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树立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要树立

语文教学要树立 篇1

高一的学习为高考奠定基础,所以每一场考试都是积累知识的关键。养成好的考试习惯也是相当重要。考试后,由于考试老师要改的卷子非常的多,老师阅卷的时候比较艰苦,所以对于作文不会详细去看,大部分的老师都只是看开头和结尾,所以给老师一个好印象却肯定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作文,一个漂亮的开头可能就奠定了高分的基础。

二、吸引老师眼球 往平均分上挤

那么如何突破平均分,让改卷老师眼前一亮,往高分上打?卓越教育高一语文家教老师建议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大多是文科的答题,特别是作文,因此,思路就要尽量地与众不同,有创意,这样才能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才能得高分。在高一期间养成这样的习惯,对于高考是相当有利的。因为高考中,试卷都是由两个或以上的老师阅卷评分,并采取这些评分老师的平均分作为最后的得分,所以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技能从高一培养的非常重要的。

三、抓评分点成为阅卷关键:

语文教学要树立 篇2

一、适当的煽情

常言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作者都不流眼泪, 读者怎么会感动呢?教师假如没有热情, 学生怎么会感动呢?阅读教学的过程归根结底也就是审美的过程,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审美的眼睛而没有审美的激情和热情, 阅读一定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令人扫兴。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煽情正是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要点燃学生的审美热情, 从而让学生学习欲望强烈起来, 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 并且思考是深层次的, 也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执著地去投入到阅读中去。语言虽然不是蜜糖, 但却可以吸引学生, 要想令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教师很有必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还要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做深刻透辟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深度解剖, 进入不了角色, 进入不了状态, 就不可能对课文进行很好的挖掘。所以, 我们尽量要与作者产生共鸣, 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该激昂的地方要激昂、该委婉的地方仍然要委婉, 这才是正确的阅读之道。作为教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投入饱满的热情, 把文章中蕴含的深情和自己的心情融为一体, 然后全盘托出, 还原给学生, 让真情实感洋溢在整个教室, 然后在润物细无声, 把真情实感变成流水一般流淌到学生的心中, 以此来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思维的启迪, 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思。到这个时候, 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跟上老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和老师一并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以及情感。

二、驰情其中

阅读教学要想搞好, 还需要学生痴情其中。其实文本就是一个桥梁, 这个桥梁的两端分别站着读者和作者, 读者要想和作者沟通, 必须通过这个桥梁, 如果不理解作者心情, 与作者做不到心情契合, 这就不是一个成功的阅读。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学生只有主动地、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 并进行细致深入的挖掘, 才能和作者达到情感的契合。

首先, 要启动情感。学生的情感就如同一条小河一样, 要想在他们心灵的回音壁上荡起涟漪, 有所波澜, 那么就需要外力的作用, 这个外力好比点水的蜻蜓, 也好像燕子轻轻掠过水面,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不妨从课文中抽出一个个美好的场景, 选取那些鲜明的角色, 还可以选取那些一个个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故事, 以此来让学生的情感荡起层层的波, 学生就会因此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进而有所关注, 产生期待产生期盼。

其次, 要牵住情感。学生的情感是相当不稳定的, 正因为情感总处于运动的状态, 时强时弱, 若隐若现, 所以每当学生在对课文初步入情以后, 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地这个关键所在, 要倍加珍视, 切准这个情感激荡的脉搏, 只允许学生的情感步步高升, 千万不要前功尽弃, 教师如果能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 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和去体验, 情感的层次也就会高涨起来。

第三, 要推动感情。成功的教师最善于察言观色, 每当学生对课文为之动情时, 学生的表现也就会有章可循, 如果情感趋向高涨, 学生就会异常兴奋, 他们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音以及发言的措辞等都会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教师一定要用敏锐的眼光来发现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这时候情感的浪花正好在学生的心头涌动, 若能把握到位, 顺势加以引导, 学生就会达到学习的最高峰, 从而下笔如有神, 陶醉往我, 人我合一。

