点:已不处于初始状态,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双重优化:
第一重:优于初始决策(最低要求)
第二重:在各种改造方案中,选择最优或最满意者(根本目标)
从调整对象上看:战略决策调整组织的活动方向和内容,解决“干什么”去的问题,是根本性决策;从涉及的时间范围来看:战略决策面对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活动,而战术决策则是具体部门在未来从作用和影响上来看:战略决策的实施效果影响组织的效益与发展,战术决策的实施效果则主要影响与初始决策相比,追踪决策有什么特征?
影响:内部;外部
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区别是什么?
战术决策调整在既定方向和内容下的活动方式,解决如何干的问题,是执行性决策;
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战略决策是战术决策的依据,战术决策是在其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决策的落实。
组织的效率与生存。
组织决策的特点是什么?
1.2.3.4.目标性:目标是未来完成任务的标志;
可行性: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
选择性: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既有可能性,也有必要性;
满意性:选择方案的原则:满意原则,非最优原则; 5.6.过程性:1)组织决策不是一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
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2)这一系列决策本身就是过程。
为什么说决策方案的原则选择只能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
最优决策的要求条件:
一、了解全部信息;
二、了解辨识,并制定毫无疏漏的方案;
三、能准确计算未来的行动结果。
这些条件难以具备的原因:
一、广义上说,信息太多,不可能收集所有信息;
二、对于有限的信息,决策者利用能力也是有限;
三、目前预测与未来状况肯定有差别。所以难以作出最优选择,只能是满意选择。简述决策过程
答:
一、研究现状,判断改变的必要。
二、明确的组织目标;
三、拟定方案;
四、方案的比较选择;
五、执行方案;
六、检查处理;
明确组织目标应进行哪些工作?
一、提出目标;
二、明确多元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主要目标与非主要目标的关系;
三、建立目标:权衡目标执行的有利结果和不利结果,制定一个界限。
目标应当具备哪三个特征?
一、可以计量;
二、可以规定其期限;
三、可以确定其责任者。
方案选择前的评价和比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实施条件能否具备,其成本如何;
二、方案可为组织带来何种长期和短期利益;
三、方案实施可能遇到的风险及失败的可能性。
选择中应处理好哪些问题?
一、要统筹兼顾;
二、要注意反对意见;
三、要有决策的魄力,需及时决断。
执行方案过程中应做好哪些工作?
一、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保证方案的正确执行;
二、确保有关决策方案各项内容为所有的人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
三、运用目标管理方法把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行单位和个人;
四、建立重要工作报告制度,以便随时了解方案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行动。
组织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一、环境
环境对组织决策的影响是双重:
首先,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其次,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二、过去决策
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制约程度,主要受它们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的影响。
三、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组织及其决策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对决策方案的选择愿意承担风险的组织,通常会在被迫对环境作出反应以前就已采取进攻性的行动;
四、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制约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以及行为方式。在决策层次上,组织文化通过影响人们对改变的态度而发生作用。
五、时间
有人把决策类型划分的时间敏感决策和知识敏感决策。
非确定型决策方法都哪些?
一、乐观原则(最大收益值原则):找出可能最大收益时的方案?
二、悲观原则(最大最小收益值原则):在最差自然状态下仍带来最大收益(最小损失)的方案。
三、折衷原则:在两种极端中取得平衡。
四、最小最大后悔值原则:力求机会损失最小的原则
什么叫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它们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一、管理幅度:指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
二、管理层次:从组织最高主管到具体工作人员之间的层次。
三、管理层次的影响因素:组织规模和管理。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四、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
1、工作能力:1)主管工作能力强:可缩短占用时间;2)下属工作能力强:可提高效率 1.2.3.工作内容和性质: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3)计划的完善程度;4)非管理工作条件:1)助手的配备情况;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3)工作地点的相近性
工作环境:环境越不稳定,管理幅度越受限制。
事务的多少
什么叫权力?权力来源于那几个方面?
权力通常被描述为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特指处在某个管理岗位上的人,对整个组织或所辖单位及人员的一种影响力,简称影响别人的能力。它包括: 1.1.2.3.专长权;2)个人影响权;3)制度权(法定权):与职位有关而与占据职位的人无关。
组织的历史:从较小企业发展的,易集权;
领导的个性:个性较强、自信,则权力集中;
政策的统一与行政的效率,是集权化的好处:A确保政策统一;B保证政策执行高效率。组织中集权倾向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过分集权的弊端是什么?
