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自考试题

2022-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实验心理学自考试题

透析有机化学实验,提升实验类试题解答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性实验的考查体现出学生做了还是没有做实验的差异,也就是说化学实验试题的考查中,很多实验过程的细节或者操作失误导致的实验想象成为考试的主体。现就教材中几例化学实验为例,探寻透析化学实验在解答实验类试题中的重要作用。

一、盐析

盐析,一般是指溶液中加入无机盐类的浓溶液(或固体)而使某种物质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晶体的过程。如:加浓(NH4)2SO4溶液使蛋白质凝聚的过程;在乙酸的酯化反应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使其分层现象更明显的过程。盐析是一个可逆的物理变化过程,向析出晶体的溶液中加入水,晶体会重新溶解。

人教版教材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P86,实验4|2(蛋白质的盐析)。在实验室实验时选取的鸡蛋清溶液浓度较低时,发现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效果不是很明顯,稍作振荡析出的晶体随即溶解。说明盐析过程中,需考虑混合液中溶解了较多溶解性好的溶质,才能将溶解性能差的溶质从溶液中挤出来形成晶体。

例1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蛋白质析出,再加水也不溶解

B.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中,可选用小苏打的饱和溶液进行吸收

C.往鸡蛋清溶液中加入稀Na2SO4溶液会析出沉淀,称之为蛋白质的盐析

D.硬脂酸甘油酯与NaOH溶液共热反应后,加入食盐能把硬脂酸钠分离出来

解析: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轻金属盐的浓溶液析出蛋白质,属物理过程——盐析,加水后重新溶解,A错误;乙酸乙酯的制备中,选取碳酸钠的饱和溶液,其目的是反应掉乙酸后还能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以析出乙酸乙酯,B错误;结合A知C错误;硬脂酸甘油酯与NaOH溶液共热反应后,甘油易溶于水,硬脂酸盐的溶解性比氯化钠的差,从溶液中析出晶体,D正确。答案为D。

二、三溴苯酚在有机溶剂与无机溶剂中的溶解差异

溶解性试验是描述物质在某种试剂中的溶解情况。若不能溶解,要么曾在溶剂底部,要么浮在溶剂上层(密度小于溶剂的液态物质)。一般选取的溶剂是无机物水,但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后,我们不能忽视还有大量有机溶剂的存在。

人教版教材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P54,实验3|4(苯酚与Br2的反应)。实验中发现,滴加少量溴水,出现的白色絮状沉淀短时间又溶解消失,直到加入溴水过量时,才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可知三溴苯酚难溶于水,但是在苯酚未反应完的情况下,三溴苯酚能溶解在其中。

例2为了除去苯中混有的少量苯酚,下面实验正确的是()。

A.在烧杯中,加入足量冷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分离

B.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浓溴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分离

C.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2mol·L-1FeCl3溶液,充分振荡后,分液分离

D.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2mol·L-1NaOH溶液,充分振荡后,分液分离

解析:加入冷水,苯酚在冷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但并未直接影响到苯与苯酚的溶解,A错误;向混合液中滴加浓溴水,生成的三溴苯酚是一种难溶于水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物质,不能从苯溶剂中析出,B错误;FeCl3溶液只能鉴别苯酚,不能完成物质的分离,C错误;向混合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的苯酚钠(属盐),可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可完成分离,D正确。答案为D。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航天中学校高2014级19班

作者:曾捷

第2篇:物理电学实验设计方略及典型试题解析

摘要:如何让学生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实验设计能力,是实验教学中的重点。

关键词:电学;实验;设计;方略;解析

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中物理实验题一直是以电路设计实验为主,且试题灵活度大,对学生能力考查要求较高,实验考查的重点已从原来的考查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逐步演变为要求考生会运用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使用过的仪器、装置,来解决立意新颖、灵活的实验问题,即设计型实验问题。其中电学实验设计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

1 电学实验设计基本要求

中学电学实验设计的原则,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一般可归纳为四个原则:

(1)科学性:实验方案所依据的原理应当正确,符合物理学的基本规律。

(2)安全性: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仪器、器材及人身造成危害。

(3)精确性: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应尽可能选择误差较小的方案。

(4)可操作性:实验应便于操作和读数,便于进行数据处理。

2 电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

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实验原理的设计,它是进行实验的依据和起点,它决定了应选用(或还需)哪些实验器材,应测量哪些物理量,如何编排实验步骤。而实验原理的设计又往往依赖于所提供的实验器材(条件)和实验要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

3 电学实验设计器材选择和控制电路选择

3.1 电表选择

为了减小电表读数引起的偶然误差,选择电表时应先估算待测电流或电压的最大值,同时要考虑电表间、电表与电源间的配置是否合理,测量时各电表的最大偏转量都应接近量程。

3.2 控制电路选择

控制电路的作用有两个:① 使被调节的(测量)电路流过的电流或电压符合需要;②通过控制实现多次测量,减小偶然误差。

(1)分压电路(如图1所示):

优点:由A、B点输出的供测量电路使用的电压调节范围大,可以从0V起调。

缺点:耗电大,要求滑动变阻器的额定电流较大;效率低,一般不用于大功率直流电路(例如直流电动机)的调节。

应用:小灯泡特性图曲线的绘制、电压表的校准等要求电压从0V起调的实验一定要使用分压法做为控制电路接法。

(2)限流电路(如图2所示)

优点:对变阻器R的额定电流要求较低。

缺点:AB端的输出电压可调范围较小,不能从0V起调。

应用:伏安法测电阻可以采用限流接法还是用分压接法,主要由变阻器的阻值决定;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电路只能用限流接法。

4 电学实验设计典型题目解析

4.1 实验器材的选择及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1 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①干电池(电动势E约为1.5V,内电阻r约为1.0Ω);②电流表G(满偏电流3.0mA,内阻Rg=10Ω);③电流表A(量程0~0.6A,内阻约为0.5Ω);④滑动变阻器R1(0~20Ω,10A);⑤滑动变阻器R2(0~100Ω,1A);⑥定值电阻R3=990Ω;⑦开关和导线若干。

(1)为了能准确地进行测量,也为了操作方便,实验中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__。(填写数字代号)

(2)请画出实验原理图。

(3)写出求解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原理式(不需求出结果)

解析 (1)如果选用R2,则在闭合开关后,调节滑片时,开始阶段R2连入电路中的阻值远远大于内阻,电压变化不明显,为了减少测量的偶然误差,也为了操作方便,滑动变阻器需选R1。

(2)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可知,只要能测出两组路端电压和电流即可,这是学生在教材中所学的伏安法,但是题目中并没有给出电压表,只给出两个电流表,且其中一个电流表G的内阻已知,可以先把内阻已知的电流表和定值电阻R3串联改装成一个电压表。设计实验原理图如图3所示。

作者:徐建平

第3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与探究性实验试题研究

摘要:随着现当代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突破,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作出了更新的调整,这种调整表现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活动当中。其中,高中阶段的调整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重大。总的来讲,高中阶段的教学调整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养成,因此在针对学生进行学科素质培养的时候,教师必须保证各种实验探究活动的根本落实。因此本文立足于高中的化学教学活动展开探究,分析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高中化学实验设计和探究性的实验试题特点,希望通过软文的探究进一步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验设计;试题研究

要想保证高中生能够快速适应未来的化学高考改革,那么教师就必须不断探究高中化学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的试题特点,在这些试题特点的引导之下去确立新的化学教学思想和方法,最终才能实现学生高考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于这样的核心观点,首先分析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与探究性实验试题研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寻找高中化学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改革提升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性实验试题探究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高中化学教学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必要策略

在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条件之下,国家教育部门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科教学活动也作出了新的要求和调整,其中化学教师教学就非常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养成。这种要求以高考命题形式的改革为主要信号,所以化学教师必须依照现代国家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教学新要求,针对化学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试题进行反复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现代高中化学教学的主流思想。如果大部分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活动的时候都能做到一边探究一边实践,那么就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当中的种种局限,不断促进现代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增强学生化学核心素质的必要要求

化学学科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和化学教育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化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保证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当中有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要根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设计和研究性实验实体来展开分析,能够很好地把握现当代高中生化学能力核心素养的本质性要求,在这些本质性要求的引导之下来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由此可见,在高中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和研究性实验试题的探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于这一现实情况来进行策略分析[1]。

二、高中化学实验设计与探究性实验试题特点与教学策略分析

(一)尊重实验设计的灵活性,不断落实化学实验设计探究活动

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化学的命题者也越来越注重题目的创新性表达,可以发现在近几年的化学考题当中有非常多不同的题目表达方式,不仅如此,在新颖的表达方式背后也有了更多新颖的思考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完全把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思路,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化学实验探究试题的完成当中占据足够的优势。因此教师必须要尊重现代高中化学实验设计和探究性实验试题的特点,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更多促进化学实验活动的落实,不断使学生在日常实验活动当中积累经验,保证他们在探究性实验的相关題目当中有足够的经验积累。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尝试借助互联网技术作为依托,比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某一项化学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视频来进行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呈现,快速转入学生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二)注重进行灵活的化学实验室管理机制构建

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活动里有非常多的实验探究内容,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之所以不把这些实验探究内容落实到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管理机制造成的。比如一些学校的化学实验室只能由教师申请使用,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之下是不能进行操作和探究的。但是从高中化学的主要实验种类上来看,并没有太过高危的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来进行实验操作基本上都不会出现问题。所以学校可以在化学实验室的管制方面作出一定的调整,比如学校可让一名化学教师来进行实验室的管理,每次学生有独立实验的意愿时都可以由该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施的利用。通过这种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不断在实验探究活动当中积累相关经验,那么他们在面对实验探究性的试题时就会具有更强的适应力[2]。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教育部门对化学学科的改革也作出了更多的要求和调整,尤其是在化学实验以及实验探究性试题这些方面。所以化学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以更加灵活的思路和更强的适应能力来面对未来的高考改革形势。

参考文献

[1]刘亚知.浅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新策略[J].南北桥,2019(1):89.

[2]张永强.高中化学课堂如何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J].科学中国人,2018(5Z).

作者:孙忠祥

第4篇:心理学试题及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越小,说明该感觉越(

B )。

A.迟钝

B.敏锐

C.正常

D.低常 2.听到悦耳的歌声,这时人们的心理活动主要是(

C )。 A.思维

B.感觉

C.知觉。

D.想象 3.先前学习的内容对后辑学写内容所产生的干拉作用叫( A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超限抑制

D.侧抑制 4. 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D

)特点。 A.直观性

B.稳定性

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5. 以下不属于诱导依从策略的是 (

D )。

A.登门槛放应

B.留面子效应

C.引诱法

D.示范法 6. 冯特创立的心理学派是( A

)。

A.构造心理学

B.机能心理学C.格式塔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7.主张情绪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的情绪理论是(

A )。

A.詹姆薪—兰格理论

B.坎农一巴德理论C.沙赫特—辛格理论

D.腾斯伯格理论 8.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的智力量表是( B

)。

A.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B.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智力量

D.瑞文推理测验 9.“活泼好动、行动敏捷”是人的(

A ) 特征的表现。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兴趣 10.“印刻”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

A )提出的。

A.劳伦兹

B.皮亚杰

C.艾里克森

D.柯尔伯格 1.知觉的特性不包括( D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2.以下不属于睡眠失常的是( B )。

A.日间嗜睡

B.白日梦 C.突发性睡眠

D.睡眠窒息

3.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 B ) A.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B.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和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 4.老虎钳可以当作锤子用,缝制衣服的棉线可以裁纸,这克服了( B )的限制。

A.对问题的认知方式

B.功能固着 C.知识经验

D.思维定势

5.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 B )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第 1 页 共 17 页 C.热情

D.应激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说的是( A )。

A.感觉适应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调整 7.下面关于生理性动机说法错误的是( C )。

A.生理性动机除了受生理因素影响,还受心理因素影响。 B.母性动机也是一种生理性动机。

C.古代被阉割的太监,体内基本没有性激素,所以就不再有性动机。 D.厌食症患者强迫自己减少进食或者不进食。

8.心理旋转实验中被试在大脑中进行图像旋转,体现了表象的( D )特点。

A.直观性

B.稳定性 C.概括性

D.可操作性 9.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称为( A )。

A.认知风格

B.认知类型 C.认知过程

D.认知活动 10.以婴儿理解客体恒常性为重要特征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C )。

A.前运算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感觉运算阶段

D.开式运算阶段

1.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 )。

A.华生与斯金纳

B.冯特与铁钦纳

C.詹姆斯与杜威

D.魏特曼与苛勒

2.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到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3.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是( ABCD

