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合作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集团竞争与区域经济合作

[摘 要]近年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并使国家竞争向区域集团竞争发展。区域集团竞争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使区域合作更加复杂多变,它是推动当前全球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的重要深层次因素。我国要重视区域集团竞争,从区域经济集团竞争的战略高度,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集团;区域集团竞争;对策

[作者简介]龙裕伟,广西社会科学院当代广西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 南宁,530022

[

一、国家竞争态势正在升级为区域集团竞争

国际区域合作是国家竞争加剧的产物,并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合作,又使国家竞争向区域集团竞争演化、升级。

(一)国家竞争的加剧推动区域经济集团的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各种矛盾、问题的复杂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的冲突与斗争不断升级。在竞争与冲突中,出于对国家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的权衡,处于竞争与冲突之中的各国,又会作出妥协和让步,谋求合作与共赢。从而,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在20世纪50~60年代,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浪潮,形成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拉丁美洲自由贸易联盟等区域经济集团。可以说,区域经济集团是国家之间竞争激烈化的产物。

从欧洲一体化来看,其初衷就是“决心融合各国根本利益来代替彼此之间的世代竞争;决心通过建立经济共同体来结束因互相流血惨杀而造成人民长期对立的局面,并在人民中间建立起一个更广泛和更牢固的共同体基础;决心为建成一个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制度而奠定基础”。《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正文序言如此写道。有的学者把其主要原因概述为6个方面:

从维护欧洲及世界和平的考虑出发,西欧国家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试图用经济政治合作的方式根除德国纳粹主义,消除战争的根源;

面对战争造成的严重破坏和经济复兴与重建的繁重任务,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加快战后的复兴和重建;

在美苏对抗和冷战中,西欧国家是美国的同盟,在美国的援助下,西欧国家希望通过政治和军事上的合作来抵御所谓来自苏联的威胁;

美国从其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出发,对西欧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给予了全面的支持,并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强了西欧各国的防务合作;

法德两国政府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均得出了一体化对本国有利的预期,因而为欧洲一体化在初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本的条件;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美国和日本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强大竞争,西欧国家也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与之抗衡,当一体化确实给各成员国带来实际利益后,各成员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了走一体化道路的信心,使一体化进程获得了新的动力。

(二)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推动国家竞争向区域集团竞争升级

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国家之间竞争的模式和格局。国家竞争不再局限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模式,出现了国家与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模式,甚至是区域经济集团与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对抗模式。欧洲一体化就是欧洲共同体抗衡苏联、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的一种区域经济集团与国家之间开展竞争的一种典型。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第二个区域经济合作浪潮的到来,欧共体迅速扩大并向欧盟过渡,同时诞生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及南锥体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等一批区域经济集团。从此,国家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升级为区域集团之间的竞争。

在这种演变过程中,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的美国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集团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美国由20世纪50~60年代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向20世纪80年代签订美加自由贸易协定转变,然后于1994年与加拿大、墨西哥正式成立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除了在区域自由贸易中获得各种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还使美国假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力,抗衡世界贸易组织。例如,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国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影响全球经济规则。美国曾多次威胁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替代WTO的多边贸易谈判,并屡屡奏效。乌拉圭回合谈判所涉及的许多新领域实际上在美国参与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中都已经存在,如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自由化、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等。这样,美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中的意志就最终转为多边贸易的规则,获得了非贸易利益。

目前,许多区域经济集团之间都具有竞争性、对抗性。诸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之间的显性竞争;日本正式提出的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间的对抗性竞争;以及俄罗斯为巩固和加强俄在独联体中的地位、恢复其大国地位而建立或正在构建的独联体国家经济联盟、中亚联盟等。

二、区域集团竞争深度影响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会在区域集团竞争的推动下,加速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并使其更加复杂多变。区域集团竞争是推动当前全球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深层次因素。

(一)直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集团竞争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国家竞争的模式,国家竞争不仅仅是在国与国之间开展,而是更重要地在区域经济集团与区域经济集团之间进行,从而形成国家竞争集团化、区域经济合作集团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单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已难以有立足之地,单枪匹马已无法建功立业,从而促使各国必须加人区域经济集团,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截至2004年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区域贸易协定,全球已有174个国家和地区至少参加了1个区域贸易协议(RTA),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平均每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了5个RTAs,最多的一个国家参加了29个RTAs。全球只有12个岛国和公国没有参与任何RTA(如表1所示)。

(二)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国家竞争集团化,使区域集团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一个基本单位。在以区域集团为基本单位的竞争格局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增强区域集团的竞争力,各区域集团一方面通过变革与创新,不断巩固、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又通过发展、吸收新的成员来壮大队伍,改善集团结构,增强集团的经济实力。这两种路径,都会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张。

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自1958年1月1日正式建立欧共体后,历史上进行了5次扩大,由最初

的6国发展到25国(如表2所示)。第一次扩大确立了共同体在西欧联合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了共同体的经济、政治实力。第二、三次扩大稳固了欧洲在地中海的战略利益,有助于整个西欧的安全与稳定,因为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三国既是欧洲南大门,又地处地中海战略要冲。第四次扩大是在欧洲一体化进入欧盟这一飞速发展时期实现的,奥地利、瑞典、芬兰三国入盟,拓展了一体化的范围,增强了欧盟在欧洲的巨大号召力。第五次扩大即东扩,实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欧洲一体化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美国设想把现有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范围扩展到拉丁美洲,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南北美地区的巨大自由贸易区。目前,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已同意在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幅员将涵盖除古巴外的整个西半球。

(三)使区域经济合作更加错综复杂

首先,区域经济合作不仅在区域集团内部进行,而且在区域集团之间也开展合作。例如,从1996年开始,两年一次的亚欧会议(AESM)正成为东亚和西欧两大地区发展经济合作的一种方式。欧盟拟与南方共同市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同时,也在计划与北美建立欧盟一北美自由贸易区。

其次,区域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开展双边自由贸易日渐增多。例如,在亚太经合组织内,新加坡先后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议。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内,我国于2004年正式启动中国一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设谈判,还与越南计划开发“两廊一圈”等。