三、张扬个性差异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悟, 他们所见不会完全相同, 也会带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 尽管是同一个老师、同一个教室、同一篇文章, 但也会因为经历的差别和家庭背景的不同, 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不尽相同, 每个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自己的重点和焦点, 比如有的学生关注新奇的信息、有的学生则关注好词佳句、还有的学生则关注语文素养等, 作为教师在指导阅读教学时, 要注意这个宝贵的信息, 要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认识, 并有不同的肯定和不同的理解。此外, 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也就是把直接兴趣转化成间接兴趣, 阅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即为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而阅读, 为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而阅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个性特征, 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就正所谓如此。

语文教学要树立三种意识 篇3

一、树立课程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主攻方向,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强化目标意识,落实课程课标的规定和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前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必须树立起课程的目标意识,明确课程课标到底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哪些目标要求,并以此为依据来把握某一具体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求。

1. 语文教师要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学科总目标,搞清总目标是从哪些方面对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提出要求,这些要求是从三维中的哪一个维度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 学习所教学段的阶段目标,看阶段目标是如何将总目标落实在每个学段的,针对本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又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

3.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真研讨,如何将学科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落实在本期学科教学中,在研讨的基础上,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学期学科教学总目标。

4. 在日常的集体备课、教研或日常的个人备课中,再将学期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细化为单元(或主题)目标,接着细化为课时目标。

二、树立课程的主体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课程主体意识,把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定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考虑并设计如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

1. 从“学”的角度,定学生“学”的任务。即要求教学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来确定学生“学”的任务。一是定“学”的内容(包括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等),变“知识性学习”为“综合性学习”;二是定“学”的形式(包括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选择性学习、积累性学习、体验性学习、观察性学习、策划性学习等形式),变“被动接受识记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三是定“学”的机会(包括预习、读书、思考、讨论、质疑、想像、查询、交流、演练、展示、评价等机会),变“教师主演”为“学生主演”,从而使语文教学更贴近学生,在内容上更适合不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水平和需求;在形式上更适合不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便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时机上更充分地给予学生学习、实践和发展的空间。

2. 从“学”的角度,定教师“教”的任务。一是定“教”的任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完成“指明目标、引导深入、鼓励进步、点拨偏差”四大任务的内容、时机和方式。二是定“教”的方式。考虑如何变“讲授分析问答式”为“启发式、讨论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三是定“教”的角色。考虑如何当好“主持人”角色,控制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当好“向导”角色,在哪些字词句段篇的难点上、读写训练的重点上、读写方法的指导上用力,应为学生提供哪些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工具;如何当好“咨询者”角色,及时释疑解惑;如何当好“发动机”角色,应提供哪些成功的机会,如何通过评价及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鼓足学习干劲;如何当好“榜样”角色,范之以“字”、范之以“声”、范之以“文”、范之以“情”,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

三、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树立课程的实践意识,教学结构、教学活动应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在学习实践中进行语文教育,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在教学结构上突出多样化、个性化。要改变过去“以文章分析为重点、以师生问答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文教学模式,由“重现成结论的传授”向“重学习过程的体验”转变,必须提倡教学结构的多样化、个性化。

2. 在教学活动上突出实践性、体验性。(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多样、具体的生活来感悟语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2)重视诵读和探究,通过感受、体会、体验,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重视实践应用与演练,创设语文生活情境,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重视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创设,沟通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与实践的领域。

要树立怎么的学习态度 篇4

1.学会快速学习

在工业社会是精益求精的学习,而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快速的, 粗糙的,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在信息社会不掌握这样一种学习方法真的很难。并不是否认精读,精读的同时要学会快读。什么时候用精读,什么时候用快读?要看阅读的对象,有的对像需要我们精读,下功夫,一年读透一本书;有的时候很多书用不着那么读,一年读十本、二十本、甚致一百本。不一样要看学习的对像,也要看学习的目的,究竟为什么读。在信息社会大量的阅读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信息太多了。

