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职教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职教界普遍流行这样一个观点:观念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是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并不落后。

第一篇:职教论文

践行行知职教思想 打造职教思想高地

编者按: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陶行知、黄炎培、张謇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发起下,于2008年12月6~7日南京召开。本刊记者全程跟踪报道了本次大会,并在第一时间带来了会议的最新精神。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陶行知、黄炎培、张謇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2008年12月6~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隆重举行。

出席大会的有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管向群,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周德藩,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处副处长郝雅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席冬梅,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张行、王铁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书记顾建军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章跃一,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局长瞿卫星等近60位领导和专家、专业委员会理事以及新闻和出版单位的代表。

12月6日下午2时,会议隆重开幕,成立大会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当选的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马成荣研究员主持,他特别指出成立专委会“四大”主旨:一是积聚全省职教精英,二是研学伟人职教思想,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四是打造科教思想高地。在成立仪式上,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张行宣读了关于成立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批复;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教育学院分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章跃一作《专业委员会工作条例》起草和理事名单酝酿的说明。

坚持学以致用 推进陶行知研究的当代化

会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管向群在致辞中首先对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针对如何进一步深化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提出三点意见:第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整合研究力量,提升研究水平,推进陶行知研究的学术化;二是鼓励学术创新,打造江苏品牌,打造精品力作,推进陶行知研究的特色化;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坚持学以致用,推进陶行知研究的当代化。

坚持解放思想 发展陶行知思想的主流化

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周德藩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并提出要重视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实践陶行知,推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入主流教育体系。他强调要整合教育资源,拓宽教育视野,密切社会、生活、生产和教育的广泛联系。他强调,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办学模式,紧抓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

坚持平台建设 打造陶行知理论的品牌化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司教学处副处长郝雅梅在讲话中指出,陶行知等四位先人的主要思想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特别需要对本土化的实践和思想加强研究,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被广泛认同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坚持求真务实 推进陶行知职教的现代化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作了重要讲话,他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对与会代表表示慰问,并用“起点很高、立意很好、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来对这次会议的召开作了充分的肯定。

殷厅长指出,职业教育是一个创造空间非常广、活力非常强、舞台非常大的教育类型。他指出,我们要深入开展陶行知、黄炎培、张謇和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把握其理论精髓。用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武装校长队伍,大力培养职业教育的学术型校长和当代陶行知。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做优做大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使之成为影响职教、辐射社会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推动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成立大会结束后,与会代表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在丰富翔实的资料展示中,真切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博大胸襟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可歌可泣的一生。

12月7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谦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吴学敏、通州市职业教育局局长钱国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徐家林,就陶行知、黄炎培、张謇、毛泽东的职业教育思想作了专题报告。四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赢得了代表们热烈的掌声。

结束大会上,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副主任、新当选的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马成荣研究员作了题为《走在陶研路上》的报告,他从因势而变、因疑而研和因创而在等三方面对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马所长的讲话,高瞻远瞩,高度概括,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作者:田 园 李红亮

第二篇: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

摘 要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突变相交织,表现为阶段性的突破。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完整而功能巨大的教育类型,它主要体现“大”和“全”的特征。到2030年,要在进一步完善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和机制,使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高,它主要体现“好”和“强”的特征。到2050年,职业教育同整个教育一道,实现从追赶到跨越的战略目标,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强国。

关键词 2030年;职业教育大国;职业教育强国;中国

 

引言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明确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向全世界做出的政治宣言,是团结动员全体中国人民开辟现代化事业新境界的宏旌巨纛。总书记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未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职业教育不可或缺,重责在肩!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更宏大更长远的国家战略高度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科学谋划并切实落实,以不负期待!

站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节点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的“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大方向、大格局和着眼点,全面深入人心;到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的蓝图已然绘就,并在加快变成现实。在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更加激励我们奋力前行的时候,我们需要把目光投射得更加长远、更加坚定、更加聚焦。这是发展的逻辑,是必然要求。

2030年,就是一个应该高度聚焦的时间点。按照21世纪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构想,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还要跨越35个年头。显然,处于中间位置的2030年既是继往开来的中继站,也是最适宜做出阶段性整体评估的观测窗口。把握了2030年,就是把握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第二个一百年接续进程中承前启后的枢纽,就是把握了又一个时代的关键点。

聚焦2030,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届时,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距离世界强国目标还有多远?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提出这些问题所遵循的逻辑是——中国的发展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不是自发的而是有目的的,不是无序的而是有规划的。它是三种趋势的叠加:一是不断发展的延续,二是新形势新变化的驱动,三是国家战略的引导。这是中国的逻辑。

按照同样的逻辑,与中国发展相伴行的职业教育也要给出自己的答案,这就是本报告的目的和使命。我们力图在总结经验、研判形势和变化、分析国家战略走向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回答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是什么,道路是什么,未来的挑战在哪里,2030年中国职业教育将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她应该怎样与中国一起完成从世界大国到世界强国的跨越,并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认为: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突变相交织,表现为阶段性的突破: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种完整而功能巨大的教育类型,它主要体现“大”和“全”的特征;到2030年,要在进一步完善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和机制,使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高,它主要体现“好”和“强”的特征;到2050年,职业教育同整个教育一道,实现从追赶到跨越的战略目标,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强国!

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与道路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这是它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是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这是它走向未来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实践经验的凝聚,要充分吸取精华,沿着这条道路坚定走下去。

(一)中国成就:建立起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集中体现在精神动力、体系框架和现实价值三个层面。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盛国家,是贯穿其发展历程的精神红线;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奠定了它走向未来的物质基础;在与经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它的独特功能并呈现出新的价值取向。

1.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盛国家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精神内核

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大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既是一种教育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发端于150多年前,它经历了顽强创生、艰难前行的旧中国抗争时期,统包统分、按计划发展的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蓬勃兴起的现代化发展时期。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紧紧地与“救国图强”联系在一起的。从早期开办“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学堂,到后来发展“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的实业教育;从抗战时期实行“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战争需要”的职业教育方针,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为国家大规模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中专教育和技工教育体系;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推行“既是劳动制度,又是教育制度”的半工半读制度,到全面改革开放,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红线,即:救亡图存,振兴民族,强盛国家!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精神内核和不竭动力。在中国,职业教育要担负起救国图强的责任,可以说是一种宿命。苦难深重的中国近代历史赋予中国职业教育这样的使命,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区别于他国的一个本质特征。党和国家始终要求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历史的大逻辑上,这是渊源所在。

2.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系框架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腾飞,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在学校体系方面,培养规模持续扩大,2015年,全国有中职学校1万多所,在校生1800多万人;高职院校1200多所,在校生1000多万人。“十二五”时期,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了近5000万名毕业生,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见图1、图2。在制度体系方面,基本形成了以职业教育法为基础,以教育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为补充,行政法规、地方法规为配套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相继出台了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高职生均拨款标准、专业仪器装备规范标准、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见表1。在办学体系方面,不断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结构,见图3;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办中职、高职学校分别占比为10%、25%;组建了60多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汇聚了3000多名行业专家和学者;校企共同成立10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了60%以上的学校,吸引了3万多家企业参与办学。在资助体系方面,在中职学校推行免学费政策,覆盖91%的学生;中职学生国家助学金标准从每年每生1500元提高到2000元;在实行中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补助的同时,为每个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每年补助3500元,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高职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政策,受资助面达到30%以上。正是通过这样的体系框架,职业教育为21世纪初叶中国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也奠定了中国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物质基础。

表1 中国职业教育制度框架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基本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等

行政法规 《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

标准与规范 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校长专业标准、高职生均拨款制度、专业仪器装备规范、数字校园建设标准等

