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2023-02-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建设师范文化:教师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摘 要:师范文化是师范教育的灵魂和精神。振兴新时代教师教育,必须加强师范文化建设,这是教师教育应当追求的价值取向,是教师教育应当担当的使命与责任。以中师教育为例,师范文化的特点是:特别注重未来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特别注重未来教师职业情感的体验教育,特别注重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的实践教育。师范文化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凝聚激励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和心理优化功能。师范院校要遵循师范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增强自觉性、坚持方向性、把握整体性、体现渗透性、注重创新性。

关键词:师范文化; 教师教育; 使命与责任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师范教育一些保护性政策取消后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予以配套,一些师范院校纷纷更名、脱帽,向综合性大学看齐,师范教育被边缘化,师范性被淡化,师范文化被削弱,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和未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因而今天人们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要“重建师范教育”,“振兴教师教育”。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之后,新一届党中央深改小组通过的第一个教育文件就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师范文化是师范教育的灵魂和精神。当前教师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淡化和削弱师范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振兴新时代教师教育,必须加强师范文化建设,这是教师教育应当追求的价值取向,是教师教育应当担当的使命与责任。

一、理解师范文化:内涵特征

人总是生活在文化中。师范文化属于学校文化范畴,是一种具有师范特色的文化;师范特色的文化是指学校文化的“师范性”,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而又发展着的特殊规定性。师范文化是师范院校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等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中的集中反映,并由此孕育、建构、彰显的学校文化。[2]师范文化是一种引领、激励师范生努力成为一名合格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职责的文化。因此,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道德要求就更高。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3]

当年的中师教育是被社会所公认的,当时曾有“全国教育学中师”的美誉。中师校风好、学风浓、质量高,培养的学生思想品德优良、专业本领过硬、艺体素质全面,而深受社会欢迎和用人单位好评,成为支撑我国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至于这些年来,人们一直有“难忘一代中师生”的回忆和感叹,表达的是一种对中师优良教育传统向往和诉求。而当年中师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十分重视师范文化建设,走进中师校园能给人一种为之振奋、摧人奋进的感觉,传递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正能量。

这里以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教育为样本,论述师范文化所具有的特点。在当年的师范学校里,师范文化的氛围很浓郁,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营造;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常规管理,注重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养成了有利于师范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风气。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特别注重未来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教育。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因此,师范学校有严明的制度和纪律,特别注重师范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着力培育师范生的优良品性和教师气质。在师范学校里人们形成共识的师范文化理念是“师范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作楷模”。强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师范生的言谈举止、行为仪表等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制订了师范生日常礼仪规范并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努力使学校的常规变成规范、使规范成为习惯、使习惯成为自然。师范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极倡导“为人师表今日始,两代师表一起抓”,教師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处处为师范生作表率,促进了师范生品德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是特别注重未来教师职业情感的体验教育。职业情感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深厚感情。师范学校的宣传橱窗及走廊里贴满了教育格言、警句和教育家的肖像,隐涵着师范生的身份意识与未来成长的潜在方向;通过组织师范生参加各种活动型课程,拓宽知识视野,培养职业意识,巩固专业思想;通过组织师范生参加教育实践,包括定期下小学、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等,使他们了解儿童,熟悉小学,体验教育,培养师范生稳固而深厚的教师职业情感和教育性向。师范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成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体现了师生共同的精神向往、价值追求和办学传统,从而成为激励他们自我完善、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

三是特别注重未来教师职业技能的实践教育。教师要具有全面而较强的职业技能,才能全面适应并顺利完成中小学教育的各项任务。中师教育特别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教人有方。在校园里都会看到“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的温馨提示;要求师范生在艺术方面有所专长,能歌善舞、吹拉弹唱,能适应儿童活泼的天性;要求师范生掌握“三字一话”(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教学基本功。教室里书声琅琅、艺术楼里歌舞飞扬、书画室里翰墨飘香,是中师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彰显着师范生苦练扎实基本功的良好形象。师范生毕业前都要向社会和用人单位进行展示汇报,检阅每一个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成果和作为一名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认同师范文化:功能探析

文化是一种教育因素。师范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于对师范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师范文化反映的是师范院校师生的价值标准,它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以下四项功能。

一是师范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功能。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场所,师范文化应紧紧围绕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体现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体现国家和社会对师范生成长发展的要求和期望。师范文化的价值导向应渗透在师范院校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精神氛围,具有显明的价值导向功能,它把对师范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教师专业思想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帮助师范生建立起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和新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师范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功能。师范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是指通过文化特有的影响力,使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师范文化能够凝聚师范生的价值取向,形成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在师范生头脑中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逐渐凝聚成较稳定的观念形态和心理定势。师范文化激励功能的发挥,可以有效地激发师范生的职业情感和学习动力,激励他们振奋精神,团结向上,从而促进师范生专业素质的有效提升。

三是师范文化具有行为规范功能。个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师范文化可以陶冶师范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生活于其中的、可知可感、具体生动的一种微观社会环境,有利于陶冶、塑造师范生的高尚情操、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是师范文化具有心理优化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文化育人就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是文化图式的建构。师范文化对于师范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师范生通过学校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强集体组织强度。师范院校通过加强师范文化建设,能给师范生一种高尚的主流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心理感觉和激励作用。

文化影响人格,人格左右行为。师范文化为师范生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重视师范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师范文化资源,是发展师范生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经过多年的师范文化的涵濡浸渍“使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对教育事业的敬仰日益坚定。”[4]

三、建设师范文化:基本策略

振兴新时代教师教育,师范院校要深刻认识建设师范文化的价值、意义和功能,遵循师范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担当起建设师范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其基本策略和思路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要增强师范文化建设的自觉性。文化既是一种“有”,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随时随地都存在于我们的周围;但同时文化又是一种“无形”的“有”,是一种弥散性的“有”,看不见,摸不着。文化是一种“隐蔽性”存在。文化既是教育之根,也是教育的手段,师范文化随时随地影响着师范生的成长发展。教育不是一种价值无涉的活动,而是一种广受价值左右的活动,要增强文化自觉、加强价值引领。因此,师范院校要充分认识师范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师范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文化自觉是一种责任担当。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切实加强师范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文化。

二是要堅持师范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文化是一种“多样性”存在。由于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因此,文化是多元的、多样的,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等等。加强师范文化建设,师范院校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范生头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5]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师范院校要弘扬承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变中把方向,在多样中谋共识。

师范文化建设既要传承我国师范教育优良传统,又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经验,处理好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国际的关系,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师范文化的中国特色,坚定师范文化的教育自信。

三是要把握师范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但根据研究、工作、教育的需要,可以对文化进行种种划分。从文化的形态上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在师范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方面,师范院校要注重物态环境的优化美化、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制度文化方面,师范院校要注重建章立制、行为规范;在精神文化方面,师范院校要注重价值引领、人格塑造。但在现实中,文化是一个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整体,文化形态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因此,师范院校要把握师范文化建设的整体性。

四是要体现师范文化建设的渗透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渗透性”的存在。师范院校要通过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营造浓郁氛围,从而形成师范特色的文化品位和风格,使师范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象空气一样渗透在、弥散在校园环境中感染和濡化学生,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影响。因此,师范院校要注重师范文化建设的渗透性。

五是要注重师范文化建设的创新性。建设师范文化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是精神传承的结果,创新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师范文化建设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师范教育尤其是中师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在建设中发展。当前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好老师、教师要做学生“四个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和坚持“四个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要求为指导,赋予新时代师范文化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和新使命。

總之,振兴新时代教师教育,必须重建师范文化。师范院校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师范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范院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师范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励师范生努力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2.

