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通用6篇)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篇1

一、学校沿革(1938—2002)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的前身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为收留东南数省流亡师生,于1938年创办的国立三中江口分校(本部设铜仁,现铜仁一中)的农职部。1941年2月,分校的另两个部(初中部和五年一贯制实验班)迁回铜仁本部,农职部移交给贵州省教育厅。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贵州省政府决定在原农职部基础上,正式创办“贵州省立江口农业职业学校”,并委派钟在祥为第一任校长。当时江口县城的禹王宫、城隍庙、香山祠作校舍,实行初农、高农两部并存制,学制均为3年。学生来源,除主要收留战区流亡学生外,也在省内招生。战区流亡学生享受伙食、书籍、制服、零用等国家贷学金,本省学生免收学费,其余自理。由于旧政府不重视教育,缺乏设备和师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部分课程被迫停开,有的班级进入三年级后,不得不送往贵阳农业学校授课,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学校领导除第一任校长钟在祥外,从1943年后,由尹吉三(留学日本)、杨屯继任。1949年江口解放后农校并入了铜仁中学,人员分散。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底,铜仁地委决定恢复创建农校,在铜仁城北郊两板桥划拨土地600亩用作校园。1956年初,学校破土动工,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期主体工程基本竣工,教学楼和可容纳500人的两幢学生宿舍完工。1957年3月份即正式招生开学,1958年搬迁江口。1961年奉令停办,1963年恢复,校址设在城郊桐子巷,没有正式招生,只开办了农业干部训练班。1964年秋季正式招生,1965年迁回两板桥原校址。1970年,根据地委决定,搬迁到大兴与大兴农场合并,利用原农场的土地、房屋、设备办校,招收社来社去学生,1973年又迁回铜仁两板桥,直至2002年5月五校合并组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二、艰苦创业(1956——1966)

建校以来,由于经过了1940-—1956年和1961--1963年两个较长时间停办和多次搬迁,学校各种财产设备损失严重,兼之历来的正常经费紧缺,学校无法更新教学和和实验手段,校舍破陋不堪,设备陈旧老化,教学、工作、生活条件很差,办学十分困难。但全体教职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抓好“双基”教育,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道路,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开创铜仁地区农业教育新局面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的铜仁农校的恢复和创建工作,没有接收原国民政府所办农校的任何财产和人员,一切都从头做起。为适应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形势,从1953年到1955年,在中共铜仁地委的直接领导下,曾先后开办过两期农村基层干部训练班。学校开办初期主要是为农村培养基层干部,实行社来社去。1957年首期招生约250名,分经营管理、会计、作物栽培、畜牧兽医4个专业,学习时间3个月左右,每年举办两期。从1957年下半年到1958年底,在校学生经常保持在300人左右。当时只有教职工40多人,负担很重,但教职工积极性很高,不怕困难,夜以继日地完成各项工作。

这一时期培养的对象是农村基层干部,他们的学习时间短、任务紧。学校根据这一特点,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路,以解决学员提出的各种具体问题为主,兼授一定的理论知识。当时学生80%以上是党团员,每班成立了党、团支部,教学和其他活动抓得很紧,任务完成出色。在“勤俭办校,勤工俭学”的号召下,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除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耕种土地120多亩,自己动手烧砖瓦建设学校。当时,学校基本上可达到粮食半自给和经费部分自给。学校的医生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还经常用业余时间为附近群众和农业社的耕畜治病,学校与群众关系十分融洽。

1958年下半年,因铜仁、玉屏、江口三县合并为铜仁县,地委决定学校搬迁江口,利用原江口县级机关房屋办校,搬迁前后历时3个月。在江口初步稳定后即于1959年春季正式招生,开设专业比在铜仁两板桥时略有增加,学生达400人左右,学制2年。1960年提前毕业分配230多名学生(后因当时国家困难,绝大部分学生动员回家搞农业生产)。

1960年,国民经济好转,地委开始着手恢复农校。首先抽调了原在校工作过的有关同志10多人,在桐子巷(原油库)建立地区农干班。1960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学生达500多人,教职工近90人,分设初农、中专、大学部,开办农作、植保、畜牧、兽医、水利、园艺、林业、气象、农机等9个专业,初农和中专学生实行社来社去,大学部由国家统一分配,学制2—3年。当时办学遵循的准则,主要是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校鼓励师生发扬勤俭办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除教授各种课程外,学校大力开展勤工俭学,师生自己动手种地1400多亩,其中,田350亩左右,果园(种梨、苹果、葡萄、杨梅、广柑等)近200亩,现江口县委党校所在地都还留有一片当时种植的苹果园;其他旱地作物共600多亩,粮食可满足师生自给,蔬菜和其他农产品(西瓜、香瓜、西红柿等)除自给外,还外销铜仁县城,剩下的学校组织加工果酱等,以满足各种需要。此外,还大力发展畜牧业,饲养各种家畜600多头(其中本地耕牛180头、良种牛和马约20头、羊120只、大猪80多头、小猪154头);家禽2000多只(主要是鸭);养蜂20多桶。同时开展各种副业加工,如碾房、奶粉、浆糊和各种副食品加工等,自办发电厂,除供应本校照明和加工用电外、还供应江口城内机关用电,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学校增加收入。1960年,全校总产值达15万元,占当年国家拨给学校总经费20万元的75%以上,收入主要用于教学设备购置和扩大为教学服务的再生产资料,其次是用于改善师生福利,解决实际困难。当年全体师生员工每人发给单衣一套,有困难的学生还发给棉衣,每年的季度奖和年终奖及平时对师生的困难补助,学校从勤工俭学收入中开支,师生积极性高涨,人人都为办好学校而不分昼夜地工作和学习,学校被评为全省先进农(牧)业学校,受到省农业厅表彰。1961年学校停办,这一时期共培养学生2000多名,除1960年毕业分配的230名外,其余都是为农村培养的基层干部和社来社去学生。

1963年底到1964年初,开办了一期120人的农业干部(各县、区农推站负责人)训练班,以后逐渐增调工作人员。1964年秋季在地区农干班的基础上正式复校,招收初中毕业生100人,两届共培训干部120人,为期3个月(农干班于1965年1月底结束)。1965年秋季,又招收学生100人,分农作、植保两个专业(各两班)。在人手不够,设备奇缺的条件下,广大师生团结一致,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创造条件。1965年7月搬回两板桥原址后,已收回原建校时国家划拨的耕地80多亩,基本上保证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需要。从1965年秋季作物播种开始到1966年底,是学校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搞得较好的时期之一。当时除专业教师组织各种科研课题外,连普通课的化学教师也有自己的科研地,学生自愿组织科研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搞好观察记载,科研活动十分活跃,不但促进了教学,而且在附近生产队起到了示范作用。

这一时期,虽然教师不多(教师工共30多人),但教学活动开展较好,教师除按教学计划授课外,还为学习后进的同学补课,使他们在短期内迅速赶上一般程度。在师生中大力提倡艰苦朴素和勤劳节俭精神,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生活节俭、衣着朴素,认真劳动,团结互助,校风很好。

三、坎坷10年(1966——1976)

196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由于学校处在贵州边缘地区,“文革”初期,仍然能够维持教学秩序。但从1966年底开始,学校开始处于混乱状态,领导、教师被批斗,校园成了武斗基地,教学设备损失较重。

1966年秋季招收的学生,已入学的均被退回,1964年和1965年入学的两届学生,留校复课闹革命,直到1968年底和1969年初才分配工作。1967年和1968两年学校断断续续上课,影响了教学质量。

1970年至1971年共办两期,学制1年(实际才八九个月),共有学生900多人,学员由各公社推荐,实行社来社去,毕业后回本县安排工作(这两期学生回县后,多数先后以招工招干形式安排)。第一期分设农学(含植保)、畜牧兽医、财会3个专业(连队)。第二期只设农学和牧医两个专业连队,由教职工担任连队正、副连长和指导员。由于每期学习时间短,生产任务比较重,因而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很短,还不能达到中专水平。

1971年至1972年,学校为地委代管了知青农场。1973年7月,学校从大兴搬回两板桥。经过两个多月的搬迁和修整,秋季正式招生。开办农学、植保、畜牧兽医3个专业,学生200人,4个班(农学两个班)。1974年招生100人分成农植、牧医两个专业,学制2年,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学校改名为五·七农业大学,并分出部分教职工到江口县月亮坝农场创办江口分校,与该农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当时招生600人,其中“五·七”农业大学200人(农机、水利专业各100人),校本部(农学专业)200人,江口月亮坝分校200人,全部实行社来社去。当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活动和劳动时间较多,比较重视教学实践。忽视基本理论知识。兼之无正规的大纲、教材,授课计划性差,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粉碎“四人帮”以后,改革了招生制度,第一学期招生160人(1977年秋入学)。从此,学制统一为3年,每年招收学生150人左右。学校经常保持3个专业(农学、植保、畜牧兽医)9个班、450人左右的规模。学校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教学条件等,逐步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秩序日趋稳定,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四、改革发展(1978——200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学校着手从政治思想、教学等方面进行拨乱反正,肃清“左”的影响,从而结束了徘徊局面。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农业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

由于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农业和农业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低下,待遇偏低,部分师生思想不稳定,教师要求改行,学生要求改专业。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对教职工作思想工作外,还努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如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通过努力已调入的共9人;农转非的4人;对学生,一是教育他们充分认识自身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二是经常介绍国内外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使他们明白自己所承担的历史重任;三是宣传农业教育发展状况及其在农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激发他们献身农业精神,为加速本地区农业建设而贡献力量。办校20多年中,学校已为全区(少部分面向全省)培养各级各类农业技术人才约5000多人。

(二)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农(牧)业部门调进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来的教师(包括教辅人员)27人,目前教师共有50人。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采通过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制定自修计划,有计划地派出进修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新成果和科技信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1980年以来,已派往各高等院校进修的26人次,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短期培训116人次,并积极开展各种科研活动,积极承担省、地有关部门分配的科研课题,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三中全会以来,共完成科研课题61项,其中有16项获地区科技成果奖。

(三)实行多渠道办学,快出人才

解放后复校20多年来,学校积极完成省下达的招生计划,在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同时,办好各种短训班和社来社去班,到目前为止,已培养的4904名毕业生中,社来社去及农村基层干部有3590名,占71%以上。铜仁县谢桥大队党支部书记钟国科,1960年毕业回社以后,他领导的谢桥大队工作一直走在前面。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他带头落实党的农业政策,带头劳动致富,利用自己所学的实用知识和技术,经营自己的土地,广开生产门路,很快走上了致富道路,1981年光荣地出席了地区召开的勤劳致富代表会议;松桃县大兴乡农村青年吴胜芝自费来学习回去后,坚持推广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回乡后,热心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他的先进事迹,已被《贵州日报》进行了报道。1983年,他又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该校从1983年起,除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任务外,还相继开办了民族干部训练班、在职中专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建校以来,通过几十年的艰辛办学,几十载的求索奋进,为国家培养了以农业科技方面人才为主的各类人才1万多人。其中,半数以上为农民技术员、农村基层干部、“社来社去”生、不包分配生。他们战斗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努力工作,默默奉献,为铜仁地区及其它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民自费生吴胜芝1982年毕业后,利用学到的农业技术,带领当地农民科学种田,增加了农民收入,被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其事迹被《中国青年报》、《贵州日报》等报道。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工作的学生,遍及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分布于各条战线。他们中不少人成绩卓著,成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骨干力量。1968年毕业生干正书,勤奋学习,奋发进取,担任了贵州日报总编辑、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新闻学会副会长等重要职务,是贵州省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5年毕业生敬勇,在江口县的粮食丰收计划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铜仁地区科技拔尖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据对1976--1996年20年间以来毕业分配在铜仁地区的学生不完全统计,先后进入县级领导班子的30多人,获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或进入乡科级领导班子的达400多人。

