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岗前培训讲稿(精选8篇)
农名工兄弟们:你们好!
你们告别了故乡,来到前抚铁路的施工现场,来到我们的施工现场参加建筑施工,家乡的亲人们盼望你们平安的把钱赚回去,拿回家。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也不被他人伤害,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了解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认真落实规范标准,严格遵守现场安全管理规定,不折不扣的按操作规程去作业,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下面我就现场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和必须掌握的安全知识给大家一一讲解,请大家认真听讲。
一、入场安全教育篇
A 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和安全管理体制:
1、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是目的,预防为主是基础,是消灭发生事故的各种隐患。
2、我国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是: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这么多机构和人管理安全生产,但事故还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是劳动者不遵章守纪,所以在管理体制又加了一句是“劳动者遵章守纪”。B 必须遵守的安全基本原则: 施工现场严禁使用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员,没有文化、不识字、身体健康状况不适合建筑施工的人员不得进入施工现场,新工人必须经过三级教育,考试合格后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取得特种操作证持证上岗。
- 1 - 3 进入现场钱必须了解现场的危险情况并学习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知识,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戴好安全帽,系好下颌带,高处作业系挂好,安全带要高挂低用,防止发生二次伤害。4 进入现场严禁饮酒、现场严禁吸烟、严禁抛扔物品、严禁随地大小便。严禁私自拆除、挪动现场装置、设施。严禁动用本人职责范围外的任何机械、器具和工具。施工现场行走要注意安全,不得攀登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禁止乘坐非乘人的各种运输设备。施工前应根据班前讲话要求,对工作环境认真巡视,消除事故隐患,确认工作环境安全。班前讲话履行参会人签字手续,进行会议内容确认。特殊工种严禁无证上岗。(电工、电焊工、架子工、吊车司机、信号工,各种运输车辆等)遇有大雾,大雨和五级以上大风天气时,禁止室外作业。12 高处作业不得穿硬底和带订易打滑的鞋,严禁穿拖鞋、高跟鞋进入施工现场。进入现场必须了解现场的平面、竖向布置和通道、出口情况,随时注意安全标志提示。发生事故要立即向上级报告,积极抢救伤员,保护现场,不得隐瞒不报,并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C 名词解释: 五大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事故、坍塌事故
- 2 - 五种。为建筑业经常发生的事故,占事故总数85%以上。2 事故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没有调查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操作规程。5 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安全电压:是为了防止触电事故而采用的特定电源供电的电压系列,分为42V、36V、24V、12V、6V、五级,根据不同作业条件,选用不同电压。
二、安全防护管理篇 A 防护用品使用和教育
目的:建筑业属于高危行业,危险无处不在,学习防护用品知识,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才能保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才能不受事故伤害。安全防护用品种类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鞋、绝缘靴、护目镜、电焊面罩、防尘口罩、绝缘手套等。安全帽:保护头部不受伤害的防护用品,要有下颌带和后帽箍并栓系牢固,以防帽子滑落与碰掉。安全带:安全带不得低挂高用,不得接长使用,因为低挂高用在坠落时受到冲击力大,对人体伤害也大。防护手套:操作旋转机床时,禁止带手套作业,防止卷入。
- 3 - 5 安全色:红、蓝、黄、绿。1)红色表示禁止、停止; 2)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 3)黄色表示警告,注意; 4)绿色表示安全通行。
6安全标志:禁止人们的不安全行为,提醒人们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发生危险。B 高处作业预防措施
1、高处坠落: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作业行为,均称高处作业。
2、脚手板的铺设:探头板是发生高处坠落的隐患,要消灭探头板,凡脚手板伸出小横杆以外大于20cm的称为探头板,作业面端头应设两道防护栏杆,立挂安全网。
3、安全网支搭:4m以上建筑物不使用落地式脚手架的,首层设3m宽水平安全网,距地面不小于3m,高层支搭6m宽双层接网,距地不小于5m,高层建筑每隔4层设置一道3m宽水平网。
4、施工操作面标准:外架作业面设一道防护栏杆,立挂密目安全网,设挡脚板,作业面下设水平安全网,外架距结构大于20cm处,要采取铺板措施。
5、等高作业人字梯使用:梯子高度不超过3米,两梯中间有拉绳保险,不得在顶层作业,不准两人作业。
6、石棉瓦层顶不得随意攀登,防止发生高处坠落。
- 4 -
7、氧气、乙炔瓶、瓶距不小于5米,与火源点不小于10米,乙炔瓶不得倒置。
8、电焊机:一次线不大于5米,二次线不大于30米,双线到位,有节电保护器。
9、如何防止发生物体打击:
1)严禁发生垂直交叉作业,现场交叉作业要有遮蔽和水平网; 2)不得随意从上往下抛掷物料;
3)活完场地清,一是文明施工要求,也是清楚隐患的要求。C 事故原因、危害和预防
1、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得不安全状态。1)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了解周围环境,冒险蛮干,发生事故;
2)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造成人员发生高处坠落事故。
三、临时用电管理篇
1、工人乱接乱拉各种电器设备,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有专职电工接线。
2、电的伤害有三种:点击、电伤和电磁场。点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破坏人体心脏、肺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电磁场是指在高频磁场作用下,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状况。
3、注意事项:
1)不得随便乱动或私自修理现场内的电气设备;
- 5 - 2)线路不得破损或带电部分裸露,不得用铜线代替保险丝; 3)接零接地保护齐全,装设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42V、36V、24V、12V、6V;
4)电工带绝缘手套、穿绝缘鞋,持证上岗。
四、机械安全管理篇
1、现场使用机械种类:木工加工机械、钢筋加工机械、电气焊设备、翻斗车,压路机,装载机,起重机械等。
2、主要伤害:挤压、切割、吸入卷入、冲击、点击、倒塌等。
3、主要原因:设备缺陷、交叉作业,但主要是个人违章操作造成。
4、事故情况:a 钢筋机切断手指 b 打夯机发生触电(无绝缘手套、绝缘鞋、一人操作)c 木工圆锯伤人(无分料器、安全挡、防护罩)d 吊车倒塌事故 e 非载人车辆载人造成事故。
五、施工现场应急与救护知识篇
首先现场应成立应急与救援小组,制定应急预案与相应措施,学习有关的急救知识,做好培训工作。现场如果发生了事故,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向上级报告,采取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对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坍塌造成的事故,在急救的基础上,要迅速拨打急救电话。
具体要求:
1、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标准规范、集团公司和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都是搞好安全生产必须遵照执行的,- 6 - 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
2、为确保这些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度和办法的落实,在建筑施工中要有施组、方案、分部分项安全技术交底做保证,只有严格按照这些要求做,才能保证施工安全,才能保证不发生安全事故。
对于我们来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一个人都想笑语常在,每一个人家庭都愿幸福美满,每一个企业都愿兴旺发达,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安全,安全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就谈不上企业的稳定发展,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我们的幸福生活。一次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其损失是惨重的,尤其是重大安全事故对企业的损失更大。可对一个家庭来讲,不是用损失来衡量的,它是一场无法弥补的灾难,也就在这噩梦般得日子里,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子女失去了父亲,一幕又一幕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景,让人永远也忘不了。大量血的教训告诫我们每个人要时时处处关注安全。“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安全工作永远“从零开始,向零进军”。
