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法律援助案例

2022-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工法律援助案例

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的占比与日剧增,国家近几年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来改善农民工生存和发展条件。受法律保障和农民工意识淡薄等因素影响,目前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劳动休息、择业、社会保障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得到全面的保障,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到位造成的。在当前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实际开展中,未能够得到满意的效果,需要以有效措施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进行完善,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使法制社会建设更好实现。

关键词:农民工;法律援助;法律維权意识

农民工是新时期城镇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劳动大军。在经济发展又快又好的同时,党和国家时刻关注民生,高度重视农民工权益,但是在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大环境下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仍面临着重大的问题。目前,在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法律援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方式,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因此需要法律援助工作人员选择有效的处理措施和解决途径来帮助他们,实现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对农民工进行法律援助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对农民工实施法律援助,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有利于提高和扩大党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法律援助制度的形成以及应用也已经成为我国司法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及任务,也是国家司法完善的一个重要表现,能够保障人的合法权益方面不受侵害,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

国家法制建设还在不断地完善当中,不仅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得到了提升,而且还在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使法律援助制度更加完善。虽然在当前情况下法律援助制度越来越好,但是农民工法律援助在实际操作中,效果远不及想象中的好,有一定的缺陷存在,导致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如果想使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很通畅,我们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不合理之处,在此基础上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得到改正,从而才能确保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实施的更理想。

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权利救济相关立法

要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就需要相关法律依据及其保证,因此也需要相关的立法来保障农民工的权利,使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可以得到更好地依据以及支持。就目前我国实施的相关法律制度而言,并没有将法律援助制度列入到国家最高立法中,这样就会导致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在此项工作开展时就会缺乏权威性,也会让这项工作得不到一个满意的效果。法律层级不足的缺陷日益明显,立法部门制定的法律综合交错,权利救济体系中也存在大量的立法缺失。

2.缺少法律维权主动性

现在是法治社会,很大程度上对农民工的生活带来了改善,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还是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很多农民工文化程度不够高,认识新鲜事物和权利意识还不够强,生活圈子也很狭窄,没有认识到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来获取信息,只是着眼于自己当前的利益,所以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大多数的农民工就会疏于收集证据,在后面维权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去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

3.工伤保险待遇问题

职业病是常见的一种工伤类型,对高危行业劳动者影响尤其严重。因为农民工大多从事建筑工地、餐饮这些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用人单位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问题,不会考虑到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签订劳动合同,不购买工伤保险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4.法律援助宣传不到位

法律援助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农民工遇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一般都会存在“不知道怎么依法维权”“不会依法维权”“也不能依法维权”的各种现象出现。[3]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工对法律援助认知比较低,也不了解其中的制度规定,再者收入水平也不够高,居住条件也是有限的,所以对工作的开展缺乏正确的认识观念,认识不到法律援助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相关部门对宣传工作缺乏正确的引导,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普及程度没有那么高,不会结合农民工自身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开展法律援助的宣传活动,至此农民工就不会真正的理解法律援助,也不会在遇到法益受到侵害时,想到用法律援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无法提现法律援助的价值所在。

5.缺乏资金的支持

法律援助的工作需要开展,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来源,这样才能使法律援助工作得到保障。但是,从目前来看资金成了法律援助制度实施的主要障碍之一,资金来源主要是由地方财政来拨款,[2]法律援助人员的工资有了地方财政的支持才能得到补贴,而地方财政的收入还要看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如果地方经济发展不好,地方财政收入不高,那势必就会影响法律援助人员的办案补贴,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做事懒懒散散,最终会影响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整体效果,也就不能保证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三、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完善措施

1.制定法律援助法

从现在基本情况来看,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了提高,对法律援助的需要也在不断的增长中,为了能够使法律援助制度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就要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立法进行完善,只有这样在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时候才能有依据可言,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但目前没有制定有关于法律援助的专门立法,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内容。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刑事诉讼法》《律师法》等各种规章制度,根据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法律援助的实战经验,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有一个更高的台阶,让法律援助可以得到更好地发展,做到有法可依,使法律援助工作能有一个更好地保障,使法律援助工作更有权威性,达到理想的效果。

2.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首先,基于城乡一体化和公民的自由权,农民工居住登记制度已经建立,为外出的农民工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提供了相应的社会保障,能够有效的解决社会保障的问题;[3]其次,要加强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学习,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保障有一定的知识提高,增强工伤保险意识,也要加强用人单位的责任意识和生产过程的安全意识,从根源上排除安全隐患,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用人單位后续的开销成本。再者,最重要的是,工伤赔偿案件不仅涉及的问题多,耗时还长,而且诉讼程序也很复杂,[4]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还有失业保险等多个机制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制度,可以让农民工更加放心的投入到工作上去,从法律制度层面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最后,要根据农民工真实的工作状态建立长期有效的劳动就业保护制度。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各地区进行实名登记,要管理好和服务好农民工这个弱势群体,简化他们的就业程序,从根本上降低他们的就业成本,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时刻关注他们的就业情况,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形成良好的就业劳动市场管理机制。

3.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资金支持

对于法律援助的工作开展,需要对资金方面的经费援助进行法律规范化,对经费来源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有更好的支持以及保证。首先,政府各个部门以及司法部门应该在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工作中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有一个专项的资金流入,保障这项工作可以有序的开展,避免因为资金短缺而影响工作,加强对资金的投入;[5]其次,想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理想的目标,除了政府各部门和司法部的资金投入以外,还可以按照慈善基金的模式,建立完整的法律援助基金会体制,引导社会上各个层次在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中增加资金投入,可以保证农民工法律援助在后续的工作中可以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最后,我们还可以推广法律援助的保险金,把保险金纳入到社会保险的一部分,使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4.加大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

在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完善的同时,要注重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宣传的完善,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义务去宣传法律知识。首先,作为法院、仲裁委还有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用媒体的宣传,让大家能够了解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性;其次,还有基层社区组织,可以利用日常的宣传栏,张贴海报等方式,可以让大众知晓维权的方式;再者,现在自发的公益组织逐渐成为了法制宣传的好帮手,增加了法律援助的实用性;最后,我们可以在农民工群体中,寻找一些法律意识比较好,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人来担任宣传委员,通过平常大家的相互交流沟通,使法律援助工作更加有普及性。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有很多人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来,在校大学生不仅热情高涨,责任心也很强,而且还能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也能很好普及法律知识。

5.加强农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

农民工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找到法律援助机构时,没有任何的证据来出示证明自己被欠薪,所以农民工要收集自身权益受损害的相关证据,例如:劳动合同书、工资收入银行的流水账、工作记录表、打卡记录、人工费结算清单、工资欠条等等。[6]要知道维权和申请法律援助的通道平台,找到专门的法律援助机构去申请援助,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信息,避免上当受骗。遇到问题时,要保持冷静,找到专业人士去咨询,不要意气用事做害人害己的事。

四、结语

在我国当前法制社会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工作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作为社会财富重要创造者群体,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任何阻碍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在法益受到侵害时,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面对这些情况,社会各个层面都要出一份力,拿出该有的作为,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民工的维权机制,让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进行有效的完善,从而使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得到更加满意的效果,不断完善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培养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组建多元化的维权体系,实现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保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任何时候都要对农民工做到不欺瞒,不为难。

参考文献:

[1] 李林,王宗旗.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J].人民论坛,2019(19):94-97.

[2] 楚思宇,冷洋,王秀英,陈怡杉,顾梓桐.浅析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J].法制博览,2019(33):50-52.

[3] 苏旭龙.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34):50-51.

[4] 孙雁.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6):47-48.

[5] 鲍先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完善措施[J].法制与社会,2020(04):185-186.

[6] 张丽.农民工维权法律援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J].法制博览,2020(17):200-201.

四川轻化工大学 法学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作者:李卓聪

第2篇: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

摘 要:法律援助是一种为经济较为困难的弱势人群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形式,是我国司法体制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升经济困难等弱势人群的诉讼能力,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作用。鉴于我国的实际状况,还存在一些人群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而农民工则已成为其中最大的弱势群体。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在所有法律案件之中的比例村有不断提高之趋势。本文分析了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探讨了解决农民工法律援助难题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项旨在为部分弱势人群中的当事人提供减免相关费用的法律服务。该制度对实现特殊人群所具有的合法权益、完善人權保障和维护社会保障机制等方面能够发挥正面作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在1994年才开始启动,在2003年国务院发布《法律援助条例》之后才正式予以确立。应当说,我国在此问题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法律援助体系的主要架构。然而,在现实操作过程之中,对社会之中所存在的重要弱势人群体,也就是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援助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究。

一、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法律援助的总体成效不够显著。当前我国法律援助组织机构不管是在硬件投入上,还是在软件建设上均不够完善,主要体现为法律援助机构的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够均衡;法律援助工作者中的职业律师人数不足且兼职人员居多,无法适应于当前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之所需;对具体办案人员的补贴金额偏少;現行法律援助体系难以保障办案的质量。二是农民工群体对法律援助的操作方式还不够适应。如今,虽然各类仲裁机构和各级人民法院想方设法采用各类措施来降低仲裁以及诉讼的门槛,对于农民工人群可不需要提供经济状况困难等证明,只需提供证明其身份的证明,比如,暂住证和工作证明等材料即可申请得到法律援助。然而,大量农民工除了自己的身份证之外,根本就提供不了别的证明,即便是到相关部门去要求出具证明。这些单位通常也会以自己不熟悉、不了解情况为理由而加以拒绝,以至于相当多的农民工在奔波没有结果的状况下只得放弃申请法律援助的想法。三是法律援助机构自己的行动力过于薄弱。涉及到农民工的案件往往会存在调查取证难度大的情况,从而导致大量案件陷入到立案难与取证难的不利境地之中。即便是农民工群众通过法律渠道来维权,也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同时,因为办理涉及农民工的案件要别的案件需要耗费更加多的人、财、物力,以至于大量律师对于农民工维权类的案件缺乏代理的主动性。