)。

A.邻近原则

B.连续性原则

C.闭合原则

D.同域性原则 4.下列关于短时记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BD

)。

A.短时记忆的保存容量为7±2个项目

B.短时记忆的信息单位是组块

C.机械性复述无助于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保持

D.人们的知识经验会对组块产生影响 5.“美人鱼”的形象是下列哪种想象的产物( B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6.下列关于表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CD

)。

A.表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B.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C.表象往往不如知觉完整和稳定

D.表象能够承接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操作,如心理旋转等

第 2 页 共 17 页

A )。 7.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8.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的是(

AD )。

A.尼科尔斯

B.平崔克

C.班杜拉

D.德韦克 9.个体智力呈直线式发展的年龄阶段是( A

)。

A.12岁之前

B.12—18岁

C.24岁以后

D.36岁以后 10.下列行为中,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BD )。

A.从众

B.合作

C.竞争

D.捐赠

1.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称之为( A

)。

A.调查法

B.个案法

C.观察法

D.测量法 2.构造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B

)。

A.冯特

B.铁钦纳

C.华生

D.苛勒

3.看见一朵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B

)。

A.思维

B.知觉

C.感觉

D.错觉 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包括( ABCD

)。

A.新颖性

B.流畅性

C.灵活性

D.精致性 5.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期是( C )。

A.0—1.5岁

B.1—3岁

C.1.5—5岁

D.3—5岁 6.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到词汇的理解( ABCD )。

A.词频

B.词长

C.语义

D.语境

7.认为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这个观点是 ( C

)提出的。

A.拉扎勒斯

B.阿诺德

C.坎农—巴德

D.詹姆斯

8.正直、诚恳、认真、乐于助人等属于性格的( A

)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9.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

BC )。

第 3 页 共 17 页

A.艾森克人格问卷

B.罗夏墨迹测验

C.主题统觉测验

D.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10.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属于( C

)。

A.急性应激障碍

B.应激后障碍

C.心境障碍

D.人格障碍 1.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C )。

A.华生与斯金纳 B.冯特与铁钦纳 C.詹姆斯与杜威 D.魏特曼与苛勒 2.心理学的主要功能( ACD )。

A.描述和测量 B.调节与预防

C.解释和说明 D.预测与控制

3.( A )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它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心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4. 关于如何骑自行车的记忆属于( C )。

A.陈述性记忆 B.外显记忆 C.程序性记忆 D.情境记忆

5. 艾宾浩斯在遗忘研究中创造的两个重要的工具是 ( AC )。

A.无意义音节 B.组块 C.节省法 D.默读

6.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某些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这支持了( D )A.语言获得的条件反射学说 B.语言获得的强化学说 C.语言获得的社会学习理论 D.语言获得的先天因素说

7.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这个观点是 ( B )提出的。

A.拉扎勒斯 B.阿诺德 C.坎农 D.詹姆斯

8.情绪的成分是( ABD )。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神经结构 D.生理唤醒

9.系统地提出了动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B )。

A.海德 B.韦纳 C.赫尔 D.华生

1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CD )。

A.弗洛依德 B.奥尔波特 C.马斯洛 D.罗杰斯

第 4 页 共 17 页

。 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BCD )。

A.佛洛依德

B.魏特墨

C.考夫卡

D.苛勒

2.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称为( C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心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3.我们知觉到月亮在动,而浮云是静止的,是因为( B

)。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真实运动

4. (

ABD )属于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

A.线条透视

B.相对大小 C.辐合

D.遮挡

5. 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是 ( B

)。

A.短语

B.音位 C.语素

D.单词

6. 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 ACD

)。

A.巴甫洛夫

B.乔姆斯基 C.班杜拉

D.斯金纳

7.“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是( D

) 的观点。

A.拉扎勒斯

B.阿诺德 C.兰格

D.詹姆斯

8.独立、果断、勇敢、坚韧等属于性格的(

B )特征。

A.态度

B.意志 C.情绪

D.理智

9.有些原本学习很好的学生在升入高中之后,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心情烦躁、无所事事,甚至出现想退学的想法,这种现象通常属于(

A )。

A.适应性障碍

B.急性应激障碍 C.心境障碍

D.情绪障碍

10.下列运动中,容易出现沉浸体验的是(

AD )。

A.运动

B.逛街

C.做家务

D.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

1.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到苹果光滑的果皮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 A )。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2.我们回想儿时经历的事情,属于( D )。

A.陈述性记忆

B.外显记忆

第 5 页 共 17 页

C.程序性记忆

D.情境记忆 3.美人鱼的形象,是下列哪种想象的产物 (

B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4.下列关于表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BCD )。

A.表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B.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

C.表象往往不如知觉完整和稳定。

D.表象能够承接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操作,如“心理旋转”等。

5.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这个观点是 ( A

)提出来的。

A.拉扎勒斯

B.阿诺德 C.巴德

D.詹姆斯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D )。

A.“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描述的是人的不同的心境状态

B.“人逢喜事精神爽”描述的是人的激情状态

C.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D.研究表明,人可以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对健康影响不大。

7.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8.将成就目标概念引入成就动机领域的是( AD

)。

A.尼可尔斯

B.平崔克 C.班杜拉

D.德韦克

9.个体智力呈直线式发展的年龄阶段是( A

) 特征的表现。

A.12岁之前

B.12—18岁 C.24岁以后

D.36岁以后

10.下列因素中,能够影响人际关系的是( ABD

)。

A.相似性

B.互补性 C.差异性

D.熟悉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1.韦伯定律:韦伯定律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概括成一个公式:K=△I/I,即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

12.聚合思维:指把问题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一个方向,在一定范围,有条理地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活动。

第 6 页 共 17 页 13.复合情绪:在基本情绪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认知评价所产生的。主要的复合情绪有:爱、焦虑、敌意和自我意识情绪。

14.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社会群体的一个概括,认为这个群体中的人都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无视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

1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它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12.依恋:婴儿与父母或其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起紧密的情感联系,这种强烈的、持久的社会一情感关系称为依恋。

13.情境智力: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些能力统称作情境智力。

14.主我与客我: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自我由主我和客我两部分组成。主我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和体验者,客我被主我觉察和体验的对象。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2.精细加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的加工方式。

13.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4.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人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11.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12.定势: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用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 13.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

14.心理健康: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心理健康:从心理状态来理解,心理健康是一种认知和情绪的良好状态;从心理特质来理解,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享受生活和承受生活压力的能力。

(如果采用WHO的定义也正确,即: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一种良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有能力从事富有成效的工作,并且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社区做贡献”)。

1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2.电报式语言:18个月左右的婴儿会进入电报式语言阶段,这种语言基本上是由实词构成的简单句,通常是名词和动词,没有介词、冠词等功能词。

1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由一定的目标引导和激发的原动力,可以推动个体的行为。

14.认知风格:也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

11.个体心理: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

第 7 页 共 17 页 等三部分。

12.感觉的绝对阈限:心理物理学中将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13.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持续性的、比较平稳的情绪状态。

14.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2.组块:是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 13.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4.从众: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变化。也就是说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转变为采纳大多人的看法。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 1.简述意识的含义并列举意识的几种不同状态。

从心理内容上讲,意识就是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其中既包括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也包括难以用言语表述清楚,但是却是能够让人亲身体会到的。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意识的概念:

第一,意识是一种觉知。第二,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第三,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意识的不同状态有:睡眠、梦、催眠和白日梦。 2.遗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遗忘的进程不但受时间的素的影响,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1)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一般来说,人们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较慢,并且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遗忘得慢。在学习程度相同的情况下,识记的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越少,遗忘越慢。

(2) 学习的程度。实验证明,低度学习容易遗忘,适度的过度学习可以巩固记忆效果,但是大量的过度学习,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一般来说,学习程度达120%效果最佳。

(3)记忆材料的位置。有研究表明,最后呈现的项目最先回忆起来且遗忘的少,其次是开始呈现的项目,回忆效果最差的是中间部分的项目。所以,在记忆一份学习材料时,对学习材料的中间内容要重点加强,前后学习材料是相对容易记忆的部分。

(4 )记忆者的态度。记忆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有一定的影响。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该记住没记住,不该记住反倒记住的现象。一般来说,对于自己不重要、不感兴蝠,或是不需要的信息,人们容易遗忘。

3.使用智力测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智力是动态过程,不能贴标签;

(2)智力有多种成分,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只给出单一智商值结果的测验可能不恰当;

(3)注意智力测验的文化适用性;

(4)多因素影响智力测验结果,如健康、环境氛围等。 4.简述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

第 8 页 共 17 页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它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能洞察与理解,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出现诸多问题。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绪上的表现。当一个人对自己有积极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当一个人对自己有消极评价时,就会自卑或内疚。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它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激励。

15.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根据例子分别阐述心理学的功能: (1) 认识内外世界; (2) 调控行为; (3) 预测未来;

(4)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结合实例说明。 5.简要说明情绪的功能。

情绪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适应功能。情绪是进行社会适应的一种重要手段,人们根据别人的情绪采取适当的行为,进行社会交往。

(2)动机功能。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情绪能够激发和引导行为。其次,情绪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3)调控功能。情绪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愉快的情绪会使人更有效率地学习和解决问题,也能激发出更富有创造力的想法。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通过缩小认知范围,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

(4)信号功能。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的心理可以通过表情表现。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方式。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绪信息和思想愿望。 6.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成5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五种需要,以层次形式依次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可表示成金字塔形;一般来说,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型动机,只有当某低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之后,其上一级需要才能转为强势需要。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顺序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人也会在低级需要尚未满足前,去寻求高级需要。 7.简述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

群体级化产生的原因有:

(1)责任分散是群体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2)社会比较。人们希望他人能对自己做积极的评价,所以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以与他人或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最终也造成了团体的决策趋于极端。

第 9 页 共 17 页 (3)说明性辩论。人们从他人那儿获得论点和信息,如果多数人支持这些论点.个体也会倾向于支持它;并且更多支持而不是反对的论点会出现,从而使得这种观点变得极端。

(4)文化价值观。倾向于对冒险性或者保守有较高的评价,群体的决策可能会受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影响。 8.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心理学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描述和测量。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质和量上的特点。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

(2)解释和说明。心理学不仅描述和测量心理现象,而且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一般心理学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整合来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特点。

(3)预测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心理学家往往通过测量一个人的现在和过去,来预测他将要做什么或怎么做。例如,如果知道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学习策略,就可以预测他在学校学习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帮助他改进学习方法或提高学习水平等。

9.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 10.人格有哪些特性?狭义的人格结构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人格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

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

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

一、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等特性。

狭义的人格结构由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等心理现象构成。 11.注意的特点及其外部表现。

(1)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 ① 适应性运动。 ② 生理变化。 ③ 无关动作停止。

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1分) 1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简述复习时可遵循的策略。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绘成了著名的遗忘曲线。从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速度最快,以后逐步变慢,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类的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是: (1) 及时复习。

(2) 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3) 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13.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 10 页 共 17 页 (1) 能力的类型差异。指构成能力的各种因素存在质的差异。

(2)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指不同人的同种能力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异。它表明人的同种能力发展水平有高有低。

(3)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在某些方面显现出非凡的能力,有的人能力发展较晚,年龄很大时才达到较高的水平。 14.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时间知觉因素包括:

(1)感觉通道的特性。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上,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最差。

(2)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越多,性质越复杂或越生动,人们就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越短。

(3)人们的兴趣和动机。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16.想象有哪些功能? (1)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 (2) 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 (3) 代替的功能; (4) 生理调节的功能。 15.简述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宣传说服者特征。宣传说服者的可信性和吸引力是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主要变量。

(2)信息特征。信息本身的内容和组织对于态度的转变也有重要影响。首先容易诱发恐惧体验的信息会促进态度改变。其次,信息的组织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3)渠道特征。宣传说服有许多渠道,其中包括个体间说服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说服。 (4)信息接收者特征。它包括信息接收者的智力水平、原有态度和认知需要等都对态度改变有影响。 15.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16.能力是如何分类的? 人类所从事的活动多种多样,完成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也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能力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以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根据能力是否能够帮助人们创造出新事物,可以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7.简述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过程。

第 11 页 共 17 页 (1)知觉到需要。 (2)个人的责任。

(3)权衡成本和收益。 (4)决定如何给予帮助。 18.简述心理学的功能。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描述和测量

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质和量上的特点。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

(2) 解释和说明

心理学不仅描述和测量心理现象,而且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一般心理学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整合来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特点。