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不珍爱自己的生命,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他人的幸福安康,让我们共同牢记:安全为天,生命之尊!通过学习公司下发的“大干一百天 争取计划决定性胜利”施工生产会战的通知。大大激励了同志们的工作热情,项目部上下及各参建单位以科学的态度、饱满的激情、顽强的斗志,昼夜兼程,连续奋战,忘我工作,为圆满完成今年的工程建设任务而努力。使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们信心倍增,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前抚铁路工程项目部安质部长王海博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问题,原因,对策
农民工的就业率与其自身素质呈正比关系, 文化程度较高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对劳动市场的适应能力高, 进城后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 容易得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容易融入流入地区人群的认同。反之, 如果农民工自身素质越低, 对劳动市场的适应能力就越差, 择业范围窄, 与其外出打工的预期值越远, 即使有些农民工找到了工作, 但所得收入往往也较低, 工作环境也较差。从粗略统计结果看, 我国建筑业的90%、煤矿采掘业的80%、纺织服务业的60%和城市一般服务业的50%的从业人员已经被农民工所取代。农民工虽然进入城市, 但是仍然处于社会最底层, 处于不良生活状态, 异乡农民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他们是城市里最脆弱的群体。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而农民受教育程度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教育水平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①因此, 加强农民工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和就业待遇,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农民工培训存在问题
(一) 培训率不高
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就业前基本上没有参加专业性的技能培训。调查发现, 有65.8%的农民工进城前在家乡没有受过教育培训, 有52.5%的农民工进城工作后在单位没有或很少接受上岗教育, 有63.1%的外来工没有接受《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 导致农民工就业盲目、自身维权困难、生活拮据。这种状况影响了城市发展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②目前, 我国农村有 1.5 亿富余劳动力, 每年还要新增 600 万农村劳动力。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农村流动人口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这些人中未上过学的占 4.74%, 上过小学的占 30.77%, 上过初中的占 52.07%, 高中以上水平的仅占 12.42%,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 9.1%。③
(二) 培训质量较低
首先,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对农民工往往只开展电焊、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培训, 培训科目少。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早已供大于求的服务业专业的初级人才为主, 而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非商业化、市场化的职业培训少且仅限社区服务或自谋职业的技能, 与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相关的技工技能培训很少。农民工就业比较多的单位往往是个私企业, 而这些企业主中的相当部分人认为, 工人的技能只要能够完成生产任务就行, 而对他们的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其次, 部分农民工在对培训内容的权衡选择上比较理性, 看中短期收益, 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的培训上, 而且自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大多只重视从业能力培训。而且, 对一些劳动强度低、收益比较好的技术、管理工作, 如电脑、营销、管理、会计等需求较高, 较为集中;对一般传统技术需求较弱, 如电工、钳工、车工等, 分布很不平衡。而对法律、城市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往往持比较模糊和不参与的态度。最后, 培训资源没得到有效整合作用。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 这些都使得农民工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民工培训问题存在原因
(一) 自身主观认识欠缺
对社会事物的接受和判别能力较低。文化程度是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文化程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个人对社会事物的接受和判别能力, 进而制约对正常社会心理的适应和对社会规范的遵守程度。文化程度低, 则缺乏与他人进行社会竞争的能力, 难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达到他人所能实现的目标, 控制和调整自我的能力也就较低, 判断问题单一。比较而言, 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目前我国进城的农民工主要是青壮年, 在性别构成上看以男性居多, 且受教育年限较低。然而相对于他们的流出地——农村, 他们却是“精英”。2006 年 4月份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 全国农民工中, 16-30 岁的占 61%, 31-40 岁的占 23%, 41 岁以上的占 16%, 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调查显示, 在外出务工人员中男性占66.3%, 女性占33.7%, 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66%。这样, 一些农民工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 自给自足思想严重, 视野较窄, 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不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二) 有关单位和人员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 部分政府部门的轻视。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转岗实用技能培训对象限于城镇下岗职工, 农民工不能参加。少数政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无规划, 一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各自规划, 盲目性、无序性非常突出, 培训内容雷同和空白点大的情形同时存在。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经费投入不足, 已拨付的经费出现挪用现象, 必须通过收取一定的培训费来维护正常运转。甚至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对涉农培训收费过高, 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加之对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缺乏监管, 使得有些农民工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其次, 部分用人单位的漠视。在制度和运行环境具有高度不稳定的大背景下, 企业和农民工之间往往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 所以企业更看中短期的成本收益分析。由于员工培训支出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而且培训活动具有较高的外部性, 在农民工频繁流动和跳槽的情况下, 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 在那些用工季节性强的企业中,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使得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往往缺乏足够的动力, 形成了企业对农民工重用轻养的现象。归根到底, 不提高制度和运行环境的稳定性, 就不能促进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 就无法调动企业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④农民工就业比较多的单位往往是个私企业, 而这些企业主中的相当部分人认为, 工人的技能只要能够完成生产任务就行, 而对他们的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热情不大。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 基本上没有针对农民工技能的非学历教育;用人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第三, 部分农民工的目光短视。相当多的农民工抱有这样的想法, 进行技能培训首先会对培训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选择。在对培训内容的权衡选择上比较理性, 看中短期收益, 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的培训上。农民工大多只重视从业能力培训。而且, 对一些劳动强度低、收益比较好的技术、管理工作, 如电脑、营销、管理、会计等需求较高, 较为集中;对一般传统技术需求较弱, 如电工、钳工、车工等, 分布很不平衡。而对法律、城市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培训往往持比较模糊和不参与的态度。农民工自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而政府在农民工的培训投入上很少, 往往使不少农民在培训门槛外望而却步。最后, 培训资源没得到有效整合作用。农民工教育培训具有教育对象分散且流动性大、教育层次不齐、教育时间不定、约束力不强等特点, 这些都使得农民工培训质量难以保证。而政府在农民工的培训投入上很少, 往往使不少农民在培训门槛外望而却步。