二、解决农民工法律援助难题的几点对策

(一)加强立法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从当前我国的主要立法思想来考虑,实行特殊保护的那些对象还是通过行业特点进行分类的,该方法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依然会加以使用。因此,为了对农民工群体在立法上加以保护,就需要制定出一部健全而完善的《农民工保护法》。为了能够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首先一定要在根本上切实改变原来所固有的立法观念,在根本上认可农民工社会阶层对于社会所作出的积极贡献。然而,我们如今的实际做法通常是会回避现实的情景,觉得只要注重某一社会事实,就会导致此方面问题被无限制地加以拓展,觉得这样一来就会危及政府部门所实施的管理工作。然而,法律所具有的神圣价值并非在于其对于某一政府职能提供的保护,而是在于对广大公民的权利实施普遍意义上的保护。负责立法工作的人士往往会忽略农民工当前处在社会弱势地位上的实际状况,只会导致此类问题被持续地积累下来,一致到爆发时已难以得到妥善解决为止。当前,应当不断强化对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援助甚至于对其总体利益加以维护。在此情况之下,创建《农民工保护法》也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因为该法律能够成为对农民工权益实施全面保护以及法律救济的合法依据。

(二)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农民工法律援助的资金缺口

近年来,农民工法律援助资金的缺口问题一直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唯有当这一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才能让该法律援助项目能够真正地推广开来,从而为广大农民工人群谋取合法的利益、提供能够提供的帮助。然而,如今我国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压力,相当大,所能提供给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援助资金一直是相当有限的,只是单一地依赖于政府部门来解决农民工群体申请法律援助所需要的经费困难是无法落到实处的。同样,如果要求律师事务机构等私人经营的法律组织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或少量收取经费,也是不符合我国法律行业市场化经营实际状况的。有鉴于此,应当从社会总体视角出发,从诸多途径为广大农民工积极争取法律援助方面的资金。社会各界均应认识到以下两点,才能够达成共识:一是对农民工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资金,可以说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形式之一,而积极创建和谐社会有是每一位公民的重要义务;二是和农民工雇佣存在直接关系的相关经济组织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农民工群体的法律问题和其自身价值是否实现具有直接的关系。一旦农民工群体不得不走上暴力维权之路或者丧失了本组织的诚信度,反而不如为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援助提供相应的帮助,事实上这也是自助的形式之一。有鉴于此,建议我国政府部门积极创建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基金,同时要求社会各界自愿进行或者实施强制性捐助,以保障农民工法律援助资金能够足额供应。

(三)面向农民工群体开展法律教育

为了推进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援助事业,而且让此项活动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效能,农民工人群自身就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从而建立起法律维权的意识。因此,笔者建议人力社保部门实施面向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教育,把其视为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予以高度重视,确保农民工群众在遇到侵权时能在积极求助于当地的维权组织,而且还能顺利地实现维权的程序。笔者建议各律师事务所等组织在负责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之时,还能够面向当事人以及相关人群,开展法律知识教育,从而在帮助农民工人群提升法律素质的基础上,再帮助其处理好维权的问题。

(四)切实简化法律程序减少农民工维权成本

当前我国执行的是劳动仲裁前置程序以及一裁两审的法律制度,其程序显得较为复杂,以至于农民工群众的维权程序显得過于复杂,需要当事人花费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应付。这就需要切实改变目前已有的操作程序,转换成可由农民工个体自行选择要么仲裁、要么审判的解决程序,从而给予当事人以更加大的自主权利,而这也能切实缩短解决法律争议的时间,有利于农民工群体进行维权。因为农民工群体是公认的弱势群体,其合法的权益往往会受到侵害,因此普遍具有缺少劳动合同、养老保险以及福利待遇等不合理现象。在仲裁或者法律诉讼过程中,应当切实减轻其举证方面的责任,运用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对是不是存在劳动关系等大量事实,通过用人单位来提供相应的证据,降低因为调查取证的难度较大而造成维权上的困难。法律援助为广大农民工群体所免掉的仅仅是律师费,但是调查取证、诉讼以及强制执行等费用并没有纳入到减免范围之中,这也会导致农民工人群的维权成本太高。在现实中,笔者觉得应当逐步减免以上费用,从而真正形成推动农民工群体维护自身权利的绿色通道。

(五)健全完善法律援助监督机制

笔者觉得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对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援助组织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与监督反馈机制,把农民工法律援助从公益事业转换成为政府部门的职责,从而建立起问责制度。对于参与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工作者职责加以描述并且设置评价的等级,通过政府、司法机构以及农民工组织来实施三方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不会直接进行问责,从而要让农民工法律援助能够真正成为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基础机制。

三、結束语

总而言之,农民工法律援助产生问题的根本因素是这项事务缺少足够数量的经费,同时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淡薄与法律援助体系管理不当也是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存在的重要阻碍。全社会均应当高度重视农民工法律援助事务,为其提供足够的资金援助,对农民工群体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对农民工法律援助组织实施有效监管。笔者坚信,虽然农民工法律援助的任务很重,但是只要我国法律制度能够持续健全完善,终究能够为农民工人群打开真正的维护权益的绿色通道,让农民工群体能得到其应得的社会地位以及资源,进而实现维护我国法律权威与社会和谐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聪敏. 农民工权利平等与社会融合[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2]潘云华. 浅议当前农民工法律援助的问题和对策[J]. 经济和发展,2011(12).

[4]辛伶俐. 农民工法律援助的障碍及对策[J]. 法制博览,2013(3).

[3]徐 梅. 农民工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人民论坛,2014(11).

作者:项可诺

第3篇: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探析

【摘要】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是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辽宁省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制度还存在诸如援助渠道不畅通、援助资金短缺、援助难度大、援助机构不健全等问题。今后应增强农民工维权意识、多渠道筹集农民工法律援助经费、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协作机制、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和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 法律援助 制度构建

法律援助是指在国家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的组织、指导和统一协调下,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法律服务人员,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等法律帮助,以保障实现其合法权益、完善国家司法公正、健全人权及社会保障机制的一种法律制度。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是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辽宁省各城市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辽宁省各城市法律援助的做法及特点

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站。2007年12月,大连市首批11家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挂牌,并同时向社会公布了这11家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名称和免费咨询电话。每个工作站指派10名专职律师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凡在大连市内四区工作的农民工,如遭受人身、财产损害需要法律援助,可随时向大连市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请,经审核受理后,由援助中心分别指派工作站律师办理。2008年以来,大连市法律援助部门办理涉及农民工民事法律援助案件450多件,使农民工维权得到了切实保障。

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2006年6月,铁岭开通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只要持个人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即使不是发生在铁岭辖区内,经市司法援助中心审查认为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就可以得到铁岭司法部门提供的法律援助,方便农民工快速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2007年锦州市法律援助向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倾斜,重点是帮助农民工打官司,取消对农民工困难标准的审查程序,在援助农民工办理拖欠工资方面的官司的同时还增加了工伤认定、人身损害赔偿、劳动争议三方面的援助内容;2008年辽宁省朝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在援助案件的受理中,优先接待、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办理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或工伤事故的案件;同时放宽了对农民工经济困难的审查标准,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即时报批,即时指派。

部分农民工可享受免费法律援助。2008年4月,面向农民工群体的 “沈阳市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在沈阳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正式挂牌办公,这是全国第一家经司法局批准设立的地市级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其主要职能是为全市经济困难职工、农民工、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同时,沈阳市总工会还聘用一些具有调处经验和工作能力的法律服务志愿者,协助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工作,以便为困难职工提供更好地服务。

设立农民法律援助专项基金。2007年初,鞍山市政府提出了采取“管理到合同、法律到工地、农工建工会、政府建基金”办法,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机制的工作要求,设立5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无力及时偿还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的应急。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案件实行“快立、快审、快结”的办案制度,对全市的建筑施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情况进行动态监察,并在全市建筑施工企业使用《鞍山市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专用合同》,从源头上解决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农民工法律援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工法律援助渠道仍存在障碍。在立法方面,比如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现实中农民工往往拿不出劳动关系证明,因此进入不了维权程序。又如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是60日,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和法律意识淡薄,许多农民工因错过时效而进入不了仲裁程序;在执法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因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出于一种保护、偏袒用人单位的倾向和心态,当农民工尤其是外地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时,当地有关部门之间往往出现推诿现象;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不知如何获得法律援助。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用法律程序加以维护,从而延误了维权期限。

对农民工法律援助难度大。多数农民工不知道要签订劳动合同、不懂得如何签订劳动合同,或在用人单位拒不签订合同的情况下接受用工条件,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往往难以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不交纳工伤保险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待遇无保障,最终无法兑现工伤赔偿,直接影响到维权的效果;现行劳动法、工伤保险条列等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程序复杂,大量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必须经过劳动仲裁、法院一审、二审强制执行才能完成,导致农民工维权之路过于漫长。维权案件需经过申请工伤认定等一系列繁复程序,甚至到案件终结时,有的用人单位已不存在,导致案件执行困难或无法执行,使胜诉判决成为一纸空文。

法律援助机构尚不健全。目前,基层法律援助机构经费短缺,不能保证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开展,对实际办案人员的补贴少,一些法律援助服务人员办案非但拿不到相应的补贴,有时还要倒贴钱,势必影响了办案积极性,难以保证办案质量;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中职业律师偏少,且兼职多,不能适应目前法律援助发展的需要;法律援助机构数量少,分布不均匀,使得农民工不能及时得到法律援助机构的帮助;法律援助部门协作机制尚未健全,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责任而且各有关部门都有保障法律援助得到实施的责任。在具体案件办理的过程中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甚至拒不配合的现象,农民工为了一个案件要来回奔走于各有关部门之间,增加了农民工的维权成本。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对策

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增强农民工维权意识。充分利用媒体,联合法制宣传部门,开展法律进农村、进社区、进工厂等一系列法制宣传活动,向农民工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援助相关知识内容,宣传国家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法律援助的社会知晓率及影响力,以强化农民工主动寻求法律援助的意识,让他们真正了解法律援助制度,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运用法律援助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使制度发挥实效。

