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贵州省农民工有效回流的精准施策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发达城市的快速崛起,其优越的经济优势吸引了落后乡村地区大量劳动力的外流,致使原本人口相对集中的乡村或村落出现了大量“空心化”现象,甚至有的西部乡镇“空心村”连片,这使原先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稳定生活局势被打破,而处于西南部省份的一些偏远乡村,其乡村经历的空心化现象也未能幸免,这给当地基层政府治理,尤其在乡村振兴这一大背景下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民工的大量外流,不仅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这既不利于贵州经济总体上的协调稳定,也不利于贵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因此,如何构建有效合理的精准政策,改变当前贵州农民工外流的严峻局面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数据来源与差异性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关注影响贵州农民工回流的因素,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农民工流动的这一现象。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务工经历、务工现状及选择外出务工的原因,使收集到的资料更具有可靠性,便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本文采取走访调查及电话采访的方式深入农村地区,展开一系列的访谈和调查工作,收集到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同时也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有了最真切的感受,为进一步的政策建议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本研究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电话访谈、网络发放问卷的方式,分别进行回收处理,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0份,回收率为83.3%,剔除漏填或不合实际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229份。有效回收率为91.6%。

(二)差异性分析

交叉分析法又称立体分析法,是在纵向分析法和横向分析法的基础上,从交叉、立体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一种分析方法,交叉分析能够很好地反映各项数据之间立体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交叉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外流农民工回流意愿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总体上人们想回家乡工作的想法还是比较强烈的,也就是说,虽然人们目前仍然是处于外流的状态,但如果家乡存在较为强大的吸引,这一群体选择回家乡工作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影响人们的回流意愿受家乡政策、经济环境、基础设施、工作机会、是否有老人需要赡养、是否有留守儿童、教育情况、技能、务工的年限、务工的行业、人们在外的收入与支出情况以及人们的情感的归属等的影响。其中,学历越高、务工年限越长、务工行业越累、有老人留守儿童需要照顾、在外支出越高的农民工存在回乡的意愿越强烈。

三、贵州省外流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界定

1. 因变量界定

本部分是从上述四个角度对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模型因变量选取和赋值如下表1所示:

2. 自变量的界定

(1)个人特征因素

在劳动力市场中,农民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来到城市务工是为了获得比从事农业生产、留在家乡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因此,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对他们的回流意愿具有一定影响,根据研究目的,笔者选取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作为个人特征的指标。

(2)人力资本因素

对于市场中的劳动力,一定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会使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找到工作,从而影响他们的回流意愿。因而对于人力资本因素方面,本研究重点关注教育情况和技能情况两个重要的指标。

(3)家庭因素

对于农民工来说,家中有无子女、是否有老人需要赡养及家庭事物都是影响农民工是否外出务工及回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选取子女情况、是否有留守儿童、是否有老人需要赡养作为家庭因素的指标。

(4)务工现状因素

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自身的务工现状是决定其是否去留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选取务工年限、务工收入、在外的消费支出作为务工环境的指标。

(二)研究假设

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依上述分析,笔者建立农民工回流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如下假设:

假设H0:在外流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因素中,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对回流意愿没有影响;在外流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因素中,教育情况、技能特点对农民工回流意愿没有影响;在外流农民工的家庭因素中,子女情况、有无留守儿童、有无老人赡养对农民工的回流意愿没有影响;在外流农民工的务工现状因素中,务工时间、务工收入、在外消费支出对农民工回流没有影响。

假设H1:在外流农民工的个人特征因素中,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对回流意愿有影响;在外流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因素中,教育情况、技能特点对农民工回流意愿有影响;在外流农民工的家庭因素中,子女情况、有无留守儿童、有无老人赡养对农民工的回流意愿有影响;在外流农民工的务工现状因素中,务工时间、务工收入、在外消费支出对农民工回流有影响。

(三)方法选择

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是在SPSS11.0之后,由荷兰的Lei den大学的DTSS课题组研制开发的一个应用程序。这一方法与一般的回归分析方法不同,不仅允许因变量和自变量存在多种类型的分类变量,还可通过量化将其它类型的变量转化为分类变量,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采用非线形变换的方式对原始的分类变量进行转换,并通过反复迭代以最终实现一个最佳的方程式,获得最佳拟合的模型,在处理分类变量数据时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因此,本部分选取采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外流农民工回流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模型选取回流意愿为因变量,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情况、子女情况、留守儿童情况、老人赡养情况、技能特点、务工时间、务工收入、在外消费支出为自变量。