[2]王建平.论中师教育传统的当代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6(4):37-41,56.

[3][4]温家宝.温家宝谈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42,13.

作者:黄正平

第2篇:让师生更“温暖”更“智慧”: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摘要在以“突破与发展—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上,与会嘉宾就教师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探索以及教师教育专业性的系统提升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机构;校本研修;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

文献标识码B

新时代的教师发展面临哪些新挑战?如何提升教师教育的专业性?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在哪里?……2018年1月27~28日,“第二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办,中共通州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等单位承办。来自国内外教师教育领域的专家、校长和教师们齐聚京城,就“突破与发展—新时代教师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一、教师教育如何直面新挑战?

时代的变革与科技的发展推动教师教育进入新时期。如何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应对各种变革与挑战的能力,是摆在教师培训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1. 引领教师尽快转变角色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方式已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样的发展要求也给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教师要能够转变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以应对互联网教学、STEAM教學等新教学方式带来的新挑战;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以应对高考改革、教育国际化等新考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杨念鲁认为,应对未来挑战,最核心的一点是让广大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应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强调育人功能,淡化选拔功能。

2. 推进教师培训机构的整体改革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陆云泉介绍了海淀区在教师队伍总量、结构双缺失的情况下采取的凸显“选、用、育、留”四环节的海淀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保障体系。其中“选”上强调“严”,即不断完善教育人才标准,规范准入制度;“用”上突出“活”,即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建立教育人才储备库;“育”上确保“准”,即加强教师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上重视“实”,即重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教职工的实际获得感。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主任、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院长李万峰指出,针对当下教育发展现状,区县研修机构转型升级应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在培训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二是系统设计跨学科、跨学段的培训方案;三是引进优质培训项目,促进国内外的培训交流;四是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相应的教师培训;五是加强对于学生“学”的研究,成立学生学习研究中心;六是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3. 教师研修模式的系统创新

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教师研修模式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系统设计与整体构建。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分享了他们针对传统教师研修时间、地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内容针对性不足等问题,系统研发的基于网络平台开展的教师研修新模式—“微师培训”。“微师培训”以周为单位,根据教师的需要每次推送5~8分钟的精华版教学指导视频,旨在高效地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陈珍国分享了浦东新区为解决现场研修与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与区本研修“两张皮”问题而建构的协同研修模式。该模式基于打破时空限制的浦东新区网络社区平台,通过提炼研修主题、开发研修资源、实践研修活动,提升管理效率,推进培训预设内容与教师实际获得、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教师个体发展愿景与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的协同,促进教师间的相互认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助力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二、教师教育未来发展的路径在何方?

1. 为教师教育创设“温暖”的环境

北京开放大学校长褚宏启指出,应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思考教师的专业发展。相关部门在培育教师时要把握四个关键点:第一,确立培养目标,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本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聪明的脑”和“温暖的心”;第二,精准处理教材,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和培养目标精准对接;第三,改进教法,要提倡探究式、研究式、合作研讨式的教学方式;第四,梳理评价标准,要把“能创新、善合作”纳入学生评价体系。褚宏启强调:要培育具有“温暖的心”的学生,就要有具有“温暖的心”的教师。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对此作出积极回应,认为教师发展应回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哲学的轨道上去;要培养具有“温暖的心”的教师和学生,前提是要创设“温暖”的环境。

2. 确立教师在研修中的主体地位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指出,今天的教师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切实做到以教师为研修的主体,教师一直在“培训”一词后作宾语;使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词的时候,教师才会变成主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切实以教师为研修的主体,让校本研修能够有效地开展;第二,改变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从控制型管理转变为指导型管理。

李万峰院长为参会嘉宾分享了通州区基于区内上万名教师进行的系统调研结果。他们发现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培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入职期的教师重在课堂的驾驭,发展期的教师强调教材教法的掌握,骨干期的教师开始聚焦教育理念的凝练提升,教育家型的教师要思考自己的教育思想。为此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在原有的既有全员又有分学科分学段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强调点对点式精准指导;同时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教师可随时与教研员交流的网络平台,满足教师个性化的指导需求。

3. 充分发挥校本研修的独特作用

在对教师专业成长有效路径的不断探寻之中,校本研修的重要价值与作用越来越凸显。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申军红指出,区级教师培训机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研究校本研修,并且指导学校做好校本研修工作。她分享了海淀区推进的“校本研修课程规划研究与指导”的实践经验,指出校本研修首先应基于本校教师的工作需求和专业发展需求;其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确保需求、主题和内容三个核心要素逻辑上的高度一致性;最后,还要重视校本研修实施主体的能力提升,即对于校本研修负责人(通常是学校教学副校长)的研修课程规划能力的提升。

上海市时代中学校长黄晓红分享了她心目中校本研修的新标准:一是有温度,即学校环境适宜教师专业发展,利于促进积极向上团队的形成;二是有改变,即教师能够感知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且在学校的引导支持下明确改进方向;三是有反思,即教师在取得专业成功后能进行梳理总结,学校能为教师搭建专业进阶的平台,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使教师能感知自己的专业进步,从而找到专业自信和存在感。

三、如何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性?

1. 教师教育理念的细化与升级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领导研究中心前主任吴浩明指出了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在国际上所处的领先地位,但同时也表明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若想更上一层楼,应进行“范式转移”。目前我国教师培训的重点还停留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之上,对教师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还相对欠缺。吴浩明博士强调,“范式转移”是一个系统提升的重要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技能增加,而是重在理念的改变。

教育科学出版社顾问布鲁斯·威廉姆斯先生基于其从事企业和教育培训45年的经验指出,好的教师培训应具备以下特点:首先,教师培训者对工作是充满热爱的,他充分沉浸于工作的乐趣之中,自然能够真正地用心研究如何做好教师培训;其次,构建以参与者为中心的课堂样态,培训者应能够把握讲授的内容和时间,不只关注单一的知识讲授,而应以学习者的真正需求为中心,促进参与、互动、分享等学习体验过程的形成,打造积极活跃的课堂。

2. 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与促进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罗滨分享了她作为教研员,与教师一起在体验感悟中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罗滨校长指出,课程育人是极富创造性的一项工作,教研机构不应单纯地指导教师具体做成某件事,而应能够赋予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即帮助教师从提升“教学技能”转向提升“课程育人的能力”。在教师培訓中,教研机构应重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场性、生成性、体验性和研究性等特点,帮助教师在基于实践的体验感悟中实现自我突破。

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指出,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在于重新发现价值。教师肩负着引领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神圣职责,不仅传承过去,更在创造未来,其职业价值在与学生共同相处的乐趣中以及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贡献里得到彰显。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从一开始就找到并且持续明晰自身的价值,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指引,搭建成长平台,创造激励机制,让他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能够为使命而不是为利润工作。

