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教育的核心(精选8篇)

家庭教育的核心 篇1

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会影响子女一生的习惯。把家庭的重要性比做文明的转折点,一点都不为过,这种转变不仅通过父母有意施加的训练产生,而且更多形成于家庭生活的过程中。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希望有所帮助!

1、注重对家长和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爱家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撑,不仅仅是对自己所喜欢的所认可的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而且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整体的悦纳,不断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在发展中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人不爱国爱家是不可能幸福的,只有爱国爱家的`人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2、诚信教育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所以,家庭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家庭送给孩子人生的最好礼物。

3、孝敬教育

传统文化讲究百善孝为先,孝以顺为先,顺以敬为本。通过孝敬教育,对孩子注入爱的基因,教会孩子正确的孝顺,就等于为孩子的人生签订了幸福的合约书。

4、勤俭节约教育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勤俭节约是注重环保,健康生活的态度,也是彰显魅力的修养。更是知足常乐,知恩图报,知途奋蹄的行动。

5、生态文明教育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从小就养成与人和谐,与自然和谐,与自己和谐的习惯,从天人合一的共生思维中认识到作为个体人的渺小和融入宇宙万物中的伟大,积极而主动地认识世界,顺应世界,感恩世界,鼓励自己无限的接近理想人性状态,努力成为完美人格的化身。

6、安全教育

安全不仅仅是身体安全,还有心理安全和认知安全。万般皆下品,唯有生命高!生命安全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让孩子从小就知晓生命分为肉体生命,关系生命,精神生命。生命的发展完善其实就是一个生命感动生命,生命滋润生命,生命延续生命的过程。让孩子从小养成保命,养命,认命的习惯。只有生理生命,心理生命,精神生命得到了保障,人世间的一切存在才有意义。

7、法制教育

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价值教育是灵魂,能力教育是核心,关系思维教育是关键,规则教育是保障,法制教育是规则教育的体现。教育孩子经常对自身价值和安全系数进行评估,充分认识到平安自由的价值,明白伟大的自由来自于高度的自治。养成守住底线,远离红线的生活习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从政策法规。中,寻找时代机遇和历史智慧。让法律为自己的幸福人生保驾护航。

8、心理健康教育

心态改变状态,状态影响心态,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通过改变心态的方式改变自己,变消极为积极,变阴暗为阳光,变不利为有利,这就是心理健康的独特魅力,幸福人生的不二法宝。

9、倡导良好的家庭美德

家庭教育的核心 篇2

“决定”勾画出了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即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决定”简要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一)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是对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地管起来。(二)在教育结构上,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设备严重缺乏,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层次比例失调。(三)在教育思想和内容方法上,从小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够,发扬立志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精神很不够,生动活泼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很不够,不少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实践环节不被重视,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决定”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经过改革,要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教育和学校外、学校后的教育并举,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决定”还指出,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投资是不行的。各级都有一些领导干部,宁肯把钱花在并非必要的方面,对于各种严重浪费也不感到痛心,唯独不肯为发展教育而花一点钱,这种状况必须改变。但是同时必须认识,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毕竟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办学经费困难和教师待遇较低的状况只能逐步改善。“决定”号召通过改革来更好地调动各级政府、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多想办法,发挥各方面的潜力,使教育事业一年比一年更好地向前发展。

“爱”——教育的核心 篇3

关键词:爱 微笑 顷听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4(a)-0190-01

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和学生心贴心。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深刻感受到:真诚微笑;用心倾听;尊重学生,才能编织起老师与学生教育沟通的纽带;用爱沟通,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不仅能提高当下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成人和成才,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品行的养成、人格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 真诚微笑,走近学生

我是个乐天派,爱说爱笑。在学生面前,我从不“吝惜”自己的微笑。每天,我微笑着与学生打招呼,微笑地观察每个学生的状态。学生的成绩进步了,我微笑着向她表示祝贺,鼓励她:“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总会有收获”;学生为班集体作了贡献,我微笑着向他表示谢意,告诉他:“众人拾柴火焰高,你的举动会带动其他同学,因为你们,我们的班集体会越来越好”在学生犯错时,我用微笑送去宽容和理解。……真诚的微笑会让每一学生得到信心和力量。这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鼓励!