2. 学会享受学习

我们以前“学海无涯苦做舟”,苦做舟怎么是享受学习呢?苦做舟是工业社会的逻辑,今天我们要换一种心态来学习,学习没有那悲观,没有那么消极,没有那么可怕!谁不爱享受?谁都爱享受,一想到享受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就很轻松,所以用享受的心态来对待学习。

3. 学习既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跳跃的、超前的

学校教育搞出一个体系,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这个体系就为工业化服务来说很有道理,不够!所以说要两条腿走路,两种学习方法并行。

4. 学会“减法”学习法

过去我们接受了一个理念:学习就是不断往脑子里加东西。我们很乐于接受加法的学习,甚至是乘法的学习,今天我要告诉大家在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所以不要太留恋已经得到的东西。不断的清除垃圾,要学会减法的学习,甚至是除法的学习,整个一块你都可以换掉。家里藏书三五年不看的,除了工具书和很权威的书外就得放弃。

5. 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

说极端一点儿,互联网上应有尽有,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好的路径。互联网是人类知识、智慧的汪洋大海,你不上网、不冲浪,那你是落后于时代了!那么现在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担心孩子在网上学了一些不好的东西,陶醉于游戏等,这当然也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总体来讲互联网利大于弊,大得多,所以还是要鼓励孩子上网。

6. 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我们新课改也是提倡自主的学习,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小就开始培养。我给家长提的建议就是:你把你希望孩子看的东西买下来摆在那儿,不说话让孩子自己去挑,挑上什么是什么,因为孩子的选择肯定是跟他自己的接爱能力,跟他的个性特点有关联,那么他挑了就说明这里面有挑的道理,这里他哪天挑过去看了,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自然进行的而不是你强加给他的,强加给他的很难有最佳的效果。孩子做得事情我告诉大家都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在孩子自己的生命、智慧里头,他说不出来,但在他的生命智慧起作用。我们经常是用大人的小道理去束缚孩子生命里的大道理。鼓励孩子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从小培养自主的意识。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篇5

青年学生对未来总有一番美好的憧憬,希望自己的一生有所作为。然而,怎样投入到沸腾生活之中,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怎样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为此,中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的生活方向,人生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那么,怎样科学地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一、人生观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一个人的人生观已经形成,就会指导和支配人的志向和行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每项具体活动都有具体目标,而这种具体目标要受总目标、总志向的支配,就会确定和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向和道路。青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逐步成熟时期,期望着独立开始探索人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否正确,是关系到青年学生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大问题。

对中学生来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成才的需要。我国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因此,必须逐步树立科学人生观,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

二、正确人生观是事业成功的精神支柱

树立正确人生观,对于确定一个人事业的方向并取得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回顾古今中外,大凡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或在某领域取得成就的科学家、思想家,一般都是在正确的人生观指

导下获得的。他们在为社会工作,为人类服务的崇高思想指导下,忘我劳动,敢于创新,做出许许多多成绩。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对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理想的看法是积极的、进步的。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就是在这样人生观指导下,积极工作,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人生征途上,就会或彷徨徘徊,或随遇而安,或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那么作为充满理想,斗志昂扬的中学生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1.增强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

在当今这个发展飞速的时代里,同学们应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当代社会将更重视个体知识、智慧、才能的充分发挥,更强调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独立自主作用。反映在社会导向机制上,就是提倡竞争,鼓励学生敢干敢闯。谁要是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就会被生机勃勃的市场经济的大潮所淘汰。这种变化,必然给你们以很大的影响。尽管你们还没有走上社会,无法涉及社会的竞争,但是在学习在、生活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你们会展开激烈似的竞争。所以你们应该在人生价值取向上更好地把个人奋斗目标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这有利于调动你们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务实,讲究效率的观念。培养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也为你们以后踏上社会增强了心理素质和竞争能力奠定了基础,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2. 正确认识自己强化成才意识。

