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良好家风

2022-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树立良好家风

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好家风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着社会风尚的价值内核,彰显着共产党人的特有风骨。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争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一、良好家风是什么?

自古以来,华夏儿女重视亲情、珍视家庭。家风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包括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在当代,它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的正能量。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就是达到“家和”,达到“万事兴”,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

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贵贱、无关老幼、无关文化,人人皆可一心向善向真向上向美,只需你在一念之间选择正大光明,在一生中坚持正德正行。古人云:“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良好的家风,不仅仅是润德、修身、齐家的法宝,更是从细微处净化政治生态的清新剂。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权力观、财富观、价值观。每个家庭的“家风”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一种积极、健康、正面的“家风”,却可以对家庭成员在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方面,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相反的,如果一个家庭的“家风”不正,那么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其个人品行、道德操守,就可能会出现问题。良好家风有两个要点:一是风要正,要有档次;二要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成为一种习惯动作,而不需要任何外来的强制。在千差万别、流芳千古的名人“家风”里,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家风”的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家风”的精髓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否则,不能称之为“家风”。一个家庭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子孙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二、为什么要树立良好家风?

“家风、家规”,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且事关党风和社会风气,是时代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他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犹如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是道德品质的世代积累,成为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体。儒家文化特别强调血缘文化,强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在人生中具有“根”的意义。家风乃吾国之民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血脉不断、生生不息,中国特有的家风文化是其“特殊基因”。好的“家风”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润物细无声”。

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老百姓不仅关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问题,还十分注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近年来,领导干部子女、家属腐败类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影响恶劣。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风连着政风,注重家风的建设,不依靠公权为亲戚谋取私利,才能保证政风清廉。培育清廉家风,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既是对组织信任最好的回馈,也是对家庭圆满最大的保护。家风纯正是干事创业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家风腐化则是为人处世难以承受的负资产。

三、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当前,家风建设纳入党的纪律规矩,以党纪制度的刚性约束,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深学之、细照之、笃行之。家风好不好,关键看家长,良好的家风就如同阳光雨露,对每一个家庭成员道德品行的培养、能力素质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领导干部在家庭乃至家族中往往都是核心人物,其一言一行都是家风的旗帜,只有以身作则,恪守家规、传承家风,才能为家人作出榜样。正所谓“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领导干部就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家人、亲朋和身边工作人员树立标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考验,当好家人的榜样,做好子女的老师,以自己的身端影正言传身教。

家風建设的关键是严,严管才是厚爱。“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领导干部对家庭有爱也是无可厚非,但要清醒地认识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在观念上解决好“给子女留什么”的问题。领导干部要自觉摆正党性与亲情、家风与党风的关系,正确对待亲情,做到“发乎情,止乎礼”,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乱,管好下属不掉队。对于身边人的不正之风,一定要下大决心加以遏制,不论是自己的至爱亲朋,还是身边工作人员,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真正肩负起从严管家、从严治家的责任,从源头上筑牢“不想腐”的思想自觉,达到生活和美自然、政治生態和谐的效果。

良好家风,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生发并激荡成时代新风尚,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党员干部更应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廉洁修身、清正齐家,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作者:王蕴欢

第2篇:良好家风培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摘 要】本文基于对柳州市高职学生家风培育现状等进行调研,提出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学生行为养成、运用新媒体打造思政网络平台、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引领作用、依托各种载体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日常管理等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良好家风培育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教育 良好家风培育

一、大学生良好家风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

根据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相关精神,广西各高校对在校生开展思想政治法制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在三年制普通专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同时每学期都要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家风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内容,对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修养的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关于良好家风培育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显著,学者对良好家风传承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分别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刘娟的《良好家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出要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培育和践行男女平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但是,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院校,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院校专业设置各有侧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个性发展、学习和生活等有较大的区别。广西是多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文化背景也有差异性,因此,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适合广西高校实际情况的家风教育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学生家风培育现状调查分析

笔者拟通过调查,探讨高职学生优良家风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有机融合的途径。调研对象为柳州市1000名在校高职学生。

