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工业经济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发工业经济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为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转变以往经营不善的情况,2003年国务院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并针对此增加对东北地区的投资力度,以新时代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经济的深度改革,尽量在短时间内提升东北的经济效益。

第一篇:发工业经济论文

构建以知识发展为基础的新型经济跨越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产权化紧密结合的世界经济格局里,处于知识发展和自主知识产权弱势的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果要避免被边缘化的危险,必须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立足知识价值链,设计和实施以知识发展为基础的新型经济跨越战略。要构建以知识创新、发现和设计为基础的创意经济,以知识转移、传播和贸易为基础的服务经济,以知识使用、转化和结合为基础的质量经济。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发展任务,新型经济跨越战略的实现,必须从战略、制度、人才、资金、组织和环境六个方面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关键词:知识发展;知识创新;知识贸易;知识转化;经济发展;经济跨越;增长方式;发展战略

文献标识码:A

一、知识发展是新型经济跨越的基础和动力

熊彼特(J.A.Sehumpeter)式创新和罗默(P.M.Romer)意义上的技术进步内生型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主义的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之间日渐融合的趋向,政府、大学、企业和社会之间不断增强的合作趋势,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破传统经济增长的极限约束,起着日益重要的积极作用。在知识和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认同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世界贸易组织(WTO)为规范国际贸易行为制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以及先前已经存在和此后才缔结的一系列相关协议,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运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正受到多边国际条约的经济激励和法律规制。然而这些规则所包含的经济机制是:谁拥有越多的知识产权,谁就有机会享有越多的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产权化利益。因此,在经济自由化与知识产权化紧密结合的全球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中,以TRIPs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游戏规则的最大受益者,是知识发展最充分而自主知识产权最丰富的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和企业,而日益被边缘化的是知识发展严重不足而自主知识产权极其薄弱的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想摆脱被边缘化的危险,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就必须进行追赶式的经济跨越。由于实现模式的不同,经济跨越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经济跨越主要是依赖于传统经济资源消耗基础上的经济规模的简单数量扩张和部分经济结构的功能调整,而现代意义上的经济跨越却是主要依赖于现代经济资源开发利用基础上的、以经济系统结构的整体功能改善和经济运行质量普遍而显著的提升为主的、富有生产效率的经济规模扩大。因此,当传统经济跨越模式难以持续有效时,主要依赖于对可再生的知识资源尽可能多的创造性开发和再开发,广泛而有益的社会性传播和转移,以及尽可能合理有效的生产性和服务性使用,这样一种以知识发展为基础和动力的新型经济跨越模式就成为时代的呼唤和要求,而这种新型经济跨越既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它的自然结果。

由于国际经济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密切结合,开放环境中的经济跨越无法回避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传播)和知识使用(利用)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自主的、可持续的和可靠的经济跨越,日益依赖于知识基础的坚实程度。因此,为使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达到经济追赶的战略目标,立足对知识的创新、转移和应用,构建以知识发展为基础的新型经济跨越,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二、构建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跨越,发展知识产权主导的创意经济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和实现创新型经济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所在。知识作为与传统土地、劳动力和资本并驾齐驱的经济要素之一,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主要的角色,而知识的创新是获得新知识资源的动力和源泉。当知识由于自身的技术特性很容易被不断地社会化共同分享时,以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制度安排使发现和创造的新知识具有排他性私人财产的经济属性,而知识产权则取得知识经济“制空权”的战略地位。因此,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跨越,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发现或创造新的知识及其技术,获得对知识财产的排他性保护,借此形成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无形财产的经济利益,形成以新知识为核心产品的新经济体系,从而实现从利用和加工自然资源形成工农业产品的实体经济结构,向利用人脑加工现有知识和新的信息形成新的富有创意和市场价值的新知识的虚拟经济结构的质的跨越,获取全球知识价值链有利可图的前端位置。

历史上,专利和版权为主的工业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由创造性智力劳动产生的新知识成果在法律意义上免费午餐时代的结束。这些知识产权制度不仅使近代英国以蒸汽机技术为主产生的工业革命影响了世界,也促进了美国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基因技术知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新经济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前大英帝国和当代美国经济的强盛,都是建立在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前提上,而区域性的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等都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经济快速跨越式增长区域,同样从IBM、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三星、西门子到华为和海尔,都是以技术性知识创新为其核心基础建立的跨国公司和全球优秀企业的典范。

因此,构建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跨越,就是要实现从有限的传统自然资源依赖型经济向无限的现代知识资源创新型经济的跨越,从现有知识下的连续性增长过渡到知识创造性的跳跃式增长,构建创意型经济,突破带有政治或经济恶意的国际高新技术封锁和海外跨国公司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国际专利围剿m,取得在国际分工合作中独立自主发展新经济的战略“制空权”,即基础性和关键性的自主知识产权。

三、构建以知识转移为基础的经济跨越,发展知识密集型的服务经济

知识转移既是对知识创新成果的扩散、传播和延伸,也是新知识创新所需要的社会积累过程,因为新知识是基于现有知识积累而获得突破的。知识转移可以是知识在代际间的垂直迁移,维持知识在时间上的存续,也可以是知识在国家、地区、城乡、产业、组织和个人不同主体间的水平流动,实现知识在空间上的位移。知识转移可以以无偿或有偿两种方式进行,有偿的知识转移具有知识贸易上的经济性质。通常发达国家知识密集区域和高技术型跨国公司具有知识转移——知识贸易上的比较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在知识产权贸易、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和知识密集型货物贸易上十分明显,成为知识和技术的主要输出国、输出地区和输出企业,而输入者大多为经济技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据统计,在目前的世界贸易体系中,跨国公司占有国际货物贸易的60%。国际投资的70%和国际技术转让的90%。与此同时,经济发到国家和地区也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顺差的国家和地区,这些贸易的对象范围既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技术、版权和商标等知识产权贸易,与信息、教育、医疗、法律、会计和咨询等狭义知识密集型服务,也包括广义上的影视

娱乐和文化旅游等方面,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又为知识转移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OECD国家将信息服务业(包括通信)、金融服务业、教育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健康保健服务业等五大类列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又称战略性服务业。它是知识经济逐步发达背景下成长性最高的产业。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以知识转移为基础的服务型经济跨越的重要增长领域和增长极,尤其是为生产服务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改善贸易结构、贸易质量和贸易利益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工业和农业对知识、技术和信息依赖越来越强,以技术、版权和商标为对象的知识产权贸易。以科技咨询与推广、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和专业性法律、会计、医疗服务等为过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以软件编程与系统设计、建筑设计与地质勘探、情报收集与市场调查、信息检索与资料分析、数据存储与电子商务等为业务的知识密集型外包服务,形成现代新兴服务业的主体.以知识转移为动力源泉推动经济增长中的结构转型和服务业升级。