3. 教师培训课程的依规推进

围绕教育部刚刚发布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以下简称《标准》),作为《标准》研制综合组组长,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分享了《标准》研制的背景与价值、任务与过程、框架与主要内容。钟祖荣指出,《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在推进的过程中,各方要明确职责和分工。即教育行政部门应重视规范性文件的作用,监督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培训机构应依据《标准》和实际情况,优化培训课程方案的整体设计;中小学校可以参考《标准》,提升校本研修的整体质量;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可以视《标准》为“标尺”,将其作为规划自身发展和进行自我分析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其作为资源库,通过进修学习相关课程提升专业水平。

(编辑 孙金鑫)

作者:杨晓梦

第3篇:哲学家的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 哲学家;文明;哲学的尊严

[摘要]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问题是哲学的学术人格问题,也是前辈哲人启发我们始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哲学所承担的伟大使命和责任就是守护人类文明。哲学作为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是人类理性但当文明守护者的方式。哲学作为理论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爱智者”,使他们对知识或智慧有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追求。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动中的社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我们应当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思想资源、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兼收并蓄地用于研究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

[

这篇文章的写作,首先是向我国著名哲学家陶德麟先生,一位可敬的哲学老人,在他八十鹤龄之时,表达来自晚辈的崇敬。而且,我想说,这份来自晚辈的崇敬,不仅仅属于陶德麟先生本人,同时也属于以陶先生为代表的那些为共和国的哲学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智慧的老一辈哲学家,更属于所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哲学巨匠。

这些前辈何以能够当之无愧地享受这份崇敬?当然首先是他们予哲学学术做出的辉煌成就。就在2009年底之前,我有幸得到了陶德麟先生亲笔签名惠赠的《文集》。我仔细阅读了其中的每一篇文章。令我倍加感慨的是,陶先生的睿智几乎体现在哲学的每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深邃的哲学思想、深厚的国学功底、宽阔的学术视野和透彻的理论辨析,吾辈鲜能比及。我也拜读过陶先生这一代学者的许多作品,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共和国的哲人为健全民族头脑和人类智慧殚精竭虑所做出的贡献。他们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无需我在这里予以评说,甚至我觉得自己也缺乏评说这些成就的足够资格。在这里,我所能想到的只是这样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即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学术人格问题,也是陶先生和陶先生这一代学人启发我们始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哲学:文明的守护者

说到哲学家的使命与责任,不能不使我们想到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处境。多少年来,哲学工作者一直都在为哲学的生存空间而奋斗,但直到今天,哲学依然没有摆脱受轻视、受冷落、受误解的境况。也许,摆脱这种境况的要求本身就是无望的。哲学自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幸地落入这种境况中。柏拉图曾经抱怨,在他那个时代,没有一个城邦能够为真正的哲学家提供生长条件;黑格尔也曾批评说,政府对哲学的漫不经心迟早会受到一种惩罚——“一切透彻认识的沦丧”。然而,抱怨归抱怨,境况不会因此有所改变。历史上,很少有哲学家能地位显赫富贵荣华地度过一生,绝大多数人都寡淡清贫,甚或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他们的“在世”也很少享受众星捧月般的荣耀。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哲学不就是在这样一种境况中顽强地生存并成长起来的吗?并且,它永远不会为世俗的偏见所淹没,更不会被浅近的政治行为和功利行为所压倒。也许,哲学的高贵和荣耀,就在于它的这种顽强和自信!这种哲学的顽强和自信!

哲学的自信当然不是来自于哲学家的自恋,而是来自于一种确信,即确信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有一种责任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来,这就是守护人类文明。可以对哲学作各种各样的界说,但任何一种界说都不能否认,哲学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所谓“高度抽象”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哲学家沉湎于“纯思”的自我陶醉,而是人类理性但当文明守护者的方式。哲学所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范围广阔的生活世界,这个世界不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和产物。在这个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无不打上人类自由意志的印记,它每前进一步,都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和这种智慧的运用。然而,我们每个人也都很清楚,没有任何铁的必然性可以保证这种智慧的运用能够总是确定无疑地培育出积极的、健康的文明果实。因而,在我们的这个文明世界中,始终存在着科学与迷信、自由与奴役、民主与专制、正义与非正义、和平与战争的反复较量,使我们一直困扰在“to be or not to be”(存在还是非存在,或者,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个终极性的问题中。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对文明的进步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性思索,需要我们对生活世界保持批判的态度,需要我们把一切具有历史进步价值的因素从扑朔迷离的生活现实中提炼出来,让它们从被遮蔽的状态中呈现出来,并通过理论的整合,使它们成为引领文明进程的方法、尺度和标准,防止人类文明毁于浅近的功利行为和邪恶的政治目的。由此观之,当哲学运用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探索并形成能够统摄巨量经验的范畴体系、思维形式和价值准则的时候,它所作的不正是这样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工作吗?当它用理性的批判精神去涤除一切阻碍文明的因素和障碍时,它不就是在承担文明守护者的重要责任吗?

我们并不否认,哲学和哲学也很不相同,哲学家们做着同样的工作,但并不总是得出同样的结论。哲学领域充满了不同思潮、派别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这往往会使那些对人类文明保有纯净愿望的人对哲学感到沮丧。然而,这并不是令人沮丧的境况,而恰恰是人类健全理性的生机和活力。人类智慧原本就不是某种现成的东西,而是不断发育、不断增长、不断提升的生命历程。这种发育、增长或提升,恰恰就是在各种哲学思维的相互批判中实现的。一种新的哲学否定了较旧的哲学,也可以说,是那些较旧的哲学孕育了这种新的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不是向我们提供现成的智慧大餐,而是要我们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想批判来提升我们的智慧,既提升我们个人的智慧,也提升人类的智慧。每个哲学家,乃至每个人都有权对于事关人类文明的事情做出独立的、自由的思考,都有权把自己的理性奉献给人类进步事业。哲学不是向人们宣布真理的地方,而是人们探索真理的地方。哲学对文明的守护不是让人们的思想窒息在僵死的教条中,而是让人们的自由理性活跃在批判的舞台上,从而把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奠定为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则。只有那种自认为把握了绝对真理,并强迫人们去接受这种“真理”的哲学,才是欺世盗名的伪哲学,它给文明带来的不是生机勃勃的活力,而是一种足以毁灭一切的死的精神。

说哲学是文明的守护者,当然不是说,只有哲人或哲学家才是文明的守护者。人类文明是一个血肉丰满的有机体,它的每一个细胞或器官都是这个不断成长着的有机体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因而,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法律家、哲学家乃至每一个生活世界中的人,他们的勤奋工作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发育和生长。当他们不把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仅仅看作谋生的手段,而同时也是为了推进人类文明的时候,当他们努力使自己的事业同人类文明的进步价值保持一致而不使其玷污乃至损害这个有机体的时候,他们同样都是文明的守护者。因为,当他们这样想也这样做的时候,

所从事的正是一种哲学,一种不是把智慧作为手段而是作为目的本身的哲学精神。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即便是哲学家也未必能承担得起守护文明的责任,因为,谁又能保证这种人在强大的功利诱惑和政治胁迫面前还能够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文明的守护者,但要能够自觉地承担起这种责任,就需要这种哲学精神。对此,哲学家更是责无旁贷。因为,他所从事的事业就是要塑造和传承这种精神,就是要通过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来凝聚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并为其发展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