(一)对家风的认知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96.4%的学生认为:家风,亦门风,是家庭或家族所秉承的道德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86.2%的学生认为:家风,即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家族成员共有的精神家园;仅2.4%的学生表示,对“家风”的概念不明确。数据说明,绝大多数人对“家风”的概念是明确的,基本认同家族成员之间的生活方式、情感态度、文化氛围、精神品质、价值观念、人生信仰达成的价值共识构成了家风。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被调查者中,98.3%的学生表示“知道”或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62.4%的学生认为:良好家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家风家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相关调查

家庭是广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风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是每个人所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形式。被调查者中,78.2%的学生认为,好的家风对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推动作用;72.3%的学生认为,良好家风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净化了育人环境;60.5%的学生则认为,良好家风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实践平台。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的第一课堂教学,家风教育则是对学校教育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广阔的实践平台,将良好家风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良好家风培育的主要途径

要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良好家风培育,应坚持“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视学生的“知”“行”培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引领作用等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工作。

(一)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促进学生行为养成

高职高专学生大一学期都开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用辩证的观点,积极探索传统家风中的思想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据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职业素养养成特点等,将家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观”教育主题中,以促进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运用新媒体打造思政网络平台

当今时代,网络科技快速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的接受、更新速度很快,高校在开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需要运用新媒体这一媒介将家风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如依托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推文的形式,将家风家规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定期推送具有启发意义的典型事例、感人故事、家风语录等微信内容,并在留言区设置话题,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利用校园网、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媒介开展优秀家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宣传、展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三)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引领作用

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日常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行为养成起着重要引导作用。思想辅导员、班主任应坚定理想信念,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乐于奉献的精神,工作中多关心班级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实现言传身教,同时积极组织开展诸如优秀家风家训的学习讨论、分享交流活动、主题演讲、朗诵比赛等,真正发挥优秀家风和典型家庭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耳濡目染,入耳、入脑、入心。

(四)依托各种载体开展实践活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以现代德育实践观、价值观为指导,以开展思想辅导、政治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用,依托学校团委、各系(部)基层团组织、学生社团开展各级各类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走访居民社区中的模范家庭,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开展班风、学风建设,征文、书法绘画、文艺表演等主题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把家庭環境中所浸润出来的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能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学校这个大家庭。此外,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努力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担当意识。

(五)加强日常管理,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可以结合学生德育工作整体情况,制定符合大学生德育教育教学方案,充分利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班会、系会、讲座、素质拓展、素质大讲堂等集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感恩教育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家风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通过借鉴良好家风,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等,发挥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引领作用,开展各级各类实践活动,将优良家风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理论导报,2016-12-20

[2]刘玉飞.家风促进当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3]白海燕.好家风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5(12)

[4]李慧娟,刘富英.传统家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7)

[5]樊虹.我国传统家训蕴意及其现代文化价值[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5

[6]黄礼峰,王雄杰,王宁宁.家风对高校学生德育的影响与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7]张彦坤.学生党员助理班主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

[8]孙兰英,卢婉婷.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

【作者简介】李丽娜(1983— ),女,仫佬族,广西柳州人,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李丽娜

第3篇:良好家风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的意义及融入路径研究

摘 要:家风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良好家风所具有的示范性、传承性、创造性以及互动性的特点,有助于为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思想沃土、传播载体以及生动素材,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潮。良好家风通过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的融合作为融入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有效路径,以促进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进而坚定其文化信仰,增强其文化自信。

关键词:家风;道德;责任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外部繁华世界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青年学生既是每个家庭的一份子,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如何让大学生承担起社会属性的义务,树立道德责任感,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便充分体现了立“德”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更加需要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因此,养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而良好家风家训无疑是涵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有效载体。

一、家风的概念及缘起

“家风”,一般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养成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据百度网检索,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并给潘岳看。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彰显孝悌,因此创作了自述家族风尚的《家风诗》:“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扬。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旨在頌扬家风,表明自己接受了家风的熏陶,以及自己励志对家风的尊重和坚守。

家风作为家庭文化和传统,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有的家风可能是勤俭质朴、忠厚淳良;有的家风可能是奢靡懒惰、刁滑市侩。但是纵观历史,只有勤俭、敦厚、清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能够传家继世,风气永存。