多渠道筹集农民工法律援助经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法律援助资金,为农民工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级政府,尤其是劳务输入地政府要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为农民工获得法律援助提供财政支持;在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的初级阶段,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建立法律援助基金和管理组织,按各地实际需要解决法律援助经费不足的现象。

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和队伍建设。增加专门面向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机构,特别是要在农民工务工集中的地区建立法律援助常设机构,方便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鼓励执业律师设立专门的农民工维权机构,由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管,以确保援助案件质量;在增加法律援助公职律师编制的同时,建立专职公益律师制度,专门从事法律援助。另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法律诊所活动,吸引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参与农民工法律援助。

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协作机制。加强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法律援助机构之间的协作。对案件发生在本省、当事人已回户籍地或在外地的,可由现所在地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审查受理,并通过协助制度由案发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供援助。输出地可以依托本地政府在输入地的办事机构,输入地法律援助机构可以要求输出地法律援助机构就案件调查取证、送达法律文书等事项提供协助。另外,法律援助机构在开展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过程中,要主动与财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卫生、工商以及公、检、法等部门沟通与合作,确保农民工权益受损问题得到迅速有效解决。

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典型案例。目前,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出现,因此,要认真加以分析研究解决,以实现农民工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果的最优化。总结典型案例,推动有利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规政策的出台。法律援助机构在做好个案维权的同时,还应通过成功办理的案件进行宣传,促成有关部门制定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起到帮助更多农民工的作用。

关注金融危机下的农民工维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工大批回流,法律援助机构应把返乡农民工列为重点援助对象,在做好农民工讨薪、工伤案件法律援助的同时,重点办理农民工因提前返乡引起的房屋租赁、代管纠纷、社会保险待遇、土地流转纠纷案件。同时,建立返乡农民工预警预报信息档案,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信息,了解其数量和分布等基本情况。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培训,为再转移务工及创业提供机会和途径,为农民工维权服务奠定基础。

总之,农民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兴阶层,如果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会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仅会堵塞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而且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完善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制度,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者为大连海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作者:杨 宏

第4篇:农民工的法律援助问题分析

福利与救济期末论文

农民工的法律援助问题分析

杨利娜

(劳动与社会保障0911 0920406111)

要:农民工带有农民和工人的双重身份,是城市化进程的特殊群体。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仅得不到保障还经常受到侵害,因此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显得由为重要,本文将从我国农民工的权益现状、农民工法律援助状况入手,分析目前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其不足提出完善措施和建议,以期农民工能从法律援助这一制度上真正受惠。

关 键 词:农民工;法律地位;法律援助;权益保障

一、引言 农民工是

(一)、农民工群体的界定及农民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农民工的界定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是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入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辨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城、镇、乡内

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我过目前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1.4亿,主要以初、高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并且是自发性的外出打工,一般来自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然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

福利与救济期末论文

群就业,以制造行业、建筑行业和服务行业为主,在城乡间互向流动,做“候鸟式”的迁徙。 2.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影响

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大多集中在工业和建筑业,但是餐饮、娱乐、新型服务业也已称为他们重要的就业方向,农民工是创业和创新的主力军,各类企业的一线工人、管理和技术骨干乃至决策层中很多都是农民工,他们为企业节能降耗和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了经济发展,创造了社会财富;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不足,推动了小城镇向中小城镇发展,加快了城乡文明的融合,同时,农民工的生活需要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市场,对农村社会结构有着重大影响。

(二)、农民工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劳动权利保障

(1)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国内很多城市为了满足本地居民的就业需求,出台相应的地方保护政策,某些行业岗位禁止使用农民工;为了保护本地居民的就业,有些城市甚至要求企业辞退农民工,录用本地市民。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总是处于就业聚会选择的末端。

(2)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很低,并且拖欠工资现象严重。虽然近几年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在不断上调,但标准仍然比较低,农民工工资水平与物价和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一些企业往往把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实际支付给农民工的工资标准。而且企业克扣工资,拖欠工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自杀讨薪,暴力讨薪等事件。

(3)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超时间、超强度工作并且缺乏最基本的劳动保护。农民工进城大多从事地下采掘、有毒有害、餐馆服务、环卫清洁等工作,但是许多企业机器设备陈旧,嗓音、粉尘、有毒气体等严重超标,对农民工不进行必要的培训,也不提供基本安全防护措施,致使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目前,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4)农民工履行劳动合同的状况不乐观。一方面企业为了逃避法律责任不予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由,另一方面农民工的维权意识较弱,担心要求企业主签订劳动合同会得罪企业主,会给小鞋穿。尽管工资待遇低、拖欠现象严重,工作环境差,没有加班费,也敢怒不敢言,听之任之;还有些农民工是随季节外出打工的,自身流动性比较大工作时间不长,认为没有必要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劳动事故发生时,没有劳动合同往往使农民工处于劣势地位,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

福利与救济期末论文

权益。

2、农民工的社会权益保障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体制不健全,绝大多数农民工都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一方面农民工最易受工伤的伤害,但是他们的工伤保险参与率低,伤残医治赔偿困难,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另一方面医疗、养老保险空缺,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农民工在年轻时以打工为生,年老或得重病时将无力承担高额费用;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基本处于“零启动”状态,农民工处在城镇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之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缺失的。

3、农民工与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1)居住条件比较恶劣,生活质量低下。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都是租廉价房,时常更换住所,住所拥挤不堪,环境恶劣,食物安全性差,业余生活乏味,有的夫妻因居住条件常年分居,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2)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突出。一些地方公立学校仍然向农民工子女收取借读费或插班费;农民工子弟学校基本得不到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依靠高收费维持运转,加重了农民工子女教育负担。另外,农民工家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农村的孩子缺乏良好教育,辍学、失学人数增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机制的必要性

1、对农民工法律援助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手段,是实现法制的必然要求。当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必须给予其即使有效的救济机制,法救济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权威的争议解决方式。法律援助作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司法救济制度是一项保障困难公民享有平等法律帮助权的制度,具有政府行为和无偿性的特点,其本质是维护人权,促进司法公正。法律援助制度的存在解决了农民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他们可以真正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的苦衷公平和正义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强调平等权和无偿性的特点,其本质是保障人权、促进司法公正, 法律援助不是简单地被看成是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的工具,而是真正保护贫穷者的自由和权利.

2、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是广大农民工的迫切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消除社会上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当前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仍然是社会突出的不和谐现象,也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是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权益遭受侵害后,如果不能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农民通过务工增收的目的就有可能落空,很有可能采取极端手段诱发犯罪,激化社会矛盾。因此通过法律救助对农民工进行司法救助,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他们的权利。

福利与救济期末论文

3、对农民工实行法律援助是健全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由于社会保障对象大部分是在经济上比较困难,法律援助所具有的“法律扶贫”的特征足以说明它又属于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符合条件的受援人获得法律援助是特殊群体的一项权利。农民工由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案法定程序实现社会保障合法权益需要法律服务时,只能依靠法律援助。

二、 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现状分析及问题

近几年,各级司法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农民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农民工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制度支持。为方便农民工就近快捷地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在农民工聚居地和劳务市场设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工作站” 接待法律援助申请,参与协调处理农民工工资纠纷、工伤事故及侵权案件等;另外在对农民工援助对象和宣传形式上也都有突破和创新。

虽然我们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政府法律援助责任落实不够,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人力资源保障。

目前我国仍有相当的地方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重视不够,法律援助经费投入较少,使法律援助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不协调。由于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因此人均占有的经费投入很少,而且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不平衡,目前有部分地区没有出台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或者制定办案补贴标准,仍有相当多的地区没有将法律援助经费纳入预算。在法律援助经费普遍困难情况下,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的大幅增加,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成本又普遍较高,各地法律援助机构面临更大的经费压力。在农民工法律援助人力资源方面,我国目前还有许多县(区)未成立法律援助机构。已成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人员不健全,其中一些机构没有专职人员,多数县(区)法律援助机构人员在3人以下。这种人员现状根本无法满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需求。

(二)农民工的维权成本高,难度大。

1、法定仲裁,审查、诉讼程序繁琐,农民工维权成本高。尽管仲裁机构与各级人民法院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仲裁和诉讼门槛,但现行劳动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了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及一裁二审的法律程序,大量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必须经过劳动仲裁、法院一审、二审、强制执行才能完成。假设用人单位拖延时间充分运用现行法律、法规程序方面的揽定,与劳动者进行拉据战,导致农民工维权之路过于漫长。如果是工伤维权则程序更为复杂。尽管有些地方放宽了要求,

福利与救济期末论文

只要是农民工可以不提供经济困难的证明,但也要要求提供相应的身份证明,如暂住证、工作证明等材料。很多农民工除了身份证,根本提供不了其他证明,需到有关部门、工会去开具证明。在实践中这些单位也往往以不熟悉情况为由而拒绝。农民工在多次奔波无果的情况下往往会放弃法律援助的念头。

2、农民工案件,调查取证难。农民工自身法律意识淡漠,对法律教育和援助的配合度较低,在与企业博弈的过程中,农民工往往不知道如何预防纠纷,在权利被侵害之后显得茫然和无奈,平常不注意搜集、保全相关证据,使得许多案子陷入立案难,取证难的尴尬境地,即使诉求法律途径也不能得到满意的解决,由于办理农民工案件比其他案件花费的人力,物力更多,很多律师对农民工维权案件的积极性不高。

3、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工寻求法律援助存在信息障碍。产生法律纠纷后,很多农民工都选择私了或其他非法律途径,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还有法律援助制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农民工缺乏法律常识;另一方面,主要是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宣传不到位。法律援助机构的法律宣传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我国法律对法律援助行政不作为没有具体的问责制度,这就导致很多法律援助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他们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免“惹祸上身”。第二,由于经费不足,而农民工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量非常庞大导致有些地方不敢向农民工宣传法律援助制度,受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仅限于法院指定辩护的刑事案件和经济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寻求法律帮助的案件,对其他 许多依法可以获得法律援助的事项无法向农民工提供帮助。