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

3.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

中国的现代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也是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同时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不断变革的过程,作为一种历史范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价值主要是通过它与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互动作用呈现出来的: 一是助推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国职业院校平均每年有近1000万的学生毕业,是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见表2。在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新增技术技能人才的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1]。二是提高就业水平。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2]。职业院校共开设了1000多个专业、近30万个专业点,积极适应就业需求[3]。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持续提升,见图4、5、6、7、8。三是完善劳动力结构。10年来,职普比例保持“大体相当”,见图9,有效改善了劳动力结构。全国累计有2亿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1.6亿人次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共有高级技师近150万人、技师600多万人、高级工3300多万人[4]。四是促进社会公平。通过覆盖广泛的资助政策,让每个有学习职业教育意愿的孩子都能“有学上”“学得好”。实现高职校设立遍布地市级城市,中职校设立遍布县区,使求学者都能在“家门口上学”。高职教育每年使近300万家庭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5]。五是服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10年来,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多万人,累计有40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6]。国家启动针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三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程,2015年培训规模达到100万[7]。六是增强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度达到80%以上①[8]。高职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持续增长,2015年为4%左右,其中85%为机会型创业②[9]。总体上看,职业教育的功能在不断拓展,对其现实价值的观照也在随之变化,从过去单一的经济功能视角,逐步转变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本功能并重的视角。这一趋势对判断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表2 2011-2015年中职、高职毕业生数量(单位:万人)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中职毕业生数 660.35 674.89 674.44 622.95

高职毕业生数 328.53 320.89 318.75 317.99

(二)中国道路:职业教育大国崛起的实践经验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始终高度关注的核心就是道路的选择问题。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与职业教育工作实践的有机统一。在构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诸多经验元素中,坚持核心元素至关重要,这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方式选择的基本点,中国应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道路”选择问题

中国职业教育要依据什么样的路径发展,就是“道路”问题;没有清晰的路径就等于没有统领、没有遵循。中国政府在主导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设计中,始终高度关注的核心就是道路的选择问题。在刚刚跨入新世纪的2002年,国务院召开高规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对未来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途径做了四点阐述,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二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三是加强与劳动就业的联系,四是深化体制改革[10]。李岚清副总理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1]。这是国家高层领导首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道路选择和“中国特色”的属性。2005年,国务院召开进入新世纪后的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以“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为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深刻指出,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关于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他用了“四个必须”来概括: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12]。这是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高度凝练,也为进一步探索实践指明了方向。2014年,国务院召开新世纪以来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讲话中指出,经过多年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她概括为“六个坚持”: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就业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多元办学,坚持分类指导,坚持示范引领。她强调,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今后要继续坚持和发扬 [13]。从提出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到“四个必须”,再到“六个坚持”,这一过程表明: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在不断深化,对它的理论认识在不断升华,走好这条道路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2.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实践经验的凝聚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其来有自,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与职业教育工作实践的有机统一。从归属上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伊始,国家就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③。以后的30多年,在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中,职业教育始终都被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所以说,作为发展的母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统领和规定作用,是它的灵魂。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根本归宿。从形态上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包括了中国职业教育理念、方向和制度三种形态的发展创新过程。在理念上,从一个世纪前提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口号,到现在职业教育要面向全社会、面向人人,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观念成为主导思想;在方向上,从过去围绕经济发展需要办学,到现在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服务重心的确定;在制度上,从过去的计划经济办学模式,到现在以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为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办学模式,中国职业教育在办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着理念提升、方向校正和制度创新的探索进程。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由一系列的具体工作任务所组成。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体系既是目标,也是具体实践系统。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确定和规划了一系列具体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就是走好中国职业教育之路的细化与落实、丰富与开拓的保证。

3.坚持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牢牢把握核心元素

在构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诸多元素中,核心元素是关键,坚持和发展核心元素,就能够走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我们认为,这些核心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把职业教育作为重大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发展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大力发展、加快发展。二是服务国计民生。职业教育及时回应国家与民族发展的重大诉求,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发展建设和民生改善。三是政府统筹规划。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四是推进体系建设。把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的总目标,不断优化结构布局,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保证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整体协调发展。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六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职业精神养成与职业技能传授融合在一起,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新的元素迅速成长,并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并成为新的核心元素。比如共享包容的元素,强调职业教育的全纳性、共享性,注重发挥它在消除贫穷、促进公平,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方面的独特作用;比如绿色发展的元素,强调职业教育的绿色技能开发功能,以及在传播和建设绿色文化方面的作用;比如中国文化的元素,强调职业教育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弘扬,建构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体系。通过这些核心元素,我们可以把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整体特质,并在发展和创新中,进一步推进其走向更加成熟。

二、未来15年中国职业教育所处的发展格局与机遇挑战

未来全球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科技革命和创新竞争将更加激烈,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这样的总格局规制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方向和进程。在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体系框架的基础上,中国职业教育要向世界职业教育强国迈进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职业教育从“大”到“强”的跨越,是一种多重跨越,极具挑战性。

(一)2030图景: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新格局

未来20年全球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并迎来新的科技革命和更加激烈的创新竞争。中国将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在经济规模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应对得当,中国将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与此同时,中国将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建成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这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处的总格局。

1.2030年的世界:第三次黄金增长期

(1)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三次黄金增长期。总体看来,学者和研究机构基本认同未来20年全球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的观点。渣打银行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2000-2030年间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三个超级周期(super cycle),全球将保持2.7%的年均增长率。此前两个超级周期分别是1870-1913年和1946-1973年,在此两个阶段中,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7%和5.0% [14]。胡鞍钢等研究者指出,从1990年至2030年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三次黄金增长期,有望保持3.0%~3.5%的年均增长速度,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亿~70亿人口都参与到这一过程之中,形成超长时期、超大规模高速成长时期,见表3。从经济增长的来源上看,科技创新带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及教育发展带动的人力资本存量增长是支撑全球经济黄金增长期的重要因素[15],见表4。

表3 全球经济增长周期(1820—2030年)

时期 年均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波动系数

1820-1870 0.9 0.29

1870-1913 2.1 0.42

1913-1950 0.2 13.81

1950-1973 4.9 0.21

1973-1990 3.0 0.42

1990-2030 3.5 --

注:2011-2030年全球经济年增长率数据系作者估算。

计算数据来源:Angus Maddison,Statistics on World Population,GDP and Per Capita GDP,1-2008 AD,2010,heep://www.ggdc.net/MADDISON/oriindex.htm.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表4 全球经济增长及其来源(1990—2030年)(%)

1990-2010 2010-2030 1990-2030

GDP 3.0 3.5 3.3

资本投入 2.5 3.5 3.0

劳动投入 1.7 0.1 0.9

人力资本投入 1.2 1.2 1.2

全要素生产率 1.2 1.7 1.5

注:资本投入权重为0.4,劳动投入权重为0.3,人力资本投入权重为0.3。本表数据系作者估计。

计算数据来源:1990-2010年GDP增长率、资本投入增长率(固定资产形成率年均增长率)和劳动投入增长率数据根据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2011 相关数据计算,人力资本投入增长率根据Robert J.Barro,Jong-Wha Lee,A New Data Set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World,1950-2010,NBER Working Paper No.15902,2010计算。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全球将迎来新的科技革命和创新竞争。研究预计[16],在全球经济从暂短危机中复苏后,将进入科技创新的异常活跃期。到2020年,全球每年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将达到167万篇,申请国际专利147万项,全球全时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1000万人,全球研发投入1.78万亿美元、占全球GDP2.0%;到2030年这些指标将分别达到231万篇、197万项、1500万人、3.6万亿美元、3.0%。科技市场将空前活跃,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高技术产品与贸易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稳健增长、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球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将由2008年17.3%上升为2020年的24%,到2030年将达到30%。新的科技革命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二是成果将快速向更多国家和地区扩散;三是创新更多集中在健康技术、ICT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技术群,并较快地进入商业化阶段。