没有学生会喜欢愁眉苦脸的老师,没有学生愿意跟一脸严肃的老师聊天,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诚的微笑可以把我快乐的心情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觉到亲切和温暖,拂去他们的顾虑,让他们看到信心和希望。真诚的微笑让我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2 用心倾听,有效沟通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用心的、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如果无心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那就绝对成不了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常到班里去,与学生聊聊天;校园里主动与学生同行,随意地聊上几句家常;办公室里,学生找我问事,我会请他坐下借机聊上两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并不急于批评,而是给学生一个解释的机会。学会了倾听,学生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尊重和真诚,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我。我也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更加容易沟通了。

倾听,并不单纯指听学生诉说,倾听心声才是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我曾经利用班会的时间开展“师生面对面”活动。目的就是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说对老师的希望和要求,说说他们对班级的意见和建议。第一次活动时,大部分学生互相观望,心里打鼓,不肯敞开心扉。一周后第二次活动,我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纸,要求学生写出我的优点和缺点,缺点必须写三个,优点不限。听到这些,學生们有点兴奋,也有点紧张。好多学生迟迟不敢下笔,我赶紧加了一句:“哪位同学要是写不出来,那就说明老师的缺点太多了,我会找你面谈,听取你的意见!”学生们都笑了,开始低头写起来,写一会儿还抬头看我一眼。收集整理后,特别是针对缺点部分:有的写“您有点重女轻男,对男生的关心不够”,有的写:“自习时间和有些同学交流时声音有点大”……这些中肯的意见令我反思,并提醒我在以后的工作中随时自查,改进。

我们要学会倾听,用心的去感受,用心的去发现,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达成师生间有效的教育沟通。

3 尊重学生,用爱沟通

尊重,是爱的前提!爱,是快乐的源泉!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们也同样。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将来他也就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在我们的课堂上,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象力、尊重他们的选择。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一句真诚的问候,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

尊重学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我们的学生有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问题。学生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家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效应会产生良性循环,学生的表现是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教师合作,把教师看成是父母亲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反映内心世界,袒露自己的思想,真诚倾诉心里的秘密,从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老师和学生间的教育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爱犹如春雨,不论滋润什么样性格的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正因为如此,学生渴望爱的抚育,有时甚至超过对知识的追求。教师用爱沟通,把说教变成与学生心灵沟通的亲切和坦诚,把抽象的道理转为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用鼓励的眼神、诚恳的表扬、会心的微笑把爱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润物细无声地流入学生心田。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并加以反馈,形成爱的双向交流,促成有效的教育沟通。

4 用爱沟通,学会感恩

让学生学会感恩,历来是我的工作追求。家长会,我曾经鼓励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句“感恩悟语”,要么装上信封,要么被我做成幻灯片,送给家长;学期末的总结会上,我曾经给课代表、组长、卫生委员、电教委这些工作最具体、最辛苦、最默默无闻的班干部颁奖,表扬他们的无私奉献;主题班会,我用自己写给父母的一封信,作为班会的总结: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有多少年没有给你们写过信了……

在今天这个普通的日子里,跟我的学生们用心灵交流的时候,我非常的想念您们,爸爸妈妈!这种想念让我坐下来给您们写信。想念,想念默默付出、从不抱怨的妈妈,不仅含辛茹苦的养大了我,年迈的您至今还要照顾奶奶;想念您,每逢周末坐在家里专心等我的电话的身影;想念,想念性格急噪、家长作风严重,又时常冒出孩子气的爸爸,您一辈子严于利己、宽以待人。爸爸妈妈,我知道在我的生命历程中,一直有您们关爱和慈祥的目光。您们的目光送我住校,伴随我高考,期待我成材,盼望我幸福……”

当学生陪我一起落泪的时候,我知道“感恩”一点点进入学生的心田。

在我17年的教育生涯中,因为有爱,我累并快乐着!爱让生命绽放一朵红,爱让生活灿烂一片心。为了职业教育事业,我愿用无尽的爱去谱写无悔的追求,用“爱”树万世之师表,用“爱”铸不朽之师魂!