事实上。知识转移不仅可以促进经济较发达地区实现新的服务业再造,也可以帮助经济落后地区实现经济起飞和跨越。有效的知识转移,一方面,有利于扩大知识创新者的知识产权优势地位。有利于知识输出者尽快建立专业化的知识优势品牌和声誉,促进创新成本回收,扩大创新收益,降低替代风险,便利知识联盟形成;另一方面,有利于知识输入和接受者借助知识溢出-内部化-内生增长的连环累积效应,加快自身知识储量的增长、学习能力的提升、人力资本的改善、发展视野的扩大和业务领域的拓宽,节约自主知识积累和再创新时间,少走弯路,降低自主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形成知识的后发经济优势。

四、构建以知识应用为基础的经济跨越,发展高新知识含量的质量经济

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知识应用是知识服务于人类、作用于经济的最古老和最基本的方式。知识应用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继续,是将无形知识转化为有形现实物质生产力和服务生产力,并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此,所谓以知识应用为基础的经济跨越,就是在知识产业链条上,把知识创新的成果通过有效的转移,使其在传统工农业和流通服务业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基于知识发展的现代化改造和拓展,一方面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转变过渡依赖自然资源消耗的粗放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促进新产业分工的形成和新兴产业的成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如有人研究表明所表明的,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与高技术服务业相随相伴,主导着制造业的创新和服务业自身创新的过程。因此说,以知识应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就是用新的知识体系改造旧的传统产业,建立更有效率的产业组织,以更安全、更敏捷、更节约、更环保的生产方式,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工农业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

由于现代经济发展既面临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又面临经济技术和制度竞争的压力,因此对一些自主知识创新能力有限的地区而言,可持续的经济跨越需要以知识的应用为重点,把有限的自主创新和有选择地引进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借用全球范围的知识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技术水平升级,使其从数量外延式扩张转移到质量内涵式发展,从拼资源拼消耗的外生经济增长转移到靠技术靠管理的内生经济增长,从而以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和知识积累发展能力为中心,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质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有效规避和积极应对我国工农业产品出口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避免或减少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信任危机’的出现。

五、以知识发展为基础的新型经济跨越的实现

在知识发展的进程中,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和知识创意产业规模与比重,劳动力受教育培训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与知识产权贸易量和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与贡献率和有技术与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分布与规模等,都是衡量其发展程度和水平的主要指标,它们的高低标志着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关键性软实力和新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因此,怎样才能使以知识发展为基础的新型经济跨越顺利实现,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现实问题。

首先,实现新型经济跨越必须把知识发展作为战略实施的基础,扩大经济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新型经济跨越战略是以全球知识价值链上的产业分工和融合为前提,以知识发展为基础,为实现经济追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兼顾拥有当前优势和获取未来新优势而制定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的传统经济跨越面临资源枯竭的极限约束和难以持续的战略风险,而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新型经济跨越则要突破传统资源的极限约束,避免陷入“消耗性发展一资源性衰退”死循环的战略性陷阱。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新型经济跨越,所依赖的核心基础是持续不断的知识发展。而不是空间有限的自然资源开发。是基于知识价值链分析和全球战略性分工的产业融合与集群、知识创新与集成、知识扩散与吸收、知识使用与转化,而不是基于传统比较优势分析和资源禀赋视野的国际习惯分工。

其次,实现新型经济跨越必须把知识产权制度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范围,并以科学合理的知识发展政策提供明确有效的具体保障。新型经济跨越离不开来自知识发展的技术支持,也离不开来自有利知识发展的制度支持,二者的相互促进和协调作用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交易、知识成果推广和应用转化的法律法规,完善与知识密集型产业有关的政府职能管理部门职责,保护知识创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知识交易双方公平、合理、合法的经济权益,促进知识的市场化转移和社会化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要制定与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相配套,能够促进知识创新发现、知识转移传播和知识应用转化的政策措施,为其提供更加具体的制度和经济激励。

第三,实现新型经济跨越必须把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纳入统筹考虑的重要范围,建立健全促进知识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以知识发展为基础的新型经济跨越,必须建立科学合理、卓有有效的人才评价、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和人才流动机制。既要以正规教育培训为主,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克服教育质量危机,也要结合“边干边学”培养各类人才,提高人力资本的知识含量和质量,有更多的专项人才开发工程。既要激发人才对知识创新、学习、转移和应用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也要广泛吸引人才合理流入和有序流出,扩大自然人流动形式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

第四,实现新型经济跨越必须把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财力资源都动员起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资金是市场经济的利益纽带和神经中枢,也依然是以知识发展为基础的新型经济跨越的重要枢纽之一。政府需要为此采取有力的财政支持政策和具体措施,积极引导金融投资向现代知识产业流动,有重点地扶持和促进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第五,实现新型经济跨越必须把知识密集型产业组织培育和发展起来,构建富有运作效率的组织保障。在知识产业链条上,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企业组织分别担当着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的专业化主角,但也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融合和内在的密切联系。在政府的积极支持和一定程度的参与下,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传播和应用系统平台与知识网络,可以发挥企业的技术转化和应用创新优势,学校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优势,研究机构的基础创新和应用开发优势,从而可以取得更好的知识发展效果。

最后,实现新型经济跨越必须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促进经济跨越与社会转型的协同进行。有利知识化的社会环境是实现新型经济跨越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因此,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知识产权和知识人才,积极创造、发明和发现新知识,积极引进、吸收、传播和交流有用的和新的知识,积极应用和转化知识为提高生产和生活质量服务的良好社会风气,就是有利于新型经济跨越顺利实现的重要社会环境基础和必要条件。

责任编辑 郑洪昌

作者:尤玉平

第二篇: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思想

[摘 要]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借鉴了西方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有关非均衡发展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该为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 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邓小平 经济均衡 经济非均衡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的过程,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大变革历史条件和经济非均衡发展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主要是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古典经济学中有关“非均衡”发展思想和发展经济学中“不平衡增长”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应该说,在《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的历次讲话中,以及党的重大方针中,并未出现“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字样。但深入研究,人们不难发现,诸多理论中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却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邓小平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精华思想,立足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反思历史,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特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张。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上存在非均衡性。从空间上看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实行了由东向西的“台阶式”发展;从时间上看,经济目标的实现有先有后,实现了“三步走”渐进式发展;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基础产业重点发展;从财富增长与分配形式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先富带后富”。其次,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长期存在非均衡性,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面存在非均衡性,分配制度方面必须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最后,邓小平在1992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诉中也渗透了非均衡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的来看要求通过一定时期的经济非均衡发展,达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的意义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针对我国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在诸多方面得以体现的。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作为邓小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华,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的经济不平衡发展思想进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并在许多方面有创新,丰富了马克思理论宝库。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精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三,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第四,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形式,即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原有设想,纠正了“一大二公”的观点,突破产权形式的单一性。第五,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即突破了单一的分配方式,打破了平衡主义,确立了共同富裕原则。