当今世界的竞争异常激烈,与其说是经济的竞争,不如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与其说是科学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跟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根本。拥有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人将受到社会的尊重和重视。不言而喻,这种情况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从显示社会生活中领悟到一个道理:学历越高,越受社会的欢迎;知识越多,社会适应性越强;技术越高,待遇越高。无华知识的多少同个人的前于好坏密切相连。因此同学们对无华科学知识的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进而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子女的学习,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对文化知识的重视和成才意识的增强,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因为,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不过许多同学们和家长观念中还存在着的“重知轻德”“知行脱节”倾向,应予以重视并加以积极的引导。因为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动用知识于实践的本领,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有良好的品德。

成才意识的增强,对自身价值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无意是当代中学生思想的显著特点。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越来越强调公平竞争。学生便懂得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犹如社会,才家激烈的人才竞争,才能为自己创造光明的前途。然而,也应看到另一种倾向,即自我意识过强,不恰当地过高估价自己,不懂得个人价值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实现和认可。着说明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真确认识个人与过、社会的关系是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3.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

在社会的一些人当中,出现了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人生价值的“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高消费的物质享受看作最大的幸福与乐趣。这种人生价值上的“世俗化”,对年纪尚小,社会甚或竟年不足的中学生来说回产生不良影响。除此,社会上流行的“做人要活络”,“要讲实惠”,“老实人吃亏”等小市民处世哲学的影响,使有些中学生变得不那么纯真了。在道德行为标准的取向上,往往是灵活有余,原则性不够;对待传统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以为然。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在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中,应该有责任引导学生面对显示论享乐,讲幸福,使他们认识到国家还是不富裕,大多数收入还不高;在个人享受上允许的不等于提倡的,少数人能办的不等于手多数人尊重的。染学生通过思考找到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形成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的良好风气。

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是当前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中学生还处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发展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定,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我们真正摸清情况,理清原因,采取切实措施,持之以恒地去做好工作,就能引导广大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是2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

4、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旧的传统观念,仍然继续存在并且还在影响着人们。随着对外开放,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文

化和有益经验的同时,那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来,都会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青年学生必须树立科学人生观,增长识别是非的能力,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方向,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和锻炼的过程。首先,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修养。她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是科学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只有用科学世界观武装头脑,才能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识别能力,才能正确认识人生。其次,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磨炼。科学的人生观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劳动、生活一步一步地形成的。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扎扎实实地刻苦锻炼,于细微处见精神。良好的道德和观念,需要日积月累,长期磨炼,才能培养起来。

要切实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篇6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任务的集中体现;领导干部要在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好、落实好,就必须切实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围绕群众的期望和要求,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推进依法行政、民主施政、科学理政的原则、前提和基础,找准着力点、抓住关键点、干出闪光点,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让广大群众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得到更多实惠。

一是努力为人民群众掌握好权、用好权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领导干部是受人民群众委托,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根本目的就是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所以,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增强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最为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特别是要坚持“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确保手中的权力始终用来为国家繁荣富强、群众幸福安康服务。要自觉花大气力、下苦功夫,学深、学透、学好、学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荣誉观、名誉观和利益观,提升党性修养、坚定政治信仰、强化理想信念,打牢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的思想基础,特别是面对沉甸甸的权力必须看到背后的责任、信任和重托,看到稍不留神就会造成的党和人民的巨大损失,必须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防微杜渐,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自励,慎权、慎欲、慎情、慎独、慎友,算好经济账、家庭账、人生账、仕途账、精神账,坚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管得住细节、稳得住阵脚,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力量,强化对权力的自我约束,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始终依法公道履职、科学民主决策、诚心老实做事,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最终回馈到人民、造福于人民。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权力的重与轻、得与失:得到提拔重用,应感到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以如履薄冰的心态肩负神圣的使命;换到次要岗位,应尊重组织和人民的决定,在新的岗位上安心工作、踏实奉献,争取更大进步;退出领导岗位,应顺其自然心态平和,功成身退保持晚节,切忌有丁点的“可以捞更多”或者“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错误思想,坚决防止“59岁现象”、“49岁现象”甚至“39岁现象”。要自觉把掌好权、用好权与国家、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觉把权力用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持续发展的要事上,用在“急、难、险、苦”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宏观决策能力、统揽全局能力、把握机遇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高面对复杂情况、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时能发挥作用,自告奋勇、勇敢担当,不负众望、不辱使命。要恪守“权力在心就在责任就在”,坚决克服“有利益就伸手、有矛盾就缩手、有困难就撒手”和“浮、骄、奢、淫、逸”等不良现象,特别要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用良好的作风保证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把集体的决定有效地实施,保证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