生活是教育的核心随笔 篇4

活动结束后,日本一名带队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日本的家庭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远远胜过进行天才教育,因此日本孩子的韧性很强。“对于生活教育,中日家庭有什么不同认识?

(中)陈晨,是北京某区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陈晨父母亲都是小学教师。

家庭教育的核心 篇5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培养质量,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提供了重要保证。高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丰富的教育内容,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对于全面贯彻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我党9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培养和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安定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这也正是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被称为“生命线”的重要原因。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各级各类党团组织按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它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目的是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将其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悠久历史相比,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仍处于有待发展阶段。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党和国家对“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践探索和教育界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论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发展与完善,人们对“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概念都有了比较全面和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2]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位,一个人的素质应涵盖四个方面内容,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文化素质是基础,四类素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机地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素质内容。“素质教育”是在对“素质”这一概念进行科学认知的基础上,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而提出的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是指“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2]与应试教育不同,素质教育摒弃了只重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培养模式,它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这三方面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更加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使上述四类素质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从而提升人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与“素质”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相对应,大学生素质教育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把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是由思想政治素质的本质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它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3]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而是要通过后天不断地教育和培养才能得以具备和有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过程、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无法得到充分培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由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决定的。(素质教育论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确立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其中德居于首位,对一个人其他素质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事实证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政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够不辱使命、完成历史重任。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建立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确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可见,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均把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和重要位置,因此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2.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高校是传播知识、造就人才的沃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要始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以知识和能力的高水平为要求,更要以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作为首要衡量标准。当前,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下,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将直接引导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3.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有效实施提供强大动力

正如前文提到的,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作为核心,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将直接带动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关键性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4]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人的主观自觉性,增强人对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的追求。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励大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增强求知欲望,引导大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勇于创新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增强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地带动大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炼技能、健全心理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实现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目标。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绝不仅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它同样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它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有效的实施提供了强大动力。

4.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最终能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能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全系统和全过程的特点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全面贯彻和深入落实,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教育原则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在师资力量的支持、精神动力的促进、育人环境的构建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要求下,高校各级基层党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会努力将素质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内容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从而为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其政治和组织的双重作用,有力地保证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立足素质教育要求,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中央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立足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智育等其他素质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要尊重、理解和关心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要以平等热情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的需要进行积极引导,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素质教育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尊重人、信任人、发展人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努力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认为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激发人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激活人的潜能,从而有效促进人的素质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是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能动作用协调互动的教育活动,但在具体实践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往往没有被真正激发出来,因此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借鉴和吸收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着力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能够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而形成个人的需要,最终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以主体的姿态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个性品质。大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的基础和保证,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3.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

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上,决不能将它和其他素质教育内容分割来看,正是它们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存在,才共同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质量和进程。当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归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努力实现与其他素质教育内容的充分融合,共同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后,更易于接受科学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科学、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融各类科学文化知识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性、生动性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进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

[2]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8):3.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32.

家庭教育的核心 篇6

摘 要: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与否是判断数学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原则和指挥棒。只有把握数学核心素养内涵,认真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才能运用概念和特征去指导数学教育。

关键词:高中数学 核心素养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开始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唯成绩论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在教育部引发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数学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将数学抽象、逻辑思维、数学运算、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等内容纳入其中,形成数学能力的整体框架,对学生的数学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

数学素养是是指个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数学在现实世界价值认识的能力,描述的是个人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能够做出有理有据的数学判断的素养。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能够是善于思考、具有独创精神和的人,是能够利用数学丰富个人生活、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人。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数学素养是指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思维的运用,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在现实情境中通过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品质和习惯。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数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关键能力和数学品格,这种能力和品格对其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数学核心素养是一种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这种能力的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建立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借助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来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本质。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特征分析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和持续性特征:

第一,综合性。综合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数学核心知识、数学思考、数学态度、核心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数学核心知识和数学核心能力是表象,数学思考是达到数学核心能力的手段,数学态度是数学核心素养欲达到的最终目标。所以学生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局限在想象、推理、计算等基本的数学技能和基础知识,更要去学习思考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运用什么样的思路去解答特定的数学问题,而这需要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核心能力和数学核心知识为依托,在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数学客观科学的态度和看法。