2.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极大地推进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我国是一个封建思想和小生产意识影响较深的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上世纪50~70年代,平均主义思想和当时“左”的思想奇妙结合在一起,不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为人们的精神桎梏。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不顾当时中国的国情,盲目地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人们长期以来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导致了共同贫穷;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不顾全国各地的不同情况而追求全国一盘棋,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下降。这种思想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能使人们摆脱了原有的思想桎梏,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有了合理的认识,对目前的经济政策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给目前仍在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思想解放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思想解放的领域也随之拓宽。

3.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解决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误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不能实现“同步富裕”,目前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分配制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一定时期内这种差距还会增大,并且这种差距还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这势必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产生误解,进而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产生担忧。而用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来分析目前的问题可消除人们不必要的担忧。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平衡与不平衡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一定范围内不平衡不会阻碍发展,而且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我们在先富后富问题上,利用差距,加快发展,以先富带动后富,这种途径不会导致贫富分化,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4.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邓小平的经济非均衡思想从宏观方面论诉了如何在目前形势下发展中国经济,并总结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为一位当代最伟大的发展经济学家,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运用辨证的思维,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了科学的分析,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掌握了该思想的具体内容,而且掌握了经济理论创新的方法,为我国经济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5.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胆地贯彻实施了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均衡与非均衡的辨证关系,并灵活利用这种辨证关系,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以不均衡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进而向共同富裕、均衡的目标进步,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近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这一速度不仅使我们引以为荣,也令全世界称奇。这一速度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短缺经济悄然逝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践证明,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不仅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该思想还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该思想对党的第三代集体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创建性地运用了邓小平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制订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运用非均衡的思想来解决改革中新旧体制转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非均衡思想解决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三,继续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引导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这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在新时期的运用。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是长期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起导向作用。

作者:李 静

第三篇:新时代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研究

[摘 要] 为提升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转变以往经营不善的情况,2003年国务院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并针对此增加对东北地区的投资力度,以新时代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经济的深度改革,尽量在短时间内提升东北的经济效益。本文先讲述新时代下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重点阐述此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带来的机遇,改变了以往不适合的经济管理机制,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旨在推动东北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振兴;老工业基地;机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3. 061

[

0 前 言

新时代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关乎着东北经济与老工业的振兴,也涉及到我国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并希望通过对新时期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的了解,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更多机遇,并争取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实现经济的高速发展。

1 新时代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关键因素

1.1 地理因素

东北抗联基地中,港口作为连接多个城市的窗口,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关键作用,以大连为例,作为我国东北抗联的主要基地,包含巨大的综合性贸易港口,也是东北老工业主要基地,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与其他东北抗联基地相比,如沈阳、长春、哈尔滨,发展较晚,并在全球经济推动的作用下,对外贸易已经变为推动当地经济的主要动力。借此东北抗联基地正是基于自身地理的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1]。

1.2 人文因素

近几年受国家经济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情况影响,导致较多人口外流,以至于技术人员流失数量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东北抗联基地几乎每年流失的人口为20万人左右,其技术人员也从建国时期的主动流入,变为减少,令东北地区人口数量下降。2016年对大连户籍人口排查中,统计人口数量为595.63万人,比上一年增加2万人,人口数量有少量的回升。

1.3 经济模式

尽管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较慢,但仍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以大连为例,2017年区域生产总值约为681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近7%,可见经济产业结构比较合理。另外大连的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增长值为46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4%。以工业为代表的产业增加值为285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以国内贸易与金融行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49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7%。其中单单贸易出口一项,总额就达到了3397亿元。此类数值尽管比2015年低0.6%,但出口总额却高出0.6个百分点[2]。

从东北抗联基地中地理、经济与人文等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受抗联精神影响,即使抗联地区人民生活艰苦,但却有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资源极度匮乏的背景下,还能实现中国梦,以强大的精神作用,实现民族的振兴与经济的进步,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带来新的机遇。

2 新时代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探讨

2.1 转变东北经济发展观念,落实振兴政策

一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受抗联精神的影响,在提出经济发展策略之后,积极相应,其经济也逐渐呈上升趋势,整体实力也变强。但是受前期经济发展不科学影响,错误观念已经被凸显出来,令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乏力的情况,并在其理念下愈演愈烈。因此借助东北抗联基地中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为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即顺应该基地的经济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观念。首先,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先适应经济新常态,并将此上升到战略层次,抓住经济改革的机遇,确定经济改革目标,抓住关键点,制定更加适合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策略,借此才能顺利执行经济改革。其次,将东北抗联基地中坚韧不拔的精神运用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中,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自然与经济发展规律,沉着冷静的面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从长远的角度,趋利避害,保证东北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解决一直以来向国外提供原材料的问题,促使老工地基地的振兴。再次,当地政府也随之转变管理理念,由之前直接干预的行为,转变为市场监督、围护社会公平、完善公共服务之上,并由之前东北抗联基地经济发展的经验可知,将其运用到老工业基地振兴上,解决政府的越位与责任缺失问题。最后,解决政府干预过多问题后,老工地基地还优化市场经济的改革,做到资源的科学分配,进一步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避免以往不适合市场发展的条块化分割,令市场管理从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变。摒弃行业垄断与个人保护等影响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不正当行为。改变了以往老工业基地的市场欺诈机制,成立有关法律法规,并以和谐的市场秩序,构建优良的市场体系,令多个行业均衡发展,做好市场经济改革的调整。并实现计另一方面,老工业基地还需落实“振兴政策”,借助新时代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结合市场及国际经济发展动态,根据以往经济改革经验,依附自身特点与优势,制定优良经济管理与发展政策,创建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的运行,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做贡献,并在不断优化自身的情况下,借助政府扶持,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的步伐[3]。首先,相关政策规划性强,新时期下的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老工业振兴提供机遇,首先考虑区域经济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划,其思路清晰、细节完整,从整体规划到专项规划,将多种政策落实,作为经济改革的主要依据,以振兴政府发展为主,优化社会管理机制,并以完整的公共服务参与到市场主体发展中,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稳步基础。其次,法律法规更加完善,其作為维护市场主体权利与义务的主要保证,也是东北抗联基地中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其运用于市场中,令市场活动充满活力。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中,无论是经营还是投资,都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保障,可能会产生恶性竞争。所以新时期下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中对于法律法规的优化,实际上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机遇,为其创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良好竞争环境,也是在东北抗联基地发展中建立起来的优良精神,并利用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促使老工业基地中多种经济体质的发展。此不但需要一些激励性的政策估计人们发展经济,还要以公平与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民营企业的进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其中,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2 促使创新政策的快速制定