(三) 法律制度欠缺
在我国,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培训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将“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民增收9类22项措施中专门的一条, 明确提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政策的倾斜给农民工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 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来看, 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这些法律比较分散;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还没有把它列入议事日程;各级财政对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工作推动难度很大;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规模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其模式和内容与农民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 同时缺少法律保障等。⑤不少农民工参加培训都是各级政府下达指标, 导致农民工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三、农民工培训问题解决对策
(一) 提高重视程度
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 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 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建设等职能部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优势, 充分动员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 积极引导、鼓励和组织准备进城务工的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中规定:农民工培训将列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农民工培训经费可列入用人单位成本;农民工参加培训可获补贴或奖励等, 试图通过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 调动农民工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行业的积极性,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 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的责任并重。输出地政府应设专门机构有组织地对农民工进行输出前职业技能培训和法制教育。在各劳务输出重点县市区, 要逐步建设劳务培训基地, 使劳务培训逐步形成一个网络, 提高培训质量。流出地政府在组织劳务输出时, 要搞好农民工外出前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在农民工输入地, 不仅需要开放城市教育培训系统, 推进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程, 还应当强化规范农民工的劳动关系, 努力实现农民工就业的稳定化, 只有让农民工安居乐业, 技能培训才能够收到实效。农民工输入地要抓好转移后的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 特别要充分发挥用工企业培训农民工的积极性, 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输入地的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农民工培训中心, 还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 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工的培训。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现有的教育资源, 委托具备一定资格条件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为农民工提供的劳动技能性培训服务, 应坚持自愿原则, 由农民工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 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输出和输入地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 给农民工提供优惠条件, 开展多种形式的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 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 提高其就业能力。
(二) 加强培训质量
加强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注重培训质量, 切实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 引导农民工积极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培训。劳动保障、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对各类培训机构加强监督和规范, 防止借培训之名, 对农民工乱收费。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 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 应按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 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工青妇组织的作用,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农民工培训投入机制,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力度。用人单位要针对农民工特点, 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考核工作, 争取使大多数接受培训的农民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用人单位应对所招用的农民工进行必要的岗位技能和生产安全培训。用人单位对农民工要进行上岗前的技能培训以及安全知识培训, 保证农民工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劳动安全和劳动保护常识, 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者, 方可允许上岗。针对农民工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适应性, 根据当代社会生产、科技、教育一体化的趋势, 开设有利于农民工便于在城镇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和素质提升的课程, 对农民工的培训应以生产急需实用科技知识、操作技能、服务技能为主, 使农民工学有所用, 学用结合, 在突出专业技能、实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 开展基本权益、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城市文明、寻找就业岗位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我权益的意识, 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和提高竞争力。⑥
(三) 完善法律制度
如今, 不少国家已将失业人口的职业培训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如美国的《人力开发与培训法》《就业机会法》《就业培训合作法》《再就业法案》等, 要求全社会重视并支持职业培训。 ⑦在我国, 尽管目前已有针对农民工培训的相关的法律制度, 但不够具体、不够完善。因此, 有必要仿效发达国家制定《人力开发与培训法》《就业机会法》《就业培训合作法》《再就业法案》等具体法律。另外, 要尽快制定《农民职业教育条例》, 打破职业教育城乡分割的局面,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各种实用技能培训, 政府应对农民职业教育实行财政扶持和全额救助制度, 专门安排一部分公共支出用于农民职业教育。⑧
注释
1宋丽智, 胡宏兵.我国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 2005, (10) :43-45.
2龚宣, 蹇逢伟.85.67%农民工对新农村建设有信心[J].人民论坛, 2006, (16) : 50-51.
3杨正喜, 唐鸣.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J].教育与职业, 2006, (9) :3-5.
4方华明.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J].教育与职业, 2006, (4) :9-12.
5许项发.基于公共管理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J].成人教育, 2007, (2) :20-21.
