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学习科学在体验中收获喜悦

2023-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 如何在科学课上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探究, 体验快乐, 培养科学素养呢?

1 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 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引入。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生活中许多现象, 如坐沙发为什么比坐凳子舒服?铁块会沉在水底, 为什么钢铁做的轮船却会浮在水面? 为什么每个小朋友都长得像自己的爸爸妈妈? 对于这些现象大家都司空见惯, 却往往“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对其有较大的兴趣, 用它引入问题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用小实验、小魔术引入。例如在讲酸碱性时, 我课前做了一朵白色的小纸花, 用毛笔在“花瓣”上抹上白醋, 在“叶子”上抹上碱水。上课开始我就学刘谦变魔术, 往花上喷上事先准备好的紫甘蓝水, 顿时白叶白花变成了绿叶红花。学生都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 探究热情大大高涨, 一副不搞明白绝不罢休的样子。

3) 利用多媒体引入视频。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物体的热胀冷缩时, 我设计了一个小课件, 开始是小朋友烧开水的生活情景动画录像, 当放到“盛满水”和“烧时茶壶溢水”等几个情节时, 在“茶壶溢水”的画面的小朋友头脑上出现一个个的“?”, 这样引导学生激发探究兴趣。总之, 好的情境创设, 一方面使科学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学生变“老师叫我探究”为“我要探究”, 这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会高涨, 并且还能长久保持学习科学的兴趣。

2 鼓励猜测, 引导探究方向

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环节,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尊重、鼓励学生, 用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充满爱意的微笑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实实在在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就会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敢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例如一次公开课我在讲“怎样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 ”时, 因为后面有好多老师在听课, 所以学生一个个显得很紧张, 不大敢发言。 为了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我面带微笑说:“你们知道什么是高手吗? ”学生很疑虑, 我说:“高手就是高高的举起你们的手。”学生顿时大笑, 一下子紧张气氛就消除了, 部分学生开始举手发言。“我觉得可以把橡皮泥做成小船的样子”“我觉得可以把橡皮泥放在泡沫塑料上”“我觉得可以往水中加盐”……顿时, 学生你一句我一句, 各抒己见, 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 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时候不要刻意去营造所谓的氛围, 随意的一个微笑, 一句话语, 一个动作, 个别学生调动了, 其他学生也就跟着“动”起来。

3 动手操作, 体验探究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 任何一种能力或技能都是在学习主体参与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学生通过体验印象深刻, 并带有刺激性的感受, 这种感受在大脑皮层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永远不会遗忘。很多科学概念是抽象的, 如压强、力、磁, 但我们可通过“体验”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概念, 使得概念并不陌生, 把抽象的、繁杂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生活事例, 在快乐中体验学习。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极力地将科学设计成看得见、 摸得着的物质化的实践操作活动, 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 在科学探究中学习科学。如在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时, 由于变质岩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 对于它的形成更是抽象不易理解。于是课堂上我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模拟变质岩的形成, 学生顿时激情高涨, 一下子全部进入了科学探究的大门中。通过探究,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也对岩石的形成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如在讲“搭支架”一课时, 我改变了教师讲、演示, 学生看的被动接受的方式, 大胆地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搭建自己喜欢的支架, 比赛哪组的支架比较坚固, 并且通过比较找出坚固的支架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兴趣盎然,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学生创造出所学知识。让学生动手操作, 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这样学生就不是一个被添加的容器, 而是一个可点燃的火把。学生由课堂上的旁观者真正变成了一个参与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让学生实践的素材, 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感到亲切、自然, 进而把学习变为自己的需求。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园地里, 把自己培养成快乐的播撒者, 和学生一起, 于快乐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4 尊重事实, 明白探究真谛

