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核心系统架构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银行核心系统架构

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与选型

【摘要】通过分析国内外核心银行系统的现状、考虑未来银行业务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提出一些核心银行系统架构的设计原则及进行核心银行系统选型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soA、大前置

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不断开展业务,中国的银行业面对日趋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架构设计是否合理,对于加强银行业务操作的管理和控制、保留优质客户、银行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核心银行系统发展现状

(一)核心银行系统的定义

核心银行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的交易处理的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存款、贷款等业务的操作都是要在核心银行系统中完成的。核心银行系统的范畴包括:客户管理、储蓄、贷款、代理产品、支付结算产品、会计账务处理、总账、批量处理等。

(二)国内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历程

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自动的会计系统,核心系统是信息化的会计系统。第二阶段是指自动的交易系统,系统是自动生成的数据系统。第三代系统是指“一本帐”和“一个中心”,以客户为中心,集成了交易处理、产品创新、客户信息管理等多种应用集群。针对目前核心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有的架构设计师提出了“瘦核心”概念。

二、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

(一)架构设计分析

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设计目前有:面向"SOA"的架构设计、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基于大前置架构设计。下面就四种架构进行简单描述:

面向“SOA”的架构设计:这是一种以“业务驱动服务,服务驱动技术,服务为中心”为原则的架构设计。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是目前最流行的架构体系,它为企业的IT架构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和标准性,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并降低成本,银行内部的不同的应用系统通过SOA实现协同工作。

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C/S结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层架构设计,尽管能有效降低网络通信和服务器的处理量,但升级系统客户端程序比较复杂,且也容易受连接数及网络情况的限制。这样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注:“浏览器”和“服务器”两层)就很有吸引力,它简化了客户端程序,能有效进行权限管理并保护数据平台。

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负责处理用户的业务请求的是业务层,它是核心系统的应用平台,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多维度的管理信息等,并产生相应的服务需求描述。核心银行系统对外提供服务都是服务层定义和发布的。语义层的功能是实现业务和系统的语义信息进行交换,提供需求与实体会话的语言界面。

大前置的架构:采用“高内聚低藕合”的设计原则并在企业应用集成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综合前置系统,实现银行各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这种架构设计的优点是方便应用系统模块的修改和新增,这也符合“瘦核心设计思想”。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实现与银联系统、支付结算、信贷管理系统的实时交互。

(二)架构设计原则

分析国外先进核心银行系统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比现代国内外各银行的核心银行系统建设,归纳一些设计原则:

第一,参数化设计。将一些成熟的业务产品进行抽象,提取相同的产品基本要素作为参数,通过组合参数并进行配置快速开发新的业务产品。该设计思想,减少了产品变更的范围,增加了产品组合灵活性,是目前较先进的设计思想之一。

第二,会计独立。核心本质就是实现“全行一本帐和大会计”的思想,系统由独立的子系统完成会计处理功能,采用最新的会计科目,并为会计准则的变更预留接口。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立专门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比如利率、费率等,从而能实现利率市场化。

第四,全行统一柜员的管理。通过采用柜员卡系统实现全行柜员号统一,可以在不同的系统或角色中使用,也可以跨地区使用,并且有丰富的授权管理来加强内控管理。

第五,安全设计要完备。如何合理、可靠、高效的实现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是系统需要建立的安全保护体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存储传递敏感数据、防止网络交易数据的截取重发、数据库中的数据防篡改。

第六,前端系统功能弱化。尽量使营业网点的前端系统简单化,减少维护和升级的复杂度,通过控制中心的监控系统进行全面监控。

第七,模块化设计。在核心银行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模块,以前中后三个平台为基础,降低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并把大量功能重复、处理逻辑复杂的部分集成到平台中进行处理。

第八,国际化战略。目前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核心银行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国际化战略带来的影响,方便在国外开设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多语言、多币种。

第九,整体解决方案灵活设计。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要考虑技术架构的可扩展性,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不能设计成一个大而全的产品,而应是建立灵活应用架构之上的—个整体解决方案,方便多个应用产品的集成。

三、核心银行系统的选择标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很多银行面临核心系统的更新换代,对于如何选择国外的核心银行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企业的战略规划

由于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会涉及到整个企业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务战略方针的制定,因此其间需要考虑的不仅应包括公司的员工和系统,还要考虑到所有的客户。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通常是以最新的业务战略和策略为起点,不仅能推动所有的业务发展,而且还应能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该计划要确定在银行未来中,哪些是需要变革的关键领域,并且从市场驱动的角度来确定具体的机会。同时,那些过去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限制而被视为“受禁”的领域也应该重新评定,找到每一个关键的业务机会并将其分解为诸多要素,以便进一步确定计划中制定的目标。

(二)方案的业务功能

在确定了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后,银行就可以对照业务需求了解市场上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这是一个业务功能适配的过程,企业可以快速地根据各个方案对业务的符合程度产生优先顺序,将那些不能严格符合业务需求的产品要在这个阶段的决策中排除。

一个好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需要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现有的和未来的业务需求,正是这些业务需求决定了企业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方案的业务功能是决策的首要关键。

(三)方案的技术和架构

业务的功能性需求得到满足后,需要进一步从技术水平、架构设计两方面评估核心银行系统产品。核心银行系统的技术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必须考虑可靠性、健壮性、稳定性,并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系统的业务需求功能由技术手段来实施,构成整个核心银行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核心银行系统的组成可能来自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组件,也可能所有的组件由一个供应商集成和协调在一个特定的技术平台上,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认真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兼容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性能和成本的问题。

(四)厂商的选择

银行在选择业务符合程度较高的产品之前需要对产品的供应商进行审核与评估,遵循“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首先,确认厂商具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具备提供银行所需产品的能力;其次,对产品进行价值与成本分析,通过招标或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最后,确认厂商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在确定的时间内向银行提供产品。

四、总结

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考虑未来网络银行w~2,0、流程银行等客观要求下,分析核心银行系统的设计过程并从学术的视角思考了进行核心银行系统选型的一些原则,以期能够为核心银行系统的研究和改进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作者:冯文堂 王纪梅

第2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架构和发展趋势

摘要: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的扩大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要想在长期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必然涉及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需要从指标体系和内部机制两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内部机制方面探讨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从金融技术创新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织结构创新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等方面论述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架构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核心竞争力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和改革的扩大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要想在长期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必然涉及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怎样理解和保持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既是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深刻认识的理论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通过定量的方法来衡量银行竞争力水平,无论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推出的《世界竞争力年鉴》,还是《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和《银行家》杂志的1000家银行排名,基本上是以银行的各项财务指标为主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定量分析固然可以反映出银行竞争力水平的高低,但更需关心的是为什么有的银行经营业绩优于其他各家,并能够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战略管理学中最前沿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研究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需要从指标体系和内部机制两个方面入手,本文主要从内部机制方面探讨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阐述

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理论的集成和创新者迈克尔·波特教授曾提出“竞争力是结构”的命题,但是他并没有展开论述[1]。普拉哈德和哈默尔(1990)最早阐述核心竞争力概念,对现代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分析具有重要启迪[2]。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当代战略管理学最前沿的主流学派,也是公司企业界普遍认可的战略思想,大多数企业把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成功的法宝。核心竞争力理论不仅是战略管理学的一次革命,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1990年,普拉哈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战略”。此观点一提出,立即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成为企业战略理论划时代的文献。

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即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为了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应该和企业竞争力做一区分。企业竞争力涵义广泛,涵盖了整个价值链,比如技术、专利、特许经营、品牌、人员、研发、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这些都可以构成竞争能力。每个企业都是一组独特的资源与能力组合,这些独特的能力与资源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也是企业回报的基本源泉。这些因素都可能使企业获得成功,但它们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竞争力。

普拉哈德和哈默尔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这种技术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创新。为了更加形象地解释核心竞争力理论,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打了个比方,如果企业是一棵树,那么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树根,核心产品是树干,而最终产品是树叶和花。普拉哈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赋予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养料和稳定性基础,通过向核心产品、组织结构和最终产品不断传输企业所孕育的强于竞争对手的信息和知识,最终使企业获得动态的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即企业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对顾客有价值、稀缺的、对手难以模仿的资源和能力。根据普拉哈德和哈默尔的观点,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它包括企业的研发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够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的能力,但要实现这种转换,则还需要企业其他能力的辅佐。

核心竞争力研究方面的最新态势是,根据新兴管理学理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是由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尽管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但必须要有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两个要素的支撑,才能实现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的转换[3]。技术创新价值的重要性完全取决于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技术创新价值在竞争中的作用在于为组织结构实现其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潜在的方式方法、可能性和压倒对方的竞争优势。组织结构的作用在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去组织实现其效率优化和竞争优势。英国经济学家拉马兰德哈姆曾指出:“组织结构是决定企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优秀的人才,广大的市场,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集中在一个组织之中才能发挥作用。”①因此,组织结构是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根据新兴管理学理论,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乃至所有资源的载体,核心竞争力的配置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反映。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总结日本公司经验时认为,只有设置机制优化才能保证把最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最具潜力的竞争能力上,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所以,只有把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配置有机集合起来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企业要不断培育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避免核心竞争力的弱化和丧失,需要对核心竞争力加以保护、巩固和提升。

在公司管理与战略发展中如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也是分歧和争议较多的问题。多数专家认为,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内部的制度创新和外部的战略联盟两种途径。内部的制度创新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它包括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两个层面。只有这种靠内部创新和积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的,如果这种资源能够从市场上轻易购买到,那么这种资源就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战略联盟则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加强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学习,也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外部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和采用。

二、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通过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理解以及国际银行业发展史来看,在银行业的竞争中决定商业银行成功与否最终还是由其核心竞争力所决定。核心竞争力是由一系列竞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竞争能力构成的。如果将核心竞争力无限扩展,任意扩大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则失去了核心竞争力的意义[4]。如前所述,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应该由金融技术、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三种竞争能力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共同作用,一起创造形成银行的核心产品,包括技术创新型产品和非技术创新型产品。按照客户的需求再开发出满足客户需要的最终产品,包括为同类客户开发具有共性的产品和为单一客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产品。

