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战略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战略(精选7篇)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战略 篇1

我省加快茶产业强省建设,基地规模快速扩张,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区域品牌快速成长,300万农民因茶致富。

贵州省新建茶园以年均70万亩的速度增加,目前,总面积达到466.3万亩,已建成集中连片20万亩以上茶园的县4个,10万亩至20万亩的县14个,万亩以上乡镇123个,万亩以上村26个。贵州茶叶加工企业已达829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63个,贵州茶叶在省部级以上行业推介及评选活动中获得各类金奖420余个,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

贵州茶产业从简单的“种茶”、“卖茶”、“喝茶”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转变,预计今年贵州省茶产业综合产值可达85亿元,茶农增收近30亿元,30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

茶产业已成为我省具有比较优势、最具增长潜力、最能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产业,为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提速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贵州茶园面积为480万亩,到2015年将建成茶园700万亩,贵州将成为中国优质茶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

紧抓难得机遇奋力后发赶超

贵州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的号角。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贵州省茶产业发展面临许多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国发2号文件要求贵州省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走高产高效、品质优良、绿色有机、加工精细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特别强调要积极推进茶叶基地建设,努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提升黔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贯彻落实好国发2号文件,是加快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二是“东茶西移”的发展趋势为茶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我国茶叶生产主要集中于浙、闽、皖、鄂、川、滇、黔等省份。近年来,茶产业发达的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由于面临很大的土地增值压力、劳动力成本压力等问题,茶园面积正在逐渐萎缩,低山茶园衰减尤其迅速,“东茶西移”的进程不断加快,东部省份开始逐步退出长期以来牢牢掌握的中低档茶叶市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贵州承接“东茶西移”,加快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绝好机会。三是茶叶消费上升为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茶作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具有增力、增智、增美和抗衰老、抗辐射、抗癌症的功能,被称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饮茶嗜好遍及全球。随着健康消费观念的深入影响,茶叶消费比重在不断上升,全球饮茶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近30年来全球茶叶人均消费量增加了1倍。全球绿茶产销量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红绿茶的消费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9:1调整为目前的3∶1。国内绿茶消费增长十分强劲,仅我国北方茶叶市场的绿茶比重就从10%上升到了40%,以绿茶生产为主的贵州茶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积累宝贵经验在实践中发展

贵州省召开的第二次茶产业发展大会,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贵州茶产业发展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克志出席并做了重要讲话。

首先,赵克志对贵州茶产业发展进行了总结。他说:通过五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贵州省形成了一些抓茶产业发展的好做法,为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经济提速转型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围绕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发展原则,在优势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工夫,看准的事,不动摇、不懈怠。

二是必须坚持强化基地,做大规模。坚持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夯实基础,建大基地,做大总量,以规模促加工。

三是必须坚持农民主体,走专业化道路。以农民为主体搞种植,依靠千家万户,走专业户、专业村的道路,才能迅速做大基地规模,增加收入,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必须坚持企业带动,开拓市场。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抓住企业这个中心环节,上带基地、下带市场,全产业链推动,抓宣传、抓推介、抓品牌。

五是必须坚持以县为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2008年起,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政策引导作用,以产业为纽带,整合财政、水利、林业、扶贫、交通、国土、科技、金融、民间等各种资源要素向产业聚集,共同推进茶产业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对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乃至整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必须继续坚持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

赵克志指出,贵州省茶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进入由茶产业大省向茶产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时期。必须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速推进茶产业强省建设。总体目标是,大力打造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到2015年,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重要生产基地,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为此,他强调:

第一,要着力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茶园建设。以快速做大茶园规模为首要任务。未来三年以每年新增70万亩的速度推进新茶园建设,推进茶园向优势区域集聚,确保明年实现全国第一、2015年达到700万亩的目标。

第二,要着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根据投产茶园的面积和分布,确保配套建设一批茶叶规模加工厂,培育发展清洁化生产的小微企业和合作社,保证茶青的就近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叶加工领域,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的茶叶加工集群示范园区。

第三,着力开拓茶叶销售市场。围绕“好山好水出好茶”这一主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推介,按照不同茶类、不同产品、不同特点,定位和细分市场,明确目标市场。把茶产业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培育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四,着力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在维护建设好茶区生态多样性的前提下,严格对投入品使用的监管,严格农残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严格抽查检验和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第五,着力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依托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体系,引导技术推广和研发单位与企业、合作社相结合,整合资源和项目,提升茶产业科技能力,壮大茶产业技术人才队伍,特别要以专业村为重点实施茶农培训工程。

第六,着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唱响“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主旋律,整合区域品牌,培育企业品牌,形成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黔茶品牌,打造名牌产品集群。

抓住关键年抓好政策落实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大做强茶产业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意义重大,必须加强领导、真抓实干,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切实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推进。只要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扶贫开发、有利于实现后发赶超的特色优势产业,省里都将提供支持、保障和服务。

二要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开展名茶、名企、名品联合对外宣传,重点引进营销企业,以大开放促进茶产业的大发展。

三要加大扶持,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今年,省级财政茶产业专项资金新增5000万元,达到了795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种苗繁育、茶叶种植管护、茶青交易市场、机械化修剪与采摘、加工企业、宣传推介、市场开拓、渠道建设等方面。要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引导作用。

四要科学指导,强化督促检查。要坚持科学发展,科学规划,科学指导。省有关部门要指导帮助各市(州)和茶叶主产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做好茶产业发展规划,安排好工作进度。

位于湄潭县的“中国茶城”一期工程盛大开盘,当天推出的109间铺面抢购一空,第二天加推30间也一并售空。

中国茶城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新区,规划用地345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总投资将达10亿元。是继浙江新昌中国茶市、福建安溪中国茶都之后的又一全国性大型茶叶专业交易市场。

“建成后的中国茶城,集茶叶销售、科研、检测、培训、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实现年交易额12亿元以上,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绿茶交易中心”。中国茶城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文永告诉记者。

贵州700万亩茶园的助推器

目前,贵州茶园面积达466万亩,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已成为中国绿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黔茶正在不断的奋发向前,在中国茶产业中占据一席之地。

“国发[2012]2号文件的出台为茶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是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东茶西移“的发展趋势,良好生态环境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为贵州加快茶产业发展步伐提供了绝好机会;同时,茶叶消费的不断上升为茶叶市场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难得机遇为我们做大做强中国茶城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沈文永兴奋的向记者描述建中国茶城的构想。

沈文永的话得到了印证。早在5月16日召开的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贵州省省长赵克志提出了加速推进茶产业强省的明确目标:到2015年,茶园面积达到7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同时赵克志省长还强调,要加快推进中国茶城等一批产地茶叶交易市场的建设。

事实上,贵州700万亩的茶园面积,5年之后将全面进入采摘期,“中国茶城”的建设,正是看准了这一发展前景,弥补了贵州现有茶叶交易市场在电子商务、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的不足,成为700万亩茶园的强有力支撑。建成后的中国茶城将惠及贵州及西部地区的茶农和茶叶生产、经销企业,成为覆盖四川、重庆、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大型交易市场,成为拓展贵州茶叶西南市场乃至全国市场的良好平台。