第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变得更为复杂多变。例如,当中国与东盟2001年11月宣布建立自由贸易区时,日本为了挽回其被动和落后的局面,时隔1个多月就正式提出了日本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受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韩国也决定建立韩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12月12日,在为期两天的日本与东盟首脑特别会议上,日本与东盟签署了《面向新世纪的日本和东盟伙伴关系东京宣言》,建议创建东亚共同体,准备在2012年建成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晚建成两年,另外新加坡已经和日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虽然日本参与东亚一体化是件好事,但是日本东盟一体化的进展势必会对中国产生很大影响。因为,东盟产品可以自由进入日本和中国市场,中国产品在进入日本市场时要面对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因此对国际直接投资而言,东盟将比中国更具有吸引力,于是会有大量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东盟,我国企业也会扩大对东盟投资,这可能导致我国国内投资增长减慢,从而增大就业压力。

三、从区域集团竞争的战略高度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在国家竞争集团化、区域经济合作集团化的重大国际背景下,我国要顺应潮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大国优势与国家竞争集团化趋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应对区域经济集团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更有广度、更有高度、更有深度、更有成效的向前发展,从而巩固和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中的大国地位,加速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把区域经济合作集团化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区域合作的首要战略举措

区域经济合作集团化,尤其是在新加人一个已有区域集团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规模化地开发、拥有一批区域经济合作对象国资源;可以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的集团型竞争优势;可以打破其他区域集团的封锁,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可以倚助区域经济集团的“范围经济”影响,极大提升国家竞争力,抵御其他区域集团和经济大国的攻击。所有这些,都是双边FTA无法企及和取代的。基于这些显著优势,在我国近年来无论是多边FTA还是双边FTA,尤其是多边FTA取得重要发展的情况下,今后一个时期,应当把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集团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任务。应重点推进以下区域集团建设:

(1)巩固和发展WTO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2)推进“10+3”和“两廊一圈”建设的进程;

(3)积极探索与南方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关税同盟(SACU)和海合会(GCC)等区域经济集团的有效合作途径,推进区域合作集团化的数量扩张。

(二)把发展与区域集团及其成员的双边FTA作为巩固现有区域集团合作,开辟新的区域经济集团合作的一种重要路径和手段

双边FTA近年来在全球各地大量涌现(如图1所示)。据WTO统计,到2003年5月,通知WTO/GATT的区域贸易协议已经超过265个,其中,有190个目前已生效,有138个是1995年1月1日后通知的。它们中,大部分是双边FTA性质的。预计到2005年,生效的FTA可能达到300个。这种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的区域经济合作现象,正在席卷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中亚以及亚太地区,学术界把它界定为第三次区域经济合作浪潮。

双边FTA盛行的原因很多,除了因其具有自由贸易的一般功能等之外,还因其谈判对象单一,易于达成。尤其是,通过双边FTA,可以打破其他自由贸易区封锁,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例如,欧盟把双边自由贸易发展到西亚、非洲和中南美的发展中国家,这既是欧盟东扩的延伸,也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阵地,以便在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抗衡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从实际情况来看,欧盟一墨西哥FTA签订后,欧盟不仅打破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对自己的排斥和封锁,而且还通过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加强了对日本的竞争优势。现在,欧盟各国企业向墨西哥出口汽车配件等都没有关税。相比之下,在日墨FTA正式生效之前,日本企业向墨西哥出口汽车配件等仍有15%的关税,向美国出口也不得不按原产地原则在当地采购60%以上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由此,日本每年对墨西哥的出口至少减少了4000亿日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企业才强烈要求日本政府尽快与墨西哥缔结和正式生效FTA。

我国在双边FTA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包括启动了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及《曼谷协定》《中巴优惠贸易安排》等。与此同时,我国又面临外国双边FTA的严峻挑战。极为典型的是,日本先后与新加坡生效了EPA,与菲律宾达成了EPA,以及与泰国、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地区等开展双边FTA缔结活动等,使中国陷入了日本FTA战略的包围之中。面对这种态势,我国积极推进双边FTA战略,就迫在眉睫。

根据我国区域合作集团化战略的任务,可以在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集团内优先发展双边FTA。尤其是针对日本的FTA包围战略,应重点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双边FTA的发展。这样,不仅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是应对日本FTA战略包围的重要竞争策略,可以促进我国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的进一步深化和健康发展。

(三)深化区域集团合作,维护本国和区域集团的利益

组建或加人区域经济集团,目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实现国家战略和区域利益。然而,在现实中,区域集团合作普遍存在诸多问题。有的区域集团合作“名不副实”,缺乏实质性内容和措施;有的区域集团受到大国操纵,区域集团整体利益和目标被扭曲;有的区域集团发生经济危机等,导致负面问题加剧。亚太经合组织在1995年日本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7任轮值主席国期间,美加和澳新以及个别东盟国家,试图将“茂物宣言”制定的2010年和2020年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提前,并在忽视其他成员实际困难的情况下,一味坚持“全面自由化”的原则,遭到了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强烈抵制,一度使得人们对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普遍表示忧虑。

我国作为和平崛起的大国,在参与区域经济集团合作中,无论是从维护本国利益还是维护区域集团整体利益出发,都要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区域集团合作机制的建设;

(2)逐步深入扩展区域集团合作内容,推动区域经济整合与升级;

(3)灵活多样地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合作形式和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协调区域集团关系和利益,增进区域集团的凝聚力、共同繁荣和整体竞争力;

(5)实施差异化区域集团合作战略,实行重点突破政策;

(6)国内制度改革与区域集团合作同步推进,与国际接轨,减少合作摩擦与阻力;

(7)构建风险预警机制,积极防范、应对区域集团合作危机与风险。

(四)积极参与世界体系的重构与再造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宾汉顿大学布罗代尔中心主任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中国在世界体系中既有优势,也有局限性,重要局限性之一就是中国不积极参与“世界经济论坛”和“世界社会论坛”,正在失去最近的将来最重要的政治斗争的机会。沃勒斯坦指出:“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意味,关键性斗争不在中美之间,甚至也不在我上面提到有可能出现的两大强国集团之间,而是在我一直称之为达沃斯精神和阿雷格里港精神之间。达沃斯精神和阿雷格里港精神之间的斗争不在于谁将控制现存的世界体系,或者谁将从中获利。斗争的目标在于,当现存世界体系在未来50年崩溃的时候,什么样的体系将会取代它。在这场斗争中,中国迄今为止处于奇怪的缺席状态。中国领导人和社会运动无论在达沃斯会议还是在阿雷格里港会议上都不活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正在失去参与最近的将来最重要的政治斗争的机会。”