1、降低决策的质量:影响正确性和及时性;
2、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3、降低组织成员的工作热情。
分权的标志是什么?影响分权的因素有那些?
1、标志:关键在于决策权或命令权是保留还是下放。
2、分权途径:1)制度分权:改变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 2)主管人员在工作中授权。
3、分权的影响因素: 1.2.1.促进分权:规模扩大、活动分散化、培养后备人才
阻碍分权:维护政策、命令的一致性、缺乏合格管理人员。
积极:1)心理需要的满足;2)和谐人际关系;3)相互合作 非正式组织的影响都有那些? 2.1.2.3.1.1.2.件
1.1.2.3.1.消极:
目标若冲突,则极不利;
束缚成员个人发展;
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
根本任务:
根据组织结构系统图;
编制职务说明书:A、工作内容、职责和权力;B与其他部门和职务的关系;C担任该职者必备的条应作好三步骤工作:
职务设计与分析:最基础
部门划分:根据工作性质及相互关系,将各职务组合为部门;
结构形成:据职务设计及部门划分,调整、平衡工作量,使设置更为合理。
组织结构与战略关系: 组织设计的根本任务及工作步骤?
组织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1)战略制定需考虑企业组织结构的现实; 2)战略形成,组织结构应相应调整; 2.组织结构与环境:三个层次上的关系:
1)职务与部门设计层次; 2)各部门关系层次; 3)组织结构总体特征层次; 3.1.2.1.1.2.3.组织结构与技术:
组织活动需要利用技术,及反映技术水平的手段来进行;
技术及设备水平影响组织活动,亦影响内容划分、职务设置及素质要求;
规模与组织所处发展阶段
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以“事事有人做”为基础,兼顾人的特点和能力;
权责对等,即责、权结合,完成一定工作,需支配一定资源;
命令统一:是重要原则 组织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事业部制组织有何利弊?
事业部制事在一个企业内对具有独立产品市场、独立责任和利益的部门实行分权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1.1.2.1.1.2.3.4.1.2.3.优点:
事业部制以利润责任为核心,能够保证公司获得稳定地利润;
通过事业部门独立生产经营活动,能为公司不断培养出高级管理人才。
主要缺点:
需要较多素质较高地专业人员来管理事业部;
管理机构多,管理人员比重大,对事业部经理要求高;
分权可能架空公司领导,削弱对事业部地控制;
事业部间竞争激烈,可能发生内耗,协调也较困难。
具备专业化原则划分的条件,并能确保独立性,以便承担利润责任;
事业部间相互依存,不硬性拼凑;
保持事业部之间适度竞争; 责权利划分比较明确,能较好地调动经营管理人员地积极性;
实行事业部制,需具备那几个条件? 4.5.1.2.公司有管理的经济机制,尽量避免单纯使用行政手段;
适时而动:
外部环境好:有利于事业部制;
外部环境不好,应收缩,集中力量度过难关。
人员配备的任务、工作内容和程序事什么?
任务:为组织的每一个岗位配备适当的人 工作内容和程序: 1.2.3.1.2.3.1.1.2.1.1.2.1.2.3.4.5.1.2.3.4.1.2.1.2.3.4.5.1.2.确定人员的需要量:以设计出的职务数量和类型为依据;
选配人员,对组织内外候选人进行筛选;
制定和实施人员培养计划。
因事择人:根据岗位要求选择人;
因材使用:根据人的不同特点安排工作;
动态平衡:以发展的眼光,根据变化的情况,适时调整。
外部选聘指从组织外部选聘。
优点:平缓内部紧张关系,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缺点:A缺乏人事基础;B对求职者无法深入了解;C内部职工积极性受打击;
内部提拔
优点:A鼓舞士气,调动积极性;B全面了解选聘对象,保证正确性;C有利于迅速开展工作;
缺点:A引起同事不满,B造成“近亲繁殖”
公开招聘:公布信息;
粗选:据背景初选;
对初选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
民意测验:判断组织对其接受程度;
选定人员
列出人力资源清单,了解基本状况;
为确定报酬提供基础;
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为人员培训提供指导。
管理人员的贡献:注意个人努力与部门成就区别开来;
管理人员的能力;
确定考评内容;
选择考评者;
分析考评结果,辨识误差;
传达考评结果;
根据考评结果,建立企业人才档案;
传递信息:熟悉公司经营业务;
改变态度:按组织认同的行动准则工作; 人员配备原则是什么?