(3)全球产业格局进入加速调整期。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17],全球产业格局将出现明显调整。农业在全球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所占比重也将呈明显下降态势,服务业所占比重将显著提高,见表5。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多的劳动力将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部门,全球就业结构将以服务业和工业就业为主体,农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降低,服务业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制造业资本不断深化,带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同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制成品可贸易程度持续提高,产业最终将集中于比较优势最强的国家。在服务业体系中,旅游、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和金融保险服务将成为贡献率最高的行业,上述领域的服务业国际贸易也将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服务业比重迅速提高,成为促进国家长期增长的动力,也是向知识经济、知识社会转型的动力。

表5 全球产业结构的变化(1960—2030)(%)

1960 1980 2000 2010 2020 2030

农业 8.8 6.6 3.6 2.9 2.4 2.1

工业 38.2 37.0 28.9 27.0 22.1 20.0

制造业 29.0 25.1 19.2 16.8 12.4 11.2

服务业 53.0 56.4 67.5 70.2 75.6 77.9

注:2020-2030年数据系作者估算。

计算数据来源: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2011.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

(1)中国将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提交的一份报告认为[18],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在2030年前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在经济规模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见表6。如果应对得当,中国将成为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所谓的“现代社会”,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享有与发达国家相当的生活质量。这样的社会应具有现代的价值观、现代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以及先进的现代产品和工艺技术;对当代世界的各种议题,与其他国家一样平等地参与讨论并作出贡献。所谓的“和谐社会”,包含三个彼此相关的目标:第一,制度和政策是公正、包容的,消除了经济和社会藩蓠,所有人都在国家的经济、社会、法律与政治制度中拥有平等权益。第二,与自然平衡共处,体现资源利用与废物产生的生态足迹,在给定技术条件下,与本国乃至世界土地、水与空气资源等在现有技术水平下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第三,成为国际社会中一个平等、受欢迎、富有建设性的伙伴,以和平与合作的方式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在全球议题和机构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所谓的“有创造力的社会”,意味着繁荣以创新为本,每个人的创造均得以发挥。中国的成功将取决于创造更多价值,而不仅仅是生产更多产品的能力,并借此能力向价值链高端转移,与发达国家在同样的产品空间开展全球竞争。创造力不限于产品和工艺技术,还包括文化、艺术等领域。所谓“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中国人均收入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中等收入阶层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社会稳定、良治和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如众所周知地那样消除贫困;通过增加机会均等和减少经济社会领域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和谐。

表6 过去和未来增长的趋势(1990—2030)

GDP年平均增长率(%) 低收入和中等

收入国家 中国 高收入国家 美国

1990-2000年 3.3 10.4 2.7 3.4

2000-2010年 5.9 10.5 1.6 1.7

2010-2020*年 5.6~7.4 7.4~10.1 2.0~3.1 2.3~3.5

2020-2030*年 4.2~6.6 4.2~7.8 1.3~2.7 1.5~3.0

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 低收入和中等

收入国家 中国 高收入国家 美国

1990-2000年 1.6 9.3 2.0 2.3

2000-2010年 4.6 9.8 1.0 0.7

2010-2020*年 4.4~6.1 6.8~9.5 1.6~2.6 1.5~2.7

2020-2030*年 3.4~5.8 3.9~7.6 1.1~2.4 0.9~2.4

*估计值的上限和下限分别表示低增长情景下和高增长情景下的增长率。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的中国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面向未来的中国战略布局以此为核心展开。第一,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中国人力资源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持续上升,形成新的教育红利,见表7;就业人口比率提高,一定程度上抵消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城镇就业和非农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形成新的转移就业红利;中国将成为科研人才第一大国,见表8、9,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量第一大国,见表10、11、科技投入第一大国,见表12,高技术产品出口第一大国,见表13,科技实力大国和信息化创新国,见表14、15。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是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持续升级产业结构,从以工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见表16、17;促进高技术产业由装备制造向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延伸,建设制造强国,提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见表18;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见表19;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第三,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实现绿色发展的主要途径。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以及低碳产业;通过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降低煤炭在化石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等提高能源利用率;建设世界森林盈余和碳汇大国、人水和谐之国、碧水蓝天之国,见图10、表20。第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互利合作格局是实现开放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加强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以及落实减排承诺、扩大对外援助规模、维护国际公共安全。第五,构建十几亿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是实现共享发展的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见表21;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成为健康之国,见表22;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趋同,地区发展趋同,整体进入高人类发展阶段,见表23;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消除农村贫困,实现全民高水平保障,见图11、表24、25。

(3)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目前,中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根据研究预测[19]: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大幅度超过美国。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接近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缩小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差距。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2.1亿~2.2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两基本一进入”的战略目标 。到2030 年,中国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建成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届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实现更高水平的12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6年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3亿。从国际比较视角看,到2030年,中国主要教育发展指标与美国差距迅速缩小,按初等到高等预期受教育年限缩小至1.3年,按学前到高等预期受教育年限将超过美国0.5年。这意味着,中国将用80年的时间(1949—2030)实现美国用200年时间(1830—2030)完成的人力资本现代化过程,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205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最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基础,见表26。

(二)历史逻辑: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的驱动力与规定性

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和科技竞争中,各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取向,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参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求中国职业教育在建立了最大规模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要向世界职业教育强国迈进。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中国职业教育从“大”到“强”的跨越,是一种多重跨越,极具挑战性。

1.为应对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志在必得的制高点

(1)各国在行动: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体系 [20]。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对各经济体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促使各国开始思考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再工业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尽管各国依据自身情况在发展侧重点上有很大不同,但是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质量、终身化、创新性的职业教育作为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措施,这其中尤以欧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韩国等为代表。欧盟在《欧洲2020战略》中提出,通过在整个生命圈内发展个体的技能,实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更有效匹配。欧盟在《2011—2020年促进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的布鲁日公报》提出,欧洲要在2020年建立更强吸引力,更具创新性,更加适切,更易获得,更高质量,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英国制定了《新挑战、新机会—继续教育和技能体系改革计划:建立世界一流的技能体系》,提出英国要在2020年实现世界一流技能和工作的目标。美国于2009年、2012年分别发布了《技能战略:确保美国工人和行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技能》《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和技术改革蓝图》,提出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是对未来长期经济发展进行投资的重要部分,是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于2011年发布了《为了繁荣的技能—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路线图》,提出把提高全社会的技能水平作为经济社会繁荣的重要驱动器,通过增强全体劳动者的素质,实现更加生产性、可持续性与和谐的未来。德国发布《职业教育与培训现代化和结构完善指南》,提出促使职业教育与培训结构进一步完善,以有效应对新的人口、经济、科技及国际发展挑战。韩国于2009年发布《2020年目标:全民职业教育》,提出为了实现“先进韩国”目标,建设工作—学习—生活归一的教育体系。

(2)目标定位:在促进就业、经济振兴、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上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国家的发展基础和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理念和方向是一致的,即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经济振兴、实现社会和谐与包容中的关键作用。具体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建设开放、灵活、层次完善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各国技能战略的核心内容。一是强调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建设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重视发展完善的包括各种层次和类型技能人才在内的职业资格制度,以及与技能人才培养相配套的人才聘用制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及使用的效率和效益,满足各行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重视加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发展针对学习者的生涯辅导和就业服务体系。第二,把面向全民的技能培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些国家普遍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置于人口、劳动力市场、科技进步、气候变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背景下,把其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以此为出发点,将职业教育发展置于更广泛的公共政策视野下,促使其与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健康和社会福利、行业发展、科技及青年政策结合起来,从社会整体上促进终身学习、创新性、可持续发展及公民幸福的实现。各国普遍强调如下策略:一是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规模的发展;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或稳定对于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投资;三是开发面向全民,特别是更多面向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失业人口、青年人的培训机会,促进他们与社会积极融合。第三,把加强多方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作为改革的重点举措。如美国技能战略和生涯教育改革路线图的核心改革理念就是“行业伙伴”和“联合”。使雇主充分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英国技能战略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提出,加强政府、行业与企业的合作,采用合作性的人才开发路径。总之,加强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施的参与,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的基本规律,强调从企业的角度开展人才评估及需求预测,重视让学习者体验工作本位学习,使行业企业参与教育与培训内容的开发 [21]。