二、哲学教育:培养“爱智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10余年的艰苦探索终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总体性的战略方针。从那时起,我们就开始讨论哲学教育如何能够适应市场取向的改革,如何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然而,经过了近20年的探索,我们仍然没有给这个问题提供可靠的、明确的答案。以至于我们今天仍然以更为迫切、更为沉重的心情来讨论这个问题。症结在哪里?当然不是我国学者缺乏解答这个问题的智慧,而是这种智慧在强大的市场意识中几乎完全没有生存的空间。当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渐而失去自己的独立价值而成为市场经济的不同表现形式或市场经济的一个环节,而且如果它不直接或间接地是市场的一个环节,它就没有存在下去的可能。市场的原则也潜移默化地泛化或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没有幸免于这一经济系统的“殖民化过程”。不是吗?不是有人主张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来考虑大学的专业设置吗?不是有人甚至扬言要砍杀那些所谓“就业情况不良”的专业吗?不是有人主张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当作衡量办学效果的尺度吗?不知从何时起,高等教育的智慧变成了粗浅的商贩意识,专业、学科乃至课程都成了摆在自由市场上的萝卜白菜,任凭顾客按照自己的偏好进行挑选。在这种情况下,不只是哲学,所有那些不能直接变成商品的基础性专业,不管是文科的还是理科的都因不能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而步履维艰,如果不是由于教育传统的延续和来自国家的有限支持,这些专业随时都面临着被砍杀的危险。长此下去,我们如何谈论高等教育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适应?且不说市场供求关系瞬息万变的情况通常会使目光短浅的专业调整或学科建设捉襟见肘,更大的危险在于使高等教育的深层基础被浅近的功利目标釜底抽薪。

本人当然不会否认高等教育应当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一正当的主张,问题在于必须对这个主张做出准确而全面的理解。毫无疑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对各种特殊人才的需求,始终是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应当高度关注的。在一个国家中,高等教育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分工,在一个大学中,专业和学科设置亦有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分工。大学始终有责任调整和开办能够直接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和学科,使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但这并不是大学的全部,甚至可以说不是大学的根本。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有着自身的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这种规律存在于大学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中,并通过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大学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不是市场的逻辑,更容不得被市场的逻辑所扭曲。即便是培养能够直接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也必须遵从大学自身的内在逻辑或规律。忽视这一点,“人才的培养”就沦为十足的空话。我们完全不能想象,基础理论虚弱浅薄、知识结构残缺不全、专业技能单一、文化素质低下的人怎能被称之为“人才”?他们又如何能够真正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哪怕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大学不可避免地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功能,但大学本身不是为市场设置的,也不能把市场的原则直接转换为指导高等教育的原则。大学承担着传承和创新人类文明的责任,这个责任通常会与浅近的市场需求相抵牾。因为,市场的自发倾向就是要用商品的交换价值来取代或吞噬一切价值,它使一切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兑现资本利润的东西,必然遭致市场的冷落和排挤。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的那些积淀历史文化传统饱含文明成果的专业,如哲学、历史、文学乃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或者简直可以说,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然而,当这些学科专业在大学中尚苟延残喘,我们还能指望整个民族在这些方面会有真正的进步和发展吗?大学的确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但这种适应不能被理解为屈从市场的逻辑,更不意味着屈从市场的自发倾向。面对市场,大学最应保持的是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它关注市场的需求,更关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它要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更应当抵制和克服市场的自发倾向。从某种意义上说,抵制和克服市场经济的自发倾向是对市场经济的更为根本的适应。因为,只有在科学、文化健全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持续而健康的运行。

现在,让我们回到哲学教育这个话题。哲学教育如何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也很难回答。之所以很好回答,这是由哲学的本性决定的。哲学是守护和推进人类文明的最基本的理论形态。它以理性的方式把每一时代的文明成果和进步价值凝聚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使之在文明的传承中不断延续,并为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越来越丰厚的思想资源。因此,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来说,在任何历史条件下,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必然需要有能力从事哲学学术研究的人才。如果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中没有人愿意从事哲学研究,没有人有能力从事哲学研究,或者这样的人太少,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吗?如果一个民族或国家不能为哲学的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和自由的空间,而任其衰落、蜕变,这难道不是这个民族或国家最大的悲剧吗?一个没有哲学头脑的民族,或者没有一个健全的哲学头脑的民族,你还能认为它有一个健康的机体吗?

之所以很难回答,这是由市场的本性决定的。因为,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把哲学变成一种能够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商品,在所有被市场冷落的学科中,哲学是最容易被冷落的。对于这样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只能给予最简单的回答:哲学的发展和哲学人才的培养根本就不能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予以考虑。尽管我们相信,良好的哲学教育同样可以使受教育者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有可能更好地找到这个位置。但是,哲学教育本身不是为了这个目的。依我理解,哲学教育既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更是一种理论素质的培养。所谓专业性教育,就是指哲学学术人才的培养,使接受哲学教育的学生掌握哲学的理论和历史,具备进行哲学学术研究的能力;所谓

理论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爱智者”,使他们对知识或智慧有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追求,培养他们树立执着的学术精神,把对智慧的热爱变成对智慧本身的热爱,而不是仅仅把智慧当作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把所有哲学专业的学生都培养成哲学家。虽然,我们始终有责任通过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把其中的佼佼者并有志于哲学学术的学生培养成哲学学术研究的专门人才,但这毕竟只是指向有能力且有志向从事于此业的少数人。但我们可以说,我们必须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爱智者”,也就是使所有学生都能把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视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不管学生在学业完成之后做出怎样的职业选择,这种“爱智者”的精神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因为,这种精神会使他们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百折不挠地追求自己事业的成功,并通过这种成功来体现自己的智慧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使自己的事业被浅近的功利目的所阻断。

问题在于,我们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爱智者”?我认为除了坚持学术的主导性,我们并无其他可靠的途径。所谓学术的主导性,简单地说就是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我们必须尽可能完整地向学生传授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历史知识,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并有责任通过哲学理论和历史的传授使学生领悟哲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品质,潜移默化地将这种学术精神和学术品质内化到学生的人格结构中;其二,我们必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把哲学所包含的学术问题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实地告知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对问题的思索深化学生对学术理论的理解;其三,我们必须鼓励学生从进入哲学领域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尝试性的学术研究,强化对他们的学术训练,使他们掌握学术研究的一般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他们的习惯,并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学术研究的艰辛和乐趣。这种学术的主导性应当完整地体现在哲学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的总体过程中。为此,我反对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为借口,在哲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加入非哲学专业的课程。至于学生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可以通过辅修专业、二学位或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予以解决,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而不是越俎代庖地把他们的志趣统统纳入哲学专业的管辖范围。我也反对在哲学教学中设置独断论式的或教义式的课程,或者把本应具有学术批判性的课程变成独断论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只能窒息学生的自由精神和自主意识。我还反对根据所谓“社会需要”而在哲学领域滥设或滥砍专业的行为,哲学的专业设置必须符合哲学学术本身的内在逻辑,任何外在的需要,无论是经济的、政治的,都不能侵犯这个逻辑。