4、法律援助机构不健全,存在机构障碍。我国的法律援助援助机构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很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四个 方面:第一,法律援助机构数量少,分布不均匀。第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中职业律师偏少,且兼职多,不能适应目前法律援助发展的需要。第三,基层法律援助机构经费短缺。我国2005各级财政用于法律援助的拨款总额为26220万元,人均占有法律援助经费仅为0.21元。第四,对实际办案人员的补贴少。在我国几乎所有地方的律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均是按照每案一定数值发放补贴,而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办理案件实际发生的费用可能要高于此补贴,一些法律援助服务人员办案非但拿不到相应的补贴,有时还要倒贴钱,势必影响了办案积极性,难以保证办案质量。

三、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推动政府落实法律援助责任,解决农民工法律援助经费和人力资源保障问题

福利与救济期末论文

农民工法律援助以政府财力作为保障的,为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是政府法律援助责任的核心体现。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法律援助工作在财力和人力方面投入力度,保障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开展的正常需要。为此,我国政府应将法律援助经费按需列入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对法律援助的最低经费保障机制,即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状况,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安排专项法律援助预算,为农民工获得法律援助的费用开支设立一项最基本的办案经费保障制度。增加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编制是构建法律援助机制的前提,因此,建议中央编制部门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指导地方编制部门改变过去根据本地人口确定机构人员编制的做法,根据各地的实际总人口(包含外来人口)的数量和法律援助的实际需求量来确定各地的法律援助 机构人员编制,对农民工较密集的法律援助机构的编制设计要高于全省或者全国水平,保证农民工维权的人力资源。

(二)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成本

改革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参照经济纠纷“或裁或审,一裁终局”的模式,取消劳动争议处理仲裁前置程序,允许当事人可以不经过仲裁,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减少劳动争议处理环节。对发生的劳动争议,农民工既可以向仲裁机关申请劳动争议的仲裁,也可以不经过仲裁直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去起诉。向法院起诉的,简化诉讼程序,缩短办案期限,对农民工申请财产保全、先予执行的案件,必须放宽条件,尽量的满足农民工的合理要求,例如规定申请人经济困难正在接受法律援助的,无须提供担保等。法官应重视案件的审理,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对农民工有利的倾斜性做法,如成立专业的劳动争议审判庭、保护弱势群体、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等措施。

(三)鼓励高校参与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

根据我国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缺乏人才,办案质量不高的现状和高校独特的人才和知识优势,高校法律援助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高校法学院无疑是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力量,有着较高的社会信誉。高等院校还拥有大批热情洋溢愿意充当法律援助志愿者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他们经过理论学习和经过相关的培训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担当起法律援助的责任。高校风气纯洁、崇尚公正的形象更能吸引更多的求助者。为贫困人口建立的法律援助制度需要为数庞大的法律人才支持,高校的法律人才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援助供求紧张的局面。而且这样的运作机制灵活,服务成本低,质量高。

(四)建立异地协作机制,降低农民工维权成本

探索输入地与输出地法律援助机构之间建立协作机制,共同维权 。输出地可以依托本地政府在输入地的办事机构,设法律援助的联系点。培训并委托办事机构的人员,向农民工进行普法宣传、解答法律咨询和指导其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并搜集家乡农民工维权信息,及时与输入地法律援助机构

福利与救济期末论文

沟通情况. 输出地法律援助机构在接受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申请后,对根据规定应当由输入地法律援助机构办理的。可以在了解申请人身份、经济困难状况、案件基本情况之后,要及时向输入地法律援助机构移送申请及相关材料.输入地和输出地法律援助机构之问可以就案件调查取证、协调相关部门、送达法律文书等事项提供协作等等。

(五)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素质

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依赖于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的提高,通过对农民工进行全面系统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可以对农民工权益遭受侵害有效做到事前预防,减少和降低侵害发生的几率和可能性。为此,政府及各地法律援助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积极探索农民工普法教育的新思路、新做法,加强与法律援助工作的衔接。例如通过发放维权指南、定期举办法制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进行完善法律常识培训等,提高农民工维权意识,掌握维权的途径和方法,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群体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一直游离与城市边缘,各项保障不到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其中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国家社会的责任,在法治社会里,对这个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是实现人人平等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许中甲《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 2007年 2.徐宏伟《农民工法律援助的障碍及对策》2007年 3.王英明《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援助制度研究》2007年 4.徐淑林《新形势下高校参与农民工法律援助服务探析》2009年

福利与救济期末论文

5.任明《跨省法律援助——为农民工维权开辟绿色通道》2009年 6.李松,黄杰《农民工法援缺口需更多律师填补》2008年 7.宫晓冰主编《中国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8.王力加《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现状及解决途径》载《浙江统计》 2004年 第10期 9.丁明《和谐框架下农民工法律援助制度探析》2010年

10.尹奎杰《农民工法律地位初探》载《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11.陆云泉《法律援助50问》,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12.谢建社《中国农民工权利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13.杨聪敏《农民工权利平等与社会融合》,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第5篇:农民工法律援助社会实践报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年少轻狂的我们,有着意气风发的激情,有着指点江山的锐气。年少就要经得住暴风雨的洗礼,轻狂就能忍得住大社会的磨练。春华秋实,岁月潇湘。转眼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就过去了,通过实习,我在专业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两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见过大量劳动争议与劳动纠纷的案件,一些案件还是我去立案的,甚至有些从立案到结案的过程中,我还承担着具体案卷整理工作,仔细研读卷宗,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专业的律师讨论,并向其请教,这使我不仅对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劳动法律知识的加深,更重要的是还扩展了知识面,了解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法律知识,办案程序,另外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生活哲理,那是从书本上难以学不到的。

一、大部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显着增强。

在还未到北京市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实习时,猜想在首都这样的大城市,所谓天子脚下,应该不会有很多劳动纠纷案件需要处理。在致诚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工作也仅仅只是在办公室翻翻报纸,看看法条而已。等真正到了办公室的那天,才发现原来在办公室的律师每天都会有忙不完的工作,有很多的案件需要办理,每个人手里可能同时办理着一二十个案子,很多案件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劳动关系。

每天从早上到下午的实习,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这些农民工同志或咨询自己亲人朋友发生的事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寻求法律援助,或询问自己案件的办案进程,提供案件线索、证据等。有些甚至是群体案件,关乎一百多个人的案件,在这一个多月里,有关工伤、劳动争议、劳动纠纷、意外事故的赔偿案件不计其数,而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在持续,在世人的眼中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都是不高的,这些农民工中也不乏年过半百的老年人,他们能找到这个法律援助单位,能采用走法律程序来维权,至少说明他们已经认可了法律是一种强有力的维权手段。每天接待这些案件的当事人,虽然自己不能给他们提供很多的法律上或者现实中的帮助,但是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他们已经能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凭着一股子蛮劲去企业,去有关机构,单位去闹,采用各种暴力手段拼个你死我活。不管是从办理的案件的数量,还是从群众的思想变化来说,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都在不断提高。当然,从与他们的交流中,也体会到了他们生活和工作上的无奈,无助,无可奈何,虽然改变中国农民工这种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但是我们作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当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劳动领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企业追求利润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这种行为是应痛加斥责的,也是一种违法,侵权行为。在实习中,我从各种案件中发现,现实中的劳动关系危机四伏,问题重重。

1、劳动合同等劳动争议与纠纷问题。

劳动力供大于求,使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不遵守《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把自主用工变为"自由用工",想用谁就用谁,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自订"土政策",滥用"试用期",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视劳动合同为一纸空文,强迫工人长期加班加点,拖欠、克扣工人工资,拖欠或拒缴社会保险费等,很多企业要么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要么签了也只是出于对法律的考虑,做做样子,劳动合同文本在企业手中,而劳动者没有,一旦事发,等到劳动者真正跟单位追究时,也是空口无凭,难以证明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而《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虽然法律有相关规定,但是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亦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企业都是为了商业利润对劳动者敷衍了事,弄虚造假,因为他们认定现在竞争压力那么大,就业困难,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劳动者不会为了一颗树而放弃整片森林,的确,很多劳动者,特别是很多农民工他们远离家乡,生活艰难,为生计四处奔波,能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所以即使明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更多的也是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不想丢了工作,赔了夫人又折兵。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无权无势,而那些企业有钱又有关系,即使自己反抗,成功的机率也不大,正是因为这样才助长了那些不法人士的气焰,要彻底解决这一现状不是光靠政府的政策、立法就可以的,更重要的还是要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加强劳动者的普法教育,虽然现在他们的法律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有待加强,让他们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损时,要用法律武器给对方应有的法律上

的惩罚与教训,而不是姑息养奸,任意放纵,更要让其他的企业引以为鉴;要将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用人单位当然责无旁贷,对他们更有必要加强法制教育,让他们学法懂法,追求效率,但也应注重公平,在与劳动者双赢中追求利润才是长久之道,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

2、工伤问题

一个多月的实习,见过了太多的工伤案件,感触颇深。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设备陈旧,无安全措施,也未给职工上保险,工伤事故频繁,职业病有增无减,使劳动者的身心受到伤害,很多的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受到伤害后,企业就会想方设法拖延,不承认工伤,经过调解,起诉、上诉,一审二审亦无结果,直到拖至超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最后不了了之,损失最大的还是付出辛勤劳动的劳动者。

《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根据上述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有责任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事故报告并申请工伤认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及时申请和报告,《条例》赋予受伤职工自行申请的权利,这是对工伤职工的保护。但是,由于《条例》没有规定1年的申请时效是否可以中断或延长,在各地的实施细则中,有些就明确规定,超过1年实效后才申请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部门可以不予受理。但这种做法对于有些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来说,可能并不公平。如有些农民工不清楚申请工伤的时效规定,或者虽然知道却因为病情严重、亲属不在身边而无法及时申请,或者单位虚意承诺赔偿实际上拖延时间、及至超过1年时效后又拒不承担责任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不允许受伤职工在超过1年申请时效后继续申请工伤认定,他们所受的伤害只能由自己和家人承担,这不仅对受伤职工是不公平的,而且如果其根本没有能力来治疗疾病和延续生活,实际上就将本应由单位承担的责任转移给了社会,甚至会成为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工伤方面,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当允许延长,这将大大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每年,煤矿事件都是频发不止,死伤的劳动者又何止上百个,那些都是鲜活的生命,如果政府加强监督和查处力度,企业加强管理,注重更新设备,安全生产措施到位,遵守法律法规,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悲剧发生,但是至少是能减少类似的事故发生的。