首先,为了突破传统抑制经济发展、增强科技技术手段,新时期的抗联基地发展中创建产学研的新型联盟策略,科学运用资金,让老工业基地振兴以高新的技术产业为中心,获取高利益的企业为主体,经过整合国内外有用资源,配合振兴策略,创建提升核心技术的战略联盟,将多种产业、专业人才与科学研究结合,开展创新工程。其次,老工业基地所在地区为东三省,此在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根据每个省市的不同特点与经济发展情况,使用差异性强的创新技术平台,此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基础,借助大型企业发展中引进的新兴技术与人才,将其列为创新技术平台的主要力量,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借鉴。通过该地区与中科院的交流与合作在,开展多种产业科技交流大会,促使老工业基地快速振兴。最后,促使人才的创新,老工地基地的振兴,人才是关键。基于近几年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的情况,借助抗联基地中经济发展的精神,创建新的人才管理机制,以此吸引更多本地与外地的人才到此凝聚,提升老工业基地的市场竞争力。

2.3 促使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的执行

一方面,老工业基地中主导产业技术获得提升,其中主要产业为装备制造业,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格,如自主研发发能力强、技术成熟、生产条件雄厚等,此在全国制造业也是佼佼者。但是在东北抗联基地中,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情况不同,有的呈上升趋势,有的产业发展速度则较慢。基于此,就可利用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制定有效策略,促使老工业基地中多个产业协调发展,开展创新,升级设备与技术,进一步提升自主研发的力度,充分利用闲置的资源,促使东北老工业的振兴。例如逐步淘汰技术差、设备落后、生产能力低的企业,由研发能力强与生产效率高的产业替代,建立主导产业。

另一方面,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汽车、煤炭、钢铁等是东北抗联基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因此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摒弃传统产业发展中技术水平落后、资源匮乏等情况,迎合城市发展,主要从下面几点做起:首先,合理整合资源,以产业发展为中心,在政府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实现制度、企业、人才结合的多重创新机制,进一步促使产业发展经济成效[4]。其次,创新技术后,将其逐步融入到传统产业中,让以往产业在发展中也能快速掌握核心技术,促使整个产业技术的升级。最后,增强对传统产业生产形式的变革,实现产品的更新,旨在更加适应当今社会需求,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

3 结 论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正在进行重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经济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及手段,提升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东北抗联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理论基础,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未来未知的挑战,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内审处青年课题组,石洪双.金融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方式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5(3):12-14.

[2]林佐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支持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黑龍江金融,2013(2):8-11.

[3]宋冬林.新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着力点[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9(1):25-28.

[4]郭浩淼,崔日明,孟令岩.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挑战与对策——以辽宁老工业基地为例[J].经济纵横,2016(1):65-69.

作者:初晓琳 刘畅 敖祖辉

第四篇:内蒙古农牧交错农村发燕尾服的经济学分析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东起嫩江,经科尔沁地、浑善达克沙地,西到黄十高原,包括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共62个旗县,总面积为61.62万KM2,占全区总咐: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的52.1%,2001年底总人口为1522.9万人,占当年全区总人口2377.5万人的64.1%。农牧交错带是内蒙古的经济落后地区。由于长期忽视交错带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和利用,造成交错带经济发展陷入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严重制约。特别是国家在世纪之交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入世以来,交错带在发展地方经济利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实珊“双赢”似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刘这个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经济发展滞后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所有问题的核心

由于种种原因,交错带农村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首先,交错带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最为缓慢的地区,贫困严重地困扰着交错带各族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2001年,交错带人均收入为1741.3元,低于全区人均收入231.7元。全区31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有28个、自治区级19个贫困县中有15今分布在交错带上,贫困旗县十地面积占交错带总面积的62.7%,人U占68.6%,其次,交错带是我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内蒙古的几个主要沙漠(地)(如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乌兰布利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均分布在这个交错带上,是近几年造成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再次,交错带是我区各民族的集居地,各民族的习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等交织在一起。

在上述问题中,经济发展缓慢是所有问题的核心。这是因为,经济落后会在经济体系内产生三种不同的影响:其一,因为经济发展缓慢,人们收入水平低,因此,对经济产生两种刁;同的结果:一是人们储蓄水平低。2001年,交错带人均储蓄余额为2173.7元,为同期内蒙古人均储蓄余额4155元的52.3%。因此,社会再生产缺乏有效的资本积累,企业投资能力也就非常弱,进而产出水平低,造成人们的收入水平更低。这种现象可称之为“供给陷阱”:二是人们的消费水平低,社会有效需求水平不足,市场对企业的引诱或企业刘纤济的预期刁;足,造成原本投资能力有限的企业更不;愿意在本地投资,或者将有限的资金投资到外地预期收益较高的行业或产业。这朴现象可以称之为“需求陷阱”。由于这两个陷阱的存在,交错带经济发从始终停留在传统生:产阶段,生产水平利效率都较低。

其二,由于收入水平低,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在缺乏其他产业带动的怙况下,人们更多地增加了对十地(包括草原)这种“廉价”资源的掠夺,而在对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措施不利刘这种掠夺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二个方向:……—是对于牧民来说,增加牲畜饲养量而不考虑草原的合理载畜量问题,致使交错带草原普遍存在牲畜超载问题。超载的直接后果是草原退化利沙化,造成草原地区生态环境悲化,草原生产能力卜降,各种自然灾害逐年增加,是对于农民来说,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忽视草原土壤的生理化特点和草原气攸特征,不断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这种现象称之为“垦殖”。垦殖是造成风蚀和水土流失的主要祸根,它与过牧一起,是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其三,民族平等和共同进步是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点。平等首先应表现在经济上具有平等分享经济增长利发展的权利,而进步的基础也是纤济上的共同发展。在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交错带地区,经济落后往往是造成民族矛盾的主要因素。当然,解决民族矛盾的前提是各民族经济的共同发展。