(3) 预测和控制

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心理学家往往通过测量一个人的现在和过去,来预测他将要做什么或怎么做。例如,如果知道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的水平和学习策略,就可以预测他在学校学习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帮助他改进学习方法或提高学习水平等。

19.如何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人们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语言依赖思维。语言不是空洞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心理现象,语言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思维。

另一方面,思维需要通过语言来表征。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会用词语和句子来表征客观事物的过程。掌握了语言这一有力工具,客观事物及其相互联系就可以用一种更为经济的符号来表示了。

20.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有哪些?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邻近原则: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具有良好连续性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指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性原则: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四、论述题(20分} 1.试述主要的工作动机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工作动机理论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

关于工作动机的理论有X理论、Y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第 12 页 共 17 页 X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把人看做是“经纪人”,工作动机受外在刺激驱使,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人类本性厌恶工作,需要通过强制办法乃至威胁、惩罚,使来达到组织目标,唯一激励办法只能通过经济报酬。

Y理论认为人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因此工作激励应该考虑如何创造空间发挥工作者的创造力,满足其工作的内在需求。

X理论和Y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两种理论都有不足之处,X理论低估了人的本性, Y理论过于理想化。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有两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给职工造成不满意感的因素,包括政策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等方面。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意感,但不能带来满意感并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激励因素指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等。它们的改善才能使满意感增加。

因此在现实工作中仅仅有保健因素并不一定能带来满意感。例如有些员工工资很高,工作仍然不起劲。要激发员工对工作的兴趣还得考虑到激励因素,„„(结合实际做进一步阐述)。 2.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如何运用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塑造行为。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咯夫最早用精确的实验(狗分泌唾液)对条件反射做了研究。将原本不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铃声)与一个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吃到食物)进行一次或多次的匹配,致使中性刺激最终能诱发同类反应(唾液分泌)的过程。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是无须学习,第一次呈现就能诱发反应的刺激,如食物。原来的无关刺激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相应的反应时,就成为条件刺激,如铃声。在生活中有很多经典条件反射的例子。例如:广告商利用经典条件反射使人们对他们的产品充满“激情”,它们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条件刺激)在广告中与某些引起人们喜好的事物——美女或婴儿(无条件刺激)之间相联结。阐述恰当。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斯金纳箱”来研究动物(如白鼠与鸽子)的学习,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箱内装上一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丸的装置连接,只要杠杆一被压动,食丸便滚进食盘。在实验中,动物无意中碰到了杠杆,得到了食物,食物就是正强化物,强化了压杆的动作,反复几次,动物学会了按压杠杆与得到食物之间的联结,按压杠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这就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简言之_,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增加所希望的行为出现频率。

学习就是操纵杆(S)与压杆反应(R)之间形成固定的联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强化。强化可以使反应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加。操作性条件反射被用于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当中,倡导教学要一步一步起,每一步都给与适当的强化,促进学习。同时,人的行为是可以随意塑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矫正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实践。阐述恰当。

3.什么是情绪调节?联系实际谈谈情绪调节的策略。

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情绪调节的策略:

第 13 页 共 17 页 (1)回避和接近策略也叫情境选择策略。 (2)控制和修正策略。 (3)注意转换策略。 (4)认知重评策略。 (5)表达抑制策略。 (6)合理表达策略。 在实际生活中,一个成熟的个体还会选择更多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改变生活方式、活动方式、体育锻炼方式、倾诉方式等等。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这些情绪调节的方法与策略是非常有效的,不仅有益于增进个体的情绪健康,也有益于增进团体的幸福。

(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

1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4.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学生亲身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对他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会降低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2)树立学习榜样。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解决了一道难题,会认为自己经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3)设立短期、具体而富有挑战性的目标。研究表明目标应是短期的、具体的,下一次或下一周的要比6星期后或半学期的目标更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及内在动机。

(4)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粗暴训斥,也不要包办代替,而要耐心启发、循循诱导。

(5)培养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进行自我强化首先需要建立自己的行为标准,然后根据设立的标准来评价、检查自己的行为及效果。当达到自己的标准或目标时,个体就会体验到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或增强自我效能感。

5.结合生活的实例,论述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友谊是一种自愿的、个人的关系,通常能够提供亲密和帮助,在友谊关系中,双方互相喜爱并寻求彼此相伴。

友谊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儿童提高社会技能,还能够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具体来讲,友谊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四点: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机会。

(3)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 (4)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

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于以上四点作用进行论述恰当分析。

第 14 页 共 17 页 6.论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相互促进又彼此制约。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如上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含义不同,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

第二,能力与知识、技能在来源上有区别,个体的知识、技能完全是后天的,能力则除了要受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个体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三,知识和技能是随着一个人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而日益增长和积累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则是逐渐形成、发展和相对衰退或者停滞的过程。

第四,从迁移的特点来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而能力则有广泛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与能力的发展相比,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其次,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一个能力强的人较易获得知识和技能,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掌握同样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能力会影响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 7.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增进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以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和低水平的消极情绪为特征的积极心理状态。

(1)建立带给自己归属感的亲密关系。与和自己相似的、与熟人合作等都能够有效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2)多接触带来积极情绪的自然环境。人们在有植被、水等风景优美的地方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好的气候下人们报告的积极情感更多。

(3)从事能够展示自己胜任力的工作。胜任知觉能够提高人的自我价值感,因此从事那些能够满足个人胜任需求的工作将有效提高幸福感。

(4)适度休闲。适度休闲是增进幸福的有效策略。

(5)正确对待得与失。正确对待得与失,即可长久保持快乐而宁静的生活状态。 结合生活实际,对以上5个策略进行合理恰当的论述分析。 7.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大部分的问题解决都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检验策略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能否正确的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第 15 页 共 17 页 (2)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问题一般都包括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

(3)选择策略

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

(4)检验策略

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的一步步的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 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个体的目的指向活动本身,可以激发行为,使人们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内部动机包含着自我决定、胜任力和兴趣等成分。

内在动机的激发:

(1)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

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决定,就要建立一个自主支持性的课堂,使用下面5种特定的教育行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

教师要理解、欣赏和尊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努力,鼓励学生充满兴趣和热情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将学习气氛建构成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选择、优先权和独立工作的时间。在课堂中规则、约束和限制是的必要的。教师要与学生交流这些限制的合理性,为了创造自主支持性气氛,教师应把较差的成绩和行为问题当作问题来进行解决,而不是当作批评的目标。

(2)培养学生胜任力

学生只有面临最佳挑战时的成功,才能产生真正的成功和成就体验。学生只有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他们可能体验到成功与愉快,也可能体验到失败与沮丧。中等难度的任务是学生经过努力可达到的任务。同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对错误和失败容忍,这种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人际信任和教师支持。

(3)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首先是使刺激产生变化,刺激变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索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各种提高课堂中的学习兴趣的策略,不仅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警觉度,而且要促进学习以及智力的提高。

9.试述影响人格形成的原因。

第 16 页 共 17 页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 (1) 生物遗传因素 (2) 家庭环境因素 (3) 早期童年经验 (4) 学校教育经验 (5) 社会文化因素

(注意每一条要展开论述。)

10.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

(4)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去适应和改造现实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6)人格和谐完整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注意:对以上7个要点进行解释。并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

第 17 页 共 17 页

第5篇:自考笔记_00163_管理心理学_自考管理心理学_笔记_自考串讲讲义资料

0163 - 管理心理学 笔记依据教材 《管理心理学》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四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

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

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第四节 自我知觉、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 第五章 价值观与态度第一节 价值观及其作用第二节 态度及其作用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及其理论第六章 需要、动机与激励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激励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 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 状态型激励理论第三篇 群体心理与管理第七章 群体概述第一节 群体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群体的分类第三节 群体的形成第四节 群体的功能第八章 群体动力

第一节 群体的规范与压力第二节 群体凝聚力第三节 群体的冲突第九章 群体的沟通第一节 沟通的一般概述第二节 沟通的种类

第三节 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第十章 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大卫。李嘉图:

础,

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租的源流。

2、传统管理理论 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

(1(2)艾末生,

(1)美国的泰罗。代表作:(1911年)。 (2)法国的法约尔。代表作: 一般管理》(1916年)协调、控制,还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 (3)德国韦伯。代表作:组织理论》理论。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则和纪律。

(4)美国的古利克职能论。分别是:计划、组织、人事、协调、报告、预算。(5)英国的厄威克的八项原则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机、人际关系等:欲获取完整版请——QQ67460666 TEL137 8381 6366索取

1、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 科学理论获得较大的发展,方面: Ba 层次理论。②美国的赫茨伯格,E保健因素理论。③弗鲁姆,“期望理论”。 b 头的所谓“人性”问题。 ①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 c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①勒温,立了“团体力学理论”②美国布雷德福 d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 ②以利克为首的“支持关系理论”、 “社会人、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索取 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A

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

2、决策理论学派: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系统管理学派:

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 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

QQ喜悦和。

就不

培养和而

它:理创

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1、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

A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

2、决策理论学派: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系统管理学派: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

4、经验主义学派: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

5、权变理论学派: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

6、管理科学学派:表示计划、组织、近年、程序、答,以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 现象心其规律的科学。是人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的主观现象。

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1、认识过程:客观世界的反映。两个阶段。

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心理活动来完成的。

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的开端

析,形成知觉

2、情感过程

①情感: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

②情感和情绪的分类: A激情、心境和热情。

B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③情感的两极性:的对立的两极性,如满意和不满意、悲伤、爱和憎等。下可以互相转化。

3、意志过程 ①意志: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②意志的特征:

C意志具有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坚持的作用。

③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

A意志和认识的关系:离开认识过程,会有意志行为。意志离不开认识,以巨大的影响。

B意志和情感的关系: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意志的动力。情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 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

A能够自觉地确立目的。BD意志具有对心理调节的作用。E的人性假设,即“经济人”、 “社会人、

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

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

数量处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的。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缺点:的过分简化,差距。 满 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和问卷法。 而

缺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②欲使谈话有效,须注意三点:1.QQ索问题易懂2.讲究方式,控制进程3.系统、整、详尽的记录谈话的内容。 ③问卷法:状态的方法。常用的有是非法、 级排列法三种。优点:理B缺点:所得材料较难进行质量分析, 所得结论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 。 E 测量的方法。优点: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较。缺点:有很大的局限性,智谋低。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1.理念欲获取完整版请——QQ:、 “社会人、TEL137 8381 6366索取

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 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索取

1、古典管理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

3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观点

1、早期管理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 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

主要代表有:亚当·大卫。李嘉图:

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租的源流。

2、传统管理理论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 (1911年)。

(1(2)艾末生, (1)美国的泰罗。代表作:

第6篇:心理学试题

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8-09-16 12:06:19)

1、“一见钟情”所描述的是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A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因 C、社会刻板印象 D、晕轮效应

2、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将学习内容传授给学生,这种学习方式是( A) A、按受学习 B、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 D、意义学习

3、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衡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称之为(B )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4、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又称之为( B) A、信息源 B、通道 C、目标靶 D、反馈

5、“个体心理发展”内涵的恰当表述是( C) A、心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B、心理功能获得和丧失有序变化过程 C、贯穿于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的全过程 D、在环境教育影响下,神经系统发育健全的过程

6、认为人与动物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有自我实现需要,这是哪个心理学派的观点(A、行为主义学派 B、精神分析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

7、人在正常清醒状态时,脑电波主要是( C) A、a B、q C、 D、

8、在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中,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属于( D) A、元成分 B、操作成分 C、经验性智力 D、情境智力

9、达斯等人认为右优势脑的个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表现出的认知的能力属于( B)

) C A、系列型 B、同时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0、应对压力的策略有两大类:改变压力源和改变自己。下列选项中,属于改变压力源的是( C) A、依赖药物 B、抽烟酗酒 C、攻击 D、分散注意力

11、某人对同一产品设计了两则广告,观察并分别记录观看广告的人次,此人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B)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访谈法 D、调查法

12、下列关于短时记忆特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 ) A、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是几十到几百毫秒 B、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 C、短时记忆的容量很大

D、短时记忆的信息主要以视觉代码的形式储存

13、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属于( B) A、常规思维 B、直觉动作思维 C、具体形象思维 D、聚合思维

14、偏重测量潜在能力的心理测验是(A )

A、性向测验 B、成就测验 C、智力测验 D、创造力测验

15、个体被高级需要所驱使并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称之为( B) A、成就动机 B、成长动机 C、交往动机 D、外在动机

16、林黛玉多愁善感,聪颖多疑,孤僻清高,其气质属于 ( B) 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