因此,金融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则是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没有坚实的金融技术支持,就不能持续开发出新产品,开发的新产品就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需要;如果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就不能保持竞争优势。没有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并辅之以畅捷的业务流程,就不可能及时发现客户需求,也不可能及时把客户的需求转化为银行的产品。如果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的最佳配置,创新的金融产品就不能不断更新和推广,银行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三者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银行业的实质,即以自身员工为基础,通过以金融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的需要,最终实现自己的盈利。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不断发现、识别、培育和提升的动态过程。富有竞争力的银行都是以金融技术创新为基础、以组织结构创新为制度保障、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载体来培育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金融技术创新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所谓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结合的过程就是银行不断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的过程。银行业被认为是高新科技运用最早和最好的行业。

从发展规律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万维网(Web)技术引入银行,银行开始通过开放性的互联网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电子银行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并从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发展。高科技还催生了电话银行、ATM、互联网络银行等新的银行服务方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临柜交易方式,使银行业进入全新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少数金融创新产品与技术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所有的金融创新产品背后都可以找到技术因素的支撑,甚至银行会直接对信息技术提出要求,而且很多信息技术实际上是专门为银行开发的。[5]因此,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有很强的依存性。

从最新发展态势看,金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银行效率,还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信贷风险管理、利率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也就是说,银行一切的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创新都离不开金融技术的应用。金融技术已替代传统银行下的资产、网点、规模等指标而成为衡量银行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因此,金融技术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然而,对银行业竞争来说,高新技术所提供的技术平台是一致的,客户的需求也具有共性,但是不同银行在高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结合上,能够转变为体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金融技术运用方面却有着很大差距。由此可见,富有竞争力的银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尽管表现形式和领域不同,但共同点都是实现了高新技术与客户需求的完美结合,基于金融技术运用领先而奠定其竞争优势地位。

(二)组织结构创新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

所谓组织结构是指银行为适应自身业务发展所采取的组织机构形式。从国际银行业发展来看,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形式一般表现为单一银行制和总分行制,其中总分行制是世界普遍采取的商业银行组织模式。从表面上看,总分行制应属于事业部制的组织结构。但在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里,总行对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控制是通过各职能部门来实现的,即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线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创新是培育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这是一种最新发展态势,即面对银行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技术创新加速、银行并购导致大型银行产生的形势变化,富有竞争力的优秀银行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逐步向以业务为主线、强调系统管理职能的战略业务单位制转变,形成以“战略业务单位+矩阵式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为主导,并有“扁平化”发展的趋势[6]。在这方面,荷兰银行走在前列。2000年,荷兰银行率先在全球银行业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建立了战略业务单位的组织结构。其目标就是为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责权利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确保管理人员集中精力做好最熟悉的业务,更加准确地衡量每项业务活动的贡献。

在这种新型体制下,赋予战略业务单位最大程度的经营自主权,包括人权、财权、风险管理等,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垂直管理。新的架构运转之后,董事会将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淡出,集中精力做好整个集团的发展规划,进行资源配置、绩效管理、推动各战略业务单位之间的联动与合作,酝酿重大购并活动等。战略业务单位内部实行直线管理,不受地域限制,报告路线明确。在基层机构则建立起开放式业务架构,在产品、操作与分销之间实现分离,完全以客户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满足其不断变化并更加复杂的客户需求。通过机构重组把全部业务划分为批发客户(Wholesale Clients)、零售客户(Consumer and Com-

mercial Clients)、高端客户及资产管理(Private Clients & and Asset Management)三个战略业务单位。

这种组织结构变革使银行更加贴近金融技术创新,更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已经对荷兰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经营业绩的改善产生极大功效。银行在客户市场、产品服务和经销手段等基本要素已定的条件下,通过对要素的重新组合就可以增加银行自身整体利润。组织结构的这种发展趋势代表着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

(三)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

人力资源配置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竞争能力之一,是银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业务优势通常凝聚在人力资源方面,人力资源又可将这种优势提升和传递出去。因此,人力资源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加剧,银行界普遍认为前期招收优秀人才固然重要,但后续的培养开发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更加重要。因此普遍建立强制性培训制度,以保证自身员工的素质提高以适应银行同业竞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具有以下最新发展态势。

在银行内部实行人本管理。通过强制性培训制度培育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培养员工的忠诚度。通过员工与银行建立共同愿景,把银行的目标变为员工的行动,使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与银行的发展紧密相关。对员工人性化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多样化,如银行内部设立的子女节、家属节、员工秘密专线等关注员工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有针对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业绩考核方面,实行科学明晰的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对每个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与绩效考核相配套的是激励机制,通过对富有挑战性工作岗位的分配、职位的晋升、培训、基薪的增长、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期权等多种激励形式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奉献精神。另外,完善福利保障制度也是银行激励机制的重要部分,包括失业保险、医疗健康保险、退休保障和退休金补充保障制度等,提高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

在提高业务效率方面,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和人力资源职能外包等手段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富有竞争力的优秀银行普遍利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采用集中数据库将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岗位描述、员工招聘、职业生涯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等统一管理,形成集成信息源。高效的计算机管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可以集中精力从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外包是把非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交由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承担,这样既可以得到外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又可以利用外包商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银行人事管理成本。

在全球化竞争方面,重视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经济全球化拓宽了银行的全球化视野,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富有竞争力的优秀银行的跨国经营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配置人力资源,通过不同文化观念和意识多元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促进银行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加速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银行业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挑战和相互竞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就显得日益重要。与发达国家的优秀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普遍比较薄弱,作为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金融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优化都还很不发达。

从金融技术创新方面来讲,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应该是金融技术。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在金融技术创新及改造方面已有较大投入,但具体优势体现得并不明显。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分别具有不同业务优势,但这些业务优势基本是在长期垄断和专业化经营中形成的,而不是以金融技术创新为支撑的。因此,这些业务产品技术含量低,容易模仿,一旦政策优势消失就可能失去竞争优势。

面对这种情况,要想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必须树立“金融技术立行”的战略观念。由于金融技术建设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不会立竿见影,因此银行的管理层不应有急功近利思想,需要从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技术建设规划,并伴随科学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才能使金融技术真正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从组织结构创新方面来讲,虽然许多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对获得持续竞争能力的重要性,但在组织结构创新方面没有质的飞跃。面对这种形势,深化组织结构变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为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就成为必然趋势。西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以战略业务单位制为代表的多部门企业组织结构已逐步取代职能型企业组织结构,成为国际优秀银行主要采用的企业组织结构。西方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演变对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银行管理体制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许多商业银行目前还处于职能型组织结构形态,随着“按客户划分部门,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经营理念确立,组织结构变革应注重两方面,一是在银行卡、零售业务、资产管理、信息科技等业务职能部门率先进行公司化运作,建立战略业务单位制;二是简化管理层级,实施扁平化管理。

从有机载体方面来看,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基本缺位。人力资源本来是商业银行的宝贵财富,是核心竞争力的有机载体。许多银行的人事管理部门并未将员工视为一种财富,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对员工缺乏必要的开发性培训,员工对银行也缺乏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人事管理为人力资源的培育开发,最重要的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文化,建立共同愿景,才能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潜能。

总之,依靠内部机制创新和外部战略联盟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创新是公司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创新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进行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商业银行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通过与外资银行签署全面业务合作协议,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进行战略联盟,迅速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普拉哈拉德,哈默尔.企业核心竞争力[J].哈怫商业评论,1990(6).

[3]周三多.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郑先炳.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陆晓明.银行全球业务发展的新型组织结构[J].国际金融研究,2004(2).

[6]朱纯福.我国大型银行扁平化改革的实践与思考[N].金融时报,2006-08-07.

作者:王忠文 王书

第3篇:基于群集技术的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论析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银行业的竞争显得越来越激烈。银行业之间的全方位竞争,不但体现于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上,而且也体现于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当中。银行业竞争的根本与实质则体现在企业如何做到“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方面上,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但是,当前我国银行业通常存在运用不同的系统对客户的资料进行维护的现象,导致客户信息分散地存储于各个专业的系统当中,造成数据冗杂和管理不便的局面,严重的甚至导致客户信息数据的管理质量低下的问题(例如:客户信息数据不完整、缺乏唯一性和信息的遗失等现象)较为严重,给客户办理业务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影响银行的竞争能力。群集技术在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当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银行业对于客户信息管理的不良局面,使得银行的竞争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一 群集技术的重要性

群集技术指的是由一组互相连接的整机所组合而成的并行或者分布的系统,其可作为统一的计算资源进行使用。群集技术便是通过对功能进行整合以及对故障进行过渡而实现了具有高度可用性与可靠性的系统。基于群集技术的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伸缩性、便捷的管理性等优点。(1)高度的实用性。运用群集技术可将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设计成具有避免单点发生故障的能力,运用程序可进行跨计算机分配,从而实现运算和恢复故障同时进行操作,并且能够提高其实用性;(2)可伸缩性。为了提高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的计算能力,可适当加入更多的处理器或者是计算机。倘若现有的服务器能力有限的时候,可利用增加内存和服务器的方式对系统的能力进行扩展。(3)便捷的管理性。运用群集技术的系统能够以单一的系统映射方式面向于最终的用户、应用的程序和网络。与此同时,也可为银行客户信息管理员提供唯一的控制点,此唯一的控制点可用远程进行操作。

二 应用群集技术的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

应用群集技术的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于逻辑上依据客户信息中心系统所应用交易的时效性和数据库的操作方式等特点,进行布置多方位的交易模型。数据模型也能够布署为多个数据的实体和它相对应,应用群集可使用数据冗余存放和镜像等技术进行有效地实现。群集架构可根据银行实际的交易类型进行分级响应,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并且增强银行业务的适应性以及应用的扩展性。银行客户信息的数据群能够依据各个数据的特点与应用的特点进行设立相应的数据群以及应用群,再经过各个群接口层以及MID层分流其应用级。于应用群集的思路上,银行能够根据查询应用的类型进行设置于扩展。我们可根据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的功能定位把应用群集在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当中的应用主要分为:UA(即为:更新应用)、QA(即为:查询应用)以及SA(即为:特征应用)与之相对应的数据库为:UDB(即为:更新应用数据库)、QDB(即为:查询数据库)与SDB(即为:特征应用数据库)。