一直以来,贵州绿茶以其优秀的品质为世人所知,但过去由于缺乏品牌意识,茶叶往往被沿海茶商大量收购之后,运抵浙江、福建等地,加工成当地的名茶打入市场。在利润的驱使下,众多茶商常年往来于西南与沿海之间,久而久之湄潭当地形成了茶叶买卖的专业市场。由于缺乏规范的市场管理经验,湄潭的茶叶专业市场的发展情况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在瓶颈阶段,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达不到国家级的标准,影响范围仅在西南地区,无法迈出跨越性的脚步。

随着“中国茶城”在湄潭的强势崛起,将全新的现代化管理运营理念带到了湄潭,将带领湄潭茶叶带出西南,冲向世界。作为中国绿茶主要产区,中国茶城将与全国其他茶叶市场互动合作,形成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集散力最强、配套最完善的综合交易市场。建立5大中心 着力建成中国绿茶价格指数晴雨表

贵州现有的茶叶交易市场——贵州茶城、太升茶城承担了贵州大部分的茶叶交易量,两大茶城的年交易额加起来在5亿元左右,是贵州较为成熟的交易市场。

然而现有的茶城交易模式单一,依然沿用传统的点对点交易模式,茶农的利益被最小化。缺乏走向指导功能、物流功能、仓储功能,信息发布滞后,急需新一轮的提升、改造。中国茶城是贵州省重点项目工程,将按照国际专业市场标准规划,建设五大中心、六大业态、七大功能服务系统,建成后改变贵州茶叶交易市场的产业格局,成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绿茶交易规模最大、运营最专业、服务最规范的国际化绿茶综合交易中心。这对于急需一个大的茶叶交流、集散、物流信息发布平台的贵州茶产业来说,正是一场及时雨。

电子商务是贵州茶产业急需加强的一个方面,中国茶城将以现代化信息系统及技术为支撑平台,建立电子交易结算系统,与银行联网,实现电子过磅、电脑开盘、刷卡交易一次完成。同时,还将增加中国茶城专业网站,开通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商户销售渠道。

中国茶城的信息发布系统全面及时,专业的信息发布中心、价格采集中心的建设,通过信息化系统,集成和发布全国茶叶生产和流通的主要情况,分析茶叶价格变化影响因素及成本构成,将市场信息纳入全国绿茶信息网络,及时发布相关数据与报告,不仅为交易各方面提供真实准确的决策数据,让市场内的客商了解及时的茶叶交易信息,更将成为国内绿茶市场的晴雨表。冷链物流、仓储管理、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完善,将使贵州茶叶走出贵州,占领国内市场,到达国际市场,推动贵州茶产业转型发展。

搭建贵州茶叶出口的平台

中国茶城重视茶叶进出口贸易以及工业用茶的开发,在市场内专门规划了进出口的交易摊位,建立茶叶科研机构,主要研究茶多酚的提取技术等。

重视出口和科研,源于深厚的企业文化。中国茶城投资方的股东为上海天坛国际贸易公司,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茶叶贸易经验,是由经营茶叶50余年历史的专业外贸公司——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和双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在茶叶进出口贸易、茶产品科研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中国茶城在这样的股东背景下,深谙茶叶出口对茶产业的重要性,在市场内专门规划了适用于出口的茶叶交易摊位。把进出口贸易一下子摆在了本地茶农的面前,让茶农最便捷的获得茶叶出口的资讯,增加茶叶的出口量。

增加茶叶出口量不仅是贵州茶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更为当地茶农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茶园的管理维护是一年四季都需要进行的,而国内绿茶的交易习惯大多集中在茶叶的采摘的旺季——春季,造成了人力成本和资金的浪费,而出口的大宗茶对于绿茶的时令性要求较低,相对不受国内市场欢迎的夏茶、秋茶都可作为大宗茶的原料,摆脱绿茶行业特殊的时令性,既解决了在绿茶淡季的客流量问题,同时也节约了茶农的管理成本,增加了茶叶淡季的劳动就业人数。

贵州加快茶产业强省建设 茶园总面积跃居全国第二

7月2日,记者从省农委获悉,经过五年发展,贵州省茶园总面积达到466.3万亩,五年新增茶园350万亩,从全国第10位跃升到第2位,茶产业成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

基地规模快速扩张,全省新建茶园以年均70万亩的速度增加。茶园集中度和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建成集中连片20万亩以上的县4个,10万亩至20万亩的县14个。

企业集群快速发展。全省新增注册茶叶加工企业520家,增长1.68倍。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829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2家,全国茶叶百强企业5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工商资本、民营资本不断涌入茶产业。茶叶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发展到363个,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区域品牌快速成长,形成了“贵州绿茶・秀甲天下”母品牌,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石阡苔茶、梵净翠峰、瀑布毛峰等一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快速成长,在省部级以上行业推介及评选活动中获得各类金奖420余个,湄潭翠芽获中国驰名商标。

产业融合快速推进。茶产业从简单的“种茶”、“卖茶”、“喝茶”向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娱乐一体化发展转变,茶产业与加工业、文化业、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省茶产业综合产值由6亿元增加到51.6亿元(预计今年可达85亿元),茶农增收近30亿元,300万农民因茶脱贫致富。

据介绍,当前,贵州省茶产业已由扩大面积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提高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的新阶段。今年,省级财政茶产业专项资金新增5000万元,达到7950万元,加快建立多渠道的投入机制,着力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茶园建设,通过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推进茶产业强省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茶产业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2015年茶园面积发展到700万亩,建成茶产业大省强省的目标,贵州省农委主任刘福成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上发言,要求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一是抓好基地建设。将每年新建70万亩茶园落实到茶叶重点县、乡镇和村组。各地要确保茶园集中度,实施专业化生产,重点打造万亩乡镇、万亩村,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强苗圃建设,今年完成育苗面积2万亩,确保良种苗木自给。要注重早中晚品种和不同香型品种的合理搭配,逐步使福鼎大白比重从80%下降到60%以下,更好地解决茶园采摘劳动力需求集中所带来的季节性结构性不足的问题。

二是加强茶园管护。以幼龄茶园管护为重点,积极推广花生、辣椒、中药材等矮杆作物间套种,以及茶下养鸡等模式,实现以套促管,以短养长。支持创建茶叶标准园,集成推广茶园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茶园防冻抗旱等技术,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耕作、修剪和采摘,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茶园管护水平。建立茶叶投入品目录,实现茶区全覆盖监控。加强产地茶青市场和茶叶企业茶青农残抽检力度,从源头控制质量安全。

三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新增认定一批省级以上茶叶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茶叶经销商到茶区创业,发展茶叶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茶叶主产县到浙江、福建、江苏、湖南等茶叶大省招商,引进一批茶企茶商到贵州省投资建厂。继续引导工商资本、民营资本进入茶产业,实现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经营,促进优势企业要素资源向优势茶区集聚。支持茶叶企业以夏秋茶青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的产品开发,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支持,扩大茶园林权证、加工机具和厂房等担保抵押范围,推动银企合作、银农合作。