无论沃勒斯坦的观点正确与否,毕竟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国应积极参与未来世界体系的重塑。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和影响未来世界体系的重构和再造,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在世界体系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这对于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影响区域经济集团的规则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罗运贵]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龙裕伟

第2篇: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地方保护主义以及重复建设问题等。本文将从区域公共管理的角度切入,对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 区域经济合作 问题 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突显出来,因此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一些区域地方政府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往往各自为政,这就导致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如何从公共管理出发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1.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内涵分析。区域经济合作指的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多个区域通过合作的形式组成共同体。当前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区域公共管理指的是为了有效的处理经济、政治以及其它领域中出现的公共问题从而获得共同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协调纵向与横向重叠较差关系的管理形式。

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不同区域在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在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冲突,为了保障区域经济合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将区域公共管理和经济发展有机的融合起来。由此可见,只有高效的落实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各区域间利益的协调,进而保障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2.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的加强,这一情况也有效的激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虽然极大的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对于跨地域流动的生产要素却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往往通过行政权设置不合理市场标准,导致外来企业很难在该地区打开市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不断恶化,已经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也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

2.2产业趋同化现象严重。区域合作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分工合作实现区域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出不同区域的优势,从而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当前阶段,我国个经济发展区域分工合作不到位的情况普遍的存在着,产业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方政府过度重视短期利益,忽视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很多缺陷,造成了区域资源的不合理浪费。

2.3行政区经济。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趋势和政府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主体,与此同时地区本位意识也变得越来越牢固,行政权力对经济市场的干预不断加深。

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区域公共管理有效策略分析

1.对制度进行完善。制度是工作开展的依据,同时也是工作成效的保障,因此只有监理完善的制度,才能有效的提升的区域管理工作的质量。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各区域地方政府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对公共管理制度进行革新。同时,政府要及时更新观念,适当的下放权力,构建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系,集合区域内的所有力量推动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保驾护航。

2.健全法律体系。区域公共管理除了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依据,更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提供保障。通过法律规范的建设可以为区域公共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对管理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保障市场的规范运行。首先,地方政府应对经济领域的法律进行完善,结合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对产业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其次,地方政府要对社会领域的制度进行改进完善,加快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制度的革新,实现各行业领域的协调发展。

3.加强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区域经济合作是我国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涉及到了多个区域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区域公共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各区域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则要做好各主体之间的协调。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一个覆盖所有合作区域的计算机网络平台,采集各区域的市场的信息并进行共享,如此就可以加强参与合作的各区域之间的了解,同时为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供支持。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并对合作内容进行明确,便于对合作中产生的矛盾进行处理。

4.完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为了切实保障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对政府的绩效评价制度进行完善,实现对行政行为的有效约束的,促进行政效能的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对经济行为进行管理,因此对政府管理活动效益的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新形势下,必须建立覆盖区域经济发展全部内部的综合性绩效评价体系,如此才能保证政府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承担着协调各区域间利益冲突的重任,因此加强区域公共管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新时期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必须完善体制、法律建设等各项内容,如此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沛桐.试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6,(09):15-16.

[2]劉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04):27-32.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6):26-30.

[4]段莉.试分析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17,(18):42-43.

作者:钱瑶婧

第3篇:试分析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加深,区域经济合作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区域经济合作下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等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官员政绩观念作祟、缺乏法律保障和政府制度缺失。而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发挥得好坏将直接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从公共管理角度,转变对区域经济合作的认识、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府制度,是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及原因;管理措施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受利益的驱使,使得区域内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阻碍了我国区域经济的深入融合发展。因此,如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通过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调整,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内涵

所谓的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多个区域通过合作来组成一个共同体。从当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在发展上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对区域经济加强合作意义重大。而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必然趋势,对于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另外,区域公共管理指的是为了更好解决经济、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多面或一面的公共问题并获得共同利益,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使用调节、协商等方式来对纵向层级与横向部分之间重叠交叉关系实施的管理。如今,在经济一体化日益突出的大形势下,区域经济合作必然要得到加强,不过区域不同,其文化、经济与政治都存在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活动时,把区域公共管理纳入进来作用重大,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所以,只有把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实施好、执行好,各区域之间的利益才能有效获得,进而确保各区域经济实现共同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央政府对地方实施了一系列让利放权的举措。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具备了较强的自主性。在自主地位日益提高的基础上,经济发展上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面,那就是为了最大程度发展本地区经济以及增加地方收入,对于跨地域流动的生产要素,地方政府通过设置障碍来分割市场,于是地方保护主义逐渐盛行。从实际工作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出于保护地方经济发展、获得短期利益的目的,任意借助行政权力来设置不正当的质检标准、销售标准,还通過立法发文的形式抬高当地市场门槛,对外地商品实施歧视和封锁政策。由此可见,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化。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原材料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态势,于是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原材料大战,包括烟叶、棉花、粮食、羊毛等在内。此后,在党召开十四大以后,开始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各地方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争相建成了经济开发区,并借助优惠政策的实行来吸引外资目光,甚至是一再降低成本、市场门槛和利润空间,因此政策大战又被打响。大多数地方政府为了最大程度地招商引资,以远远低于成本价格的土地对其进行优惠,并且税收也打破了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现如今,在一些地区,甚至对地方保护已经上升到制度层面,借助明文条款来加大行政收费并提高质量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通过双重税收标准的设置来限制异地商品,从而实现对当地经济利益进行保护的目的。这样一来,市场被分割,地区与全国市场之间的交流不能顺利开展,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就使得整个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竞争秩序规范性被破坏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恶化,区域间的合作受到限制,长期如此,必然会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区域合作下要求各个地区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不断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该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此形成区域优势。但是,从我国整体来看,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还不是很到位,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还很严重。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往往会引入以下科技含量低、投资见效快和规模小的项目,以此造成区域产业水平不高,不能合理地实现规模经济发展,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三)行政区经济