17、在群体中,个体有时会丧失自己的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自制力变得极低,往往不由自主地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 C) A、社会惰化 B、从众 C、去个性化 D、服从

18、由飞行时差导致的暂时性失眠称之为( A) A、失律性失眠 B、假性失眠 C、情境失眠 D、急性失眠

19、由声波的振幅,即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大小所决定的声音属性是(B )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色

20、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思考回答的工具,是用来研究儿童的(B ) A、道德理解水平 B、道德判断水平 C、道德推理水平 D、道德认知水平 心理学试题 (2008-09-16 12:08:42)

第三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A、气质B、性格 C、兴趣 D、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A、荣格B、华生C、斯金纳 D、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 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D)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A、不可遏制型 B、活泼型C、安静型 D、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A、l个月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C,D) A、需要 B、气质 C、动机 D、能力 E、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 A、需要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E、兴趣

3、信念是(A,B,C,D,E)

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B,C,D,E)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 E、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B,C,D)

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B,C,D,E)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C,D) 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

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A,B,C)、

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C,E)、 A、强 B、弱 C、平衡 D、不平衡E、灵活

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C,E)、 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C、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 E、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第四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

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B) 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D)

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

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C) A、华生B、加德纳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 A、同化 B、顺化C、平衡化D、自动化

6、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C) A、皮亚杰 B、加德纳 C、斯腾伯格D、戴斯

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B)

A、强化学说 B、先天决定论 C、相互作用论 D、循序渐进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B,C、D)

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B、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C、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D、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E、是无规律的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B,C、D)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E、波动性

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A,B,C、D,E) A、认知B、语言C、情绪D、社会性E、个性

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D)

A、经济节省B、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C、一致性效应 D、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C、D)

A、投入较大B、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C、会有被试流失D、时代变迁效应

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B,C)

A、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C、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D、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B,C) A、成熟B、经验C、社会环境D、自然环境

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B,D) A、语音B、语法C、语句D、语义E、字形

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B,C,D)

A、牙牙语阶段B、单词语阶段C、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D、完整句阶段

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B,C,D)、

A、人际交往B、认知C、自我调节行为D、社会化

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 A、自我意识B、自我评价C、自我监督D、自我控制 第五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

A、布卢姆B、加涅 C、奥苏贝尔 D、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 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D、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 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

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

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

A、第一年 B,第2-3年C、第3--4年D、第五年以后

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

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 A、目标 B、策略 C、计划 D,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B,D) 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包括(A、B,C,D,E)

A、投影 B、录象 C、计算机 D、黑板 E、图片

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B,C,D)

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C,D,E) A、产生 B、准备C、孕育 D、明朗 E、验证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B,C,D) A、独创性B、发散性C、灵活性D、突发性

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B,C,D) A、热爱学生 B、善于启发 C、勤学敬业 D、以身作则

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B,C,D) A、个人成就感B、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第六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 同之处的学习是(C)

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C、学生的学习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B) A、桑代克B、斯金纳 C、加涅D、金布尔

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C)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D) A、奥苏贝尔B、加涅C、布鲁纳D、塞伦

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B) A、效果律B、应用律C、失用律D、准备律

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

A、观察力 B、记忆力C、意志力 D、思维力

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

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1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二、多项选择题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B,C,D)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加涅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C) A、华生 B、加涅 C、奥苏贝尔 D,金布尔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B,C,D,E) A、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 B、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学习需要练习 E、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B,C,D) A、知识的学习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B,C,D,E)

A、生理性要素 B、认知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志要素 E、社会性要素

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B,C)

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D、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B,C)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联结律

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B,C,D)

A、习得反应 B,条件强化 C,泛化作用 D、消退作用

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B,C,D,E)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 E、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B,C,D) A、努力奋斗 B、实事求是 C、独立意识 D、创新精神

第七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 过程是(A)

A、归因B、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C、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D、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A、能力 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 A、熟悉性和临近性 B、相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

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 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

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暗示

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 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A、服从B、从众 C、模仿D、暗示

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 C、社会进步 D、社会退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B,C,D)

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2、大众传媒有(A,B,C,D)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C,D)

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B,C,D)

A、劝导宣传法 B、群体影响法 C、活动参与法 D、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以利他为目的 B、自愿的 C、不期望回报 D、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

A、给老人让座B、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抢救落水儿童 D、与持枪歹徒搏斗

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

A、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手段性侵犯行为 D、目的性侵犯行为

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A、群体个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点E、群体的性别比例

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

A、多方面收集信息 B、利用集体智慧 C、增加群体凝聚力 D、费时费力 E、议而不决 第八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 A、非病状态B、良好适应状态C、理想状态D、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

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

A、问题的内容 B、内在心理根源 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问题的性质

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

一、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

1、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

A、情绪较稳定B、乐于工作C、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D、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E、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

A)诊疗模式B、发展模式C、教育模式D、文化模式

3、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

A、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C、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

4、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 A、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B、学习动力缺失C、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亲子关系问题E、学业不适应

5、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

B、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 C、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

D、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

E、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 A、家庭问题B、生活危机C、财务问题D、生涯发展

2008-09-16 | 心理学试题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07-11-30 19:2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B.注意C.组块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B)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B)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B)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B)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B)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B )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C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注意的功能有( ABD) A.调节功能 B.维持功能 C.抑制功能 D.选择功能 E.启动功能 2.知觉的特性包括( ABCE)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ABCD)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 .BCD ) A.难度 B.效度 C.信度 D.标准化 E.知名度 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AB ) A.潜在才能 B.能力倾向 C.性别倾向 D.性别态度 E.成就 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BCD) A.选择功能 B.激活功能 C.指向功能 D.调节与维持功能 E.集中功能 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 ABCDE) A.情境性 B.激动性 C.暂时性 D.表浅性 E.外显性 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ABCDE) A.独特性 B.稳定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E.功能性

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ACD)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1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ACE ) A.横断研究法 B.封闭式研究法 C.纵向研究法 D.开放式研究法 E.群体序列研究法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B 2.C 3.A 4.D 5.A 6.B 7.B 8.C 9.C 10.C11.B 12.B 13.B 14.B 15.A16.B 17.B 18.B 19.B 20.C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BD 2.ABCE 3.ABCD 4.BCD 5.AB6.BCD 7.ABCDE 8.ABCDE 9.ACD 10.ACE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 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E,G)

A、感知过程 B、知觉过程 C、认识过程 D、注意过程 E、情感过程 F、行为过程 G、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C,E)

A、认知 B、能力 C、气质 D、情感 E、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D)

A、理论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D、应用心理学 E、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B,D,E)

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E、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C,D,E)

A、社会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咨询心理学D、管理心理学E、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B,C,D,F)

A、心理学学科性质B、心理学方法论C、身心问题D、学习心理机制E、心理的生理基础F、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B,D)

A、客观性B、可验证性C、准确性D、系统逻辑性E、描述性

9、(A,B,C)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心理学的历史渊源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人的社会性

10、(A,C)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E、机械唯物主义

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B,C,D)、

A、客观性原理 B、系统性原理 C、发展性原理 D、教育性原理E、协同性原理

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E)、

A、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B、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 C、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 E、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C,D,E)

A、每次尽可能长 B,有明确观察目的C、随时记录 D、可利用现代手段E、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B)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A、自变量 B、因变量 C、人脑 D、客观世界

15、实验法可分为(A,D)

A、实验室实验法 B、情景实验法 C、参与实验法 D、自然实验法

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B,C,D)、 A、实验情境 B、控制被试 C、控制实验刺激 D、控制被试的反应

17、调查法可分为(B,C,D,E)、

A、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 B、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 C、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D、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 E、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

18、调查法的缺点是(B,C,D)

A、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B、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 C、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 D、问题措词不易确定

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B,D)

A、实验和研究设计 B、对数据的统计处理 C、抽样法 D、逻辑思维法 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A,C)

A、孕育阶段 B、转折阶段 C、确立阶段 D、发展阶段

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B,D)

A、心理学的确立 B、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C、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D、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A,B,C) A、意识 B、前意识 C、潜意识 D、后意识

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A,B,C)

A、潜意识理论 B、梦的解释 C、泛性论 D、本能学说 E、人格理论

第二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

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信息的识别 C、信息的选择 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

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 A、眼睛 B、耳朵 C、鼻子 D、舌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阈限 B、绝对阈限 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

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 A、感觉 B、注意 C、记忆 D、思维

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语词逻辑思维 D、抽象思维

11、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

A、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 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D、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二、 多项选择题

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 A、温觉 B、冷觉 C、痛觉 D、触觉

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像参与信息加工的有

A、映象小鬼 B、特征小鬼 C、认知小鬼 D、判断小鬼 E、决策小鬼

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 A、选择 B、保持 C、调节 D、监督 E、伴随

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

A、刺激物是新奇的 B、刺激物亮度增加 C、刺激物静止 D、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 E、刺激物符合需要

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

A、注意范围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转移 E、注意的分配

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

A、动机 B、神经系统的特点 C、后天的训练 D、兴趣 E、刺激物的特点

7、自动加工是

A、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 B、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 C、经过大量统习 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8、控制加工是

A、受资源量限制 B、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 C、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A、物理特性编码 B、言语听觉特性编码 C、语义编码 D、表象编码 E、行为编码

11、遗忘的发生是由于 A、信息错误 B、记忆痕迹消退 C、信息的干扰 D、意识的抑制 E、信息不能再认

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

A、尝试错误 B、顿悟 C、类比 D、启发式 E、反推法

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

A、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B、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 C、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

D、缺乏灵活性 E、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第7篇:自考00031心理学_自考笔记

心理学00031(加考)

第一章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论的研究方法。注意测量表要具备适用性和力的事件。 ⑫ 假性失眠。⑬ 但对光的强度反应很差。锥体细胞集中于网科学性,对象要适合。

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膜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在昏暗条件下,

余视要比正视效果好。

一、什么是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⑭ 药物性失眠。

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要考虑到三类变

三、梦特征:⑪ 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⑫ 梦

2、色觉理论:⑪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

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色说,红绿黄蓝。三原色说可以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拮抗说可以解释视觉信息自感受器输出后在神经细胞上的活动过程。

一、听觉刺激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在心理学研究行为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分自然实境受生活环境影响。⑬ 睡眠中的外在或内提出。红绿蓝。⑫拮抗理论:黑林提出。四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过程中,心理学家主要验和实验室实验。 准。

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依赖科学的方法,并且严格地遵循科学的标

四、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第四节 意识的特殊现象

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

一、催眠

识恍惚状态。

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分问卷法和

1、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第三节 听觉

2、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

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波的振幅决定;音高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音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就称为催眠色。 诱导。

2、听觉的适应和疲劳

3、声音的混合与

三、听觉的机制

锤骨、砧骨、镫骨——卵圆窗——内耳——称行波学说,贝克西提出。⑫频率匹配学说。

1谈话法。

(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1879年,建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析人的心理结构,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称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生。

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究对象。 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方法来分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催眠者运用

1、声音的属性:音强指声音的大小,由声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杜威(美国)

一、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

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⑪ 感觉麻痹。掩蔽

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⑫ 感觉扭曲和幻觉。 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眠是意识的分离。

3、行为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以行为作为研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⑬ 解除印制。⑭ 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1、听觉与耳:耳廓——中耳——鼓膜——

4、催眠理论:⑪ 催眠是角色扮演。⑫ 催蜗牛壳。

2、听觉的理论:⑪位置学说,也

两者区别: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并不否

二、意识的状态: 4集中注意。(第一状态) 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 精神分析的方法。

不太清晰。(第二状态) (第四状态)

⑪ 可控意识状态。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

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使用后能对中枢第四节 知觉——感觉的整合

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感知觉、情绪和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促动药物。

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

苛勒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着重在知觉上⑫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似乎有意识,但又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的药物称为心理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用⑬ 白日梦状态。(第三状态)⑭ ⑪镇静剂。鸦片、海洛因、吗啡。⑫兴奋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安非他明。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⑬迷幻剂。麦角酸二乙基酰胺、墨斯卡灵。官产生的,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

和。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行第二节 注意 特点。

为受原始的性冲动所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

一、什么是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

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7、认知心理学: 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集中。

产生,吸收了各派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并

1、注意的特点: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根据感觉获取信息的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加于发展出来的。奈瑟(美国),于1967年⑪ 注意的指向性。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远距离感觉(视觉和听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把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认识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觉)、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和皮肤觉)、性:视知觉为、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 学》一书,从而出现认识心理学。认识心理对象。