总之,坚持学术的主导性,培养“爱智者”,这应当成为哲学教育与教学的基本原则。我确信,越是经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的人,越是有能力从事哲学学术研究的人,就越是有能力从事其他任何一种研究的人,也就越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一个爱智者对智慧的勤勉追求?即便是蜗牛也能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爬上房顶。一个人如果具备从事学术研究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能够有能力享受“爱智者”的快乐,那么不管他是否以哲学为业,都最有可能成为事业的佼佼者。而且有足够的事实可以证明,经过了严格哲学训练的学生,他们往往有良好的能力掌握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理论,有良好的能力对现实问题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有良好的能力在各种社会工作中积累经验并迅速掌握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

三、哲学家:维护哲学的独立和尊严

哲学是文明的守护者,它的历史使命就是传承和创新人类文明,使一个民族拥有健全的头脑,始终能够在理论思维的高端领域与其他民族比翼齐飞,并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还能想象出比这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吗?既然如此,我们这些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有一重要责任,那就是维护哲学的独立和尊严。

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在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哈贝马斯关于“系统”和“生活世界”的理论来探视一下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说,哲学领域是生活世界中的一部分,即它是一个以哲学的语言或哲学的话语方式为交往媒介的生活领域,它不同于以货币或金钱为交往媒介的“经济系统”,也不同于以权力或政治地位为交往媒介的“政治系统”,它是一个平等的、宽容的、自由的学术交往和思想交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除了追求“真”、“善”、“美”的学术,没有任何东西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性。哲学能够守护和推进人类文明,所依靠的就是这个领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地、没有任何外在压力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

然而,我们不能不惊讶,“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侵犯生活世界的能力,或者,用哈贝马斯的话说,“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能力,它使哲学这样一个看似纯粹的学术领域,竟然没有能够幸免于这种“殖民化过程”。

不是吗?这些年来,为了申请一个重点学科、一个博士点、一个科研项目还有精品课、名师等等,学者们四处奔忙,这期间,花了多少钱、送了多少礼,谁能计算得清楚。由于金钱的运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这就给那些贪赃枉法之徒创造了谋利的机会,也给那些根本不具备学术资格的人或单位提供了钻营的手段,其结果是,这些目标的金钱含量越来越高,而它们的学术含量却越来越低,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学术含量几乎丧失殆尽。

再有,各个学校都要求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两篇以上的论文,这原本包含着强化研究生学术研究的良好动机,但由于最后的审核,只看重刊物的等级和文章的题目,而不过问文章的内容和质量,这就使这个举措同样成为金钱运作的过程,由此培育出一批经营论文和刊物的商人、中介人,他们活跃在学生与刊物之间,以收取版面费为业。版面费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而且至今仍在不断攀升。可怜那些家境清贫的学生,都成了这一批唯利是图的商人刀俎下的鱼肉。本人并不一般地反对刊物收费发表论文,但问题在于,有那么一些刊物,实际上已完全不顾及文章的学术质量,而把收费赚钱视为唯一目的,这就使大量的学术垃圾堂而皇之地登上刊物的殿堂,而使很多学术质量较高但却付不起版面费的文章只能“望刊兴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项举措已经完全被金钱扭曲了。

还有,不少学校把博士生导师是否有科研项目,其实就是说,是否有钱当作认定是否有资格带研究生的标准,这对于需要支付昂贵实验费用的理工科来说,尚可理解,但对于哲学这样的主要依靠头脑实验室的学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极为荒唐的事情。一个导师,不论其是否有足够的学术成就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只因为有钱或没有钱就获得了或

失去了培养研究生的资格。这就如同柏拉图举过的一个例子,选拔一个船长,不是看他有没有航海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看它是否有钱。然而,这种荒唐的事情居然大行其道,真是令人无法理解。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很多人会说:“事出无奈”。的确有很多的无奈。一旦这些东西成了时尚,就会有更多的无奈。然而,使这些无奈成其为无奈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原因:金钱的渗透弱化了我们抵制侵犯、维护学术尊严的能力。而我相信,维护学术的尊严和独立,原本是我们每个学者都能做到的事情,所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坚强意志。为此,我呼吁,学者们携起手来,为维护学术的尊严和独立而奋力,因为在这样一个问题面前,我们已经没有多少退缩的余地。

维护学术的尊严和独立,当然不是说,让学者们退回书斋闭关自守。恰恰相反,它要求学者们以独立自主的自由批判精神面对整个生活世界,特别是面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30余年来,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辉煌成就,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面对成就,我们深感自豪,中国终于再次以一个强盛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问题,我们又不能不深怀忧虑地追问,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会不会使中国的发展成就毁之一旦。西方国家中,那些对中国、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抱有强烈偏见乃至敌视态度的政客,充满恐惧地看着中国的崛起,接二连三地抛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傲慢论”等诸多的说辞把中国妖魔化,并不遗余力地利用所谓“人权”问题、民族矛盾问题,特别是蒇独、疆独等问题,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兴风作浪,试图挑起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以达到颠覆我们国家的目的。在国内,也总是有那么一些食古不化的人,他们始终对市场取向的改革抱有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无视中国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把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问题、腐败问题等,归罪于改革开放本身,用一种“改革原罪论”指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策略,诋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的理论,试图把中国拉回计划经济的老路。面对来自国外和国内的种种非难,我们这些搞哲学的人还能默然相待吗?我们能不能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可靠、更具解释力的理念?能不能使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更高层次的理论自觉?

毫无疑问,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动中的社会。但正是变动中的社会更能为学术繁荣提供最为活跃的舞台。历史上,那些卓越的思想理论,无论是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大都产生于变动社会之中。因为,只有当社会处于剧烈的变动之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以及社会的结构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更为集中、更为清晰地展露出来。同时剧烈的社会变动也会以空前未有的方式激发学者们探究现实问题的理论热情,不论这种热情是来自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还是来自对自身处境的普遍焦虑。眼下,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和研究机构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和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或者是积极地、客观地探讨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居心叵测地试图捞取政治资本。不管怎样,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它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发展趋向。我们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这个时机。我们不能仅仅做那种无关社会之痛痒的书斋学问,我们应当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思想资源、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兼收并蓄地用于研究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因为,只有我们这些亲历中国变革过程、体验社会变动的中国学者对中国问题才最有发言权。但是,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机,这个发言权就会落到他人手里。对于中国的哲学学术来说,食古人之牙慧、听外国人之诉说的历史应该结束了!躲避现实、畏惧权贵、自我陶醉的历史应该结束了!

为此,我也呼吁社会各界:请尊重哲学学术的独立和尊严,不要用金钱去腐蚀它,也不要用权力去干预它,而要精心呵护学术宽容、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和学术平等的氛围,让学者们在这块学术净土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理论想象力和学术创造力。不是有人问,现代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出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吗?我可以这样回答,中国绝不缺少产生伟大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民族智慧,所缺乏的是发挥这种民族智慧的环境。因此,面对中国,哲学会说:给我自由,我将给你一个世界上最为健全、最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头脑。

作者:阎孟伟

第4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章贡区沙河镇东坑小学 刘文婷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走上三尺教台,从我执教的那天起,我就明白我会对我的每一个学生负责,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是我的责任,我有责任让他们学好语文,有责任让他们会学语文,有责任让他们从还没能说好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会用优美的词语书写一篇文章,当然光死学是没有用的,要教会他们能把自己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热爱语文,对语文学习有兴趣,并能打好良好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准备,是我崇高的使命。

责任感,使命感,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要去奉献,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时间将一个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变故的学生,我们要用真诚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帮助,让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教师的责任感描绘成人间最美的情感,并给予了热情的讴歌。作为一名教师,的确要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更

多些再多些爱心、热情、信心、勤奋和责任。

我知道我不仅肩负着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责任,在学习态度及他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方面也需要我不停的引导。生活上学生喜欢问老师各式各样的问题,不仅是学习上的,生活上的还是课外知识方面的,因为学生是最信任老师的,所以教师更要做到细心、耐心,因为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

学生的成长呼唤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学生又有一种特殊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由此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小至办公桌上一本书的放臵,教室内书写完毕的一个小粉笔头的处理,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和言语都会影响的学生,所以我们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同学们,作为学生你们的责任是不是也应该从小事做起呢?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充分利用时间了吗?上课的时候积极动脑了吗?今天我独立完成作业了吗?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吗?今天班级任务完成了吗?我主动帮助同学了吗?今天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是否想到父母辛劳。

同学们,你们就如同一枚枚等待被点燃的火种,作为人类灵

魂工程师的我们其主要责任和使命就是如何用我们的星星之火去燎原,去引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责任。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责任的重大。我,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爱去实践肩负着的责任!