3、小企业用工不规范,家政业劳动者无保障。

小企业滥用工的行为在当今的中国普遍存在,没有劳动合同,工资低廉,加班加点不给加班费,甚至还拖欠劳动者工资,五险一金更是无从谈起,另外家政行业的职工目前没有纳入劳动法管辖范围,所以他们的权益更是没有保障。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未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也没有固定,延长也没有限制。其实,劳动领域的问题又何止于此呢?现实中的劳动关系又岂是只言片语能够诠释清楚的。

三,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领域之所以问题重重,不仅仅是企业与劳动者的问题,工会和政府也难以置身事外。政府角色存在错位。作为政府,既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地方的经济,增加税收和就业岗位;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以获得多数民众的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处理,将主要由劳动关系双方运用市场机制来自行调整,而政府则通过劳动标准的制定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来对这种运行加以宏观调控,实行"主体自行协商、政府适时调整"。目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较多地考虑对资本的吸引力,"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法宝"。有的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往往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厂商侵犯职工权益"开脱"。一些地区把"执政能力"简化为GDp的增长能力,在各种经济数据的背后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有些"明星企业"存在着明显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个别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在权益遭到伤害时采取过激甚至非法手段,这固然是法律意识不足的表现,但也反映了这部分群体对公共权力的不信任。这几年来,中央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改善工作,但在一些地方贯彻落实还有较大差距。从这段时期的实习中,我看过很多以前的卷,近年来立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有上升的趋势,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工伤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签定等已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争议的焦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日显紧迫。

此外,工会组织未发挥其应有职能。目前,多数工会工作也往往受制于经营者,工会活动缺少必要独立性。在一些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中,如工伤事故、随意解除工人、超时加班、拖欠和克扣工资等,很少看到工会在维权方面的作为。只以分散状态存在的工人无力抗拒掌握较多资源的管理者,工人们缺少诉求的渠道,劳资关系无人协调,结果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权中,又难免会与企业发生矛盾,因此造成工会干部自身权益受侵犯的现象日益增多。相对于劳动关系的巨大变化,现有工会组织体制和传统的工作方式显得不适应,工会原本是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者,应该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的,而在我国工会更多的是变成了中立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的不是一个中立的工会,而是一个强有力的维权使者。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为进一步减少劳动争议,切实保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全力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的劳动用工环境,努力开创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强化沟通渠道,赋予员工充分自主权,实现双赢管理。沟通是和构建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方式,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博弈,博弈论研究的重点就是人们的交互行为,而沟通就是交互行为。对于企业领导而言,沟通首先要做的就是“换位思考”,从员工的角度去思考企业的问题。应该充分赋予员工的自主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是所有事情都要领导事必躬亲,而是由管理者把一部分权力授予有能力的人,任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去工作。这样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就会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并能够形成有效的授权和责任机制,从而实现和谐管理,进而才会有和谐的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落实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就业是民生之本,致富之源。加强教育事业的建设,增强普法知识;加强监督管理,落实法律法规及政策;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宣传贯彻《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为广大求职者和用工单位进入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自主择业、自主用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实行免费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用工申报、求职登记、就业准入、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社会保险接续等"一条龙"、"一站式"等服务;多多鼓励创业,放宽门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统筹城乡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规范劳动关系,切实保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监察执法活动,及时查处和纠正侵权行为;加大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工作,及时化解劳动保障领域矛盾纠纷和争议;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加大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法律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政务信息平台和举办"劳动争议处理及劳动关系调整"、"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大力推进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实行劳动者、工会和企业三方联动,切实维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增强培训。扎实开展创业培训,而且要重视新技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技工学校主阵地的优势,重点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复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全国各个地区,都应该建立有免费的法律援助中心(如:北京市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不仅能给当地劳动者解决各种劳动争议与纠纷,维护地区乃至社会的稳定,而且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免费的法律教育,培训课,增强当地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也有利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使当地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一个多月的实习,稍纵即逝,在期间,见多太多的劳动争议与纠纷的案件,深感现实劳动领域之复杂,劳动关系,剑拔弩张,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还任重道远,但是,我作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锻炼自己,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实践经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6篇:农民工法律援助社会实践报告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年少轻狂的我们,有着意气风发的激情,有着指点江山的锐气。年少就要经得住暴风雨的洗礼,轻狂就能忍得住大社会的磨练。春华秋实,岁月潇湘。转眼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就过去了,通过实习,我在专业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巩固并检验了自己两年来本科学习的知识水平,实习期间,我见过大量劳动争议与劳动纠纷的案件,一些案件还是我去立案的,甚至有些从立案到结案的过程中,我还承担着具体案卷整理工作,仔细研读卷宗,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专业的律师讨论,并向其请教,这使我不仅对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劳动法律知识的加深,更重要的是还扩展了知识面,了解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法律知识,办案程序,另外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生活哲理,那是从书本上难以学不到的。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内,由于我的专业知识还很不完善,主要工作是帮忙接待和登记前来咨询、寻求法律援助的人;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法院立案;整理文件、订卷;写各种法律文书、报告;跟随时福茂律师学习处理劳动关系的技巧、旁听各种案件的庭审;处理一些简单的案件等等,从7月19日到8月26日,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天的时间,但是收获确实不可估量的,就像我刚到北京市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时,时福茂律师跟我说的:“在我们这里你每天都能看到各种错综复杂的劳动关系。”确实是这样,这里每天都能接到劳动领域各种案由的案件,比如说:拖欠工资,社会保险问题,劳动合同问题,工伤赔偿问题等等。曾今呆在象牙塔里的我们,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对社会了解得过于肤浅,对什么问题都是“想当然”的想法,令我更惊讶的是,在祖国的首都,天子脚下,也会有那么多的劳动争议与纠纷,那些辛勤劳作的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屡受损害,农民工问题仍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一大瓶颈。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是在这段时间内,有太多的记忆刻骨铭心,从中我学到了许多在书本里不可能学到的东西,我对劳动领域的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深入到了现实中,我不再是呆在象牙塔里的孩子,叹似水流年,感红颜白发,我学会了生活在现实中,关心身边的事,关心弱势群体,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疾苦;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在委曲求全,默默承忍受,而是采取走法律程序来维权。一个月对于我们的实习来说的确太短,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却收获了很多很多。

一、大部分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显着增强。

在还未到北京市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实习时,猜想在首都这样的大城市,所谓天子脚下,应该不会有很多劳动纠纷案件需要处理。在致诚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的工作也仅仅只是在办公室翻翻报纸,看看法条而已。等真正到了办公室的那天,才发现原来在办公室的律师每天都会有忙不完的工作,有很多的案件需要办理,每个人手里可能同时办理着一二十个案子,很多案件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劳动关系。

每天从早上到下午的实习,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这些农民工同志或咨询自己亲人朋友发生的事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并寻求法律援助,或询问自己案件的办案进程,提供案件线索、证据等。有些甚至是群体案件,关乎一百多个人的案件,在这一个多月里,有关工伤、劳动争议、劳动纠纷、意外事故的赔偿案件不计其数,而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一直在持续,在世人的眼中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都是不高的,这些农民工中也不乏年过半百的老年人,他们能找到这个法律援助单位,能采用走法律程序来维权,至少说明他们已经认可了法律是一种强有力的维权手段。每天接待这些案件的当事人,虽然自己不能给他们提供很多的法律上或者现实中的帮助,但是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他们已经能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凭着一股子蛮劲去企业,去有关机构,单位去闹,采用各种暴力手段拼个你死我活。不管是从办理的案件的数量,还是从群众的思想变化来说,农民工的法律意识都在不断提高。当然,从与他们的交流中,也体会到了他们生活和工作上的无奈,无助,无可奈何,虽然改变中国农民工这种现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但是我们作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当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劳动领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企业追求利润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牺牲劳动者最基本的权益,这种行为是应痛加斥责的,也是一种违法,侵权行为。在实习中,我从各种案件中发现,现实中的劳动关系危机四伏,问题重重。

1、劳动合同等劳动争议与纠纷问题。

劳动力供大于求,使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不遵守《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把自主用工变为"自由用工",想用谁就用谁,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自订"土政策",滥用"试用期",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视劳动合同为一纸空文,强迫工人长期加班加点,拖欠、克扣工人工资,拖欠或拒缴社会保险费等,很多企业要么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要么签了也只是出于对法律的考虑,做做样子,劳动合同文本在企业手中,而劳动者没有,一旦事发,等到劳动者真正跟单位追究时,也是空口无凭,难以证明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而《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虽然法律有相关规定,但是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亦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企业都是为了商业利润对劳动者敷衍了事,弄虚造假,因为他们认定现在竞争压力那么大,就业困难,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劳动者不会为了一颗树而放弃整片森林,的确,很多劳动者,特别是很多农民工他们远离家乡,生活艰难,为生计四处奔波,能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所以即使明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更多的也是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不想丢了工作,赔了夫人又折兵。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无权无势,而那些企业有钱又有关系,即使自己反抗,成功的机率也不大,正是因为这样才助长了那些不法人士的气焰,要彻底解决这一现状不是光靠政府的政策、立法就可以的,更重要的还是要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一方面要加强劳动者的普法教育,虽然现在他们的法律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有待加强,让他们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损时,要用法律武器给对方应有的法律上

的惩罚与教训,而不是姑息养奸,任意放纵,更要让其他的企业引以为鉴;要将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用人单位当然责无旁贷,对他们更有必要加强法制教育,让他们学法懂法,追求效率,但也应注重公平,在与劳动者双赢中追求利润才是长久之道,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条件。

2、工伤问题

一个多月的实习,见过了太多的工伤案件,感触颇深。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设备陈旧,无安全措施,也未给职工上保险,工伤事故频繁,职业病有增无减,使劳动者的身心受到伤害,很多的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受到伤害后,企业就会想方设法拖延,不承认工伤,经过调解,起诉、上诉,一审二审亦无结果,直到拖至超出工伤认定申请时效,最后不了了之,损失最大的还是付出辛勤劳动的劳动者。