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全体教师认真执教,学生刻苦学习,也取得了骄人成绩。1980年以来,获地区科技成果奖三等奖9人,四等奖36人。教师杨济华为了提高茶叶单产,解决茶毛虫为害茶叶造成毁灭性的减产问题,在生产、科研实践中,通过多年的实地观察,并经过多次试验,最后成功应用棱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毛虫,效果明显。他的这一发现与应用,得到了全国同行专家的好评,这一成果已编入全国病毒名录。

1982年农学专业毕业班的作物栽培课参加全省统考,荣获全省第一名,个人囊括第一、二、三、四、五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1983年农学、牧医两个专业参加全省统考,牧医3门课专业考试,有两门课(内科、传染病)总分名列全省第一、二名。其中安孝荣同学有两科获全省第一,一科获第二,总评第一。1985年在全省中等农牧学校教育质量评比中,学校被评为先进,受到省农业厅表彰。

1985—1986在全地区教育战线评比中,学校又评为先进集体,受到中共铜仁地委和行署的表彰。建校以来,被上级领导部门表彰的优秀党员6人,优秀教师10人,先进工作者6人,“三八红旗手”3人,优秀团干2人。建校以来,参加全国中等农(牧)学校专业课统编教材1人,参加全省农牧学校统编教材(语文、数学、气象、作物栽培、农业经营管理、会计、农作物病虫防治、牧医等课程)11人,结合教学,科研实践,撰写出论文在地区级以上报刊发表和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的有22人共47篇。

建校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努力下,学校已初具规模,校园占地达188亩,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其他财产100多万元;有图书3万多册,各种杂志120多种;实习农场15.5亩,其中果园4亩、种植园1.5、鱼塘10亩,猪场、鸡场、饲料加工厂、罐头车间、糕点车间、气象哨各一个,供师生教学实习之用。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篇2

实 施 方 案

德江民中2013年3月

德江民中

“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

实施方案

根据德江县委和教育主管部门关于教育系统“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我校实际,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行动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巩固学校文明成果,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的道德素质,树立瓦屋新形象,提升学校品位。结合学校 “三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清洁、舒适、规范、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全体师生树立“住在校园、热爱校园、建设校园”的意识,为建设和谐社会、展现瓦屋新面貌作出贡献。

二、工作目标

建立和落实“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工作责任制,加大整治工作宣传力度,加强对学生常规教育管理,增强师生员工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重点整治,实现校园建设园林化、文娱活动多样化、管理工作规范化,建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经中心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德江民

中“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组组长:张连武

副组长:张 黔

吴 斌

宋天芬

熊 进

员:田 阳

钱家喜

张玉会

李 进

简永彪

杨社进

何江琪

申修飞

谢 斌

李凯涛

郑国斌

四、活动内容及主要任务

“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专项行动的主要内容为:校园内卫生差、乱吐乱扔、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和不文明行为。根据我乡各学校的情况,将整治的重点放在整治校门周围、教室内、走廊、办公室、各功能室、花池、食堂、厕所等的环境卫生上。

1、搞好清洁卫生:校园内、校园周边(如校门口等)、老师宿舍区及所有卫生死角,要规定范围,明确职责,责任到班级。继续成立校园卫生检查小组,坚持每天对各班的责任区域卫生进行两检(上午督查,下午检查),切实解决管理空位或缺位的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和督查,加强清扫保洁,确保无暴露垃圾。

2、生活区、学生午餐食堂等有排放物的场所,要清理疏通通道,重点对乱排乱倒行为进行治理,食物存放有序,符合卫生标准,以保证学生卫生安全。

3、校园内建筑施工工地,尽量实现封闭施工、做到文明施工、规范施工、安全施工。

4、学校(生活区)要指定垃圾倒放地点,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及相关制度,严禁乱倒垃圾和长期存放垃圾。

5、加强对厕所的监管,破损残缺的要及时修复完善,年久破旧的要尽量改(新)建,落实专人监管,确保厕所清洁卫生。

完善各类卫生设施。

7、对室内外墙面进行全面的清理,严禁乱画乱写,对残缺的标语、宣传画进行更新或修整,做到墙面清洁、整齐、规范,标语、贴画完整、醒目;办公室、教室物品摆放整齐,布置美观大方,营造和谐文明的工作学习环境。

8、教学楼、各办公室、教室、走廊、各实验室、远教室等有明确的“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管理制度,要划分区域,明确责任,专人负责。

9、积极配合相关单位,进行综合治理,营造和谐、整洁的大环境。

五、重点整治范围

学校校区、食堂、厕所、垃圾池、花池等。

六、实施步骤遵照“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要求,统一部署,落实好工作。

1、宣传发动:制定计划,规划实施,利用集会、标语、板报、墙报、班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2、专项整治:针对“五脏”、“五乱”等现象,按照上述整治区域和主要任务的要求,从3月起,营造整洁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结合实际制定整治的具体目标。

3、动态监督:领导小组将对学校校开展“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行动情况进行至少一月一次或不定期督促检查,学校将“多彩贵州·桃园铜仁文明行动”工作纳入学校的常规性工作,根据检查表内容进行量化考核,并每月将量化考核结果进行公示。

五、工作要求

1、学校要投入适当经费对卫生设施及遗留的脏乱问题进行修整

完善,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的长效机制;建立主要领导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

2、学校成立“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拟订“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详细工作计划,办公室划定各班组整治区域,落实专人负责检查督促。

3、抓好过程督查工作对“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情况及时通报,及时整改,及时反馈。

4、收集整理各环节工作开展情况资料切实反映“多彩贵州·美丽德江文明行动”工作流程,保证完成目标任务。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篇3

据调查,中学生面临太多的竞争和压力,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了,身体素质有所下降,视力衰退,精力不足。这一情况已经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下面是某中学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标语。

EXERCISE AN HOUR A DAY, MAKE US HEALTHY,WEALTHY AND WISE请你根据下面的要点和要求,用英语写一篇短文,120词左右。要点:1.锻炼身体的好处:healthy, energy, strong …

2.锻炼身体的方式:outdoor activities :ball games, running, swimming,…

3.请你谈谈对学校开展体育锻炼的看法或建议。(至少写两点)

4.文章结尾用一句话作总结,表明自己对加强体育锻炼的观点。参考词:competition(竞争),pressure(压力),eyesight(视力)

要求:1.内容必须包括以上要点,可适当发挥;

2.开头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3.语句通顺,意思连贯,条理清楚,字迹工整;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及姓名。

Exercise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students.Nowadays ,we are under so much

competition and press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范文:

Exercise is very important to us students.Nowadays ,we are under so much competition and pressure that our health is becoming worse and worse.poor eyesight ,no enough energy for study, Which makes us worried too much.We need to take part in all kinds of outdoor activities ,such as having ball games ,running ,swimming and so on ,from which we can keep healthy and strong ,study better and live happily.No matter how busy ,we wish teachers could leave us less homework to do so that we can have free time to take part in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篇4

2:下列哪项属于学习现象?()单项选择题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 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

3: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是()。单项选择题 A、教学目标 B、教学结果 C、教学测量 D、教学评论

4:手段一目的分析属于问题解决策略的()。单项选择题 A、计划式策略 B、规则式策略 C、启发式策略 D、算法式策略

5: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单项选择题

A、陶行知 B、蔡元培 C、廖世承 D、潘菽

6: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的创立者是()。单项选择题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加涅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单项选择题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理论在迁移中的作用。单项选择题 A、奥苏伯尔 B、桑代克 C、贾德 D、格式塔心理学

9: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单项选择题 A、连续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包括()。多项选择题 A、自我中心阶段 B、相对功利阶段 C、权威阶段 D、可逆性阶段 E、公正阶段

11: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是属于()训练。单项选择题 A、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12: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任务成功概率为75%。判断题 对 错

13:根据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单项选择题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坚决选择 D、回避任务

14:下列不属于品德的四要素的是()。单项选择题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行为

15: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是()。单项选择题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6: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并做出结论的教学策略是发现教学。()判断题 对 错

17: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单项选择题 A、原型启发 B、原型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18: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单项选择题 A、尝试—错误说 B、认知—发现理论 C、联结—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9: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单项选择题 A、自我意识 B、自我认知 C、性格特征 D、能力

20:经验类化说强调以下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单项选择题 A、心理官能的发展 B、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 C、概括化的原理

D、对各要素间整体关系的理解

21:课堂练习时,专家型教师要求学生做作业时保持安静,并把这看做是课堂中最重要的事情。(判断题 对 错

22: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单项选择题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

2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儿童要解决的主要心理危机是()。单项选择题 A、信任感 B、自主感 C、勤奋感)

D、内疚感

24: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单项选择题 A、6岁 B、7岁 C、8岁 D、9岁

25: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是()单项选择题 A、发现学习B、合作学习C、程序教学 D、掌握学习

26:心理评估其实就是心理测验。()判断题 对 错

27: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多属于()的问题。单项选择题 A、创造性 B、认知性 C、有结构 D、无结构

28: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中提倡()教学。单项选择题 A、自主

B、主动 C、发现 D、积极

29:顿悟说的奠基人是()。单项选择题 A、考夫卡 B、魏特默 C、苛勒 D、托尔曼

30: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单项选择题 A、连续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查看答案 1:答案A,B

2:答案A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先天的反应倾向或成熟引起的,那些因疲劳、药物等引起的变化一般只能保持短暂的时间,不属于学习的结果。因此只有A符合这一概念。3:答案A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4:答案C 手段目的分析是纽厄尔和西蒙提到的最重要的通用的问题解决启发式策略。5:答案C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故选C。6:答案B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7:答案D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8:答案C

9:答案C 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致使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言辞。10:答案A,C,D,E 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具体可分上述四个阶段。11:答案C 略

12:答案错误

13:答案D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人在某一行为上的成就动机等于他趋向成功的倾向的强度减去避免失败的倾向的强度。对避免失败者而言,为避免失败,他们会避免比较难的任务,选择容易的任务或非常难的任务。14:答案C 道德四要素:认识、情感、意志、行为 15:答案A 题干是对信度的名词解释。16:答案正确

17:答案C 原型操作阶段是智力技能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18:答案A

19:答案A 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20:答案C

21:答案错误

题于所指是新教师在课堂练习中的具体做法。22:答案C

23:答案C 由人格的发展阶段可知,6—11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24:答案D 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25:答案D

26:答案错误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篇5

岗位计划招聘办法

2015年贵州特岗教师笔试备考指导-备考有道:http://gz.zgjsks.com/zg/2015gz_tgbk/

各区(县、自治县)教育局:

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黔教师发〔2015〕97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办法的通知》(黔教师发〔2015〕99号)精神,为做好我市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招聘工作,经商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制定了《铜仁市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办法》(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区(县)教育局要按照本办法制定本区、县“特岗计划”招聘工作实施细则,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于4月30日前报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科备案。联系人: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科刘芳陈强 联系电话:0856-5223763 传真:0856-5231561 附件:铜仁市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办法.doc 铜仁市教育局 2015年4月24日

附件: 铜仁市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 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办法 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黔教师发〔2015〕97号)精神,按照《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办法》(黔教师发〔2015〕99号)要求,为做好我市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招聘对象和条件

(一)国家“特岗计划”招聘对象和条件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部分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2.取得相应学科类别教师资格(即报考小学岗位须取得小学及以上与报考学科一致的教师资格;报考初中岗位须取得初中及以上与报考学科一致的教师资格。下同)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3.对我市已取得2015年“硕师计划”研究生免推资格的2名贵州师范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更多请访问:中公贵州教师考试网

http://gz.zgjsks.com/

由省教育厅统筹考虑,根据研究生入学面试成绩、本人自愿及生源地等因素,推荐到今年“特岗计划”部分实施县(名单见附表1),“硕师计划”指标含在实施县的国家“特岗计划”初中岗位指标中。