二、良好家风对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的意义

在人类的道德生活中,道德责任是指一定经济关系所产生的道德要求。这种要求既表现在人们相互间各种关系中,也表现在个人对民族、国家、阶级或团体的关系中。道德责任,反映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道德原则规范。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客观上都必然要求每个人履行他对社会、国家和他人所应负的道德责任。对社会每个成员来说,在一般正常情况下,主观上都要认真地选择自己行为的动机,考虑行为的后果。自觉遵守和履行自己作为社会人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品质。

履行道德责任,依赖于道德主体内心坚定的信念和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多种因素都在影响着这一时期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同传统课堂教育相比,良好家风所具备的示范性、传承性、创造性及互动性等特性更易于大学生所接受,更易于发挥内化于心的重要作用。在清代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中,对“感”字有着这样的解释:“感,动人心也。”由此可见,只有让人有所心动方可称之为“感”。那么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拥有道德责任感,家庭的教育作用至关重要。归纳起来,良好家风对养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家风的示范性特点,有利于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思想沃土

家风作为一个家庭或家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它的提出必须具有权威性和典范作用,亦即“示范性”。与西方传统家庭追求个性化不同,中国古代传统家庭存在于家族谱系之中,并非独立的个体。家族的家规家训通常都蕴含着日久经年、世代相传的家族文化与道德风气,也兼顾了社会风潮和公平正义。

家是人生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归宿,每个人人生的第一步都是在家庭的陪伴下迈出的,而良好的家风也必将为道德责任感的养成埋下人生第一颗种子。《荀子·劝学》有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这里的环境不只是社会环境,亦包括家庭环境。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亲近的老师,其言其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关于这一点,古代先贤早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家语·致思》)这段话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孝顺的事。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子路“百里负米”堪称孝亲典范。良好的家风示范必然有利于夯实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之基。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树高千尺终有根,只有根基打牢、扎稳,小树苗才有可能在将来长成参天大树,良好的家风既是养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第一要素,亦是汲取精神滋养的思想沃土。

(二)良好家风的传承性特点,有利于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传播载体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在《书怀贻京邑同好》中所云:“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诗中深刻表达了诗人尊儒重教的家世遗风。

不仅是古代,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家风传承依然存在。在今年的这场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有这样一家人让人印象深刻。17年前,年过七旬的母亲坐着轮椅为王卫国医生出征抗击非典送行;17年后,66岁的王卫国医生又将同为医生的女儿王婷送往武汉抗疫一线。临行前,王卫国将一个特殊的皮箱送给女儿,让女儿带着它前往武汉。这个皮箱就是王卫国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用过的那个皮箱。一样的战场,相似的送别,三代人的接力。这皮箱里有着父亲对女儿的厚望,有着希望女儿平安的寄托,更象征着三代人“精忠报国”良好家风的衣钵传承!

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是一项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工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基本素质、价值观念培养上面,更加体现在道德责任感的养成层面。而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有之意,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元素之一的良好家风必将在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载体作用。

(三)良好家风的创造性特点,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了生动素材

良好家风不仅继承了优秀传统,还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这种创造性突出表现在革命先辈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红色家风。红色家风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家庭教育的文化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为指导,并将之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家风、家训。

毛泽东严格要求子女尊敬他人,待人有礼。1960年,毛泽东嘱咐在大连接受治疗的毛岸青要向帮助他的大连市委和医疗组织的同志表示感谢,并要求毛岸青转达自己对大连医护人员的感谢和关心。

习仲勋和齐心经常要求子女以国事、工作为重。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不能回家,只能写信给父亲祝寿,在信中他写道:“这是一个堪称老布尔什维克的家风。这样的家风应世代相传。”“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习仲勋同志看完来信,非常理解,表示应当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

老一輩革命家秉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公而忘私的高尚品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家风,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道德榜样,他们的高尚情操不仅为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了鲜活素材,更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典范路径。

(四)良好家风的互动性特点,有助于形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的社会风潮

家,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家庭成员操身行世的根本、涵养精神的港湾和维系情感的纽带。家风,是为家庭成员及其后人树立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它流淌于血液,镌刻于品格,融入于灵魂。家风诞生于家庭,却超越于家庭,其形成和发展与社会风潮既相互影响又相互适应。从董仲舒提倡的“八德”到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这些主流社会风潮无不深刻陶染同时期的家风。相应,周公的《诫伯禽书》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亦对社会风气起着教化之功。