第二,阶段性。数学核心素养可以从多个阶段和水平去考察。对于同一个数学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和和解决。在理解水平逐渐上升、数学思维复杂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不同年纪和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上表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持续性。持续性是指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和学生数学学习的进程相伴相生的,并且将持续地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数学核心素养形成后,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甚至是去解决数学范畴之外的问题。数学学习具有明显的持久性特征,并不是一项即时性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教学活动。

三、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教育价值

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素养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但是同时又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在数学教育不断发展、数学学习研究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正在日益凸显。

首先,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代表性内容。数学核心素养形成于测量、计算、推理、统计、建模等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是在循序渐进的进程中形成的数学态度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数学核心素养也是学生对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和价值认识的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知识技能培养、数学探索能力、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是构成数学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数学核心素?B是正确的数学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数学观回答数学是什么的问题,数学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数学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数学抽象是培养学生抽象思考能力、数学理解能力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去理解数学命题、概念和体系,让学生获得形成正确数学观的前提;逻辑推理是进行演绎推理、归纳类比、联系交流的教学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建立起系统的联系和精细的知识框架,使得学生形成的数学观是有条理的;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模型建构和模型解释的能力,使得学生形成从数学角度去看待世界的习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进一步形成有依有据的数学观。数据分析、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的过程则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身数学观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予以矫正。

再次,数学核心素养对数学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对学生数学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更是对教学实践的指导和引领。当前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课程标准制定已经是全球范围潮流,高中数学应该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以教育和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大力开展课程教育改革,使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数学核心素养对教学过程开展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其引领下,数学教学更加重视数学文化的传输和数学思维的教育,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方式也更加多元,注重梯度和维度的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进步都能够得到彰显和体现。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学应当以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摆脱应试教育束缚,培养具有数学综合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买立德树久半民本任务的意见,2014,3,30

家庭教育的核心 篇7

课题组非常关注校内教育公平的教育核心价值, 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现状研究, 还是实践研究, 案例分析, 我们都力图发掘校内教育公平问题所包含的教育价值。

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 凡是出现校内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或事件, 其实是一种教育本质的缺失;凡是凡是出现校内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或事件, 对学生的成长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甚至是极端的影响。因此, 校内教育公平问题, 也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校与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 而是涉及到教育核心价值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 我们形成了实现校内教育公平的五大核心价值:成长教育——彰显教育的本质内涵;让每一个学生沐浴教育的光辉——公平教育的目标;过程化教育——教育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教育是践行——最美丽的教育行动最伟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如何看待我们的每一个孩子?

一、实现校内教育公平彰显教育本质的“成长教育”理念

通过研究, 课题组认为, 实现校内教育公平, 本质上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 因此, 用“成长教育”来概括校内教育公平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本质。

校内教育公平, 包含了深刻的教育的内涵。实现校内教育公平, 必然要求我们对教育本质内涵进行更深的思考, 包括“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么样”等。

比如, 教育是为了让一个人“成功”——即所谓的“成功教育”吗?是不是我们从教育的起点开始就是要让孩子处于追求“成功”的状态?是不是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现在”看来就很“成功”?“现在的成功”是不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比如, 教育的“功利”意味如果弥漫于校园, 很难保证这样的学校能实现校内教育公平。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升学率, 是金钱, 是短期内利益的最大化, 凡是与此相冲突的必然会被边缘甚至抛弃。

比如, 教育怎么样才体现教育的本质——教书育人为什么现实中往往是重“教书”轻“育人”甚至是不“育人”?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教学成绩升学率等孜孜以求?为什么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无法理解“育人”的重要性?