比较管理人员从外部选聘及从内部提拔的利弊
管理人员选聘的程序及办法是什么?
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目的是什么?
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是什么?
管理人员考评的程序和方法是什么?
管理人员培训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3.4.1.2.3.更新知识:对知识及时补充更新;
发展能力:提高管理能力。
工作轮换:好处:1)丰富知识能力,掌握业务全貌;2)培养协作精神和系统观念;
设置助理职务:好处:1)减轻主要负责人的负担;2)培训待提拔人员;
临时职务代理:好处:体验高层工作,展示管理才能,弥补能力不足。对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是什么?
领导的定义及本质是什么? 最一般意义上的领导,应该是指指导和影响群体和组织成员为实现群体和组织目标而作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或艺术。它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一)领导一定要与群体和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发生联系。
(二)权力在领导和组织其他成员中不平等的分配。
(三)领导者能够对组织成员产生各种影响。
(四)领导的目的是影响被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作出努力,而不是更多的体现个人权威。
领导的本质是什么? 领导的本质就是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原因:能将组织成员的愿望与需求统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领导作用是什么?
(一)指挥作用:认清形势,指明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
(二)协调作用:认识分歧、行动偏离目标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需领导者协调人们的关系和行动;
(三)激励作用: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完全一致,领导者将其结合起来。
领导权力都有哪些?(1)强制权。(2)奖励权。(3)法定权。(4)个人影响权。(5)专长权。
正确运用权力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慎重用权:一)不滥用权力;二)确实需使用权利时应当机立断;
二、公正用权(最重要原则):保持威信;
三、例外处理:1)要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2)进行例外处理,有正当理由,光明正大,并强化”期望行为”
激励与鼓舞的区别是什么? 都是使下属努力工作、保持高昂士气的行动。
激励: 着眼于下属,以下属、组织成员需要得到满足为中心的; 鼓舞: 着眼于领导者,主要来自领导者本身的魅力及吸引力。
领导者素质都包括那些? 1.1.2.3.4.1.1.2.3.政治素质: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现代化的管理思想;
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政治的品质及民主的作风;
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业务素质:
基本经济理论;
管理基本知识;
其他知识; 1.1.2.3.4.1.业务技能:
思维:较强的分析、判断和概括能力;
决策:决策能力;
领导:A组织、指挥、控制;B沟通、协调关系;C不断探索和创新;
知人善任的能力;
身体素质:心志及体力。
人性假设有哪些观点?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认为,管理人员对工人的行为有不同的假设,主要分为两种。截然对立的基本观点:一种是x假设,一种是y假设。1.x假设
麦格雷戈认为,泰罗和泰罗以前的管理者主要采取了集权型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是基于对人性的如下假设:
(一)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二)人生来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
(三)一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
(四)智慧力:人们通常容易受骗,亦受人煽动。
所以,强制,处罚,解雇等手段来迫使他们工作,实行高度控制的集权和独裁管理。2.y假设:
(一)天性:一般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
(二)外来的控制和处罚并不是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人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
(三)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不愿负责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
(四)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想象力独创性和创造力。
(五)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智慧和潜能只是部分的得到了发挥。所以,民主式、放任式管理;以人为中心,实行宽容、放权的原则。
领导风格都有哪些?
1、三种典型的领导风格
根据领导者控制和影响被领导者方式的不同,把领导方式分为三种:独裁式,民主式,放任式.2、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专制权威式,开明权威式,协商式,群体参与式.3、管理方格图
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1964年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管理方格图。横坐标表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纵坐标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
4、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
坦南鲍姆和施米特认为领导方式有一种连续性是沿着一根标尺的延长线运作的,完全以领导为中的低点,趋向完全以职工为中的高点,这中间存在许多过渡方式,共有7种。影响领导方式的各种可能因素有哪些?