良好家风倡导人应当达到上善若水,虚怀若谷的澄澈境界;保持抱诚守真,砥节奉公的清廉本色;养成精忠报国,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拥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良好家风必将推动民风、社风的改善,形成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为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提供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三、良好家风融入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的路径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道德责任感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既在教师谆谆教导的课堂之上,也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中,良好的家风如涓涓细流浸润学生的心田,历久而弥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不仅是指课堂之师,父母亦是孩子的生活之师、道德之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言传身教,就是在口头传授的同时,在行动上以身作则。以榜样教育,言行并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言传身教这则成语的出处源于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钟离宋寒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为范本教导他人,他人就会服从你的教化;如果只是停留在嘴上言论,言行不一,他人就不会接受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将良好的家风融入大学生道德责任感养成当中,已成为摆在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促进良好家风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的融合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由此推理,道德责任认知就是人们对道德责任的认识、反思和指导行为的过程。

大学生既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亦是一个道德主体存在,首先就应当明确自己作为一个道德主体的认知。道德主体对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道德规律的认同与服膺,构成道德责任。道德责任既是价值观的认同,亦是指导道德主体行为规范的准则。

大学生接触各类信息的广度和速度较之以往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对于初涉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如何认识并辨别真伪,殊为不易,从获得信息的途径而言,相较于传统媒体,诸如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已成为他们获得各类信息的主要方式,然而在这种追求个性化、快餐化的背后,也造成了大学生主体认知的片段化和片面化。网上间或出现的种种事件反转现象更是会造成大学生对道德责任感的认知模糊及撕裂。

传统的“灌输式”道德理念、道德责任教育方式忽视了认知的差异性,落后被动,不易为新时代大学生所接受,甚至招致反感。而解决这种认知差异性的最好方式就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而每个家庭的家风家训无疑就是最好的摆渡者,因此,以这种家庭渐进融入式和润物无声的方式采取良好家风教育更会被学生接受,效果也会更好。

在《论语》中有过这样的记载:陈亢问孔鲤在老师那里是否听到过特别的教诲,孔鲤回复说自己就学会了两件事,即“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过庭之训”,虽然古代“诗”与“礼”的含义和今天已经有所区别,但是对人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一样的。正确的认知,是立身的基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良好的家风家训有着完整而又系统的教化体系,崇德向善、明理正心正是良好家风家训的核心理念。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当代大学生们,要想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就必须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价值与信仰,调准自己的人生方向,所谓明理正心即是如此。明理就是要认识明白自身所应肩负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正心就是说三观要正,一个人只有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才会“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菜根谭》),才会客观公正地认识世界。

(二)促进良好家风与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的融合

我们同时要把这种认知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身体力行来体现作为社会个体的人所应负担的道德责任,使大学生从家庭教育,家风当中耳濡目染,从情感认同转化为思想认同、行為认同、习惯认同。不仅仅要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道德责任,还要让他们当信而有“感”。正如前文所述,“感”者,动人心也,同身受也。

人们之所以在看到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舍生忘死的人民子弟兵时会湿润双眼,看到甘愿以身犯险的最美逆行者白衣天使们会泪流满面,正是由于心有所感、情有所共。这种感受正是来自于对道德责任的认同,来自于对道德情感的认同。这也是共情的体现。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正是由于对真、善、美的事物这种共情的呈现,人才成其为具有道德情感的人。

不得不说,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沟通方式的变革,网络虚拟空间成为了主流沟通场域,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越来越偏重自我感受而缺乏同外界沟通势必会脱节于社会,使每个人逐渐成为精神的“孤岛”。这势必会造成同情能力弱化,道德同情心在虚拟世界里日渐弱化、消磨殆尽。随而伴之的是荣辱感和责任感的淡化,进而造成了身虽近,心已远的状况。