忽视经济规律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滞后的关键 长期以来,交错带在经济发展中没有充分注重遵循经济规律是导致交错带今天面临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一,狭隘的农业观是造成草原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在建国以来的内蒙古农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着两种不同思想的分歧利争沦:一种思想认为草原畜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是无法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而种柿业生产水平高,效益显著,应该川、缩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将草原转换为耕地,积极发展朴柿业生产,另一种思想认为,内蒙古草原是一种特定的资源类型,由于气候和十壤等因素的影响,草原只能用作放牧。这两种思想的分歧和争沦至少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厂,盲到今天似乎也没有取得致的意见,而且这种争沦无沦在学界、政界还是基层民众层面上都存在。表面上看,这种争论是简单的经济发展思路的讨论,但其中有着深刻的政策和文化背景。

第二,人口增加和资本匮乏使交错带陷入发展的贫困陷阱。在交错带的经济发展中,人口或由此而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但无论在农业中还是在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中,资本的投入都非常有限,致使交错带的生产技术装备利生产牢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其结果是劳动的边际收益非常低,报酬自然也不会增加。

第三,经济结构不合理阻碍了交错带资源优势的发挥。经济结构的演进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交错带资源类型多样,又处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牧业区和以商品纤济为主的农区利城镇地区的过渡地带,本应在地区发展中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和区位优势来促进㈠身的经济发展。但遗憾的是,交锚带并没有抓住这些优势,而是长期停留在一次产业中,到2001年,交错带的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为34.8:33.9:31.3,而同年内蒙古今区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 3.2:40.5:36.3,交错带第一·产业比重高出内蒙古全区11.6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分别比全区低6.6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由此看来,交错带的经济落后就不是偶然的了。

第四,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交错带市场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我国以巾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0余年,市场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测整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在交错带,市场的这种指示器和调节器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包括交错带和边远牧区在内的非常具有市场潜力的农牧业产品多数不是通过公平和平等的巾场交易进行的,当然,这些产品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交错带自身商品交易不发达,巾场不活跃。2001年,父错带的人均商品零售额为1397.1元, 当勺:内蒙古全区平均值为2262.4元,交错带只相当于内蒙占全区平均水平的61.8%,三是交错带作为农、牧区中间的结合利过渡带,的作用不够明显,在农、牧区区际向品交换中应占有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第五,私人部门的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基层,主体是私人企业和个人家庭。但在交错带,这种民间的经济动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私人经济发展受到众多的制约,例如在市场进入、财政、金融等各个领域,私人经济都面临着与本已萎缩的国营经济的不平等待遇,这是其一,另外,在农牧业生产领域,一家一尸的小生产和大巾场之间始终面临着矛盾,这是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办法是允许和鼓励民间组织的建立与发展,讣他们活跃在农牧民中间,解决他们面临的政府无法或没有必要介入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交错带无论是私人投资还是民间组织都没有充分发育,政府行为主导的国营经济在地方经济中的绝对垄断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2001年,交错带的人均GDP水平差距由472元扩大到1503元。

依靠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是解决交错带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经济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凋节方面的作用,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但针对交错带的具休实际,政府的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市场体系,并使这个市场体系能够起到对资源和产品的调节作用。这个巾场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广—足它由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如拍卖巾场、期货市场等)组成。各种不同的市场类型为头卖双方提供了可选择的交易方案,使他们具有选择性;二是这个巾场体系必须具备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仙头卖双方刑市场信息的变化做到尽叮能的及时全面掌握,以便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三是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进入方面应实行同等待遇,不能有任何歧视政策和措施,相反,应钊对中小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措施和法律,四是制定有关规范市场的法律和有效地实施这些法律是保证巾场体系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

第二,应充分发挥交错带的区位优势,促进农、牧区之间的商品流通。如前所述,交错带是自然经济为主的牧区与商品经济为主的农区和城镇地区的过渡地带。最近几年,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边疆牧区的畜产品,特别是叫:羊肉等的消费量激增。交错带作为过渡地带,理应在促进这些商品的流通和加工增值等环节介入到其中,并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在发达国家,这种农牧过渡带的作用非常重要。例如,美国西部的怀俄明州是牧业为主的地区,而周围的内布拉斯加和克罗拉多两个州是农牧过渡地带。由怀州生产的架子牛通常都是经过上面两州销售、育肥、屠宰后才进入消费市场。如果缺乏这个环节,不仅这种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且处于边远地区的生产者利益也无法得到最大保障,而其中的利益多数被垄断公司所得。

第二,政府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在交错带市场体系的建立、培育、规范和监督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首先,市场体系的建立要具有合法性,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护,其次,各种巾场形式的建立需要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应该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至少在启动资金的投入上应该支持;再次,政府应建立有力的执法监督队伍,对巾场交易中的不法行为加以处理,特别要注意保护巾场交易中的弱势群体,如农牧民、消费者、中小企业等:最后,针对交错带自然灾害频繁的具体情况,政府应建立农牧业生产的灾害准备金,弥补由于自然原因对农牧业生产者可能造成的损失。

总之,交错带经济应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运行和发展,政府的各项干预措施也应该主要通过巾场来实施。没有合理有序的市场,盲目性生产和交易将无法实现商品的正常价值,而缺乏政府的有力干预,商品交易中的歧视性行为就无法避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得不到有效实施。这两种现象都将严重制约交错带经济的正常、快速、合理和有序发展。

作者:修长柏

第五篇:辽宁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为现代产业基地的现实论证

国务院在2009年9月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扶持东北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并且把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放在首位,要求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安排,将会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成长为全国产业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既符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也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战略延续。尤其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之际,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沿海区域,大力优化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对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会发挥示范作用。应当指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空间广阔,有潜力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现代产业基地,本文对此加以现实论证。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建设的国内外借鉴

在产业建设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辽宁沿海经济带都是比较滞后的。在产业集聚理论方面,国际上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地点选择模型、内外部规模经济连续模型等,由来已久并且得到了很多国家(地区)的现实论证,具有很高的实证价值。而在产业发展经验方面,美国的双岸经济带、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的苏格兰、北海沿岸、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区、韩国沿海经济带、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1 美国双岸经济带的产业发展经验