内部感觉(身体内部)。

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和社会知觉。

二、知觉的特性:⑪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

学的产生标志着心理学又发展到了一个新⑫ 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 的阶段,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

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起来。

能。 ⑬ 调节功能。

1、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

2、注意的功能:⑪ 选择功能。 ⑫ 维持功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为感觉阈限,分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⑫知觉的选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借助科学的实验方

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2、绝对感觉阈限: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⑬知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只有被注意到的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

3、差别感觉阈限: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心课题。

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进而产生意识。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样的意识状态。

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人际间的行为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韦伯定律:为了辨别一个刺激出现了差异,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⑭知觉的恒

所需差异大小与该刺激本身的大小有关。描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性。

三、几种复杂的知觉及其机制

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

1、深度知觉:⑪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希纳定律。

一、视觉刺激

理变化、光照与阴影。⑫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尝试线索:眼肌的调节与幅合

2、运动知觉: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规律,

三、注意的种类:

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 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

5、生理心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对行为的影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响。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⑪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⑫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⑬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⑭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⑮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志努力的注意。 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系

二、睡眠与失眠

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刺激之间的关系的规律,称韦伯定律。

4、心理测量学:指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 ⑪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称为费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

⑫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第二节 视觉

⑬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

1、视觉适应:指的

3、时间知觉:⑪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

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动,借助计时工具。⑫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

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

2、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具有三种第五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

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的特性:⑪认

三、视觉的机制

一、生物节律:生物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受性。

1、睡眠:睡眠五个阶段: ⑪ 过渡期,个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一、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体感到困倦、意识进入朦胧状态。 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游、梦呓、尿床等出现在此时。真实,缺点:被动、易受观察者主观影响。环数次。

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⑫ 轻睡期。⑬ 第

三、四阶段是沉睡期,梦

1、眼睛:⑪眼睛的构造:角膜——虹膜—知对象的独特性。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

—瞳孔——水晶体——视网膜。⑫网膜上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

的知觉又是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⑫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但不能分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⑬

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优点:直接、⑭ 快速眼动睡眠。之后再到第二阶段,循感光细胞: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

2、失眠:⑪ 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辨颜色。

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境的改变造成的,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锥体细胞可以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

二、社会认知的过程:⑪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⑫信息的整合过程。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行第二节 概念的形成过程 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的发散思维测验。

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指的是反映客观事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

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梅耶的学习过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

1、创造性的影响因素:①智力因素;②人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模式图:首先产生注意(A),通过注意来选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格因素;③环境因素;④动机因素。 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择与当前的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的形式来表现。 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②晕轮效应:指无关的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概念包含内涵和外涎。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原有知识(B)。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概念可以分为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 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研究。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存起来(E)。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第三节 推理和问题解决

2、创造性思维训练: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

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③社会刻板效联系(C),并与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D)

二、概念形成过程的研究:人工概念形成的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

三、学习的分类:⑪依学习方式划分:接受

一、推理: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技术;运用例子。

依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直觉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

第六章 智力

1、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第一节 智力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⑫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从一般原国内学者提出三方面内容:发散思维训练、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社会规范学习(对社理)。 —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会规范的认识和执行及情感体验)。 式:回忆和再认。

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提取表现方

四、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1、复习策略:⑪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

一、智力的性质

复习时间: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⑫复论,论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不1

三、记忆的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符合。 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好。⑬复习的方法。

2、智力与能力。

2、线性推理:又名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

3、能力的不同类型: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

信息,包括字词、人名、定义、时间、

2、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给出的两个力(按照倾向性);②按照功能划分:认知概念和观念。陈述性记忆的内容可以用言语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之间可传递性的关系。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有:群集:

3、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是指人们利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社交性知识,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归类,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用条件命题所进行的推理。人们倾向于去证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括在同一瞬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记等。

系,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语言清楚表达的。

第一节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实某种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它们称为的能力。③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按照在活证实倾向。

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

二、智商与智力差异

2、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指对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1、思维是以人的已知操作。特征:①目标指向性;②操作系列

1、智商,离差智商。

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性;③认知性操作。问题指尚未被人们解决

2、智力的差异:①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某种思维任务。 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第二节 记忆系统 和长时记忆。

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在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两方面。②智力的团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1、算法式:体差异。

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三个阶段:增长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

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2、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2三、智力发展的特征 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二、思维的过程和种类

1、思维的过程:①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①手段—目标分

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感觉记忆,头脑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析法:先有一个目标,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形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

一、智力的因素论:

1、智力二因素说:斯式是视象或声象。

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皮尔曼,g因素和s因素;

2、流体智力和

二、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异。其核心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晶体智力说:卡特尔,g因素划分成两个因系统的核心。⑪编码的形式:主要以声音的思维的基本过程。②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几个简单的子问题。②爬山法:指经过评价素;

3、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

形式储存。⑫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平均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

二、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七种智力:言数量为7。⑬储存的持久性:时间有限。复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的差异,经过迂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述分为保持性复述(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它们之间的关系。③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③逆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 料)和精细复述(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向工作法: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

三、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智力活动可以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是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区分出三个维度:内容(听觉、视觉、符号、

三、长时记忆: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方语义、行为),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

式。

2、无关信息的干扰。

3、功能固着性:维、聚合思维、评价),产物(单元、分类、

⑪编码形式:语义代码、视觉代码。⑫长时

2、思维的种类:①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关系、转换、系统、应用)。

记忆的储存模型。时间长。语义网络、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所凭般性功能上认识它。

4、心向:在连续进行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新的研究途径:信息第三节 遗忘

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二、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干扰)

借的中介不同)。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加工途径。

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法解决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性地或盲目地

1、智力的三元理论:斯腾伯格,①智力的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原有的方式方法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元成分、操

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②智力涉及内部成分与外界世界的关系。③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环境的能力。 继时性加工。 第三节 智力的测量

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第四节 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遗忘的原因:消退和干扰(前摄干扰和倒摄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抽象逻辑思维指运求新的、更好的方法。 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⑪与编码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②聚合思维和发散

一、想像和创造性思维 性。⑬情绪的作用。

三、有意遗忘的作用

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的规则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

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⑫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思维(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

1、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

2、PASS模型: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

四、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⑪地点法,又称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

2、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

一、智力测验概述:心理测验指在对心理进位置法,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也称心理量表。 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③常规思维和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1、智力测验的产生: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⑫韵律法:也称创造性思维。常规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动。 口诀法,对纯语言的材料。⑬记笔记。 第四节 学习

题。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再定义性、洞察性。

智力测验:比内和西蒙,心理年龄。 验。②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③速度测验

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2、智力测验的种类:①个别测验和团体测

一、学习的定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

二、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发散思维测验。和难度测验。 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

3、心理测验的性质:⑪心理测量的对象是

心理特质。⑫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动机存在适度水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⑬心理测量具有误差。⑭心理测量工具的适平。 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第二节 社会性动机

性动机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⑫情绪被视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支配需为动机的指标: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

一、交往动机:

1、交往动机及其获得:指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

1、信度: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⑪促进功能。⑫意人际关系的需要。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致性程度。⑪再测信度:指测验结果跨时间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瓦解作用。

的一致性,又称稳定系数。⑫评分者信度:赞赏。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的两种观点:先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致性。⑬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信度,种后天习得的行为。 一致性。

属。

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是一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⑫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三种需要分为

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非言主动和被动的两种情况。

2、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人的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如果某一特定行为获得的奖赏越多的话,他就越会表现这种行为,而某

第八章 人格

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

2、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合作;情谊;归语性交际。

2、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

二、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第一节 人格性质

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程序。⑪内容效力。

1、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一、人格的界定: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一行为付出的代价很,获得的收益又不大的度: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2、成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话,个体就不会继续从事这种行为。 样的适宜性程度。⑫构想效度:表示一个测就动机的特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动机,也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⑪独特第二节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验是否达到了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⑪具有挑性。⑫稳定性。⑬统合性。⑭复杂性。⑮功

一、人际沟通 量。⑬预测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指一战性与创造性;⑫具有坚定信念;⑬正确的能性。 个测验对牌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归因方式。 预测的有效性。

3、测验的标准化

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1、人际沟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人格的结构:⑪知—情—意系统。⑫心

2、人际沟通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平的结构。⑭心理特征系统:包括能力、气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沟质、性格三种成分。⑮自我调控系统:自我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

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

三、工作动机: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理状态系统。⑬人格动力系统:决定并制约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

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第三节 动机理论 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百分位系统和标

一、本能理论 准分数系统。

三、经典智力测验 岁。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匮乏动机是指个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第二节 人格差异

1、斯坦福—比内测验:个别施测,2—18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成长

一、认知方式差异:⑪冲动型(反应快,但现。

动机是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指个体精确性差)与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3、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信息源、信息、

言语功能)与同时性(采取宽视野的方式,

4、人际沟通的类型:⑪言语沟通。⑫非言男性的数学、空间能力)。⑬场独立性与场语沟通:表情,眼行为(功能有注意、劝说、依存性。

调节和表达情感),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分服饰,讲话风格,人际空间。

二、气质差异: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类:象征、说明、调节、情感殃及表露),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目前世界上使用最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马斯洛的需要⑫系列型(一步一步地分析,女性的记忆、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 多的智力测量工具。三套:成人、儿童、幼层次理论。 儿。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3、团体智力测验:第四节 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四、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共同组成能力测验。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在认知层面上的抑郁质。

性向测验: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 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

三、性格差异:性格结构四个大方面:对现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⑪相似性与互补性。成就测验:也称成绩测验、教育测验,主要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 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和技能水平。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和环境 研究。

2、双子生研究。

智力的影响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

实的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⑫个人品质:热情、外表。⑬接近性与熟悉特征。

性。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社会测量法,莫雷诺。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第三节 人格理论

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

一、人格特质说: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

1、社会测量法的原是与假设。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着差异:格的测量单位。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或访谈,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

3、社会测量法的应用:可以了解群体内部

感是人所特有的。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提出了16种根三个方面的问题: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1、家庭谱系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

2、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社会测量问卷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对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情论:人格特质分为共性和个性。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源特质,人人具备,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3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谨慎性。

第三节 群体及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群体的主要功能:⑪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会性支持。

一、群体的一般特性

1、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具有比较和评价作用,可以为成员提供认知想和行为,使它们保持一致,群体规范还可

一、动机的定义

1、动机是为激发、维持、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

二、人格类型说:施特恩,

2、动机的功能:⑪激活功能,在动机的驱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的行为强度。⑫指向功能,指引个体的行为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刺激。

3、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1、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好冒险、爱感。⑫使成员具有认同感。⑬使成员获得社

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且维持一定

1、情绪的基本形式:四种基本的情绪:快

2、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 指向一定的方向。⑬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

2、情绪状态:⑪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第四节 人格成因 性。

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⑬

三、家庭环境因素

第五节 人格测量

会决定行为的强度,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⑫激情: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行为的准则。群体规范的基本作用是对成员

二、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应激: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自然物理因素 标准和行为准则,用以调节、制约成员的思响,个体的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性反应。 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 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量,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

三、动机的种类 不同性质。 源泉不同

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3、情感的种类:⑪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

一、测验法: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2以作为成员们彼此认同的依据。

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⑫理智感:是在认知

二、投射法:

1、罗夏克墨渍测验。

2、主题体中的力量,它体现了群体的整体性特点,

由成员间的信任和约定程度所决定。包括正性力量和负性力量。

正性力量:成员间的人际吸引;使成员留在

绪体验。⑬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第九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 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表情 调表情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状会的首先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3、青年性格问卷。

2、群体的凝聚力:能够使成员继续留在群外的的环境刺激也可能成为行为的驱动力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统觉测验。

3、句子完成法。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根据需要的

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从产生行为动机群体中的动机;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 的心理需要来看,分为三个方面:本能、合负性力量:成员离开群体必须付出更高的代

价;成员没有选择加入其他群体的机会,不得不留下。

二、人际交往的理论: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根据动机产生的

2、表情的种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群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第五节 情绪情感的功能

1、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⑪三种基

3、群体中的角色: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⑪情绪具有激励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

4、群体的领导:主要指群体中具有法定地

位并能够影响群体行为的人采取一定的手内心真正的接受。

2、压力下的心理反应:分类: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恐惧

段,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领导群体成员实个体比较容易从众的现象:①判断作业的难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症。

现群体目标的过程。领导的产生:⑪个人特度较高,所呈现的刺激模糊不清时,个体顺有消极的:思维狭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