家是最小国。最亲近的情感来自于家人,家人对于个体而言影响最深。知礼节、识荣辱是良好家风的基本要求与准则。“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墨子·修身》)良好的家风家训在道德情感融合当中巩固、升华,进而加深对道德责任认知的理解。通过良好家风家训的情感融入使得大学生能以正确的情绪状态来表达道德行为的正当性和合宜性;青年学生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看待问题容易偏激,往往以偏概全,良好的家风会引导大学生以适宜的方式来表达道德情感的抒发;以情感融入来调节大学生的情绪倾向,进而强化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对道德责任的认识和实践;道德情感的抒发在于表达,良好的家风家训可以借助情感融入的方式,将道德情感以自发的、特有的情绪形式如表情、动作外化彰显出来,进而向他人传递其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

(三)促进良好家风与当代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融合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句话出自《墨子·修身》,它的意思是: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道德实践既包括道德修养的培养、道德教育宗旨的弘扬以及对社会行为的道德价值评价。

深入挖掘传统家风家训之精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涵育自身道德修养也是道德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诸葛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朱子在家训中亦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时刻告诫家人要勤俭节约,不搞特殊化。文以载道,成风化人。古代先贤和革命先辈的家风家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大学生的天然精神养料,时常浸润其中,滋养身心,既益于深入学习良好家风精神,又益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学习的过程亦是与传世家风家训神会的过程,亦是精神层面道德实践的过程。

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不能单单停留在学习良好家风家训的层面,吸收理解之后需要外化显扬,从而弘扬道德教育宗旨。这也是道德主体外化于行的过程。道德主体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道德责任,本身既是受教者,亦是传承者,良好的家风家训带来的是向善意识,是对真善美的恪守,并且以美德陶冶自身,并以自身的善行善举传播美德,既要积极宣传、倡导良好的家风家训文化,又要以之为行动指南,以自身的道德行为感染他人,带动周边的人群形成学习好家风、传承好家风的习惯,进而形成全社会传承中华好家风的主旋律。

道德实践还包括对社会行为的道德评价。作为道德主体的社会人,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在铺设好家风的道德底色的同时,更应该明辨是非,对社会行为有理性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并克服自媒体泛滥下的“碎片”式认知障碍,自觉增强自身的道德荣辱感和责任感,通过道德主体对他人处境与行为的反思与判断,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恻隐之心与忠恕之道。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通过良好家风家训的融入廓清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共鸣,进而引领其道德实践,将宏观的价值观以这样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传输给当代大学生,对于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养成、民风和国风的养成必将有着潜濡默被、涵养正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Z].北京:中华书局,2013.

[3]荀子.荀子[M].方勇,李波.北京:中华书局,2015.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习仲勋纪念文集[C].北京: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2013.

[5]杨朝明.论语诠解普及本[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6.

[6]墨子.墨子[M].[清]毕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周光苑,李庆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4).

编辑∕杨波

作者:关术勇

第4篇:重家教、树立良好家风

“家风家教”在教育中的作用

大家普遍认为,没有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教育。中国古代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就明确提出了家庭教育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千百年来,传统家教在三个方面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重视。传统家教通过家规、家训、家风等形式,对家庭教育进行规范,用制度和仪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古人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谓家规,是指一个家庭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家训一般是家庭的前辈对晚辈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与训导。这些规范中积极的一面,不仅让儿童在启蒙时期得到及时的教育,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家庭这一载体得以传承。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辨析与舍弃传统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糟粕。比如,现代社会里,确立儿童的主体权利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传统家教强调父母与孩子的等级,把儿童视为私产,把惩罚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导致打骂孩子迄今仍然是中国社会非常普遍的现象。只有清理这些反教育的传统家教流 毒,才能建立现代的家庭教育体系。时代发展到今天,在优秀的传统家教理念基石上构建起现代家教的大厦,不仅是父母与儿童的要求,更是教育和未来的要求,是 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当今社会一步步走向文明,物质生活在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现代文明人和文明社会的气息.但是仍然有一些人总与现代文明人想差一点点.比如是绿地.花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丽,但有人却把它当作垃圾箱,垃圾到处可见.又或者是小学生说一句脏话,吐一口痰,扔一张纸......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渣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种的事都是人所做的.