因此, 课题认为, 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就非常重要了。

要实现校内教育公平, 必然要求我们对教育的本质进行思考。什么是教育?真的很难表达。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应该是对教育本质提示的最形象化的语言, 也可能是最佳阐释。从中文“教育”一词来说, 也许教育的“育”更能体现教育的内涵和本质。“育”, 会意, 上为“母”及头上的装饰, 下为倒着的“子”, 像妇女生孩子;其本义正是让“子”得以孕育新生成长, 正是这一意味, 让教育者尽显母爱风范, 受教育者饱尝成长的快乐;于是可以这样来描述教育:

就像母亲孕育孩子,

就像农夫播种庄稼,

就像园丁培育花木;

母亲希望每一个孩子沐浴着爱,

农夫祈求每一棵庄稼都能获得丰收,

园丁期盼每一株花木美丽成才;

教育者就像母亲,

就像农夫,

就是园丁,

那种热烈的希望,

那种诚挚的感情,

那种无私的奉献,

那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就是孩子,

就像庄稼,

好比花木,

都受到呵护,

都得到浇灌,

都沐浴阳光,

都历经风雨,

都充满希望……

因此, 教育始终是孕育, 是哺育, 是培育;教育者始终是母亲, 是农夫, 是园丁。

在这样对教育的理解的前提下, 我们始终认为, 教育, 就是要让学生健康成长, 这是我们对教育最基本的理解, 也是最本质的理解。

实现校内教育公平, 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观, 体现了教育的核心价值, 它将教育公平体现于鲜活的学生身上, 让每个学生享受到爱、关注、成长的快乐, 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梦想, 也是一种教育使命, 教育责任!更应该是一种教育行动。教育, 就是培育那些的成长中的生命。爱, 是教育的核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注, 体现了教育者的教育言行倾泻, 向每一个学生倾泻;所有这一切, 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成长教育就是要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 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教育践行中体现成长教育的思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教育的滋润,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感受到:“我没有被放弃, 我被爱着, 被关注着, 我在成长”。

只有这样, 教育, 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教育!教育, 就是要让学生健康成长!

二、实现校内教育公平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沐浴教育的光辉

通过研究, 课题组发现, 校内教育公平问题, 实质上与我们所谓的“教育公平”并不是同一回事, 校校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公平, 更多的是分配不公, 而校内教育公平突出的是“每一个”, 实现校内教育公平, 就必然是让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实现校内教育公平, 就是要让每个孩子享受到爱、关注、成长的快乐, 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每一个”是教育追求的目标, 正是这“每一个”才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谈到教育公平, 往往强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不公, 而忽略了校内教育不公平。而恰恰是这种校内教育的不公平, 直接对学生心灵产生影响, 影响学生的成长, 影响学生的发展, 影响学生的一生。没在校园内的教育公平, 就没有和谐校园, 就不可能是让校园充满爱。实现校园内的教育公平, 我们不是做不到而是不为。

教育者的责任是教书和育人, 而事实上前者被无限放大了, 往往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为了少数甚至是几个他们所谓的优生而放弃或牺牲绝大部分学生, 为此往往还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措施和极具激励机制的奖励办法。这样就造成了如下后果:放弃了很大一部分学生, 这些学生受到歧视, 被打入另册, 被界定为差生, 感觉不到希望, 有的甚至误入歧途;同时, 也使一大批教育者成为教育的旁观者, 或者无所事事, 或者消极怠工, 因为他们没有希望, 没有成绩, 没有奖金, 受到另类待遇。

这些学生失望地感到:我们都被看成是差生, 我们没有希望!

这些教师消极旁观地说:名利都是别人的, 我们是多余的!

下面是主研人员原荣昌昌元中学的校长亲历的典型案例。

荣昌昌元中学的校长上任不久, 一封学生来信摆在我的办公桌上。信中说, 她是一个初一新生, 怀着对新学校的憧憬, 满怀希望来到昌元中学, 但老师给她说的第一句话却是“这是一个B班, 你们都是差班的学生”。无疑这让一个天真充满希望的幼小心灵受到无情的打击。也许这是他们遭遇的人生最大的挫折, 而这种挫折, 在他们那个年龄, 在他们那种处境, 几乎无法改变!甚至会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