我国区域经济的运行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即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与政府的工作重点有很大的关系。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最为根本原因是我国行政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条条”为主的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各地方,“小而全”的地方工业体系逐步兴起,并呈现出独立和分散化的布局。此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地方政府开始成为利益主体。地方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和凸显政绩,开始积极发展经济,但其地区本位意识也逐步增强。由此,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只关注局部利益,而忽视了区域利益。权力对微观市场过分干预、金融本地化等问题,更是为行政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区域经济合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缺失

制度是工作的依据和标准,没有制度就没有工作的思路和方向。对于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地方主义、行政区经济等问题,其关键还是在于政治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首先,由于不同区域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不同,导致区域公共管理很容易产生冲突,进而对不同区域的利益造成冲击,很难达成平衡。其次,我国典型的行政区经济使得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和政绩产生短视行为,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对该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禀赋进行调整,从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工合作,这种分工和合作在短期内会给地方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通常周期比较长,而对于一些在短期内为了捞取政绩的官员存在很大的不利。由此,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公共管理机制建设,成为当前破解问题的重要方式。

(二)缺乏完善的法保障

行政区经济严重制约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过多的地方政府法规干预给区域经济合作带来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法律体系缺失,特别是制约地方保护主义和打破区域市场分割问题方面的法律还几乎是空白。而正是这种缺失,导致在区域发展中重复建设、资源配置率低等问题严重。

四、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从优化区域公共管理入手,通过完善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法律体系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避免产业趋同等问题。

(一)完善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制度

制度是根本,也是依据。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有好的制度对区域利益进行协调。因此,一方面,各地方政府要转变区域合作意识,树立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理念,这样才能为区域经济合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建设。首先,确立区域合作共同目标机制。所谓的区域合作目标机制,就是让区域经济参加者根据共同的动因,制定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实现区域合作目标,其关键在于制度安排。因此,各地方政府要为区域合作市场制度提供制度基础和框架,以此弥补市场缺失和失灵带来的问题。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该针对区域合作的共同目标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以此促进区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其次,构建区域市场合作机制。构建区域市场合作机制,就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地方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并冲突传统的区域内外分割,实现区域內的合理分工,促进市场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统一的区域市场。因此,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要结合区域市场化的具体情况,制定共同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同时,针对市场外部性出现的问题,要制定辅助的规范性法律促使,从而保障区域内的正常交易秩序。

(二)完善区域经济合作法律体系

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要通过法律作为其基本的保障,从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法律可对传统的地方保护主义进行约束,继而更好地规范区域内的市场行为和秩序。同时,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区域内各方利益进行保护,防止出现区域内“合作博弈”失败的问题。对此,法律体系的构建需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界定清楚利益主体和法律协调的范围;第二,制定协调的总规划和进度;第三,明确区域协调机构的责任和义务;第四,协调的公正和执行效率。

五、结语

总之,随着区域经济合作这个必然趋势的加快,使得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针对区域经济合作中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产业趋同等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措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给区域经济合作带来的制约。

参考文献:

[1] 罗若愚,邹玲.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治理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2,

(1):126-131.

[2] 李沛桐.试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6,(9):15-16.

[3] 张辉.加强和完善区域合作中的公共管理职能[J].环渤海经济望,2014,(11):3-8.

[4] 褚添有.论泛北部湾区域公共管理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6-3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段莉

第4篇:试论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摘要: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区域公共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文章就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区域公共管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就当前社会发展形势而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加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然而,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受利益的诱惑,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低,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区域政府就必须重视区域公共管理工作,在政策以及制度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调整,加强区域公共管理,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概述

区域经济合作指的就是多个区域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开展合作,使多个区域组成一个共同发展的整体。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越来越严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有着重大意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有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公共管理是指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然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有着重大作用。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保障,只有做好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各区域的经济利益,进而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二、区域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的缺失

制度作为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和依据,就当前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来看,政府制度存在严重的不足。首先,不同区域的管理方式、理念不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冲突,难以达成利益的平衡性;其次,从政府治理的价值导向看,行政区行政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以民族国家或国内地方政府的、明确的单位行政区划边界作为管理出发点的。这种管理观念很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区域管理的主体一直是政府,进而容易造成政府专权的现象,影响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二)缺乏法律保障

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会加大区域公共管理工作的难度。而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健全的法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区域公共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很大的不足,区域之间的不正当经济行为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合作发展。

(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管理主体由一变多,由于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容易造成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政府作为行政管理的主体,有着的区域政府贡献力度大,有的则稍微不足,当出现利益分配不均衡时,区域经济合作就难以持续,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加强区域公共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政府制度

制度是一切工作执行的标准,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和水平。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想确保区域公共管理水平,就必须完善政府管理制度。为了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政府就必须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用发展的眼观看待问题,及时的更新观点,加快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树立合作共赢的意识。其次,政府要拓宽管理视野,适当下放权力,大力发展非官方组织,形成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进而更好地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质量,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法律建设

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依靠法律来为其提供保障,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法律法规具有法律效率,在区域公共管理工作中可以更好地约束管理行为,规范市场秩序。为此,政府就必须加强和完善有关区域公共管理法制建设,利用法律效力来约束行为,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在经济领域中,要完善经济法,对区域产业发展方面的规则进行调整,确保区域产业的稳定发展;在社会领域中,要加强制度改善,加强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制度的改革,进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区域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合作作为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区域公共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区域双方或者多方的利益,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方面的,而要想提高区域公共管理效率和水平,就必须加强区域联系。首先,区域合作双方必须建立统一的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管理网络,实现区域公共管理信息的贡献。其次,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各区域要深入到对方区域中去,全面了解市场信息,进而为区域公共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更好发展。另外,在区域公共管理中,要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就区域合作内容进行明确,当利益分配出现矛盾时,要明确补偿方式,进而确保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在区域公共管理中,建立完善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对区域经济行为进行管理,而政府管理活动的效益的好坏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来进行评估。就目前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区域公共管理的需求。为了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就必须建立健全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要就区域经济发展各项内容进行明确,对各项内容进行综合评价,在政府绩效评价主题上实现多元化发展。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语

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汇总,区域公共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双发的利益,如果不能处理好,就会产生利益冲突,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就必须加强区域公共管理。在区域公共管理中,不断完善公共管理体制,加强公共管理法律建设,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完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进而推动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3(04).