从结果可知: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值皆较小,且大部分Tolerance值均超过0.65,因此,可认为各因素间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importance系数,可以判断影响外流农民工回流意愿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教育情况33.2%、子女情况24.9%、年龄16%、务工时间13.9%、在外消费支出5.4%、务工收入5.1%、婚姻状况4.9%、性别、技能特点皆为2.3%、老人赡养2.1%、留守儿童0.3%。可见,影响程度最高的是教育情况,其次是子女数量,再者是年龄。同时,从显著性可知,教育情况、年龄、子女情况、务工时间、务工收入、在外消费支出这六个因素对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具有显著性影响,且与回流意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结果分析

从对假设的回归分析的验证结果来看,上述要素中,农民工的年龄、教育情况、子女情况、务工时间、务工收入、在外消费支出、等变量对农民工回流的意愿具有较强的解释意义。

在个人特征中因素中,年龄对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且从系数可判断年龄与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笔者推断:随着年龄的增长,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呈增强的趋势。笔者认为:一方面,这可能与中国“落叶归根”的思想不无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情结越浓烈;另一方面,较长时间在经济状况良好的环境下务工的经历,会使得这一群体在资金、眼界或能力等方面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积累,从而通过影响归乡后生存能力的提高而使得他们回乡意愿的增强。

其次,人力资本因素中的技能特点对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此次样本所采集的数据较年轻化,且多数人的务工年限较短,拥有一技之长的人较少,因此,技能特点对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不显著。

在务工环境因素中,务工时间、务工收入、在外消费支出三个因素对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从系数可判断务工时间、务工收入、在外消费支出与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笔者推断:随着务工年限的增加、务工收入的增加、在外消费支出的增加,人们的回流意愿呈增强的趋势。笔者认为,首先,一方面,随着务工年限的增加,人们行动能力眼界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且在外务工过程中人们掌握了一定了技能及经营理念,通过提高人们归乡后的生存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回乡意愿,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和务工年限的增加,人们长期从事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身体素质健康状况难以支撑强度较大的工作,在劳动力市场中逐渐缺乏竞争力,就业范围变得狭窄。而城市消费水平、医疗费用等皆比家乡高,因而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继续生存下去,从而通过影响其继续留在城市务工的能力的降低而使得他们回乡意愿的增强。

最后,随着省外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消费支出变得越高,而人们的收入水平没有什么变化,通过审视自身所拥有的包括家乡的资源、收入与支出、回乡发展得失的权衡之下从而使得人们的回流意愿增强。

四、政策建议

(一)现存相关政策分析

作为全国脱贫的关键省份,贵州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发展,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也引起政府的重视,把农民工问题看作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贵州省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其中,2013年5月《关于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中在税收减免、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作出一系列优惠,大力促进贵州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2015年8月《关于印发“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2017年6月《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建设农民工创业园,优化农民工创业就业环境等政策。通过对现存出台政策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现存针对农民工有效回流的有效政策数量不多,且针对性不强。

(二)对策建议

(1)建议通过改善文化环境、生产环境、经营环境、投资环境等与回流农民工密切相关的生存环境,从而起到促进农民工回流的效果。(2)完善回流激励政策,需要运用政策手段保障这一群体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为他们创造平等发展的社会环境,激励他们了解、关心、拥护和主动自觉参与乡村振兴建设,让回流农民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让外流农民工感受到政策的吸引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回流。(3)建立农民工回流的引领组织。充分利用村级自治组织的政治资源,注重让村级自治组织的引导功能得以发挥,使其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导、组织宣传、沟通协调等方式,促进外流农民工有效回流。(4)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要有重点、分区域地宣传特色村、致富户、致富带头人,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外流农民工有效回流,参与乡村经济发展。同时,帮助外流农民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理想信念、提升经济行为能力,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合作共赢的心理投入乡村振兴活动中来。(5)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农村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培训内容、教学方式与农村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课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发展的适应性。

摘要:乡村地区大量劳动力外流,致使原本人口相对集中的乡村出现大量“空心化”“空心村”连片的现象,在乡村振兴这一大背景下这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构建有效合理的精准政策,改变当前贵州农民工外流的严峻局面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贵州为研究对象,借助计量方法对外流农民工的回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回流,意愿

参考文献

[1] 雷荣.河南省农民工回流与非农就业问题的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9):2279-2283.

[2] 刘伟江,丁一,杨雪.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5,37(2):102-112.

上一篇:钡餐造影与胃镜检查对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价值对比分析下一篇:关于网络思政教育基本模式建构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