二是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心暖心领导干部来自于人民群众,是普通群众中的一员;领导干部只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实地体验群众的生活、体会群众的甘苦、体察群众的忧乐、体谅群众的困难、体味群众的情感,才能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心暖心,更好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在做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才能更多地考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当好人民的公仆,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真心真意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摆正位臵、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走出小汽车,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企业、深入农家,既是给群众关怀、给群众鼓舞、给群众信心,同时也就正在实施或将要实施的涉及发展大局、群众利益的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政策措施,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善于从群众身上汲取不断前进的力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要建立联系群众的规章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在继续抓好“创先争优”活动的过程中坚持工作下移、重心下沉,通过不打招呼地“微服私访”、“民情随访”甚至是深入乡村和社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方法,与群众打成一片,增进与群众的了解和信任,征求他们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党务和政务公开、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体系形成和经济结构调整、各级各部门服务群众的举措等方面的看法,以便更好地改进、优化和提升。要完善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护机制,开通省长(厅、局长)、市(州)长、县(区、旗)长和乡镇长“热线、手机和信箱”以及民生论坛等,并严格答复办理程序,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同时公开领导分工及联系方式,以开放和包容的坦荡胸怀畅通信访渠道,坚持有访必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并层层落实制和行政问责制,确保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设身处地、千方百计为群众考虑、为群众着想,切实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在基层、把可能激化的矛盾化解在基层;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坚持“后任要理前任事”,认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对照相关的政策法规及同时期、同类型问题的处理方式方法,凡是应该解决能够解决的依法依规尽快解决,应该解决但暂时解决不了的要拿出时间表,对不符合法律法规也没有政策依据的,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明工作。要严肃党纪国法,加强对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贪污腐化、权钱交易、权力寻租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带着感情、饱含深情,高度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认真落实低保、救助等制度,不让一个困难群众挨饿受冻,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特别是在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公共事件发生之后,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工作在一线,与人民群众一道,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要恪守“发展为了人民”这一理念,坚持“让利于民”而不是“与民争利”,在城市化推进、征地拆迁等工作中,既要对群众既有利益受损进行合法、合理、合情并“就高不就低”的补偿,更要对群众未来的生计给以充分考虑,做到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维护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群众的共同利益,尤其要保障农民工及子弟、从事最苦最累最脏活工作的群众在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平等权益。