[2]刘仁春.区域治理:由行政区行政到区域公共管理——以区域经济合作为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3]刘仁春.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经济合作发展[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0(06).

[4]陈瑞莲,杨爱平.从区域公共管理到区域治理研究:历史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5]郑红军.“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与区域公共管理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6]姚玫玫,陈静华.论多层次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基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J].黑河学刊,2006(05).

[7]彭正波.区域公共管理视角下“泛珠三角”政府合作探析[J].特区经济,2008(02).

[8]鲍丰彬.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05).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

作者:李沛桐

第5篇: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区域发展政策

在当今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正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诱人的美好前景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辽宁作为该区域内的经济大省,能否抓住机遇,在对外经济合作中实现振兴和发展,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做出正确的区域发展政策。

一、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各项事业不断取得发展的源泉。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辽宁的落后表面上看是发展水平的现实差距,其根源则在于体制、机制的落伍,是市场经济观念、形态、体制在东北的不发育或发育不良,是国企背负历史包袱和民营经济的规模太小。东北要实现振兴,首先要实行制度创新。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改制培育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市场生态和体制环境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最根本的是要靠改革”,“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温家宝总理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上的讲话主旨明确,振兴东北必须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先。

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作为关键环节和突破口,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化解老国有企业的沉重历史包袱,也有利于推动资源开采型城市的转型,进而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创新落实到一家企业来说,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各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系统。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也有利于辽宁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

二、加大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力度

继续调整所有制结构,加快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同时,着力于扩大非国有经济的增量改革,采取以“增量”来盘活“存量”的改革战略。辽宁发展非国有经济,可以扩大就业门路,使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获得再就业的机会;促进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甩掉冗员过多的包袱,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首先,要把发展包括个私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非国有经济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在市场准入、投资领域、进出口、信贷担保、税收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放宽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创造鼓励民间创业的发展环境。其次,采取国有股减持、外资嫁接和吸引珠三角和江浙民营企业参股、控股等措施,促进国有企業股权多元化,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三、继续进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一,加快工业产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依托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加快作为东北现代化重要依托的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振兴制造业,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对老油田的勘探力度,形成大型煤矿基地,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在装备制造、原材料等优势产业和数控系统、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组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搞好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第二,推进工业产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企业应对市场的变化能力。通过信息技术产业化,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特别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第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改造传统商贸流通,发展以国有连锁超市作为主导的零售业。发展交通运输业,改善城市公共交通网,扩大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网。

四、加大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

国家对辽宁等老工业基地的财政支持,应针对辽宁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主要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同时辅助一般转移支付方式。第一,加大对农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扶持力度。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方面,要加大对东北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支持力度和支持范围;在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化方面,国家在重大项目安排、政府采购、研发投入、税收优惠等方面应给予相应的倾斜。第二,对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为支持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当前可以考虑对煤炭、森工、有色金属等资源型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援助政策,重点放在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矿井关闭以及相关产业的援助上。第三,设立辽宁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建议国家设立辽宁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基金,专项用于辽宁等老工业基地衰退产业的退出、接续产业的培育、就业安置和职工培训等。

五、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逐步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做好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的试点,通过多方渠道,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一批接续替代产业的项目。继续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加大矿山废弃土地的整理复垦力度。着力解决资源型城市的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加大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

六、积极推动对外开放

辽宁的对外开放与东南沿海的广东、深圳和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及作为第三经济增长极的京津唐地区相比,相对较为迟缓,与对外开放密切相关的贸易和吸引外资水平等也相对滞后。在今后发展中,辽宁要面向东北亚营造一个全面大开放的氛围,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和铁路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建设东部铁路,推进对俄罗斯和朝鲜的公路、铁路、港口一体化建设和巩固边贸物流通道。同时,充分发挥大连海运中心、大图们江开发区、绥芬河开发区等在交通、贸易、能源、投资方面的中心和辐射作用,带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科技合作。要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完善的服务环境、健康的环保环境和开放的人文环境,以利于国内外资金的进入。同时,重点做好对日本、韩国资金和技术引入,加快辽宁自主创新步伐,促进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何剑: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论[J].东北亚论坛,2004,(5):8~12

作者:殷晓红

第6篇:区域经济合作与我国外贸区域市场拓展战略思考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区域经济合作也加紧其步伐迅速席卷全球。在讲述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拓展外贸区域市场的作用,进而为我国今后继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开拓外贸区域市场提供了一些战略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外贸市场;拓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浪潮也波及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中国来说,出口贸易已成为拉动我国GDP的主要增长方式之一。为了能够努力拓展外贸市场,也促使我国必然要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子。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快速地发掘新的外贸区域市场,积极地拓展对外贸易增长空间,合理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加快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区域经济合作迎来了又一次的发展浪潮。从人口、资源、经济总量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来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中去,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以下是我国参与的主要国际经济区域合作组织:

1.1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之初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逐渐演变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在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中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成员之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整个亚太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1.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2001年11月,中国在“10+1”第五次领导人会议上与东盟领导人达成共识: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从此,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愈演愈烈,2010年1月1日的到来,意味着,一个人口超过17亿、经济总值达24000亿美元、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这将有力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3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签订)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在香港签署,CEPA是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两岸四地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一个新起点。2005年10月18日,商务部与香港特区政府就CEPA的进一步开放,又达成了第三阶段协议。协议规定,在货物贸易方面,内地将自2006年1月1日起,对输往内地的原产香港货物全面实行零关税,这也为内地深化拓展港澳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推动力。

1.4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

2004年11月18日,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FTA)谈判启动。经过整整一年五轮紧张的磋商后,双方于2005年11月18日最终就自贸区达成一致。中国和智利间的FTA协定,是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之后,中国对外签署的第二个FTA协定,也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FTA协定。2006年10月1日,中智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为两国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中国与拉美国家以及智利与亚洲国家的关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5中国—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