四是加强市场营销。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统领,以区域品牌为主导,以目标市场为重点,积极创新方式开展茶产业宣传推介。今年,将组织参加13次境内外茶博会,举办7次万人品茗活动,承办好2012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等营销活动。积极支持各地举办展示推介、品茗斗茶、摄影采风、高端论坛等茶产业宣传推介活动10次以上。今年要支持新增茶馆茶楼500家以上,进一步扩大茶叶消费。新建茶青交易市场70个以上。加快推进中国茶城建设步伐,推动太升茶叶批发市场、贵州茶城升级改造,重点打造都匀、安顺、黎平等产地交易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与北京、上海、广东、安徽、山东等地渠道经营企业的合作,支持茶叶主产县、龙头企业到北京马连道、安徽鹅桥、广东芳村、山东济南等重点目标市场,设立专业卖场、直营店、专卖店或委托经销、代理经营,建立贵州茶叶销售渠道网络。建立与淘宝网、北京马连道茶叶交易市场等重要市场的信息交换和网络交易平台。加强茶叶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支持茶叶专业毕业生到企业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培养一支本土化专业生产营销队伍。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战略 篇2

贵州茶叶有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生产的绿茶内质丰富,高香馥郁,鲜爽醇厚,经久耐泡,无论从口感上还是品质上,都是全国绿茶中的精品。但贵州茶叶产量少、知者少、品种杂、产业附加值低,现就其原因作以探讨,并提出发展建议。

1 缺乏优质品种,种植基地规范化低

贵州茶叶品种资源丰富,但是育种发展慢。若干年来,贵州少有自己培育的新品种,仅有的几个品种也不是贵州研发的,主栽品种仍然靠外地引进,这对贵州茶产业申请自主知识产权极为不利。而对其他地区培育的新品种又没有及时研究、跟踪、引进,导致贵州的茶叶多数是低端品种、老品种。

贵州茶产业落后,种植基础薄弱是根本原因之一,目前贵州许多地区的茶园都是20世纪50~60年代建设的老茶园,已经老化,产值不到3万元/hm2,有的新建茶园还在种植产值低的老品种,有的地区还在大面积撒茶种,每年要撒几百吨茶种,这种种植方式原始而落后,投产周期长,产茶纯度低,产值仅1.5万元/hm2左右。大多数地区缺乏规划,土地零星分散,缺乏科学的种植指导,使得种茶的收入低,导致贵州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因此,要想使茶产业有所突破,当务之急必须建设优质茶园,生产大量高档次、适合市场需求的茶青,从而推动茶产业种植基地的规范化发展。

2 资金投入渠道不畅

建立优质的茶叶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且需要经历5年的周期才能完成。年产值在4.5万元/hm2以上的优质茶园,投入通常在3万元/hm2左右,还不包括土地租金及修路、修水池、通电等。如果要引进优良品种,用有机肥料发展有机茶园,使产值进一步提高,投资会突破3.75万元/hm2甚至达4.50万元/hm2。遇到天灾,投资还要增大。种植业周期长,租用土地要长期协调同老百姓的关系,茶园管护难度大,采茶时劳动力难组织,茶业种植风险很大,种种原因造成社会上大量的资金不愿进入茶业种植业。因此,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对茶叶种植进行大力支持,以便调动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3 茶产业规模小而零乱

目前,贵州茶园面积已达到11.87万公顷(2009年),但总体规模小,产业发展散、乱、小。全省81个县(市、区)几乎县县产茶,大部分县规模只有几百公顷或不到百公顷,只有屈指可数几个县的规模在2 000hm2以上。由于长期封闭式、小农经济式的发展,致使贵州茶叶品种多、茶形多。以毛尖茶为例:都匀、遵义、贵阳的加工工艺不一样,这能不同程度地满足少数买家的口感,却让更多消费者无所适从。

没有规模化,贵州茶产业就没有现代化、品牌化。为此,首期可选择部分产茶县重点扶持,使茶业集群效应突现。在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政府行为与发展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工业组织形式培育绿茶市场主体,扶持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全省茶产业快速发展。

4 贵州茶产业品种繁杂,缺乏支柱品牌

贵州茶产业呈现“两少一多”的状态,即产量少、知者少、品种多。究其原因关键是不上规模,特别是在打造品牌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贵州省茶叶年总产值在10亿元左右,已注册的茶叶品牌却多达150多种。贵州茶历史上比较早的品牌是“湄潭翠芽”和“都匀毛尖”。20世纪90年代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凤冈“锌硒有机茶”、贵定“云雾茶”等品牌,而且每个县都在开发自己的品牌茶,每个茶企都在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从局部来看,对一个县的经济发展有好处,但对整个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来说未必是好事,因为品种越多带来的效益就越低。

贵州茶品牌资源整合滞后,企业缺乏联动协作意识。众多企业各自为政,品牌杂乱,知名度很小,难以被国内、国际市场认同。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整合茶叶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部分县区已经开始采取整合行动。在统一打造绿茶时,应重点推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等几种地域品牌,条件成熟后,再精简成一个响亮的地域品牌。贵州茶产业应有一定分工,“省市做品牌,县级做规模”,从源头抓好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强化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检测和监督,严把市场准入关,促使企业按照标准销售绿茶,练成“龙井”式的大品牌大气候。从而使贵州绿茶的优势资源变成商业上的竞争力,推动贵州省茶产业品牌建设的步伐。

5 贵州茶产业市场占有率低

目前,贵州省至少有60%的茶叶是以原料卖出去的,市场占有率极少,大多数只在本地或本省销售,还有的县甚至只是囿于当地市场销售。贵州茶市场占有率不大,主要原因:一是茶企业市场观念不足,开拓市场意识不强,打造茶叶品牌的力度不够。二是市场上到处都能看到浙江的“西湖龙井”、福建的“铁观音”、江苏的“碧螺春”、云南的“普洱茶”等,贵阳一些酒店推销的大多也是外省茶,客人们点着要喝贵州茶时,回答往往是本店缺货。

做市场就是做特色,没有特色就难以占领市场,没有品牌也难以占有市场。贵州茶不仅属于高品质绿茶,而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如果不占有更多的市场,贵州茶就无法拓展生存空间。近年来,“湄潭翠芽”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就是证明。

6 贵州茶产业人才匮乏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目前缺乏一批专业的茶产业从业人员,不能满足贵州茶产业现代化的需要,为认真贯彻中央和贵州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见的精神,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收能力,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掌握茶叶种植加工的实用技术、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贵州省扶贫办、贵州省供销社于2002年开始实施贫困地区茶叶栽培加工实用技术培训班。由贵州省茶叶协会专家组负责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茶树栽培技术及管理、病虫害防治、茶叶采摘、加工、制作和审评、农残与质量问题、实习操作与职能鉴定等。截至2009年4月共培训茶产业人才逾千人。

作为贵州省发掘和培养茶产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贵州省茶叶协会从2006年起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培训活动,包括茶叶制作、茶艺表演、贵州十大茶叶企业家、十大名茶评比活动等。协会还成立了贵州省民族民间茶艺表演队,并先后受邀参加了国内的一些重大茶事活动,使贵州茶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这些活动培养了一批能展现贵州民族民间茶艺的茶艺表演人才,挖掘和丰富了多彩的贵州民间茶文化,推动贵州茶产业人才的开发。通过专业从业人员给贵州茶产业带来的形象提升,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正受到贵州茶界的重视。