《工伤保险条例》第17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根据上述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用人单位有责任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事故报告并申请工伤认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及时申请和报告,《条例》赋予受伤职工自行申请的权利,这是对工伤职工的保护。但是,由于《条例》没有规定1年的申请时效是否可以中断或延长,在各地的实施细则中,有些就明确规定,超过1年实效后才申请工伤认定的,劳动保障部门可以不予受理。但这种做法对于有些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来说,可能并不公平。如有些农民工不清楚申请工伤的时效规定,或者虽然知道却因为病情严重、亲属不在身边而无法及时申请,或者单位虚意承诺赔偿实际上拖延时间、及至超过1年时效后又拒不承担责任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如果不允许受伤职工在超过1年申请时效后继续申请工伤认定,他们所受的伤害只能由自己和家人承担,这不仅对受伤职工是不公平的,而且如果其根本没有能力来治疗疾病和延续生活,实际上就将本应由单位承担的责任转移给了社会,甚至会成为不安定因素。所以在工伤方面,工伤认定申请时效应当允许延长,这将大大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每年,煤矿事件都是频发不止,死伤的劳动者又何止上百个,那些都是鲜活的生命,如果政府加强监督和查处力度,企业加强管理,注重更新设备,安全生产措施到位,遵守法律法规,虽然不能完全避免悲剧发生,但是至少是能减少类似的事故发生的。

3、小企业用工不规范,家政业劳动者无保障。

小企业滥用工的行为在当今的中国普遍存在,没有劳动合同,工资低廉,加班加点不给加班费,甚至还拖欠劳动者工资,五险一金更是无从谈起,另外家政行业的职工目前没有纳入劳动法管辖范围,所以他们的权益更是没有保障。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未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作时间也没有固定,延长也没有限制。其实,劳动领域的问题又何止于此呢?现实中的劳动关系又岂是只言片语能够诠释清楚的。

三,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领域之所以问题重重,不仅仅是企业与劳动者的问题,工会和政府也难以置身事外。政府角色存在错位。作为政府,既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地方的经济,增加税收和就业岗位;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以获得多数民众的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处理,将主要由劳动关系双方运用市场机制来自行调整,而政府则通过劳动标准的制定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来对这种运行加以宏观调控,实行"主体自行协商、政府适时调整"。目前,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较多地考虑对资本的吸引力,"低劳动力成本"成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法宝"。有的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往往是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为厂商侵犯职工权益"开脱"。一些地区把"执政能力"简化为gdp的增长能力,在各种经济数据的背后存在着不和谐的一面,有些"明星企业"存在着明显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个别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在权益遭到伤害时采取过激甚至非法手段,这固然是法律意识不足的表现,但也反映了这部分群体对公共权力的不信任。这几年来,中央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改善工作,但在一些地方贯彻落实还有较大差距。从这段时期的实习中,我看过很多以前的卷,近年来立案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有上升的趋势,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工伤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签定等已成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争议的焦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日显紧迫。

此外,工会组织未发挥其应有职能。目前,多数工会工作也往往受制于经营者,工会活动缺少必要独立性。在一些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中,如工伤事故、随意解除工人、超时加班、拖欠和克扣工资等,很少看到工会在维权方面的作为。只以分散状态存在的工人无力抗拒掌握较多资源的管理者,工人们缺少诉求的渠道,劳资关系无人协调,结果往往会导致矛盾激化。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权中,又难免会与企业发生矛盾,因此造成工会干部自身权益受侵犯的现象日益增多。相对于劳动关系的巨大变化,现有工会组织体制和传统的工作方式显得不适应,工会原本是劳动者权益的维护者,应该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的,而在我国工会更多的是变成了中立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的不是一个中立的工会,而是一个强有力的维权使者。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为进一步减少劳动争议,切实保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要全力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各项工作,营造良好的劳动用工环境,努力开创劳动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强化沟通渠道,赋予员工充分自主权,实现双赢管理。沟通是和构建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方式,劳动者和企业之间是一种博弈,博弈论研究的重点就是人们的交互行为,而沟通就是交互行为。对于企业领导而言,沟通首先要做的就是“换位思考”,从员工的角度去思考企业的问题。应该充分赋予员工的自主权,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是所有事情都要领导事必躬亲,而是由管理者把一部分权力授予有能力的人,任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去工作。这样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就会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并能够形成有效的授权和责任机制,从而实现和谐管理,进而才会有和谐的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落实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就业是民生之本,致富之源。加强教育事业的建设,增强普法知识;加强监督管理,落实法律法规及政策;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宣传贯彻《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为广大求职者和用工单位进入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自主择业、自主用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实行免费就业指导、政策咨询、用工申报、求职登记、就业准入、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和社会保险接续等"一条龙"、"一站式"等服务;多多鼓励创业,放宽门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统筹城乡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规范劳动关系,切实保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监察执法活动,及时查处和纠正侵权行为;加大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工作,及时化解劳动保障领域矛盾纠纷和争议;依法规范劳动关系,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签订率;加大劳动保障政策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法律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政务信息平台和举办"劳动争议处理及劳动关系调整"、"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宣传;大力推进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实行劳动者、工会和企业三方联动,切实维护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增强培训。扎实开展创业培训,而且要重视新技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技工学校主阵地的优势,重点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复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全国各个地区,都应该建立有免费的法律援助中心(如:北京市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不仅能给当地劳动者解决各种劳动争议与纠纷,维护地区乃至社会的稳定,而且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免费的法律教育,培训课,增强当地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也有利于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使当地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一个多月的实习,稍纵即逝,在期间,见多太多的劳动争议与纠纷的案件,深感现实劳动领域之复杂,劳动关系,剑拔弩张,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还任重道远,但是,我作为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锻炼自己,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实践经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7篇:渝中区法律援助中心农民工法律援助报告

渝中区法律援助中心

关于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情况的报告

渝中区法律援助中心是全区法律援助工作组织实施机构,农民工作为法律援助的援助对象,区援助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规定,提出了农民工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的工作目标,确保区域内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司法的有力保障。2010年,区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提供民事法律援助514件,占全部民事援助案件数的63%,取得经济利益235万元。全区法律援助工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申请渠道畅通。区法律援助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网络,在全区12个街道和劳动等6个部门建立了18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社区和律师事务所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系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的网络是健全而畅通的。为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2007年,区司法局联合南纪门街道在南纪门劳务市场设立了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站,与劳务市场管理机构同平台办公,每周定时安排律师值班,解答农民工法律咨询,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区法律援助中心每年在农民工日、春节后农民工进城务工高峰期等重要节点举办两场以上的专场农民工法律咨询暨法律援助现场受理活动,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我

1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知晓率和申请率都是比较高的,农民工遇到劳动争议等纠纷时,选择通过法律援助维权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基本上做到了每一件农民工劳动争议案件都申请了法律援助。

二是申请门槛较低。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是不需要审查经济状况,只要是涉及劳动报酬、工伤待遇、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都应给与援助。区法律援助中心严格执行相关文件规定,对农民工因工资、工伤、社保等纠纷申请法律援助一律免于经济状况审查,对农民工因诸如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请求赔偿的法律援助事项、与其他城市困难群体一视同仁,不差别对待。可以说,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的门槛不仅不比城市困难群体高,反而比他们还要低。2009年,为农民工提供涉及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法律援助案474件,涉及请求工伤待遇的25件,涉及交通事故医疗事故请求赔偿的4件,农民工得到了全面的法律援助,并按规定得到了门槛较低的法律援助优惠。

三是办事程序简便。农民工在渝中区办理法律援助事宜享有与其他困难群体同样简便快捷的办事程序。区法律援助中心按照全市法律援助工作会议的要求,自加压力,将法律援助审批时限提前到5个工作日办结,对农民工快要超过仲裁时限的申请,按照急事急办的要求,先受理指派律师,再

完善审批手续。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劳动、总工会等部门建立了工作联系和联动机制,农民工在向相关部门反映诉求主张权利的同时,也可以同步申请法律援助,我区农民工可以向总工会职工维权部或职工帮扶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可以在法院立案或劳动仲裁立案时得到工作人员关于法律援助的信息提示和帮助。农民工还可以在向区属50多家律师事务所咨询法律问题时,委托律师代为申请法律援助。今年,区法律援助中心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法律援助宣传月活动,向社会广泛发放《法律援助指南》,自编的《以案说法律援助》宣传手册,向咨询群众赠送印有法律援助相关信息的环保袋,法律援助联系卡等物品,向社会公开电话,公告办事程序。法律援助办事程序做到了公开简便。

四是援助质量较高。渝中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办案质量是有保证的,首先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人员全部是执业律师,我区是全市唯一没有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办理援助案件的区县,执业律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足以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其次,我们有一整套办结案监督管理制度和奖励措施,可以充分调动律师的办案积极性。比如,为引导律师简化程序办案,我们实行了调解结案奖励制度,并对当场兑现的给与较高的奖励。第三我们在全市率先推行了法律援助志愿律师暨点援制,将摊派性质的法律援助制度优化为志愿服务制度,律师抱着扶弱帮困的慈爱之心来参与法律援助办

案,法律援助的效果较好。2010年,法律援助民事案件当年结案641件,当年结案率达78%左右,其中非诉讼结案290件,诉讼调解结案223件,真正以判决结案的占13%左右,避免了农民工援助案件因诉讼程序漫长而导致维权不利的局面。全年没有一件农民工不满意法律援助的投诉,也没有一件农民工因法律援助引发的急访、群访案件,法律援助效果较好。

渝中区法律援助中心

二00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8篇: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文章标题: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调研报告

我市是人口较多的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是全国重点劳务输出中转监测地。全市农业人口802万人,占人口总量的89.4。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目前已多达221万人。