关键词:组织 宣传 技校
早在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冲击中国部分企业,而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大量裁员,而全国上亿农民工首当其冲,此问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快了对农民工培训规划的步伐,如何将农民工培训政策落实到农民朋友身上,政府必须要组织领导、主管部门确保实施,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等整体联动机制是关键。
一、政府组织领导,主管部门具体实施
当前的形式,农民工问题是一个非常重大又敏感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已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并制定相关政策。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培训机构又鱼目混珠,不免有“挂羊头卖狗肉”者套取国家培训金费,最终的受害者还是农民工朋友和真正参与培训的学校。为此,在农民工培训上政府要组织领导,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十分重要。而湖北省首批公布农民工培训单位的方法就十分有利于社会的监督,防止那些为套取培训资金而损害农民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也为培训单位单位大胆开展培训工作创造了有力的保障。
在培训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培训单位应当根据自己的职责,加强沟通和配合,明确要求要做到有领导、有机构、有专人负责,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
二、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
农民工由于自身存在的原因,它们对国家的培训政策,多数是小农意识,短期行为,很多人免费培训也不愿意参加。同时农村的农业、家庭等不可能真正花三个月培训,或者更长的时间。这就要求各部门特别是劳动部门和培训学校,先从政策的角度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新闻报纸等各个方面对农民进行宣传,正确引导他们,使每位农民知道国家相关政策和培训后的好处,必要时还应当走出到农村,村村的宣传、全面营造重视农民工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保护广大农民工的权利,激发农民工通过培训后自我发展的欲望,激活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的内在要求,必须树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观念,只有这样,农民工培训才能真正在职业技能学校全面展开。
三、培训在技校
农民工的培训如今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以国家的政策到各省、市的大力支持,被一些地方看成“生财之道”,特别是一些民办、私办职校遍地开花,就湖北省而言,培训资金上亿元,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使农民工的培训真正切切的发挥作用,而把农民工培训放在政府办技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湖北省政府已首批公布了各市培训机构)。各职校应当抓住难得的机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农民工培训工作做好,技校在农民工培训中应当从以下的几方面做好:
1、领导重视成立专门机构
如果农民工培训放到了学校,学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并要亲自抓好农民工的培训,并成立专门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方法,一切从农民工朋友的利益出发,机构设置要合理,从招收农民工开始,入学、住宿、吃饭、教学等管理要到位,千万不能冷了农民朋友的心。
2、制定计划
农民工培训按政策要求最少要三个月,学校在对于专业要求不同的农民工时。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由于农民工朋友的文化层次不一样,有的可能还是小学毕业,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同时由于农民工朋友的需求各不相同,这要以人为本,那怕只有1各人也要制定好计划,做到来一个培训一个,并按计划培训合格,计划在制定时要以实际操作为主,要让农民朋友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3、师资配备
农民工培训学校不能把它当做副业来做,而应当从师资力量的配备、设备的使用等方面都应当是正常教学中最好的,教师应当要配备知识层次高,教学水平高,服务水平好的老师进行安排,老师在对农民工培训时,要有耐心,并且还要把农民工当朋友,与之交心,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让农民工朋友在快乐中学习技能,同时应当按各专业分配后也应当配备一名好的班主任老师,可帮助解决一些在培训中的问题。
4、培训考核
农民工的培训,在计划制定时就应当分阶段进行考核,考核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内考核,校内的考核主要是教学考核,按阶段进行要使农民工朋友感觉到是在学校学习,应当接受考核,也只有这样,农民工朋友才有一定的压力,有学习的压力才有学习的动力,不管是正常的出勤,还是课堂纪律,学习成绩等方面全面进行。另一方面主要是主管部门的考核,农民工培训的各阶段主管部门一定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培训机构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千万不能走过场伤害农民工利益,同时应农民工朋友的意愿办理有关证件。
5、农民工的安置
农民工培训完毕后面临问题就是安置问题,安置也是最终实现转岗的目的,农民工通过培训学到一技之长,能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更好的就业,提高自己的收入,是政府对农民朋友培训的目标,培训单位在完成培训后,要利用自己安置优势,特别是已建立起来的就业网络,做到培训合格一名就推荐就业一名的方针,下功夫帮助农民工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千万不能再使他们成为再下岗的主要对象,在推荐就业时一定要就高不就低,就好不就差的原则,使农民工朋友既能多拿工资又有好的工作环境。
6、后期服务
培训单位对农民工朋友的培训不能按培训课时完成就万事大吉,这对农民工朋友不公平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作为培训学校要建立一整套农民培训档案,如教学计划、培训记录、考核记录、就业安置等等方面,要做到信息准确、真实、有效,为主要部门的检查和自我完备提供依据。当农民工朋友就业以后,学校要安排专职老师下厂跟踪服务,随时了解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情况,帮助和协调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农民工朋友感觉到他们是有人管的。例如:《劳动就业合同》的签定就十分必要。如果农民工朋友感觉到在企业工作不满意,学校应做二次推荐。
大竹职业中学:冯俊
我校2011年10月下旬受大竹县委托和授权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招生宣传、教学培训以及转移就业工作,为完成大竹县政府今年下达我校“富裕劳动力技能培训9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农民工400人”的目标任务。从大竹年11月下旬开始,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充分发挥就业和培训的职能和资源,在大竹县县政府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相关科室密切配合下,结合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务市场需求实际,运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引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截至2011年11月中旬,我校共完成农民工培训培训任务900人。并转移输出(安置就业)980多人,为促进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增收,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现将我校5个多月来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工作情况总结
一、这段时间来就业、培训中心的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积极争取大竹县政府阳光办的支持,强化农民工培训工的领导与管理。
农民工属于多行业、多工种范畴。因此,农民工培训是一项社会性、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和领导,才能使农民工培训和就业转移工作做到健康有序、卓有成效。基于此,我们根据阳光培训文件精神,主动做工作,并向大竹县阳光办汇报申请,取得支持。2011年6月1日学校在原就业指导、培训中心基础上增加工作人员,成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岁昌学校阳光培训工程点”由学校常务副校长吴玉姜直接领导,并在招就办领导下开展工作,领导机构的确立,为顺利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摸清情况,开展宣传,落实工作。
自今年10月份大竹县政府以候委农办文批准成立我校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后,我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就业现状和教育培训资源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和掌握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与之有关的培训资源情况,为正确指导全市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在此基础上学校利用暑假这段时间学校在教学和教学设施相对空闲的有力条件,同村干部和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并同多家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关系,尤其是取得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支持,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他们参与完成培训学员的招生工作,并积极介入具体培训工作,学校负责组织具体的培训上课工作,企业承担学员相应专业的操作技术指导以及实训岗位的提供,这个阶段完成了绝大部分的培训(共培训机电专业三个班次,学员3百多人)和就业安置工作,并积累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经验,在之后暑假结束的学期初一个月时间中又开展了种养和计算机两个专业100多人的培训班,向这部分即将走向社会的新的劳动者传授怎样操作具体的技能、如何适应社会、怎么保护自己,增强了他们的就业本领。并在实训工作进行的同时完成了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就业安置工作,安置率100%,目前培训中心对暑假三个班级的就业跟踪情况显示,就业率巩固率超过了97%。
(三)精心组织实施,开展培训工作和转移就业工作。