教师是春蚕,是红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古往今来,圣贤雅士无一不因尊师重道而受人敬仰,更因能够以己之力,教化众人,成为人师而无比骄傲和自豪。那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长大后就成了你》,至今还在街头巷尾传唱,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儿时的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小小的心里早就有了一个为人师表的梦,为此我努力,努力,再努力。中师三年刻苦拼搏,扎实基础;大学三年,博览群书,勇于实践。不断充实自我,以知识武装自己,为圆梦时刻准备着。从今我终于如愿以偿的登上了三尺讲台,从陌生到娴熟,从迷茫到从容,从浅浅的喜欢到深深的爱,四年半的从教经历,几多繁忙,几多清苦,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在诸多光环笼罩的背后,教师这一职业又被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和使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人们对教师这一行业的职能诠释,更是对每一位教师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作

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最基本的职责就是授与学生以知识,使学生智慧的成长。这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教师的工作是有不同的应对能力的,班级里学生的性格不同,学习方法不同,老师教育的方法也不一致,对待性格比较胆小腼腆的学生,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积极参与班集体里的活动,多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对学生的关注要持之以恒,对做得好的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和鼓励。要有耐心,不要怕反复,作为老师要有一股韧劲,要有恒心。要在老师的期待中让学生学会自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对自己充满希望让他们走出自卑,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变得有自信,那么从任何事情上就会积极主动起来,就会表现的大胆,敢说敢做了。对于一些特殊的学生我放下架子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就是对家长的负责,他们是家庭的百分之百,也是我的全部。

我坚信,只有以深沉之博爱和负责之态度来面对工作,才会将教师做到极致,在他自己及身边的人看来,教师就不仅是一个职业,也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而是充满乐趣和艺术的事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努力学习,尽快适应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此外好要努力创新,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短时间内出高效率。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找到适合于每个班级、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最优教学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教书育人是我崇高的使命,一直以来,人们对教师的评价都很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有人说教师甘为人梯,默默耕耘;有人说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还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在职业,我对这份职业有极高的热情,真正的爱学生,喜欢倾听学生。

在新的学期,我们的任务会更加艰巨,所以,我们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我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要以热情和爱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以高度的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自身的成长。

教师,平凡而伟大。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秋寒暑,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灯火长明,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奉献几多血与汗,不求青史留英名,这就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人们尊敬教师,爱戴教师,正是因为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伟大的使命,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不负自己的使命,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点点滴滴,虽不伟大,但却无愧于心,因为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为学生付出了真心,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不辱为人师的使命!

第5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职业道德包涵的范围很广,就教师职业道德而言,包括内在品质修养和外在行为修养两方面。内在品质修养,如公正、爱生、以身作则、献身教育事业、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等;外部行为修养,如待人处事的态度与涵养,包括稳重、沉着、外表端庄、语言规范、衣着整洁大方等。在我看来,无论哪种职业,有一种共通的基本职业道德,即责任心;教师职业又有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即教师的使命。所以,今天我只谈责任与使命两个方面。先谈责任。

责任心是师德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教育重任,才会在各方面对自己做出更高要求,比如注意外表与言行、处处以身作则、热爱学生、愿意献身、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强烈的责任心,使教师对待工作更用心。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才能坚持冒着酷暑严寒每天早起监督学生跑步,才能细心关注学生的成长与烦恼,才能耐心地处理数不清的班级琐事,才能花费三四个小时来备仅仅40分钟的课,才愿意花时间认真地批改堆成山的作业„„我们学校有些教师就具有这样强烈的责任心,他们也是我尊重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再看使命

教师这个职业,有很多的光环。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自古以来教师就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具体工作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各种事理。这就要求教师应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教师,平凡而伟大。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秋寒暑,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灯火长明,青丝之间添华发,三尺讲台荡笑声,奉献几多血与汗,不求青史留英名,这就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人们尊敬教师,爱戴教师,正是因为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伟大的使命,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不负自己的使命,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点点滴滴,虽不伟大,但却无愧于心,因为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为学生付出了真心,履行了自己的责任,不辱为人师的使命!

演讲人:高凌霄

2014年4月11日

第6篇: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责任与使命”这个话题份量很重,我看着这个沉甸甸的题目不知如何下笔。思考良久,只能说一些自己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首先我想到的是什么是责任与使命。我想弄清楚“责任”与“使命”的定义。对“责任”我用望文生义的方法理解就是“职责和任务”。网上一查,知道它有其丰富的含义:“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由此可知,责任就是一种规定、一种义务。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肩负着责任,或对工作、或对家庭、或对自己、或对朋友等等。

“使命”的意思,词典上解释是“派人做事的命令或决定;或指重大的任务或责任”,可见,“使命”的内涵比责任更丰富、层次更高。一说到“使命” 我便马上会联想到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社会责任等等。

再是我想到的是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有工作就会有责任,每一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呢?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古人的观念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现如今,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我认为就是教师要在教育工作中做到三件事,一是做好德育工作,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讲文明,懂礼貌;二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三是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我觉得教师这份工作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尽到责任,很容易从这三点中比较出来。

最后我想到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来对待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教师肩负着如此重大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这份光荣的使命呢?人们把许多美丽的光环加在教师的头上,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教师这份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把老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喻作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等等很多很多这样的赞誉。由此可见教师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期待,我们唯有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事业来做,才对得起这些赞誉。

我们教师队伍里有很多人或许并不是因为理想才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只是做教师可以直接跳出农门,吃上国家饭,有一个安定的工作,一份安稳的工资。比尔·盖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没有责任心。”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就得对得起这个职业,说大了,是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说小了,是为了对得住自己的良心,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成才愿望,为了每一位家长的期待目光。

在工作中或许有些事你不一定喜欢做,但必须去做,因为这是责任的全部意义。或许有些事你不一定喜欢做,但你却能把它做得很好,这就是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一个人的职业如果正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这样人的无疑是最幸福的,能够让赖以谋生的职业变成一生为之追求奉献的事业,这样的人更是了不起。(蔡江辉 2014年4月)

第7篇: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责任与使命》。

花的责任是散发芬芳,鸟的责任是飞扬歌声,树的责任是营造绿荫。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给人责任,也就给了信任和真诚,有了责任,也就成就了尊严和使命。