当前,我市劳务输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外出人员多,从事的项目多,打工族的身影遍布全国。从行业来看,从事工业、加工业的占45,建筑业占18,交通运输业占5,饮食服务业占20,种植、养殖业占2,其他占10;从输出方面来看,往上海、江、浙方向的占44,往广州、深圳方向的占25,往北京、天津方向的占16,其他占15,外出农民工遍布全国各地。广东东莞厚街镇有我市阜南籍民工10多万人,几乎渗透到当地所有的经济领域;二是以年轻人为主,男性多于女性。20—34周岁占54.7,其中20—24岁占20,是各年龄段比重最高的一组;男性占59.6,女性占40.4。近两年来,女性劳动力外出找工作比男性要相对容易,妇女劳动力在劳务输出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三是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成为劳务输出中的骨干力量。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已占13,初中文化占65;从技术结构来看,有初级技术占28,中等技术占12,高级技术占40。

一、充分认识为外出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的意义,积极开展此项工作。

为外出务工人员维护合法权益,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为外出农民工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法律援助,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外出务工人员也是社会弱势群体,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责无旁贷。要通过我们的辛勤工作,切实体现党和政府对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深情暖意,密切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间的关系,从而为营造党的十六大倡导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因此,要充分认识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的意义,积极开展此项工作。

二、要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工作,引导外出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积极开展向外出务工人员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引导外出务工人员通过正常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防止发生不必要的矛盾纠纷。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法律援助机构要深入到工地,开展宣传。要以农民工追讨工资为主题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并开展街头咨询活动,散发宣传材料。148专线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咨询,要及时、耐心、热诚解答,发现不良苗头,要及时报告,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法律援助机构对外出务工人员为维护合法权益申请法律援助,要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开设绿色通道。凡是外出务工人员申请法律援助,一律不作实质性条件审查,都应给予法律援助。要利用调解、诉讼、仲裁等多种手段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援助。要广泛动员广大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为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律援助工作。同时,要加强与信访、公安、仲裁、法院、工会、建设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形成合力,共同为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近年来,我市已成立了“**市律师为外出务工人员追讨工资志愿团”,组成以市司法局领导为主的志愿团领导小组,每年这一志愿团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及时、便捷、专业的法律援助服务。及时化解了各种将要发生的社会矛盾,切实维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如仅2005年,我们就接受外出农民工咨询867人次;为其提供法律援助39件。为外出务工人员追讨回工资972万余元;又如我市一17岁少女在昆山打工,因“三氯乙稀”中毒死亡,市中心及时派出人员赶往昆山,为受害少女提供法律援助,经不懈努力,为其追回50万元的赔偿,该法律援助案件的成功办理,使政府情系于民、为百姓办实事的形象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更加提高。

三、建立长效的科学机制,完善劳动法律、法规,落实各项政策。

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环境尚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侵害农民工利益,违反国家劳动法律法规的现象十分突出;用人单位故意不给签订劳动合同,随意克扣、拖欠工资,超时劳动无报酬,劳动条件环境差,劳动安全无保障,发生工伤、职业病得不到及时救治,随意搜查身体,监视居所,劳动福利差等等。

1、要改变务工人员的不利状况。要赋予其恰当、合法的身份,给其相应的权利;要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城乡居民户口差别,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才能保障实现宪法和劳动法所倡导的平等权利。

2、改革现有就业制度,构造城乡统一就业市场,建立公平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健全劳动力中介组织,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保障市场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方面迈进。

3、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

第9篇:朝阳区农民工法律援助现状及对策

朝阳区司法局

鲍春明

朝阳区的建筑工地占全市工地面积的50%左右,是本市工地最多、面积最大的区县,已成为一个劳务输入大区,农民工维权问题相对比较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在全区每年承办的法律援助案件中,大概60%左右为农民工维权案件。当然,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有待进一步引起重视,加以改进。现笔者试就目前农民工的一些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后,对农民工维权问题进行探讨。

一、案件类型及需求状况分析

农民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合法权益随时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因此在维权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等类型,刑事方面主要是农民工犯罪的刑事辩护问题,行政方面主要是就业、工伤等引发的同相关部门的行政诉讼或国家赔偿问题。民事方面涉及内容最多,涵盖了追索劳务报酬、工伤索赔、交通及医疗事故索赔、人身损害赔偿、合同纠纷等问题。

作为输入务工人员相对较多的区,农民工在法律援助方面的需求是旺盛的,其中大多数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打不起官司,是潜在的受援对象。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又由于农民工对法律援助不是很了解,找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的并不是很多,而找到了法律援助中心的,受案件范围、条件、程序等方面的限制,真正能够得到援助的少之又少。例如,2005年全区为农民工的维权案件提供法律援助的仅431件。调

1 查结果显示,近两年全北京市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每年在2000件以上,由此可见,我区在农民工法律援助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适当扩大范围,放宽条件、简化程序等,情况有所好转,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区援助机构受理的案件,除部分为刑事、行政案件的外,在民事方面主要限于追索劳动报酬,工伤索赔、人身损害赔偿等方面,范围其实是很窄的。

二、主要工作和采取的措施

近些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条例》,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农民工法律援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体现在:

(一)不断提高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认识

近些年来,农民工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朝阳区政府区从机构、经费、制度、业务等各方面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力度,通过法律手段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了《法律援助条例》的宣传,加强了同各相关部门的合作,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为农民工排忧解难。

(二)建立健全机构,完善农民工法律维权网络

我区设有法律援助机构,同时在42个街道、地区和5个社团建立了一批工作站点,并逐步向社区、乡镇延伸,形成了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以区建委法律援助工作室为依托,各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力协作、区域律师事务所积极参与地覆盖全区的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格局。对在咨询接待中掌握的农民工重大侵权事件,立即反馈至区法律援助中心,确保为农民工提供及时的法律援助工作。

(三)积极开展各种专项活动,切实为农民工排忧解难。 每年两节期间,朝阳区法律援助中心积极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服务月活动”。一是优先受理。中心接待室优先受理农民工咨询、投诉,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涉及农民工权益的案件做到快指派、快办理;二是在区建委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室。组织20家律师事务所43名律师名律师到建委设立农民工法律咨询站,对发生在本区行政区域内关于订立、解除劳动合同;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失业、养老社会保险待遇;劳动安全生产、工伤认定、工伤赔偿等涉及劳动关系的法律事项的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意见;对咨询来访者中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提供代书、律师代理诉讼和非诉讼等法律服务;三是建立了严格的值班接待和报告、反馈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和律师对在咨询接待中掌握的农民工重大侵权事件,立即反馈至区法律援助中心,确保活动取得成效。积极用法律援助的诉讼和非诉讼手段,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工伤以及其他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为构建和谐朝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认真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努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扩大范围,放宽条件,简化程序,快速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例如,法律援助中心免费发放法律援助爱心卡,为持有该卡的农民工提供方便的法律援助。对行动不便的农民工采取电话预约的办法,提供上门服务。近几年来,朝阳区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扬扶弱救贫、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想方设法为农民工排忧解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王根等99名打工者与十八里店某工地追索劳动报酬案,王根等99名名打工者无故被拖

3 欠工资,追讨无门,后在区法律援助中心的援助下,被告支付拖欠的工资13万余元并全部执行到位;马骏工伤索赔一案,原告马骏在某工地打工,不幸因工致残,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法律援助律师几次顶着酷暑与对方协商,最终对方同意支付各种费用67.8万元;李静工伤致残索赔案,李静从山东来京打工,工作期间被机器截去右上肢前部,就后续治疗费和损害赔偿费多次与厂方协商未果,区中心批派律师多方调查,先后采取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最终当事人获赔72万余元。这些典型案件,通过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凸现了法律援助机构在农民工法律维权中的地位,为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扩大了法律援助机构的知名度,使许多农民工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想到通过法律援助来解决问题。

我区自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农民工法律援助方面,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主要是反映出政府行政执法不力和监管不到位,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劳动合同难以依法签订。一些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有的采取欺诈或者威胁等手段签订合同。用人单位不依法签订合同的目的,往往是为自己日后不履行合同时给劳动者设臵通过仲裁和诉讼解决纠纷的障碍。

二是劳动报酬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以各种名目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现象较为普遍,少数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

三是劳动保险权益被剥夺。不少用人单位不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为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

4 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非法剥夺了农民工依法享有的劳动保险权益。

四是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一些高风险和高污染企业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简陋、陈旧,甚至根本没有劳动安全保护措施。一些用人单位不对农民工进行应有的安全教育和必要的劳动技能培训,导致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时有发生,对农民工人身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五是劳动休息权得不到落实。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和来料加工业,往往需要赶工期、赶定单,超时加班、强求加班现象比较严重,且大多不进行调整补休或支付加班工资。

针对上述侵权问题,农民工申请法律援助后,法律援助律师在具体办案过程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

一、取证难。一是农民工不知道侵害主体。《民事诉讼法》规定,原告人负举证责任,在权益纠纷发生后,很多农民工特别是外来打工的都是通过所谓的工头介绍,劳动报酬也是通过工头给予结算,有的甚至经过几道程序转包再转包,工人连老板是谁都不知道。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纠纷法律关系理不顺,有的就把劳动关系变成了劳务关系,或是变成了工头与工人之间的民事纠纷,此类人员几乎都是外来打工的流动人员,这些人员全国各地都去,没有固定场所,如果发生纠纷可能连人都找不到,合法权益如何能得到维护。二是权利义务不明确。由于不少农民工务工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还有的农民工在权益受到侵害后,已经 “私了”或者已将矛盾激化,增加了诉讼及执行的难度;还有一些农民工由于自身违反劳动纪律及操作规程、违反交通法规而出现了工伤、交通事故,在要求伤害赔偿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律师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农民工维权成本高,难度大。农民工作为原告,他们不知道侵害者姓名、地址、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援助时,法律援助承办律师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调查取证,有的案件为农民工追回几千元钱,律师所花的费用要大大超过其诉讼标的。由于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比办理其他案件所花的精力、物力要多得多,个别律师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案件积极性不高。