(3)变革趋势: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基于全球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各国都在谋求职业教育的改革之路,以适应新的发展的要求。在2012年第三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工作报告将这种改革定义为职业教育的“转型”[22]。这种转型本质上就是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现代发展模式的跨越,呈现出如下的趋势:在整体设计上,强调职业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高度融合,突出全民性、终身性、多样性和易获得性,朝向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在专业结构上,调整教育重心,适应未来就业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发展面向社会保障、健康卫生、物流、金融、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为增加新的就业提供支撑。在人才资质上,应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低技能人才需求减少的变化,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尤其突出对学习者的社会交流和情感技能、非常规认知技能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培养。在驱动方式上,更加强调供给驱动让位于需求驱动,建立有效的市场需求驱动方式,对雇主的要求及时做出反应,并向学习者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教育培训。在管理运行上,由过去的中央集权式系统向分权化系统转变,由国家主导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方式向市场驱动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相分离的方式转变,更加强调政府重要角色的准确定位与多元主体参与。在教育内容上,由过去单一技能的专业化,变为追求多元技能融合基础上的专业化;由过去重视教师和培训者主导的教学内容,变为更加重视学习者主导的学习内容和自我学习成效。在成果认定上,从基于培训阶段和考试的技能认定,向基于能力和先前学习成果认可的转变;从重视正规部门的认可,向同时重视非正规部门认可与正式部门认可的转变;建立灵活、多样的进入与推出制度,等等。

2.从职教大国迈向职教强国是不断跨越挑战的进程

(1)迈向职教强国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依据和动力源泉,规制着它的定位、方向和进程。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创新强国,将成为绿色中国、和谐中国,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并继续朝着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既要为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也要达到与之相称的时代水平。职教强则国家强,国家兴则职教兴,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中国职业教育在建立了最大规模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要向世界职业教育强国迈进,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职业教育一定要担负的历史使命。尽管目前对职业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所谓的职业教育强国可以有这样几个主要的维度[23]:一是具有长期稳定的培养规模。对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吸引力,通过国家资格框架,与普通教育形成互补和平衡的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数量足够的经过有效训练的高素质劳动者。二是在法制基础上的完善治理。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和教育机构在其中有清晰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治理,职业教育系统运行协调畅通。三是与经济发展的高匹配度。国家的经济政策与教育培训形成高度一致。技能需求和供给之间保持高水平的连贯性。学习者和企业始终被作为服务中心,学习产品和服务具有快速的跟踪、传导能力和适应性。四是来自财政的持续有力的保障。对职业教育有持续和平衡的财政投资,并确保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发展所需的有效技能。资金投入形成激励机制,有效引导无论是公办机构还是民营机构及个人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五是始终提升的教育质量。职业教育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积极、坚定地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培训,针对企业或个人的教育培训目标非常清晰透明,有完善的问责和奖励机制,使之具有持续提升的动力。六是对经济和人全面发展的高贡献率。把满足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应对全球和地区经济及社会挑战中发挥独特作用和价值。高度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和成功机会,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2)迈向职教强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24]。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来自人才需求变化的挑战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一,产业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一是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部门和业态将被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部门和业态所替代,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作支撑;二是在价值链低端聚集的产业将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这个过程意味着服务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加大,需要大量技术研发和营销管理类人才作支撑;三是生产和服务环节将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现场工程师和技术人才作支撑。第二,生产变化带来人才素质的变化。由于生产流程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单个行为,而将实现纵向集成,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生产者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而更多地成为价值网络的节点、生产过程的中心。这一变化意味着:首先,智能工厂里的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需要极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由于生产流程的动态性,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将成为主流,产品的最终形态将与生产者密切相关,新的业态将模糊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界限,跨学科和专业能力成为新的人才特征。再次,将产生一批新的“互联网+”技能领域,与对传统技能人才要求不同,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上述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一是能否适应对培养规格的新要求。随着产业快速升级,低端岗位单一的操作型技术工人将会减少,而高端岗位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将有更大需求。二是能否适应对培养质量的新要求。从过去重视可量化的操作技能,转向重视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技能,要克服受教育者能力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三是能否适应对培养专业的新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现代生产服务等重大领域的专业需要加快规划和建设。

(3)迈向职教强国的过程是实现多重跨越的过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规模体量大,需要保障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二是涉及方面多,需要协调全社会的参与;三是发展速度快,需要跟上急速变革的要求。这些特点决定了矛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当前有五个方面的矛盾尤为突出:第一,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很突出。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5%。人力资源市场显示,相当一个时期以来,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劳动力,其求人倍率始终都在1以上,表明职业教育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第二,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热切期盼与办学条件建设滞后的矛盾很突出。目前约1/3省(区、市)尚未落实“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的法定要求;有的地方虽制定了标准,但水平偏低。相当一批职业学校无力改善办学条件,学校达不到国家办学基本标准。第三,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实现多元主体办学的强烈诉求与政策落实不力的矛盾很突出。中央反复强调,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办学,但是目前社会资本和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普遍缺乏激励政策和内生动力,校企合作多数是松散型、浅层次的,合作内容和形式单一。第四,学习型社会对多样化终身化职业教育的要求与教育格局陈旧固化的矛盾很突出。旧有的教育格局尚未被突破,如缺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还未建立,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立交桥”尚未完全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不够等等。第五,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度协调要求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矛盾很突出。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协调作用还没有落实,行业部门和行业组织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决策的通道不畅,职业教育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所造成的政出多门、职责交叉、力量分散问题依然严重。破解这些现实矛盾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急迫课题,是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之路的逻辑起点。从更加长远的角度看,中国职业教育从“大”到“强”的跨越,是一种多重跨越,极具挑战性。它是理念的跨越,要让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观成为主导思想,并深入大众,需要一场全民性的观念革命;它是制度的跨越,按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重新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及市场之间的关系,寻找到新的平衡点,需要制度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它是技术的跨越,在技术追赶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既要跟上技术高速发展的步伐,也要借助技术的力量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改造;它是能力的跨越,随着老龄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经济的到来,职业教育需要在全纳性、多样性、可持续性与有效性之间做出权衡的基础上,重新塑造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三、面向2030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构想与战略转型

2030年是连接当下与2050年的台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做出清晰的描绘——科学地标定这15年间中国职业教育要跨越的高度,以确保下一个20年能够实现新的跃升;要准确地判定这15年间工作的着力点,破解难题,清除障碍,做到精准发力;同时,还要适时调整策略,让变革跟上时代的变化节奏,把前进的脚步迈得既快又稳。

(一)发展目标

面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职业教育发展依然面临道路选择问题,走好中国特色之路要把握核心点。中国职业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基础是进一步完善体系,关键是形成一整套以法律为基础的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和机制。

1.坚持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未来职业教育发展依然有道路的选择问题,坚持走中国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由中国职业教育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决定的。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的路,既要坚定不移、充满自信,也要抓住关键、走正步子。

(1)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也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统领。要以创新发展统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要以协调发展统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布局结构;要以绿色发展统领职业教育生态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社会风尚;要以开放发展统领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广泛拓展职业教育资源;要以共享发展统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办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政治要求,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度融合起来。要让企业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把先进的企业文化、职业传统融入到教学中来,在学生的专业实践中培育他们的品质和精神。要动员社区、家庭、企业等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既重视校园教育也抓好环境治理,建立多方协同育人机制。

(3)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充分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积累和国际上其他国家与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借鉴。坚持“大力发展”、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政府统筹、坚持体系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质量主题是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成功的核心内容,要继承好、发展好。强调职业教育的全纳性、终身性、多样性和易获得性,强调工作技能教育与生活技能教育并重,强调政府、社会、学校与市场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平衡和协调关系,是国际职业教育领域改革的基本取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借鉴。