开学一个多月, 一个家长到我办公室质询我:别的班都要月考, 为什么他的孩子却不考试?孩子回到家感到特别委屈, 不吃饭, 不睡觉, 伤心落泪。原来, 这个孩子在初三B班, A班月考了, B班因为升学压力不大, 学生基础较差, 年级组就没有安排B班月考。家长说, 我们知道孩子的成绩不好, 但你们哪怕是题出得很简单, 甚至是做做样子, 也应该一视同仁考考啊!他们的要求是多么的低啊, 仅仅是要求给孩子一个所谓的“公平”, 不要伤害到孩子成长中的心灵和对未来的希望!我知道, 这是我们不对, 我们错了!要知道, 这是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的伤害, 是对一个孩子希望的扼杀!我们还不知道这种行为会对孩子们的未来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另一件事情更是令人震惊, 一个毕业不久的学生却成了抢劫强奸杀人的死囚犯。这个学生初一入校时各方面并不是很差, 仅仅因为成绩不好而不断地更换班级, 受到歧视, 最后误入歧途。尽管不能说这全是学校的责任, 但作为学校, 作为教育者, 首先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要明白, 我们的言行可能因此改变学生的一生!

为此, 我们吃惊地发现, 校内教育不公平, 对学生的伤害是最大的, 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的!实行校内教育公平, 就不能简单地用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成败。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就要注重公平教育,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让学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 我们感到, 实现校内教育公平的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是教育的迫切需要。让每一个孩子沐浴教育的光辉不应该只是希望只是梦想, 而应该成为现实。

三、实现校内教育公平就需要有一种全新的学生观: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实现校内教育公平, 也需要更新我们的学生观。如何理解孩子, 如何看待每一个孩子, 如何看待孩子们的缺点错误, 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实现校内教育公平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甚至是难题。

因此, 课题组对教师的“学生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发现, 很多时候, 我们老师的“学生观”往往是唯一的——贴标签似的“好生差生”, 缺少发展的眼光;很多时候, 我们老师往往把学生看成是“小大人”, 用“成人”的“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学生还是孩子”。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用“学生是成长中的”来表述, 以体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内涵。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是需要培育的生命, 这是我们对学生最核心的理解。首先, 学生是“人”;然后是“成长中的”人。往往, 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往往, 我们教育的目光忘记了这一点。

既然是“成长中的”人, 他们就需要得到呵护得到爱, 他们就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既然是“成长中的”人, 我们就不能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成长中的孩子, 就不能用成人的要求来苛求这些孩子;我们就要理性地宽容地看待这些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在这一点上, 我们的理解与宽容必将闪烁出圣洁的光辉。

既然是“成长中的”人, 我们就要确保属于成长中的人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 就是要让他们具有“成长中的人”的特性, 美好, 幻想, 冲动, 快活, 生气勃勃, 顽皮捣蛋, 天真稚嫩……

既然是“成长中的”人, 就使我们对这些孩子充满了希望, 同时我们的教育要有一种期待的心情。正是这种期待, 才体现了教育的意义与伟大。

既然是“成长中的”人, 他们就必然会“长大”, “长大”是成长的必然结果, 那是一种喜悦、骄傲、自豪, 这个时候, 会让每一个教育者幸福而满足。

这是校内教育公平中必然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新的学生观。学校和教育有了这种新的学生观, 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四、实现校内教育公平就需要贯穿教育重在过程不是结果的“过程化教育”理念

我们的研究让我们困惑:教育就仅仅是一个结果吗?那些所谓的好的教育仅仅是一份好的成绩单?一张高高在上的奖状?一所人人羡慕的名牌学校?……不, 不仅仅是这些, 甚至不是这些或者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 是教育过程我们给了孩子们什么, 他们是怎样成长的, 有哪些成长的经历……一棵树不可能突然成为“一棵树”, 一个人不可能突然成为“一个人”。

因此, 我们在进行校内教育公平的研究中, 提出来了“过程化教育”的理念并对过程化教育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要求。

教育应该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然过程, 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到——我在成长!教育更应该注重教育过程而不是教育结果。

学生从幼儿园到中学甚至大学的学习经历就是他的成长历程, 这是一个人必不可少, 唯其这样, 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很难想象, 突然一个十五六岁的人站在你面前说, 他已经是博士了。那他的人生产一定是不完整的。百年不衰落华德福学校崇尚的理念“学校是一段旅程”是很有教育本质意义的。

学校是一段旅程, 是需要我们一步步走的。每一段旅程都要精采, 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找寻和搭建更多的平台:学习平台、活动平台;班级平台、学校平台……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成长经程, 而不只是分数分数……