近年来,巴基斯坦曾多次向我国表达商签自由贸易协定的意愿。我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主动提出商签优惠贸易安排的思路。并与巴于2005年11月3日巴总统穆沙拉夫访华期间签署了《中巴优惠贸易安排》。《中巴优惠贸易安排》解决了由于我按照《曼谷协定》给予印度产品关税优惠待遇,可能对巴对华出口造成冲击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与外国政府签署的第一个双边优惠贸易安排,这在我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6中国参与的其他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至今,中国洽商或在建的自贸区已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包括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国一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中国—印度自贸区可行性研究的启动、中国—澳大利亚自贸区、中国—冰岛自贸区、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贸区、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等,这些自贸区的建立将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国和世界的贸易往来。

2、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对我国拓展外贸区域市场的作用分析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一种途径,但现如今拓展市场、扩大贸易则是我国目前的主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方式。所以,这也必将对我国外贸区域市场的拓展与深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东南亚,虽然在与东盟十国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前,中国与十国中的一些国家已经有了经贸往来,但是规模都不大,经贸发展一直处于低水平。但在中国参与形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之后,中国与东盟逐步调低7000种产品的关税,已经在2010年前将关税减到0或至5%。关税的减免则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使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好体现,因而也激发了我国企业开拓和占领东盟市场的欲望。区内各国均受到了来自区域经济合作的好处,在扩大各自外贸市场的基础上取得了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

其次,在南亚,刚刚签署的《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早期收获协议》,将切实推动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自由化进程。根据协议,中巴双方将对合计达3000多种的产品先期实施降税。这一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将为我国开拓南亚这一广阔的市场打开了大门。

再次,在南美洲,中国与智利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协定。根据协定,中智两国从2006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货物贸易的关税减让进程,这一规定的出台,将极大的促进中国和智利之间的货物贸易,智利也将成为我国在南美大陆开拓的第一块外贸市场。同时,通过中智自由贸易区作为跳板,也将开启我国全面拓展拉美国家外贸市场的序幕。

最后,在大洋洲,中国与新西兰的FTA谈判经过前八轮的磋商和交流,目前谈判已进入实质阶段。中新贸易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12%左右,目前,中国已成为新西兰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虽然中新贸易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新西兰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开拓,但是由于在货物贸易结构上,中新两国互补性强,新西兰的乳制品、羊毛、原木、锯材、纸浆和种牛等是中国的主要进口产品,而中国的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用电器、自动数字处理设备和家具等产品在新西兰也广受欢迎。因此,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有利于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深化双方市场的拓展宽度及广度,促进双边贸易增长,实现共同繁荣。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初步

形成了既参与跨洲多边合作论坛、地区型国际组织,又对外缔结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互惠协定等多层次、多取向、多种方式的合作体系。这与中国加入WTO相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从而为中国不断加大拓展外贸区域市场力度、扩大出口规模、促进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区域经济合作使中国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双边合作不断加深,其中当数对于货物贸易中市场拓展的影响最为显著。

3、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来拓展我国外贸市场的战略选择

面对着国际和国内新的形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制定出适宜的外贸市场拓展总体战略,有选择、有重点的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双边经贸关系的档次,本着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积极开拓,稳步发展的方针,保证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的稳定快速发展。

(1)在巩固和加强传统的日韩和中国港澳地区市场之外,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的传导机制努力深化拓展东盟市场以及东北亚市场。

中国港澳地区、日韩和台湾省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贸易伙伴,未来我国与之合作的方向不仅要进一步提高互相贸易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产业、投资和服务领域,利用日本和“东亚四小”的结构转型时机,努力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提高我国汽车、钢铁、化工等产业的素质,进而为我国此类产业的产品日后拓展外部市场打好基础。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等,努力引进东亚先进的服务贸易经验,不断深化内地与东亚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合作与融合。

对于东盟国家,我国要充分利用CAFTA的有利条件,依靠双方互补性很强的经济结构,通过积极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在努力扩大我国在东盟国家比较具有市场效益的轻纺,农副土特产品、工艺品、药材、小五金、机械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增加机电产品尤其是成套设备的出口,同时开展技术贸易,使我国的适用技术成为东盟各国欢迎的商品。

俄罗斯、蒙古经过不断地改革创新,经济活力旺盛。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经过多年建设逐渐获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一方面利用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某些产品的技术优势与俄蒙开展贸易往来,另一方面通过健全的国内市场体系的建立,加强我国整体对俄蒙的市场拓展能力。

(2)通过已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媒介作用,积极拓展相邻区域市场。

南亚地区近年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在我国已与南亚的巴基斯坦签订优惠贸易安排可以顺利进入巴国市场的同时,也可借助我国在南亚日益增强的声誉,还可考虑与印度开展某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将在南亚的市场延伸到印度去。从结构上看,中国主要向印度出口机电产品、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而印度主要向中国出口铁矿砂、铬矿砂、宝石、钢材、皮革等原料性商品或半成品。近年来,中印贸易发展迅速,中印两国的经济虽然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但总体互补性很强,市场还未能充分打开,经贸发展潜力巨大。因此,中国应加强与印度的区域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争取通过组建区域合作组织而使印度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外贸市场。

另外,在大洋洲承接着中国与新西兰开展自由贸易区的良好发展态势,澳大利亚则是继新西兰之后与中国商签FTA的第二个发达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其铁矿资源。这也正表明了我国对澳大利亚的这些资源具有十分强烈的需求。因此,通过与澳大利亚签订FTA,可以使我国在获取此类资源方面减少许多交易成本,进而提高我国大量利用此类资源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也为我国开拓新的市场奠定基础。

(3)重视落后国家及地区,努力开拓新兴市场。

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首先从立足亚洲开始,进而逐步突破亚洲。目前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亚洲地区较多,然而种种因素导致现阶段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没有想像中快。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突破地缘性限制,将参与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贸易安排并列起来,选择理想的贸易伙伴,尽快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加大与非洲国家经济合作,是今后经济合作的重点。非洲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但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同时,非洲的区域经济发展也较快。因此,我们应首先着手与非洲最发达的南非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为未来占有更大的市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张伟,当前,外贸企业要积极拓展新兴市场[J],中国经贸,2009,(12)