三是全心给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只有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当前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才能切实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要认清肩负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职责和使命,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及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不断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齐头并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社会全面构建,特别是要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国内通胀预期偏高的情况下,准确把握中央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核心和实质,因地制宜加快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巨大引领作用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促进经济总量扩大、发展质量提升、综合实力增强,以便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改善民生的服务。要根据到中央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用于与民生息息相关事项支出的情况,本着提高城乡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原则,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和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支出,特别要加强对资金投入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随机抽查,确保资金投入到位、项目落实到位,坚决避免只用汇报材料敷衍应付尤其是民生资金被基层造假挪用甚至是套现提取的现象。此外,对各地群众普遍关心的交通拥堵问题,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高瞻远瞩规划、充分利用城市地面与地下空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与切实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等方式来统筹解决,让群众出行方便、顺畅;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萝卜招考”、“萝卜提拔”等现象,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做到“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把那些道德好、重全局、能吃苦、善创新、有干劲、讲奉献的优秀人才吸纳进机关事业单位,把那些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推到重要岗位,更好地为群众利益服务,让群众信服、满意。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高度,加强领导干部自身的领导作风、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建设,特别是要对照王瑛、张云泉等新时期优秀领导干部的楷模自我认知、自我反省,不断锤炼自己的品格、提升思想境界,不断学习知识经济、资本经济、低碳经济等新知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切实提高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本领;特别是要以联系基层、企业、项目、群众等形式,尽可能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让群众说实话、听得进、信得过,理解和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要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两集中三到位”的要求,实现各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向本部门的行政审批服务处(科、股)集中、各部门的行政审批服务处(科、股)整建制向省、市及县区、乡镇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实现行政审批服务处(科、股)的事项到位、单位授权审批处(科、股)权限到位、行政审批服务处(科、股)工作人员到位,真正建立起“一站试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工作机制,更好地缩短审批环节、压缩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品牌经营要树立五个意识 篇7

全球经济的发展, 已把世界带入到品牌竞争的时代, 品牌己成为一种新语言进入千家万户, 品牌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正如美国著名品牌策略专家利维·莱特所言:“未来的营销, 是品牌的战争——以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重要得多, 而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便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

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 树立品牌意识, 打造强势品牌, 都是保持战略领先性的关键。品牌意识是品牌战略的核心, 是品牌化经营的最高原则, 也是指导各式各样的传播的出发点, 企业的负责人必须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是指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 是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资源观、品牌权益观、品牌竞争观、品牌发展观、品牌战略观和品牌建设观的综合反映。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强势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性基础, 成为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

质量意识

质量是品牌市场竞争制胜的基本内涵, 没有精益求精的质量, 就不会有众口皆碑的品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质量是决定一个品牌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

品牌质量不仅包括品牌本身产品的质量, 还包括品牌所体现的质量, 它是两者综合的体现。品牌本身产品的质量是指品牌所代表的产品的质量;品牌所体现的质量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所感受到的质量。品牌质量应该是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心目中所感受到的质量二者有机的结合。因此, 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 必须把消费者心目中所感受到的质量放在突出的位置, 并使真正的质量转化为“体现”的质量, 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营销意识

品牌竞争, 决胜在市场。一个品牌能否被消费者所认可与购买, 营销策略至关重要。因此, 企业必须树立营销意识, 在产品销售过程中, 要注意品牌营销, 市场营销领先是品牌竞争优势的集中体现。在技术、质量、品种、价格等方面与竞争对手旗鼓相当的情况下, 品牌市场营销领先就是品牌竞争取胜的关键。在营销过程中, 企业要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来开拓市场, 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分销策略等。

用户意识

品牌就等于用户, 拥有用户才意味着拥有品牌, 满足用户需求和维系客户关系的能力是衡量企业品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品牌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首先必须了解消费者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和结果, 然后是公司能够创造和提供什么产品和利益。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以用户为中心, 为用户提供质量一流的产品和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用户中不断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在营销过程中, 必须把用户放在首位, 要懂得“创造顾客比开发产品重要;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愿望比满足产品功能更重要”。企业要加强与用户的双向沟通, 以积极的方式适应顾客的情感, 建立基于共同利益上的新型的企业与顾客关系, 有利于协调矛盾, 融洽感情, 培养忠诚用户。忠诚的用户既是企业稳固的消费者, 也是企业最理想的推销者, 更是企业产品、品牌最佳的“美誉者”。