美国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海岸线全长22 680公里。大西洋沿海经济带,拥有世界最密集的淡水湖群,资源丰富、开发较早,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素称北美“心脏地带”,太平洋经济带则是文化、教育、金融与对外贸易中心。“双岸经济带”指的就是大西洋沿海经济带和沿太平洋经济带,因为产业发展的成功,两岸经济带的总体经济发展处于美国甚至是世界的前列。辽宁沿海经济带与美国两岸经济带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两者都处在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双岸经济带在地域上比辽宁沿海经济带更广阔,所面对的海域更加宽广,同时国家经济的大环境和腹地经济的发展程度大相径庭,所以在产业发展方面,美国双岸经济带比辽宁沿海经济带要领先很多。美国双岸经济带的发展历程值得借鉴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发展要避免趋同性。在美国,西雅图一旧金山一洛杉矶沿线被称作是美国的“黄金海岸”和“阳光地带”。区域总体经济实力很强,区域各自的经济实力也不逊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例如,洛杉矶的优势产业为飞机制造业和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业;旧金山则是美国西部的金融中心,以港口建设为优势。其次,美国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的经验也值得辽宁沿海经济带借鉴。在美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太平洋沿岸经济带的硅谷地区和大西洋沿岸经济带的128公路高科技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而美国则依靠双岸经济带的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引擎,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了传统产业。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大连为龙头,而大连的信息产业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比较发达,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与美国的硅谷等地区情况相类似。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硅谷等地的发展经验,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 欧洲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发展经验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有很多经济发展经验值得辽宁沿海经济带借鉴,其中之一即为发挥了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德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德国因其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融合吸引了很多青年去学习、工作。当然,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是值得中国在发展中深思的,例如老年化问题以及全球化进程给德国社会保障带来的压力。在2005年举办的“中国、印度、日本及德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及其成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斯蒂芬尼,瓦尔就详细地阐述了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经验,从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严肃对待人口统计的变化,马上开始对社会老龄化进行准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建立起国际与个人之间合理的平衡,以及量人为出个人养老金体系及自主元素的平衡;审视自己的社会保障措施,不能只是限于支付福利,而要致力提高就业谋生能力。而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甚至在东北,通过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了东北老工业企业的活力,但是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失业人口。从德国的经验看出,一个地区的发展不能够只用GDP来衡量,对环境、资源、能源民生的影响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优良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辽宁沿海经济带在新一轮的产业投资、经济发展中,也可以借鉴经验,充分重视起社会保障起到的作用,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可以向照顾民生的方面倾斜。

3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产业发展经验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也称太平洋带状地区,是指日本太平洋沿岸从鹿岛滩经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直至北九州一线,长达1000多公里的沿太平洋分布的狭长条带状地区。该地带工业分布十分密集,其土地面积约占日本全国总量的24%,却拥有日本全国工厂数量的60%,工业产值的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的95%,以及重化工业产值的90%以上,是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地区之一。其产业发展经验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的发展不能独自孤立。日本的资源十分匮乏,为了满足工业发展中对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将自身的产业发展放到了全球的大格局中,弥补了不足,突破了发展瓶颈。第二,日本的工业基地建设,遵循了“工业投资接近消费地”的原则,它的沿海地带是城市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日本最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地。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其建成了发达的消费市场,高购买力的市场又反过来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工业方针的过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各种方便条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交通体系的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在这一方面已经开始有所作为,滨海大道成为贯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纽带。但随着产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等保障措施还需提高,应当成为整体开发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4 韩国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发展经验

辽宁省与韩国有很多相近之处,两者均处于东北亚地区,地缘相近,韩国的仁川沿海自由经济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又都具有沿海的特殊区位优势,所以韩国产业发展经验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首先,韩国大力发展沿海物流产业,注重整合与升级物流信息系统。2002年起,由韩国信息通信部牵头,韩国政府分阶段对外贸进出口物流信息网络进行整合,逐步实现统一管理,用5年的时间形成了进出口通关、检疫等有关外贸业务的物流网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国际营销活动。韩国政府与企业联合在东亚、欧美地区开展以物流产业为中心的国际营销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一批日本、新加坡及欧美企业先后进驻韩国的枢纽港口和自由贸易区。韩国政府对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国高度重视,由于韩国的核心港口——釜山港、光阳港和仁川港均靠近渤海湾,

所以对渤海湾沿岸的中国城市,如天津、青岛、大连,营口、连云港非常关注。从2004年下半年起,大批高级别的韩国物流考察团到上述中国沿海城市收集商业信息,洽谈商贸业务。与此同时,韩国努力推动企业生产线与国际航运物流线对接。目前韩国大企业已经与国际远洋运输、国际航空运输实现了对接,物流海运和生产海运日益融洽,定位物流、定点物流、定时物流迅速发展,从而在现代化的物流产业支撑下,企业缩短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韩国在物流产业方面的发展经验十分值得辽宁沿海经济带借鉴。因为,物流产业具有服务性,可以为其它产业服务,从而提高产业发展的空间和速度。但是,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物流产业建设并不健全,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物流产业发展速度都不能够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广阔的市场,物流产业的瓶颈就必须要克服。

5 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经验

在中国国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稳定而迅速,两地GDP之和约占全国的28%,其中多数城市GDP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地的产业结构基本相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基本持平,不断向高级化发展。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同位于沿海地区,但所面临的出海口更加宽,腹地广阔,包括整个华中、甚至西南、西北部分,经济特区发展较早。当然,其“华侨之乡”的便利条件、历史悠久的商业发展之路,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不可模仿的,但仍然有一些能够借鉴的地方。第一,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力量。上海在重点发展浦东后又提出“聚焦张江”,苏州着力发展新加坡工业园和苏州新区。另外,杭州出口加工区、昆山开发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广州的南沙开发计划等都已成为本地区参与竞争的主要支撑点,并已成为拉动本地GDP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二,与国际市场接轨,发展外向型经济。其中,珠江三角洲在2000年左右每年的国外直接投资都有40%左右的增长,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对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设备、管理方式的引进提高了经济的活力。即使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外资与外贸都受到很大影响,也仍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造高质量、有利润的“中国制造”品牌。第三,从低技术层次向高技术层次转变的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推动了地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带来了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的提升,减少了垄断,促进了区域内的竞争。当然,也不能够过分强调产业集聚,如果一味强调集聚而产品差异化程度又低,那么会导致地方产业趋同、过度竞争,产业发展会像温州的灯具业、永康的保温杯产业一样,逐渐萎缩甚至整个产业消亡。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虽然辽宁沿海经济带具有一些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现代产业建设在现阶段发展并不充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已经不能够完全决定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在当代区域竞争中,某些产业与互补产业、相关产业会形成空间集聚,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由此而产生的集聚优势成为了竞争中的决胜因素。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产业集聚、配套产业链、优势工业和产业趋同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问题。