为增强茶产业经济的科技支撑力,2007年7月17日,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贵州省第1所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茶产业专业学校的成立,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的一项人才培养战略。省茶技术茶文化中等专业学校2007年开始招生,开设3个专业,即茶叶栽培与加工、茶艺与茶文化、茶叶市场营销。

7 贵州茶业缺乏产业化和现代化

贵州茶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渐成气候,但与全国茶产业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从规模上看,贵州在全国产茶大省中还排不上前10名,周边的云南、四川、湖南等产茶大省,茶园面积均在16.7万公顷以上。其次,贵州绿茶同浙江、安徽、四川、陕西等绿茶大省进行市场竞争,他们无论是规模、品牌、市场认识度等都已远远超过贵州。

促进茶产业升级 加快茶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池州市;茶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1-02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南部山区,毗邻长江南岸,辖1区3县(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全市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57.14%,湿地面积占26%,是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市位于北纬30°10′~30°67′,属暖湿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光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1℃,有效积温达4 500~5 200℃,无霜期达220~245d,年均日照时数1 930h,年降雨量1 695mm,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土壤有机质丰富,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

1 池州市茶叶生产发展现状

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池州优良的茶叶品质,曾获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金奖的祁门红茶是世界3大高香茶之一,名列中国10大名茶,而池州的冬至、石台、贵池都曾是祁红的原产地。在全国各地各种级别的茶叶评比展览中,池州市有20多个茶叶品牌荣获金奖,如天方的“雾里青”、石台大山的“富硒茶”、双园的“九华红”、国润“祁红”、青阳“黄石溪毛峰”、贵池“翠微”等。

池州市现有茶园1.73万hm2,无性系茶园0.31万hm2,2012年茶叶总产量7 956.5t,产值15亿元。在2013年的春茶生产和销售市场调查发现,由于受消费市场的变化和气候的影响,全市高档绿茶销量和均价都有很大的下浮,预计全年的春茶产量下降幅度达20%,春茶收入下降15%,严重影响了茶农的收入,对我市茶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池州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异的茶叶品质,但池州茶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整个茶产业链还不完整,茶叶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茶叶经济还不稳。主要表现为:

1.1 茶园的整体水平比较低 ①茶园中优良品种少,成片无性系良种茶园规模小,全市无性系茶园面积占整个茶园面积不足2%。②茶树衰老,茶园更新改造滞后。尤其是高山茶园表现更为明显,茶树基本上都是20世纪70、80年代栽种的,在山野中自生自灭,故大都称“野茶”。③园相差,许多茶园缺株少棵,树冠矮小,有些茶园大面积裸露,水土流失严重。④茶园管理粗放,茶园投入不足。

1.2 茶叶生产加工落后 企业整体规模小,加工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有的茶区还存在着小作坊式的生产加工。

1.3 茶叶产品结构单一,没有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由于欧盟农残限制标准的提高,我国红茶出口贸易下降,绿茶行情看好,许多曾经生产红茶的茶区都一窝蜂的生产绿茶,红茶似乎被人遗忘。在2013年绿茶行情不好时,许多茶农不知如何应对,只好少生产或降价销售。在我市众多的获奖茶叶品牌中,许多产量规模都很小,品牌宣传推介投入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质量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1.4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茶叶资源浪费严重 在池州市各产茶乡镇中,大都以一季春茶为主,后期鲜叶都白白在茶树上老化,造成茶叶资源浪费。

1.5 生产成本过高,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价格优势 由于池州市茶园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采,从而导致采摘成本居高不下,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价格优势。

2 发展对策与措施

对于池州市茶叶经济发展现状,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池州市政府于2011年出台了《池州市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每年拨出专款扶持茶产业的发展。茶叶经济是池州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一个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农户的共同努力。政府是引导者,从宏观上把握方向,制定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企业和农户是市场的主体,是执行者,参与者。笔者认为,加快池州市茶产业的发展,可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2.1 政府加强引导,统筹发展 政府及相关部门不仅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发展茶业经济对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还要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制定好规划,安排专项经费,支持企业规模升级、品牌升级、市场升级。首先应扶持1~2家企业成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如支持天方集团、国润集团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帮助他们做大做强,让龙头企业真正成为我市茶产业的领军者,在发展茶产业的同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要培育3~5个能在全国市场上叫得响茶叶品牌,如“九华佛茶”、天方“雾里青”、“国润祁红”,支持企业申报全国著名商标,让“池州有好茶”的概念深入人心,以品牌带动池州茶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再次,实行市场升级,搞好茶叶交易市场的配套服务工作。比如发展大型的茶叶交易市场;以茶为媒,组织一些高水平的茶叶节、茶叶展、茶叶评比;组团参加一些大型的商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和茶企到发达茶区、茶企考察学习等。

2.2 强化技术推广,实行技术升级,加快茶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延伸茶产业链 我市是红绿茶兼适茶区,不能只生产单一的绿茶而浪费大量的优质茶叶资源。红绿茶的生产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应在发展优质绿茶的同时生产中、高档红茶、乌龙茶等来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夏秋季茶叶资源,增加茶园效益,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茶叶中茶多酚、茶儿茶素、茶多糖等有机物的提取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茶叶的各种保健功能也日益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剂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要引进新技术,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产品,提升茶产品的附加值。

2.3 茶厂茶园实行清洁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实现管理升级 现在,食品安全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日本、欧盟和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对茶叶农残的检测极为严格,茶叶作为大众化的饮品,也关乎着我们自身的健康。因此我们茶叶生产要从源头开始,就要注重安全清洁卫生,做到茶园建设有机化,生产加工清洁化、规模化、连续化。随着物联网的发展,精细化生产越来越成为可能。

2.4 注重茶树品种改良,实现品种升级,大力发展无性系有机茶园 在品种改良上,要以高产、高香、高机能无性系品种为首选,以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适应市场对茶叶品质的要求,如肖坑群体种、龙井43、舒茶早等都比较适合在我市推广。在茶园的改造发展中,要高标准高起点,按有机茶园的标准来组织实施,以生物多样性来控制病虫害,应用新技术控制重金属污染,通过测土配方增施有机肥来培肥茶园地力。

2.5 观念转变升级,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茶园 我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厚的旅游资源。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有世界鹤湖之称的升金湖,有历史悠久的徽茶古道,有风光秀丽的肖坑大峡谷,而这些人文自然景观又都和我们的茶园紧密相连。因此,在改造发展茶园的同时,要与当地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茶园,应高标准高起点,使茶园布局园林化,茶树种植立体化。对于不适合发展新茶园的坡地山头要结合老茶园改造,坚决退茶还林,保护生态环境。让游客在欣赏优美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悠闲,体验到采茶的乐趣、制茶的艰辛、品茶的惬意,在悠然中感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旅游休闲文化和茶文化得以完美的融合。

3 结语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战略 篇4

王玲

(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10级2班)