在农民工培训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从自身情况出发,充分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好农民工培训基地。利用职业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周边企业联合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招生工作,企业需要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我们需要企业为学员提供就业岗位以及操作型的教师,校企签订订单式联合培训工作,邀请福州市区部分企业的行业专家到我们的培训课堂授课,这些生产一线的教师熟悉操作生产流程和具体生产技能技巧,他们现身说法,以师徒的务实培训方式和在生产岗位上手把手地教会学员掌握一门具体的劳动技能,即达到了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基本目的,在此同时学校还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如把培训班办在市中心方便学员上课,实训课安排在就业企业实际生产岗位上),加大了岗位实训的力度,力求培训的实际效果,在具体岗位上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在扩大农民工培训规模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培训经验,不断提升农民工培训质量。这些培训工作都是在和农村干部以及用工单位
人力资源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完成,在目前劳动力匮乏的用工环境下,培训中心的这些工作获得企业的欢迎。因此培训结束之后的安置工作顺理成章,安置率达到了百分百,之后的就业跟踪情况显示这些学员的就业情况稳定,平均工资超过900元。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都表示了较大的满意度。
二、存在的问题及明年的工作要点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前几个月农民工培训工作在各方努力配合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培训招生工作依然还是今后培训最困难的工作。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村劳动力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上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阳光工程深入宣传工作做的还是远远不够,在深入开展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同时,我们也遭遇了深入农村宣传费用高效果不好的实际情况,因此学员的招生工作依然还是今后工作的难点,一些农民工对培训学习和培训毕业证存在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企业急需人力是事实,因此学员更加注重培训机构介绍“好的工作”,所以阳光工程的宣传以及让农民工明白提高务工的质量还是应当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具体地掌握一门生产技巧的道理,因此,我们的招生宣传工作还应当做得更加深入细致一些,和一些信誉好,效益好的企业结合更加密切一些,充分了解企业急需怎样的人才,农民工需要怎样的务工环境,在具体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农民工培训才能真正有效开展下去。第二是培训的经费还是十分的有限,不能在一些人力资源紧缺的行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培训工作,为农民工上岗前提供的专业知识培训,尤其是岗位实训的指导工作,例如汽车美容和家居服务等,这些行业急需能够掌握一定操作技巧的,具备一定的礼仪知识和较好的敬业精神务工人员,但是这些培训工作需要时间较长,学习的内容较多,费用相对较高,今年,我们尝试开展了这些专业培训,就遭遇了经费问题,我们非常遗憾没有能够为学员提供更加细致的培训内容,因此这些专业的培训,既要邀请较好的有丰富的就业一线操作经验的老师以及提供具体的并且是针对性的教材,又要控制紧张的培训费用,培训工作开展得相当艰巨。
(二)今后要做的主要工作。一是要积极争取县阳光办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增加对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二是加强周边各县劳务输出网络建设,调动各种力量,疏通农民工就业出口,保证畅通,扩大培训后就业输出成果;三是利用学校现有的招生队伍以及每年的招生工作,在做好学校招生工作的同时也做好学生家长以及他们周边人群的宣传工作,将阳光工程农民工培训的精神扩大到全省各个农村村落,同时利用省级重点职业校现有的就业资源网络和长期合作的就业单位资源为农民工做好实训和就业安置工作,扩大富裕劳动力输出工作的宣传力度。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及退役军人掌握适用的一技之长,„县劳动局举行了“送技能到家门”万人免费培训工程,把技能培训免费送到农民劳动者的家门口。
为此„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投资30多万元配备了车辆、设备、人员。培训中心走出机关,下到乡镇来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如此一来,学员就节省了去县城学习来回的差旅费,不但保障了安全,而且节省下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方便了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不出本镇就能学到适用对路的一技之长。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通过一年来的培训,目前已在宗艾镇开办六期培训256人,西洛镇开办一期培训34人,平头镇开办四期培训122人,朝阳镇开办二期培训174人,四个地方共计培训586人。尽管参训学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有的学员离开学校后,多年没有进行过再学习,但学员的学习极积性普很高,他们把这一次培训当作是一次充电的好机会,加班加点,学习效果较好,通过学习,学员总体上掌握了所教内容,并且有 186 人通过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日后外出务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存在的差距
一、宣传工作存在差距,招生工作有一定困难
尽管我们前期工作做了很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群众对政策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怀疑,更 不相信通过培训能够就业,凡此种种造成部分群众对培训工作的不理解,招生有一定的困难。
二、专业设置单一,难以满足群众需求。
目前我们开设的专业比较单一,只有电脑培训,焊工培训,创业培训,与市声场营销培训,而这些专业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哪样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适合与满足所有有创业与就业愿望的人员的需求。
三、起步较晚,时时掌握的不太好。
由于此项工作开展的比较晚,但春节过后,迫于生活压力,他们过早的踏上了打工之路。错过了培训时机,这部分人在外打工,由于没有一技之长,一是工作比较难找,二是工资不是很高。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农村劳动力很大一部分是农闲时在外打工,农忙时在家务农,而我们下到乡外镇时正赶上农忙季节,所经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人想学习而没有时间学习。
今后需努力的地方
一、走进乡村,真正做”到送技能到家门”
近段时间以业的培训主要以乡镇为主,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民群众,但是前几年撤乡并镇,现在的乡镇管辖区都比较大,有的村庄距镇所在地有近十公里,学习还是有一定的不便,今后如果条件成熟我们将把培训开到行政村,更加的方便人民群,使老百姓不出村就能学到想学的技能,真正做到“送技能到家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要求,特制定****年农民工培训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公平对待、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面向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坚持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坚持培训与配套服务、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要坚持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参加培训的农民掌握转移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积极探索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方式和转移就业、配套服务、监督管理等有效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积累经验。
***市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分二个层面开展,一是动员、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农业部门广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本地情况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市里重点抓好4个农村劳动力输出县的50个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示范性培训,每乡培训600人。共计3万人。
三、培训实施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较高,身体健康,有转移愿望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各地区根据本地劳动力资源积极组织参加培训,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向广大农民宣传鼓励农民参加转移培训学习。对参加培训的进行登记。
(二)培训机构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由具备培训条件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中专、农机校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承担。
(三)培训形式此文来源于本网网:wmjy.net
1、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开展的一种公益性培训。主要是对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政策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其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引导性培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通过印发资料、咨询服务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使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外出务工的一些基本知识。另一种是通过集中办班系统地开展培训,一般是在乡镇或具备条件的村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为1周。