服务意识

一个品牌要想在顾客心目中永葆青春, 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品牌服务与之相配套。曾有人说:“未来企业的竞争不在于工厂能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而在于企业向消费者提供怎样的服务。”可见, 服务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 增加品牌附加值的又一策略。一些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企业总是尽最大可能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服务质量的好坏成为拥有多少顾客的重要因素。企业不仅要把服务看成是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要树立起服务与产品、品牌同样重要的观念。服务原则应贯穿于营销的全过程:在产品销售前, 做好向顾客提供有关产品性能、质量及使用效果的准确信息;在顾客购买时, 给顾客以最大方便;商品销售后, 认真对待信息反馈, 及时答复顾客意见, 对有问题的商品主动、及时进行处理。做到既售出产品, 也售出服务;顾客既购买到产品, 也购买到服务。

语文教学要树立 篇8

[关键词]两课教学 大学生 价值观

[作者简介]谢华(1972-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11-02

价值观(values)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作为人生观的核心,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因为它将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向起指导作用,影响大学生的品行,还可能决定大学生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的选择。要进行价值观教育就必须研究价值观产生、发展的规律,以便寻求教育的规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以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为主,这是一项复杂困难的工作,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不是通过一次讲座、几次会议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员参与。其中,“两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课堂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尽可能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处在不断出现新事物、不断产生新思想的环境中,必然带有时代气息,受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也形成了正反两方面的特点。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特征的分析可以从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一、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1.价值目标讲求实效。价值目标是价值观的核心部分,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思考并追求的目标,体现“为什么做”。价值观的层次和水平,主要取决于价值目标的确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中,无处不体现公平、竞争的特征,市场经济中的主体是独立、自主的,需要具有平等意识、积极进取的态度,还应具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同时注重公平和效率。受其影响,当代大学生们确定的价值目标中,正面多表现为崇尚自我,希望社会能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力求施展和发挥自我才干,中国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已不完全被接受。所以在生活中他们不愿墨守成规,有创意,敢尝试;学习上会自觉努力,选择能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实用课程,讲求实效。

大学生价值目标中也存在不良倾向。首先,价值观趋于功利化。如在选择学习内容的过程中,实用类和技术类课程成为首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讲求物质回报,不愿参加奉献性质的公益活动,更愿做家教、勤工俭学等有收益的工作。其次,过分强调个人主体性,忽视整体的价值与利益,集体主义精神逐渐淡化。

2.价值手段灵活多样。价值手段是人们为达到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主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它是价值观的实际表现。实现价值目标的手段不同,其性质、效果也可能不同。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价值手段具有积极性、进取性,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自律性和灵活性。他们逐步认识到,要取得成功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为此,他们在毕业前就已经为未来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设计和准备,在学校学习期间,他们会积极参加各类考试,获取各种证书。对于毕业后的选择,他们或继续深造学习,或不断投档、面试,全力求职,或自主创业,或出国换个新环境,或做“自由职业者”,等等。

但是,灵活的价值手段也衍生出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缺陷。一些大学生在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中就做出了不尽如人意的行为:如考试作弊、逃课、拉票当干部、交友轻率等。

3.价值评价凸显矛盾性。价值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社会行为有无价值和价值意义大小作出的判断,它回答了“怎样做才有意义”的问题,是价值观动力特征的体现。

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评价标准中普遍存在认识模糊的现象,价值判断缺乏明确的标准。如遇到原则性问题,态度不够鲜明,立场不够坚定;思想上追求进步,行动上却无法落实;采取双重价值判断标准,要求别人先人后己,自己则把利益放在首位。

针对以上特点,“两课”老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两课教学的应对措施

1.灵活处理“两课”的教材内容。除挖掘、整理、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原理外,还要对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进行补充,增加具有时代感的价值观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说服力,避免空洞的说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要坚持正面灌输。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坚定不移地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要坚持大力宣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强调集体主义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把符合时代要求的竞争、效率、求实创新等观念融合到教学活动中,让科学的价值理论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2.改变“两课”教学方法。原来的课堂教学注重理论讲解,多以老师讲授为主,与社会实践联系相对疏远。应变这种形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通过讲座、案例教学、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实,并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亲自接触社会,了解集体主义等传统思想观念在新时期的作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手段上也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增强吸引力。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思想,要因势利导,让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客观冷静地看待现实社会问题,并用科学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明辨是非。