摘 要:茶产业是商南县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全面分析了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所存在的产业化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缺乏技术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茶园、科技创新等建议性对策,以期保障商南茶产业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南;产业化;规模效益;品牌战略

一、绪论

茶是源于我国一种古老而文明的饮料,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以其神奇的功能与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风靡全球的大众化饮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几千年来,茶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山区[1],属于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水量700mm—1500mm[2]。年照时数大概1973.5小时,无霜期216天左右[3]。土壤肥沃充足,富含硒、锌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空气无污染[4],利于茶叶的生长,茶区位于秦岭生态区,良好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外部环境、生态条件。春季气温回升快,温差大,高山茶叶内营养积累丰富,茶多味浓、耐泡、品质好,属于健康绿色饮品,符合现代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商南原本无茶,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茶叶的试验、引进和推广工作,于1970年试验成功,期初,在浅山平地地区推广和发展,将茶叶培植由南向北推移三百多公里,成为我国西部新兴优良茶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茶产业已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二、商南县茶产业的发展简史

商南县不产茶,只是有少量零星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原西北农学院张淑珍开始引种试验,经不断研究探索,于1970年实验成功,开始在商南浅山坪地地区发展,经过40多年的努力,目前,茶业已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成为我省最北部的新兴茶区,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1.商南茶产业发展的阶段

商南茶叶产业发展经历了自然生长、引种试验、大发展、受挫折和产业化发展等五个阶段,具体特征如下:

[5](1)自然生长阶段

1960年以前,只有零星少数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任其自然生长。

(2)引种试验阶段

商南县从60年代初开始由县林业站技术干部张淑珍负责茶树的引进栽培。1961年秋育茶苗2hm2,100多株,1963年移栽到二道河大队,当年全部死亡,1963~1966年,每年育苗2hm2,均未栽培成活,1967年从紫阳购种10kg,在县苗圃育苗2分地,把这些苗木留圃建园,长势良好。1970年首次采茶1.9kg,1970年在茶坊村山坡种茶1亩,获得成功。

(3)茶叶的发展阶段

由于多次探索,引种试验成功,经多次实地考查、调研和分析,写出了项目考察报告送县委政府,引起了当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全县发展茶叶的规划,并及时召开了商南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茶叶工作会,以行政手段推动了茶叶的大发展。1970年到1982年,商南县茶叶产量得到了发展(如下图所示),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到1976年茶园面积2.7万亩,茶叶产量也是逐年提高。但这期间茶叶发展属粗放性发展阶段,茶叶收购由供销社统购统销。

表1-1 商南县1975—1982年茶产量及收购量折线图

[6](4)茶叶的受挫阶段

从1983年到1985年,商南茶叶发展受到了阻碍,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骤减。其发展受挫的原因:一是在选址的问题上只考虑了土壤的酸碱度、却忽视了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反应反应,造成茶树大面积死亡。二是部分群众盲目种植,没有得到相关技术指导。三是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政策被取消,茶农的销售渠道未开启,造成茶叶难以卖出。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也影响了茶叶的发展,由于商南茶叶价格低,一些茶农自毁茶园种粮,使得全县的茶园面积由原来的7万亩骤减到0.6万亩。

(5)茶叶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以茶叶站为主体、联合乡镇(村)茶和技术服务,集组成的材料供应、复制加工和茶叶销售为业务实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现有茶园20多万亩,其中可采茶园12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新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新建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商南县的优势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政策,大力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建设[5]。从2004年开始,配合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以建设旅游观光茶园为基础,新建生态茶园和初制茶厂,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县茶产值达到3亿元。

表1—2 部分乡镇茶叶种植收入[6]折线图

2.茶树培育

茶树的生长直接受气候,土壤环境中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质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照射时间及光质对茶树生长非常重要。温度制约茶树的生长速度,也直接影响它的地理分布,茶树最适宜于20℃—30℃气温的环境。茶树需要的水分要求也高于一般树木,不适宜在干旱的环境中发育。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土质、土壤温度、土壤的PH值对茶树根系的作用非常明显。

三、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区域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几十年规模化种植,目前,商南县14个分镇116个行镇村中拥有种植大户4200多户,共建茶园20多万亩,其中开采茶园10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年产茶叶2200多吨,年产值达2.4亿多元。茶业已成为商南人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7]2.品牌建设稳定推进

商南县原本不种茶,只有少量零星分布的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产了茶叶的实验,引种工作,于1970年实验成功,通过40多年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商南县茶叶站、茶叶协会、茶叶研究所,并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

先后研制开发出商南绿茶、炒青、仙茗、茯砖、乌龙、白茶六大系列二十多个花色品种,得到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商南“双山”牌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泉茗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品种,并先后获得中国(西安)茶叶博览会金奖、“陆羽杯”奖等多项奖项,“双山”白茶、秦岭泉茗、红茶等品种也先后获得金奖。商南县由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3.茶叶品质不断提高

2008年8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茶产品获IS09001—2000质量体制认证,商南泉茗、仙茗、乌龙、红茶等茶品先后多次在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4年,无公害茶叶产品称号经农业部批准,于2005年开始使用,2006年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无性系茶园获得国家高标准示范园认证。另外,商南县工业少,自然条件优良,茶叶病虫害少,茶树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基本上都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商南县境内多山地、丘陵,且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富含硒、锌等人体微量元素,茶叶营养成分高,造就了茶叶品质耐泡、色绿、香醇、味浓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4.茶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1976年成立商南茶叶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主要负责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生产管理、科技推广服务工作。2002年商南县茶叶协会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经县政府批准于第二年成立商南县茶叶研究所,并以茶叶站技术人员为主,负责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等工作。

5.茶叶与旅游结合开发、扩大影响力

商南县著名景区金丝峡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商南县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旅游节,将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吸引各地消费者、经营者的广泛参与,扩大引资、促进茶叶贸易、引进先进技术等工作。从而扩大了商南茶叶销售市场为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

四、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历经了40多年已形成20多万亩的规模。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支持和以张淑珍为代表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于 2008年,商南县被评为名茶百强县,商南茶叶的发展壮大与其特有的环境所形成的茶叶品质是分不开的。但是,商南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茶叶产业化水平落后,未形成规模效益

商南茶叶企业虽多,但大部分属于小私企业,且其技术落后,生产经营规模小,加工企业数量少,机械化程度与茶叶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条件差,茶农组织化程度低,全县虽然有茶叶龙头,但其综合实力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难以成长,难以应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茶农自产,自我加工处理后,将茶叶挑到市场上卖,属于低层次的生产加工工艺,管理层缺乏整合,不利于生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新技术的规模推广,不能形成生产规模,影响茶叶规模效益。

2.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茶园生态设施非常薄弱,相当部分茶园土壤退化严重。茶农无序开采山地和改农田使生态受到破坏,造成环境日益突出。各类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应加强。

3.销售网络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茶叶销售以本地零售为主,销售范围狭窄,还未进入大中城市商场;消费市场茶叶销售工作未做到位,品牌宣传不到位,广告投入少、力度不大,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较低。