(二)县“特岗计划”招聘对象和条件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往届本科和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取得相应学科类别教师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往届非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2.取得相应学科类别教师资格的全日制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只能报考小学岗位)及成人高等学校脱产学习的本、专科毕业生。以上国家、县“特岗计划”报考人员(不含“硕师计划”研究生)所学专业与报考学科必须一致或相近(相近专业的考生其在校学习的课程至少有一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年龄均要求在30岁以下(1985年5月1日后出生)。报名者应同时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招聘岗位要求。国家“特岗计划”面向全国招聘;县级“特岗计划”招聘范围由各区(县)自行确定。在编教师(含2012、2013、2014年的特设岗位教师)不能报考。

二、招聘指标 我市共有“特岗计划”指标1150名,其中国家“特岗计划”指标920名、县“特岗计划”指标230名,分别在碧江区、万山区、松桃县、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9个区(县)实施。具体指标分配详见附表1。

三、招聘原则

(一)教师招聘坚持“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的原则。

(二)优先招聘报考学科与所学专业一致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

(三)招聘的教师安排为何种计划类别(指国家、县“特岗计划”)的特设岗位教师,由市、区(县)教育局根据报考者条件和岗位需求确定。在国家“特岗计划”指标招聘范围内,原则上优先安排招聘的本科生为国家“特岗计划”教师。

(四)为加强我省双语教育,各民族自治县要根据当地农村学校对双语教学师资的需要,在县级“特岗计划”小学岗位招聘面试内容中,可加试民族语言,并计入面试总成绩,具体分值由各民族自治县自行确定。

(五)招聘的教师安排在区(县)以下(不含区(县)城所在地学校)的农村中小学校(含村小、教学点)。“硕师计划”研究生安排在农村乡(镇)初中。

四、招聘程序 特设岗位教师招聘按照公布招聘岗位、报名、资格审查、考试、录取、签订合同、培训等程序进行。

招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招聘符合报考条件(含国家“特岗计划”和县级“特岗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报考学科须与所学专业一致)。第二阶段招聘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第一阶段招聘结束后,公布第二阶段招聘岗位,进入第二阶段招聘。招聘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第一阶段的考试免笔试,只设面试;第二阶段的考试设笔试和面试。笔试由省统一组织。笔试的考务、阅卷、成绩统计,以及面试、体检、和录取工作由市教育局统筹组织实施。第一、二阶段报名均采用先网上注册报名,然后现场审核确认的方式进行。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在阶段报名时间内登录“特岗计划教师招聘网”(),点击“我要报名”→“马上注册”→“选岗报名”→提交报名表成功后,下载《特岗教师报名表》并更多请访问:中公贵州教师考试网

http://gz.zgjsks.com/

打印(不需等待“审核通过”)。同时,在“贵州教育网”下载、打印《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报名表》(见附表3)并填写。

(一)第一阶段招聘(免笔试人员的招聘)1.报名 “网上注册报名”时间:2015年5月4-6日。“现场审核确认”时间:2015年5月7-8日(8:30-18:00)。“现场审核确认”地点:铜仁市民族中学(实验中学校区)体育馆 符合本阶段报名条件的人员,完成“网上注册报名”(“硕师计划”研究生须在本阶段报名时间内进行网上注册报名)后,在“现场审核确认”时间内,携以下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由报名点留存)到指定地点进行现场审核确认。(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报考县有户籍要求的,须提供户籍证明材料)。(2)应届高校毕业生需提供学生证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往届毕业生需提供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或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材料)。(3)填写好的《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招聘报名表》和本人近期同底1寸免冠照片3张。(4)“网上注册报名”成功后打印出的《特岗教师报名表》。2.资格审查 报考者经资格审查合格后,进入面试程序。对资格审查合格者,“特岗计划”县须建立报考档案。3.面试及体检 面试时间:2015年5月10日。面试地点:以面试准考证指定地点为准。面试总分为100分,60分为合格。面试的具体办法及评分标准由市招聘领导小组制定。体检时间:2015年5月12-14日。市教育局按国家、县级“特岗计划”的类别,以招聘数的1:2比例,分学科在面试成绩合格者中从高分到低分确定体检人员。体检地点:另行通知。4.录取、签约 面试及体检均合格者方可进入录取程序。录取原则按照填报志愿及面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符合免笔试条件的本科毕业生在报考县落选的,由市教育局根据其填报的第二志愿在全市所辖“特岗计划”县及时进行调剂。根据各市(州)调剂后的岗位缺额情况,在省的协调下,可对符合国家“特岗计划”招聘条件的落选考生,根据其调剂志愿进行跨市(州)调剂。被录取者(含“硕师计划”研究生)须在规定时间内与“特岗计划”县签订聘任合同。“硕师计划”研究生在签订聘任合同时,须提交“现场审核确认”时需提交的所有材料。凡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聘任合同的“硕师计划”研究生,视为放弃“特岗计划”和“硕师计划”录取资格。应届毕业生在2015年秋季开学时仍未取得毕业证的,其签订的聘任合同自然解除。5.上报和公布第一阶段招聘录取签约名单 ①5月19日在铜仁市民族中学(实验校区)体育馆现场签约 ②5月23日前完成第一阶段工作总结和上报省教育厅第二阶段岗位需求情况。经省审核后于5月26日后在贵州教育网公布。

(二)第二阶段招聘

更多请访问:中公贵州教师考试网

http://gz.zgjsks.com/

1.报名 “网上注册报名”时间:2015年5月28-30日。“现场审核确认”时间:2015年6月2-3日。符合本阶段报名条件的人员,完成“网上注册报名”后,在“现场审核确认”时间内,携以下材料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由报名点留存)到报考县的区(县)教育局报名。报名须提交的材料:(1)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报考县有户籍要求的,须提供户籍证明材料)。(2)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证和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往届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或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材料)。(3)报考县级“特岗计划”的应往届非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及全日制普通中等师范学校师范类专业和成人高校脱产学习的本科、专科毕业生,须提供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或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材料)。(4)填写好的《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招聘报名表》和本人近期同底1寸免冠照片3张。(5)“网上注册报名”成功后打印出的《特岗教师报名表》。2.资格初审 报考者经“特岗计划”县教育局资格审查合格后,取得考试资格。“特岗计划”县进行资格审查并签署意见后,须建立报考档案(录用后,此档案将进入“特岗计划”教师个人档案),并于6月4日前将初审合格人员名单(含加盖公章的文本、Excel电子表格,样式见附表4)报市教育局。市教育局汇总审核后,将初审合格人员名单连同市考务安排于6月6日前以电子邮件形式报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6月7日后,省教育厅在贵州教育网公示初审合格人员名单,并公布各地提供的考务安排,供报考者查询。

3.获取准考证和查询考务安排 6月9日后,资格初审合格人员可在“贵州教育网”查询具体考务安排,并在“贵州教育网”下载、打印准考证。4.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和面试总分均以100分计,并按笔试成绩占80%、面试成绩占20%计算考试总成绩;考试总成绩按100分计算,即“考试总成绩=笔试成绩×80%+面试成绩×20%”。(1)笔试 笔试内容:笔试试题不分初中和小学,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地理、音乐、美术、体育、政史类、生化类命题。报考政治、历史、思品、心理健康、特殊教育学科的考生考政史类试题;报考生物、化学、科学、劳动技术、综合实践学科的考生考生化类试题;报考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考生考数学试题;报考舞蹈学科的考生考音乐试题。每套题总分100分,其中专业知识70分,教师综合素质30分。专业知识含高中(中师)至大学阶段专业基础知识,以大学阶段知识为主。教师综合素质包括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基本要求,大专阶段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的国内时事政治。笔试时间:6月14日上午9:00-11:30。笔试地点:全市统一设置考点(地点另行通知),报考者必须同时持准考证、有效居民身份证到指定考点参加考试。笔试成绩与面试人员名单公布:笔试成绩由市教育局统计汇总,并按国家、县“特岗计划”更多请访问:中公贵州教师考试网

http://gz.zgjsks.com/ 的类别,以招聘数的1:2比例,分报考学段、学科,按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确定面试人员。市教育局在6月20日前将所有报考人员笔试成绩及面试人员名单以电子邮件形式(样式见附表4)报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考生可凭准考证号和身份证号于6月23日后在“贵州教育网”查询。凡未被确定为面试人员的报考人员,应随时关注网上有关面试人员的增补信息,以便及时递补面试。(2)面试 进入面试范围的报考者须在“特岗计划”县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面试。面试前须接受资格复审,复审合格后方可参加面试。复审须提供报名时所交材料的原件。面试的具体办法和评分标准与第一阶段招聘相同。面试的具体安排贵州教育网和铜仁教育网查询。面试须于6月27日前完成。未进入面试名单的人员按规定程序候补。5.体检 参加体检人员按“特岗计划”县分报考学段、学科,按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以招聘数的1:1.5比例确定(当考试人数低于招聘数时,则全部进入体检)。体检在区(县)教育局指定医院进行。体检须于6月30日前完成。6.录取、签约 录取须在面试和体检均合格的人员中,按“特岗计划”县分类别(指国家“特岗计划”和县级“特岗计划”)、报考学段、学科,按考试总成绩从高分到低分依次进行。报考者被录取后须与“特岗计划”县签订聘任合同书。凡未签约的,视为放弃录取资格。录取和签约工作须于7月5日前完成。7.上报和公布录取签约人员名单 县(区)教育局须于7月7日前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汇总审核后的录取签约人员名单(含加盖公章的文本、Excel电子表格,样式见附表4)邮寄和电子邮件形式报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科,经省审核后于7月10日在贵州教育网进行公示。

五、岗前培训和报到 已签订聘任合同书的人员(含“硕师计划”研究生),须于秋季开学前参加由省统一组织、市(州)教育局具体实施的岗前培训。具体培训时间市教育局另行通知。培训合格后,由市教育局发给《2015年特岗教师报到证》,被录取人员须持《2015年特岗教师报到证》,按“特岗计划”县的规定时间报到,逾期不到者视为自动放弃,“特岗计划”县可依据聘用合同追究其有关责任。

六、有关要求

(一)各区(县)教育局必须确保完成今年的招聘任务,招聘过程中,如有签约后不到岗的,须按本招聘办法及时补录。

(二)报考人员必须对提供的证件、证明材料及个人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负责。招聘过程中,如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招聘单位可以取消其报考资格、直至解除合同。1.有犯罪前科、被司法机关确定为犯罪嫌疑人或有其他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2.伪造有关证件、证明材料或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3.有其他不符合报考条件的。

(三)特设岗位教师招聘的各项信息将及时公布在贵州教育网,报考者应随时关注网上相关更多请访问:中公贵州教师考试网

http://gz.zgjsks.com/

信息,同时须保持通讯畅通。

(四)有关咨询电话 铜仁市教育局人力资源科: 电话:0856-5223763传真:0856-5231561 碧江区教育局人事科:0856-5420838 万山区教育局人事股:0856-3523212 江口县教育局人秘股:0856-6621473 松桃县教育局人事股:0856-2836108 沿河县教育局人事股:0856-8225812、0856-8225460 德江县教育局人事股:0856-8534013 思南县教育局人事股:0856-7224844 石阡县教育局人事股:0856-7621381 印江县教育局人事股:0856-6222579

七、监督投诉 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招聘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应聘者如发现招聘过程中有违规违纪现象,可向省教育厅或有关教育局纪检监察部门投诉。省教育厅纪检监察室投诉电话:0851-85282945。市教育局纪检监察室联系电话:0856-5230334 附表:1.铜仁市2015年硕师计划与特岗计划结合实施推荐人员名单.docx 2.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学科教师指标分配表(铜仁市).docx 3.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报名表.docx 4.贵州省2015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统计表.xls 点此下载附件.zip