五年前,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带着教书育人的职业使命,走到了讲台这一方土天地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已悄然逝去,曾经的我默默的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我要用心来对待我的工作,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我对教育的理解,也就是带着这种信念和决心,几年来我对工作可谓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对待任何工作我都充满着热情,学校给予的各种机会我都牢牢把握。无数个白天黑夜,我远离了喧嚣人群,多少个宁静的夜晚,我安于寂寞,笔耕不辍。有时,为了备好一堂课,我认真钻研教材好几遍;有时,为了准备一篇论文,我翻阅大量书籍,不断学习新知,提升教育理念;有时,为了写好一则报道,对简单的几十个字我反复琢磨,细细推敲;也有时,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紧急任务,我加班加点直到雄鸡报晓。更有时为了辅导学生的比赛放弃无数个中午和休息日,只为完成我自己的使命。

还依稀记得05年的那次区小学英语歌咏歌谣比赛,那是我第一次辅导学生比赛。因为是新老师,学校没有给我任何压力。然而,出于对职业的这份责任心,我给了自己压力,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我就开始张罗。于是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我都在苦思冥想,构思,选曲,选人每一个细节我都力求做到最完美。三年级的孩子懂的英语实在是太少,我没法将歌词复印给他们自己去背,只能对着20个孩子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教。当时我一星期18节的英语课再加上4节兴趣小组,让我的喉咙一次次的超负荷运转,记得最厉害的一次,喉咙痛的厉害,完全发不出声音了。但是让我最困惑的不是这个,而是没有时间给我们排练,因为正碰上学校艺术节,那些学生都非常的吃香,每天中午想要召集齐这群孩子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很多次都要我一个个教室的去找人,等别的组都训练完了我们再抓紧时间排练一会儿。还记得五一节我特地提早三天从老家回来,20个电话,20个孩子,忙碌在假期和双休日。本不会唱歌的我却让她们一句一句跟着我唱直到熟练为止,更不善于跳舞的我却要自创队型,自编动作,一遍一遍地教,一个一个动作细扣。为了找到一首伴奏带,我跑遍了杭城各大书店,为了给学生买到更适合表演的衣服,我几次一个人跑到四季青。奇怪的是我一点也不感觉到累,反倒觉得和这群孩子一起排练的日子很幸福,只有在那个时候我才能觉得这群孩子是属于我的,我喜欢那种感觉。比赛的当晚教研员打来电话告诉我,我们的孩子在全区72个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时,我流泪了,那是激动的泪水,是汗水付出后发自内心的欣慰。

这就是我,一个普通的小学英语老师,我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但我希望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我会不厌其烦的跟学生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只是真心的希望他们能为初中的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我也会花上两个星期的时间,记住所教班级的将近300个学生的名字,只是希望能更快的了解他们;我还会一次次向领导提出建议,以期用我微弱的力量来改变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因为这是我——一个平凡的小学英语教师的使命。 责任与使命——是你成熟的标志和跨进成功大门的门票,责任是永生的动力,持续的激情。三尺讲台啊,如果只为一时的冲动,谁会走向你?如果只为一时的好奇,谁会留恋你?对你的虔诚,注定我要在你那尺方的天地,作永生的战斗!

演讲稿二: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非常荣幸我能代表我们工会组的同仁在这里演讲。我很珍惜这次机会,但我也从没像现在这样发现自己不适合演讲。我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此刻对自己祖国、对自己学校、对自己亲人、对自己同事、对自己学生、对自己岗位的无比眷恋。屈指一算我在这个集体里已经成长到第10个年头了。从带着理想、冲动和激情到现在能冷静、沉着地审视反省自己的工作。我切实感受到了从适应期到成熟期,自己成长的力量。但是在这次暴孽突兀的灾难面前,我更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自身的渺小。突如其来的灾难刺痛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心灵深处原本的善爱,使我无心再去续写那些轻描淡写的文字,无心再去絮叨那些琐琐碎碎的常事。眼前的成绩显得无足轻重。一想起那些倒塌的学校,那些年轻的生命,就有汹汹涌涌的泪水流淌在心底。„„..我们这里,天依旧很蓝,鸟语花香,窗外孩子的笑声清晰可闻。可是很多孩子,他们却只能活在亲人的记忆里了,再也不会犯错误,永远再也长不大了。孩子就是希望!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还活着,我们的孩子还在欢笑。我突然觉得自己的学生无比的亲切,自己的岗位无比的神圣。我对它开始充满依恋、充满爱意。语言变得苍白无力,自我变得轻若鸿毛。我不知道怎样才能体现这份爱,才能表达这种情!我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敬业。

我们可能要面对新的问题,适应新的变化,创造新的生活,而这全新的一切,没有脚踏实地,没有尽职尽责,没有默默奉献又如何能完成?爱岗敬业说得具体就是要尽岗位职责,把具体事物一点一滴地做好,把工作时间一分一秒地抓牢。准备好每一篇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批改,把握好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敬业,这就是爱岗!这就是尽职!

我们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应该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的这种向师性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应该是学生生活中、心灵上最重要与震撼的人物。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同我们在一起或是在我们的影响下度过的。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有意义,是不是能学得有效果,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我们有太大的关系。他们每天都希望从我们这里得到美好的东西。

我们的敬业爱岗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生命价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品德和习惯。我们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我们学校培养学生的品德、习惯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使其和谐、健康的发展。树立起坚定的人生方向。我们还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既能理解学生成长的苦恼与抗争,具有同理心,又能带动、帮助学生,具有影响力;乐于做学生的伙伴,在平等中感受升华,在成长中享受收获。唯其如此,我们的责任心才能成为学生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动力。

做人必须像人,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忠诚于我们教育事业,就要有胸怀大局,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就要有尊重生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在学生的眼里,我们是神圣的,是美丽与智慧的象征,是正义与道德的代表,是让他们崇拜、信任、爱戴,并渴望接近和刻意模仿的人。我们除了无私奉献外,更重要的是用真心、诚心、信心去对待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大难面前。这种大爱已化做一种本能,我不希望我们也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教书育人已经不仅仅是我们赖以谋生的职业,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项实现了自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事业。

能够把个人的爱好作为自己谋生职业的人是很幸运的,能够把赖以谋生的职业变成一生为之追求奉献的事业的人更是了不起。看看我周围的同事们,谁也不例外。旗帜在前,催人奋进。我经常问自己,我离优秀的距离还有多远?我将朝着所确立的新教育目标继续去努力、去奋斗。

演讲稿三: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风景最为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

我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也是缘于从小就有这么一个梦想,如今梦想成真,那些曾经是梦想中的镜头还清晰在眼前。

当我第一次站在你们面前,面对几十双真诚的注视着我的双眼时,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身上责任的重大,你们每个人的未来在那时好象都与我连在了一起。

责任感,使命感,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意味着我们要去承担,要去奉献,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时间将一个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变故的学生,我们要用真诚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帮助,让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学生的成长呼唤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学生又有一种特殊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小至办公桌上一本书的放置,教室内书写完毕的一个小粉笔头的处理,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和言语都会影响的学生,所以我们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同学们,作为学生你们的责任是不是也应该从小事做起呢?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我充分利用时间了吗?上课的时候积极动脑了吗?今天我独立完成作业了吗?不懂的问题解决了吗?今天班级任务完成了吗?我主动帮助同学了吗?今天父母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是否想到父母辛劳。

同学们,你们就如同一枚枚等待被点燃的火种,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其主要责任和使命就是如何用我们的星星之火去燎原,去引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为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老师们让我们用内心的责任与使命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真心凝成团结,一起为明天的更加辉煌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满怀豪情的告诉天下,教书育人,舍我其谁?