(一)对领导者的个性起作用的一些因素。
(二)下属所具有的可能影响领导者行为的因素。
(三)情景因素。
情景理论都有哪些? 1 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这是一个较完整的情景领导理论。(1)两种领导风格包括: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
(2)三种情境因素包括: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工作任务的结构,领导者所处职位的固有权力。2 途径目标理论,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埃文斯等人提出。
他们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支持型,参与型,指令型,成就型。在选择领导方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职工个人的特点,环境因素。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由科曼首先提出)领导者的风格,应当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
(一)低工作低关系,命令型.(二)高工作低关系,说服型。
(三)高关系低工作,参与型。
(四)低关系低工作,授权型。4 领导与决策模式(弗鲁姆-耶顿提出)决策的有效性可以用决策的质量和决策被接受程度来衡量。激励理论包括哪些? 有关的激励理论可以分为需求理论和认知过程理论 需求理论解释的是“什么会使职工努力工作”问题,认知过程理论则注重分析“为什么员工会努力工作”和“怎样才会使职工努力工作”这两个问题。什么是激励?什么是需要?什么是动机? 激励: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需要:是指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既包括基本的需求,如生理需求,也包括各种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成就等。
动机:是诱发、活跃、推动并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激励过程本身是一个内部和心理的过程。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一)人的需求要分为5个层次。这些基本的需要包括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这五种需要并不并列而是从低到高排列的。
(三)人的行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
激励理论的内容
1.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
赫兹伯格提出,主要由两类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的不好会引发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的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言因素叫做激励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二)工作上的成就感。
(三)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四)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五)职务上的责任感。
2、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将会有助于达到某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励起来去作某些事情以达到这个目标。
用公式可表示为:激励=效价*期望值
期望理论说明,激励实质上是选择过程,促使人们去作某些事的心理将依赖于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1.公平理论
主要研究报酬对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公平理论认为,员工首先思考自己收入与付出的比率,然后将自己的收入付出比与相关他人的收入付出比进行比较,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则为公平状,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
公平理论对报酬分配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价值建议:
(1)按时间付酬时,收入超过应得报酬的员工的生产力水平将高于收入公平的员工。
(2)按产量付酬时,收入超过应得报酬的员工与那些收入公平的员工相比,产品生产数量增加不多而主要是提高产品质量。
(3)按时间付酬对于收入低于应得报酬的员工来说,将降低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4)按产量付酬时,收入低于应得报酬的员工与收入公平的员工相比,他的产量高而质量低。
4、强化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那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是有利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和消逝。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在管理中运用强化理论来进行行为改造一般有4种方式
第一 正强化。正常化是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以期在类似条件下重复出现这一行为。
第二 负强化。是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和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后果,从而减少和削弱不希望出现的行为。
第三 自然消退。取消正常强化,对某种行为不予理睬。
第四 惩罚。惩罚是用某种带有强制性的,危险性的结果来消除某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信息沟通必须具备那几个基本条件?
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基本条件:
第一,沟通必须涉及到二人以上
第二,沟通必须有一定的沟通客体,即信息情报等。
第三,沟通必须有传递信息情报的一定方法,如语言、书信等。
信息沟通需要哪几个要素?
1.发送者;
2、接收者;
3、所传递的内容。
人员沟通的特点都有哪些?
一、要通过语言交流;也有姿态,手势等交流;
二、不限于信息沟通,包括思想、感情、关键的沟通;
三、常受复杂的心理过程影响而失真。信息沟通易发生障碍的因素有哪些? 1、表达中的障碍;
2、沟通中的障碍:如时机不当,干扰误差; 3接受方面的障碍。
信息沟通网络使用各种沟通路径所组成的结构形式,它直接影响到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正式沟通都有哪些基本形态?
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内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沟通方式,由组织结构的建立。1、自上而下的沟通:上级向下级下达命令、指示;从高到低,独裁 2、自下而上的沟通:从下属到上司:从低到高,参与、民主
3、横向交叉的沟通:同一层次间,或个人间。不同层次和无隶属关系,具业务协调作用。在正式组织环境中,正式网络沟通可以有五种沟通形态: 链式,环式,y式,轮式,全通道式.什么叫控制?管理控制的目标是什么?
控制是保证组织计划与实际运行状态动产使用的管理职能。在现代管理活动中,管理控制的目标主要有两个: 1、限制偏差的累积
一般来说,工作中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小的偏差失误在较长时间里会积累放大并最终对计划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因此管理控制应当能够及时地获取偏差信息。
2、适应环境的变化
制定出目标到目标实现前,总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组织内部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需要构建有效的控制系统帮助管理人员预测和把握这些变化,并对由此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作出反应。
控制工作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控制标准:是前提,依据和尺度;
2、偏差信息:与标准要求偏离的信息,是工作的重要环节;
3、矫正措施:据信息分析原因,采取行动;目的:纠正偏差,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基本的控制过程中包括哪几个步骤?