更多请访问:中公贵州教师考试网

贵州省铜仁农业学校历史 篇6

发展专项规划

为推进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贵州特色农业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

一、战略地位

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切入点”,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对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类型,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贵州具有气候、生物和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孕育了大量的名、优、稀、珍品种资源,具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效益的客观要求

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在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

品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总体效益。

(三)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稳定渠道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并带动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培育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提高农产品经营性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渠道。

二、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贵州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时期。以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成长迅速,呈现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布局开始形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良好格局,优势特色产业已成为贵州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体特征。“十一五”期末,全省优势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296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2%,总产值320亿元,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60%,逐步成为贵州种植业的主导产品;全省生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38%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生态畜牧业。2010年,全省畜牧养殖出栏猪1688.67万头、牛96.56万头、羊198.7万只、禽8391.14万羽,肉类总产179.0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304.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48%,牛、猪、羊存栏在全国分别排名第6、第11和第21位。生猪、肉牛、肉羊、肉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15.66%、11.31%、27.53%和59.15%。与2007年比,猪肉148.09万吨,增加22.49万吨,年均增长5.64%;牛肉11.99万吨,增加2.49万吨,年均增长8.08%;羊肉3.38万吨,增加0.58万吨,年均增长6.43%;禽肉14.12万吨,增加2.42万吨,年均增长6.47%;牛奶4.59万吨,增加0.53万吨,年均增长4.17%;禽蛋12.51万吨,增加2.21万吨,年均增长6.69%;全省建种畜禽场137个,生猪品种改良点1万余个、牛改点2145个、羊改点2817个,建立和完善了良种繁育、畜产品质量监测、动物防疫等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改善,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得到有效遏制;全省人工草地建设累计保留面积570万亩,人工草地建设稳步增长;全省有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152个,年产值26.45亿元,畜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为0.2:1,产业延伸向前推进。

蔬菜产业。201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971.88万亩,产量1202.04万吨。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2006年的11.1%上升至2010年的13.25%。全省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5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在大娄山、苗岭、乌蒙山、武陵山区初步构建了杭瑞、兰海高速公路沿线夏秋蔬菜产业带,沿南北盘江、红水河河谷区初步构建了三都——兴义和镇宁——关岭沿线的冬春蔬菜产业带。辣椒产业是我省重要和典型的优势特色产业,省农委已将辣椒列入主要

农作物范围,建立了10个省级区试点,全省有黔北——黔东北产区、黔西北产区、黔南——黔东南产区、黔中——黔西南产区四大产区,已初步形成了杭瑞和兰海高速公路沿线两大产业带。初步建立了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新鲜蔬菜销往珠江、长江流域20余个省、市、区,出口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以特色辣椒制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油辣椒产品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

茶产业。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茶园总面积从2006年的95.40万亩发展到现有的250.79万亩,茶园面积在全国排名迅速攀升,茶园无性系比重由21.3%上升到现在的77%,远高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基地,茶苗基本自给。茶叶产量6.1万吨,产值32.17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54.2%、393.8%;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616家,数量翻了一番,资产总额29.8亿元,是2006年的7倍以上,初步形成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通过开展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题的宣传推介活动,贵州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增强。

马铃薯产业。2010年种植面积968.76万亩,总产量70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种薯、商品薯和加工品大量外销,基本形成全国马铃薯大省地位。马铃薯产量折粮占夏粮产量的84.8%,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2.7%,马铃薯种植产值超过100亿元,折合农民人均纯收入240元,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十分显著;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从原原种到二级良种的扩繁体系,脱毒种薯生产每年可满足600万亩以上生产用种需要。

精品水果。以苹果、火龙果、柑桔和优势时令水果为重点的精品水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种类的果苗繁育体系基本健全,基地面积迅速扩大。培育出高原红苹果、罗甸火龙果、凉都红心猕猴桃、开阳富硒枇杷等一批有影响的精品水果品牌,一批基地和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销往10多个省(区)和俄罗斯市场。截止2010年,全省水果面积227.25万亩,产量123.47万吨,果品产值达36亿,同时带动以赏花、品果为主题的旅游观光和“农家乐”等二、三产业收入达20多亿元,水果产业成为40多万农户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药材。我省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种植面积200万亩,栽培种类110多个,建成天麻、杜仲、半夏、石斛、吴茱萸、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太子参、续断等40多种药材的规范化试验示范基地70多个,规模达20多万亩。何首乌等4种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检查,金钗石斛等3种中药材获得了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7个,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

大鲵养殖。全省46个县(市区)110个乡镇148个村建成各类大鲵驯养繁殖基地,养殖户1619户,养殖企业95家,现有各类大鲵存池数增至23.5万尾,全省子二代苗种繁育体系正在逐步建成,全省自行孵化繁殖的子二代苗种约5万尾以上。散户养殖快速增加,户均养鲵20尾左右的农户由359户增至1619户。

特色杂粮。各种杂粮种类中,薏苡、苦荞、芸豆、高梁、芭蕉芋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西南、黔北地区的半高山、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区域相对集中。薏苡全省种植面积14.4万亩,总产3.6万吨,平均单产250.4公斤;荞麦种植面积36.4万亩,总产4.7万吨,平均单产130公斤;芸豆种植面积158万亩,总产12.2万吨,平均单产77公斤;优质酒用高粱种植面积51.41万亩,总产10.88万吨,平均单产221公斤;芭蕉芋种植面积26.6万亩,总产46.3

万吨,平均单产3000公斤。

(二)资源优势与潜力分析

1、资源优势

(1)类型多样的土壤资源。全省耕地6843.9万亩,约占国土总面积25%,土壤类型多样,适宜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特殊的适宜的土壤环境。

(2)独特多样的自然气候。贵州具有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境内具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中温带等4个气候带;以热量和水分为划分标准,全省可分为温热农业气候区、温暖农业气候区、温和农业气候区、温凉农业气候区和高寒农业气候区5个区。全省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气候环境得天独厚。

(3)充沛的水热条件。贵州自然水热资源条件好,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年降水平均相对变率小,季节分配不均。年日照时数1100~1700小时,≥10℃的活动积温为2200~6500℃,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尤其是夏季,气温适宜,雨水充足,日照丰富,构成光、热、水最佳匹配,水热资源条件优越。

(4)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贵州有饲用植物1800余种,农作物40多种,大宗蔬菜100多种,果树127种,药用植物4419种,以及编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的畜禽品种39个,生物资源丰富多彩。

(5)优越的生态环境。贵州山青水秀,工业化程度较低,农用土地平均单位面积“三废”排放量小,对水资源和土地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环境状况明显优于发达省区和周边地区,是全国农用土地污染最轻的省份之一,适宜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6)特殊的农业地质背景。地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内在品质。贵州复杂的地质环境与丰富的地矿元素(如富硒富锌),赋予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优势,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集中、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带)。

(7)丰富的能源优势及劳力资源。贵州是能源大省,蕴藏丰富的水能及煤炭资源,为农产品的加工提供了优越的能源保证。全省年产原煤1.37亿吨,年发电量1380亿千瓦时,是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全省现有乡村劳动力2100多万人,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不能满足劳力就业需要,除相当一部分向城市转移以外,全省农村剩余劳力有300多万人。能源优势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2、资源潜力

(1)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耕地可利用潜力。根据贵州省国土厅调查,全省现有耕地6843.9万亩,其中水田1928万亩,旱地4897.9万亩,水浇地18万亩。按2010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34.45万亩来推算,复种指数仅107.2%,通过多熟种植、扩大复种,增加种植面积的潜力还很大。另外,随着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项目的实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可调剂相当面积的耕地用于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

(2)优势特色园艺作物种植土地资源可利用潜力。根据贵州省农业区划办公室1993年“四低三

荒”资源调查,全省有宜农非耕地17248万亩,尚未利用的荒山荒地资源达7700万亩。从我省不利用耕地的主要优势特色园艺作物茶叶、水果看,全省茶园种植适宜土地面积750万亩,现有茶园329.3万亩;全省适宜发展果树种植的土地面积1000万亩以上,现有果园面积227.25万亩,宜农非耕地资源利用潜力很大。

(3)特色养殖业资源可利用潜力。贵州重点选择发展的优势特色畜禽、水产品有:优质肉猪、肉牛、肉羊、肉禽、大鲵、冷水鱼等。贵州省有丰富的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和藤蔓资源,全省水热条件极好,四季均利于牧草生长,通过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等综合措施,我省草食动物饲养可达2500万个黄牛单位以上,种草养畜很有潜力。

贵州是大鲵的原生地,野生资源保护基础好,已具备产业化人工商品驯养开发条件,可发展年产100万尾以上商品鲵的产业规模。贵州特殊的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年排泄量高达259亿立方米,是我国少数几个最适宜发展流水式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地区之一。全省冷水养鱼资源可利用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全省发展冷水鱼养殖规模约10万平方米,发展潜力也很大。

(4)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潜力。贵州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发展空间很大。如蔬菜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10%;马铃薯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8%;猪、牛、羊、禽等养殖产品基本上是屠宰上市销售,产品深加工能力弱;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多是鲜品上市或初加工上市销售,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未能有效利用。2009年,全省特色食品加工产值113.1亿元,增加值仅25.32亿元,利润总额9.51亿元,不能适应全省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工业发展潜力很大。

(三)发展形势

1、有利条件

(1)思想认识高度统一,政策措施保障有力。我省生态特点和山区特点,决定了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稳定的途径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就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下大力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认识进一步提高,农民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多元化投入长效机制开始建立,逐步形成了各种力量合力推动的有利局面。省委省政府已经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农业部制定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中央关于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把支持西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列为重要内容,各种政策措施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定为“十二五”发展的主基调,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全局高度,周密谋划和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提出了“传统农业快速转变、现代农业明显推进”的总体目标,明确了“突出培育发展现代优势特色农业”的具体任务。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

(2)支撑条件不断完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为优势特色产业发

展打下了基础;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明显改善,特别是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的实施,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优良品种选育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国家和地方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农民培训的大力开展,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壮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动植物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大幅提升了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另外,工业强省战略的启动实施和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将对农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条件更有利、基础更坚实。

(3)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区位优势日渐显现。经济全球化加速,特色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随着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的推进和中、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贵州将成为中东部地区以及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港澳、东南亚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地,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对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极为有利。近年来,贵州加大了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条件建设力度,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1507公里,有50%的县(市、区)通高速。随着新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等重点交通规划项目的陆续启动实施,特别是贵州通往周边省区的快速通道相继开工建设,贵州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地位可望重塑,物流条件将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面向北东南三面市场的农业区位优势即将凸显。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时机更趋成熟。

2、不利因素

(1)投入扶持力度不够。贵州经济落后,财政投入扶持农业的能力有限,工业不发达、城市化率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强。社会投资农业产业的积极性还不高,支持农业职能部门的条件还不足。

(2)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贵州耕地破碎、不平整,连片面积不大,中低产田土比重高,有效灌溉面积不足,工程性缺水面积大,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道路、田间生产作业道路缺乏,设施农业比重低,严重制约着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3)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到30%,还不及发达省区的一半;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较小、经营能力较弱、带动农户的作用不大,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我省还占居主体位置;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没有一家大型的(年交易额上100亿元)农产品综合市场,现有的农产品市场服务功能少、设施条件差、市场调控能力弱,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不配套,增加了农产品市场物流风险,也影响了农户、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4)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知识少。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小学文化及文盲占到58.58%,初中文化占34.85%,高中文化以上仅占6.57%,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老、弱、妇女,接受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弱;另一方面,我省农