4、强迫症:人常常没有理由地重复一些思质理论:指领导者都具有某些与生俱来的特从社会压力的倾向就越高。②群体极具吸引心减弱、注意力分散等。

想和行动,或如果不做出自己的一套仪式性

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⑫力并有高度的凝聚力时。③个人感受到群体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面对引起紧张的行为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情境特质论:认为情境因素决定了个体能否成员个个能干,自己却无法胜任时。④个人刺激时,为了消除刺激而做出的反应。间接

5、创伤后应激症:表现是对创伤事件的重成为领导者。

二、社会影响

的反应将会被群体大众所知道时。⑤群体至反应:指借助某些物质暂时减轻与压力体验复体验。 少具有三个成员并且他们的反应是一致的有关的苦恼。

三、焦虑的应对策略:⑪认清焦虑状况。⑫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下面迎战。

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⑪社会助长:指时候。⑥在鼓励遵从社会准则的文化背景

三、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下。

1、影响压力的因素:经验、准备状态、认做记录。⑬学会放松自己。⑭运用想像减轻

体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干扰:当他人个体从众的原因:①行为参照(他人铜佛算知(面对压力时,在没有任何实际的压力反焦虑。⑮进行理性思考。⑯接受专业治疗。 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作自己的参照)。②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应之前先辨认压力和评价压力,两个阶段:第十一章 毕生发展

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⑫社会惰化:指当体对个体的吸引力。③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初步评估压力来源的严重性,二级评估处理第一节 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 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状态。 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

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

压力的可能性)、性格、环境。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

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⑫服从: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

2、处理压力的方法:三个不同的阶段:⑪

二、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P281

冲击阶段,当压力来临时。⑫安定阶段。⑬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内在和外在

出现社会惰化的原因:①社会评价的作用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发出者(权威性,解决阶段。

(个体不记名)。②社会认知作用(认为其关心爱护执行命令者)。②命令执行者(道应对压力的策略:处理困扰与减轻不适感。

四、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⑪横断研他成员也不努力)。③社会作用力的作用(成德水平、人格特征等)。③情境因素(周围不良的应对方法:依赖药物、酗酒抽烟。 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员多,影响分散)。

人的复苏行为,奖励结构等)。

正确的应对方法:

的心理发展水平。⑫纵向研究法: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所

减少社会惰化的有效途径:①不仅公布整个服从的原因:①合法权力。社会赋予某些社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挫折

群体的成绩,还公布每个成员的成绩。②帮会角色更大的权力,而自己只有服从他们的

一、挫折的概念: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助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大家都是努力义务。②责任转移。自己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工作的。③不要将群体弄得太大,把大群体他人,而不在自己。 分为几个小群体。

第十章 心理健康

2、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些心理现象发生的质的变化规律。⑬群体序绪反应。挫折包括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 列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被试群体

二、挫折的产生原因:外在因素(自然条件进行研究,然后对各个被试群体进行纵向的

跟踪研究。

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

一、科学的健康观念:世界卫生组织宪章 和社会条件)和内在因素。

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广义上,心理健康是

三、挫折后的反应:⑪攻击行为;⑫冷漠;第二节 儿童期的身心发展 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⑬幻想;⑭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

一、胎儿和新生儿的发展

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上,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

1、胎儿的身体发展:胚芽期、胚胎期、胎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机,儿期。 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

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

借此保护自己。

2、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出生后约一个月时稳定;不易分化。

导致去个体化的原因:⑪匿名性。⑫个体处界定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⑪可以分为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间。特点:形成速度很慢;成型以后,不很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⑫心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 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度失调心理。⑬严重病态心理。

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⑬个性心十种表现方式:①否认。②幻想。③压抑。

二、婴幼儿的身心发展:

④投射:把自己的不当、失误转嫁到他人身

1、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的。⑤反向: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下;由内到外;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动作到

眠等使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⑪一般常态心理。⑫轻上,或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归结为他人

2、婴幼儿动作的发展:三个原则:由上到

3、群体的决策行为⑪群体极化:指群体成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⑥转移:将不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 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⑫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⑬能与他人建立和满足的情绪发泄到危险较小的对象身上。⑦

三、儿童期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谐的关系。⑭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⑮有良退行:表现出与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幼稚行

1、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主要是触觉、听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 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为,心理状态像是退回到儿童水平。觉和视觉。

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①群体使个人的责任

四、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开展专业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

2、婴幼儿的语言发展

得到分散。②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保健网络、增设专业机减轻心理痛苦。⑨补偿:指通过新的满足来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顺序:⑪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③群体领构。

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 ④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为影

一、压力及其来源 响。⑤竞争性的群体气氛地鼓励冒险。

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⑩升华:指把感知运动阶段:0—2岁,形成“客体永久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性”。⑫前运算阶段:2—7岁。⑬具体运算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阶段:7—12岁。⑭形式运算阶段:

11、12

岁。

性别社会化: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1、压力: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

⑫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境刺激;指的是一种身心反应;心理防御机制作用具有二重性:积极和消

四、儿童期的社会性发展:⑪依恋行为。⑫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

2、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源:具有威胁性极。

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

四、挫折的应对策略:⑪正确认识挫折。⑫学校教育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教科书、抑,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境。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人,人际关系是改变不合理观念:此事不该发生;老师、同伴群体)。⑬道德判断的发展:①群体思维。

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无限夸大后果。⑬加强修养,勇于实践。⑭儿童对已有的道德定向的认知特点:从认识

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从他律到自律。②儿—5岁);权威阶段(6—

7、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

怎样防止群体思维带来的不良影响:①群体⑪身体性压力源:指通过对人的身体直接发优化自身人格品质:自强不息、宽容豁达、单纯的规则到了解真正意义的准则;从单方领导人应该努力做到公正,并培养一种公开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状态的刺激物。开拓创新。 咨询和讨论的气氛。②群体成员应该像支持主要原因。 见。③应请“局外专家们”对群体成员提出性信息。

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焦虑

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

群体计划一样,鼓励人们提出问题或批评意⑫心理性压力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

一、焦虑的概念,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童的道德品质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挑战,并给群体带来新的思路。④在达到一⑬社会性压力源: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

二、焦虑的主要类型和产生原因 “第二次机会”的会议,使得群体能够将萦境与事件。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和社会生法指出具体害怕什么。 绕在心头困惑和保留意见表达出来。

4、从众与服从

活中的重要事件。

个共同意见之后,群体领导人应该安排一个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

1、广泛性焦虑障碍:持续感到害怕,但无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

2、恐慌障碍: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的袭击。

危险的情景下产生极度强烈的害怕。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和体内机能的发展:⑪身高和体重。⑫第二

⑭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是无法预测的焦虑行为程。

⑪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

二、压力的身心反应

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分为表面上顺从和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方面。

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

1、压力下的生理反应:表现在自主神经系

3、恐惧症:对一些非常特异的场合在并无

一、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展:

1、身体外形

第8篇:自考心理学00031重点、自考小抄、自考笔记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

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测验法:特定量表为工具,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进简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坏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日节律: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感觉:人们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感受性:是人们对刺激物感觉能力。感受阈限:是指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觉察差异。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应。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恒常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社会刻板效应指人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学习: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在主

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组织策略是指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常用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感觉记忆:感觉记忆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时间短、容量有限。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前摄干扰;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抽象: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发散思维: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分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概括:头脑中把

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等。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基本的能力,使用与广泛的活动范围,符合多种活动的要求,并保留人们比较容易和有效地掌握知识。特殊能力:指某项专门的活动所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智商:是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例,为了避免出现小数,将商数乘以100就是智商。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坏境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及问题解决等测验量度。信度:既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一个好的测验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验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标准,有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动机: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道德感: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对人的认识、行为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是在认识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情绪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人格特质: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是人格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测量单位。人格动力系统:是指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心理特征。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后天再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影响,体现一定的阶级性与道德性。特质:个体有别于其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最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投射测验:以人格理论为依据,一般由若干

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被试可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主试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推出若干人格特征。理健康:广义上,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侠义上,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折、焦虑、紧张等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来保护自己。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认知方式: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叫认知风格。共性特点: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个性特点: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沟通:广义的沟通时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的信息交流,与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言语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感情、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社会助长: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社会惰化: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适合于自己生活的社会情境的人格,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去个体化: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觉到自己被湮灭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为活动中去。群体: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群体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各个成员之间有自己的角色地位,成员直接彼此在心理上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和共同感。群体规范;指为了保证目标的实现,每个群体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和行为的准则。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得倾向性,通过群体的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水平的现象群体思维: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抉择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致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从众:是个人的信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压力:其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其二是指一种身心反应;其三是一个过程。挫折:个体在通向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使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焦虑障碍:指受不合乎现实或不合乎理性的害怕所困扰的状态,它所表现出的行为时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极度焦虑的体验。压力源;指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其主要包括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和文化性压力源。文饰: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采用合理的理由来解释所遭受的挫折,以减轻心理痛苦。关键期: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易形成,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的‘好时机’。这个关键的‘好时机’就是关键期。认知:指人队客观世界的认识,包括感知觉、回忆、注意、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认知方式、认知策略、认知速度、和认知成绩。认知发展: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发展。道德认知:指人队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知,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纵向研究:也叫跟踪研究,主要指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升华: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指把不易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或欲望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将低层次的需要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推理:推理事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性规律,或从一般原理推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知觉的选择性: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等。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聚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件的思维方式。日节制:人和动物身上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循环。此外,也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压力、排尿、荷尔蒙分泌等。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挫折:是指人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目标不能到达,需要无法满足是,所产生的不

非言语沟通:主要是指说和写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间和表情。它倾向于强调情感和形象状态的交流,以及双方谈话的整合。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记忆。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后便趋于消失。依恋行为:是通过个体与个体的互动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的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关系。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们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心理定势:指坚定使用原有的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简答题