(一)举例数据分布情况

每一个数据群的数据均能够依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确定,通常QDB为UDB全影像的数据,同时也能够根据客户进行分类,一般分为VIP(高级客户)、NOR(普通客户)和ORG(非盈利客户)等类型不同的客户。而SDB依据其特例的应用特点进行确定数据的实效与范围,只需要全量数据当中的一个子集便可。UA与UDB所负责的是实时查询的服务与数据的更新操作,及时地反映客户的最新信息;QA与QDB所负责的是在不更新数据情况下的查询类操作,所储存的为前次数据镜像全部的量数据,在没有进行实时数据更新的情况下,另外一些客户的动户信息也可储存于QDB当中,查询的时候应当用依据银行客户动户的信息进行判断客户是否为动户,并以此当做转发于更新应用操作的根据;SA与SDB依据应用的类型进行确定数据的实效与范围。对特例应用类型的设置是为了进行低实效性要求的数据处理。比如对于客户排队机的应用。

(二)群集架构的基础流程

RDQ(受理分派器)的功能主要是依据应用的类型进行分派应用群集的调度。于查询应用的操作过程中可依据银行客户的识别情况进行补充地分派。倘若查询要求为实时性时,并且判断出客户为动户或者是客户尚未识别到的时候,便可把此类的交易转发至实时和更新的应用当中。

三 架构的拓展

应用群指的是一个包括了所有围绕着银行客户的相关信息所展开的应用以及对应数据的集合。因为应用群的具有数据较集中、交易量较大、交易的形式变化较多等特征,因此应用群应当进行充分地拓展。

(一)对群内的新应用进行拓展

特例应用主要针对的是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均较低的应用,比如银行排队机的应用。由于它的数据量较大,因此可单独地作为一类的应用;查询应用主要针对于银行所定义的周期当中尚未发生变动的客户进行信息查询;更新应用(其中也包括了实时的数据查询)主要针对银行客户所需要新增以及修改信息的应用,及其所定义的周期范围中信息有所变动的客户进行查询。上述的每一种应用均可针对每一个独立的银行客户信息数据群,并且每一个数据群都可以针对当前银行的客户模型进行划分为VIP(高级客户)、NOR(普通客户)和ORG(非盈利客户)三个类别的数据库。如果需要增加一个新的应用类型时,不管增加的是否为对应的数据群,过程都是相对简单的。实施的主要步骤为:增设新的数据所获取的准则,并且制定出所需要的信息同步的准则;开发新的银行业务的处理步骤,其中包括其储存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并且发布新的FCL(流程控制器)装置和FWL(应用控制器)装置;制定出RQD(受理分派器)所选择的应用准则,并且对新的RQD(受理分派器)进行部署;当涉及到MID(模式识别器)的路由准则时,则可制定出MID(模式识别器)的准则,并对新的MID(模式识别器)进行部署。

(二)对应用内的新交易模式进行拓展

针对当前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的群集技术应用,交易模式可划分成穿透、组合与复合等交易的类型。从银行客户识别的模式上可划分成不同的识别模式,其中包括了银行客户号、账号与证件类型、号码等。MID不仅可完成不同的应用间的区别外,也可同时间完成交易模式与客户识别模式。为了进一步区别不同应用之间的资源消耗,FCL能够依照上述的类型进行相应的设置。通常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是不需要由FCL直接让MID穿透NFWL,只是为了层次的结构显得更为清晰,可直接并归于组合交易模式当中,且工作效益不受任何影响。

(三)对应用内的新客户分类进行拓展

其拓展的方案当中可依照VIP(高级客户)、NOR(普通客户)和ORG(非盈利

客户)三类不同的客户进行设置,同时也可依据客户类别的不同进行设置不一样的数据库。倘若今后工作当中需要进行设置新的银行客户分类,则只需要对FWL层次进行调整,FWL层次的调整是一个关于处理步骤的制定过程。

四 群集关键技术点的设计

(一)动户识别的设计

动户识别的设计的主要功能是确保在查询应用时可以查询到银行客户的最新信息。倘若查询操作时,发现该客户为动户,动户识别则会把交易转发至更新应用当中进行查询,而普通的查询应用范围内不可对客户最新信息进行查询。动户识别设计主要的目的为按照应用的类型进行交易分类,从而避免大量的交易直接于更新应用当中查询,起到减轻更新应用模型压力的作用。所以该应用当中将会承担起联机的更新交易和批量处理等任务。动户识别的实现主要依靠设置动户信息、登记动户信息和使用动户信息三方面,具体的设计如下:(1)设置动户的信息。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当中动户信息将会设置于查询应用数据库的实体当中;动户信息的表格将会存放在查询的应用当中,主要通过更新应用进行信息的更新。(2)登记动户的信息。联机交易涉及银行客户的信息更新(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合约信息与签约信息等),倘若动户的信息发生了更新,银行均可作为动户进行登记;通常进行联机的更新类别交易行为,均属于更新应用类型的范畴,进行动户信息登记时,银行动户登记服务将进行异步处理。该服务操作将布置于查询的应用类别当中;对动户信息进行批量处理之前,应当把所有等待处理的客户信息直接复制于动户表格当中,从而避免信息出错;为了进一步确保银行动户信息的准确性,银行在更新客户数据库时,动户信息将同步登记在更新的数据库当中。(3)使用动户的信息。在查询的应用当中,先进行银行客户的识别,再进行银行动户的识别;先经过动户表格查询之后,已经获得现有银行客户的ID与类型,可直接将其传送至FCL(流程控制器)当中,不用再进行反复地查询。

四 群集技术客户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一)对交易的一致性进行设计

于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实现当中,对于组合类的交易,应当规定其只可其中的一个FWL(应用控制器)具有事务,从而避免对XA(事务管理器和局部资源管理器)事务接口进行使用。交易一致性的设计如图二所示:

(二)对事务的一致性进行设计

对事务的一致性进行设计时,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银行客户信息数据的访问层的储存过程与复合储存过程将不对其进行事务的控制;(2)业务逻辑的处理(即是业务的处理步骤),将不进行事务的控制;(3)应用控制器应当依据调用者所传递的标志而决定是否可进行事务的控制;(4)倘若交易是组合类型时,应当考虑其效率等问题,而FCL只可控制本地的事务。倘若本地处理与外部系统的处理结果不相同时,需要FCL自身具备自动冲正的机制进行确保交易的完整;(5)从流程的设计上看,应当充分地避免本地所提交的事务,从而避免冲正;(6)对于组合的交易模式,应当考虑先前所规定的组合交易当中的多个原子的交易,要求只可其中的一个原子具备交易时的更新操作,剩下的原子交易只可服务于查询操作。

(三)对系统的效率性进行设计

(1)应用分流与数据分流的设计。通过不一样的应用所针对的应用实效性机械性设置不一样的数据集合,从而实现数据的分流;通过运用储存的镜像技术从而实现快速的同步;经过所划分的不同应用、客户的不同识别模式以及不同的交易类别和不同客户级别的服务,从而实现多级的应用分流。(2)对防堵塞机制进行设计。联机交易时可通过流程机制进行防止客户信息系统内部的堵塞与对外系统的堵塞情况;对外进行同步地处理客户信息时,可改变信息的队列作为登记客户数据,以起到防止内部的堵塞,当向外发起交易的时候,可通过流控机制进行防止对外系统的堵塞;于联机交易和批量交易竞争资源的时候,能够控制批量交易的流量以提高联机的交易处理功效,从而确保联机交易不会出现大量超时的情况。

(四)对系统的伸缩性进行设计

(1)内部伸缩性设计。交易模式识别的模块可依据模式的各种类别进行扩充设计;流程控制的模块可依据银行客户的类型和交易的类型进行扩充设计;应用框架也可依据客户的类型进行扩充设计;通过对客户的交易状态进行全程的控制,隔离交易错误与控制错误,从而实现客户信息系统架构自身的自我保护功能;监控外部系统的交易情况,动态调整或者停止对外部系统的查询、访问,降低外部系统的压力。

五 总结

我国的银行大多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甚至大型的国有银行的客户数量已超过亿,银行自身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建立自身的客户信息系统架构。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如何解决大规模的客户信息系统功效的难题?如何使得其系统架构拥有较高程度的可靠性与自我保护性?如何把握“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竞争原则?群集技术的银行客户信息系统架构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效率;有效地增强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有效地提高系统的拓展能力;有效地提高银行客户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

作者:吴英群

第4篇: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与选型的策略研究论文

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不断开展业务,中国的银行业面对日趋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架构设计是否合理,对于加强银行业务操作的管理和控制、保留优质客户、银行规避风险和降低风险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核心银行系统发展现状

(一)核心银行系统的定义

核心银行系统是银行业务系统的交易处理的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存款、贷款等业务的操作都是要在核心银行系统中完成的。核心银行系统的范畴包括:客户管理、储蓄、贷款、代理产品、支付结算产品、会计账务处理、总账、批量处理等。

(二)国内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历程

核心银行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自动的会计系统,核心系统是信息化的会计系统。第二阶段是指自动的交易系统,系统是自动生成的数据系统。第三代系统是指“一本帐”和“一个中心”,以客户为中心,集成了交易处理、产品创新、客户信息管理等多种应用集群。针对目前核心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有的架构设计师提出了“瘦核心”概念。

二、核心银行系统架构设计

(一)架构设计分析

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设计目前有:面向"SOA"的架构设计、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基于大前置架构设计。下面就四种架构进行简单描述:

面向“SOA”的架构设计:这是一种以“业务驱动服务,服务驱动技术,服务为中心”为原则的架构设计。面向服务的架构体系是目前最流行的架构体系,它为企业的IT架构提供了充分的灵活性和标准性,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并降低成本,银行内部的不同的应用系统通过SOA实现协同工作。