(4)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确定了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不折不扣地把工作做到位,是实现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根本保障,也是规划和推进2030年发展目标的工作前提。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既要以此为基石,基石不牢,地动山摇;又要以此为路向参照,为更加长远的发展,校准航向,谋划前景。

2.努力建设职业教育强国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完成从职业教育大国迈向职业教育强国的战略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渐进的积累与飞跃的突变相交织。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到2030年,要在进一步完善体系的基础上,推进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和机制,使职业教育的贡献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全面提高。到2050年,职业教育同整个教育一道,实现从追赶到跨越的目标,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强国。

(1)2020年的目标及分析。201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2020年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做出了明确描绘: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围绕这一目标规划了四方面的重点任务:结构规模更加合理;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我们认为:第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长期坚持、矢志不渝的目标。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来,国家有关文件都把未来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在体系建设上,见表27。它既表明了该目标的统领性、重要性,也表明了政策引导重心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第二,推进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和实践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仔细分析30多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表述,既有一以贯之的坚持和毫不动摇,也有根据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变化做出的与时俱进的调整和变革,见图12。这是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聚集社会各方面共识、推进职业教育理念创新的结果。第三,体系建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大”和“全”上。从历来的重点任务安排上看,体系建设的重心是在保证发展规模、健全层次结构、建立内外部的协调关系方面,所以建设的重点指向的是“大”和“全”。从2014年的决定提出的重点任务看,这个方向的努力仍要继续,还有相当的短板需要补齐。

表27 国家历年出台的职业教育重要政策文件关于发展目标表述的变化

文件名称 目标表述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1]55号) 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16号)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资料来源:于志晶,刘海等.中国职教梦——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4(21):34—35。

(2)2030年的目标设计及分析。根据对2020年目标的上述分析,我们对2030年目标提出如下的设想:第一,作为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聚焦点,仍要把体系建设确定为总的工作目标,但要提升建设标准,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升级版”。第二,在进一步完善体系,做好“大”和“全”的文章的同时,工作重心要向更“强”更“好”和更“活”转变。第三,做强职业教育的办法是深化改革,方向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要“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使体系更好发挥作用。

为此,我们将其表述为:到2030年,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发达国家中上水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以法制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职业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为到2050年建成职业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发达国家中上水平”:根据我们做的一项关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OECD主要国家的比较研究,见表28,目前,我国综合指标还处于中下水平,主要在机会指数、投入指数和衔接指数方面差距较大。从追赶系数上看,近年来我国呈现较好势头。我们希望,经过努力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我国能在综合指标上达到这些国家的中上等水平。

表28 中国与OECD主要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比较

指标

维度 指标名称 中国与OECD国家比较的位次 OECD

平均值 1 中国

机会指数 转换性别均等指数2 20(28) 1.3 0.99

25-64岁人口高职学历性别比(女/男) 22(28) 1.4 0.92

结构指数 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在校生数比例(%) 11(34) 44 53.0

25-64岁人口高职/(高职+本科)比例(%) 1(28) 30 61.0

规模指数 25-64高职学历人口比例(%) 22(28) 10.3 5.7

高等职业教育净入学率(%) 16(26) 21.8 19.1

投入指数 高职生均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 3(22) 43.4 52.4

中职生均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 28(31) 26.1 19.7

衔接指数 中高职衔接(%)3 11(19) 14.5 12.0

综合情况 15(27) 3项高于平均值、6项低于平均值

数据来源:教育概览OECD指标(2010-2015)、世界银行。

注:1.OECD平均值采取的非加权平均;2.转换性别均等指数采用的高职净入学率比例(女/男);3.中高职衔接采用的是2015年数据;4.其他未注明年份的数据均为2012年数据;5.中国与OECD国家比较的位次数据中,括号内的数据为参与比较的国家数量。

资料提供: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数据库。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在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础上,继续将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目标推进,并向更高层次发展,形成“升级版”。“更加完善”的重点是:规模、层次、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相适应;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与经济社会需求匹配度较高;形成中职与高职、职教与普教、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教育机构与劳动力市场充分衔接融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关于“以法制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制进一步完善,依法健全职业教育的标准、评价、投入、师资、服务等制度性规范体系,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行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地位的保障政策进一步健全并得到全面落实,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关于“职业教育的服务力、贡献力、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方面作用突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显著提高,在提升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普及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15年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等方面的贡献水平显著提高,职业教育参与全球化人才培养的竞争能力显著提高,一批职业院校成为国际知名院校,中国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大家庭中有重要影响力的成员,见表29。

(二)主要任务

瞄准2030年,展望2050,中国职业教育要苦练内功,加快提高自身能力。通过提高治理能力,实现体系的高效运行;通过提高基础能力,夯牢持续发展根基;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激发教育活力;通过提高服务能力,增强社会价值;通过提高竞争能力,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加快提升治理能力

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管理制度总构成,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则是运用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推动职业教育体系高效运行的能力。中国职业教育要从“大”迈向“强”,打造完善的治理体系和高效的治理能力最为关键。一是要在修订《职业教育法》基础上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重要办学主体的法律责任,明确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法律依据,实现依法治理。二是要在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建立参与范围更加广泛的决策协商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企业、工会组织、职业院校、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方代表参加,实行社会共商决策。三是完善行业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教育费附加返还、税收减免优惠等多种形式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落实行业企业重要办学主体责任。四是建立企业举办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资质认证制度,从企业规模、技术水平、技师队伍、培训条件、培训质量等方面设立资质标准,赋予合格企业“教育企业”的资格并予以一定政策优惠。五是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职业院校章程建设,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区、教职工和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六是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和质量报告制度,鼓励行业企业、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价和决策咨询,完善定期发布教学质量报告、就业质量报告制度。

2.加快提升基础能力

办学条件是支撑教育发展的基础;基石不牢,则发展不稳。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升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职业教育由大变强的筑基工程。一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性职业教育支出的占比,重点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推进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薄弱院校建设。二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标准和教师培养、使用制度,提高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程度,建立企业培训师傅资格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制度。三是推进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化标准院校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职业教育网络学习体系。四是加强职业院校现代化建设,制定面向2030年的职业院校现代化指标,通过优化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所有职业院校如期达到建设标准。五是加强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网络,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破解改革发展难题,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和决策支撑。

3.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实现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任务。一是打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升级版,在进一步调整结构布局、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改革,畅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渠道的基础上,制定体系建设升级版标准,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二是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始终,发挥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健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发挥引领作用。三是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推进“大国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营造职业院校浓郁的工匠文化,培育和传播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四是实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全过程的机制,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教育。五是推进职业院校考试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法,扩大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比例,建立高中阶段职普招生统筹制度。六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以第三方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质量检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的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

4.加快提升服务能力

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及时跟进,提供精准支撑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和成功经验,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把提高服务能力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一是瞄准中国制造提供有力服务,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职业教育要全面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紧密对接关键领域、紧缺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机制。二是瞄准“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服务,推进一带一路相关地区职业教育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计划,对接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职业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合作。三是瞄准区域战略提供有力服务,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职业教育资源有效聚集,组织开展协同创新,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四是瞄准精准脱贫提供有力服务,加快连片特困区职业教育网络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实行贫困地区中职学生免学费,全面开展贫困地区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指导。五是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有力服务,推进职业院校向社会全面开放,建立学习成果认定、学分转换机制,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学习需求。

5.加快提升竞争能力

扩大开放、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竞争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职业教育强国是全球化职业教育竞争中的强国,所以要加快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步伐。一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行更加丰富的国际交流合作形式,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格和标准,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 扩大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数量。二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国际能力,把国际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对接国际标准加强专业建设,开发国际能力培养的相关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跨文化素质。三是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格局,全面提升沿海地区职业院校国际化水平,推进内陆沿边地区职业院校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走出去”。四是扩大职业教育影响力,积极向国际社会推介中国职业教育经验,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制定,牵头组织开发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标准。五是建立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基础上,推进一批具备条件的高水平院校重点提高国际化水平,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三)战略转型