1、确立标准;2、根据建立的标准衡量实际工作情况;3、纠正实际执行情况偏离标准和计划的误差。
管理控制的特点都有哪些?
1、管理控制具有整体性。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管理控制是组织全体成员的职责,二是控制的对象是组织的各方面;
2、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标准、方法不能固定不变,应动态,提高适应性及有效性; 3、管理控制是作为人的控制并有人来控制:首先是对人的控制,要靠人来完成执行; 4、管理控制是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是监督,更重要的是指导和帮助。
控制都有哪些类型?请说说它们的优缺点。
一、预先控制:工作开始前对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防范(如规章制度的制定)1、优点:
1)可防患于未然;2)适用于一切领域所有工作;3)针对条件的控制,不对人,易于被接受并实施;
2、缺点:1)大量准确信息;2)对过程了解;3)及时了解新情况及问题;
二、现场控制:工作进行中(管理者亲临现场)主要职能:监督:按预定标准检查; 指导:据自己经验指导,或共同商讨解决;
优点:有指导职能,可提高工作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缺点:1)受管理者时间、精力、业务水平的制约;2)现场控制的应用范围较短;3、易形成心理上的对立;
因此不可能成为日常性的控制办法,只能是其他方法补充。
三、事后控制:工作结束之后进行的控制(不合格产品进行修理)注意力集中于结果上,矫正今后活动。
优点:总结规律,为进一步实施创造条件,实现良性循环,提高效率; 最大弊端:实施措施前,偏差已产生。
影响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主要因素有哪些?
1.2.3.环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制定计划时所依据的对经营环境的认识应作为控制对象,列出“正常环境”资源投入:对资源进行控制,使之符合要求。
组织活动: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数量是决定经营成果的重要因素,必须建立工作规范。的具体标志和标准。
应该选择的控制重点即关键绩效领域都有哪几个方面? 1、获利能力:利润和利润率是衡量企业经营成败的综合标志;
2、市场地位:市场地位是指对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份额的要求。它是反映企业的竞争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3、生产率:生产率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各种资源的利用效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生产率标。4、产品引导地位:技术先进水平和功能完善程度,需定期评估; 5、人员发展:要制定和实施人员发展规划;
6员工态度:员工的工作态度对企业目前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以科学的方法来测定;
7、公共责任:据有关部门的调查进行调整;
8、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要统筹长短期关系,兼顾短期利润与长期的需要。
常用的制定标准的方法有哪几种?
1、利用统计方法来确定预期结果:统计性标准,也叫历史性标准,是以分析反映企业经营在各个历史时期状况的数据为基础来为未来活动建立的标准。历史性标准统计资料作为某项工作确定标准具有简便易行的好处,但是据此制定的工作标准可能低于同行业的卓越水平,甚至是平均水平;
2、根据经验和判断来估计预结果,根据评估建立标准:要注意利用各方面的管理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大家的判断,列出一个相对先进合理的标准。
3、工程(工作)标准:工程(工作)标准是根据通过对工作情况地形客观地定量分析来制定的。
制定标准应满足如何要求?
1、使控制便于对各部门工作进行衡量; 2、应该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3、应与未来发展相结合;
4、尽可能体现出一致性:应是公平的应一视同仁; 5、应是经过努力后可以达到; 6: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一定的适应性。
管理者在衡量工作成绩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哪几个问题?
1、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找出是否有标准本身的问题;
2、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适当取决于控制活动的性质。确定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对象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间间隔;
3、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网络,使反映实际工作情况的信息适时的传递给适当的管理人员,使之能与预定标准相比较,及时发现问题。
管理控制工作职能对信息的要求应符合哪几个方面?
1信息的及时性:1)、信息收集要求及时;2)、信息的加工、检索和传递工作需要及时; 2、信息的可靠性:来源于准确:1)收集、传递和环节要准确;2)、不可能完全准确; 3、信息适用性:提供尽可能简便又满足要求的全部信息。
为了获得控制信息,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1、亲自观察:真实,全面,但受限制;
2、利用报表和大量的统计资料了解工作情况:省时,准确性依赖于资料;
3、召开会议,让各部门管理者汇报各自的工作的近况及遇到的问题:了解情况,利于合作。4.5.抽样调查;
其他:从现象进行判断.鉴定偏差应采取纠正措施应注意哪些问题?