业科研的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尚显薄弱、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与产业发展的迫切科技需求之间差距尚大,表现在优势产业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应用多,自主创新少;高层次研究人才较为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亟待培养,科技人员综合素质亦需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相当部分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办公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人员缺乏继续教育和进修、深造机会,知识普遍老化;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的现状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特色农业的主基调,立足我省气候、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坚持“农户主体、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凝聚各方力量;继续强化政策、科技、人才、装备等基础条件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综合能力,夯实发展基础。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以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潜力可观的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等8个产业为重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拓展市场,增加效益”为主攻方向,深度挖掘资源和市场潜力,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的道路,扩大基地规模、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开拓两个市场,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把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发展原则

1、资源基础原则。发展特色农业,要立足于气候、土壤和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资源开发特点和产业发展条件,有选择地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及产业。

2、市场导向原则。发展特色农业,要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以外向型市场为主体定位,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市场需求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3、适度规模原则。特色农业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特色农产品生产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和市场消费的需求性,要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特性和品质,通过适度规模化生产,发展产业集群,获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4、产业化经营原则。要从整个产业体系建设的角度规划发展特色农业,以推动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为要求,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形成在国内、7

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带区。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又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农业产业,调动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特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较快扩大,集聚度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增强,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与产业带,把贵州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区,特色农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及市场服务产业创财政税收贡献200亿元,使特色农业成为贵州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2、产业目标

生态畜牧业:肉类总产量达到300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畜牧业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50%以上。

蔬菜产业:到2015年,种植面积1500万亩以上,力争达到1800万亩,商品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辣椒种植400万亩,产值100亿元。将我省建成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有机蔬菜的重要生产及出口基地,成为全国蔬菜主产区之一。

茶产业:到2015年,茶园面积500万亩,茶叶年产量24万吨,茶叶年产值500亿元,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2个,省级龙头企业100个,上市企业2家。培育省级名牌8个,中国名牌2-4个,促使贵州绿茶成为中国著名地域品牌,成为高品质绿茶的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大宗茶出口的重要基地,成为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中国绿茶发展的大省。

马铃薯产业: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1100万亩,脱毒薯种植比例80%以上,鲜薯总产量1155万吨,折粮占夏粮比重达到75%;马铃薯产品商品率50%,加工率20%,实现综合产值145亿元;成为南方最大的商品薯生产基地、脱毒种薯供应基地和重要加工基地。

精品水果产业:到2015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500万亩,产量270万吨,产值17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其中,精品水果面积200万亩,投产面积160万亩,产量180万吨。火龙果两年内达到10万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火龙果基地,到2015年,达到2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典范。

中药材产业:新增种植面积300万亩(其中重点品种150万亩),到2015年,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0万亩,总产值达150亿元以上。

大鲵产业:到2015年,建成40个不同类型大鲵驯养繁育(基地)场,年生产子二代苗种60~80万尾,成为全国大鲵苗种重点供应区域和养殖区,全省年生产子二代商品鲵40~50万尾,产量

100万公斤,实现综合产值25~30亿元。

特色杂粮产业:薏苡、苦荞、芸豆、优质酒用高粱和芭蕉芋为发展重点,特色杂粮生产步入稳定的良性循环轨道,成为农民生产致富的一条新途径。到2015年,薏苡米发展到100万亩;苦荞发展到100万亩;芸豆发展到100万亩;优质酒用高粱发展到100万亩;芭蕉芋发展到100万亩。

四、发展重点与布局

(一)生态畜牧业

发展重点:

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实施“1000万头肉牛工程”、“1000万只肉羊工程”、生猪“5511”养殖工程、肉(蛋)禽“1525养殖工程”、奶牛“1231”养殖工程、草业饲料建设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九大工程。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力争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50%左右,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生产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力争到2015年,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2000万亩,每年开展冬季农田种草200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500万吨以上,草地载畜量大幅度提高。肉牛饲养量达100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1200万只;推进生猪生产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规模养殖场(户)比重达到10%以上,规模场(户)出栏肉猪比重达50%以上,年出栏生猪2500万头。

区域布局:

1、肉牛产业布局。以扶持发展能繁母牛为重点,逐步扩大能繁母牛的数量,建立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带动全省肉牛生产超速发展;以省冻精站为源头,九个市(州、地)为纽带,基层3000个牛改良点为支撑,形成全省肉牛改良体系;以黔西北、黔北、黔东北及南北盘江为重点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全面发展,培育优质肉牛产业带,建设40个肉牛养殖示范县。

2、肉羊产业布局。在威宁、花溪、务川、沿河、德江、盘县、水城、睛隆、兴仁、赫章建立10个肉羊原种繁殖场,开展引进品种和地方优良品种的原种繁育工作;以毕节、黔西南、遵义和六盘水为重点,在全省9个市(州、地)的30个县(市、区)建立30个扩繁场,扩大种羊生产数量,为商品场提供合格的种母羊;结合43个科技扶贫草地畜牧业项目和78个石漠化综合试点项目实施县,建设8万场(户)商品肉羊种养繁殖场,为肉羊生产养殖户提供商品羊羔;在全省的25个县(市、区)设立3000个羊改点;以黔东北、黔西北及黔北为重点区域,培育优质肉羊产业带。在全省年末存栏9000只以上的55个县(市、区)建设肉羊生产基地县,其中,沿河、德江、威宁、赫章、务川、道真、晴隆、普安、水城、盘县等10个县(特区)为重点基地县。

3、肉猪产业布局。实施生猪“5511”养殖工程,在全省创建年存栏2000头以上基础母猪的骨干规模种猪场50个,培育和扶持年出栏1万头以上商品猪的骨干规模养殖场500个,每个骨干规模养

殖场带动年出栏生猪10头以上的农户1000户。以黔中为重点区域,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在全省选择40个县(市、区)为快速发展区域,其余为县稳定发展区域,培植优质肉猪产业带。

4、家禽产业布局。以贵黄、贵新、贵遵、贵广等高等级公路为主线,兼顾9个市(州、地)所在地,培育优质肉鸡、蛋鸡产业带。在森林覆盖率较高地区,加快发展林下养鸡。在水源条件较好区域,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加快发展肉(蛋)鸭及肉鹅产业。

5、奶业布局。以贵阳市为中心,辐射9个市(州、地)所在地及附近区域,建设生鲜乳生产基地。

6、草业饲料配套工程布局。围绕1000万头肉牛及1000万只肉羊养殖以及特色养殖需要,在养殖区域进行人工种草、冬闲田土种草、精料补充料及秸秆饲料化利用工程建设。到2015年,新建人工草地1500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500万吨以上,生产工业饲料200万吨。推行农机具在饲料加工中的应用,运用青贮、氨化技术措施,提高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率。

(二)蔬菜产业

发展重点:坚持“高品质、低成本”的定位,培育“贵州蔬菜、特色生态”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一纵三横四大优势产业带47个商品蔬菜大县,最终建成40个重点县,其商品蔬菜产量占全省蔬菜产量的60%以上。以夏秋喜凉蔬菜和特色辣椒为重点,兼顾冬春喜温蔬菜、名优特产蔬菜、食用菌、山野菜和冬春茎叶花类蔬菜等优势特色蔬菜,建设外向型中、高档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工型原料蔬菜生产基地并扶持加工企业;在省会城市、地州市所在城市和主要工矿区重点建设17个保供蔬菜基地,依托保供基地和产业带,构建城市蔬菜圈。大力引进和培育产销组织,大力发展加工、采后处理和物流,着力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托大通道,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基地建设,加强以水利、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稳产、高产、优质、高效产销能力;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开发、推广、普及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型生产、加工和采后处理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区域布局:

1、杭瑞高速公路沿线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重点在乌蒙山区、大娄山区、武陵山区中、高海拔、夏秋温凉气候区域布局。耕地面积1200余万亩,有宜菜坝子300余个,河流近100条5000余公里。现有菜地面积200余万亩,可建基地规模600余万亩。“十二五”期间,改造和提升基地160万亩,新建基地120万亩。开发重点为夏秋上市的喜温、半耐寒、耐寒蔬菜、中、低温型食用菌和夏秋精细叶菜,特色辣椒等名特优蔬菜和内需蔬菜。重点建设威宁、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遵义、绥阳、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务川、德江、思南、石阡、江口、松桃19个重点县(市)。

2、兰海高速公路沿线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重点在大娄山、苗岭山区中、高海拔、夏秋温凉气候区域布局。耕地面积400余万亩,有宜菜坝子230余个,河流300余条3000余公里。现有菜地面积120余万亩,可建基地规模约300万亩。“十二五”期间,改造和提升基地80万亩,新建基地80万亩。开发重点为夏秋上市的喜温、半耐寒、耐寒蔬菜、中、低温型食用菌和夏秋精细叶菜,特色

辣椒等名优特产蔬菜和内需蔬菜。重点建设桐梓、习水、修文、息烽、清镇、瓮安、龙里、惠水、贵定、麻江、独山等11个重点县(市)。

3、沪昆高速公路沿线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重点在苗岭山区中、高海拔夏秋温凉气候区域布局。耕地面积300余万亩,有宜菜坝子310余个,河流340余条约3800余公里。现有菜地面积80余万亩,可建基地规模约200万亩。“十二五”期间,改造和提升基地30万亩,新建基地30万亩。凯里以西开发重点为夏秋上市的喜温、半耐寒、耐寒蔬菜、中、低温型食用菌和夏秋精细叶菜,特色生姜等名优特产蔬菜和内需蔬菜。凯里到万山一线开发重点为夏秋上市的瓜类和中、低温型食用菌,特色辣椒等名优特产蔬菜和内需蔬菜。重点建设六枝、普定、平坝、三穗、黄平等5个重点县(市、区)。

4、兴义—三都—贵广(三都以南)高速公路沿线冬春喜温蔬菜产业带。重点在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流域低海拔河谷冬春温热气候区域布局。耕地面积约360余万亩,有宜菜坝子180余个,河流140余条近3000公里。现有菜地面积60余万亩,可建基地规模约150万亩。“十二五”期间,改造和提升基地30万亩,新建基地70万亩。开发重点为冬春上市的喜温、耐热蔬菜、中、高温型食用菌,名特优蔬菜和内需蔬菜。重点建设册亨、望谟、安龙、镇宁、关岭、紫云、罗甸、三都、平塘、榕江、从江、黎平等12个大县。

5、特色辣椒、食用菌和其它名优特产蔬菜主产区。特色辣椒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品,重点布局在杭瑞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毕节市—思南县一带,其次是兰海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乌当区—独山县一带、沪昆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凯里市—镇远县一带。相对集中在中高海拔温凉山区建夏秋中低温型食用菌基地,在低海拔温热河谷建冬春中高温型食用菌基地,在传统产区建名优特产食用菌基地。加强各类名优特产蔬菜的区域化、规模化开发,如北盘江流域的生姜等,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

(三)茶产业

发展重点:

以高品质绿茶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红茶、乌龙茶、花茶,重点打造黔东北、黔西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以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龙井系列、名山系列、乌牛早等优良品种为主,建设无性系良繁基地,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培育壮大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和茶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名优茶生产,搞好大宗茶的生产与粗茶加工利用,加强茶叶茶籽的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以贵州绿茶为母品牌,加强宣传推介,推动区域品牌整合,创立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黔茶品牌;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茶叶中介组织,加快发展专卖店、专卖柜和连销经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区域布局:

1、生产基地。黔北产业带250万亩,主要布局在15个重点县86个核心乡镇,品种以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名山系列为主;黔西北产业带120万亩,主要布局在7个重点县31个核心乡镇,品种以福鼎大白茶、龙井系列品种为主等;黔东南产业带75万亩,主要布局在5个重点县27个核心乡镇, 品种以福鼎大白茶、名山系列、龙井系列为主;黔中产业带30万亩,主要布局3个重点县111