1 资源密集型农业仍占多数

现阶段,在产业结构中,农业仍然占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总体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较低。产业的集聚效应在农业当中同样适用,但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较为分散,导致成本压缩的空间受到限制,机械化水平提高缓慢,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在我国农业发展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远逊色于发达国家,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滞后的最主要原因。第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业专业化程度低、技术服务不完善,是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不上去的另一主要原因,如何实现科学研发成果向生产技术的转变、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对农业进行技术支持,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第三,农业产业链欠完善。产品的市场导向作用不足,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映还不够灵活,没有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出符合都市需求的“都市农业”。第四,农产品附加值低,生产加工基地不够突出,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以上几点因素导致农业发展仍然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使农业增收的最大影响因素,仍集中在土地、人力方面,而科技投入、营销投入在成本中只占很小比例,对增收产生的效果也不明显。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比重最大,所以一方面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状况影响最大。另一方面,如果能够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释放出更多的人口,也将更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2 优势型工业有待强化发展

辽宁虽然拥有一些国家垄断行业如电力、铁路、石油等,但是绝大多数的制造业、煤炭、钢铁等产业或由于技术落后、竞争失败,或由于其它诸如腐败、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陷于亏损倒闭,这种萎缩的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失业问题。大量城市失业者的安置问题,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包袱。区域之间也存在竞争,各地产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东北的钢铁产业、纺织品行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曾一度在全国领先,但在竞争中,纺织品行业逐渐丧失了领先地位,被长江三角洲地区而取代,重工业企业也逐渐被包头钢铁超越,逐渐丧失了绝对优势地位,优势产业越来越不突出。另外,在强调产业集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产业集聚使产业规模扩大,很容易在区域内造成趋同现象。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各地区之间都有自身的特色:大连长兴岛地区作为我国长江以北第一大岛,水深湾阔,四面环海,拥有环境优势,易于港口建设,便于封关运作;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区域内,现有土地都为低效、废弃的盐田和低洼地,但其地势比较平坦,土地性质为国有工业用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这一地带动迁量很小、开发成本低则是一大优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如何发挥特色将成为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整体及其各部分仍需加强。

3 综合配套产业链仍需完善

在微观经济学中,对于企业来说,当两种产品一起生产(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便宜时,有可能产生范围经济。许多可能因素使范围经济有可能发生,共同投入的使用,如市场信息、试生产、营销相关产品信息如果共享,都会降低成本。例如,知道肯德基的营销方式,可能有助于麦当劳的营销。了解了电风扇的营销状况,可能有助于空调的营销(共同的试产)。否则像信息这样的资源,会因重复建设而浪费。国外有关研究指出,在1968年,200家最大的制造业厂商中的146家在11个或更多的行业中经营。大型企业比较容易实现企业内部的范围经济(建设多个工厂,进行多样化经营);小型企业则通过企业的集聚,通过水平或垂直的生产与销售联系而产生。在这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还有所欠缺,如果将辽宁沿海经济带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其内部的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通过产业链的科学化、完整化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还有很大进行作为的空间。在辽

宁省内部,大企业实力雄厚,工业原料十分丰富,工业基础坚实,初步测算,全省协作配套和拉长产业链潜力超过3000亿元,潜力十分巨大,但现阶段并没有充分利用好,怎样发挥好比较优势,实现产业链条的完善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 经济专业集聚性有待加强

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投资逐渐增加,并且呈现出“集聚”的现象。例如湖北省武汉市的光谷成为了IT业投资者投资热点,浙江、江苏一带成为了轻工业投资者垂青的地区。虽然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影响了资金的流入,但是在内资、外资持续的流人中,一个趋势显现出来——这就是对“集聚效应”的追逐。“集聚效应”包括“产业集聚”及“区域集聚”。从产业构成角度来看,同种性质的产业以及关联度高的产业向同区集聚,企业向群体化发展,此为“产业集聚”;从产业的空间组织角度看,产业群的地区分布像一个或少数几个地域集聚,即具有布局集中化的趋势,我们称之为“区域集聚”,两种集聚模式相互配合。在我国改变了对外资投资的“非国民待遇”之后,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地取代优惠政策成为吸引资金流入的优势。既然企业,或者说资金在选择流入区域的时候考虑的主要因素变为了集聚效应,那么政府参与区域竞争的时候,集聚优势也应成为主要考虑建立的竞争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几年全国各地将开发区的建设均上升为一定的高度。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区,产业集聚性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说,现阶段的产业集聚度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应当把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基地作为长期发展的目标,促进边际效益递增,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进行投资,在自身产业集聚性增大的同时,吸引新的资金流入。

5 区域的产业结构发展滞后

产业结构能够显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类型、发展阶段,对政府发挥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产业的发展应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为目标,实现GDP增长的同时协调好与环境、资源、能源、民生之间的关系。而高级化发展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尤其到了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应占头等重要位置。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由该地区的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判断,可以借助三轴图的方法进行分析。辽宁沿海经济带及其主要市县三次产业构成及产业结构所处阶段如表1及图1所示。

辽宁沿海经济带及其中的6个主要市县,现阶段产业发展仍处在第3象限(即:二产>三产>一产),这说明,这些地区还远没有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2008年之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县的产业结构状况并不一致,第二、第三、第四象限均有分布,但2008年各市县的发展状况却很相似。这说明近几年政府的导向作用有了一定的成果,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有所提高。但是,第四象限是产业化的高级阶段,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并没有达到此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还不够高。这主要是由于第一、第二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够,造成生产效率不够高,不能够释放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流入第三产业。总之,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以完成《东北振兴规划》中所树立的,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较为完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

三、辽宁沿海经济带现代产业发展的对策创意

鉴于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对东北亚地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意义,针对现代产业建设中存在的以上问题,辽宁沿海经济带必须承担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工业、现代服务业、综合配套产业链建设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突破,同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优势产业集聚,改变趋同现象,以呈现出海陆联动、区域和谐的产业发展态势。

1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都市型现代农业”包含两层含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都市化”,即农业的发展方向要迎合城市、全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从三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总的来说,就是要强调“特色化”,谋求新的发展方式。在农业机构中,优先发展或具有耕种、栽培、养殖的自然优势,或邻近市场具市场优势,或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项目。果品、花卉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优势农业项目,应积极推进其向产业化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加工基地和海洋牧场。而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各地区的农业发展也应发挥各自优势,具有相同优势的地区则可以采取联合的形式共同发展,例如,“锦州、营口、丹东重点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大连、丹东重点发展水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大连、营口、锦州、葫芦岛重点发展优质水稻、设施蔬菜、名特优杂粮、薯类、花卉生产加工”。第二,“产业化”也是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即农业发展强调高附加值、规模化和标准化,对于已经形成规模或有潜力形成规模的地区可以建设成为“生产基地”或“加工基地”发挥规模效应。辽宁沿海经济带应“培育优质专用良种,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推进粮食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稳定和提高链式综和生产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鼓励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学研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里,不仅仅强调了产业链的延长和完善,还强调了具有优势的农业发展项目要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生产加工基地为发展目标,更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第三,从技术和服务方面要建立农业技术服务、安全防控体系和服务“三农”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为现代农业建设保驾护航。