三、法定诉讼程序繁杂。尽管仲裁机构与各级法院采取了各种措施降低仲裁和诉讼门槛,但对大多数农民工而言,维权时效与诉讼成本仍然较高,使其仍难以承受,农民工即便胜诉,支付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也严重失衡。由于维权成本高,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拒绝赔偿等侵权事件发生后,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或民事诉讼的比例很低。一些因工伤、交通事故的案件要经过多个部门的事故认定,伤残鉴定后才能作为审判的依据,而农民工维权往往是火烧眉毛急需用钱。农民工大多经济条件较差,主要依靠打工的工资为生,遇到用人单位克扣、拖欠工资,通过仲裁、诉讼程序解决问题,缓不济急。再加上有些援助案件即便胜诉,执行起来也很困难。因此,部分农民工不愿意通过法律援助解决问题,而是无奈地选择放弃,有些甚至采取非正常方式解决。大量的非诉案件,农民工或无奈放弃,或用非正常方式去谋求解决。

四、索赔难。许多案件的对方当事人为单位,背景复杂,办案阻力大;农民工因贫困交不起诉讼费、仲裁费、鉴定费等费用,案件难以进入诉讼程序;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很多案子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造成有权无法可依;用工制度不健全,造成调查难、取证难;还有一些法律制度不完善、程序设臵

6 不合理,诉讼程序繁琐、时限长也是农民打官司难的重要原因。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民工维权案件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的现象非常突出。以民工讨薪为例,按所有法律程序进行完毕,共要21个月时间。如果民工遇到工伤纠纷,程序更加烦琐,全部程序走下来要29个月。期间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如果官司打不赢,那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无异于雪上加霜。

五、执行难。对于农民群众来说,赢了官司赢了理,是莫大的欣慰。但在很多情况下,不少当事人却是“赢了官司输了钱”,“讨回说法空欢喜”,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只是一张“法律白条”。对于经济条件较弱、法律知识贫乏、社会关系单一的农民来讲,则是天大的难题。

三、对策和建议

做好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应着力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因此应当进一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要克服观望、畏难、推诿等消极思想,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工法律援助既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也为我们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二)完善维权网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延伸法律援助的触角,方便农民工就近、快捷地得到援助。比如,同有关部门联合成立专门工作站点,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立联系点等等。同时,要积极争取财政对法律援助工作的支持,或者向社会募集必要的资金,条 7 件具备的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从财力上保证法律援助维权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进一步畅通维权绿色通道 农民工法律维权如何与法律援助衔接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否则影响工作的开展。要对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受案范围、条件、程序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尽可能保证所有打不起官司的农民工都能获得快捷、高效的法律援助。

(四)加快建立援助机构间的协作机制

农民工案件,涉及到输入地、输出地两个地方。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申请人和办案人员两地奔波,疲于奔命的现象非常突出。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办案成本,也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办案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援助机构间特别是省际援助机构间的办案协作机制,在案件申请、材料审查、案件办理、调查取证、文书送达、执行、回访等方面提供协助,以降低援助成本,资源共享。

(五)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

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结合典型案例,加大对《劳动法》、《法律援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一方面使农民工知道法律援助的范围、条件、程序等规定,提高法律维权意识。另一方面,又使农民工知道就业、用工等方面的基本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可以扩大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为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六)突出重点,不断提高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水平 要从管理和办案的各个环节入手,建立相应的制度,努力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一是要加强农民工维权信息统计工作,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和发现

8 问题,提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意见和措施。三是要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的理论研究,探讨法律维权的有效途径,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办案人员的办案水平和能力。四是要建立完善案件讨论、跟踪检查等相关制度,提高办案质量。

(七)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联系

农民工法律维权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因此,在工作中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可在有关部门设立工作联系点,条件具备的可建立多部门参加的联合办事机构。平时则要多联系,多协商,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做好农民工法律维权工作。

(八)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农民工的前身是农民,农民在我国长期二元化的社会中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先天不足或者缺陷。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教育投入的不足。教育投入不足,导致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少于城市居民,最直接的后果是农民的文化程度和技术能力普遍较低。较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阻力和困难,缺乏就业优势,往往在就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只有全面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的要求,这也是维护农民工自身权益的实际需要。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这一问题,从长远来看,要调整和改善我国教育资源结构,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国家财政支出要向农村教育倾斜。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必须从农村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让农村所有适龄儿童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全体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从近期来看,必须大力实施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农民工的

9 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巨大的也是十分紧迫的系统工程,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引导培训。在培训方式内容上,要采用多种方式,坚持以技能培训为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训经费上,要推行政府出钱购买培训成果的做法,同时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激励手段,进一步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农民工技能培训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从业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农民工基本权益维护、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文明常识,以提高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九)调整城市管理理念与政策设计,倡导城市文明新风,创造平等融洽的社会氛围。

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不仅承认了农民工的工人阶级属性,而且确定了农民工在工人阶级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各种障碍。然而,要真正确立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地位,特别是要让农民工并入城市市民社会生活中,确实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需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再也不能将农民工这一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强的社会群体当作一种边缘群体来对待,他们已经不是城市的过客,而是新型产业工人,是城市居民的新成员,是充满活力不断成长的新市民。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以及农民工的管理,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调控,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和服务。对于过去制订的一切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必须在清除的前提下,努力减少

10 直至消灭其影响。同时认真调整政策设计,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沟通与融合。一方面要引导市民正确对待农民工在城市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变化,以及对原有利益的影响,倡导宽容的城市文明新风。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认同和归属,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平等意识,树立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现代思维和价值观念,提高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素质,练就良好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自信、自立、自尊、自爱,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要让广大农民工参与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同时给予他们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政治权利、国民待遇和公共社会服务,从而焕发其主人翁的精神和创业热情。只有这样,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才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包容,和睦相处,农民工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之中,一个平等、自由、美丽的和谐社会也才能得以构建和实现。应采取以下法律措施:

1、制订《劳动合同法》立法。由于农民工有其特殊性,用工单位和农民工一般不签劳动合同,是导致频频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的原因。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未作明确有效的规定。因此,劳动监察部门在实际执法工作中由于没有劳动合同依据,查处难度较大。为规范用工行为,严格劳动合同管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应制定《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工单位与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具体规定劳动合同的签订应具备劳动报酬及支付标准、支付形 式、支付时间、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相关条款。

2、修订《建筑法》的法律条文。解决建筑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顽症需要涉及修订《建筑法》。重点增加和修改以下条款:(1)制定“建设单位开工前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纳工资保障金”条

11 款。规定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必须按工程中标价一定比例缴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监督使用。建设单位无法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从工资保障金中划支,用于垫付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对于拒绝缴纳保障金的建设单位,主管部门不批准其开工建设;已开工的项目,有权责令其暂停施工。制定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施行工资支付保障金条款,是解决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的有效法律保障。(2)规定“开发商与承包商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条款。制订以发包人工程担保制度重点的担保条款,要求开发商与承包商共同提供履约担保函,双方在拖欠民工工资范围内共同承担连带责任。(3)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和审批联动”条款。凡存在拖欠行为的单位在申请办理立项、规划、施工许可等手续时,欠款单位必须先结清欠款后,审批部门才给予办理相关手续。对已完成开发建设项目有拖欠工程款的,不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并在资质年检中予以降级,情节严重的注销资质证书。(4)加大和细化法律责任处罚力度。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拖欠工程款的行为缺乏处罚条款,难以有效制约拖欠行为。为加大对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经济处罚力度,加重用人单位因拖欠工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应在《建筑法》中法律责任部分增加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最高可处30万元的罚款的规定。

3、制定《工资支付条例》。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实行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可按周、日、小时支付。根据这一规定,为“周薪制”的推行奠定了法律基础。制定《工资支付条例》可以规定对农民民工工资改“月薪制”采取“周薪制”。并且,还应规定用人单位出现无故拖欠劳动者的

12 工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形时,给予严重惩罚性法律责任。制定《工资支付条例》是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有效法律措施。

4、《刑法》将恶意拖欠工资确定为犯罪行为。对拖欠民工工资部分人认为是一个经济现象,是属于民事法律调整的范畴。但由于恶意欠薪现象屡屡发生,为打击恶意欠薪,可以采用刑法手段,对企业恶意欠薪的问题作犯罪处理。在《刑法》中增加一条“恶意欠债罪”,规定企业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者有其他严重情形的,对重大、恶性欠薪企业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严惩包括拖欠农民工工资在内的相关拖欠行为。如果认为目前制定新的罪名没有必要,可以考虑将《刑法》中原有的侵占罪进行合理的修改,在修改侵占罪时也可以考虑并处罚金。通过《刑法》将恶意拖欠行为明确规定为犯罪行为,这对打击遏制恶意欠薪现象起到很好的作用。

5、加大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力度。我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因此,符合规定的各地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制定建立企业欠薪报告或欠薪预警制度的具体办法,将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作为评价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配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惩戒机制,对少数严重或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施工企业,采取了清出当地建筑市场的措施。制定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工商登记、企业年检等方面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制约,对长期拖欠工资

13 的用人单位,可以暂缓企业年检直至吊销其营业执照。在施工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年检时,将是否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年检条件之一。

(十)建立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一种长效机制。执法部门应依法开展劳动用工和拖欠农民工工资执法专项大检查,在执法中还应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保障等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在拖欠农民工工资违法违纪问题,确保有关工资支付法规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建委依法采取将取消恶意欠薪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建筑企业经营资质、逐出建筑市场等保障措施。各行政执法部门对欠薪者的处罚应不只是经济上的,还应包括企业信用、行业准入等一系列的降级限制措施,因此,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加强执法,是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措施。

(十一)农民权益保护的司法救助机制

人民法院在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受理时,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诉讼费应作出减、缓、免的决定;受理案件后尽量缩短审理时间,多适用简易程序,依法快立案、快审判、快执行;对符合条件可以采取先予执行等措施;在判决时,应当将农民工诉讼的误工费,请律师费,旅差费,证人出庭费用等直接损失列入赔偿范围。判决生效后对一些故意拖欠不履行判决给付义务的,执行中应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二倍标准支付迟延履行金。

总而言之,依法彻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需要把立法、执法和法律援助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拖欠农民工工资,才能真正堵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漏洞,农民工最基本的权益将得到更好地维护,对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消防部队案例下一篇:教师外出听课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