1、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非所有偏差都可能影响企业的最终成果; 1判断偏差的严重程度; 2)探寻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2、纠正偏差措施的实施对象: 1)企业的实际行动;
2)计划及标准本身:1、原先计划和标准制定的不科学;2原来正确但环境发生预料不到的变化,不再适应新形登报
3、选择适当纠偏措施:选择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问题:
1使纠偏方案双重优化:第一重优化:行动的经济性优于不采取行动的损失;第2重优化:通过比较,选择投入最少,效果最好的方案;
2、充分考虑原先计划实施的影响:“追踪决策”非零起点需考虑从事计划的影响; 3、注意消除组织成员对纠偏措施的疑虑:应充分考虑,消除疑虑,避免出现人为障碍。
有效控制的原则是什么?
1.1.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
不同计划不同特点:控制所需信息各不相同;
2、控制应当反映组织结构类型和状况,并有健全的组织结构来保证;
二、控制应当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1、控制要突出重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找出最能反映体现成果的关键因素控制;
2、控制应强调例外:1)、着重于意外:可集中精力解决问题;2)、对例外的重视程度:不仅依大小而定,要考虑实际情况;3)、必须与关键问题结合起来;
三、控制应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的特点:
1、灵活性:控制系统能适应主客观的变化,持续地发挥作用,与计划一同变动;
2、及时性:要注意信息收集和传递必须及时,才能及时纠偏,否则不起作用,甚至消极作用 3、坚持适度性,注意成本:投入也大未必导致计划更顺利地实施是;
四、控制应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客观性只是实事求是,精确性指信息无误,具体性指尽量具体说明;
五、控制工作应注重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是提高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优点:1)、有助于发挥职工积极性及创造性;2)、减轻管理人员负担;3)、有助于提高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这并不意味对职工放任自流,工作目标应服从于总体目标,并有助于其实现。
控制工作注重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哪些好处? 自我控制是提高有效性的根本途径。
优点:1)、有助于发挥职工积极性及创造性;2)、减轻管理人员负担;3)、有助于提高控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教育学
第一章
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
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
⑵教育内容现代化
⑶教育条件现代化
⑷教育管理现代化
⑸教育素质现代化。
(关键)
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⑴教育的终身化
⑵教育的全民化
⑶教育的民主化
⑷教育的多元化
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
⑴教师教学生学
⑵教师向学生学
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
第二章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学校文化的特征?
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6、学生文化的特征?
⑴过渡性
⑵非正式性
⑶多样性
⑷互补性
⑸生成性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各个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和经验。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决定,但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并非完全同步,具有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一种,与其他意识形式是相互影响的平行性关系。
8、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应与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表现区别开)
⑴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⑵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⑶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论述:
1、教育有哪些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含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功能、文化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的科技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
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⑵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⑶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⑷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的作用?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⑴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⑶遗传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二、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从可能性转变为了现实。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三、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
⑴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发展的作用:
⑴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⑵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3、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应采取怎样的相应策略?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应该做到循序渐进。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这一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要及时施教,抓住关键期。
⑷个别差异性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面对全体学生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
4、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特殊功能?
(或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⑴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了社会性规范。
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⑶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表现在: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身心的发展是从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前后相邻患得阶段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前一个阶段准备了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存在着个别差异。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
第三章
1、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⑴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的发展相一致。
⑵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⑷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
3、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⑴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⑵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⑶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⑴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⑵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⑶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⑷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5、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
⑴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⑵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⑶着力提高高等教育。
6、建立学制的依据有哪些?
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⑶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⑷人口发展状况
⑸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⑵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⑶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⑷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⑸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8、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矛盾。
⑴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⑵全面发展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手段或途经,即通过全面发展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二者既不可彼此取代,又不可混为一谈。
⑶全面发展教育并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校的工作要求,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9、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
⑴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⑵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⑶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0、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⑴改变教育概念。⑵转变学生观。⑶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⑷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⑸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四章
1、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有哪些?