个核心乡镇,品种以福鼎大白茶、名山系列、龙井系列、乌牛早茶等为主;黔西南产业带30万亩,主要布局2个重点县11个核心乡镇,品种以黔湄系列502、601、701,云大、凤庆等品种为主。

2、无性系良繁基地。黔东北重点发展以湄潭、凤冈、石阡、印江、松桃为核心,“十二五”前二年育苗基地12000亩、母本园6000亩,“十二五”后三年育苗基地6000亩、母本园30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龙井系列、名山系列、地方苔茶等。黔西北以纳雍、金沙为核心,“十二五”前二年育苗基地2500亩、母本园1250亩,“十二五”后三年育苗基地1000亩、母本园5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茶等。黔东南以都匀、贵定、黎平、雷山为核心,“十二五”前二年育苗基地2500亩、母本园1250亩,“十二五”后三年育苗基地1200亩、母本园6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龙井系列、乌牛早、都匀毛尖地方种等。黔中以平坝、普定为核心,前二年育苗基地500亩、母本园250亩,后三年育苗基地600亩、母本园3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龙井系列、乌牛早、贵定乌王种等。黔西南以晴隆、普安为核心,“十二五”前二年育苗基地500亩、母本园250亩,“十二五”后三年育苗基地200亩、母本园1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名山系列、乌牛早等。

3、茶叶加工企业。培育壮大一批茶叶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省外优强茶叶加工企业,吸引一批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使全省茶叶企业加工厂发展到2500家以上,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100家,实现产业加工能力与原料基地配套。以高品质名优绿茶为主,高品质红茶、乌龙茶和紧压茶为辅,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开发茶叶深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步建设一批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茶叶保鲜库及冷链物流。

4、茶叶批发市场和茶青交易市场。改扩建西南茶城,使之成为我省重要的产地茶叶批发市场。在贵阳扶持1个集销售茶产品、传播茶文化等多功能、复合型茶叶市场,使之成为销售、推介贵州茶叶的重要平台。改造提升太升茶叶批发市场、贵州茶城、安顺茶叶批发市场和都匀茶叶批发市场,提高辐射带动力。在石阡、铜仁、黎平、纳雍等主产县建立一批产地茶叶批发市场。新建一批茶青交易市场,使全省茶青交易市场发展到200个以上。

(四)马铃薯产业

发展重点:

走“科技兴薯、市场促薯、加工强薯”之路。强化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种薯供应体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实施“84115工程”,推进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从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发展加工转化,搞活产品流通,健全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由重抓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转变。逐步扩大生产总规模,进一步提高脱毒薯种植面积,加快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区域布局:

1、种薯繁育体系。以黔西北、黔北等高海拔地区为主,建立各级种薯扩繁基地,提高扩繁产量和质量,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原原种扩繁能力达到年产8000万粒,其中:贵州省扶贫开发技术指导中心2000万粒/年、省农委脱毒薯类脱毒种苗快繁中心1000万粒/年、毕节地区农科所1500万粒/

年、威宁县1500万粒/年,其它2000万粒/年;以毕节的威宁、赫章和六盘水的盘县、水城为主,建立原种扩繁基地1.6万亩,提供原种1.6万吨;以黔西北高海拔地区的10个县(市)为主,建立一、二级种扩繁基地30万亩,生产一、二级良种45万吨以上。

2、商品薯生产。在生产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地区建设鲜食型商品薯基地200万亩,提供商品薯30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毕节和六盘水的10个县(市、特区),以及其它市(州、地)的33个县(市、区);在种植集中、面积较大的地区建设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60万亩,重点分布在毕节和六盘水的11个县(市、特区),以及贵阳、黔南、铜仁、黔东南和遵义的11个县(市)。

3、加工业。围绕主要产区和集散地,扩大加工总体规模,重点发展马铃薯淀粉、精淀粉及其衍生物,适当发展全粉。实施马铃薯加工业提升行动,扶持企业引进技术、改善装备、控制污染、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市场体系建设。围绕主要产区,对接交通干道,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储藏设施建设,提高周转、集散、运输服务能力。重点建设毕节、威宁、赫章、纳雍、大方、织金、盘县、六枝、桐梓、习水、水城、遵义、荔波、三都、瓮安、黎平、西秀、松桃、铜仁、兴义、余庆、黄平、从江和沿河等地的马铃薯产地批发市场。加强鲜薯销区市场开发,重点开发华南、华中、华东三个主销区,积极开拓港澳台、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在销区中心城市建立直销点。依托贵州省农委网站建立马铃薯产业综合服务信息网络。

(五)精品水果产业

发展重点:

以生态优势、交通优势明显的区域和旅游景区、城市郊区为重点,以高速路沿线为重点突破口,以标准园建设为抓手,发展苹果、火龙果、猕猴桃、枇杷、桃、梨、李等为代表的精品水果。在中高海拔区建设早中熟苹果产区,在黔东南、黔西南热量高、非耕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适宜区扩建一定规模的特色柑橘、火龙果基地,在黔中地区新建以早熟梨、晚熟桃、猕猴桃为主的商品基地,在城镇周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精品水果、时令水果,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发观光果园。建设一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主体,“道路硬化到园、沟渠贯通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机械普及到园”,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果园,推动贵阳、遵义市近郊和印江、荔波等景区的标准果园向旅游观光果园发展。建设创新、推广、培训三大体系,着力强化精品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扶持一批果品贮藏、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合作社),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打造品牌,增加效益,提高我省果业应对和占领市场的能力。

区域布局:

1、城郊及旅游区时令水果区。以9个市(州、地)所在地,特别是贵阳、遵义、水城的城市郊区为城郊时令水果重点发展区域,以黄果树、小七孔、梵净山、织金洞、百里杜鹃、雷山千户苗寨、杉木河、黎平、开阳南盘江峡谷、金海雪山等,特别是黄果树、小七孔、梵净山、织金洞、开阳南盘江峡谷、金海雪山等为旅游区时令水果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桃、葡萄、李、杨梅、蓝莓、枇杷等品种,规模60万亩,其中:在麻江等县建设蓝莓标准化基地10万亩。

2、火龙果生产区。以紫红龙、晶红龙为主导品种,重点布局在红水河、南北盘江流域的罗甸、关岭、贞丰、镇宁、册亨、望谟6个县,海拔550米以下区域,发展规模20万亩。

3、猕猴桃生产区。以修文、乌当、水城、丹寨、龙里、瓮安、江口、湄潭等县(区)为重点,发展贵长、红阳等优质猕猴桃20万亩。

4、苹果生产区。以威宁为重点,在长顺、桐梓、平坝、西秀、清镇等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以红富士、红将军、嘎啦等为主导品种,发展南方早熟、优质苹果基地20万亩。

5、传统名优特产水果生产区。发展紫云火花冰脆李、贵定盘江酥李、乌当小歧山酥李、贞丰四月李、沿河砂子空心李、威宁大黄梨、赫章野马川樱桃、纳雍玛瑙红樱桃、玉屏糯柿、惠水磨盘柿、龙里和贵定剌梨等品种,规模20万亩。

6、优质柑桔生产区。发挥贵州喀斯特山区优质特色鲜食柑橘优势,在都柳江、樟江、清水江、乌江及赤水河、红水河流域的适宜区域,以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岑巩、罗甸、三都、荔波、惠水、兴义、晴隆、贞丰、安龙、册亨、望谟、关岭、镇宁、毕节、赤水、仁怀、习水、余庆、印江、德江、思南、石阡、沿河、铜仁等县(市),其中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岑巩、毕节、三都、荔波、惠水、印江、余庆为重点区域,通过改扩建方式,积极发展特色桔类、柚类、橙类等品种,规模40万亩。

7、乌蒙山、苗岭山脉早熟梨产区。以乌当、修文、清镇、息烽、福泉、瓮安、都匀、台江、三穗、黄平、盘县、沿河、铜仁、汇川、兴义、安龙、平坝、西秀、织金、黔西、大方、金沙等,其中乌当、修文、福泉、台江、盘县、织金、兴义等为重点区域布局早熟梨产区,以翠冠、龙泉酥、七月酥、红香酥等为主导品种,规模20万亩。

(六)中药材产业

发展重点:

全省重点建设七个中药材生产发展区域,以石斛、半夏、太子参、山银花、桔梗、何首乌、续断、钩藤、白术、天麻等10个品种为重点优先发展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与优质种子种苗供给基地10-20个;采取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每个面积300亩以上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20-30个,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设1个中药材品种选育中心、3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10个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大型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基本形成较完善的现代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以野生驯化、品种选育、种苗扩繁、规范化高产保优栽培和初加工为重点,集成、组装配套先进的实用技术,同时,培育一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一支中药材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区域布局:

1、产区分布。全省七个中药材生产区。黔西北及黔西发展区:以毕节、大方、赫章、威宁、水城、盘县等为重点,主要发展天麻、半夏、续断等,面积100万亩;黔北发展区:以赤水、遵义、湄潭、余庆、正安、务川、道真、习水、绥阳、金沙等为重点,主要发展金钗石斛、何首乌、钩藤、太子参等,面积60万亩;黔南发展区:以龙里、罗甸、都匀、独山、荔波等为重点,主要发展淫羊

藿、桔梗、续断、何首乌、太子参、迷迭香等,面积60万亩;黔东南发展区:以施秉、剑河、凯里、雷山等为重点,主要发展太子参、头花蓼、何首乌、桔梗、茯苓、钩藤等,面积80万亩;黔西南发展区:以兴义、安龙、贞丰、普安等为重点,主要发展石斛、山银花,面积60万亩;黔中发展区:以关岭、紫云、清镇、息烽、乌当等为重点,主要发展观音草、山药、土砂仁等,面积80万亩;黔东发展区:以德江、印江、松桃等为重点,主要发展天麻、桔梗、吴茱萸等,面积40万亩。

2、重点品种。10个重点发展品种目前种植面积为45万亩左右,计划到2015年达到150万亩,新增105万亩。其中,石斛12万亩,主要分布在赤水、兴义、关岭等;半夏13万亩,主要分布在赫章、大方、威宁、毕节、纳雍等;太子参10万亩,主要分布在施秉、黄平、雷山、凯里、余庆、岑巩、天柱、修文等;山(金)银花40万亩,主要分布在遵义、绥阳、麻江、兴义、安龙、贞丰、关岭、清镇、修文等;桔梗20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桃、贵阳、凯里、施秉、修文、大方、西秀、普定、关岭、清镇等;何首乌10万亩,主要分布在施秉、赫章、大方、锦屏、湄潭、凯里等;续断10万亩,主要分布在龙里、威宁、赫章、大方、毕节、盘县、清镇、息烽等;钩藤10万亩,主要分布在剑河、锦屏、大方、施秉、赫章、开阳等;白术15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桃、清镇、乌当、修文、息烽等;天麻10万亩,主要分布在大方、德江、绥阳、铜仁等。

3、其它品种。以大宗、常用、道地、生态治理、药食兼用的43个中药材种类为重点,主要分布在七大产区,现有面积为132万亩,计划到2015年发展到350万亩,新增218万亩。

(七)大鲵产业

发展重点:

重点加强大鲵应用技术研究,做好技术储备,特别是繁育技术的熟化。鼓励各类资本、各类企业和个人进入大鲵驯养繁育保护领域,重点建立大鲵繁育体系,使我省大鲵苗种自给率由现在的15%以下上升至完全自给;扩大大鲵养殖规模,每年建设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大鲵养殖小区,重点发展一批年产值超1亿元县域养殖区、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乡域养殖区、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村域养殖区,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集群区。

区域布局:

1、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的苗岭山脉、武陵山的梵净山区域,重点是斗蓬山、梵净山、雷公山等大鲵原产区的贵定、江口、雷山、松桃、龙里等县。

2、驯养繁育体系。以现有大鲵繁育基地为平台,建设一批集大鲵驯养、繁殖、工厂化育苗、研发、养殖于一体的大鲵驯养繁育基地。重点布局在斗蓬山、梵净山、雷公山、黔中地区等资源条件较理想的地域,建设5个大鲵驯养繁育(场)中心,使其达到规模化生产大鲵子二代苗种6万尾以上的能力,21个繁育(场)中心,年繁殖子二代苗种2~6万尾以上;21个繁育(场)中心,年繁殖子二代苗种0.5~2万尾以上。

3、子二代养殖区。优先在铜仁地区、遵义市、黔南州、黔东南州海拔在600米以上的重点区域,相对集中建设一批子二代养殖场(基地)、养殖专业村,形成全省重要的大鲵子二代养殖产业集群区(带);以贵阳市的乌当区、白云区、清镇市、修文县现有生产基地为重点,拓宽大鲵养殖的生

态和休闲功能,分批分层次建设仿生态观赏型、全人工养殖封闭型养殖区,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现代科技园区,使其成为现代渔业的展示和科普园地;以黄果树风景区周边的镇宁、金沙、安龙、兴义、盘县等为重点,发挥区内水资源潜力,形成多种类型的特色养殖,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在全省适宜区域每年重点建设15~20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大鲵养殖小区。

4、饵料生物配套区。在大鲵繁育体系、大鲵子二代养殖区的区域内,依托区内现有网箱、池塘、水库、稻田养殖基础条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适宜大鲵产业发展的饵料生产基地。

(八)特色杂粮产业

发展重点:

因地制宜进行品种布局,扩大种植规模、培育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市场品牌。重点抓好原种繁育和良种繁育基地、高产示范园、无公害生产基地、特色杂粮产业标准体系、有机杂粮基地认证、产地批发市场以及特色杂粮加工企业配套建设等工作。分别建设兴仁薏苡、威宁苦荞、毕节芸豆、仁怀高梁、兴义芭蕉芋等5个良种繁育基地和高产示范园(区),每个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为1000亩、高产示范园(区)的面积为10000亩;制定包括产地环境、种子的生产、检测、田间管理、收获、运输、贮藏等整个生产环节的标准体系,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薏苡、苦荞、芸豆、优质酒用高粱和芭蕉芋示范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并完成薏苡50万亩、苦荞50万亩、芸豆50万亩、高粱80万亩和芭蕉芋50万亩的有机杂粮生产基地认证;在兴仁、威宁、毕节、兴义,分别建设薏苡综合批发市场、苦荞综合批发市场、芸豆综合批发市场和芭蕉芋综合批发市场;在规划区建设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9至12家,其中薏苡加工企业3-5家;苦荞加工企业2-3家;芸豆加工企业2家;芭蕉芋以兴义市、盘县为种植生产基地,建设环保集中型加工企业2家。

区域布局:

1、薏苡。主要布局在黔西南州、黔西北主产区的兴仁20万亩、安龙20万亩、晴隆10万亩、普安10万亩、册亨10万亩、紫云10万亩、六枝10万亩、织金10万亩。

2、苦荞。主要布局在威宁40万亩、赫章20万亩、纳雍10万亩、盘县10万亩、水城10万亩、六枝5万亩、沿河5万亩。

3、芸豆。主要布局在毕节30万亩、威宁20万亩、大方10万亩、纳雍10万亩、赫章10万亩、织金10万亩、水城10万亩。

4、优质酒用高粱。依托黔北地区的茅台、习酒等名优酒企业布局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仁怀30万亩、习水20万亩、金沙10万亩、黔西10万亩、桐梓10万亩、正安10万亩、道真5万亩、务川5万亩。

5、芭蕉芋。主要布局在兴义40万亩、盘县30万亩、兴仁20万亩、安龙10万亩。

五、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一)产业推进工程

1、生态畜牧业

——1000万头肉牛工程。实施以完善省、地、县三级良繁体系和强化基层改良点建设为重点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和肉牛标准化养殖场(户)建设工程。培育年出栏优质肉牛5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带动年出栏10头以上规模户15万户,肉牛饲养量达1000万头(存栏770万头,出栏23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60%。新增出栏肉牛130万头。新增现金收入10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50元。

——1000万只肉羊工程。以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等地方优良品种和适当引进品种为主体,扩建10个肉羊原种场和30个扩繁场,扩大种羊生产数量,为商品场提供合格的种母羊,建成肉羊标准化良种繁殖场40个,带动年均饲养基础母羊30只以上的商品羊繁殖户4200户,发展年出栏肉羊30只以上的核心示范户8万场(户),规模养殖企业(户)比例达到20%,出栏羊占总出栏的70%以上,全省肉羊存栏600万只,出栏600万只,羊肉产量12万吨,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达4%以上,新增出栏肉羊400万只,新增现金收入3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生猪“5511”养殖工程。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创建年存栏2000头以上基础母猪的骨干规模种猪场50个,培育和扶持年出栏1万头以上商品猪的骨干规模商品场500个,每个骨干规模商品场带动年出栏生猪10头以上的农户1000户。规模养殖户比重达到10%以上,规模户出栏肉猪比重达50%以上,全省年末存栏生猪2000万头,出栏生猪2500万头。新增出栏生猪900万头,新增现金收入9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70元。

——肉(蛋)禽“1525”养殖工程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充分利用林区优势,发展林下养鸡,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肉鸡,建成年出栏量不低于10万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50个,带动发展年出栏肉禽2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5000户。规模养殖户比重达到10%以上,规模户出栏肉禽比重达到80%以上。新增出栏肉禽8000万只,新增现金收入37.1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奶牛“1231”养殖工程。在贵阳、遵义、安顺、黔南等四个市(州)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鲜奶收购站和奶类加工厂,建设存栏奶牛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全省奶牛存栏量3万头,奶类产量10万吨。实现全省城镇居民鲜奶消费基本自给。新增奶产量5.5万吨,新增现金收入2.12亿元。

2、蔬菜产业

——产业带建设。重点建设杭瑞、兰海、沪昆高速公路沿线3条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兴义-三都-贵广(三都以南)高速公路沿线冬春喜温蔬菜产业带,配套产业要素,建成一纵三横4条优势蔬菜产业带。在重点产业带配套建设贵阳、遵义、安顺3个重点城市蔬菜圈,5个高新技术和重点产业示范园区、5个蔬菜配送和物流示范园区。

——商品蔬菜大县和主要基地建设。围绕产业带,新建基地300万亩,改造和提升原有基地300万亩,试验示范推广600万亩。以各小流域、水库灌区和坝区为主,建成5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1000个。重点建设10万亩以上商品蔬菜基地的47个商品蔬菜大县。

——采后处理和物流建设。依托重点产业带和城市蔬菜圈,建300个预冷库,配套建设100个采后商品化处理点,1000个辣椒集约化干制示范烤房。推进采后清洗、修整、分级、包装和冷链运销。依托物流示范园区,建东南西北中5个净菜配送示范中心及包装材料等蔬菜贮运物资中心,大力发展蔬菜物流。

3、茶产业

——高标准示范茶园创建。集中在五大产业带和茶叶主产县大规模创建100万亩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标准示范园,新建100万亩高标准茶园,示范带动茶叶质量提高和茶园效益提升,全面提升茶业竞争力。

——茶叶清洁化生产示范建设。在茶园集中产区,特别是新建茶园规模大的区域,引导、扶持1000家茶叶加工企业,建成机械设备先进、生产工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实现全程清洁化、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提高茶青资源综合利用率。

4、马铃薯产业

——种薯生产体系建设。以原原种生产基地、原种扩繁基地、良种扩繁基地建设为重点,新建2个原原种扩繁中心,1.6万亩原种生产基地,30万亩良种扩繁基地,初步形成原原种扩繁年产8000万粒、原种年生产能力1.6万吨及一、二级良种45万吨以上的种薯生产能力,实现种薯从外省调入补缺转变为省内自给。

——商品薯生产体系建设。以低海拔二三熟区秋冬种早熟菜用薯、中海拔二熟区鲜食薯、高海拔一熟区鲜食加工兼用薯为重点,发展鲜食型商品薯基地250万亩,加工型商品薯基地60万亩。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马铃薯产区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储藏设施建设,提高马铃薯周转、集散、运输服务能力,支持马铃薯产销衔接和市场开拓,扶持各种形式的马铃薯运销组织,全面搞活马铃薯产品市场流通,实现马铃薯商品率50%的目标。

5、精品水果产业

——主要精品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围绕区域布局,集中建设重点产区精品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道路、水利设施,提升果园生产能力。到2015年,新建40个100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总面积10万亩,全部通过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40%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其中,火龙果基地6个,面积2万亩;猕猴桃基地4个,面积1万亩;苹果基地3个,面积1万亩;城郊鲜水果基地6个,面积1万亩,旅游区6个,1万亩;柑橘基地6个,面积2万亩;早熟梨基地5个,面积1万亩;名优特产水果基地4个,面积1万亩。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建立精品水果苗木生产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果树种苗的规范化、规模化和无病毒化生产。到2015年,火龙果、猕猴桃、柑橘、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得到进一步完善,省果茶良种繁殖场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项目。在精品水果集中产区,配套建设产地预冷库、保鲜库,延长鲜

果供应期。到2015年,新建2条苹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条火龙果干花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新建苹果、火龙果、猕猴桃保鲜贮藏库各1个。

——科研示范推进项目。以优良品种、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强化省级果树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能力建设。到2015年,新建3个优势区域优势水果试验示范中心。

6、中药材产业

——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项目。围绕重点发展品种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优良种源筛选,良种选育、种子种苗生产研究,培育建设重点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基地、良种繁育中心及种子种苗质量监测评价中心。到2015年,建立石斛、半夏、太子参、天麻、何首乌、白术、续断、钩藤、山银花、桔梗等十个重点发展品种的良种繁育与优质种子种苗供给基地10-20个,每个重点优先发展的中药材品种建设1个以上的良种供给基地。

——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采取产业化集成发展方式,依托中药材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示范基地20-30个。

——技术研发建设项目。以重点优先发展品种为核心,以品种驯化、品种选育、种子种苗扩繁、规范化高产保优栽培和初加工技术为重点,初步搭建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到2015年,建设1个省级中药材品种选育中心、3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和10个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中心。

——交易、流通及产地加工体系项目。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3-5个中药材产地流通市场,以贵阳市为中心建设大型中药材物流中心,结合中药材重点发展区域和物流中心。

7、大鲵产业

——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重点在贵定、江口、雷山、松桃、龙里大鲵原产地建设国家级、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大鲵野生资源,使其资源量明显恢复。全省大鲵保护区建设总面积在5000公顷以上,其中核心区2000公顷,野生大鲵资源量保持在7.5~10万尾。

——大鲵繁育体系建设项目。通过高产大鲵种鲵选育、工厂化育苗技术应用,建立国家级1个、省级4个的年繁育大鲵苗种6万尾以上较大型大鲵驯养繁育基地,21个县级年生产大鲵苗种2~6万尾繁育基地,21个县级年生产大鲵苗种0.5~2万尾仿生态繁育基地,100至150个大鲵饵料生物生产基地,形成30至35个大鲵子二代养殖产业集群区,切实提高大鲵育苗整体水平。

——其他基础性项目。建立省级大鲵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大鲵种质资源库及企业级大鲵技术中心(实验室)。

8、特色杂粮产业

——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在特色杂粮主产区建设5个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兴仁建薏苡繁育基地1个,面积1000亩;威宁建苦荞繁育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毕节建芸豆繁育基地1个,面积1000亩;仁怀建优质酒用高梁繁育基地1个,面积1000亩;兴义建芭蕉芋繁育基地1个,面积1000亩。总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主要承担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繁育和品种选育工作。