讲文明,不仅为别人,受益的也是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自己的信息也不希望被别人知道.但是这些事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些人喜欢去闯如别人的空间,这会使别人很不高兴.也能折射出一个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程度.又或者是在人民输入密码时偷看别人的密码,偷听电话,偷看日记.这写事每一个人都会做过,但我们在做之前有没有想过这些事会使别人觉得你是坏的,没有家教的人呢?的确,小孩子不在家时,家长又何妨不去可那小孩子写的日记,秘密呢?虽然现在的建筑不断改善,但是如今社会的文明还不如过去呢!

我们的一位家长如是说:我对孩子的要求比较直接。他说,你们和什么人交往、交朋友都可以,但要是不孝敬父母的人,就不要和他交往,这一点我严格规定。所以孩子们也对我说,奶奶,我们学校里谁又让他奶奶背着他的书包、拿着他的水壶。我说这样做不对。你要对你的同学说,你看我自己背书包,我自己拿水壶。我们一定要孝敬父母、爷爷、奶奶以及所有长辈。所以说,家教传承是很细致,很具体的。对孩子的教育,就像雕刻一样,需要不断地精雕细琢,才能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 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里面,马上就是“小皇上”待遇了。我们的老人在家庭里不在第一位,很多家庭都是这样的,孩子是第一的。这不正常。我教育孩子辈,吃饭要让奶奶先拿筷子。在很多家庭里,老人还没上桌,小孩子就在碗碟里“翻江倒海”了,一看就是没素质没教养。这样的话,我对孩子们讲了一次,孩子们就听进去了,他们坐在饭桌前还会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说奶奶没来不许动。孩子在家里能养成这种习惯,在社会上,他自然也就会有一颗谦让的心。

一个人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家风家教的影响,有了好品质,就具有了较高的文明素质,自然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乐善合群,以自由、平等、公平的态度去对待别人,才会自觉遵守社会的法治和正义秩序。按儒家的孝道理论讲,在家能够孝亲悌长,在社会上好犯上作乱者必然鲜矣,这自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修德不仅能使人乐善合群,更能兴国,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在家孝亲,就能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博施济众,以天下为己任。家风家教确实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教的主体是家长,传承的规律是父传子继。家教不仅是以言教训,而且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先要率先垂范,增强德育的自觉性。要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国家教育、社会教育、单位教育的关系,从而以长效机制推动家风建设,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民族文化的灵魂。

第5篇: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

“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主题班会

[班会主题]: “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

[活动班级]: 704班

[班会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家风家训及其由来。 2.树立学生建立文明良好的家风意识。

3.深化文明礼仪的学习,为共筑“中国梦”努力学习。 4.要求学生践行良好家风家训,传承并弘扬中华美德。

[活动准备]:

1.主题班会PPT 2.中国传统文化,良好家风相关历史资料。

[班会流程]:

1.什么是家风?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们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所孕育的许多优良的传统;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古代的家风:五常八德

五常:仁义礼智信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新时代的家风:孝亲是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道德要求,是维系家庭和谐的根本纽带。在孝亲之外,家庭成员还要将孝亲的美德扩大到家庭所在的民族和国家。这就是忠。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同时代人的美好事业,是所有人都应该遵循的道德。

2.说一说你家的家风,家训

同学发言,说说自己家有有哪些家风家训,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3.古今中外家风故事

《颜氏家训》、《傅雷家书》

孔融让梨的故事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吉鸿昌---做官不许发财

曾国藩---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读书种菜养鱼喂猪)

早扫考宝(早起扫屋祭祖睦邻) 4.良好的家风家训有什么作用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一个家族家风的建构,对塑造孩子的成功与否、家庭的生活方式的好坏、家族人在社会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孩子健康地成长。它虽没有文本要求挂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却在无形和潜在地发挥着教育功能,对孩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言谈举止影响孩子行为,陶冶孩子的情操,是他们成长的风向标。一般说来,学习型家庭的孩子喜欢读书,勤劳型家庭的孩子热爱劳动,和谐型家庭的孩子注重礼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懂得尊重。不同的家风都会在孩子的意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作用于他们性格、品质、价值观的形成。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风中,心情舒畅、心理安全、情趣高昂、学习奋进;反之,则精神空荡、心神不宁、态度消极、学习松懈。这便是家风的重要性,便是家风的感染和陶冶作用。