从推动角度看,职业教育发展要依赖一套科学的政策系统。目前,国家的有关发展策略总体上是符合发展实际情况的,要认真按照部署,推进落实。但有些策略需要根据变化进行调整,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1.职业教育统筹管理由地方政府统筹向地方立法统筹转变

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地方为主的政府统筹的主体是不断在变化的,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县是关键”到近几年的“强化省级统筹”,表现的是一种“高移”的趋势,但是随着一些地级市规模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承载和举办高等教育能力的增强,地市统筹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在凸显出来。事实上,无论是哪级政府统筹,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没有清晰地界定各级政府统筹的职责范围,经常出现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原因就是地方差异很大,用“一刀切”的统筹要求必然是顾此失彼。去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以地方立法权,为解决统筹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建议:通过修订职教法,引导具有地方立法权的地区建立自己的法规体系,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实现地方为主的政府统筹向地方立法统筹的转变,推进全国各地的职业教育沿着法治的轨道多元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

2.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由“扶优”向“均优”转变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通过实施示范(骨干)校建设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了一批优质校,发挥了骨干作用。从学校建设角度看,现在进入了后示范建设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公共财政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要在布局结构调整基础上推进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优质资源的扩大和普及,努力实现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中等职业教育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优质发展、均衡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建议:今后公共财政要特别重视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及专业的建设,通过转移支付、援助项目等办法,扶弱激强,避免布局结构调整后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切实保障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职业教育资格体系建设由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并重向国家资格框架转变

在我国,职业资格(技能)证书与学历文凭是完全并行的两种证书体制系统,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互相不认账。由于两种证书之间缺乏评价的参照系,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的评价、认定和使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基点,加之传统文化上轻薄技能人才观念的影响,使职业教育人才处于发展的不利地位。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借鉴“欧洲资格框架(EQF)”制度,建立我国国家资格框架,并以国家资格框架为基准建立与普通教育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等值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分级制度,明晰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技术技能人才等级、类别划分的对应关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实现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使技术技能人才能得到与普通教育毕业生同等甚至更高的社会地位。

4.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心由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转变

从目前发达国家的情况看,未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而低技能技术工人的需求将减少。据世界银行提供的资料,到2025年,欧洲高技能工人的比例将由目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1%增加到38%,低技能工人将从目前的22%降至14%;在美国,具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到2025年,大部分就业机会的增长主要在商业和服务业领域,并且都需要高技能资质。我国有关研究指出[25],我国工业化进程完成之后,在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背景下,人力资本积累将进入高等教育驱动阶段,并向终身教育驱动阶段迈进。建议:调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心,重点发展高中后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达到60%左右,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多样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综合高中,提供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满足学生就业与升学需求。

结语

发端于100多年前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迭遭磨难,顽强前行,她是中华民族那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史、艰苦卓绝的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所进行的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改革开放进程以来30多年间所开展的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她的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承载着一个备受凌辱与压迫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获得民族解放之后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坚强意志与不懈追求。

我们坚信:

中国将成为强大的中国!

中国的职业教育将成为强大的职业教育!

参 考 文 献

[1][4][6]张德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EB/OL].[2016-02-10].http://news.yntv.cn/content/14/201506/29/14_1103199.shtml.

[2][3][5]刘延东.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专题询问时的讲话[EB/OL].[2016-02-10].http://www.jyb.cn/info/jyzck/201508/t20150817_634057.html.

[7]农业部.农业部认真落实国务院要求扎实推进农民创业创新[EB/OL].[2016-02-10].http://www.crr.gov.cn/CRR/articleContent?parentId=35&sonParentId=35&articleId=3697.

[8]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高职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0]朱镕基.职业教育要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2(21):2-4.

[11]李岚清.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2(21):5-8.

[12]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5(33):21-23.

[13]刘延长.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 开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33-37.

[15][16]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4][17][18]世界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社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19]胡鞍钢,王洪川,鄢一龙. 教育现代化目标与指标——建兼谈“十三五”教育发展基本思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5):21-26.

[20][22][23]本刊编辑部. 十八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关于背景、内涵和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6-39.

[21]李玉静.关注全民化的技能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4(25):1.

[24]于志晶,刘海等.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25]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三篇:“职教人”的观念转型是职教发展的关键基石

职教界普遍流行这样一个观点:观念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是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并不落后。西方发达国家似乎被认为不追求“仕”,但一个美国少年若有成为总统的理想,依然被认为是极好的。而且,西方社会中人们追求成为律师、医生等职业的行为与我们“入仕”的传统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均追求具有较高社会声望、较高薪金收入和社会保障的职业,但接受职业教育并不被轻视。观念确实重要,但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需要谁转变观念呢?

中国的职业教育在当前获得了绝佳的发展契机,多次职教工作会议、多次登上新闻联播、人大常委会首次调研职教、《大国工匠》等节目先后上线,说明职业教育吸引了来自政府、社会媒体、公众舆论等多方的眼球,这种高规格的关注意味着中国将迎来职业教育观念转型的春天。2015年高考前后,微信上曾有人拿没有成就的清朝科举状元与著名的落第秀才名单来开导考生和家长们:考上什么层次的高等学校并不重要,重在人职匹配,我们从中可嗅到民间观念转型的些许氛围。

但是,考生和家长们的观念转型只能从外围对职业教育发力,唯有“职教人”——专家学者、办学者、职教教师——的观念转型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基石,只因“职教人”是职教发展的内在主要动因之一。既然谈的是职业教育,不妨用“职业”或称“专业”语言来尝试分析,也就是说,从职业和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各类职教人应该有怎样的观念转型。圈内人讲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那么,作为“职教人”的专家学者、办学者、教师该如何进行观念转型?

一是学者的“研究”观念。学者做研究,这是其职业,涉及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往往不同。就研究领域而言,不少学者致力于职教政策研究,试图通过自己的思想影响职教决策。但是,将研究工作作为职业与作为事业的境界是迥然不同的。如果仅仅将其作为职业,就会出现大批量的跟风性研究,所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无从转化,浪费了科研资源。除了政策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非常需要学者们潜心研究职业教育理论。就研究范式而言,大多数学科都较为信服心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以及社会学方面的参与性观察和质性研究,而在这一点上,职业教育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是办学者的“办学”观念。当前职业学校招生难等异化职教本质的新闻强化了一种观念:职业教育是低端的教育,是不太规范的教育。可见,办学者的办学方式、指导思想的转变是职业教育吸引考生和家长眼球的关键问题。

三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普遍认为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师需要花大工夫去掉“学科意识过强”的问题,他们亟待通过提升技能水平实现转型。职业院校的教师确实需要提升技能水平,但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完善的人,而非仅仅将技能训练作为唯一目标。事实上,职业教育肩负培育职业人的使命,而非简单地给予一条谋生之路,因此教师要同时具备过硬的技术技能、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素质。教师,仍需努力。

还有一个问题,究竟是制度影响了观念,还是观念影响了制度。这有点鸡与蛋之辩的味道,而且在不同层面有不同结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职教人”的观念转型比社会大众的观念转型对于职业教育具有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值得继续思考和探究。

(责任编辑:张学英)

作者:陆俊杰

第四篇:基于教育理论与职教特点的职教英语教材建设

摘要:理论指导使教材开发的目的更明确,方向性更强,内容安排更科学合理。中职英语教材开发要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更要突出职教特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内在价值为目标,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教特点相契合;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合作式教学,为中职英语教材建立模拟职场提供理论依据,也使教材突出行业导向。文章以《酒店英语视听说》为例,论述以上2个理论在中职英语教材开发中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理论;职教特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基础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创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在马斯洛[2]看来,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马斯洛的人性本善论、固有潜能论和内在价值论等理论为基础,与单纯的知识获取相比,人本主义教育更注重人的情感和能力发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为课程开设和教材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本主义课程观主张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尊重学习者的情感与要求,恢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人本主义课程坚持“面向完整的学生”,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强调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职英语教材编写要把满足学生心理和情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把培养学生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放在首要位置。