演示实验需要教师精心准备, 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的干扰, 以保证实验的最大限度的成功。万一遇到失败, 这时学生可能比任何时候更感兴趣, 更专注地看着老师。老师应沉着、冷静, 充分利用机会, 向学生示范实验失败应当怎么办, 因为这也是难得的教学契机。切不可碍于面子, 草率收场, 更不可文过饰非, 糊弄学生。老师首先要尊重实验事实, 和学生一起事实求实地分析各种可能的客观原因, 并坦诚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 如教学“气体的热胀冷缩”时, 我在课堂上演示一个“喷泉”的实验, 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 用一杯热水浇烧瓶, 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来。课前我曾做了一次, 喷出的水柱有几十厘米高, 实验很成功。可在教学过程中, 玻璃管却喷不出水来, 玻璃管内连水柱上升都看不到。面对失败, 我并没有慌乱。而是坦诚地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按理浇热水在烧瓶上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占据瓶内的空间会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回想整个过程和课前做的一样, 于是仔细检查仪器, 才发现那个胶塞有一个小孔, 由于瓶口没密封而漏气, 就没法把冷水压上玻璃管。我如实向学生说明这是由于自己的粗心, 那胶塞时没检查胶塞不慎造成的后果, 教育学生要吸取教训, 并当场换了胶塞重新演示了该实验, 喷出的水柱比课前做的还高。借此机会, 我告诉他们尊重实验事实的重要性。同时我还告诉他们实验中的意外信息, 往往蕴含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发现, 如: 布朗运动、伦琴射线、电磁感应等的发现, 都是由于科学家用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了意外信息而获得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让学生真正懂得科学实验必须实事求是, 严谨细致的道理。

5 激励评价, 收获探究喜悦

西方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不会把生命卖给你, 但却会为了一条彩色的绶带把生命奉献给你。可见, 激励的作用之大。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激励, 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科学课上很多小孩子只是把实验探究看做是一种游戏, 虽然积极性很高, 但是探究质量和效率却不算是尽人意。如在讲“寻找生命的物体”一课时, 我带领学生到校园里的草坪、小花园、小树林等动植物丰富的地方去实实在在地寻找和观察。学生一离开教室就像脱缰的野马, 顿时迷失了方向, 一下子竟忘记了我们是为什么来的。于是我把学生集中到一块激励学生:看哪组互相配合得好, 找到的生命体最多, 并且及时把生命的物体名称和发现地点记录下来。完成得好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奖励, 发小红花或多记分。于是, 大家一下子都忙了开来, 都想为自己的小组尽一份力。最后请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 强调取得优秀成绩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同学的敏捷, 而主要是大家合作的结果。小组的竞争与协作使学生体会到: 每个人的努力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 关系到竞争的成功与否, 每个人都要为小组的成功尽力。学生评价中充分体现了做“小教师”的快乐, 学生畅所欲言, 勇敢地指出哪里生命体最多,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 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肯定性评价。教师肯定激励性的评价, 不仅恰当地保护了学生愉快的情绪, 还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欲望, 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 我经常对学生的表现竖竖大拇指, 拍拍肩膀, 摸摸头, 鼓鼓掌, 这样的体态语言, 使学生们感到了亲切, 把师生关系定位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 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兴趣, 毫无顾忌地参与到学习和交流中。记得讲“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 我问学生你能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吗?并尝试给他们分类, 说说你的分类方法。我让学生给大家介绍, 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主动举起了手并介绍, 我拍拍他的肩膀评价说:“你真的用心。我们能看出你有很强的想象力, 祝贺你! ”我的话让这位学生脸上露出了笑容。于是其他学生纷纷发言,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参与度很高, 真是其乐融融。科学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好课堂评价, 学会用激励性评价,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使每位学生能在评价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 探究式教学本身没有固定模式, 教师要认真研究, 对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预设, 以便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对。但无论怎样, 实验探究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应由学生自己进行, 教师注重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 适时引导、点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 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摘要:小学科学是在自然的基础上更全面、更科学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科学真谛能力的一门学科。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 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实践创新精神, 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探究,科学,体验,喜悦

上一篇:浅析如何提高电梯检验的安全性下一篇:广西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引导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