简述学习心里学的作用和意义答:a认识内在世界b调整和控制行为c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心理学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工作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和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简述社会认知过程。答:信息的搜集与选择信息的整合过程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的特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效应。问题解决应具备哪些特征,影响因素?目标指向性;(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问题的表征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注意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指向性;集中性。1选择能力,注意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心选择出重要的信息给以反应,同时能够排除掉无意义信息的干扰。2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比较高的紧张状态。3调节功能,注意帮助人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注意和意识的联系与区别: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注意与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具有哪些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简述人格调控中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2主要作用,对人格各成分进行调控,使之完整统一和谐。创造性思维主要有哪些特征?和影响因素。创造性思维是指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想活动。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简述知觉的特性: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简述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感觉通道的差异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群体的基本特征:1我们通常将成员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体称作群体。2基本特征: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群体中的角色、群体领导。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主要功能?群体是指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2)功能: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使成员具有认同感;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智力的个体差异:1发展的水平的差异2的不同行为表现曾强和减弱的情况。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多向性,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 发展的智力结构差异3发展过程的不同形态。人的整个睡眠过发展的方向也因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不同。(3)发展由获得和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特征? 程可以分为哪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过渡期,第二阶段为轻睡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期,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第五阶段为快速动眼睡眠。增进心个体差异性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5)心理发展受成果的思维活动。(2)特征:名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定义性;洞察性。 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力,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引发压力的原因有哪些?压力会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的意义,并对如何培养提出建议。 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与人际带来什么样的身心反应?人际交往造成的压力是最主要的来意义: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源。心理学家提出四种类型的压力源: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正确的人生目标;(2)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提高我评价能力。情绪和情感的区别。答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2)压力下的生理反应。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处理好个人与他人、更多的是与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经验。情感更多的是与主要表现在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分面。压力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展的早晚角度看。人出生时下的心理反应。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结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谈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就有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敏捷、精神振奋。(3)压力下的行为反应。可分为直接反应和间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3从反应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接反应。 构成。这7种智力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青少年时期个体个性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少年自我意识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2)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深刻性、内隐性。动机,调控适当 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展、情绪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充分表现了个性发展的径影响智力发展。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播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和其他的心起促进作用,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瓦解功能,健康,特点,1自我意识的发展,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了解自己的意识理品质得到发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信号身体语言的功能。答1象征,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越来越强烈,进入主观化的自我阶段。2情绪表新的矛盾特点,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 的人们通常对身体语言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约定俗成的身体语由于心理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其情绪的表现形式也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倾向与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2说明,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常作为不再单一,但有不同于成年人那样稳定。因而表现出两面性,的人,在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有时也能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3调节,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沟通过程即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情绪的可变性固执性共存,满足相互的需要,都能表现为相互吸引。(2)个人品质:随着人际交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强化或者弱化沟通者传达的意义、节奏和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3人际交往发展的新特点,对友谊非常往的深入,交往者的内在品质越来越重要;(3)接近性与熟悉性;空间情感。4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坐姿、站姿、走姿等也重视。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使其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观上的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传达着很多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什么是人际交往的心理念上的对立,代沟,同时也对异性产生兴趣。成就动机的特征容易成为知己。 需要。本能需要,合群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首先,人的交有哪些? 成就动机是一种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动机,也是决定说明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往时一种本能,是在个体进化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生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动机存在个体差本能:人的交往需要是一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活的能力。其次,每一个人都具有合群需要,适当的人际交往时异,一般来讲成就水平较高者有以下特征a具有挑战性和创造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2)合群需要:个体满足自身合群需要的手段。最后,每一个个体对自身的了解性b具有坚定的信念c正确的归因方式。 当个体对周围环境缺乏了解和把握,当个体心情紧张、有高恐惧感时,都来源于社会学习过程,必须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 群体极化和群体决策造成什么影响?a通过群体讨论,使群体他们倾向于与他人在一起,倾向于寻求他人伴同;(3)自我肯定的需简述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人际的态度或意见出现了极端化,使群体的态度或意见倾向朝向两要: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是先从认识别人的评价开始的,别人对个体的交往的三种基本需要:(1)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级方向运动,是原来不同意见之间距离更大。 B一旦群体思维评价、态度、包括对待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从中了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产生了,凝聚力高的群体的成员就会过高估计群体的权利和道解自己,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的需要(2)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德权威是对立意见定型化,使错误意见合理化,并产生虚假的心理挫折的应对策略:1正确认识挫折2改变不合理的观念3加强修养,个体在权利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3)意见来压制不同的意见导致群体出现错误的决策。 用于实践4强化自我人格品质。 情感需要,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儿童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是什么?a自上而下。儿童首先发展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心理学中主要通过家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关系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与头部有关的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和下肢的动作。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推测遗传对智力的影响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理论: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和B由内而外,儿童发展先头部和躯干的动作,然后发展双臂和影响,大量的收养儿童研究表明,被收养儿童的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安全需要,归属、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双腿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较细的动作c由简单的无意识的到也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收养前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儿童的智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大,这些需要时天生的。3一复杂的、意识控制的动作。儿童开始发展的动作是简单的大动力发展存在着影响,早期 干预也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检测分数。3学校般而言,在底层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才会出现高层需要,作,意识参与的成分比较少,以后在此基础上才发展起由意识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智力有显著的影响,影响途径多种多但有时人也会在低层需要 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找高层需要。控制的精细的复杂的动作。 样,最明显的方面就是知识的传授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人的各什么是人际沟通?基本功能?(1)是沟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a合作,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 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个人生存动机这种合作式的交往多是以某一件或活动为基础的,人如何对群体内部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1社会测量法是测量群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大众传播中。(2)促使们通过完成某一活动、处理某一事件而在一起,活动完成后,体内部人际关系最常用的方法。2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两个步骤,一是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一些 合作恳会停止。但如果通过合作之后建立了情感联系,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3举例社会能,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说明是人格?人格有哪些特征?人就可以进一步建立亲密的交往b情意,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测量或访谈题目设计,测量结果制成人际关系矩阵表或绘制更直观的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欢与他人在一起c归属,人们总希望自己人际关系图。 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特征:独特性;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认可。这种归属于 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某一团体的交往需求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素有哪些?各对人格起什么作用?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作用心理学主要有哪些分支?1)心理学的理论领域的分支有:实验程度因人格特征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关较大的特征上(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特征,生理心理学。儿童发展的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内容?(1)依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环恋行为。交往双方通过相互给予安全、温暖、情感支持而使得境因素。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双方产生了相互的亲密感的关系(2)性别社会化。指儿童在父母的教养方式的适当性,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4)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社会文化对自己性别行为的区别对早期童年经验。不能对人格单独起决定作用,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待。(3)道德判断的发展。它的发展对道德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定人格。5自然物理因素 导和调节作用。 焦虑包括哪几种类型?应对策略(1)广泛性焦虑障碍。这种焦举例说明说明是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表现方式?心理防御机虑体验在人的持续性害怕,但无法指出害怕什么。(2)恐慌障碍。制指个体在潜意识中为减弱、回避或克服现实冲突带来的挫体验到突然的、强烈的、不断出现的并且常常无法预测的焦虑行折、焦虑、紧张等而采用的一种防御手段,借此保护自己。具为的袭击。(3)恐惧症。它分为广场恐惧症、社会恐惧症、特殊体表现为10种方式: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恐惧症等(4)强迫症(5)创伤后应激症。认清焦虑状况,掌握退行、文饰、补偿、升华。 克服焦虑的原则,学会放松自己,运用想像减轻焦虑,进行理性去个体化现象的发生过程和原因。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思考,接受专业治疗。 自己被湮没,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难以意识中年危机的表现;1中年人最不接受的可能最先是自己仪容方面到自己的价值和行为,自制力变低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的变化,身体不如以前健壮2进入中年以后,家庭生活也会发生动的、情绪化的,有时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一些变化,小孩长大,生活单调,孤单感增强。3中年时期也是个体化。原因有:匿名性;个体处于群体中,瑟吉欧外界因素个人成熟与事业收获的阶段,但个体工作满意度会降低。 的影响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在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什么是挫折?挫折后的反应?如何应对挫折?1)挫折是指个体剧性事件,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自我意识。 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的不能达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合作。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2)反应:攻击行社会网络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共处是我们社会文化所价值所鼓为;冷漠;幻想;心理防御机制。3)勇敢正确的面对挫折,正励的东西。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2)情谊。这种确认识挫折;改变不合理观念;加强修养,勇于实践;优化自身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力性的特人格品质。简叙人格差异的表现?认知方式差异;气质差异;性点。(3)归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格差异。心理发展年龄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个体心理发展员,被其他成员认可。 的年龄特征如何?依据为,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个体心理发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动机产生由内外两种因素影响。展的各个不同时期内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2)特征:普遍性;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的根本原因,外在则为诱因。(2)稳定性;可变性;限制性。智力发展有何特征?(1)智力发展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的一般趋势;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稳定性和可变性。 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智力测验的性质:1对象是心理特质2测量的间接性3测量的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有误差4测量工具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3)当人们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思维的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什么是斯滕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智力检测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智力检测与性向检测和成就检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测的区别是什么?(1)根据实施对象的数目划分为个别检测划、策略与监控。(2)操作成分是指接受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和团体检测;根据检测题目呈现出的方式不同划分为文字检测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作出判断反应和非文字检测;根据检测要求划分,速度检测和难度检测。(2)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3)知识获得成分指用于获取和智力检测一般注重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和存储。如何理解智力语能力,数学能力,记忆能力等;性向检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的个别差异?1)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才能的测验,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成就测验主要考平不同(2)每个人智力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3)智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力发展过程有不同的形态简叙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1)需何谓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二者在发展上有什么区别?流体智要与诱因是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关联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测验度量。晶体智力指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的得到满足。(2)当人们的需要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流体智力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识和解决新问题,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晶体智力测非语言沟通的类型和功能.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身体空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间和表情。表情:表达感情、态度、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感情、态已加工的问题,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是一部分度;(2)眼行为: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感情;(3)身体语言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 和身体动作:象征、说明、调节、情感流露(4)服饰:可以为简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及特征?观点:(1)弗洛伊德提沟通者传达性信息;(5)讲话风格:告诉有关群体成员的信息(6)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通过病人的自人际空间: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有何由联想,对其谈话作出分析,找出其疾病的根源。(2)他还认意义?(1)各种动机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还有无意识的活动。(3)精神分析主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不同而不同。面对压力如何应对?正确认识压力的作用及其可题。特征:(1)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创始人能导致的后果,对可能出现的过度压力有心理准备并主动学习处弗洛伊德。(2)由于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的性本能在下意识中理压力的方法。 作用,认为人在性方面的压抑是多种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因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各有什么影响?因素有内在的也此在理论上曾引起争论,在我国更受到长期的批判。(3)精神有外在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前提。先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任然继续使用,而且其天的遗传素质为个体提高心理发展可能性,在后天结合下才能得理论对人格、动机的那个心理学的研究方面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以正常发展。它们在相辅相成中发挥作用。意识活动的主要内作用。 容?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物。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收集信息;转换;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 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到大脑皮层,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在大脑 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为感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有哪些?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 解除抑制;对催眠经念得记忆消失按照作用的性质不同,心理促动药物可以分为哪几类?镇静剂; 兴奋剂;迷幻剂。什么是韦伯定律?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 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间的关系的规律,由19世纪德国生理学 家韦伯发现,称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 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 固定的比例关系。人的知觉内容和特性?内容:对人的知觉; 对社会事件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 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 的特殊性; 论述题 记忆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在思维的过程中,思维操催眠的原理是什么?与睡眠有睡眠区别? 作主要有哪几种?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创造思维催眠原理:催眠师角色扮演;催眠师意识的分离; 主要有哪些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再定义性;洞察(2)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这种恍惚的意性;独创性。 识状态,是一种特殊情境下又催眠师诱导形成的。是一种特殊意识状智力和能力的关系如何?联系:任何能力都包含有智力因素,态,与睡眠状态不同,在进入催眠状态后,人的意识活动并非停止,一定的智力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智力的知识恍惚不能自主,其心理活动有几个主要的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提高。区别:概念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生理基础不同。大学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毕业生面临的主要任务(1)求职与升学或继续学习(2)婚恋与简述刻板效应. 生育。问卷法进行心理调查的优缺点:优点能同时搜集许多人的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同类问题资料,省人力省物力。缺点,不能保证回收率及被调查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比较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者的认真合作。长时记忆需提取线索,线索的有效性主要依赖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哪些条件?(1)与编码信息相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与状板效应。(2)形成原因:认知者总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作出全面的推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什么是人格测验?试举三例。是论;每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个群体中的个体就会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探察和鉴别受测者心理及行为的方法;有许多相似之处;接触机会的限制;满足人们需要还可以补充社会认主要人格测验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知过程中的缺失信息;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3)在社会认知高夫的青年性格问卷。 中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4)社会刻板影响不是一层不变的,人们人格测量的方法:1测验法,是在标准化的技术条件下,对受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另外,一个人测者的行为和内在心理变化进行探察和鉴别的方法,主要形式有对社会对社会刻板印象越了解,他也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社会刻板问卷调查法。2投射法,一般由若干个模棱两可的刺激所组成,印象。 被试者可以任加解释,使自己的动机、态度、感情以及性格在不 叙学习策略和方法。 知不觉中反应出来,然后由测验者将其反应加以分析,就可以推第一注意复习的策略。首先在复习上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出若干人的个性特征。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1)收集信息。(2)其次在复习的次数上,要注意过度复习,一般过度学习程度达50%时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效果较好;最后在复习方法上,要阅读与背诵相结合,此外还应尽量节,其机构称感受器。(3)将感觉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地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第二是组织的策略,即根据知识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4)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感觉。长时记忆是如何存储与建构的?首先是归类,它表现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谈谈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相关或相似的项目,无论在有序或无序条件下呈现,都要按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 照一定的类别组织起来记忆的。其次,当各种信息在概念上有一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定层次的逻辑关系时,在记忆中就会按照它们的共同特性构成一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个多层次的概念体系,这种有层次的组织结构可以有力地提高记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合创造性思维的信念;忆效果。这样,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比较稳定的网络,即图式。 与技术;运用例子; 什么是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认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被试者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心理学中主要通过家庭谱系研究和双生子研通过对所给刺激材料的分眨眼析与综合,并依据自己的知识经究推测遗传对智力的影响;(2)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大量的收养验,首先提出一个目标相一致的假设,然后再根据主试者的反馈儿童研究表明:被收养的儿童智商与养父母的智商也有一定程度的关和对新材料的分析,检验和修正所提出的假设,最终形成概念。 系,收养前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影响,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特征。主要观点:(1)华生早期干预也能提高儿童的智力测验分数;(3)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2)华生认为,强化很重要,只影响途径有多种,最显著的就是知识的传授。(4)社会实践对智力的要找到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再根据条件反射原理给予适当强化,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不例外。 使刺激和反应间建立牢固的联系,就可以预测、控制改变人的行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有哪些? 为。(3)斯金纳指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本能理论;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 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结合自己的生活例子,说明如何克服焦虑。 都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特征:(1)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首先要认清焦虑状况。即要认识焦虑的症状;其次,要坚持克服焦虑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这标志的三个原则,即不回避、正面迎战和做纪录;第三,要学会放松自己;行为主义的诞生。(2)华生只强调行为,否认心理、意识,认为第四,要运用想象减轻焦虑;第五,要进行理性思考;最后,要接受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3)行为主义不仅专业治疗。 在客观研究方面得到肯定,在当前行为改造、心理治疗中,行为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特征? 主义的方法任占重要地位。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有什么规律?具体规律是:遗忘进程是不成果的思维活动。(2)特征:名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均衡的,即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的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定义性;洞察性。 相当时间,记忆保持的分量较少了,几乎不再遗忘。 如何认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什么是频率匹配学说?对于1000赫兹以上的中度音高的声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儿童认知不只是由单独一个神经细胞,而是由一组神经细胞组合起来构成发展四个阶段,描述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1)感知运算与之相匹配的频率,也就是说,神经细胞分成数组,各自以轮班阶段(2)前运算阶段(3)具体运算阶段(4)形式运算阶段。次理论的方式发射神经冲动,不同的组分别对声波压力产生神经冲动,得到心理学家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巨大影响但也有人各组同步发放,产生对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称频率匹配学说,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但也有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也称排发说。 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简述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特征?观点:(1)机能主义于儿童,因此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2)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儿童并不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那样的思维。 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不断提出的要求。特征:(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著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儿童经验;自然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2)他们强调心物理因素 理学应研究意识的功能,故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对梦的研究有哪些?梦有哪些特征? 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成年期是指从20岁左右到65岁关于梦的研究有:(1)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人的心理可以划分为意识、左右这一段时漫长的时期。特点是(1)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充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他认为梦诗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无意识分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定,情的活动;(2)梦的内容方面,霍尔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发现大多绪也趋于稳定,人际交往趋向于成熟。(2)随着个体经济地位的数的梦具有一般世俗的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特征加以联独立,个体的诸多心理感受和生活状态也发生着重要的变化,恋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 爱,婚姻以及养育子女已经成为成年人的重要任务。 梦的特征:第一自我为中心是梦第一个重要特征;第二,梦境受生活什么是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它们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社会助环境影响;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长时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说明如何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 提高的现象。因为在他人在场时增加了个体活动驱动或动机,这社会测量法师测量群体内部人际关系最常用的方法。(2)社会测量法种驱动或动机的增加对作业成绩的影响依作业性质而定。(2)社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会惰化主要指当群体在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问卷或访谈结果的的分析处理。(3)举例:社会测量或访谈题目设计;测所付出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出现量结果制成人际关系矩阵表或绘制更直观的人际关系图。 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第二,社会认知用工作动机理论说明如何激发人的工作动机。 的作用。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简述人格的结构.人格是一工作动机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 个系统,并非由单一特征所构成,是由多种特征的组合,成分有措施:(1)提高工资及福利,进行物质刺激;(2)创造自由的工作环境,(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让工作者有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满足他们对工作的内在需要;(3)把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上述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具有组织目标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4)提高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人格构成一个整体。同时五种人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也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能力可心理学时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目的以划分为那些类型?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2)是为了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按照功能可划分为人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按照在提高工作效率;它即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生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划分为模仿能力和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自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创造能力。情绪的基本形式有哪些?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1)认识内外世界。学习心理学可以加(1)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2)愤怒,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实现对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体验(3)恐惧,外部世界的准确认知;(2)调整和控制行为。(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4)悲哀,是在上。 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分析比较舒次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和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动机分为哪几种?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在我们生活中分别舒的三维理论:首先舒认为每一个主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扮演什么角色?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人际关系机;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2)根据性质不同分为生理性动机和解决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为驱动,是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他人行为。其次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性和被动而产生的动机,它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性,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划分为六种。 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性动机推动人们从事社会活(2)霍曼斯采用经济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提出了社会交换动,参与社会团体,并在其中获得认可、地位与成功感。社会性理论。他认为,在社会互交过程中人的社会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动机是认得某些高级需要所产生的,所以,如果社会性动机长期交换。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交换还包括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得不到满足,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出现某种心理障碍。毕生发物质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人生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发育、成熟以外,是一个伴随人的一生的过程,其行为变化过程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其特征:目标指向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全部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应了个人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的方