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教材开发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教材整体构架、文本选择编排、练习设计、知识导入、活动安排都应遵循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和形成规律,深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材能引起学习兴趣,开拓自我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中职英语教材开发首先应研究中职学生特点,编写符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材。不容否认的是,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其英语水平大多不高,不少中职生甚至连简单的英语问候、自我介绍都不会。因此,若不加倍努力,更难以掌握职场英语。

中职英语教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中职生英语基础差的实际情况。教材要难易适中,浅显易懂,易于中职生理解和掌握。《酒店英语》的主编和参编人员大部分来自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了解中职学生情况。在编写之前,深入调查,根据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教材编写以简单实用为原则。在课文中没有生僻单词,涉及专业内容也只采用一些基础词汇代替专业术语,但在附录中,又补充了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目的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拓展和补充所需知识。课文中没有复杂、深奥的语法和句法,大部分是简单句、短句,有恰当的注释,力求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酒店职场英语的特点。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曾雪梅,等基于教育理论与职教特点的职教英语教材建设

中职学生学习的另一个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基础差,很多中职学生学习挫败感非常强烈,而且大部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学习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因此,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英语学习更让他们头疼。解决此问题,中职英语教材的趣味性就显得至关重要。趣味性首先体现在直观方面,教材版式设计应该活泼新颖、色彩丰富而协调,文字排版疏密合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酒店英语》全书的色调以浅蓝色为主,给人清新宁静的感觉。该教材每一课不同板块的风格均有变化,板块之间界限分明,避免产生视疲劳,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此外,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如果课文都是英文,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应该适当穿插中文注释、知识补充等。更重要的是,一本能真正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内容上应避免材料单一,相较于枯燥的文字呈现,学生对视频和音频材料更感兴趣。《酒店英语》就是将文字、音频和视频有机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产生良性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英语教材结构以知识接受为本位,体现的是行为主义理论下以反复灌输语言知识,重复练习为主要过程的语言学习流程。这样的教材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知识,不仅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而且,由于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的,学生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倡教育应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应该与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紧密联系。中职英语教材更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和职业的双重能力为目标,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知识,让学生掌握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语言运用能力。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推荐和提倡任务教学法。任务教学法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机和目标,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任务型教学法提倡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兼顾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与真实情景相似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3]。任务教学法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以应用为动力、目的、核心,能够体现语言价值的教学模式”[4]。任务型教学法指导下的中职英语教材内容应体现语言技能与职业要求的结合,以完成相应的任务为核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让学生掌握语言使用和职业技能的双重能力。《酒店英语》教材分成“前台”“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三部分。每一部分首先列出明确的职业能力标准(Competency Standards),如第一部分的标准为“能用恰当的语言招呼客人,能帮助客人预订房间”等。根据能力标准几乎每一板块都有明确的任务,而且与行业能力要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观看视频之后,能够运用专业英语知识,完成订房服务,处理突发事件等职场任务。“视听”之后还专门有“说”和“角色扮演”部分,设计了酒店业职场会遇到的问题,或工作中的场景,让学生设法应用学到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该教材还有一个专门纠错的板块“shocking to find”,在国内同类教材中独树一帜。这个板块根据正反材料相结合的科学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反面材料,学生观看视频后找出并纠正语言和职业方面的错误。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判断和纠正错误过程中强化知识建构,同时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教材应着眼于学生完整人格的构建,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全面发展。学生是有丰富情感和经验、人格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因此,教师和教材也不应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材的编写应当以尊重学生个人情感和经验为前提,创造一切条件促进学习,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酒店英语》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中职教育特点,而且由于该模式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人本主义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后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学生更完整的人格发展。

二、建构主义:情景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建构模拟职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是具有主观性的个人建构,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下,通过相互之间和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然后被学习者个人获得[5]。与知识的建构紧密相连的学习是主动的、具有社会性的过程。学习是学生、任务和教师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是社会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有意义的学习只产生于社会行为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意义建构” “情境” “合作”和“会话”四要素。

首先,“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最终目标,并贯穿于其他三个要素。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较深刻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经验,将这些性质、规律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

为了达到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目的,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教学,认为学习应当是学生在“真正的”(authentic)学习环境,或与真正的环境相接近的情境中进行[6]。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对已接受知识的主动建构。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职学生还缺乏职场环境。国内的中职学校超过一半以上没有实习基地,学生真正接触国外游客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情境创设对中职生的英语学习十分关键,而教材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Ackerman提出的“认知学徒”[7]学习模式主张学生学习知识要像手工学徒一样进行实际的操作。针对现实问题和企业要求,《酒店英语》通过音频和视频材料把native speaker 请到教室,通过材料中演员在酒店职场的专业表演,以及组织学生的观后练习活动,把实习基地搬到教室,再现酒店业的职场情境。

建构主义指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获取的知识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教材应该促进这种建构。《酒店英语》通过音频和视频材料,为学生提供比单一文字材料更有效的刺激和输入。首先视听材料比文字更有趣,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在以视听方式呈现职场场景时,学生会对视频中职场人员的表现作出判断和反应,不仅能模仿从业人员的地道口语,还能学习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规范等。

此外,《酒店英语》将情境式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在音频和视频部分布置了相应的任务。这些任务大部分不与提供的材料机械对应,而是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3名男性傍晚到酒店住宿,作为前台的接待员,你该如何做?要用到哪些常用的表达? 学生在观看视频或听音频材料之后,对职场英文表述、服务态度以及规范形成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教材还设置了句型和表述练习。重要的是,教材的大部分练习不是机械记忆或反复训练,而需要学生听说结合、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作”和“会话”过程紧密相连,合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而会话是合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通过合作搜集与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并验证假设、讨论与解决问题。从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会话和合作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论,学习首先是在共同的语言文化中向他人学习,然后才转为自己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找出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不足,然后获取新的知识。对于中职学生的课堂学习来说,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同伴可以帮助自己找出差距与不足,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中职英语的语言技能和职业技能获取与操练需要通过合作会话的方式进行。职业英语与普通英语不同,除强调语言能力,还要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合作的学习方式使纯粹的语言课堂变为模拟的职场,合作伙伴可以是客户,也可以是从业人员。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式学习要求中职英语教材提供学生之间的合作形式。《酒店英语》的练习以会话形式为主,听力和视频板块都要求学生模仿对话,或仿照课文自己组织对话。“Discussion”板块启发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合作找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办法。“Role Play”环节可以是pair work,也可以是group work,该环节不是简单模仿视频或音频材料,而是根据提供的条件、假设和要求等,完成职场任务,处理在职场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会话的形式就是合作学习的形式,中职英语的学习形式必须通过会话合作的形式进行。

三、结语

与普通的英语教材开发不同,中职英语教材要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不仅是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职业能力,以及毕业后的从业能力。教材应为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教材开发的理论统领,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能力发展,而非知识灌输。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中职英语教材开发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以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前提,以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内在价值和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观点,通过教材建立模拟职场,解决中职学校缺乏实习基地的问题,通过模拟情境进行职场练习,使中职教育与职业导向紧密联系。总之,中职英语教材开发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突出中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郑毅,杜刚.酒店英语视听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3.

[3]丁小蕾.基于任务教学法的英语听力研究综述[J].教育论坛,2011(5):94-97.

[4]李欣.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64-66.

[5]BRUNING et al.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M]. Third Edition. Columbus: Printice-hall,1999.

[6]BROWN et al.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9(18).

[7]ACKERMAN, PHILLIP L. Adult intelligence[J]. Practical Assessment, Research & Evaluation, 1996(8).