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设计:C/S结构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层架构设计,尽管能有效降低网络通信和服务器的处理量,但升级系统客户端程序比较复杂,且也容易受连接数及网络情况的限制。这样基于J2EE架构的B/S结构(注:“浏览器”和“服务器”两层)就很有吸引力,它简化了客户端程序,能有效进行权限管理并保护数据平台。

以“业务、语义、服务”三层架构设计:负责处理用户的业务请求的是业务层,它是核心系统的应用平台,包括客户信息管理、多维度的管理信息等,并产生相应的服务需求描述。核心银行系统对外提供服务都是服务层定义和发布的。语义层的功能是实现业务和系统的语义信息进行交换,提供需求与实体会话的语言界面。

大前置的架构:采用“高内聚低藕合”的设计原则并在企业应用集成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个综合前置系统,实现银行各应用系统的有效集成,这种架构设计的优点是方便应用系统模块的修改和新增,这也符合“瘦核心设计思想”。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实现与银联系统、支付结算、信贷管理系统的实时交互。

(二)架构设计原则

分析国外先进核心银行系统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比现代国内外各银行的核心银行系统建设,归纳一些设计原则:

第一,参数化设计。将一些成熟的业务产品进行抽象,提取相同的产品基本要素作为参数,通过组合参数并进行配置快速开发新的业务产品。该设计思想,减少了产品变更的范围,增加了产品组合灵活性,是目前较先进的设计思想之一。

第二,会计独立。核心本质就是实现“全行一本帐和大会计”的思想,系统由独立的子系统完成会计处理功能,采用最新的会计科目,并为会计准则的变更预留接口。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通过建立专门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比如利率、费率等,从而能实现利率市场化。

第四,全行统一柜员的管理。通过采用柜员卡系统实现全行柜员号统一,可以在不同的系统或角色中使用,也可以跨地区使用,并且有丰富的授权管理来加强内控管理。

第五,安全设计要完备。如何合理、可靠、高效的实现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是系统需要建立的安全保护体系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存储传递敏感数据、防止网络交易数据的截取重发、数据库中的数据防篡改。

第六,前端系统功能弱化。尽量使营业网点的前端系统简单化,减少维护和升级的复杂度,通过控制中心的监控系统进行全面监控。

第七,模块化设计。在核心银行系统的开发设计过程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模块,以前中后三个平台为基础,降低不同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并把大量功能重复、处理逻辑复杂的部分集成到平台中进行处理。

第八,国际化战略。目前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核心银行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国际化战略带来的影响,方便在国外开设银行分支机构,支持多语言、多币种。

第九,整体解决方案灵活设计。核心银行系统的架构要考虑技术架构的可扩展性,业务流程的灵活性,不能设计成一个大而全的产品,而应是建立灵活应用架构之上的—个整体解决方案,方便多个应用产品的集成。

三、核心银行系统的选择标准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很多银行面临核心系统的更新换代,对于如何选择国外的核心银行系统解决方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企业的战略规划

由于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会涉及到整个企业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业务战略方针的制定,因此其间需要考虑的不仅应包括公司的员工和系统,还要考虑到所有的客户。核心银行系统的决策通常是以最新的业务战略和策略为起点,不仅能推动所有的业务发展,而且还应能适应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该计划要确定在银行未来中,哪些是需要变革的关键领域,并且从市场驱动的角度来确定具体的机会。同时,那些过去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限制而被视为“受禁”的领域也应该重新评定,找到每一个关键的业务机会并将其分解为诸多要素,以便进一步确定计划中制定的目标。

(二)方案的业务功能

在确定了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后,银行就可以对照业务需求了解市场上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这是一个业务功能适配的过程,企业可以快速地根据各个方案对业务的符合程度产生优先顺序,将那些不能严格符合业务需求的产品要在这个阶段的决策中排除。

一个好的核心银行系统方案需要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现有的和未来的业务需求,正是这些业务需求决定了企业的选择,因此可以说方案的业务功能是决策的首要关键。

(三)方案的技术和架构

业务的功能性需求得到满足后,需要进一步从技术水平、架构设计两方面评估核心银行系统产品。核心银行系统的技术平台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都必须考虑可靠性、健壮性、稳定性,并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系统的业务需求功能由技术手段来实施,构成整个核心银行系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核心银行系统的组成可能来自不同供应商提供的不同组件,也可能所有的组件由一个供应商集成和协调在一个特定的技术平台上,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要认真考虑系统的集成性、兼容性、可维护性、安全性、性能和成本的问题。

(四)厂商的选择

银行在选择业务符合程度较高的产品之前需要对产品的供应商进行审核与评估,遵循“质量,成本,交付与服务并重”的原则。首先,确认厂商具有一套稳定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及具备提供银行所需产品的能力;其次,对产品进行价值与成本分析,通过招标或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最后,确认厂商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在确定的时间内向银行提供产品。

四、总结

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考虑未来网络银行w~2,0、流程银行等客观要求下,分析核心银行系统的设计过程并从学术的视角思考了进行核心银行系统选型的一些原则,以期能够为核心银行系统的研究和改进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第5篇:中联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 适应国情 与国际接轨

系统综述

VisionBanking Core凝聚着中联集团十余年来为国内外金融业开发核心业务系统、实施解决方案的经验,并随着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不断地自我创新和完善。

在VisionBanking Core十几年间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不变总体指导思想是:借助最先进的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吸收国内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设计、开发适合银行自身特点、符合国际惯例和未来发展方向、功能完善、易学易用、扩充灵活、安全可靠的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

中联公司认真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在总结十余年银行应用系统集成经验的基础上,吸纳国外银行应用系统中先进的设计理念,推出了与国际完全接轨的最新银行核心业务系统VisionBanking Core,全面支持了银行业务向产品化经营的转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

在VisionBanking Core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中,中联公司不仅采用了目前国际最先进的软件/硬件技术和思想,更将国内、国际先进的银行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应用到了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之中,采用先进的C-S-S三层体系结构,加固了系统的核心,全面整合了银行的传统业务和新兴业务,拓展了新的服务品种,整合了银行的业务服务渠道,使得新服务的出现有更广泛、更畅通的渠道、更灵活快速的应用开发来实现;同时深化了“大会计”、“以客户为中心”、“综合柜员制”等成熟的设计思想,实现了集中核算、集中稽核、集中结算、集约经营的目标,从而提高了计算机在银行系统中的应用水平,提高了计算机在银行系统中的作用,使初期的记帐报帐工具转化为推动银行改革、带动银行业务发展、完善银行管理的科技动力,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VisionBanking Core的系统实现原则满足了银行业务系统所要求的:先进性、实时性、可靠性、完整性、安全性、网络化、开放性、易扩展性、易维护性、易移植性。

中联银行业务IT系统结构图

中联集团银行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不局限于核心业务系统,更是全面的银行业务系统的解决方案。

系统总体架构

在中联集团整体的银行解决方案中,核心业务系统更能体现出其面向服务、面向未来

的思想。

VisionBanking Core提供了一个综合性银行的完整应用解决方案建议,包括业务管

理,业务处理,基于自动化处理的客户资料管理和分析,基于产品使用和管理的产品分

析,服务、交易的自动处理、金融信息的等。同时在服务销售和管理渠道上构筑了多渠

道接入系统,为银行拓展服务渠道、布署服务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VisionBanking Core核心业务系统基本覆盖了银行整个基础业务范围,采用它将有

助于金融服务机构获得更大的业务目标,实现更大的利润。这也是目前和将来所有银

行追求的同一个目标。VisionBanking Core在这一方面能够作到:

方便快速地设计新产品,即使是由非科技专业的业务人员来设计产品,同样迅速和简单。在每个产品设计中,都能反映出客户关系的特点。支持广泛的服务渠道,可联机、实时更新客户和交易数据,而且系统的可扩展性允许处理大量的银行交易。依赖于强大的产品管理和分析、客户管理和分析,能够不断地提供新兴的业

务产品,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并能发挥银行自身的业务特色,吸引高利润

的客户群体享受银行的服务,以期达到银行获取更大利润的目的。

主动的业务管理流程,系统从一切为了前台业务人员的需要出发,设计了一

套流畅的业务管理流程,不仅使银行的管理业务有了明确的目标,也保证了

业务的顺利发展。

强大的、多层次的系统安全、监控功能,使银行的领导者排除一切后顾之忧,

专心、大力地发展业务。

系统技术特色

先进的C-S-S三层结构,从面向交易过渡到面向服务

系统设计分为三层结构:核心管理层、应用服务层和服务渠道层。核心管理层是整个系统的数据中心,存放着客户信息数据、总帐会计数据、公用信息数据,负责会计核算、客户信息管理、授信额度管理和公共管理;应用服务层由存款系统、贷款系统、结算系统、卡业务系统、中间业务系统、外汇业务系统等应用系统组成,分别完成银行对客户的各种不同服务手段;通过多渠道接入平台系统连接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渠道,包括柜员界面、客户经理界面、ATM、POS、电话银行界面、自助银行界面、网络银行界面等,是核心业务系统的客户界面,是银行柜台业务的延伸。

这样的层次结构划分,可以使得系统的数据更加集中、更加安全,使系统的核心尽可能的坚固和稳定;可以使得系统对客户的应用服务更加具有可拓展性,满足市场变化和银行增加服务品种的需要;可以使得系统支持的服务渠道更加广泛;从而达到由以前的面向交易过渡到现在的面向客户、面向服务的目标。

全面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

采用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为建立更高级的客户管理方式(如客户信用等级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客户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多渠道接入平台系统的的采用

系统采用了多渠道接入平台VisionBanking MCP来完成各种终端设备(字符终端、图形终端)和自助服务设备(ATM、POS、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等)的接入、管理功能。系统能够支持各种通信协议,提供全辖的网络监控、设备控管和应用监控,能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报文格式,具有强大的功能扩展性、严格的安全控制机制。

银行业务“产品化”

在核心业务系统的设计中,引入了“产品”的概念。银行所提供的服务是以产品的形式出现的,系统中把所有经办的存款、贷款业务根据科目的属性、科目的主要组成要素进行分类组合,划分成若干个产品,并定义相应的产品编号。银行业务“产品化”的优点在于让最终用户(而非IT人员)更灵活地组合和定义所需的产品,通过相应的新产品属性的定义或者简单的新产品客户化修改后,就可以方便地提供新的服务形式,从而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市场的变化。