[2]肖德,杜丽莉,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选择,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6)

[3]田春华,我国外贸拓展的首选市场——东亚市场,经济论坛,1999,(8)

作者:邢新 梁慧君

第7篇:改革开放与区域经济合作

李 国 忠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回顾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意义重大而深远。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写下了一部思想解放史、30年写下一部体制变革史、30年写下一部民族复兴史,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变,生产力极大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精神面貌充满活力,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这是举世公认的。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也逐步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包括太平洋地区在 1

内的区域性国际经济合作日益成熟,由此也带来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并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 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新的国际形势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在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日显凸出的情况下,今后如何继续推进太平洋区域经济合作,如何妥善解决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这是当前中国经济界和学术界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国太平洋地区合作全国委员会于近期启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与太平洋区域经济合作”相关学术研讨活动,提出应以党和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走出去”的精神为依据,着眼于全球和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立足于中国参与环太平洋区域经济合作的实际,认真总结30年来的主要经验,廓清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理论和政策层面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太平洋区域经济合作做出贡献。

参与这次活动的专家学者提出,在参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我们已经经历了熟悉规则和积累经验的阶段,现在开始重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中国决不应当扮演现存秩序挑战者的角色,在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中国还是应当在参与中谋求自己的话语权。同时,要把构建和谐世界与正常的经济竞争区别开来,和谐不等于没有竞争,不断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对于

包括太平洋区域在内的国际经济合作,我们需要从宏观上、整体上和战略层面加以通盘谋划,要把稳定周边和合作双赢作为基本出发点,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的新变化“金融危机”和“经济放缓”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将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影响,适当灵活地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共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危机,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确立以东亚和北美为重点,把中美、中日以及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关系作为主线。要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的新问题,妥善处理好与上述国家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关系;二是要加强与各国的沟通合作,积极参与联合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贷款利率并暂免增收存款利息两项应对措施)的措施救市,适当调整以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固有模式,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结构,不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大幅提高农村消费水平,降低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三是要通盘考虑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特别是和发达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不利于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我们融入地区合作基本上是成功的。但由于我国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经济和社会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最

重要的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亟待改变以破坏环境、过度使用资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要接受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要靠拉动内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些观点和看法,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战略也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在太平洋区域经济中,东北亚是很重要的部分。而我省位于东北亚的中心位置,又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将辽宁的经济放在融入太平洋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考虑,对辽宁至关重要。从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到十七大提出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按照中央的精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发展战略,在我省形成了以开放推进改革的发展态势,推动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加快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辽西沿海经济区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沿海与腹地全面开放整体格局开始形成。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594.7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53.25美元,全省生产总值增速达14.5%,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一般财政预算突破1000亿元(今年可达一千三百亿),有些主要经济指标首次全面超过东部平均水平,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上良性循环。辽宁经济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利用外资创历史新高。历经

三十年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78年是229.2亿元,2007年11023.5亿元,增长速度年均达9.5%;人均生产总值78年680元,2007年25729元,年均增长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年92.6亿元,2007年1082.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的11.7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令人振奋的。

但是,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作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和开放的窗口,与国际市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程度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因此,辽宁的进一步开放改革必须对外部宏观环境的制约和推进因素予以考虑。

我省的对外开放应进一步加大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应注重战略的整体性,统筹规划,避免零打碎敲。实际利益的契合在国际合作中起决定作用,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更应注重调整此前劳动密集型出口为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一个稳定的“利益分享”的合作机制,增加国际合作的吸引力。同时,由于经济的趋同性,要认真考虑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和市场策略。

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民间组织加商会、非政府组织等也起了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加强软实力,克服体制上的障碍,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在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起更大的作用。

对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辽宁的发展振兴纳入全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考虑,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优势。要看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群的作用,要考虑城市群的竞争,选准政策取向,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互动实现累加效应,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环境改善,惠及民生,社会和谐,速度快、效益好,使辽宁全面振兴。

第8篇:潢川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的潢川

潢川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南依大别山,北临淮河,地处豫、鄂、皖三省的连接地带,东距合肥227公里、南离武汉223公里、北至郑州413公里、西抵西安696公里,为豫东南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十一五 ”期间,潢川经济发展较快,但总体经济水平仍然不高。潢川在政治上属于河南省,但在经济上受安徽、武汉的影响很大。信阳潢川似乎夹在河南湖北之间,经济受郑州,武汉经济的排挤。这也是信阳潢川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吧。 区域地理

潢川县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城,一水东流,城分南北,两桥相连,独具一格。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区域优势进一步凸现。京九铁路、宁西铁路及规划中的衡(水)潢(川)铁路,G45大广高速、G40沪陕高速,国道G312干线、国道G106干线,京

九、乌沪两条光缆和西气东输两条支线均经过潢川,形成了五个黄金“十字交叉”,使潢川县具有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独特交通通讯中枢条件。

潢川地处大别山侧洪积扇向淮北平原过渡地带,属合肥-潢川盆地,地质结构属淮阳古陆边缘的一部分,地貌为剥蚀侵蚀类型,地势南高北低,略向东北倾斜。境内淮凤岗、七里岗、黄寺岗与寨河、潢河、白露河、春河 “三岗四河”相间分布,淮河沿县北侧东流,将全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南部为低山丘陵,面积占11.4%;中北部为垄岗,面积占65.7%;沿河为平原洼地,面积占22.9%。

资源

潢川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丰裕,四季分明,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红麻、水产、畜禽、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业甲鱼年产35万公斤,有“甲鱼王国”之称;樱桃谷鸭养殖量达2400万只,居亚洲第—;花卉面积5万多亩,有200多个属类,是全国花木示范基地县和国家授牌的“花木之乡”。

潢川水资源充足。水资源年均总量73.4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占7.9%、地下水占1.3%、过境水占87.9%