⑴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⑵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⑶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⑷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⑸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2.教师应如何做到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第一,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第二,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教师如何爱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3)全面关怀学生。(4)关爱全体学生。
(5)积极、稳定的情绪。
3、赏识教育的原则?如何做到赏识教育?
(代表人物:周虹)
1.赏识教育的原则: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宽容学生、提醒学生
2.在教学说中如果正确的进行赏识教育?
⑴信任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⑵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⑶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⑷激励学生、学会给学生加油。
⑸提醒学生的错误之处,讲究批评的技巧。
⑹不能虚情假意表扬学生,不能笼统表扬学生,不能过度表扬学生,禁止表扬的泛化。
4、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⑴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
⑵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依据:(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2)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层含义: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可能性。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5、学生的义务?
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⑵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⑶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⑷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6、师生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⑴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
⑵在人格上平等的关系
⑶在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7、新型师生关系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8、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及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自我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内容:⑴教师理想的建立
⑵教师专业人格
⑶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⑷专业能力的提高
⑸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⑹专业自我的形成。
途经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9、现代学习观?
⑴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⑵从重视知识灌输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⑶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⑷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⑸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⑹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论述:
1、如何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
师生关系的作用
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⑷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如何构建?
1.教师方面
⑴了解和研究学生
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⑶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⑷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⑸发扬教育民主
⑹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⑺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⑻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⑴ 正确认识自己。
⑵ 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生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2、中小学教师应具有哪些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对待自己的态度上。
体现的具体表现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
(2)精深的专业知识。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②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③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3、教师劳动的特点?
㈠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⑴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的表现:教育目地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⑵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①因材施教
②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③教育机智
㈡连续性和广延性。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广延性是指空间上的广延性。
㈢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㈣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第五章
1、编写教科书原则要求?
2、简述泰勒原理?
⑴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泰勒原理可概况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⑵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⑴学生应当追求的目标。
⑶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⑵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⑷理论与实践统一
⑶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
⑸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⑷课程评价。
⑹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3、课程实施的结构包括?
⑴安排课程表
4、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有哪些?
⑵分析教学任务
⑴“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⑵“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⑶“全员参加”的合作精神
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⑷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⑹组织教学活动
5、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⑴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⑵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⑶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⑷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6、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
⑴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
⑵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是课程资源达到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其课程结构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⑷校本课程开发旨在凸现学校及社区的特色
7、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⑴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⑶凸现学校特色
⑷重建学校文化
8、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⑴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⑵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⑶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⑷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⑸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9、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⑴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
10、课程评价的功能?
⑵在课程内容上,重视课程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⑴促进发展的功能。
(是最基本的功能)
⑶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⑵鉴定的功能。
⑷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⑶选拔淘汰的功能。
⑸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第六章
1、教学设计需要解决的4个基本问题?
⑴制定教学目标。
(最关键)
⑵进行教学任务分析。
⑶教学任务的分析与组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⑷对教学的监控和评价。
2、教学的一般任务?
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⑵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⑶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⑸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哪些?
4、中小学教学原则有哪些?
⑴激发学习动机
⑴直观性原则
⑵启发性原则
⑵领会知识(感知知识和理解知识)中心环节
⑶巩固性原则
⑷循序渐进原则
⑶巩固知识
⑸因材施教原则
⑷运用知识
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⑸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⑺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⑻可接受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5、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使他们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起来。(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6、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基础知识,发展能力。
要求:1、加强学生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讲知识创造性的作用于实际。
4、发扬教学民主。
7、巩固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
要求:1、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2、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3、通过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过程来巩固知识。
8、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要求:1、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2、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3、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4、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9、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目标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的统一。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
10、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2、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
3、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11、思想性与科学性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含义: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要求: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12、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有哪些?(或:教师该如何上好课?)
从教师教的方面看,⑴教学目标明确
⑵教学内容正确
⑶教学结构合理
⑷教学方法适当
⑸讲究教学艺术⑹板书有序
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从学生学的方面看,⑴学生注意力集中
⑵思维活跃
⑶积极参与
⑷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3、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局限性
②有利于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④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③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
⑤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⑥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1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15、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⑴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⑵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⑶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⑷探索个别化教学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7、备课的要求?
(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期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18、简述布置作业的要求?