家风虽是家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它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日常生活准则、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经常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教育和影响,往往比单纯说教、管教的作用大、收效好。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还会作用他们的未来。要形成好的家风,父母应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力争将家庭变为孩子德行修炼和素质增强的课堂。

5.家风与校风,班风

学生谈谈班风,以及自己对班风的建设。

熟记班规,谨守班规。

6.总结班会

总结班会的收获,提出对同学们今后的要求。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第6篇:传承中华美德 树立良好家风

传承中华美德

树立良好家风

姓 名: 工作单位: 科 目: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传承中华美德

树立良好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古人非常重视家风,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治国”和“平天下”的根基。“齐”就是整肃,“齐家”就是整肃家风家规的意思。当然“齐家”前面还有“修身”,但自我修养,也需要良好家风的熏陶。总而言之,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的确是值得弘扬的传统文化。

传统的中国家庭历来注重门楣家风,庭训家教,重视家风建设亦是历史上众多先贤的立家之本。受儒家思想影响,重德修身, 仁孝清廉,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一个家庭的家风如何,直接体现在对孩子的影响上,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对于家风的认知则来自于对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耳濡目染,家长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无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和教育会内化为孩子的自身行为,在他们走上社会后体现出来。因此,家风如何,说到底是家庭教育问题,而家长是培育家风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母亲对于形成好的家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好比说《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要把大的梨让给比自己大和比自己小的人,而自己,却一个人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这就是良好的中华美德――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有很多种体现,比如说:帮家长倒一次水、帮家长洗一次脚、陪弟弟妹妹玩„„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再比如说,现在大街上的一些人随手乱扔东西,让大街变的到处都是垃圾,什么塑料纸、瓜果皮一眨眼就可以看到,让清洁工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地,早出晚归。试问对于那些扔垃圾的人,如果你是清洁工人,你的心里会怎样想?是否会很不舒服呢?所以,我要告诉那些乱扔垃圾的人:“快反省吧,不要再乱扔垃圾了,做一个不会乱扔垃圾的中华人吧!” 这也是中华美德――不随手乱扔垃圾。 勤俭节约 爱惜粮食也是中华传统美德,就像电视上播放的公益广告,节约无小事,从身边的做起,不浪费一滴粮食,虽然现在生活好了衣食无忧,但我们父母平时还是很节俭。父母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告诉他们粮食的来之不易,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人人都浪费粮食的话,那么吃不上饭的日子终会来到。

小学语文中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更让学生明白了节约的重要性。

中华美德里还有乐于助人。当同学有困难时,我们一定要去帮助他,而不是蔑视他。或者,在公共汽车上有空位时,我们就要先看看自己身旁有没有老人或身体不便的人,这时候,我们就要把位子让给那些人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缩影,每个家庭的家风汇聚起来也就形成了这个社会的民风和社风。对于当今市场经济腾飞而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来说,重振家风则非常重要。良好的家风构建与传承就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从自身做起,传承优秀家风、营造良好社风、弘扬传统文化,并将之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第7篇:培养良好家风 养成良好习惯

蔡村小学 王金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孩子的生活行为越发让人头疼难教。生活中,各种良好家风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应该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注重养成。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

在校门口,我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好多家长用电动车载着自己的孩子来学校,还有的一直要把孩子送进校园;有的送进校门;有的家长替孩子拿着书包、文具……每当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由得唉声叹息:这些家长也真是,爱恋孩子也不能这样呀!这是学生来上学,本该主动来校,而你们却代替了学生。这样的家教一直延续到何时?孩子什么时候才能独立起来呢?家教何在?家风何在?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相濡染,相延续,在社会的大舞台上向两极发展着。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

在我看来,随着社会的变革,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因此,家长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尽量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要发扬民主,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见、平等协商;在大人的正确引导之下,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开朗、乐观地和和孩子一起玩,让家庭充满欢乐情趣。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和谐、温暖和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我觉得我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小孩读小学的时候,陪同孩子一起练习游泳和书法,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同时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家风、家训是家长在立身、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子孙的教诲。这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规范,更是对正确人生的传承! 家风与校风共同影响着你、我、他,指引我们向着人生的道路上正确前行。朋友们,让我们自身所拥有的美好品格对孩子进行影响。家风、校风,让我们乘风破浪,乘“风”而长。

第8篇:传承良好家风

黄永利

家庭是苗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随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一词火了起来,脑海中不禁涌现出家庭教育的一幅幅景象。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打架闹事,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奶奶的谆谆教诲之下,我没有和同学发生过任何矛盾。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

现在,我已经步入六年级,成为一名高年级学生,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奶奶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爷爷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最近,我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家风是什么?让我也想认识自己家的家风是什么?