第9篇:实验室考核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配合比设计中的三个重要参数是( )、( )和( )。

2、混凝土强度达到( )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3、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混凝土,不得少于( );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 )。

4、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规程规定:当采用批量检测时,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 ( )% ,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 )个。

5、通常认为,混凝土的强度分布服从( )分布,对某种混凝土强度检验结果,可用( )、( )和极值等参数对其进行描述。

6、骨料的( )、( )、( )和( ),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必须予以严格控制。

7、矿粉还对混凝土抗渗性有较大改善。这主要取决于它的两个综合效应:一是( ),二是( )。

8、《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是强制性国家标准,检验项目中( )、( )、( )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9、夏季施工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应优先选用的外加剂为( )

10、当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2.5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混凝土外加剂标准GB 8076-2008中要求相对耐久性指标的外加剂包括:( )。

A、泵送剂 B、标准型高性能减水剂 C、引气剂和引气减水剂 D、缓凝剂

2、配制混凝土时,水灰比过大,则( )

A、混凝土拌合物保水性变差 B、混凝土拌合物粘聚性变差

C、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降低 D、(A+B+C)

3、试配混凝土时,发现混凝土粘聚性较差,为改善粘聚性宜采取( )的措施。

A、增加砂率 B、减少砂率 C、增加水灰比 D、(B+C)

4、厚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适宜选用( )。

A、高铝水泥 B、矿渣水泥 C、硅酸盐水泥 D、普通硅酸盐水泥

5、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粗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最小间距的( )。 A、1/2 B、1/3 C、3/4 D、1/4

6、在原材料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泥用量

B、砂率

C、单位用水量

D、水灰比

7、P.O42.5R中R代表( )。

A 普通 B复合 C早强 D低碱

8、冬季低温施工混凝土是指施工期间连续5d日平均气温在( )以下。

A 5℃ B 0℃ C 10℃ D -5℃

9、、以下关于混凝土收缩的论述何项不正确( ) A、混凝土水泥用量越多,水灰比越大,收缩越大 B、骨料所占体积越大,级配越好,收缩越大 C、在高温高湿状态下,养护越好,收缩越小 D、在高温、干燥的使用条件下,收缩大

10、高强混凝土的下列优点中,何项不正确( ) A、强度高 B、可施加更大的预应力 C、耐久性好 D、延性更好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规定温度为-15℃混凝土防冻剂只能适用于-5℃~-15℃的环境中( )。

2、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引气剂,新拌混凝土一定具有抗渗功能。 ( )。

3、混凝土是一种匀质性较差的建筑材料,即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所占体积大致为:固相13-84%,液相15-22%,气相1-5%。( )

4、矿物掺和料的掺入会增强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和碱度。 ( )

5、用轻粗集料,轻砂(或普通砂)、水泥和水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其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 kg/m3者,称为轻集料混凝土。( )

6、混凝土回弹时,测区面积不宜小于0.04m2( )。

7、回弹法测定的混凝土强度不应大于60MP。( )

8、亚甲兰试验主要是用于判定人工砂中石粉含量主要成分是泥土还是石粉的试验。( )

9、在混凝土拌合物水泥浆越多和易性就越好。( )

10、钻芯法测定混凝土强度时,芯样的抗压强度不仅要求样品表面的平整度,而且同时要求高径比适宜。( )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混凝土外加剂?有什么作用? 答:

2、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答:

3、抗冻混凝土和防冻混凝土有什么区别?

4、混凝土二次抹压的作用? 答:

实验室 月考核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配合比设计中的三个重要参数是(水灰比)、(用水量)和(砂率)。

2、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

3、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

4、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规程规定:当采用批量检测时,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 (30)% ,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10)个。

5、通常认为,混凝土的强度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对某种混凝土强度检验结果,可用(强度平均值)、(标准差)和极值等参数对其进行描述。

6、骨料的(种类)、(形状)、(粒径)和(级配),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必须予以严格控制。

7、矿粉还对混凝土抗渗性有较大改善。这主要取决于它的两个综合效应:一是(火山灰效应),二是(微集料效应)。

8、《混凝土外加剂》GB8076-2008是强制性国家标准,检验项目中(抗压强度比)、(收缩率比)、(相对耐久性)为强制性,其余为推荐性。

9、夏季施工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应优先选用的外加剂为(缓凝型泵送剂)

10、当设计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级,其强度标准差计算值小于2.5MPa时,计算配制强度用的标准差应取不小于(2.5MPa)。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混凝土外加剂标准GB 8076-2008中要求相对耐久性指标的外加剂包括:( C )。

A、泵送剂 B、标准型高性能减水剂 C、引气剂和引气减水剂 D、缓凝剂

2、配制混凝土时,水灰比过大,则(D)

A、混凝土拌合物保水性变差 B、混凝土拌合物粘聚性变差

C、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降低 D、(A+B+C)

3、试配混凝土时,发现混凝土粘聚性较差,为改善粘聚性宜采取(A)的措施。

A、增加砂率 B、减少砂率 C、增加水灰比 D、(B+C)

4、厚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适宜选用(B)。

A、高铝水泥 B、矿渣水泥 C、硅酸盐水泥 D、普通硅酸盐水泥

5、混凝土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定,粗集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最小间距的(C)。

A、1/2 B、1/3 C、3/4 D、1/4

6、在原材料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决定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是(D)。

A、水泥用量

B、砂率

C、单位用水量

D、水灰比

7、P.O42.5R中R代表( C )。

A 普通 B复合 C早强 D低碱

8、冬季低温施工混凝土是指施工期间连续5d日平均气温在(A)以下。

A 5℃ B 0℃ C 10℃ D -5℃

9、、以下关于混凝土收缩的论述何项不正确( B ) A、混凝土水泥用量越多,水灰比越大,收缩越大 B、骨料所占体积越大,级配越好,收缩越大 C、在高温高湿状态下,养护越好,收缩越小 D、在高温、干燥的使用条件下,收缩大

10、高强混凝土的下列优点中,何项不正确( D ) A、强度高 B、可施加更大的预应力 C、耐久性好 D、延性更好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规定温度为-15℃混凝土防冻剂只能适用于-5℃~-15℃的环境中( × )。

2、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引气剂,新拌混凝土一定具有抗渗功能。 ( × )。

3、混凝土是一种匀质性较差的建筑材料,即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所占体积大致为:固相13-84%,液相15-22%,气相1-5%。(√)

4、矿物掺和料的掺入会增强混凝土的抗碳化性和碱度。 (×)

5、用轻粗集料,轻砂(或普通砂)、水泥和水配制而成的混凝土,其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 kg/m3者,称为轻集料混凝土。(√)

6、混凝土回弹时,测区面积不宜小于0.04m2(×)。

7、回弹法测定的混凝土强度不应大于60MP。(√)

8、亚甲兰试验主要是用于判定人工砂中石粉含量主要成分是泥土还是石粉的试验。(√)

9、在混凝土拌合物水泥浆越多和易性就越好。(×)

10、钻芯法测定混凝土强度时,芯样的抗压强度不仅要求样品表面的平整度,而且同时要求高径比适宜。( √ )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什么是混凝土外加剂?有什么作用?

答:混凝土外加剂是一种在混凝土搅拌之前或拌制过程中加入的可以改善新拌混凝土和(或)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材料。 作用:①.砼中少量掺入外加剂,可以改善新拌和硬化混凝土的性能。②.促进混凝土新技术的发展。③.促进工业副产品在胶凝材料系统中的更多的应用。④.有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2、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

答:(1)降低成本,节约能源。(2)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渗透性(3)可以降低水化热、取代大量水泥。(4)扩大混凝土品种和强度等级范围。(5)缓凝、润滑。

3、抗冻混凝土和防冻混凝土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抗冻混凝土是一种特殊的混凝土,是指抗冻等级等于或大于F50级的混凝土,是混凝土硬化后在冻害环境中抵抗冻融循环的能力;而防冻混凝土是指:冬期负温下施工浇筑时保证混凝土能够抵御一定限度负温(规定温度)环境,以使水泥水化作用得以继续进行,而不致被冻胀破坏,也就是在负温下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不冻结的一种措施,通常在混凝土中加入防冻剂。

4、混凝土二次抹压的作用?

答:(1)消除混凝土的表面缺陷;(2) 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度;(3) 破坏毛细血管微泵,阻止混凝土内水分上升,减缓了混凝土内水分迁移蒸发的速度,预防混凝土的开裂。

上一篇:小学生词语练习题下一篇:燃气服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