⑴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⑵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⑶分量适宜,难度适度。
⑷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⑸要求明确,具有作业完成时间。
⑹专业反馈清晰、及时。
⑺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⑻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⑼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论述:
1、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理解?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真题卷P1540)
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㈣教师主导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到的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什么是德育原则?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
⑴导向性原则
⑵疏导原则
⑶因材施教原则
⑷知行统一原则
⑸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⑹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⑺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⑼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导向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⑵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⑶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他们积极向上。也称循循善诱原则。
要求:⑴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⑵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⑶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的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求:⑴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⑵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⑶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4、知行统一原则的含义及要求?
涵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要求:⑴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是思想道德认识;⑵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⑶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⑷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机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求:⑴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⑵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⑶加强个别教育,并提供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要求:⑴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
⑵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⑶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的贯彻到底。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
要求:⑴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
⑵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
⑶建立健全学校规章有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涵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要求:⑴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乐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⑵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⑶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涵义: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要求:⑴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
⑵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⑶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
10、德育的途经?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班主任工作
11、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①说服法
②榜样示范法
③陶冶教育法
④实际锻炼法
⑤品德修养指导法
⑥品德评价法
⑦角色扮演法
⑧合作学习法
12、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创办业余党校
论述:
1、试述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第八章
1、班级管理的概念及功能?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功能:
⑴有助于提高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目标)
⑵有助于维护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目标)
⑶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终极目标)
2、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存在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策略:(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计时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3、班集体的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
③共同的生活准则
④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⑤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
4、班集体的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⑴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⑶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⑴班主任是学校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⑵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⑶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⑷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6、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⑴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⑵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⑶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⑷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
⑸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⑹建立学生档案。
⑺操行评定。
⑻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⑼个别教育工作。
⑽班会活动的组织。⑾偶发事件的处理
7、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⑴具有民主精神和友善态度。
⑵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教广泛的兴趣爱好。
⑶具有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能力。
8、班主任如何做好后进生工作?
⒈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
⒉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有:⑴不适度的自尊心;⑵学习动力不强;⑶意志力薄弱。
⒊作为班主任应做到:⑴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⑵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⒋转化后进生应遵循的原则:①扬长原则;②对事不对人原则;③潜移默化原则;④合理原则;⑤可接受原则;⑥偏爱后进生原则。
论述:
1、如何组织培养良好班集体?
⑴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
⑵建立得利的班集体核心。一个得利的班集体核心非常重要,它是维护和推动班级工作的有力助手,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建立一支核心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
⑶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那么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护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⑷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展示自己的才能。
⑸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激励的作用,是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第九章
1、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的步骤?
⑴选择研究课题
⑵查阅文献资料
⑶制订研究计划
⑷收集研究资料
⑸分析研究资料
⑹撰写研究报告
新课程改革
第一章
1、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改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2、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3、新课程改革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
(1)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⑴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⑵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⑶教学重过程甚与重结论。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⑷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4、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5、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四)学生是完整的人。
6、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论述:
1、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制度的主要方向。(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国家、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助于满足地方济经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法规
1.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2适应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3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2.教师享有的义务?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3.教师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行政处分:
(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4.受教育者的权利有哪些?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片资料的。(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
5.学校有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处分:
(1)拒绝接收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2)分舍重点班和非重点班。(3)违反本法规定开除学生的。(4)选用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①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③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④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⑤教师职业道德行走的典范性
⑥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①对教师工作的促进作用
②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③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④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3.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范畴?
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坚持真理、秉公办理、奖罚分明)
教师荣誉(光荣的角色称号、无私的职业特征、崇高的人格形象)
4.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论述: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要求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一大履行教师职责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要工作高度负责。2认真备课上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辅导学生。5不得敷衍塞责。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要求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师德的灵魂、核心。
(4)教书育人。要求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5)为人师表。要求1坚守高尚的情操,知荣明耻。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要求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其中,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关爱学生是最基本内容。
2、师该如何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一、概念: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简单说就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意义: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宏扬社会主义风尚。
三、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1)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2)学习教师道德理论。(3)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与行相结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即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教育教学的实践。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教师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形成道德品质,实现师德修养的目的。
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不断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纠正,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大力宣传教师中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先进事迹引领广大教师,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
【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简答题答案】推荐阅读:
学前教育学试题和答案10-01
学前教育心理学作业06-18
学前教育学答案2讲解09-25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答案05-27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10-11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Y)09-22
学前儿童心理学答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