2、职业技能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是在引导性的基础上,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的`,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主要是在各级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由企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行业部门开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一些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有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订单、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培训时间为1至3个月有,具体培训时间长短可按照工种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安排。
(四)培训教材
教材以农业部编写了《进城务工指南》等系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教材,作为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教材。
(五)考试与考核
参加集中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都要参加考试和考核,考试和考核合格者由培训单位发结业证书。引导性培训以理论考试为主,职业技能培训以初中技能考核为主。
四、资金筹措和使用
按照国务院“为农民工提供的劳动技能性培训服务,应坚持自愿的原则,由农民工自行选择并承担费用,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的精神,市财政负责为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提供教材费和讲课费,区县(市)、乡镇负责提供场地费和食宿费。全市****年计划培训农民工3万人,每个农民工教材费10元,讲课费10元,共20元。总计60万元。
五、组织管理
通过调查河南省在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的数据资料, 经过统计汇总, 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与建议,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 尊重市场主导作用, 完善财政保障
因地制宜, 各级政府应深入了解、收集本地区各类企业的岗位信息, 围绕本地农民工培训中出现的热点问题, 制定符合当地经济需求的农民工技能培训政策及相关的激励制度, 进一步改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办法, 并提供配套的保障机制。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和统筹, 针对农民工培训工作设立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打破原有的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机制, 发挥政府财政的主渠道作用, 力争全部或部分减免农民工的培训费用, 彻底打消他们参与技能培训的后顾之忧。综合农民工培训的专业、时间周期、培训成本等因素, 按照一定的补贴标准直接划拨到有资质的定点培训机构, 委托培训机构为农民工提供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
二、整合教育资源,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整合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 打破部门、地区、培训机构之间的界限, 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 鼓励和引导高职院校、职校、企业等各类教育培训主体扩大培训规模, 打造新的职业培训基地。
(一) 加强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统一策划、组织和供需双方用工岗位的摸排调查和对接
政府应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平台作用, 做好宏观调控。针对县域、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所出现的“技术型”工种奇缺、企业需要大批年轻农民工迅速掌握的职业技能问题, 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尽快开发出符合企业用工需要、能增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培训项目。一方面, 动员组织乡、镇、村委会对需要培训的农民工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 按照初、中、高级分层次统计报送政府主管部门;另一方面, 通过行业协会、企业, 统计调查所能提供给农民工的各类岗位及技能水平要求, 统筹分配农民工就近参加培训基地学习。
(二) 遴选新生代农民工定点培训示范基地, 进行动态管理
其中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的成功事例值得借鉴。从2008 年以来, 信阳市平桥区为了改变职业教育“底子薄、资源分散、校企分离、培训机构多而滥”的局面, 联合区内21 家培训机构和企业, 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县区级职业教育集团, 并把农业、人社、民政、财政、科技、农机等单位的培训项目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培训全部集中到公共实训基地, 实现了培训资源优化统筹, 每年开展各类培训15000 余人次。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培训机构和企业入驻实训基地。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职业教育发展基础各不相同, 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差别也较大。因此, 有关部门应根据各培训机构及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设施等培训实力, 全面考察筛选一些培训质量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的机构, 整合优化教育培训资源配置, 重点打造一批规模化、综合化、培训与就业一体化的省级示范性培训基地, 作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点, 并施行动态跟踪管理, 优胜劣汰。
三、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农民工“三赢”的培训激励机制
据调查, 由于校企合作在法律制度上的缺失, 参与校企合作的许多企业缺乏“社会公民”意识, 社会责任感不强, 势必导致工学结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学校单方面推动现象。许多职业院校期待政府能够赋予企业更多参与工学结合的社会与法律责任。鉴于我国尚没有企业参与职教的相关政策支持, 所以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 解放思想, 在管理体制、办学模式等方面大胆尝试, 在政策干预和引导上充分满足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 更需要政府为职业院校松绑, 授予学校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在学校收费、企业纳税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 地方政府应按照吸纳学生实习的数量及期限长短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 对成绩突出的企业予以表彰奖励, 以提升企业联合办学的知名度; (2) 出台鼓励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场所、资金、人力、实训设施及设备, 减免一定税收的政策; (3) 职业院校聘请企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特岗教师兼职授课, 各级财政应按照一定标准给予适当补助; (4) 创新教育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 对职业院校的财政经费拨付标准由过去按照核编的教师、招收的学生数量 (进口) 指标改为按照输送毕业生的质量 (出口) 、学生就业率、学校为社会提供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等标准来确定经费支持。
此外, 伴随着近年来不少农民工出现返乡打工或创业的回流现象, 应鼓励企业在不违反劳动法规的前提下, 与农民工签订“定向培训的最低工作年限”协议。一方面, 有利于企业减少因农民工流动所带来的培训损失, 建立培训后的岗位保障和晋升机制;另一方面, 有利于农民工积极参与技能培训, 并通过工作满一定期限来回报培训企业。加大对企业参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补贴力度, 引导企业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四、实行学制教育, 对农民工分层次、分工种开展岗前、岗中、转岗培训
许多农村孩子初中辍学的现象仍然存在, 他们一旦初、高中失学后就很难步入正轨的学习通道。因此, 国家应出台优惠政策及补贴措施, 吸引民办学校、各类培训机构、协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活动, 以实现职业教育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并建立“高—中—低”三个层次的职业培训教育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人群分门别类地开展职业培训, 同时加强考评与监督, 既要保证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 又要实现培训资金的最大效益。
(一) 注重农民工的岗前培训
对新生代农民工加强学制性的职业教育, 根据其就业意愿选择专业, 由政府出资送到农民工定点培训基地, 接受1~2 年的中、高级技工教育, 同时为他们联系好与专业相近的企业岗位就业。
(二) 关注农民工的在岗技能培训
建议政府对在岗农民工持续进行培训的企业, 根据培训效果在税收上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 鼓励企业切实发挥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体作用。
(三) 改进培训方式
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短训和日常班交替进行的方式, 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效率。各职业院校及培训机构应与行业、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或场所, 把教学场地尽量设在生产经营企业, 创办现场小课堂, 将岗位技能培训延伸到生产过程中, 促进产学结合, 才能为农民工提供更广阔的技能操练舞台, 帮助其真正掌握实操技巧。
五、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 实现信息监督公开化