4.缺乏茶叶深加工企业,茶产品附加值较低

深加工是指用茶鲜叶、成品茶、茶产品和茶残次品等为原料,通过合适的生产含茶制品的加工工艺的过程。茶叶深加工不但可以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产品的多样化,从而创造规模经济,企业也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另外,还能解决部分低档次茶叶的销售,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

商南人长期习惯生产和消费绿茶,偏爱明前茶、雨前茶和嫩叶茶,绿茶的抗氧化作用是维他命E的二十倍之强。而对生产加工青茶重视不够,普遍忽视对夏秋茶、大叶茶的加工利用,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且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又引入乌龙茶、红茶、茗茶生产工艺,从加工层次看,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所有乡村茶叶加工厂均为初制茶厂,均存在生产技术薄弱、机械化程度不高、加工规模小、技术人员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等问题;茶叶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如茶饮料、速溶茶和茶叶天然产物(茶多酚、生物碱)生产等还未开发;加工方式仍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阶段,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设备,经营方式简单,很难与大市场对接。福建省茶叶龙头企业在加工方面,大都实现了加工环境空调化,生产流程电脑化,而商南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而当前商南县专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的大型企业还非常少,[9]这对商南县茶叶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5.新产品研发落后,茶叶技术人员缺乏,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茶叶种类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因自然条件原因,商南只注重春茶生产,四十多年一直以绿茶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夏秋两季炒青茶未得到研发,优质品种研发滞后导致茶叶浪费严重,目前商南县境内多是老品种茶树,无性系茶种于2010年引进,占全县茶园面积不到1%,发展滞后。商南茶区茶叶生产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3人,基层技术人员匮乏已成为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6.缺乏资金投入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财政对茶产业投入不足,不能满足茶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政府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全县境内老茶树众多。茶产量低,特别是在低产茶园改建,新引进良种茶园推广,名优茶的制作加工。茶叶市场建设,新产品的研发及科技人才的培训等方面缺乏资金投入,都阻碍了茶产业的融资和发展。

7.茶叶品牌多,但知名品牌少

商南茶叶品牌有很多,但真正有实力的知名品牌却很少。截至目前,商南县拥有四家有实力的注册商标企业,即“金丝峡”、“双山”、“金丝泉”和“秦露”,其中“双山”和“秦露”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乌龙茶”和“商南泉茗”两大系列产品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陕西省品牌产品”。很多企业满足于传统的批发方式,认为做品牌需要投入的成本多,还没有形成一个知名品牌,很多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

五、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对策

1.优化商南茶叶产业区域布局,建立稳定的茶产业基地

应有计划地逐步淘汰低产茶园,选用优良品种,将无性系种和有性系种结合起来,逐步扩大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茶种良种化水平。通过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加强无性系茶园建设。可根据商南自然经济、生态环境等状况对商南发展区域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布局,开展适度规模下的专业化茶叶生产加工,使茶源基地在提供茶鲜叶的同时,进一步晋升为茶产业生产加工高新科技研究推广聚集地、示范基地,从而从源头增加茶叶种植的综合经济效益。适时借鉴国内外茶园种植成功经验,在企业和种植户之间的建立双方互惠的利益机制。以生态茶园模式为理论基础,以不破坏商南地区茶园的土壤和茶叶种植的自然环境为前提,选择适宜的场地条件,充分利用商南森林植物分布状况,扬长避短,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县立地条件的优良品种,通过区域试验成功后,在县内全面推广,挖掘良种潜力,提高产业产量,充分发挥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一个具有高品质的生态效益的茶园模式。

2.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促进商南茶叶的可持续

根据商南地形地貌特征和植被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在山上、公园、森林、水综合治理,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前提下,实现茶园环境生态化,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森林植被,在不宜种植茶树是陡坡、山脚等地大力植树造林;在茶园周围设置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为茶树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有利于茶园生产的管理和机械化。茶园尽可能符合无公害要求,即空气干净清新、水质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等。

3.建立赏、观、品、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营造茶文化发展氛围,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是商南县的优势产业,政府在宣传金丝峡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茶叶的宣传,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茶叶具有生态性和文化性

[10],建立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茶叶生态旅游,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商南地区的茶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形成茶产化、茶经济、茶旅游良种互动,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可从绿色、健康、环保等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加大对商南茶叶示范园、生态茶叶观光园等方面的投资,形成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使其显示茶的内涵,嗅到茶的芬香,增强旅游对商南茶的带动作用。提高商南茶叶的知名度,加大对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同时紧跟市场,建立健全营销网络。通过茶叶节、博览会、推广会、电视、报刊等形式来提升商南茶叶的知名度。还可通过开展专题茶文化宣传活动,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文化表演等活动,营造茶文化氛围。还可开办茶艺文化班、茶叶知识讲座、茶产品免费发放讲解活动等,以帮助茶农、经营户提升茶艺水平。鼓励茶文化和茶叶论坛举行;各级茶叶合作社、龙头企业、茶叶组织要积极编写茶叶资料,传播茶文化,宣传企业理念,引导消费者更好地接受茶文化,借茶文化来提升茶叶市场和茶叶产业,提高文化附加值。

4.加强商南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新兴加工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商南茶叶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茶很少进行深加工,利用茶叶深加工工艺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利用率,解决中低档茶。为此,要加速名优茶介绍,深化产品开发,拓展新领域工艺,先进的加工工艺,多渠道、全方位开拓市场,增加茶类和花色品种,充分挖掘多样化茶资源优势,拓展茶叶消费,延长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逐步向茶饮料、茶食品、保健品、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深加工,精开发,保证茶叶的良好销路,同时提高茶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产品增值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

5.重视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是茶叶生产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商南县今后应加大茶叶良种培育、新产品研发和制茶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 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加工过程中。其次应加强与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茶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的创造条件吸引茶叶专家,通过项目研究、现场指导等方式,重点开展良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土壤连坐障碍改变,病虫害防治,清洁化工工艺,新型茶产品开发等技术研究。再次要加强对茶农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茶叶知识讲座,发放茶叶种植技术手册等;加强技术培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茶农种植水平,保障茶叶规范化和无公害化生产;积极推进商南茶叶机械化进程,推广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和茶园管理机械化,使名优茶叶加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逐步走向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茶叶生产模式;同时保证及时收集茶叶、加工处理,提高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

6.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茶叶产业是商南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目前,商南县茶园种植面积的大有增长,“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广大农民的种茶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茶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要坚持在政府引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实现商南县茶产业从传统植茶业向现代生态茶园模式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茶产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引进资金,服务产业建设,开通绿色通道,重点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中低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初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的质量和安全、茶叶品牌建设给予适当的资金、土地等扶持和政策倾斜;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加大招商引资力量和信贷扶持力度,有效解决茶农和茶叶企业的贷款等问题;根据茶叶的营养特点,研究和制订有别于茶鲜叶收购标准和产品的加工标准,以保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推进茶产业全面升级,提高茶叶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7.培育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能给经营者带来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商品的综合品质,亦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具有特殊意义;品牌是打开市场大门的“敲门砖”,也是占领消费市场的“通行证”;茶叶消费目前还没有形成热点, 难以打动消费者。要大力发展茶产业必须进行以下工作:(1)培育市场。利用当前商南县已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立足茶叶的营养保健功能,抓住人们健康饮食的心里,准确定位,同时加大对茶叶营养保健价值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力度, 培育市场;(2)实施品牌建设。应增加茶叶产业投资品牌创新,为产品开发市场潜力,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进一步开发高档茶产品,进行品牌质量认定、评选及商标注册,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声誉、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在此基础上,加大茶 叶营养价值的宣传,使广大消费者认识茶、了解茶的独特营养价值、并进一步消费茶制品;