“原交易”、“子交易”、“联动交易”、联机交易平台

“原交易”:

是面对柜员的一个完整的交易,可以看作在主机的一次通讯完成,由柜员来启动。原交易主要由一些原交易入口、原交易出口组成。原交易的入口程序主要作用是整理交易请求数据,决定本子交易是否继续执行等等。原交易的出口程序主要作用是整理交易输出数据,为下一个子交易输出数据等作用。

“子交易”:

是完成某一具体功能的最小交易单元,由联机交易控制平台来启动。子交易主要可以由一些交易主控、子交易入口、子交易出口、交易处理程序等组成。但这些不一定都必须,一些简单的子交易可以只有交易主控。

“联动交易”:

是把一个或多个子交易按一定的次序来顺序执行,而组合成一个面对柜员的原交易。

优点:

提高了业务处理程序(子交易)的共享;可以灵活地进行子交易的组合而开发出新的原交易,缩短了开发新交易的时间;减少了系统维护的工作量。

批处理控制平台,增强了批处理的并发程度,大大缩短了批处理的时间

系统将批处理业务(例如:日终批处理、批量结息、预提利息、年终结转等)分成若干个处理模块,每个处理模块都以作业方式运行;相同功能的作业放入同一个队列中,队列内顺序执行;不同功能的作业放入另外的队列中,不同的队列之间是并行执行的,互不影响。由批处理控制平台来完成作业的提交和作业执行顺序的控制,作业之间的制约关系也可在平台中进行预先的定义。

这样安排批处理业务,有效地增强了批处理的并发程度,使系统资源得到很大的利用,减少了批处理的时间。

标准的外部系统接口

系统提供了标准的外部系统接口,能够方便地与其他系统(如同城清算系统、电子联行系统、天地对接系统、证银转帐系统、金卡工程系统、总行清算系统、代理业务系统、国际结算系统等)进行接口。

第6篇: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对私国际收支申报操作规程

为了规范柜台对私业务的国际收支申报,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操作规程〉的通知》(汇发[2010]22号)、《关于做好调整境内银行涉外收付凭证及相关信息报送准备工作的通知》(汇发[2011]49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启用境内银行涉外收付凭证及明确有关数据报送要求的通知》(汇发[2012]42号)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

柜台人员办理对私跨境资金收付、非居民与居民间及非同名居民间的境内外汇划转业务时,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国际收支申报。柜员应请客户填写国际收支申报单据,据以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完成国际收支申报信息录入工作。境内同一居民在我行办理的涉及资本项目系统内和跨行外汇同名划转业务,可不填写申报信息,但我行作为付款行应进行国际收支申报。

一、 对私国际收支申报基本规定

对私国际收支申报主要包括境外汇款申报、涉外收入申报和境内划款申报。 境外汇款是指个人通过境内银行,以电汇、信汇、票汇方式办理的本外币跨境付款以及境内居民向非居民进行的境内外汇汇款。

涉外收入是指个人通过中国境内银行以电汇、信汇、票汇、信用证、托收、保函及其他方式从境外收到的本外币汇款以及境内居民接收的非居民境内外汇汇款。

境内划款是指境内非同名居民间的外汇收付业务以及同一居民在我行办理的涉及资本项目系统内(定活互转等外汇存款期限转换或外管局另有规定的除外)和跨行同名的外汇转出业务。

(一)对私国际收支申报业务范围

对私国际收支申报业务范围包括:满足国际收支申报条件,且由支行直接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办理的汇入款解付和汇出汇款业务。

1、 须进行境外汇款申报的业务种类包括:通过我行核心系统办理的个人境外本外币电汇汇出汇款、环球汇票、西联发汇及境内居民向非居民进行的境内外汇汇款等业务。代售旅行支票业务的国际收支申报要求按当地外汇局规定执行。

2、 须进行涉外收入申报的业务种类包括:通过我行核心系统办理的个人境外电汇汇入汇款、西联收汇、退汇业务(包括电汇、环球汇票、西联汇款等汇出款项退回)、境内居民接收的非居民境内外汇汇款等。

注:对等值金额在3000美元以下(含)的对私涉外收入款项实行限额申报,即

1 收款人可免填《涉外收入申报单》,但涉及贸易出口收汇、非居民项下的对私涉外收入款项不实行限额申报。对于实行限额申报的涉外收入款项,银行仍应按规定报送基础信息,无需报送申报信息。

3、须进行境内划款申报的业务种类包括:通过我行核心系统办理的系统内、外非同名境内居民间的外汇资金收付,同一境内居民在我行办理的涉及资本项目系统内(定活互转等外汇存款期限转换或外管局另有规定的除外)和跨行同名的外汇转出业务。

4、通过核心系统办理的对私跨境收支业务通过核心系统专用交易(8541和8542国际收支申报数据维护)进行国际收支申报;通过国结、保理等系统办理的对私汇出或汇入业务应通过原业务系统进行申报。代售旅行支票业务是否通过核心系统[8542国际收支数据维护-付款]交易进行国际收支申报按当地外汇局规定执行。

(二)纸质申报凭证保管要求

国家外汇管理局已取消了银行报送纸质申报凭证的要求,我行各机构应将《涉外收入申报单》/《境内收入申报单》、《境外汇款申请书》/《境内汇款申请书》银行留存联作为业务凭证附件随当日传票装订,并按我行会计档案的有关规定保管、归档。

对于电子渠道西联汇款、境外电汇业务,已由系统自动申报。在业务发生次日由账户开户行对私国际收支申报管理员,使用“8543国际收支数据查询”交易查询上一日通过电子渠道办理西联汇款、境外电汇的国际收支申报数据,并逐笔打印《境外汇款申请书》,在“申请人签章”栏内注明“本笔付款来自电子渠道”、在“银行签章”栏内加盖柜台业务专用章,统一装订在业务发生日本机构未集中处理业务最后一个柜员的传票后面。

对于电子渠道西联收汇、汇入汇款业务国际收支申报数据,暂不要求打印《涉外收入申报单》。

二、 对私国际收支申报申报操作流程

1、涉外收入/境内收入申报流程

客户在我行办理境外汇入汇款、西联收汇等涉外收入业务时,须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并签字确认。上述凭证格式及内容由外管局统一制定,各行按标准印制。

柜员提交“8512汇入汇款复核”、“8567西联收汇解付确认”、“8170境内外币支付来账入账”、“1418活期互转”等交易成功后,系统自动联动至“8541国际收支数据维护一-收款”交易,如遇系统不能自动联动时,由经办柜员直接调用“8541国

2 际收支数据维护一-收款”交易录入:

(1) 国际收支类型选择“A-涉外收入申报单表/D-境内收入申报单”,输入银行业务编号后,系统将根据源业务数据自动回显收付款人名称、证件号码等多项信息。

(2)对于涉外收款业务,柜员应当区分款项的来源是境外或境内,并在“是否跨境付款”选择是或否,系统将自动在基础信息中对方付款人名称前添加“(JW”)或“(JN”)。

(3)收款人类型应根据客户提供的身份证件进行核对,确认客户居民身份类别后选择输入。柜员应特别注意:“身份证件号码”、“国际收支数据类型”一旦录入错误将无法修改,只能删除后重新录入。

提交成功后,系统将返回国际收支申报号码,提示打印《涉外收入申报单》/《境内收入申报单》(境内居民非贸项下等值3000美元以内的涉外收入款项实行限额申报,即客户无需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经办柜员无需录入申报信息,直接提交即可;目前同名境内居民的收款业务无需录入管理信息,也无需打印“境内收入申报单”)。经办柜员核对无误后在《涉外收入申报单》的“银行经办人签章”栏内签章/签字,并加盖柜台业务专用章(对私)。随后将《涉外收入申报单》申报主体联交给客户,银行留存联作为相关收入业务凭证的附件随传票装订。

2、境外汇款/境内汇款申报流程

客户在我行办理境外电汇、环球汇票、西联普通发汇、西联快捷汇款等对外付款业务时,柜员须同时要求客户需填写《境外汇款申请书》并签字确认。办理非同名境内居民间的境内汇款时,须要求客户填写《境内汇款申请书》并签字确认。上述凭证格式及内容由外管局统一制定,各行按标准印制。同一境内居民在我行办理的涉及资本项目系统内(定活互转等外汇存款期限转换或外管局另有规定的除外)和跨行同名的外汇转出业务不用填写《境内汇款申请书》申报信息,由柜员直接调用申报交易进行申报,其中,付款银行应将基础信息和管理信息报送外汇局,交易性质申报在“909010同名账户资金转出”项下;收款银行应报送境内外汇收入基础信息,申报成功后不用打印《境内汇款申请书》。

柜员提交“8502汇出汇款复核”交易、“8560西联发汇复核”和“8564西联快捷汇款复核”、“8534环球汇票签发复核”、“8151境内外币支付业务复核”、“1418活期互转”等交易后,系统自动联动至“8542国际收支数据维护二-付款”交易,如遇系统不能自动联动时,由柜员直接调用“8542国际收支数据维护二-付款”交易进行录入:

3 (1)国际收支类型选择“B-境外汇款申请书/ E-境内汇款申请书”,输入银行业务编号后,系统将自动回显收付款人名称、证件号码等多项信息。

(2)对于涉外付款业务,应当区分款项的去向是境外或境内,并在“是否跨境付款”选择是或否,系统将自动在基础信息中对方付款人名称前添加“(JW)”或“(JN)”。

(3)汇款人类型应根据客户提供的身份证件进行核对,确认客户居民身份类别后选择输入。柜员应特别注意“国际收支数据类型”字段是国际收支申报号码的组成部分,一旦录入错误将无法修改。