看到新闻上被采访的叔叔阿姨们说:“家风是一个家的全貌,家风是在自己家好家风的基础上去认识别人家中的优良美德。”通过观看这个节目,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家风,也认识了不少优良的家风。家风就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家风就是为人老实,不干坏事;家风就是小小举动创美德;家风就是常做好事,无怨无悔;家风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国。

自己家的好家风是:“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用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待人有礼貌。”

在勤勤恳恳方面,我的爷爷是一个农民,他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田地里种菜收割,他勤勤恳恳从不叫苦叫累。接着,在待人有礼貌方面,我跟爸爸学。爸爸是做生意人,每次与同事打电话时总会叫上几声“你好”,新年里爷爷打电话时总会送几句新年祝福语。还有,在阳光心态方面,爸爸是我的榜样。虽然,爸爸工作繁忙,但是不管工作再忙,爸爸也不会愁眉苦脸,总会积极面对。

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面貌,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2017年9月25日

第9篇:良好家风传承

家风,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不应该只从生活上关爱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正确地教育孩子,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努力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良好的家风的形成,首先是为人父母的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如果自己做不好,良好的家风就无从说起。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 著名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 所以说,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

我的家风是“发扬民主、平等协商”。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我觉得我们这个家庭有两个特点,首先就是小辈对老人都非常孝顺,长辈们年老体弱,晚辈们能经常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看望他们,或带上一些水果、营养品;或买一些时令衣服;或买一些老年保健用品;衣食住行方面小自袜子手套、内衣内裤,大至电器家具,都能一一为老人想到买到,尽力为老人的晚年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我的岳父岳母都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岳母患肺心病十几年,每年都要几次住院,每到住院期间,我们家的小辈们都是争着抢着去医院陪护老人。

其次,我们这个大家庭相处非常和谐融洽,总能做到一家有事,家家帮忙。兄弟姐妹中包括娶进来的媳妇、嫁出去的女婿个个都心地善良,尊老爱幼,关心长辈甚比关心自己。在所有的家庭成员中,从来没有任何人做过违法乱纪的事情。兄弟亲情千金难买,我们从不为家庭财产之类的事争吵,对老人留下的财产也从不斤斤计较,我们都认为吃亏便宜都是自家人,大家都有一双手,都在赚钱,何必为那一丝半点伤了和气。婆媳之间亲如母女,妯娌姑嫂之间胜似亲姐妹。在处理家庭的大事时,兄弟姐妹平等对待,不分你我,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形成共识。只要是合理的建议,求大同,存小异,做到办每件大事大家都心情舒畅。此外,每个小家庭都能做到勤俭持家,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整洁舒适,经常受到邻里的赞扬。

我认为每个和睦的家庭就是大家能够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不管你是收入多还是收入少,不管你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只要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心疼每一个亲人,希望每一个亲人都过得很好,当亲人遇到困难,也非常乐意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心里就会觉得特别踏实,尽管不是官宦世家,不是名门望族,但是普通家庭有普通家庭的快乐,有普通家庭的美—那就是和谐之美。

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家长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尽量不当着孩子面吵架;要发扬民主,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见、平等协商;在大人的正确引导之下,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开朗、乐观地和和孩子一起玩,让家庭充满欢乐情趣。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和谐、温暖和相互关爱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要形成好的家风,做父母的就得事事从自我做起,我觉得我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在小孩读小学的时候,陪同孩子一起练习游泳和书法,不断提高为人父母的素养,同时努力将自己的家庭变成人才的学校。

家长们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树立起良好的家风,帮助孩子们树立起善良宽容之心。敬爱父母,体贴兄妹,关爱朋友,懂得分享。让孩子们明白只有真正付出善良、懂得宽容的人,才能得到世间真情的回馈。

上一篇:我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下一篇:乡镇环保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