为让学生能够在学校充分成长, 朱自清在《中等学校的学生生活》中主张建立“有效的组织”, 这种组织应该有如下特点:组织要小, 至多不过10人;学生与教职员都可加入;组织的目的要“以亲切有味而为一般学生力所能及”为标准;形式多样, 或关于学术, 或娱乐, 或服务, 无不可;时间可长可短, 以组织的目的而定, 总之, 要量力所及, 忠于其事, 不贪多务得, 力求“一成百成”。朱自清认为, 这种小组织是“最有效的组织, 是创良善的生活的一条最近的路”;它能供给自由运思和练习思想底机会;供给练习宣泄感情和培养深厚同情的机会;供给练习组织能力底机会, 并发展民治底精神。实行小组织, 学校生活自然活泼泼的, 就“生命无处不在”了!朱自清先生为我们学生的成长旅程作了多么细致的安排。这无疑让我们想到:教育是生活, 在生活中成长;教育是过程, 是学生成长的过程。

实现校内教育公平的责任与义务在学校和教师——学校就应该是教育理想的花园;教师应该是饱含理想的园丁, 而学生正是需要培育的花木。唯其如此, “过程化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才能使教育趋于公平而伟大。

学校应该创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而所有教师都是教育者, 都有承担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不只教书, 更要育人。

坚持“过程化教育”, 就不再是唯分数论, 不再是唯名校论, 不是唯成功论, 而应该是一种更重要的学生发展学生成长的理念。这无疑会让教育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

五、实现校内教育公平的关键是践行, “教育是践行”理念要贯穿教育始终

实现校内教育公平, 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去实实在在的“做”, 而不是一句话, 更不是空话。事实上, 教育最根本的就是教育者的“做”——践行。每一个教育的理论教育的理念都必须体现在教育者的践行上, 没有践行, 再好的教育理念也是空话。

教育更重要的是践行而不是理论。没有教育者的践行也就没有校内教育公平。

实现校内教育公平, 需要学校、教师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言语中——教育的过程中。教育需要每一个学校践行, 需要每一个教师践行。教育者的每一句话, 每一个行为, 甚至目光, 甚至微笑……都要饱含教育, 这一切都需要践行。

教育需要践行, 教育就是践行。践行比任何理论都伟大。正是从这认识出发, 落实践行目标, 课题组及时修改研究计划, 决定自愿的基础上, 建立实验学校, 吸收更多的参研教师。我们对实验学校的提出了“实现校内教育公平的十条目标”;对参研教师提出了教育要求: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教育应该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然过程;教育更应该注重教育过程而不是教育结果;教育在于践行, 在于我们教师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同时, 课题组为参研教师特别制定了“教师实现校内教育公平的二十个开始”和“实现校内教育公平教师要做好学生的五个人”。

美国德育教育的核心 篇8

美国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1776年,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宣传教育家托马斯·潘恩就发表了《常识》以号召人们建立自己的国家,托马斯·杰弗逊等人也通过《独立宣言》来宣传独立的思想。美国独立后,强调要进行“美国化”的教育,培养“新的民族意识”。一战期间美国开展了“好公民”的教育活动。

1945年美国联邦教育局编写了《对美国民主的热忱》一书,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

另外美国还存在“公民宗教”的现象,主要表现是作为公民应具有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情,公民有了这种感情,就能真诚地遵守法律,维护正义,热爱国家并为之牺牲。美国的箴言是“我们相信上帝”。“上帝保佑美国”“我们信仰上帝”“主权属于上帝”这三句话被写进美国的基本文献,并时刻挂在美国人的嘴边。

美国的爱国主义也一样强调爱其山河资源、人文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等。由于美国没有历史包袱,从争取独立起就在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奋斗,所以它的爱国主义是与爱资本主義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美国把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几个方面做到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

美国的爱国教育也采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方式。在美国有公民课、历史课与宪法课等.社会教育是以政党、工会、教会等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美国新总统的就职演说,反反复复的都是对美国制度的赞扬,对共产主义的攻击,对上帝的祈祷和对人民的号召。

上一篇:休闲消费论文下一篇:《死亡如此多情》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