编辑 周沫

作者:曾雪梅

第五篇:基于职教人才供给理论的现代职教体系特征研究

摘 要:基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模式的不同,总结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新的现代性、职业导向性、开放性和层次性基本特征。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庞文英(1984-),女,北京吉利大学教务处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管理;边保旗(1971-),男,北京吉利大学教务部部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廖绍袍(1985-),男,福建三明人,海南省工业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AJA110003)的成果之一,主持人:姜沛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当前我国教育重中之重的问题,更是未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

职业需求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所谓职业需求是指客观职业需求和人的职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提出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孙善学(2011)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根据该理论他认为增量供给(Pi:职业教育提供新增劳动力数量,主要是指以招收初中、高中或其他教育系列的应届毕业生为主,为社会不断补充合格的新职业人才)在现有外界条件(教育分流S1、劳动分配制度S2、学龄人口m)不变的情况下,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即Pi= f{m(S1+S2)};而变量供给(Pv:存量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数量,指以有教育需求的社会劳动者为培养对象,以提高学习者职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服务。)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外界条件作用下,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当今社会现代化的需要,沿着现代教育变革的大趋势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相对应,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体系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因此,二者有着实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可以从我国1949~2011年间全国职业教育招生数量走势情况看出(图1)。我国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基本上是增量供给道路,但随着体系与制度变革等外界条件的改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将打破过去模式,进入一个全新模式。[1]

图1 1949~2011年间全国职业教育招生数量走势图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观点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沿着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而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研究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必须立足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在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完整性、运行的协调性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要素之间开放、依存、协同关系的基础上。

基于人才供给理论和我国国情分析,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增量供给”会明显下降,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变量供给”会出现快速上升趋势。如果抱着“增量供给”思维不放,认为职业教育仅是解决升学问题,那么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职业教育也必然脱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社会上出现的职业学校“升格、攀高”或者鄙视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与这种思维模式有关,对职业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发展都很不利。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促使职业教育功能从满足学龄人口的升学需求向满足包括学龄人口在内的社会成员的求学需求转变,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从教育体系内部的升学拉动向社会发展需求拉动转变。职业教育要从接收教育分流任务的“被动教育”转变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主动教育”。今后,不应该单纯地以学龄人口教育分流任务为依据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职业院校办学规模,而是从社会用人需求、学龄人口升学需求和成年人接受职业教育需求出发,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关发展政策。[2]

二、基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质而言,它是与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要促使学生从学校教育走向职业体系。现代职业教育是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各类职业人才的需求,必须跟上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性

现代性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鲜明特征。现代性具体体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理念、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业教育资源、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3]

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要做精、做特、做强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就要树立全面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全新现代人才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其各方面进行法律规范,这就要加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一整套職业教育现代国家制度。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过程深度合作。推进教学制度改革。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在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的进程,建设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资源;以集团化办学为主要实现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理治理结构和科学决策机制,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界的专家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开放的现代评价体系。[4]

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从人才供给理论可以看出,我国逐渐出现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继续上升,并可能成为今后劳动力的主体;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升,并需要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深、更广,需要更多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各类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将进一步高移,职业教育培养规模将成倍增长。[5]

(二)职业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使事情向某个方面发展的特性。职业教育更加主要的功能是帮助人们走向职业体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从教育到职业过渡的一种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胜任能力的合格职业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则是普通学校体系和产业体系连接的中间桥梁。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变化图,我们不难看出,在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布局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职业教育呈现出如下发展:首先,满足学龄人口升学需求有余地,但满足社会职业人才需求有差距的供需关系。其次,服务升学需求向服务求学需求转变和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等方面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第三,由于社会需求和人的职业发展主导,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从升学驱动向发展驱动转变。以上情况必然会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资源统筹、面向人人的职业导向性特点更加明显。

从来自市场佐证的图2和图3[6]可以看出,人才市场真实需求与我们认为的就业困难呈现反差,企业行业提供的岗位多,学校培养的人多,为什么大家都在喊着说“少”的现象引起我们的反思,不是岗位不够,而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符合职业岗位需求。随着这种问题的日益加剧与突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要承担解决问题的重任。以上说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具有使教育系统和工作系统、学校体系和职业体系相结合,并根据现有的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等模式下,开发出适合职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最终培养学习者成為合格劳动者。

(三)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体系,不仅仅包括对社会开放、对行业企业开放,还包括面向各学历层次所有具有就业需求的人(面向人人)而开放。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关系开放,有什么样的新兴产业和新生职业,就应该发展相对应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和学习对象开放,无论什么年龄,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参加学习和培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开放。[7]

邓小平同志早在1958年就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职业中学的质量问题。职业中学的一部分毕业生应该能够升入高等专科学校。”[8]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也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我国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方面采取了合作办学、强强联合、调整合并、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开放性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向高等教育毕业生开放,允许其就读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8]

现代职业教育本来就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向基础教育开放是题中之义。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接受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入学。[10]我国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都向成人教育和社会人士开放,只要取得入学资格,均可入学。职业培训机构本来就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是服务于成人职业培训的,向成人开放不言面喻。

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在职业教育体系开放程度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德国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隔绝,缺乏渗透性,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大学,承认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力和资格,还规定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某些情况下相当于具有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教育学历。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级资格,获得高级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但获得了高级国家职业资格的学生很难进入普通高校,因而英国采取措施,承认高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和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具有同等地位,目的是促进这三类学生横向和垂直流动,使他们都有资格报考大学。另外,英国正在考虑实施学分累积和转学分制度,允许学生选择更多的融合普教和职教的单元制综合课。20世纪70年代以前,法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成为一条死胡同,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法国设立了一种新的学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再学习两年可获得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同时取得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资格。[11]

(四)层次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学历教育,也是一个岗位培养教育;既有全日制教育,也有非全日制教育,即学校教育与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既有面向适龄青年的教育,也有满足终身学习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和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必然会引起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在内的新的调整。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同普通教育一样,有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并且在理论上应该是“上不封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建立职业教育层级结构,其仅有中等、高等两个层次,不适应社会分工体系、劳动分工体系对不同层次、不同标准人才的复杂需求。职业教育应面向具有不同既往经历和水平的各类人群。既有初中后分流、高中后分流,又有基于高职(专科)、本科甚至本科后的职业教育。如果一名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拿到的学历是否还用硕士、博士加以描述?普通教育的学历概念用来描述职业教育层次有一定的局限,更主要的是影响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职业教育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普通教育目标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两者的教育标准差异很大。如果都采用“学历标准”,容易混淆区别,脱离规律,失去特色,趋同发展。

职业教育分级标准的建立就突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性特点。职业教育分级是“教育向职业转换系统”的分级,不同于传统学历概念,也不同于职业技能标准。第一,职业教育分级标准制定的标准是基于职业教育目标分类,既三个领域(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发展能力)、八个层级目标和若干个三级目标。第二,职业教育分级标准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是可表达、可执行和可测度的若干要素的集合,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义。第三,职业教育等级标准是由教育界和产业界合作开发制定,并统一发布和管理,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第四,职业教育等级标准建立完善。由职业教育标准委员会制定,在制度上保证行业企业等用人方从源头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目标、标准与评价的一致性,同时定期修订,适时调整,并授权教育机构组织实施和教师具体实施。[12]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基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并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模式的不同,总结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代性、职业导向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6][12]孙善学.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1(22).

[2]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2).

[3][5]黄克孝,石伟平,郭扬,严雪怡.构建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4(1):8-10.

[4]鲁昕.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切实承担职业教育历史使命[EB/OL].http://www.docin.com/p-441607348.html.

[7]张志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展望[J].职教论坛,2012(07):47-51.

[8]邢晖.试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教育科学研究,200l(01).

[9][10]黄尧.职业教育——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蒋旋新,蒋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与特征研究[J].成人教育,2010(08).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庞文英 边保旗 廖绍袍

上一篇:专科护士毕业论文下一篇:自考法律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