六、总结

通过调阅相关资料,对商南县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商南茶叶的发展史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商南茶产业收入所占比例。结合近几年商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商南县茶产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借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借着这股热潮,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优势,将商南茶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商南县茶叶产业化略尽绵薄之力。

(指导老师:马素英 田基成)

参考文献:

[1]韦德夫.商南县农业区划资料[M].1995.(3): 29 [2]王刚.陕西山区茶树冻害发生的症状与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33-234.[3]段若溪、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5):71-72.[4]丁文.论陕西茶业及陕西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2004(4):45-54.[5]殷延青.论茶叶产业在商南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商南县统计局历年统计资料[M].2005.7-31 [7]轶名.陕西省商南县茶叶协会案例[C].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8]郭亚峰.陕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4):123-125.[9]LuyPaert J, Zhang M, Massart D, 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use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green tea[J].Camellia silences(L)Analytica Chinmica Acta.2003,478:303—312 [10]KUMAR V,KUMAR D,SRIGIRIPURAM T,et al.Investigation in Tea on Fate of Fenazaquin Residues and Its Transfer in Brew[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 2004,42:423—428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n ShangNa

Tea Industry

WANG Ling(Class 2 of Grade 2010,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Weinan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战略 篇5

——关于**县发展黄茶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北纬29°,湘东北、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县,正处在茶学专家公认的北纬30℃左右的优质茶产业带上。**县属山区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茶树生长。海拔1580米以上的山峰有三座,连云山、幕阜山和福寿山。县域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茂密、境内雨量充沛,潮湿多雾,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利于营养物质积累,采摘的茶叶芽头粗壮、叶片肥厚、持嫩性强,是发展茶叶种植的理想区域。作为岳阳乃至湖南省的茶叶重点产区,产茶历史悠久,茶叶资源丰富,茶叶品种优良,茶叶历来是我县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一、产业概况

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发展茶产业,成为了全国茶叶生产百强县、全国首批标准茶园创建示范县、省十大良种茶基地大县、省人民政府2013年新确定的全省33个茶叶优势区域县之一。目前,我县共有茶叶种植面积___8.3万___亩(其中黄茶种植面积_______亩),茶叶总产量_5800吨(其中黄茶产量_____吨),总产值5.6亿元。共有茶叶生茶企业11_家,其中知名茶企有湖南省九狮寨高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相悦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知名黄茶品牌有“相悦”、“连云金针”等。在5月份举行的2018年全国黄茶斗茶大赛暨岳阳茶叶博览会组委会上,参赛的**茶企共获得5个特别金奖,3个金奖,2个银奖。

二、发展现状

2009年以来,**县将茶叶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打造,编入县产业发展规划。**县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局设立茶叶办,把发展茶叶种植加工与扶贫开发、移民开发、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为积极响应省茶叶协会、市茶叶办黄茶发展战略,2017年**县供销联社组织成立了**县茶叶协会黄茶产业办,并由安定供销合作社牵头,联合我县产茶大镇安定镇范围内的9家有实力、有一定影响力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组建成立了**县安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下,以发展黄茶为突破口,积极培植龙头企业,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值效益不断提升,黄茶产业得以稳步发展。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积极探索推广黄茶种植新模式,重点推广良种、有机栽培、机械采摘、茶叶保鲜、生态茶园建设等新技术;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茶产业,创新生产加工工艺,不断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形成**黄茶产业特色。

三、存在问题

当前,加快黄茶产业发展也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加以推动解决。

1、部分茶叶基地老化,基地管理粗放,茶叶单产低,急需改造。

2、茶农组织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茶叶专业合作社虽多,但管理混乱,茶农入社意识淡漠、积极性不高、规模较小、组织机构力量弱、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不完善。家庭化的生产还占很大比重,不便于统一技术服务,影响了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品质量安全控制。

3、采茶工人成本增加,制约黄茶的产量。雇一个采茶工每天费用约_____元,每市斤茶叶鲜叶的价格低于_____元,不雇人采茶又导致很多茶叶鲜叶来不及采,茶企收入减少。

4、黄茶产业发展投入资金不足。县级财政难以将大量资金直接投入,只能给予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和规模企业较少,实力不足,投入资金也有限,黄茶产业化发展缺乏高效、有力措施。

四、发展建议

作为为农服务的主力军,供销社在进一步探讨如何全面提升我县黄茶产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提出粗浅的几点建议:

1、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发展潜力。一是加强“三品”认证,提高茶叶品质;二是改造低产茶园,提高茶叶单产;三是做好良种繁育和推广;四是对现有加工设施进行清洁化改造。

2、加强品牌保护,规范经营秩序。一是加强品牌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二是规范商标使用行为,打造产业整体形象;三是鼓励申请使用证明商标,进一步扩大商标覆盖面和受益面;四是健全高标准维权机制,加大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五是加强部门协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绩效。

3、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每年重点扶持2-3家龙头企业,除政策性扶持之外,另给予奖励补助和其他实质性补助等。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4、推介茶叶文化,加大外宣力度。积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宣传**茶叶历史渊源、品质特点和独特风味。组织茶叶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茶事活动,支持企业走出去,健全国内市场营销网络,拓展市场销售空间。

5、结合旅游特色,打造茶旅文化。利用**近年兴起的漂流热、夏季高山旅游热,强力打造福寿山、连云山旅游茶园观光带,促进茶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重点打造福寿山森林公园、吉星、白水库区旅游茶园观光带和沱龙峡漂流、连云山漂流、纯溪小镇休闲旅游茶园这两条观光带。延伸茶产业链条,研发茶疗、茶饮、茶枕等茶产品。挖掘民俗茶饮食,打造茶镇小院,推出茶叶特色菜和茶食品。

6、普查基础数据,持续做优产业。核实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产值、“三品”认证面积、茶企及茶叶专业合作社数量等茶产业基础数据,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加快**黄茶产业发展,建设茶叶生产大县,是构建生态农业体系的需要,是推动“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职能部门与各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广大茶农齐心协力,开拓创新,**茶产业定能大放光彩!