3.把“两课”教学与日常行为管理结合在一起。要倡导情感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行为, 老师应关心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困难,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及思想进行监督、评价,对违反正确价值观的行为或思想,应及时在课堂上或校园媒体上批评、指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4.加强“两课”与心理学等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思想教育要取得最大成效,需要心与心的真诚交流。大学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他们的思维和心理都正处于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果在信任心理基础上进行,教育者发出的思想信息和目标要求往往会被受教育者顺畅地接受,并能产生积极的行动效应。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加强与心理学等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注意使价值观教育方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切身利益,让教育更富有实效。

5.延伸“两课”的空间,使之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环境,把学生吸引到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上来,使大学生能在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现代化的通讯方式也可以成为“两课”老师答疑解惑的好途径,当学生遇到困惑又不便当面与老师交流时,可通过QQ,E-mail或短信等方式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大大延伸了课堂空间。

6.“两课”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榜样、抓典型,挖掘校园生活中的的成功范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教育作用,用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来激励大学生,就可以使教育进脑、进心,从而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历史赋予“两课”教师的重任。只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全员德育意识,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进辅.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特点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2]陈慧.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汪松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初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6).

[4]马兆娣.试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2).

党员干部要树立好的口碑 篇9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夸奖。”这是当今社会颇为流行的一句话,“口碑”其实是一种积累,是一种认同,也是干部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

树立好的口碑,就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这是党对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政治上靠得住,就是要求我们听党的话,跟党走,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坚定地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工作上有本事,就是要求我们有谋事之策,干事之才,成事之招,能够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善于解决复杂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本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不断进步;作风上过得硬,要求我们为人正派、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决不能欺上瞒下。必须真抓实干,讲实话,出实招,求实效,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把对当前负责与对长远负责统一起来,以率先垂范赢得领导和群众的信任。树立好的口碑,要重视修身立德,养浩然正气。俗话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说的就是这个理。党员干部要把立身做人当作职业道德,做官要先做人,做一个上级放心,群众信任的人。大事小事严于律己,自觉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律”的要求约束自己,恪守政德。

树立好的“口碑”,就要得民心、顺民意、密切联系群众。要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颠倒主人与公仆的关系。要时刻牢记:“民为父母”而不是“为民父母”,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有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权利。树立好的“口碑”,党员干部就必须真诚地而不是敷衍地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依靠群众决策,使决策充分体现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实施决策;就必须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亲人,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特别是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树立好的“口碑”,党员干部就必须坚持在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中不断锤炼自己,铸就崇高品德。要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使自己的感情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必须具有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为此,必须坚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反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好逸恶劳、挥霍浪费;坚持高尚操守、健康情趣,反对灯红酒绿、骄奢淫逸。这些要求,是党员干部的为政底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越过了这条底线,就没有好的口碑,就不可能称其为共产党员。

树立好的“口碑”,要营造和谐共事、团结向上的氛围。好的“口碑”不仅存在于群众之中,还体现在一个集体的班子成员之间。要使班子领导素质全面提升,必须努力创造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制度。坚持集体领导,发挥集体优势,便于集中全体成员的聪明才智,保证正确决策,全体成员既不越位争权,又不缺位失职。一把手也是党委班子中的一员,处在关键位置,对组织党委活动,实施民主集中,推动全局工作,肩负重要责任。党委其他成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支持一把手的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接受集体监督。其次,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是党委实施正确决策的基本原则。涉及重大工作任务、重要人事安排、大的经费开支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第三,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作为团结共事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班子。和谐班子的共事基础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一点做不到,建设和谐班子就是一句空话。在班子内,主要领导要善于尊重和关心下属,理解下属的看法和困难,关心下属的成长进步。作为下属也要体谅主要领导担负的责任,理解总揽全局的角度和难度,自觉地支持主要领导的工作。

上一篇:作文暑假游记下一篇:肯定自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