2 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型工业

2010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辽宁省的工业优势项目。报告提到辽宁省工业经济在保增长中表现出色,工业增加值增长16.8%,装备制造、钢铁、石化、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引领工业增长,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比上年提高近3个百分点,为拉动增长、扩大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特点在于,与其它沿海城市相比,其处于东北地区,直接拥有或可以借力于辽宁省的优势工业;与东北的其它区域相比,其处于沿海地带,是东北地区最近的出海通道,具有区位优势。基于以上两点因素,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发展中逐渐突显出优势工业,主要为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要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提升原材料工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具体包括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及成套设备制造业,大型压缩机、大型重载精密轴承、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等产品。原材料工业的重点发展项目包括,石化产业中的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材料和有机材料、精细化工产业,冶金产业中的精品板材、特钢产品、钢材深加工及大连、营口的一些优势项目。在高技术产业方面,辽宁沿海经济带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大连、营口、锦州和葫芦岛可以各自发挥优势,分别朝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材料研发基地和多晶硅及硅电池研发生产基地发

展。以开发区为基点,创造产业集聚的地区品牌、产业支援体系和工业配套体系。

3 依托东北内陆腹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发达地区较为落后,而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直接导致经济的增长,而且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提高第一、二产业的生产效率,起到一定的加速作用。所以,建设现代产业基地,就需要加大第三产业的投入,并且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面向生产、面向民生。具体包括物流业、金融业、电子信息产业、流通营销业、旅游业和文化传播业6个方面。打造以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和营口一锦州、锦州一葫芦岛、丹东区域性物流中心,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将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成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在做精做细现有上市期货品种的基础上,推出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符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功能定位的期货品种;建立综合性软件服务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信息应用平台、城市管理及适应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信息化系统;发挥大连在软件业和服务外包产业方面的优势,积极建设服务外包城市。政府应该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设立风险担保基金、构建完善的融资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府采购项目也可以有意识地向现代服务业倾斜,支持其发展。

4 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辽宁省的高等院校有1/2以上集中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主要是集中在大连地区,其中也不乏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一批国家重点院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科研水平过硬的科研机构,具有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但是,人力资源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利用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来弥补自主创新方面的不足。第一,在科研项目的审批上,严格把关,对于不但具有学术价值而且能够投入实践,可以指导生产,具有现实意义的项目进行重点支持,支持重点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力争以市场为导向,使有潜力的项目发挥最大作用,产生实际价值。第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家、学者多进行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方面的研究与思考,在思考完善一实践一再完善的道路上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第三,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系统,为企业家、学者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提高积极性。第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导向与支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使研究能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也能够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管理上的现实问题。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整与整合,实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经济多元化、产业建设现代化的目标。

5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地区间趋同结构

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产业应逐渐进入到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到第二产业当中。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经济中的主导力量。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处于调整之中,需要多借鉴经典产业发展理论的经验,产业结构要向科学化发展。增强第一产业的机械化、专业化程度,稳定第二产业比重,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是必经之路,同时不一味寻求规模上的扩大,避免造成过度竞争。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应充分论证自身特色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发挥优势产业。大连长兴岛应发挥易于港口建设、便于封关运作的环境优势,形成以重大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及配套精品钢材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为主,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为特色的化工产业链为辅,以仓储物流、出口加工为补充的大型临港产业集中区,进而在未来发展成为新兴港口城市;营口要发挥沿海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发成本低的优势,以临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锦州湾则可以建设中化工基地、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发展医药、新材料及集装箱生产等新型工业;丹东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是,涵盖各种经济区特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综合型、现代化的港口新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物流、轻工、服务等产业;庄河花园口工业区距离大连较近,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重点抓高新技术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项目,以成就自身的特色和规模。总之,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地要发展成为既相互竞争,又具有配套产业链、相互合作、各具优势的整体。

6 促进产业集群化,创海洋经济联动格局

根据上文所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向着集群化发展,可以节省成本、发挥规模效益增加收益。辽宁沿海经济带要想打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建设现代产业基地,就要在产业的集群化方面加以重视,尤其在现代农业的、优势工业的建设上。要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一方面要依靠企业家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例如,大连市政府可以在服务外包方面多进行招商引资,在企业的融资、固定资产建设方面给予相对宽松的空间,给产业的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鉴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濒临黄海和渤海,与朝鲜相连,又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的特殊位置,还有另一方面的经济发展不容忽视,这就是海洋经济。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都加强了对海洋经济的重视,例如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不但将海洋产业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而且对海洋资源的发展进行了长远规划,采取有力措施避免粗放型的开发。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相关产业建设,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将海洋经济上升到重要的地位,并且进行合理规划,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实现海陆经济和谐发展。通过大连创建国际航运中心、辽宁沿海经济带集聚现代产业、临港临海产业集聚实现海陆产业联动;通过强化对外联络通道、改善口岸公路条件、加强沿海枢纽港口建设、东北东部边境的海路大通道建设,实现海路交通联动;通过资源合力开发综合配置实现海陆资源联动;通过培养海洋经济示范基地实现海陆科技联动,来探索边境地区开放的新模式,打造沿海外向型经济协作关系,促进内陆区域振兴进程。

7 迎合和谐发展要求,协调与东北腹地关系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要求,东北地区要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鼓励东北地区实行跨省(区)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开展旅游、物流、交通和科技方面的一体化协作,认真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做好规划任务落实、督促检查工作,加快规划内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东北地区内部存在着优势产业的差别,使各地区之间有进行合作的空间,可以互为上下产业链,从而使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优势增强。东北的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竞争,地缘上的接近使资源条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部分,在工业产业上有很多可以进行竞争的产业,良性的竞争有利于企业不断完善内部的管理和增进产业技术,从而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作为东北地区的区域引擎,辽宁沿海经济带需要协调自身发展与东北全面振兴的关系,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在重大项目上多与其它地区进行合作,促进跨区域产业融合。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将服务目标放大到整个东北地区,为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贸易发展服务,这样才能够真正起到经济建设的引擎作用,使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现代产业基地融入到东北工业基地整体之中,促进东北全面振兴。

(责任编辑:杨全山)

作者:李靖宇 孙蕾

上一篇:电大本科法学论文下一篇:电气与自动化工程论文