据《2013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 2013 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9 亿人, 其中有1.66 亿是外出农民工, 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 大量农村转移人口无法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为此, 加强对企业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的监督管理尤为重要。通过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 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城镇社会保险、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鼓励其获得职业或专业技能证书后, 不仅可领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而且伴随着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 在企业工作满一定年限后, 农民工还可以落户城镇, 将会有效提升其融入城镇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农民工培训政策执行中, 我国各级政府既是“规则制定者”, 又是“裁判员”, 甚至还是“运动员”, 人社部、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扶贫办各部门以及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都存在着利益上的博弈, 这种多元化的参与势必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 部门权力利益化”。要打破各职能部门、机构之间的条块格局, 提高农民工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 应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 规范培训工作管理流程和监管考评, 力争培训信息公开、培训对象实名制、审核结果公示、培训过程透明以及社会的参与监管。
在加强对各培训网点培训质量的检测与评估管理方面, 可以借鉴《温州市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补贴暂行办法》, 通过考察论证、使用温州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 有效提高学员信息管理水平, 避免培训补助资金重复、多头享受的弊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 如开班备案制度、培训过程抽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经费补助三级审核制度等, 借助劳动保障网或职业培训协会网站平台及时公布相关培训及鉴定信息, 强化培训补助项目的全程监督管理。
六、逐步严肃行业资格准入制度, 探索建立培训与推荐就业、跟踪就业的利益联合平台
职业资格制度作为目前国际上通行的一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 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德国, 即由德国经济部和教育文化部统一组织行业协会、工会、教师三方代表组成职业培训机构, 三方共同拟定职业培训的标准、认证考核的内容及其方式, 实践教学在工厂企业进行, 理论教学则是在职业学校里进行, 并借助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在社会中强制推行。以确保具有公司职员和学生双重身份的受培训者, 在国家承认的380 个职业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教育。
目前, 我国的国家职业标准不够规范, 在制定过程中缺乏行业协会、企业的参与, 职业分类杂乱, 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职业标准,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各类商业协会认证的资格证书各自为战, 结果造成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无所适从, 难以形成有效的衔接。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的实际经验, 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以保证其权威性, 逐步探索建立一套职业资格证书与普通中、高等院校对应的学历文凭相匹配的就业体系。
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许多没有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工, 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太忙, 或者培训费用太高, 培训质量和就业推荐难以保证。事实上, 在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中, 如果对通过了技能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 政府和职业院校优先推荐就业并确保其相应的工作报酬, 农民工自然会积极参加培训。
七、大力倡导“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近年来, 受本科院校不断扩招的影响, 有的地方职业院校面临着招不来学生、学校难以为继的困境。如何调整政策, 引导职业院校因地制宜, 转型面向广大农村招收新生代的农民工开展中、短期的技能培训, 值得教育部门研究。只有充分调动职业院校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强化校企的深度合作, 才能实现“求学—就业”的有效对接, 切实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从根本上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只有联手共同培养学生, 在帮助其完成学业的同时实现稳定就业。通过实行校企合作, 使企业经营与教育教学两者找到最佳结合点, 确保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人员都能从中获益。据调查, 河南省许多职业院校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 投入资金大, 往往只能用于校内教学, 如果没有实际经营业务, 实训环境只能是一种模拟仿真状态, 而且设备老化较快, 每次更新设备又是一笔巨额花费。所以, 实训基地完全可以采用“招商引资”的模式, 实行产业化运营。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实训、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促进校企合作走向更深层次, 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动条件成熟的职业院校在组织架构等管理体制上创新改革。如, 力推地方教育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放权给高职院校自主经营, 逐步完善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组织架构, 通过建立项目部、工作室等教学实训一体化实体机构, 并代表学院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开展服务业务, 将校内外基地纳入到项目部或工作室管理, 以统筹安排组织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以及社会培训。鉴于不少职业院校经费紧张, 创办实习基地困难重重, 也可以采取集资、多元化参股的办学形式, 创办实习集团或综合性的实习基地, 辐射各职业院校, 对进入实习期的学生统一集中进行培训, 以提升实习基地的整体社会效益。
总之, 政府只有整合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围绕农民工招聘、培训与推荐就业搭建行业、企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一条龙的激励平台, 大力倡导构建“订单培训”“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等合作模式,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才能帮助农民完成向非农职业岗位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吴兵.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职业教育的应对[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5) :6-7.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民工群体的队伍也不断壮大,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农民工问题也已成为时下我国社会中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农民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文化技能水平普遍不高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而且还深层次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整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工教育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解决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解决农民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综述
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给予了广泛地关注和研究。根据时间跨度,笔者将我国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20世纪80年代初至亚洲金融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农产品和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农民有了自由支配剩余农产品和剩余劳动时间的自由,自1980年开始,我国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民工潮”,此时农民工的就业主要以乡镇企业为主,“离土不离乡”,到1989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迅速增加,又开创了“离土又离乡”的新模式[1]。这一阶段专家学者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初见端倪,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着重研究农民工的安全教育问题。这一阶段关于农民工安全教育问题的代表性研究比较少,只有少数几篇文章,比如冯奇的《高高兴兴进矿,平平安安返乡》、缪文英的《谈谈对民工技术培训的重要性》[2]等,这些文章都着重强调安全是农民工生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教育。这一阶段的另外一个主要研究内容则偏向于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研究。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我国经济发展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期,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也出现了新的高潮。研究者们开始纷纷从更深层次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给予更多的研究,着重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其中刘华学的《培训教育农民工不容忽视》、冯桂林的《农民工亟需就业培训》、刘中朗的《农民工上岗前培训不容忽视》[2]等都着重强调了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农民工教育培训不容忽视。