演讲稿四:教师责任与使命演讲稿

曾经有人说过:有一首歌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风景最为迷人,那就是师魂;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拥有同一片广博的天空,我们拥有同一颗火热的太阳。

自从做了老师之后,我的心里就多了两个沉甸甸的词语,责任感,使命感。

责任感,这并不仅仅要求我对自己负责,不仅仅要求我对课堂负责,更要求我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负责,更是对学生的人生道路负责。

使命感,作为学生接触知识,接触社会的引导者,每一个教师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就是把知识,更要把良好的学习意识,生活意识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自己人生的白纸上添加出美丽炫目的色彩。

责任感,使命感,这两个沉甸甸的词汇意味着我要去承担,要去奉献,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十年的时间将一个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尤其是那些家庭有特殊变故的学生,我们要用真诚的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帮助,让这些孩子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在我的课堂中,每当有学生不认真听课,背着老师搞自己的小动作时,我总是忍不住的去用语言甚至走到他座位上去提醒他;每当有学生不会做练习,在座位上迷茫的时候,我总是很耐心的去引导他,甚至手把手的教导他。记得上学期,我上五年(2)班的课,班中有个学生李烨炜,每次其他同学做练习的时候他总是不做,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做练习呢?”他说:“不会做。”“不会做我可以教你。”然后我连续教了他几节课。后来接触多了我发现并不是他不会电脑的操作,而是语文基础不好,不懂拼音,导致在电脑上的操作进行不下去。知道这个原因后,我想过放弃,毕竟语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补回来的。但是一想到我肩膀上的“责任感”“使命感”这两个词,我就不能放弃,至少要让他跟上大部分同学的步伐。于是我特地装了一个拼音的练习软件,当其他同学在练习书本的内容时,我把他单独叫上讲台,慢慢的给他讲,然后在他旁边陪着他练习,当他遇到困难时适当的给他一点帮助。一开始,李烨炜不愿意,总是找借口不练习,我看到这情况也想过要不要放弃呢?不!绝对不能!放弃他一节课等于放弃他一辈子。于是我通过软件中的一些小游戏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技巧,慢慢的引导他。几节课之后,我和他的共同努力没有白费,慢慢地他能跟上同学们的步伐了。

学生的成长呼唤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师工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而学生又有一种特殊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此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就要建立在自身的一言一行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小至办公桌上一本书的放置,电脑硬盘内一个文件的存放位置,大到对社会对国家的态度和言语都会影响的学生,所以我们要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正因为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也适当的要求学生们清楚自己作为小主人翁的责任。是不是应该从小事做起呢?今天充分利用好时间了吗?上课时脑袋有没有转动呢?作业是不是都完成了?有没有让父母操心呢?

纯洁的学生就如同一枚枚等待被点燃的火种,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其主要责任和使命就是如何用我们的星星之火去燎原,去引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为教师,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我为我有如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感到自豪,更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用内心的责任与使命去关爱每一位学生,用真心凝成团结,为明天的更加辉煌而努力奋斗。让我们能满怀豪情的告诉天下,我就是一名老师!

第8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认为,教育应该把学生看成“人”,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它充分体现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学生看成有“生命”的主体,教育和教学都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怀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就在于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还给学生属于自己的一切,让学生的各种潜能得到自由自在的发挥。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会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责任”就是要做分内应做的事。不同的岗位具有不同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做每一件分内事。所谓“使命”就是派人办事的命令。教师的“使命”就是要“千教万教教人成真,千育万育育做真人”。教师虽然有分工的不同,责任的不同,但承担的使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培养好祖国的花朵。

做分内的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分内的事做好。正如古罗马的塞内卡说:“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才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所以教师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责任心是第一位的,换句话说,责任心是每个教师必需的基本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然而责任,是教师之本职。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的工作是平凡而繁琐的,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组成。然而,“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对孩子来说就是彻底的失败”所以,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虽然刚刚从事教育专业不长,但我始终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通俗的说也就是让学生喜欢你也就会喜欢你所教的科目。因此,作为年轻教师的我经常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我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我在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而课下则和学生成为朋友,去了解他们

的另一面,我始终把握好一个度,该严的时候严,该笑的时候笑。

一直被很多人认为很枯燥,很无趣的数学课堂其实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对知识的好奇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使教育凸显生命的灵动,使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让学生感受生命与成长,体验生命与价值,品味生命与关怀,应该是在数学课堂上落实的内容。如何体现这些内容呢?我认为,关键是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我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无私的爱,一种高尚纯洁的爱,或许我们陪学生的时间有时比陪自己孩子的时间还多,但我们从来没想过要回报,只要我们自己做好,学生学好就是我们最大的要求了;教育是架在教师和学生心灵间的一座桥,是开启学生智能的钥匙,是用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而教师,是一个用爱书写的称谓;教师,是一个用责任支撑起的身躯。我坚信,只要心中那团“爱与责任”的火焰熊熊燃烧,就能托起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祖国的未来就会更辉煌。

第9篇: 当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

放射科 张 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这三大青年观,可以说是90年来党的建设经验的回顾与提炼,表明了党对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视与关心,也表明了党期望成为一个永远充满青春朝气与激情活力的政党。作为当代青年,应该不辱使命,勇于担当。

要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青年人要具有“人之初”的本性,敢于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要增强关心社会、服从需要、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要表现出在国家民族安危的关键时刻,不惜自己的生命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做时代进步的带头人,成为社会整体发展前进的主力。广大青年只有把信任和责任看得比泰山还重,正确认识责任、勇敢担负责任、认真落实责任,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要高扬科学理性的旗帜。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作为当代青年,理当在弘扬科学理性、履行公民责任方面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要高扬科学理性的旗帜,做理论上的“先行者”、科学知识的热情传播者,用科学精神战胜愚昧和迷信。“谣言止于智者”,在第一时间揭穿谣言的荒谬,在科学与愚昧的较量中做“智勇双全”的战士,在表达爱国热情和诉求的同时,着眼国家利益的大局,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青年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要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历史证明,年轻人往往都站在历史发展的风口浪尖,他们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广大青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志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坚持“知行合一”, 做时代的“弄潮儿”,能够经受住历史考验,永葆当代青年人的本色。

要脚踏实地的干事创业。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广大青年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努力成为本单位的骨干、本行业的中坚。古人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青年尤其要把爱国热忱转化为报国之志和发展之责,对国家尽责、对社会尽责、对自己负责。要以敢为人先的勇气、百折不挠的锐气,立足岗位、大胆创新;要善于学习,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要善于思考,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摆脱传统观念束缚,紧紧围绕当代发展需要,研究新问题、取得新突破。

依靠青年是党和国家保持青春活力之源,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青年人主力军、生力军作用。广大青年只有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才能在艰苦扎实的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在火热的实践中创造非凡业绩,才能在推进阜阳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富民强市的伟大实践中谱写出最动人的青春之歌。

上一篇:中央八项规定下一篇:七年级下册数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