**县供销合作联社

贵州茶产业的发展战略 篇6

昆明林业职业技术学校2 0 0 8级1班王竣0 1 0年8月

前言,绥江县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最北端,金沙江下游南岸,为两省(云南、四川)、三市州(昭通、凉山、宜宾)结合部,地处溪洛渡、向家坝两大巨型水电站之间,肩挑“两站’’。辖4镇1乡、3 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国土总面积7 6 1平方公里,总人口1 6万人。耕地1 9万亩,林业用地6 2.9 3万亩,植被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有木本植物5 8科11 2属1 7 6种,森林覆盖率5 5%左右,森林总蓄积量达1 4 9万立方米。自然及气候条件极适宜竹类生长,有竹类1 0属2 1种。2 0 0 9年,全县生产总值4.3 l亿元,农业总产值1.7 7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分别为1 6 4 4万元、1.4 4 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7 6 1元。

近年来,绥江县为培植财源支柱,紧紧围绕“兴竹、上茶’’的发展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绥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着力打造以茶产业为主的绿色生态工程,促进茶产业不断壮大。2 0 0 0年,我县受“两烟双控”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失去了一支独秀的烟支柱产业,社会经济发展走入低谷。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村经济,县委、政府通过多次调研,确立了“以林业为依托,以竹产业为龙头,紧紧围绕竹产业和茶产业为建设目标,倾力打造向家坝水电站库区湖滨生态园林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展思路,明确了竹产业和茶业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仅2 0 02年至2 0 0 9年末,新增竹林2 5万亩,竹基地达到3 5万亩;新增茶业基地5万亩。竹产品及茶业深加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林业产值连续两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在茶业发展初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绥江曾经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在昆交会上销售占了一息之地,深受客商的青睐,与台湾客商签订了销售协议。但是,近年来由于外出打工的人员不断增多,劳力外流,成片的茶基地由原来的精耕细作变成了粗放管理甚至任其自然生长自然老化,无人修枝打叉,枝不抽梢、发芽,致使茶的嫩芽、粗叶两制作两销售、价格高变为单纯的粗枝老叶低价销售,降低了茶叶自身的价值和资源的发展利用。制约了绥江县茶产业的发展。能否稳妥地解决这些问题,是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关键。

一、当前茶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

目前,绥江县茶叶种植面积约有5万亩,年产干茶达到5 0 0吨(每亩按2 0斤计)以,按市场价每斤3 0元年产值近3000万元。当前影响茶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科技含量低。由于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在茶业的种植管理、产品加工过程中技术含量低,多数是管理粗放型、加工手工作坊型,所以生产链过短,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流通渠道不够畅通。虽然绥江县打造了以“乌蒙苦丁茶”为品牌的茶厂,但由于扶持不到位,厂小规模不大,不能全面收购全县的原料加工制作,农户自产自销,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管理、市场服务不到位,无组织机构协助外销,整个茶叶的流通和销售区域受滞。据调查,几年前,绥江县茶叶4 0%一5 0%销往邻县屏山和宜宾,剩下的仅只在县内销售。销售价格和数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三是茶叶品质不高。由于一些茶农自产自销,多数凭经验手工制作,没有机械化操作,没有技术培训,嫩芽采集标准、加工工序、产品色泽、干燥、保鲜、质量等一系列技术含量不高,所以茶叶品质不优,市场价格不高,今年每斤3 0元,仅是去年价格的一半。

四是管理不到位。由于茶叶价格低,极大地挫伤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致使茶农对茶业的粗放管理,按照规范管理,每年茶农给茶施肥就有5次(早春、春夏之交、夏、秋、冬各一次),喷杀虫、灭菌药5—6次,而今年除了早春催春茶施肥一次以外,至今很少有茶农对茶树施肥、喷杀害虫。粗放型的管理,致使大部分树体营养欠缺,虫害严重,长出的茶叶品质不高。

二、茶产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要避免茶产业进入恶性发展阶段,加快产业化发展,必须着眼于提高产品竞争能力,按照壮大龙头、推进产业化的思路,扶持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推广步伐,进一步提高茶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水平,促进茶产业升级和可持续性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流通渠道不畅是制约绥江县茶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因此,要做好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走cc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形成利益上的共同体。今年2月,绥江县原乌蒙苦丁茶厂与绥江县中村茶厂合并成绥江中村茶业有限公司,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由政府扶持扩建厂房、增设机械设备,扶持壮大了当地茶业龙头企业。同时,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建立茶叶协会等,不断开拓流通渠道,辐射带动广大种植户树立经济意识、品质意识、品牌意识,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二是实施科技兴茶战略。产品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要发展茶产业,必

须提高广大茶农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举办茶业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的培训班等,深入茶叶主产地,把有关茶业的选苗、种植规格及日常管理、采摘等知识传授给广大茶农,使广大茶农真正掌握相关技术,确保培育出高产、高质、高品味的茶叶。同时,加强与科研单位联系,引进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技术,提高茶叶种植、加工与新产品开发技术水平。

三是加快无公害生产进程。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高,生态食品已成为消费的一大热点。同时,发展无公害生产,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生物有机肥、农家肥对茶树进行施肥,对病虫害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综合防治为主,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防治为辅,促进茶园生态向良性方向发展,确保生产出无公害优质茶,增强茶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是强化政府职能。第一,进一步规范茶叶市场秩序,维持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为茶农和客商之间提供一个互动平台,相互沟通,创设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政府要站在大市场、大流通的高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捕捉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为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为茶产业化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保障。第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培训和研究的投入,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茶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第四,规范政府行为,避免政府干预过多、包揽过多、放弃不管,任其自然都会影响茶产业发展。

五是实施品牌战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在产业化经营中突出品牌战略。当今世界商品消费已进入品牌消费阶段,品牌是致胜之本。因此要加大培育力度,做好茶产业基地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精心打造品牌,高标准、严要求树立茶产业的良好形象。同时,要充分利用名牌的优势,调整营销策略,进一步拓展市场,不断扩大出口额,争取多方投资,发展茶产业,把茶产业做强做大。

六是拉长产业链。目前,绥江县茶叶加工相对滞后,多数是采用原始的人工制茶方式,企业化生产起步较晚,生产专业化程度不高,茶叶深加工一片空白,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少。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使产品摆脱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形成初级原料到高级成品的完整产业,从而有效地提高整体效益。加强对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加工厂,重点开发高档茶叶、茶保健品(苦丁茶降脂胶囊)、茶饮料、茶含片、虫茶等,不断拉长

产业链,实现产品价值的提升。

七是弘扬茶文化。绥江县茶业历史文化悠久,以茶做文章,弘扬茶文化,必将提高绥江茶业发展的知名度。可以通过组织茶叶企业到国内外大中城市参加茶艺表演和茶叶产品展销会,并以举办“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来扩大影响,促进茶产业的发展。

三、效益分析

贵州实施茶产业强省战略 篇7

本刊讯日前, 贵州省提出要实施《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该计划提出用3年的时间, 通过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加工升级等行动, 把茶产业培育成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三化同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 到2015年, 全省建成茶园700万亩, 2016年, 投产茶园500万亩, 形成加工企业集群5500家, 茶叶年产量25万吨, 茶产业综合产值600亿元, 全省农民人均茶园收入达到1250元。

贵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表示, 力争到2015年把“贵州绿茶”打造成中国绿茶的第一品牌, 建成中国高品质绿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 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出口茶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为在规模、品质和品牌上引领全国的茶产业强省。

2013年10月, 贵州省凤冈县一种名为“绿宝石”的绿茶进驻德国得多考夫霍夫连锁百货商场, 这是贵州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以来首次出口茶叶。

上一篇:胡集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小结下一篇:机关自查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