提交成功后,系统将返回国际收支申报号码,提示打印《境外汇款申请书》/《境内汇款申请书》。经办柜员核对无误后在《境外汇款申请书》/《境内汇款申请书》的复核栏内签章/签字,并加盖“柜台业务专用章(对私)”。随后将《境外汇款申请书》/《境内汇款申请书》申报主体联交给客户,银行留存联作为相关汇款业务凭证的附件随传票装订。

三、 对私国际收支申报信息修改及删除

1、当日差错处理

柜台人员在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后,当日发现录入信息有误的,可以调用“8541国际收支数据维护一-收款”交易或“8542国际收支数维护二--付款”交易,操作类型选择“C-修改”或“D-删除”(当天删除需要三级或三级以上柜员授权),同时录入国际收支申报号码对原信息进行修改。

2、隔日差错处理

(1)国际收支申报信息在日终批量导入外管局申报系统银行端时系统拒绝的,原经办行柜员次日可以调用“8541国际收支数据维护一-收款”交易或“8542国际收支数维护二--付款”交易,操作类型选择“C-修改”,同时录入补录操作类型选择“A-新增”,对原信息进行修改。被外管局申报系统拒绝的交易明细,支行次日可通过核心系统[0051]单份报表打印交易,查询打印国际收支申报错误信息明细。

(2)国际收支申报信息当日导入申报系统银行端成功,但次日外汇管理局或银行自身发现申报信息有误,原经办行柜员可以调用“8541国际收支数据维护一-收款”交易或“8542国际收支数维护二--付款”交易,操作类型选择“C-修改”,同时录入补录操作类型选择“C-修改”或“D-删除”,对原信息进行修改或删除。 (3)隔日差错须在错误返回当日内处理完毕。

4

四、 对私国际收支申报信息查询

在核心业务系统中办理的国际收支申报业务均可通过调用“8543 国际收支数据查询”交易查询单笔业务明细信息或当天的所有国际收支申报信息。

五、 日处理

1、日终处理

各支行国际收支申报业务管理员,每日日终通过“8543国际收支数据查询”交易查询打印本机构当日所有国际收支数据,再通过核心系统“9018日志文件查询”输入境外电汇、环球汇票、西联发汇、汇入汇款、西联收汇等跨境业务交易码查询与本机构当日发生的国际收支数据明细进行勾对。对于漏报的跨境收支交易,督促原业务经办柜员当日通过核心系统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勾对清单由国际收支申报业务管理员签字后专夹保管备查。

2、次日错误返回信息报表查询、修改及补报

各支行国际收支申报业务管理员,申报次日上午通过调用“0050下载报表”交易、“0051单份报表打印”交易下载打印国际收支申报错误返回信息报表,报表编号为0654,如存在错误返回文件,应督促原业务操作员当日查明原因,并在核心系统中进行修改,保证当日完成数据修改和补报。

六、 申报单填写注意事项

1、涉外收入申报单(境内居民非贸项下等值3000美元以内的涉外收入款项无需填写涉外收入申报单)-客户必填项目为:

收款人名称

交易编码、相应币种及金额、交易附言,其中“交易编码”栏柜员应指导客户根据涉外收入申报单所附的《国际收支交易编码表(收入)》选择填写。若本笔涉外收入款为退款,则“交易编码”应填写本笔涉外收入款对应原对境外付款的国际收支交易编码,“交易附言”应填写原对境外付款的申报号码。若为非居民收到的境外汇款,交易编码由系统默认为“802031境外存入款项”,交易附言注明:“非居民从境外收款”;

填报人签章、填报人电话 其余项目由系统自动打印。

2、境外汇款申请书-客户必填项目为: 汇款人名称及地址

5 交易编码、相应币种及金额、交易附言,其中“交易编码”栏柜员应指导客户根据境外汇款申请书所附的《国际收支交易编码表(支出)》选择填写。若本笔付款为退款,则应“交易编码”应填写本笔付款对应原涉外收入的国际收支交易编码,“交易附言”应填写原涉外收入的申报号码。若为非居民向境外汇款,交易编码由系统默认为“802031境外存入款项调出”,交易附言注明:“非居民向境外付款”。

申请人签章、申请人电话 其余项目由系统自动打印

3、境内汇款申请书(境内同一居民在我行办理的涉及资本项下系统内和跨行同名转出外汇可不填写交易编码)-客户必填项目为:

汇款人名称及地址

交易编码、相应币种及金额、交易附言,其中“交易编码”栏柜员应指导客户本笔交易性质对应的《国际收支交易编码表(收入)》选择填写,若本笔付款为退款,则应填写本笔付款对应的原收入编码。

申请人签章、申请人电话 其余项目由系统自动打印

七、金融机构标识码的维护

各分行新设辖内机构取得金融机构标识码后,分行应按照我行机构参数维护规程的要求,填写《中国ⅩⅩ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机构参数维护申请表》并加盖分行运营管理部公章后,与申请机构的金融机构标识码申领结果通知等资料一并扫描,以邮件形式报总行运营管理部审核。审核无误后,由总行运营管理部在核心系统进行参数维护。

八、附则

1、本规程由总行零售业务部、运营管理部负责制订、解释和修改。

2、本规程从印发之日起执行。

6

第7篇:系统架构师学习心得

到底什么是架构师呢?所谓的架构师,应该是一个技术企业的最高技术决策者。他主要负责公司软件产品或软件项目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框架的制订。好的架构师都是善良的独裁者,具有很强的技术、良好的写作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够在各个层次进行沟通。从开发人员到架构师的成长应该是阶梯式的,一般来讲开发人员在刚刚开始工作时只能开发简单的独立软件模块,慢慢的随着经验的增长,他开始接触一些相互之间有信息传递的模块,而后来,他会发现自己接到的开发任务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体,这些任务由一些专门的软件部分组成,可能包含数据库,工作流引擎,消息服务等等各种功能模块,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所有的部分协同起来,完成软件功能。而这时候,体系结构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而就在这时候,这名优秀的开发人员也开始思考架构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了,或者说,他向成长为架构师的道路迈出了一大步。在很多技术公司里,架构师是公司的“金领”,有着非常高的收入,很少需要考虑生存的问题,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思考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强者愈强”的良性循环。部分优秀的开发人员在工作了一定时间后,就要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到底向哪个方向发展。如果开发人员的沟通能力强过技术能力,在补充一定的项目管理知识后,可以向技术管理的方向转型。如果其对技术一直很感兴趣,而沟通能力也不弱,则可以试着进一步加强技术修养,以期向架构师的方向发展,最终“修成正果”。

对照自身而言,我不是技术人员出身,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担任公司前沿技术,和前沿产品的前期准备工作,但正因为是前沿技术或产品,了解和接触的人很少,这就显示出我的这项工作和系统架构师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即对之后的产品路线与产品框架的制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对系统架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名合格的系统架构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系统架构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2.很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写作、沟通表达、培训。

对照我目前的工作,个人认为我同样需要具备以上几个工作特点,首先在调研一项新产品或技术的时候,应该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做到专业,这样在今后工作中,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同事进行帮助。其次,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不会在面对新的领域茫然,有自己的解决方法。最后,就是能将自己学到,了解到的付诸于文字,能生成有效的文档,对之后需要接触该领域的同事有借鉴和帮助。

作为系统架构师,必须成为所在开发团队的技术路线指导者;具有很强的系统思维的能力;需要从大量互相冲突的系统方法和工具中区分出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架构师应当是一个成熟的、丰富的、有经验的、有良好教育的、学习快捷、善沟通和决策能力强的人。丰富是指他必须具有业务领域方面的工作知识,知识来源于经验或者教育。他必须广泛了解各种技术并精通一种特定技术,至少了解计算机通用技术以便确定那种技术最优,或组织团队开展技术评估。优秀的架构师能考虑并评估所有可用来解决问题的总体技术方案。需要良好的书面和口头沟通技巧,一般通过可视化模型和小组讨论来沟通指导团队确保开发人员按照架构建造系统。

可以看出,成为一名优秀的架构师是需要具备很多素质的,分析自我,我觉得我个人在某些方面还要不断的成长,才能一步步成为一名优秀的架构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将注重自己一下几点的培养,让自己在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1.培养创新意识,广泛涉猎和知识库领域相关的内容,尤其关注国外前沿信息。 2.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零号的沟通,这样才能博采众长,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建设性的作用。

第8篇:系统架构典型案例

一、 共享平台逻辑架构

如上图所示为本次共享资源平台逻辑架构图,上图整体展现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应用系统建设

本次项目的一项重点就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的全面升级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从而建立行业的全面的应用系统架构群。整体应用系统通过SOA面向服务管理架构模式实现应用组件的有效整合,完成应用系统的统一化管理与维护。

2 应用资源采集

整体应用系统资源统一分为两类,具体包括结构化资源和非机构化资源。本次项目就要实现对这两类资源的有效采集和管理。对于非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相应的资源采集工具完成数据的统一管理与维护。对于结构化资源,我们将通过全面的接口管理体系进行相应资源采集模板的搭建,采集后的数据经过有效的资源审核和分析处理后进入到数据交换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3 数据分析与展现

采集完成的数据将通过有效的资源分析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展现,具体包括了对资源的查询、分析、统计、汇总、报表、预测、决策等功能模块的搭建。

4 数据的应用 最终数据将通过内外网门户对外进行发布,相关人员包括局内各个部门人员、区各委办局、用人单位以及广大公众将可以通过不同的权限登录不同门户进行相关资源的查询,从而有效提升了我局整体应用服务质量。

综上,我们对本次项目整体逻辑架构进行了有效的构建,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对相关架构进行描述。

二、 一般性技术架构设计案例

如上图对本次项目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设计,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本次项目整体建设内容应当包含了相关体系架构的搭建、应用功能完善可开发、应用资源全面共享与管理。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三、 整体架构设计案例

上述两节,我们对共享平台整体逻辑架构以及项目搭建整体技术架构进行了分别的设计说明,通过上述设计,我们对整体项目的架构图进行了归纳如下:

综上,我们对整体应用系统架构图进行了设计,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说明。

1. 应用层级说明

整体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分为五个基础层级,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可以全面展现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思路。