交通

潢川区位优势独特,交通通讯发达。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公路国道G

312、G106线,沪陕高速公路G40和大广高速公路G45分别在县城交汇,县际交通便利,离豫南大部,分县区均在1.5小时公路车程内。

铁路

潢川是河南7个重要铁路枢纽中唯一的县。宁西铁路、京九铁路两条国家铁路交汇于此,为潢川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基础。潢川火车站现为武汉铁路局麻城车务段下辖的国家二等车站。

经济地理

区域中心城市。优化城区空间结构,依托一河(潢河)两路(京九大道、工业大道),推进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城市拓展区“三区”充分融合。推进“潢光一体化”,沿京九大道往南、潢河往上,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充分彰显水城花乡城市个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特色产业基地。提升“鳖、鸭、花、猪”等传统特色产业,把畜禽肉类综合加工、优质粮油精深加工、水产品加工、饮料制造等四大产业培育成上规模、具特色、有品牌的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使潢川在“十二五”时期发展成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的特色产业基地。

商贸物流集散地。立足潢川商贸优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建设物流园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优化提升各类专业市场,建设世博时代广场为代表的中心商务区,完善城乡商贸网络,增强辐射能力,把潢川建成区域商贸集散地。

和谐宜居地。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为着力点,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绿色发展,培育低碳经济,在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基础上,持续促进生态与发展的有机结合,生态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全力打造和谐、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

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8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1亿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30.7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26.21亿元,增长18.6%。三次产业结构为32.6:36.4:31,初步形成的“二一三”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616元,约折合1500美元。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6.18亿元,增长18.1%,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52.9%提高到54.6%

2008年,潢川完成生产总值94.8亿元,同上年相比,增长12.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2亿元,增长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82元,增长1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4796元,增长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2亿元,增长13.3%;直接利用外资604万美元,增长31%,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2012年,华英集团和黄国粮业入选全省食品工业30强,河南潢绣集团入选全省建材工业30强,荣丰纺织公司入选全省纺织服装行业30强,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选全省生物医药行业20强。

产业布局

食品加工区:位于县城西部潢川县产业集聚区内,规划面积10.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畜禽加工、水产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配套发展电子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形成链条相对完善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现代物流区:位于县城东部潢川经济开发区内,总面积5.9平方公里。以火车站物流园区、民营工业园与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粮油加工、仓储、石油、粮食、建材、物流配送等产业,形成现代物流集聚区。在集聚区北部辅助发展粮油加工、绿色饮料、新型建材等工业。

中心商务商业区:位于中心城区,包括城南区和城北区两部分,主要为城市的行政办公、居住、商务商业区,重点发展商贸、餐饮、住宿、文化、教育、医疗、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

文化休闲旅游区:从京九大道到潢川站高速路口两侧为重点,以卜塔集、白店为主的南部地区,充分挖掘人文、山水和花木等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文化休闲娱乐设施,重点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观光、餐饮、娱乐等休闲业,形成花木生产、交易和休闲娱乐集聚区。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现代高效农业区:县城东部和北部的广大乡镇,形成现代高效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水稻、优质小麦、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花木等现代高效农业。华英工业园区:它围绕河南华英禽业集团生产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华英集团是一家以肉鸭、肉鸡加工为主的大型禽类食品加工企业,是河南省63家重点工业企业、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全国食品安全示范企业、全国1948家大型工业企业之一的上市公司,拥有祖代鸭场1个,父母代种鸭场5个,父母代种鸡场2个,大型养殖基地36个,饲料厂4个,鸭加工厂生产线7条,鸡加工生产线1条,熟食加工生产线1条,羽绒加工生产线2条,具备年屠宰加工樱桃谷鸭7000万只,肉鸡2000万只,熟食10000吨,羽绒5000吨,饲料46万吨的生

产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鸭加工企业。华英集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当地广为推广,已辐射带动3万余农户10万余人脱贫致富奔上了小康。

张集羽饰工业园区:以张集乡张集村为中心,利用3-5年时间规划建设羽饰产业园,积极开发羽毛加工业及丝线、模具、粘胶、包装等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建成全国最大的羽毛工艺品加工基地。

产业结构

农业:继续促进科技农业、服务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合理规划,提升农业的生态、服务、观光、示范功能。

工业:重点发展以畜禽加工为核心,粮油加工、水产加工、绿色饮料制造为重点的食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羽饰制品加工等特色产业。

未来发展状况

1、潢光一体化新城

潢光新城位于潢川、光山两县县城之间,为潢光一体化前期主要工程,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其中潢川24平方公里、光山76平方公里。该项工作是市政府为推进区域跨越式发展和加快实现城镇一体化建设而确定的。意在尽快实现两县产业、市场、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四个一体化”和推进两县“六个衔接”。力争“十二五”末,使潢光初步形成基础设施共建、产业互补、资源共享、功能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轻工、商贸为主的生态宜居复合型城市。

2、实现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

按照“五大复合”理念,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快编制潢光一体化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区域控制性规划等规划,加强功能性组团建设,加快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统一规划建设,重点做好潢河两岸集景观、休闲、居住、商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片区、万亩花卉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密切空间联系,实现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

3、加快通道建设,推进城区对接。

完善两城间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潢光路、滨河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供排水、电、气、暖、通讯等地下管网建设,优化通道沿线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商住、文化和生态建设布局,推进城区对接。

4、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

结合两县实际,合理产业定位,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推进潢光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潢川西部工业集聚区、东部经济技术集聚区建设,重点做好王岗高科技示范园、食品工业集聚区等园区建设,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食品加工、花卉产业、特色养殖等产业,逐步实现两县的产业对接。

5、加强生态共建,推进生态对接。

构建生态共建机制,加快建设两县城之间主要干道两侧绿色走廊,规划建设潢河两岸生态景观带,着力建设大型主题广场和主题公园项目,着力发展都市型农业、观光农业和花卉产业等产业,强化潢河、南大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实现生态协调共建,推进生态对接。思考

潢川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但为何经济水平不是很高?潢川缺乏工业企业,主要靠农业支撑经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受地理区域影响,潢川处于河南最南边,和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离得很近。在政治上归属河南,在经济上受合肥,武汉影响很大,经济受郑州、武汉夹击。这些应该都是潢川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上一篇:木质纤维素下一篇:泡沫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