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思政教育基本模式建构的探讨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发展对传统思政教育来说是一场巨大的调整与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模式的建构绝不仅仅是对现有“互联网+高等教育”的简单移植,也绝不是思政教育线上线下的简单复制,而是实现现有思政教育模式、思政教育观念等方面的重要转折与突破,用“网络思政”模式对传统思政教育进行重塑。

一、“网络思政”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思政”模式是指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互联网技术、工具和应用与思政教育的深入结合,变革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对思政教育能力、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在传统的思政教育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思政”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时间与空间的自由性。“网络思政”模式下,整个教育过程的时间、空间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只要有能够连接互联网的终端,所有人可以不受时空的约束来进行学习[1]。“网络思政”模式的这种时间与空间的自由性,也使得思政教育更加开放化。各个高校之间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共享,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不仅仅是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加入“网络思政”这一基本模式,在相互地学习和交流中满足自身需求,得到提升[2]。

其次,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思政”模式下的教育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而是更具有丰富性。教育的内容可以以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展现在每个学生的面前,十分直观和易于理解。学生不只是看和听,甚至可以参与相应的情景进行模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受教育的兴趣、效率以及质量。此外,“网络思政”模式下的教育内容处于一种“大众编辑”的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为整个教育体系提供“碎片化”的内容,从而使“网络思政”模式下思政教育内容的覆盖面、丰富性大大提高[3]。

再次,教育过程的个性化。“网络思政”模式利用科学化的数据库管理方法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学生的一些基本资料将会被录入互联网系统,同时,互联网系统还会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跟踪记录,这些内容将会通过技术手段被转化为数据,然后进行存储和个性化分析,从而向学生提供具有适切性的学习和教育建议,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传递与接收,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潜力[4]。

最后,较强的P2P互动性。“网络思政”模式下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式、竞争式学习,同时他们也会彼此间共享教育内容,相互提高。作为教师,他们也会通过广泛交流与互动、涉猎“网络思政”模式下的知识而使自身的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其实在“网络思政”模式下,每个人都具备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身份,通过这种较强的P2P互动性,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又为“网络思政”模式提供知识和教育内容,帮助别人进行学习[5]。

二、“网络思政”模式建构的路径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6]。”“网络思政”模式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高校的课堂教学授课模式,但其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我们应该从思政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反思现有的思政教育,从教育管理、教育资源、教师、学生四个基本维度探索“网络思政”模式的建构路径,依靠网络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思政教育质量的优化与提升。

(一)网络+教育管理

“网络思政”模式要求积极推动互联网技术在思政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搭建便捷化的网络平台,营造数字化教育管理的环境,实现智慧化网络思政教育。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各个高校之间尽管存在较小规模的合作交流,但整体上相互之间界限明显,资源的整合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政府和各高校都应该从战略的角度来对待“网络思政”所提供的历史性机遇,探索多元化、灵活性的管理渠道。特别是思政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应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在实践中深化思政教育。最后,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信息化的标准体系,促进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提升应对网络恶意攻击、非法入侵的能力,努力营造良性的、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

(二)网络+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的深入结合,强调思政教育资源的共享性。特色、优势的思政教育资源公开化,将有利于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因此,各高校应积极推出自己的特色、优势思政教育资源,增强“网络思政”模式的丰富性和个性化。“网络思政”模式下共享的思政教育资源需要高校精心准备和科学设计,提升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多样性。与此同时,具有较高质量的思政教育资源往往需要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因此,各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跨高校、跨领域组建团队,为“网络思政”模式中的教育资源共享贡献力量。

(三)网络+教师

“网络思政”意味着思政教育更加开放,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串联在一起,因此,“网络思政”模式构建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挑战。首先,思政教师要具备互联网的知识素养、技术能力与思维意识,掌握“网络思政”模式所需要的互联网技能;其次,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要以发挥对学生的引导功能为主,更多地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服务职能,实现从知识教育向思维教育的转变;最后,思政教师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化、具体化,教师应时刻以最新的思政知识与教学工具不断充实与武装自己,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在“网络思政”模式下,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将会以一种“众筹”的形式来产生。某一门思政课程会包含各个专业领域教学人员的协同努力,教师之间相互贡献,相互学习,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学影响力。

(四)网络+学生

“网络思政”模式下,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更加顺畅化,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知识获取以及理解,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学生,需要努力适应“网络思政”的发展趋势,通过主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升“网络思政”模式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思政”模式的建构,使学生不再受限于固有的思政教学模式,而是基于互联网而自由组建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面对互联网中良莠不齐的知识信息,提高分析和选择的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误导;对“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有效串联并深入分析,将有价值、适合的知识信息进行充分内化。

摘要: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与传统思政教育面临的诟病使得“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建构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网络思政基本模式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技术方法的全新升级,目的在于变革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为传统的思政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向。这一模式的建构需要我们在明晰概念、特点的基础上,进而探索出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建构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教师,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乔峰, 曹效英, 路璐.“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 (8) :10.

[2] 荆全忠, 邢鹏.“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探索, 2015 (9) :98-99.

[3] 王明辉, 郑晋维, 何佳利.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建设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19) :88-90.

[4] 叶卉.控与被控——90后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的自我呈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 2018 (5) :231-239.

[5] 魏金婷.基于5W模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 5 (33) :134-135.

[6]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EB/OL] (2018-9-28) .http://sy.jm.e21.cn/web/content.php?id=6853

上一篇:促进贵州省农民工有效回流的精准施策研究下一篇:益生菌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