——生产示范建设项目。分别在兴仁、威宁、毕节、仁怀、兴义建1万亩的薏苡、苦荞、芸豆、19

优质酒用高粱和芭蕉芋高产示范园各1个,重点开展肥料试验、施肥方式试验、轮作方式试验、绿肥套作试验、品种比较试验、种植密度的比较试验、病虫害防治试验、农药效果和残留试验,以及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

——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在兴仁建薏苡综合批发市场1个,威宁建苦荞综合批发市场1个;毕节建芸豆综合批发市场1个;兴义建芭蕉芋综合批发市场1个。配套建设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逐步成为南方最大的现代化特色杂粮批发市场。

(二)产业支撑工程

1、基础设施支撑工程

——新一轮种子工程。围绕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品种选育、品种区域示范、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市场监管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国家新一轮种子工程,建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茶叶育种创新基地、农作物种子生产和加工基地、国家级农作物品种测试体系,进一步促进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

——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工程。实施6000万亩的测土配方施肥,调控施肥结构及施肥用量,合理运筹施肥比例,科学配置肥料资源,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入户率、覆盖率、贡献率和肥料利用率,实现亩节本增效30元,总节本增效18亿元。

——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项目。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绿肥种植、稻田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122.5万亩,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基本杜绝,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高,减少化肥施用量10%以上。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采取以集雨和先进设备为主的集雨节灌补水、耕地基础性整治为主的土壤水库增容和保墒固土、农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抗旱保水、地力建设为主的耕地培肥与监测及技术开发和推广为重点的研究与培训,完成40个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示范县建设,总示范规模80万亩,土壤肥力、墒情监测网点80个,同时,积极发展“五小”水利工程。

——草业饲料建设配套工程。围绕1000万头肉牛及1000万只肉羊养殖以及特色养殖需要,在养殖区域进行人工种草、冬闲田土种草、精料补充料及秸秆饲料化利用工程建设,新建人工草地1500万亩,每年开展冬季农田种草200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500万吨以上,生产工业饲料200万吨。利用青(黄)贮、氨化、微贮等措施,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

——易灾地区南方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在全省87个县(市、区)开展围栏、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种原种田、草种扩繁田和自然保护区等建设。

——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发展体系项目。在43个项目县进一步落实省级财政产业化扶贫资金,确保产业化进程;争取国务院扶贫办把43个项目县列入“十二五”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试点县;做好人工种草、草场改良工作;搞好牛羊圈舍建设;在43个县每县建设1个饲草饲料加工厂;做好草场道路、小水窖及农电建设。

——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争取提高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的额度,通过修建机耕道、田间便道、灌排泵站、排水沟、小水池及平整土地等建设,改善10万亩基本

农田的耕作条件和耕地质量,基本达到“方便耕作、保土保肥、抗旱排涝(洪)、稳产增产”高标准农田的要求。

2、公共服务体系支撑工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完善2个省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9个市(州、地)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88个县级综合质检站建设和1446个乡级农产品质检(站)点建设,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监测预警(站)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建设。确保市(州、地)所在中心城市的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工程。完善省级畜产品(含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充实9个市(州、地)级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健全88个县级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畜产品产地准出检测与市场抽检相配套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制,建立省、地、县分级监测模式,开展兽药、饲料及无公害和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检测。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完成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防疫信息网络化体系、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及系统、动物疫病研究室建设;选择动物防疫条件好,基本无疫情发生的县进行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完成14个省际间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20个区域化重点兽医实验室建设,9个市(州、地)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9个市(州、地)级、88个县(市、区)级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80个县(市、区)级动物防疫隔离场及无害化处理场、39个县(市、区)级动物卫生监督所建设,684个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18118个村级兽医室建设,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实现全方位控制和区域性消灭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目标。

——渔业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完成10个重点县级水生动物防疫站建设,乌江、龙滩、构皮滩等3个大型水库的渔港及渔政码头建设,提高水产养殖病害监控能力,增强渔政管理和执法手段。

——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完善省级分中心、9个市(州、地)级、42个县级监控预警控制区域站建设,实现农作物病虫监测网点覆盖的县数达100%,全面提升农作物有害生物和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应急控制能力,提高农药和药械管理与安全使用能力,把病、虫、杂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科技支撑工程

——农业科技推广条件建设工程。改善1397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推广服务条件和设施水平,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及村级服务站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6万人,全面提升农技推广能力。

——阳光工程。紧密围绕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非农产业和农民创业开展培训工作,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50万人,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进一步强化特色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梳理每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解决每个环节的生产技术难题,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重点建

设9个产业技术研发中心、19个以上功能实验室、36个以上综合实验室。

——科技创新工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关键环节、关键技术进行终点研发,主要包括:以地方优质特色品种培育为核心的主要畜禽水产动物种质特征的研究、全省草食畜牧业养殖区域规划研究和原生草山草质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与集成、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与质量控制技术、不同生态类型区中低产田土的评价体系和改良指标研究、贵州山区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4、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示范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150万亩,马铃薯、茶叶、烤烟、生态畜牧业等生产机械化技术1500万亩,节水农业机械化工程技术50万亩,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50万亩,节能减排农机化技术500万亩,机械化土地深松技术100万亩;农机专业合作社达600个;省级农机化信息网络平台1个,农机维修网点600个,实现农业耕种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25%以上。

5、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依托贵州省农委网站重点建设贵州省蔬菜网、全省农机信息服务站、农机信息数据库、马铃薯信息服务平台,在贵州省农经网、贵州省农业信息网设立水果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实施6个基础性、综合性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11个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11个农业经营过程信息化示范工程项目,形成省、地、县三级农业信息网站体系。实施“金农”工程,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覆盖80%以上的县市,项目区60%的农户受益。“三电合一” 和“12316”信息平台服务覆盖全省所有县,受益农户400万户。

6、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结合特色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建9个市(州、地)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核心示范区,以核心示范带动,发展基地建设、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引进与推广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展培训、市场开拓和加工、储藏保鲜等。

7、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

畜禽制品:重点发展屠宰、分割、冷藏、包装等产地型冷链加工企业,扶持36个畜禽制品加工企业和13个大型屠宰企业,扩大加工规模,拓展市场份额。植物油:在油菜籽主要产地扶持18个植物油加工企业,初步形成油菜籽加工产业群,培育适销对路的油料专用品种。蔬菜:大力发展蔬菜保鲜包装行业,抓好外销,扶持200家蔬菜采后处理和加工加工企业,使蔬菜成为我省大宗农产品加工的主要优势行业之一。其中,依托规模企业,围绕杭瑞、兰海和沪昆三大辣椒产业带,扶持100个辣椒加工企业。水果:依托果品主产地、大中城市消费市场和路网建设,布局果品包装企业、果品气调库,扶持37家果品加工企业。茶叶:在五大黔茶产区布局形成制茶企业集群,扶持1000家茶叶加工企业,建设10个茶叶加工企业集群示范区,每个集群点加工企业20个以上。薯类:围绕主要产区和集散地,大力扶持17个马铃薯淀粉、休闲加工企业,实现加工率20%、即年加工鲜薯231万吨的目标。中药材: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制药和天然保健品,扶持20家中药加工企业,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以上大型制药企业15户,建设20个规范化种植示范药材生产基地和一批人工栽培技术成熟的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特色杂粮:重点建设薏苡、22

苦荞、芸豆、芭蕉芋加工企业7-9家,每家企业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从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图分析,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10个县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秀,占11.4%;有31个县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占35.2%;有42个县生态环境质量为中等,占47.7%;有5个县生态环境质量为差,占5.7%。总体上看,由于贵州山多、林多,工业化程度较低,农用土地平均单位面积“三废”排放量小,对水资源和土地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环境状况明显优于发达省区和周边地区,是全国农用土地污染最轻的省份之一。

2、规划实施后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面影响。根据规划目标,通过标准化种植、规范化耕作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及推行生态循环农业等,将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耕地农作物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节环境气候。规划实施增加的茶园、果园、草地及经济林种植面积,将提高全省植被覆盖率,促进自然与人工生态的恢复,对涵养水份,防治石漠化,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区域气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将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3、规划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农业生产的本质是绿色环保,但农业生产过程操作不当及生产资料的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和水资源过度与不合理利用、耕作水土流失、种养和加工的副产品、废弃物利用和处理不当等;化肥过量施用、化学农药施用、农膜施用、饲料添加剂使用等。

(二)环保措施

重点是如何防止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加工企业的点源污染。主要措施是:广泛宣传教育,营造农业无害化清洁生产的社会氛围。引导农民多施有机肥,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防治,控制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合理使用农膜,强制废膜回收,促进秸秆还田。以支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抓手,推进标准化、适度规模化生态养殖,强化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在工程项目建设时,强化环保工程设计要求,严格环评审批制度;建立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提高监管检测能力;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

七、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逐个研究、逐个推进的思路,出台扶持政策意见,明确目标和责任,强化

对产业发展的领导。落实专门的资金,对产业发展进行大力扶持,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要根据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要求,用更多的投入、下更大的力气,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全省上下、社会各界合力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格局。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树立整体意识,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己任,结合本部门职能制订出相应的扶持和服务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各地农业部门要拓宽思路,按照区域布局,研究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问题,抓好示范,选准突破口,实行整体推进,促成我省优势特色农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安排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专门资金,整合相关支农资金,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加大项目实施力度;二是增强企业与农户自我投入的主体意识,积极探索农户通过资金、技术、土地使用权、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的形式;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搭建投资平台,吸引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我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设;四是完善农业政策性担保与贴息贷款政策,加大对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农民等经营主体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重点解决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资金需求。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方式资助农户,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五是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保险机制,进一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实施范围和覆盖面,不断提高保费补助标准,增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强化科技支撑,加速人才培养

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重点调整农业科研方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科技服务机制与方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改革与建设,加强农民、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构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培养学科带头人,组织专家针对产业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解决制约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整合技术力量,创建综合性技术示范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推广机制,面向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成套技术,带动产业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大“阳光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的实施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市场名牌

继续坚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集群,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区域的发展壮大。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加工程度深、产业链条长、增

值空间大的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立足产业整体开发,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企业实施商标战略行动,发展贵州特色品牌。鼓励具有地域特点和文化传统的特色农产品申报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在市场上声誉高、占有率高的名牌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培育品牌、品牌促销的良性循环,把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本建设的现状极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矛盾和积极应对“农业基础薄弱问题更加突出”的挑战,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实施高标准农田、动植物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和加工设施、农业信息化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条件支撑。同时,省级财政力争安排专门的农业基本建设专项资金,设立和启动实施“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工程”、“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程”、“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并解决好中央安排我省项目的资金配套问题。

(六)完善信息体系,开拓外部市场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扩大农产品信息网络覆盖范围,及时提供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信息,提高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信息服务网络覆盖全省所辖县和90%的乡镇、70%的行政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覆盖80%以上的县(市、区),使项目区60%的农户受益;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相衔接,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相配套的市场网络,特别要加强蔬菜、水果、肉类等鲜活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以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集散速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搭建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平台,不断开拓扩张外部市场。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着力扶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储运能力。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通过举办优势特色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览、展销等市场开拓活动,不断提高优势特色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七)实施原产地保护,强化资源基础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及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法律、法规,结合贵州实际,制订相关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措施。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加大对特色农产品良种工程项目的扶持力度,完善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开展地方优良品种的普查、筛选和认定,夯实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基础。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研发与推广,根据国家《种子法》及贵州省《种

子管理条例》,结合特色农产品资源实际,制定特色农产品种质资源保护制度。

(八)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上一篇:失眠的最好调理方法下一篇:法庭辩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