(二)1999年至2008年新的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出现了20世纪50年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外向型企业遭遇限产、停产或者外迁,大批农民工因此失去工作,不得不返回家乡。农民工返乡之后的就业问题便成为当前我国政府最为关心的大事之一。大量农民工返乡,除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农民工“文化技能水平相对不高,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也是重要原因。为此,2003年9月,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并由国务院转发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培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迅速成为近期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众多专家学者开始纷纷研究返乡农民工培训问题。
首先是关于农民工培训内容的研究,刘忠明认为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巨大,但素质不高,而且在农民工培训上存在积极性不高、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要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必须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等[4]。
其次,关于农民工培训重要机制的研究。汪敏生认为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制度相应政策与法规保障农民工教育权利、充分发挥农民工所在社区的教育功能、探索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社会化机制等都是十分有针对性的对策[4]。
另外,关于农民工培训模式的研究。如来永宝根据福建省龙岩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情况,分析并探讨出了“培训券”、“订单式”、“基地式”和“社会化”等四种模式[5]。李湘萍以北京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例,探讨富平学校并创建了“富平模式”,即“民办公助”的培训—就业—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6]。
(三)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研究者更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对农民工培训的研究进行了升华。
1.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方面的研究
赵洪波指出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困难重重,存在许多问题[7]。左斌营以福州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为例,认为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策多而杂,重视不够,宣传乏力,各方资源分配不合理,培训的针对性不强[8]。
2.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的研究
在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上,刘建民、刘伟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是农民工群体变化的需要[9]。王柱国以湖州市为例,通过剖析湖州市农民教育培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农民工教育培训应采取的措施[10]。
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的研究,也比先前的研究更深入,如吴岚指出教育培训的内容定位不准确,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他认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基本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提升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二是城市生活常识普及;三是法制观念教育[11]。
nlc202309041650
3.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和机制方面的研究
众多专家学者对农民工培训模式和机制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李彦则从新生代农民工入手,着重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12]。唐踔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探究了西部农民工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建设[13]。黄树彬和曹二玲都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了探究[14]。另外,众多专家学者还从其他各个学科角度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进行多方的研究和思考,并都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纵观上述三个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层层深入,其研究内容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农民工培训安全教育的研究。(2)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必要性的研究。(3)农民工教育培训现状的研究。(4)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的研究。(5)农民工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6)农民工培训机制的研究。
三、结论
从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迫切性,而且众多专家学者也都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模式及其对策。但是客观地讲,这些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他们在研究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针对性不强,他们研究的角度基本上都是从整体出发,而对特定区域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的研究还很欠缺;另外,这些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目前针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陈述较多,缺乏比较具体的、实用性的解决措施;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很多都只是从具体的个案入手来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建议,而没有上升为具体的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今后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应引起重视,加强对上述研究不足的认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关于教育培训的研究,多一些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以及理论层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14.
[2]王华轲.《我国农民工培训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8).
[3]刘忠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
[4]汪敏生.《在城市化进程中成人教育的新任务——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调研与实践》[J],学习化社会中的成人教育—2006年国际成人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6(10).
[5]来永宝.《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的探讨—以福建省龙岩市为例》[J],龙岩师专学报,2004(8).
[6]李湘萍.《富平模式:农民工培训的制度创新》[J],2005(12).
[7]赵洪波.《从“民工荒”看农民工教育的缺失—兼议教育培训在农民工市民化转移中的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8).
[8]左斌营.《福州市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2(5).
[9]刘建民,刘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策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18).
[10]王柱国.《新型农民培育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11]吴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12]李彦.《新生代农民工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9).
[13]唐踔.《西部农民工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建设—以广西壮族自治州为例》[J],传承.2013(1).
[14]黄树彬.《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探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3(6)
课题研究:本文为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DKA120309)《欠发达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文多(1987— ),女,河南郑州人,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民工岗前培训讲稿】推荐阅读:
农民工业余学校培训考试考题06-08
农民工技能培训开班仪式致辞11-05
民工劳动合同11-05
民工荒问题浅析11-13
农民工需求问卷05-25
民工工资管理制度05-30
农民工子女教育06-04
农民工自查报告06-16
返乡农民工调查07-09
农民工工资标语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