基础层

基础层建设是项目搭建的基础保障,具体内容包含了网络系统的建设、机房建设、多媒体设备建设、存储设备建设以及安全设备建设等,通过全面的基础设置的搭建,为整体应用系统的全面建设良好的基础。

应用数据层

应用数据层是整体项目的数据资源的保障,本次项目建设要求实现全面的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所以对于应用数据层的有效设计规划对于本次项目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整体结构上划分,我们将本次项目建设数据资源分为基础的结构型资源和非结构型资源,对于非结构型资源我们将通过基础内容管理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维护,从而供用户有效的查询浏览;对于结构型数据,我们进行了有效的分类,具体包括政务公开资源库、办公资源库、业务经办资源库、分析决策资源库、内部管理资源库以及公共服务资源库。通过对资源库的有效分类,建立完善的元数据管理规范,从而更加合理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共享机制。

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层是整体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保障,根据本次招标文件相关需求,我们进行了相关面向服务体系架构的设计,通过统一的企业级总线服务实现相关引用组件包括工作流、表单、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等应用组件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各个应用系统的建设可以右下基于基础支撑组件的应用,快速搭建相关功能模块。

由此可见,应用支撑层的建设是整体架构设计的核心部分,其关系到本次项目的顺利搭建以及今后区劳动局信息化的发展。

应用管理层

在3.3.3图中的设计中,应用管理层有效的承接了我局原有应用系统分类标准,将实际应用系统分成了八个应用体系,在实际应用系统的建设中,我们将全面传承原有应用分类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多维的应用资源分类方法,不仅如此,整体应用系统也可以通过多维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关操作管理,如按照业务将应用系统进行划分,包括劳动管理和保险管理等。

应用管理层是实际应用系统的建设层,通过应用支撑层相关整合机制的建立,我们将实现应用管理层相关应用系统的有效整合,通过统一化的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局应用系统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展现层 整体应用功能将通过门户方式进行展现,架构分别设计了内网门户和外网门户,不同的应用人员通过登录可以实现相关系统的应用和资源的浏览查询操作。

2. 标准体系规范说明

大型的应用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遵照严格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根据本次项目实际需求,我们通过三个规范体系对项目进行合理的保障,具体包括了安全标准管理系统、标准规范体系以及运行管理体系。

通过相关标准的制定、安全架构的保障以及管理规范的建设可以保障整体应用系统的设计、搭建、运维等全流程性工作。

3. 应用用户设计

通过分析,我们将整体应用系统面向人群分为四类,具体包括广大公众、区内委办局、局内相关部门以及用人单位,不同对象通过访问不同门户可以进行全面的服务保障。

4. 系统建设总结

在3.3.3图中对本次项目整体应用系统建设需求同样也进行了归纳,项目整体分为三个主体建设,即:共享信息平台的搭建、原有应用系统的改造以及新的应用系统的搭建。

共享信息平台的建设旨在全面整合相关应用系统资源,实现有效的浏览、查询检索机制,整体数据通过规范化的元数据管理机制,实现有效的梳理存储,为今后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不仅如此,在实际项目建设中还将引入商业智能应用模块,实现对共享资源的智能化分析,从而为决策预警等提供有力依据。

原有业务系统改造则是实现原有应用系统相关流程等的优化配置,并通过有效的数据梳理改造为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次项目中需要改造系统包括:政务公开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公众服务系统以及综合管理系统。

新的业务系统的建设则是要全面提升现阶段我局整体办公效率,继续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更加全面合理的应用系统的建设,提升我局整体服务水平。本次项目需要建设系统包括:业务经办系统、社会保险系统、土地储备系统、企业监督系统、劳动监察系统、劳动关系与仲裁系统、就业和失业管理系统以及综合管理系统。 5. 应用接口管理

本次项目建设还涉及到整体应用系统与外部相关系统接口的管理,实际应用接口包括与税务接口、与财政部门接口、与民政部门接口、与基层单位接口与公安部门接口以及与其他部门的接口。

通过有效的接口管理机制,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我局无纸化办公机制,全面加强我局整体工作效率。

四、 系统整体逻辑架构案例

规划一个成熟先进的XX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网站平台系统框架是一切技术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奠定系统性能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本项目建设应首先考虑设计和建立一个统一的XX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门户网站系统技术体系,能够支持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及门户网站群的建设,提供统一的内容管理、资源整合、安全管理构架,并提供对应用服务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同时,系统体系结构应分层组织,系统功能模块化,系统集成松耦合,方便业务应用的修改、重用和部署,满足系统未来弹性扩展的要求。

系统逻辑框架如下图所示。

整体系统包括三个体系一个平台进行全面保障,其中三个体系包括: 运行管理体系; 标准规范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

具体平台根据新闻局实际需求建设网站群支撑管理平台,平台保障了相关招标文件中的采集管理、内容管理、统计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需求,对于整体应用平台的支撑则通过中科软多年门户建设经验总结完成的相关应用组件包括工作流管理、元数据管理、电子表单等进行保障。

1. 各主要组成部分概要描述

数据层

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调度和存储。结构化数据包括:XML 和DBMS。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文本文件、音视频文件、office 系列文件、图形图像文件及ZIP、PDF、SWF等其他格式文件等,在数据接口上支持WebService 模块化组件。

支撑层

支撑层通过应用服务器,提供对系统应用层强大的支持,包括:电子表单、工作流、元数据管理、安全审计等功能。并通过WEBSERVICE接口服务支持外部资源对内容管理基础数据以及内容管理对外部数据资源的应用数据集成。

应用层

应用层是政府门户网站群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信息处理的重要环节,按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信息发布管理、网站群管理、系统管理、外挂组件管理、交互功能、多媒体信息管理、内容聚合:RSS等。

展现层

政府门户网站群的最终表现是一组具有相同标准和相同规范体系的网站群体系。它涵盖主站、各级子网站、各类专题子网站等,同时系统为应用层的不同应用提供信息资源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有Web、RSS等。

接入层

实现客户通过浏览器来访问表现层以获取信息资源。

五、 系统技术架构案例

系统技术架构框架如图所示。

六、 总体架构设计案例

应用支撑平台ETL工具统一应用支撑环境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BI展现、发布BI展现、发布 外汇局用户决策支持系统核查“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ASL规则引擎内容管理统计分析系统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数据仓库ETL工具ETL工具接口国际收支共享数据库申报、审核 申报主体(银行、企业、个人)数据整合与信息共享环境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总局整合库镜像网上申报数据库数据传输通道WebService 接入HTTP接入应用客户端接入DB AgentWebService 接入HTTP接入应用客户端接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端)导入银行业务系统分支局汇总数据现有业务系统/业务数据金宏门户网站金宏信息共享平台应用接口信息资源目录共享平台存储系统 共建部委用户银行业务人员 应用系统总体架构图

如上图所示,本项目将采用数据与应用大集中的架构,即国际收支平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只部署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数据也集中存储在总局的国际收支平衡整合库中。整个系统采用B/S的结构,在进行数据清洗、转换,即ETL的时候会采用C/S结构,整个架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构建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统一的人员、组织机构和权限管理,提供支持各种复杂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组装框架,实现单点登录和目录服务,并提供对应用系统的运行监控,数据的备份恢复等功能。

国际收支平衡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以及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都是基于应用支撑平台开发、组装和运行的。

2、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是整个国际收支平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负责将从外汇局内部(主要是现有的业务系统或者业务数据)和外汇局外部(主要是共建部委的共享数据)的相关外汇数据采集、清洗、转换,并通过数据传输通道汇总至统一的国际收支信息的整合数据库中。

各分支局数据通过数据传输通道上传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由数据整合和交换系统接收并处理数据,最终也汇总至总局的整合数据库中。

数据交换将以成熟、稳定的第三方产品为基础进行设计和开发。

3、开发新版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实现涉外收入申报业务网上受理,方便企业申报业务;建立与银行系统的接口,满足与银行的数据交换;方便银行的查询和审核操作。

网上申报数据将统一存储至网上申报数据库,并通过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与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同时申报数据最终汇总至总局的整合数据库中。

网上申报系统将与外汇局的“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集成,申报主体和银行将通过服务平台登录系统,进行申报、审核、查询统计等操作。

外汇局人员也可通过服务平台或者外汇局的应用支撑平台门户登录系统,进行对申报数据的核查、查询统计操作。

4、在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上建设统计分析系统,根据基础指标和统计分析指标将整合数据库中的信息动态生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如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结售汇统计报表等)。

统计分析系统将利用数据仓库和多维联机在线分析技术,在对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供面向主题的多种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和存在问题。统计分析结果将存储至外汇局数据仓库系统,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并可以通过BI工具在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进行展现。此外,统计报表信息通过数据整合与交换平台与金宏工程其他共建部委进行“共享”。

5、在统计分析系统和总局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建设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基础指标,统计分析指标和统计分析系统产生的结果,借助OLAP分析模型工具,产生决策支持信息和预警信息,进行经济分析和预警,辅助外汇管理政策的制定。

各类统计分析模型、预警模型将统一存放到“模型库”中,方便分析人员使用。此外还提供一套机制建设“知识库”,存储有关外汇管理的各类信息。

(2)-(4)这几个系统在支撑平台的数据整合与交换基础上提供统一的数据交换接口,同时支持以XML作为统一的数据接口格式。

6、建设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通过门户对所有的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并且将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的结果和其他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通过信息集成门户提供给外汇局的领导、业务人员使用。

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就是建设在应用支撑平台门户基础上。

7、国际收支平衡管理系统与金宏共享平台、国际收支平衡共享数据库物理隔离,国际收支平衡管理系统中的数据通过涉密网和业务网之间的数据交换系统交换到金宏内网上的国际收支平衡共享数据库中,向共建部委提供数据服务。从共建部委获得的数据也通过涉密网和业务网交换系统,进入数据整合与交换系统中。

七、 系统架构案例一

“一站式”信息服务门户统计查询跨境资金流入查询跨境资金流出查询单位基本情况表查银行基本情况表查审核信息查询询询结果打印访问企业用户跨境资金流出入统单位基本情况表统银行基本情况表跨境资金流入统计跨境资金流出统计到款信息统计计计统计 申报主体管理申报单位密码自动生成申报单位信息查询申报单位账户信息管理申报单位账户标记停用银行自身信息变更涉外收入申报涉外收入申报状态查询/修改涉外收入申报信息的录入/修改涉外收入到款信息状态的查询涉外收入到款信息的修改/删除数据管理申报数据下发数据接口银行用户涉外收入申跨境资金报单流入/流出申报数据下企业基本资发料审核数据上审核信息表传数据交换审核信息导入数据导入/导出国际收支统计银行监测系业务统(银系统行版) 应用支撑平台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技术架构图

企业用户可以通过“一站式”信息服务门户访问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完成涉外收支业务的申报,申报信息由数据管理模块通过特定的数据接口交换到银行业务系统,在银行业务系统进行审核。审核过后的结果信息再经过数据管理模块交换到网上申报系统供企业用户查询。

企业用户需要在银行业务系统完成账户开户,定时由银行业务系统交换到网上申报系统供企业用户登录。

八、 系统架构案例二

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数据模型国际收支模型共(11个)国际投资模型共(3个)外债模型共(2个)经常项目分析净头寸分析债务类型分析经常项目占比分析国际投资资产分析服务项目分析债务人分析国际投资负债分析收益项目分析结售汇模型共(6个)银行结售汇项目分析利率与汇率相关分析汇率与物价相关分析功能层分析方法对外净头债务外汇依存寸分人分储备度分析析分析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工具报表定制国际结售外债投资汇统简报头寸计表表表数据模型管理数据模型定义分析方法定义模型参数定义模型管理统计分析指标国际投资头寸指标共(201个)国际收支指标共(28个)结售汇指标共(93个)外债指标共(42个)应用支撑平台R1 FrameworkR1 DataExchangeDB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库国际投资头寸表数据库外债余额简表数据库银行结售汇表数据库Cognos Olap Server/BICube

统计分析系统技术架构图

1、统计分析系统的数据来源于数据仓库,通过条件查询模块从数据仓库得到满足用户的基础数据,由数据统计模块来对这部分基础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2、汇总统计的数据根据外汇局用户的需要可以由报表定制模块利用原有的报表工具实现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投资头寸表、结售汇统计报表、外债余额简表的设计以及利用Cognos的BI工具完成展现以及经过OLAP分析转化成多维数据;

3、针对预先设计好的数据模型以及辅助模型管理模块来产生分析结果,供外汇局用户制定决策。

九、 系统架构案例三

外汇局应用支撑平台门户综合分析功能层知识库管理知识分类管理知识查询知识维护常用知识模型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预警模型库(预警检测)监测预警指标结售汇率汇特相关点原性分因分析析进出口差增幅额变聚类化分分析析汇率变动率外汇储备变化率出口增长率分析结果管理分析结果维护分析结果查询分析结果保存分析结果导出ASL规则模型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双边清算应用支撑平台DBASL规则引擎R1 DataExchange专有算法工具R1 FrameworkCognos Olap Server/BI基础数据宏观经济数据指标数据CubeCubeCubeCubeCube决策信息库

决策支持系统技术架构图

1、决策支持系统利用从数据仓库获得的基础数据完成报表和查询,生成日、月、季报表供外汇局用户查询浏览;

2、通过ASL规则引擎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以风险模型为依据生成分析报告;

3、利用数据挖掘模型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模型数据,与ASL分析信息共同生成分析报告,供外汇局用户来进行营运监管的管理;

4、“知识库”的信息同时也提供给营运监管模块来进行运作。

十、 总体架构案例

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图 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包含六个层次,即基础平台层、数据资源管理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实现层、门户展现层、终端接入层。

1.基础平台层:国资委IT基础平台主要包括网络系统、主机、存储系统、安全系统、配套的软件等。网络系统分为业务内网、业务外网和互联网。业务内网与业务外网物理隔离,互联网与业务外网通过防火墙配置实现逻辑隔离。

2.数据资源管理层:数据资源管理层主要由数据库组成,其中结构化数据库主要包括管人、管事、管资产、纪检监督业务数据库、共享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原有系统数据库及其它信息资源库等。非结构数据库主要是由一些文件型的数据构成。信息资源库主要是应用系统的数据库,它是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和数据中心的基础。

3.应用支撑层:应用支撑层主要包括应用开发平台 (基础数据管理、报表管理、工作流管理、表单工具、门户引擎、规则引擎、工作流引擎、用户权限管理、目录服务、内容管理、接口管理、预警平台)和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消息中间件、WEB服务器)。通过建设应用支撑平台,实现界面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及流程集成,通过四个集成来达到国资委所有系统的集成效果。

4.业务实现层:主要包括四大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中心。 国资监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子系统、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财务状况监督子系统设计、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子系统、中央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统计评价子系统、企业财务信息查询分析子系统、中央企业人员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子系统、中央企业重大投资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监督子系统、纪检监察管理子系统等。

国有资产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元数据注册器、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等。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是数据中心的基础,为国资委业务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数据、企业绩效评价数据、企业人员管理数据、企业财务数据、国有产权数据、资产统计数据、企业重组与规划投资数据、纪检监察数据、政策法规文献数据和其他业务数据十大类。作为统一信息资源平台,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对国资委各类共享数据提供统一的存储和管理,是国资委委内各厅局之间以及与其它政府机关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基础平台,为各类业务的开展提供完整、统一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5.门户展现层:门户展现层主要由国资委数据采集门户构成、互联网门户、业务内网门户、业务外网门户组成。

6.终端接入层: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上市企业(含国有股)、其它部门及公众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登录数据采集门户、国资委业务外网门户、国资委互联网,并实现统一的入口、出口和单点登录。

其中,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上市企业(含国有股)通过在线填报或离线填报(利用数据采集终端)的方式在数据采集门户上进行数据填报,数据采集门户及业务外网与内网物理隔离,通过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数据交换组件实现内、外网的数据传输和交换。其它部门(包括金宏工程相关部门)也是通过应用支撑平台提供的数据交换组件实现内、外网的数据传输和交换。社会公众登录国资委互联网网站进行国资监管信息查询和交互。

除此之外,贯穿着六个层次的还有国资委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项目实施与运维管理,和相关的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 十

一、 系统逻辑结构案例

国资监管信息系统主要作用体现为国资监管业务服务。一期工程建设6大应用系统,形成10个信息资源库。其总体逻辑结构图如下:

图5-1总体逻辑结构图

通过四大业务系统(共计13个子系统)覆盖国资委管资产、管人、管事、资产监督的四大业务。

其业务核心就是实现国有经济布局以及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实现国有经济布局,具体是通过产权登记系统,掌握所有国有股权的分布情况。通过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交易监督和其他企业国有股权交易监督系统,对国有股权的交易进行监控,随时了解国有经济的布局情况,并加以控制。通过资产统计、企业财务监督、中央企业预决算管理,等3个系统,全面获得企业的实际财务资产情况。

另外通过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管理系统,掌握中央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以及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从而对中央企业重大投资进行管理和监控,确保了解国有经济布局的运行情况和进行调整。

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具体措施是通过管人来实现,通过中央企业人员管理系统,后备、任命、管理企业管理者。通过企业绩效考核系统来评价、更换人员,来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但不是简单的通过管人来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任命、考核,需要从资产管理、资产监督、企业运行情况等三个方面不断地获取信息,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和引导,即使发现问题,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

通过13个业务应用系统覆盖四大业务职能,为解决目前监管业务中信息采集的问题、信息沟通的问题,需要建设13个业务应用系统统一的数据采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

针对13个业务应用,形成了10大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包括监管企业方面获得的6种信息:

企业基本信息  企业产权信息  企业财务信息  企业人员信息

企业重组与规划投资信息  其他业务信息

以及国资委监管产生的4种信息:  政策法规信息  国有资产统计信息  企业业绩考核信息

纪检监察信息

十二、 系统体系结构案例

本项目总体技术框架建立要遵循“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统一架构,业务协同”的原则,应用系统采用多层架构,以信息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为基础进行开发,实现资源和服务的共享,实现业务层和展现层的分离。总体技术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5-2 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总体技术框架

总体框架主要包含六个层次:

国资委IT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系统、配套的系统软件、数据库和机房等。网络系统为内、外网物理隔离的双网结构。IT基础设施是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

国有资产数据中心:主要包括元数据注册器、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等。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是数据中心的基础,为国资委业务监管提供数据支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数据、企业绩效评价数据、企业人员管理数据、企业财务数据、国有产权数据、资产统计数据、企业重组与规划投资数据、纪检监察数据、政策法规文献数据和其他业务数据十大类。作为统一信息资源平台,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库对国资委各类共享数据提供统一的存储和管理,是国资委委内各厅局之间以及与其它政府机关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基础平台,为各类业务的开展提供完整、统一和准确的数据支持。

国资委应用系统支撑平台:主要包括由表单工具、系统集成组件、内容管理工具、工作流组件、消息交换工具、应用中间件、统一用户管理和其他组件工具构成的应用支撑平台,从整合、协同、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对业务系统的开发、部署和运行进行支持。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业务应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搭建在应用支撑平台上的基础应用组件、通过基础应用组件组合成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子系统、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子系统、企业财务状况监督子系统设计、中央企业财务绩效评价子系统、中央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子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统计评价子系统、企业财务信息查询分析子系统、中央企业人员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子系统、中央企业重大投资管理子系统、中央企业经济运行监督子系统、纪检监察管理子系统。

应用数据库:主要是应用系统的数据库,是业务应用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国资委信息发布系统:主要包括国资委内网消息发布、外网消息发布和互联网消息发布。

除此之外,贯穿着六个层次的还有国资委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技术支持与运行维护体系。同时,国资委信息化相关的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也将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中必须加以重视,并积极推进。

第9篇:系统架构师岗位职责

1.主持产品架构分析和架构设计,构建系统核心原型。

2.参与关键技术问题的紧急攻关活动。

3.与各项目开发组进行技术交流,指导日常开发工作。

4.参与技术评审,控制产品设计质量。

5.制定产品、开发规范。

上一篇:不要忽略细节下一篇:写给高三儿子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